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重视 制度创新 网络健全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保障

时间:2019-05-13 06:2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府重视 制度创新 网络健全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保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府重视 制度创新 网络健全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保障》。

第一篇:政府重视 制度创新 网络健全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保障

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交流,经验材料

政府重视

制度创新

网络健全 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保障

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整顿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近一年来,我局在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按照州人民政府的总体部署,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工作,基本完成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任务。总结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政府重视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前提

一是部署周密、安排有方、责任明确、协调一致。2010年底,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食品安全工作立即引起了我州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批阅文件,安排部署我州食品安全工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决定的意见》。自治区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监管与执法打假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局按照区局会议要求,立即向州政府汇报了会议精神。州政府领导在听取汇报后,随即召开了我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自治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州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工商、农业、经贸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全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州人民政府的要求下,两县一市人民政府也相继在9月底之前,召开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制定了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州政府与各县市政府、各县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按层级签订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书34份。由于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州地方政府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四个一”工作迅速得到了完成,并受到自治区局的通报表扬。

二是政府主管领导亲自抓,提供政策和财力支持。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州县市人民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州政府主管副州长亲自召开会议,研究制定检查方案,带领检查组到生产企业现场检查工作。博乐市政府副市长为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次亲自主持召开领导小组协调会议,研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多次参加节日检查活动,并带领博乐市局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走访食品生产重点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不仅如此,精河县、温泉县政府对两县食品检测体系建设,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精河县政府拨款20万元支持精河县局建立无公害蔬菜和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温泉县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也挤出5万元帮助温泉县局筹建粮油常规检测实验室。

二、制度创新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关键

一是坚决落实制度,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到位。抓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靠人员,二靠制度。我局在认真学习贯彻自治区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监管与执法打假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精心安排部署了局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立了以州局局长为组长,其他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所、队和县(市)局局长为成员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结合实际起草了《关于我州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情况的报告》向州政府进行了专题报告。按照自治区局关于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整顿和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百千万行动”两个方案,草拟了《自治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上报州人民政府,经州政府召集食品监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讨论通过,于(中国文学家园网 www.xiexiebang.com)年8月30日州政府下发了《自治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今年我局以“坚持把食品安全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为工作思路,继续狠抓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先后制定了《食品安全年活动实施方案》、《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专项监督检查方案》、《开展“五一”劳动节期间食品质量专项抽查和执法打假集中行动方案》等。从2003年开始,我局就定期向政府上报《产品质量分析报告》,报告全州企业基本情况和产品质量状况,为政府经济建设决策提供依据。特别是2010年的报告,受到了州政府高度重视,州长亲自批阅,要求重视和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中国文学家园网 www.xiexiebang.com)年底,县市局也向当地政府上报了辖区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同时上报了“食品小作坊产品质量状况专题报告”。

二是积极创新制度,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为了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使各辖区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各负其责,我局在(中国文学家园网 www.xiexiebang.com)年6月制定出台了以食品质量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博州质量区域监管责任制》。在专项整治工作中,为了使巡查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便于基层监管人员和协管人员开展巡查工作,提高巡查工作质量,帮扶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我局相继制定了《博州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巡查制度》、7类食品产品《企业巡查作业指导书》和《企业不合格产品复查验收帮扶工作制度》,通过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我州巡查工作的开展和食品质量的提高。今年上半年,为了加强对食品安全协管员的管理,使其在辖区充分发挥有效协管职能,制定了《食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工作管理制度》。按照区局对食品质量安全预警和突发事件工作规定要求,结合博州实际,制定了《博州质监系统生产领域食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预案》,以上规章制度及方案的制定实施,为整个专项整治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网络健全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保证 一是健全检测网络。为了加强和提高我州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水平,构建以州质检机构为骨干、县级质检机构为补充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我局从实际出发,首先加快和加大州级质检机构建设,按照P2级微生物实验室的高标准,从整体上改造和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目前已全部完成了实验室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精河、温泉的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在精河局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为基础的综合性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在温泉局建立以粮油产品检测为主的常规性食品检测实验室。

二是健全监管网络。从(中国文学家园网 www.xiexiebang.com)年8月中旬开始,我局系统根据《自治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博州质量区域责任制(试行)规定,按照摸清和掌握食品生产加工业“六清楚”,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实行分类动态管理的要求,全面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按照进村、进厂、进企业的“三进”工作要求,克服时间紧、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州局组织县(市)局、州质计所、州稽查队共同参与,划片负责普查。于去年10月中旬,全面建立了我州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档案。截止目前,我州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业256家(小作坊159家),全部签订了食品加工企业质量承诺书,其中26家企业29个产品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各县(市)局按照职责分工,对本部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实行了定区域、定企业、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的“五定”工作模式,划分责任片区10个。确立了食品安全监管“三员”人员队伍,其中部门监管员10人、政府协管员38人、企业检验员30人。根据普查建档数据,对照企业的质量安全状况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个质量安全等级。各县市局结合实际,将辖区企业分布、企业分类、监管责任分解、产品质量警示等内容绘制成各种图表,为监管工作提供了便利。

