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韩国新农村运动及日韩农协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韩国新农村运动及日韩农协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5月12日至5月26日,我有幸随鸿举市长率领的市政府代表团访问了加拿大、日本、韩国。特别是韩国新村运动及日韩农协的做法,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借鉴意义。现将日韩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韩国新村运动及日韩两国农协发展总体概况
访问期间,我随团先后访问了日本广岛农协、韩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农协),考察了日本广岛安佐南区塑料大棚栽培、韩国现代农业,拜会了两国农协高管人士并与之进行了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韩国新村运动及日本、韩国农协发展的认识。
韩国新村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并延续至今,是韩国在城乡失衡的背景下由政府实施的一个实验性项目。韩国新村运动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历程,70年代主要是精神启发、创新经营、改善环境和帮扶贫困;80年代主要是对农业机械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政府与民间的互动共助;90年代主要是发展国家级服务组织,对农民福利进行改革;21世纪以来主要是发展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近来又发起了第二轮新农村运动--泛国民的“城市关爱农村”运动,核心是推进“一社一村”结对子,组织一个企业或学校对口一个村,帮助农村进行宣传、采购其农副产品,组织城市义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开展农业旅游观光活动。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实施了三类工程项目,即改善生活环境条件项目、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项目、精神启蒙项目。新村运动实施初期,改善生活环境条件项目主要包括换房顶、修院墙、绿化荒山、整修村内小巷以及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等,发展生产和提高收入项目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合作耕种、发展养殖业和牧业、普及农业新技术和高产优质品种、建立新村工厂、发展非农产业等,精神启蒙主要是指通过机制的建立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韩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40的村不通汽车,80的农户不通电,80的农民住茅草房。经过40多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基本上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失衡问题。这一运动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关注,“新村运动”已列入《大不列颠大辞典》,称之为“汉江奇迹”。据介绍,韩国新村运动已成为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到2004年,人均国民收入由70年代初的70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14000美元,增长了200倍,城乡居民收入为1:0.84,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日韩两国都建有非政府组织性质的农协。日本ja农协是由集结人出资、自主性的非盈利法人组织,在全国拥有872个分支机构。农协向入会农民收取会费,年终按投资分配利润并接受会员监督。其职能主要包括:一是统一为入会农民购进农药、农用器材等农业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二是进行经济指导性工作;三是开展以金融为主的信用、储蓄贷款以及农业保险、医疗服务等。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确保安全放心的国产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二是发挥区域农业“指挥塔”作用;三是开展支持区域合作的有关活动;四是提供城乡交流所带来的农业价值;五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韩国农协成立于1961年,目前大约有24000名成员及1327个分会,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服务机构。它不仅组织农产品销售,而且在器材购买、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流通化以及农业信用合作社等领域有广泛的业务,在韩国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通过农协进行的市场份额占整个韩国农业流通的40,由农协为主组建的农业银行目前在韩国整个金融界排名第一。韩国农协发展贯穿于新村运动全过程,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化、农业机械化升级改良、农业产业化机构改革以及农民福利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为突出的是,通过农协的作用推进了农村合作社事业,根除了农民承受不了高利贷的现象发生。
二、韩国新村运动及日韩农协发展的成功经验
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企业和农协,亲眼目睹韩国的农村发展面貌,其主要经验是:
(一)精神改造立意,把农民发动起来。上世纪60年代,韩国城乡差距巨大,农民生活艰苦、居住简陋,农村无序现象普遍存在。自70年代韩国政府把农村开发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启动新村运动以来,韩国农业农村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亚洲除日本、我国台湾省之外农村现代化建设卓有成效的一个国家。韩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崛起得益于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成功得益于对国人的精神启发。新村运动初期,他们通过机制创新,在农村大力培育“勤勉、自助、协同”精神,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整个运动营造了强大的思想氛围,纯正了民风;尔
第二篇:韩国新农村运动
14年前,教育部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水山开始跟踪研究韩国“新村运动”。2006年,因为“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这场原本不为人所知的社会运动,迅速成为人们瞩目的热点。
2006年5月29日,第十届中韩农业合作委员会在首尔召开。众多省区纷纷派出考察团,赴韩国考察新村运动,韩国开始为中国公务员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培训——在如何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发问中,韩国成为一个镜鉴。
如今,“新农村建设”行至第二个年头,农民参与的问题沉甸甸地摆上了决策者的桌面。本报特别针对韩国新村运动中的社会参与、资源整合等问题专访李水山。
从“官主导”到“民主导”
南方周末:在您的观察中,韩国农村三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怎样开始的?李水山:1970年代初开始的15年内,韩国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有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城市居民,1980年以后,韩国农民的消费水平也超过了城市居民。现在韩国的农民减少到全国人口的6%左右,新村运动也升华为新国家运动,建立了和谐、诚信、文明的新国家,这是韩国新村运动的最大成就。
这首先得益于韩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扶持,如免除购置种子、化肥、农机具等生产资金的贷款利息,后来连本带息都免除了。
南方周末:其资金和制度资源的供给是怎样实现的?芽
李水山:新村运动一开始,韩国政府向每个村无偿提供300袋水泥和钢筋,后来政府以惠农贷款、支农资金等方式提供,民间企业也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前15年总体上政府、民间、农民投入比例为57∶32∶11,进入1990年代以后则主要由政府来提供支持。融资,主要得益于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农协银行与农业银行合并,成立农协银行,为农民提供比商业银行低息的贷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这是十分关键的因素。
南方周末:怎样评价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中的作用?整个运动的关键转折点是转向民间自发的运动,这一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一开始由政府主导,叫“官主导”,后来韩国学者们发现这样有很多弊端,没有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后来通过改进,逐步过渡到政府和民间共同主导,叫“官民一体”,再后来就变成“民主导”,完全由非政府组织、机构负责组
织、协调、宣传和评价,这就是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他们还有金融、图书、培训、宣传职能和资源。
尽管在韩国也曾有人想否定这种体系,但有法人资格的民间组织已经确立了社会运行体制和机制。在这不断改进的过程中,通过学者深入参与新村运动,开展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矫正,各级政府也通过学者们的建议得到信息。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参与,发挥主体作用,也需要专家和媒体的深入参与,才能建立科学的组织实施、反馈、矫正和完善的运行机制。
南方周末:社会各方力量怎样在新村运动的过程中相互协调、整合?
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在初期也存在着中央各部委不参与、不协调、不合作的问题。1970年代初,有些发展中国家知道韩国开展新村运动很有实效,就问韩国外交部,结果外交部的官员竟然答不上来。还有财政部、交通部、卫生部、电力企业都不知道如何支援农村建设,有的部门因支农项目没有多少经济效益而不感兴趣。
韩国政府最终建立了中央各部委统一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监督和评价。此外,还设立了由学者广泛参与的咨询组织和咨询报告制度,各大学都先后成立了新村研究所。各媒体积极配合,每天重点报道农民和农村变化的真实情况。高级公务员也通过与农民一同培训,亲身耳闻目睹了农民的困难,扭转了官僚主义、衙门作风。
“干!就能成功!”
南方周末:韩国新村运动前的社会矛盾基本状况与当前中国有无相似之处?从我国新农村建设实施至今的现状来看,哪些是值得借鉴的?
