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正的失败是不去拼搏
考研回忆:真正的失败是不去拼搏
非常偶然,有一天,我在合肥图书城里,看到一本书《风雨考研路》,里面有一篇文章题目叫《真正的失败是不去拼搏》,我至今清楚地记着里面那句非常感人的话:“你努力过吗?如果是的,那你就一定不会失败,因为真正的失败是不去拼搏。”
带着一种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秉着“真正的失败是不去拼搏”的信念,我如修成正果般达到一种极佳的学习状态——我几乎每天只需要睡6-7个小时(除每周日早上奖励自己一个懒觉),其余的时间,我的头脑都是高度清醒的。真正的拼搏是一种无穷的乐趣,这是我拼搏考研最深刻的体验。当你处在一种颠峰状态的时候,一切杂念和杂事便都自然而然的地退出你的身边,因为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想它们。此时的状态,是一种“纯净”的境界——整个人的所有注意力完全投入书本,争分夺秒地学习,一切又都有条不紊。
经历考研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当获得成功之后,回头你会发现自己获得的不仅仅是考分,专业方向,读研的机会这些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考研风雨的过程让我茁壮成长,不仅是意志力上和理性上的,更是心境上和心态上的,对生活感恩,对生命有信,有望,有爱。曾经性格柔弱,依赖性强,总也长不大的我,经历这次考研,不仅更加独立坚强,而且重新认识了自己,发现自己。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一个人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为实现人生目标付出努力。
一、选择
因高考分数的关系,我本科并没有能够学上自己喜欢的理工类专业,而是被服从调到一个很冷的专业——国际政治。事实如此,只能接受,但是,我知道这不是自己的理想所在,在这里,没有我的未来。大学四年,平凡的我没有留下任何闪光的东西给我的大学生活,无目标,无付出,不努力,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到了大四,面对就业,面对竞争才顿然醒悟的我,为自己的虚度年华,挥霍青春后悔不以,感觉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对我抱有很大希望的父母。要改变现状,考研显然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之一。在那时,摆在我面前的是三条路——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由于大学所学专业冷僻,就业困难,所以选择的道路初步定在考公务员与考研上。为此,我们一家三口还讨论一番。首先母亲极力主张考公务员——收入稳定,待遇优厚,母亲的理由很充分。父亲的要求更为严格,也更高,他说公务员要考,但不是现在,若没有真才实学,即使考上公务员,也很难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先考上研究生,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获得一技之长后再去考公务员,层次就大不一样了,在将来的公务员工作岗位上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大增。我也更倾向父亲的观点。经过讨论,父亲的观点占据绝对上风——先考研,再考公务员。当时一心想改变命运,改变困难的现状,没有考虑前方的道路有多崎岖,一心考研吧,不管有多大挑战,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也要走。
既然决定了,近期目标——考研,专业与学校的选择是必然的。合肥工业大学一直是我向往的高等院校,对于我这种处于学习成绩最底层的学生报考合工大,还是比较现实的。但是专业的选择,真费了我不少心思,跨专业是肯定的,跨专业就意味着自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专业课四门,挑战性极大。综合报考专业难度,以及自己偏爱程度,权衡考虑——企业管理专业为最合适选择。
这样06年春节期间,我为自己定下06年的一年奋斗目标——合肥工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勇敢的选择,从容的面对,从以后的结果,事实证明来看,我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二、起步的阳春三月
春节一过,我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学校,那时,正是二月底。为了脱离寝室的喧闹环境,我在学校外面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子,安静舒适,很适合考研的朋友居住。
到了三月06年考研成绩陆续公布,同时,准备07年报考的研友们也开始了备战工作。学校考研气氛浓了起来,各个考研辅导班也相继做宣传报名工作。为了打好数学基础,我报了本校的数学辅导班,认真倾听我校两位最好的数学老师——杨桂圆,李天胜的授课。同时,英语方面,更注重基础复习,每天狂背英语单词,与教材经典范文。刚刚到校一开始还没进入学习状态,毕竟很久没学习了,没法让自己静下心来。后来慢慢地逼自己,才渐入佳境。学习就是这样,只要有了开头,再加上一点坚持,以后的计划就会很顺利地进行,很多人总是抱怨自己没有学习状态,其实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开始过。
就这样,按数学辅导班的计划与自己安排的英语计划持续到五月底结束,考研第一轮的打基础备战过程波澜不惊地结束了。3、4、5三个月的基础复习效果感觉不错,自己已经上了一个台阶,进入了角色,入了门,为暑期的强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6月由于论文答辩,学校的任务开始重了,同时自己又是一个地道的足球迷,6月10日-7月9日的世界杯怎么能错过不看。由于多种因素,多种理由,我为自己放了一个月的假,6月,我彻底放松,一边准备论文答辩,一边开心地看世界杯,为我永远喜爱的球队意大利队加油(最后意大利夺冠了,预示我考研必胜)。这一个月也是我在06年一年辛苦备考过程中的停休站,也是我从春季打基础过渡到暑期强化的一个分水岭。
三、暑期强化
早已闻新东方英语的名气,如雷惯耳。对于一个梦想考研的学子,我怎么不对她心驰神往呢?能够进入新东方课堂,认真倾听新东方老师的精彩讲课和老师的与众不同人生经历,也为自己的考研生活增添了一笔色彩。十二天的课程短暂但令人难忘。
回顾仅仅12天的新东方之旅,是充实的12天,愉快的12天,全国各地怀着考研梦想的莘莘学子有缘相聚在一起,和我同宿舍的其他几个兄弟都来自不同的省,我们的相处很融洽,晚上九点后下完自习,回寝室至少还要打两个小时的牌才睡觉,课程结束后,我们十兄弟AA制在市区一家饭店happy了一下,大吃大喝了一顿,当时倒下了两个,都是南方的(申明没我),南方人喝酒显然没有北方人那么强悍。
给我们上课的四位老师都挺牛B的,特别是给我们主讲阅读的印建坤老师更是魅力十足,不仅课讲的好,人也英俊潇洒,真看不出来他现在仅仅27岁,只比我大两岁,想想有点自卑,年龄比我大不了多少,成就如此之高,我得赶紧努力,加油„„
12天的强化训练,使我的英语层次上了一个台阶,增添了我对英语的信心,使自己面对考研难关,更有底气。不仅如此,更大的收获是学习到了新东方精神——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种精神在我之后的半年考研复习中,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不时的给我力量,攻克一道道难关,这种精神是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是一种从绝望中义无返顾地寻找希望的精神。“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绝望,并非人生真正的日暮途穷,而是每个人在奋斗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因缺乏自信和贪图安逸而意欲放弃的闪念;而“寻找希望”,则是一种克服懒惰,自我激励,超越极限的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我确实相信新东方精神能够改变人的一生。
四、秋之平静
刚从北京回来,大概在家休息了两三天,就前往合工大,在工大王爷爷的帮助下,寻找到了校内的一间住所。这间近似于地下室的住所,有其特别之处。简陋的房间里有过无数考研考博者的辉煌历程,只要在此房间过的所有奋斗的学长,无一例外的全部成功。房东在交给我钥匙的同时,对我说:“我可以不收你房租,但你必须保证一定考取,不能把我这记录破了。”我笑了笑说:“房租还是要收,考研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
