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盟农牧民科学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全盟农牧民科学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兴安盟科协温成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体会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不难发现,“科学”乃是贯穿其中的灵魂字眼。“生产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生活宽裕”是运用科学技术致富的结果,“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更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管理民主”更是科学观念融入农村政治生活的具体实践。科协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有责任承担起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重任。新农村建设为各级科协组织开展农村
科普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要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众多因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农村小康社会进程。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摸清现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按照盟委的统一要求,我们对全盟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
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农牧民科学素质现状
我盟农牧民的科学素质现状概括起来就是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差。据统计调查显示,目前全盟共有农业人口11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46万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0.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6%,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3%,文盲与半文盲约占3.2%。二是科学素质差。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农牧民接受科技教育的机会不是很多,有些农牧民有机会也不愿意参加;大多数农牧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牧民对一般性农牧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据统计,目前全盟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生产技能培训的约为7.2%。三是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牧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牧区劳动力显示,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占38%,今后打算外出打工的占27%,家里因缺少劳动力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牧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
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二、农牧民科学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
我盟农牧民科学素质不高不仅制约了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牧区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造成农牧民科学素质不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现实客
观条件的制约,但总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龄在45岁以上的农牧民。这部分人大多就读在文革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学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就是应试教育和当前尚需完善的素质教育的制约。无论是前几年的应试教育还是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
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苏木乡镇政府没有把农牧民教育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牧民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牧民教育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的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
主义问题。
4、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我盟现有的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技术推广部门、苏木乡镇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及部分农职中学。这些培训部门一般只能集中在盟里或苏木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屯。有些苏木乡镇的农牧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开展工作。因此,培训资源略显不足。上述培训单位又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培训条件也有很大差距。近年来,虽然明确科技培训工作由各级科协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相对较大,加之经费严重缺乏,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盟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健
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5、农牧民自身原因。主要是观念不解放,认为学不学一个样,主观上不求进取;有的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自身没能力承担参加培训学习的费用,有的家长还让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子女辍学;有的是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
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
三、提高全盟农牧民科学素质的对策
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要着重加强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灵活施策,标本兼治,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推进农村小
康社会进程的根本目的。
1、切实加强对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我盟已成立兴安盟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盟科协。全盟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在兴安盟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盟科协具体组织实施。盟科协要组织和协调盟里相关部门制定好我盟农村劳动力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将任务分解到苏木乡镇,落实到部门,规定完成时限,明确检查验收标准,并抓好督促落实。相关部门和苏木乡镇要把培训工作纳入日程,制定实施方案,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要把培训工作列入苏木乡镇和部门的工作目
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并由盟里统一考核。
2、加大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筹措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培训,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鼓励公办和民办培训机构投资农牧民培训。教育和引导农牧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提高自身和子女的综合素质。相关部门
还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以弥补培训经费不足的实际问题。
3、建立健全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以盟科协培训工作为骨架,充分发挥旗县市科协作用,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形成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人、财、物统一调配和使用,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在不增加编制的基础上,由盟编办行文,在各苏木乡镇设立科协组织。科协主席由一名主管农牧业副苏木达乡镇长兼任,副主席由一名农牧业办公室成员担任。各苏木乡镇要根据产业发展项目和培训专业的需要,从农业站、畜牧站等单位抽调1-2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培训工作,使苏木乡镇培训站达到有2名以上专职人员从事培训工作的要求标准。村设培训点,由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使我盟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完整的盟、旗县、乡、村四级培训体系。体系建立以后,要明确隶属关系,并按实际需要赋予相应职能,不断完善培训条件,落实培训经费,使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4、研究制定有利于农牧民参加学习培训的相关政策。旗县市、苏木乡镇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研究和制定鼓励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等各项培训的有关优惠政策,要让参加培训的农牧民尝到甜头,同时真能使农牧民通过参加培训达到增收的目的。对农村的特困生,各级政府、学校和有关部门要给予更多的关心