李水山:1970年代的韩国和中国当下情况非常相似。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加大,农村问题十分突出,东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的相互冲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蔓延。
两国都是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农业机械化程度低,鄙视、逃离和离弃农业、农村风气蔓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普遍缺乏自信,文化素质有待于提高。
虽然中韩两国的国家制度不同,但中韩两国都是国家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办大事,有着惊人的相似。
但中韩也有不同之处:中国曾经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比韩国严重得多。韩国国民没有经历过类似我国的“文革”运动,另外宗教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公民社会的信仰和诚信基础好一些。
还有一点,必须牢记:在韩国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文思想毕竟占主导地位,尽管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但在制度革新上还是民主、自由、和谐、竞争的理念更受尊重。韩国新村运动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我们能做!”“干!就能成功!”新村运动是农民靠自己的勤劳致富,始终以农民为主体的创造与建设运动,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实践运动,激发了全体国民参与。
教育是核心
南方周末:您认为韩国新村运动的核心是什么呢?
李水山:韩国的新村运动专家一直强调:新村运动的核心是新村教育,的确当年的农村修路、建房、提高农民收入和福利,早已完成,如今仍不减当年的就是农民培训和新村教育。现在,韩国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研修院始终车水马龙,从不间断。
其最大特色就是农民参与讨论的培训,当然也有专家、学者授课,还有牧师、和尚讲课,很有特色,但最重要的还是农民自己上台讲述农民成功事例和亲身感受、体会,并通过真挚、双向讨论共同取得进步。
有一位叫河四容的韩国农民曾当过兵,但因肺结核中途退伍,结婚后他都养不起全家。后来在当地华侨的帮助下学会种蔬菜,开始有收入,后来买了几十亩地,还盖了楼房,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了“勤勉、自助、协同”和“干,就能成功”的新村理念。他在总统、诸位部长面前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总统非常高兴,在青瓦台总统府接见了他,并当即决定奖励他1000万韩元,这笔钱相当于他二十多年的收入,但他婉言谢绝了。至今他还居住在那栋居所,每年还为村政府和村民糊上千个信封,收集扔掉的纸杯作栽育庄稼苗用,堪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民楷模。
1994年4月我在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参加新村培训时,每天早晨6点,曾经担任道知事(相当于中国省长)的院长第一个到现场敲响大钟,学员们在教职员工的带领下参加升旗仪式和晨跑,当看到七十多岁高龄的韩国农民在晨跑时那样精神抖擞,觉得韩国的新村教育深入人心。
1970年代时,韩国的农民、公务员、学者、军人、企业家都参加过新村教育,几十个人住一个宿舍,一起生活和讨论,每天晚上的讨论,没有等级之别,通过这种共同生活,企业、政府、军队高级干部都能仔细了解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难题,使他们找出了解决社会难题的钥匙。
南方周末:经过新村运动,韩国的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李水山:韩国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这是在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但是韩国农业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民合作组织,建立了比较科学的农业体系,但是农业生产率低,在国际贸易中不断受到冲击,对韩国来说是一次次艰难的考验和选择。
第三篇:韩国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韩国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wqb.yiwu.gov.cn2009年09月23日来源:W--外侨办〖 背景色: 〗 〖收藏〗〖打印〗〖关闭〗
2009年5月18日至23日,根据出访工作计划,市农办主任傅建民率领相关镇街和部门负责人赴韩国进行访问。期间,我们先后拜访了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迦南农军学校、首尔中区厅政府,向他们宣传介绍了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并与有关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了清溪川河流整治工程和宣传馆,京畿道、忠青南道、全罗南道的优秀模范村。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基本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落后,1960年国民收入只有85美元,大部分国民生活十分困难,超过总人口半数的农村情况更是凄惨。由于,连年的旱灾和水灾,连温饱都成了问题。国民意识也就变得消极、懒惰、没有秩序。当时政府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让大多数的国民脱离贫困。
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政府把重点放在出口工业产品上,从1962年开始,韩国相继实施了二个五年计划,渐渐有了成果。1960年代末,韩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起飞,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80%的农民在茅屋里用着油灯生活,50%的小路狭窄得只能用背架搬运货物。为了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局面,韩国于1970年开始实施了新村运动。
1970年代,韩国新村运动的重点是改善农村环境,主要是住宅、道路、自来水、改厕、大会堂、敬老院以及农村的各项公共设施等。新村运动以农民自发、自助为主,政府行政指导为辅,大量的资金和劳动都由村民提供,政府对开展新村运动的村无偿提供数量不多的水泥和钢筋。1980年代,政府行政领导逐步退出新村运动,完成了由民间主导加政府支持到完全由民间主导的过渡,由各行政村自发组织的开发委员会主导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重点也从改善村庄环境逐步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转变,新村运动的精神也逐步向城市、公司、工厂、学校等扩散。经过30多年的发展,韩国的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功。新村运动开始时,韩国把全国35000个村从低到高分为基础、自助、自立三类,到1979年98%的村已成为自立村; 1970年80%的村还是茅房、80%的村不通电,到1979年农村的环境和贫穷落后的局面已发生彻底改变;1970年农民人均收入不足100美元,现在已超过2万美元,城乡差距也明显缩小,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已达到城
市居民的95.5%。
二、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特点
韩国的新村运动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很大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广大村民热情参与。原韩国总统朴正熙在1969年视察水灾灾区时,看到村民们在没有政府的支援下,而能充满活力地把村庄前面的马路拓宽、改良屋顶、整顿围墙,而受感动。他认为政府再怎么支援,而村民们没有自觉和要做的念头是没有用的。因此,产生了提升农民的自助精神和合作精神来开发农村的想法。以这个构思为基础,开始了改变农村生活环境的“新村运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政府的指导下,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由村民自己决定。村庄建设项目由村民自己决定:村民自己商讨决定实施的具体项目内容、规模、实施范围、预期目标等;建设资金自己筹集:各项事业的建设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绝大部分都由村民提供和捐助;建设工程自己监督:财力物资自己决定如何处置,工程实施过程自己管理,政府物资的发放情况和联村公务员的工作接受村民监督。特别是韩国在刚开始实施新村运动时,政府的财力非常有限,老百姓的钱也很少,若是没有村民们的自发、觉醒、意欲和参与,无偿的捐资捐地,那是根本无法成功的。正是因为有广大村民的热情参与,才使得新村运动在政府投入很少的情况下,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
2、各级政府积极支持。韩国的新村运动是由当时的总统朴正熙倡导的,所以,新村运动开始时,从总统到各级公务员、从中央到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从中央到各个市、道、郡的地方政府都设有专门部门,行政推动力量比较大。政府对每个村都安排一名公务员联系,帮助村里制订实施计划,每周至少去二次,每周、每月对各项事业进行评价;通过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迦南农军学校等机构,对新村运动的指导者进行培训。新村运动开展之初,在当时韩国经济总体实力政府财政实力都不强的情况下,政府千方百计挤出资金,购买水泥、钢筋等物资补助新村建设。
3、注重村民精神培育。新村运动是从改变人的精神开始的。在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非常重视培育村民“勤勉、自助、协同”的新村运动基本精神。勤勉就是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勤劳工作,勤奋致富。自助就是主人精神,引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不依靠别人,不逃避责任,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协同就是共同体精神,引导大家唤起“我们”这个整体意识的力量,互助合作,提高效率,共同建设新农村。“勤勉、自助、协同”的精神是推进新村运动的强大动力,也是持久的动力。
4、引入竞争机制。新村运动开始的第一年,韩国政府对每个村庄都发放同等数量的水泥,但是从第二年开始,政府就实施奖优罚劣的开发政策。根据各村完成公共事业的成绩好坏,把全国3.5万个村划分成自立、自助、基础三级,成绩最好划为自立村,最差的划为基础村,第二年政府的援助物质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平均增加到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经过几年的建设,积极参与的农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抱着消极旁观态度的村见邻近村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又从政府的奖励先进和重点扶持、援助中受到刺激,奋起直追,到1978年,全国绝大分村都成为自立村。
5、充分发挥指导者作用。在与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领导座谈时,他们特别提到,在新村
运动中指导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指导者是由村民自己选出来的,大多是村庄领导人,政府对指导者进行培训,由他们负责劝说村民,统一村民思想,组织实施村里的各项建设事业,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6、重视提高村民收入。新村运动一个很大的目的就是增加村民收入,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非常重视推广高产水稻品种,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特色农产品,1976年韩国水稻生产实现自给自足,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我们考察的黄屯松溪村、梅湖里村、文塘里村、加波农场等地,都是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形成一村一品,黄屯松溪村的有机蔬菜、梅湖里村的人参、文塘里村的有机大米等都很有特色,也增加了村民收入。比如文塘里村,从1993年开始将“鸭农法”引到韩国(插秧刚结束就立即放养小鸭子,与水稻一起生长并吃掉稻田里的虫子,不用农药而是利用鸭子除虫),于1998年获得了政府指定的“有机栽培园地”认证,其大米价格比一般大米高出45%,也吸引了许多城市里的人来观光体验。
