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市民素质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市民素质的调查与思考
为了推动各项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我市提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力争通过全市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乌海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进一步改善环境,推进文明进程。根据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规定,全国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发展和谐的城市。可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要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也至关重要。没有市民素质的支撑,就不可能产生高素质的城市文明。
一、市民素质对城市文明发展的意义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灵魂,它强调的是市民的文明本质,即市民的素质应与文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不仅应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具备良好的修养,而且应在生活方式、行为素养等方面养成文明习惯,并在城市公共场所、公共交往、公共秩序等方面体现市民所具备的文明素养。市民素质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文明城市建设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一)市民素质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但单纯强调经济增长不可能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不可能自发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诸如,生态环境破坏;人际关系冷漠;为富不仁、富而不法、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等。这些问题都和城市中市民素质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加强对市民文化、法制、道德、生态环境等意识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市民的综合文明素质,才能减少和杜绝这些问题的出现,才能更好地发挥改革的动力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离开高素质的人及其作用,也就无法实现改革的目标,城市的文明也就无从谈起。此外,市民素质总体水平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招商引资工作。事实证明,人们更愿意到市民素质高、社会风气好的城市投资、经商、旅游、度假,而对市民素质低、社会环境差,甚至刁民成群的城市却讳莫如深、避而远之。出于此原因,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开始注重城市内涵的发掘,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市民素质的提升。
(二)市民素质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和文明程度 城市形象不仅仅是指由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道路、繁华的商厦结构而成的物质存在,它还应该包括通过这种物质存在展现于天地之间的城市精神,而决定这种精神优劣高下的,就是建造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市民作为现代文明城市建设的主体,其素质高低既能反映城市现代文明的程度,又能影响到城市文明的维持与表现。曾经有学者著书称:一个城市是有性格有特点的,这就有如一个人有性格有特点一样,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素质修养,一个城市的性格特点则取决于它所包容的所有市民素质的高下,市民素质本身就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良好的城市形象迫切要求较高的市民素质与之相适应。因此,一个城市在物质和精神文明这两个层面的状态如何、以及能否进一步得到提升的关键,就在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的素质怎样、以及众多市民是否在为自己素质的提高不懈努力。
(三)市民素质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前景
21世纪是世界各国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城市作为国家的基点、区域的主体,正日益成为竞争的重要舞台和主角。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化格局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再仅仅依赖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物产资源等要素条件,还取决于城市市民素质、科技创新、文化涵养、社会和谐等各种“软实力”的竞争。市民是组成一个城市的基本元素,是城市的主人,也是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灵魂。市民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将是一个城市的无形资产,是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条件,是挖掘和创造城市核心竞争力、辐射力不可或缺的因素。一个城市只有提高市民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使得城市的发展前景越来越明朗。
由此可见,市民素质决定着城市文明的程度,是城市文明之本,同时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与每个市民息息相关,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将决定着创建的成败,每个市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所以,要想有效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早日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就必须把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作为根本途径。这既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二、我市市民素质整体水平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开展书法城建设等活动,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三个日趋”:
市民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日趋进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教育以及文明创建活动,我市市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思想的开放度、目标的预见度、工作的开拓度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由过去比较封闭、保守、自足转向文明、开放、进取。市民的主人翁精神不断增强,绝大部分市民能够把实现个人理想同促进城市发展相结合,认识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都希望能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市民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意识日趋增强。通过近几年来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大多数市民对社会公德规范有较好的认知。志愿者队伍活跃。在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在农区、在社区,都可以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尤其在“5.12”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和迎自治区“十二运”期间,我市广大市民和志愿者积极参与,以无私奉献的精神,阳光向上的心态,周到温暖的服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见义勇为精神常现。翻开《乌海日报》合订本,见义勇为相关报道频频出现,涌现出了刘业、崔勇等一批先进典型;环保意识增强。自觉节约用水、用电,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袋、泡沫饭盒,文明祭扫,义务植树活动蔚然成风等等。
