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图片报道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浅谈图片报道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摘 要:图片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独特类型,以其形象性、真实性、艺术性的特点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地位。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面对的宣传对象是一群思维活跃、富有时代精神,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图片报道以其“一图胜千言”所具有的真实、直观、生动的特征满足了广大师生对信息快捷获取的需求,成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普遍喜爱、常用的一种新闻宣传报道手法。因此,图片报道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毋庸置疑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图片报道 高校新闻工作 “吸引眼球” 纪实性 艺术性
高校作为优秀人才和先进思想的汇集地,面对的宣传对象主要是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广大教师和大学生,是一群思维活跃、富有时代精神,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针对这个群体的特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充分运用图片报道的方式,围绕高校校园中优秀教师形象、独特学术风采、典型学生事迹、学校改革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事件等各方面的情况,通过校报、校园网站等校园媒体向广大师生读者群体进行全面的宣传报道并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图片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中一种独特类型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结合图片报道的特点,对其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做以下探讨。
一、图片报道的形象性、直观性特点在高校新闻宣传报道中对读者所产生的“吸引眼球”作用
图片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种类型,是新闻图片辅之以简明文字的方式对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所进行的报道。它属于新闻的一种特别类型――形象性新闻,借助于摄影手段,用新闻图片的形式来表达新闻信息。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和直观性。通过图片所展示的画面,从视角上为读者带来一目了然的直观感觉,在接触图片的瞬间就能被吸引住眼球,激发继续关注具体报道的欲望。有人说:在信息社会,紧张而忙碌的读者往往没有时间阅读海量的新闻信息,更乐意接受图片所传播的信息。对于高校的师生读者,图片报道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正好满足了他们快捷获取信息的需求,能够在校报或是校园网站的各种文字报道信息中第一时间吸引住他们的眼球,从而引发对报道内容的进一步关注。
要实现通过图片就能快速吸引读者眼球的效果,需要对记者所提供的图片质量有相关的要求。要求记者在抓拍过程中要把握好新闻图片的独特视角,做到有目的地去抓拍、有想象力的去构图,并要清楚意识到所拍照片需要表达的目的何在。达芬奇说过这样一句话:“画面展示的,比钻石更可贵”。的确,在图片报道中,恰当的图片可以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增强新闻的力度,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起到“一图胜千言”的作用。高校是座新闻富矿,蕴藏了很多的新闻资源,需要高校新闻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的新闻敏感,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高校生活中每一个有意义的瞬间,留下学校发展的足迹和历史的印记。高校新闻工作者者要善于捕捉校园生活中最富信息量、最动人的瞬间形式,凝聚于镜头,使之成为历史存照。在众多的图片资料选择过程中最动人的瞬间形象,往往就是典型环境中最富有人情的细节与动态,也是最能吸引眼球的因素。因此,校园记者在平时的新闻实践过程中要学会关注那些能打动自己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件。在校园报道中,图片报道能以其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的鲜明特点,受到广大高校读者的喜爱。因此,图片报道的这一特性在高校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中对读者起到快速吸引眼球的作用。
二、图片报道以其真实性的特点发挥纪实性作用,记录高校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历史印记
常言道:“耳闻是虚,眼见为实”。图片报道具有再现新闻现场、记载真实瞬间的作用。因此,图片报道被誉为“瞬间的历史”。在新闻报道的类型中,图片报道所起的实证作用远远超出文字报道,可以通过真实的画面获得“一图胜千言”、“百闻不如一见”的纪实性作用,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图片具有纪实性作用,它不仅可以从侧面印证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而且可以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美感。图片能证明历史和远方的事物的确凿性。所谓纪实性指的就是真实性,即新闻中反映的必须是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不能弄虚作假,这是图片报道的生命之所在。纪实性中还包含了典型性。用于图片报道中的照片,绝不是简单?C械的照相或自然随意的使用,它所选择的每一个瞬间和场面,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在高校生活中,图片报道能以其新闻真实性的特点如实记录下学校发展过程中值得记忆的点滴,成为广大师生精神家园中美好的回忆:在众多历史定格的画面中,有师生们收获了科研学术研究成果等各种荣誉的喜悦场景;有领导到校关心师生学习、生活的场景;有师生们开展各种丰富多彩活动的热闹场面;有优秀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动人画面;还有莘莘学子勤学苦读的励志情景……这些动人的画面,配上相得益彰的文字说明,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创作出记录学校发展进程的图片报道,而这些报道在高校的宣传工作中很自然成为了激励广大师生继续前行的精神食粮。“今日之新闻,明日之历史”。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通过图片报道可以真实记录一个高校发展进程中的轨迹,有效发挥其纪实性作用。
