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十年来情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十年来情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本文主要综述了近10年来,情绪心理学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和将来的研究趋向。首先介绍了情绪实验研究中实验材料的标准化和成像技术应用的发展概况;其次讨沦了情绪智力的构成成分和情绪调节研究的进展;再次分析了情绪和认知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最后探讨了感情系统的加工特征。
关键词:脑成像技术 情绪智力 情绪 认知 感情系统 情绪研究方法的发展
一门学科的发展与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精密的研究手段紧密相连。近几年情绪研究所取得的进展首先表现在实验方法的发展上。其主要表现为:
1.1 实验材料的标准化
在刺激材料的选取方面,近几年,开发了系列标准化刺激材料和实验程序。如Lang等(1995)的情绪图片、Gross(1995)和Philippot(1993)的系列电影片断、Bradley等人(1994, 1997)的声音、字词材料、Gerrards一Hesse等人(1994)的故事、想象或社会交互作用等实验材料。
1.2 脑成像技术的应用
将分辨率高、无创伤性的脑认知成像手段如fMRI ,PET等应用于情绪过程,尤其是脑机制的研究是近10年来情绪研究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为感情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如Beauregard等人(1998), Phillips等(1997,1998a,1998b)和Cabeza(2000)等人(1998)的fMRI研究,George(1995), Lane(1997), Paradiso(1997)等的PET研究。但是,fMRI ,PET技术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其瞬时清晰度仍然存在着局限性。比如fMRI的时间分辨率低,血流反应明显地落后于实际的电信号1到2秒,并且fMRI不能在一毫秒一毫秒的基础上追踪活动的变化。为了使fMRI或PET的研究更加精确化,可以通过下述测量方法进行补充研究。这些方法有事件相关脑电范式、惊跳探测方法、连续的自我报告测查、言语原始记录回顾分析、非言语图形评估方法、面部肌电描记器和对婴儿及其与之相互作用的人或事进行观察的方法。
实验室研究虽然能够严格控制相关变量,揭示出复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实验室范式的生态效度和外部效度有时是不稳定的。因此,如何把实验室结果推广到现实生活中并改进人类的情绪,是实验室研究需要改进的目标之一。下一步研究的趋向是:在兼顾实验室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生态效度的基础上,开展以检验特定概念假设为目的的情绪研究。将实验法、样本法和评估法等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情绪智力
自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的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Mayer教授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Goleman出版了《情绪智商》一书以来,“情绪智商”(EQ)风靡全球,广为普及,成为情绪研究中轰动最大、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最广的领域之一。情绪智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2.1 情绪智力模型的建构
情绪智力的构成分是情绪智力的核心,它不仅关系到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的本质区别,而且也是编制情绪智力测量问卷的基础。以Mayer et al.,(1999)为代表的传统情绪智力观点认为,情绪智力是由一系列固定的、静止的心理能力构成的,范围从识别一个人的表情到改变一个人自己的情绪反应。如Mayer等(2000)认为情绪智力由四个元素构成:情绪知觉、情绪同化、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Ba:一。n(2000)认为情绪智力由五个维度构成:个人内部能力、人际能力、压力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一般心境能力。现代的情绪智力观认为情绪智力是个动态的加工过程。如Barrett.L.F和Gross J J(2001)提出了情绪智力的动态加工模型— 情绪表征和调节的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加工,它随着时间的变化,使个体在产生和调节情绪反应中成功地调配心理表征,而不是一组固定、静止的、分等级的能力”。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情绪智力至少由情绪知觉、情绪加工、情绪分化和情绪调节几种能力构成,但是情绪智力到底是由哪些有效成分构成的,这些成分之间是如何动态地相互协调,则需要进一步探讨。
2.2 情绪调节的研究
情绪调节是情绪智力中的重要成分之一。情绪调节是近十年来情绪研究中一个令人兴奋且成果丰富的领域,其主要表现:
2.2.1 对情绪调节的理解更加深人
传统上,心理学对情绪调节的理解持狭义的观点,认为情绪调节主要是通过压抑和发泄等策略来调控消极情绪的。近年来人们对情绪调节的理解持宽泛的观点,第一,情绪调节不仅是减弱或消除负性情绪,而且也包括增强、维持或降
低正性情绪;第二,情绪调节既能有意识、有控制的进行也能无意识、自动的进行。第三,情绪调节没有好与坏的衡量标准,也不暗含社会认可的标准。成功的情绪调节是个体根据情境的变化,灵活地采取既有益于自身的身心健康又能适应 社会环境需求的策略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2.2.2 注重情绪调节过程的动态交互作用
近几年.情绪调节过程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孤立地探讨情绪的不同构成成分如情绪体验、生理反应、行为表现、认知评价等的调节过程.而是转向了对不同情境下、不同情绪调节过程的交互影响方面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动态的情绪调节
过程模型。如Gross(2002)的情绪调节过程动态模型。Bonanno(2001)的情绪自我调节模型,强调情绪产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根据体内的自我平衡进行调节。Bonann认为情绪调节过程是由三个阶段有顺序地组织起来的:(1)基本的控制调节过程,调节即时的情绪反应,其调节方式有情绪分立、情绪压抑、情绪表达、大笑等;(2)预期调节过程,通过回避某些地方或情境或人群、重估或谈论有关情绪等方式为将来的情绪控制需要做准备;(3)探索调节过程,尝试使用新的技能、知识或资源,进行情绪调节。
2.2.3 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产生不同的影响