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追求日趋提高。绝大多数市民在不断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注重改善精神生活,努力提高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突出表现在注重文化和精神生活投入,注重子女教育的投入,注重自身的学习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有效,专业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各类文艺精品创作、表演水平都有新进展。其中,我市“中国书法城”的命名,更是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练习书法的队伍中来。这也是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升市民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以上都是我市市民在整体素质上积极向上的表现方面,但是,在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中,软件建设特别是市民素质提升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个落差”:
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与部分市民责任意识不强成落差。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三个转变”,即由工矿服务型城市向多功能服务中心城市转变、城乡二元城市向一元城市转变、工业城市向文化旅游城市转变,结合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开发蒙元文化和打造书法名城,积极挖掘城市内涵,集中力量把城市特点做特、亮点做亮,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市民素质还没有完全跟上城市前进的步伐,特别是随着城市的扩展,大量的农区、矿区居民涌入城市,由于经济、文化和自身素质的差异,使广大准市民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市民意识”滞后,表现出一种城市意识差、公共意识差、文明意识差、参与意识差的状况。
城市文明建设大力推进与部分市民公德意识低成落差。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工程,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城市文明建设中,部分市民的公德言行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如做官的不守“官德”,治学的不守“学德”,执教的不守“师德”,行医的不守“医德”,经商的不守“商德”等等。很多消费者表示买到过假冒伪劣产品。不良社会风气如封建迷信活动、大操大办婚丧事、奢侈浪费等现象时常可见。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与部分政府部门管理脱节成落差。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范围不断延伸,城市管理的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市民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期望值也不断增强。但总体上说,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难题。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存在违反社会公德的不文明现象,一条重要原因是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管理能力不能适应城市发展。从现实来看,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养宠物影响公共卫生、在公共场合说脏话、不遵守交通规则和乘车秩序、乱贴小广告等群众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往往需要多部门参与综合治理。可见,政府管理部门也对市民的不文明行为负有一定的责任。
三、提高市民素质的几点建议
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并非朝夕即可见成效,有其长期性和系统性。不能简单化、绝对化和片面化,而应结合我市实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当前应重点做到“三个跟上”:
(一)宣传教育跟上,坚持创新工作载体与提升市民文明意识有机结合
坚持把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第一要务,注重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思想教育。一是继续深化市民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的影响力,设立市民素质教育专栏,增加并规范街头公益广告的设臵,引导市民讲文明,树新风,破陋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市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二是持续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借鉴“文明伴我行礼迎八方客”全市青少年电视演讲大赛等活动成功经验和做法,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根据青少年的特点,结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倡导理论与实际的一致性,做到校校有宣传画廊、先进事迹、先进个人,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小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习惯。三是不断丰富宣传教育形式。重点抓好“三个一批”工作。创建一批文明社区。以科技、法律、文体、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为载体,以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的争创工作为基础,全面推进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共同营造洁净、舒适、安全的文明社区生活环境。举办一批科普活动。重点抓好市民、学生、公务员、进城农民和矿区工人等的科普培训工作。通过科普广播、科普电教、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手段,促进市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宣传一批典型人物。通过“首届孝老爱亲十大女杰”、“十佳公务员”、“巾帼文明岗”等评选、创建活动,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市民践行文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阳光管理跟上,实现舆论监督与社会监督互动并促
