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元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
广元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在经济工作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重要抓手作用,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有序推进,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根据《四川省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项目,是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对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支撑作用大,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带动性强,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骨干项目。主要包括: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大民生及社会事业、重大生态环保及其他骨干项目。
商业开发类房地产项目及以多个无关联小项目打捆形成的项目,限制供地、禁止供地、用地粗放浪费、投入产出比低的项目,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不得列为市重点项目。
第二章 项目申报与确定
第三条
市政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
— 1 — 际,每年确定一批续建、新开工项目和加快前期工作项目作为市重点项目。续建重点项目是上一年度已开工并继续建设的项目;新开工重点项目是当年能够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的项目;加快前期工作项目是列入国家、省和市相关规划,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拟在近三年内能开工建设的项目。
第四条
市重点项目申报。市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投资导向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实际,每年10月底制定下一年度市重点项目的申报条件和具体要求。市级有关部门、县区政府以及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管委会将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向市发展改革委申报。按照“谁申报、谁负责”的原则,申报单位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负责。
第五条
市重点项目确定。市发展改革委根据申报情况,商行业主管部门,征求相关市领导意见后,研究提出市重点项目建议名单。对符合条件但未申报的重点项目,市发展改革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程序纳入市重点项目建议名单。市重点项目建议名单经市政府审定后印发实施。
第六条
重点项目调整。市发展改革委根据上半年实施情况,每年第三季度启动重点项目中期调整。对项目推进过程中,因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调整、市场发生变化或不可抗力等因素影响正常实施的项目,在保持项目责任单位年度投资任务原则上不减少的情况下,可申请调整。项目责任单位根据重点项目实 — 2 — 施的具体情况提出调整报告,报市发展改革委。市发展改革委根据调整报告,核实整理后报市政府审定。
调整的内容包括:项目调出、调入,年度计划投资额、年度计划形象进度以及业主、项目责任单位的调整等。申请调出的项目原则上应由新项目替换,鼓励新增重点项目。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七条 重点项目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重点保障、条块结合、联动推进的原则。
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市重点项目的综合管理、总体协调和监督检查。具体负责重点项目年度计划的编制、管理、调整、督查等。
市级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内重点项目建设的业务指导、统筹协调,督促建设单位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依法按规推进项目实施。统计部门负责做好重点项目统计入库的指导、督促工作。档案部门负责做好重点项目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组织进行验收。
项目所在县区政府(含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下同)负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要素配置、管理等工作。
— 3 — 重点项目责任单位是重点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重点项目协调、服务、监管、督促工作,包括项目的前期工作、要素保障、项目建设、档案管理及统计入库等工作,对报送的项目信息真实性负责。
第八条
重点项目实行动态信息管理制度。项目责任单位确定专人,每月向市发展改革委如实报送项目实施、投资完成等情况。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收集、整理并发布重点项目动态信息,每月向市委、市政府汇总报告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市委市政府督查室每月通报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并排位。
第九条
重点项目实行会商制度。市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重点项目联席会议,加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协调,及时解决市重点项目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会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召集,市发展改革委具体承办,并拟定需会商的事项。各重点项目责任单位于会前将需会商的事项提交市发展改革委。
第十条
重点项目实行市级领导联系制度。每年在市重点项目中筛选部分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和影响的重大项目,实行市级领导联系。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实行“四个一”推进机制,即:一名市领导挂帅、一个部门主抓、一套班子落实、一个方案实施。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建议名单由市发展改革委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根据当年市重点项目计划名单筛选提出,报市委、市政府审定。
— 4 — 第十一条
重点项目实行现场巡查观摩考评制度。每季度召开市本级重点项目现场流动会,每半年召开县区项目投资现场流动会,对行业和具体实施的重点项目现场调研述评,督促考评,学习借鉴。
第十二条
重点项目实行督查考核制度。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对县区政府、市级部门以及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管委会推进市重点项目工作及成效分类进行考核。市发展改革委协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制订市重点项目年度目标考核办法,按程序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市发展改革委协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定期不定期开展重点项目专项督查,对推进滞后项目进行通报,并在年度考核中扣减目标考核分值。