和照顾,千方百计防止辍学,坚决杜绝新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出现。
5、分层次、多渠道对农牧民实施培训。主要分三个层次:初等农业技术教育、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等学历培训。初等农业技术教育主要针对45岁以上农民和即将走上农牧业生产领域的新生劳动力,主要由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部门和农村职业中学通过集中办班培训、分流教育、科普之冬(春)培训、科技咨询与服务、电视空中课堂、网络教学等形式开展;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下,有转移输出愿望的农牧民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初高中学生,此类培训主要由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部门、农村和城市的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和各类民办培训机构等承担;中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针对农村村干部、农村各类专业户、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农村能人,此项培训可由各类成人中高等专业学校承担。要积极开展定单、定点和定向培训,鼓励校校、校乡
和校企之间联合开展培训,保证培训后的农民充分就业。
6、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加强农村小学和初中劳动技能课教学环节的落实;在农村中学开展以绿证培训、跨世纪青年农牧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的3+X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工作;重新研究制定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效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复杂系统工程,抓好这项工程,就等于为农村小康建设加上了推进器,实现农村的小康也就有了
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关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全国的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众多因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农村小康社会进程。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摸清现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按照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近期对全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我市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现状概括起来就是整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差。据统计调查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03299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0.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6 %,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3%,文盲与半文盲约占3.2%(与统计部门公布数字基本接近)。以上数据均低于全省平均值5-8个百分点。二是科技素质差。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农民接受科技教育的机会不是很多,有些农民有机会也不愿意参加;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民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生产技能培训的约为7.2%,低于全省平均值约2个百分点。三是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占38%,今后打算外出打工的占27%,家里因缺少劳动力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造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总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龄在45岁以上的劳动力。这部分人大多就读在文革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学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就是应试教育和当前尚需完善的素质教育的制约。无论是前几年的应试教育还是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民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的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
4、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校及培训中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部分农职中学。这些培训部门一般只能集中在市里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屯。有些乡镇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开展工作。因此,培训资源略显不足。上述培训单位又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培训条件也有很大差距。2001年以后,虽然市里明确培训工作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相对较大,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市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5、农民自身原因。主要是观念不解放,认为学不学一个样,主观上不求进取;有的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自身没能力承担参加培训学习的费用,有的家长还让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子女辍学;有的是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
三、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要着重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灵活施策,标本兼治,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推进农村小康社会进程的根本目的。
1、切实加强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要组织和协调市里相关部门制定好我市农村劳动力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将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部门,规定完成时限,明确检查验收标准,并抓好督促落实。相关部门和乡镇要把培训工作纳入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要把培训工作列入乡镇和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并由市里统一考核。
2、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筹措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
第三篇:关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全国的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众多因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农村小康社会进程。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摸清现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按照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近期对全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我市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现状概括起来就是整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基础差。据统计调查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03299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0.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6%,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3%,文盲与半文盲约占3.2%(与统计部门公布数字基本接近)。以上数据均低于全省平均值5-8个百分点。
二是科技素质差。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农民接受科技教育的机会不是很多,有些农民有机会也不愿意参加;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民对一般性农
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生产技能培训的约为7.2%,低于全省平均值约2个百分点。
三是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占38%,今后打算外出打工的占27%,家里因缺少劳动力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造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总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龄在45岁以上的劳动力。这部分人大多就读在~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学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就是应试教育和当前尚需完善的素质教育的制约。无论是前几年的应试教育还是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民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的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
