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实际,突出特色”典型小城镇规划设计思考(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05:4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符合实际,突出特色”典型小城镇规划设计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符合实际,突出特色”典型小城镇规划设计思考》。

第一篇:“符合实际,突出特色”典型小城镇规划设计思考

“符合实际,突出特色”典型丘区小城镇规划设计

——三台县南部乡镇总体规划思考

【摘要】小城镇是城市之尾、乡村之头,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小城镇作为我国在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小城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桥梁作用主要体现在小城镇的社会功能、生产功能和人口集聚功能,纽带作用主要体现在历史人文、社会文化和习俗民俗。本文通过四川省三台县南部4个小镇总体规划内容,来探讨西南深丘地区典型小城镇在总体规划阶段如何解决镇村经济社会发展、城镇特色塑造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小城镇 总体规划 现实问题 特色塑造 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时代背景

1.1 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农村综合改革进入发力时期

国家连续13年连续关注“三农问题”,积极促进农村的建设和发展。2016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将“三农”工作置于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

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了“中小城市/镇”对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性,通过中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实现“就地城镇化”,优化城镇化模式。

1.2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进入关键时期,国家提出了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的战略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总书记在2013年11月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把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四川省绵阳市为实现同步小康任务,统筹11个落后乡镇设立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出“三年明显见效、六年同步小康”的政治目标,期望探索一条推进丘区镇村加快发展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1.3 快速城镇化浪潮,小城镇建设出现的生态破坏、特色缺失、建设趋同等现实问题

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大干快上的规划建设模式,导致大量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破坏生态环境、忽视小城镇特色、无视地域与本土化等问题。而小城镇的规划照搬城市规划模式的现象普遍,很多小城镇的建设走入了城市建设模式的误区,造成了特色缺失、同质化普遍的现象。

2016年5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在杭州举办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研讨会”,就是学界和业界对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问题进行总结,探讨符合实际、体现本土文化的规划编制方法和建设模式。1.4 小结

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作为政治任务、把小城镇作为快速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的背景下,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必然迎来一波更快的建设高潮。但是以往的小城镇建设积累的问题也逐渐暴露,政府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体系与镇村居民自下而上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显性化、尖锐化。小城镇总体规划是承接上级政府发展政策、确定小城镇发展定位、争取发展资源的重要平台。那么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阶段,制定“符合实际、突出特色的”规划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同时这也是小城镇发展一个本源的问题。

本文以绵阳市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11个乡镇(简称综改区)为例,解读“镇”在国家治理体系内的意义,总结小城镇的发展特征,并以其中4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为例,来探讨丘陵地区小城镇的发展问题和对策。小城镇之解读“镇”

镇的产生是因为最早戍边的军事据点,古代在边境驻兵戍守称为镇。守镇将领管理军务,有的也兼理民政。随着边疆稳定,镇的军事色彩降低,逐渐成为经济、人口比较发达的人口聚居点。在我国现代城市规划体系中镇的定义为,一般县政府所在地或工商业贸易活动为主的小城镇居民点。主要服务周边农民生产生活,规模普遍较小,其中镇区人口规模在1万人以下,占全国小城镇70%,所以这里所说的镇,指除了县政府所在地意以外的乡镇。

镇在行政体系内相当于乡一级政权,承担稳定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责任。但行政上并没有收税权,发展的资金主要靠上级拨款和自身的产业营收。

镇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意义,首先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其次是促进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具体表现为其社会功能、生产功能、集聚功能和文化纽带作用等几个方面。

(1)社会功能:镇是乡村地区的组织和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中心;(2)生产功能:承担县域产业分工,是集体经济转型发展平台,农民创业主要载体;(3)集聚功能:具有一定吸引人口和产业的能力,是实现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场所;(4)文化纽带:承担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责任,保护历史文保建筑、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名族风俗习俗。

随着城乡之间互动的逐渐深入,区域生产网络、快速交通网络的构建,乡村集约发展诉求和消费需求的升级,小城镇的发展逐步出现向“城市模式”和“乡村模式”两种模式进行分化的趋势,转变为生产基地型、旅游休闲型、城郊居住型等多种形态。

图1小城镇发展模式分化 丘区小城镇的典型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气候和民族文化的背景孕育的小城镇也各有发展现实和特色。云贵川地区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地形复杂多变、人居环境较差。

城市占据了土地平整、肥沃的盆地和坝子地区,众多的小城镇则分布在广大的山区和丘陵地区。以三台县南部的11个小城镇为分析案例,总结丘陵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特征。

3.1 产业经济的传统小农特征

丘区地形复杂呈现人地共生的散居特征,保持传统小农耕作方式。经济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基本没有,以传统农作物种植和散户养殖为主。综改区人均GDP不及全县平均水平的一半,远低于绵阳市平均水平。

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低,外出务工收入占比大。以综改区内小城镇的调研数据,人均纯收入7600元,比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低2292元,外出务工比重超60%。城镇化水平低,场镇集聚能力弱。城镇化率仅17.91%,远低于绵阳市(45.09%)和全国(56.1%)水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10******900080007600综改区三台县绵阳市四川省全国各乡镇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7000

图2综改区小城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产业结构

3.2 场镇人居环境差、设施水平低的特征

场镇建设缺乏规划引导,人居环境很差,风貌异化严重,街巷格局杂乱。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都是直排。设施配置水平不高。垃圾污水处理随意,卫生环境差。土坯房所占比例依然很高,建筑质量差,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

图3综改区农村土坯房与污染水体

3.3 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多但返乡意愿强烈的特征

青壮劳动力流失严重,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平均占各镇/乡人口40%。乡村空心化严重,留守人口占10%以上,60岁以上老年人口25%以上,乡村的活力缺失严重。

丘区小城镇为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地区,通过入户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科学研判城镇化趋势,研究外出务工人口的返乡意愿和本地留守人口的城镇化意愿。

(1)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人口返乡意愿强烈,希望提供就业创业服务。(2)本地留守人口倾向本地城镇购房,不愿放弃农村户口宅基地。

图4三台县南部乡镇城镇化意愿调查统计分析

3.4 生态环境好、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的特征

经济发展滞后的另外一面,往往是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历史民族文化资源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丘区的小农经济保留了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丘陵地区的粮食、肉类等农产品的产量和数量均处于较高水平。

综改区内文物资源丰富,占据全县五星级旅游资源的3/4之多。共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四大汉墓群之一的郪江汉墓、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第二大道观云台观、川中最大人工湖鲁班湖等优势资源。

图5丘区生态条件和旅游资源 小城镇大事记

4.1 城镇地位持续下降期:由“国”到“郡”再到“镇”

春秋战国时期丘区为蜀国、巴国、巴子国和郪国四个诸侯国,后被秦朝统一,西汉高祖六年设置郪县,三国蜀汉设置东广汉郡。建国后将建制调整设单列镇,其中郪江镇为先秦时期郪国王城所在地,迄今为止只剩下了“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镇)”名分。二千年的朝代更迭亦是丘区由国到郡再到镇的过程。

