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谢晋元社会实践报告
谢晋元纪念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11-7-29,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筑梦队” 结合建党九十周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宣传党的精神红色之旅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在这次调研中,我们队员主要围绕了“学党史感党恩,教育成就梦想,阳光分享成长,做优秀接班人”这一主题进行,对谢晋元纪念馆进行调查。并在这次调研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调研成果。
党精神是需要我们永远继承的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对小学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学校、家庭对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很重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红色教育,特别是没有把学生党知识的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对于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对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在实践前,我们开展了“青马工程”教育,收集了谢晋元将军的英雄事迹。这是我们第一次如此热衷于党知识的教育问题,并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现将在实践活动前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做以下汇报:
一、谢晋元纪念馆现状
谢晋元是我国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其故居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园墩子下芳塘子。为弘扬将军的爱国精神,蕉岭县政府于1998年拨专款赎回已散失的故居房屋,整修后批准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拨专款兴建了谢晋元纪念馆,与故居原有建筑相连互映,并珍藏了大量展现将军生平事迹的图片实物。谢晋元故居每年吸引了大量海内外华裔子孙及国际友人前来参观。
二、梅州县居民党知识教育现状
在实践活动开展前,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当地中小师生对党知识教育的看法,了解了党知识教育的现状。目前梅州县县革命党知识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大多数学生对历史革命人物以及革命历史的了解并不多。甚至连本地英雄人物的事迹也不清楚,另外学校对党知识教育也不是那么重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较少。由于平时接触到的有党革命传统的知识较少,超过1/3的人认为对于革命传统教育他们难以产生共鸣。但令人欣慰的是,多数师生对革命传统教育持赞成态度,绝大多数师生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三、活动安排 早上:
1、全体队员到达谢晋元纪念馆,由雯乐同学负责对纪念馆进行全天(注意是全天)拍照录像。
2、由陈燕青负责对当地居民的调查访谈,由彭丽敏同学做记录。
3、由陈斐龙负责对进去参观的人进行访谈,由范琳负责记录。下午:
全体队员去当地帮故居或老革命家打扫卫生,弘扬党勤劳简朴的精神。晚上: 综合:访谈结束后,由周雯乐写此次成效和综合调查表。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主要以调研为主,支教为辅,同时向当地人民和学生宣传党的知识,更让他们了解到当地的革命精神。在出发之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以课题研究的形式,编制“迎接建党90周年”教育问卷,主要是面向当地居民开展调研,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问卷制作与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共设有10道题,其中选择题8道,问答题2道。
本次问卷调查以当地为样本,采取规范的抽样形式,不记名、不计分。问卷内容由选择题和问答题组成,涵盖党史教学重心与互动、居民对谢晋元将军事迹的了解情况、更重要的是对党知识的了解。
二、调查问卷如下
您好,我们是广东技术师范的学生,正在进行调研活动,我们能问你几个问题吗?只需 要几分钟而已。
1、你有没有参观过谢晋元纪念馆?
2、你知道谢将军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的先进事迹吗?
3、你知道谢晋元将军领导的“八百壮士”因何得名?
4、你知道谢晋元将军是“八百战士”中的一名吗?
5、你知道我们毛主席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典型”,其家乡蕉岭县建立晋元中学作为纪念他吗?
6、你知不知道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7,当地是否有组织人来谢晋元纪念馆参观?
8、你对蕉岭县有这样一位爱国爱民的抗日英雄而感到自豪吗?
9、你觉得红色教育应该从娃娃做起吗?
10、请问您觉得我们这次三下乡追寻红色足迹有意义吗,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谢谢你的忠诚回答,最后祝你家庭幸福,生活愉快!
三、问卷调查与分析
在这次调查中,主要调查到谢晋元附近的居民,居民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还有学生共计30人,问卷回收率达到100%,通过点差主要反映了人们对谢晋元将军光辉事迹的认识,对党,对革命精神传承的思想认识,传承力度等几方面,调查表明:
第六道题:人民对于党的认识情况。从这道题可看出:回答是的人数占绝大部分,占96%,而回答不是的人只有一人。对于这道题我们可以看出,人民还是很关心党。
第七道题:组织参观谢晋元纪念馆只占20%左右,大部分人只是偶尔来过一两次,从这道题我们可以看出,当地对于革命精神的传承的力度较小。当地政府不够重视革命精神的传播。
第八道题:调查人们达到100%对蕉岭有这样一位爱国英雄而自豪。可以看出人民都赞成学习他的革命精神,更好的去传承和发扬。
第九道题:从题目来说,100%都觉得红色教育应该从娃娃做起。但是他们认为收效不佳,学校的爱国教育只是形式教育而已。第十道题:90%人支持我们的红色之旅三下乡活动。但是觉得我们宣传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四、活动总结
从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出少部分居民能从谢晋元身上学习到坚持不懈,艰苦奋斗和不畏困难的精神。能述说出一些关于红色教育的先进个人和一些先进事迹,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但经过调查还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一)“红色文化”的熏陶还不够
多数学生对于“红色”这一词在中国的概念并不陌生,也很容易联想到“革命”一词,认为“红色”指的是红军的革命,多数人对当地的谢晋元将军的精神道不出所以然,对谢晋元将军的革命历史不清楚。现在的居民处在优越的环境里,生活安逸更是阻碍了红色文化一代一代的继续的普及、感染。现在,再提红色精神,只会引起他们的惊讶和不屑。据调查,极少数居民去看那些极富教育意义的红色经典影片和红色书籍,如此,“红色文化”在他们学习的文化中只是轻描淡写。
(二)红色教育的方式单一
我们发现当地的红色教育只是形式工程,当地的居民很少去参与,也没兴趣的了解,所以我们认为不需要那种墨守成规,千篇一律的死板的形式的宣传,因为这一切吸是表面上的宣传教育方式,久而久之,居民也见惯不怪了,以致于在宣传日时不做任何反应。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如果宣传的方式不好的话,举办者就根本达不到举办活动的目的,反而使居民感到厌倦。
梅州县是拥有多处红的教育的基地,我们提议梅州县教育局、团县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让梅州这个革命老区的风采与精神发扬光大。于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① 以谢晋元故居为课堂,以革命斗争史为教材,聘请老红军为教员,讲述当年“八百战士”、“誓死保卫危楼”的英雄事迹,在全县广泛开展“继承革命传统,做红军故乡新一代”系列活动。② 组织全县、党员团员、少先队员参观“谢晋元纪念馆”,拜谒谢晋元和参观他的故居。③ 在全县范围内举办相关的读书演讲、征文、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比赛。
而针对谢晋元纪念馆等一系列革命遗址存在的参观者少,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①举办专题展览,满足观众需求。
②拓展新领域,比如:组织宣传小分队,举办巡回宣传展览;与其他各县市博物馆合作,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志愿者讲解服务等。
③丰富藏品,成立藏品征集工作组,广泛联系老红军、老同志及其家属,通过多渠道积极主动征集文物、资料、照片。比如:拍摄一段健在的老将军、老同志亲自讲述革命斗争经历的录像;征集一批珍贵的文物、照片、资料;请健在老红军题写一幅字画或留下亲笔手迹;建立一个老红军后代情况和联系的档案。
④以研究交流为主渠道,扩大对外宣传交流,大力弘扬梅州红色文化。
⑤打造梅州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品牌。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收获了不少,但也找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一、采访对象设计面不够广泛。
