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星乡烤烟园区建设调研
金星乡烤烟园区建设调研
发展产业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靠保证,在金星乡烤烟种植气候合适、群众接受度高且烤烟生产连续多年取得很好的收益,因此在金星乡发展烤烟产业、建设烤烟园区是农民致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一、基本情况
金星乡是古蔺县第一大乡,幅员面积126平方公里,距县城66公里,辖15个村、1个社区、124个村(居)民小组、42000余人。金星乡是一个传统农业乡镇,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高粱为主,特产“铁厂土烟”以质优价廉、味道独特享誉县内外,远销贵州、云南等地。金星乡连续多年大面积发展烤烟且多年荣获市县的表彰,2009种植烤烟8000多亩,2010植烤烟10050亩,2011年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落户金星,园区覆盖黑竹、红林、金星、皇华、利河、龙田6个村,40个组、2167户,幅员面积5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431.7亩,烤烟种植面积15651亩(其中连片种植10400亩)。
二、烤烟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从全国形势看,国家烟草局提出了“大企业、大市场、大品牌”的战略,烟叶生产由原来的稳控并重、防止过热转向现在的以稳为主,且国内的烟叶基地将逐步向西南地区调整。同时,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总体要求,国家近年来针对烤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我乡发展烤烟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二)从省、市、县的形势看,2011年的全省烤烟现场会在我县的召开,标志着全省、全市的烤烟生产对我县的认可和重视。县委、县政府为做大我县的烤烟产业,改变乡镇财政困难,出台了最优惠的政策。
(三)从乡内形势看,金星乡海拔高度在700米至1200米之间,良好的土壤、气候、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山地特色烤烟的生长。金星乡烤烟种植连续多年稳步上升,群众具备种烟的技能知识。
三、发展烤烟产业遇到的障碍
(一)干部认识障碍
一是部分乡镇党政干部没有真正理解烤烟是农民增收、财政增效的特色产业,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烤烟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没有真正把烤烟产业放在本乡镇产业结构调整的全局来谋划和思考,只单纯热衷于习以惯之的其他传统种植业,对烤烟产业缺乏信心和决心,让许多群众守着大片沃土过穷日子。二是少数干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够,不了解烤烟的发展趋势。三是少数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四是部分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服务意识不强,精神状态较差,干劲不足,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群众思想障碍
一是多年来单一种粮的农业产业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一些地方群众思想观念还较落后,只想吃饱,不求吃好的思想意识依然存在,影响和制约了烤烟的发展。二是个别农户既想通过种烟增加收入,又不想把主要精力放在烤烟生产上,零星种植,粗放管理,不按生产技术规程操作,有虫不治、有病不防、乱施肥料,生产的烟叶质量差、效益低,不会种,不会管,成了烤烟生产的反面典型,影响了烤烟的组织发动。三是个别农户小农意识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自己不愿种,也不想让别人种,在土地调剂、转租等环节上层层阻挠。
(三)基础设施障碍
一是烟水池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低,要提升种烟质量,提升种烟效益,首先要解决好水的问题。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三小”工程和“烟水”工程,解决了部分烟地用水问题。但是,目前我们烟区的水利建设与现代烟草工业发展差距较大,仅建了少数蓄水设施,引、排、提等设施落后甚至未建,滴灌、管灌等节水设施更是一片空白。烟区缺乏统一的水利建设规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烤烟的发展。金星乡烤烟园区规划以前,全乡仅有水库2座,山坪塘和烟水池数量也严重不足。二是我乡大部分烟区公路虽已修通,但由于缺少维护,路况质量差。三是老烟区烤房陈旧,烘烤工艺还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气流上升式普通烤房,烘烤条件差,烘烤难度相对较大。四是耕作方式落后,绝大多数烟农在耕地整地过程中,仍然依靠人力和畜力,劳动强度大,烤烟耕作机械推广缓慢。
四、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统筹园区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制定了《金星乡烤烟科技园区发展规划》,提出生态特色山地烤烟引领创意农业的发展策略,以烤烟产业规模化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园区的布局上重点做好三个“统筹”:一是统筹好烟叶生产和大农业生产的关系,将园区建设工作纳入大农业范畴,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将各类资源向园区倾斜。二是统筹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关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基础条件,两者同规划、同布局、同实施。三是统筹好园区建设与城乡风貌塑造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长远打算,远景规划。通过优化整合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设施资源、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二)突出进展效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金星乡地里环境非常适宜优质烤烟生长,但由于基础上设施薄弱,且灾害连发,使烟农在扩大投资上产生了较大顾虑。金星乡紧紧围绕“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对园区内项目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园区规划总投资15844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16580.2 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 105 %。主要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改造和社会事业建设四个方面。