清楚地记得我是9月4日正式入住这间沾有喜气的陋室。2007年的1月20日考研,接下来直接面对近五个月考研漫长的历程。这五个月是我复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决定性的时期。在这里的五个月我体会到一种彻底的孤寂。我把自己关在那间小房间里,独来独往,与世隔绝,一天到晚都不用说一句话。晚上,我守着那盏孤灯,寂寞便无声的蔓延开来,充斥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
考研的生活无疑是辛苦的。因为无论任何时候,心里总会有这样一件事情牵挂——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日子因无休止的学习而变的单调。那时候最轻松的就是吃午饭和晚饭的时候在食堂可以看一会电视。记得入住工大第二天,我就拟订了这五个月的复习计划,分两轮:第一轮9月-11月,巩固暑期强化的所有知识,以历年真题为参考,全面复习数学英语政治以及专业课,第二轮12月-1月,以模拟试题为主做最后冲刺。由于我基础较差,跨专业,又要自学数学,我常常被一道道数学题绞尽脑汁,有时有放弃的念头,当我又想起“真正的失败是不去拼搏”那句话,又重新静下心来,攻克一道道难关。那些日子回想起来都觉得是种奇迹,晚上1点到两点睡觉,除了去吃饭以外,所有的时间都在书桌旁边,生活重复又重复,累着并充实着,很有规律。几乎不和任何朋友联系,就一心一意啃书本,这样的日子看起来很辛苦,实际上却有莫大的快乐。每天看着自己真实的付出,看着一道道数学题被我拿下,一篇篇英语单词被我搞定,心里盘算又与理想近了多少距离„„那种感觉乐在其中。
我不怕孤单,也不怕寂寞,离开家,过着独来独往的生活,告别过去的舒适安逸,开始单调艰辛的考研生活,我也有过泪水和不堪忍受,亲人和朋友的相伴让我坚韧让我沉着。
考研路途中,我曾经得到很多关爱,无法忘记在家中等待的爸爸妈妈,为我撑起坚强的后盾,鼓舞我战胜自己,战胜困难;无法忘记,在我艰辛考研生活程中,来看望我的唯一的一位挚友,她对我一声声祝福,她真诚的笑脸永远永远印在我的心上。还是那么清晰的记忆,真诚善良的她提着两袋水果来到我入住的工大校园看望我,我们一起在工大的怡园餐厅共进晚餐,身处逆境中的我真正感受到亲人朋友的珍贵,有太多太多的温馨和感激在心底静静流淌。
即使很多年后,我还会记得那个晚上,那个女孩倾听那个男孩,就象一个母亲倾听一个孩子,他的艰辛的历程与美好未来的展望。她向他举起酒杯:“祝你考研成功!”他也向她举起酒杯:“祝福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经历考研检验出了世界上最高尚最纯净的友谊,给了我一颗沉稳的心,告别了过去的轻浮与草率,使我从一个更高的人生高度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不知道那个女孩子能不能看到这些文字,会不会感觉到那个男孩正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将她的心连在一起,如果有可能,我愿意用一生去报答她。
五、冬之爆发——难忘那个冬天
冬天本来是一个生命凋敝的季节,但2006年的冬天却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冬天因单调而艰苦的生活,无亲人和朋友的相伴而变的异常寒冷;这个冬天因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在困境中奋力拼搏,一点点的消耗自己的能量,同时又一点点积蓄自己的力量,做最后一搏而变的异常温暖。在最后冲刺的那两个月里,我清楚地看到自己能力的极限,那种马拉松比赛最后冲刺的感觉,那时我以为自己站在上帝的面前接受审判。
整个冬天的所有生活和心路历程全部记录在日记里。翻开日记,平静、紧张、忙碌、充实填满了整个记忆。随着精力的逐渐耗尽,压力越来越大,最后那段日子里,我常有坚持不下去的感觉,但信念与亲人朋友的鼓励支撑着我继续前进。
尤其是进入12月份,数学政治冲刺班模拟和串讲全面开课,同时英语进入模拟阶段,白天基本上被听课占用,自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上午听了数学串讲,下午又要乘车去听政治串讲,晚上还要自己测试英语,感觉时间过得比秋天时快了很多,尽管这样,我的心态仍然保持的不错,阵脚未乱,每天还是按计划进行,也没有过分在意模拟考试的分数,但是我会深刻检讨每一道题做错的原因,决不让错误出现第二次。那段日子我突然对考研的结果看的很淡,根本不去思考考研是否会成功,只是做好冲刺阶段自己该做的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静静的等待那一刻„„
回首那个冬天,它带给我更加沉着平静的心态和一种信念:生活不是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角落都是同样温暖的,寒冷、单调、疲劳都会在你左右,尽管如此,仍然要相信自己,坚持一点点,踮起脚就更靠近阳光。
六、决战时刻
在大家紧张与期待中,终于等来了最后的决战的日子——2007年1月20日。
19日的晚上吃过饭,我跑到网吧上了会网,与同学聊聊天,放松了一下,8点多回到住所。我坐在自己的书桌旁边,看着前面一堆堆的课本与笔记,想到这一年以来自己倾尽全力的付出,就要在以后的两天中得到证明,有压力,也紧张,但我还是一直重复着一句话:准备了这么久,我的付出一定有回报,现在只需要做唯一一件事,就是将试卷上所有自己会做的题目答案写下来,就是成功的考试。
回想起那四场考试,仍记忆犹新。第一天政治英语考试,自我感觉考的不错,尤其是英语,我最弱的一门,运气很好,作文是我曾经背过类似的模板,很快很有质量的先写好了作文,更增添了我当时的信心。第一天考完,心情晴朗很多,格外轻松。
不知道什么原因,也是是天意,应该不会是我兴奋过度。第一天考完的那天晚上我彻夜未眠,也不是担心第二天数学和专业课考的不好,就是睡不着,就这样,以这种状态进入考场。上午数学,我明显感觉状态不佳,刚好今年数学挺难的,当我做到解答题时,前四题都没有做出来或做全对,当时我慌了,思维混乱,大脑一片空白。记得当时我把笔放下来,扒在桌上停了一分多钟,等待情绪稳定下来后才开始继续答题,勉强地在3小时内把自己会做的题写了下来,保住了基本分。考完数学后,我有点丧气,发挥不佳。不过也不算很糟,下午专业课我准备的还是很充分的,应该能捞回分数。一切都不意外,专业课比较简单,基本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很有信心的完成了答卷。
1月21日下午5点30分,我走出考场,深呼吸一口,除了数学稍差,其他的感觉考的还不错,属发挥正常,有一种解脱的轻松而丝毫没有胜利的喜悦,我实在太累了,不管考试成绩会怎样,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赶快回住所好好睡一觉„„
七、漫长等待
2007年3月9日晚11点,我查到了自己的考试分数,政治58,英语57,数学88.专业课119,总分322.第一感觉有点失落,数学比我预想的要低10分,其他都在预料之中,单科过线都没问题,总分就危险了。去年工大分数线340,今年由于数学难度增加,据打听分数线会下降10-20分。在国家线没下来之前,全家仍感到不塌实。尽管如此,我对自己的所获得的成绩还是予以肯定,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拼搏所获得的回报,对于一年前没有一点基础的考生,获得322分已属不易,没有任何侥幸可言,父亲对我说:“即使你没有录取,我也对你的成绩满意——尽到心了。”
3月底,国家线下来了,A类330,B类325,C类320,我未能达到第一志愿报考院校的分数线,但仍然有机会继续读研——调剂到C类地区。经过自己的选择和多方面努力。我被调剂到昆明哩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获得复试资格。4月19日复试波澜不惊,下午6点我就知道复试的结果,我已经被录取了。面试结束的那一刻,我又深呼吸一口,告诉自己,我终于胜利了。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又经调剂的百转千回,才搭上了读研继续升造的末班车。
八、后续——感悟
我的考研生涯,在经历众多坎坷之后,圆满结束。回想当初的选择与决定,以及一年以来的付出和努力,我可以骄傲地说自己超越了自己,自己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其实考研并不可怕,它不过是一段检验你学习能力和坚韧精神的特殊时光,每一天不过是普普通通的1/365.整个考研事件的确成了我人生最重大的一次转折。这不仅仅是完全改变了我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于我的成长来说,是一个超越自己,战胜自己的过程。每一个人都不甘于平庸、无知和被忽视。也许有些人认为生活本来应该这样:有一分稳定而体面的工作然后恋爱、结婚,然后守着微薄的工资到死。我本能地抵制这样的想法,我愿意付出一切的代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要这样本来的过一生。
是的,真正的失败是不去拼搏。我想人的一生,总应该在奋斗中度过。我觉得拼搏的人是幸福的。考研这一年的所有日子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种财富,一种积淀,我想,今后遇到再大的困难,最起码我有勇气去面对。
人在年轻的时候,不能单追求衣食之乐,也要为自己的某个理想而奋斗,这样等上了年纪时,就不会因虚度年华而后悔。
谨以此文,写给正在考研的朋友以及生活彷徨的朋友与我共勉!
