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村运动

时间:2019-05-13 06:0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韩国新村运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韩国新村运动》。

第一篇: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历史背景及发展简介

从1970年到1982年,韩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村运动”。这项运动起源于农村,旨在改变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运动为提高韩国农民水平,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新村运动”定义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指在政府援助下,地方农民通过自助、协作开展各项活动提高自身收入,整顿生产基础,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意识,活跃集体生活,从而全面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地区开发运动。

二、“新村运动”的原型

韩国总统前总统朴正熙在考察庆尚北道清道郡一村庄时发现,该村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修缮村内桥梁和道路,改变村庄环境,当地农民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朴进尔设想如果在全国农村开展这种建设运动,韩国农村地区会有很大改观。在1970年4月召开的地方长官会议上,韩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新农村运动,简称“新村运动”。

三、“新农村运动”发展简况

(一)背景

1945 年韩国光复后, 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上世纪60年代后,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过程, 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拉大, 贫富矛盾加剧, 社会分配不公, 官员腐败,**频繁。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取得成功, 随着国际交流扩大, 科学技术频繁引进, 国内经济结构出现失调;而国民伦理道德, 无法用金钱购买也无法引进, 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调整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 政府有了雄厚的财力, 有能力支持农村建设, 客观的需要和实际可行, 催生了“新农村运动”。“新农村运动”中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农村开发项目, 围绕这些项目开发, 由政府支持、农民自主的家乡建设活动发动起来。政府向全国所有村庄每村免费发放水泥400 袋,平均每户4 袋水泥, 并规定只能用于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洗衣场、修筑河堤、村级公路、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等公共事业, 不得他用。当年全国35000 个村中近半数村庄表现积极, 完全出乎政府预期。1971 年, 政府进行了一项调查,根据实际表现把各村分成三类, 成绩最佳为自足村, 表现一般为自助村, 表现最差的为基础村。对各类村庄采取奖勤罚懒措施, 对表现积极的村庄支持物资水泥每村由400 袋增加到500 袋,并另增1 吨钢筋。鼓励措施鞭策了后进, 1973 年时全国村庄中基础村还占1 /3, 到1978 年时基础村已全部晋升为自助村, 而自足村上升到2 /3。

(二)“新农村运动”发展阶段

韩国政府在推进“新农村运动”中, 还制订了阶段性目标, 每个阶段都超出了预期, 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 年):这一阶段由中央政府内务部直接领导并组织实施, 目标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部分公共事业。政府支持水泥钢筋等物资, 农民以勤勉、自助、协同精神自主开展家乡建设。为指导这项建设, 成立了全国性的新农村运动中央协议会, 并形成自上而下的网络。同时, 成立了新农村运动中央研修院, 培养了大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增加收入阶段(1974-1976 年):政府派出农村运动指导员、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对农民进行指导, 并动员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向农民讲授新技术。政府对成绩突出的村庄提供贷款和优惠政策, 帮助农民提高农作物产量, 并开展多种经营, 增加收入。同时兴建村民会馆、自来水设施、生产公用设施, 使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农户收入明显增加。充实提高阶段(1977-1980 年):因受到国内批评, 政府调整政策,改过去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为乡村民间自发式活动, 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特产农业, 积极推进农村保险业和农村文化事业。政府提供建筑材料, 支持乡村文化事业建设和工农业开发区建设。这个阶段,注重遵循经济规律,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效。国民参与阶段(1981-1988 年):政府继续调整“新农村运动”措施, 建立并完善全国性的新农村运动的民间组织, 把培训、信息交流、宣传工作交给民间组织承办。政府通过规划、协调并提供财政、物资、技术支持。这个阶段着重调整产业结构, 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增加农民收入。此时, 农民普遍认为, 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城市居民水平。自我发展阶段(1988 年以后):随着新农村运动向城市延伸, 形成整体国民教育和城乡经济交流, 城乡工农差距缩小, 新农村运动演变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有助于农村发展的农业科技研究、培训、推广组织, 农村教育机构, 农协组织以及流通、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应运而生, 在城乡交流、调整产业结构, 国民思想道德教育发挥着巨大作用, 推动了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 促进了经济稳定发展。

(三)韩国“新农村运动”主要内容和社会效益

新农村运动初期, 针对农民的迫切要求, 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上, 为此, 采取一系列开发项目和建设工程。诸如:修建农村公路。韩国丘陵山区比重大, 许多村庄分布在山沟里, 与外界联系十分困难。1971-1975 年, 全国农村公路架设桥梁65000 座, 每村都修建了宽3.5 米, 长2~4 公里的进村公路。到70 年代, 除个别偏僻村庄外, 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改善住房条件。1970 年前, 全国250 万农户中80%都住的是传统的茅草屋。新农村建设开始后, 首先是改造屋顶, 把茅草换成瓦片或铁皮。农村修通公路后, 建材运输方便, 运输费用大幅下降, 许多农民把改房变成建新房,这一行动仍然得到政府的支持,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村村通电。60 年代末, 韩国农村只有20%农户安上电灯, 其余农户仍然使用煤油灯。由于新农村建设把通电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90 年代全国就实现了电气化。由于农民收入的提高, 一旦通了电, 农民就把彩电、电冰箱、洗衣机请回了家。村村通电, 也为工业品打开农村市场, 扩大内需创造了条件。

改善饮水条件。过去农民一直饮用井水, 既不方便又不卫生。像城里人一样, 喝上自来水一直是农民的梦想。农村建设开始后, 农民把山泉引入贮水池净化, 再用水管接到厨房。也有的打深井, 用水泵提水引入房屋。现在, 普遍使用井管挖掘机, 提取干净的深层井水, 更加方便了农户。

推广高产良种。新农村运动初期,政府就下功夫推广称为“统一系”的水稻高产优良品种, 使水稻每公顷单产3.5 吨提高到4.9 吨, 农民在实践中还学会了“集团栽培”整体高产整套技术,每10~30 户农民, 由一名技术熟练的班组长带领, 共同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灌水, 一直到收割。良种和栽培技术的推广, 使韩国水稻生产水平提高到新阶段。

增加农民收入。以前, 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低产农作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农户收入除农业收入外还增加了商业、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非农收入。非农收入从1994 年的35%提高到2004 年的50%。就农户人均年收入, 1970 年137 美元, 到1978 年就上升为649 美元, 到目前, 城市居民每收入1 美元农民就收入0.98 美元, 基本持平。

