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中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其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浪潮冲击下,以及我国社会道德观念的弱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偏向,我国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出现了一些让人忧虑的变化,和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也给我国现阶段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严峻的挑战。关键词: 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教育对策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进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必须采取新的举措,才能适应改革变化的新情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目前,我国十八岁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未成年人做一个新时代的合格的接班人,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怎样在班级管理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取得切实的成效,这里我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重视和加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工作。因此,重视和加强学校德育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专家认为:“一个学生,智育不好,很有可能是一件废品;德育不好,必将是一件危险品。”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如果有德无才,不能成就事业,但是有才无德,虽然有能力和才干,却因自私自利,缺乏美德的规范,有的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甚至做出祸国殃民、伤天害理的事情,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当好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首要环节,应当是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做好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对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而,对加强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究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如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给新时期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来看,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中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未成年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防患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一项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中学生当中不同程度的滋生;绝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少数中学生心理素质差,一遇到挫折就委靡不振如此种种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以上存在问题,追根溯源,总的来说,是由于目前三个方面:即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子女、学生、青少年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各方面还存在种种弊端和误区造成的。因此重视和加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中学班集体工作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新一轮课改又已启动,到目前已有三个年头。新的课程要求,新的教材法,新的情况的出现,这无疑给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新的要求。而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仍然基本上是沿袭应试教育下的模式,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新的突破,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
1,德育与智育的位置摆得不正。
由于多年来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许多教师甚至一些学校领导都这样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抓好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和巩固率,特别是近几
年受“普九”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倍受到冷落。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政治课教师的事。平时,口头上喊德育是首位,实际上是时有时无,有的人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在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有这样的不良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是不足为奇的,只要不违法犯罪,只要把科学文化学好了,考上高中,大学,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简单化、求全化的偏向,而缺乏深入、细致、艰苦、持久的方法。
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要么板着一张脸,把学生恨恨批评一顿,骂得学生狗血淋头、晕头转向,要么就是召集学生开一、二个会,听听报告、读读报纸,弄得学生不知所云,昏昏欲睡。对待有问题的学生则采取一罚了之:罚写检讨、罚搞卫生、罚跑圈子、罚背书、抄单词,罚得学生怨声四起,逃之夭夭。有的教师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则强令“标准”统一,要求统一,方法统一,搞“干一个律”,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层次性、具体性。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存在着“三多”、“三少”。
即课堂灌输多、启发引导少、大道理讲得多、联系学生实际少,集体训导多,个别耐心辅导少。如个别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旦出现了“问题”,不管是大错误、还是小毛病,动辄板起验孔,进行“训斥”批评,甚至习惯用“批评教育、警告、留校察看、勒令退学”来处分学生,使受批评处分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对立的情绪,遗留很多隐患。
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墨守成规,只求稳定、不求创新,“改革、发展、稳定”可以说是当今时代的主流,而“稳定压倒一切”自然就摆到了首要位置。“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些学校领导、教师心中的“杠杆”。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凭的是经验,靠的是感觉,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
针对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新观念、开拓进取、探索新思路,使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智育的同时,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德育,使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中学班集体工作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一)改革和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
1、进一步加强班主任的职业道德建设。新时期的班主任一定要明确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发挥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中的主力军作用。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的发展。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时期特别强调班主任要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鲜明个性、自主、自立的人来对待,做到尊重他们的利益,尊重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信任是尊重的前提和基础,班主任一定要信任学生,坚信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潜能,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和集体荣誉感。师生之间强调民主与平等,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地位是平等的、人格是平等的、尊严是平等的、权利是平等的,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歧视和忽视任何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3、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主题教育。新时期班主任利用班、团(队)活动,集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形式。