4、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校及培训中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部分农职中学。这些培训部门一般只能集中在市里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屯。有些乡镇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开展工作。因此,培训资源略显不足。上述培训单位又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培训条件也有很大差距。2001年以后,虽然市里明确培训工作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相对较大,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市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5、农民自身原因。主要是观念不解放,认为学不学一个样,主观上不求进取;有的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自身没能力承担参加培训学习的费用,有的家长还让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子女辍学;有的是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
三、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要着重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灵活施策,标本兼治,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推进农村小康社会进程的根本目的。
1、切实加强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要组织和协调市里相关部门制定好我市农村劳动力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将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部门,规定完成时限,明确检查验收标准,并抓好督促落实。相关部门和乡镇要把培训工作纳入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要把培训工作列入乡镇和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并由市里统一考核。
2、加大农民
第四篇:关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全国的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众多因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农村小康社会进程。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
重视这个问题,摸清现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按照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近期对全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我市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现状概括起来就是整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差。据统计调查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03299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0.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6,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3,文盲与半文盲约占3.2(与统计部门公布数字基本接近)。以上数据均低于全省平均值5-8个百分点。二是科技素质差。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农民接受科技教育的机会不是很多,有些农民有机会也不愿意参加;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民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生产技能培训的约为7.2,低于全省平均值约2个百分点。三是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占38,今后打算外出打工的占27,家里因缺少劳动力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造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总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龄在45岁以上的劳动力。这部分人大多就读在文革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学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就是应试教育和当前尚需完善的素质教育的制约。无论是前几年的应试教育还是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民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的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
4、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校及培训中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部分农职中学。这些培训部门一般只能集中在市里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屯。有些乡镇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开展工作。因此,培训资源略显不足。上述培训单位又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培训条件也有很大差距。2001年以后,虽然市里明确培训工作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相对较大,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市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5、农民自身原因。主要是观念不解放,认为学不学一个样,主观上不求进取;有的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自身没能力承担参加培训学习的费用,有的家长还让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子女辍学;有的是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
三、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要着重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灵活施策,标本兼治,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推进农村小康社会进程的根本目的。
1、切实加强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要组织和协调市里相关部门制定好我市农村劳动力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将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部门,规定完成时限,明确检查验收标准,并抓好督促落实。相关部门和乡镇要把培训工作纳入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要把培训工作列入乡镇和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并由市里统一考核。
2、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筹措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培训,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鼓励公办和民办培训机构投资农民培训。教育和引导农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提高自身和子女的综合素质。相关部门还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以弥补培训经费不足的实际问题。
3、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以大安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架,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形成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大中心,人、财、物统一调配和使用,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在不增加机构、编制、经费的基础上,由市编委行文,在各乡(镇)设立培训站。培训站站长由一名主管农业副乡(镇)长兼任,副站长由一名农业办公室成员担任。各乡(镇)要根据产业发展项目和培训专业的需要,从农业站、畜牧站等单位抽调1-2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培训工作,使乡(镇)培训站达到有2名以上专职人员从事培训工作的要求标准。村设培训点,由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使我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完整的市、乡、村三级培训体系。体系建立以后,要明确隶属关系,并按实际需要赋予相应职能,不断完善培训条件,落实培训经费,使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4、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参加学习培训的相关政策。市、乡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研究和制定鼓励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等各项培训的有关优惠政策,要让参加培训的农民尝到甜头,同时真能使农民通过参加培训达到增收的目的。对农村的特困生,各级政府、学校和有关部门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千方百计防止辍学,坚决杜绝新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出现。
