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组织部关于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处理办法(试行)
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处理办法(试行)第一条 为贯彻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要求,坚决整治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维护干部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提升干部工作的公信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等档案造假行为的处理。
第三条 对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进行处理,坚持实事求是、准确定性,坚持区别情况、恰当处理,坚持宽严相济、惩教结合。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干部人事档案造假,是指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采取篡改、伪造等手段,造成干部信息失真失实的行为。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干部人事档案造假行为:
(一)篡改、伪造出生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习经历、工作履历、民族成份等信息的;
(二)篡改、伪造公务员(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身份等材料的;
(三)篡改、伪造学历、学位等材料的;
(四)篡改、伪造评(聘)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等材料的;
(五)篡改、伪造加入中国共产党或者民主党派等材料的;
(六)篡改、伪造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材料的;
(七)篡改、伪造录(聘)用、招工、入伍、转业安置、工资待遇等材料的;
(八)篡改、伪造考核、考察、任免、鉴定、政审等材料的;
(九)篡改、伪造评先评优、奖励等材料的;
(十)擅自抽取、撤换、添加、销毁档案材料的;
(十一)冒用、顶替他人身份等材料,在入学、入伍、招工、招录等方面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十二)存在其他篡改、伪造情形的。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当事人进行处理:
(一)直接或者请托他人对本人档案材料实施造假的;
(二)本人亲属、特定关系人及其他有关人员对本人档案材料实施造假,本人知情、默许,或者当时不知情但知情后未及时向组织报告的;
(三)对档案中有关问题,拒不配合组织调查,不如实说明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
(四)存在其他违规违纪违法情形的。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包括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形成部门、干部工作机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机构的有关人员和其他参与造假人员)进行处理:
(一)接受他人请托或者利用职务、工作上的便利,直接实施造假的;
(二)违规查阅、借阅、转递档案等,为他人造假提供方便的;
(三)不认真履行职责,对发现存在明显问题的档案材料不及时报告、不按照规定处理的;
(四)在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调查工作中,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提供虚假材料或者销毁有关证据的;
(五)存在其他违规违纪违法情形的。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有关领导人员进行处理:
(一)授意、指使或者纵容、默许有关部门和人员实施档案造假行为的;
(二)干扰、阻挠有关部门对档案造假问题进行调查、处理的;
(三)拒不执行上级处理意见或者违规变通处理的;
(四)本地区本单位档案造假问题突出,且查处不力的;
(五)存在其他违规违纪违法情形的。
第九条 有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所列情形的,应对当事人和有关人员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责令书面检查、诫勉处理;情节较重的,给予停职检查、调离岗位、限制提拔使用处理;情节严重或者干部群众反映强烈、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降职处理。干部人事档案造假行为涉嫌违纪的,由纪检监察机关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 由司法机关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本办法施行前,已经作出结论如需进行复查复议的,适用当时的规定或者政策。尚未作出结论的,如果行为发生时的规定或者政策不认为是违规的,依照当时的规定或者政策处理;如果行为发生时的规定或者政策认为是违规的,而本办法不认为是违规或者处理较轻的,依照本办法规定处理。
第十条 通过干部人事档案造假获取的不正当利益,经组织审查认定后,依据有关规定予以纠正、撤销或者取消。
第十一条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应当严格审核干部人事档案,凡发现涉嫌造假的,一律暂停选任程序,进行调查核实;问题未查清前不得提拔或者重用。
第十二条 对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进行处理,应当在深入调查核实、仔细甄别鉴定的基础上,必要时听取本人陈述,经集体研究决定。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篡改、伪造档案材料的行为与“填写不一致”“信息勘误纠正”等情况严格区分开来, 确保处理结果客观公正。
第十三条 领导干部因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受到组织处理或者党纪、政纪处分的,其影响期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5年11月18日起施行。
第二篇:中央组织部关于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处理办法
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处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贯彻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要求,坚决整治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维护干部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提升干部工作的公信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等档案造假行为的处理。
第三条对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进行处理,坚持实事求是、准确定性,坚持区别情况、恰当处理,坚持宽严相济、惩教结合。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干部人事档案造假,是指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采取篡改、伪造等手段,造成干部信息失真失实的行为。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干部人事档案造假行为:
(一)篡改、伪造出生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习经历、工作履历、民族成份等信息的;
(二)篡改、伪造公务员(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身份等材料的;
(三)篡改、伪造学历、学位等材料的;
(四)篡改、伪造评(聘)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等材料的;
(五)篡改、伪造加入中国共产党或者民主党派等材料的;
(六)篡改、伪造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材料的;
(七)篡改、伪造录(聘)用、招工、入伍、转业安置、工资待遇等材料的;
(八)篡改、伪造考核、考察、任免、鉴定、政审等材料的;
(九)篡改、伪造评先评优、奖励等材料的;
(十)擅自抽取、撤换、添加、销毁档案材料的;
(十一)冒用、顶替他人身份等材料,在入学、入伍、招工、招录等方面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十二)存在其他篡改、伪造情形的。
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当事人进行处理:
(一)直接或者请托他人对本人档案材料实施造假的;
(二)本人亲属、特定关系人及其他有关人员对本人档案材料实施造假,本人知情、默许,或者当时不知情但知情后未及时向组织报告的;