一是利用节日、纪念日进行主题教育。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公民道德宣传日以及学生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特殊的日子,举行各种庆祝或纪念活动,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发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二是精心组织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要丰富未成年人节假日参观、旅行活动的思想道德内涵,精心组织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的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未成年人。三是通过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和身边的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走访先烈遗迹、参观各种展室等,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4、继续做好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新时期班主任要把班级教育同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创建家校联系的新渠道来协助家长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贯彻“新守则”和“新规范”
《若干意见》指出,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对中学生重点是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制定和推行行为规范,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2004年秋季开学之后,全国中小学执行教育部印发的《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同时教育部修订并印发了《中小学生守则》。“新守则”、“新规范”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一是把规范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作为小学的重点。以小学生守则为例,以前要求学生“按时上学,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现在改成“努力学习,勤思好问”,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探索未知领域的素质和能力。又如,新中学生守则第九条规定,“自尊自爱,克服困难和挫折,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针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可能对中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塑造中小学生的坚强性格、健康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反映了时代和进步的要求。时代进步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也要进行相应调整。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实施的小学生行为规范中规定,“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敢于斗争”,新规范中删去了“敢于斗争”,只保留“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与现代社会保护未成年人以及帮助未成年人学会自我保护的思路显然是格格不入的。结合新“守则”、新“规范”的实施,班主任也要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要求,突出抓好诚实教育和守信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从小立志做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三)关心特殊家庭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
特殊家庭一般指单亲家庭、生活困难和流动人口家庭。特殊家庭中的家长由于没有精力和财力培养自己的子女,因而他们的孩子不同程度上存在自卑、孤独和封闭的心理。据调查,未成年犯罪主要存在于3种家庭,其中有35%的在押犯是由于父母离异,17.7%的在押犯受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26.9%的在押犯的父母曾被拘留、劳教判刑及治安处罚。这些孩子由于心理上受到极大创伤,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致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逐渐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最终成为“问题孩子”。对此,一方面国家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惩罚侵犯学生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1、尊重和了解特殊家庭的学生,给予爱的弥补。新时期的班主任要关爱特殊家庭的学生,了解其家庭的具体情况,应慎重、理智地看待其家庭实际,主动和这些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处境要理解和同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关心、爱护他们,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慰籍和友谊,弥补他们缺乏的爱。
2、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发挥特长,尝试成功的体验。特殊家庭的学生一般比其他学生受到的压抑大,班主任要开展一定的集体活动,让特殊家庭儿童参与,发挥他们的特长和闪光点,使他们体验成功。班主任对他们的特长、爱好或点滴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信心。
3、宽容、理解他们,循循善诱地消除其身上的缺点和不良影响。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对表现出一定“毛病”的特殊家庭学生不能求全责备,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宽容、理解他们,要捕捉有利时机进行诱导、启发,帮助他们总结教训,树立信心,要循循善诱地以理智的方式指导他们,给他们指明成长的道路和奋斗的方向,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对流动和“留守”家庭学生的教育,一不歧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二要对学生的品德发展的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拿出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他们谈话和沟通。
(四)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新时期的班主任要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要利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坚决杜绝学生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吸毒、赌博,让学生明确这些坏习惯都会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摧残人的身体,损害人的寿命,千万不要染上这些恶习,要深入广泛地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的教育,坚决防止毒品、邪教进入校园。
(五)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着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发挥班、团(队)组织的优势,创新工作方式,坚持实践活动育人。要吸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精心设计、组织和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都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要注意寓教于乐,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深入开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班主任要按着实践育人的要求,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等形式,以培养学生诚信为目标,开展“知诚信,讲诚信”、“迈好人生第一步”等主题班会和“成人仪式宣言”、“青年志愿者服务”、“学生小主人”等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民族精神、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
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要因地制宜,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富有趣味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与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丰富课外生活。通过精心组织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以及参观、瞻仰、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通过组织学生看电影、观摩艺术表演、参观教育场馆、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快乐成长。
总之,现在全国上下正在把未成年人德育问题当成一件最大的民心工程来办,我们要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培养和关注下,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树立起热爱祖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坚定信念,树立起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树立起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努力成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
