第一篇:关于报送综合服务平台典型案例通知
关于报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典型案例的通知
各功能区:
为加强对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经验的总结、宣传和推广工作,进一步抓规范、促提高,中央综治办拟编辑出版《乡镇(街道)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经验汇编》、《社区(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经验汇编》,为配合中央综治办这次编辑出版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1、这次编辑出版的总体思路是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展现基层平台建设的思路、经验、做法。请各功能区筛选1个街道综合服务平台和1个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的经验进行总结,每个案例要有背景、做法、成效,启示四部分组成,语言生动活泼,特点突出,赋予内涵和思想起到启迪和借鉴作用,具有指导性和引领性。内容包括:群防群治、治安防范、信访稳定、平安文化、基层基础、居民自治、综合管理、网络化管理、老旧小区管理改造、特殊群体管理教育、普法教育等等涵盖综治各项工作内容。
2、为增强图书的可读性、趣味性,要求每个案例提供5-6幅与内容相关的照片,照片分辨率不低于300D。
3、请各功能区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精心筛选,确保质量,为我区乃至沈阳市,辽宁省争得荣誉。此次编辑征集活动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加分依据。
4、典型案例的上报时间截止本周末(7月3日),不得延误。字数3000字左右。邮箱或点对点上报。
区综治办
2015年6月29日
第二篇:关于报送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典型案例及问题、建议的通知
关于报送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典型案例
及问题、建议的通知
各村(社区):
按照8月19日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系统升级培训工作要求,现对基层公开服务平台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各村(社区)收集至少两个典型案例(模板详见附件),由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管理员于9月10日前报党政办黄涛;
二、各村(社区)收集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和建议整理后于9月10日前报党政办黄涛。
党政办
2011年8月30日
附件: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应用典型案例(模板)
案例一(统筹城乡服务类):2010年11月,柏合镇东华村正式启动了新一届两委班子成员的换届选举工作。为了扩大宣传动员效应,村上在挂标语、制横幅、发放宣传单的基础上首次尝试将东华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的公告、方案、选举日程安排等发布在基层公开服务平台上,并将平台网址以宣传卡、手机短信的方式通知村民和在外务工的人员。12月9日和12月28日,东华村分别完成了党支部班子成员、党小组长和村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的换届选举工作。在选举结束后,村上立即将选举结果发布在公开服务平台上,并公布了镇上和村上的监督举报投诉电话。常年在外务工28岁的党员叶荣静参加了此次选举,她感慨地说:“没想到基层公开服务平台这么好,我在外打工常年不在家,以前要了解村上的事情或参加选举,都要专程回去或找人打听,非常麻烦,现在通过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随时都可以查询了解村上的公共服务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自己的耕保基金发放情况、村上两委班子的换届情况,更重要的是提醒了我来参加换届选举,充分行使自己的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让我觉得村上的事务都更加公开透明,更被群众所认可。”
案例二(生活服务类):福圣社区的江霞,在大学里学的会计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家待业,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通过社区发放的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宣传单她了解到了社区新建立的基层公开服务平台,经常浏览平台中的一些最新动态。她在福圣社区的网页上看到了一则招聘信息,是玺印上院招聘会计人员,而且工资待遇都不错,她便拨通了该公司的电话具体咨询了相关的招聘详情。没过几天该公司就给她打来电话让她带着简历去面试。现在她已经在玺印上院正式开始上班了,她非常感谢区上搭建的这个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让她在对工作一筹莫展的情况下顺利找到了和专业对口的工作。
案例三(办事服务类):跳蹬街道杉板桥社区在2011年1月居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将会议时间、地点、内容在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上公开,并向社区居民征求居民代表大会提案。在1月5日,社区收到杉板桥路30号院落居民提案,希望社区解决院落的下水道堵塞问题。社区两委立即召开协商议事会,讨论研究妥善的解决方案,在社区第八届第一次居民代表大会上顺利通过并实施。该院落长期堵塞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结果及时在基层公开综合服务平台上公布,让居民知道了能通过平台反映问题、解决问题,不再需要到社区往返跑路,切实便民利民。
第三篇:关于报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案例的通知
关于报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案例的
通
知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
为挖掘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典型培养和宣传推广,带动村级集体经济的整体发展,请结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条路子”(见附件),对本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总结,每一种类型可推荐上报1-2个典型案例,每个乡镇(街道)上报典型案例总数不能少于8个,类型不能少于6个。典型案例也可以是“十条路子”之外的其他类型。案例内容主要包括村基本情况,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等,数据要准确,措施要具体,成效要实事求是,字数在1500字左右,其中村基本情况介绍不超过100字。
请接到通知后,认真组织,抓好落实,并于4月17日前将典型案例材料发送至县委组织部组织科外网邮箱。
附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条路子”