加强监督管理,是提高市民素质,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基础工作。加大力度,切实抓好有效监管,把文明城市创建的要求落实到人们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落实到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在重点、难点问题上寻求切入点。在加强舆论监督方面。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加大对不文明现象曝光力度,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占道经营、不遵守交通规则等严重不文明行为,运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当事人进行曝光,让其知错而知耻。在加强社会监督方面。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鼓励市民对不文明行为进行谴责、制止和举报。各职能部门要开通监督热线,实行24小时服务,随时接受群众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聘请义务监督员、文明劝导员,对不文明行为实施监督、制止和规劝。在各单位、各行业,各社区实行道德评议制度,定期召开道德评议会,对干部、群众的行为进行“评、帮、督”,引导人们在参与中接受教育,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规范市民行为。
(三)建章立制跟上,力求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相辅相成
提升市民素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靠教育、宣传、监督,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来约束。一是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组织职能和文明办的协调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区为主体,以市文明委成员单位、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各司其职、相互协同的联动机制;指标量化、结构科学的评价机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稳步攀升的工作态势。二是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采取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综合管理与部门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日常管理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等办法,开展专项整治,积极探索城市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城市绿化等全方位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义务管理员队伍,协助管理、宣传和督查,强化市民文明意识,规范市民行为习惯。三是完善惩处工作机制。坚持惩罚与教育并重的原则,尽快出台处罚不文明行为的有关规定及办法,明确具体操作部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创新处罚方式,采取经济处罚与体力劳动处罚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两方面处罚手段确保处罚执行的顺利进行,对违章者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同时,建立不文明行为档案,将不文明行为记录在案,以发挥有效的惩戒作用,把公民道德规范变为市民的自律要求。
第二篇:提升市民素质的实践与思考
提升市民素质的实践与思考
一 素质的定义和渊源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也就是说,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人的素质包括重量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而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所谓“素质”就是“最基本性质”。一般情况下素质可以分为八种。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市民素质,即市民的价值信仰、道德心理、知识能力等因素复合而成的一种集体人格状态,即一个城市的居民,在其人格构成、社团构成和文化构成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形成的整体人格倾向。本文所讨论的“市民素质”也将主要围绕这一方面。
二、太仓市市民素质现状:
太仓是江南“五虎”中人口和土地面积最小的县级市,土地面积815平方公里,是典型富饶的江南水乡。历史上,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相传春秋时期,吴王春申君先后在此设立粮仓,故称“太仓”。到明代,这里已成为重要的海港和商埠,盛极一时,号称“六国码头”,郑和七下西洋均从这里扬帆起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来,太仓市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实际,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以港兴市、外向带动”三大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向基本现代化目标迅速迈进。我市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市民素质普遍得到明显提高。但是,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对我们市民的素质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太仓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大批村民变成居民,农民变成市民,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着力提升市民素质,把广大农民培养成合格的现代市民,实现城市化推进与市民素质提升的 1
良性互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从目前市民素质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更新还不快,市民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法制观念还不强。尽管许多农民身份已转变成市民,但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小农经济、小生产者的农民意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公德意识、集体观念淡薄,道德信任危机严重,法制意识不强,外来务工人员犯罪问题十分突出。
二是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就业、创业技能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许多市民由农民演变而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市民因长期务农,缺乏一技之长,就业技能、创业本领不强,失地失业后,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感到无所适从、难有作为。
三是环境意识、卫生观念还很淡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任重道远。举止行为是否文明,生活方式是否科学,是衡量农民有未融入市民队伍的重要标志。与城市主流居民相比,在生活习俗、行为方式、文明习惯等方面有明显差距,因此,改变陈规陋习,规范举止行为,把农民从相对落后的思想和生活状态中转变过来,任务十分艰巨。
从提升市民素质的推广工作的情况来看,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我们组织的一些公民道德教育活动面上号召广、发动多,真正深入基层,贴近群众需求还不够,活动形式多、声势大,市民自觉参与还不够,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
二、公民道德建设重在建设,但要建设就要有投入。目前基层领导对此认识不足,投入也不足,导致一些地方环境氛围不浓,文化设施缺乏,文化阵地面貌陈旧,形同虚设,难以发挥作用。正如如何从根本上改善和转变部分太仓市民空闲时间沉迷赌博的恶习呢?除了加大宣传和警戒处罚力度,基层政府职能机关是否应该考虑加大对农村、社区等基层的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让人民群众空闲的时候可以有更广泛、更愉快、更休闲的放松场所和娱乐方式,让百姓的休闲可以更文明,从而提高市民素质。
