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咪哩乡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与思考
咪哩乡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与思考
咪哩乡是元江县的一个行政乡,以山区为主,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有建筑风格的李和才故居、培养军政干部遗址。地处元江县的西面,交通方便,县乡公路为水泥路,距县城34公里。辖6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咪哩乡位于元江县西部,总土地面积19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9639亩,复种指数120%,最高海拔2321米,最低海拔966米,乡政府所在地咪哩村距县城33公里。
咪哩乡由于地处高山,经济不发达,教育也很落后,再加之咪哩乡的教育起步较晚,教育现状就不是很好。到目前全乡没有一所幼儿园,只有附属在小学里的学前班。这三个月,根据我所学专业,我就被安排到咪哩乡小学学前班实习,在这三个月里我对咪哩乡的幼儿教师专业素质进行了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培养跨世纪人才,就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也就没有幼儿良好的素质。通过三个月的实习我发现,当地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教师的素质,虽然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有了提高和改善,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看似习以为常的因素制约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我决定对当地幼儿教师素质的现状进行系统的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教师在原有的专业水平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在知识系统、教育能力、研究能力、师德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在注重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而不是所有教师同层次、同水平的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学校文化引领教师提高素质、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
三、调查现状及结果分析
(一)教育现状
咪哩乡是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的一个行政乡,以山区为主,风景秀丽、民风淳朴。
咪哩乡各种教育形式起步较晚,1919年,紫驼骆和下龙塘村创办了乡立国民学校,各校在校学生分别为25 人、32人;1925年,瓦纳开办乡立国民学校,在校学生36人;1933年,甘岔、大芭蕉开办乡立国民学校,在校学生分别为22人、16人;1944年咪哩开办乡立国民学校,在校学生42人。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有限及思想意识的落后,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加之社会**,以上5所学校开办不久即先后停办。
建国后,贯彻“学校为工农开门,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951年9月,五所学校得到恢复,又新办了几所学校,这时辖区内共有小学7所,12个班,在校学生286人,教职工有12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畸形发展,一方面“停课闹革命”,另一方面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扩增。1966年底,紫驼骆、咪哩办起巡回农中2个班,在校学生36人,教师1人(民师)。1969年,咪哩小学办起附设初中班1个班,学生30人,教职工3人。到1976辖区内有小学29所,51个班,在校学生1852人,入学率达89.8%,教职工52人,其中公办教师30人,民办教师22人。毕业生180人,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通过调整、整顿,逐步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1982年,建立中心小学校长负责制,加强对所属小学的领导管理,实行县、乡、村三级分管教育。为了使边远村寨的适龄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1984年咪哩乡小学校发展到32所,在校学生1912人,毕业生135人,入学率达90.5%。毕业率95.6%,巩固率95.9%。有教职工63人,其中公办51人(代课27人),民办12人。1986年,改5年制为6年制,对学校布点、规模作了调整,1997年实现了六年制普及义务教育。2002年全乡有8所完小,22个校点,91个班,在校学生1802人,教职工125人(其中公办教师104人,民师3人,代课18人;小学高级教师有3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毕业率为100%。
解放前至1990年前咪哩未办过幼儿教育。1990年开始办学前班2个班,在校学生42个,到2002年学前班9个班,在校学生106人,教师9人。
2002年,设半寄宿制4个点10个班,有学生450人,占在校学生数的24.9%。学校硬件建设得到改善,全乡22个校点中19个校点已建成钢混结构房占87%,只有3个校点没有建钢混结构房(将要撤并范围)占13%,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现在人们一进村就可以看到高大漂亮的钢混结构房,哪里有高大漂亮的钢混结构房哪里就是学校。
建国初期,辖区内没有开办初中,小学毕业后读初中要到县办中学,学习成绩较好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才能入学。到1969年9月公社驻地咪哩中心小学开始办附设初中班后,大部分小学毕业生可以在当地附中读书。1975年,咪哩附中有2个班,在校学生94人,教职工有6人,其中公办14人,民办1人,工人1人。1976年,在“学习朝农经验”的影响下,兴起了办初中的高潮,咪哩乡境内的紫驼骆、甘岔、堕谷、孟鹏小学也办起了小学附设初中班,咪哩乡的附中由原来的1所发展到5所,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8人。把小学教师当做中学教师使用,既抽空了小学的骨干教师,又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质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恢复了招生考试制度,学制由原来的2年制改为3年制。中学规模也进行了调整,把其它4所并入咪哩附中,到1979年,咪哩附中在校学生达215人,有教职工14人。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1995年,咪哩中学分设建制,办学条件和教师的配备都得到较大的改善。1995年到2000年,开展青壮年扫盲工作;同期开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2000年9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了省、市、县验收。咪哩中学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现已建成了花园式的中学,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教师的合格率逐步提高。到2002年,咪哩中学共有15个班,在校学生537人,教职工有49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12人,二级教师20人,三级教师6人,未评的2人;大专学历的有37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人,中专学历的有1人)。
20世纪50年代,成人教育主要是开展扫盲工作。农村开展学文化活动,开办夜校,识字班,在青壮年、干部层中基本扫除文盲。全乡大部分村都办夜校,开展学习文化运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大部分学员都能读书看报,有的还会写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步。
(二)分析问题
通过观察、调查,我发现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农村幼儿教师基本文化素养较低,能力较差
近几年来,幼师生的生源质量有明显下降,特别是个别幼儿毕业生基本的文化素养较低。同时,在校时由于诸方面原因,一个合格幼儿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也欠缺。
2、幼儿教师入口变窄
由于政策因素,真正从正规幼儿师范毕业出来的教师比较少,多数是小教“嫁接”过来,而一个合格的小学老师并非就是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其专业技能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而这些教师又缺乏相应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缺少足够的理论支撑。
3、农村幼儿教师普遍教育观念比较陈旧、落后
她们通常把幼儿当作成人来看待,把成人的意愿强加给幼儿,缺乏尊重幼儿独立人格的意识;儿童心理学知识匮乏,不能遵从儿童的成长规律,以 “老实听话”、“遵守纪律”、“不调皮捣乱”等作为判断好孩子的标准。将幼儿园看成是帮助家长看护小孩的集中场所,听之任之,缺乏对幼儿的智力开发。