由于对地理环境的不熟悉,加上部分队员语言沟通的不便,所以这次调研活动采访的对象很大程度当地的年轻一辈,这不利于我们取得更多详尽的信息,虽然他们对当地梅州有一定的了解,到那进一步来说还是缺乏一些更具体的论据。
二、语言组织,思路引导有待提高
很多村民只会说和听当地的方言,会说普通话的很少好,并且把握也不是很准确,因此调研的时间比较长,这需要队员的耐心去跟进,很多时候,当他们听不懂而且不太了解的时候,就会随便地做出回答,因此答非所和答偏题的情况经常出现,这样就会给我们今后的调研的数据统计带来误差。虽然队长已经尽量去引导他们去思考,帮他们去解释相关含义,但完善的程度还不够高,协调处理的能力还有待改善。
四、调研过于注重卷面问题 活动结束后,在总结中我发现整个整个调研的的过程还是过于把精力集中在卷面问题上,单纯与被访者一问一答进行,虽然有时候可以闲聊其他方面使气氛轻松一点,但次数比较少,若是能够在谈话中聊聊民风习俗,生活趣事,村发展史等等,这就不仅扩充了我们生活见识,发现更多的问题对我们的调研分析更好的作用,从而顺着思路继续去探究,但是由于我们没有落实到位,因此在调研过程中没能完善处理好。
但是,总的来说,通过参观谢晋元纪念馆、故居,我们队的成员领略到了谢晋元将军的精神和他的英雄事迹,队员们看到当时坚苦朴素的战斗生活时都为之深深震撼。通过馆长对我们的介绍,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位历经战斗生涯的老人的坚强的品质,鼓舞我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做出贡献。瞻仰了谢晋元等革命先烈伟绩,全身心地融入到了东兰的红色文化中,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充分领悟学习了他的精神和真谛。
适应角色转变,扎实开展团的工作
———共青团铁东区委书记的述职报告 2011年是适应角色转变、思想进一步成熟的一年。这一年,自己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立足本职岗位,较好地完成本线的工作任务。自己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工作作风等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总的来说,收获很大,感触颇深。
一、以德为先,进一步提升个人思想素质
过去的一年,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以一个团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党性锻炼、思想素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是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作为一个团干部,我的一言一行、我的自身形象将直接影响到团委各成员,甚至更广大的青少年。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问题,做到干净做人、公正做事,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工作,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诚实、守信、廉洁、自律,起好表率作用。二是党性锻炼得到不断加强。不断加强自己的党性锻炼,我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纪律处分条例》来要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牢记党的宗旨,在团的工作中,以广大青少年的权益为出发点,务求时效。三是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一年来,我继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理论中心组学习,经常自发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积极参加团省委组织赴井冈山革命传统与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培训班、区委区政府组织赴清华大学县域经济培训班,通过“看、听、学、思”,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进一步系统掌握了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共青团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通过学习原文、听专家讲课等,开拓了思想新境界,政治思想素质有了新的飞跃。
二、以能为先,进一步加强组织工作能力
在上级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我本人也自加压力,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注重与同事、与兄弟单位团委书记的交流,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使各项工作都有序地开展。一是工作的统筹安排能力不断加强。我尽量做到工作提前一步,有计划、有安排、有预见性,保持思路清晰和决策的科学,力求操作有序,顺利开展。二是工作的协调能力不断加强。在工作中,我注重与上级的及时衔接、汇报,同时也注重与基层的交流沟通,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从大局出发,对上做好配合,对下做好团结。三是有创新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我注重不断创新,使工作保持生机,使管理不断趋向人性化、合理化。
三、以勤为先,进一步提高团的业务水平
担任团委书记以来,认真了解情况、掌握知识,积极向团委领导、向前任书记学习、请教,了解团情、团史,努力掌握团的基本运作方式程序,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强沟通了解,增加感情,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有关情况,以“活动”来强化自己的知识和水平。一年来,我立足以活动来促使自己尽快适应角色,迎接挑战。今年五四,团区委以全区人居环境整治为依托,以“五四火炬传承九十二载生生不息,铁东青年投入人居环境立志强区”为引领,积极开展了“共青团路,红领巾街”,“铁东青年林”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深化了理解,使自己对团务工作有了全面的、系统的提高,为今后更好地提高团的业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绩为先,进一步完善团的组织建设
把《关于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到实处,把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团的建设中去,使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规划。依托党建,从政策层面来解决和落实基层团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基层团干部的待遇问题。积极争取党组织在团干部配备上的重视和支持,基层团干“转业”得到了很好的安排(叶赫的荣威,住建局遇良,卫生局王国宴等);二是解决好基层团组织活动的经费问题。积极争取专项,今年为每个乡镇街道从团省委争取经费三千元,共计三万六千元;三是团的基层组织格局创新工作。按照“1+4+N”模式,通过换届调整选配了大批乡镇(街道)团干部,变原有的“团干部兼职”模式为现在的“兼职团干部”模式,提升了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此次工作得到了团市委的充分认可,2011年四平市组织部班工作会议在我区召开。
以服务青年需求为目的,从单一组织青年开展活动转到生产环节,开展就业培训、创业交流、贫富结对;以服务党政中心为目的,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引导青年树立市场意识和投资意识,强化科技意识和参与意识,投身知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文明创建、环境整治、植绿护绿、社会治安等活动,把党政思路实践好。突出做好当前新兴的农村、社区和非公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延长团的工作手臂,丰富团的组织形式。先后与农联社、吉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协调,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帮扶支持。特别是吉林银行的“吉青时代”小额贷款项目更得到团省委的无偿贴息。
五、以廉为先,进一步保持清正廉明形象
作为新任职的年轻干部、党员干部,我既感受到了组织的信任与关怀,同时也感受到了责任重大。我区在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要我们这些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深知,作为一级干部,应该努力做到“清正廉洁”。古人说“物必自腐而虫生”,腐败现象表现上看来是经济问题、道德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要不断加强实践锻炼,要结合党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及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来刻苦磨炼自己。勇于剖析自己,积极开展自我批评,净化自己的灵魂。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在思想上、在行动上、生活中争作表率。在团区委开展“争做勤廉表率,竭诚服务青年”主题教育,召开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动员会,全面启动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活动。按照学习贯彻区委、区纪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精神,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我们根据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评要求,为了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立了团区委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并由我任组长。按照“一岗双责”的责任要求,明确了单位正职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每年约谈团干部一次,就有关廉洁从政个人“不准”和“禁止”行为适时对所管的团干部进行廉政谈话。