组织科 2012年4月11日
附件: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条路子”
1、领办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村集体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或专业生产协会等合作组织,健全村级“支部+合作组织”、“企业+合作组织+农户”运行机制,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2、兴办工业项目。鼓励经济基础较好的村,投资兴建工业园区或到其他工业园区开展招商引资。对村办企业,采取租赁、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搞好企业资产经营,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鼓励和支持个体民营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创税多的民营企业项目,通过税收返还增加集体收入。
3、兴建专业市场。通过兴建木材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果蔬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实现集体增收。
4、发展第三产业。围绕企业生产和生活需求,建立运输队等配套服务业,开发沿街店面提供各种服务,在实现地企一体、共同发展中增加集体收入。
5、推动土地流转。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引进合作经济组织或承包大户,实现土地资源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对村集体建设用地,采取自主经营或租赁、抵押、承包、入股等方式增加集体收益。
6、开发集体资源。坚持集体经营为主,科学规划村级集体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通过山区、湖区综合治理和兴办集体林带、果园、鱼塘等方式,实现村集体可持续增收。
7、盘活集体资产。充分利用村集体原有闲置厂房、废弃院落、农机具等设施设备,以及“四荒”、山地、坡地等土地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
8、实施农村社区建设。深入推进旧村改造和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合理利用农村社区建设集约出的资源以及提供的便利条件,增加集体积累。
9、打造旅游项目。拥有旅游优势或潜力的村,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策划,深入挖掘山水、人文、历史等资源,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10、灵活经营债权。最大限度发挥债权效益,实现集体增收。
第四篇:国际商务典型案例报送
国际商务专业
“校港联动、岗课证三通”校企合作典型
案例汇报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日
我院国际商务专业采取“校港联动、岗课证三通”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主要思路是行业和职业并重,通过“校港联动”服务地方经济,实现学校、港区政府、企业三方的深度融合;通过“岗课证三通”构建校企融合式的专业培养体系;通过“校港联动”和“岗课证三通”相结合,深化行业参与和企业合作的融合。
一、“校港联动”和“岗课证三通”的校企合作模式 1.“校港联动”,服务地方经济
“校港联动”是马尾区政府与福建外经贸学院对接港区“大港口、大物流、大贸易”的建设需要,突出港区经济、船政文化的特征,共同提出的校地合作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是在校、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学院地处马尾港区以及培养外向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分别在福州保税港、台商投资区、长安投资区、马江园区、科技园区、出口加工区等港口经济功能区建立一系列的“校港联动”基地,在学校、港区政府、区内企业间搭建起“专业共建、资源共享、文化共融、优势互补、信息互通”的合作平台,实现三方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与创业、企业员工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专业技术服务、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全面对接。
2009年底“校港联动”长安投资区基地成立标志该项目正式启动,作为贯彻实施 “校港联动”项目合作的核心专业之一,本专业通过2年多的努力,通过积极参与创立“港区大学生创业园”、共建“港区文化走廊”、建立大港区“集群化实训基地”等校地合作模式融入地方经济,培养的毕业生在港区内实现“打包就业”,并充分发挥学院在外贸知识方面的优势,开发切合实际的各种培训项目,面对港区工作人员和企业员工开展外贸、外语、企业管理和政策法规等知识培训,主动服务港区经
济建设。
2.“岗课证三通”,对接外贸企业
根据企业和行业的岗位需求,校企确立人才培养思路,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和教材,把专业培养和企业相关岗位需求对接起来,实现岗位、课程和证书三方面的对接。本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的结合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历了 “课证深度融合”(2006-2010)、“课证训三通”(2009-2012)以及“岗课证三通”(2010~)等三个阶段。
从2006年开始构建的“课证深度融合”模式,其创新之处在于:以“考证包”的形式构建课程模块,学生在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后,不用经过考证培训,便可直接参加职业证书考试。学生毕业时直接获得企业相关岗位的资格证书。真正实现“证书内置”。2009年,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开始,本专业在原来的“课证深度融合”基础上,吸收台湾院校的办学经验,进一步深化专业特色,强化校企合作,提出“课证训三通”的培养模式,强调博雅教育、强化职业英语以及校企合作的特点。根据专业特色,实施“小型订单班”合作构想,学生以“员工助理”方式提前参与企业岗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将来的就业打好了坚实基础。新的“课证训三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职业应用能力,强化了博雅教育、职业英语能力以及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
2010年开始,本专业进一步深入校企合作,在“课证训三通”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提出“岗课证三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入分析企业的岗位需求基础上,校企合作完善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并依据岗位需求和教学培训的要求,开发了单证、跟单、业务三个模块的国家级考证,即全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三个技能鉴定证书,直接面向企业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3.“校港联动”和“岗课证三通”,深度融入地方经济