4、缺乏幼儿园间的相互观摩和交流
不同幼儿园间的相互交流、观摩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但农村幼儿教师由于经济、环境、信息等原因基本上没有相互交流切磋的机会,即使偶尔有一次,也因为长期处于闭塞的环境中而不能立即抓住要点和关键,从而根本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至于同一幼儿园教师之间的交流,因为大家基本上都处于相同的水平上,所以也就无从谈及学习和提高。
5、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与能力相对不足
大部分教师不会组织幼儿开展“动口、动脑、动手”活动,不会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活动,不能妥善处理幼儿之间的发生的纠纷,经常使用“惩罚”、“批评”等否定方式来对待幼儿,忽视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教育过程中不顾及儿童的感受,以灌输为主,教育内容小学化倾向严重。根据以上状况,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容乐观,如何使我园幼儿教师跟上教育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促进幼儿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的各项制度
我们应将加快完善以下几项制度:一是学历教育制度。积极鼓励我园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特别是对口的学前教育培训。我们将加大投入,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通过继续学习提高学历水平。二是培养培训制度。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选派教师去轮训学习,目的是在交流学习中提高业务技能。三是实施“教师青蓝”工程。优秀教师要有定向帮扶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帮扶任务,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二)抓好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逐渐实现教师从“学习型”向“专家型”的转变。教育科研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要充分利用课题研究的机会,带动全园教师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来,尊重每位教师的现有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使他们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扎实的弹、跳、唱、说、画和教的技能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保证。鼓励教师自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好的教学活动、游戏节目录制下来,互相学习。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是信息化时代的特征,掌握计算机技术是本世纪幼教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要求,教师要学会从网上获取广泛的信息,开阔视野、丰富教学,努力提高专业技能。
(四)为教师搭建一个充电的平台
1、保证资源。必要的参考读物是农村幼儿教师充电的主要途径。幼儿园将拿出一定资金鼓励每位教师订阅更多的幼教刊物。同时,为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应鼓励教师间互换订阅的不同刊物,共同学习。
2、提供参考。为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及时更新结构,运用先进的理念和经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每一份、每一期刊物发下来,都要抓紧时间认真阅读,并针对本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有关理论知识和先进经验,提出具体的指导性建议,让幼儿教师有针对性的参考学习。
其次,园长还应努力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爱学习的好风气,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的需要。当然学校还应逐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学习工作条件等,以达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国家的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幼儿的教育,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资,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为幼儿营造一个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环境。
第二篇:关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全国的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众多因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农村小康社会进程。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摸清现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按照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近期对全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我市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现状概括起来就是整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基础差。据统计调查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03299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0.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6%,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3%,文盲与半文盲约占3.2%(与统计部门公布数字基本接近)。以上数据均低于全省平均值5-8个百分点。
二是科技素质差。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农民接受科技教育的机会不是很多,有些农民有机会也不愿意参加;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民对一般性农
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生产技能培训的约为7.2%,低于全省平均值约2个百分点。
三是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占38%,今后打算外出打工的占27%,家里因缺少劳动力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造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总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龄在45岁以上的劳动力。这部分人大多就读在~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学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就是应试教育和当前尚需完善的素质教育的制约。无论是前几年的应试教育还是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民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的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
4、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校及培训中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部分农职中学。这些培训部门一般只能集中在市里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屯。有些乡镇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开展工作。因此,培训资源略显不足。上述培训单位又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培训条件也有很大差距。2001年以后,虽然市里明确培训工作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相对较大,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市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5、农民自身原因。主要是观念不解放,认为学不学一个样,主观上不求进取;有的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自身没能力承担参加培训学习的费用,有的家长还让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子女辍学;有的是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