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任务原则上以固定资产统计入库数据为准,上报完成投资额与固定资产统计入库数据不一致的,需说明原因。
第十三条
重点项目实行储备制度。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县区、市级有关部门加强项目储备,对储备项目实行滚动建库、动态管理。每年从储备项目中筛选确定一批重点前期工作项目,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各级财政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第十四条
重点项目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相关规定,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
— 5 — 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第四章 要素保障
第十五条
加大重点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在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和安排本级财政资金、贴息资金时对重点项目进行倾斜和支持。
第十六条
务实推动重点项目融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融资对接服务平台,实现常态化、高效率融资信息对接。加快构建资源共享、风险分担的融资担保体系,为社会资本投入重点项目提供信用支撑。鼓励和支持重点项目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和支持重点项目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依法依规发行债券和通过上市挂牌筹集建设资金。探索创新重点项目投融资机制,通过资产债务剥离重组、政策资源整合、引入战略投资者、运用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创造市场化融资主体资格和项目条件。
第十七条
健全重点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快速通道。各级各有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主动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第十八条
依法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重点项目坚持 — 6 — 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优先利用存量土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重点项目供地计划安排和报批工作,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应当优先满足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要。
第十九条
强化水电气等要素保障。电力、交通、供水、供气等单位,对重点项目的物资运输、供电、供水、供气等配套条件给予支持和保障。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以后施行,有效期5年。《广元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广府办发„2013‟79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重点项目管理办法(模版)
吉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吉安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井冈山管理局,井开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陵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吉安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5年12月31日
(此件主动公开)
吉安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全市重点项目的管理,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并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江西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市重点项目。市重点项目是经市政府批准并下达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1— 第三条 按照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市重点项目分为建设项目和前期项目。建设项目是指当年内施工建设(包括续建、新开工)的项目;前期项目是指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划和计划,当年内进行前期工作且能争取在两年内开工建设的项目。
第四条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发改委)负责全市重点项目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市重点工程办公室为其日常办事机构,在市重点项目管理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编制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计划;
(二)监督和检查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执行情况,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困难问题;
(三)负责监督检查重点项目的招标投标工作;
(四)负责国家、省出资、融资及市本级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工作;
(五)组织或参与市本级政府投资重点项目的资金调度和竣工后评估等工作;
(六)配合有关部门对重点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进行监督检查;
(七)负责重点项目的目标考评工作;
(八)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五条
项目所在县市区(开发区、新区)政府(管委会)、项目市直主管部门为市重点项目责任单位,在市重点项目管理中—2— 履行下列职责:
(一)提出本单位、本行业市重点项目名单及投资计划的意见;
(二)负责组织编制本单位、本行业项目建设推进工作计划,做好监督管理和协调推进工作;
(三)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每月按时向市发改委报送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时报送相关信息。
第六条 项目业主单位在市重点项目建设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严格实行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二)对项目的前期工作、施工进度、安全、质量、投资效益等全过程负责;
(三)建立项目实施情况的工作台帐,每月按时向项目责任单位报送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第二章 项目确定
第七条 市重点项目遴选范围和条件:
(一)能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项目总投资一般在1亿元以上;
(二)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重大城建项目,城建项目总投资一般在5千万元以上;
(三)能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高科技项目,其中工业项目总投资在1亿元
—3— 以上,高科技项目总投资一般在5千万元以上,服务业项目总投资一般在5千万元以上;
(四)能促进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和谐的重大社会民生项目,社会民生项目总投资一般在5千万元以上;
(五)能增强防灾能力、促进水资源保障、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增进效益的农林水及生态保护重大项目,总投资一般在5千万元以上;
(六)跨续建的市重点项目,原则上转入下一的市重点项目;
(七)市政府确定的其他项目。第八条 市重点项目申报及确定程序:
(一)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按照项目的隶属关系,将本部门、本地区符合本办法第七条之规定的项目进行汇总,于每年11月20日前向市发改委提出列入下一市重点项目计划的书面申请;
(二)市发改委对拟列入市重点项目进行论证和综合比选,并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市重点项目计划安排草案,报市政府批准后下达执行。
需申请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由项目单位提出申请,项目行政主管部门或项目所在地政府提出意见,经市发改委审核后向省发改委申报。
—4—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九条
严格落实项目“四制”。各项目责任单位要认真落实项目建设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实行工程质量全程监控。
第十条
实行项目分级协调推进制度。
(一)项目责任单位:负责重点项目日常协调推进,对难以协调的事项,及时报行业主管部门协调;
(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重点项目的协调推进;
(三)市发改委:负责全市重点项目总体协调推进,研究、协调重点项目建设中的重大政策和具有共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市发改委和行业主管部门对难以协调的事项,及时报市政府协调;
(四)市政府根据提交的协调事项,由挂项目市领导(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协调推进。
第十一条 实行项目督查制度。市发改委会同市有关部门组成督查组,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项目推进不力或服务保障不到位的单位,由督查组明确整改事项,下达督办通知单;对于未按时整改或不配合整改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并在考评中给予扣分。
第十二条 实行项目进展通报制度。由市发改委根据项目责任单位上报的项目进展情况并结合现场督查核实情况,及时进行汇总、梳理、分析,每月通报一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每季通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分析。
—5— 第十三条 实行项目动态管理制度。因政策、规划调整、资金安排等特殊原因导致无法开工建设或难以完成投资计划的市重点项目,由项目责任单位于每年9月底前提出退出或调整投资计划申请,经市发改委审核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可进行调整。因自身原因导致项目不能按期开工建设或施工进度严重滞后的,由市发改委提出建议,报市政府批准后取消其市重点项目资格,并停止或收回该项目原已享受的用地指标、财政性资金和其他优惠政策。对符合列入市重点项目条件的新引进项目,由项目责任单位按程序于每年9月底前提出书面申请,经市发改委审核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增列为当年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项目开工建设的认定标准:完成项目主体工程施工招投标,中标施工单位进场且主体工程开始施工。
第十四条
实行项目结(决)算审查(计)制度。市本级政府投资重点项目的结(决)算审查(计)由市财政、审计部门按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实行项目考评制度。市发改委负责组织对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情况进行考核,考评结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和吉泰走廊建设考核。对市重点项目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由市政府予以表彰。
第十六条
实行项目参建单位业绩信用评价制度。每年底对参加市重点项目建设的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监理单位的当年工作业绩、合同履约信用情况进行评价并在市级媒体上予以公—6— 布。具体评价办法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四章 项目保障
第十七条
项目审批职能部门,应优化审批流程,建立“一口受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并联审批服务机制,开辟服务市重点项目“绿色通道”。
第十八条
市、县(市、区)国土、林业等部门应优先保障市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符合列入省重大项目调度会条件的市重点项目,由市发改委会同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国土局等部门优先推荐申报,争取省级预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其他支持政策。
第十九条
市级财政性资金、重大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补助资金应当重点保障市重点项目,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扶持政策,争取国家及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优先支持市重点项目。鼓励、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优先投向市重点项目。
第二十条 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供油等管理部门和经营单位要全力满足重点项目建设的需要,确保重点项目建设施工和生产的正常运行。
第二十一条
各地政法部门要依法严厉查处和打击破坏、干扰重点项目建设的行为,为重点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第二十二条 凡列入市重点项目的,享受国家、省和市规定的优惠政策,有关部门对重点项目的相关收费按政策规定予以减免。
—7—
第五章 项目监督
第二十三条
市发改委负责对政府投资的市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稽察,具体包括:对项目审批程序、勘察设计和开工条件等前期工作进行稽察;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资金使用、概算控制以及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对项目建设的投资环境和效益进行评价。对在稽察中发现的违规问题,由市发改委根据项目单位违规情节轻重,按程序形成稽察结论,并责令相关部门依据稽察结论限期整改。
第二十四条
