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刍议

时间:2019-05-13 06:2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刍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刍议》。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刍议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刍议

摘 要: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大部分的高中地理考试中常常出现利用新材料和新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解决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实际出发,分析一般题目中地理信息呈现出的形式和特点,并针对教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培养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今高中的地理课程更加重视学生对地理素养的基本掌握,把考核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教师如何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一、题目中所提供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

1.地理信息的形式

我们这里所说的地理信息,通常是指平时的考卷或者习题中所引用的文字、数据、图表、表格等材料。根据这些材料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种形式:(1)文字信息形式,大多数的题目都是通过文字信息的形式提供地理信息的。这里的文字信息不仅仅指文字描述的材料,表格中的说明、引用的地图等都包含在文字信息内。(2)表格信息形式,是指具体数据、地域类型、单位等地理信息通过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许多表格中还包含着一些隐性信息,需要学生自己去分析、发掘。(3)图像信息形式,包括景观图、地图、统计图等提供的地理信息。一般来说,地图包含着最丰富的地理信息,比如,比例尺的大小、河流地形的状况等。

2.地理信息的特点

通常题目中的地理信息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1)信息具有隐蔽性。通常来说,题目所提供的地理信息不会将所有信息都进行说明,而是在材料中隐含,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但是只有发现了这些信息,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答题。(2)信息具有新颖性。好的题目往往会使用崭新的材料和情景,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时代特征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考查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3)信息具有组合性。许多题目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将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组合以组合的形式呈现出来。(4)大部分信息用图表提供。图表信息的形式便于学生阅读,还能对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查,是如今试卷中常常出现的材料提供形式。

二、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建议

1.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在题目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地理信息中明确已知的条件、题目的要求、答题的思路等,然后一步步根据线索分析和解读,得出最终答案。有的学生不对题干进行认真分析,直接凭经验去答题,造成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情况。然后,要根据材料所得信息进行答案的构思。在认真审阅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条件的基础上,将已知的信息进行综合构思,找出关键词,选择出与所问的问题符合的部分进行答题。最后,对整个题目的出题思路、问题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同一类题目的答题套路,以便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解答。

另外,要让学生适量地进行不同题目的练习,通过做题对所学知识点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但是,教师选择题目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习题的质量,对于偏离大纲和稀奇古怪的题目不要进行选取,同时习题的数量也要适中,过度的练习并不一定起到预想的效果。

2.培养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分析能力

区域地理在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教师要给予特别重视。在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时,要让学生熟悉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并引导学生从基本的地理特征中分析出所包含的其他地理规律,然后结合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对这些规律和特点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有些教师仅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区域中的名称和特征,却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学生总结分析信息的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

3.让学生主动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有的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和习题的讲解时都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方式,实际上这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做的是在进行完基本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方法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自己的尝试建立起对地理信息的理解,对学生弄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以适当进行点拨,起到引导作用。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点和信息的印象会更加深刻,不知不觉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就提高了。

4.让学生在课堂训练中提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由于地理信息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所以解题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理信息选择相应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并在完成以后进行归纳和总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不同形式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高中地理课堂和试题都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要认真分析地理信息所呈现的不同形式,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慧,桂宁.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06).[2]王均海.培养学生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策略:从学生典型错例分析引起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Z1).[3]吴会见.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加强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55).(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实验中学)

??S编辑 王团兰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论文 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策略

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策略(1)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著特色。“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是回答“能力立意”试题的前提条件、考生解答问题的“入场券”。

如何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呢?笔者试图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1、研究高考试题,了解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

地理信息是指试卷中的文字材料、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符号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地理文字信息。这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不仅指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而且还包括地图和表格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等。②地理图像信息。指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景观图等图像提供的信息。地图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③地理表格信息。指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的地理数据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