图6郪江镇是古人营城择址的理想模式

4.2 地域文化缓慢孕育期:茶马古道和川滇商路

三国时代以后,西南地区的政治环境逐渐稳定。连年的战乱导致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众多,文化交融逐渐开始,独特的丘区地域文化开始缓慢的孕育发展。由于交通闭塞,丘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小农经济,而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主要依托茶马古道和川滇商路的马帮。

得益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和马帮商业的低冲击,丘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与自然非常融合,使丘区小城镇自然风光优美、民风民俗丰富、居民生活富足悠闲。

图7丘区的田园风光和城隍庙会

4.3 基础设施建设爆发期: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2008年汶川地震后,全国支援绵阳市的震后重建。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道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文化保护三个方面,丘区小城镇的设施建设迎来的第一个爆发期。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提高了丘区对外联系的便捷度,但是大建快上的建设方式也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郪江镇为例,重建项目对郪王古街进行了整体修缮。但焕然一新的古街道和两侧建筑并没有如原憧憬的那样,为郪江镇、镇区居民的经济收入带来大的变化,原有的“古街漫漫、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消失了,变成了满街统一黄底黑子的旅游招牌。

4.4 面小康建设期:2015年绵阳市农村精准扶贫综改区

2015年,绵阳市设立了农村精准扶贫综合改革示范区。期望通过政策倾斜、扶贫项目精准投放,来达到2020年共同奔入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无疑是丘区小城镇发展的又一个机遇。小城镇发展问题与对策

5.1 问题1:传统小农经济、缺乏发展动力

策略1:挖掘特色资源、培育特色产业 5.1.1 农业发展策略:3网+农业促农业转型

挖掘丘区特色的农业资源,充分利用“3网”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丘区农业的传统化、特色化发展,这里说的“3网”指的是传统媒介网、务工人员关系网和互联网。紧抓电商机遇,促进回乡创业、资本流动、信息互动和主动对接市场。

借鉴浙江遂昌农产品电商模式:“政府+农户+合作社+网店协会+淘宝网”。城里网商协会,打造丘区农业的品牌,制定基于农业的全民创业支持计划及配套政策。[1]以资源整合开发,通过“政府+平台+新农人组织”的协作,推动互联网农业,促进绿色有机农业品牌推广和价值提升。转型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农业附加价值,向适度规模化、高效化、精品化发展。

5.1.2 旅游业发展策略:统筹区域资源、建立川中丘区旅游联盟

强化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组合开发,建立绵阳市南部丘陵地区旅游联盟,催生多元化的文化、乡村旅游形式,实现旅游产业品质化发展。旅游发展策略以郪汉文化为核心,整合周边的旅游资源(大英\射洪),形成“鲁班水库-云台观-郪江古镇-中国死海”和“子昂故里-沱牌工业旅游-侏罗纪探秘”两条融合自然、人文、历史的旅游线路。开发以“历史科考”、“文化体验”、“乡村休闲”为核心的多种要素的乡村旅游产业。

争取综改区指挥部的旅游扶贫项目,盘活乡村资源,打造多特色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完善旅游形式,促进农民增收。旅游扶贫概念(PPT,pro-poor tourism)由英国国籍发展局(DFID)1999年提出将旅游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直接联系起来。核心是增加贫困人口的发展机会,并配套有利于本地贫困居民的旅游扶贫策略,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2]。贵州乡村的实践表明旅游扶贫模式投资少,效益明显,边际消费倾向较大,存在乘数效应(阳国亮2000年)。但存在漏损效应,尤其对贫困地区(林红2000年)。通过扶持旅游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总结相关的成功经验,制定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政策,是具有文化资源的丘区小城镇的一条优选道路。

图8丘区小城镇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策略

5.1.3 深化改革策略:激活发展要素,创新农业发展机制

完善以城乡良性互动和资源平等交换为核心的农村产业发展机制,重点从培育镇村新型发展主题、土地改革和科技创新三个方面着手。

培育新型主体,推进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引进龙头企业及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实现分散经营的农民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依托丘区特色资源,建设甜橙产业基地、藤椒产业基地、标准化养殖场等;土地改革要加快确权颁证,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建立土地交易平台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化运作;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技术推广活动。结合各乡镇特点,初步建立柑橘研究中心、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现代农业培训中心、农技服务中心和农技培训服务站,提高小城镇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

图9丘区小城镇培育新型主体计划和政策

5.2 问题3:交通条件闭塞、发展基础条件差

策略3:优化交通网络、示范现代农业工程 5.2.1 基础设施发展策略:外疏通道+内优结构

构建开放网络的对外交通,形成丘区的空间骨架。落实两条拟建高速公路线位,增设3个高速出入口,协调高速公路通道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打通南部地区接入区域高速网络的通道,促进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因地制宜,适度改造部分小城镇的过境公路。对于过境公路严重干扰生活的景福镇、郪江镇,对过境公路进行外迁,解决场镇远期发展的矛盾。完善镇村路网,提升镇村级公共运输服务的质量

5.2.2 土地综合整治策略:传统农业技术+现代农业工程技术

集中土地资源,适度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发展精品经济林果主导产业。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传统丘区农业的种养方式和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实施适合丘区的“三台三态”的现代农业产业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的附加值。

“三台三态”模式是指在对丘区三级台地进行充分利用,不同的台地进行不同的种养方式。三级台地最高,采用“种植生态林+林下种养”种植模式;二级台地在中央,通过小型机械化进行“林果种植+山地种养”模式;一级台地在下放,水土条件最好,可适度规模化种植稻菜、稻虾、稻蟹等传统种养模式。创建绿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图10“三台三态”农业示范工程示意

5.3 问题3:传统丘区镇村发展扁平化、布局均质化

策略3:丘区小城镇地域文化特色的镇村空间营造 5.3.1 探索“大分散、小集中”的丘区镇村格局

传统的镇村布局分散均质,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在引导镇域“就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双重作用下,逐步引导镇村空间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镇村发展格局。引导农民由均质多点向中心集中,引导全域构建镇区为中心,中心村为节点、基层村为基础的镇村发展体系,重点培育镇区。

图11“大分散、小集中“的丘区镇村布局模式

根据不同城镇化动力、乡村人口就业类型来判断乡村人口流动方向,对乡村的进行判断、分类与引导。规划为融入镇区型、片区服务型和农旅互促型三种类型,通过集约发展、设施配置和人地产的政策保障进行引导发展。

图12村庄布局引导模式

5.3.2 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村聚居点建设

以人为本,对于确需改造的土坯房和有意愿、有条件集中居住的新村居民点。新村聚居点延续传统,保存原有的散居模式,引导“微田园”式的聚居模式,发展庭院经济。空间上形成“林-田-院”的庭院式单体格局,低楼层,紧凑型,民俗式。庭院经济指的则是“微田园+专业合作社”,有效利用农村土地,实现农民增收,景村一体,产村相融。