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分别负责对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重点对项目单位和有关方面建立落实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管理体系、操作规程、技术措施情况,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市财政、审计、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市重点项目建设相关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国家、省在本市的重点项目按照国家、省对重点项目的管理规定执行,同时享受市重点项目的优惠政策和服务。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解释。本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8—
—9—
吉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12月31日印发 —10—
第三篇:成都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
成都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
(2003年6月1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第10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3年6月2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98号公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重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前期项目(以下统称“市重点项目”)的确定和管理。
第三条 市重点项目的确定,应符合下列原则:
(一)对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二)城市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中的重大项目;
(三)高技术产业化以及产业关联度大、能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大项目;
(四)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重大项目;
(五)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等社会事业的重大项目;
(六)利用外资的重大项目;
(七)现代物流设施建设的重大项目。
第四条 符合本办法第三条,当年可开工建设的,确定为重点建设项目;不具备开工条件的,确定为重点前期项目。
第五条 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重点项目办”),负责全市重点项目的综合协调和管理。发展计划、经济、建设、外经、财政、科技、统计、审计、规划、国土、地震、交通、环保、电力、市政公用、信息化、农牧、水利、林业、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重点项目的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
第六条 有关区(市)县政府和项目主管部门根据重点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合理工期,负责抓好配套资金、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外部配套条件的协调服务和情况跟踪等有关工作。
第二章 报审程序
第七条 市重点项目每年确定一次,按下列程序申报:
(一)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市)县发展计划部门,按照项目的隶属关系,将本部门、本地区符合本办法第三条之规定的项目进行汇总,于每年11月30日前向市重点项目办申报下一的市重点项目计划。
(二)无主管部门的非政府投资项目,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项目业主可自愿向市重点项目办申请下一的市重点项目计划。
(三)对关系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府投资项目,未申报的,市重点项目办可直接纳入市重点项目建议名单和计划。
第八条 新申报的市重点项目,在报送规定计划表格的同时,还应附下列书面材料:
(一)项目的立项、可研、初设(或概算)审批或备案文件。
(二)项目资本金和其他建设资金落实情况的有关文件。
(三)项目规划、土地及外部条件落实情况的有关文件。
第九条 市重点项目办对各部门、各区(市)县政府和项目业主报送的项目,按本办法第三条的原则进行汇总、筛选,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根据需要和可能进行综合平衡后编制市重点项目建议名单和计划。
第十条 市重点项目计划,按照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前期项目进行编制。重点建设项目分竣工投产、续建和新开工三大类。
第十一条 市重点项目名单和计划,报经市政府或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后下达执行。第十二条 申请列入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由市重点项目办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按照国家和省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有关规定汇总申报。
第三章 重点前期项目的管理
第十三条 市重点项目办建立全市重大项目储备库,将未来2—3年的拟建项目纳入储备库,进行动态管理。
第十四条 重点前期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或概算)以及规划、土地、环保、建设等前期工作,必须按照国家、省、市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和办理。
第十五条 项目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的重点前期项目的筛选、申报和落实外部条件等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向市重点项目办通报项目进展情况。
第十六条 市重点项目办负责跟踪重点前期项目,参与预可研、可研、初设(或概算)等评审活动,及时掌握项目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第十七条 发展计划、经济、建设、规划、国土、财政、电力、交通、环保、市政公用、地震等市级有关部门负责对重点前期项目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在审批、报建等环节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第十八条 重点前期项目在其初步设计获批准后应列入重点建设项目。
第四章 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
第十九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应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由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业主对项目的资金、工期、质量、安全等进行严格管理。
第二十条 项目主管部门、区(市)县统计部门和重点项目业主,须严格执行重点项目统计制度,政府投资项目实行月报表,非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季度报表。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准确地向市统计部门报送重点项目的工程形象进度、投资完成情况和建设资金到位情况等项目信息。