在食品生产企业巡查监管工作中,为解决大多数企业由于管理不善,产品标准丢失的问题,各县市局主动想方设法为企业搜集复印标准,建立资料袋妥善保管食品安全相关资料。为规范巡查记录工作,州局拨出专款印制了巡查工作记录25000份,发至县市局统一使用。同时,州局先后4次到两县一市与政府协调食品安全工作和督查县市局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食品专项整顿工作中,我局特别加强了小作坊的监督管理,依照国家《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指导意见(试行)》规定,认真落实了10项监管措施。建立了企业档案;签订了承诺书;制定了监管制度;对产品限定了区域销售;依照规定对产品进行了强制检验;严格食品生产许可证考核;严厉打击小作坊违法生产行为。捣毁生产劣质饮料制假窝点1个,依法取缔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作坊5个。(中国文学家园网 www.xiexiebang.com)年同2010年产品合格率相比较,平均提高3.2%。

三是健全宣传网络。开辟报纸、电台、电视台和流动宣传阵地。在《博尔塔拉报》刊登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专版,在州电视台《经济15分》节目中,进行食品质量安全专题讲座,在主要宣传场所播放我局编制的《质量、安全、健康千家万户的期盼》专题片,在各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横幅。除此之外,还深入乡镇场集市日宣传、配合“科技宣传周”宣传、利用“世界标准日”、“宪法宣传月”等活动平台,积极宣传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温泉县局还深入农村向广大农村消费者和食品经销者发放了“食品安全警示牌”,在警示牌上公布了各辖区监管人员姓名、联系电话和“12365”举报投诉电话,受到广大农村消费者和食品经销者的普遍欢迎。

(中国文学家园网 www.xiexiebang.com)年质量月活动期间,自治州副州长郭向毅亲自撰写《狠抓质量安全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文章,在博尔塔拉报发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

四是健全帮扶网络。我州工业基础相对落后,食品生产更是以小型、小作坊为主。为了帮扶基本具备条件的食品企业取证,提高我州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州局、县市局、质检机构都成立了服务队,下基层、进企业帮扶企业建立质量体系,完善生产工艺,促使企业达到取证要求。如:博乐经济合作区天龙冷饮食品厂在(中国文学家园网 www.xiexiebang.com)年申证时,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编写质量手册,申证材料无法报送,影响了取证工作。面对企业的困难,我局及时免费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企业服务,帮助建立和完善质量体系,培训人员,指导实验室建设等,使该企业(中国文学家园网 www.xiexiebang.com)年底顺利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我州26家企业在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中,都得到了州、县市局的积极帮扶。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我州食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状况整体有了改善;食品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更加完善;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初步建立;食品生产加工秩序明显好转;生产假冒伪劣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食品生产加工业的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得以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今后我局将从健全制度和完善机制上下工夫,切实加大治本力度,巩固和深化整治工作成效,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质监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论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创新

论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创新

发布日期:2011-02-19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出处】《法学论坛》2009年第三期

【摘要】我国《食品安全法》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有若干制度创新,目前监管合作比监管分工更具挑战性与艰巨性,因而应废除各类商品免检制度。政府官员的问责机制不能取代国家对受害消费者的赔偿责任。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树立发展与规范并重、公平与效率兼顾、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监管与维权的理念。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标准;免检;问责;理念 【写作年份】2009年

【正文】 一、三鹿事件催生了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根本创新

2008年9月被公开披露的三鹿事件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冲击波不亚于汶川地震,堪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次“大地震”。首先,三鹿事件严重损害了民族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消费者是弱势群体,儿童消费者又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次,导致了企业产品安全度的诚信株连,包括企业内部的产品之间的诚信株连、纵向的行业株连和横向的地域株连,并导致了行业的重新洗牌。值得注意的是,消费生活中的“有罪推定”思维不同于刑法中的“无罪推定”思维,但的确深深植根于广大消费者的内心世界。其三,贬损了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品牌。广大消费者不禁要问,连婴幼儿的痛哭声都无法打动其良知的企业家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其四,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致使不少消费者持币待购,制约了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其五,充分暴露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巨大漏洞以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严重缺失。

三鹿事件的爆发为当时立法机关审议和修改《食品安全法》提供了经典的反面立法参考资料。为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食品安全度,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动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食品安全法》在要求食品企业诚信经营、要求行业协会严格自律、鼓励公众理性消费、鼓励社会监督的同时,将创新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大政府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作为该法的重中之重。

二、建立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的全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由于食品安全涉及食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流通和消费等诸多环节,任何一家监管部门都难以单独承担安全监管的重责大任。在“一个部门管不了”的情况下,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被迫选择了多家部门分段监管的思路。其中,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