三、图片报道以其艺术性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发挥着传递美感、传播正能量、陶冶读者情操的作用
在图片报道中,好的图片需要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就像采写其他题材的新闻作品需要讲求谋篇布局、修辞润色,使作品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一样,新闻照片也需要讲求构图、用光、色调等技巧,使作品和谐美观、形神兼备,具有感染力。图片报道运用摄影艺术手段,增强了图片画面的美感,不仅不会削弱新闻价值,反而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因此,图片报道具有艺术性。摄影家王文澜说:摄影记者要用照片说话,既要说清楚,又要说精彩。这句话对图片报道所含艺术性就是很好的诠释。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图片报道为广大师生读者带来了视觉上和精神上美的享受。通过图片报道,师生们从一张张能引发注意力的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中获取到让人感动的、发人深思的、令人振奋的各种信息。师生们从中获取了正能量,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在读图时代,高校新闻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图片报道的优势,在实践工作中有效发挥图片报道的特点和作用,不断提高高校新闻的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达到抓住读者眼球、吸引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美感、陶冶广大师生情操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图片报道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的新闻价值。
参考文献
[1]《图片报道》,(刘源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1.[2]《新编新闻报道与写作培训教程》,(张浩 著),海潮出版社,2012.5.[3]《大学校报:理念与实践》,(于媚 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1.[4]《新闻工作散论》,(徐体义 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7.作者简历
杨琼(1972―),女,纳西族,云南丽江人,大学本科,新闻编辑,2013.7-2016.4在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工作,2016.5至今在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会工作。
第二篇:发挥学生记者在高校新闻宣传中的作用
摘 要:学生记者作为高校新闻宣传中的一支重要队伍,在高校新闻宣传中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记者在高校新闻宣传中的作用,对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生记者 新闻宣传 媒体互动 资源整合一、高校学生记者队伍现状与与特点
1、学生记者队伍的构成高校学生记者是以从事新闻宣传为己任,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准绳的学生群体。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直接隶属于学校党委宣传部的学生组织,如校报记者团、校广播台等;二是高校学生事务处、团委或者院系党总支指导下的学生记者队伍,如团委、院系学生记者,团刊院刊、院报编辑等;三是社团部指导下的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生活,锻炼学生能力为主要任务的群体,如学生新闻社团、文学刊物采编人员等。
2、学生记者的特点
学生记者广泛的分布在学生中,涉及面广,影响大。他们思维活跃,能说善写,对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比较熟悉,有一定的新闻发现和采写能力,是学校的“喉舌”,学生的代言人。通过他们能够起到很好的上传下达的作用,在学校和学生架起了一座沟通的的桥梁。学生记者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他们在同学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学生中的表率,是高校开展新闻宣传思想工作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长江大学校报记者团成立四年以来、完成了对《长江大学报》、长大在线的大部分供稿,在对外宣传上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等校外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数千件。
二、高校新闻宣传中存在的问题
1、新闻互动性不强,新闻线索难以及时到达
高校新闻宣传人员由于事多人少、不可能事事都参与,很多普通师生根本就没有新闻宣传的意识,导致很多新闻线索都没埋没了。如: 2007年1月31日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的《长江大学学子假期争带“种子”回家》的新闻,带良种回家在长江大学已经早不是什么稀罕事,这个新闻直到最后宣传部老师在一次偶然中才被发现。全国道德楷模的长江大学学生赵传宇的事迹也只是在事发一个多月才被发现。
高校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中是最容易出新闻的地方,但是由于新闻宣传人员很难深入到新闻一线中去,普通师生又没有新闻宣传意识,新闻宣传的重担就压到了学生记者身上。
各高校除了有学校党委宣传部直接隶属学生新闻团体外,团委、各院系也都有自己的学生记者队伍。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新闻敏感度和业务知识不够强,采写的稿件质
量不高,难以写出高水平的新闻稿件来。新闻线索不能有效的到达成为高校新闻宣传的“颈瓶“之一。
2、新闻媒体众多,整体水平不高
在高校校园里,除了学校拥有校报、新闻网、广播以外,团委、各院系也拥