1、新(改)建公路37公里,其中乡村公路25公里(含园区生产参观公路10公里),机耕道12公里,实现了水泥(沥青)路到村,碎石路到组,便民路到户,对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新建集中供水站7处,安装输水管网128公里,8个村受益;维修加固河堤16公里。
3、实施“金土地”工程,进一步改良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环境,共计整理15000亩土地,新增耕地1000亩。
4、新建占地15亩的育苗工厂和烘烤工厂各一个,新建烤房361间、育苗大棚56间、中棚30间。
(五)对园区内6个村农村电网进行了改建,新增变压器14台,架设高压电杆258根,铺设线路14.7千米,提高电网末端电能质量,有效地保障了烤烟烘烤。
三、优化发展环境,保障园区长远发展。
(一)强化引导,提高群众积极性。
一是利用现代媒体,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平台和有线电视宣传园区规划、奖励政策等,制作专题片3部,在乡电视台滚动播放;二是开展座谈讨论,强化氛围营造。开展以“园区建设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为主体的大讨论和“五大活动”宣讲报告会;三是组织参观先进,鼓舞群众干劲。组织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乡、村、组干部40余人,到大寨、双沙进行了参观学习,通过切身感受,坚定烤烟科技园区建成、建好的信心。共制作宣传标语1500幅,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召开群众座谈会40余次、宣讲报告会15场。园区内共有2167户,其中有2036户签字支持,老百姓支持率达97%。在整个园区建设实施过程中,示范片村民投工投劳折资1700多万元,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实现了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二)明确目标,打响园区建设攻坚战
明确打造全省一流烤烟科技园区的工作目标,采取多项措施,全力以赴打好园区建设攻坚战。对园区各项工作做到“五个狠抓”,狠抓队伍建设、狠抓责任落实、狠抓项目推进、狠抓督查督办、狠抓责任追究。实行,结合平时工作情况和任务进展情况进行每周一评,以此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园区建设过程中采取双休日轮休、“流动红旗、黄牌警告制度”等措施,严格“请销假”制度,以园区建设为中心,形成天天攻坚的局面。
(三)加大投入,提高种烟技术含量
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和设施,提高烤烟生产的科技含量。新建太阳能恒温育苗大棚,并配套使用剪叶器进行剪叶,所有烤烟采取统一购种、统一育苗;采取烟农出资、政府补助的方式,配齐中型拖拉机、旋耕极、起垄机等机械设备,机械化的投入使用,土壤更加疏松、细碎,为烟株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抑芽全部采用化学抑芽剂抑芽,投烤烤房全部配备了热风循环智能控制系统。
(四)创新模式,积极推行“三种生产组织”模式。在坚持烟农家庭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烟农主体作用,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施土地区域化归并和流转。一是积极培植种植大户,引导有技术和知识的外出青年返乡包片种烟,鼓励有种植经验的烟农大面积承包;二是壮大“家庭结伴”种植;三是组建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认真宣传引导,广大烟农对“三种生产组织”模式的认识得到不断提高。今年,新组建了烤烟种植农业合作社1个。园区内承包50亩以上规模的农户有32户,总面积达2890亩占园区种烟总面积的18.4%,其中50亩以上的23户,100亩以上7户,皇华2组的李胜和龙田2组的陈烈承包面积均达到了200亩以上。
四、园区建设的感受
(一)做好宣传工作,取得群众的支持。烤烟科技园区在金星落脚,有部分群众抱着观望的态度,甚至个别群众出来不理解园区建设,这就导致了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矛盾。群众不理解的主要原因是只看到自己当前利益,不了解园区建设给自己带来的长远好处。烤烟园区的建设必定会损害极少数群众短期的利益,因此宣传园区成效、解放群众思想是保障园区推进速度的一项比不可少的工作。
(二)统筹协调、共同推进。
园区建设工程紧、项目多,每一个项目都有不同的责任主体和施工单位,甚至一个工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责任主体,因此做好各个工程项目的协调是快速推进的重中之重。例如:观金公路皇华至白果树段是进入园区核心区的必经之路,这段公路也是园区建设项目之一,为了不耽误进入园区内部的施工车辆通行,我们采取白天放行、夜晚施工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工程的综合进度。
(三)部门下移、现场办公。整个园区建设涉及国土、城建、发改等十几个县级部门,建设过程中时刻都有可能需要某个部门出来协调,为了节约时间,县级各部门派驻人员到园区建设一线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篇:产业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产业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市委市政府在制定“xx”规划中,紧紧抓住我市资源富集和基础工业较好的优势,把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的要求,贯穿于“xx”规划的全过程。为全面落实规划,市委还结合发展实际明确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首要建园区、核心抓招商、突破在项目”的指导思想,各县(特区、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坚定了增比、进位、突破的信心和决心,抓机遇,抓关键,以加快产业园区发展为突破口,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结构,推动传统工业升级换代,适时调整工作机构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全市上下形成了谋发展、思发展、抓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对此,我们对全市产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产业园区建设基本情况