7、积极推广运动精神。新村运动的本意是为了改善农村的环境,但随着新村运动的开展,从1970年代中后期开始,韩国政府就把新村运动的精神逐步引入城市,成为提高国民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和社会凝聚力的良好载体,成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比如:把“勤勉、自助、协同”的精神引入工厂,积极开展“第二家”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工人的主动性,使得工厂的技术创新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新村运动的精神,已经成为全体众民的精神支柱。
三、新村运动对义乌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韩国的新村运动与义乌的新农村建设都是从改善农村的环境入手,虽然做法和发展阶段不一样,但仍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重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义乌新农村建设的提法也是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资金补助、工程指导和监管的力度都很大,但老百姓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还不够(旧村改造除外)。在实施一些村民建设项目时,有的村民认为那是政府的事、村两委的事,涉及个人利益时还要阻碍工程施工,工程碰到农户的承包地时,也是千难万难。而在土地私有化的韩国,许多村民都愿意无偿捐出自己的土地用于村里的建设事业,村民的热情参与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我市也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广大村民都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来。实施什么项目、具体如何实施、规模到底多大、资金如何筹集等内容,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讨论,并让所有的村民都知道(不能由村里的书记、主任随意来定),让广大村民来监督工程实施,让广大村民互相监督自己的行为。
另外,政府在做好政策引导和推动的同时,必须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规范化建设的指导和督促及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力度,通过培训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管理指导能力,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帮助村级组织建立完善的民主议事、决策和监督机制并严格执行之,发挥村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2、加大奖优罚劣力度。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领导在介绍新村运动为什么能够成功时,第一条提到的就是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奖优罚劣。义乌在新农村建设中,也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奖优罚劣,比如创建示范村的,补助标准会高一些;但总体而言,主动权基本上都掌握在村里。下一步,在基本完成简单的村庄整治任务后,示范村、特色示范村可以采取申请制。要开展示范村、特色示范村创建的,先由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讨论通过,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工程项目、资金筹集等),报镇街批准后才可以实施,否则财政不给予补助。对一些村两委战斗力不强、村民参与热情不高、实施方案随意的村,可以不批准其创建示范村。要让村两委干部和广大村民觉得,开展示范村、特色示范村创建是争取下来的,不是每个村都可以开展的,不按方案实施是不能得到政府补助的。加大宣传、培训和引导,促进农村和村民转变理念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逐步建立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互助、合作、协同精神。
3、重视提高市民素质。在考察期间,韩国人的勤劳敬业、文明礼貌和奉献精神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新村运动中,韩国普通村民表现出来的互助、合作、奉献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从新村运动至今,总共有300万名指导者,他们都是义务劳动,没有报酬。韩国人也是活到老工作到老。在韩国,开汽车和出租车的司机年龄都很大,有的都已经六十多岁了,许多在农贸市场上摆摊做生意的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大妈,在清溪川文化馆给我们讲解的也是一位60多岁的志愿大妈,韩国人的交通、卫生等文明意识也普通比较高。人是最终的决定因素,真正美好的生活需要讲文明、高素质的人来创造和享有。正象他们介绍的一样:“美好的生活不仅是物质方面的享有,也需要富裕的精神来享有。”因此,要高度重视普通市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创新机制,以引导、激励等手段,借助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积极开展文明礼貌、合作互助的各项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
4、重视保护生态环境。韩国人的生态环保意识很强,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韩国的几天里,我们考察了几个村,也路过了几个道,一路下来,感觉整个农村都山青水秀草绿,生态环境非常优美。特别是有一点,韩国在进行河流治理时,将生态、自然、亲和等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全过程,注重保持河流原有的生态环境,河里到处可以看到水草和鱼类,边上都建有与水面非常接近的行人道,供广大群众休闲健身,亲近自然。即使是在城市里,如首尔市中心的清溪川、光洲市中心的河流,也都是人、鱼、草和谐相处,一片生态和谐的景象。在义乌新农村建设中,也一定要把生态和谐、以人为本的理念灌输进去,高度重视水环境的治理,高度重视各种生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各项设施都要充分考虑方便市民,让广大市民在身边、村边就可以休闲锻炼、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而不是要大老远地跑到山上去体会自然,跑到健身房去锻炼。
5、重视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是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收入差距的缩小,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韩国新村运动最大的成功,也在于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缩小了,1993年韩国农村居民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了。当前,义乌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对改善农村环境非常重视,但对发展农村经济却重视不够。为此,要学习借鉴韩国的做法,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
度重视农村产业的发展,鼓励发展规模经营和多种经营,根据义乌地理、气候、自然特点,发展生态、有机、特色农业,发展休闲观光体验旅游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可以合作的几个方面
义乌与韩国交流广泛,合作密切。通过这次考察,我们觉得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探索开展合作。
1、人员培训。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是培训公务员和指导者的机构,1972年成立以来已经培训了60多万学员,并有133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多外国人前来进修。建议由市农办牵头,市外侨办配合,每年组织一部分镇街干部、涉农部门干部到韩国去进行短期培训(授课、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相结合),学习韩国新村运动的理念和做法,更新思路,转变观念。
2、引进韩国培训机构和课程。迦南农军学校是体验性的以精神教育为主的机构,成立68年来已培训了近68万人次,并在海外建了12座学校(中国有丹东和吉林汪清也设立分校,有的正在筹建中)。建议由市农办牵头,市外侨办配合,考察丹东和汪清分校运营状况,可以在我市建立分校,并结合我市特点设置培训课程,负责培训村干部及村民,加强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3、引进新技术和产品。义乌与韩国气候非常相近,气温也差不多。韩国农民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玻璃温室种植等),发展特色有机农业(鸭农法大米等),实现了增收致富。建议由市农业局牵头,市农办和外侨办等配合,积极引进韩国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义乌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篇: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
关于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7月10--15 日,我带领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赴韩国考察“新村运动”。通过拜访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和进行实地考察,对韩国“新村运动”有了深入了解,达到了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寻找差距、借鉴发展的目的,收到了预期效果。
一、韩国为什么要发起“新村运动”
通过考察,我们感到,韩国之所以要发起“新村运动”主要基于三个原因:一是摆脱困境。上世纪六十年代,韩国的基本国情是落后的农业国。1960年人均GDP仅为85美元。为了让大多数国民摆脱贫困,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扶持出口工业品上,从1962年始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970年韩国经济开始起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也正如此,城乡发展差距随之扩大,城乡收入比为1.64。虽然在此期间,政府在增产粮食方面竭尽全力,但乡村状况仍然非常落后,生存、生产条件极差。这种状况急需韩国政府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提速的关键时期,大力改善农村落后状况,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也正是在这种两难的背景下,韩国大胆探索实践了“新村运动”,也以此破题,推动了城乡发展、消除了贫富差距、改善了农村面貌,实现了协调发展。二是改善生活。1970年,韩国35000个乡村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点油灯、吃两餐,这种状况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倡导“新村运动”后,历经40年努力,“新村运动”不仅彻底改变了乡村面貌,而且推动了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使韩国人均GDP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不足100美元,增长到目前的人均20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0.84,由世界最贫困的农业国飞跃到经济总量世界12位的经济强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建了“韩国模式”,也因此让韩国国民过上了好日子。三是教育国民。60-70年代,由于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加之连年旱灾和水灾,农作物欠收,当时的韩国国民不仅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国民意识也因此变得颓废、消极和懒散,没有秩序、缺乏信心和动力。在这种情况下,韩国以开展“新村运动”为契机,政府大力扶持和倡导,鼓励农民“勤勉、自助、合作”,由于注重激发农民的原动力、注重从精神层面引导、注重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不但使广大农民养成了爱国敬业、自力更生的好习惯,也因此改善了环境,增加了所得,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爱国情怀明显增强。如今在韩国随处可见的是韩国的现代、大宇、起亚等自主品牌汽车,购买本土的、民族的产品成为韩国人的一种习惯、一种爱国情结。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韩国妇女还主动无偿捐出自家的金银首饰,帮助政府渡过难关。由此可见,“新村运动”不仅仅