图13新村聚居点建设

5.3.3 突出山水特色、传承乡土文化的镇区空间营造

保护山水田林园和谐共生的山水特色景观格局,采用城市设计的手法重点研究不同地形特征的空间布局形态。在山水田园小镇的共性特征之上充分挖掘特色文化,通过绿地广场、建筑风貌、特色街巷格局等建设特色的场镇空间。

图14台地式场镇空间布局形态(景福镇)

5.3.4 低成本、易实施的场镇空间改造

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用最少的资金投入、最快的建设速度、最大化的实现场镇品质提升。商业步行街改造要保存原有街道尺度,临街建筑改造注重底层开放、木质坡顶和立面粉刷,统一布置花池、树池、座椅、路灯和广告标识。

图15场镇街道改造、步行街带早示意

5.3.5 低成本、易操作的农房改造

农房改造与新村聚居点建设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不改变建筑主体结构,统一采用川北民居建筑风貌特色。庭院水泥硬化改铺装,宅间路铺砖。拆除破旧棚舍、坡屋顶改造、立面粉刷、更换门窗。规整入户景观绿化、栽种乡土植物、种植宅前小菜园。

图16台地式场镇空间布局形态(景福镇)

5.4 问题4:传统文化与历史保护的后继无人

策略4:本土传承,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丘区小城镇普遍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的资源,同样普遍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村民认识不到老房子、老街的文物价值,手里只要有钱就会把老房子拆掉盖砖瓦房改善生活;一是没有年轻人能专心学习传统技艺和文化。

以省级历史文名镇郪江古镇为例,镇区内有一条郪王古街,以融合郪汉、明清的建筑风格和城隍庙会而闻名。2008年汶川地震后,郪王街被列入灾后重建项目。对比郪王街修缮前后,整个修缮过程没有本地工匠参与,修缮后的街道街整体干净、漂亮了。反而原来居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浓厚的街道生活气息变成了统一的黄底红边的旗帜。从建筑技艺和引导房屋改造两个方面来说,这次的保护是失败的。

图17郪王街修缮前后对比

老街是小城镇的历史,民风民俗是小城镇的灵魂。规划引导居民认识到老房子、老街巷的重要价值,制定建设导则管控新建房屋的建造样式和色彩,鼓励政策利用本地工匠和材料对老房子进行修缮。通过政府搭台、百姓唱戏方式扩大传统庙会的影响力,同时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只有从保护和修缮中看到价值、得到利益,这种保护和传承才能持续下去。

图18城隍庙会桃子龙灯巡游和水龙队巡游 小镇规划探讨

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是个热点话题,不同区位的小城镇的现状特征、发展诉求和建设模式一定是不同的。如果在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当中,既符合其发展的实际情况,望得见那山、看得见那水;又能发挥小城镇的地域文化特色,让人记得住那乡愁。

6.1 谈“符合实际”对小城镇规划编制标准的思考

现行《镇规划标准》2007年实施,作为国家统一建设标准来全面指导小城镇的建设,但仅仅依据不同气候分区对小城镇的用地指标进行了区分。镇规划标准的用地编码还是沿用老的用地编码,在与城市用地分类标准衔接、用地的类型控制等方面不能适应当前的小城镇多元发展、特色发展的需求。

以居住用地为例,现行规范《镇规划标准》规定,居住用地比例为28-43%,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8-52平方米。但是实践的抽样调研数据显示:“不同类型的小城镇居住用地比例相差比较大,生活服务型小城镇为53%、工贸型为43%、旅游型为42%。小城镇规划中三类型居住用地比例分别为生活服务型小城镇为34%、工贸型为43%、旅游型为33%”[3]。上述的规划案例居住用地的比例是满足《镇规划标准》,但忽视了小城镇的发展类型和所对应的居住需求。

绵阳市综改区的11个小城镇中,有2个生活服务型小城镇、2个特色旅游小城镇和7个农业型小城镇,不同的城镇性质的居住需求、产业发展需求和公共服务特征必然不同。编制小城镇规划,需要深刻认识到小城镇的社会功能、生产功能和对人口的集聚功能,发挥好桥梁作用,制定符合实际的小城镇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

6.2 谈“突出特色”对有节制的规划的思考

规划不是生产线,原料放上,按照模具生产产品。房屋可以建设,但是自然景观建不出来,传统的生活建不出来。因此保护稀缺的乡土环境和人文气息是小城镇规划的最本质的理念,也就是所谓有节制的规划。[4] 深刻认识小城镇的文化纽带作用和生态价值。淳朴秀丽的自然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人文气息是极其可贵的稀缺资源,也是吸引外界注目和投资的价值所在。注重大事件对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摧毁副作用,重大事件和重要的政府政策切记走“大水漫灌”的老路,宜“细水长流”充分盘活小城镇的镇村产业经济发展,进而带动文化社会的繁荣。结束语

小城镇是载体,承载着国家就地城镇化的任务、肩负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使命,是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的根源。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历史记忆、乡土文化,发展适合本地实际的生态保护的产业是小城镇规划的可持续思维。任何城市规划任何时候都替代不了自然、文化和生活,小城镇总体规划要做的“符合实际、突出特色”,然后把一切交给时间,时间会给一个完美的答案。

图19修缮前的郪王古街(左)和丘区田园风光(右)

参考文献

[1]黄京文王晴,遂昌模式研究——基于山区经济与电子商务结合模式角度,中国商贸 , China Business & Trade,(2014年09期)

[2] ASHLEY C, BOY C.Pro-poor tourism : putting poverty at the heart of the tourism agenda[J].[3] 中国建筑设计院,《小城镇特色规划编制指南》,2016年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研讨会 杭州 [4] 戴晶晶 赵璐, 保护自然生态和乡土文化的乡镇规划思路探讨——以江西德兴市龙头山乡总体规划为例,2015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第二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思考

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思考

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首先,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形成具有基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其次,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

再次,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求精,不贪大。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

最后,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

如何进行农味突出的特色小城镇规划?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多年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经验和实践案例,认为特色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要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规划设计,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是根本原则。对于一些距离大中城市比较近的城郊地区,具备交通方便快捷、区域旅游要素多、民俗文化深厚、主题特色鲜明、地形地貌独特等条件的,在规划设计和后期建设运营上,应大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解决农村就业,提供回乡创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特色小城镇。

发展特色小城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首先是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新型城镇化要求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也是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平台的有效举措,加快城镇化特别是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群众过上美好生化新期待的迫切需要。最后,是探索推动小城镇建设的科学方法。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多年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经验和实践案例,认为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需要资金引导,土地支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项目带动,加快建设;创新体制,激发活力;夯实责任,严格考核五项措施并举。从而强化示范特色、打造空间特色、凸显地域特色、营造文化特色、夯实产业特点。最终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全面落实新型城镇化规划,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把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引导性工程,推动农民就近城镇化的民生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样板工程。

三产融合与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融合发展路径是什么?

