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中的材料科学

时间:2019-05-13 06:5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中的材料科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中的材料科学》。

第一篇:信息技术中的材料科学

姓名:范光道(留学生)院系:精仪 学号:2010080027 班号:精04 信息技术中的材料科学

可以说,人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人的生存也离不开信息.如以某人的一天的生活为例,早晨听闹钟响(时间的信息)而起床,边听收音机(信息)边吃早饭,然后去上班,在公共汽车上浏览马路两旁的巨幅广告,在公司里接电话,看文件,•参加会议.下班回家后看电视,听磁带,读书.这些都是从利用信息角度而言.另一方面就是生产与此相对应的信息问题.例如学者,研究人员,教师,作家,广播电台,出版社等,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生产信息,企业销售的产品也阳随警各种专门的信息.因此,人与信息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主要信息己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人的生命运动和思维活动离不开信息, 人认识世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大量使用物质,消耗能量,同时也大量地开发和利用信息,并不断产生出新的信息.信息是伴随着生命的诞生而开始的.通过感觉器官获取信息,通过传导神经网络传递信息;通过思维器官,处理和再生信息;通过效应器官,使用信息.人的自身信息系统,从古战场的烽火台报警系统到封建社会的驿站传递系统,到当代的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全球覆盖的人造卫星通信系统,经历了漫长的道路,显示出了越来越强的功能.人类对信息的认识和利用的不断提高,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信息是一种资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财富,是社会进步,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源泉.因此,现代的先进技术,特别是采用电子技术来开发与利用信息是时代的需要,是世界性潮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何以有如此众多的功能,何以能产生如此难以估量的社会经济效益 要弄清楚这样一些问题,首先须懂得信息是什么,它的定义及基本性质.答案可以说是既简单又复杂,既容易又困难.说它简单易懂,是因为信息古已有之,人所共知.《辞源》就收了“信息”这个词,释义是'“消息”.我国唐代就曾有:“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的词句.说明“信息”这个词,至少在我国唐朝时就出现过.把“信息”解释为“消息”,至今还在沿用.时至今日,每个人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几乎天天都与之接触,时时,处处,事事都离不开它.信息类似空气,常用不觉其有,缺时方知其无,漫漫岁月,人们本能地使用它,迟迟才开始去认识它,进而自觉地利用它.二十世纪40年代,现代的信息概念自信息传递领域开始提出,当时主要从信息的度量入手.现在,信息已是众所周知竞相使用的名词,但对它的理解却千差万别.专家们众说纷纭,一般人不是说不清楚就是人言人殊.但我们认为,信息从其本质来讲,是—种资源,是一种非物质性的资源,它存在于物质运动和事物运行的过程之中,它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信息是表达物质运动和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泛称”.信息作为—种资源,它的无限性,共享性和开发性,使它对于人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日本有个笑话说:“上一次厕所损失一百万美元.”什么道理呢 正值日元下跌,美元上涨的时候,接受信息的人上厕所去了一分钟,没有来得及把日元抛出去买成美金,结果一分钟损失一百万美元.因此,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人类的一大课题应运而生,出现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开发和利用,采集,传输控制和处理信息的技术手段.以往的信息技术,主要采用传统的机械的手段,如光学望远镜,显微镜,水银温度计,头发湿度计,手摇计算机等,这些手段速度慢,功能差,精度低,体积大,而且无法用数字来显示.因此,信息技术也就不能成为独立的一门科学技术.当代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采用电子技术来采集,传递,控制和处理信息的技术,所以也可称作电子信息技术,即与电子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设计制造以及信息的设计,处理,传输,变换,存取有关的技术.信息功能材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先导和基础,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所以随着信息技术爆发的发展材料科学也近一大步。

当代每一项重大的新技术的出现都有赖于新材料的发展。例如:半导体材料的出现,导致了元器件微型化、集成化、大规模处理、高速运算;具有更高禁带宽度材料的出现,导致更高的工作温度和运算速度;具有光电效应材料的出现,导致光探测器件、光发射器件、半导体激光器的诞生。目前,高性能半导体材料仍以硅材料为基石,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半导体材料是:砷化钙(GaAs)、磷化铟(InP)、碲锦汞(HgdTe)、硒化锌(ZnSe)、碳化硅(SiC)等化合物半导体。