为了真正体现“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引导获取能力的学习,给中学地理教学一定的正面导向作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提供新的信息,设置新的情景。试题往往将教材之外的新信息和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设置新的情景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增加试题的新颖性、趣味性,而且能真正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生的能力,体现考查内容的实际价值。如果所给地理信息涉及到考生没有学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试题会对该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给出相应的解释,避免考生产生解题障碍。②多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地理图表相对于文字表述而言,提供的地理信息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承载有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以图表的形式提供地理信息不仅便于阅读,而且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的地图阅读、分析能力,体现地理学科能力的特色。③地理信息的不完整性和渐进性。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考生因阅读而产生的影响,达到考查的目的,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可能隐含着一些信息,从而使许多地理信息表现为不完整的特点,对解题无用或无关、可能会给考生解题带来障碍或干扰的信息已经很少出现了,但对于考生解题又是完整的。另一方面,高考试题所给地理信息还表现为渐进性的特点,即逐步给出地理信息。这样就有利于考生充分利用其他隐含的信息,有理有序的、一步一步的利用有效的地理信息解答对应的试题。当然这也是为了体现中学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④提供组合信息。为了特定的综合(学科内综合或学科间综合)能力考查目的,地理试题可能通过文字、地图、表格等不同形式相互组合提供解题所需的地理信息。考生只有将各种不同信息提取出来后才能正确解答试题。

了解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主要是为正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提供帮助。只有对试题所给信息的形式和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概括和整合,分析这些信息的空间、属性和时间等特征,明确试题的要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是推理、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还是综合等,进而明确试题考查的内容和意图。

2、树立目标意识,明确能力的考核要求。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指考生通过试题提供的文字、图像、数据等资料,利用储备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等,获取解决问题的条件,思考问题的线索,解答问题的提示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形成准确而综合的信息系统的思维过程。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包括三个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要求:(1)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2)提取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3)组织和 1 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这三个要求层层深入,一层比一层高。只有达到前一层次的目标和要求,才有可能达到后面两个层次水平;也只有达到最后一层次要求,才可能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正确描述和阐释事物,完整论述和科学探讨问题。因此,明确“获取和解读信息”目标的“要求”,分清能力目标的“三个层次”,在平时教学和训练时提高针对性,抓住问题的关键,提高自己“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注重总结归纳,掌握获取途径和解读方法。

做任何事都是有一定的途径和方法的。获取地理信息也不例外。只有掌握了途径和方法,解题时才能做到轻车熟路、水到渠成,节省时间,提高解题速度。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题干文字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图形的表述语言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统计图表的文字和数字中,还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中、各种地理图形的主图和附图中、各种地理图形的组合和整合的分析中。因此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主要有:①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③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④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⑤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⑥从试题的答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对于图表信息和文字信息的解读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即解读文字材料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关键的词语,特别是对解题起提示性作用的词语最好能做上记号。解读图表信息时要遵循各种地图的解读方法和技巧,一般来说解读图表信息时可以按照:明确图名――关注图边――分析图中的步骤。

4、重视主干知识,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只有具备了牢固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审题时才能明确试题中的地理信息哪些是有用的?可以用于哪些方面?和哪些知识有联系等。因此在平时复习时一定重视主干知识的复习,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储备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全面、准确、牢固地把握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在知识体系中突出主干知识,培养和形成地理基本能力,为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作好知识准备。

5、重组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地理迁移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考查的是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平时储备的知识要能及时、有效地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进行知识与情景的转移。因此平时复习时要加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重组知识网络,构建知识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串联、比较、发散、迁移、升华,深入理解、拓展思维,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有“热点”意识,强化知识的具体应用,加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能力的专项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平时的专项训练和强化训练。因此在平时教、学和练中要有针对性的精选试题,严格按照“获取和解读信息”的三个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专项、强化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

第三篇:如何培养中学生解题能力解读

2015年教学论文·数学科

如何培养中学生解题能力

摘要:数学解题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一般是指综合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逻辑思维规律,整体发挥数学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水平,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其中包括了思维创造性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抓住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外,更重要的培养途径就是解题实践,就是遵循科学的解题程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亲自参与的解题实践过程中,学会解题,从中获得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 数学解题能力