三、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要着重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灵活施策,标本兼治,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推进农村小康社会进程的根本目的。
1、切实加强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要组织和协调市里相关部门制定好我市农村劳动力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将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部门,规定完成时限,明确检查验收标准,并抓好督促落实。相关部门和乡镇要把培训工作纳入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要把培训工作列入乡镇和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并由市里统一考核。
2、加大农民
第三篇:关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全国的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众多因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农村小康社会进程。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
重视这个问题,摸清现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按照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近期对全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我市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现状概括起来就是整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差。据统计调查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03299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0.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6,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3,文盲与半文盲约占3.2(与统计部门公布数字基本接近)。以上数据均低于全省平均值5-8个百分点。二是科技素质差。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农民接受科技教育的机会不是很多,有些农民有机会也不愿意参加;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民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生产技能培训的约为7.2,低于全省平均值约2个百分点。三是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占38,今后打算外出打工的占27,家里因缺少劳动力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造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总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龄在45岁以上的劳动力。这部分人大多就读在文革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学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就是应试教育和当前尚需完善的素质教育的制约。无论是前几年的应试教育还是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民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的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
4、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校及培训中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部分农职中学。这些培训部门一般只能集中在市里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屯。有些乡镇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开展工作。因此,培训资源略显不足。上述培训单位又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培训条件也有很大差距。2001年以后,虽然市里明确培训工作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相对较大,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市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5、农民自身原因。主要是观念不解放,认为学不学一个样,主观上不求进取;有的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自身没能力承担参加培训学习的费用,有的家长还让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子女辍学;有的是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
三、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要着重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灵活施策,标本兼治,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推进农村小康社会进程的根本目的。
1、切实加强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要组织和协调市里相关部门制定好我市农村劳动力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将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部门,规定完成时限,明确检查验收标准,并抓好督促落实。相关部门和乡镇要把培训工作纳入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要把培训工作列入乡镇和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并由市里统一考核。
2、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筹措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培训,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鼓励公办和民办培训机构投资农民培训。教育和引导农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提高自身和子女的综合素质。相关部门还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以弥补培训经费不足的实际问题。
3、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以大安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架,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形成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大中心,人、财、物统一调配和使用,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在不增加机构、编制、经费的基础上,由市编委行文,在各乡(镇)设立培训站。培训站站长由一名主管农业副乡(镇)长兼任,副站长由一名农业办公室成员担任。各乡(镇)要根据产业发展项目和培训专业的需要,从农业站、畜牧站等单位抽调1-2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培训工作,使乡(镇)培训站达到有2名以上专职人员从事培训工作的要求标准。村设培训点,由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使我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完整的市、乡、村三级培训体系。体系建立以后,要明确隶属关系,并按实际需要赋予相应职能,不断完善培训条件,落实培训经费,使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4、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参加学习培训的相关政策。市、乡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研究和制定鼓励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等各项培训的有关优惠政策,要让参加培训的农民尝到甜头,同时真能使农民通过参加培训达到增收的目的。对农村的特困生,各级政府、学校和有关部门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千方百计防止辍学,坚决杜绝新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出现。