(三)对档案中有关问题,拒不配合组织调查,不如实说明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的;
(四)存在其他违规违纪违法情形的。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包括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形成部门、干部工作机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机构的有关人员和其他参与造假人员)进行处理:
(一)接受他人请托或者利用职务、工作上的便利,直接实施造假的;
(二)违规查阅、借阅、转递档案等,为他人造假提供方便的;
(三)不认真履行职责,对发现存在明显问题的档案材料不及时报告、不按照规定处理的;
(四)在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调查工作中,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提供虚假材料或者销毁有关证据的;
(五)存在其他违规违纪违法情形的。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有关领导人员进行处理:
(一)授意、指使或者纵容、默许有关部门和人员实施档案造假行为的;
(二)干扰、阻挠有关部门对档案造假问题进行调查、处理的;
(三)拒不执行上级处理意见或者违规变通处理的;
(四)本地区本单位档案造假问题突出,且查处不力的;
(五)存在其他违规违纪违法情形的。
第九条有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所列情形的,应对当事人和有关人员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责令书面检查、诫勉处理;情节较重的,给予停职检查、调离岗位、限制提拔使用处理;情节严重或者干部群众反映强烈、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降职处理。干部人事档案造假行为涉嫌违纪的,由纪检监察机关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 由司法机关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本办法施行前,已经作出结论如需进行复查复议的,适用当时的规定或者政策。尚未作出结论的,如果行为发生时的规定或者政策不认为是违规的,依照当时的规定或者政策处理;如果行为发生时的规定或者政策认为是违规的,而本办法不认为是违规或者处理较轻的,依照本办法规定处理。
第十条通过干部人事档案造假获取的不正当利益,经组织审查认定后,依据有关规定予以纠正、撤销或者取消。
第十一条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应当严格审核干部人事档案,凡发现涉嫌造假的,一律暂停选任程序,进行调查核实;问题未查清前不得提拔或者重用。
第十二条对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进行处理,应当在深入调查核实、仔细甄别鉴定的基础上,必要时听取本人陈述,经集体研究决定。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篡改、伪造档案材料的行为与“填写不一致”“信息勘误纠正”等情况严格区分开来, 确保处理结果客观公正。
第十三条领导干部因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受到组织处理或者党纪、政纪处分的,其影响期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本办法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三篇:干部人事档案查(借)阅办法(精选)
干部人事档案查(借)阅办法
一、因工作需要查阅干部人事档案时,需填写《干部人事档案 查阅审批表》(式样见附件 1)由利用单位指派至少 2 名在编在 职在岗的中共正式党员工作人员到档案保管单位查阅室查阅。查档 人员凭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复印件,经利用单位领导签字并 加盖单位公章后,报管档部门批准。档案管理机构根据相关规定,确定是否提供和提供什么材料。
二、干部人事档案一般不外借。如必须借出使用时,要说明理 由,填写《干部人事档案借阅审批表》(式样见附件 2),经本单 位领导签字盖章并报管档部门分管领导和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严 格履行登记手续并留存借档人员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备查 后借出。城区内必须在 5 个工作日内归还,城区外必须在 10 个工 作日内归还,不得擅自转接他人。
三、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
四、各级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制定查阅注意事项。查阅 档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阅档规定,严禁涂改、圈划、抽取、撤换档案材料。查阅者不得泄露或擅自向外公布档案内容,违反者 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直至依纪按规照章给予处理。
五、借用、查阅档案的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拍摄复制档案内 容。因工作需要从档案中取证的,必须请示干部人事档案主管部门
审查批准后才能复制(拍摄)。
附件 1
干部人事档案查阅审批表
内容 项目 姓名
单
位
职务
政治面貌
查档对象
查档人员
查档事由
(如需复制,须明确提出复制要求并列出材料明细)
查档内容
查档单位 意见
领导签字:
(公章)年月日
审核 审批 意见 主管 部门 意见
年 月 日
领导 批示
****年**月**日
注意事项:1.“查档对象”、“查档人员”、“查档事由”、“查档内容”、“查档单位意见”等栏目均须认真填写。2.查
档对象和查档人员在 3 人以上时另附名单,并在所附名单上加盖公章。3.查档单位领导签批之日起5 个工作日内办理有效。4.档案管理机构须留存查档人员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于本表后备查。
附件 2
干部人事档案借阅审批表
内容 项目 姓名
单
位
职务
政治面貌
借档对象
借档人员 借档事由
(如需复制,须明确提出复制要求并列出材料明细)
借档内容
借档单位 意见
领导签字:
(公章)年月日
主管 部门 意见
审核 审批 意见
年 月 日
领导 批示
****年**月**日
注意事项:1.“借档对象”、“借档人员”、“借档事由”、“借档内容”、“借档单位意见”等栏目均须认真填写。2.借
档对象和借档人员在 3 人以上时另附名单,并在所附名单上加盖公章。3.借档单位领导签批之日起5 个工作日内办理有效。4.档案管理机构须留存查档人员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于本表后备查。
第四篇:不合格党员处理办法(试行)
不合格党员处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党员队伍,提高党的战斗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主要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确保积极、稳妥地对不合格党员进行组织处理。
第三条
处理不合格党员的方针是: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严肃处臵,强化管理。
1、“坚持标准”,就是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来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合格;
2、“立足教育”,就是要着眼于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把思想教育贯穿于处理不合格党员工作的全过程,不能不经过教育转化就直接采取劝其退党或除名的处理;
3、“区别对待”,就是要根据不合格党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4、“严肃处臵”,就是要认真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对不合格党员做出限期整改并经帮教仍不转化后,不能姑息迁就,该劝退的坚决劝退,该除名的坚决除名,要防止和纠正失之于宽的倾向。
5、“强化管理”,就是要健全党员管理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对限期改正的不合格党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和监督,促其改正缺点错误,转变成为合格党员。
第四条
不合格党员的处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从严治党的原则;
2、实事求是的原则;
3、正面教育为主,妥善处理为辅的原则;
4、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5、严格按照程序处理的原则。
第二章
不合格党员的认定
第五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认定为不合格党员:
1、理想信念动摇。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持怀疑态度,政治热情下降,不再承认党的纲领和遵守党的章程,或不愿参加党组织的活动,不愿再接受党的纪律约束,或丧失了革命意志不愿再履行党员义务的;
2、政治立场不坚定。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不坚持原则;参与民族分裂、非法宗教、邪教或非法组织;信仰宗教,热衷封建迷信活动;
3、宗旨观念淡薄。脱离群众,把人民利益臵于脑后,甚至侵害群众利益;
4、革命意志衰退。在生产、工作和各项社会活动中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思进取,自甘落后,经教育不改,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不敢与坏人坏事和歪风邪气作斗争;不遵守工作或劳动纪律,违反有关政策规定,擅离职守;在国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时,袖手旁观或临危脱逃的;
5、组织纪律涣散。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不按规定接受管理的;违反党章、党内法规,不能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不服从组织分配,对消极和错误的言论分辨不清或随声附和,带头、参与或组织煽动群众集体上访闹事,影响社会稳定或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民主评议党员中不合格票数超过三分之一的;
6、工作作风漂浮。缺乏事业心,责任感,拈轻怕重,不负责任,甚至失职、渎职;不遵守工作纪律、自由散漫,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造成重大的工作失误或重大安全、质量、设备、操作等事故,给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和损失的;
7、廉洁自律松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对党的廉洁自律规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有赌博、盗窃、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并受到刑事处罚的;
8、道德行为扭曲。不讲社会公德,见利忘义,损人利己,酗酒闹事、打架斗殴,观看、传播淫秽物品,污染社会风气;不讲职业道德,作风霸道,恃强凌弱;不讲家庭美德,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不赡养老人,不抚养未成年子女,虐待家庭成员的;
9、有其它不遵守《党章》规定,且情节严重、影响极坏行为的。
第六条
要严格区分不合格党员的不同情况。在不合格党员认定上,要把不善于学习,思想跟不上形势,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同丧失理想信念,反对抵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区别开来;要把由于组织不健全、软弱涣散,放松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造成党员不能履行义务,同本人主观上不愿意履行党员义务区别开来;要把因年老体弱或长期患病等实际困难无力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不能经常参加党内活动,同意志衰退、不发挥党员作用区别开来;要把愿意接受教育、改正错误,并决心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同拒绝接受教育或屡教不改区别开来;要把党员参加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风俗活动与党员信仰宗教区别开来;要把在一时一事中或某项工作中不起作用与长期不发挥作用区别开来;要把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党员与不合格党员区别开来;尤其对企业下岗职工党员、复员退伍军人党员中的“三不”党员,要区别主客观原因,客观公正的评定。
第七条
各级党组织要按党员标准,每年对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逐个做出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评定。
第三章
不合格党员的处理方法
第八条
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理方法:主要采取限期改正、劝其退党、除名三种方式。
1、限期改正。凡被认定为不合格的党员,本人有继续留在党内的强烈愿望,愿意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帮助,愿意改正并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的党员,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可给予为期半年或一年的改正限期。
2、劝其退党。凡被认定为不合格的党员,经组织上帮助教育仍不能
不合格党员处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党员队伍,提高党的战斗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主要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确保积极、稳妥地对不合格党员进行组织处理。
第三条
处理不合格党员的方针是: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严肃处臵,强化管理。
1、“坚持标准”,就是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来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合格;
2、“立足教育”,就是要着眼于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把思想教育贯穿于处理不合格党员工作的全过程,不能不经过教育转化就直接采取劝其退党或除名的处理;
3、“区别对待”,就是要根据不合格党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4、“严肃处臵”,就是要认真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对不合格党员做出限期整改并经帮教仍不转化后,不能姑息迁就,该劝退的坚决劝退,该除名的坚决除名,要防止和纠正失之于宽的倾向。
5、“强化管理”,就是要健全党员管理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对限期改正的不合格党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和监督,促其改正缺点错误,转变成为合格党员。
第四条
不合格党员的处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从严治党的原则;
2、实事求是的原则;
3、正面教育为主,妥善处理为辅的原则;
4、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5、严格按照程序处理的原则。
第二章
不合格党员的认定 第五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认定为不合格党员:
1、理想信念动摇。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持怀疑态度,政治热情下降,不再承认党的纲领和遵守党的章程,或不愿参加党组织的活动,不愿再接受党的纪律约束,或丧失了革命意志不愿再履行党员义务的;
2、政治立场不坚定。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不坚持原则;参与民族分裂、非法宗教、邪教或非法组织;信仰宗教,热衷封建迷信活动;
3、宗旨观念淡薄。脱离群众,把人民利益臵于脑后,甚至侵害群众利益;
4、革命意志衰退。在生产、工作和各项社会活动中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思进取,自甘落后,经教育不改,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不敢与坏人坏事和歪风邪气作斗争;不遵守工作或劳动纪律,违反有
关政策规定,擅离职守;在国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时,袖手旁观或临危脱逃的;
5、组织纪律涣散。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不按规定接受管理的;违反党章、党内法规,不能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不服从组织分配,对消极和错误的言论分辨不清或随声附和,带头、参与或组织煽动群众集体上访闹事,影响社会稳定或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民主评议党员中不合格票数超过三分之一的;
6、工作作风漂浮。缺乏事业心,责任感,拈轻怕重,不负责任,甚至失职、渎职;不遵守工作纪律、自由散漫,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造成重大的工作失误或重大安全、质量、设备、操作等事故,给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和损失的;