在2012年即将到来之际,共青团区委迎来组织部考核组,对共青团区委一年来的工作进的实地测评,感谢组织的帮助与关怀,今后我们更要自觉地接受组织的监督与考核。铁东区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今又开始了新的征途。广大青年有幸成为亲历者,成为追随者,同时我们也是共享发展成果的受益者。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心存畏惧,“做一个组织和群众信赖的人,做一个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做一个亲属子女可以引以为荣的人,做一个回顾人生能够问心无愧的人”。我们要牢记党的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方针路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攻坚克难、求富图强”的四平精神,坚定不移的实施 “五区”战略的发展规划,为建设富裕和谐新铁东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第二篇:谢晋元英雄事迹演讲稿
P1.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中日双方共投入近百万军队,战况极其惨烈。为向国内外宣誓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争取国际社会支持,10月26日深夜,中国军队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420余名官兵(外界称“八百壮士”),坚守闸北四行仓库四天四夜,其战斗事迹之英勇,爱国气节之豪壮,振奋国人,震惊世界。
谢晋元命令各连清点人数,造好名册,以便牺牲后,按名册上报,优抚家属。他组织一支敢死队,亲自掌握,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又在仓库外布置一支部队,沿苏州河边仓库两侧布置沙袋工事,阻击敌人,掩护库内工事作业、待一切部署完毕,已近天亮了。[10] 他激励全体官兵说:“仓库就是我们的最后阵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
夜袭仓库:10月27日清晨,日军发现四行仓库里仍有中国守军,立刻发动进攻,受到四行孤军的猛烈阻击。28日凌晨,狡诈的敌人趁着夜色发动偷袭,40余人偷偷溜到仓库西北角墙下,攀爬到两楼窗口攻入仓库内。守卫该处的两名孤军战士配合默契、奋勇杀敌。关键时刻,谢晋元率敢死队员赶到,并消灭进入仓库的日军。其实,坚守四行仓库的只有一个营的兵力。全团423人,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一个迫击炮排。为了迷惑日军,谢晋元让人根据原524团的名册伪造了一份800人的名单,其实共423人。另据杨瑞符回忆,之前送出就医的伤员也被告知,若外界问起仓库中有多少守军时要回答有800人。这就是“八百壮士”的由来。
28日晨,谢晋元亲手狙击,毙敌两名。孤军又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多位战士壮烈牺牲,却未给家人留下只言片语,令谢晋元抱憾至深,28日晚,谢晋元巡查仓库是,郑重其事地要求每位官兵趁着战斗间隙,写一封简短的遗书,将这次承担的光荣任务与必死的决心向家人做个交代。
29日,又率军击退敌人水陆两路进攻,毙敌40余名。谢晋元率部凭借坚固工事,顽强抵抗,屡创日军。经过三昼夜浴血奋战,将士们仍士气高昂。谢晋元在阵地上赋诗一首激励将士:“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
30日,日军扬言:“将不顾一切后果,采取极端手段,对付中国守军”,向仓库发起总攻。几天没合眼的谢晋元仍然站在第一线指挥战斗,再次遏制了日军的攻势。四行仓库在战火中巍然屹立。10月30日晚,最高当局的撤退命令通过多种途径,一再传达到仓库,谢晋元感到非常突然,再三表示全体官兵均已决心死守到底,要求成全壮士们与仓库共存亡的决心。最后因军令难违,只得含泪指挥部队撤退。
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血战四昼夜后,奉命撤入租界,原商定通过沪西返回部队参加战斗,不料租界当局屈服于日军压力,违背诺言,将八百壮
士解除武装,羁留在胶州路星加坡路口(今余姚路)一块15亩的空地里,四周以铁丝网围困,派了“万国商团”的白俄兵看守,上海市民称此为“孤军营”孤军营住房十分简陋,下雨天满地泥泞,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在艰苦的环境里,谢晋元严格督促孤军励精图治,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天按教育,生产、体育三项内容安排时间。
守军在“孤军营”中被羁押了三年多。后来日本方面声称允许释放这些士兵,但条件是解除武装并以难民的身份离开上海。谢晋元拒绝了这些条件,并于其后多次拒绝了中华民国维新政府(1938年-1940年)及汪精卫政权(1940年-1945年)的劝降。为此谢晋元于1941年4月24日凌晨5点被已由汪伪政权收买的郝鼎诚等四名士兵刺杀身亡。
它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大战役淞沪会战的结束。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士兵被称为“八百壮士”,他们抵住了日军的多番进攻,掩护国民革命军八十八师及其他国民革命军向西撤退。这次保卫战的成功,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四行仓库只与英美租界相隔一条苏州河,因此就将整个战斗展现在了西方世界面前。并进一步吸引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
八百壮士,四行激战。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洒热血,浩气长存。缅怀英烈,激励后世。以史为鉴,共祈和平。
第三篇:谢晋元之子眼中的父亲母亲
谢晋元之子眼中的父亲母亲
与广东“凤凰男”的相遇结合
我的父亲谢晋元(1905—1941)和母亲凌维诚(1907—1991)是在一场婚礼上相遇的。婚礼的新郎、新娘分别是我父亲、母亲的同学兼密
友。那年是1927年,父亲22岁,母亲20岁。由这对新人搭桥,父亲和母亲很快便熟悉起来,在交往一年多后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实际上,母亲的家庭条件比父亲优越许多。母亲出生于上海,在家中三个女儿中排行老二。家境小康的母亲先后毕业于上海务本女中和东南体育专科学校,学的专业是音乐,弹风琴、拉小提琴、吹箫、教唱歌样样拿得出手。
而我父亲的家乡远在广东省蕉岭县新铺镇同福乡尖坑村,属于客家地区,日子过得十分艰苦。父亲自小便学习成绩优异,曾考入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但
因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和“沙基惨案”的影响,不等毕业便弃文从武,转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即参加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因作战勇猛而一路晋升。按今天的话 说,父亲是偏远山区里飞出的“凤凰男”。
1928年四月底五月初,北伐军打到济南时受日军阻止,父亲担任先锋营营长,与日本人狠狠打了一仗,自己也身受重伤,只得转到汉口美国人开的医院治
疗,在此期间,母亲多次前去探望。父亲快痊愈时对我母亲讲,我们结婚吧。对这桩婚事,我外婆不大赞成,虽然她很认可我父亲的人品,但是考虑到军人这个职业
风险太大,与家人聚少离多,所以很不放心。可我母亲主意已定,1929年9月两人就在汉口大华饭店举行了婚礼。
在日寇的步步紧逼之下,国民政府为了在京沪、沪杭甬两线加强国防,于1936年初密令张治中将军担任中央军校教育长兼淞沪警备司令,成立军校高级教
官室,着手研究淞沪地区作战计划。1936年春,张治中分批派遣营长以上的军官,化装成便衣秘密前往上海侦察地形。父亲时任88师师部中校参谋,被分在了
第二批侦察小组,对北四川路底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周围地形进行侦察。
眼看大战将至,父亲萌生了把妻儿送到广东蕉岭乡下的念头。在1936年春节过后,父亲护送已身怀六甲的母亲和三个子女来到了广东蕉岭。只呆了两个星
期,父亲就赶回上海了。临别时,父亲对母亲说:“这场战争将会是长期、激烈和残酷的,如果不安顿好你们,我无法安心杀敌。让你呆在这么苦的地方实在是不得
已,侍奉年老父母和抚养年幼子女的重担本应该由我来挑,但作为军人,为国效命就不能顾家,所以现在不得不交给你了。但你要相信,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一定会
属于我们,到胜利那天,我就来接你们返回上海。”母亲对父亲的话坚信不疑,但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次分别竟成了永诀。
1936年10月底,母亲生下了我,为我取名继民,意为继承先辈的优良品格,这是父亲的嘱咐。
(谢晋元肖像)
按照客家风俗,男人是不下田种地的,年迈的祖父也确实无法担负农活,母亲便成了唯一的劳动力。大伯的女儿谢孟招与我大姐年纪相仿,因大伯去世、大婶
出走而无人照料,母亲将她视若己出。这样一来,祖父母、母亲和五个孩子,一家八口人的吃饭问题都要靠母亲种田来解决。虽然父亲也寄来一些钱,但也只是杯水 车薪。