xx月以来,我市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平台,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在前期工作、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市范围内已经在建或正在规划的产业园区共12个,规划面积总的为平方公里。其中,省级产业园区2个:一是红桥新区(钟山经济开发区)。将原水城县红山工业集中区和石桥工业集中区合并开发建设,4月正式组建,规划用地面积平方公里。二是两河新区(红果经济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平方公里。市级产业园区5个:一是盘县盘北(鸡场坪)产业园区。含鸡场坪园和柏果园,面积约40平方公里。二是水城县董地产业园区。包括董地园、老鹰山园,面积约平方公里。三是钟山区水月产业园区。包括月照乡部分村、水钢片区、老鹰山镇部分村,面积约70平方公里。四是六枝特区木岗产业园区。包括木岗镇全部行政辖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五是郎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郎岱镇政府所在地及陇脚、洒志等,面积约5平方公里。县级特色产业园区5个:一是六枝特区岩脚产业园区。包括岩脚镇老卜底村、民乐村及高桥村,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二是盘县保田产业园区。含响水园、石桥园、新民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面积约5平方公里。三是水城县发耳产业园区。含发耳煤电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杨梅现代农业产业园、都格园等,面积约20平方公里。四是水城县中箐产业园区。包括双戛乡内部分地方,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五是钟山区大湾产业园区。大湾镇政府所在地及钟山区汪家寨,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二、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在产业园区的规划中,各园区坚持产业聚集发展、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规划”的路子,融入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大格局中去谋划。强化产业园区规划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规划的衔接,以规划引领大企业、大项目向园区发展,促进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如红桥新区已于11月29日前完成各项规划,并通过省市城规委审查;两河新区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研究两个规划已通过评审,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正在编制认证之中;董地产业园区生产发展规划,已于6月经省经信委审查批复,园区控制性规划在7月经市城规委专家评审通过。目前,各产业园区在空间上的战略布局基本形成,在产业布局上,基本形成了互有依托不重复、紧密相连而相互独立的格局,初步构建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破解了项目用地、村镇规划、城市特色三个难题。
(二)抓配套,园区功能逐步完善。在抓好规划的同时,四个县(特区、区)高度重视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突出“两手抓”,即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项目建设,争时间、抢速度,有效地加快了产业园区建设。在积极稳妥地做好土地征用补偿工作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快推进园区水、电、路、气、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等配套功能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的建设标准,建立起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体系。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或自主建设“区中园”、“园中园”,形成园区建设的良性循环。如红桥新区、董地产业园区、盘县两河新区等园区的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
(三)抓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全市各产业园区围绕重点产业,结合当地资源秉赋和特色产业,突出园区功能定位,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1至10月,全市各园区修建标准厂房万平方米,建成园区主干道总里程公里;12个园区签约项目194个,开工项目114个。
(四)抓机制,园区管理日益完善。在推进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四个县(特区、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园区开发管理机制。目前已有红桥新区、盘县两河新区、水月产业园区、木岗产业园区、岩脚产业园区都成立了园区管委会;董地产业园区、郎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箐产业园区等成立了园区建设指挥部。管理机构名称虽不同,但专抓园区建设、发展、管理、服务工作的职能是一致的,有效地提升了园区运营质量和效率。
(五)抓制度,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一是各园区编制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项目准入办法》和《招商引资首问责任制》等政策措施,建立了对招商引资项目免费代办各项手续等工作机制,同时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卡片和宣传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企业入驻园区发展;二是积极探索“无缝隙”服务模式。专门成立了园区建设用地报批工作组,加快园区建设用地报批速度;三是实行一个窗口办事、建立健全客商审批一条龙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审批,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开展了行政许可审批、非行政审批、缩短办事时限等工作;五是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大市场大服务”的模式,建立起高效优质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把“一站式”办公、政务公开、办公自动化等各项工作统筹起来,提高为入园企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六)抓整合,多种投资模式运行。一是通过银行贷款,建立健全还贷机制,加强银政合作、银企合作、通过负债加大投入;二是积极探索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集资的办法和渠道;三是放宽政策限制进行融资,引进具有资本和建设实力的大型企业和投资集团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强城市经营;五是充分利用各类开发投资公司对城市有形、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增强资本的流动性和放大效应。