发展农协合作。为适应市场经济,农民以农协形式发展合作经济, 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韩国耕地是私有制, 农户属于小农经济。虽然农业生产由各户分散进行, 但在农协内部创办了农村金融机构, 方便了储蓄同时贷放农业生产资金。农协还兴办了商业, 为农户提供良种、农药、化肥、农资、家电, 农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兴建村民会馆。从1972 年开始,各村纷纷建立村民会馆。在会馆中, 召开各种村民会议, 还举办培训班、交流会, 农忙时节, 会馆还举办公共食堂,以减轻妇女家务负担。在农民在会馆集会时, 有关人员同时统计农户收入和农业生产进度。在会馆中, 还展示本村发展计划和发展蓝图, 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其中。会馆的集体活动, 使农民在社会实践中领悟到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新农村运动的社会实践中, 韩国参照国外经验, 依据自己的条件, 还兴建了地区特产农业、农村观光农业、环境友好型的有机农业、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 还积极兴办农村福利事业。经过30 多年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 这一运动已成为国家健康发展的动力。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 韩国政府多次研究, 把新农村运动作为实现新型国家福利文明的具体措施。把新时期新农村运动的目标定为: 促进区域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具有时代特点的国民精神、提高国家和民族尊严与国际地位、培育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团结和谐。具体内容包括, 建设美丽舒适的家乡、创造有意义的工作岗位、创建健康社会、建设自豪国家。并把乡村的新村运动, 深入到家庭, 推进到城市和各工作单位。

(四)政府在新农村运动中的作用

自新农村运动一开始, 韩国政府在组织管理、协调服务、日常运转、教育培训中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组织协调。为适应对新农村运动的领导, 韩国政府在中央、道(相当于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郡(相当于我国的地市)三个行政级别上设立了新农村运动协议会, 中央协议会会长由内务部部长兼任。面邑(相当于我国的乡镇)基层行政机关设立新农村运动促进委员会。另外, 在中央有关部内设定分管这一工作的处室和负责人。为防止推委、相互扯皮, 还精简了重复的中间环节, 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公务人员, 给予晋级和升薪。财政支持。为支持新农村建设, 韩国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经费。1978年比1971 年支农经费增长了7.8 倍,1994 年政府和民间投资额为110000亿韩元, 90 年代后期投入42 万亿韩元, 进入21 世纪又将投入119 万亿韩元。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支持不釆取平均主义, 而是鼓励竞争, 奖励先进, 择优投入。建立监察制度。为推动新农村运动正常进行, 韩国政府制定了一系监督检查制度, 对监督对象、范围、方法、信息分析、反馈体系都作了明确规定。总统个人随时深入农村, 实地检查, 做出指示。建立培训制度。韩国政府十分清楚, 新农村运动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 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 有必要加强新农村指导和公务员的联系, 分工协作。同时, 对国会议员、各部部长、大学教授以及新闻、企业职工、将军、公务员、指导员集中培训, 共同讨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韩国新农村运动的精神实质

韩国新农村运动抓硬件建设, 更注重精神道德、思想理念的软件建设。克服“下乡式”“注入式”工作方法, 自主地建设家乡。韩国前总理李寿成认为, 新农村运动的基本精神是“勤勉、自助、协同”。勤勉: 勤劳, 互相鼓励, 充分调动国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助: 发扬自立自强精神, 激发大家相信自己的力量, 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干, 就能行”“我们能做好”“让我们共同过上好日子!”。协同: 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团结一心, 共同奋斗。从节约一勺米, 身边一点一滴小事做起, 不空谈, 不图名, 不搞形式主义, 身体力行, 实实在在地建设家园。进入90 年代, 新农村运动扩展到社区、全社会。新农村运动的精神也引申为, 通过自我教育和社会实践, 激发国民不断进取, 奋发向上精神, 相信自己的力量, 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创建一个和平安定, 生活富裕, 美丽舒适,文明和谐的新公民社会。

第二篇: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由总统亲自倡导、政府强力推动、全体国民参与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农业、改变农村、改造农民的大变革运动。

一、历史背景

从政治角度看,近代以来韩国韩国政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社会秩序混乱, 腐败盛行。1961 年朴正熙领导的军事政变的成功为韩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为了建立稳定政治秩序, 必须发展经济, 改变农村地区的极端贫困状况。

从经济角度看, 韩国长期贫穷落后,人多地少。60年代中期,韩国实施出口工业战略,在美国等国家的支持下,工业原始积累初具规模。但相比之下, 农业则落后了许多, 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社会矛盾加剧, 广大农民面临绝境。韩国农村的落后状况, 已经成为韩国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社会角度看, 当时韩国农村的生活条件非常差。改善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成为韩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要求。

二、发展进程

在韩国新村运动的30 年中, 政府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 其发展进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1)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 年)。这一阶段目标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 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建设一些新村建设协会, 推动新村运动, 政府还派新村指导员以进行协调领导工作。

(2)扩散阶段(1974~1976 年)。这一阶段, 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 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同时, 政府派人到新农村进行科技文化推广活动, 帮助农民增收。

(3)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 年)。这一阶段, 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 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重点放在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和特色农业方面, 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和社会实效。

(4)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 年)。这一阶段, 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和措施, 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新村运动民间组织, 培训、宣传工作由这些组织来承担, 政府只是宏观规划和引导。

(5)自我发展阶段(1988 年以后)。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派繁荣景象从城市开始逐步向四周农村地区扩散,新村运动也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的特征。政府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以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 使新村运动转变为国民自发良性发展阶段。

三、特点

(1)这是一场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群众广泛参与的运动。政府主导可以说是韩国新村运动最重要 特点。韩国政府不仅是新村运动的发起者, 而且是运动的组织者和最有力的支持者。政府主要负责行政、财政和技术支援,并且调动全国公民积极参与,起到了发动、引导、支持和推动的重要作用。韩国新村运动,是农民自愿、自发、自主的运动。从计划到落实均由农民自作主张,从意愿到推动均由农民自主选择,始终维护和发挥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从第四年开始,全国所有的村民都已经积极地参与新村运动了。群众广泛参与的新村运动改善了全体国民的素质。

(2)重视精神和道德建设的作用。这是韩国新村运动的又一重要特点。改变人们落后的精神面貌是韩国新村运动发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重塑人们的精神和道德观念也是新村运动的重要目标。新村运动成为提高国民道德水准的良好载体。在新村运动中, 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 二者相互促进。

四、成效

这场实施了差不多十年之久的新村运动,旨在引导农民参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成果如下:

(1)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生活和居住环境。全国的农民很快摆脱了贫穷, 缩小了农村与城市之间

原本很大的收入差距。农民改善了居住环境和生活、生产条件, 获得了实惠。

(2)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饮用水系统得到了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交通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 从而奠定了韩国农业发展的基础。

(3)重视教育和培训, 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新村运动的核心是教育和培训,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教育与培训使农民培养起了“自立、自助、勤勉、合作”的思想观念。许多村民学会了科学种地、操作机器、土木施工、木工、建筑等技能, 甚至还包括指挥协调的能力, 这大大提高了韩国广大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五、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中国目前的经济与政治背景与韩国当年有许多相似之处。就经济背景看,中国现在的情况比韩国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政治层面看,中国现在与韩国当年也有其相似之处,二者均属于典型的中央集权型体制。但我们国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利条件, 相比于韩国, 我们国家的幅员要辽阔的多, 因而农村的地区差距也大得多, 情况相对复杂。通过考察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分析其特点,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有益启示:

(1)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关系。韩国政府主导是新村运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但是完全的政府主导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使民众增加了对政府的依赖性, 限制了自身主动性的发挥。因而,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我们应处理好政府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政策措施等重要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2)必须做好长期规划, 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由于韩国新村运动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 因而运动在整体上缺乏制度保证, 并且容易受到政治的影响。借鉴这一经验教训,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规划, 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以保持新农村建设政策的稳定性。