第二十一条 重点建设项目业主可向市重点项目办反映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市重点项目办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或报请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第二十二条 市重点建设项目中的政府投资项目,除严格执行《成都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外,还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责任制等有关规定;
(二)项目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重要设备和材料采购,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省、市有关规定,认真履行招标核准、备案等手续,依法开展招标活动,择优选定中标单位,中标人应当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完成中标项目,不得非法分包、转包工程;
(三)项目业主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和投资额进行建设,严禁擅自提高标准、扩大规模;
(四)项目的建设资金应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严格管理,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或挪用;
(五)项目业主按批准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建成后,应向市审计部门申请竣工决算审计,市审计部门依法对政府投资项目资金使用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有关审计情况应及时通报市重点项目办和项目主管部门;
(六)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营,项目业主应形成项目的后评价报告,报送市重点项目办和项目主管部门;
(七)项目业主应主动接受和配合国家、省、市的稽察、督查、检查、审计等监督工作,真实反映和提供有关资料及情况。
第五章 政策措施
第二十三条 各级规划、财政、国土、电力、交通、市政公用等有关部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对重点项目的用地规划、资金拨付、电力供应、物资运输、供水、供气等配套条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给予优先考虑,提供相关指导和服务。
第二十四条 市政府、区(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安排各种财政性资金时,充分体现对政府投资重点项目的倾斜和支持。
第二十五条 市重点项目办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发布重点项目信息,争取多种信贷资金支持,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的投入。
第二十六条 对重点生产性项目和其他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在土地供应上给予相应优惠政策。
第二十七条 除国家、省政府规定的收费外,任何单位不得向重点项目收取其他名目的费用。
第六章 考核与奖惩
第二十八条 市重点项目办会同市政府目标督查办,每年对市重点项目分解下达专项目标任务,就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计划、工程形象进度以及有关部门对各重点项目的支持服务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和考核,考核对象为市级有关部门、项目主管部门和区(市)县政府,考评结果报市政府审定。
第二十九条 市政府根据考评结果,确定“重点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三十条 凡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未按照投资计划拨付资金,影响重点项目工程进度的有关区(市)县和市级部门,市政府将视具体情况予以通报批评。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截留和挪用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的单位和个人,市政府将视具体情况予以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责任单位和个人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违反国家、省、市招标投标有关规定的,由市发展计划部门会同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成都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若干规定》予以查处。
第三十三条 因弄虚作假、管理不善造成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延误工期、质量低劣、严重超概、损失浪费严重和重大安全事故的,市政府将视具体情况对有关责任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承担重点项目的设计、监理、施工和设备材料供应等单位,有违反国家、省、市和本办法有关规定,造成重大损失或影响的,除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处理外,并由市重点项目办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限制其参与本市的重点项目建设。
第三十五条 扰乱重点建设项目建设、生产经营秩序,致使其不能正常进行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市重点项目,市政府将取消其重点项目资格,享受的优惠政策相应取消。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国家、省在本市的重点项目按照国家、省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规定执行,同时享受市重点项目的优惠政策和服务。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广元市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广元市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07日 点击数:
1537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拓宽林业融资渠道,规范林权抵押贷款管理,维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互利双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试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林权抵押贷款(以下简称贷款)是指贷款人向借款人发放的以借款人依法拥有的森林资源资产作抵押并获得贷款的行为。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贷款人是指在广元市辖区内依法设立的、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批准经营人民币贷款业务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借款人是指经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的自然人。
第五条 可依法用于贷款抵押的森林资源资产为国有、集体、农民自留山商品林的森林、林木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和依法规定的林地使用权(以下简称林权)。
第六条 借款人向承办银行以林权抵押贷款只能抵押一次,严禁在银行系统多头抵押,重复贷款。
第二章 林权抵押的范围