三、当前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辛努力,我市产业园区建设步伐迅速加快,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的加速发展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果,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但在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建设滞后。我市12个产业园区中,除了红桥新区、两河新区、董地产业园区有完整总规和详规外,有一部分产业园区只有一个总体规划,如木岗产业园区和水城县中箐产业园区,详细的产业布局规划还在制定之中;有些园区如盘县的盘北(鸡场坪)产业园区、保田产业园区和水城县的发耳产业园区既没有总体规划,也没有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全市除了红桥新区、两河新区、董地产业园区、木岗产业园区等园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建成企业服务中心等设施外,大多数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水、电、路、气、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七通一平”难题,园区整体档次还不高。
(三)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统一。在园区建设中,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是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建设用地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文件精神的标准给予补偿。但是部分群众以土地补偿低为由上访,并且到现场阻碍施工,导致场平工作进度慢。
(四)项目招商难度大。部分园区开发建设受地域条件制约,投资成本高,园区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引进的项目规模小、档次低,占地面积大、产业关联度弱,项目质量不高、且污染环境;有的园区产业规划定位明确,但招商中仍存在“饥不择食”现象,难以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配套。
(五)管理体制亟待规范。一是管理机构不明确,干事力量难凝聚。虽然大部分园区都分别成立了园区管委会或指挥部等机构,也组建了园区开发建设领导班子,但有的园区管委会和指挥部都是临时机构,人员从不同单位借调,影响了园区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有的园区至今无任何规划和审批手续,工作不知从何开展。如保田产业园区、盘北工业园区和发耳产业园区至今总的发展规划还未制定出来。
(六)园区建设进度不一。全市12个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只有红桥新区、董地产业园区、水月园区、木岗产业园区和两河新区抓得较紧,成效比较明显,其他园区抓得不紧,强调客观原因多,等待观望,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主观努力欠缺。以致形成市里抓的几个园区速度快、成果显著;县抓的园区在动、应付检查;乡镇园区不动、强调客观条件的态势。
四、进一步强化园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园区发展布局,推动园区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统筹规划。根据“xx”规划及全市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各县(特区、区)实际,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有机链接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推进产业加快集聚。二是突出重点。加强对园区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促进资源共享。在政策、资金方面予以倾斜,重点扶持积极性高、抓得扎实的园区,打造集聚效应显著、辐射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带,力争经过5年努力,率先把红桥和两河新区打造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把水城县董地产业园区打造成“省示范园区”。三是集约用地。大力推行园区向山要地,建设山地梯田式产业园区,大力推进代建或租(购)标准化厂房工作,建设多层、通用厂房,提高投资强度,提高土地使用率;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如根据不同行业设定最低投资强度或一年内最低投资总额等,对个别“盲目圈地、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的项目,合理引导其退园,消除园区“开而不发”现象。四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坚决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项目入园,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减少园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力求把每个园区都建设成为“生态型、园林化、循环式”的现代产业园区。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而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产业园区吸引项目落地的前提条件,也是能否引进项目、留住项目、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市资源富集,资源深加工链条拉长,产业进入园区尤为重要,招商引资的成败,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程度(硬件)和全程为客商服务(软件)的建设。因此,各园区在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基础设施方面要不断完善、配套,千方百计落实省政府规定的“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九通一平”不同级别园区的建设标准。
(三)以招商引资为核心,外引内扶推进项目落地。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主导战略,充分利用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和产业优势,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总抓手,加快建立改善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完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优惠政策,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方式,推进重点项目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侨引商、以台引商、以外引商、以友引商、以商引商、以情引商、网络引商、媒体引商等,多形式、多渠道引进资本、引进产业。