已有研究发现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对情感、认知、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会产生不同的影响。Gross(2002)的研究发现,采取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估和表达抑制对不同的情绪及情绪的不同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就厌恶情绪
而言,抑制降低了厌恶情绪的行为表达,而增强了心血管和皮肤电系统的交感神经激活,对厌恶体验没有显著影响;认知重估降低了厌恶的体验,但没有明显的心血管和皮肤电系统的交感神经激活。
但是关于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却出现了两类不同的观点:一类观点认为情绪调节对于心理健康是必须的。自弗洛伊德(1926/1959)开始,一些临床学家都强调生理健康需要恰当地控制情绪冲动。Gross和Munoz(1995)也认为灵活地调节一个人负情绪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组成部分。Gross(1998)的研究也表明,抑制负情绪可能会增加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提高个体的健康水平。另一类观点认为情绪调节有害于身体健康。Smith(1992)指出抑制极端愤怒的表情表达与高血压和冠心病有关。Pennebaker(1990)的研究表明情绪抑制也许会加重小病,危及免疫机能。
情绪调节是一个应用价值极大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探讨和验证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对个体的心理活动、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中的文化差异等是将来研究的重点。情绪和认知的关系
关于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在80年代颇有争议。当时的争论认为二者是独立的。目前研究者们不再关注认知和情绪之间的相同与相异的争论,而是强调二者之间的整合与交互影响。
3.1 情绪对认知的作用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情绪状态能够强烈地影响不同的认知加Z过程。如Damasio(1994)报道的Elliot的神经病案例。情绪不仅对智力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工作、生活也具有促进作用。这种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情绪智力上。Goleman(1995), Mayer和Salovey(1993)的研究证实,像IQ一样,情绪智力是决定生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去10年对认知和情绪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情绪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其影响已经扩展到认知和行为的所有方面。这些领域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心理防御、主观幸福感、态度和说服、推理和决策、表情表达、情绪感染、人际关系和政治信息处理等。
此外随着社会的变化,新的情绪研究领域不断出现。如随着社会对健康问题的关注.情绪研究的注意力就转向了情绪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再如随着计算机、机器人技术、电信业的发展,要求开发出新的语音、面部识别软件,这就引起了对情绪性声音和情绪变化的面部信号的研究兴趣。此外.经济投资中的情绪研究可能成为新的研究领域。
3.2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关于认知对情绪的影响,可归结为以下两方面:
认知评价是情绪构成的必需成分和情绪产生的前提条件
自Arnold(1960)和Lazarus(1968)强调对事件的主观评价在情绪诱发中的作用开始,近几年,许多的心理学家如Scherer(1993), Ellsworth(1991)等都提出了情绪的认知评价模型。他们假设有机体在一定数量的纬度上评价诱发事件 或情景的意义,评价的结果决定即将发生的情绪。但是从哪些维度来评价刺激的意义仍然存在着争议。许多早期的研究更强调单一的效价或强度评价维度,而Roseman等(1996)认为评价的维度应包括意外性(unexpectedness)、情境状态、动机状态、可能性、控制潜力、问题资源等多方面。对此,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人们究竟是从哪几个维度来评价事件或情境的意义。另外,关于认知评价是如何产生情绪的问题,Scherer(2000)近期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认知评价和情绪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一种非线性关系,即“情绪是由对事件的非线性动态评价所产生的次级系统”,对此很值得研究。
记忆影响情绪的加工
关于记忆在情绪中的作用,过去给予较少关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情绪的记忆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到了90年代,出现了若干个情绪记忆模型,如Teasdale和Barnard(1999)的整合认知子系统的情绪认知模型;LeDoux(1996)的情绪记忆模型和Damasio(1994)的神经心理学模型以及自传体记忆等,阐述记忆在倩绪诱发和调节中的作用。
Ochsner,Barrett(2001)归纳T语义记忆在情绪加工中的作用:第一,语义记忆是关于情绪起源、进化和后果的图式化知识的储藏所。第二,重复使用的语义知识充当情绪激活的润滑剂,当适当的线索出现时,习惯性的、易通过的情绪知识由于多次使用导致自动激活。第三,通过相似价值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从词、客体、视觉想象等方面获得情绪的意义。第四,储存在杏仁核中的语义知识和情景记忆中储存的具体情感相联系,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行为。
总之,情绪和认知之间是交互作用的。但是认知和情绪是如何交互作用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感情系统的加工特征
4.1 感情系统的加工通路
Shizgal(1999)对老鼠的一系列脑电刺激研究、Cacioppo等(1996)对人类的一系列ERP研究表明,处理与感情评价过程有关的神经系统回路,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应与辨认、区别(非评价过程)有关的神经系统回路处分开。例如,头皮
后正相电位的空间分布研究显示,在非感情范畴内,空间分布相对地是匀称的,而在感情范畴内,头皮启正相电位的空间分布较多地偏向右侧面,这种不对称的激活与大脑右半球在情绪中的重要作用相一致;同时,ERP的研究也指出,感情