材料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自然资源是材料的重要来源,它主要来自于地球(地壳、海洋),最后又返回地球。要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并重视废物的回收;要开发材料洁净生产新工艺,减少环境污染。矿石资源在地壳中是有限的。以金属为例,按1985年探明的储量和当年的消耗计,许多金属能维持的材料从制备、测试到加工制造,对实验仪器和设备有很强的依赖性。因而,与材料相关的设备与工艺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材料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近20年来,我国在材料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某些领域,例如准晶体结构、高温超导、纳米材料研究等方面,曾居国际水平。以高温超导体研究为例:1986年底,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研究员等在Sr-La-Cu—O系统中获得48.60开的超导起始转变温度,为当时的最高记录;1987年又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77开以上)的超导体。然而,我国材料工业的整体水平始终落后于工业化国家。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材料技术基础薄弱,基础研究与材料应用衔接不够好,与材料应用紧密相关的加工制造技术落后。据美国国防部1996年一份报告的评估:以4代表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材料技术总体实力为2.7,制造与加工技术总体实力仅为

因此,材料技术的发展必须继续从二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传统材料产业的改造:二是加强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对材料发展的配合与支撑;三是加强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材料科学自身建设1.6。时间只有几十年。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阶段性总结报告

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阶段性总结报告

一、课题概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里明确指出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途径,也指出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切入点。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等,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要求既是小学科学课程新理念,也是小学科学教学改革二十几年来一直推崇的教学思想。然而,探究需要条件,探究需要空间,探究更需要环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创设类似科学家做研究的探究环境,是每个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思考并努力探索的问题。

《国家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已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总体愿望与具体要求。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构成的信息技术合理恰当利用能够创设更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发展规律的学习环境,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它帮助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抽象为形象,降低学生学习科学的难度;弥补师生力所不及。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内容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我校教师如何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的开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一般规律,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或者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式探究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借助于电子邮件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协作学习,通过校园网或Internet来实现一个班的学生与另一个班、另一个学校甚至更广范围的人交换意见、看法,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现在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变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为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却很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第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提供友好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如一些知识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进行上机测试,减轻师生负担。因特网———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第五、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上(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集体备课则是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各种信息的使用加以共同研究,达成共识。

四、课题研究方法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科学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把符号、语言、文字、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辅助科学课堂教学。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系列交互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参与进来,主动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学习科学课的积极性很好的调动起来,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进入良好的循环系统,真正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的。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教学就是以科学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从科学问题、实验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首先对学生进行先期的培训,主要是掌握如何搜集下载网上的信息、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网页的制作等。这些活动都可在我们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所上信息技术课中来完成,特别需要时老师再做具体辅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课外也可由家长辅助指导。

2.把课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收集,科学知识的整合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对某一专题深入研究。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中,《珍稀动植物》这一课,“我国有哪些珍稀动植物”、“珍稀动植物为什么会濒临灭绝”是这课的两个知识点,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话题确定探究的内容。上网查询资料、进行整理,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3.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教学活动中,把班内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制定学习计划,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里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在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工作中将是特别重要的。如在《科学》四年级上册《饮食与健康》一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分成小组,老师给出探究问题:人体所需要的营养、饮食平衡才能合理营养、素食与营养均衡、维生素缺乏会生病、防止肥胖的合理饮食、一日三餐食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收集、整理资料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然后以小组在全班交流展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同学们由被动的学习接收者变成主动的学习者,不仅学习了教材中的科学内容,还极大的扩充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同时小组团结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4.以教师为主导进行课堂综合学习与评价。以PPT的数量和图片的数量及科学知识点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五、阶段性成果

信息技术为科学教学服务,使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信息技术的介入给学生们的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带来了可能,学生以研究小组的形式,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在课堂上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自己的多媒体作品,但限于学生水平,主要是文字和图片的下载,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来一步一步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我们教师则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作为学生的参考。学生的演示文稿应以评价量规为参考。