采取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配套措施的方式重点招商,做到“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与此同时,注重发挥本地大企业的优势,激励他们在园区投资建设和延长产业链的积极性,整合力量加快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开发储备,狠抓重点项目,搞好项目的洽谈、签约、落地、发展全程服务,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和项目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四)健全管理机构,进一步明确园区工作职责。已经成形的和正在筹建的园区,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抓紧理顺管理体制,同时明确管理机构和有关责任人职责和负责园区的具体工作。在健全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抓紧完善园区的总体规划、编制相关的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的配套等工作,使产业园区的建设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五)创新园区开发模式,促进园区多样化发展。从当前我市产业园区的开发模式看,总体是以政府为主导,参与从规划设计、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全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也承担了过多的投资风险。建议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全过程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逐步将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来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实现政府与开发企业“双赢”。
(六)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助推园区加快发展。环境是最大的竞争力。投资环境是是园区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不断增强“环境谁优我更优、服务谁好我更好”的宗旨意识;树立“您带项目资金来,剩下的事我们办”的服务理念;全心营造“亲商、安商、帮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建议把园区作为今后的新城区、“经济特区”来建设,按照“合理规划、超前设计、提前建设、确保需求”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搞好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一是稳步推进配套功能设施建设。逐步在园区内设立金融服务、商贸中心、职工住房、文教卫体、公共交通等设施以及治安机构,建设企业服务中心、培训体系,改善园区企业和员工工作、生活环境。二是加快土地征用开发。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园区可预留部分土地作为园区行政管理及生活设施的商业性开发;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认真搞好园区规划范围内生态公益林和农保田的调查摸底,做好生态公益林和农保田的置换,降低土地报批门槛和开发成本;积极协调争取上级有关部门调整出台新的土地优惠出让政策;出台区域范围内工业用地统一补偿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征用、拆迁和安置工作。
全盟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调研报告
区物流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街道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三篇:园区调研
优中出新 无中生有 奋力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
近年来,南阳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四集一转”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响“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这一国字号招牌的要求,根据“1+2+N”的主导产业发展定位,在主导产业培育上遵循“优中出新、无中生有”的思路,集聚区的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链条日趋完善。预计2013年,集聚区“三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60亿元,同比增长18%;税利18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同比增长12.5%。
一、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分析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下滑的不利局面,区委、政府和集聚区逐个企业上门帮扶,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在融资、供电、用工、经营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确保了集聚区工业企业无亏损、无停产、无倒闭,经济运行平稳增长。其中,以天冠集团为主的生物质新能源产业在国家财政补贴递减的情况下,预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11%;以乐凯华光、天羽为主的光电印刷新材料产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同比增长15%;以防爆特机、一通防爆、鑫特电气、飞龙电力、中祥电子为主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20%;以娃哈哈、众益食业为主的食品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18%;以南棉、海泳、木兰花为主的棉纺织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10%。