第七条 用于抵押的森林资源资产坐落在广元市境内,必须产权清晰、主体明确,并取得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全国统一式样《林权证》。
第八条 可用于抵押的森林资源资产为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和林地使用权;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和林地使用权。第九条 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时,其林地使用权同时抵押,但不得改变林地的属性和用途,抵押期限不得超过林权证规定的林地使用期截止期限。
第十条 下列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不得抵押
(一)生态公益林和特种用途林;
(二)权属不清或存在争议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
(三)以家庭承包形式取得的集体林地使用权;
(四)国家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
第十一条 以集体所有的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的,必须经集体经济组织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讨论通过;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的,必须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通过,但企业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以共有的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的,抵押人应当事先征得其他共有人的书面同意;以国有单位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的,须经有权批准的机关审批。
第十二条 借款人用个人或合伙人共有的林权抵押时,借贷双方对抵押物价值达成一致意见的,抵押物可不予评估,但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林权抵押时,必须由抵押人或抵押权人聘请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和人员对森林资源资产进行评估,并出据评估报告。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资产管理机构应对抵押人聘请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进行资质审核,对拟抵押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予以核准或备案。
第三章 贷款条件和用途
第十四条 借款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资信良好,遵纪守法,无不良信用及债务记录;
(二)、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率低于60%;
(三)、有贷款人和具有管辖权的林业主管部门认可的森林资源资产作为抵押,或有第三人以其森林资源资产做为物上保证人;
(四)、贷款人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十五条 林权抵押贷款的主要用途:
(一)、营造速丰林、经果林或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
(二)、发展森林蔬菜业、森林畜牧业、森林旅游业、林区种养殖业;
(三)、林(农)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加工、流通;
(四)、购置林(农)生产机器设施;
(五)、与发展农村经济密切相关的其他产业。
第四章 贷款种类、期限和利率
第十六条 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各级人民银行要按照国家支农信贷政策和小额贷款、贴息贷款政策规定,认真做好农村信用社央行资金支持工作和运用支农再贷款等措施,促进林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小额贷款和有关部门贴息贷款,承办银行应当根据借款人信誉等级自主审查、积极发放,严格管理,切实解决农民扩大地方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对贷款资金的需求。
第十七条 抵押贷款:各级人民银行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积极推行以借款人的森林资源作为抵押物,按规定的程序发放贷款。
第十八条 贷款期限:根据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周期、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和贷款人的资金供给能力,由借贷双方共同商定后确定,并在借款合同中载明。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可采用短中期贷款(1年以内、5年以下,含本数),最长期限不超过5年;林权抵押贷款可采用中长期贷款(1年内、8年以下,含本数),最长期限不超过8年。
第十九条 小额贷款、贴息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和浮动幅度适当优惠,利率上浮幅度原则上不超过50%。第二十条 各承办银行要以户为单位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登记台帐,台帐登记应与银行发放的林权抵押贷款情况相一致。
第二十一条 借款人申请各类贷款,应当具备产品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效益,发展有前景,做到遵章守法、诚实守信、履行合同、还本付息。
第五章 贷款程序
第二十二条 借款人直接向贷款人提出书面林权抵押借款申请,并提供下列资料:
(一)、居民身份证、户口薄和其他有效居留证件;
(二)、林权证;
(三)、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文件资料;
(四)、贷款人认为应当提供的有关资料。
第二十三条 经审核符合贷款条件的,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借款人与贷款人作出是否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一致意见,并签订林权抵押合同。
第二十四条 抵押人和抵押权人签订抵押合同后,应持以下文件资料向县(区)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部门申请办理抵押登记,抵押合同自正式登记之日起生效:
(一)、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申请书(见附件1);
(二)、抵押人和抵押权人法人证书或个人身份证;
(三)、林权证;
(四)、林权抵押合同;
(五)、拟抵押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
第二十五条 县(区)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部门凭借款人抵押申请书、林权证和其他相关资料,经审核符合登记条件的,登记机关应当于受理登记申请材料后1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登记手续,同时建立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登记备案制度,如实填写《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簿》(见附件2),以备查阅。第二十六条 对符合抵押登记条件的,登记机关应在该抵押物的《林权证》的“注记”栏内载明抵押登记的主要内容,发给抵押人《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证》(见附件3)和县(区)人民政府发放的《山林他项权证》(见附件4),并在抵押合同上签注《登记证》编号、日期,经办人签字、加盖公章;林权证原件交县(区)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部门保存。抵押人持林权证复印件备查。对不符合抵押登记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登记并退回申请材料。