5、分层次、多渠道对农民实施培训。主要分三个层次:初等农业技术教育、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等学历培训。初等农业技术教育主要针对45岁以上农民和即将走上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生劳动力,主要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部门和农村职业中学通过集中办班培训、分流教育、科普之冬(春)培训、科技咨询与服务、电视空中课堂、网络教学等形式开展;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下,有转移输出愿望的农民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初高中学生,此类培训主要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部门、农村和城市的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和各类民办培训机构等承担;中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针对农村村干部、农村各类专业户、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农村能人,此项培训可由各类成人中高等专业学校承担。要积极开展定单、定点和定向培训,鼓励校校、校乡和校企之间联合开展培训,保证培训后的农民充分就业。
6、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加强农村小学和初中劳动技能课教学环节的落实;在农村中学开展以绿证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的3 X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工作;重新研究制定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效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复杂系统工程,抓好这项工程,就等于为农村小康建设加上了推进器,实现农村的小康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十一五 农牧民科学素质纲要汇报
西农牧字[2010]37号
西乌旗农牧局关于上报“十一五”期间实施《农牧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情况的报告
旗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旗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我局对2006年以来全旗农牧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情况做了全面自查。现将工作开展情况上报你处,请审阅。
西乌旗农牧业局 二0一0年八月十四日
“十一五”期间实施《农牧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工 作 情 况 的 总 结
一.大力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
2006年以来,我局及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和高水平的培训骨干队伍,围绕科学生产和增产增效,按照逐级负责、政策到户、技术到人的要求,深入基层、深入实地开展培训。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已成为经常性、制度性的重要工作。年均培训农牧民1余万人次,保证每户农牧民有一人接受培训,掌握2-3项适用技术,为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二.积极开展农牧业科普和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三下乡”、“两转双赢宣传培训活动”、“科普大篷车”、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农牧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发放资料、明白纸、电视讲座等形式,分渠道、分层次、分类型,面向农牧民宣传科学发展观、种养殖、中老年保健、反邪教、文明卫生习惯、疾病防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知识,全旗农村牧区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正在逐步形成。
三.结合科技推广和科技培训项目提高农牧民的专业水平和科技素质 2006年以来,结合国家新型农牧 民科技培训项目、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等项目,培训新型农牧民1000余人;培育科技示范户300户,绿色证书培训农牧民300余人,辐射带动1000余户。
四.着力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技能
为促进农牧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技能,通过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农牧系统共培训农牧民3000余人,转移就业达6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转移和转岗就业能力。着力加快人口转移,对全旗牧区人口进行了逐户调查,全面掌握牧区人口基本情况,进一步完善人口转移规划。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以矿区附近、草场退化严重和嘎查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为转移重点,抓住巴彦花镇被列为全盟城乡一体化试点的契机,计划在白音华工业园区生活区建设商住楼,以优惠价格出售给整户转移进城牧民,搭建牧民进城创业平台;选择草场被征用、集体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嘎查,由嘎查集体经济在旗所在地筹建或购臵商住楼,以优惠价格出租给本嘎查牧民进城创业。
五.建立健全农牧民培训体系和人才队伍
根据农业部的有关文件精神,我旗成立了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并开通了旗(县市)、苏木(乡镇)农牧业信息网,开展了网上专家技术咨询热线服务活动。在畜牧业不同行业技术人员中聘请四位专家,积极主动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开展农牧业科技技术服务及技能培训,培养农牧技术员500余人。六.大力发展农技协,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
农村牧区专业技术协会是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普及科学技术、推广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为了使传统的畜牧业经营方式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牧民组织化、产业化程度,结合本旗实际,提出“工业化强旗、产业化富民、城镇化带动”的发展思路,并以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形式进一步推进产业化经营,建立“企业+协会+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基地的组织,切实提高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牧民增收。为了使“企业+协会+牧户”的产业化链条更好的发展,西乌旗旗委、政府还先后制定《发展畜牧业12项鼓励办法》,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拿出600万元、1000万元、2000万元、3900万元、5000万元,鼓励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推进了产业化进程。在办会宗旨上,以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专业合作组织对其成员开展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物资供应,提供生产服务,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对外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七.是提高农牧民科学养殖认识,做好增绿工作
一是每年在全旗范围内自行组织实施了为期30天的春季休牧,按照每亩0.5元的标准,累计发放休牧补贴1017.2万元。继续扩大禁牧面积,并对禁牧区提供每亩5元的配套补贴,新增禁牧面积 100万亩,使全旗禁牧面积达到500万亩。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引导牧民以租赁、股份、联户经营等模式整合草场,推广标准化划区轮牧,新增划区轮牧面积30万亩,使划区轮牧总面积达到213.6万亩。二是着力加快减畜工作。坚持每年两次的清点牲畜工作,巩固草畜平衡成果,预计牧业牲畜头数压减到189万头只,同比减少18万头只,其中大畜15万头,小畜174万只。以接冬羔、引进优良品种牛、肉牛育肥、黄牛改良为重点,着力提高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今年,全旗接冬羔49.2万只,目前已出栏15.8万只,发放冬羔补贴1700万元。预计到7月15日,加工冬羔25万只。
八.是实施畜牧业产业化政策,实现牧民群众增收
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实现畜牧业集约化、组织化、产业化为核心,着力提高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产业化带动能力和优质品牌推动能力。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工业反哺畜牧业和财政支持畜牧业的长效机制,大力改善畜牧业的生产条件,调整畜牧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和整合畜群结构及品种,发展生态畜牧业。在兑现冬羔补贴的同时,对牧民一次性引进6头以上西门塔尔母牛,给予每头牛600元的奖励;对育肥后出栏的肉牛,给予每头牛300元的饲料补贴;对本交区引进的三代以上西门塔尔种公牛,给予每头牛2000元的补贴;种公羊“特一级化”统一管理嘎查引进种公羊,给予每只800元的补贴。同时加大对牧民的技能培训,对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的牧民,给予600至2000元的培训补贴,提高牧民就业竞争力,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今后工作中将继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广大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以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致富为核心,紧紧围绕我旗牧区基地建设,全面实施科教兴农兴牧战略,建立健全畜牧业科技教育服务体系,努力构建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农牧民科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畜牧业科技、管理、服务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牧民科技文化和专业技能素质,大力培养现代新型牧民,为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迅速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全面促进我旗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健康、平稳、又好又快的发展。
西乌旗农牧业局
二0一0年八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