参考文献:
1.李百诊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版。2.吴秋芬著:《班级管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黄正平著:《专业化视野中的小学班主任》,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陈瑞瑞著:《德育与班主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郭瞻予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读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谢世腰,王力著:《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二篇:浅谈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问题
浅谈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问题
[摘 要]目前,留守学生也成为备受社会各届广泛关注的问题。关注留守、关爱留守学生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从上级领导到下级干部,从学校到每一个老师,都在关爱留守学生。然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留守,并非完全出于贫困的无奈选择。很多留守学生,他们的物质并不贫困,贫困的是精神。而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多是口号多,而行动少。如何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给关爱留守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就此内容进行浅析。
[关键词]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责任与爱;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部分农民在相对贫瘠土地上劳作的收入,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所需,农村一大批中青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奔赴大中城市打工赚钱,这就使得许多家庭中的孩子成了“空巢之鸟”。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民把子女留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儿”、“留守学生”等。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于是教育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留守学生思想教育难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研究调查数据表明: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占33%,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的占调查学生总数的47%。在外出打工的学生家长中,跨省市打工的比例为62%,在附近及市外打工的比例为38%。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环境情况分析:有53.4%的留守儿童与公公、婆婆(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25%的留守儿童与妈妈生活在一起;10%左右的留守儿童与父亲生活在一起;5%的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里,生活上的“单亲家庭”合计为35%,隔代抚养、寄养的比例高达60%左右。在所有的留守儿童中,父母一年回来一次的占36%。半年回来一次的占42%;每个月回来一次或几次的占21%。
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普遍缺乏良好的思想品质。在生活、学习上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不强,性格孤僻、自私、冷漠,以自我为中心,悲观、厌世,道德品行差等现象。具体表现为不与同学交往、旷课、不交作业、破坏公物、沉迷于电子游戏等。而这些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烦恼,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选择的倾述对象
第三篇: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
榆次区的教育发展整体上存在不平衡状态,农村要落后于城填区域。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但总的来说,还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施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落后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投资也比较多,但比起城市小学,各门主课及音体美等副课所学的仪器、器材、图书等投入仍有欠缺,使一些实验教学、实践活动无法开展,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2.教师待遇有待提高、教师调动频繁、师资力量匮乏
虽然今几年,国家对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农村学校仍然留不住老师,很多老师会抓住每年的回城考试机会,离开农村。当学生适应一位老师的上课风格及独特的教育方式后,面对教师的频繁调动,学生需要重新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这需要一定时间,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无形中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可能会因为不能及时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而导致学习成绩变差。现在村里的副课老师一个人要带至少2-3个学校的课程,这种跑校的方式,一方面老师的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3.家长素质较低,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榆次区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校中学生家长大都是农民,素质都不很高,有的甚至是文盲,大部分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孩子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属于“放养式”管理,因此,学生从小接受的家长给予的家庭教育不足。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的主课成绩,对副课成绩及爱好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发展不全面,未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均衡教育资源 一方面区委区政府、教育局等部门应加大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继续支持农村小学教育。另一方面应调动社会力量,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农村小学教育,提高办学条件。例如:增加图书的种类及数量,按照学生数量配套相关的体育设施、学习器材等。
2.提高教师待遇
各级相关部门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确保乡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费,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为学校捐助资金,用于教师帮扶。以便于留住老师,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的频繁调动,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保证。
3.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使农村接受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新观念,澄清人们对
义务教育在认识上的误区,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宣传,重新认识义务教育意义与价值。
总之,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农村义务教育要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与组织下,形成社会和家庭参与教育的机制。包括参与改善办学条件;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参与对教育的监督与评估;为学校教育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场所等。当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融为一体、各显其能、各尽其力时,农村义务教育必将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第四篇: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小学教师,我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良好思维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努力改进专业技能,改善对学生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公平,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其成绩是喜人的,但贵州农村劳动力存在着素质偏低的现象。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他们在劳动市场的竞争力度,难以融入社会,造成该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基础教育落后,且发展速度缓慢,它也是造成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而城市就业岗位对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初中学历几乎没有意义,农村青年要想到城市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至少须有高中或职业高中以上的学历,而今农村孩子上高中率甚是不高,这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埋下了隐患,他们是难以融入现代社的。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说毫无竞争力的。他们只能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受到业主的青睐,只能从事较简单的,较受歧视的体力劳动,在打工生涯中,难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备受欺辱和歧视。所以笔者认为,现今制约贵州农村教育发展的症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重点小学与普通小学之间。城镇学校设施好,能够引进较为优秀的教师。