觉得自己孤独吗?绝望吗?世界将你抛弃了吗?其实都是心态在作怪。孤独?我独自一人上了四年自习,可是我觉得这很充实,至少没有挥霍时间。绝望吗?那样的本科在你们看来就是垃圾,但是我不曾感到绝望,因为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世界并没有抛弃任何人,但是你不坚强,向命运妥协,抛弃你的信仰,请问原谅自己真的会让你好受吗?
再坚持坚持吧,70多天很快就会过去了。考研本身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真正难的是能否坚持到最后一刻。考研本身并无什么意义,重要的是你从中究竟收获到了什么。我想如果你得到了鞭策人生的力量和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追求以及面对对未来挑战的信心,那么也不虚此行。那张录取通知书不过是对自己的一份肯定,一个光荣返程战士的荣誉勋章,除此之外,并无太多意义,为考研而考研的人其实并不明智,人生有许多值得你去追求的东西。
或许这些东西有些雷人,但是对我的意义非常的不同一般,这是大学四年用过的东西,并非全是为了考研,我一直认为完成人生的每一次升华必定需要一个艰辛的过程,而研究生考试只是这一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人生的积累才是真正需要去做的事情,善于积累人生的人才是强者。
或许你积累了很多仍旧无法做到预期的目标,那只是因为你积累的不够多,不要气馁,要始终相信终于有一天有属于你的天。每当你做成一件事,你就多了一份勇气与信心,当你变得足够坚强了,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到你了,也没有什么你想做到却做不到的事情。
不必在乎周围人的选择、他们对你的看法、他们的想法,做好自己就足够了。不觉得放下那些包裹心里会很轻松吗
以上是复习资料的总结,其中选择资料时容易犯的错误如下:
(1)有些人觉得红宝书太枯燥,用任汝芬一或者其他参考书代替红宝书,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红宝书是政治出题的标准,考的就是红宝书上特定的说法,可以说红宝书看熟了,政治的多选题才能多拿几分。
(2)只是看熟红宝书不背诵,或者想背但不知道背什么,或者过早开始背诵。政治这东西就是考的记忆,不背诵怎么可以呢?如果理解不了,何谈记忆呢,过早记忆也记不住啊。所以必须背,但不能太早因为容易忘记,12月初可以开始背诵。如果不知道背什么的话,就背肖秀荣四套卷吧。(3)不做练习题,光做真题。要知道,英语真题就那么一点点,做个30天就做完了。政治何况还不用做真题。
(4)练习题跟真题肯定不一样!傻子也知道,不用你说出来。有些人觉得石春祯220篇太难了,就不做了。要知道,你不做完这个资料,你怎么能看到自己阅读速度的提高呢?记着做这种练习题,错多少都没关系,错错更健康。要把重心放在用它提高阅读速度上。真正要注意做错的是真题。只要做错了,就要问自己为什么做错。然后问下自己,我在考场上怎么才能不做错。
越到最后心越慌,越容易放弃,希望你心中坚定,不要轻言放弃,战胜你自己。
提醒一下,英语和政治的每天的分配时间,可以是上午看政治,下午看英语。让你的大脑习惯于那个时间思考相应的问题。如果是在职的朋友,那你需要抓紧时间,提高效率,在这期间完成相应的任务。
答题技巧篇
做题时候要注意,考试时候一定要拿铅笔在试卷上作记号,题干中让选错的,一定要用双下划线标出是选错,免得选出了正确的。明确错误的标出×!不太肯定,但怀疑是错误的标出×?。正确的同样适用。此外,选出的答案要标在每个题目的前面,方便检查。一般至少留够20分钟-30分钟的检查时间。考试时也建议带上湿纸巾,当做题做到冒冷汗或者脸红脖子粗的时候,擦一下,可以让大脑恢复清醒。此外做主观题时候一定要实现在草稿纸上写出要点或提纲,避免做到后面忘记了。
80天足够考英语、政治上60分了,要有信心。英语提高阅读速度是根本,因为那样会有更多的时间重新看一遍文章。老妖英语考过75,但是提前一个小时做完,检查了半个小时就交卷子了。政治抓好红宝书,上60分问题不大。如果肖四出的到位的话,基本上能够囊括当年的政治主观题。
最后让我们以这句来结束吧:一个人有梦想眼睛里总是充满光亮。老妖精在这里祝愿大家2011年考试成功!
Horace
2010年10月23日星期六
第二篇: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论文学》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别林斯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尔斯泰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高尔基论青年》
●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高尔基
●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高尔基论青年》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高尔基
●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
--高尔基:《论文学》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高尔基论青年》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
--《高尔基论青年》
●对于有文化的人,读书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视读书,它是我的一种宝贵的习惯。高尔基
●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培根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论说文集》
●图书馆使我得以有恒地研习而增进我的知识,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两个钟头,用这个办法相当的补足了我失掉的高深教育。
--《富兰克林自传》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罗曼·罗兰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奥斯特洛夫斯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的海洋。
--凯勒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第三篇: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的话题,你们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其实幸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用心体会,观察,就会发现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而真正的幸福更需要我们关注生活、关心他人,不仅使自己感到快乐,而且让身边的所有人都活在快乐的氛围中。这样,不但自己能获得快乐,得到幸福,身边的所有人也被你的行为所感染,一传十,十传百,这样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我们也会感到只要身边的人快乐,自己也会感到快乐,从而,身边的人感到幸福,自己也会感到幸福,这就是真正的幸福。
为身边的人排忧解难、解脱他们心灵的困扰,也是真正的幸福。当我们身边的人有心事时,适时地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他们不高兴的根源,分析他们当前的情况,及时抚摸他们心灵的创伤和引导他们放松紧张的情绪,谈一些他们喜欢的话题,这样不仅帮助他人,使他人的心灵得到放松,而且自己也能从中了解更多事情,提高自己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排除他人的烦恼,不单自己获得快乐,他人也受快乐的气氛影响,从而真正地从困扰中解脱出来,就像在寒冷的冬天里突然有一束温暖的阳光照射在身上一样,使人得到安慰和感激,这也是真正的幸福。
自己获得快乐并将它推己及人,也是真正的幸福。当我们听到一个笑话,并在适当的时间将之与身边的人分享,让他们能在劳累的生活、繁忙的学习中与我们会心一笑,彼此真正地了解到笑话的真谛,从而为身边的排除烦恼,缓解疲倦的身心,这样不仅仅自己快乐,他人也感到快乐,这也是真正的幸福;当我们解出一道难题或获了奖,将我们的方法和心得巧妙、适时地与身边的人分享,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奋斗历程与身边人共享,同时聆听他们的看法,听取他人的观点,共同促进,不仅激活奋斗的动力,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也会得到身边人的肯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自己和身边人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是真正的幸福。