分段监管体制虽然有助于督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避免“一个部门管不了”的现象,但也出现了“多个部门管不好”的弊端:监管部门之间既存在着监管重复,也存在着监管盲区。在“田头”到“餐桌”的各个食品生产经营环节,似乎都有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重兵把守”,但有毒有害食品仍在市场上泛滥成灾。三鹿事件堪称这一监管体制弊端的经典脚注:作为三聚氰胺源头的奶源收购站就不属于上述任何部门的监管范围;而在消费者投诉产品质量问题后,相关部门之间要么缺乏信息互通,要么相互推诿。再如,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等不属于任何一个环节的事项,由哪个部门负责并不明确,客观上又产生了部门职能交叉、问责不清的严重问题。由于职责分工不清,有些部门在小集团利益的驱使下,采取了“有利就抢着管,无利就让着管”的实用主义思维,必然削弱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甚至贻误最佳监管时机。

为彻底打破“一个部门管不了、多个部门管不好”的恶性循环,《食品安全法》在坚持和完善多龙治水、分段监管体制的同时,要求建立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的全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为充分挖掘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资源,实现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负责和职责明晰,立法者坚持和完善“多龙治水、分段监管”的多元监管体制,厘清了监管部门的法定职责。就中央层面的监管职责分工而言,《食品安全法》第4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就地方层面的监管职责分工而言,该法第5条第2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为消弭监管空隙、铸造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食品安全法》第4条第1款要求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全国层面的监管议事协调机构。该委员会应着力于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为消除横向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盲区,该法第6条还要求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为保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动态性与开发性,《食品安全法》第103条还授权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作出调整。

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当地食品企业的监管资源优势,立法者要求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负总责。《食品安全法》第5条第1款和第3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上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在下级行政区域设置的机构应当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负总责有利有弊。利在于,地方政府对被监管对象最熟悉、最了解,最容易实现食品安全的源头治理;弊在于,地方政府与被监管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出于本地财政收入、政绩和人情等多种因素的考量,地方政府有可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推行地方保护主义。对这一潜在的监管道德风险,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保持高度警惕。

笔者认为,贯彻《食品安全法》的关键是,一手抓监管分工,一手抓监管合作。换言之,既强调每家监管部门依法勤勉、权威高效地履行各自法定职责;又强调监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监管联动、无缝对接,最终全面建立360度全方位、24小时全天候地覆盖各种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合作监管体制。与监管分工相比,监管合作更具挑战性与艰巨性。

三、弘扬源头治理理念,建立统一的食品

安全标准制度

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与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制定并且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是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标准”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软肋。从苏丹红到孔雀石绿,从夺命果冻到可能致癌的PVC保鲜膜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均与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的“散、乱、差”有关。

所谓“散”,是指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缺乏统一性。既有国家标准,也有地方标准;既有行业标准,也有企业标准;国家标准中既有食品卫生标准,也有食品质量标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也有强制执行的标准。

所谓“乱”,是指我国一些食品安全标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例如,有关馒头形状的标准就与食品安全没有任何关联。

所谓“差”,是指我国一些食品安全标准过于老化,缺乏前瞻性与针对性。许多标准(包括苏丹红与三聚氰胺的标准)都是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才诞生出来,而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前则无此标准。

针对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的“散、乱、差”问题,《食品安全法》第三章从五个方面对食品安全标准制度进行了制度创新:

首先,确立了食品安全标准的统一性。一是第19条将食品安全标准界定为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二是第21条第 1款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三是第22条要求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四是第23条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五是在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情况下,才例外允许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其次,确立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食品安全法》第16条明确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需要制定、修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制定、修订。第23条第2款也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时,要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机制。食品安全中的安全隐患(包括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有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显现出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变化了,食品安全标准也必须与时俱进。

其三,确立了以人为本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理念。《食品安全法》第99条将“食品安全”界定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第18条要求制定食品安全标准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第23条第2款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时要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以充分尊重广大消费者对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在实践中,有人认为我国现在生产力水平低,食品安全标准不能和发达国家看齐。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要正确看待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不是保护落后的代名词。相反,中国特色要求中国的食品更加安全,食品的生产经营更加人性化,食品安全标准也要与发达国家看齐。

其四,鼓励企业慎独自律,出台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该法第25条既允许企业在其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也鼓励食品生产企业追求卓越,见贤思齐,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

四、弘扬勤勉行政理念,废除食品免检制度

为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建设服务型政府,《食品安全法》弘扬了勤勉行政的立法理念。可圈可点的一个例证便是废除了食品免检制度,强化了食品检验力度。国家质量监督部门建立的食品免检制度就是诸多商品免检制度中的一项而已。虽然食品免检制度的设计本意是好的,但实际操作效果一直遭人诟病。三鹿事件误导和坑害广大消费者的危险杀手锏就是食品免检制度。因为,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婴幼儿奶粉恰好就是免检食品。

有鉴于此,《食品安全法》第60条第1款明文禁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实施免检,并在第2款和第3款要求加大食品检验力度:一是要求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二是规定上述部门在执法工作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时,要委托符合该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并支付相关费用。