7、廉洁自律松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对党的廉洁自律规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有赌博、盗窃、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并受到刑事处罚的;
8、道德行为扭曲。不讲社会公德,见利忘义,损人利己,酗酒闹事、打架斗殴,观看、传播淫秽物品,污染社会风气;不讲职业道德,作风霸道,恃强凌弱;不讲家庭美德,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不赡养老人,不抚养未成年子女,虐待家庭成员的;
9、有其它不遵守《党章》规定,且情节严重、影响极坏行为的。第六条
要严格区分不合格党员的不同情况。在不合格党员认定
上,要把不善于学习,思想跟不上形势,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同丧失理想信念,反对抵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区别开来;要把由于组织不健全、软弱涣散,放松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造成党员不能履行义务,同本人主观上不愿意履行党员义务区别开来;要把因年老体弱或长期患病等实际困难无力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不能经常参加党内活动,同意志衰退、不发挥党员作用区别开来;要把愿意接受教育、改正错误,并决心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同拒绝接受教育或屡教不改区别开来;要把党员参加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风俗活动与党员信仰宗教区别开来;要把在一时一事中或某项工作中不起作用与长期不发挥作用区别开来;要把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党员与不合格党员区别开来;尤其对企业下岗职工党员、复员退伍军人党员中的“三不”党员,要区别主客观原因,客观公正的评定。
第七条
各级党组织要按党员标准,每年对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逐个做出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评定。
第三章
不合格党员的处理方法
第八条
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理方法:主要采取限期改正、劝其退党、除名三种方式。
1、限期改正。凡被认定为不合格的党员,本人有继续留在党内的强烈愿望,愿意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帮助,愿意改正并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的党员,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可给予为期半年或一年的改正限期。
2、劝其退党。凡被认定为不合格的党员,经组织上帮助教育仍不能
不合格党员处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党员队伍,提高党的战斗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主要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确保积极、稳妥地对不合格党员进行组织处理。
第三条
处理不合格党员的方针是: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严肃处臵,强化管理。
1、“坚持标准”,就是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来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合格;
2、“立足教育”,就是要着眼于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把思想教育贯穿于处理不合格党员工作的全过程,不能不经过教育转化就直接采取劝其退党或除名的处理;
3、“区别对待”,就是要根据不合格党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4、“严肃处臵”,就是要认真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对不合格党员做出限期整改并经帮教仍不转化后,不能姑息迁就,该劝退的坚决劝退,该除名的坚决除名,要防止和纠正失之于宽的倾向。
5、“强化管理”,就是要健全党员管理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对限期改正的不合格党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和监督,促其改正缺点错误,转变成为合格党员。第四条
不合格党员的处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从严治党的原则;
2、实事求是的原则;
3、正面教育为主,妥善处理为辅的原则;
4、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5、严格按照程序处理的原则。
第二章
不合格党员的认定
第五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认定为不合格党员:
1、理想信念动摇。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持怀疑态度,政治热情下降,不再承认党的纲领和遵守党的章程,或不愿参加党组织的活动,不愿再接受党的纪律约束,或丧失了革命意志不愿再履行党员义务的;
2、政治立场不坚定。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不坚持原则;参与民族分裂、非法宗教、邪教或非法组织;信仰宗教,热衷封建迷信活动;
3、宗旨观念淡薄。脱离群众,把人民利益臵于脑后,甚至侵害群众利益;
4、革命意志衰退。在生产、工作和各项社会活动中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思进取,自甘落后,经教育不改,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不敢与坏人坏事和歪风邪气作斗争;不遵守工作或劳动纪律,违反有
关政策规定,擅离职守;在国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时,袖手旁观或临危脱逃的;
5、组织纪律涣散。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不按规定接受管理的;违反党章、党内法规,不能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不服从组织分配,对消极和错误的言论分辨不清或随声附和,带头、参与或组织煽动群众集体上访闹事,影响社会稳定或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民主评议党员中不合格票数超过三分之一的;
6、工作作风漂浮。缺乏事业心,责任感,拈轻怕重,不负责任,甚至失职、渎职;不遵守工作纪律、自由散漫,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造成重大的工作失误或重大安全、质量、设备、操作等事故,给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和损失的;
7、廉洁自律松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对党的廉洁自律规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有赌博、盗窃、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并受到刑事处罚的;
8、道德行为扭曲。不讲社会公德,见利忘义,损人利己,酗酒闹事、打架斗殴,观看、传播淫秽物品,污染社会风气;不讲职业道德,作风霸道,恃强凌弱;不讲家庭美德,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不赡养老人,不抚养未成年子女,虐待家庭成员的;
9、有其它不遵守《党章》规定,且情节严重、影响极坏行为的。第六条
要严格区分不合格党员的不同情况。在不合格党员认定
上,要把不善于学习,思想跟不上形势,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同丧失理想信念,反对抵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区别开来;要把由于组织不健全、软弱涣散,放松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造成党员不能履行义务,同本人主观上不愿意履行党员义务区别开来;要把因年老体弱或长期患病等实际困难无力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不能经常参加党内活动,同意志衰退、不发挥党员作用区别开来;要把愿意接受教育、改正错误,并决心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同拒绝接受教育或屡教不改区别开来;要把党员参加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风俗活动与党员信仰宗教区别开来;要把在一时一事中或某项工作中不起作用与长期不发挥作用区别开来;要把受党纪政纪处分的党员与不合格党员区别开来;尤其对企业下岗职工党员、复员退伍军人党员中的“三不”党员,要区别主客观原因,客观公正的评定。