本专业通过进一步发挥“校港联动”和“岗课证三通”的优势,充分利用福建省外经贸厅的资
源,为外贸厅、管委会、国检局、世格软件公司等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性企业提供项目(科研)、牵线搭桥、合作开发软件、政策指导、合作培训等服务,为企业提供员工和中层干部培训、热线咨询、政策和热点问题讲座、专家咨询等服务。
二、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具体举措 1.积极融入和服务地区经济
首先,通过与港区政府、企业的合作,创建“港区大学生创业园”,以“孵化创业企业、培育创新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建设理念,重点支持高职学生和教师创新创业;
其次,企业零星的人才需求通过港区政府整合打包,组成订单班,再由学院进行针对性培养,达到上岗条件后,再统一安排到企业相关岗位就业,实现“打包就业”。
再次,结合港区文化建设的需求,在马尾区业已建成的“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的基础上,依托学院在外贸领域的智力优势,共同建设以“福建外贸发展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能够彰显港区文化的系列博物馆,逐步形成“港区文化走廊”。
最后,本专业还积极参与马尾区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术、科技、文体和艺术等活动,加深校港文化融合,提升港区文化内涵。
2.根据企业需求,实施“员工助理”和小型订单班战略
在2010年10月,我们与相关的闽台外贸企业进行了国际商务改革专家访谈会,在会上企业专家提出可以实施“小型订单”的校企合作培养计划。学生在学完一定的专业课后,以“员工助理”的身份到企业中去顶岗锻炼,每家企业接收3-10人左右。对口的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所接纳的学生进行培养,每个学生配1名企业相应的岗位员工作为导师,同时企业在资金和校内培训上予以支持。学生毕业,可以选择直接在相应的对口企业就业。
目前已经和福州万德电气有限公司、福建福田服装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两届员工助理订单班,还和瑞景宏图公司共同合作开拓海外订单班,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并获得学生的普遍好评。
3.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与校企共建技术中心,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依托省外经贸厅成立外贸咨询平台,由本专业教师团队组成专家小组,每天轮流面向进出口公司提供专业研究、咨询服务。
4.开发外贸软件
与全国外贸软件领军企业南京世格软件公司合作,由本专业的教师提供专业支持,由世格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开发外贸跟单软件。
5.证书开发和社会培训服务。
本专业团队开发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等3个岗位技能鉴定证书,列入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技能鉴定证书,面向全国提供培训、鉴定服务;
6.为企业员工提供业务培训
与国检局合作,面向港区企业开展报检员培训服务;与省外经贸厅合作,为龙岩市机械装备出口基地的外贸企业提供外贸流程培训;为闽江工程局赴喀麦隆等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外语、文化礼仪培训;为福建福田集团、福州万德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员工提供业务培训等。
7.为企业中层干部提供管理和战略培训
本专业教师傅龙海、陈春玲和黄仙姜等老师多次为外贸企业提供外贸企业管理和战略培训,获得企业好评。
三、校企合作的经验总结
1.确定校企合作的目标,实现校企合作项目制度化
本专业通过明确校企合作的目标,制定详细和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进行适当的分工和组队,安排和分解任务到个人,实现每项任务都有专人负责和实施,辅以激励和奖励制度,保障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
2.充分利用内外优势,实现校企合作定期化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内外优势,对内加强教师培训并调动教师积极性,对外依托学院、外贸厅、马尾长安投资区管委会、国检局、科技厅等政府部门和机构,定期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
3.总结经验,推动校企合作的持续和深化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本专业积极鼓励老师积极参与,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原有的经验和教训,适时咨询外部专家,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对外服务典型案例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对外服务典型案例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网站对社会公众开放,网站年均访问量为40万人次/年,注册用户201879个,标准文献检索总量50万次,为科研机构和和企业及时获取标准文献资源提供了支撑与保障。同时,通过建立地方化、行业化和部门化的服务模式与相关共享机制,为地方、行业和部门的科技与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标准文献资源保障。用户普遍反映,“标准文献平台”整合了全国的资源,建立了服务系统和服务队伍,使他们能够及时查找和获取到所需的标准文献,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截止至2010年9月底,共有湖北、福建、陕西、甘肃、沈阳、广州等20多个地方标准化院所成为“标准文献平台”的服务站,利用“服务站网络系统” 为本地提供标准信息服务。自2006年11月开始至2010年9月底,全文资源使用量达70936份,提高了国内外标准的利用率。资源共享机制有效发挥了国家、地方和行业的优势,使国家投资建设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解决了地方企业和科研领域获取标准难的问题,解决了政府在质量监管和发展经济中遇到的标准化问题。
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利用“标准文献平台”资源,以重点企业为对象,实施了资源本地化解决方案,发展个性化服务,将标准信息通过其服务系统推送到企业研发人员的桌面。这一做法,提供了一个高效解决企业标准文献信息需求的新模式。例如,广州日产电梯有限公司在使用了网络版的标准查询系统后,缩短了83%的标准文献查询时间,降低了72%的标准获取成本,增加了100%的信息检索渠道。这一服务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受到政府和用户的肯定与赞扬。
案例一:
无锡市技术监督情报研究所在太湖水污染事件后,利用本项目建设的资源,建立了太湖流域水务管理规划设计标准体系等二十个太湖流域水务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涉及1882个法规和标准,在网站公开发布,公众点击率达19112次,为治理太湖、保护水源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为太湖水治理的各项工作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无锡702所成功开发了“蓝藻综合治理自动化机械船”。太湖蓝藻打捞处理船2008年9月9日通过验收。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目前无锡通过了“国家森林城市”验收,太湖水终于变清了。受到当地政府和其它机构的好评。
案例二:为“世界常用1000种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系列国家标准研究”项目提供国内外标准指标比对分析研究。
日本肯定列表的出台对中国的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提出严峻要求,为此,国家支持开展相关研究。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承担“世界常用1000种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系列国家标准研究”课题任务,研究目标是提高我国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水平,制定36项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国家标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标准馆接受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服务请求,利用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资源和服务系统,进行国内外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标准的检索查询和指标分析工作,及时、准确查找到了国内外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标准,并进行了指标分析,为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其课题成果36项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可检测世界常用10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已经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主持人庞国芳院士非常感谢“标准文献平台”所提供的服务。
案例三:为2008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专用车道标志和标线”国家标准研制提供标准查新服务。
在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需设立奥林匹克专用车道,即在通往比赛、训练场馆、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住地、媒体酒店、机场、主新闻中心、广播电视中心等非竞赛场馆及奥运相关设施的道路上辟出一条专用车道,仅供奥林匹克相关车辆通行。奥林匹克专用车道标志和标线在中国将首次投入应用,为保证其良好的视认性,交通部下属研究所承担标准编制研究工作。标准编制单位在开展工作前,利用本平台项目成果进行了国外相关标准的查询工作,并委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标准馆调研国外有关标准、详细技术要求以及应用评测数据方面的资料,出具查新证明。标准编制单位利用这些调研资料,制订了颜色、图案、间距、大小等一些相关的设计参数指标,规定了设置区域、地点和方式,这些标准成为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专用车道上标志和标线的技术依据。该标准《奥林匹克专用车道标志和标线》经批准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标准号为GB 21253-2007,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已经投入使用。该标准的颁布实施,对履行北京申奥报告中关于“奥运会道路系统上将设有奥林匹克专用车道”的承诺,保障奥运交通安全、准点、可靠、便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案例四: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标准文献中心立即启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标准应急服务,以建立抗震救灾标准化服务专栏、组织专人值守、建立快速服务通道和开展专题研究等形式,面向政府机构、地方标准化院(所)、科研机构、检测机构、企业等无偿提供各类标准信息服务,全力支持国家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至8月30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向各类用户免费提供电话咨询两百多次,为成都成发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四川德四川德阳杰特机电设备公司、四川久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眉山机车车辆厂、四川成都西华大学、陕西西安长安大学、德阳东方电机、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重庆巫溪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无偿提供标准文献近100项。四川省、成都市、陕西省、重庆市和甘肃省的标准化研究院(所)利用 “地方标准化网络服务系统”,直接为本地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标准信息服务,自2008年5月12日至12月30日,已向四川省、成都市、陕西省、重庆市和甘肃省标准化研究院无偿提供标准文献6199项。抗震救灾标准化服务专栏于2008年6月10日正式开通,至2009年1月11日,页面访问数32848次,访问人次16240。
国家标准文献中心组织撰写的美国建筑抗震标准规范研究、国内外基础隔震技术标准进展、日本和中国地震法规概览等研究报告,向20个国务院各大部委、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认监委等机构发放,同时向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发放,取得良好效果。例如,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标化技术委员会看到相关信息后,立即联系进行相关标准咨询,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极大帮助。
案例五:
甲型H1NI流感疫情发生后,国家标准文献中心立即开展甲型H1N1流感标准应急服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动物检疫、疫病防治、卫生检疫、抗生素药物、消毒与灭菌等方面的国内外标准与技术法规的检索、收集与分析研究工作,通过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网站专栏和专题服务光盘向社会各界和检验检疫部门提供信息,为检验检疫部门提供标准全文服务,全力支持国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