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制作了Powerpoint演示文稿。虽然在技术和画面上有所欠缺,但仍基本符合教学要求,科学的知识点都呈现在其中,达到了学习目的,在课堂的操作及与同学的交流共享中,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具有丰富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科学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在信息能力方面也得到学习与锻炼。讲授六年级下册《开发新能源》一课时,我以常规能源、新能源及它们的优缺点为搜索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拓展科学学习的外延。在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了科学知识,并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了知识的共享和扩展。学生在丰厚的、整合性的、视野开阔的情境中自主学习科学,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实践与探索,科学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得到充分展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热情,使课内外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通过研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他们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真正实现了“快乐地自主地学习”。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只是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3、出现了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的问题。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4、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5、从科学课程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不是为了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使用。科学探究学习中,传统手段仍然大有用武之地,挂图、模型、标本、实验能够以直观、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应鼓励学生亲自调查、实验、制作,善于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实验、记录数据、绘制图表、制作简单的模型,这对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正确规范的操作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科学探究学习中要把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进行科学的优化组合使用,过分依赖一种技术是不可取的。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

杭州市萧山区市北小学季亚飞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在已经不是新事物,它的优势我们都能理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但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好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仍然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思考与探究。对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运用信息技术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促进思维能力训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运用中的注意点”等几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信息技术 运用

科学学科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需要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资源呈现工具的内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是科学学科本身的需要,也是学生有效的科学学习的需要,更是每位教师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需要。一个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边动手的效果好。音频、动画和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把有关环境、天文、地理等内容制成课件,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小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是科学教学的极好手段,当然,要想充分发挥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如何去合理有效地运用,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CAI课件动画的演示性,科学交互性,直观形象性等功能优势,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在星空中》,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课前调查后,教师为让学生更充分地感知遥远、神秘、美丽的星空,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学习氛围,把九大行星的特点,位置的变化等用形象生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在学生面前。课上,伴着舒缓的音乐,学生好似在星空旅游一般,一会儿与金星相见,听它“自言自语”,一会儿又与美丽的土星“相遇”,听它述说着自己的故事,没多久,学生们又被流星雨的美丽与神奇震撼,忍不住地惊叹„„,直观地感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不但解决了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星空奥秘的兴趣和良好的情绪。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材内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起决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难易之分,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解析等途径。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教师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中,植物种子的散播方式有自身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等,对于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把利用3DMAX制作的三维动画给学生演示后,一切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计算机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繁锁为简易,化枯燥为生动。同时它对消除因“抽象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形成教学难点的“学习障碍”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使教学难点的突破变得顺利。又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课中岩石的风化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上学生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或教学专题片,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实地考察的效果。如对于卵石的形成,首先呈现在河道上游岩石受风化的画面,使学生知道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碎石、沙粒;然后重点表现在水的搬运过程中,河道中游的碎石与沙粒相互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到河道下游,形成了又圆又光滑的卵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对卵石的正确认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思维能力训练

思维是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着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被广泛的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概括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在课件中的大量超链接的运用,特别是网页的超链接所带来的便捷,使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及扩散性的训练得到加强。此外,研究事实说明:创造思维通常虽不是实验后的产物,但一定要通过科学试验或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验证。例如,在学习《面包发霉了》这课教学内容时,就是让学生明白: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长得快?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而且学生对这些不太了解,使得这种教学假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假设。但是计算机进入课堂后,这一切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教师可把这一课制成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块发霉的面包,然后再显示两组试验的详细过程,最后在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文字性小结。使学生在观察试验过程中,直观地感觉到当时的情景,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平面走向立体,使其思维性、创造性和严密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科学课中运用信息技术,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师做做课件,学生动动鼠标。而应该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想要的资料,到哪里去找资料。例如我在讲《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时,要求学生学一学如何从网络上找自己要的资料并给大家上《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这一课。学生一听说可以自己上网找资料,还可以当老师,都来了精神,瞪大眼睛,生怕落下一步,耽误自己的操作。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关于家乡自然水域的网址都出示在黑板上,告诉他们如何上网。然后分小组上网找资料,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资料最好。打破了以往的方式(给现成的资料,让他们读一读,看一看。)放手让孩子们自己上网。最初很乱,一会儿这个学生这儿不会操作了,一会儿那个学生那儿出问题了。我都是采取小组同学互帮互助,会的同学帮不会的同学解决问题。这样过了没一会儿,教室里逐渐安静下来了。我细看之下,所有的同学都在认真地盯着电脑,小手控制着鼠标,不停地在网页上搜寻。一会儿这个学生说找到“水污染”了;一会儿那个学生说找到“水的用途了”;还有的学生找到了“水的循环”;有的学生找到了“海水淡化”„„,孩子们找到的资料是多种多样的,由学生来给大家讲解新课,我还是头一次尝试,尽管时间拿捏得不很准,尽管后来孩子们有点偏离了教材的重点,但我还是认为这样的尝试是值得的。学生在本节课中不光是学会了有关家乡的自然水域的知识,还学会了本课以外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搜集资料。我们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而不是学习了什么,是信息技术帮助我们达到了这一点。