1940年,我祖母去世,祖父为了养老,领养了一个小姑娘做孙女,所以家里还是八口人吃饭,母亲家里家外更加忙碌。不料时隔一年,传来父亲遇害的噩耗,母亲痛不欲生,几近崩溃。她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终年劳累苦苦支撑家庭,日盼夜盼父亲凯旋,竟等来如此结局。
孤军营遇害真相
我自出生起就没有见过父亲一面,父亲遇害时我还不满五岁,但自从懂事起,凡能接触到的孤军士兵,我都与他们深谈过,听他们讲述四行仓库战役的经过和
孤军营内的真实生活,也多次涉及父亲遇害的关键细节,父亲在营内所写的日记我也仔细读过,在多方史实相互印证的情况下,大致厘清了父亲遇害的真相。(谢晋元葬礼及蒋介石题词)
1941年4月24日早晨,父亲像往常一样指挥官兵早操,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四名士兵围攻,身体多处被利刃所刺,待官兵们察觉有异,为时已晚。凶犯当场被擒,后在法庭上陈述杀人动机是“待遇不良,饮食不饱,外界捐款不公开”,但这些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从父亲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几年中他最为操心的就是营内的经济问题,即三百多号士兵的吃住穿和薪饷发放,这直接关系到军心的稳定孤军营的经济来源主要
是上海工商界和市民的捐助、国民政府军政部的拨款和开展手工业生产的销售收入等三方面。为管理这些收入,在父亲的主张下成立了由十名官兵组成的经济委员
会,账目日清月结,张榜公布。按照老兵们的一致说法,孤军营几年的生活,在谢团长的精心调度安排下,总体上还是过得去的;绝大多数官兵都能理解团长在经济 等各方面的一片苦心,也并无多少意见。
由此可见,凶犯的行凶动机并非如其所述,而是另有隐情。最大的疑点是为首的凶犯郝鼎诚使用的凶器——匕首的来历。孤军在退入租界之日就已奉命缴出所有武器,仅有的刀具是四把切菜刀,且是有编号登记的,平日挂在厨房指定位置。可见匕首并非营内之物,而是从营外带入的。
据曾任副班长的张应禄回忆,在血案发生前几日,外面剧团进孤军营演出,其间使用了一把明晃晃的匕首,演出结束剧团撤出了,但道具中少了这把匕首,当时大家都没在意,等到出事了,才想起来肯定是外面的人借此机会有意把匕首留给了郝鼎诚。
其实,孤军营内最大、最根本、最严重的矛盾,是孤军的去留即自由问题,这也是导致父亲遇害的深层原因。自退出四行仓库战斗,羁留租界孤军营起,父亲
几乎每天都在为恢复自由,重返部队而努力。他利用一切机会,向租界工部局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涉,但工部局在日寇威逼下拒绝释放孤军。他又三番五次给国民政府
军政部上级写信、发电报,甚至提出可在上海地方人士的接应下,让将士们陆续逃出孤军营返回内地,重回部队杀敌,但是上级的答复始终是时机未到,让他们继续
等待,蒋介石前后三次电报,都是要求“忍耐”、“艰苦支撑”、“坚忍自重,坚持到底”。
孤军官兵都是血性男儿,面对遥遥无期的拘禁生涯,他们宁愿采取暴动的方式血洒租界,也不想过失去自由的屈辱生活。父亲的内心当然也有痛苦挣扎,但父亲毕竟是黄埔军校培养的有政治头脑的军人,虽然身陷孤军营,但对国际国内形势却十分明了。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孤军擅自行动,日军就会以此为借口,进入甚至占领租界,若租界不保,各派抗日力量就少了一块重要的活动空间,而且会对争取西方国家支援我们抗战造成不利影响。经过理性的考虑,他选择了服从命令、顾全大局,选择了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可惜的是,父亲的苦心并非所有官兵都能理解。有人不堪忍受拘禁生活,把失去自由的账算在了父亲的头上,再加上日伪的收买利诱,于是铤而走险,做出极端的暴行。
父亲留下的担子母亲来挑
抗战胜利后,母亲辞别了祖父,带着我们四个孩子于1946年3月踏上了回上海的路。我们坐小木船从家乡到汕头,汕头当地人听说是谢晋元将军遗属,便跟一家轮船公司说情,轮船公司答应将我们在船上的食宿费用全免。一个多月后终于到达母亲阔别了十年的上海。
(谢晋元夫人及子女抵沪)
当时散布在上海各区的孤军幸存者有五六十人,后来聚集了百人左右,工作生活大都无着落。1948年,内战吃紧,物价飞涨,日子更加艰难。曾任孤军二
连排长、后升为连长的李春林把原孤军营和父亲墓地所在的胶州路余姚路的六十几亩地圈起来,借给苏北难民搭棚,每户收取一两斗米的租金。李春林把租金交给母
亲分配,这笔钱一小部分供我们生活读书之用,剩下分给孤军,最多时每月有一百一十几个人来领取生活补贴。
上海解放后,母亲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写信给陈毅市长,说明吴淞路466号三层楼和胶州路父亲墓地周围空地的历史,请求人民政府准予继续使用。1949 年10月底,市政府发指令给房地产管理处和财政处,指示吴淞路466号房屋及墓地一段归谢晋元遗属使用,一切费用减免,我们一家总算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回
想起抗战胜利后找国民政府遭遇推诿的经历,母亲由衷地赞叹新政权尊重历史的态度和行事作风。
五十年代初大部分孤军陆续返回家乡,临行前他们都来与母亲告别,母亲总要给他们一笔钱作为路费和安家费。孤军基本散去后,父亲墓地周围土地的租金收取就停止了。
(上世纪80年代末,谢晋元遗孀凌维诚(左)与儿子谢继民(中)和孙女在一起)
母亲说的一番话我始终记得:“父亲虽然牺牲了,但全国人民都纪念他;而许多人牺牲了,不仅默默无闻,甚至尸骨无存,比我们惨多了。苦就苦了这些孤军
士兵啊,他们在战场上卖命,在租界被囚,在日军战俘营做苦力,九死一生地盼到战争结束,却连生活都无着落!我作为团长夫人,一定要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否则 你父亲在天之灵也会不安的。”
1991年1月6日母亲在上海新华医院病逝,享年84岁。我们按照她的生前愿望,将她安葬于宋庆龄陵园,与父亲相伴长眠。
(作者:谢继民(口述)张晶晶(整理))
第四篇:谢晋元之子眼中的父亲母亲
谢晋元之子眼中的父亲母亲
作者:谢继民 2015-08-16 15:03:22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谢晋元将军诞辰110周年。谢继民先生是谢晋元将军次子,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员等职。他深情回顾了其母亲凌维诚女士忍辱负重,支撑家庭和照顾幸存孤军的艰辛往事,并分析了谢将军遇害真相。
与广东“凤凰男”的相遇结合我的父亲谢晋元(1905—1941)和母亲凌维诚(1907—1991)是在一场婚礼上相遇的。婚礼的新郎、新娘分别是我父亲、母亲的同学兼密友。那年是1927年,父亲22岁,母亲20岁。由这对新人搭桥,父亲和母亲很快便熟悉起来,在交往一年多后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实际上,母亲的家庭条件比父亲优越许多。母亲出生于上海,在家中三个女儿中排行老二。家境小康的母亲先后毕业于上海务本女中和东南体育专科学校,学的专业是音乐,弹风琴、拉小提琴、吹箫、教唱歌样样拿得出手。
而我父亲的家乡远在广东省蕉岭县新铺镇同福乡尖坑村,属于客家地区,日子过得十分艰苦。父亲自小便学习成绩优异,曾考入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但因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和“沙基惨案”的影响,不等毕业便弃文从武,转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即参加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因作战勇猛而一路晋升。按今天的话说,父亲是偏远山区里飞出的“凤凰男”。
1928年四月底五月初,北伐军打到济南时受日军阻止,父亲担任先锋营营长,与日本人狠狠打了一仗,自己也身受重伤,只得转到汉口美国人开的医院治疗,在此期间,母亲多次前去探望。父亲快痊愈时对我母亲讲,我们结婚吧。对这桩婚事,我外婆不大赞成,虽然她很认可我父亲的人品,但是考虑到军人这个职业风险太大,与家人聚少离多,所以很不放心。可我母亲主意已定,1929年9月两人就在汉口大华饭店举行了婚礼。
在日寇的步步紧逼之下,国民政府为了在京沪、沪杭甬两线加强国防,于1936年初密令张治中将军担任中央军校教育长兼淞沪警备司令,成立军校高级教官室,着手研究淞沪地区作战计划。1936年春,张治中分批派遣营长以上的军官,化装成便衣秘密前往上海侦察地形。父亲时任88师师部中校参谋,被分在了第二批侦察小组,对北四川路底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周围地形进行侦察。
眼看大战将至,父亲萌生了把妻儿送到广东蕉岭乡下的念头。在1936年春节过后,父亲护送已身怀六甲的母亲和三个子女来到了广东蕉岭。只呆了两个星期,父亲就赶回上海了。临别时,父亲对母亲说:“这场战争将会是长期、激烈和残酷的,如果不安顿好你们,我无法安心杀敌。让你呆在这么苦的地方实在是不得已,侍奉年老父母和抚养年幼子女的重担本应该由我来挑,但作为军人,为国效命就不能顾家,所以现在不得不交给你了。但你要相信,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到胜利那天,我就来接你们返回上海。”母亲对父亲的话坚信不疑,但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次分别竟成了永诀。
1936年10月底,母亲生下了我,为我取名继民,意为继承先辈的优良品格,这是父亲的嘱咐。
(谢晋元肖像)
按照客家风俗,男人是不下田种地的,年迈的祖父也确实无法担负农活,母亲便成了唯一的劳动力。大伯的女儿谢孟招与我大姐年纪相仿,因大伯去世、大婶出走而无人照料,母亲将她视若己出。这样一来,祖父母、母亲和五个孩子,一家八口人的吃饭问题都要靠母亲种田来解决。虽然父亲也寄来一些钱,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1940年,我祖母去世,祖父为了养老,领养了一个小姑娘做孙女,所以家里还是八口人吃饭,母亲家里家外更加忙碌。不料时隔一年,传来父亲遇害的噩耗,母亲痛不欲生,几近崩溃。她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终年劳累苦苦支撑家庭,日盼夜盼父亲凯旋,竟等来如此结局。
孤军营遇害真相
我自出生起就没有见过父亲一面,父亲遇害时我还不满五岁,但自从懂事起,凡能接触到的孤军士兵,我都与他们深谈过,听他们讲述四行仓库战役的经过和孤军营内的真实生活,也多次涉及父亲遇害的关键细节,父亲在营内所写的日记我也仔细读过,在多方史实相互印证的情况下,大致厘清了父亲遇害的真相。
(谢晋元葬礼及蒋介石题词)