第七条
各级党组织要按党员标准,每年对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逐个做出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评定。
第三章
不合格党员的处理方法
第八条
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理方法:主要采取限期改正、劝其退党、除名三种方式。
1、限期改正。凡被认定为不合格的党员,本人有继续留在党内的强烈愿望,愿意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帮助,愿意改正并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的党员,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可给予为期半年或一年的改正限期。
2、劝其退党。凡被认定为不合格的党员,经组织上帮助教育仍不能改正,有下列情形的,应劝其退党:(1)本人无改正愿望,不愿意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纪律约束的;(2)本人虽要求留在党内,限期改正期内经多次教育无效的;(3)连续两次被评为不合格党员的;(4)累计已受过两次限期改正的处臵,又被评议为不合格党员的。
3、除名。有下列情形的,应予以除名:⑴组织劝其退党,本人坚持不退的;(2)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的;(3)经教育,凡本人不愿意再履行党员义务和接受党的纪律约束,要求退党的;(4)无故长期不接转组织关系的“口袋党员”
第四章
处理不合格党员的组织程序
第九条
处理不合格党员的组织程序:
1、调查核实。结合党员平时现实表现和党员民主评议结果,支委会或支部大会研究提出不合格党员名单,并调查核实拟认定和处臵的不合格党员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书面材料,根据其问题性质和对问题的态度,提出处理意见。
2、组织谈话。党组织指定专人找应受处臵的党员谈话,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有关的事实材料与本人见面,听取本人的意见。
3、召开支部大会。由支委会报告被认定为不合格党员的主要问题、帮助教育过程和处理意见,经到会党员充分讨论后,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形成支部大会决议。决议需获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正式党员的半数以上通过才能有效。
4、报上级党组织审批。对不合格党员的限期改正、劝退、除名,均要按发展党员的审批权限报上级党组织审批。
5、党委审批。必须经党委会集体逐个讨论,要认真审议党支部对不合格党员定性是否准确、处臵方式是否得当,支部上报的材料是否完备。审批结果应及时通知报批党支部。对劝退、除名处臵的党员,基层党委审批前,应将其有关材料报党委组织部预审。
6、以支部大会或其它形式,通报处理结果。
第十条
对要求退党的党员的处理,可简化程序,由支部大会讨论,报上级党委审批即可。
第十一条
对支部软弱涣散或因宗族、派性等不能正常开展处臵不合格党员工作的,应先进行组织整顿。在必要时,经厂党委授权,基层党(工)委可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对这类支部中的不合格党员直接做出决定,报厂党委审批。
第十二条
对不合格党员进行处理后,处理决定及其它相关材料,存入本人档案。
第十三条
处理不合格党员,要允许被处理党员进行申辩,允许说明情况。党员实事求是的申辩、作证和辩护,应当受到保护。结论性材料要同本人见面并签字。本人对处分决定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申诉;拒不签署意见或因其它原因不能签署意见的,党组织要在处理决定上注明。结论和处理决定要存入本人档案。
第五章
建立健全制度
第十四条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材料不属实,有隐瞒重要情节的,要追究调查取证党员的责任; 第十五条
建立回复制度。对支委会研究认定的不合格党员存在的问题,要求不合格党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向支委会作出回答,说明事实真相,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回复的,按情况属实处理; 第十六条
建立思想汇报和教育帮助制度。限期改正的党员,每个季度至少要向党支部和全体党员汇报一次自己的学习思想工作情况;党支部应指定专人采取“一帮一”、“几帮一”等措施,对限期改正的党员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其思想转化,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党性意识。
第十七条
建立结对帮教制度。对劝退、除名的党员,要明确支委或党员、劝退、除名者的亲属、邻居中的党员,与其结对帮扶,防止他们被劝退、除名后自暴自弃,放任自流。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试行《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院党总支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试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中心公文处理办法(试行)
中心公文处理办法(试行)
为推进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公文处理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办发〔2012〕14号)与《教育部关于公文处理的若干规定》有关要求,按照《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国家标准,结合中心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心各部门公文处理工作。
第二条 公文是中心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第三条
公文处理工作是指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第四条
公文处理应坚持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的原则。
第五条 公文处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确保国家和中心秘密的安全。
第六条
中心各部门、单位的负责人应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加强对本部门、单位公文处理工作的领导和检查。
第七条 办公室是中心公文处理工作的管理机构,负责对中心及各部门、单位的公文处理工作予以管理、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
公文种类
第八条
中心适用的公文种类
(一)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二)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部门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部门和有关单位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四)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五)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六)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中心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
(七)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八)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九)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十)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单位请示事项。
(十一)函。适用于不相隶属单位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十二)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
第三章
公文格式
第九条 中心办理发文须使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文稿纸”,并按栏目要求及权限逐一完整填写。中心公文的发文机关名称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简称教规建中心),使用统一格式公文版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文件”。第十条 中心设置“教规建中心”、“教规建中心函”、“教规建中心发”等3种发文机关代字,由中心办公室统一管理。