其实,幸福就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不用想“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想的那么迷茫,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幸福就是有我们的心态决定,并不是由我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由此,我们每天保持开心、快乐的心情,微笑每一天。不仅自己的心情愉快,这也可能影响到身边的其他人,或许有一些人心情正低沉着,看到你脸上的微笑,心情可能会恢复,变得开朗起来;或许我们自己被一些琐碎的事情所困扰,但我们以另外一种态度来对待,看法不同,或者心情可能会好起来。真正的幸福是主观能动性的,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微笑每一天,坦然地面对生活的琐事,真正的幸福就在我们的心中。用发现美的眼睛着眼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真正地行动起来,真正的幸福随时随刻都陪伴着我们。同学们,我说了那么多,你们是否找到“真正的幸福”的含义了呢?我们赶快行动吧。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祝:身体健康
心想事成 致谢。
姓名:陈凯玲
日期:2013/5/30
第四篇: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鲁迅说,不做亡国奴固然是对的,但我们就甘做有国奴吗~~~
一、引言——“爱国”的用途与误用
在世界日趋一体化的时代,传统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逐渐成为明日黄花。1 [1] 如果处于蒙昧状态的人类原本没有国家,如果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正在(哪怕是极为缓慢地)将整个地球缩小为一个“村庄”,那么过去曾被奉为至上的民族和国家只是社会进化的一个片段而已。就和人一样,有生必有死;“民族”或“国家”作为一种历史虚构,或许是不值得不遗余力抓住不放的,更不值得为了“爱国”还是“卖国”而打个你死我活。但在近代,爱国主义成为中国第一大天经地义的信条,有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神奇威力。一旦被标榜为“爱国者”——如岳飞、文天祥或林则徐,就青史留名、千古不朽;一旦被戴上“卖国贼”的帽子——如当年出面签定条约“丧权辱国”的琦善(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甚至包括李鸿章),则注定面临着万劫不复之境,不论历史真相如何都为万人所指,纵然跳入黄河也洗不清。“爱国”与“卖国”作为黑白两顶相辅相成的大帽子,承载着历史的千钧之重,足以震慑世人肝胆,令其“战战兢兢”、“危言行孙”。
尽管自我标榜的“爱国者”可能言之凿凿,但是“爱国主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却不容易说清楚。更近的不说,笔者且以发生在中国本土上的一起标准的“抗日救国”事件为例。史书上都记载,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拦日军进攻,于1938年在花园口人为决口,造成黄河大改道,受灾面积5.4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1250万人,死亡89万人,而日军伤亡竟只有上千人!即便这种做法可能一时阻挡了日军的进犯,2 [2] 难道这就是“爱国”吗?不要忘记,即使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日军也仅杀戮了30多万中国人,和“国军”的这一惊人举措给中国平民所造成的灭顶之灾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3 [3] 这种行为在本质上究竟是“爱国”还是“卖国”,恐怕得看我们究竟如何定义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很难界定的概念。如果爱国就是为了“中国”的门面、国土的完整,那么黄河决口不失为“爱国”行为——至少其初衷是“好的”,只是后来证明得不偿失、徒劳无功而已;但如果爱国是指“以人为本”——爱惜这个国家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那么这种行为不仅不是“爱国”,而且有可能是在“卖国”了。笔者并不是在鼓吹“好死不如赖活着”——如果人民自己情愿,完全可以“誓死不当亡国奴”,为了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而奋战到最后一人;但是外人似乎没有什么正当理由强求当地居民这么做,政府更不能在人民不知情的情况下以抵制侵略的名义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灾难。
上例表明,即使对于抵御外国侵略这类看似天经地义的爱国主义主题,爱国和卖国仍然可能是很难区分的。如果明知本国部队无力保卫一座城池,而徒劳抵抗肯定会招致入侵者的屠城,那么究竟应该是抗争到底还是不战而降呢?这是一个很困难的道德选择。笔者无法论证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而只想说明情绪化的宣泄是不负责任的。但及至今日,盲目的“爱国主义”情绪仍然被作为某些激进的反人类行为的道德资源。虽然发生在异国,最近的伊拉克战事以及恐怖主义袭击还是为国内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情绪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场所。在网上评论中,一些网民们对于英国、埃及以及伊拉克国内为新政府服务的美国“走狗”遭遇人为不幸表示幸灾乐祸。4 [4] 但他们似乎忘记了,“人肉炸弹”是不长眼的;当它们在地铁或马路上爆炸的时候,谁能保证遭遇不幸的人都是“走狗”?况且如果伊拉克人民在新的体制下真的能过上自由、民主与和平,他们的合作或参与又有什么错?我们又有什么权利要求他们回到萨达姆的时代?!
不可否认的是,就和任何意识形态一样,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有其独特的功用。正如阿克顿指出:“爱国主义之于政治生活,一如信仰之于宗教,它防范着家庭观念和乡土情结,如同信仰防范着狂热和迷信。”5 [5] 事实上,爱国主义之所以成为一种不可挑战之信仰,无非是因为中国在近代因战败而受到列强的种种屈辱。从文化进化论来说,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在困境——尤其是外来压力——下的自然反应。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一般不会如此在意区区几个不足道的“卖国者”,他们也没有能力造成实质性伤害。但一个失败的民族不仅面临着外部的压力,而且对内也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在这个时候,“爱国主义”可以说是一个一箭双雕的法宝:它既能整合民族内部的力量,平息内耗与纷争,又能藉此有效抵御外部的侵略。且不论它政治上正确与否,爱国主义对于一个民族的起死回生可以是一种颇有功效的兴奋剂。
然而,既然处于“真理”的范畴之外,爱国主义就不是什么天经地义的“正确”的东西。6 [6] 就其社会功用来说,它既然有能力做“好事”,那么也就必然有可能做“坏事”。事实上,笔者不能肯定它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积极作用必然多于其消极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原本良好或无辜的初衷往往会被“创造性转化”为罪恶的结果。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作为意识形态的爱国主义尤其容易被情绪化,甚至可能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成为其铲除异己、实行专制的工具。7 [7] 因此,爱国主义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笔者并不认为爱国主义必然意味着非理性的情绪化,甚至也不认为即使是情绪化的爱国主义必然是不好的,但盲目的爱国主义确实是危险的。笔者只是坚持认为,当我们主张一种理念(譬如某某主义)的时候,这种主张本身必须有清楚的意义,而不能只是一种含混不清的情绪,否则确实很容易误入歧途并造成始料未及的后果,或为已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政策失误提供正当性辩护,使整个民族在一片“爱国”的喧嚣声中丧失正视和反省自身不足的能力。
本文旨在澄清“爱国主义”的意义,消除这个概念曾引起的种种误解。在历史上,爱国主义是和主权至上联系在一起的。本文的一个目的是促使两者“脱钩”:爱国并不是国家主义者的专利,自由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完全也可以爱国。事实上,本文通过方法论的个体主义论证,主权至上的爱国主义是空洞和虚假的,最后往往导致误国甚至害国;真正的爱国主义必然以人为本位,高扬人权、和平与自由,坚持国家和政府的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保障和促进人民的实质性利益。只有站在人本主义基础上,才可能坚持真正的有意义的爱国主义。
二、“爱国”之本是爱人——从方法论个体主义看“国”的本义