1941年4月24日早晨,父亲像往常一样指挥官兵早操,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四名士兵围攻,身体多处被利刃所刺,待官兵们察觉有异,为时已晚。凶犯当场被擒,后在法庭上陈述杀人动机是“待遇不良,饮食不饱,外界捐款不公开”,但这些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从父亲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几年中他最为操心的就是营内的经济问题,即三百多号士兵的吃住穿和薪饷发放,这直接关系到军心的稳定孤军营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上海工商界和市民的捐助、国民政府军政部的拨款和开展手工业生产的销售收入等三方面。为管理这些收入,在父亲的主张下成立了由十名官兵组成的经济委员会,账目日清月结,张榜公布。按照老兵们的一致说法,孤军营几年的生活,在谢团长的精心调度安排下,总体上还是过得去的;绝大多数官兵都能理解团长在经济等各方面的一片苦心,也并无多少意见。
由此可见,凶犯的行凶动机并非如其所述,而是另有隐情。最大的疑点是为首的凶犯郝鼎诚使用的凶器——匕首的来历。孤军在退入租界之日就已奉命缴出所有武器,仅有的刀具是四把切菜刀,且是有编号登记的,平日挂在厨房指定位置。可见匕首并非营内之物,而是从营外带入的。
据曾任副班长的张应禄回忆,在血案发生前几日,外面剧团进孤军营演出,其间使用了一把明晃晃的匕首,演出结束剧团撤出了,但道具中少了这把匕首,当时大家都没在意,等到出事了,才想起来肯定是外面的人借此机会有意把匕首留给了郝鼎诚。
其实,孤军营内最大、最根本、最严重的矛盾,是孤军的去留即自由问题,这也是导致父亲遇害的深层原因。自退出四行仓库战斗,羁留租界孤军营起,父亲几乎每天都在为恢复自由,重返部队而努力。他利用一切机会,向租界工部局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涉,但工部局在日寇威逼下拒绝释放孤军。他又三番五次给国民政府军政部上级写信、发电报,甚至提出可在上海地方人士的接应下,让将士们陆续逃出孤军营返回内地,重回部队杀敌,但是上级的答复始终是时机未到,让他们继续等待,蒋介石前后三次电报,都是要求“忍耐”、“艰苦支撑”、“坚忍自重,坚持到底”。
孤军官兵都是血性男儿,面对遥遥无期的拘禁生涯,他们宁愿采取暴动的方式血洒租界,也不想过失去自由的屈辱生活。父亲的内心当然也有痛苦挣扎,但父亲毕竟是黄埔军校培养的有政治头脑的军人,虽然身陷孤军营,但对国际国内形势却十分明了。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孤军擅自行动,日军就会以此为借口,进入甚至占领租界,若租界不保,各派抗日力量就少了一块重要的活动空间,而且会对争取西方国家支援我们抗战造成不利影响。经过理性的考虑,他选择了服从命令、顾全大局,选择了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可惜的是,父亲的苦心并非所有官兵都能理解。有人不堪忍受拘禁生活,把失去自由的账算在了父亲的头上,再加上日伪的收买利诱,于是铤而走险,做出极端的暴行。
父亲留下的担子母亲来挑
抗战胜利后,母亲辞别了祖父,带着我们四个孩子于1946年3月踏上了回上海的路。我们坐小木船从家乡到汕头,汕头当地人听说是谢晋元将军遗属,便跟一家轮船公司说情,轮船公司答应将我们在船上的食宿费用全免。一个多月后终于到达母亲阔别了十年的上海。
(谢晋元夫人及子女抵沪)
当时散布在上海各区的孤军幸存者有五六十人,后来聚集了百人左右,工作生活大都无着落。1948年,内战吃紧,物价飞涨,日子更加艰难。曾任孤军二连排长、后升为连长的李春林把原孤军营和父亲墓地所在的胶州路余姚路的六十几亩地圈起来,借给苏北难民搭棚,每户收取一两斗米的租金。李春林把租金交给母亲分配,这笔钱一小部分供我们生活读书之用,剩下分给孤军,最多时每月有一百一十几个人来领取生活补贴。
上海解放后,母亲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写信给陈毅市长,说明吴淞路466号三层楼和胶州路父亲墓地周围空地的历史,请求人民政府准予继续使用。1949年10月底,市政府发指令给房地产管理处和财政处,指示吴淞路466号房屋及墓地一段归谢晋元遗属使用,一切费用减免,我们一家总算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回想起抗战胜利后找国民政府遭遇推诿的经历,母亲由衷地赞叹新政权尊重历史的态度和行事作风。
五十年代初大部分孤军陆续返回家乡,临行前他们都来与母亲告别,母亲总要给他们一笔钱作为路费和安家费。孤军基本散去后,父亲墓地周围土地的租金收取就停止了。
(上世纪80年代末,谢晋元遗孀凌维诚(左)与儿子谢继民(中)和孙女在一起)
母亲说的一番话我始终记得:“父亲虽然牺牲了,但全国人民都纪念他;而许多人牺牲了,不仅默默无闻,甚至尸骨无存,比我们惨多了。苦就苦了这些孤军士兵啊,他们在战场上卖命,在租界被囚,在日军战俘营做苦力,九死一生地盼到战争结束,却连生活都无着落!我作为团长夫人,一定要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否则你父亲在天之灵也会不安的。”
1991年1月6日母亲在上海新华医院病逝,享年84岁。我们按照她的生前愿望,将她安葬于宋庆龄陵园,与父亲相伴长眠。
(本文由《档案春秋》授权转载,文章内容有删节,原标题为《凌维诚:从上海小姐到谢晋元夫人》,图片由作者提供。)
第五篇:向谢元立学习材料
向谢元立学习的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谢元立,1988年毕业于长春职业技校焊接专业,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车间工人。工作期间,由于他勤奋工作,刻苦钻研,拥有高超的焊接技术水平,先后被公司派到德国、法国、清华大学专门学习。他通过学习,掌握了三种不同的编程方法,攻克了环口焊接难题和机械手焊接技术,自主编写了《侧梁六步编程法》《机械手智能编程法》《机械手焊接综合参数手册》等焊接技术操作手册。2009年,谢元立获得了吉林省首届技能大奖、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光荣称号,他所在的班组继“吉林省青年文明号”、“全路创新示范岗”之后又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一个职高毕业生,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发人深省,令人敬佩。环顾四周,不难发现,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一些成功的典型,如奥文电机厂厂长于飞、昆嵛大厦经理刘铁柱、奥文电机设备科科长于永幸、威海家家悦总公司财务科长宋爱玲等都是我校优秀毕业生,他们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屡获佳绩,成为单位的先进典型。
榜样就在身边,成才之路就在脚下,同学们,我们应当向谢元立学习,向我校优秀毕业生学习,为此,特提出如下倡议:
1、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发愤图强,不懈奋斗。
2、爱国爱校,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甘于奉献,乐于助人,不计个人得失,在奉献中体现自身价值。
3、崇尚科学,刻苦学习,历练本领,增强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反对愚昧无知。
4、勇于攀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自强自立,反对好逸恶劳。
5、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互助进步,教学相长,反对不文明行为。
6、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共建和谐校园,反对迟到、早退、缺课、违纪现象。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勤奋学习,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收获成功人生。
教务处 学生处 2012年6月10日
文登高级技工学校教务处学生处 关于开展向谢元立学习活动的通知
各教研室、车间、各班级:
请及时查阅校园网,迅速响应“向谢元立学习”的倡议,组织师生认真学习和解读“一个职高毕业生成长为全国劳模的故事”。
一个职高毕业生,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发人深省,令人敬佩。组织开展向谢元立学习活动,旨在激发全体师生爱岗敬业、励志笃学,刻苦钻研的工作热情。
各教研室、车间、班级,应立即行动起来,迅速掀起向谢元立学习的热潮。
号召全体同学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勤奋学习,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收获成功人生。
教务处 学生处 2012年6月10日
谢元立简介
谢元立,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车间工人。2000年,谢元立被公司派到德国专门学习焊接机械手的操作技术;2006年,他被派往法国学习;2008年,公司又安排他到清华大学接受现代企业班组长管理培训。面对公司的悉心培养,谢元立把全部身心都用在了工作上。机械手编程相当于设备性能开发,是一项连专业技术人员都感到头痛的工作。谢元立通过刻苦钻研,硬是掌握了三种不同的编程方法。环口焊接问题,就是让机械手在工件上自动焊出一个很小半径的圆圈。这在外国专家那里都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焊接动作,在谢元立的手上却变成了现实。引得厂家经常带买家来车间参观,以展示机械手焊接技能的魅力。工友说,小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简直像着了魔。他带出了一个现代化的班组。这些年,谢元立把自己所学到的技能编写成书,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班组同事。《侧梁六步编程法》、《机械手智能编程法》、《机械手焊接综合参数手册》,有实做,有理论,让同事受益匪浅。而他的刻苦钻研技术的劲头更是深深感染了班组的每个成员。“现在的机械手班,钻研技术的风气在整个公司都是少有的。”谢元立的领导如是说。