5、分层次、多渠道对农民实施培训。主要分三个层次:初等农业技术教育、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等学历培训。初等农业技术教育主要针对45岁以上农民和即将走上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生劳动力,主要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部门和农村职业中学通过集中办班培训、分流教育、科普之冬(春)培训、科技咨询与服务、电视空中课堂、网络教学等形式开展;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下,有转移输出愿望的农民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初高中学生,此类培训主要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部门、农村和城市的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和各类民办培训机构等承担;中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针对农村村干部、农村各类专业户、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农村能人,此项培训可由各类成人中高等专业学校承担。要积极开展定单、定点和定向培训,鼓励校校、校乡和校企之间联合开展培训,保证培训后的农民充分就业。
6、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加强农村小学和初中劳动技能课教学环节的落实;在农村中学开展以绿证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的3 X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工作;重新研究制定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效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复杂系统工程,抓好这项工程,就等于为农村小康建设加上了推进器,实现农村的小康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关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全国的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众多因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农村小康社会进程。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摸清现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按照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近期对全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我市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现状概括起来就是整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差。据统计调查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03299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0.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6 %,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3%,文盲与半文盲约占3.2%(与统计部门公布数字基本接近)。以上数据均低于全省平均值5-8个百分点。二是科技素质差。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农民接受科技教育的机会不是很多,有些农民有机会也不愿意参加;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民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生产技能培训的约为7.2%,低于全省平均值约2个百分点。三是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占38%,今后打算外出打工的占27%,家里因缺少劳动力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造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总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龄在45岁以上的劳动力。这部分人大多就读在文革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学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就是应试教育和当前尚需完善的素质教育的制约。无论是前几年的应试教育还是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民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的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
4、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校及培训中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部分农职中学。这些培训部门一般只能集中在市里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屯。有些乡镇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开展工作。因此,培训资源略显不足。上述培训单位又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培训条件也有很大差距。2001年以后,虽然市里明确培训工作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相对较大,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市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5、农民自身原因。主要是观念不解放,认为学不学一个样,主观上不求进取;有的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自身没能力承担参加培训学习的费用,有的家长还让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子女辍学;有的是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
三、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要着重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灵活施策,标本兼治,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推进农村小康社会进程的根本目的。
1、切实加强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要组织和协调市里相关部门制定好我市农村劳动力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将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部门,规定完成时限,明确检查验收标准,并抓好督促落实。相关部门和乡镇要把培训工作纳入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要把培训工作列入乡镇和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并由市里统一考核。
2、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筹措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
第五篇: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分析与思考
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分析与思考
徐学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的基础音乐教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还有不少地区,甚至有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仍存在音乐教师师资配备不足的情况,这是违背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教师是实施课改的关键,若按一所小学20个班级数计算,此校每周的音乐课应在40节以上,再按一名音乐教师周任课节数14~16节计算,那么这所小学应配置3名或以上的音乐教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师资配备严重不足。