《食品安全法》第60条第1款明文禁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对食品实施免检固然正确,但食品之外的其他商品免检制度何去何从,立法者语焉不详。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之际,笔者认为立法机关应当一鼓作气彻底废除各类商品免检制度。

食品免检制度本身的危害极其严重。首先,监管者放弃了对免检商品的监管职责。质量存有瑕疵甚至危险的商品,只要有免检招牌,即可一路绿灯,畅通无阻。二是企业放弃了自律。既然监管者都不再检查,企业何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公司的大股东、经营管理层乃至一线员工都会放松自律监管。三是助长了同行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在免检招牌的庇护下,价高质次的免检商品招摇过市,而使没有免检招牌的同价质优商品举步维艰。四是误导了广大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许多消费者存在从众心理,对监管者免检的劣质商品自然也是深信无疑。

其实,免检制度设计本身的逻辑漏洞百出。因为,一个企业昨天诚信,并不代表今天诚信、明天继续诚信;一个企业昨天生产的商品合格,也不代表该企业今天和明天生产的商品依然合格。因此,监管者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保证一个企业明天和后天生产的商品质优价廉。

鉴于免检制度本身蕴含的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笔者建议在食品之外的其他商品出现重大群体性安全事故之前,应尽快废除各类商品免检制度。这也是从三鹿奶粉免检丑闻中萃取出来的重要法律营养素。

五、强化政府官员违反法定职责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政机关固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传统发展观,玩忽职守、怠于履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净化食品市场秩序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导致惟利是图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有恃无恐地制造食品安全问题,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屡发生。一些行政机关还为不具备法定食品生产经营资质的经营者大开绿灯,为其发放行政许可牌照,社会影响极坏。

法治的第一要义是治官,遏制官员为谋私而滥权、弄权与弃权的行为。《食品安全法》授予行政机关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对被监管者而言是行政权、国家公权力,对广大消费者与社会公众而言则是沉甸甸的责任。为督促行政权执掌者各司其职,立法者从反面规定了行政权执掌者拒绝或怠于行使监管职责、以及滥用职权监管职责的法律责任。此种法律责任既包括国家对政府官员给予的行政处分,也包括国家对受害消费者承担的国家赔偿责任。

在2008年的三鹿事件中,某些监管部门的负责人主动引咎辞职,地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也被撤职。这种问责机制对于牢固树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新理念,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产生了积极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为将此种问责机制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食品安全法》第95条分别规定了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和监管部门主要领导的行政处分措施。虽然只有一个法条,但微言大义,对地方和部门领导的心理震慑能力不可小视。因为,无论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人民政府的“一把手”,还是国务院所属监管部门的“一把手”,都有可能由于本地、本部门违反法定食品监管职责而被摘掉“乌纱帽”。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95条第1款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违反该法规定、未履行职责,本行政区域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此处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既包括地方政府主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副职领导(如副县长、副区长、副市长、副省长),也包括地方政府的正职领导(如县长、区长、市长、省长)。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95条第2款之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违反该法规定、不履行本法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与地方政府官员的前述解释类似,该条款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既包括部门主管副职领导,也包括部门正职领导。倘若监管部门主要领导本人拒绝或怠于引咎辞职,依据《公务员法》第82条第4款,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

但是,政府官员的问责机制不能取代国家对受害消费者的赔偿责任。为了在食品安全领域更好地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勤勉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笔者曾在《食品安全法》审议过程中建议增加规定行政机关不作为的国家赔偿责任。但最终出台的《食品安全法》第95条并未规定国家赔偿责任。笔者认为,这一立法态度不能解读为国家赔偿缺乏法律依据。相反,倘若消费者由于地方政府或监管部门拒绝或怠于履行法定食品安全职责的具体行政行为而遭受损害、而且不可归责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受害消费者有权依据《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对于该行政机关提起行政诉讼,行使国家赔偿请求权。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14条,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对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责任人员,有关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就实现了行政机关对社会公众承担法律责任制度安排与公务员对其所在机关承担法律责任制度安排的有机衔接。要注意区分国家赔偿与国家垫付的性质。在三鹿事件中,国家和地方政府曾替企业垫付了受害婴幼儿的医疗费。国家有权就其向受害消费者代垫的医疗费用依据无因管理之债的法理依据向责任企业行使追偿权。该笔费用应由责任企业承担,而不应转嫁到国家身上。因为,让国家买单等于让全体纳税人和公众消费者为责任企业买单。