2009年谢元立获得了吉林省首届技能大奖、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光荣称号,他所在的班组继“吉林省青年文明号”,“全路创新示范岗”之后又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长春客车股份公司开展向创新能手
谢元立学习活动
7月22日,北车集团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隆重召开动员大会,发出了向忠诚企业,立足本岗,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知识型员工谢元立同志学习的号召。
谢元立是长客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车间焊接机械手班班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二十多年来,他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刻苦钻研、锐意进取,用骄人的工作业绩诠释了当代中国工人的优秀品质,成为了新时期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员工的典范。2004年转向架中心组建了“谢元立技术创新小组”以来,在谢元立的带领下,这个小组几乎完成了所有车型的侧粱焊接程序编制。2007年,升级为“谢元立创新团队”,集程序开发、人员培训、技术创新于一身,目前拥有拔尖人才2名,高级工人技师4名,工人技师9名,成为了亚洲最大的、实力最强的机械手群。2008年,谢元立到清华大学接受培训,他把这些年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整理编写成了《快速轨道侧粱六步编程法》、《机械手智能编程法》、《机械手焊接参数综合手册》,为大型焊接程序的编制积累了宝贵经验。谢元立常说:“人生的价值不是一两次耀眼的成功,而在于平凡岗位上的日积月累。我的价值就是电焊这手活,把焊接钻深钻透,价值就提升了”。公司董事长董晓峰在讲话中号召全公司要迅速掀起向谢元立学习的热潮,努力营造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氛围,各基层单位要通过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搭建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各级组织要努力服务于技术创新,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切实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公司形成创新人才层出不穷、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谢元立:技能人才领跑者
记者的话
年届不惑的谢元立谈到这22年的工作历程和取得的成绩时,黝黑的脸上有着孩童般的羞涩。从自卑的高考落榜者到技能人才的领跑者,他就像阿甘一样,一直坚定地跑着。巨资引进的国外最先进焊接机械手、大批量多品种的订单“逼”着这位已经赢得“职场大满贯”的班长向更高目标跑步前进。他的身后是平均年龄30岁、全部是大专以上学历的机械手班组成员。
转向架各种参数直接决定车辆运行安全性、稳定性和旅客乘坐舒适性,转向架的焊接至关重要,高速列车对转向架的要求更为严格。巨大的压力下,这支实力强大的机械手队伍凭借创新精神、团队力量交出了“件件是精品”的答卷。正如公司领导所说,谢元立的价值是由一枝独秀变成春色满园。
现场速写
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车间,一排排焊接机器人正不紧不慢地有序运行,身着蓝色工作服的技术工人拿着视校器,紧盯着焊点。工作通道上,有个人在蓝色电弧光、火红焊花不断闪现的各工位来回巡视。在打磨声、铁水爆裂声中,他不时大声与技术工人交流。在重点工位,他会仔细检查焊接质量,并经常现场编程。每天7时55分的例行班前会上,他会用几分钟时间总结前一天工作情况、安排当天工作,这几分钟,是他一天里唯一不在车间里巡视的时间。
自从2000年竞聘上机械手班班长,谢元立的工作流程便彻底改变:不再用焊枪来书写职场人生,而是将自己多年实战积累下来的焊接经验与独特手法,“翻译”成计算机语言,通过编程指令机械手完成各种焊接任务。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跳跃,焊接程序中的命令便一道一道地生成。同时,他带着机械手班组从默默无闻一跃成为公司几千个生产班组中的骨干队伍之一。
身份定格
1988年至今,谢元立从一名最普通的一线焊接工成长为拥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高技能人才、中国北车集团 “金蓝领”、拔尖技术能手等国家、省、市、企业级荣誉的杰出人才,实现了 “职场大满贯”。22个春秋,匆匆流逝的8000多个日夜,忠实地记录了他一次次挑战自己,不断向最新的知识与技术冲击的奋斗场景。
1989年,谢元立参加全厂技术大比武,获得 “焊工状元”称号。这是谢元立工作中获得的第一个荣誉,对他的鼓舞是巨大的。“信任与荣誉是我学习的驱动力。”这种力量一直 “逼”着他在干中学、学中干。1996年,他读完大专后又继续学习,获得了大连交通大学本科学历。谢元立觉得,积累起的知识能帮助他把握人生中的机会。
1997年,听说公司计划引进焊接机器人,谢元立开始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学习令人头疼的英语,琢磨计算机编程。机械手编程相当于设备性能开发,是一项连专业技术人员都感到头痛的工作。谢元立通过刻苦钻研,硬是掌握了三种不同的编程方法。2000年,他通过竞聘当上了机械手班班长。2004年,转向架中心组建了 “谢元立技术创新小组”。几年来,几乎完成了所有车型的侧梁焊接程序编制。2007年,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在公司投产,“谢元立技术创新小组”升级为集程序开发、人员培训、技术创新于一身的 “谢元立创新团队”。他刻苦钻研技术的劲头深深感染了班组的每个成员。在他的带领下,机械手班从原来只有一名焊接技师,发展成拥有2名拔尖人才、4名高级工人技师、9名工人技师的队伍,班组继吉林省青年文明号、全路创新示范岗之后,又获得了 “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内心感悟
这些年来,谢元立获得了很多荣誉,他最看重的是2008年转向架中心成立20周年时颁发的 “优秀建设者”称号。“‘建设者’多贴切,我一生的价值都包含进去了。”谢元立觉得,人生的价值不是一两次耀眼的成功,而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日积月累。“在岗位上干出平均水平以上的价值,人的一生就没什么遗憾。”
2000年,谢元立被公司派到德国专门学习焊接机械手的操作技术;2006年,他被派往法国学习;2008年,公司又安排他到清华大学接受现代企业班组长管理培训。“是企业的发展让我一步步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我要知恩图报。”他把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总结出来,独立编写了 《快速轻轨侧梁六步编程法》《机械手智能编程法》 《机械手焊接参数综合手册》等实用性很强的书籍,为大型焊接程序的编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典语录
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我还要不断地超越自己。
身为中国北车集团的资深专家、首席操作师、全国劳模,我一定要带出一支高素质团队。
我的人生价值就是企业需要时能够顶上去,干好自己的活儿。谢元立:焊花飞舞写人生
谢元立在操作焊接机器人设备。
尚未踏入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的大门,砂轮打磨声、铁水爆裂声,声声入耳。走进焊接车间,耀眼的蓝色电弧光映衬下,焊花四溅,一排排焊接机器人正有序运行,身着蓝色工作服的技术工人拿着视校器,紧盯着焊点。一个肤色暗红的男子正在工作通道巡视。他就是谢元立,焊接车间机械手班班长。技术工人,适合自己的岗位就有奔头
20多年前踏进电焊工这个行当时,谢元立并不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可以精彩。
当年,谢元立高考无望,在父母的劝说下来到职业学校铆焊班,“学门吃饭的手艺”。看着工人师傅穿着没有衣服模样的“油包”,脸上黑黢黢地淌着“油汗”,谢元立觉得人生一片灰暗。可生活总要继续,父母日夜操劳,自己得养活自己,谢元立慢慢转变心态。1988年,他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焊接车间,成为水箱工段的一名焊工。
谢元立知道,饭碗端得稳不稳,要看活干得好不好。凭借在学校掌握的基本功,加上虚心向师傅们请教,他很快就掌握了薄板不锈钢和镀锌钢板压力容器的焊接技术。1989年,谢元立参加全厂技术大比武,获得“焊工状元”称号。
这是谢元立工作中获得的第一个荣誉,一种无法描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他觉着有奔头了。工余时间,他天天从废料堆里找来料件苦练技术。1995年,25岁的谢元立被任命为水箱班班长。当上班长第一年,水箱班就实现了“千个水箱不泄漏、万米焊缝无缺陷”目标,步入先进班组行列。如今,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公司的“金蓝领”,薪酬水平远超普通管理人员,谢元立知道,像他这样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吃香了。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当初,谢元立想分个好单位,有个体面工作,最终,他选择了脚踏实地干好电焊工。他说,人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干适合自己的工作最重要,一样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才能挑起重担
谢元立的闺女说爸爸的脸皮厚,为啥?原来,闺女有一个任务,每隔几天给谢元立揭脸皮。谢元立说,这是职业病,焊接时脸被灼坏了。“就是脸皮厚,说话不算数。”谢元立的妻子插话。谢元立知道妻子的意思,他无数次答应带闺女去旅游,可因为工作忙,闺女都13岁了,至今未成行。