一、小学音乐教师现状分析
1、课堂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本人听了这么一位兼职音乐教师上的小学一年级的音乐课:上课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出示一条谱例,当时我很惊讶,如今小学一年级学生就具有这么强的视谱能力?教师提问:这条谱子中有多少个“DO”音?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轻松回答了这个问题;接着教师又提问:那有多少个“RE”音呢?这样的提问让我更为震惊,这与音乐本身有关系吗?又有一位兼职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把这节课要教唱的一首歌曲的歌词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看着东倒西歪趴在桌上的学生,我也忍不住皱起了眉头。音乐课最基本的音乐性到哪儿去了?这样的音乐课我们的孩子会喜欢吗?还有部分音乐教师的不谐和的钢琴伴奏,真担心孩子们的听力因此受损;不切实际的歌曲定调,孩子们稚嫩的嗓音必定不堪重负。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参差不齐
在一堂音乐课上,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指出音乐教师范唱时走了音,教师除了当时肯定学生的做法,故作轻松地自我调侃一下之后,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还有不少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节奏演示不平稳,伴奏节奏不统一等现象。音乐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歌唱、钢琴弹奏、简单乐器教学、合唱指挥、音乐欣赏教学、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等能力,大部分专职音乐教师都是从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他们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有擅长声乐的、舞蹈的、钢琴演奏的,等等,掌握一定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而不少兼职音乐教师没有系统地接受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没有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不会进行基本的钢琴即兴伴奏,音乐理论知识了解掌握不够全面,等等,再加上兼职音乐教师担任着其他学科的教学,使他们往往无暇顾及这门兼职学科,仅是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而已,放宽对自己和对学生的要求。
3、对音乐教学研究、反思能力相对较弱
曾有音乐教师讲述发生在他的音乐课堂中的一个教学事件,在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过程中,教师介绍再现部——“化蝶”后提问:其间增加的竖琴的琶音,是为了表现怎样的场景?一位学生不加思索地说,这是祝英台在洗澡,引得哄堂大笑,这位教师当时十分恼火,音乐课因此无法顺利进行。音乐教师对于如何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如何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还有待于增强。有不少音乐教师对教育科研还是望而却步,对于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确立现代教学观念,努力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实力
许多音乐教师任职后,希望自己在专业技能方面能够进一步提高,然而一边是繁重的教学任务,再加上专业学习的开支绝不是一笔小数目,使很多教师放弃了这个念头,本市从这一实际出发,组建了音乐教师艺术团,要求各校为音乐教师每周固定一个专业学习的时间,分别设立音乐教师合唱团和音乐教师舞蹈队,这种群体参与的训练形式,不仅提高了音乐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还可以造就集体感和友谊,加强团结合作精神,以多种教研活动为载体,努力营造音乐教师专业学习氛围。
我们以往的教师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如重视理论说教,忽视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虽然他们也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以自己摸索为主。因此,教研部门应对教师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加工处理,应用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实现由“供给”模式向“需求”模式转变。
一个音乐专业技能强但缺乏教学能力与方法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个好的音乐教师,而一个教学能力强,只要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就有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音乐教师。当然,掌握的专业技能的范围越宽,水平越高,对教学就越有帮助。音乐教育应该首先为许许多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使他们具备音乐的基本素质,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享受音乐所赐予的人生乐趣,让美好的音乐陪伴他们的一生。美国艺术教育大纲的其中一个标准,就是培养学生能够当众自信地歌唱。因此,音乐教学除了歌唱技能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勇气、自信等,把音乐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教育手段。又如合唱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是音乐之外的一种潜能。可以说,音乐对人的培养作用远远大于音乐本身。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2、音乐教师要学会在反思中成长
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还需要不断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需要借鉴和学习别人的成果,如研究案例,案例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景的描述,它是与实践相关的,蕴涵了教学的复杂性和问题性,教师通过阅读案例,可以不亲临现场就能了解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对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解读”。
音乐教师还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撰写一些发生在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故事;要善于捕捉自己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存在的问题,并逐步养成研究这些问题的意识,以批判的眼光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
3、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发挥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各校音乐教师师资配备情况引起足够的重视,严格执行学校艺术工作条例,确保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规范顺利开展。学校更需要创建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让教师感受到学校领导对他们的关心,这对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发挥教师的优势是有着
积极意义的。同时,教师也应注意从自身的调整与改变入手,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以积极的心态投身于音乐教学之中。
理想的音乐教师应该是音乐艺术与教育艺术相结合的专家,既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又具有良好的音乐基本技能、丰富的音乐知识,在教学品格,教学技能、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心理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素质。
教师个体优异的文化素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职业精神、高超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巨大的。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