“爱国主义”的问题首先是在于“国”,其次才在于“爱”。8 [8] “爱国”,首先要明确爱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否则,对象弄错了,可能导致缘木求鱼甚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后果,以至“爱”得越深、害处越大。本文认为,要正确理解“国”,首先必须坚持方法论的个体主义,避免陷入整体主义的误区。当然,明确了“爱”的对象之后,还要注意“爱”的方式;否则,错误的方式同样会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方法论的个体主义(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是和整体主义(holism)相对的一种研究思路。整体主义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并坚持整体——宇宙、社会或人体——是一不可分割并不可约化为其组成部分(如社会中的个人或人体中的器官)的有机体,否则就像“盲人摸象”那样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破坏了有机体的 本来面目。9 [9] 虽然整体主义思维有其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推到极端就可能导致危险的社会后果。10 [10] 个体主义虽然承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但坚持整体是由相互联系的个体组成的,且只有被分解为更细小的组成部分并分析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才能获得认识;11 [11] 泛泛地谈论“整体”在理论上没有意义,在实践中则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被用来支持一些本来在更细致的分析面前站不脚的观点。因此,凡是谈到宇宙,就不能不具体分析宇宙的组成部分;谈到社会或国家,就不能不把着眼点放在组成这些整体的众多个人;谈到人体,就只能深入到人体中去研究人的大脑组织、器官、循环系统等等,而不是抽象地谈“人”。把这些器官按一定方式组织到一起,你就获得了一个“人”;把众多的人通过某种经济、政治、道德与法律关系组合起来,你就构成了一个特定形态的“国家”。国家并不是什么深不可测的神秘之物,它无非由是处于特定法律和政治关系的个人组成的实体;忽略了个体,也就不可能有意义地谈论国家。12 [12]
但在中国这样一个专制传统极为悠久的国家,“国”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被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而且被认为是代表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完全压倒了私人个体。13 [13] 但事实上,这种抽象意义上的国家纯粹是一个虚构,因为它不代表任何实在的人;要使“国家”像在中国那样行使那么大的权力,其背后还必须有一套关于国家运行的具体理论(譬如古代儒家的或现代执政党的理论)。这套理论决定了究竟是谁通过什么方式行使这个国家的实际权力。没有它,“国家”就成了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幽灵,不能对人的实际生活发挥任何作用(好的或坏的)。就和“徒法不足以自行”一样,没有具体的人支撑的“国家”同样是空洞的。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国家事实上是一个具体化和个体化的东西:具体的人在合法或不合法地代表这个“国家”行使着权力。因此,国家的整体主义观念其实只是一个迷惑人的假象。如果对它不加质疑地接受,那么它的作用就是提供一种迷人的烟幕,麻痹人们的防范意识,进而允许某些人在这个烟幕背后以国家的名义堂而皇之地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这是为什么大凡专制主义国家都存在着一套使专制行为合法化的整体主义理论,14 [14] 而整体主义思维的害处也在中国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出来。
既然如此,我们在谈论爱“国”之前,就不能不先弄清楚“国”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也不能不充分认识到整体主义思维的局限性并警惕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只有借助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才能避免陷入整体主义的误区。在方法论的个体主义面前,国家的虚假光环顿时消失了。根据个体主义的定义,国家不是别的,就是处于一定政治和法律关系的人的集合体。因此,所谓爱这个国家,不是指别的,只能是指“爱”这个国家的人。15 [15]
但究竟“爱”谁呢?诺大一个国家,可是什么人都有:既有圣人君子,也有平常百姓,还有十恶不赦的罪犯!显然,不可能要求人们爱这个国家的每个人。我们平时所说的“爱国”,实际上只是指“爱”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之所以如此,盖由于人成长、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必然和其中许许多多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一旦脱离了原始的蒙昧状态,文明社会就注定离不开社会分工。看看现代社会的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都不是由个人劳动完成的,而是通过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形成的复杂网络提供的。正是这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交流维系了文明社会,使其中的个人过上健康、安全、舒适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依靠这个社会的其他人而活着;久而久之,便自然对其长年生活的人和土地产生了一种依恋的情感,使人乐意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至少不做损害社会其他人的事情。16 [16]
这是为什么当年苏格拉底即使在认为雅典陪审团判处自己死刑不公正的情况下,仍然拒绝逃亡他国,因为如果认为对自己的惩罚不公正就逃避按照法律程序做出的惩罚,那么城邦的法律制度就丧失了效力,而这对于城邦的人民来说显然是莫大的伤害。苏格拉底之所以平静地接受了他本不应该接受的死亡,不是因为他屈服于雅典陪审团的不公正判决,而正是出于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雅典城邦的热爱。17 [17] 苏格拉底是因为鼓励年青人反思和挑战当时的社会传统及其思想基础而被处死的,18 [18] 而他选择死亡的理由最终证明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
三、爱国的例证:社会功利主义与和平主义
根据上述定义,既然爱国主义是指爱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那么几乎立刻可以断定社会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也必然是爱国的。根据边沁和密尔的经典论著,19 [19] 社会功利主义主张国家应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greatest happiness for the greatest number)。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国家行为,都应该最有效地促进社会的整体利益,也就是所有个人利益之和。在这个意义上,功利主义只是方法论个体主义的一种简化,它将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定义为个人利益的线形叠加。既然功利主义要求人们尊重并促进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就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因而功利主义者一般也可被认为是爱国主义者。
然而,社会功利主义者又不是狭隘的爱国者。由于功利主义以社会为基点,因而它是超越国家和国界的。因此,当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生冲突的时候,功利主义者未必站在本国的立场上,盲目支持本国政府或人民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功利主义坚持一种普世性的视角,平等对待本国和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利益,并要求国家的政策或行为不仅有利于本国人,而且有利于所有人。在这个意义上,和自由主义等普世性哲学一样,功利主义也具有国际主义倾向。
中国的墨家可以作为一个经典的例子。孟子对墨子的总结很准确:“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20 [20] 尽管墨家理论并没有发展到边沁和密尔那么系统,也没有那么明确地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这样的公式,但其功利主义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者也。”21 [21] 在那个年代,墨家能将考察的视角放在平民百姓的利害关系上,而不是“仁者无敌”之类空洞的说教,22 [22] 应该说是极为难能可贵了。