2016年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近日提出的《关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现代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必须要有三产融合的产业规划思想作为支撑。应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统筹农业、乡村、生态、文化、景观等各层面要素,重点以科技示范为引领,现代农业三产融合为支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特色,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科技示范引领、一二三产融合、产村互动一体、模式机制创新的特色小城镇,引领示范带本区域及周边地区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下,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对特色小城镇布局有哪些影响?

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与特色小城镇空间布局互为支撑、依托、承接的关系。是点与面的协调补充统一关系。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在规划内容层面:

1、明确区域发展资源、生态资源,人文条件等方面内容;

2、结合区域城乡交通、经济、政策背景,统筹规划;

3、分析区域现状产业条件,确定产业发展条件,专家论证,结合产业链确定产业发内容;

4、农业科技支撑、实施要求。在具体的发展战略层面提出:

1、从区域城乡统筹重新梳理发展战略、发展定位、产业发展选择、资源支撑条件,对区域景观资源、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特色、地域风貌等进行统筹分析,合理规划,并提出发展的具体措施、规划内容及农业科技植入,技术提升,信息化管理等。

2、统筹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等情况,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体,区域发展条件为支撑,以农业科技、农业效益为目标,以农业产业布局、协调村镇空间布局,合理承接城市功能辐射带动,合理提出迁村并点或就地城镇化发展路径,合理配套农产品加工物流以及其他相关农业产业设施等内容。

3、在村镇体系规划布局,村镇空间布局等分面应统筹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的用地布局,形成生态、田园村镇的整体规划格局。

4、农业产业科技,品种技术、休闲旅游、景观环境等多层面与特色小城镇进行统筹规划。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如何推动特色小城镇规划实施?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做好镇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策略上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的发展路径包括农业功能、农业生态、产品、技术、农业信息管理、物流及农民创业增收等均是特色小城镇规划方面的关键。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多年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经验和实践案例,认为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首先要重点分析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统筹规划规划区的总体布局,立足发展产业的合理配套建设支撑体系、产业链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农产品加工、公用设施等发展水平相衔接。其次,植入现代农业的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现代农业发展核心生命力。最后,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手段及发展路径。在特色小城镇规划的空间布局、职能定位上如何承接和落实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和空间布局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特色小镇规划案例

--浙江海洋文化特色小镇(国家农业公园)概念设计

项目位于浙江省温岭县,项目设计规模为8000亩。规划特色:“海之燕”—舒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和轮廓;“海之艳”—丰富多彩的滨海生活情态;“海之宴”—海滨农产和海上丝路特产。总体定位:建设“产城一体 四化同步的”海洋特色农旅小镇,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高地、浙江省海洋特色文化小镇、国家级农业科技文化孵化平台。建设内容:生态办公楼、东海食尚、专家大院、青年公寓、生态酒店、慢品时光、农艺工厂、物流加工基地、培训中心、临水别苑、东浦印象、创意博览馆、东海花田、田园集市等项目。

温馨提示:请到“中国城乡规划网”“中国美丽乡村规划网”官网了解更多案例;

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隶属中农富通,是国内首家以农为优势,统筹城乡,集城镇、乡村、农业、旅游、文化、生态、基础设施等多专业多领域于一体的创新型规划设计研究机构。

核心业务:城乡统筹规划设计、农业农村统筹规划设计、现代农业城镇规划设计、现代农业田园小镇规划设计、生态村镇规划设计、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设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绿色经济产业带规划设计、国家农业公园规划设计、农村综改试验区规划设计、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区规划设计、生态旅游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设计、乡土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农村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以及创新性专题研究等。科技服务:乡村投资开发、品牌运营服务及科技成果推广等。

更多关注: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中国美丽乡村创新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三产融合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现代村镇产业发展论坛》、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城乡一体化之特色小镇建设论坛》等活动。专家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农林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城市规划院等科研院校,发改、住建、农业、科技、旅游等部委局办,以及国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

第三篇:小城镇特色塑造和规划应对

小城镇特色塑造和规划应对

——以江苏省半城镇规划为例

本文以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规划为例,探讨小城镇特色定位与特色塑造的方法、途径,以及小城镇规划在城镇特色问题上的应对手段。半城镇概况与特点

1.1 城镇概况

半城镇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位于江苏省泗洪县东南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西岸,距泗洪县城24公里。镇域面积83平方公里(其中洪泽湖水域面积60多平方公里),人口1.8万余人。半城镇水产资源丰富,为全国水产重镇,是宿迁市首批达小康乡镇、文明乡镇、十强乡镇,也是江苏省重点镇之一。

1.2 城镇特点

1.2.1 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

半城镇是古徐国故都所在地。徐是距今2500多年前的古国,自若木夏初(约公元前2070年)得国,至章禹春秋(公元前512年)灭亡,历经夏、商、周三代,延续1600多年。春秋时徐国国王徐偃王建都于今半城镇,古称徐城,现从半城镇往南达魏咀尚存其遗址。今半城镇为“南北朝时置、或曰徐城地,土基犹少半,故名。”

1.2.2 优越的旅游资源

半城镇紧邻洪泽湖,是从县城取道洪泽湖、饱览湖光的最便捷的通道。辖区内穆墩岛是洪泽湖中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岛屿,是泗洪县旅游开发重点之一,新建成穆墩岛风景区。另外,镇区内雪枫陵园(彭雪枫墓地)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级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

1.2.3 较为单一的产业基础

半城镇水域面积60多平方公里,水产资源丰富,为全国水产重镇,水产品年产量达10000吨。水产养殖业为目前支柱产业,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的比例较小;第二产业主要为水产品加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1.2.4 较小的城镇规模

半城镇陆域面积仅20多平方公里,全镇人口仅1.8万,镇区人口仅7千人。虽然半城镇是泗洪县三个中心镇之一,但未来人口扩张的规模也有限。根据总体规划,通过产业转型、吸纳产业人口和迁村进镇,远期2030年镇区人口为

1.8万人。

因此,半城镇的发展,不同于一般“中心镇——综合型小城市” 的发展路径,城镇发展轻规模,重特色,注重小而精。半城镇规划编制背景

2007年,江苏省全面推进重点中心镇规划编制工作,对重点中心镇建设发展起到重要引导作用。从2009年起,宿迁市提出了建设特色乡镇和特色村庄的要求,为避免小城镇“千镇一面”提供了政策支持。

2010年以来,半城镇政府、泗洪县住建(规划)局先后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半城镇古徐都风貌旅游区概念规划》、《泗洪县半城镇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和《半城镇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半城镇产业发展、土地开发、基础设施配套、景观形象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系统规划,对于城镇

特色的塑造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由于三个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规划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编制,城镇发展思路、规划主旨和规划内容得到了较好的衔接,对于亟待转型的半城镇的规划控制和管理发挥了较大作用。