从长远看,为彰显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服务型政府理念,建议《食品安全法》未来修改时明确增加规定:“地方人民政府以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拒绝或者怠于履行本法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造成消费者财产和人身损失的,受害消费者在无法从食品生产经营者获得民事损害赔偿时,可以对有过错的行政机关提起行政诉讼,请求获得国家赔偿”。该款规定强调了行政机关的先诉抗辩权,缩小了国家赔偿的范围。因为,只有无法从食品生产经营者获得民事损害赔偿的消费者才可以对有过错的行政机关提起行政诉讼,请求获得国家赔偿;至于可以从食品生产经营者获得民事损害赔偿的消费者无权直接对有过错的行政机关提起行政诉讼,请求获得国家赔偿。这就大大降低了国家赔偿的比例,不至于给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支出造成较大压力。当然,治本之策是监管部门勤勉监管,加大保护食品消费者的工作力度,从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六、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核心要义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要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须牢固树立发展与规范并重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笔者认为,发展是目标,规范是前提,法治是基础,和谐是关键。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运用国家公权力介入市场时,要完整科学准确地把握规范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把规范贯穿于食品行业发展的全过程。食品行业只能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必须强调边发展、边规范。要彻底扭转“重发展、轻规范”,“先发展、后规范”,“只发展、不规范”的错误理念和做法。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放松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活动,结果不是保护了市场,而是害了市场。一些地方在 “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驱使下,甘当假冒伪劣产品的保护伞,到头来不仅没有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反而拖累了地方经济发展,甚至导致了地方企业的整体诚信株连,教训极为深刻。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中大案要案的查处对于保护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推进食品行业的诚信经营,提高食品行业的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打击食品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既是法治工程、规范工程、稳定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增长工程。

要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须牢固树立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理念。传统发展观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者,在初次分配阶段强调效率,在二次分配阶段强调公平。长期以来,重效率、轻公平的思维定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重效率、轻公平的传统思维不仅导致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污染,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遭到破坏,效率目标也很难实现。公平与效率既有差异、冲突的一面,也有相容、共生的一面。在和谐的食品市场中,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同等宝贵。公平培育效率,效率成就公平。食品安全监管越严密,食品生产经营者越能慎独自律,食品市场越具有活力。

要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须牢固树立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之所以强调服务型政府建设,一是由于相对于人民群众和广大市场主体(包括经营者与消费者)而言,政府处于代理人和公仆的角色;二是由于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只能处于监管者和辅助者的角色。服务型政府中的“服务”是个广义概念,主要囊括了尊重型服务、保护型服务、指导型服务与促成型服务。对于尊重型服务而言,监管部门要尽量尊重市场主体自治与市场自律,鼓励食品生产经营的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市场手段和民事责任手段在恢复市场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保护型服务而言,监管部门要充分运用行政核准权限、行政监督权限、行政调查权限、行政处罚权限、行政调解权限,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制止和打击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指导型服务而言,监管部门应当继续积极发挥行政指导职责,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加大消费教育和消费指导力度。对于促成型服务而言,监管部门要努力促成和帮助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进出市场,提供食品消费和经营决策所需的信息和咨询,完善食品企业失信制裁数据库等。

要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须牢固树立监管与维权相统一的理念。监管与维权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监管是手段,维权是目标。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质是遏制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不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在消费者诸多维权手段中,行政保护力度最大、成本最低。因此,食品安全监管必须与维权有机统一起来。维权的需要延伸到哪里,监管的阳光就应照射到哪里。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在对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平等保护的同时,应向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予以适度倾斜。这是贯彻和捍卫平等原则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量大面广的消费者权益既具有私权和个体利益的特点,还具有社会权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特点。消费者仅靠一己之力往往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得不求助于国家公权力和社会力量。因此,监管部门向弱者适度倾斜就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作者简介】

第三篇:xxxx做好中秋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9.05

Xxxx做好春节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春节即将来临,为了保证群众在中秋期间能买到质量合格的健康食品,xxxx党委政府强化领导,采取多项措施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一是明确责任,切实做到领导到位。实行分管领导负责制,全面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中秋节期间食品市场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到人、规范到户,对每个经营商户的经营情况实施动态监管。

二是突出重点,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对超市、商店的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和查处制假售劣、乱贴标签、过期变质商品等行为,并督促其规范改正。

三是强化纪律,确保春节食品安全。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对措施不力,消极应付,不认真整改的商户,严格追究责任,确保人民群众过一个安乐祥和的节日。

第四篇:扎实做好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按照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决定》的要求,我局在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和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工作原则,认真履行自身职能,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强化生产加工环节食品监管工作,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力度,有力地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了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水平。我们本着“全面摸清底数、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大后续监管、重点整治小作坊、狠抓食品监管责任制”的食品监管思路,大胆探索、积极开拓,开始创建适合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在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

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有所突破

为了确保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到位,净化食品市场经营秩序。我局党组高度重视,层层召开会议,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充分认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使这项全新的工作开好局,起好步,首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主管副局长为副组长,机关相关处室和区县分局局长为成员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和四名专干组成的食品监管办公室。局属各单位全部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这就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其次,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在全局上下就工作重心转移,大力推进食品区域责任制,进行了层层动员和广泛宣传。从市局到各区(县)分局均成立了“食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工程,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全力抓,其它部门配合抓,全局上下人人抓”的工作机制。