基本方法

逻辑思维规律

解题实践

数学解题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一般是指综合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逻辑思维规律,整体发挥数学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水平,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其中包括了思维创造性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抓住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外,更重要的培养途径就是解题实践,就是遵循科学的解题程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亲自参与的解题实践过程中,学会解题,从中获得能力。下面就围绕解题的一般程序,来讨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养成仔细、认真地审查题意的习惯

仔细、认真地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首要前提。因为审题为探索解题途径提供方向,为选择解法提供决策的依据。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审题习惯,就是要对问题的条件、目标、及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整体认识,充分理解题意,把握本质与联系,不断提高审题能力。具体地说,就要做到以下四项要求:

1、全面了解题目的文字叙述,清楚地理解全部条件和目标,并能准确地复述问题、画出必要的准确图形或示意图;

2、整体考虑题目,挖掘题设条件的内涵、沟通联系、审清问题的结构特征。必要时,要会对条件或目标进行化简或转换,以利于解法的探索;

3、发现比较隐蔽的条件;

4、判明题型,预见解题的策略原则。

以上具体要求中,前两项是基本的,后两项是较高的。事实上,审题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题目的整体认识、对条件和目标的化简与转换以及发现隐蔽条件等方面的能力上。

例1 已知a,b,c都是实数,求证:2a-(b+c),2b-(a+c),2c-(b+c)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不大于零,而且至少有一个数不小于零。

如果审题中能考虑到“所证的三个数之和正好等于零”这一整体特征,则不难用反证法很容易得出正确判断,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2 已知△ABC,试求做一点P,使得△PAB、△PAC、△PBC的面积相等。如果在审题中不注意P点的任意性,就会片面地、不自觉地增加条件“P点在△ABC内”,从而求得唯一的一点P,即△ABC的重心。这就改变了原题的题意。事实上,若在平面上,P点的位置还可以有三个:分别以△ABC两相邻边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顶点。若在空间,P点的位置就更多了。

二、分析解题思路、探索解题途径,发现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和关键。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科学程序。解数学题的一般程序是:

Ⅰ、审题。准确地认清题目条件和目标及其“环境”状态;

Ⅱ、探求解题方案。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及各种量之间的关系,探求正确的解题方案;

Ⅲ、解题。从已知条件出发,采用恰当的方法,实施解题方案,落实解题过程,求得结果达到目标;

Ⅳ、检验与深化。对结果进行判别,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与探讨,对条件或目标或解题方法进行拓宽推广加以深化。

掌握了这个科学程序,使解题过程程序化,就能使学生对解题总过程有一个有序框架,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和划归的趋势,做到目标清楚、思维方向明确。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所有例题的讲解及示范解题,都要充分展现解题教程的四个程序及每个程序进行的过程,并且不断给以总结、反复强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去掌握解题顺序,领悟各程序中思维方向和思维的进程。当然,这样做就必须要求教师 事先要对例题的选取和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对例题的目的意图、隐含条件的析取、干扰信息的排除、思维偏差的纠正、解题策略的制定、解题关键的把握以及解题后的开拓和引申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就题论题、就事论事、无法展现思维过程的形式主义教学,从而真正达到解题教学的要求。

2、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策略原则。

探索解题途径,主要是根据审题提供的依据,制定解题策略,探索解题方向(转化命题是关键),沟通靠拢条件,把所面临的问题逐步靠拢和转化为既定解法和程序的规范问题,然后利用已知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实现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结合例题的示范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掌握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一般来说,在初中数学解题中,常用的策略原则有:

(1)熟悉化原则。要求有利于把问题转化为有关的熟悉问题、用熟悉的理论、方法和技艺去解决问题;

(2)简单化原则。要求有利于把复杂的问题或复杂的形式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或简单的形式,使问题易于解决;

(3)具体化原则。要求能使问题中的多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具体,有利于把一般原理、一般规律应用到问题中去;

(4)正难则反原则。要求在探索中注意思维的双向性,即正面困难时可考虑反面,直接解不行可考虑间接解,顺推不通时可考虑逆推,进不成时可考虑退,可能性判定无路时可考虑不可能性的判定,等等。以有利于问题解决。