和非感情评价不是完全不同,而是依赖于许多共同的信息处理加工。由此可以推断出,感情的加工过程是由两个通路来完成的:知觉加工通路和感情评价加工通路。知觉加工通路主要是接受多种多样的刺激物和事件的输入并转换成刺激的多维度表征,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指导下,通过辨认、区分等构建刺激的客观特性,产生对当前刺激的知觉;感情评价回路主要对当前刺激的感情意义进行主观评估,并发动相应的情绪反应。
4.2 感情评价的加工通路
关于感情评价的加工通路,目前有两种观点:单一通路论和多重通路论。单一通路论如Green等(1993)认为,个人的、有价值的信息从变化的感觉通路中派生出来。例如。情绪的概念组织研究认为,由于生理限制可能抑制双向动作(接近/回避)的行为表现,所以,人们关于情绪的知识是按层次组织的.纵向分布在正性和负性情绪之间。多重通路论认为.感情评价的加工通路不只一条.而是两条以上的多重加工通路。近期,许多理论家已经假定,处理态度、爱好和组织行动的感情系统,在输人时的信息加工,至少起源于两个专门评价通路,第一个通路是与威胁有关(即否定或消极)的信息加工,第二通路是与安全和喜爱(即肯定或积极)有关的信息加工。
多方面的研究证据表明,多重评价激活方式是存在的。如Davidson(1993)lx]的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与积极和消极信息加工、整合后产生不同情感反应的专门评价通路是一致的。Robinson和Downhill(1995)l9]使用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调查与中风有关的病变部位和情感症状之间的关系表明,严重的中风后抑郁与左前额极损伤有正相关关系,与右前额极损伤有负相关关系。
但是,也有不少证据对多重评价通路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如某些脑成像研究认为,不同的神经系统结构可能既包括积极也包括消极的感情过程。George等(1995)使用PET技术,观察被试在回忆高兴、悲伤或中立的记忆内容时,高兴、悲伤或中立的面孔变化,结果显示血流流向同一脑区而不是双向变化川。感情主观体验的测量研究表明,人们对情绪概念的评定是两极组织而不是分离为积极和消极的感情体验。在跨文化、多维度情绪量表和跨文化情绪性唤起图片评定研究中,已经发现了积极和消极感情在概念上是相似的。
Cacioppo和Berntson(1994)提出了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积极和消极评价通路是部分分离的,在反应阶段是单一激活,在开始感情加工阶段时,存在着多重激活。具体说,(1)当一个刺激物在影响积极和消极评价激活时具有相反作用时,产生双向相互激活;(2)当一个刺激物仅影响积极评价或消极评价激活时,产生双向激活;(3)当一个刺激物既增加(或降低)对积极的评价激活也增加(或降低)对消极评价激活时.产生单向激活。积极和消极评价通路的部分分离,提示不同性质的情绪或情感具有不同的激活功能,由此引起了人们对积极与消极情绪或情感不同作用的兴趣和关注。其中积极情绪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可能是最富有前景 的研究课题。
此外,情绪的生物、生化、神经系统基础方面的研究,情绪个体差异的研究也是受欢迎的研究领域。
第二篇: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职业技术教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解放了思想,认识到“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使中等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中国的重要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的建设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摆到了突出的地位。
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职业教育研究就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职业教育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教研究迎来了生机蓬勃的春天
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认为要研究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问题。这是此后二十年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声。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单一化的局面。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宏观的调控和指导,即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又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与初等职业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不同层次,又与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0-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而同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的学校数则从9688所增加到17116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089.51万人,增长4.8倍(增长情况见附图1),共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85万人。这十七年,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则从19%上升到56%。
2、建立机构、制订规划,职教研究逐步展开
“文革”期间,教育研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为恢复教育研究工作,教育部于1978年7月4日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研究室”,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该室于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及成人教育研究室。以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些职教研究机构,至1986年,中央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研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
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职教事业的宏观调控,1991年建立了国家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教科所职教研究室并入职教中心研究所。现在,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国家级的职教科研机构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些业务部委和行业也建有职教研究所(室)。独立设置的省级职教科研机构有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各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所(院)一般均设有职业技术