改变的是韩国国民的物质状况,在精神层面的改造和激发人的潜能方面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二、韩国怎样开展“新村运动”
韩国政府通过不断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分阶段丰富不同内容,不断提高发展层次,以及采取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倡导实施了“新村运动”,大体分为五个阶段:
1、改善环境阶段
从改善农民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入手,容易得到广大农民的响应和支持。因此,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970年11月至1971年7月,韩国政府
为全国3.5万个村庄,平均每村提供335包水泥,用于改善乡村环境的10大事业20个项目,主要是拓宽村庄的马路、改良屋顶围墙、改善饮水条件、建设公用洗衣场、澡堂、架设桥梁和整治溪流等。强调每项工程都要按乡民的意愿进行,每项事业要符合4个条件:一是全体村民受益,又急需要办;二是因地制宜,切合乡村实际;三是发展潜力大;四是投资小、效果好。程序是按照事先上报的项目计划,先分配和征收由村民应负担的劳动力或资金,然后再向政府请领补助的建材资金进行项目施工。村民得到这些援助物资后,自觉组织动员,共同出力合作完成村里的公共事业。发起新乡村运动的第一年,村民的反映比政府预期的效果还要好。第一年,全国35000个村庄有16000个表现积极,成绩显著。第二年政府对这些成绩显著的乡村继续提供支持,每村增加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据此,政府制订了“支援优秀乡村”的原则,进行有区别性支援。全国35000个村以乡村发展阶段划分为“基础、自助、自立”三个类型,成绩最佳的划为自立村,最差的划为基础村,政府的援助物资只分配给自立村和自助村。1973年,全国1/3的村划为基础村,此后基础村迅速减少,到1978年基础村基本上消失,约有2/3的村升为自立村。
2、增加收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增加收入为主的全面发展阶段。政府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种植业、养殖业良种和先进技术,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1974年达到大米自给。与此同时,政府支持乡村动员村民开展较大规模的乡村基本建设事业,像整理耕地、开辟道路、整理河川、开发农业用水等开发项目。这些项目有的是乡村独立完成,有的则是与附近乡村联合进行,以提高投资效果。1971-1975年,全国共架设桥梁65000座,每村都修了3.5米宽,长2-4公里进村道路。新建自来水管4440公里,新建会馆36000座。这一阶段,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超过城市居民。
3、充实提高阶段
随着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社区经济的开发越来越红火。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也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特色农业和兴办乡村工厂上,并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高档住宅建设和农业开发区建设。1980年韩国农村企业达384个,1986年增加到790个,推动“新村运动”向纵深发展。1977年,作为农村贫困标志的草房顶全部更换为彩钢或瓦顶。1978年,全国98%的农户用上了电。
4、全民参与阶段
这阶段韩国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措施,从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的群众活动。政府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设立了“新乡村庄建设中央会”,下设“新乡村庄指导者(男性)、新乡村庄妇女会、新乡村庄读书委员会、工厂中央委员会、新乡村庄金库联合会”5个会员团体。设立了中央新村运动研修院。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通过制订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一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手段,推动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等。当时,农村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
准。
5、创新发展阶段
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派繁荣气象自城市开始逐步向农村地区扩散,“新村运动”也带有明显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特征。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开展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同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新村运动”转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以后,运动初期为推动运动开展,启动农村经济、文化活动而设立的政府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逐步弱化,而具有客观生存与发展规律,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比较活跃,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农协、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并在不断优化其结构中生机盎然地传承着“新村运动”的精神和理念,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推动“新村运动”迈向了“变化、挑战、创造”的更高发展阶段。
三、韩国“新村运动”与众不同之处
纵观韩国政府组织实施的“新村运动”,应该说,既是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成功转型,也是化解城乡矛盾,提升国民素质,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成功案例,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创建了“韩国模式”。目前,全世界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赴韩考察和学习“新村运动”建设经验。其主要特点:
一是特别注重在精神上启蒙。在“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主要强调“勤勉、自助、合作”精神。这种精神后来扩展到城市,发展为民族自立、事业报国的国民精神。政府设置了奖勤罚懒机制,重在激发村民内部的积极性。在后来开展的新农村运动中,原州市又将“勤勉、自助、合作”精神变为“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自律竞争”,建设信念得到了新的升华,为“新村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特别注重农民主体地位。政府大力倡导、支持“新村运动”,但具体上什么项目,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让农民选出“指导者”,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每个村选出的指导者负责组织大家的行动,里长(相当于我们国家的村长)只管服务。这些指导者,既是指导员,又是战斗员,以身作则,带头苦干,负责组织、规划、指导。指导者统一着装,不拿报酬,政府给予精神和物资奖励。他们可以随时面见公务员,可优先选拔为公务员,坐火车、汽车票价便宜50%,子女在初高中考试排在前一半名次的免学费并发奖学金等。
三是特别注重政府支持引领。韩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从总统到最基层的公务员都动员起来,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村运动”。1972年4月26日,朴正熙总统亲自为新乡村运动撰写行动纲领,并到中央研修院和学员一道听课,共同研究问题。中央内务部负责管理指导“新村运动”,内务部以外各中央机构也都设立相应机构,各道和市郡的地方政府成立领导机构,面、邑设立了新乡村建设促进委员会,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都设立了完整的指挥机构,以加强协调。政府明确要求,中央内务部的课长和局长要负责一个道;道一级的课长和局长要负责一个郡;市郡、面邑(相当于县、乡)的公务员每人要分包一个村。处在第一线的公务员每星期至少两次到村里指导,并负责考评。在“新村运动”之初,韩国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和民居建设,除给予必要的建材、资金支持外,还帮助搞村镇建设规划,推荐多种标准住宅图纸,道路桥梁建设由政府派技术人员指导。为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政府还向农民普遍发放长达30年的长期低息贷款,支农资金通过农协直接发放到户。此外,政府专门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新村
运动中的优秀村庄。如原州市每年选拔道优秀村30个,政府每村支援资金5亿韩元;市优秀村13个,政府每村支援资金5000万韩元。同时,这些优秀村还可获得地方政府规划市政项目时给予优先考虑等奖励。
四是特别注重培训骨干力量。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应的培训机构。中央新乡村运动研修院是专门为培训新村运动骨干而建立的,设施比较完备。最初几年每期15天,现在每期3天,可培训600人左右。培训对象是各级公务员和每村推选的男、女各一名指导员,培训期间从早晨6点到晚上11点都安排活动。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编有统一教材,并经常请有实践经验的基层干部、农民去讲课。参加培训的公务员和农民推出的指导者同住同吃共同讨论。研修班制订的各村建设规划,交郡核准后实施。研修班学员毕业后,返乡担负起劝导民众和以身作则的核心角色。特别是女指导员回村后,主要是动员妇女参与“新村运动”。通过培训教育骨干,逐步使“新村运动”成为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普及运动。
此外,政府还要求社会各界包括社会名流、知识分子和企业老总,宗教界,甚至是外国人等都要与新村建设指导者一起培训,各行各业尽其所能支持“新村运动”。这样不仅支持了乡村发展,而且使“新村运动”逐步发展成为提升国民精神的运动。