有自己的新闻媒体。在长江大学,《长江大学报》是学校党委机关报,长大在线是长江大学门户网站。学生事务处、团委各院系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团委还有三刊一报,有7个院系拥有自己的院报,更多的学院准备在近期创办自己的院报。
由于各院系对新闻宣传单位的管理上的不规范,院系学生记者没有经过专门的新闻业务培训,整体素质不高。很多院系的编辑部又隶属于学生会,职能划分不明确,经费短缺,人员匮乏,造成院报的水平不高,在学生中缺乏影响。各新闻文学社团由于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在影响力、经费等问题上有着更多的困难,往往不能按时出刊。
3、校园媒体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优势得不到互补
高校校园媒体主要有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络和校园橱窗等四种形式。各媒体各
有所长,报纸权威性、可信度高,但是时效性差。网络和广播时效性性较强,但是难以长期保持。各媒体之间只有通过资源的整合,优势互补,才能得到更好的新闻宣传效果。
高校新闻媒体的分散性也造成所隶属的学生新闻队伍的分散性。在一些高校,各媒体下面分别都有自己的新闻宣传队伍,本来就稀缺的新闻宣传资源由于内耗显得更为稀缺。长江大学每年的新闻招新大战,校报记者团和校广播台、《长大青年》杂志社为了抢占优秀的人才,在招新上都做出了很大的投入,而没有把精力集中在人才培养上,这也是新闻人才短缺的原因之一。
由于力量分散,想在全校搞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例
如:长江大学校报记者团早在2004年就提出要在长江大学校园范围内评选“长江大学十大新闻人物”,但是由于这个活动设计的面太广,难度太大,一直被耽搁了。
三、如何发挥学生记者在高校新闻宣传中的作用
1、鼓励学生创新,给他们更大的舞台,让他们成为校园新闻战线的“主力军”
(1)学生记者有着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富有改革精神。要大胆的鼓励
学生创新,通过实践来检验它们的成果。校报多为旬报或者是半月报,在校报的采编过程,学生记者都是以协助的形式出现的,更谈不上决策。可以在增设学生专版,扩大学生记者在校报制作中的参与决策权。如《长江大学报》开设由学生记者来采编的校报月末版和更多的专题策划,使得更多的学生记者得到锻炼。
(2)团委和各院些的报刊大多没有专职的老师,报刊的编辑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要给院系新闻创办“正名”,提高学生记者的待遇。很多学院的编辑部都是隶属于团总支或者学生会。新闻采写编辑工作与团总支学生会的日常工作有很大的区别,院报是一个院里的报纸,应该服务到整院系,机制过死的话往往阻碍了院报的发展。目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院报《管院新风报》就是由团总支老师来直接管理的记者站来负责编辑,记者站在采写和编辑方面完全独立于团总支和学生会,视野也更加开阔。
2、加强对学生记者资源进行整合,分级分类进行管理
(1)对校园报纸、广播等媒体进行规范。主管部门建立校园内部刊号,对校园刊物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控制,对校园媒体进行监管。
(2)组织校园学生记者团,统一管理,优胜劣汰,改变校园各个媒体几乎都有自己学生记者队伍,管理上比较松散的现象。同时,加强学生记者团的组织文化建设,根据需要设置若干“部门”,提高学生记者自我管理和锻炼的能力,形成优胜劣汰、吐故纳新的机制。以长江大学为例,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下设三个学生组织,校报记者团,校广播台,长大在线网络维护小组。三个组织彼此独立,但是在很多工作上是重复的,三个组织独立也给培训带来了麻烦,造成了一些新闻资源的浪费。可以在新闻中心的共同管理将三个组织合并组建大学生通讯社,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优化结构。形成以学校大学生通讯社为主体,各院系记者站为侧翼的新闻宣传队伍。
(3)团委、学生事务处、各院系的新闻队伍要找准定位
由于很多院系都拥有自己的院报院刊,但是没有专业的老师来进行编辑,这些工作就落在学生记者身上,但是院里的学生记者还分担着对外宣传工作。在长江大学管理学院,形成了以站长来负责对外宣传和总编来负责院报编辑的双轨道管理模式,效果比较显著。
3、探索灵活适用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记者队伍建设
(1)加强对学生记者的新闻业务培训,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定期举行新闻知识讲座,邀请资深记者和编辑对学生记者进行培训。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就经常要求《楚天都市报》《荆州日报》等媒体记者给学生自己做培训。学生记者通过培训后,必须发动他们广泛的参与学校的新闻报道工作。优秀的学生记者也可以推荐到校外媒体进行实习,提高学生记者的业务水平。
(2)完善学生记者培养制度
每年新生开学后,各新闻媒体都要选拔一批学生记者,选拔一批有潜力的学生记者能够增强新闻的后劲。对学生记者的培养则是一个更重要的过程,一般的学生记者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掌握新闻的写法,要想能独立完成新闻则需要一年多。完善和创新学生记者培养制度要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的去探索。
(3)量化考核,明确奖惩,充分调动积极性
在广泛征求广大学生记者的意见和征得老师的同意后,要与时俱进的修改团纲。如长江大学校报记者团在每一届团干产生后都要对《长江大学校报记者团管理条例》进行一些修改,使得能够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的需要。量化考核标准,把投稿量和发稿量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明确奖惩制度。以大学生记者团的名义,在考核学生记者工作情况后,评选“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进行团内推优,为学生党员提供后备人选,充分调动学生记者的积极性。长江大学每一年都要评出“优秀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奖”,对获奖作品给与奖励,对学生记者起到了较好的鞭策作用。
(4)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记者感到归属感
学生即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受教育的对象和信息的受益者,他们在采访中涉及到教、学、研、产等各个领域,采访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学习,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在丰富知识、增长阅历。也对学生记者这个职业和大学生记者团产生了感情,要通过各种活动不断的沉淀这种感情,形成一种特有的校园记者文化,让学生记者感觉到归属感。