第二十七条 贷款人根据《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证》、《山林他项权证》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按评估价值的50%—70%折算贷款额度,按规定权限报批后,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依据借款合同完成贷款发放;并依法对借款人的借款使用情况和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检查。
第二十八条 借款人还清全部贷款本息时林权抵押终止。抵押合同期满或者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协商同意提前解除抵押合同的,双方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持抵押合同或者解除合同协议、原《登记证》和《他项权证》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林权证原件返还抵押人。
第二十九条 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协商同意延长抵押期限的,双方应当在抵押合同期满之前1个月内,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续期登记。抵押权人在提供抵押人未履行合同义务有效证明的情况下,也可单方向原登记申请办理续期手续,续期不限。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林权抵押期间,抵押人不得将山林再次抵押或进行林权流转,林权登记机关不得为已抵押的林权办理一切手续,由此而造成的经济后果,概由林权登记机关承担行政和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林权抵押期间,抵押人原则上不能采伐被抵押的森林、林木,如因特殊情况需要采伐的,须经抵押权人审核同意后,按照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当年下达的商品材产量,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采伐作业设计,按规定的程序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后方能采伐。第三十二条 各级森林公安、资源林政、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被抵押森林资源的监督管理,防止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病虫害等人为和自然灾害的发生。
第三十三条 根据各地年森林采伐限额和林权抵押借款、贷款人的还款需要,县(区)林业主管部门要合理安排木材生产计划,保证借款人有效偿还到期贷款。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贷款本息的,贷款或抵押权人有权采取招标、拍卖、变卖等方式依法处理其抵押的林权,用变卖的森林资源活立木的价款优先受偿,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应协助双方办理相关手续和处置抵押的林权。
第三十四条 各承办银行要根据本办法制定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操作规程和内控措施等管理制度,以加强内部风险调控。
第三十五条 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要制定与林权抵押登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等相配套的管理操作办法,以拓展林业信贷业务,实现兴林富民共赢。
第三十六条 对从事林权抵押贷款的工作人员在办理林权抵押贷款的过程中,违规操作、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要按照党纪政规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广元市中心支行和广元市林业局共同负责解释。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济南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管理办法
济南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高项目管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对“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重要支撑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重点项目,是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能够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为“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的骨干项目。具体包括:
(一)列入市级重点项目库的项目;
(二)列入国家重点和省重点项目库的项目;
(三)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的其他重点项目;
第三条市级重点项目实行“储备库—预备库—建设库”三库联建管理。对已签约或初步落实的项目纳入储备库管理,储备库项目经评审合格后纳入预备库管理,预备库项目经市政府研究确定后,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建设库管理。
第四条市发改委作为全市重点项目的总牵头单位,负责重点项目全过程综合管理,承担重点项目计划编制、日常管理、调度推进、协调服务、稽察考核等工作。具体工作由市重大项目办公室负责实施。
第五条各县(市)区政府、市有关部门、各市级投融资平台作为重点项目推进责任单位(以下简称项目推进责任单位),要加强对所属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第二章 项目申报与确定
第六条申报市级重点项目,应当达到以下标准:
(一)打造四个中心项目。投资规模制造业、服务业等项目应当在1亿元以上,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以及重大结构调整升级项目可放宽至5000万元以上;投资强度一般在4500万元/公顷以上;产出强度在900万元工业增加值/公顷以上;税收回报强度在225万元/公顷以上。
(二)建设现代泉城项目。
1.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项目投资规模在1亿元以上;
2.道路、桥梁、供排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在2亿元以上;
3.安置区建设、公租房建设、旧村改造等棚改旧改项目投资规模在1亿元以上;
4.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项目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
第七条市重点项目按照如下程序申报:
(一)各县(市)区(含济南高新区,下同)、市有关部门、各市级投融资平台按照重点项目的标准和要求,于每年10月中旬前向市发改委提出拟列入下一市级重点项目的书面申请。
(二)申报市级重点项目应提报项目简介(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单位、建设内容及规模、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等),并提供已取得的相关前期手续。
(三)市发改委负责组织审核各单位提交的申报材料,经评审形成市级重点项目安排建议,报请市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第三章 项目推进与管理