四、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自2006年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2008年我市以每年集中抓好“三项重点工程”为载体,使新农村建设更加贴近百姓实际,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道路硬化,村村都有90㎡以上的公共活动室,自来水入户率达95%以上,泥草房改造进度全省最快,村屯绿化一年见效,使广大农民走上了畅通路,告别了泥草房,喝上了纯净水,有了自己的文体活动场所,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极大拥护。但是对照韩国“新村运动”,我们感到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要有理性思考和正确认识。一是重视了政府的主导推动,忽视了民众自发的原动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市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认真落实国家对“三农”工作及“三项重点工程”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有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双向的工作,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由于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不够广泛深入,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集中释放。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自觉参加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产生活等义务劳动的积极性不高,思想观念还没有从“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个别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只不过是上面喊口号、下面做样子,刮五年风就没事了。政府热,群众冷,思想难统一,群众难发动,工作不主动,行动慢半拍的现象还存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二是重视了物质改善,忽视了精神改造。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切实加强了环卫、排污、绿化等环境整治工作,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物质生活,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很匮乏,乡风文明和民主建设没有跟上,农村文明和谐程度有待提升。“四清”、“五改”、“五比”等有益活动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村民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法制政策宣传等还不到位。农村公共文化娱乐设施较少,村级活动室和图书室利用不好,缺少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有所抬头,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三是重视了指标的硬性要求,忽视了长效机制的建设。自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我市相续召开多次动员和总结大会,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了多项硬性指标,经过不懈努力,完成得很好,部分指标还提前超额完成,如泥草房改造2008年完成15741户、2009年完成15341户,两年就完成五年任务的48.6%。但由于我们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如何圆满完成这些硬性指标上,忽视了在推进过程中长效机制的建设。部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缺乏规范性的管护措施,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大修通村公路,广建村屯道路,一边却是竣工不久的水泥路面出现了破损、坑洼、翻沙,一边是创森的硕果累累,一边是管护的缺失,个别树木遭到破坏等现象。一些村屯搞突击、抓运动,编制规划注重形式,注重短期效应,注重硬性指标的完成,内容不充实,特色不鲜明,存在“克隆”现象,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完善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思路不清,缺少产业发展定位和长远规划,影响和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是重视了一般性的号召,忽视了典型示范。我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大力推进省级试点村建设,取得了三年建设任务两年达标,提前一年完成省级试点村建设工作的显著成效。但在注重整体面的推进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打造点的特色,各示范村进度不一,发展不平衡,缺乏亮点,主导产业、村民收入、环境建设、公共事业、民主管理等优势不明显,典型性、引导性和实效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个别乡镇、村屯对示范村建设认识模糊,认为只要修好路、盖好房、栽好树就可以成样板,产业建设、文化培育缺少创新,试点与整体工作脱节,不利于全市农业和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的加快提升。
五、韩国 “新村运动”对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韩国“新村运动”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为我所鉴、为我所用。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城乡一体不动摇,实现科学协调发展。韩国经验告诉我们,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最佳方式,城乡融合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最高境界。没有乡村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双鸭山的整体发展。从我市经济发展现状看,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连续8年保持了高速增长,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条件。因此,建立城乡统一的大循环、大系统,是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当前要紧紧围绕全市“三步走”和“五区一城”发展战略,突出做好六篇统筹文章,推动城乡联动、协调发展。即: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统筹城乡劳动力结构和人口布局的优化,促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统筹城乡社区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统筹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乡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配套改革,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体制一体化。切实通过一体化发展,实现双鸭山经济社会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发展为要不动摇,夯实雄厚物质基础。韩国“新村运动”的各个阶段,也正是韩国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阶段。从70年代“新村运动”倡导至今,韩国实现了经济腾飞。由此可见,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韩国的“新村运动”就不会取得如此骄人成绩,韩国农村就不会变得如此富庶、文明、和谐。所以,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始终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用生产发展的办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坚
持以发展城市经济和壮大县域经济为着眼点,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上大项目,上好项目”步伐,努力增加各级财政收入,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以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快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大发展。二是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采取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劳务输出、开发第三产业、落实惠农政策、推进扶贫开发等综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三是采取综合措施,多措并举,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实现大的转变。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真正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三)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不动摇,强化农民主体地位。韩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与农民自发、自立、自强息息相关。“我们一定要成功”“过好日子”成为每个农民的信念,农民在农村建设中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如今的韩国农民不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没有丝毫的自卑,相反,充满了作为一名农民的荣耀,处处彰显出创业热情和发展活力。正是这种力量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因此,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任务,就是必须依靠宣传、机制、政策的力量唤醒农民、启发农民、感召农民、激励农民,大力培育农民自力更生的精神,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自己动手,建设家园,美化家园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乡村重大建设项目要让农民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村民监督,使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使农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参与者、推动者,成为建设新农村、管理新农村的主人。
(四)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教育培训不动摇,着力提升农民素质。韩国“新村运动”的第一任务是改造农民精神面貌,这种追求“软利益”的做法非常值得学习。我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软件建设。当前,一是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二是要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着重抓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就业本领,提高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三是要分期分批组织涉农主管书记县长,乡镇书记镇长,12个示范村的书记村长以及涉农后备干部、农业农村工作的拔尖人才到韩国现场学习,以先进的经验和理念,指导我市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五)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先易后难不动摇,突出改善农村环境。韩国“新村运动”从基础建设入手,逐步向增加农民所得、改善社会福利待遇等纵深发展。他们在建设初期,以物质供给为诱因,根据农民所需对房屋、道路等设施进行了改造建设,不仅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在广大农村营造了珍爱环境的思想氛围。我市农村的现状目前看还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等问题,广大农村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还很多。在政府和农民投入有限、农村环境卫生较差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做起,如房前屋后清洁卫生管理、房屋改造、恢复植被、修村中道路、禁赌等等,有规划、有步骤,奖优罚劣,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使农村面貌每年都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改观,推动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大的改善。