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几个注意点

⒈ 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运用置于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教学课件制作、实验设计、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搞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学的能力。

⒉ 运用信息技术,并不只是掌握科学教材中的具体知识,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更不能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就是教师个人运用,要激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亲历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既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相应的信息技术,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⒊ 运用信息技术有一个度的问题,要切实把握好,否则就会偏离科学教学的重心,成为信息技术课,因此,在运用中,应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精心设计运用的内容,做到主次分明,整合精当。

⒋ 运用信息技术,必须要有一定的信息资源作支撑,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此,学校要针对课程内容,加强科学课程信息资源的建设,为整合提供最佳的支撑点。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科学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效能,合理、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用现代化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把握住教育的时代脉搏,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拥抱现代教育技术,接受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有机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适宜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小学科学教学才能在课改中达到最大效度。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现代信息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李坚.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01 [3] 胡桂颖.信息技术环境中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北京教育技术研究[J],2003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马丽娜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44)

摘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信息时代主要载体和工具的计算机,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文从四个方面研究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第一部分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综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三种模式;第三部分叙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第四部分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时应避免的三个误区。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任重而道远,是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这路。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教学 应用

中国古代科学曾经有过光辉的历史,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世界闻名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到了17世纪,自然科学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而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人的封建保守和民族创新意识不强是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各国科技竞争更为强烈,为了赢得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各国都加快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育教学技术发生了根本改变,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中国的课程改革应尽快跟上时代步伐。

1.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被科学和技术支配的社会里,生活的情景变得极其复杂,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打破传统科学的界限,多学科知识的共同参与。当今的科学技术不仅在自然科学的领域里相互交叉,而且与人文和社会科学也紧密联系,不仅在理论上不断的创新,而且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课程的教学既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还要让他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主动且自主的学习,注意提高在直接参与与实验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实际问题作出决策及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真实的模拟宏观和微观世界,又可以缩短或延长事物变化的过程,还可以代替危险或昂贵的实验和创建探究发现的学习环2 境。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还可以把学科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大量讲解和叙述事实、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把枯燥的语言和文字描述变成了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把简单的事实罗列变成了丰富的背景和相关知识。在丰富多彩和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很快地记住大量的事实知识,还能够使自己领悟到适应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增强公民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三种模式 2.1演示性教学模式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等制作或选择符合需要的课件或资源,并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教学内容,方便教师更有效的进行教学。这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在这种应用模式中,教师完全控制教学过程,学生和接受学习,信息技术被用来强化传统的课堂教学。2.2探究性学习模式

该模式具体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索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的一种教学模式。2.3研究性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自主控制学习过程,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监督者和指导者。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了课堂和学科教学的界限,只要能够获取信息,学习就能发生。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信息,通过主动探索完成意义建构,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并创造、传递新的信息,所以在该模式中信息技术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而存在的。

在这三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由被动接受学习到主动探索、主动研究不断发展的。在这三种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也不断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是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到师生互动学习过程的转化,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也不断增强;随着应用模式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也不断增多,对教学坏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

3.1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的乐趣。

首先,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行探究的乐趣。

观察是探究的开始,不会观察,探究也无法进行。三年级科学课程第一课就是“我看到了什么”,从儿童身边最熟悉的自然事物---大树,开始了学习活动。三年级学生年纪小,观察事物的特点是粗而不细,表面而不深入。我们可借助先进的现代媒体色彩鲜艳、画面清晰、音乐悦耳、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将森林、大树搬进课堂,“从看一棵大树到观察一棵大树,我们的活动就开始了”。借助多媒体“可大可小,并能定格”的优势,将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树皮、树杈、树枝、树叶、果实,甚至树干上的附着物定格、扩大,展示给学生观察,这样他们“看到了一颗真正的大树,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其乐无穷,真正尝到自行探究的乐趣。

其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已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思维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powerpoint简单易用的优势,将美丽的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以及叶是怎样长在枝条上的,各种叶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叶片上,许多很细的“脉”„„,这显现的和隐蔽的部分都一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整理、讨论、交流,通过像科学家那样的自行探究,自行获取有关叶子的知识。