也正是站在平民立场上,墨子主张天下和平、反对并谴责几乎以任何名义的战争,因为在专制国家,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由统治者的野心发动的,对普通老百姓则有百害而无一利。“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23 [23]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 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24 [24] 谁贪图胜利、领土、权力之虚名?无非就是当时大大小小的封建诸侯。战争对于他们来说是扩大财富、疆土和权力的手段,流血和死人的代价则由平民百姓来承担,又何乐而不为?抛开御用文人为战争搜寻的各类托词不谈,战争对于墨家来说在本质上就是杀人而已。因此,“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一词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25 [25] 事实上,“君子”未必如此清楚这套并不难懂的道理。这正是为什么墨子不惜“摩顶放踵”,为了让封建君主“放下屠刀”而奔走呼号。26 [26]
现在设想墨子试图说服本国的君主为了人民——包括本国和邻国人民——的利益而放弃战争,他是否应该被贴上“卖国”的标签呢?在狭隘的“爱国主义”看来,他似乎显然是在损害本国的利益。但即使限于本国利益而言,即使战争胜利了,疆土扩大了,统治者的野心和虚荣满足了,老百姓除了充当炮灰并承担战争的成本之外,真正能从战争中得到什么?对于这个根本问题,墨子朴素的功利主义学说提供了一个难以辩驳的解答:尤其在专制国家,几乎所有战争都是对国家(也就是人民)利益的损害,因而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也必然是一个和平主义者。
四、“爱国”不等于“爱政府”
既然爱国主义是指爱这个国家的人,那么爱国就不一定意味着“爱”管理这个国家的政府。虽然政府代表着这个“国家”,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这个国家的“人民”,但是政府作为一个实体并不等同于“国家”,更无法代表国家的每个人。因此,“爱国”显然不等于“爱政府”。如果说“爱国”可能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政府是否值得“爱”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本身的作为。事实上,如果一个专制政府屡屡坑害、鱼肉百姓,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爱国主义所要求的显然不是“爱”这样的政府,而是恰好相反。
上述推理体现了一种契约论的逻辑:“爱”不是盲目的,而是多多少少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人之所以爱国,社会之所以有权利要求人爱国,正是因为这个社会或国家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赋予了必不可少的机会。人在出生之初是不可能像契约论所说的那样选择自己生活的社会,而在成人之后选择自由又受到了道义上的约束。正如洛克指出,一个人在接受了社会的养育之后,就等于默认了接受这个社会的基本规则,因为正是这些规则为社会提供了一套基本秩序,使人能够在安全和健康的环境下顺利成长。27 [27] 作为回报,个人也应该对这个社会给予一份关爱,或至少是选择不损害他人利益的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爱国”并不一定是完全无私的;尽管社会在潜移默化中(而非通过有意识的功利计算)形成了爱国情感,但这种“爱”其实是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互惠交流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就和子女和父母在长期生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家庭之爱一样。如果没有这种过程,或者这种过程并不是在和谐与互爱的大环境中进行,而是充满着争吵、压制、斗争甚至暴力,那么可以想象无论是家庭之爱还是国家之爱都不会产生,而我们似乎也没有什么理由要求人去爱家或爱国。28 [28]
除了个别极端的例子,29 [29] 个人应该感受到社会的恩惠,因为没有社会交流,文明生活就不存在,我们只能回到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在这个意义上,“爱国”可以说是绝对和无条件的。但是对于政府,这份感恩就没有那么可靠的存在基础了,因而“爱政府”必然是有条件的。政府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它的作用是为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提供一个稳定的制度环境。虽然政府的存在对于社会的安定和繁荣是不可少的,但它毕竟是靠纳税人的钱供养的,因而即使政府达到了高效廉洁的理想状态,那也只是做了其份内的事情,是无须感恩戴德的。如果特定的政府没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那么它显然没有权利获得任何尊重;相反,正当的做法是将它选下来。当然,开创契约论的霍布斯认为人的自然状态是如此悲惨,以至任何将社会带入文明状态的政治统治都比各自为战的野蛮状态更好,因而为了保证社会的安定,政府可以(甚至必须)是专制的。30 [30] 但如果要坚持专制,霍布斯的前提假定必须是民主政府必然不如专制政府稳定,而近代政治的发展历史证明这个假定显然是不成立的:自由民主制度至少在某些地区巩固下来,且因为它有助于通过和平(法治)的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社会争端,这种制度事实上更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31 [31] 因此,尽管社会必然需要一个政府,但它显然没有必要饥不择食地选择一个专制政府,并误以为没有更好的选择而对其诚惶诚恐、顶礼膜拜。32 [32] 政府统治是一种权力,但更是一种义务,而一个没有尽到义务的政府显然是不值得爱戴的。
然而,中国的儒家传统进一步将家庭关系扩大到国的层次,将地方官员作为人民的“父母官”,33 [33] 于是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加入了一层似乎是天然的血缘关系:既然官员有义务“爱民如子”,那么人民作为“子女”当然也有义务孝敬、爱戴自己的“父母官”。这种官民关系是建立在儒家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行为二分法之上:绝大多数“民”事实上都是自私自利、不能自治的“小人”,因而需要政府的管束,34 [34] 而儒家自我赋予的使命就是将“君子”输送到政府系统中去。这样,政府在道德上优越于社会一般人,而老百姓则只有仰仗明君、良相、清官才能过上安定的日子。在儒家的图景中,民主不仅不可行,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小人”的统治显然不如“君子”的统治,而历史上的宫廷斗争似乎也证实了儒家关于“小人”坏事的预言。35 [35] 但在现代人看来,儒家的预言只不过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自我肯定”(self-prophecy)而已:几乎所有关于宫廷斗争的事例其实都是由于中国自身的政治制度造成的,而由于缺乏外部制约,这种制度本身就给“小人”专权创造了诸多机会。在今天看来,儒家关于“君子”和“小人”的绝对区分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任何特定的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混合体,都有理性自私的一面,因而在掌握权力之后都有滥用权力(也就是将公权力占为己有)的可能。儒家的“德治”并非不重要,也未必绝对不可能,但纯粹依赖德治的社会成本将是巨大的。36 [36] 且西方和某些东方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也表明,构成社会大多数的“小人”们是可以统治国家的,至少可以通过选择他们的代表来形成国家的基本政策和法律。37 [37] 事实上,中国当今形形色色的腐败事例表明,没有“小人”的制约,即使“君子”在掌权之后也会变质,甚至变成肆无忌惮搜刮社会财富的罪犯!
因此,“家”和“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政府并不是什么“父母官”,人民也没有爱戴政府的天然义务。儒家之所以要求子女无条件地孝敬父母,主要是因为子女受了父母的生育和养育之恩;38 [38] 在当时乃至今天的社会结构中,家庭承担着抚养子女的主要义务,而这是子女和父母都无法选择的事实。这是为什么即使家境贫困,即使父母按照社会标准来说不那么称职,子女仍然有孝敬的天然义务。39 [39] 儒家的错误在于将这一层关系的范围扩大到国家,在政府和人民之间其实并不存在任何天然关系。事实上,他们之间的关系正好相反:不是政府造就并养育了人民,而是人民造就了政府,并通过纳税或其它方式维持政府的存在和运行。如果特定的政府未能履行其基本义务,那么人民显然可以罢免他们并另行选择更好的管理者,就和公司的股东替换董事会和总经理一样。
由此可见,关键问题不是究竟是否“爱”政府,而是为什么“爱”。人民可以“爱”一个政府,但前提是政府本身必须是可“爱”的。如果政府官员无法无天、贪污腐败,随意侵害公民的正当权利,而制度的缺陷又纵容了政府的任意性并对此熟视无睹,那么要求老百姓“爱”这样的政府显然是荒唐的。40 [40] 反之,一个人虽然出于种种原因而不爱政府,却并不一定妨碍他爱国。由于国家和政府是两个不同的实体——国家是由全体人民组成的,政府则是由人民中的一小部分(官员)组成的,41 [41] 因而任何人都完全可能爱其中一个而非另一个,而不违反任何逻辑规则。42 [42] 尤其是在人民和政府的利益发生根本冲突的情况下,爱国和爱政府甚至可以变成 两种不可调和与不可共存的情感。