上述策略原则为转化命题、探索解题途径都指明了方向,这些原则又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其中熟悉化策略原则又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任何问题的任何转化,最终都是转化为熟悉的问题,运用熟悉的方法得到解决的。

三、理顺解题思路、严格依据逻辑规律表达出规范化的解题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的重要途径

在解题教学中,经过认真审题、探求解题途径、掌握证明方法、明确解题思路后,还要进一步去达到正确、合理、简捷、清楚、完满地表达出问题解决的过程。这就要求将思路理顺、有理有据地按逻辑规律由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演、转化,进行有序合理、正确的推理、运算、作图,建立起已知到结果的清楚、简捷、完善的通路,实现问题的解决。一般来说,各种形式的数学习题都有一定的解答格式,解题中要严格按标准格式表达。当然,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标准格式的详略可以不尽相同,但逻辑顺序不能违反,证明推理关键步骤的大前提必须表达清楚。这样做,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同时也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四、回顾与探讨解题过程,养成解题后反思习惯,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途径

解题后的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就是对解题的结果和解题的方法进行反省,对解题中的主要思想观点、关键因素及类同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推广,从而帮助学生从中提炼出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加以掌握,成为以后解新的问题时的有力工具。因此,使学生养成解题后的反思习惯,是解题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十分重视。

五、合理调控解题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素质 学生的解题活动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要使解题活动在发展学生思维上取得最佳效果,还必须合理地调控学生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素质。这是因为数学解题活动必须由学生亲自参加、独立进行,才能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但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解题活动又必须置于教师的合理调控之下,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为学生主动、独立地参与解题活动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指明方向。这就是说,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参与的主体作用。具体地说,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方向、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解题的能力。一般来说,解题教学的情境创设,主要包括问题情境的提供;解题基础知识、经验的准备;思维障碍的排除和问题情境激发的情感与动机状态等方面。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针对这些方面,努力为教学情境的创设作好分析、奠基工作,就一定会有助于学生开展有成效的解题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2、有系统、有层次地精心选配习题,合理组织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及其运用能力。一般来说,解题教学中,除了要求例题的选配要具有目的性、典型性、启发性和延伸性等特点外,一般还应提供学生独立练习的习题,在选配时注意适用性、巩固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原则或指标。这里还应指出,数学习题的题型应该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胃口”。但这并不排除传统的、富有启发性的“老题”、“陈题”,不少好的题目仍然有使用价值;同时,也应该反对选编那些一味追求“新花样”的偏题、怪题和难题,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要通过掌握科学的解题程序、掌握解题的策略和方法、技巧;要通过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参与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基本途径。因此,要使学生的解题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并上升为一种创造才能,就要在整个教学教程中,始终都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解题能力的各种因素,注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解题能力的提高才有根底和源泉,解题的功底才扎实。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培养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马 丽

地图是基于特定数学法则的对一定 时空尺度内客观世界的具体而微的直观表达,其承载和传递着丰富的空间信息,是地理学科的第二种语言。作为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地图是地理教学和研究中必不可少工具,也是地理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色所在。地图具有综合性、直观性等特点,在教学中适时 “ 以 图辅学”,将不便直观的地理事现在一定的平台上予以形象展示,便于学生更好 地将文字表达与地图呈现结合起来,进 而深化理解、强化记忆、拓展思维,以 适应地理的时空跳跃性、空间关联性的 知识特征,培养过硬的地理科学素养。

一、读图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认知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 维相辅相成,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则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综合运用这两种思维形式,有助于开发思维潜能,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地理学科内容保罗形形色色的地理事现,其具有鲜明的表象,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具有特殊意义。地理教学内容中不乏山、川、大气团、洋流、季风等各种可视或不便直观的地理事现,形象思维就是从这些事物的表象入手,分析、综合、抽象其特征、机理、联系,从而形成对它的认识、获得相应 的知识。在学习中,丰富的形象资料是深化认知、掌握智慧的必需,没有形象资料的支持,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知识运用具体的环境中 ; 而高级复杂的抽象思维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没有抽象思维将形象资料的概括、升华,学生会对深层次的地学现象和规律一知半解,无法灵活、有效地运用。. 读图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需求