三、对市民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从正面教育引导的多,而一旦出现不
文明行为,给予媒体曝光、从严从重处罚惩戒的少,难以严格监督和约束市民的行为规范。
三、提高市民素质的思考和建议:
找到原因,就要“对症下药”:
1、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不断丰富和创新教育宣传形式,切实转变市民观念。城市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它是人、高楼、街道、市场等物质和文化的有机结合。人在整个城市建设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人是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人的素质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决定因素。如何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呢?关键是要坚持抓教育和宣传,转变市民观念。要不断丰富内容,创新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种经常性和突击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调动新闻、舆论、宣传、教育等各部门的力量,把“创文明城”与“育文明人”相结合,使城市居民从“农民”逐步转变成“市民”。要加强城市文明新风建设,让市民在参与城市文明新风建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熏陶。要大力推进社会诚信、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公民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塑造合格的现代城市市民,促进市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文明素质不断提升。
2、要把建设广场文化作为提升市民素质的有效载体,多形式、高质量推进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实现市民文化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的同步提高。广场文化是指在广场举行的以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文化艺术活动。广场文化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群众的自发性强,受益面广,能让广大市民在喜闻乐见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在启迪感悟中净化心灵。我们在强化广场文化休闲娱乐功能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广场文化在提升市民素质方面的思想教育功能。就像6月24日上午8点多钟在太仓市民广场上拉开帷幕的“学道德标兵,做文明市民”主题实践活动。来自城厢镇有关社区的“文明太仓市民志愿者”们,在广场上摆摊设点,义务为广大市民提供环保宣传、科普宣传、便民服务、法律咨询、计生服务、医疗义诊等,把文明道德风尚耳濡目染地传递给每一位普通群众,为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抓典型宣传和重惩戒监督结合起来的举措。“典型”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号召性。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典型,能发挥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引导广大市民把从典型身上感悟到的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逐步升华为相当稳定的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形成一个典型带动一群先进的“滚雪球”效应。但是,人的道德行为仅有正面引导而缺乏法律、法规、制度等外部规范也是难有成效的。一方面,在大力推进素质提升工程的过程中,对一些不能靠道德手段来调整、约束的思想行为,就必须采取法律制裁的方式,从严惩处,强化奖惩激励,以规范和约束人的思想行为。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针对突出的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在新闻媒体上运用照片、电视镜头和文字等形式给予曝光,引导广大市民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自觉抵制不良风气,自律不文明行为,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
四、做文明市民,首先从我做起
做文明市民,首先从我做起。道德标兵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文明市民的主体是我们自己。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要提高我们每一个市民的“个体素质”。虽然这项工作难度较大,但是,只要我们怀有“润物细无声”的耐心和恒心,文明之风一定会吹进每一名新老太仓人的心田。人人争做文明人、说文明话、办文明事,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道德规范,展示温文尔雅的良好风度,这是一个现代人基本素质的体现。我们要在举手投足之间,彰显修养、素养、涵养,通过我们共同不懈的努力,使整个社会在文明规范的轨道上,驶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提高市民素质的思考
提高市民素质的思考
一是抓好孩子的素质教育。人的性格基本上形成于儿童时期,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尤其是德育教育,光是照本宣读,背诵“八荣八耻”是没有用的,我认为,德育教育是不需要课本,不需要上课的,需要的是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的人们以身作则,让孩子们“如沐春风”的健康成长。只有在一个正确的世界中,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而这个“正确地世界”,是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去展现给孩子们看的。让孩子们从小养成高素质的意识形态,是在未来保证太仓市民素质不断提升的根本基础。
二是进一步丰富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人为本搞好城市建设促进市民素质提升。发展经济和提升市民素质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以正确的方式来发展经济。资源的丰富,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除了加大生产,还应该注重节约。不久前,太仓出现了汽车加油排队现象,加油站出现了为争抢加油的小小摩擦,不得不需要交警现场维持秩序。素质问题,很多时候是无奈的,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未雨绸缪。由此看来“勤俭节约”不单单是素质提高的结果,更是素质提高的基础。
三是加大监管,处罚力度,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说简单
点,就是培养适合高素质市民高品质生活的环境,铲除低素质行为滋生的环境。凡是我们认为素质低下的不文明行为,其出发点都是趋利心态,要么因此行为获得其不健康的意识形态下的快感,要么获得了一些资源之便利。对于这样的行为,必须要截断其获利,加大监管,处罚力度,让违规的人,心理上追悔、蒙羞,物质上无利可图,这才是最根本的。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每个市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营造出全体市民知荣明耻的社会氛围。
第四篇:上海法治进程与市民法律素质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xx一直重视法制建设,地方立法逐步完善,依法行政不断推进,法律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政府在推动依法治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那么,xx的法治化水平是否已随着xx现代化过程的深入而提升?在新的法律生活经验熏陶下,xx市民法律素质状况如何?xx的法律环境能否适应建设法制国家、法制社会的需要?