第三篇:抑郁症中医研究回顾与展望
作者:修丽娟, 杨玉兴, 俞珊, 孙大志, 魏品康
【关键词】 中医学;抑郁;中医病因和病机;辨证论治
received october 17, 2007;published online april 15, 2008.indexed/abstracted in and full text linkout at pubmed.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zheng hospital,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3, china 抑郁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疾病,患病率高达20%[1],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至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致残原因。该病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等特点,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传统医学中虽无抑郁症病名,但对其认识有着悠久的 历史,在 治疗 上也有许多相关记载。因抑郁症临床表现多样,在中医 文献 中则有多种病名,如“郁证”、“梅核气”、“脏躁”、“百合病”等。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亦不断 发展,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对抑郁症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情志活动由五脏化生,五脏的正常功能活动可以通过情志调畅体现,如《素问》中所说“人有五脏化五气,可生喜怒悲忧恐”;也认识到精神活动过极可反作用于五脏,表现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因此对抑郁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多围绕五脏功能失调。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景岳全书·郁证》中云:“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医门 法律 》中亦有“五志惟心所使”的观点,认为“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
肝主疏泄功能与情志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医家将肝气郁结视为抑郁症的基本病机。赵献可《医贯·郁病论》中认为五郁以木郁为先导,陈士铎《石室秘录》提出“夫郁者,未有不伤肝者也”。故有学者提出从“调肝”入手治疗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科疾病[2]。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情志以气血为物质基础,因此脾胃与抑郁症亦有联系。《证治汇补·郁证》云:“若夫思虑成郁,用归脾汤。” 现代 亦有用归脾汤、六君子汤等治疗抑郁症的验案报道[3]。对数百例抑郁症患者的观察也发现,舌体淡而胖大,有齿痕,舌苔腻或水滑者占到一半以上,并伴有肢体畏寒等阳虚症状,提示抑郁症与阳气有密切关系。肝脾阳气失宣及肝脾之阳气虚弱是抑郁症病因之一[4]。
抑郁症患者常见兴趣下降,功能减退,与中医肾精不足的表现相似。冼慧等[5]认为抑郁症以肾精亏虚为本。一方面,先天不足;另一方面,长期精神刺激或久病及肾,致使肾精受损。因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会出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兴趣索然、疏懒退缩及意志减退等神志功能低下的症状。因此抑郁症的中医治疗除整体调理脏腑功能外,还提倡益肾疏肝法的运用。
历代医学著作及现代文献有关从肺论治抑郁的报道较少。有人根据五志中肺主悲忧,从肺与肝、心、脾、肾的关系提出从肺诊治抑郁症的观点,拓宽了抑郁症病机研究思路[6]。
五脏对抑郁症的发病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结果,认为以心肝脾为主。畅洪升等[7]对临床常用8类抗抑郁方剂(共42首)分析后发现,各类药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安神药,其次为补气健脾药、行气药,行气药以疏肝理气药为主。除以五脏为病机研究基点外还有从病理产物方面阐述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如朱丹溪提出了“气郁”、“血郁”、“痰郁”、“火郁”、“食郁”、“湿郁”的六郁观点,指出了郁证的不同致病因素,包括病理产物“痰湿”、“瘀血”等。虽然此处“郁证”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抑郁症概念,但对后世从病理因素角度认识抑郁症病因病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痰是抑郁症的重要病因病机[8]。抑郁症属情志异常,情志异常必以气血失调为基础,气血失调则易生痰,不同的病因最终均可产生相同的病理产物——痰,虽然最初以气机阻滞为主,但中后期气郁愈重,痰郁愈重,且气郁同时痰已形成,因此,痰邪贯穿抑郁症始终。此外,还有观点认为抑郁症患者神的活动减退在于气的郁结,气运则神健,气郁则神郁,神气郁结是其基本病机[9]。也有认为是思虑过度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元神失养,病位在脑[10]。
辨证分型
对辨证分型的研究包括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和标准制定等多个方面。章洪流等[11]对近10年(1994年~2004年)关于抑郁症中医证型的文章进行分析,认为抑郁症的辨证分型主要有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肝郁化火、阴虚火旺。胡随瑜等[12]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 977例情感性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及证候指标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的常见中医证候是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郁痰阻和心脾两虚等4类,其次为肝肾阴虚、肝郁痰阻、脾肾阳虚、肝胆气虚,极少见的证型有心肝火旺、阴虚阳亢、肝郁化热和湿阻中焦。在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型调查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证型的舌脉深入分析,发现抑郁症肝郁气滞证为中医肝病的起始证候,病情较轻,舌象、脉象变化不明显,而肝郁导致脾虚时则见齿痕舌、脉细之脾虚表现;肝郁痰阻则见舌苔白腻、脉弦滑等痰湿内阻之象[13]。抑郁症患者舌象异常率达88%,其中,以暗红舌最多,约占1/3,其次为红舌、青紫舌,淡白舌最少。从舌苔看,以腻苔为多,占一半以上。部分患者舌象表现为虚证,如舌形胖大,伴有齿痕,舌体娇嫩,此多由于气虚、阳虚和脾虚所致[14]。