素质教育 以教人成人为核 心理念,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执行的重要平台,不仅应奉行的授业传道的宗旨,更应该有效践行其素质培养的使命。2 1 世纪,8 0 % 的信 息都与时空地理环境相关联,因此,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的培育与发展也体现着时代的要求。地理素养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读图能力是构成的地理素养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条件下必需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无论在地理教学还是 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地图辨识、时空定位、地理要素辨析等相关地图知识,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素养的基本要求。. 地图教 学的地位

现在地理教材中大量知识均 以地图的形式展现,并采取了以图注文的模式,这丰富了地 图的信息容量,使其成为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图文渗透 构建起文 字理论 与地学现象之 间有机契合的桥梁,其蕴含的信息是教学基础内容,另一方面,地图是教学工具之一,其 “ 图形思维”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感觉器官,活跃他们的思维能力,延伸过程思维。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庞杂,而地理图表却是教学和应试中不变的主题,依图分析、筛选、判断、推理进而提取有效信息,厘清地理要素的空间特征、分布规律、过程机制,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基本的学习要求,更是个人的能力期望,由此可知,读图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读图能力培养的策略 1 . 建立兴趣基点,培养地图素养

地理教学与地图密不可分,教师应寻找多个兴趣点,促使学生喜爱地图,引导他们看 图、析图,使 之形成一种学习习惯。为此,可有意地 创造机会培养学生对地 图认知热情,如在课外让 学生在地 图册 中标注各大洲排名 前 5的大河的流域、找 到世界 面积

排名前 十的岛屿等,激发他们竞学情绪 ; 也可安排 实践课程,在实地由教师的教授如何 绘制等高线图、辨认经纬线,以增强技 能体验 :还可让学生制作 自己最感 兴趣 的世界、全国或省级、市级 的旅游路线 图 :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接触地图,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的看图、探索地图的兴趣,从实际体验中获得基本的读图能力。如此,学生对地图具有一定的兴趣爱好,也就有了解图的源动力。. 勤于积累资料,善于识记辨析

读图能力的培养须基于对一定量地图素材的识记之上,将地图的位置和轮廓印记于心中,才能熟练、灵活地从图中迅速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地球表层,气象万千,地图也形形色色,尤其是中小区域的地图其形状、地理位置更加难以分辨 ; 于是我曾特意安排学生利用栅格法绘制中国区域图、省区图,世界区 域图、各大国的行政区图,专题地图如 洋流图、气候图、工业分布图、交通路 线图等,还强调学生了解特殊区域如马 达加斯加岛、南极半岛、苏拉威 西岛、希腊半 岛、济州岛、加利福尼亚半岛、克里米亚等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区位条件等,这些有意的训练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便能 日益对地图敏感,看到地图便会联想到相关区域的地理信息特征,增强辨别地图的能力。. 充分发挥联想,展开多维思考

在地理应试中出现的地图多是从某

一个视角、方面提取 出来 的部分地图,学生在读图时往往 “ 不知其所云”,这时 应该针对地图的特点,发挥联想,找到自己的思维与图中实证的契合点。如:昏线图、太阳高度角图等,各个地图的投影中心不同,地图呈现也有巨大差异,而考试中的题目往往会截取全球展昏线图或全球 太阳高度 角图 等各系列 地图 中 的一部分,由于图示不完整和信息缺乏,这就更增加 了读图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思维联想,即凭借个人 经验将 “ 不完整”图补充完整,寻找到具有特殊意义的点(极点、晨昏线与经 纬线交汇点等)和线(极圈、赤道、晨昏线等),以确定地图的中心点,进而展开分析。如此有序的进行解图,可以使学生从这一个“ 部分” 而认识到图的全貌,以便学生举一反三,深刻领悟到此类知识点的本质。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图表中的信息,揭示地理要素特征及其相 关联系,是地理教学须直面 的话题。长期以来高中地理学科被定位为文科性质,教学也偏向教师教材讲解、学生被动识记,其教学效能不高、效果不明显。在素质教育的广泛推崇的时代,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当从 自然科学点出发,有意识地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如此,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且对于学生能力提高、发展智力、个性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第五篇:专题一(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能力概述] 即读得懂。知道试题在说什么,要求做什么。·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一)材料信息的有效获取和解读