当然,在哲学意义上,确实存在着谁对政府决定负责的问题。在民主国家,由于选民选举议员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进而决定国家的基本政策,且他们对政策的态度将影响政府的立场,因而政府、国家和人民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同一性。在某种意义上,最终是人民为政府政策负责。事实上,这也是网上有人支持自杀性爆炸等恐怖主义活动的依据:虽然是美国政府——更具体地说是总统及其白宫的工作班子——决定侵略阿富汗和伊拉克,但这种政策获得了美国及其盟国的大多数选民之认可,因而针对这些国家的平民实行恐怖袭击是正当行为。既然英国是美国坚定的盟友,最近发生的伦敦连环爆炸案也是正当的,因为在充分享受选举权以及言论、新闻和集会自由的国家,平民最终要为自己政府所作出的决定承担后果。根据这种推理,甚至在自杀式爆炸中身亡的伊拉克平民也是“死有应得”,因为他们“应该”通过选举等手段将现行亲美的“卖国”政府选下去。笔者在此无意论证这种观点是否在哲学上站得住脚,43 [43] 但必须指出的是,如果推到极端,这种逻辑最终将完全混淆人民、国家和政府这些不同性质的概念,因为即使在最专制的国家里,人民也可以被期望通过拒绝纳税或暴力抗法等手段反对现行政府及其政策,而人民未能这么做的事实可以被认为是对政府政策的被动接受,因而也应该对其“负责”。按照这种逻辑,日本攻占南京后进行“大屠杀”是完全正当的,因为南京市民应该为国民党部队的(有限)抵抗及其给日军造成的伤亡“负责”。其荒谬如此显然,不攻自破。
总之,笔者希望以下命题是自明的:“国家”并不等于“政府”,因而“爱国”并不等于“爱政府”;事实上,爱政府也不一定意味着爱国,不爱政府未必意味着不爱国;即便政府不可“爱”,也不意味着人们就应该不爱国,更不意味着可以像恐怖分子那样因为反政府而残害无辜的平民。
五、“爱”不等于恭维
澄清了“国”的意义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才可算作对国家的“爱”。由于国家不等于政府,“爱国”并不必然要求“爱政府”,因而一个人显然可以批评——甚至尖锐地批评——政府的所作所为或导致这种行为方式的社会制度,而这丝毫不妨碍他“爱国”。事实上,批评甚至不意味着他就不“爱”这个政府。如果他确实认为政府做错了,也就是说他认为政府的政策、决定、行为甚至法律违背了社会的公共利益,那么一个爱国者有义务坦诚表露自己的看法,敦促政府改正错误。盲目站在政府一边为政府说好话,只能使之一错再错,任由其损害人民(也就是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人尽管成天将“爱国”挂在嘴边,其实并不配“爱国者”这个崇高的称号。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将政府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如上所述,政府是由广大纳税人抚养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民是父母,政府是子女。就和对待自家的孩子一样,该批评的时候就得批评;善意的批评不仅是人民作为纳税人的权利,而且也正是“爱”的表现。44[44]
一个或许有争议的问题是,如果爱国并不意味着附和政府,那它是否也意味着可以批评——包括尖锐地批评——这个国家的人民?笔者以为,一个进取的民族应该包容所有的不同意见,包括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批评。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有一些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为大多数人共有的“劣根性”,从而妨碍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固然,批评意见不见得都对,但如果扼杀了所有的批评,那么这个民族连正确的意见也听不到了,因而必然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45 [45] 因此,即使面对不公正的批评,也不能动辄以“卖国”相要挟。
综上,笔者认为下列论断是自明的:爱国不是不批评政府,不是不针砭制度的弊病,不是无原则地认同政府或社会做的每一件事情,甚至不是不能尖锐地批判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否则,诸如鲁迅等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一批反传统人士就将首先成为“卖国贼”了。就和批评一个人并不等于不“爱”他一样,批评国家或政府也不等于不爱国,甚至也未必意味着不爱这个政府。在许多情况下,正是因为爱之心切,所以才有这份“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因而即使是言辞激烈的批评者也完全未必有任何恶意。46 [46] 反过来看,那些一味将民族“尊严”、“五千年灿烂文明”等甜言蜜语挂在嘴上的人士,也未必真正“爱国”。如果这个国家或政府确实存在着必须及时革除的弊病,那么他们至多只是贻误病情的庸医,以“爱国”之名行误国之实。
六、爱国与卖国——如何判断?谁是判断者?
首先,“爱国”和“卖国”未必是相互承接的两个概念。尽管对两者的理解可以见仁见智,但一般人似乎都可以接受,虽然爱国的程度可以有强弱之分,“卖国”的帽子却是不能随便扣的。因此,虽然某人不那么积极主动地“爱”国,但只要他没有什么极端出格的言行,他就不能被定性为“卖国”。事实上,如果在法律上严格定义,“卖国”就等同于叛国,也就是一种主动牺牲国家或民族利益的行为,或鼓动这种行为或有助于造成这种结果的言论。在这个意义上,除了在战争年代或其它极端情况下,47 [47] 真正的“卖国贼”其实是很少的,因为一般人都对生之养之的家乡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因而在没有巨大的利诱或威逼之下是不会选择“卖国”的。事实上,在一个真正“以人为本”、尊重他人的社会,也很少会发生动辄乱扣“卖国”高帽的现象。
有了以上标准,判断爱国或卖国的标准就不是一件难事。显而易见的是,爱国并不是盲目肯定自己的制度或政府的所作所为。同理,褒扬其它国家的制度并不是不爱国,即使这些国家对本国或其政府并不那么友善,或出于某种原因而成为大众情绪的众矢之的。48[48] 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是必须区别对待的两回事。它在外交上可能令我们看不惯,但这不必然意味着它在国内施行的制度不受本国人民的欢迎,而后者才是我们的制度设计者更应该关心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效仿它在国际上的所作所为,但这并不表明其内政和外交一样没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49 [49] 否则,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鸦片战争和五四运动时代的悖论。当时,中国是处在一个相当恶劣的国际环境下,西方的先进思想、技术和制度随着鸦片和战火一起被输入进来,而中国朝野对后者的憎恨最终使之也放弃了前者,以至在吸收西方思想和制度的过程中走了一段漫长的弯路。这是我们为狭隘的“爱国主义”所付出的巨大成本,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误国误民。
即使某种主张在效果上是有害的,政策之争一般也无所谓爱国或卖国,除非能证明某种立场的提倡者确实具有损害国家利益的主观意图。50 [50] 人都会犯错误,但只要不是主观错误,只要提出主张的目的是真诚地为了促进国家利益,那么即使这种主张实际上适得其反,主张者并不能被扣上“卖国”的帽子。否则,动辄上纲上线、帽子满天飞,令人心有余悸、噤若寒蝉,正常的政策争论就变了味,演变为政治权力或话语权的斗争。这样,即便是理亏的那一方也完全可以通过舆论压力甚至政治迫害等不正当手段强迫对方沉默,51 [51] 而这显然对于发现和确定真正的国家利益或民族利益是不利的。
最后,谁有资格评判“爱国”或“卖国”?笔者认为,如果必须要对这类问题做出判断的话,那么这类判断必须被保留给自由的公共舆论;52 [52]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政府并不是一个适当的评判者。这是因为政府行为或社会政策是公众评议的焦点,而让政府作为审判官就必然违反了法治的基本原则: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 法官。如果政府做了自己案件的法官,我们可以肯定政府的评判是不公正的。在这种情况下,再赋予政府以“爱国”和“卖国”的生杀大棒,无疑是在助纣为虐,封杀舆论对政府的制约,使政府得以指鹿为马、为所欲为。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也就是在涉及到叛国行为的时候,政府可以依据有关法律起诉叛国者,并由独立的司法在不受政治压力和大众情绪的影响下给予公正的判决。
笔者相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言论是不可能构成“卖国”或“叛国”的。为了社会的安定与和平,为了给自由的思想和言论留下一点空间,让我们不要动辄挥舞“爱国”或 “卖国”的千钧大棒,尤其是不要将这项可怕的权力交给一个权力已经难以控制的政府。说白了,爱国主义无非归结为一条很简单的道理:对自己人好一点——至少不要利用“爱国主义”这顶帽子,迫害我们自己!