第八条实行重点项目定期调度通报制度。重点项目实行每月一调度、半年一通报。各项目推进责任单位应确定重点项目信息管理工作责任人及信息联络员,具体负责重点项目信息收集报送和反馈,每月5日前,将上月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报送市发改委。
第九条建立重点项目网上跟踪服务制度。建设重点项目网上跟踪服务系统,形成统一编号的重点项目电子档案,跟踪记录重点项目从手续办理到竣工的各个环节,督促相关单位加快项目手续办理。
第十条建立重点项目节点推进机制。市发改委根据项目推进责任单位提报的月度建设计划,制定并公布市级重点项目节点工作计划,定时限、定标准、定任务,建立台账,分类指导,加快项目推进,确保早实施、早见效。
第十一条建立重点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市发改委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调度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情况,提请市政府召开重点项目联席会议,着力研究解决重点项目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问题。
第十二条建立重点项目联合交办督查制度。市发改委负责汇总提出制约重点项目进度的相关问题,并配合市督查部门实施督查,向推进不力或服务保障不到位的项目推进责任单位下达市级重点项目推进督办通知单。
第十三条建立重点项目问题分级解决机制。对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项目推进责任单位作为第一责任人,在第一时间予以协调解决;确需市级层面协调解决的,项目推进责任单位要及时报市发改委汇总,通过联合交办督查、市重点项目联席会议、市重大产业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研究决策等方式分级协调解决。
第十四条实行重点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市级重点项目计划下达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投资政策调整、市场环境变化和项目推进等情况,对需要终止、暂停或新增的重点项目,由项目推进责任单位于每年7月31日前提出调整申请,经市发改委审核汇总并报市政府批准后予以调整。
第十五条强化市级重点项目中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政府投资项目要严格按照《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济政字〔2014〕3号)规定,依法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等;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规模、内容、标准和投资额度进行建设,严禁擅自突破;建立完善项目后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水平。对教育、卫生、文化、城市基础设施等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全面推行代建制,严控项目规模、标准和投资。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十六条重点项目实行绿色通道管理。市发改委牵头负责绿色通道项目管理,优化再造重点项目审批流程。
(一)建立批前辅导机制。市发改委会同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组织相关审批部门根据项目建设单位的特性、审批要求等制定项目审批指南,采取批前集中辅导形式指导项目建设单位熟悉审批流程,准备相关申请材料。
(二)探索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容缺办理制。试点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变事前监管为事中事后监管。由市发改委会同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启动绿色通道审批,各相关审批部门根据职责进行容缺受理审查。待达到法定审批条件后,各相关审批部门依法出具正式批准文件。
第十七条实行审批服务代办制。市、县(市)区投资促进主管部门作为代办单位,负责安排专职项目代办员,建立服务台账,为市级重点项目无偿提供全过程代办服务。超出本级政府权限的审批手续及其他公共服务事项,可根据项目建设单位要求提供帮办、协办服务。
第十八条优先配置土地资源。国土资源部门在安排用地计划指标时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各县(市)区不得擅自挪用调整。
第十九条优先保障建设资金。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安排建设资金计划时,优先安排重点项目及其配套工程所需建设资金。市有关部门优先为市重点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通过各类银企洽谈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重点项目。
第二十条加快环评手续办理。环保部门要加快市重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凡在开发区、园区等特定区域已实施区域性综合环境影响评价的,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简化在该区域内落地的单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审查程序。
第二十一条全面推进区域性综合评价评审。在开发区域或连片区域推行综合评价评审制度,将进区项目分别评价评审改为按区域统一编报,形成整体性评价评审,实现区域内建设项目共享共用评价评审结果。
第二十二条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每年从市筹基建资金中列支重点项目专项工作经费2000万元,用于项目策划包装、项目库建设、项目评审、项目前期补助、项目协调服务、网络系统建设及维护等。
第二十三条推行重点项目配套服务承诺制度。制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等配套服务项目清单,由市发改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根据项目建设单位提出的配套服务要求,协调有关单位出具配套服务承诺函并承诺服务时限,确保项目后续建设顺利开展。
第二十四条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建立市级重点项目挂牌保护制度,实行重点项目驻地乡镇(街道)领导“周走访”、驻地公安部门“日巡逻”、“定期排查”等制度,依法快速打击强买强卖、强揽工程、敲诈勒索、阻工闹事等违法行为。第五章 考核奖惩
第二十五条完善重点项目考核奖励办法。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分解下达重点项目专项目标任务,就投资计划、工程形象进度以及有关部门对各重点项目的支持服务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和考核。市政府根据考评结果,对在重点项目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第二十六条实行重点项目退出机制。市级重点项目出现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以及违反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造成恶劣影响的,取消其重点项目资格,收回已配置的要素资源。要素资源无法收回的,按项目隶属关系等额扣除相关单位下要素资源配置指标。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2年1月1日。2012年9月22日制发的《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市重点项目推进实施办法的通知》(济政办发〔2012〕35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