二、食品安全监管的理念有所突破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的确困难重重,压力重重。一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营业执照由工商部门发,卫生许可证由卫生部门发,长期以来我局对食品加工企业底数不清。二是乌鲁木齐市尽管是新疆的首府,但食品企业的门槛却很低。我市食品加工企业多数为规

模小、生产能力低、设备落后、卫生条件差、没有出厂检验能力,质量管理水平低下的小企业,很难保证其生产的产品质量。

面对诸多的困难,局党组一班人坚持的理念是: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立足现状,争取支持,突出重点,全力而为。

做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工作,要有效地去完成复杂而艰难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必须要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首先要取得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紧紧抓住了这一关键所在,利用各种渠道、方式积极地向当地政府及有关市领导请示汇报工作,使他们真正了解我们的工作,知道我们的困难,给予我们支持。各分局领导也积极向当地区、县政府汇报,向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宣传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引起了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其次是争取企业支持。我局在普查建档期间,积极宣传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并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计量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从而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赢得了企业的信赖和支持。第三是争取社会的支持,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宣传力度。我们利用广播、电视以及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深入到工厂、学校、企业、农村、牧区进行广泛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食品安全的氛围。第四是与科研院校加强合做,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的人才及技术优势。针对我局专业知识及专业人员不足的现状,我们共同派人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参加食品安全师的培训。现已取得食品安全师职业资格培训机构的资质,并于去年十月举办了一期食品安全师培训班,为我市培训食品安全师42名。

三、食品安全监管手段有所突破

一是立足现状,知难而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的确困难重重,尤其是对于我们乌鲁木齐市局来说,更是感到困难重重,压力重重。我们面对客观现实,充分发挥各级的积极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针对自治区局提出的重点产品、重点区

域、重点对象,我局适时开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各分局调出专车,拨出专款举全局之力开展了大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普查工作,共对我市465家企业及40家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建立了质量档案,基本做到了“企业数量、质量状况、人员素质、生产设备、证照情况、产品流向”六清楚。二是明确责任,严格监管责任制。鉴于食品监管工作量大面广,而相对我局有限的人力,我们强调监管必须突出重点。突出监管那些规模小、质量不稳定、卫生条件差和质保体系不健全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这些易出问题的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定责、定人、定区域、定企业的监管模式,由专人、专职负责对包干企业实施巡查、回访、强制检验、监督抽查等监管措施。为确保监管职责履行到位,我局专门印制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记录》,要求监管人员在巡查时认真做好巡查笔录,对巡查内容、结果和处理情况等都记录在案,并告知企业进行整改,由企业核实签字,避免巡查工作流于形式,以此确保对辖区企业的监管到位。三是关口前移、延伸监管。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我局积极推进食品加工企业分类监管制度,将食品加工企业按生产条件、管理水平、质量状况、人员素质、遵纪守法等情况,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个质量安全等级,并根据不同等级实施不同的监管方式,确定不同的监管巡查频次。在此基础上实行动态监管制度,逐步建立起以摸查建档、监督抽查、市场准入、企业巡查、回访、执法检查为核心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在发挥职能的同时,我局还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聘请各街道办事处的相关人员做为食品安全监管协管员,现全市共聘请协管员60名,使食品监管工作延伸到了社区。四是严格把关、积极服务。在审查工作中,为严格把关、统一尺度我们在10类、13类食品发证的开始阶段,都组织核查员现场观摩活动,对每一类产品选出不同规模企业,制定审查方案,统一标准,统一审查尺度,保证了审查结论的客观公正。在严格审查的同时,我们把指导、服务企业贯穿在审查工作的全过程,要求审查员不仅做到坚持原则,严格把关,忠实履行自己的审查职责,而且在审查中热心当好技术指导员和管理咨询员,为被审查企业提供有效指导和优质服务,受到企业的广泛赞誉。五是食品打假,从重从快。在对涉嫌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时,及时与公安机关取得联系,确保办案效率,防止涉嫌犯罪人员逃匿。以阜阳劣质奶粉案件为典型,引以为戒,举一反三,查源头、端窝点、堵漏洞,重拳出击,加大打击力度,捣毁制假黑窝点1个,发限期整改