七、结论:爱国主义与自由主义 在传统上,爱国主义和自由主义往往是水火不相容的。自由主义将全部关怀集中在个人的幸福和尊严之上,爱国主义则偏偏要求人们放弃自我,去“爱”一个此身之外的庞大(弄不好可能是虚幻的)集体。固然,只要不走极端,自由主义者也会考虑个人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但是其目标始终离不开个人;如果让他们在个人和国家或集体之间进行选择,他们会毫不迟疑地偏向前者。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爱国主义和自由主义也成为针锋相对的话语。对于单纯的爱国主义者来说,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允许以任何借口——包括对国内人权记录的指控——而有丝毫减损;53 [53] 对于自由主义者来说,无论国家主权听起来如何神圣,都不能为压制人权提供正当理由。爱国主义阵营认为,普适性的自由主义已成为外国干预本国内政的工具,因而爱国主义必须高扬国家主权的旗帜。在现实中,老百姓也确实容易将维护主权的主张和“爱国”等同起来。自由主义阵营则认为,这种口头上的“爱国主义”不是头脑简单就是别有用心,在现实中注定沦为专制或暴民政治的工具,因而总是对它保持一种本能的警戒。54 [54]
笔者认为,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有助于化解爱国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紧张关系;或更准确地说,通过将国家归结为由具体个人组成的集体,它使爱国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落到了自由主义的层面。55 [55] 爱国并不等于高喊空洞的口号,逃避本国的实际现状;相反,爱国首先要求关心具体的个人的命运,爱国是在爱人的过程中实现的。正如胡适先生当年所说:“为你自己争自由,就在为国家争自由。”这种脚踏实地的爱国主义从空洞的“国家”回归到实实在在的个体,从而避免了理论上的虚妄以及在实践中误入专制歧途的可能性。56 [56] 在这个意义上,自由主义者并不反对“爱国”,但是对于他们来说,“爱国”并不是一种盲目的冲动或无条件的忠诚。57 [57] 如果这个国家不可“爱”,又有什么理由强迫人们爱国?严格地说,爱国和国家的制度现状并没有必然联系;即使在一个生存状态很糟糕的国家,还是可以存在苏格拉底式的经过充分反思的理性爱国主义。但如上所述,对于多数人来说,爱国情感确实和制度现实有很大关系。如果政府的所作所为和社会现实不断使人感到失望,人们自然就对这个国家产生了一种疏离感。混淆国家与政府是一种认识论上的错误,但这种错误在普通人身上经常发生的事实正说明国家和政府并不是决然独立的两个实体,而对于自由主义者来说,两者之间的关联表明政府有义务通过维持良好的制度来改善国家的形象。在国家的现实状况和个人对国家的态度之间,需要改变的首先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在个体层面上,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爱自己,显然不能强迫别人产生“爱”的感受,而是必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人品变得“可爱”一些;同样的,在集体层面上,如果要求人们爱国,那么首先应该从制度上让“国”变得更可“爱”一些,使人对其产生一种自然的归属感和骄傲感,而不是动辄以“卖国主义”的帽子甚至暴力相威胁而勉为其难。
迄今为止,爱国主义似乎理所当然地和国家主权联系在一起;一谈起爱国主义,似乎就必然意味着主权压倒人权,个人利益必须给国家利益让位。但笔者已在其它地方说明,就和爱国主义一样,“国家利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集体概念;既然国家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国家利益无非是个人利益的总和,因而国家利益非但不和个人利益相冲突,而且正是建立在众多个人利益的基础上。58 [58] 至于主权虽然可以是一个有用的国际法概念,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适用于国内对象;59 [59] 中国可以指责美国以人权为借口干预中国主权,但中国政府同样不能以主权为借口而忽视国内的人权发展。事实上,中国百年历史的种种屈辱表明,如果在国内不能保障人权,那么国家的主权和威望也很难真正确立起来;60 [60] 即使依靠武力建立起来,这样的“主权”除了满足一种虚荣之外,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归根结底,主权和人权完全可以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内并行不悖,两者之间没有必要发生逻辑上的矛盾。任何民族都可以对外张扬主权,对内倡导人权。61 [61] 当然,回到黄河花园口决堤的例子,两者在现实中还是可能会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回到方法论的个体主义,理性地审视并权衡以“人权”和“主权”为标记的两种立场给我们人民带来的分别是什么,而不是武断地以抽象的国家利益压倒具体的个人利益。最终的判断标准是构成这个国家的所有个人,国家只是为了促进和保护他们的利益而发明的一种便利而已;所谓“爱国”不是别的,而只能是尊重与爱护使“国家”这个概念获得实质意义的具体的人。笔者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第五篇:什么是真正的安全感
什么是真正的安全感
很多来我们清源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朋友都说过自己感觉没有安全感,那么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什么是真正的安全感呢?
不管你有没有觉察到,在内心深处,我们一直生活在焦虑和恐惧中。我们害怕死亡,害怕孤独,害怕被亲近的人背叛,害怕失去和周围世界的联系,害怕出现任何我们不想看到的场面。
这些焦虑的存在导致我们或明或暗地追求一种叫做安全感的东西,不过很显然我们并不了解如何才能真正安全,所以我们付出的努力往往空手而归或适得其反。
我们从超市采购食物,是为了防止饥饿的发生,我们去检查身体,是为了避免死亡或病痛。我们拼命挣钱,是为了不至于交不起房租而露宿街头。我们花巨资买房买车,是为了不被视为穷人而受到轻视。我们学习所在地的语言,是为了不被视为异类。
你花费很多时间来积累财富,这些东西让你有安全的错觉。你的周围属于你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你误以为这会让你变的安全有保障。但事实上你错了,这一切并不能给你安全感。
你拥有的越多,反而越不安全(很多大陆富豪为自己的财富而忧心不已),因为你拥有的越多也就意味着你需要操心的也就越多。假如你一无所有,你就不必为此操心。
当然并不反对你拥有汽车或房地产,但是反对你对他们的态度,你现在对他们的态度让人感觉到,似乎他们可以永远存在下去,或者你可以永远的拥有它们。这样的想法让你无法放松,你会把每一个试图接近的人视为侵略者。
事实上,这两个假设都无法实现。他们无法永远存在下去,你也无法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既然如此,你就没有理由紧紧的抓住它们,既然早晚要松手。你应该真正的去享受它们,而不是为他们而焦虑。你目前就象是一个找到食物的猎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防止别人来争夺他的食物,甚至在吃的时候他都没有停止过担忧,很难想像你真正享受到了食物。有时候你甚至只顾着和其它掠食者搏斗,当你回头的时候,食物已经不见了。
我们就是那只猎豹。你买车并不是为了更方便的出行,只是为了不被人视为穷人。买了车之后你又一直在担心自己的车不要被划了。一直到这辆车报废,你几乎没有真正的拥有过它也没有真正享受过它。这样的人生很失败。
因此,你必需记住两件事:
第一是,你拥有的东西无法永远存在(即使是现在,它们存在的方式也和你想的大相径庭);
第二,你无法永远拥有它们。这里所说的它们所指的并不只是一张盗版DVD,也包括最好的房子,抑或一盘水果沙拉。
记住这两点,你就可以真正的享受它们。你可以在享受的时候享受,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如果你是它们的主人的话,就应该具有放弃他们的权力,但多数时候你并不具有这样的能力。
这种心态有点象你小时候玩别人家的玩具,你可以尽情的玩而不必担心把它弄坏。如果是自己的东西,可能就不会那么不爱惜。
如果你能有这样的态度,你就会有真正的安全感。你不再担心失去什么,因为所有的东西最终都会失去,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从来也没有拥有过什么,你只是以为自己拥有。
当你不再焦虑的时候,你才有时间真正享受生活,你在喝茶的时候只是在喝茶,而不是在想着如何让对面那个也在喝茶的女孩注意你。这样,你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以前你只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很多时候,你都是在为别人而活。
真正的安全感就是不再有需要被保护起来的东西。不止是你的钱包或银行卡之类的东西,还有你的自尊,你的面子。当你认为自己拥有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就无可避免的要为维护它们而尽力,就象你有了一辆车,就必须学会擦车一样。只是向你证明你根本没有一个所谓的面子存在。如果一件事物确实如你想的那样存在,你当然可以拥有他,维护它也行,但是如果他根本只是你的幻觉,那么你就没有任何理由继续你的幻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