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每年举行的记者节晚会、百家校报展、走进新闻媒体、和其他高校的新闻宣传单位的联谊活动,一直被成为学生记者的品牌活动,对凝聚学生记者,培养集体荣誉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参考资料:
[1]戴世勇《扬州大学学报》《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对外宣传工作的思考》2007年第6期
[2]杨维东《经济师》《发挥学生记者在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2006年第1期
[3]胡明《新闻教育》《高校新闻媒介建立学生记者队伍的实践》2005年第6期
第三篇:浅谈奖学金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激励作用
浅谈奖学金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激励作用
摘要:奖学金工作作为资助体系的重要部分,对获奖学生和广大学生群体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本文以北京化工大学奖学励志德育创新基地为例,介绍创新奖学金评定办法的优化探索及如何借助奖学金评定开展感恩教育的相关做法。
关键词:奖学金;德育创新基地;感恩教育;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60-02
高校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作为国家“奖、助、贷、勤、补、免”资助体系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奖学金可以反映其综合能力。因此,奖学金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学生对获评奖学金的期待也愈加迫切。为了充分发挥奖学金制度的激励导向作用,高校不断拓宽奖学金的设立渠道,设立了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奖学金。然而,奖学金评定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如评定依据缺乏多维性、评定工作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相对不足、对学生非定量指标考查不到位以及评奖门槛较高等多重问题。如何将奖学金评定工作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积极诱因,促进学生个人成长,推动教育目标实现,是资助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奖学励志德育创新基地”为例,介绍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及探索开展感恩知报、综合能力提升教育活动的思考。
一、创新奖学金评定机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2015年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设立奖学金31项,其中产学研合作奖学金24项,个人奖学金5项,校友企业奖学金2项。年颁发金额逾180万,惠及本科生和研究生超过500名。在奖学金评定工作中,提出多元化的?u价标准,保证公平公正,创新评奖机制,充分发挥获奖群体的模范带动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自主申报,公开答辩。学院在2015年的奖学金评定过程中,采用“综合成绩入围,现场答辩排名”的评定方式。与往年的评定过程中仅以综合排名顺序、自上而下分配奖学金的形式不同,经过研究决定改为由学生主动申请公开答辩,并依据答辩结果分配奖学金。新的评定办法一方面避免了评奖过程的争议,例如学生“被授予”不理想的奖项,或引起类似“不就是成绩好么”的言论,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成绩和素质进行了综合考量,充分发掘学生内在的先进点、闪光点,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此外,班主任、学院教授参与到答辩环节,评定过程更加清晰透明。
2.综合考量,鼓励创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形势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传统的奖学金评定制度,学习成绩占据了制高点,而学生在的其他素质,如文体特长、创业经历和创新能力往往不被重视。这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部分学生为了取得奖学金,减少甚至放弃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十分不利。在学院的奖学金评定体系中,面向创新创业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在志愿服务或公益事业中产生了较大积极影响的单位和个人等,放宽成绩要求,做到既看学习成绩,也看综合素质。
3.打造平台,模范引领。获奖学生对广大学生群体具有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学院重点建设“奖学励志德育创新基地”,每年开展奖学金评定的公开答辩会,供全体学生观摩学习;连续四年举办奖学金颁奖典礼,公开表彰获奖学生,宣传优秀事迹,强化奖学金的激励作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引导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以高年级奖学金获得者为主体,依托德育创新基地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带领低年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推动学风建设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奖学金,培养学生感恩知报意识