“不能放松呀,不然就落伍了。”这些年来,谢元立不敢有丝毫松懈。1996年读完大专,今年又获得了大连交通大学本科学历,谢元立觉着,积累起的知识能帮助他把握人生中的机会。
1997年,听说公司计划引进焊接机器人,谢元立敏锐地觉察出机械手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开始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咬牙学习最头疼的英语,琢磨计算机编程。1999年,公司正式引进了焊接机器人,并实行机械手操作工竞聘上岗,早有准备的谢元立脱颖而出。2000年,他当上了机械手班班长。
在车间里,谢元立很少有坐着的时候。晚上在家,闺女做作业,妻子收拾家务,他就坐在大鱼缸前,看着鱼儿自由自在地游,一言不发,一坐半小时,心静了,累也消了。
谢元立说,没有前面的吃苦受累,哪有今天的位置和荣誉。
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日积月累
这些年来,谢元立获得了很多荣誉,小到车间,大到国家,他最看重的是2008年转向架中心建厂20周年颁发的“优秀建设者”称号。“‘建设者’多贴切,我一生的价值都包含进去了。”谢元立觉着,人生的价值不是一两次耀眼的成功,而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日积月累。“要相信自己创造的价值不比别人少,在岗位上干出平均水平以上的价值,人的一生就没什么遗憾。”
“我的价值就是电焊这手活,把焊接钻深钻透了,价值就提升了。”2004年,转向架中心组建了“谢元立技术创新小组”,几年来,几乎完成了所有车型的侧梁焊接程序编制。2007年,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在公司投产,“谢元立技术创新小组”升级为集程序开发、人员培训、技术创新于一身的“谢元立创新团队”。机械手班从原来一名焊接技师,发展成拔尖人才2名,高级工人技师4名,工人技师9名,一步步成为亚洲最大、实力最强的机械手群。
2008年,谢元立被安排到清华大学培训。学习中,他把这些年工作积累的思考和认识总结出来,独立编写了《快速轻轨侧梁六步编程法》、《机械手智能编程法》、《机械手焊接参数综合手册》,为大型焊接程序的编制摸索出理论基础。
车间里,抚摸着整齐堆放的京沪高铁列车构架那平整光滑的焊点,年近四十的谢元立露出了笑容。单位今年要实行强制休假,他打算带着一家人坐动车去北京看看。谢元立说,这次下了决心。
精彩工人谢元立(图)
谢元立在工作。
杨 旸摄
年轻的面庞沉静温和,笑起来纯净明朗,40岁出头的谢元立现在是中国高铁行业的工人“明星”了:凭着对中国高铁事业的热爱与拼劲,高中毕业的谢元立,可以编出连博士都叹为观止的程序;一手焊接绝活,连以严谨著称甚至有些苛刻的德国人都佩服不已。
“希望给我们制造业企业更多的支持,给我们一线操作工人更多的关爱;希望在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上、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上,再多下一些功夫。”2011年1月25日,长春轨道客车有限公司的工人谢元立走进了中南海,代表央企1000万工人向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献策,向总理建言。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技校毕业生,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普通车间,走到中南海献策建言。谢元立谱写了精彩的人生故事。而这故事的背景正是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前行,企业的进步。
只要用心,行行出状元
1988年,谢元立在职业技校焊接班学习了两年“吃饭的手艺”后,走进了长春客车厂(长客股份公司的前身)焊接车间水箱工段。
那时的水箱工段到处都黑乎乎的,灰尘、油垢挂满了每一寸可能停留的地方,沾到衣服上的灰尘会一小片一小片掉落,一股股浓烟从唯一通往室外的大门涌出。
谢元立肠子都悔青了,“说句实话,那个时候我真的是彷徨了,想一想将来一辈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自卑,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好好地学习呢?”
可当他真正拿起焊枪,焊出第一个合格产品时,他的心态反而平和了。他自己暗下决心:既然干上这一行,就要干出个样儿来。在很多青工还在痴痴地怀念校园的“美好生活”时,他已经开始踏实地向师傅学艺,努力地前进了!
此时,正值国家改革开放10周年,国有企业面对市场的挑战开始把提高产品质量和员工技术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员工也开始打破铁饭碗,捧起了泥饭碗。
谢元立深知,饭碗端得稳不稳,要看活干得好不好。凭借着学校学来的知识,加上虚心请教老师傅,他很快掌握了当时先进的不锈钢薄板焊接技术,并在全厂的技术比武中获得了“焊接状元”称号。那一年,谢元立只有19岁。
一个万人大厂的焊接状元,对谢元立的鼓舞是巨大的。“这是我参加工作后获得的第一个荣誉,当时我非常兴奋,一种无法描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
谢元立感受到公司对技术工人的重视和需要,一下子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走技能人才的路,还是行的!”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苦练技术上。在不知不觉中,谢元立成了车间领导和班组员工公认的生产骨干,并渐渐地爱上了电焊这个职业。几年后,25岁的谢元立成为公司最年轻的水箱班班长。当上班长第一年,水箱班就创下了“千个水箱不泄漏、万米焊缝无缺陷”佳绩,步入先进班组行列。
新时代的劳动者,要“体力”更要“智力”
方方正正的字体,圆融的笔画。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无法想象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是谢元立“焊”出来的。
现在,谢元立的手工焊接、机械手焊接不仅在整个长客股份公司,就是在全国同行业领域也是数一数二的。
这拼的是体力,但更多的是“智力”。1999年,长客股份为适应市场的需要,加强自身的实力,在硬件上花血本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焊接机械手。但它对当时的所有人来讲都是一个陌生领域。只有职高学历的谢元立连设备显示器上的英文指令都看不懂,更不用说如何操作了。
焊接机械手是公司第一次引进的技术。机械手厂家的工作人员只是在安装时教给基本操作和一般的故障处理,要是问太深的专业问题,他们就以自己是外国人听不懂为由拒绝回答。而设备在安装一年后,再编焊接程序,工厂就要付钱,每天要给人家上千元的费用。
谢元立暗暗下了狠心,坚决拿下这个难啃的骨头随身带上一个本和一支笔,师傅说什么就记什么,不懂的就主动问,有时候接连问几遍还是记不住。他为了弄明白显示器上的英文,拿着英汉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只要有与焊接技术相关的培训班,谢元立就报名参加,其中还有英语培训班。
谢元立通过刻苦钻研,硬是掌握了三种不同的编程方法。环口焊接,就是让机械手在工件上自动焊出一个很小半径的圆圈。这个连外国专家都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焊接动作,在谢元立手上却变成了现实。引得厂家经常带买家来车间参观,以展示机械手焊接技能的魅力。
长客股份公司总经理卢西伟感慨地评价说,相比体力,谢元立更是智力型的劳动模范。平日里,谢元立的电子邮箱经常是满的,大家知道他爱学习,经常发些焊工类、编程类的书籍给他。“无论何时,我都是长客的一名工人,都会保持工人本色,但我还要掌握更多适应企业发展的知识,成为头脑丰富、理论深厚、技术娴熟,不断进步的新一代高铁工人。”
谢元立“疯狂”的学习尽头也带动了全班同志的学习热情,班组有“英语角”、“学习交流日”等活动。现在利用所学知识并结合生产实际,谢元立的班组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焊接机械手的操作要领,他们不仅改进了外国专家编制的CW—2侧梁焊接程序,还自主开发了北京地铁、伊朗地铁侧梁等焊接程序,打破了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或聘请厂家人员编程的先例。
众人拾柴火焰高,万紫千红才是春
在长客,谢元立不仅是一个榜样,更是一种精神。在长客,重视人才的培养已是共识。各种人才培养政策给了谢元立们成长的土壤和环境。
2000年,谢元立被公司派到德国专门学习焊接机械手的操作技术;2006年,他被派往法国学习;2008年,公司又安排他到清华大学接受现代企业班组长管理培训。谢元立说:“我真的对公司有一种感恩的心。正因为公司对于技术的重视,我才能够走到今天。” 谢元立成长起来后,公司给予了他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2004年,他所在的车间成立了“谢元立技术创新小组”,2007年,这个小组已经升级为集程序开发、人员培训、技术创新于一身的“谢元立创新团队”。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团队不仅产生了十几名拔尖人才、高级技师和工人技师,还解决了数不清的技术难题。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吉林省青年文明号”、“全路创新示范岗”等光荣称号。
在自身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谢元立相继编写了《焊接机械手智能编程法》、《机械手焊接参数综合手册》、《浅谈如何提高焊接机械手的自动化程度》等实用教材;开办职工夜校、普及机械手操作技术,把现场当作课堂进行培训。
近年来,“谢元立职工技术创新团队”攻克了一道道生产难关,他们先后编制了K55侧梁、DZ34侧梁、DZ24侧梁、K53侧梁、CW—200构架焊接程序等几乎所有车型的侧梁焊接程序的编制,为一线工人编制大型焊接程序开创了先河。
在北京奥运车项目上,“谢元立创新团队”将“精品转向架、安全行天下”的理念,完美地展现在他们的产品上,接受了世界人民的大检阅。
“中央企业1000多万工人,这次就一个工人代表名额参加座谈会,这也让我更加体会到了当一名高铁工人肩上的担子和责任。”从中南海回来的谢元立深深感觉责任更重了:“只有焊接技术全部实现机械化才能提高效率和质量,我将不断壮大和锻造我的团队,让其他人在自己的领域也能够创新发展。让我们亲手制造的高速动车组跑得更快、更稳、更安全,让‘中国创造’这张名片更亮、更灿烂!”