(3)注重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 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改变人们的精神风貌, 提高农民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修养, 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4)要重视提高农民素质。重视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是韩国新村运动又一显著特点。这就启示我们必须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学技能。

(5)重在落实。新村运动之所以能够取得实效,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韩国政府切切实实把新村运动的各项工作都落到了实处。现在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已经确立,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和任务都落到实处, 注重实效, 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防止搞花架子。

李水山、许泳峰著,《韩国的农业与新村运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社会特征及其启示

张伟,韩国新村运动及其启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年

曲延春,韩国新村运动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农业经济,2006/10

第三篇: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

关于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7月10--15 日,我带领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赴韩国考察“新村运动”。通过拜访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和进行实地考察,对韩国“新村运动”有了深入了解,达到了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寻找差距、借鉴发展的目的,收到了预期效果。

一、韩国为什么要发起“新村运动”

通过考察,我们感到,韩国之所以要发起“新村运动”主要基于三个原因:一是摆脱困境。上世纪六十年代,韩国的基本国情是落后的农业国。1960年人均GDP仅为85美元。为了让大多数国民摆脱贫困,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扶持出口工业品上,从1962年始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970年韩国经济开始起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也正如此,城乡发展差距随之扩大,城乡收入比为1.64。虽然在此期间,政府在增产粮食方面竭尽全力,但乡村状况仍然非常落后,生存、生产条件极差。这种状况急需韩国政府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提速的关键时期,大力改善农村落后状况,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也正是在这种两难的背景下,韩国大胆探索实践了“新村运动”,也以此破题,推动了城乡发展、消除了贫富差距、改善了农村面貌,实现了协调发展。二是改善生活。1970年,韩国35000个乡村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点油灯、吃两餐,这种状况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倡导“新村运动”后,历经40年努力,“新村运动”不仅彻底改变了乡村面貌,而且推动了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使韩国人均GDP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不足100美元,增长到目前的人均20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0.84,由世界最贫困的农业国飞跃到经济总量世界12位的经济强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建了“韩国模式”,也因此让韩国国民过上了好日子。三是教育国民。60-70年代,由于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加之连年旱灾和水灾,农作物欠收,当时的韩国国民不仅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国民意识也因此变得颓废、消极和懒散,没有秩序、缺乏信心和动力。在这种情况下,韩国以开展“新村运动”为契机,政府大力扶持和倡导,鼓励农民“勤勉、自助、合作”,由于注重激发农民的原动力、注重从精神层面引导、注重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不但使广大农民养成了爱国敬业、自力更生的好习惯,也因此改善了环境,增加了所得,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爱国情怀明显增强。如今在韩国随处可见的是韩国的现代、大宇、起亚等自主品牌汽车,购买本土的、民族的产品成为韩国人的一种习惯、一种爱国情结。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韩国妇女还主动无偿捐出自家的金银首饰,帮助政府渡过难关。由此可见,“新村运动”不仅仅

改变的是韩国国民的物质状况,在精神层面的改造和激发人的潜能方面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二、韩国怎样开展“新村运动”

韩国政府通过不断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分阶段丰富不同内容,不断提高发展层次,以及采取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倡导实施了“新村运动”,大体分为五个阶段:

1、改善环境阶段

从改善农民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入手,容易得到广大农民的响应和支持。因此,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970年11月至1971年7月,韩国政府

为全国3.5万个村庄,平均每村提供335包水泥,用于改善乡村环境的10大事业20个项目,主要是拓宽村庄的马路、改良屋顶围墙、改善饮水条件、建设公用洗衣场、澡堂、架设桥梁和整治溪流等。强调每项工程都要按乡民的意愿进行,每项事业要符合4个条件:一是全体村民受益,又急需要办;二是因地制宜,切合乡村实际;三是发展潜力大;四是投资小、效果好。程序是按照事先上报的项目计划,先分配和征收由村民应负担的劳动力或资金,然后再向政府请领补助的建材资金进行项目施工。村民得到这些援助物资后,自觉组织动员,共同出力合作完成村里的公共事业。发起新乡村运动的第一年,村民的反映比政府预期的效果还要好。第一年,全国35000个村庄有16000个表现积极,成绩显著。第二年政府对这些成绩显著的乡村继续提供支持,每村增加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据此,政府制订了“支援优秀乡村”的原则,进行有区别性支援。全国35000个村以乡村发展阶段划分为“基础、自助、自立”三个类型,成绩最佳的划为自立村,最差的划为基础村,政府的援助物资只分配给自立村和自助村。1973年,全国1/3的村划为基础村,此后基础村迅速减少,到1978年基础村基本上消失,约有2/3的村升为自立村。

2、增加收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增加收入为主的全面发展阶段。政府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种植业、养殖业良种和先进技术,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1974年达到大米自给。与此同时,政府支持乡村动员村民开展较大规模的乡村基本建设事业,像整理耕地、开辟道路、整理河川、开发农业用水等开发项目。这些项目有的是乡村独立完成,有的则是与附近乡村联合进行,以提高投资效果。1971-1975年,全国共架设桥梁65000座,每村都修了3.5米宽,长2-4公里进村道路。新建自来水管4440公里,新建会馆36000座。这一阶段,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超过城市居民。

3、充实提高阶段

随着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社区经济的开发越来越红火。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也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特色农业和兴办乡村工厂上,并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高档住宅建设和农业开发区建设。1980年韩国农村企业达384个,1986年增加到790个,推动“新村运动”向纵深发展。1977年,作为农村贫困标志的草房顶全部更换为彩钢或瓦顶。1978年,全国98%的农户用上了电。

4、全民参与阶段

这阶段韩国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措施,从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的群众活动。政府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设立了“新乡村庄建设中央会”,下设“新乡村庄指导者(男性)、新乡村庄妇女会、新乡村庄读书委员会、工厂中央委员会、新乡村庄金库联合会”5个会员团体。设立了中央新村运动研修院。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通过制订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一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手段,推动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等。当时,农村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

准。

5、创新发展阶段

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派繁荣气象自城市开始逐步向农村地区扩散,“新村运动”也带有明显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特征。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开展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同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新村运动”转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以后,运动初期为推动运动开展,启动农村经济、文化活动而设立的政府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逐步弱化,而具有客观生存与发展规律,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比较活跃,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农协、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并在不断优化其结构中生机盎然地传承着“新村运动”的精神和理念,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推动“新村运动”迈向了“变化、挑战、创造”的更高发展阶段。

三、韩国“新村运动”与众不同之处

纵观韩国政府组织实施的“新村运动”,应该说,既是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成功转型,也是化解城乡矛盾,提升国民素质,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成功案例,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创建了“韩国模式”。目前,全世界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赴韩考察和学习“新村运动”建设经验。其主要特点:

一是特别注重在精神上启蒙。在“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主要强调“勤勉、自助、合作”精神。这种精神后来扩展到城市,发展为民族自立、事业报国的国民精神。政府设置了奖勤罚懒机制,重在激发村民内部的积极性。在后来开展的新农村运动中,原州市又将“勤勉、自助、合作”精神变为“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自律竞争”,建设信念得到了新的升华,为“新村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特别注重农民主体地位。政府大力倡导、支持“新村运动”,但具体上什么项目,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让农民选出“指导者”,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每个村选出的指导者负责组织大家的行动,里长(相当于我们国家的村长)只管服务。这些指导者,既是指导员,又是战斗员,以身作则,带头苦干,负责组织、规划、指导。指导者统一着装,不拿报酬,政府给予精神和物资奖励。他们可以随时面见公务员,可优先选拔为公务员,坐火车、汽车票价便宜50%,子女在初高中考试排在前一半名次的免学费并发奖学金等。

三是特别注重政府支持引领。韩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从总统到最基层的公务员都动员起来,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村运动”。1972年4月26日,朴正熙总统亲自为新乡村运动撰写行动纲领,并到中央研修院和学员一道听课,共同研究问题。中央内务部负责管理指导“新村运动”,内务部以外各中央机构也都设立相应机构,各道和市郡的地方政府成立领导机构,面、邑设立了新乡村建设促进委员会,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都设立了完整的指挥机构,以加强协调。政府明确要求,中央内务部的课长和局长要负责一个道;道一级的课长和局长要负责一个郡;市郡、面邑(相当于县、乡)的公务员每人要分包一个村。处在第一线的公务员每星期至少两次到村里指导,并负责考评。在“新村运动”之初,韩国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和民居建设,除给予必要的建材、资金支持外,还帮助搞村镇建设规划,推荐多种标准住宅图纸,道路桥梁建设由政府派技术人员指导。为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政府还向农民普遍发放长达30年的长期低息贷款,支农资金通过农协直接发放到户。此外,政府专门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新村

运动中的优秀村庄。如原州市每年选拔道优秀村30个,政府每村支援资金5亿韩元;市优秀村13个,政府每村支援资金5000万韩元。同时,这些优秀村还可获得地方政府规划市政项目时给予优先考虑等奖励。

四是特别注重培训骨干力量。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应的培训机构。中央新乡村运动研修院是专门为培训新村运动骨干而建立的,设施比较完备。最初几年每期15天,现在每期3天,可培训600人左右。培训对象是各级公务员和每村推选的男、女各一名指导员,培训期间从早晨6点到晚上11点都安排活动。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编有统一教材,并经常请有实践经验的基层干部、农民去讲课。参加培训的公务员和农民推出的指导者同住同吃共同讨论。研修班制订的各村建设规划,交郡核准后实施。研修班学员毕业后,返乡担负起劝导民众和以身作则的核心角色。特别是女指导员回村后,主要是动员妇女参与“新村运动”。通过培训教育骨干,逐步使“新村运动”成为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普及运动。

此外,政府还要求社会各界包括社会名流、知识分子和企业老总,宗教界,甚至是外国人等都要与新村建设指导者一起培训,各行各业尽其所能支持“新村运动”。这样不仅支持了乡村发展,而且使“新村运动”逐步发展成为提升国民精神的运动。

四、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自2006年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2008年我市以每年集中抓好“三项重点工程”为载体,使新农村建设更加贴近百姓实际,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道路硬化,村村都有90㎡以上的公共活动室,自来水入户率达95%以上,泥草房改造进度全省最快,村屯绿化一年见效,使广大农民走上了畅通路,告别了泥草房,喝上了纯净水,有了自己的文体活动场所,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极大拥护。但是对照韩国“新村运动”,我们感到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要有理性思考和正确认识。一是重视了政府的主导推动,忽视了民众自发的原动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市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认真落实国家对“三农”工作及“三项重点工程”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有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双向的工作,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由于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不够广泛深入,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集中释放。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自觉参加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产生活等义务劳动的积极性不高,思想观念还没有从“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个别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只不过是上面喊口号、下面做样子,刮五年风就没事了。政府热,群众冷,思想难统一,群众难发动,工作不主动,行动慢半拍的现象还存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二是重视了物质改善,忽视了精神改造。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切实加强了环卫、排污、绿化等环境整治工作,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物质生活,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很匮乏,乡风文明和民主建设没有跟上,农村文明和谐程度有待提升。“四清”、“五改”、“五比”等有益活动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村民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法制政策宣传等还不到位。农村公共文化娱乐设施较少,村级活动室和图书室利用不好,缺少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有所抬头,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三是重视了指标的硬性要求,忽视了长效机制的建设。自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我市相续召开多次动员和总结大会,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了多项硬性指标,经过不懈努力,完成得很好,部分指标还提前超额完成,如泥草房改造2008年完成15741户、2009年完成15341户,两年就完成五年任务的48.6%。但由于我们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如何圆满完成这些硬性指标上,忽视了在推进过程中长效机制的建设。部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缺乏规范性的管护措施,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大修通村公路,广建村屯道路,一边却是竣工不久的水泥路面出现了破损、坑洼、翻沙,一边是创森的硕果累累,一边是管护的缺失,个别树木遭到破坏等现象。一些村屯搞突击、抓运动,编制规划注重形式,注重短期效应,注重硬性指标的完成,内容不充实,特色不鲜明,存在“克隆”现象,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完善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思路不清,缺少产业发展定位和长远规划,影响和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是重视了一般性的号召,忽视了典型示范。我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大力推进省级试点村建设,取得了三年建设任务两年达标,提前一年完成省级试点村建设工作的显著成效。但在注重整体面的推进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打造点的特色,各示范村进度不一,发展不平衡,缺乏亮点,主导产业、村民收入、环境建设、公共事业、民主管理等优势不明显,典型性、引导性和实效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个别乡镇、村屯对示范村建设认识模糊,认为只要修好路、盖好房、栽好树就可以成样板,产业建设、文化培育缺少创新,试点与整体工作脱节,不利于全市农业和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的加快提升。

五、韩国 “新村运动”对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韩国“新村运动”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为我所鉴、为我所用。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城乡一体不动摇,实现科学协调发展。韩国经验告诉我们,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最佳方式,城乡融合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最高境界。没有乡村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双鸭山的整体发展。从我市经济发展现状看,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连续8年保持了高速增长,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条件。因此,建立城乡统一的大循环、大系统,是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当前要紧紧围绕全市“三步走”和“五区一城”发展战略,突出做好六篇统筹文章,推动城乡联动、协调发展。即: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统筹城乡劳动力结构和人口布局的优化,促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统筹城乡社区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统筹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乡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体制一体化。切实通过一体化发展,实现双鸭山经济社会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发展为要不动摇,夯实雄厚物质基础。韩国“新村运动”的各个阶段,也正是韩国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阶段。从70年代“新村运动”倡导至今,韩国实现了经济腾飞。由此可见,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韩国的“新村运动”就不会取得如此骄人成绩,韩国农村就不会变得如此富庶、文明、和谐。所以,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始终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用生产发展的办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坚