(一)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2013年项目建设继续呈现成串招商、扎堆落地的红火局面,主要呈现3个特点:一是项目建设在“优中出新、无中生有”上实现新突破。注重在优势骨干企业中筛选出天冠酶基地、全降解塑料、乐凯华光柔性版产业化等成长性好、核心竞争力强的项目,拉伸了产业链条,实现了“优中出新”:同时围绕打响新能源主导产业品牌,招引了嘉鹏新能源锂电池、天润防爆电器产业园等一批龙头配套项目,拓宽了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域,实现了“无中生有”。二是在招大引强和产业转移上实现新突破。聘请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龚绍东为宛城名誉顾问,委托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制了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初步确定新能源、光电印刷新材料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一主两辅”的主导产业体系,高起点绘制了集聚区的发展蓝图。为培育主导产业,区委政府主要领导带队上门招商,前往深圳、惠州、东莞、广州、厦门等地针对重点项目进行招商考察,洽谈对接了新能源电动车、金龙羽高低压电缆和鹰诺精密电器设备制造等关联度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配套项目,在招大引强和产业转移上有了新突破。特别是强力招引的嘉鹏新能源锂电池项目,四月考察、五月签约、六月开工、9月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创造了项目建设的“宛城速度”。三是围绕“龙腾计划”实施“45391”发展计划。围绕市委、政府提出的“龙腾计划”要求,集聚区实施“45391”发展计划: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营业收入400亿元以上,围绕做大做强产业集群,集中精力打造好生物质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光电新材料、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物流等5个主导产业链;建成生物质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光电印刷新材料3个
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发挥优势,重点扶持天冠、乐凯华光、天羽、娃哈哈、南棉集团、嘉鹏新能源等9家龙头骨干企业;同时筛选出有潜力、成长性强的防爆特机、河南天力、鑫特电气、中祥电子、一通防爆、陆德筑机等10家中小型企业纳入“小巨人”培育计划,力争到“十二五”末,培育形成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一定规模总量,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小巨人”企业集群。
(二)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
今年,集聚区突出产城互动引领,在提升外部环境形象上再上新台阶。按照“六网配套”(供水网、雨污水管网、路网、供电网、供气网和绿道网)和“三化”(企业园林化、集聚区低碳生态化、产城一体化)达标的要求,集聚区纬七路、创业路、仲南支路等道路全部建成通车,绿化、亮化、管网配套建设一次到位;作为全国地级城市第一家国家级天冠车用生物燃料实验室已建成投用;仲景南路(纬八路至纬十路段)施工设计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工程前期各项准备工作;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了集聚区规划展示馆,目前已基本建成,很好展示了集聚区未来的发展规划;集聚区聚光光伏电站项目已建成完工并网发电,在全省8家金太阳示范工程中进度第二名。白河南污水处理厂、龙都花园职工公寓、医专二附院、白河大道南延、自来水加压站、金色阳光廉租房和溧河花园公租房等重点基建配套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同时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等环境提升工程。
(三)综合服务协调水平明显提升
在继续坚持实行四大家领导分包责任制、联席办公制、项目建设推进工作台账制等基础上,以“一改双优”活动为
契机,专门成立集聚区服务企业“马上办”办公室。截至目前,“马上办”共收集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线索168个,为企业和群众协调解决难点问题近200个,已向全区“四大家”领导、各责任单位负责人、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项目经理发送手机短信175期2万余条,“马上办”在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服务集聚区项目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省委书记郭庚茂亲自到“马上办”办公室进行调研,并对马上办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市委穆书记也多次予以批示,要求推广“马上办”工作经验。省市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对“马上办”的工作机制进行追踪报道。
(四)各项规划有序展开
在省批准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四规一评基础上,今年开展了“二规一申”工作,一是积极编制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聘请河南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重新进行科学谋划,按照“强化龙头企业,打造龙形产业”的总体战略构想,高起点研究确定 “一主两辅”主导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已初步制定《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并详细绘制产业链发展图谱,为集聚区的发展指明方向。二是协助做好南阳防爆装备产业园发展规划工作。市委、市政府以整合资源为主线,打破区域界线,在白河南新区、高新区、宛城区交界区域规划建设防爆装备产业园,空间布局北至纬十路、纬九路,南至规划的312国道,西至天羽压延东侧华山路、泰山路,东至城南大道、经十路。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其中涉及宛城区(新能源产业集聚区)1.74平方公里。按照市政府统一安排,集聚区协助市发改部门编制《南阳防爆装备产业园发展规划》。
三是省级经济开发区申报工作。编制了《南阳新能源产业集聚区省级经济开发区申报书》等各类材料,与省发改、国土、住建等部门多次对接,并通过初步审核,目前相关申报资料已收集完毕省商务厅待报省政府审批,有望年底前获批。
二、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集聚区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下一步继续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大项目数量不多。投资10亿元、30亿元以上项目少。二是部分重点建设项目受外在因素影响,暂未开工。如投资70亿元的煤炭物流、投资3.6亿元的普金钢铁、投资3亿元的烟草物流项目尽管前期土地已批复,但地款兑付工作不能开展。三是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虽然今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但与先进集聚区相比,基础设施配套仍相对落后,如路网上,缺乏与中心城区贯通的中心枢纽线。
三、对策及建议
下一步的工作,集聚区继续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大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导,继续以“打响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中原新能谷”为目标,抢抓机遇,打响品牌,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努力进入全省产业集聚区综合实力排名一流行列,成为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