谢元立:成就“金蓝领”之三部曲
在国际体坛的赛场上,很多顶级的运动员都把获得“大满贯”作为自己的终极奋斗理想。在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客股份公司)却有这样一名职工,在抱得“职场大满贯”——国家、省、市授予工人的最高荣誉后,淡定地表示:“工作中,我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我还要不断地超越自己。”他就是长客股份公司机械手班班长谢元立。
20年前,谢元立只是一名普通的电焊工,20年后,他却在“钻研”中成为轨道客车制造领域的焊接高手,与长客股份公司董事长董晓峰并肩站在了光荣的领奖台上。与带领企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董事长相比,谢元立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普通的人生创造出不凡的业绩,他靠的是什么呢? 企业飞速发展与个人把握机遇之交响曲
1988年,高考无望的谢元立在职业技校焊接班学习了两年“吃饭的手艺”后,走进了长春客车厂(长客股份公司的前身)焊接车间。初来乍到,看着一脸汗水一身油污的师傅,听着刺耳的打磨声,闻着刺鼻的焊烟味儿,谢元立肠子都悔青了,“说句实话,那个时候我真的是彷徨了,想一想将来一辈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自卑,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好好的学习呢?”可当他真正拿起焊枪,焊出第一个合格产品时,他的心态反而平和了。他自己暗下决心:既然干上这一行,就要干出个样儿来。在很多青工还在痴痴地怀念校园的“美好生活”时,他已经开始踏实地向师傅学艺,努力的前进了!
此时,正值国家改革开放10周年,国有企业面对市场的挑战开始把提高产品质量和员工技术素质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员工也开始打破铁饭碗,捧起了泥饭碗。谢元立深知,饭碗端的稳不稳,要看活干得好不好。凭借着学校学来的知识,加上虚心请教老师傅,他很快掌握了当时先进的不锈钢薄板焊接技术,并在全厂的技术比武中获得了“焊接状元”称号。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一个万人大厂的焊接状元,对于谢元立的鼓舞是巨大的。“这是我参加工作以后获得的第一个荣誉,当时我非常兴奋,一种无法描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谢元立感受到公司对技术工人的重视和需要,一下子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走技能人才的路,还是行的!”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苦练技术上。在不知不觉中,谢元立成了车间领导和班组员工公认的生产骨干,并渐渐地爱上了电焊这个职业。几年后,25岁的谢元立成为公司最年轻的水箱班班长。当上班长第一年,水箱班就创下了“千个水箱不泄漏、万米焊缝无缺陷”佳绩,步入先进班组行列。
1989年,企业开始产品换型并开始引进国外技术,对技术工人的技术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次,谢元立想主动承担一个部件的焊接工作,得到外国专家的答复是你没有资质。“没有资质就是没有资格。”谢元立说,这件事对他的触动非常大。从那以后他也知道了什么是欧洲焊接标准。“那段时间,我白天按照欧洲焊接标准学习技术,晚上回家按照欧洲焊接标准学习焊接理论。”很快,他考取了欧洲焊接资质证书。
1999年,公司引进了焊接机械手。在机械手操作工竞聘上岗考试中,谢元立脱颖而出并当上了这个班班长。当别人都羡慕他能够一次次把握住机遇的时候,他自己清楚,为了了解和掌握自动焊接技术,他已经搜集并“偷着”学习了两年这方面的知识和英语。谢元立说:“是企业的发展让我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岗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要不是引进设备,我都不知道焊接机械手是什么样子。”他们的车间主任却说:“再好的设备,要是没有像谢元立这样肯学技术的员工,又有谁来操作呢?”
企业悉心培养与个人敬业精神之协奏曲
有人说谢元立很幸运,他赶上了一个崇尚技术的时代。谢元立却说:“我还赶上了一个重视技术的企业。”谢元立偷偷告诉记者:“我现在的工作岗位是有津贴的。”的确,为了培养谢元立,长客股份公司也下了大力气。
2000年,谢元立被公司派到德国专门学习焊接机械手的操作技术;2006年,他被派往法国学习;2008年,公司又安排他到清华大学接受现代企业班组长管理培训;作为高级工人技师、公司少有的工人队伍里的A类拔尖人才,他被公司授予和公司推荐上级授予的荣誉称号不胜枚举,“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高技能人才”、中国北车公司“金蓝领”、拔尖技术能手、劳动模范„„谢元立说:“我真的对公司有一种感恩的心。”
面对公司的悉心培养,谢元立把全部身心都用在了工作上。机械手编程相当于设备性能开发,是一项连专业技术人员都感到头痛的工作。谢元立通过刻苦钻研,硬是掌握了三种不同的编程方法。环口焊接问题,就是让机械手在工件上自动焊出一个很小半径的圆圈。这在外国专家那里都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焊接动作,在谢元立的手上却变成了现实。引得厂家经常带买家来车间参观,以展示机械手焊接技能的魅力。工友说,小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简直像着了魔。谢元立却笑着说,不就是几天没回家么。这样的没回家对小谢来说已经是常事。小谢说,女儿3岁的时候,我就答应要带她去旅游,可是,今年女儿已经13岁了,对女儿的承诺依然没能兑现。
可是,没有带女儿旅游,他却带出了一个现代化的班组。这些年,谢元立把自己所学到的技能编写成书,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班组同事。《侧梁六步编程法》、《机械手智能编程法》、《机械手焊接综合参数手册》,有实做,有理论,让同事受益匪浅。而他的刻苦钻研技术的劲头更是深深感染了班组的每个成员。“现在的机械手班,钻研技术的风气在整个公司都是少有的。”谢元立的领导如是说。
企业创新需要与个人价值追求之奏鸣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力量之源,也是一个企业的不竭动力。谢元立说:“现在的我是被企业大环境给”逼“出来的。”的确,要想用当年焊接一千个无泄漏水箱的技术水平去自如地操作现在的焊接机械手简直是天方夜谭。企业明白这一点,谢元立当然更清楚。每年成千上万的技术难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解决,企业需要成百上千个像谢元立这样的员工。“逼”这个外因作用于向往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因,谢元立的成功就显得那么自然和顺理成章。
谢元立的电子邮箱经常是满的,大家知道他爱学习,经常发些焊工类、编程类的书籍发给他。谢元立说:“我的人生价值,就是企业需要时能够顶上去,干好自己的活。”很简单却很不容易,但他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多更好。
2004年,他所在的车间成立了“谢元立技术创新小组”,2007年,这个小组已经升级为集程序开发、人员培训、技术创新于一身的“谢元立创新团队”。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团队不仅产生了十几名拔尖人才、高级技师和工人技师,还解决了数不清的技术难题。
两年前,公司300km/h动车组转向架项目开工,从机械手班抽调了大批的操作骨干。谢元立再一次发挥自身的技术特长,带领新入厂的青工边生产边培训,使得班组人力资源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补充。目前,2008年入厂的16名青工都掌握了两种以上焊接机械手的操作,已成长为生产中的主力军。机械手班也名副其实地成为长客股份公司蓝领之路的领跑者。
2009年谢元立获得了吉林省首届技能大奖、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光荣称号,他所在的班组继“吉林省青年文明号”,“全路创新示范岗”之后又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
长客领导形象地说:“谢元立的价值是由一枝独秀变成春色满园。”而小谢却淡淡地说:“我是班长,这是我的职责。”如今,谢元立已成为公司全体职工学习的楷模,公司各条战线都在深入开展像谢元立同志学习的活动,争做谢元立式的“金蓝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