三个规划的编制打破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思维模式,进行了一次新的规划方法与程序的尝试:首先编制的《半城镇古徐都风貌旅游区概念规划》,在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城镇定位基础上,以旅游业为切入点,综合分析了半城镇发展古徐都风貌旅游的市场环境和旅游发展路径,进行了重点旅游项目的策划,最终落实到整体规划布局的调整和旅游核心区的城市设计。概念规划作为前期基础,既理清了自上而下宏观上的主导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关系,又有自下而上从微观的镇核心区城市设计和项目设计的切入,因而后期协调推进的镇区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不仅具有完整性、系统性,而且突出产业特色和近期发展重点,兼顾项目开发运作的经济可实施性和当地居民公众利益,最终形成了一套一脉相承、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成果。

在半城镇的规划中,近期的项目开发是主导,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突围是关键,同时兼顾解决镇区发展和城镇建设积压的多方面问题,包括城镇特色问题。虽然半城镇的规划不以塑造半城镇特色为最核心的目的,但是城镇特色塑造的各个层面要求已经融入到规划的目标之中,在各层面规划成果中得到体现和落实。3 半城镇规划中的城镇特色定位

3.1 城镇发展目标定位

半城镇总体规划目标是:推动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高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加强历史文化挖掘与建设。发挥优势,将半城镇建设成泗洪县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以及古徐文化特色乡镇、水产养殖与农副产品加工业强镇。总体规划确定半城镇镇区的性质为:古徐都文化展示基地,泗洪县环洪泽湖旅游服务基地之一,半城镇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旅游、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现代化综合型城镇。

3.2 半城镇特色定位

城镇特色包括城镇内涵及外在表现两个方面。城镇的内涵,是指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城镇内涵的外在表现即体型环境。总体规划的目标定位既明确了半城镇的产业特征和文化特色,也包含了对城镇建成环境的特色化要求,因而综合确立了其城镇特色定位。从内外两个方面来阐述,半城镇的城镇特色内涵是以古徐文化和水文化为主题的极具发展活力的旅游小镇;其城镇特色外在表现是环境优美和谐的具有古徐意向的特色风貌小镇。

在半城镇的特色定位中,市、县规划部门和专家都形成了共识:要突出半城镇“洪泽湖畔的水文化”和“以古徐国为主的古徐文化”,不求镇大,但求特色,在镇区建设中要突出建筑的特点,要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据此,半城镇的特色可以概括为:滨湖小镇,古徐半城。半城镇特色塑造的路径

4.1 内外双重的城镇化动力激发小镇活力

城镇发展活力是城镇特色积淀和传承的基础,而城镇化是新兴成长型城镇发展活力的来源,半城镇的城镇化动力包括内生动力和外助动力两个方面。

4.1.1 半城镇的城镇化内生动力

从江苏、山东、安徽旅游景点分布来看,半城镇所在地区是旅游资源分布较少的地区。而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早已进入旅游消费热潮快速上升期,半城镇古徐都风貌旅游和洪泽湖生态旅游在一定区域内有其独特性、稀缺性,旅游业发展将具有较好市场潜力。另外,旅游服务业作为关联带动性强、进入门槛低、就业弹性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也将发挥很大积极作用。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整体前景也十分良好。由于传统捕捞渔业已达到最大产量水平,发展水产养殖是填补水产品供需缺口的唯一途径。半城镇的水产养殖业是其传统优势产业,在旅游业兴起后,还可将水产养殖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观光型养殖农业,形成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半城镇区人口近几年呈小幅下降趋势,主要为外出务工造成人口流失。随着本地产业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的改善,这一趋势将很快得到改变和逆转。云南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在几年前开始发展旅游后,出现了返乡潮,年青人已不再外出寻求就业;而随着大城市就业难度增加、住房等生活成本持续增高,我国许多劳动力输出大省近两年也已开始出现返乡就业潮。半城镇作为经济基础尚佳的乡镇,在新兴产业旅游业和水产养殖加工等现有优势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景下,未来城镇化动力将十分强劲。

4.1.2 半城镇的城镇化外助动力

半城镇域面积83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仅为20平方公里,在目前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除镇区外,还散布着十多个自然村庄。现状村庄分布散、数量多、规模小,最远的村庄距镇区仅1公里左右,平均每个自然村人口不到600人,而人均占用村镇建设用地面积达140-150平方米。而且,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指导,基础设施普遍缺乏,村容也较差。

基于这一现状,本着改善农村环境和面貌、节约土地、集中发展的指导思想,泗洪县域和半城镇域城镇体系规划中,都明确了拆村并镇的战略,近期对小于200人的自然村进行撤并,中期对小于300人的自然村进行撤并,远期对小于400人的自然村进行撤并。除穆墩岛外,总体规划范围内的村庄集中到镇区统一建设,最终规划形成1个半城镇区、1个穆墩岛农村居民点的村镇格局,而这一战略举措将直接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4.2 产业发展方向的转移带来社会生活形态的变革

城镇作为人类活动的集中场所,有着深厚的社会学内涵。城镇居民的生活中体现出的城镇文化,也是其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北京老年人的街头溜鸟、秧歌,广东人的早茶等等,社会生活中体现的城镇特色,不仅易于被外来者感知,也是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们获得对城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最直接来源。

半城镇当前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产业转型,而产业发展方向的转移带来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变革,将促成新的城镇特色内涵的形成。

在《半城镇古徐都风貌旅游区概念规划》中,提出了景区与生活区、商业区相融合、景区建设与镇区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徐文化营销与地区社会经济活力提升相促进的发展思路,是一种旅游业和城镇建设协同发展、共生互动的模式。这一模式将建立新的社会生活形态、生活生产方式,通过旅游发展重塑城镇面貌和人们精神面貌,未来的半城镇将改变过去比较缓慢的发展轨迹和生活节奏,取代半城半乡、城乡交杂的冷落面貌的,将是一派欣欣向荣、游人如织的繁华胜地景象。

4.3 镇湖相溶的水文化是旅游小镇发展的魅力资源

半城镇域面积83平方公里(其中洪泽湖水域面积60多平方公里),镇区紧邻洪泽湖,沿洪泽湖岸线保存着良好的生态水景,辖区内穆墩岛是洪泽湖中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岛屿。基于半城镇独特的水环境,在规划中突出了以水为主的旅

游特色营造,一是将穆墩岛规划为以洪泽湖水文化为主的旅游生态休闲景区,规划建设成为环洪泽湖的旅游重要目的地之一;二是引水入镇,在镇区规划中将水文化与古徐文化相结合,引洪泽湖水进入镇区,建设水陆两通的风貌古镇。

4.4 独特的历史成为挖掘文化特色的无穷宝藏

城镇文化是城镇的灵魂,城镇特色是城镇文化的标志。对于历史悠久的小城镇,挖掘和保护城镇历史文化,以文化延伸应对城镇“特色危机”是首选之路。半城镇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南北朝时置,古之半城周长三里三,四周有城墙,护城壕沟上设吊桥,四面建有城门楼。城中曾建有天圣寺、东岳庙、三元宫、文昌宫、观音庵、地藏庵、清分州衙门、贞洁牌坊等古建筑。令人扼腕痛惜的是,众多古建筑无一留存。解放后,寺庙陆续被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后一座历史庙宇建筑也被拆除。如今在北街路边农户院子里,还静静躺着土地庙中的石门枕、贞洁牌坊上的小截石梁。