3.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能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应用创新的欲望。

新一轮科学课程在编排上最大的特点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去学习科学知识;在做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与道德问题。根据课改的需要,添置新的图书,加强图书馆建设;添置新的实验设备,加强各种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多媒体电脑教室;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室动手实验,到图书馆看书、查找资料,从互联网上获取最新信息,给学生“做”,提供充分的物质和理论保障。

如学习“水”(《科学》三年级上第4单元),让学生自行在实验室中观察“水”,动手做实验,采用多种方法认识各种各样的液体,学会比较水的多少,并从图书馆、互联网上进一步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特别是严重缺水地区,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困难,增强研究“水”的信息与决心。如学习第三单元“我们自己”(《科学》三年级上)时,我们仅让学生全面观察自己、猜猜我们是谁,是不够的,特别是学习“奇妙的指纹”,仅用眼睛来观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可以借助电子显微镜将孩子们的指纹一个个映到大屏幕上,他们才能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并通过查找、学习有关资料(书籍、因特网等)让学生去了解怎样利用指纹的特征,并将自己发现的现象进行交流,这样才是“我做过了,我也理解了”。4.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避免的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课件一味追求趣味性,缺乏针对性,有哗众取宠之嫌。平时上教学论练习时,常会发现许多同学的课件中,插入过多的动画、声效,花哨的好像幼教软件。当然,设计者的本意是想使课件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事与愿违,一些幼稚的画面或声音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反而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无原则的增大教学密度,令学生应接不暇。我们知道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可将声音、图像、动画集成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在设计者的优化组织设计下,增大信息传播速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优点。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如果内容太多,进度太快,学生就难以集中注意力,而呈现的信息切换过于频繁,学生的注意往往又难以转移。如果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一味加大教学密度,纵然图文声情并茂,学生却经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一道练习在屏幕上才显示几秒钟,就想让学生报出正确答案,操之过急;一段材料刚阅读一边,就指望学生能提取出关键信息,谈何容易!

误区之三:忽视师生情感交流,满堂都是“鼠标”教学。许多老师认为,进行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解放老师,告别黑板、粉笔,只需将鼠标轻轻一点,一切问题尽可迎刃而解。所以在不少多媒体教学中,可以看到教育几乎完全依赖鼠标,一堂课在“嗒嗒”声中开始,又在“嗒嗒”声中结束,这样倒是省却了板书板画的麻烦,节约了时间,看起来很潇洒。孰不知教育者已不自觉的放弃了主导作用,而沦为一名“播映者”;学生也变成了普通观众,失去其主体地位,少量的学生活动也因为缺乏情感交流而显得苍白无力。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科学课堂教学是科学教学与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蜂拥而至,都可能引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合 理地把信息技术引进教学过程中去,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利用新的教育理论,发挥传统教学的优越性,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更加完善,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基础较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7日颁布).【2】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75.【3】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16.【4】李葆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9-114.【5】马振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6】陈炳木,张剑平.多媒体课件设计.北京: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3.【7】赵琳.科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8】毕润成.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9】河南教育报社.<<科学>>三年级(上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试论小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

江苏省阜宁师范附属小学 夏文巧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提出来的,其内涵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本文在迎合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下,阐述了小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加强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小学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提出来的,其内涵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让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这一阶段,加速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对于未来的高度信息化时代所需人才的培养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有鉴于此,进行小学课堂老师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研究是有紧迫性和必要性的。

一、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概述

(一)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内涵

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指根据课堂教与学的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性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程序或方案。

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1.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信息化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划分一个具有逻辑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理论成分的话,教学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与时代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的教学目标系统可视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指教学活动的系统分析、教学的组织以及教学模式;而教学运作的策略、技术和评价属于微观层面,其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主要涉及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作的方式、方法和措施等操作性要素。

2.有效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以追求信息技术运用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制定、选择和运用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它是教师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系统的行为。它追求的是经济上最节省、时间上最合理与效果的最佳。

3.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不仅重视教师“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学,而且重视学生“如何利用技术”促进学习。它关注培养学生21世纪的基本能力──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应用、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沟通合作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特性

1.目标指向性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制定、选择和运用总是指向特定的目标,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掌握特定的教学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等;同时,运用教学策略的活动,无论是活动的内容及其细节,活动的方式,还是活动的程序及其每个环节,都是指向特定的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存在的。