通知书85份,立案64起,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货值59.7万元,其中查处无许可证案件17起,涉案金额21.11万元。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还很艰巨,我局将按照自治区局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提高认识,强化责任,严格监管,再鼓干劲,为我市营造良好的食品经营秩序,维护各族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重视审议意见办理 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重视审议意见办理 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陇南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组织检查《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审议意见,充分肯定了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贯彻《食品安全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结合实际提出了5点工作建议。市人大常委会以(陇人大常发„2012‟9号)文件将审议意见转交市政府办理。市政府高度重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办理工作,接到文件后,迅速安排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对审议意见中的五条建议逐条进行研究,制定整改措施,通过一年多的有效落实,全民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更加明确,监管措施更加到位,监管体系更加健全,监管重点更突出,源头把关更严,全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突出体现在对五条建议的落实上: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的建议。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根据《陇南市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制定下发了《陇南市2013年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计划》,结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安全生产月”、“食品安全宣传周”等主题,统筹组织农牧、质 1 监、工商、食药监管、商务、卫生等部门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培训工作。一是加强执法人员培训。食品监管各部门高度重视监管人员培训工作,采取邀请省上专家讲授等多种形式,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46期,培训市、县区两级食品监管人员1320余人次,执法人员业务能力显著提升,为实施科学监管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为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市县区进一步修订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9次,有力地提升了监管部门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和队伍实战水平。二是加强行政相对人教育培训。本着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与上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各部门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168期、培训食品从业人员11256人次,教育引导行政相对人规范从业行为,诚实守信、依法经营,有效推动了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为保障食品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2013年6月17日至27日,全市统一组织开展了“社会共治、同心携手维护食品安全”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通过展出宣传版面、悬挂宣传标语、散发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受理群众投诉举报及产品展示、企业推介、发布投诉举报电话等多种形式,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为深入推进宣传活动,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在中国陇南网开办了健康饮食宣 2 传专栏,扎实开展了食品安全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等宣传行动,采取播放食品安全公益广告、户外公益宣传等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全市累计出动宣传人员2000余人次,发放宣传单10万余份,接受咨询6000余人次。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识假辨伪能力不断提高,全社会食品药品安全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二、关于进一步加大重点环节的监管力度,强化监管部门的职能和作用的建议。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工作力量,强化工作措施,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品种,加大监管力度,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全年未发生Ⅱ级以上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一)农产品环节。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市、县区组织开展农产品例行抽检和专项抽检170次,累计抽检蔬菜、畜产品、水果、食用菌、茶叶等29个品种、3501份,抽检平均合格率99.91%。加强生猪肉、生鲜乳、水产品违禁添加物监测,共抽检育肥后期生猪尿液100份,经检验均为阴性,全市畜禽规模养殖户和10个奶畜养殖场均未发现使用违禁兽药和非法添加违禁物质的现象。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市累计开展以蔬菜、肉产品、水产品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专 3 项检查168次,出动监管执法人员1260人次,检查农产品生产基地147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508个次,各类经营门店349户,责令整改46户,查处违法违规案件46起。三是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累计173项次,生产面积304.12万亩,养殖规模249.46万只,分别达到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和畜禽养殖规模的48.27%和45.46%,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食品生产环节。一是严格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全市累计核发《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140户,其中14户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2户企业通过HACCP认证,2户企业通过有机食品认证,45户企业通过计量合格确认,8户企业成功争创甘肃省名牌产品。将404户食品加工小作坊纳入监管范围,进行了改造提升,小作坊食品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二是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全市共完成食品监督抽检360批次,检验合格334批次,合格率为92.8%,风险监控抽检18批次,全市食品质量安全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三是强化食品生产质量监管。全面落实食品质量生产安全责任制,与544户食品生产企业和加工小作坊签订了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和承诺书。以白酒、饮料、淀粉制品、食用植物油、调味料等产品为重点品种,组织开展食品生产安全大检查活动2次、巡查回访10次,排查食品生产企业500 4 户次 ,查处无证生产食品企业18户,取缔制假白酒黑窝点1个,注销生产企业14户。

(三)食品流通环节。一是严格食品流通市场准入。全市累计核发《食品流通许可证》10626户,注销《食品流通许可证》3503户。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实行专区专柜销售,现场悬挂质检报告,指导群众安全消费。对米、面、油等食品实行“协议准入”、“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制度,确保货源清楚,正当合法。对蔬菜等农产品实行企业自检制度,发现质量问题立即停止销售,依法进行处理。二是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测。全市共完成抽样检验总数300批次,合格率99.33%;完成食品快速检测11808批次,检测合格率99.58%,抽样检验任务完成率100%。三是加强食品流通市场监管。按照“一季度一重点”的要求,以食用农产品交易市场、城乡结合部、工地、中小学校园及周边等为重点场所,开展食品流通质量安全检查活动,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6918人次,检查单位1618户次,取缔无照经营35户,查处案件365件,没收不合格食品6081.56公斤,收缴罚没款67.15万元。

(四)餐饮服务环节。一是加强餐饮服务准入管理。全年共核发许可证1343户,依法注销许可证330户。将学校食堂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供餐餐饮单位、家庭托餐全部纳入监 5 管范围,依法许可学校食堂287户、托餐家庭46户,全面禁止高校以外的学校食堂和学生餐制作凉菜,学校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二是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对3733家餐饮服务单位落实了量化分级管理措施,开展了诚信等级评定,制作了公示牌,在餐饮服务单位经营场所公示诚信评定结果、不良行为记录、食品安全责任人和监管责任人、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7363余人次,检查单位8359户次,下达监督意见书3460余份,责令限期整改563户,查处案件105起,没收不合格食品及保健食品120种2500余瓶(盒),收缴罚没款20.26万元;全年共抽检食品19个品种、367批次,抽样完成率102%;全市累计保障重大活动食品安全25次,新创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或示范乡镇11条(个)、示范店111家。