相比2000多年的半城镇历史,古徐国故都的历史更为辉煌,也更具独特性、唯一性。据有关史料记载:徐国自若木建国以来,共传43世,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直至周敬王8年(公元前512年)为吴王阖闾所灭,历时1000多年,在此期间,徐戎一直活动在淮河中下游和泗水流域,建都于半城、城头、太平境内,现今的半城一直是徐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的第十一大姓。

徐姓的根基和发源地。“半城”的地名即由损毁一半的徐故都城墙遗迹而来。虽然物质遗存已不复存在,但城镇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有形的文化遗迹上,而且体现在无形的文化内核上。历史文化存留于城镇和建筑中,珍藏于人们的记忆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半城人对古徐故都和徐姓发源地的历史充满自豪感,对季札挂剑、徐偃王避战弃国等历史故事津津乐道,泗洪县成立了徐文化研究会,许多学者对徐文化和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

正因如此,在半城镇规划中,对古徐文化这一半城镇历史中最具闪光点的文化瑰宝进行了全面发扬。文化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强力资本,文化旅游也是近年来旅游的热点,以古徐文化主题开发半城旅游项目,既是一个独特而强有力的品牌经济战略,又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文化发展战略。通过旅游发展将古徐文化扎根于半城人民生活中,在获得旅游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能增强半城人的文化自信。核心旅游项目“市坊”“徐文化展示馆”等在《半城镇古徐都风貌旅游区概念规划》中研究确定后,最终在《半城镇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得到落实。另外,规划对古半城的历史文化也进行了深入挖掘,在《半城镇古徐都风貌旅游区概念规划》的核心区概念性设计中,规划复建了三元宫、文昌宫、观音庵、地藏庵等多处寺庙,重现古半城“三步两桥”、“一步两庙”独特格局。独特的历史成为挖掘文化特色的无穷宝藏,也成为塑造城镇特色的依托和根源。

4.5 多层次的规划控制及引导塑造城镇风貌

城镇的整体形态和布局决定了城镇风貌的大致轮廓。半城镇总体规划在城镇用地布局上,以“集中紧凑、均衡布局、各有侧重”为原则,形成了“一轴、两心、两片、五区” 的规划布局结构。“一轴”即沿镇区主要发展方向,形成一条东西向城镇功能拓展轴,将老镇区、新镇区及两个镇区中心串联起来。“两心”即老镇区的旅游休闲商业中心和新镇区的行政文化服务中心。“两区”是以兴徐北路和兴徐南路为界,新老镇区各有侧重发展,形成老镇区旅游重点发展区和新镇区现代综合功能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两大风貌区。“五组团”包括四个居住组团和一个工业组团。

这一规划布局保障了特色产业和城镇风貌的相互呼应,旅游产业功能和日常公共服务功能的相互协调,在节点、轴线、片区的分布上融入了整体城市设计的内容,为形成具有特色的城镇意向打下了基础。

半城镇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将规划区城市设计内容进行了深化,对建筑风貌片区、景观轴线、景观节点和标志建筑四类要素进行结构性的规划控制,四类要素通过“点、线、面”相结合,形成城镇景观的整体识别体系。每类要素各有侧重控制的重点:建筑风貌片区和标志建筑重点控制建筑风格、形式、色彩等;景观轴线重点控制沿街建筑风貌和沿街绿化景观;景观节点重点控制场地环境设计。此外,对夜景照明、街道设施、广告店招等均提出了设计引导要求。

在建筑风貌的控制上,呼应古徐文化主题,规划对与之相匹配的建筑形象进行了研究。古徐国灭于春秋时期(公元前512年),由于建筑材料水平的限制,这一时期北方建筑以木骨泥墙为主,对本次规划的借鉴意义不大。随着建筑的功能和材料结构的改进,到秦汉时期,达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发展高潮。秦汉建筑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建筑形制, 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且与先秦建筑在风格上一脉相承,因此规划最终将半城镇建筑风格特色定位为仿秦汉风格。秦汉风格建筑线条直而不繁,造型朴拙大气,古意凝重,半城仿秦汉风格建筑以此为参照,将整体呈现质朴、刚健、清晰、浓厚的艺术风格。规划在核心风貌区即旅游核心功能区内,建筑风格以仿秦汉风格为主,在协调风貌区内,建筑风格与仿秦汉风格相协调。规划分别对两类风貌区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建筑装饰细部、建筑材质参照秦汉建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引导。

第四篇:典型材料要极力突出典型的特色

典型材料要极力突出典型的特色

典型材料要极力突出典型的特色

□董攀山

典型之所以成为典型,就是因为它与众不同,富有特色。写典型材料就是要把典型最主要的特色突显出来,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然,你写的典型跟别人差不多,没什么特别之处,这样的材料不能叫做典型材料,这样的典型也不能叫做典型,其事迹、经验也不会突出、过硬。从一定程度上讲,典型的特色就是典型材料的中心思想,突出特色就是突出主题;不突出特色,就是跑题;典型的特色突出出来了,典型材料的中心思想也就提炼好了,就集中、突出、独到、鲜明了。可以这么说,典型材料的中心思想是典型的大特色,材料的每一部分是典型的小特色。大特色统领小特色,小特色证明大特色,通篇充满着特色,这样的材料才算写得成功。在这个问题上,我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那是我刚到济南军区机关工作的时候,领导派我去工兵某团撰写他们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的典型材料。在座谈了解的基础上,我初步考虑写四个部分:一是更新观念,像当年人民群众支援部队打胜仗那样支援地方的经济建设;二是妥善安排工作,为支援地方经济建设让路;三是发挥装备技术优势,积极承揽最艰巨的工程任务;四是注意总结经验,不断把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的工作引向深入。在这四个部分中,我最满意的是第三部分。因为这一部分最能反映工兵某团的突出特点。当时,该团之所以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的工作做得好,就是因为他们有一大批工程装备,例如挖土机、装载机、压路机、翻斗车等,应有尽有,为地方干起活来,半天就能把一座楼房的地基挖出来,比人工效率高多了。要说特色,这一部分才是他们最突出的特色,写这篇材料就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浓墨重彩地写一下。但遗憾的是,回来后在研究这份材料时,多数同志反对这样写。说推广经验是让别人学的,某团有工程装备,别的单位没有,这样写,让别人怎么学!我说,这一部分的精髓是“发挥优势”,某团有某团的优势,别的单位有别的单位的优势,各个部队都发挥自己的优势,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的工作不就丰富多彩了吗?但都不同意。少数服从多数,我只好作了妥协。按照多数人的要求把这一部分改成了“发扬革命精神,积极承揽最艰巨的工程任务”。结果材料上报后,别说被上级转发推广,连个响声也没有。实践证明,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意见是正确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越鲜明,共性就越突出。就像我们评价电影、电视剧一样,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同样道理,越是某团的也越是其他单位的。要想推广某团的经验,就必须把他们最独到的东西拿出来。工兵某团发挥装备技术方面的优势,为地方挖地基,那么通信部队可以发挥通信方面的优势,为地方架电线,修电器;装甲部队可以发挥装甲方面的优势,为地方培训拖拉机手。这样看似写了某团别人学不了的东西,恰恰是推广了某团最管用的经验。由此,我得出了一条深刻的教训,就是一定要突出被写对象的特色,拿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东西来,这样的材料才能独到新颖,才能立得住,才能与众不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材料说它孬吧,也不算孬,说它好吧,也说不上好,总觉着老和尚的帽子——平不沓,一般化,雷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特点。我们要拿出一份高质量的典型材料,就必须突出被写对象的特色。