2.可操作性

针对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具有与之相应的操作方法、技术和实施程序,可供师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并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教与学的行为,不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

3.灵活性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与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它具有灵活变通的特点,同一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同时这种灵活性还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运用要因问题情境、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二、加强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更新认识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导致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更新,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师如果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就可能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障碍”。因此,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促进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前提条件。

首先要积极有效地向政府及教育行政领导宣传有关文件和中央领导的讲话,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加快培养和提高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宣传和学习,使政府和教育行政领导既能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到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能充分认识到开展好信息技术教育也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地方生产力、现代技术及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从而树立起强烈的信息意识,为培养和提高地方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思想和经济上的保障。

其次要努力转变教师观念,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使教师了解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特征,使他们认识到信息爆炸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未来社会对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信息素养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以积极的态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二)完善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制度

对教师的培训,一般包含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方面。

1.职前培训

小学教师较低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的职前培训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类高等院校尽管对师范生进行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但多数师范生的掌握程度还远远不够。

首先应制定师范系统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标准。作为专业要求,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应当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信息技术标准,就是要明确未来教师职业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在制定标准方面,应该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实践性。其次要注重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综合课程在小学中占有了一定的比重,原有的单一学科教师培养的情况要转变,要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小学课程需要的综合型师资。

2.在职培训

现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收效并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训模式已经陈旧,而且不适合广大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培训方案。笔者认为培训模式应以校本培训为主,并力求多样化。这是指立足于本校资源,以本校为培训基地,由本校发起和规划的,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需要的培训活动。这种培训的好处是:培训者和受训者大都是同校的教师,在培训中常常可以身兼两职,能充分调动大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于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挖掘本校潜力。同时,这样的培训还有利于教师解决问题和开发课程等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全校教师终身培训、共搞科研的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备课、演示教学内容。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备课、教研、上网查询资料、编写电子教案,利用目前流行的教学软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演示文稿或教学课件。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2.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环境,这样的外部环境,要适应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素,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启发,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这种整合的形式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测试和教学评估。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学测试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有能力的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练习题、编制试题库和测试软件,通过校园网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和教学评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整合方式,但要制作比较“智能化”、交互功能很强的软件难度比较高,一般学校的信息技术人员很难实现。因此,这类软件在平时的公开课和评比课中很难见到。

就小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的研究,仅是就宏观层面而言,是高度理论化的。如何真正发挥其实效,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实践和总结。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深入探究、大胆创新,信息技术必将为小学课堂教学开拓出一方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3]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俞利君:《国内外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现状的调查》,《文教资料》,2007年第1期

[5]张青:《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考与模式构建》,《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第7期

[6]王佑镁,钟志贤:《关于中小学多媒体计算机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小学电教》2004年第12期 1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田 霞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进入课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加大教学信息的容量,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获取教育信息,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有效的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科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学教改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逐步进入到学校科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它使我们每个教师都体会到了其中的优越性,它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特别是对我们不发达地区小学来说,教育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有效的提高了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科学课 兴趣 能力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式直观多样、内容丰富有趣的特点,可以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网络资源,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丰富课堂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开拓教学思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科学课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比较好的手段和方法,当然,要想充分发挥其在不发达地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如何去合理有效地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就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官主动地参与学习。科学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科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制多媒体教具,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善于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乐观有趣,实现最优化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

(一)利用新鲜感,调动积极思维 学生求知强烈,学习兴趣就浓,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要有新鲜感才会有兴趣和动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再叙述这些事例和数据,学生就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而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来说总是“喜新厌旧”的。因为新,学生就想先睹为快,先听为乐,学生思维就更容易被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电脑具有强大的截取功能,通过电脑网络,能及时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上最新的国际和国内事件、最新的社会动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去分析、说明教材中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再加上学生本身对电脑的好奇,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电脑进行辅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时效,集中注意力 教学信息的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课堂教学要设法加快节奏,提高信息传播密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传统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很难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常常会被一些与教学内容并无直接联系的事情占去不少时间,而且效果不佳。如板书,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时间的充分利用,还会打断学生的连续思维,有时还有个别学生趁机讲话,做小动作,破坏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效果。现代多媒体电脑则具有传播速度快、预设性能好的特点,许多准备工作和课堂上与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操作等待过程都能省略或事前准备好,从而避免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无谓占用。使用多媒体电脑教学,能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参与活动,紧缩时间安排,交替媒体显示,减少常见知识的讲解篇幅,加大关键要害处讲授力度,提高知识传播密度,形成快节奏、高密度的现代课堂教学特点。另外在板书时设计不同的交互方式,板书不同内容,同时对板书进行整体美化设计,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集中注意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教学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能否坚持这一原则是学科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当前学生中产生厌学情绪不在少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认为所学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客观实际是发展变化的,尤