由于辨证的主观性特点,辨证分型标准不一,已成为辨证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关于辨证标准的制定,陈泽奇等[15]提出了不同抑郁症证型的诊断标准,如肝郁气滞证诊断标准为情绪抑郁、悲观厌世、表情沮丧、烦躁、善叹息和脉弦等6项中情绪抑郁必备,且其他5项需具有3项。这些工作为中医客观辨证提供了依据。此外,中医证型研究中亦借鉴量表评价的方法[16],将主观内容客观化。但由于我国的文化背景与国外的差异,部分内容不适合我国国情。王哲等[17]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专家调查问卷的基础上[1820],建立了中医证候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将证型研究带入更加广阔的应用领域。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抑郁症有中药复方、单药和针灸、拔罐等多种疗法。
何宇芬等[21]用甘麦大枣汤结合氯丙咪嗪治疗80例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其抗抑郁疗效优于单用西药组(p<0.05),且不良反应少,药物依从性明显增加。陈微等[22]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生地、柴胡、香附、郁金、远志、合欢皮)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40例,在抑郁障碍的改善方面与帕罗西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刘娟云等[23]用解郁宁神汤(柴胡、白芍、枳壳、郁金、当归、川芎、石菖蒲、远志、百合、佛手、合欢皮、夜交藤)与多虑平联用,有解郁宁神、疏肝解郁、行气活血、调节阴阳和宁心安神之效,配合心理疏导,显著提高了疗效。王伟民等[24]自拟抗抑郁ⅰ号方(柴胡、香附、郁金、石菖蒲、苍术、半夏、茯苓、厚朴、川芎、大黄、栀子、黄连),有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之效,与氟西汀联合使用的抗抑郁疗效优于单纯使用氟西汀治疗(p<0.05)。张学真等[25]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联合多虑平可以有效改善恶劣心境,优于单用多虑平(p<0.05)。
从肝脾论治以逍遥散加减,罗和春等[26]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观察了丹栀逍遥散对32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不仅疗效与麦普替林相当,而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
从脾论治多用小建中汤、六君子汤、归脾汤及黄连温胆汤等。张丽萍[27]针对脾胃为全身气机枢纽这一点,认为湿、热、痰、瘀等致郁病理因素的产生与脾胃运化、输布气血津液的功能密切相关,在抑郁症治疗中注重脾胃的调护,主要体现在温胆汤的灵活运用上,如痰气郁结型以温胆汤为主随证加减,痰郁重者加半夏厚朴汤,气郁重则合柴胡疏肝散化裁,痰热内扰型予以柴芩温胆汤。此外,心肺阴虚者予百合地黄汤;阴虚火旺者予黄连阿胶汤;肝肾阴虚者予一贯煎、滋水清肝饮等[28]。总之,中药复方不仅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且副作用小,与西药合用还可增效减毒。除以中医病机为理论基础指导临床治疗外,还有部分治疗是建立在对中药抗抑郁成分的研究基础上,如开郁安神胶囊(贯叶连翘、刺五加)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贯叶连翘可抑制中枢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的单胺递质浓度升高,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从而产生抗抑郁作用,其对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7.14%,与氟西汀相当(p&0.05),且不良反应少[29]。巴戟天寡糖主要通过兴奋5羟色胺能神经系统起作用,以其为主要成分的巴戟乐胶囊治疗抑郁症患者11例,总有效率为62.5%,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34%(p<0.05)[30]。
针灸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另一重要手段,常选穴位有百会、印堂、足三里、三阴交[31]。罗和春等[32]运用电针治疗抑郁症,采用现代科研方法,验证了电针百会、印堂对抑郁症的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赵志国等[33]发现电针完骨、太冲穴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舍曲林相当(p&0.05),且起效时间早。黄泳等[34]电针头部顶中线、额中线、额旁1线,疗效与氟西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罐法亦是传统疗法之一,走罐是其中一种。因督脉为诸阳之会,膀胱经背部腧穴中与脏腑及神志有关的腧穴最多,因此走罐多以督脉穴及膀胱经背俞穴为主穴治疗,调节五脏六腑功能,起到宁心安神、调和阴阳、通达气机之效。走罐疗法可显著改善抑郁患者的躯体症状及情绪,对周身疼痛不适感改善最为明显[35]。
针灸、走罐或与药物的联合应用同样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将走罐疗法与抗抑郁药合用,可以缩短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降低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并对躯体不适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增加[36]。孙蓉新[37]以百会、神庭、膻中、风池(双)、内关(双)、神门(双)、三阴交(双)为主穴采用毫针刺法,配合督脉、膀胱经穴拔火罐,达到补肝肾、健脾胃、解郁宁心、安神定志之功。张捷等[38]对电针、走罐、毫针刺法等多种疗法予以归纳,并指出了何种方法适用于何种抑郁症类型,如电针适用于各种抑郁症;背腰部督脉以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走罐适用于治疗实证抑郁症;虚证及本虚标实型的抑郁症采用毫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五脏背俞穴和膈俞。针灸治疗时可配合心理疏导,安定患者情绪,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更有助于提高疗效。
问题及展望