(一)“教规建中心”主要用于发布中心重大事项,部署重要工作,调整重要机构,向上级机关请示、报告等。
(二)“教规建中心函”主要用于发布重要通知、通告,与不相隶属单位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等。
(三)“教规建中心发”主要用于发布中心综合性通知,部署一般性工作,印发、转发上级有关文件,调整和成立一般性机构,发布或批复下属单位相关事项。
下属单位涉及投资、人事、重要业务等方面的重大变动由中心行文;下属单位内部管理由单位内部发文,并严格按照中心公文处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公文一般由份号、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印发日期和页码等部分组成。
(一)份号是指公文印制份数的顺序号。涉密公文应标注份号,非涉密公文根据需要标注份号。份号使用6位、三号黑体阿拉伯数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一行。
(二)密级和保密期限是指公文的秘密等级和保密的期限。涉及国家秘密的公文,须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密级与保密期限并排,使用三号黑体字,中间以“★”隔开,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二行。若只标密级不标保密期限,“绝密”“机密”或“秘密”二字之间空一字。如有具体保密期限应当明确标注;凡未标明或者未通知保密期限的国家秘密事项,其保密期限按照绝密级事项30年、机密级事项20年、秘密级事项10年认定。
(三)紧急程度是对公文送达和办理的时限要求。紧急公文应分别标注“特急”或“加急”,紧急电报应分别标注“特提”“特急”“加急”或“平急”,紧急程度使用三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如需同时标注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按照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的顺序自上而下分行排列。如果只标注密级或紧急程度,不同时标注保密期限,表达紧急程度的两个汉字之间应空一字。
(四)发文机关标志即“红头”,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组成。联合行文时,应将主办单位名称排列在前,并将“文件”二字置于发文机关名称右侧,以联署发文机关名称为准上下居中排列;若联合行文单位较多,应保证公文首页显示正文。
(五)发文字号是公文的“身份标识”,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编排在发文机关标志下空二行的位置。年份、发文顺序号使用阿拉伯数码标注,年份应标全称,用六角括号“〔〕”括入;联合行文,只标明主办机关发文字号;非主办机关负责人需在会签文稿上签字。如果是平行发文,居中排布。如果是上行文,则发文字号居左排布,并空一字;右侧对称位置标注签发人,发文字号与最后一个签发人姓名同处一行。
(六)签发人是指发文机关的主要负责人,由“签发人”三字加全角冒号和签发人姓名组成,居右空一字,编排在发文机关标志下空二行位置。一般性公文由主管领导签发,上行文须由中心主任签发。“签发人”使用三号仿宋_GB2312字体,签发人姓名使用三号楷体_GB2312字体。三个及三个以上机关联合上行文,按发文机关顺序编排签发人姓名,每行排两个签发人姓名,两个签发人姓名中间空 1字。回行时应做到:每行签发人姓名的第一个字都对齐。
(七)标题是对公文主要内容的概况和揭示,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标题使用小二号方正小标宋简体字体,编排于版头红色分隔线下空一行的位置,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列,行间距30磅;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长短适宜,间距恰当,标题排列应当使用梯形或菱形。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使用标点符号。如果在事由部分出现多个机关、人名等并列时,每个机关名称、人名之间应用顿号分开,不使用空格。若标题所占行数较多,应将标题上移一行或缩小行间距,保证公文首页显示正文。
(八)主送机关指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上行文原则上只能有一个主送机关。公告类公文没有主送机关。主送机关使用三号仿宋_GB2312字体,在标题下空一行之后居左顶格排列,回行时仍然居左。主送机关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同类型机关内同级机关之间用顿号分隔,不同类型机关之间使用逗号分隔,最后一个主送机关之后标全角冒号。
(九)正文是公文的主体,用来表述公文的内容。公文首页必须显示正文。正文使用三号仿宋_GB2312字体,编排于主送机关名称下一行,每个自然段左空二字,回行顶格,自然段之间不空行。公文文中结构层次一般不超过四层,其层次序数依次可用“
一、”“
(一)”“1.”“(1)”标注;一般第一层用黑体字、第二层用楷体_GB2312字体、第三层和第四层用仿宋_GB2312字体标注。正文行间距一般使用单倍行距或固定值30磅。
(十)附件说明是公文附件的顺序号和名称。如有附件,在正文下空一行、左空二字编排“附件”二字,后标全角冒号和附件名称。如有多个附件,使用阿拉伯数字标注附件序号(如“附件:1.XXXX”);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附件名称较长需回行时,应与上一行附件名称的首字对齐。
(十一)发文机关署名应当使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并与发文机关标志、标题中发文机关名称相一致。联合行文时,若发文机关标志并用联合发文机关名称,则发文机关署名的顺序应与发文机关标志的排列顺序一致。成文日期是公文生效的时间,署会议通过或者发文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联合行文时,署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成文日期中的数字使用阿拉伯数字,年份应标全称,月、日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1)。公文加盖印章是体现公文效力的表现形式,是鉴定公文真伪最重要的依据。签发人签名章属于印章的一种特殊形式。上行文一定要加盖印章,纪要一般不加盖印章。公文中有发文机关署名的,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并与署名机关相符。印章须使用红色,做到文字端正、字迹清晰。
发文机关署名应在正文后下空二行编排,名称较长时可分两行编排。成文日期位于发文机关署名下一行,以发文机关署名为基准居中编排。单一行文时,以成文日期为准居中编排发文机关署名;联合行文时,发文机关署名按照发文机关顺序排列,每排最多排3个印章,确保两印章间互不相切或相交,印章和署名的纵向中心线应重合。最后一个印章端正居中下压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
如果出现调整正文行距或字距的措施仍无法使印章与正文同处一页,应将印章加盖在下一空白页上,并在该空白页第一行顶格标注“(此页无正文)”。
(十二)附注是公文印发传达范围等需要说明的事项,对公文的发放范围、使用时需注意的事项加以说明。“请示件”应在附注注明联系人及联系电话。附注使用三号仿宋_GB2312字体,紧接成文日期下一行居左空二字,并在文字外加圆括号,回行时顶格。
(十三)附件指公文的说明、补充或者参考资料。附件应当另面编排,并在版记之前,与公文正文一起装订。“附件”二字及附件顺序号用三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一行,其后不加冒号。附件顺序号和附件标题应当与附件说明表述一致。附件格式要求同正文。如附件与正文不能一起装订,应当在附件左上角第一行顶格编排公文的发文字号并在其后标注“附件”二字及附件顺序号(如“教规建中心函〔2015〕XX号附件1”)。
(十四)版记由分隔线、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日期组成。分隔线与版心等宽,首条分隔线和末条分隔线用粗线,中间分隔线用细线。首条分隔线位于版记中第一个要素之上,末条分隔线与公文最后一面的版心下边缘重合。
抄送机关是指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抄送机关应使上级机关在前,其次为同级机关,再次为下级机关。按照党、政(地方党委政府在前、部门和厅局在后)、军、群的顺序排列。同一系统内同级机关之间用顿号分隔,不同系统机关之间用逗号分隔,最后一个抄送机关之后标句号。抄送机关使用四号仿宋体字,在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上一行、左右各空一字编排。“抄送”二字后加全角冒号和抄送机关名称,回行时与冒号的首字对齐。如需把主送机关移至版记,除将“抄送”二字改为“主送”外,编排方法同抄送机关。既有主送机关又有抄送机关时,应将主送机关置于抄送机关上一行,之间不加分隔线。
印发机关指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统一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办公室”。印发日期指公文的送印日期。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使用四号仿宋_GB2312字体,如有抄送机关,编排在抄送机关下一行,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共同占一行。印发日期用阿拉伯数字完整写明年、月、日,后面加“印发”二字。版记中如有主送机关、抄送机关等要素,应当将其置于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纸上,用一条细分隔线隔开。