感恩教育是高校人才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是由内而外的、自发的行动,而非言辞的表达。目前在高校中,存在一个现象:一些学生,尤其是成绩拔尖的学生,将奖学金视作“应得”的,相比较“奖学”更看重“金”。(1)认为奖学金是自己学习成绩排名靠前而应该被给予的“报酬”,违背了奖学金设立者以“金”奖学的初衷,须知若没有国家部门的拨款,企事业单位的热心资助,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帮扶,学生获得奖学金的额度和广度将大打折扣。(2)奖学金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内取得的科研、学习等成果给予的肯定和嘉奖,是对学生在校辛勤努力的认可,但由奖学金金额引发的恶性竞争也频频出现,例如通过虚报第二课堂成绩、考试作弊等不正当行为提高综合排名,对学风建设造成极不利的影响。此外,奖学金颁发后,学生利用奖学金请客吃饭、大肆铺张的行为屡见不鲜,这在学生群体中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无形中对朋辈价值观产生了负面效应。奖助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到位,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其中包含着的国家、社会及学校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力支持。
重视奖学金使用途径的引导,规范获奖学生的消费行为,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手段。新行为主义理论创始人斯金纳在行为的强化理论中提到,人的行为可以对环境造成影响,而环境的变化亦将反作用于人的行为。该理论认为,对人的某种行为进行肯定或者否定,一定程度上将影响该行为的再次出现。因此,加强奖学金使用途径的引导,一方面有利于使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得到有效的强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推进学风建设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是促使学生正确看待奖学金的性质,认识到来之不易的荣誉源自于社会各界的关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心怀感恩。
三、依托奖学金获奖群体,“扎堆”帮扶促进学风建设
北京化工大学自全面推进学业发展辅导、健全学风建设体系至今,取得了显著成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奖学金获奖者为主体,自主创立学风引领类朋辈互助社团“扎堆学社”,展开朋辈帮扶,为学生整理复习资料并提供考前辅导,全校逾千名学生曾受惠于该学习型社团。社团内部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1)学生在自行备课的过程中夯实专业基础,培养表达能力;(2)在“学霸”云集的集体里产生竞争效应,互相督促进步。
扎堆学社独有的运作模式和特点,值得借鉴并于校内推广,成立学风工作室,协同创新,以点带面。完善学风工作室管理结构,健全学风类组织体系,应包含以下几点:(1)组织定位明确,学生自我荣誉感强。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完善硬件配套、推荐校外交流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严进严出,把握社团成员整体素质,有明确的考核标准。(3)把控社团发展方向,带动学院整体学风建设。以奖助学,强化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发挥奖学金获奖学生的辐射效应,引导学生朝着学校的教育方向发展。
奖学金作为高校激励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各高校也有各自的特点和不甚相同的实施方法,但只有奖学金的评审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公开才能真正发挥奖学金的整体功能。在良好的奖学金体系下,学生有着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学院也在整合各方资源,拓展奖励覆盖面,签约企业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受众也越来越广,更为健全完善的评定体系仍在不断的探索中,如何让奖学金的作用实现最大化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给学生一个担当,培养一个责任;创建一个团队,授予一个荣誉;创造一个机会,收获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志祥.高校奖学金激励作用发挥的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230.[2]王俐,顾彤彤,朱瑞婷.论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奖学金的激励作用[J].科教导刊,2013,(2):232-233.[3]谢应宽.B?F?斯金纳强化理论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10-114.[4]田苏宏,方璐.从奖学金激励功能探析高校奖学金评定制度的优化[J].高校辅导员,2014,(1):67-70.[5]刘剑鑫,李承明.学业朋辈辅导类社团与高校学风建设――以北京化工大学“扎堆学社”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1):49-51.
第四篇:在高校离退休党建工作中发挥电化教育作用初探(精)
在高校离退休党建工作中发挥电化教育作用初探
【摘要】如何开展离退休人员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离退休人员思想政治建设和党支部建设,是摆在高校离退休工作部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实践中,党员电化教育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党员教育的一种形式,适合离退休老同志的特点,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灵活性,在高校离退休党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党员思想政治工作 党员电化教育 离退休党建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3.26%。而北京市高校中,离退休教职工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其中,党员所占离退休教职工总数的一半左右。如何开展好离退休教职工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新形势下离退休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新形势对离退休工作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离退休教职工自身的要求
高校离退休教职工们对政治理论学习和精神文化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离退休教职工党员的需求。编辑:www.xiexiebang.com。