持以发展城市经济和壮大县域经济为着眼点,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上大项目,上好项目”步伐,努力增加各级财政收入,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以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快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大发展。二是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采取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劳务输出、开发第三产业、落实惠农政策、推进扶贫开发等综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三是采取综合措施,多措并举,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实现大的转变。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真正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三)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不动摇,强化农民主体地位。韩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与农民自发、自立、自强息息相关。“我们一定要成功”“过好日子”成为每个农民的信念,农民在农村建设中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如今的韩国农民不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没有丝毫的自卑,相反,充满了作为一名农民的荣耀,处处彰显出创业热情和发展活力。正是这种力量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因此,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任务,就是必须依靠宣传、机制、政策的力量唤醒农民、启发农民、感召农民、激励农民,大力培育农民自力更生的精神,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自己动手,建设家园,美化家园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乡村重大建设项目要让农民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村民监督,使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使农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参与者、推动者,成为建设新农村、管理新农村的主人。

(四)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教育培训不动摇,着力提升农民素质。韩国“新村运动”的第一任务是改造农民精神面貌,这种追求“软利益”的做法非常值得学习。我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软件建设。当前,一是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二是要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着重抓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就业本领,提高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三是要分期分批组织涉农主管书记县长,乡镇书记镇长,12个示范村的书记村长以及涉农后备干部、农业农村工作的拔尖人才到韩国现场学习,以先进的经验和理念,指导我市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五)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先易后难不动摇,突出改善农村环境。韩国“新村运动”从基础建设入手,逐步向增加农民所得、改善社会福利待遇等纵深发展。他们在建设初期,以物质供给为诱因,根据农民所需对房屋、道路等设施进行了改造建设,不仅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在广大农村营造了珍爱环境的思想氛围。我市农村的现状目前看还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等问题,广大农村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还很多。在政府和农民投入有限、农村环境卫生较差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做起,如房前屋后清洁卫生管理、房屋改造、恢复植被、修村中道路、禁赌等等,有规划、有步骤,奖优罚劣,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使农村面貌每年都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改观,推动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大的改善。

(六)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集约发展不动摇,改革创新经营体制。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韩国农民应对市场的成功经验是组建农协,通过壮大经营实力来提升农民在市场上的谈判地位。农协不仅负责会员的产品销售和农资群购,而且将功能拓展到报刊杂志、旅游观光代理、保险、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为每个会员创造财富、提供服务,农协的作用在会员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强有力地显现出来。我市受传统观念影响,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还根深蒂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显得脆弱无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弱势地位。增强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农技服务体系、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四位一体”模式,把农民集结起来,凝成一个整体,增强产业的竞争实力。

(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本土”特色不动摇,选准推进工作的着力点。就我市目前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突出做好规划。我市有8个县区32个乡镇,415个行政村。各乡村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状况都有差别,而且改变农村面貌是一个长期目标。因此,一定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把规划制定好,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大力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要保护地域文化。要立足乡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尊重传统风格,保护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和民宅。要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二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要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加快建立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机制。要制订政策,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乡村和农户,进行对口帮扶。三要深入实施滚动式“三项重点工程”。要坚持这一经过实践检验、深受农民喜欢的好做法,继续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建设,重点采取沿线发展的战略,优先改造主要公路沿线村屯的泥草房,确保完成改造任务。抓好小城镇建设。全力打造福利镇、宝清镇、太保镇等城镇建设示范带,每个县还要按照省里要求,打造1-2个功能完善的中心乡镇。要抓好村屯绿化工程。以绿化配套建设为重点,加大乡镇绿化建设力度。继续深入开展“百万农户植百万株树”活动,实现农村四旁绿化100%。四要全力打造新农村12个示范村。按照五个领先要求,建设好农村12面红旗。一是实现主导产业覆盖农户达80%以上,基本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二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本县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三是实现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环境美化、农户厕所无害化。四是实现以“一户(文化中心户)、一室(卫生室)、二店(超市和农家店)、一场(体育健身场)”为重点的、与示范村规模相适应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标。五是实现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目标。五要全面完成新农村第二批省市级试点村建设任务。今年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第二批“千村试点”工作的完成年,09年试点村的建设已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2010年底要确保全部完成试点村的各项工作任务,切实把我市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

(作者李显刚,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第四篇: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范文模版]

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

江胜东

〔内容摘要〕 笔者通过对韩国新村运动的实地考察学习和研究,提出了对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启示。

〔关 键 词〕 新村运动 考察报告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农业局 局长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基于国情,组织实施了新村运动,即农村重建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1970-1980年间高度增长起来的经济创造了“汉江的奇迹”,而这些做法对我们目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无借鉴意义。受贵州省农业厅派遣,2006年10月21日至11月3日,我们一行10人在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黄俊明同志的带领下,对韩国的新农村运动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

由于长期受战争和政治**影响,在新村运动之前,韩国农村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状态。1962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总人口的63%。全国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住草屋,点油灯,吃两顿饭”,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也极其落后,许多物品由人来背或由牲畜驮载,没有任何村庄规划,农民的房子随意建造,村庄内道路狭窄,动力机械进入不了农民的院子。韩国政府重视城市工业发展的政策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农业发展后继乏力。1962-1971年,韩国政府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扶持工业发展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初见成效,人均GNP10年间翻了两番,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与此同时,乡村发展长期受到忽略,政府各级官员普遍缺乏推动农业发展的热情,农村公共设施和生产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而农产品贸易的市场条件又对农民不利,农产品价格过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几乎不能维持生计。新村运动前,工农业发展失调,增长速度差距拉大,第一个5个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7.8%,农业发展速度仅5.3%,第二个5个发展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10.5%,而农业发展速度只有2.5%。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差距拉大,1962年的农户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而1970年降到61%。当时,全国农村人口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农村人口出现大量无序迁移,并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农业发展后继无人,部分地区甚至濒临崩溃的边缘。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城乡发展失衡,加上周围国际环境复杂、国家分裂、市场开放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成熟等因素,韩国开始出现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社会矛盾一触即发。农业基础薄弱,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普遍缺乏自信,鄙视、逃离和离弃农业、农村的风气蔓延,大批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东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相互冲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蔓延,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收入分配不公,暴发户和贫困户之间矛盾加剧,社会出现动荡。这种社会背景客观上要求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问题,树立农民勤勉、自助精神,官民共建农村家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使得韩国政府已有一定的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之间的差距。

二、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

韩国新村运动是一场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农村现代化运动。运动以勤勉、自助、合作为基本精神,以振兴国家为动力,通过政府支援、农民自主的方式,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开发项目,带动农民自发开展家乡建设活动。新村运动在农村率先开展后,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国民运动,对促进韩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奠定了韩国国民的时代精神、国家伦理、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文明秩序。

新村运动从1970年正式发起到现在,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其间,根据运动目标和内容的差异可分为基础建设、扩散、充实提高、国民自发和自我发展5个不同的阶段。