(五)商贸流通环节。一是加强畜禽屠宰监管。指导成县大路沟生猪定点屠宰场和礼县天诚畜产品加工厂完成升级改造,全市屠宰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监督企业严格落实肉品检验检疫、不合格肉品无害化处理、检验人员持证上岗、生猪来源和产品流向记录等管理制度,组织屠宰企业与销售大户签订协议,设立“放心肉”销售点,确保了县城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肉品来自定点屠宰企业。二是加强酒 6 类流通监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指导企业落实酒类经营随附单、经营场所不向未成年人售酒明示等制度,严查酒类无证经营、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取缔无证及严重违法经营户23家,行政处罚案件71起,查处假冒伪劣酒类1100余瓶、质量不明散酒720公斤。

三、关于强化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和协调,进一步加大专项整治的力度的建议。在市、县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省、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目标责任要求,市、县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协调农牧、质检、工商、食药监、商务、公安、卫生等部门扎实开展了联合专项整治工作,提升了监管合力,增强了工作效果。一是根据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的通知》和《陇南市2013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方案》精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各部门开展了种植养殖及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对涉及食品安全的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进行集中治理,有效消除了各环节食品安全隐患,预防和杜绝了各环节食品安全事故。二是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陇南市2013年开展打击食品生产加工黑作坊黑窝点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校园及公共场所周边为重点区域,以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腐竹食品、乳制品、肉制品、食用油、调味品、酒类产品作为重点产品,由公安部门牵头组织开展了打击以“地沟 7 油”为重点的食品生产加工黑作坊黑窝点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劣质原材料或非法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及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铲除黑作坊黑窝点滋生土壤,净化了食品市场。三是按照全省开展肉制品专项治理行动工作要求,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强牲畜和现场宰杀活禽检疫监管的通知》和《关于开展肉制品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等文件,组织公安、农牧、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商务等部门开展了以“瘦肉精”为重点的肉制品专项治理联合行动,查处了一批销售不合格肉制品违法案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各环节肉制品购进、销售管理,建立健全了肉制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了肉制品质量安全。在各项专项治理行动中,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680人次,检查单位768户次,行政处罚案件25起,移交公安机关查处案件3起。四是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认真贯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市政府、市检察院下发《关于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建立了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强与公安、检察院等部门沟通协调,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对涉及食品安全犯罪行为,及时移交司法机关查处,依法惩治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保持打击食 8 品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全市共出动干警800余人次,收集整理食品药品制假售假线索67条,破获食品药品刑事案件26起,打掉食品药品制假售假犯罪团伙6个,抓获违法犯罪人员31人,其中刑事拘留27人,涉案价值214万余元。在“地沟油”专项整治行动中,徽县公安局与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密切配合,查处销售不合格食用油窝点3处,查获不合格食用油10391升。在肉制品专项治理行动中,礼县破获公安部督办的制售病死肉案1起,查获病死肉4000公斤。

四、关于进一步强化监管部门的自身建设,着力解决人员、设备和经费的建议。市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改革完善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精神,下发了《关于改革完善市县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改革完善市县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构建行政管理、监管执法、技术支撑和基层监管“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一是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将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卫生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进行整合,组建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二是整合监管工作力量。9 将市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基层派出机构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人员、编制和相关经费基数,以及涉及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机构、人员、编制、装备及相关经费基数,划转并新组建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三是健全监管执法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在整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现有食品药品监管执法机构、检验检测资源和人员力量的基础上,组建市县食品药品稽查局和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分别负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市场稽查和检验检测工作。四是健全基层监管体系。在乡镇街道设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按照一类乡镇不少于5名、二类乡镇不少于4名、三类乡镇不少于3名的标准配备人员编制。目前,市级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组建了监管机构,配备了领导班子,充实了工作力量;部分县区已完成县、乡监管机构组建、职能移交和人员划转等工作。机构改革完成后,食品安全监管力量和经费不足、设备缺乏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五、关于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机制,努力提高执法的层次和水平的建议。市政府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安排部署,并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下发了《关于分解落实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的通知》、《陇南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安排意见》、10 《2013年陇南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目标责任考核方案》等一系列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文件,进一步强化了食品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食品安全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食品安全重大问题,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监管一线,检查指导食品安全工作。根据领导分工变化和机构改革情况,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及时调整组成人员和办公室,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机制,落实工作督查督办、信息报告、工作考核等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确保了食品安全工作组织协调到位。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要求,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全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的通知》,将食品安全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政府绩效考核内容,有力地推动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深入开展。根据市政府统一安排,按照“一季度一督查,半年一考核”的要求,由各监管责任部门负责对各县区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督查和考核,及时掌握监管工作动态,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县区政府和市直各部门按照省、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细化量化工作任务,狠抓目标责任落实,全市上下普遍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

陇南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 杨春洲

下载政府重视 制度创新 网络健全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保障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府重视 制度创新 网络健全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保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