(十五)页码使用四号半角仿宋阿拉伯数字,置于版心下边缘之下。页码数字左右两边各空一个半角空格,放一条“—”字线。“—”字线距版心上边缘7毫米,单页码右边的“—”字线右空一字,双页码左边的“—”字线左空一字。
第十二条
公文中使用的汉字、数字、外文字符、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公文用纸幅面均采用国际标准A4型(210毫米×297毫米),左侧装订。公文页边距统一为:上距3.7厘米、下距3.5厘米、左距2.8厘米、右距2.6厘米。以中心名义单独或联合制发的标有发文字号的公文,须使用中心文件专用纸(红头纸)。张贴的公文用纸大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第四章
行文规则
第十四条 除中心办公室外,其它部门或个人一律不得对外正式行文。第十五条
行文应当有必要,注重效用。对使用电话、电子邮件或发便函即可办理的事项,尽量不发正式公文。
第十六条
报告与请示事项应严格分开,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请示应当“一文一事”。请示应当逐级上报不得越级,一般只写一个主送单位;需要同时报送其他单位的应当使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送下级单位和个人。根据发文单位与收文单位之间的行文关系,中心公文一般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三种。
(一)上行文:向上级机关的行文。一般用请示、报告等文种。
(二)下行文:对下级单位的行文。一般用通知、通报等文种。
(三)平行文;对平行或不相隶属的单位的行文。一般使用函、通知等文种。
第十七条
各部门、单位送中心领导的请示、报告、情况反映等材料,由本部门、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后,送中心办公室,由中心办公室呈送中心领导阅批。报告、请示应先送分管中心领导,由分管中心领导根据需要批送其他中心领导。
第十八条 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内容应当为需要报告的重要事项,上级机关要求报告办理情况的事项,须经上级机关审批或者决定的事项。
第十九条
行文应当向直接上级机关请示和报告;因特殊情况必须越级请示和报告的,应当抄送被越过的上级机关,并注明理由。
第二十条
拟请上级机关领导同志出席有关活动时,一般在报送请示的同时将活动议程及相关材料附后,并至少提前一周报送。
第二十一条
凡部门职权范围内能够解决或者通过与其他部门、单位协商可以解决的事项,一般不请示上级领导。第二十二条
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外,一般不向地方人民政府正式行文。因特殊情况确需正式行文的,须报教育部批准。
第二十三条 属于两个(含)以上部门之间的事务,相关部门可联合行文,联合行文应当明确主办部门,主办部门排列在前,先签署意见,其他部门依次会签;联合行文使用中心专用会签纸及发文稿纸办理发文。行政机关与同级或者相应的党的机关、军队机关、人民团体联合行文,按照党、政、军、群的顺序排列。
第二十四条 部门之间对有关问题未经协商一致,或者未经中心领导批准裁决的,不得行文。
第二十五条
请求上级机关批转或者发文的事项,应当在“请示”中说明发文依据、理由。
第二十六条
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的事项并要求直接报送外,不得以中心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请示”、“意见”和“报告”。
第二十七条
受双重领导的单位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
第二十八条
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向来文机关答复请求批准的事项,应当使用“函”,不得使用“请示”或者“批复”。
第五章
公文拟制
第二十九条 公文的拟制包括公文的起草、呈批、审核、签发等程序。
第三十条
公文的起草
(一)符合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与教育部部党组决策部署相一致,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意图,并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
(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进行论证,广泛听取意见。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实事求是,所提措施或建议切实可行。
(三)以中心名义制发的公文,一般由主办部门代拟文稿,部门负责人须严格把关。
(四)公文的文种应当根据行文目的、发文单位职权以及与主送机关的行文关系确定。
(五)人名、地名、数字、引文准确。引用公文应当先引标题,后引发文字号。引用外文应当注明中文含义。日期应当写明具体的年、月、日。
(六)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日期、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在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
(七)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第三十一条 对涉及其他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主办部门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协办部门要积极配合,取得一致意见并会签后方可行文;如有分歧,主办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出面协调。经协调仍不能取得一致时,主办部门可以列明各方理据,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与有关部门会签后报请中心领导协调或者裁定。上报的请示性公文,主办部门应当附上与其他部门协商一致或者不同意见的书面材料。
第三十二条
公文的呈批
(一)报请教育部领导或相关司局审批或批阅的公文,主办部门须按规范填写《教育部司局签报》并附简要说明,经办公室审核、中心分管主任签字、中心主任签批后报出。
(二)凡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名义正式对外行文,需编“XX〔公元年份〕×号”文号,并填写《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文稿纸》,经逐级审批,并经办公室审核后报出。
(三)报请中心领导审批的公文,有关部门需填写《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部门签报》并附简要说明,经办公室审核、登记后,呈报中心领导审批。
(四)为防止公文在批转过程中出现重复批示或错漏,中心所有公文一律由办公室负责呈报,中心领导一般不直接接受其他部门或个人呈文。
第三十三条 公文报送中心领导签发前,须由办公室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是:
(一)行文理由是否充分,行文依据是否准确。
(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容是否与教育部部党组决策部署相一致;是否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意图;是否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所提政策措施、办法和建议是否切实可行。
(三)涉及有关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是否经过充分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
(四)文种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人名、地名、时间、数字、段落顺序、引文等是否准确;文字、数字、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用法是否规范。
(五)其他内容是否符合公文起草的有关要求。
经审核不宜发文的公文,应当退回起草部门并说明理由;符合发文条件但内容需作进一步研究和修改的,由办公室给出修改意见,交由起草部门修改,并重新报送办公室审核,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第三十四条
公文的签发
(一)以中心名义制发的公文,中心办公室将审核后的文稿按签发权限送中心领导签发。上行文送中心主任签发;下行文或平行文中,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重要公文,由中心主任或者由其授权的其他副主任签发;内容涉及各条、块专项事务的,由中心主任授权的分管副主任签发。如遇紧急件或分管副主任外出等特殊情况无法签发的,可由其他副主任签发。属主任办公会议决定事项的公文,可由中心办公室主任代主任、副主任签发。
(二)中心领导审批公文时,对有具体请示事项的,应签署明确意见,圈阅视为同意;没有请示事项的,圈阅表示已阅知。中心部门负责人在办理中心领导批件时,须有明确反馈意见。