⑴基础建设阶段(1970年-1973年)。这是打基础的阶段,主要目标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重点实施了改善生活环境工程、增加收入工程和思想态度变革三大工程。改善生活环境工程重点是拓宽村子内道路,开设户外洗衣设施,将传统的屋顶,围墙,厨房和厕所更换为更耐用或更现代的设施。增加收入工程的重点是通过拓宽农用道路,改良土壤,种子改良和农民之间的劳动合作增加农业收入。思想变革工程目的是改变消极的思想和态度。重点是消除社会没落观,鼓励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创建合作的氛围。1970年11月-1971年7月,韩国政府为全国3.5万个村每村分配335袋水泥,要求开展政府拟定的20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换房顶(把草房顶换成铁皮或其他比较坚固的房顶),修整村中的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绿化荒山,改善厨房、厕所,修筑围墙、公路,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以及架桥、修路、盖会馆(村活动室)和建设卫生保健等福利项目。为了积极有效配合“新村运动”和相关工程的实施,中央和地方政府成立了各种机构和扶持系统。在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下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协议会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

新村运动第一年,全国3.5万个村庄中有1.6万多个村表现积极,成效显著,政府又给它们加拨了500袋水泥、1吨钢筋。同时,政府规定,后进村如果下一年干得好,还可以追加给1000袋水泥。为进一步激发各村的积极性,政府还把全国的村分成三等:自立村(最好)、自助村(次之)、基础村(最差)。在每个村前都树立牌子,政府的援助物资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1973年,全国约1/3的村被划成基础村,此后,基础村迅速减少,到1978年已基本上消失,约有2/3的村升级为自立村。政府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妇女也开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初步改变。

⑵扩展阶段(1974-1976年)。这是新村运动的全面发展阶段,由乡村至城市,出现工厂新村运动、公司新村运动、学校新村运动、街道新村运动等,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新村建设的重点从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

这一阶段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这期间政府推出了“第二次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事业”,也称“建设新村运动增加收入事业”。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以郡为单位,在137个地区大力倡导、重点开发21个经济作物品种,山区发展牧业、造经济林等,共有75万农户参加,政府主要在财力和技术上给予支持。二是推广农业技术,广泛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的种植。1974年水稻产量达到3800万石,首次实现大米自给目标,1975-1978年达到自给有余。

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成就突出的农村提供贷款,并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动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轮流到农村巡回讲授和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

在这一阶段,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⑶充实提高阶段(1977-1980年)。这是新村运动的自立发展阶段。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据统计,1978年农村企业达到384个,1980个增加到790个。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政府提供了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设施和开发区建设。

⑷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新村运动的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承担,政府的工作重点定位为制订规划和开展协调以及提供必要的财政、物质、技术支持,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继续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和文化环境。这一时期农村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

⑸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村运动也逐渐呈现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特征。政府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发展。新村运动初期为启动农村经济、文化活动而建立的政府机构及其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逐步弱化,而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农协,流通、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并逐步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新村运动的主要政策、措施

韩国新村运动的许多项目都是在政府的政策、措施扶持下开展的,这些政策措施主要有:

⑴建立高效统一的新村运动组织管理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建立了系统的新村运动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中央成立了“中央协议会”,直属内务部,内务部长任议长,中央部委副部级官员担任议员。地方各级政府按中央模式设立了相应的地方协议会。村级设立开发委员会,由10—12名村里有识之士及农民代表、新村指导员组成,里长或新村指导员任议长,具体筹划、协调和执行村级新村运动。村开发委员会根据中央协议会的基本方针,制定具体的开发项目和实施操作方案,再经促进委员会,市、郡协议会,逐级上报到道、中央协议会,重大事项由中央、道协议会研究决定。

⑵实施农村经济、文化全方位建设战略。新村运动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战略向前推进。运动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农村公路、农民住宅,自来水改造和农村电气化等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上。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开展,政府的工作重点放在推广高产水稻品种,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多种经营,并积极推动农村保险、金融的发展。修建村民会馆、敬老院、读书室、运动场、娱乐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农村文化设施,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通过举办文艺活动、各类培训,激发村民的勤勉、自助、协同、奉献精神。

⑶制定科学、严格的新村运动管理制度。首先,强化了各级公务员的责任。面、邑和市、郡两级公务员每人联系、帮扶4个村;道一级课长和局长负责一个郡;中央内务部(主管部门)的课长和局长负责一个道。其次,对各级政府新村运动职责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面(相当于乡镇)级管理职责:面政府公务员每天在村调查研究,检查督促新村运动执行情况,收集整理有关数据,并向面长报告,面长通过建立图表档案及时收集分析有关情况,每天或每周向郡守报告有关统计数据。郡级(相当于县)管理职责:及时发现农村基层组织有关情况,检查监督中央分配下达的支援物资是否及时、准确地送到面、村。道(相当于省)、中央级管理职责:及时掌握郡、面、村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和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各道(省)政府及时收集有关情况并写成报告,每月或定期向内务部部长报告。内务部长收集分析全国的情况,及时制定或调整有关政策。内务部长委托大学教授,并根据情况派中央有关部委官员,负责全国新村运动的检查监督工作。

⑷设立奖勤罚懒机制。一是政府在人财物的支援上实施奖优罚劣的分配政策。根据各村完成公共事业的成绩好坏。把全国3.5万个村划分为自立、自助、基础三级,成绩最好划为自立村,最差的为基础村。新村运动第二年政府的援助物资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在政府架设电力线路时,干出成效的,即使再偏远,也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尽管新村建设指导者不拿报酬,但政府也给予精神和其他物质奖励,如发勋章,有权随时面见行政官员,优先选拔做国家公务员,坐火车汽车票价便宜50%,子女在初高中考试排在前一百名的免学费并发奖学金。三是对县乡两级公务员实行新村建设考核制度,干得好的提拔,干得不好的调往山区和岛屿工作。

⑸实施村民监督制度。建立村民监督制度以保证政府投入的财力和物资的有效使用。一是所有的财物以村为单位申报领用,政府各部门不参与工程建设。每村委派一名公务员具体负责统计工作并接受村民监督,政府把能否及时、准确无误地将中央分配的支援物资送到村里作为考核公务员素质的重要标准,公务员的晋职加薪与其在新村工作中的政绩、水平挂钩。二是各村村民代表可参与郡、面政府的有关决策会议,可以约见市长、郡守,并当面提出问题、批评与建议。

⑹政府提供一定的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一是对新村运动前期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了相当于政府预算1%的资金,向农民发放长达30年的低息贷款,并为农村争取国际组织贷款,政府有关支农资金通过农协直接发放到户。二是给予农村基础设施和民居建设必要的技术支持,如帮助进行村镇建设规划,推荐标准住宅图纸,派技术人员指导道路桥梁建设等。

⑺强化新村运动的教育与指导。一是成立新村运动培训机构,加强对新村运动的教育与指导。1972年成立中央研修院对社会各阶层的核心骨干人员和中坚农民进行培训,举办了骨干农民培训班、新村指导员班、农协管理干部班、妇女指导员班、农村教育骨干人员班等共二十四种培训班,通过集体住宿、集中讨论、生活教育等三个环节达到教育的目的。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地区开发、意识革新、经营革新、青少年教育等七个方面。到1995年,各层次的新村教育共培训34.2万多人次。通过新村教育,中央研修院培养了一大批献身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骨干。二是实施“志愿指导员”制度。全国共有300万新村运动指导员(农村、城市等基层单位运动骨干),除本职工作外,他们无偿提供劳动。

韩国政府的这些政策、措施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切中农村实际,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新村运动的快速发展。