(六)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集约发展不动摇,改革创新经营体制。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韩国农民应对市场的成功经验是组建农协,通过壮大经营实力来提升农民在市场上的谈判地位。农协不仅负责会员的产品销售和农资群购,而且将功能拓展到报刊杂志、旅游观光代理、保险、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为每个会员创造财富、提供服务,农协的作用在会员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强有力地显现出来。我市受传统观念影响,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还根深蒂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显得脆弱无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弱势地位。增强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农技服务体系、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四位一体”模式,把农民集结起来,凝成一个整体,增强产业的竞争实力。
(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本土”特色不动摇,选准推进工作的着力点。就我市目前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突出做好规划。我市有8个县区32个乡镇,415个行政村。各乡村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状况都有差别,而且改变农村面貌是一个长期目标。因此,一定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把规划制定好,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大力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要保护地域文化。要立足乡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尊重传统风格,保护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和民宅。要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二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要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加快建立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机制。要制订政策,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乡村和农户,进行对口帮扶。三要深入实施滚动式“三项重点工程”。要坚持这一经过实践检验、深受农民喜欢的好做法,继续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建设,重点采取沿线发展的战略,优先改造主要公路沿线村屯的泥草房,确保完成改造任务。抓好小城镇建设。全力打造福利镇、宝清镇、太保镇等城镇建设示范带,每个县还要按照省里要求,打造1-2个功能完善的中心乡镇。要抓好村屯绿化工程。以绿化配套建设为重点,加大乡镇绿化建设力度。继续深入开展“百万农户植百万株树”活动,实现农村四旁绿化100%。四要全力打造新农村12个示范村。按照五个领先要求,建设好农村12面红旗。一是实现主导产业覆盖农户达80%以上,基本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二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本县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三是实现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环境美化、农户厕所无害化。四是实现以“一户(文化中心户)、一室(卫生室)、二店(超市和农家店)、一场(体育健身场)”为重点的、与示范村规模相适应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标。五是实现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目标。五要全面完成新农村第二批省市级试点村建设任务。今年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第二批“千村试点”工作的完成年,09年试点村的建设已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2010年底要确保全部完成试点村的各项工作任务,切实把我市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
(作者李显刚,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第五篇: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范文模版]
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
江胜东
〔内容摘要〕 笔者通过对韩国新村运动的实地考察学习和研究,提出了对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启示。
〔关 键 词〕 新村运动 考察报告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农业局 局长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基于国情,组织实施了新村运动,即农村重建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1970-1980年间高度增长起来的经济创造了“汉江的奇迹”,而这些做法对我们目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无借鉴意义。受贵州省农业厅派遣,2006年10月21日至11月3日,我们一行10人在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黄俊明同志的带领下,对韩国的新农村运动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
由于长期受战争和政治**影响,在新村运动之前,韩国农村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状态。1962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总人口的63%。全国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住草屋,点油灯,吃两顿饭”,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也极其落后,许多物品由人来背或由牲畜驮载,没有任何村庄规划,农民的房子随意建造,村庄内道路狭窄,动力机械进入不了农民的院子。韩国政府重视城市工业发展的政策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农业发展后继乏力。1962-1971年,韩国政府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扶持工业发展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初见成效,人均GNP10年间翻了两番,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与此同时,乡村发展长期受到忽略,政府各级官员普遍缺乏推动农业发展的热情,农村公共设施和生产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而农产品贸易的市场条件又对农民不利,农产品价格过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几乎不能维持生计。新村运动前,工农业发展失调,增长速度差距拉大,第一个5个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7.8%,农业发展速度仅5.3%,第二个5个发展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10.5%,而农业发展速度只有2.5%。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差距拉大,1962年的农户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而1970年降到61%。当时,全国农村人口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农村人口出现大量无序迁移,并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农业发展后继无人,部分地区甚至濒临崩溃的边缘。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城乡发展失衡,加上周围国际环境复杂、国家分裂、市场开放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成熟等因素,韩国开始出现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社会矛盾一触即发。农业基础薄弱,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普遍缺乏自信,鄙视、逃离和离弃农业、农村的风气蔓延,大批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东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相互冲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蔓延,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收入分配不公,暴发户和贫困户之间矛盾加剧,社会出现动荡。这种社会背景客观上要求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问题,树立农民勤勉、自助精神,官民共建农村家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使得韩国政府已有一定的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之间的差距。
二、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
韩国新村运动是一场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农村现代化运动。运动以勤勉、自助、合作为基本精神,以振兴国家为动力,通过政府支援、农民自主的方式,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开发项目,带动农民自发开展家乡建设活动。新村运动在农村率先开展后,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国民运动,对促进韩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奠定了韩国国民的时代精神、国家伦理、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文明秩序。
新村运动从1970年正式发起到现在,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其间,根据运动目标和内容的差异可分为基础建设、扩散、充实提高、国民自发和自我发展5个不同的阶段。
⑴基础建设阶段(1970年-1973年)。这是打基础的阶段,主要目标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重点实施了改善生活环境工程、增加收入工程和思想态度变革三大工程。改善生活环境工程重点是拓宽村子内道路,开设户外洗衣设施,将传统的屋顶,围墙,厨房和厕所更换为更耐用或更现代的设施。增加收入工程的重点是通过拓宽农用道路,改良土壤,种子改良和农民之间的劳动合作增加农业收入。思想变革工程目的是改变消极的思想和态度。重点是消除社会没落观,鼓励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创建合作的氛围。1970年11月-1971年7月,韩国政府为全国3.5万个村每村分配335袋水泥,要求开展政府拟定的20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换房顶(把草房顶换成铁皮或其他比较坚固的房顶),修整村中的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绿化荒山,改善厨房、厕所,修筑围墙、公路,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以及架桥、修路、盖会馆(村活动室)和建设卫生保健等福利项目。为了积极有效配合“新村运动”和相关工程的实施,中央和地方政府成立了各种机构和扶持系统。在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下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协议会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