根据上述目标要求,集聚区将紧紧围绕“四个强化”和“四个提升”开展工作。
(一)强化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实现“优中出新” 集聚区重点培育三个产业集群,以天冠集团为主的生物质新能源产业集群,计划年产值超70亿元;以防爆集团、河南天力、鑫特电气、天通电气等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
业集群,计划年产值超30亿元;以乐凯华光、天羽为主的光电新材料产业集群,计划年产值超30亿元。
(二)强化产业链条延伸,实现“无中生有” 一是狠抓招商引资。打破传统招商模式,继续加强与中国航天、首钢、国投、华润等央企的合作;围绕集聚区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拉长产业链条,招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大项目好项目;加强与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对接招商。进一步加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迅速掀起项目建设热潮。二是突出抓好投资超3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要重点抓好嘉鹏新能源、南棉、天冠全降解塑料、天润防爆电气等11个在建项目建设,集中帮扶,明确时间节点,狠抓关键环节,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力争早建成、早投产,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抓好新开工项目建设。计划新开工项目33个,主要是乐凯华光环保绿色印刷材料、天冠卧龙酒厂搬迁、大中LED半导体照明、雪麦龙植物精油、英汇电动车等项目,要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开工的各项准备工作。五是抓好储备项目建设。在项目的选择上,紧紧围绕集聚区规划定位,严把项目入园关,对不符合集聚区三大主导产业政策,投资强度不高,达不到节能减排标准及环保指标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入园。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环境优化
计划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标准配套建设的思路,采取政府投资、市场运作、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支持、鼓励民营参与等四种投资模式。实施四大环境提升工程。一是高标准完善路网工程提升工程,启动长江南路(雪枫路修至宁西铁路以南远期312国道)、仲景南路(纬八路至纬十路)、纬十路
西延、纬八路西延建设。二是快速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加快乐凯华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来水加压站、白河南污水处理厂、医专二附院、纬十路以西区域污水管网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建成使用。三是强力推进职工安居工程和迁村并点工程。加快乐凯华光、天冠职工生活区和金色阳光廉租房,鑫特花园等企业职工公寓主体工程建设,争取新增保障房1000套;加快吕庄、胡寨两个新型社区建设。四是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继续提升雪枫路、纬八路、纬七路、纬十路、经一路、伏牛路、长江南路、南新路四纵四横绿色走廊绿化亮化水平。做好白河大道、长江南路、仲景南路、纬十路西延、纬八路西延等新修道路的绿化亮化美化准备。
(四)强化服务机制,打造一流平台
为保障项目的快速落地实施,继续实行“一日一考勤、两天一碰头,一周一例会、半月一巡查、一月一小结、一季度一总结、半年一观摩、全年搞总评”模式,采取项目建设日报告、项目督查台账式管理、分战区设指挥部抓落实等机制,发扬顶酷暑、冒严寒一线服务项目的工作作风,全年全员一线分包项目,按台账设立节点狠抓落实,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集聚区“马上办”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科学规范运行,叫响“企业有困难,就找马上办”、“工作不落实、马上就被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金字招牌,确保对集聚区建设的重点工作进行常态化督导,加快问题解决,加速项目建设推进步伐,为集聚区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
第四篇:园区调研
课题:关于加快我县园区发展的调研。主要调研内容:就如何加快县城新区发展,促进园区产业聚集,增强园区吸引力,提高园区承载能力进行调查研究。
关于我县园区发展调研
一、工业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县县城园区始建于XX年X月,总体规划为“一区三园”,即西部工业园区、东部工业园区和XXX工园。西部工业园区以生物化工和轻化工为主,东部工业园区以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为主,XX工园发展XXX产业,依托XX铁路、XX高速的建设发展物流业。
二、我县发展园区的主要做法
县委、县政府在工作指导上突出“工业强县”,以主要精力抓
好工业发展;相关部门和领导围绕各自职责,结合实际,积极主动地服务和支持工业园区建设。
一是分类推进园区建设。继续抓好水东民营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西区工业园建设,有条件的乡镇因地制宜建设地方特色工业小区,积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行产业聚集。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培育眼镜盒、汽车配件等产业。通过资源整合,拉长产业链,实行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调整结构,加快产业聚集。
三是努力增强园区融资功能。各工业园区强化“园区经营”的创新理念,积极推行公司制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探索和形成“政府组织推动,财政扶持启动,土地批租滚动,内资外资联动”的投资格局。
四是加强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工业园区优惠政策,出台新的扶持政策,对重点园区实行“一区一策”,建立园区“一条龙”的便捷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项目落户园区,壮大园区产业规模,发挥规模效应,使之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体制先进、管理高效的新型工业园区。
三、制约园区发展的因素
1、工业园区企业总量不大,结构层次和水平偏低。
2、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应进一步规范化;规划应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优惠政策需进一步加强落实。
3、企业资源利用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4、工业园区内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