党员电化教育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党员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指通过多媒体教室、学校电视台等途径,播放一些党员群众关心的专题、报告等视频节目,以正面引导、教育离退休教职工党员。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灵活性,在离退休党建工作中显现出其独特的重要性。
党员电化教育是适合离退休老同志特点的思想教育手段。在离退休教职工中,有着“高学历、高龄、高发病率”的三高特点,其决定了离退休党建的特殊性。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的专题问卷调查显示,71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1903名离退休干部党员中,能正常参加组织活动的1349人,占71%;间断参加组织活动的370人,占19%;不能参加组织活动的184人,占10%。党员电化教育内容具有相对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可以更好地使更广泛的离退休党员受到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教育。
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电化教育,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存在对离退休党员中开展电化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问题。离退休工作虽然已经日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然而开展党员电化教育需要一定的场地、设备、人员以及相应的经费,同时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效果才能显现,投入不足成为制约电化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二是党员电化教育形式简单,缺乏互动性。在实践中,存在电化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组织者与离退休党员受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没有做到充分延伸的现象,使教育效果打了折扣。
二、具体而言,加强电化教育,推动离退休党建工作要不断加强电化教育的硬件建设,同时也要根据形势和需求的变化,不断丰富电化教育内容
在硬件上,充分调动多方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的电化教育室。结合各单位具体情况,在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充分发挥老年活动站、室的功能,建立规模不同的党员电化教育室,承担主要的党员电化教育任务。在居住相对分散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社区资源,与街道、居委会等单位共建,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使离退休教职工党员能就近组织学习,满足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的日常活动需求。
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优势,充分利用各单位和家庭的条件,将电化教育内容“送学上门”。各基层党支部经可以灵活多样地开展电化教育活动,组织离退休党员收看。对参加组织活动有困难的同志,可以采取“送学上门”的方式,让行动不便的老同志在家收看电教片。这就使相对固定的播放点与灵活多样的场所相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扩大了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大大增强了电化教育的效果。
在党员电化教育内容上,要加强电化教育资源的更新与储备。按照“结合需求,保证数量,重在质量”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不断充实电教片资料库。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身边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等制作电化教育专题节目。专题节目要以宣传教育为基调,注重节目的引导性,引导广大离退休教职工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要以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为依托,将思想性寓于离退休教职工日常活动中,突出节目的思想性;要以离退休教职工为对象,增强节目的贴近性,把镜头尽可能推向广大离退休人员,及时报道老同志关心的学校各项工作的进展和成果,深入浅出地宣传学校最新的政策和思路。
为扩大电化教育影响,可以考虑在校内网、校内电视台等渠道设立专门的栏目,以更灵活的形式、更丰富的信息来充实电化教育内容。如以离退休教职工为主要受众的清华大学的《清园春华》电视专题栏目,就是学校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它不但在党员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且成为宣传群众、激励群众、教育群众的有效手段。
三、推进离退休党建电化教育工作中,要坚持党性原则,重视思想性,把握方向性
在电教片收集和引进时严格审查程
第五篇: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辅导员由于其特定的工作环境,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求职能力方面担任重要角色,加之其对大学生职业梦想的启发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着直接的联系,决定了其在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指导就业1、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由于许多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差等自身原因和学校教育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要求各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辅导员的岗位职贵及与学生的关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是高校辅导员的首要目标和职责。由于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当今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精神饱满,个性张扬,有思想,有闯劲,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好高鹜远,心浮气躁,情绪极端,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特点,需要家人,学校,社会的帮助与关心,而在众多的角色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最紧密,影响最直接。