其一些基础知识、理论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再加上学生年龄又普遍较小,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整体认识能力,总是错误地认为是空论、骗人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借助多媒体电脑,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学生周围的社会现象、国内外大事,把学生的已知概念、原理和观点与最新的客观实际、最新的 热点相结合起来制成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长青的。”只有这样,才能纠正偏见,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增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深化、理解,把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集体参与和及时反馈,促使主动学习没有师生一同平等参与,就不会使学生对学习有强烈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没有信息反馈,任何教学行为都是盲目无序的。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关键就在老师是如何让学生参与。老师“问”,学生“答”,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只能是一次一人,同一问题不可能都一一问到,这会使一些学生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肯定不会叫到我,因而就不会去思考;一些积极思考、希望表现自我的学生在一次次失望中又会淡化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电脑手段,能让全班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并渴望参与,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同时,学生在不断地参与实践中获得愉快的、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参与品质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反馈信息能使学生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提高教学实效,确保教学目的实现。反馈除作业反馈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反馈,它易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但在传统教学中,限于时间和人数,反馈并不能随时而广泛使用的。如对回答结果的评判,只能有老师一人,难以形成“百家争鸣”,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形成。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能够进行及时反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情感。反馈时重点给学生提供“成功”机会,让学生品尝到成功“滋味”,使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都感到满足和有成就感,以增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主动学习。总之,多媒体电脑与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从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的转变,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之转变,有利于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多媒体电脑教学只起辅助作用。它主要用于解决课堂中的重点、难点,特别是难点,激发兴趣、热情。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教学。同样,科学

课的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然而在科学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到限制,“动态”展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在表述一般实验条件下难以再现的内容方面,如对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和宏观世界的自然规律等知识,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也学得一片迷茫。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

(一)突出重点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有效整合必须以教材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科学《四季星空》时,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移动规律。但是这个观察过程是要经历一年多的时间,无法在课堂上观察发现。那么可以通过动画展示,同时结合学生的日常观察记录,学生就会对整个变化过程有个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二)突破难点 在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不容易理解,这就成为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难点。特别是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时,很多动植物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无法获取感性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有着积极作用,达到变难为易的目的,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一些,使学生愿意学,有兴趣学。例如在教学《微小的世界》这一单元时,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对学生来说,微生物一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即使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也看不出个所以然。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电脑在网络上收集一些微生物(如草履虫、喇叭虫、眼虫等)的图片进行放大,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些微生物的特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进行逼真的模拟,将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太阳、地球、月亮由于位置的变化而引起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教学难点。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化解教学中的难点。

(三)质疑释疑 在《植物的一生》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要研究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学生除了每天观察的记录外,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是浅显的,我就通过查找凤仙花生长的 5 资源播放给学生看,及时弥补了观察材料的不足。逼真的画面生动地展示植物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分别将画面快放、慢放、静止、重复、放大,让学生抓住了植物生长的全部过程,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得学生对凤仙花有了具体的认识。还有像《血管和心脏》、《四季更替》等一些较难理解、抽象的科学现象,教师很难用语言描述解答学生的疑惑,如果用动画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既生动又形象。

(四)自主求知 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可以实现科学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例如在学习《探索月球的秘密》、《恐龙》等内容时,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我就尝试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已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月球、恐龙的有关知识。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月球、恐龙的知识,还学到了教材以外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搜集、整理资料,自主获取信息。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收集信息能力

(一)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尤其在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能力。小学生存在着注意力分散,缺乏一定的目的意识支配,带有情绪性。而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资料,鲜艳的色彩,生动活泼的界面,逼真的音响效果,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使注意力持续时间延长,而计算机等设备的可控性,使学生能够有选择的更仔细的观察,有利于学生的深度观察与发现。例如:在解剖桃花的是实验中,利用实物展示台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师示范,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在仔细观察中,不仅发现桃花的结构特点,还掌握解剖桃花的方法。在认识不同植物的特征时,教师利用计算机出示用数码相机拍的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找出之间的异同点。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自己总结出植物的特征。通过这样识图、辨图、对比、类比的过程,培养了观察能力。例如:在以蚕为例来探讨动物成长过程的单元中。这一部分内容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记观察日记。但每个同学养蚕的时间不可能一致,