近年来,高考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几乎全部都是材料分析题。此类试题,问题因材料而设置,答案因材料而构建,通过考查学生把基础理论知识与试题提供的具体材料相结合的思维过程,来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研读和分析材料就成为解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例1(2015·四川高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社区组织职责不清、居民参与不充分、部分干部群众法治意识不强等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显,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亟待提高。

H市坚持与时俱进,大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法治思维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具体做法有:以社区党建为抓手,以党代表工作室为平台,听民意解民困,依法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市政府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关于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社区行政工作站、居委会、社区服务机构等7类治理主体,制定社区工作清单,让社区机构的职责法定化;支持居民依法选举产生居委会、议事监事会等自治组织,按照居民自治章程管理社区事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进社区”活动,引导社区干部和群众自觉守法、办事依法。经过改革实践,富有活力的基层协同共治局面正在形成。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H市是如何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的。试做

解析 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题目类型措施类,问题指向如何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本题属于单纯解读设问无法准确定位所用知识点的题目,还需要对题目材料信息进行深入详细解读,找准知识切入点。由于政治生活题目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向以行为主体进行划分,所以首先对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的行为主体进行界定,很显然包括中国共产党、政府、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及群众的法制意识和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明确行为主体后,再通过解读材料信息,进一步精确定位各个行为主体的知识点,题中党的做法,是在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而题中政府的做法,是政府依法履职,明确社区治理主体及其工作职责,推动基层协同共治;题中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和完善社区群众法治意识和干部依法办事能力;而题中各种形式的活动,就是加强法治宣传,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干部依法办事能力。

答案(1)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区治理。(2)政府依法履职,明确社区治理主体及其工作职责,推动基层协同共治。(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和完善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推动群众有序参与。(4)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干部依法办事能力。

要从试题材料中有效获取和解读信息,明确答题指向,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概括中心论点。快速阅读背景材料,把握材料的核心内容或中心议题。有的材料内涵丰富,层次较多,对材料难以全面把握,因此,要把复杂的材料内容分解为若干层次,归纳提炼每一层次的中心,进而全面准确地理解材料的中心内涵。

2.找关键词。根据材料的核心内容或议题,提炼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反映了题干材料内容的特殊规定性,能帮助我们准确获取和解读材料的中心意思,使思路迅速地进入到试题中去。

如主体关键词(党、政府、企业、公民等);知识范围关键词(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唯物论、辩证法等);内容关键词(措施是、制度是等);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动词关键词(表明、说明、体现)以及能够体现教材知识点的关键词,如重点、关键、首位等与主要矛盾的联系;主体、主流、性质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联系等我们就一定要注意。3.准确判断出有效信息。判断有效信息的标准主要是看信息是否符合设问要求,不同的题型,不同的设问要求,其指向性是不同的,使用材料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提取信息的角度、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一般情况下,原因类:提取与原因、结果相关的信息。即材料中与“存在的问题、事物本身属性或规律的客观要求、作用或影响”相关的信息。

意义、影响类:提取与结果有关的信息,或与该事物(事件)有联系的方面的信息。措施类:提取的信息应与采用了什么方法、手段,或是存在什么方面的问题有关。认识分析类,因为涉及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因此,在提取信息时,应依题目的侧重点去提取相关信息,如果侧重为什么,则与原因类相同,如果侧重怎样做,则与措施类相同。4.对有效信息进行解读。明确哪些是有效信息后,必须把所获得的有效信息解读为理论,也就是寻找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连接点。