2、基础教育薄弱,小学、初中经费不足,农村及偏远山区大量缺少有水平的教师。
3、农村教育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农村教育硬件较差,教师不齐,因此,基本属于传统教育,尚难完全归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其结果,在农村,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和半文盲较多,现代意义上的文盲可以说几乎接近100%。
4、农村教育设备不足,硬件不硬,软件缺乏的局面。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迅速,成绩喜人,但其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村学校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许多不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需求的状况仍然存在,农村基础教育整体薄弱的现状还没得到根本扭转,正处于一种举步艰难、负重前行的困境中。
5、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6、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在农村中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
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
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7、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8、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我所去的陈庄镇的爱林二村原来有一所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因此生源逐年减少,最后学校废止,目前大多数学生就读于一所乡级小学。撤并村级小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老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针对以上存在已久的问题,要改善,须对症下药,我们要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真正落实到实处,要强化改革力度,完善改革措施,健全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以上症结,我有几点自认为有效的途径:
1、继续做好大学生毕业支教工作,特岗工作,要求其到农村及偏远山区小学支教。特别是中央对大学生支教要有相关优惠政策,要抓住时机,利用中央财政补贴来扩大贵州农村的教育事业。
2、目前,实行城市教师下乡支教,这样不仅对偏远山村教师有一定的提高,还能促进教学质量。愿望是美好的,但事实不是这样,现在城市教师下乡支教一年或两年,都是流于形式,支教的老师90%以上的把几堂课上完,立即回城。要想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必须先到农村任教3年以上才能到城市任教。
3、对农村教师,偏远山区学校财政上还应加大力度,扶持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其学校的硬件设施。
4、,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5、学校教育的质量的提高需有好的领导,因而应打破校长职务终身制,积极推行聘用制。
6、加强师资培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共享。、7、进一步宣传教育法律法规,让农村的孩子真正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8、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9、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10、实行寄宿制的管理方式
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每天上学需来回跑很不方便。而且学生路上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如果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那么学校也便于管理,尤其是留守儿童,可以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缺,同时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对已撤销的学校校舍要合理利用,不能使之闲置。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贵州经济要“在西部崛起”,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要高速的、可持续的发展,其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而教育的滞后却影响其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逐步改善农村及偏远山区的教育现状,只要我们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一代新的、高素质的贵州农民将会对贵州“在西部崛起”中作出巨大贡献。
第五篇:浅析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
浅析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
——兼记我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闽清县高级中学林宜照
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和谐幸福。他们的理想和信念、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荣辱兴衰,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充分体现了党对学生的成长高度重视,也表明党的重要理念和优良传统。
由于受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也反映到中学生的头脑中,加上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迅速发展,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中学生产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要充分认清新形势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充分了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各类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准确把握中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大力促进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的问题现状
据调查资料显示,截止去年12月,全国18岁以下的未成所人数约3亿,其中中学生约占32%,他们的生活和成长的时代正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理想信念坚定,充满健康活力,自主意识强等。但是由于受到社会转型时期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学生思想道德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一表现在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淡漠。对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知之甚少,他们不遵守公共道德,随意破坏公共秩序和财物,缺乏社会公德。第二表现缺乏诚信,学习考试出现舞弊现象,学习缺乏动力,消极心理强,人际关系趋于复杂化。第三表现在价值观、人生观以我为中心。许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形成以我为中心的观念,个人主义表现突出,个人英雄主义盛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第四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有些中学生,片面追求个人享乐和金钱物质利益,思想和纪律观念淡化,缺乏远大理想和信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明显出现了错位。第五表现在早恋问题较多,对男女生关系问题上,不能处理得当。这造成了学生心思很散失,不能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中去。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形成的因素
近年来,造成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现象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思想品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些家长本身的思想品行就有问题,家庭的负面影响是中学生思想道德丧失的重要因素。现在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子女不良习惯的形式,而家庭条件优越的子女往往缺乏自律性,使子女从小养成骄横放纵、我行我素的不良生活习惯。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负责子女的生活,或者由于家长工作过于繁忙,缺乏情感的交流,也无心来管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子女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缺陷,致使给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构成极大的冲击。