3、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3.1辅导员是学生忠实的朋友
纵观各高校辅导员,大部分是由刚刚毕业的青年担任,他们同在校大学生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年龄上的接近,使同学与辅导员之间更易交流,以天府学院为例,最大年龄54岁,最小年龄23岁,学院辅导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6岁,在全校专兼职的辅导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全校的92%。此外,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渗透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增多,加上年龄上的接近,辅导员更容易以朋友身份出现,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赢得同学们的信任,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给予学生的意见或者建议易于为学生所接受。除此之外,辅导员凭借朋友角色优势,更易开导和帮助在学生求职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上的困难,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3.2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大学生普遍焦虑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简称中央16号文件)中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由于辅导员的工作环境相对固定,可以长期与学生相处直至学生毕业,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可以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融人日常的事务范畴内,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就业信息方面的兴趣,同时也使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长期的实效性。利用班会等活动,把就业信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就业指导,从而减少就业方面对大学生带来的困扰。因此,重视和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对中央16号文件精神响应。
3.3辅导员是学生与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
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具体措施来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但学生在校没有踏人社会,获得信息的途径有限,诸多信息无法直接获得。除此之外,各项就业方针、政策、措施以及其他信息需要辅导员对学生及时的宣传和解释。
4、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之处及措施
4.1自身能力欠缺
高校的辅导员大部分来源于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求职经历少,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单薄。尽管辅导员接受过职业培训,但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加之就业指导要求较高的理论基础和实战经验,年轻化的辅导员队伍在进行就业辅导时往往比较盲目和急躁,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信息的需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作为当代辅导员,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尽可能接触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争取机会,参加学校提供的职业培训,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
4.2就业指导观念滞后
就业指导工作不可以一蹼而就,否则收效甚微。目前,许多辅导员还停留在只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阶段,普遍认为对大一新生进行就业指导还为时过早,对学生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就业辅导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化过程,“快餐式”的就业辅导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故,辅导员应转变观念,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大一新生就着手抓稳,抓好,抓牢。有步骤、有效率,系统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才是负责的就业指导。
4.3工作开展缺乏针对性
长期以来,我国对就业指导仅限于求职讲座、宣讲会,举办或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招聘会,加之学生对就业指导认识不够,配合不够,使就业指导工作空有其形式,无实质性进展。辅导员对学生的指导大部分是通过活动口头传递,而学生没有进行实际操作,对就业体会不深刻。因此,辅导员可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企业及各机关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高尚的社会道德和职业准则。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各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优势,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执行就业指导工作,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