目前,抑郁症中医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对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未达成共识。之所以出现不同学术观点百家争鸣的现象,可能与抑郁症本身病机复杂(会随疾病发展而改变)有关。总的来说,五脏功能异常是抑郁症的主要病因病机的观点较为普遍,其中以心肝脾与抑郁症的关系最为密切。从病理因素角度阐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相对较少,但从病理因素出发有利于以点至面,通过共同的病理产物认识不同的致病因素,解释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第二,由于病机认识是临床治疗的基础,对抑郁症病机的认识不同,直接影响到了辨证论治的标准难以统一,加之主观判断等因素,影响了中医对抑郁症的研究工作。第三,治疗方法多样,在复方研究方面由于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特点,一证一方,给临床应用带来困难,尤其是抗抑郁中药研发的一大障碍。此外,研究方法上也存在样本量过小,纳入、排除标准不合理等问题[39]。目前有些研究将流行病学调查、专家问卷等方法运用到中医抑郁症研究工作中,是一个良好开端,为抑郁症理论研究及标准制定等奠定了基础。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临床研究最终目的都是指导治疗,中医药抗抑郁有一定的疗效,具有副作用小及患者依从性好的优势。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复杂的病机中找出核心病机,以此为指导研发抗抑郁中药新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第四篇: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
----2004-2005第二期学年总结
随着2004-2005第二学期的结束,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也顺利的划上句号。在这一学年里,我们系经过不断的摸索,从一棵树苗长为参天大树。回顾本学年,我就自身的问题和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一一汇报。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成绩】
1、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
在2004-2005第一学期的教学管理中,我们系一切从零开始,不断的揣摩和探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因此,在本学年中我系虽然毕业生达到808人之多,位居全校第三,且对于我系而言,毕业生的教学档案修正和处理又是第一次。但是,在本学年的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中,我们秉承“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沿用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毕业生教学档案一一落实到实处。
2、期末考试的安排和监考:
期末考试是大学生整个学期学习的大检阅。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下一学年的学习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期末考试安排,是促进我系稳定发展的关键。我系教务办公室根据教师教学计划和学生课程安排,合理利用教师、教室的不同时间段,将我系教师所任班级的考试细致认真的安排下去。
监考是期末考试的另一大事,为了确保学生能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场合下顺利的完成本学年学习的检阅。我们采取严格、严厉和严禁的态度,对每个学生都严厉要求遵守考场制度。因为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安排中,我系教务工作繁忙,加之学校事务较多,因此在监考中,监考人员严重不足,我系老师皆以大局为重,不顾身体疲乏,一周之内监考了十多堂考试,确保了期末考试的顺利完成。
3、毕业生资格审查和毕业证学位证的办理:
在XX老师的带领下,我系根据学校的规定,对每个毕业生的资格都进行了严谨和慎重的审查,确保没有学生因为资格审查的问题而导致其证件的发放。
7月1日,我跟随教务处到校本部办理毕业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在其中,为了准确的办理其证件,我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对待工作,使我系毕业生的证件办理正确率达到100%,顺利的完成了学生毕业证件的办理。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本学年工作中,我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透过工作表现出来。
1、同事间沟通不够,工作进展不顺利:
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但是在工作中常常和XX老师发生争执,不懂得利用委婉的语气和委婉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导致在工作中进展不够顺利。
2、缺乏稳重、性格毛躁:
本学年,因为毕业生的事情较为繁多,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因而在工作中,当事情紧迫时,不能抑止自己的脾气,表现出性格毛躁的一面,不能保持应该有的持重。
3、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本学期,我出任XX级计维班主任,因而在工作中,有些时候不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导致某些工作延滞,效率不高。因此在下一学年中,应该积极主动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方法,达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目的。
当然,我还有许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XX老师和各位同事指出批评。
【对2005-2006第一学期工作的几点建议】
1、泾渭分明、各司其职:
在本学年中我们教务这一块,虽然分工比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做得不好。从而导致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重复、吃回锅肉的问题,也容易导致因分工不明而出现失误时推卸责任。新的学年中,我们应该分工更加明确,避免吃回锅肉现象和相互推卸情况的发生。
2、次重分清、缓急分明:
2005-2006第一学期的工作中,我觉得应该把持住缓急分明、次重分清这条思路。这样,在开展工作中就能够避免避重就轻、主谓不明的问题,我们也能够及时、准确的干好我们的工作。
3、奖惩明确、责任连带:
在本学年中,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就没有规定有明确的责任关系。我以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将各项工作所带来的责任与工作挂钩,严格要求。这样我们应该严厉指出和批评工作中的错误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能在开展某项工作同时就不用担心另一项工作的进展或者失误。
4、合理搭配、协调发展:
合理的搭配能够使工作中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协调发展则是正确处理各项工作的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充分发挥协调的精神,大家互补,做到协调发展、合理搭配,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以上建议谨为自己一时之想法,还不够成熟,还望XX主任指正。
这就是我2004-2005第二学期的工作总结,虽然不如人意,但我想终是我肺腑之言。我真诚的希望,在2005-2006第一学年中,我们的各项工作能蓬勃的开展下去,我们系在XX主任的领导下茁长成长。
第五篇: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钛合金材料的研究
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钛合金材料的研究
赵宙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三班 兰州 730070 摘要:钛及钛合金因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在航空、航天、船舶、石油、化工、兵器、电子等行业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15年前国外高度重视新型钛合金的研制近几年国外更重视钛合金性能改性和挖潜。国内从钛合金研发开始一直重视新型钛合金研制,10年前重点是仿制,之后是既创新又仿制,目前以创新研制为主。本文介绍近10年国外、国内钛合金研究的发展现状、趋势与差距,及对我国钛合金研制的建议。
关键词:钛合金材料、性能、发展、研究、应用
Research on titanium alloy material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Zhao Zhou Chemical engineering chemistry class 3 Lanzhou 730070 Abstract: titanium and titanium alloy with excellent comprehensi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the aviation, aerospace, shipbuilding, petroleum, chemical industry, the weapons industry, electronic industr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and widely used 15 years ago abroa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ype of titanium alloy in recent year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erformance of titanium alloy modification and tapping.Domestic starting from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itanium alloy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ew titanium alloys developed, focus on generic 10 years ago, after is both innovative and generic, mainly developed at present.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10 years on the titanium alloy research home and abroad,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rend and gap, and some Suggestions of titanium alloys developed in China.Keywords: titanium alloy materials, performance,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1 钛及其钛合金的简介 1.1 钛的简介
钛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结构金属,在地壳中的丰度为0.56%,在所有按元素中居第9位,而在可作为结构材料的金属中居第4位,仅次于Al、Fe、Mg,其储量比常见金属Cu,Pb,Zn储量的总和还多。我国钛资源丰富,储量为世界第一。
钛是一种金属元素,灰色,原子序数22,相对原子质量47.87。能在氮气中燃烧,熔点高。钛是一种新型金属,钛的性能与所含碳、氮、氢、氧等杂质含量有关,最纯的碘化钛杂质含量不超过0.1%,但其强度低、塑性高。99.5%工业纯钛的性能为:密度ρ=4.5g/cm3,熔点为1725℃,导热系数λ=15.24W/(m.K),抗拉强度σb=539MPa,伸长率δ=25%,断面收缩率ψ=25%,弹性模量E=1.078×105MPa,硬度HB195。1.2 钛合金的简介
钛合金是以钛为基加入其他元素组成的合金。钛有两种同质异晶体:882℃以下为密排六方结构α钛,882℃以上为体心立方的β钛。
合金元素根据它们对相变温度的影响可分为三类:
1).稳定α相、提高相转变温度的元素为α稳定元素,有铝、碳、氧和氮等。其中铝是钛合金主要合金元素,它对提高合金的常温和高温强度、降低比重、增加弹性模量有明显效果。
2).稳定β相、降低相变温度的元素为β稳定元素,又可分同晶型和共析型二种前者有钼、铌、钒等;后者有铬、锰、铜、铁、硅等。
3).对相变温度影响不大的元素为中性元素,有锆、锡等。2.钛合金的性质及优越性
钛合金因具有强度高、耐蚀性好、耐热性高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2.1 热强度高
使用温度比铝合金高几百度,在中等温度下仍能保持所要求的强度,可在450~500℃的温度下长期工作这两类钛合金在150℃~500℃范围内仍有很高的比强度,而铝合金在150℃时比强度明显下降。钛合金的工作温度可达500℃,铝合金则在200℃以下。2.2 抗蚀性好
钛合金在潮湿的大气和海水介质中工作,其抗蚀性远优于不锈钢;对点蚀、酸蚀、应力腐蚀的抵抗力特别强;对碱、氯化物、氯的有机物品、硝酸、硫酸等有优良的抗腐蚀能力。但钛对具有还原性氧及铬盐介质的抗蚀性差。2.3 低温性能好
钛合金在低温和超低温下,仍能保持其力学性能。低温性能好,间隙元素极低的钛合金,如TA7,在-253℃下还能保持一定的塑性。因此,钛合金也是一种重要的低温结构材料。2.4 化学活性大
钛的化学活性大,与大气中O、N、H、CO、CO2、水蒸气、氨气等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含碳量大于0.2%时,会在钛合金中形成硬质TiC;温度较高时,与N作用也会形成TiN硬质表层;在600℃以上时,钛吸收氧形成硬度很高的硬化层;氢含量上升,也会形成脆化层。吸收气体而产生的硬脆表层深度可达0.1~0.15 mm,硬化程度为20%~30%。钛的化学亲和性也大,易与摩擦表面产生粘附现象。2.5 导热系数小、弹性模量小.3 钛合金的发展史