新村运动第一年,全国3.5万个村庄中有1.6万多个村表现积极,成效显著,政府又给它们加拨了500袋水泥、1吨钢筋。同时,政府规定,后进村如果下一年干得好,还可以追加给1000袋水泥。为进一步激发各村的积极性,政府还把全国的村分成三等:自立村(最好)、自助村(次之)、基础村(最差)。在每个村前都树立牌子,政府的援助物资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1973年,全国约1/3的村被划成基础村,此后,基础村迅速减少,到1978年已基本上消失,约有2/3的村升级为自立村。政府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妇女也开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初步改变。
⑵扩展阶段(1974-1976年)。这是新村运动的全面发展阶段,由乡村至城市,出现工厂新村运动、公司新村运动、学校新村运动、街道新村运动等,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新村建设的重点从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
这一阶段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这期间政府推出了“第二次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事业”,也称“建设新村运动增加收入事业”。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以郡为单位,在137个地区大力倡导、重点开发21个经济作物品种,山区发展牧业、造经济林等,共有75万农户参加,政府主要在财力和技术上给予支持。二是推广农业技术,广泛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的种植。1974年水稻产量达到3800万石,首次实现大米自给目标,1975-1978年达到自给有余。
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成就突出的农村提供贷款,并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动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轮流到农村巡回讲授和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
在这一阶段,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⑶充实提高阶段(1977-1980年)。这是新村运动的自立发展阶段。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据统计,1978年农村企业达到384个,1980个增加到790个。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政府提供了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设施和开发区建设。
⑷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新村运动的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承担,政府的工作重点定位为制订规划和开展协调以及提供必要的财政、物质、技术支持,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继续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和文化环境。这一时期农村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
⑸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村运动也逐渐呈现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特征。政府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发展。新村运动初期为启动农村经济、文化活动而建立的政府机构及其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逐步弱化,而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农协,流通、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并逐步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新村运动的主要政策、措施
韩国新村运动的许多项目都是在政府的政策、措施扶持下开展的,这些政策措施主要有:
⑴建立高效统一的新村运动组织管理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建立了系统的新村运动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中央成立了“中央协议会”,直属内务部,内务部长任议长,中央部委副部级官员担任议员。地方各级政府按中央模式设立了相应的地方协议会。村级设立开发委员会,由10—12名村里有识之士及农民代表、新村指导员组成,里长或新村指导员任议长,具体筹划、协调和执行村级新村运动。村开发委员会根据中央协议会的基本方针,制定具体的开发项目和实施操作方案,再经促进委员会,市、郡协议会,逐级上报到道、中央协议会,重大事项由中央、道协议会研究决定。
⑵实施农村经济、文化全方位建设战略。新村运动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战略向前推进。运动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农村公路、农民住宅,自来水改造和农村电气化等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上。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开展,政府的工作重点放在推广高产水稻品种,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多种经营,并积极推动农村保险、金融的发展。修建村民会馆、敬老院、读书室、运动场、娱乐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农村文化设施,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通过举办文艺活动、各类培训,激发村民的勤勉、自助、协同、奉献精神。
⑶制定科学、严格的新村运动管理制度。首先,强化了各级公务员的责任。面、邑和市、郡两级公务员每人联系、帮扶4个村;道一级课长和局长负责一个郡;中央内务部(主管部门)的课长和局长负责一个道。其次,对各级政府新村运动职责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面(相当于乡镇)级管理职责:面政府公务员每天在村调查研究,检查督促新村运动执行情况,收集整理有关数据,并向面长报告,面长通过建立图表档案及时收集分析有关情况,每天或每周向郡守报告有关统计数据。郡级(相当于县)管理职责:及时发现农村基层组织有关情况,检查监督中央分配下达的支援物资是否及时、准确地送到面、村。道(相当于省)、中央级管理职责:及时掌握郡、面、村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和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各道(省)政府及时收集有关情况并写成报告,每月或定期向内务部部长报告。内务部长收集分析全国的情况,及时制定或调整有关政策。内务部长委托大学教授,并根据情况派中央有关部委官员,负责全国新村运动的检查监督工作。
⑷设立奖勤罚懒机制。一是政府在人财物的支援上实施奖优罚劣的分配政策。根据各村完成公共事业的成绩好坏。把全国3.5万个村划分为自立、自助、基础三级,成绩最好划为自立村,最差的为基础村。新村运动第二年政府的援助物资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在政府架设电力线路时,干出成效的,即使再偏远,也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尽管新村建设指导者不拿报酬,但政府也给予精神和其他物质奖励,如发勋章,有权随时面见行政官员,优先选拔做国家公务员,坐火车汽车票价便宜50%,子女在初高中考试排在前一百名的免学费并发奖学金。三是对县乡两级公务员实行新村建设考核制度,干得好的提拔,干得不好的调往山区和岛屿工作。
⑸实施村民监督制度。建立村民监督制度以保证政府投入的财力和物资的有效使用。一是所有的财物以村为单位申报领用,政府各部门不参与工程建设。每村委派一名公务员具体负责统计工作并接受村民监督,政府把能否及时、准确无误地将中央分配的支援物资送到村里作为考核公务员素质的重要标准,公务员的晋职加薪与其在新村工作中的政绩、水平挂钩。二是各村村民代表可参与郡、面政府的有关决策会议,可以约见市长、郡守,并当面提出问题、批评与建议。
⑹政府提供一定的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一是对新村运动前期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了相当于政府预算1%的资金,向农民发放长达30年的低息贷款,并为农村争取国际组织贷款,政府有关支农资金通过农协直接发放到户。二是给予农村基础设施和民居建设必要的技术支持,如帮助进行村镇建设规划,推荐标准住宅图纸,派技术人员指导道路桥梁建设等。
⑺强化新村运动的教育与指导。一是成立新村运动培训机构,加强对新村运动的教育与指导。1972年成立中央研修院对社会各阶层的核心骨干人员和中坚农民进行培训,举办了骨干农民培训班、新村指导员班、农协管理干部班、妇女指导员班、农村教育骨干人员班等共二十四种培训班,通过集体住宿、集中讨论、生活教育等三个环节达到教育的目的。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地区开发、意识革新、经营革新、青少年教育等七个方面。到1995年,各层次的新村教育共培训34.2万多人次。通过新村教育,中央研修院培养了一大批献身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骨干。二是实施“志愿指导员”制度。全国共有300万新村运动指导员(农村、城市等基层单位运动骨干),除本职工作外,他们无偿提供劳动。
韩国政府的这些政策、措施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切中农村实际,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新村运动的快速发展。
四、新村运动的主要成就
新村运动不仅改善了韩国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也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并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⑴新村运动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农村破旧落后的面貌,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首先是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到20世纪70年代末,修建桥梁7000多座,改善了村庄道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建设了大量新村会馆和24000座水库;基本实现了农村电气化,农民晚上点油灯的景象开始消失;改变了农村地区靠家庭主妇头顶运水的传统习惯,大多数农户从住处可得到方便卫生的饮用水;传统的茅草屋顶开始消失,全部农民都住进了瓦片或彩钢顶的房屋,就连山区和海岛渔村的农民都住上了设计新颖、舒适方便的砖瓦房。其次是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差距缩小。道路的改善促进了对动力机械的引进,1980-1990年间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施区域开发,建设农产品流通批发市场,推进农村金融业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等多种措施,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一度超过了城市居民。1967-1976年间,农民家庭收入从12456韩元增加到96355韩元,增长约8倍,而这期间城市工人的收入从20720韩元增加到95980韩元,增长约5倍。1979年,农民收入平均达到城市工人收入的84.7%,1993年已达到95.5%。到2004年,农村百户农民彩电拥有率123.6%、电冰箱105%、汽车20.9%、煤气炉100.4%、电话99.9%、计算机6.7%。
⑵新村运动是一场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带动伦理精神建设的国民运动,改变了国民的精神面貌,成为激励韩国不断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宝贵财富。农民的思想伦理从宿命的“贫穷是我们的命运,我们做不到”等守旧悲观观念转变到“我们能做”、“干,就能成功”、“我们要靠勤劳致富”,大大增加了韩国农民的信心,树立他们自信与合作的良好精神道德风貌。新村运动所倡导的“勤劳、自助、合作”精神转化成农民良好的生活伦理精神,弥补了当时韩科学技术水平低的不足,提高了整体人力资本质量,促进了韩国经济持续发展。