2.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虚拟网络世界影响,社会多元的精神文化及非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涌现出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断地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产生了思想上的困惑、感情上的失落和行为上的扭曲,容易造成道德上的滑坡。另外由于西方各种腐朽思潮影响,功利主义盛行,一些中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发生偏差,从而使中学生思想道德丧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3.学校因素
受多年的应试教育和升学制度的影响,许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发生偏移,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普通重智育而轻德育,将“以教学为中习”与“以德育为首”对立起来,抓教学而不管德育,认为德育是空洞的,出现了教书不育人的现状。在学校的成绩考核中,以考试分数定成效,而教师德育教育的成果难以得体现,导致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许多教师也不愿意当班主任,这也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缺失的直接原因。
4.自身原因
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一个半成熟的时期,认知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不清、自制能力不强、情绪太过于冲动,思想容易产生偏激,他们接受的教育程度有限,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型,他们不能客观理智地对待各种事情,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估计和判断。另外,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渐渐扩大,一些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观念盛行,从小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
三、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教育系统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按照“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切实贯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方针,与家庭和社会各界一起,采取科学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1.发挥学校在德育中的主阵地功能
学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是主阵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家庭和社会一起,更加重视和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我校在县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校党支部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领导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荣获过:2011年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2012年福州市德育先进单位,2011-2012年福州市先进基层团组织,2012-2013年县德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1).发挥党团组织的先进模范作用
健全党支部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机制。校内加强学生会、团支部等组织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培养和吸收中学生德、智、体表现优良的分子入团、入党,壮大队伍,创造良好氛围。坚持实践育人,重视组织中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统筹安排学生实践教学,积极引导中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种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如“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组织中学生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培养他们爱党、爱国、互助友爱、助人为乐的思想风貌和精神情操。
我校党支部十分重视培养和吸收品学兼优的学生接纳为入党积极分子,每学年近一批学生确立为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对象。学校加强学生会和团支部的建设与管理,新学年学生会、团支部都进行换届选举,吸纳高一新生,不断充实学生干部队伍,发挥他们在校园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并利用入团、成人宣誓等重要时机,加强教育,形成热潮。保证共青团的活动时间和条件,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团队活动有机结合,支持团队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我县炮台山上的实践基地进行劳动,还组织学生到我县的敬老院参加献爱心活动,组织志愿者到我县台山公园开展环保活动,组织学生清明节时到烈士陵园敬献鲜花,动员全校学生为地震灾区和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捐款等,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2).要坚持德育为首,落实育人为本
在新形势下,要认识到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与教学的关系,不能将“以教学为中心”与“德育为首”对立起来,抓教学的不管德育,抓德育的不管教学。学校教育中要克服重智轻德、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和学校各项工作中,一定要把德育放首要位置,树立科学的德育质量观。要切实做到学校教职工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校德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德育融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我校坚持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一切以德育为先开展工作,建立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的德育教师队伍,要求每位教师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德育工作者。学校充分利用每星期一早上的升旗仪式,要求校领导和行政
人员在国旗下发表讲话,重点对学生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优良传统、行为纪律等的教育。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德育考核评价机制,特别在对班主任德育工作中,采用积分制考评办法,开展“星级文明班级”评选活动而制定的评选条例及量化考评细则。其中德育评比内容包括:行为规范、班级布置、环境卫生、社会实践,共占量化考评分的45%,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特别在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诚信教育等方面,都必须以良好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当学生难免也有些犯错的时候,我们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来教育,让学生心悦诚服。
(3).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努力做到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学校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文化育人,要充分利用学校特点,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利用学校各类宣传工具,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狠抓校风班风学风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的人文环境,努力做到环境育人。通过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引领广大中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恶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我校党支部坚持文化育人,以先进的文化来教育学生,狠抓校风班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每学年都制定“德育主题月活动”,其中主题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明礼教育,感恩教育,红五月教育,励志教育,安全教育,责任教育,尊师重教教育等。学校利用各类宣传工具,优化育人环境。利用各种法定节日、纪念日等活动,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在各教学楼,分别悬挂着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的标语;在操场的四周围,其中两边是学校的各学科组宣传栏,按每月的教育主题进行出刊;另一边是学生光荣榜,将学生获得各种各类荣誉红榜公布,树立学习榜样,促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还有一边是德育宣传栏,主要宣传每月德育主题的内容,其中有党支部和团组织专门的各两块宣传阵地;设在校门口的电子显示屏,经常结合学校的德育活动进行宣传,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德育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高品位的文化艺术节活动。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要求形式规范化,内容要科学化,围绕德育主题,按规定出好班刊,并由学生会组织检查评比,纳入星级文明班级考核成绩。