那么怎样突出被写对象的特色呢?就是把你所写的单位或个人同别的单位或个人加以比较,看你写的单位或个人有什么不同之处,把这个“不同”找出来写,就能突出被写对象的特色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

一是从编制上找。编制体制是一个单位存在的组织形式。各个单位在编制上尽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不同的地方还是有的,特别是一些特殊单位。在写某个单位的材料时,我们可以从其编制入手,找出不同点。八十年代初,部队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当时,我在济南军区司令部直工部工作,打算写一写所属部队——军区直属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当时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是军委、总部的要求,全军都在搞。如果一般化地写,什么领导重视啦,做好个别人的工作啦,加强思想教育啦,势必限于一般化,没新意。我反复琢磨了一下,感到同样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军区直属队和其他部队明显不同。军区直属队的编制体制是点多面广,高度分散,济南战区有多大,它就分布有多广。并且上面是军区机关,下面就是各师级、团级甚至营级单位,没有中间环节。写直属部队的经验必须突出其直属分散的特点,把单位散、工作不散的做法写出来。为此,我着重写了这么几条:加强机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变政出多门为多门一令;明确各级职责,变一竿子插到底为按级负责;针对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等等。由于突出了直属队的特色,材料寄出之后,《解放军报》、《前卫报》先后采用。后来,我用同样的方法写直属队贯彻落实《纲要》的经验,军区的政工简报也采用了。

二是从所担负的任务上找。任务是一个单位存在的价值载体。不同的单位任务一般是不同的。在写材料或文章时,我们可以从其担负的任务入手,找出不同点,突出特色。一次,领导派我帮助济南军区某通信总站女兵连整理一份坚持连队建设高标准的材料。最初的考虑是,部队是男性集中的地方,写一写女兵连,本身就很有特色。但一深入了解又感到不行了。因为该总站不仅有这个女兵连,还有另一个女兵连;就是其他部队,也有女兵排,女兵班等等。只把眼睛盯在性别上,不足以服人。于是,我把该连同其他女兵连再作比较,发现她们担负的任务是独一无二的。她们担负着全区部队的长话接转任务,军区首长和军区机关的命令、指示靠她们传达,军委、总部同济南军区、济南军区同其他军区、以及济南军区内部各单位间的联系靠她们连接,可谓是岗位光荣,责任重大。为此,我从她们担负的任务入手,突出写了她们不辱使命,自加压力,高标准加强连队建设,当好全区部队的“顺风耳、千里眼”的情况。材料写出后,受到上级机关的肯定。

三是从所处的地理环境上找。地理环境的不同,会使被写的对象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我们可以就此大做文章。1986年,领导派我写某部五连安心服役的典型材料。该连驻守在大别山区、嵩山脚下。这里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到最近的一个乡镇买一次粮食要翻越三座山头,来回一趟要用一整天的时间。驻地条件好安心服役好说,条件差也能够安心服役,恰恰说明这个连的同志思想觉悟高,过硬。在写这份材料时,我一开始就写他们这个连的地理环境如何如何差,然后笔锋一转,赞扬他们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时刻牢记我军的性质和宗旨,扎根山沟,无私奉献。材料在上级组织召开的有关会议上宣读后,深受好评。这是从地理环境上寻找不同点、突出特色的成功一例。

四是从人员状况上找。人员是组成单位的主体。人员状况的不同也使被写对象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我们可以从人员状况上找出不同点。前些年,部队开展新形势下艰苦奋斗的教育,我到某连帮助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大家都在搞教育,这个连的经验怎么写?我在座谈中发现,该连“富兵”比较多。有的家里办有公司,有的家庭是个体户,有的战士在家就是小老板。这些同志出手大方,自己不愿洗衣服,花钱雇人洗。见此情景,我如获至宝,加强对“富兵”的教育引导,不就是很好的新形势下艰苦奋斗教育的经验吗?我连夜写出了这个连怎样引导战士致富不忘党的政策,有钱不乱花,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经验材料。报纸刊登后,在部队引起强烈反响。后来,济南军区政治部曾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富兵的思想政治工作。足见这篇材料的影响之大。

五是从历史荣誉上找。很多单位或个人有着这样那样的历史荣誉。荣誉的不同也构成了该单位或个人的特色。1983年初,《前卫报》约我写一篇反映某个连队“新年要有新气象”的稿子。当时我在团政治处当干事,我把全团所有的连队都想了个遍,觉得绝大多数都不好写。这些连队大同小异,没什么独特的地方。最后我把眼睛盯在了二营六连上。这个连在历史上曾跟随团队转战大半个中国,打通了雀儿山、二郎山,修筑康藏公路,被国防部命名为“劈山开路先锋连”,著名歌曲《歌唱二郎山》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创作的。我就写这个连。在写他们光辉历史的基础上,写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自觉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认真搞好教育训练,实现首月开门红。这篇稿子被《前卫报》在第一版刊登。

六是从做法和事迹上找。由于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工作中各有各的高招。在写某个单位的材料时,可以把他们的做法与别的单位的做法相比较,从中找出不同来。有一年为了稳定军心,我所在的部队对老兵进行家访。家访年年搞,别的单位也搞,司空见惯。但这次家访不同。这次家访大家带了粮票、现金和相机,对困难战士的家庭给予救济,并为他们的父母照了相,在团里的宣传橱窗中展出,让战士看一看老爹老娘的颜容相貌。在写这篇稿件时,我着重写了这一点。稿件发出后,《前卫报》全文作了刊登。再如,济南军区88医院院长张光曙是一个爱国主义的先进典型,受到全军的通报表彰。他的不同在哪里呢?他的不同点是他老婆、孩子均在国外定居,并且很富有。他老伴多次催他去国外支撑家业,实现全家团圆,可他就是不去,坚持用自己的“断指再植”技术报效祖国。即使在“文革”中因老婆在国外,他遭批斗、受迫害的情况下,仍痴心不改。张光曙的不同就是事迹过硬,别人做不到,他做到了。济南军区在总结他的事迹材料时,把他的这个“不同”大加宣扬,结果一炮打响,轰动了全军。