新村运动通过挖掘民众潜在的“美”和“善”,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了人们合作与和谐共处的意识,缓解了民众的不良情绪,弥补了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会发展的盲区,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因此,韩国前总理、“新村运动”中央会会长李寿成认为,新村运动是提高国民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和社会凝聚力的良好载体,人们参加“新村运动”,不仅能改变农村和国家的面貌,更能提高社会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准。韩国的“新村运动”既是农村城市化的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
三十多年来,“新村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影响面和感染力进一步扩大,成为一种广泛而长期的社会互助运动,也成为时代精神、国家伦理的象征,激励着韩国人民不断创新与开拓。目前,韩国新村中央研修院人气仍不减当年。新村运动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农村生产和生活设施建设逐步发展到城市社会,“和谐与爱护邻里运动”、“帮助恢复经济运动”、“全国公园化运动”、“讲道德守纪律运动”、“爱护环境运动”等各种活动都是新村运动在城市社区的具体体现。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开展的“奥林匹克新村运动”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为拯救国家经济开展的“捐金运动”都是“新村运动”的组成部分,为韩国成功举办汉城奥运会和渡过亚洲金融危机作出了贡献。根据韩国媒体的社会调查,新村运动的社会影响和效益超出奥运会和“京釜高速公路”(曾经是激励和牵引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象征)。
⑶新村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提升了韩国的国际形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韩国农村摆脱了贫穷与落后面貌,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其他国家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范例。韩国新村运动的影响早已跨出国界,其成就和经验得到了联合国有关组织的肯定,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先后有130多个国家派出12000多人参观、学习和取经。越南、蒙古、菲律宾、俄罗斯、刚果等国家的总统和部长先后率考察团赴韩国学习、取经,并与韩国建立了友好交流和合作关系。
韩国新村运动在国家发展和社区经济开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新村运动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实践;在城镇开展此项活动并不理想;因过分强调政府的统筹作用和依赖行政手段,助长了农民依赖政府号召和组织的思想;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日趋严重;对乌拉圭回合以后开放农产品市场缺乏研究;对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发展效益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没有更为有效的对策等。在这一期间,韩国的新村运动组织也组织开展过一些有效的活动,如“一区一社一村一品运动”、“农产品直销”、“城乡姊妹联系”、“文明市民和家庭活动”,以及敬老、环保、交通安全等活动。
韩国新村运动不仅对韩城经济有很大影响,而且对政治、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高度增长起来的经济,进一步激发了“只要做就可以”的国民意识,提高了国民的自信心。如今新村运动随着国内形势的世界化、开放他、区域化的变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现已应用于解决韩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方案之一。
五、新村运动对我们的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大大加快了农村现代化进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三农”问题亟待解决,通过考察学习,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⑴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市化可以同时并举。一国或一个区域是否要等到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开始扶持农业发展?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之间是否必然存在一个漫长的滞后期?韩国新村运动经验表明,只要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可以尽早解决。而且,农村的发展不仅不会延缓工业化进程,反而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和人力、物力支持,进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200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农业结构占GDP的15.4%,从这两个基本指标看,与韩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较为接近,快速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⑵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农民的广泛参与。韩国新村运动是一场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群众广泛参与的运动。新村运动的成功开展与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治强人朴正熙总统的大力倡导与热情支持密不可分。韩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领导体系,内务部在道(省)、郡(县)、面(乡镇)建立了相应行政机构对新村运动进行协调、服务、培训、指导;政府还为新村运动提供了有效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据统计,从1970-1980年,韩国政府财政累计向新村运动投入2.8万亿韩元(约相当于1972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
农民乃至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是新村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政府虽大力支持新村运动,但并不包办一切。上什么项目、项目的进度如何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新村运动的组织实施者是从农民中选出的“指导者”,而不是具有准公务员性质的“里长”(相当于我们的村长)。即使政府认为对农民有益的事情也要先征求农民的意愿,真正让农民成为各项农村建设事业的主体,决不强制推行。因此,新村运动获得了农民的广泛支持,1970-1980年,参加人数累计达11亿人次(1970年韩国总人口才3200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也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注重激发农民的自信心、创造性。如果过分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沿袭过去那种行政推动的强制式、命令式工作作风,势必抑制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新农村建设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⑶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韩国新村运动中建立的奖勤罚懒、榜样激励的有效机制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也要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⑷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有序安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农村现代化建设涉及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统筹规划,有序安排。韩国新村运动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以村庄建设为着力点,以国家财力为基础,注重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实施了先易后难、量力而行、注重实效、重点突出、循序渐进的战略,保证了新村运动的顺利推进。同样,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任重道远,头绪繁多,既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均衡的城乡福利政策和基层民主体制,加强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还需要考虑各地的差异和具体情况以区别对待。我们应认真学习韩国经验,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先从乡村道路和村容村貌改造等小型工程入手,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建设村容整洁,生活、生产便利的新农村,树立农民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自治管理和文化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⑸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加强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农民素质的提高。韩国新村运动始终注重教育和培训工作,设立了中央研修院并在地方设立了相应的培训机构;采取了请成功者介绍经验、政府官员进行政策说明、实地考察、研究讨论、制订计划等灵活实用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上强调“精神”培养,把参与相关工作的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也派到研修院,与“指导员”结对子,同吃同住、同培训,成功地探索出一条教育培养之路。新村运动不仅培养了大批运动“指导者”和运动骨干,而且对农民进行了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为新村运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样,我们也应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机构、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注重结合实际,讲究实效,解决实际问题,塑造民族精神,提升农民素质,通过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把中央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尽快缩小城乡差别,尽早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总之,农业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又是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提高我市整体经济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关键的是激发农民的内动力,从农村的现实出发整体规划,分阶段有序地系统推进,而其根本出路是科技和教育,极大地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现实生产力,实现我市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