受xx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从2002年4月到11月,xx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就“法治进程与xx市民”这个主题对5000位xx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工人和知识分子被认为是最守法的,司法人员与警察的公众形象亟待提高
调查显示,法律在xx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显著增强。市民与法律发生关系的频度增加,大多数xx市民都有法律生活经验。但目前不少市民的法律知识不能满足日常需要。
xx市民对法律与法治的理解正逐渐接近本意,但相对而言,法律意识、法律观念仍然滞后:法律至上的观念尚未普遍形成,市民对权力的崇拜还在延续;平等意识被广泛接受,但特权意识的影响依然存在。有一成左右的人认为“打官司就是打关系”、“有钱能使鬼推磨,钱大于法”。不少市民仍然把法律当作对个体的约束,缺乏对法律的积极服从,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xx法制建设之路依然漫长。
另外,当选举人大代表恰逢有急事时,只有55.5%的人表示将“放下急事,参加选举”,将近一半的人选择放弃选举权;大多数市民守法意识很强,其中工人和知识分子被认为是最守法的两类人,司法人员与警察的公众形象亟待提高。当前xx的法律工作者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并不理想,作为司法人员的法官、检察官并没有被市民认可为最守法的群体,警察的守法形象则更差。
近九成市民对xx依法治市目标的实现有信心
市民对xx20余年来法制现代化进程普遍满意,对xx实现依法治市目标充满信心:78.9%的市民对xx法律环境总体上非常满意或满意。但在两个方面,市民却抱谨慎的乐观态度:一是关于xx司法腐败现象的治理,近半数接受调查者认为目前的司法腐败较5年前只是稍有改观,4.1%认为司法腐败更加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年纪越小的市民,对司法腐败治理情况的判断越是悲观。二是关于地方立法的国际化进程,近六成市民认为xx的地方立法落后于国际化要求。
对于“影响xx法治水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之问,大多数市民认为是:“已经制订好的法律不能得到良好的实施,有法不依,或者有法不能依”。可见,如何提高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立法水平,切实保证制订出台的法律得到良好实施,是未来xx法制建设过程中应该着力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对于xx依法治市目标的实现,近九成市民都表示有信心或非常有信心。而就业状况不同的市民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有显著差异。下岗、失(待)业者的信心最低。
xx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法律在xx的地位正逐渐提高,依法治市的理念已经从口号层面切实进入社会实践,成为个体行动的重要依据。其二,市民的法律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市民学法、守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公平、正义、权利等现代法治精神在xx市民中广为传播。其三,xx的法律环境明显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xx社会现代化的需要,得到市民认同。
要重视法治,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
xx法制建设仍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市民法制意识与社会主义法制城市建设的需要仍不相适应,需要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自上而下推动法治现代化,可以考虑在四个有机联系的平台上展示:第一,强化科学立法。努力把握和平衡时
代要求、民情要求和世界要求的进程。第二,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转变政府观念,让政府处于阳光下;深入改革政府机制,使政府处于界限内;有效提升政府价值,使政府处于公正中。第三,推进司法公正。整个社会必须尊重法院的司法权力,尤其是国家权力其他要素要尊重司法权。第四,增强法制权威。一个社会的公民法制观念的确立和发展,关键不在于法律和制度本身的好坏,而在于法律本身的权威和有效遵循。必须注意到,要实现法治,必须有民众的参与,必须有一个国家“之外”的多元社会的存在。公民社会的发育是调节国家权力,防止公权过度侵入社会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最有效力量,这也是推进xx法治的根本所在。
第五篇:关于农村妇女素质的调查与思考
一、农村妇女的进步与发展调查发现,农村妇女在社会进步的影响下,整体素质较前几年有新的发展和变化,突出表现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等三个方面。
(二)生活方式体现时代新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妇女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她们已不满足物质上的富有,转而关注自身的生命健康和精神需求,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少生优生成为农村妇女的共识,仅花沟镇北耿村就有4名妇女自愿放弃二胎指标办了独生子女证。科学教育子女,越来越被更多的农村家庭所认识,78%的农村妇女愿不惜投入培养子女成才。农村妇女依法维权的意识比前几年普遍有所提高,67%的妇女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她们比较关注那些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诸如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费税改革、义务教育等法律法规。农村妇女逐渐向追求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方面转变,在吃、穿、住、行方面逐步抛弃了一些旧的生活习惯。近几年,各级妇女组织与有关部门配合,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创评活动,大部分农村妇女在树立典型、宣传典型的舆论引导下,注重树立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农村妇女素质存在的问题农村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历史的、现实的多种因素影响下,自身素质与男性相比、与其他女性群体相比,在一些方面发展滞后,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