第一个实用的钛合金是1954年美国研制成功的Ti-6Al-4V合金,由于它的耐热性、强度、塑性、韧性、成形性、可焊性、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均较好,而成为钛合金工业中的王牌合金,该合金使用量已占全部钛合金的75%~85%。其他许多钛合金都可以看做是Ti-6Al-4V合金的改型。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发展航空发动机用的高温钛合金和机体用的结构钛合金,70年代开发出一批耐蚀钛合金,80年代以来,耐蚀钛合金和高强钛合金得到进一步发展。耐热钛合金的使用温度已从50年代400℃提高到90年代的600~650℃。A2(Ti3Al)和r(TiAl)基合金的出现,使钛在发动机的使用部位正由发动机的冷端(风扇和压气机)向发动机的热端(涡轮)方向推进。结构钛合金向高强、高塑、高强高韧、高模量和高损伤容限方向发展。
另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Ti-Ni、Ti-Ni-Fe、Ti-Ni-Nb等形状记忆合金,并在工程上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
目前,世界上已研制出的钛合金有数百种,最著名的合金有20~30种,如Ti-6Al-4V、Ti-5Al-2.5Sn、Ti-2Al-2.5Zr、Ti-32Mo、Ti-Mo-Ni、Ti-Pd、SP-700、Ti-6242、Ti-10-5-
3、Ti-1023、BT9、BT20、IMI829、IMI834等[2,4]。钛是一种新型金属,钛的性能与所含碳、氮、氢、氧等杂质含量有关,最纯的碘化钛杂质含量不超过0.1%,但其强度低、塑性高。99.5%工业纯钛的性能为:密度ρ=4.5g/cm3,熔点为172 5℃,导热系数λ=15.24W/(m.K),抗拉强度σb=539MPa,伸长率δ=25%,断面收缩率ψ=25%,弹性模量E=1.078×105MPa,硬度HB195。4 目前国内外钛合金的研究 4.1 国内
4.1.1高温钛合金
近10年及将来5~10年高温钛合金研发主要集中 在600e高温钛合金。600e高温钛合金研究对象主要是Ti60和Ti600。Ti60合金是以中科院金属所为主研。Ti600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独家研制的,Ti600 合金的研制达到中试试验规模,国外一公司已正式订购。Ti60钛合金名义成分为Ti2515Al24Sn22ZrMo2013Si21Nd20105C,是在Ti55基础上改进研制的, 是一种用稀土金属Nd强化的综合性能良好的近A型热强钛合金。该合金长时间工作温度可达600e,用于航空发动机高压段的压气机盘、鼓筒和叶片等零件。金属所在Ti60金基础上又研制出Ti60A合金(Ti2518Al2410Sn2315Zr2014Mo2014Si2014Nb2014Ta20105C)。4.1.2 高强钛合金
高强钛合金研究主要集中在TB8(B21s),TC18(BT22)高强钛合金,TC21高强高韧损伤容限型钛合金]等。4.2 国外 4.2.1船用
美国Tmiet公司与美国海军联合开发了一种具有强度适中、韧性高、焊接性能好的近A钛合金,命名为Tmietal5111,其名义化学成分为Ti25Al21Zr21Sn21V2018Mo2011Si[3]。该合金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断裂韧性及抗应力腐蚀性能,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室温蠕变性能。其冲击韧性约为Ti26Al24V的3倍,并且易焊接,可以进行大规格型材的焊接,主要用于舰船制造和海洋工程。在Tmietal5111合金基础上添加0105%P,它3创制出了Tmietal5111Pt合金,主要为了提高耐缝隙腐蚀性能,以达到一种合金多种用途的目的。除船用外,该合金还可以向石油化工及氯碱工业推广应用。4.2.2生物医用
最新开发的生物钛合金主要有:Ti25Al23Mo24Zr,Ti26Al27Nb,Ti213Nb213Zr,Ti235Zr210Nb等。
4.2.3 飞机
钛合金是当代飞机和发射机的主要结构材料之 一,美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设计的各种先进军 用战斗机和轰炸机中,钛的用量已在 20%以上。如 第 3 代 F-15 战斗机的钛合金用量占 27%,而第 4 代 F-22 战斗机的钛合金用量占 41%。F-22 战斗机 是美国洛克西德公司、波音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设 计的战术战斗机,是目前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第 4 代战斗机。它首次将隐身、高机动性和敏捷性、不 加力超音速巡航等特性融于一体,将作为美国空军 2000 年以后的主力制空机种。
F-22的发动机上还采用了美国新发展的阻燃钛 合金 Alloy C,E,用于高压压气机机匣、加力燃烧 室筒体及尾喷管上。
在舰载飞机 F/A-18 中,钛合金主要用于飞机的 承力框纵梁、翼根和尾部结构等关键部位。所用钛 合金主要有 Ti-6Al-4V 和 Ti-15-3(Ti-15Mo-3Al-3Sn-3Cr)。机身和机翼接头均采用 β 退火的 Ti-6Al-4V,而制动器扭力管用 Ti-6Al-4V 铸 件。另外,为降低成本,提高材料利用率,在着陆 拦阻钩支架接头及发动机安装架还采用了热等静压 的 Ti-6Al-4V 粉冶金制造。
其他如联合攻击战斗机(JSF)是一种低成本、多用途战术攻击战斗机,将取代美国空军现役的 F-16C 和 A-
10、海军的 F/A-18E/F、海军陆战队的 F/A-18 和 AV-8B 等机型。V-22 是美国贝尔直升机 公司为海军陆战队研制的运输型倾转旋翼机,具有 直升机能垂直起降、悬停等优点,又增强了固定翼 飞机高速飞行与远航的优点。V-22 倾转悬翼机是能 与喷气发动机或直升机相媲美的技术。其中风档密 封框架、发动机短舱主结构、主防火墙等使用了钛 合金,而作为转子系统、发动机主要支承件的传动 接头,则由 Howmet 公司用一个整体钛铸件取代了 原有的 43 个元件和 536 个紧固件。5 结束语
目前,钛及钛合金在各个领域里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钛合金必将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它将为人们提供更大的便利,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参考文献
[1] 吴引江, 罗建军, 段庆文.钛工业进展[J], 2003, 20(1): 1 [2] Zhou Lian et al.Titanium’95 Proceedings of the 8th World Conference[C].UK: Bimingham, 1995: 60 [3] Heng Qing Ye.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 1999, A263: 289 [4] 彭艳萍, 曾凡昌, 王俊杰等.材料工程[J], 1997,(10): 3 [5] 赵树萍, 吕双坤.钛工业进展[J], 2002, 19(6): 18 [6] 杨冠军.钛工业进展[J], 2001, 18(3): 1 [7] 钱九红.稀有金属[J], 2000, 24(3): 218 [8] 高 静, 姚 丽.世界有色金属[J], 2001,(2): 5 [9] 李 东.世界有色金属[J], 1999,(9): 16 [10] 陈 军, 赵永庆, 常 辉.材料导报[J], 2005,(6): 75 [11] 陈丽萍,娄贯涛.舰船科学技术[J], 2005,(5): 14 [12] Goryin I V.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 1999, A263: 112 [13] 冯颖芳.钛工业进展[J], 2002, 19(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