(三)经签发后的公文不得自行另作修改。若确需修改,必须按原程序重新送签。
第三十五条
对中心内部的某些事项,不需要以中心名义发文时,可以中心办公室名义发文,由中心办公室主任签发。
第六章
公文办理
第三十六条
公文的办理包括收文办理、发文办理和整理归档。第三十七条 收文办理
(一)签收。中心办公室负责对收到的公文逐件清点,核对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并注明签收时间。
(二)登记。按照收文登记簿栏目设置,详细登记公文有关信息和办理情况,同时更新收文电子记录表。
(三)初审。对收到的公文进行初审。初审的重点是:是否应当由中心办理,是否符合行文规则,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涉及其他地区或者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是否已经协商、会签。经初审不符合规定的公文,应当及时退回来文单位并说明理由。
(四)承办。经审核,对符合规定的公文,中心办公室应当及时提出拟办意见并报中心领导批示。
阅知性公文应当根据公文内容、要求和工作需要确定范围后传阅。批办性公文应当提出拟办意见并报中心领导批示或者转有关部门办理;需要两个以上部门办理的,应当明确主办部门。紧急公文应当明确办理时限。承办部门对收到交办的公文应当及时办理,并将办理情况告知或呈报交办单位。有明确办理时限要求的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不得延误、推诿;确有困难的,应及时向办公室说明。对不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或者不宜由本部门办理的,应立即退回办公室并说明理由,不得积压和转送。
第三十八条 报中心领导批示的公文,中心领导应当及时批示。阅批公文时,对有具体请示事项的,主批人应当明确签署意见、姓名和审批日期,圈阅视为同意;对没有请示事项的,圈阅表示已阅知。
第三十九条
中心领导批示或者转请有关部门提出办理意见的公文,批示或者办理后,不得自行运转,应及时退回办公室,由文秘人员按规定程序处理。
第四十条
报中心领导批示或者转请有关部门办理的公文,由办公室负责催办,做到紧急公文跟踪催办,重要公文重点催办,一般公文定期催办,防止公文积压、延误。
第四十一条 公文办理中遇有涉及其他部门职权的事项,主办部门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或单位协商;如有分歧,主办部门负责人要出面协商,如仍不能取得一致,可报请中心领导协调或决定。
第四十二条
代表中心外出参加会议带回的文件以及各职能部门直接收到的上级机关来文,须及时交办公室统一按收文办理程序处理,严禁个人私自截留来文或将公文转至其他单位。
第四十三条
发文办理
(一)复核。已经签发的公文,印发前应当对公文的审批手续、内容、文种、格式等进行复核;需作实质性修改的,应当报原签发人复审。
(二)登记。对复核后的公文,应当确定发文字号、分送范围和印制份数并详细记载。
(三)印制。公文印制必须确保质量和时效。涉密公文应当由办公室在符合有关规定的条件下单独印制。
(四)核发。公文印制完毕,应当对公文的文字、格式和印刷质量进行检查后分发。
第四十四条
涉密公文应当通过机要交通、邮政机要通信、城市机要文件交换或者收发件机关机要收发人员进行传递,通过密码电报或者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传输。
第四十五条 整理归档
公文办理完毕后,办公室和主办部门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及《中心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由专人及时将公文形成过程中的正本、定稿、重要稿件和有关材料整理(立卷)、归档。其中,与公文并办的电报随同公文一起整理(立卷)。个人不得保存应当归档的公文。第四十六条 归档范围内的公文,应当根据其相互联系、特征和保存价值等整理(立卷),要保证归档公文的齐全、完整,能正确反映中心或本部门的主要工作情况,便于保管和利用。
第四十七条 联合办理的公文,原件由办公室负责整理(立卷)、归档,其他部门保存复制件或者其他形式的公文副本。
第四十八条 本部门负责人兼任其他部门、单位职务,在履行所兼职务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公文,由其兼职部门、单位整理(立卷)、归档。
第四十九条
归档范围内的公文,要明确保管期限,并按有关规定定期向中心办公室移交。
第五十条
拟制、修改和签批公文,应使用黑色墨水钢笔或中性笔,禁止使用圆珠笔或铅笔,书写及所用纸张和材料必须符合存档要求。
第五十一条 公文立卷由中心办公室统筹负责,各部门专(兼)职文秘人员协助办理。
第五十二条 办公室统筹负责指导、跟踪、督促、检查中心各类公文的办理工作。
第七章
公文管理
第五十三条 由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中心各类公文的收发、审核、用印、归档和销毁等管理工作。
第五十四条 上级机关下发的公文,除密件和明确注明不准复印的文件以外,经中心领导或办公室主任批准后方可由专人复印。复印时,应当注明复印的部门、日期、份数和印发范围。公文复印件作为正式公文使用时,应加盖办公室印章。
第五十五条 公开发布中心或各部门、单位公文,必须经中心领导批准。经批准公开发布的公文,同正式印发的公文具有同等效力。
第五十六条
传递秘密公文,必须采取保密措施,确保安全。利用计算机、传真机等传输秘密公文,应当安装加密装置;绝密级公文不得使用计算机、传真机传输。
第五十七条
公文被撤销,视作自始不产生效力;公文被废止,视作自废止之日起不产生效力。
第五十八条
部门合并时,全部公文应当随之合并管理。部门撤销时,需要归档的公文整理(立卷)后按有关规定移交办公室管理。
第五十九条 工作人员调离工作岗位时,须将本人暂存、借用的公文移交、清退。
第六十条
不具备归档和存查价值的公文,经过鉴别并经办公室主任批准后,可以销毁。
第六十一条
销毁秘密公文,应当到指定地点由二人以上监销,保证不丢失、不漏销。其中,销毁绝密公文(含密码电报)、机密级公文应当严格履行登记手续。
第六十二条
密码电报、涉密电子公文的使用和管理,按照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保密工作管理办法》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六十四条 中心下属单位公文处理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第六十五条
本办法由中心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件:中心公文排版标准附件
中心公文排版标准
1.“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版头,编“XX〔公元年份〕×号”或“XX函〔公元年份〕×号”。发文字号位于公文标题的下方,用三号仿宋体标识,居中与标题对齐排列;年份、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识;年份应标全称,用六角括号“〔〕”括入;序号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1),不加“第”字。
2.标题位于公文纸红线下空一行处,用小二号方正小标宋体标识,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梯形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美观,间距适当。
3.主送单位位于标题下空一行处,左侧顶格用三号仿宋字体标识,回行时仍顶格;最后一个主送单位名称后标全角冒号。
4.正文位于主送单位名称下一行处,每自然段空二字,用三号仿宋_GB2312字体标识,回行顶格,数字、年份不能回行,一般使用单倍行距或固定值30磅。
5.正文结构层次序数依次用“
一、”“
(一)”“1.”“(1)”标注;第一层用黑体字、第二层用楷体_GB2312字体、第三层和第四层用仿宋_GB2312字体。
6.正文中的人名、地名、数字引文要准确使用。除文件编号、序号、专用术语和百分比必须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外,其他均用汉字书写。引用公文应先引标题,后引发文字号。引用外文应注明中文含义。
7.正文中的年、月、日、人名、地名、文件名称、事物名称等,一般不使用简称。如使用非规范化简称,应先用全称并在括号内注明简称。使用国际组织外文名称或其缩写形式,应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准确的中文译名。
8.附件位于正文下空一行处,左空二字用三号仿宋_GB2313字体标识,“附件”后标全角冒号和附件名称。如有多个附件,使用阿拉伯数字标注附件顺序号;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附件应与公文正文一起装订,并在附件左上角第一行使用黑体字顶格标识“附件”。
9.发文机关署名位于正文后下空二行、右空二字,用三号仿宋_GB2313字体标识。
10.成文日期位于发文机关署名下一行,以发文机关署名为基准居中编排。用三号仿宋_GB2313字体标识,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并与发文单位署名相匀称。
11.附注位于成文时间下一行处,居左,空二字加圆括号,用三号仿宋_GB2313字体标识。
12.抄送单位位于成文日期下一行,左空一字,用三号仿宋_GB2313体字标识“抄送”,后标全角冒号;回行时与冒号后的抄送单位对齐,抄送单位间用逗号或顿号隔开,在最后一个抄送单位后标句号。
13.页码使用四号半角仿宋阿拉伯数字,置于版心下边缘之下。页码数字左右两边各空一个半角空格,放一条“—”字线。“—”字线距版心上边缘7毫米,单页码右边的“—”字线右空一字,双页码左边的“—”字线左空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