5、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等要素的约束仍然存在,制约着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
四、工业园区今后发展趋势
1.抓实基础
1.抓实基础设施建设。2.抓实土地收储工作。土地收储,是实现园区发展的根本,是项目设施建设的先导。
2.做强支柱
没有强大的产业作支柱,园区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3.突出特色
特色是园区赖以生存的根本
增强吸引力
提升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增强招大商、引大资的吸引力。
物流产业升级,道路交通完善,设施配套健全,六、如何提高园区承载能力
提高园区承载能力
一是完善园区堤路工程。二是加大实施供水工程。三是进一步完善供电网络结构。
一是完成博乐边境经济合作区总体规划修编和用地布局调整,二是科学规划
四是充分利自身资源
五是要认真探索建立园区管理机制,推进相关产业和项目加速聚集,促进园区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科学设定园区管理服务机构,健全园区服务体系,发展园区生活服务、物流配送、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建设投资环境。
七、下一步的打算
(一)制定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工业园区发展氛围
(二)抓好园区内项目建设。我们紧紧围绕项目建设这个中心,狠抓项目的落实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
(四)加快结构调整速度,实行产业逐步聚集
(五)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打造企业管理创新
(六)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效管理基础上,为企业入园提供良好的投资和生产环境。城建、土地、交通、供电、工商、税务等部门对入园企业积极配合,大力扶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五、发展工业园区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二是必须努力增强园区融资功能。三是必须加强政策扶持。四是要发展循环经济,组织企业清洁生产。
第五篇:乡2008年招商引资及园区建设汇报材料
2008年,尹岗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干部群众紧紧围绕“打造工业强乡”这一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主动出击,把招商引资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截止目前,全乡实际引进县域外资金总计5284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6%,同比增长113%;项目总投资2.53亿元,同比增长260%。
一、招商引资工作
为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和上级部门交给的工作任务,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招商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招商引资工作开拓新渠道。2008年春节期间,我们尹岗乡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创新招商形式,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成功的举办了由尹岗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和多名长垣起重行业企业家代表共同参加的“恳谈会”,并与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我们还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刘勋同志为组长,一名副职协抓和全乡综合素质过硬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招商队伍,专门负责对外招商。2008年以来,乡党委书记刘勋等同志亲赴哈尔滨、郑州、洛阳、长垣等地多次与商家接触、洽谈,且成果喜人。通过“亲情招商”、“以商招商”、“专业队招商”和“工业园区招商”等形式,为全乡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已与客商签订协议两个,一个是从哈尔滨引资,总投资8000万元的大型起重设备有限公司,另一个是从辽宁省抚顺市引资,总投资3000万元的大型起重设备厂,其中第一个正在开工建设,另一个有10月份动工。
(二)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服务意识,为招商引资工作夯实基础。我们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以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为契机,加快全乡尤其是工业园区内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并实行绿化、美化及亮化;另一方面是强化土地、税收、工商等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对外来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企业的创办及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光。
(三)出台政策,全民动员,在全乡营造出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以乡党委、政府的名义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动员并鼓励全民参与招商,在全乡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招商引资、人人有责”的坚定信念,极大的提高了全乡干部群众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工业园区建设
截止目前,己协助县委、县政府完成了房屋拆迁、占地赔偿、道路建设。目前,已拥有大、中、小企业48家,2008年,有两家占地150亩以上,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签订入驻协议,现正在进行土地置换征用工作,力争十一后开工建设。园区建成后,占地面积2000余亩,拥有工业企业100余家,年产值10亿元,年利税3000万元。
三、下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突出招商引资的主要战略地位。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乡工作的第一要务,使更多的企业在尹岗乡安家落户。
2、创新招商引资新途径,探索招商引资新思路。
3、创造更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部门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