(4).建设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学校要积极主动地把德育工作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各个方面,重视德育队伍的选拔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德育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全体教师要自觉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以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也要在严格管理和优质服务中体现育人导向,在关心人、帮助人当中去教育人引导人。特别要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这是德育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分层次的培训和教育实践,提高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养。建议设立班主任专项的评优表彰机制,关注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工作待遇,大幅度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津贴。
我校党支部十分重视教师德育队伍的建设,在每次的全体教师会议上,都重点宣传和学习先进的师德
师风,要求教师首先是合格的德育工作者才算是合格的教师。对于上级党委下达的学习任务,都认真贯彻执行,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并要求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并要求把学习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重点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制定了班主任的评优表彰细则,提高班主任的工作待遇和津贴,在评选活动和绩效考核中有适当的倾斜,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周都要上好班会课,必须按照学校德育主题来完成,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质性开展。
(5).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社会的联系
我们要创新学校德育体系建设与校内外教育网络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在引导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监督的基础上,让家长和社会承担起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应尽责任。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让德育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方面,构建校内外教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学校作为教育中心,如果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难于完成教育任务的。要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打破普遍存在于家长与中学生子女之间难于逾越的“代沟”。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充分体现了我党对这一问题的全局性思考。
我校党支部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加强与家庭的沟通,政教处按照学校的要求,制定了“一对一帮带”制度,对于每班中的学困生和双差生,要求每位帮带教师在辅导帮助该学生的同时,必须每月与其家长保持联系,并做好记录,反馈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教育观。在每学期的家长会议上,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动员社会共同做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每学期邀请热心德育工作的校外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开设讲座报告会,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
2.要重视和发展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教育基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尤为重要,要明确家庭教育定位,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基础性作用。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建立起学校与家长、社区工作者密切联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建立学校与家庭、社区经常沟通的渠道,调动工会、妇联及各类社会组织力量,推动社区公共资源更好为德育服务。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品质,培养他们五爱的道德风尚,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事,还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减少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家长还要与学校多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和学习状况,提高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加强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
3.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环境
加强和改进党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把学
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领导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同时树立科学的德育质量观,把德育纳入教育评价机制这中,准确掌握各地区各部门工作开展状况和政策措施实施情况,建立校外力量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标准与制度,考察各类社会资源为学生德育实践提供支持与服务情况。要更好地发挥社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化社会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具体德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自觉践行社会公德。建议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检查、督导;组织思想道德教育宣讲团,深入各个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各级党政部门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大众媒体和网络,不断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消除不良文化的传播,向学生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严厉打击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社会风气和文化市场,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社会氛围,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性,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从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出发,紧紧抓住影响中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环节,坚持不懈地开展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把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去。将道德的要求变为主动的自我教育,积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针对中学生的不同年龄、个性品质、修养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各级党政部门要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工作,同时必须注重对中学生的人文关怀的心理疏导。据有关部门调查,很多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此,我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有专职的心理老师来辅导。当然还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空间。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谈“中国梦”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梦则民族有望,少年追梦则国家昌盛”。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后备军,肩负着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伟大历史任务,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该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建立学校与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