审材料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读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2)回归教材,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时要用到教材中的哪部分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3)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1.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社会参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为此,国务院在2015年推出一系列重要改革政策: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具备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原则上都要放开;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铁路、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明上述改革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二)设问信息的获取和解读

设问不仅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因此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从设问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有效信息,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理解试题的考查意图。

例2(2015·山东高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4年1~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等8部法律草案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这期间,共有19512人次在网上提出62315条意见,对草案的修改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今后,不论是法律草案初审稿还是二审稿,都要向公众广泛征求意见,使公众有更多机会发表看法。

根据材料,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的合理性。试做

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生活的知识,审问指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合理性实质就是原因,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回答。政治生活主体的做法从根本上是国体决定的,然后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和公众政治参与角度回答,并分析这样做的现实意义。答案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渠道参与民主决策;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有助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或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有利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推动依法治国。(若学生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从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设问的知识范围。这就要求学生明确答题时所依据的知识范围,看这个知识范围属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模块,还是选修模块。在回答时要注意两种情况:第一,设问限定的范围是隐性的,需要结合设问与题干材料来确定;第二,答题所依据的知识具体到某一模块的某一知识点上时,答案不能超过这个范围。

2.明确设问的答题指向。要弄清设问究竟是要求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还是要求回答“怎么办”。如果是要求根据材料归纳问题、道理、启示或者要求分析材料所体现的某一知识等,则是要求回答“是什么”;如果是要求运用某个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则是要求回答“为什么”;如果是要求针对材料提供的信息探讨措施、提出建议等,则是要求回答“怎么办”。3.明确设问中的主客体。设问的主客体不同,答题的方向就不同。一般来说,经济生活的主体通常有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个人(消费者)等,政治生活的主体通常有国家(国家机关)、党、公民、各类组织(含国内、国际)等,生活与哲学的主体通常是各种具体的哲学观点。另外,试题中的相关材料也可能成为设问的主体。设问的客体就是设问中要求分析的对象。

2.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广东就一直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涌现了诸如美的集团、TCL、格力集团、海格通信、粤电力等成功案例。2014年8月,广东省新一轮国企改革方案《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正式颁布。《意见》确立了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强调“引进非国有资本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还原国有企业作为真正市场经济主体的固有本色。2015年5月,广东省国资委出台了《关于规范省属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此轮国企改革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重要抓手,将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放大功能,实现保值增值,提高国企竞争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1)结合材料,运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企业经营的有关知识,说明广东省应如何深化国企改革。

(2)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说明广东省深化国企改革的哲学依据。

答案精析

专题一 学科技能强化与规范答题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应用体验

1.(1)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通过价格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2)鼓励社会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推动经济发展。(3)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减轻企业的负担;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2.(1)①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引进非国有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国有资本放大功能,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②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优化国有资产布局,促进国有资产优化配置。

③通过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靠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科学管理增强国企的竞争优势。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广东经济发展的现状要求深化国企改革并制定改革方案,该方案有利于提高国企的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广东深化国企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广东经济社会的状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因此必须深化国企改革,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解析 第(1)问是措施类试题,限定的知识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企业经营,深化国企改革需要坚持现阶段的经济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竞争力等;第(2)问是依据类试题,限定的知识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广东省深化国企改革,属于经济体制改革,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改革的作用角度分析其依据,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下载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刍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刍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样例5)

    当今地理知识不断的增长和加速变化,地理科学体系不断更新,不断发现真理,也是不断更新真理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强调“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

    刍议网络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刍议网络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刍议网络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文章作者]韦国[文章来源]不详为提高小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培养新世纪接班人,发展和提高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水......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重要规定,亦即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 要】当今中学化学教育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这一模式必须加强......

    浅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潘能清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我们教师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促......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

    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多能力培养 现代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学生扎实学好汉语拼音,是朗读、识记、写作的基础,是学生学......

    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造能力的基础。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动力。早在30年代,陶行知先生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精选合集)

    浅谈体育教学中 学生能力的培养霍林郭勒市第五中 张晓静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制约,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