这几个寻找不同点、突出特色的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如果写篇千字短文,不能展开,只找出一个“不同”来写就行;如果篇幅很长,需几千上万字,可同时找出几个“不同”来。每一个“不同”就是一个特点,一个材料部分。几个小的不同和特点又共同说明一个大的不同和特点,让材料通篇都充满着特色。1990年,我与几个同志一起写了“济南战区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初探”一文。“济南战区”是一个大特点,大不同,所以把它作为大题目,然后围绕这个大特点、大不同写了五个小特点、小不同,即“济南战区所处的鲁、豫两省经济不发达,战士入伍找出路的多,要引导战士树立正确的服役观”,“济南战区征兵范围小,同籍官兵多,要教育官兵破除老乡观念”,“济南战区地处黄河流域,受传统文化影响较重,要引导官兵树立现代意识”等等。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就是一个不同点。而这五个小特点、小不同,又共同回答了“济南战区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这个大特点、大不同。这篇文章尽管篇幅很长,达13000多字,但由于全是济南战区的特色,所以不但不空洞,没废话,还使材料很有立体感,很厚重。

值得一提的是,寻找不同点就是寻找典型的闪光点和工作着力点。就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国情一样,这些不同点是所写对象的团情、营情、连情、院情或个人的实情等等,是他们全部工作和表现自己的舞台。他们就是依据这些“不同”而开展工作的。我们找出他们的不同点,用文字表述出来,正是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抓住了典型最本质的东西。这样写,也使材料显得独到、新鲜、具体、实在。

(作者单位: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

编辑:蔡宁涛

第五篇: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

文章标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

小城镇是镇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镇按照“产业支撑,市场运作,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运作思路,认真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城镇形象和品位有了明显提升。

一、以科学规划布局为先导,集聚小城镇发展优势

1、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夯实小城镇建设物质基础。**镇地处我市南部山区,土地面积12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辖48个行政村、3.7万人,镇驻地北距经十东路4公里,南侧设有济莱高速公路上下口和服务区,交通便捷。近年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修筑水泥路15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投资750万元建成并完善了镇内东西两线南北贯通的联村供水

网络,镇内交通状况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提高。通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使原有破产企业得以盘活达效,先后引进成立了雅博色彩科技、雅思达化工技术、隆升滑动水口、利民型钢制造、海恒服装加工、东辰矿业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安置劳动力3000多人,带动形成了化工、水口、型钢、服装、石材等主导产业基础,镇驻地人口得到集聚,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抓住加快山区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特色林果开发,建起了万亩薄壳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成为济南市最大的薄壳核桃种植区、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的试验示范基地(该学会在全国乡镇中设立的第一个试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镇以薄壳核桃为主的林果种植面积1.5万亩。引进民间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三王峪山水风景园,三王峪流域生态资源得以开发,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兴起发展,形成了曹横路沿线2000亩的小杂粮生产基地。2006年,全镇实现工商税收319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147万元,被评为全省“最具成长性的乡镇”。

2、科学规划布局,引领小城镇健康发展。立足城镇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各方面优势,我镇于2005年聘请省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院编制了《**镇总体规划》,城镇发展定位为工矿商贸带动型小城镇、南部山区林果加工集散基地、济南市东部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区。依照“经济与生态并重,自然与人文交汇,商贸与休闲娱乐一体”的建设原则,将驻地分为四个功能区:镇中区以政府大街为中心,扩建、改建农工贸市场及各类商贸设施,形成集商贸、居住、文体、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发展区;镇北区在城建路以北、潘大路两侧区域内,发展形成以化工、机械制造加工为主导的工业园区;镇东区依托现有石料开采、加工企业,沿曹横路向西南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石材加工区;镇西区依托济莱高速路口和待建的黄旗山路网2号路,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形成新的城镇开发区。目前,随着区位优势的日益显现,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林果开发的有序推进,生态旅游带动能力的持续增强,小城镇发展优势得以集聚。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小城镇形象品位

1、优化城镇环境。近年来,我镇新建改造了镇驻地的政府大街、城建路、建安路、广场路、圣火路、中学路,形成了“两横四纵”路网格局,拉开了小城镇建设的框架。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异址新建或整修了供电站、邮电所、派出所等单位,投资近1000万元新建了中学实验楼、餐厅、卫生院病房楼。积极运作多元投资开发,新建了农民公寓楼、教师公寓楼、卫生院职工宿舍楼。城镇建筑布局更加合理,公用设施和居住条件趋于完善。实施了驻地绿化美化工程,建起了政府大街和城建路的法桐、垂柳绿化带,以及青旗山、马庄山绿化区,驻地主干路两侧绿化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新建的雅思达广场集文化活动、娱乐健身于一体,隆升花园设计巧妙,绿地、造型相映成趣,339盏路灯不仅亮

化了镇驻地,而且向北延伸4公里,实现了与经十东路的对接。

2、完善配套管理。注重城镇功能设施的配套完善,邮电、通讯、电力、工商、浴池、商业网点等公用设施齐全,排水设施、垃圾站点等分布适宜。为保持镇区整洁卫生的人居环境,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环境管理力度,成立了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镇执法大队和公路养护所负责日常管理,聘用清洁工,配备马路清扫机、垃圾清运车等,加强街道保洁、清理乱占乱倒、整治乱摆乱放,保证了驻地街道和镇内主干道环境卫生及维护,保障了良好的交通安全。

三、以经营城镇理念为指导,推进小城镇科学发展

1、实施经营城镇战略。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按照编制完成的2007—2020年村庄布点规划和城镇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申报实施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大街向东延伸与曹横路连接,政府大街和城建路向西延伸与规划的黄旗山路网2号路对接,新修南、北**连接路,新建改造功能配套

下载“符合实际,突出特色”典型小城镇规划设计思考(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符合实际,突出特色”典型小城镇规划设计思考(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

    文章标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小城镇是镇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镇......

    突出工会组织特色建设调研思考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落到实处,以达到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目的,同时加强对县级工会组织及系统工会组织的工作指导,提高对......

    浅谈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远景设计研究院 浅谈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2015年,“特色小镇”热起来了,原因是多种因素的强大助力。2015年04月22日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5月,习......

    浅谈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远景设计研究院 浅谈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2015年,“特色小镇”热起来了,原因是多种因素的强大助力。2015年04月22日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5月,习......

    小城镇规划设计考核论文具体要求

    课程论文要求:(1)目的:终结性考试(课程论文)是对本课程所学理论、方法的理解及综合应用的评价。 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听有关专家报告、实地参观、调查访谈,深入了解有关小城镇建设......

    幼儿园装修设计要突出特色范文大全

    幼儿园装修设计要把握突出特色设计原则 现在的装修设计参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家庭,办公室,就连现在的幼儿园装修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幼儿园的装修设计除了结......

    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考

    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考 摘要:“十二五”时期,小城镇的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时期,通过从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反思当前常有的一些规划建设观念,并以河南小......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优秀范文五篇)

    文章标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小城镇是镇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