四、新村运动的主要成就

新村运动不仅改善了韩国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也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并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⑴新村运动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农村破旧落后的面貌,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首先是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到20世纪70年代末,修建桥梁7000多座,改善了村庄道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建设了大量新村会馆和24000座水库;基本实现了农村电气化,农民晚上点油灯的景象开始消失;改变了农村地区靠家庭主妇头顶运水的传统习惯,大多数农户从住处可得到方便卫生的饮用水;传统的茅草屋顶开始消失,全部农民都住进了瓦片或彩钢顶的房屋,就连山区和海岛渔村的农民都住上了设计新颖、舒适方便的砖瓦房。其次是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差距缩小。道路的改善促进了对动力机械的引进,1980-1990年间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施区域开发,建设农产品流通批发市场,推进农村金融业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等多种措施,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一度超过了城市居民。1967-1976年间,农民家庭收入从12456韩元增加到96355韩元,增长约8倍,而这期间城市工人的收入从20720韩元增加到95980韩元,增长约5倍。1979年,农民收入平均达到城市工人收入的84.7%,1993年已达到95.5%。到2004年,农村百户农民彩电拥有率123.6%、电冰箱105%、汽车20.9%、煤气炉100.4%、电话99.9%、计算机6.7%。

⑵新村运动是一场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带动伦理精神建设的国民运动,改变了国民的精神面貌,成为激励韩国不断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宝贵财富。农民的思想伦理从宿命的“贫穷是我们的命运,我们做不到”等守旧悲观观念转变到“我们能做”、“干,就能成功”、“我们要靠勤劳致富”,大大增加了韩国农民的信心,树立他们自信与合作的良好精神道德风貌。新村运动所倡导的“勤劳、自助、合作”精神转化成农民良好的生活伦理精神,弥补了当时韩科学技术水平低的不足,提高了整体人力资本质量,促进了韩国经济持续发展。

新村运动通过挖掘民众潜在的“美”和“善”,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了人们合作与和谐共处的意识,缓解了民众的不良情绪,弥补了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会发展的盲区,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因此,韩国前总理、“新村运动”中央会会长李寿成认为,新村运动是提高国民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和社会凝聚力的良好载体,人们参加“新村运动”,不仅能改变农村和国家的面貌,更能提高社会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准。韩国的“新村运动”既是农村城市化的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

三十多年来,“新村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影响面和感染力进一步扩大,成为一种广泛而长期的社会互助运动,也成为时代精神、国家伦理的象征,激励着韩国人民不断创新与开拓。目前,韩国新村中央研修院人气仍不减当年。新村运动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农村生产和生活设施建设逐步发展到城市社会,“和谐与爱护邻里运动”、“帮助恢复经济运动”、“全国公园化运动”、“讲道德守纪律运动”、“爱护环境运动”等各种活动都是新村运动在城市社区的具体体现。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开展的“奥林匹克新村运动”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为拯救国家经济开展的“捐金运动”都是“新村运动”的组成部分,为韩国成功举办汉城奥运会和渡过亚洲金融危机作出了贡献。根据韩国媒体的社会调查,新村运动的社会影响和效益超出奥运会和“京釜高速公路”(曾经是激励和牵引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象征)。

⑶新村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提升了韩国的国际形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韩国农村摆脱了贫穷与落后面貌,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其他国家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范例。韩国新村运动的影响早已跨出国界,其成就和经验得到了联合国有关组织的肯定,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先后有130多个国家派出12000多人参观、学习和取经。越南、蒙古、菲律宾、俄罗斯、刚果等国家的总统和部长先后率考察团赴韩国学习、取经,并与韩国建立了友好交流和合作关系。

韩国新村运动在国家发展和社区经济开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新村运动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实践;在城镇开展此项活动并不理想;因过分强调政府的统筹作用和依赖行政手段,助长了农民依赖政府号召和组织的思想;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日趋严重;对乌拉圭回合以后开放农产品市场缺乏研究;对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发展效益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没有更为有效的对策等。在这一期间,韩国的新村运动组织也组织开展过一些有效的活动,如“一区一社一村一品运动”、“农产品直销”、“城乡姊妹联系”、“文明市民和家庭活动”,以及敬老、环保、交通安全等活动。

韩国新村运动不仅对韩城经济有很大影响,而且对政治、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高度增长起来的经济,进一步激发了“只要做就可以”的国民意识,提高了国民的自信心。如今新村运动随着国内形势的世界化、开放他、区域化的变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现已应用于解决韩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方案之一。

五、新村运动对我们的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大大加快了农村现代化进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三农”问题亟待解决,通过考察学习,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⑴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市化可以同时并举。一国或一个区域是否要等到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开始扶持农业发展?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之间是否必然存在一个漫长的滞后期?韩国新村运动经验表明,只要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可以尽早解决。而且,农村的发展不仅不会延缓工业化进程,反而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和人力、物力支持,进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200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农业结构占GDP的15.4%,从这两个基本指标看,与韩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较为接近,快速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⑵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农民的广泛参与。韩国新村运动是一场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群众广泛参与的运动。新村运动的成功开展与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治强人朴正熙总统的大力倡导与热情支持密不可分。韩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领导体系,内务部在道(省)、郡(县)、面(乡镇)建立了相应行政机构对新村运动进行协调、服务、培训、指导;政府还为新村运动提供了有效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据统计,从1970-1980年,韩国政府财政累计向新村运动投入2.8万亿韩元(约相当于1972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

农民乃至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是新村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政府虽大力支持新村运动,但并不包办一切。上什么项目、项目的进度如何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新村运动的组织实施者是从农民中选出的“指导者”,而不是具有准公务员性质的“里长”(相当于我们的村长)。即使政府认为对农民有益的事情也要先征求农民的意愿,真正让农民成为各项农村建设事业的主体,决不强制推行。因此,新村运动获得了农民的广泛支持,1970-1980年,参加人数累计达11亿人次(1970年韩国总人口才3200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也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注重激发农民的自信心、创造性。如果过分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沿袭过去那种行政推动的强制式、命令式工作作风,势必抑制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新农村建设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⑶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韩国新村运动中建立的奖勤罚懒、榜样激励的有效机制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也要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⑷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有序安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农村现代化建设涉及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统筹规划,有序安排。韩国新村运动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以村庄建设为着力点,以国家财力为基础,注重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实施了先易后难、量力而行、注重实效、重点突出、循序渐进的战略,保证了新村运动的顺利推进。同样,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任重道远,头绪繁多,既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均衡的城乡福利政策和基层民主体制,加强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还需要考虑各地的差异和具体情况以区别对待。我们应认真学习韩国经验,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先从乡村道路和村容村貌改造等小型工程入手,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建设村容整洁,生活、生产便利的新农村,树立农民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自治管理和文化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⑸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加强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农民素质的提高。韩国新村运动始终注重教育和培训工作,设立了中央研修院并在地方设立了相应的培训机构;采取了请成功者介绍经验、政府官员进行政策说明、实地考察、研究讨论、制订计划等灵活实用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上强调“精神”培养,把参与相关工作的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也派到研修院,与“指导员”结对子,同吃同住、同培训,成功地探索出一条教育培养之路。新村运动不仅培养了大批运动“指导者”和运动骨干,而且对农民进行了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为新村运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样,我们也应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机构、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注重结合实际,讲究实效,解决实际问题,塑造民族精神,提升农民素质,通过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把中央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尽快缩小城乡差别,尽早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总之,农业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又是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提高我市整体经济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关键的是激发农民的内动力,从农村的现实出发整体规划,分阶段有序地系统推进,而其根本出路是科技和教育,极大地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现实生产力,实现我市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第五篇:浅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文章标题:浅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30多年,韩国为解决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开展轰轰烈烈的新村运动,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的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这一运动早已跨出国界,受到联合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有130多

个国家先后前去访问、学习、考察和取经。分析和研究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韩国新村运动发起的背景

韩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多山国家,人均耕地仅有0.6亩。上个世纪中叶,处于日本30年的殖民统治和3年朝鲜战争之后的韩国,千疮百孔,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广大农村尤其贫穷。“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顿饭”,是整个60年代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全国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1962年,韩国人均GDP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GDP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总人口的63。1962-1971年,韩国政府连续实施了两个经济发展的5年计划,确立了出口导向的战略,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然而却造成了工农、城乡发展严重失调的局面。这期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0,其中农业部门的年均增长率只有3.7,非农业部门则高达17.9。乡村部门的低就业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增长率,导致了城乡之间巨大收入差距的存在。1969年,韩国农户的家庭收入只是城市工薪阶层家庭收入的65,致使农村人口大批外流,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1970年开始,朴正熙领导的韩国政府启动了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

新村运动的10年是以“三农”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后来逐渐扩展到全国各条战线。新村运动通过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思想素质,培养勤勉、自助、协同、奉献的新农民来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其发展历程和主要做法是:

起步阶段(1970年-1973年):1970年11月,韩国政府首先拨款20亿美元启动新村运动。1971年初中央政府免费向全国村庄发放水泥,平均每村335袋,每户4袋,每袋50斤,让各村自行决定如何用它们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政府提出了十大建议性项目,但不要求强制执行。第一年下来,有一半的村干得不错。政府又给他们加拨了500袋水泥、1吨钢筋,让他们做更多的事情。经过这样的引导,4年时间里韩国改善了乡村居民生活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换房顶、修院墙、绿化荒山、修整村中的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等。

全面发展阶段(1974年-1976年):这一阶段主要致力于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政府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新村教育;对农村提供贷款和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动员大学和科研院所到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文化知识。在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1974年韩国实现了大米自给,1975-1978年实现自给有余。畜牧业、渔业、林业也都有了较快发展。

充实提高阶段(1977年-198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调整结构,配套完善软件和硬件建设,对民众进行精神启蒙,以此全面提高和巩固运动成果,确保持续发展。随着新村运动的推进,城乡差距的缩小,地区经济的综合开发日益高涨,政府指导新村运动在加强区域合作、密切城乡工农关系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鼓励特色种植和种养并兴建农业和制造业相结合的工业园区,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团地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国民运动阶段(1981年-1988年):在这一阶段,政府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健全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并由其承担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政府通过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优惠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种植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环境,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等。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接近了城市水平。

新村内发阶段(1988年以后):1988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政府开始积极倡导全体公民投入到文明建设中去,开展文明家庭、美化环境、环保以及文明市民教育等活动,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并致力于国民意识改造、国民精神和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入21世纪,韩国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并计划在今后10年内投入119万亿韩元用于农村的建设发展事业,从而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的资金支持,确保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韩国通过实施新村运动,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到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是城市居民收入的95.5,每100户农户所拥有的彩电普及率为123.6,电冰箱105,煤气炉100.4,电话99.9,汽车20.9,计算机6.7。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4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

1:0.84,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

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新农村的理解和认识,他们的经验教训至少有以下五点值得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关注和借鉴。

政府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韩国新村运动是由当时的政治强人朴正熙总统亲自倡议、启动并热情支持的一场由上而下进行动员的综合性乡村发展运动。政府作为启动者、组织者和主要投资者,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领导体系。为了推动新村运动,政府从前期搞基础设施建设到后期搞村镇规划建设,都给予了不少资金、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有鉴于此,我国从中央到各级政府也需要象韩国新村运动那样,大力进行倡导、扶持、示范、带动,采取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和扎扎实实的措施,否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可能会流于空谈。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韩国的新村运动注意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入手,特别注意让农民得到实惠。首先是帮助农民安装电灯、自来水,然后是修路架桥、建立村公共澡堂、洗衣房等,之后转入发展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新村运动使往日破旧落后的农村焕然一新,全国村村通电、通汽车、通自来水,农户收入显著增加。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给农民以看得见的实惠,绝不能搞花架子,走过场,唯有如此,才能引导、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发展活力和潜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注重统筹区域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韩国新村运动中特别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同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而且农村的发展不仅不会延缓工业化进程,反而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大的市场和人力物力支持,进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因此,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必须统筹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不断创新农村机制体制。纵观韩国的新村运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必须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韩国政府实行的奖勤罚懒政策,对新村建设指导者和基层干部的激励政策,强化公务员对新村建设的责任制,实施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入手、先易后难的操作程序等等,都值得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借鉴,以改进我国过去实行的各项扶贫和支农政策。因此,我国有必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机构、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把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探讨。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不成熟,实践往往就会走弯路。韩国新村运动到了1980年以后,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时,第一条就是:理论研究滞后于社会实践,因此付出了一定代价。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给我们大致描绘了一个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和努力的方向。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应该怎样去建设,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哪里,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都还有待在理论上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说,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就在于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大胆的亲身实践。

《浅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下载韩国新村运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韩国新村运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韩国新农村运动

    14年前,教育部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水山开始跟踪研究韩国“新村运动”。2006年,因为“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这场原本不为人所知的社会运动,迅速成为人们瞩目的热点。 2006年5月29日,第十届中......

    韩国“新村运动”对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论文摘要:建设新型农村,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提高了农民的物质文......

    韩国新农村运动相关资料

    安虎森,高正伍[韩]:韩国新农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发表日期: 2010-6-12 12:08:22出处: 中国选举与治理作者: 安虎森,高正伍[韩] [摘 要]尽管中韩两国的国情不同、两国......

    韩国新农村运动及日韩农协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韩国新农村运动及日韩农协发展情况考察报告5月12日至5月26日,我有幸随鸿举市长率领的市政府代表团访问了加拿大、日本、韩国。特别是韩国新村运动及日韩农协的做法,对我市农业......

    大新村2012年度工作计划

    大新村2012年度工作计划2012年,我村将继续按照党工委、办事处的整体部署,积极作为;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升工作水平;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载体,加强自身建设;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十六......

    新村建设

    大坞凫山新村建设简介 大坞镇位于滕州西部,199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中心镇”、“示范镇”,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人。近年来,大坞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新农村建......

    幸福新村

    xx幸福新村全面建成 为了贯彻落实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快农房改造,进一步美化农村环境,建设高标准示范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二零一三年,xx幸福新......

    韩国新乡村运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提要: 韩国在60年代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发展严重失去了均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韩国政府和学者们基于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