第四篇:网络与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网络与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科学教学,一直以来被教师公认为是最难上的一门课程。很多教师一谈及科学课程教学就感觉头疼,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想到了许多办法,尽力解决教师教学中碰到的问题,2013年重庆市奉节县教委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在全县范围内通过讲解展示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学校也在为教师积极争取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各级教研机构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展示教师科学教学的精彩课堂。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正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教师对科学教学仍存在畏难情绪。如果我们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教学,也许就不再那么难了,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可以解决那些在书本上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信息技术网络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和归纳,从而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为他们喜欢网路,愿意去做,再说他们亲力亲为做出来的,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不过,由于小学生受年龄自控能力等因素制约,对收集资料、归纳提炼知识的能力具有局限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在恰当的时候予以点拨和引领。下面就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谈一些感受。

一、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

网络与信息技术进校园,学生其实并不陌生,在其他各门学科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但学生对信息技术和网络依然迷恋,能为他

们提供直观形象的丰富的信息,甚至是悦耳动听的声音,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比如,我们教学《两栖动物》时,先播放青蛙的鸣叫声,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动物?然后讨论,这种动物生长在什么地方?他们是怎样繁殖下一代的?在布置网络搜索青蛙,查看关于青蛙的所有信息,与我们分析讨论的和平时观察到的区别。进一步点拨两栖动物,再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探求结果。这样,通过信息技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提供大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在网上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而自主掌握知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他们毕竟还存在一些困难,使用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参差不齐。要收集整理资料,又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时间也有限。要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去尽快收集和整理资料,就得发挥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学中可采取学生独立搜索后,以小组合作方式互相交流、互相讨论等方式整理,从而提高效率,花最少的时间完成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太阳系》一课中,首先让学生上网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然后讨论分析。把收集的资料归纳整理,对太阳系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事半功倍。因此,学生的团结协作是必不可少的,而信息技术正好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环境。

三、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可使课堂更精彩

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使知识变得抽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在教学中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实际生活中,然后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课件,也能使课堂教学简单化精彩化,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太阳系》中流星内容时,教师可以展示设计的课件,让学生自己演示流星的运行图,观察流星为啥会发光,学生对着运行图积极思考,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见解,展开激烈讨论,通过陨石在天空中有大变小推断出流星之所以发光是陨石与空气摩擦,从而发光发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直观形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了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氛围,使课堂活动更精彩。

四、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可拓展学生知识面

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等方面去安排知识的,因而具有针对性和局限性,而互联网上较多信息网站,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浏览网络信息,进一步探索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所学的知识更深入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更好的去学习新知。如学生学习了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后,通过互联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两栖动物的进化史,认识更多的两栖动物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实施教育教学工作时,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既能使学生

轻松愉快的学习,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同时也增强了人们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篇: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马丽娜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44)

摘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信息时代主要载体和工具的计算机,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文从四个方面研究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第一部分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综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三种模式;第三部分叙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第四部分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时应避免的三个误区。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任重而道远,是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这路。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教学 应用

中国古代科学曾经有过光辉的历史,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世界闻名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到了17世纪,自然科学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而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人的封建保守和民族创新意识不强是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各国科技竞争更为强烈,为了赢得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各国都加快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育教学技术发生了根本改变,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中国的课程改革应尽快跟上时代步伐。

1.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被科学和技术支配的社会里,生活的情景变得极其复杂,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打破传统科学的界限,多学科知识的共同参与。当今的科学技术不仅在自然科学的领域里相互交叉,而且与人文和社会科学也紧密联系,不仅在理论上不断的创新,而且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课程的教学既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还要让他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主动且自主的学习,注意提高在直接参与与实验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实际问题作出决策及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真实的模拟宏观和微观世界,又可以缩短或延长事物变化的过程,还可以代替危险或昂贵的实验和创建探究发现的学习环境。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还可以把学科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大量讲解和叙述事实、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把枯燥的语言和文字描述变成了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把简单的事实罗列变成了丰富的背景和相关知识。在丰富多彩和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很快地记住大量的事实知识,还能够使自己领悟到适应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增强公民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三种模式 2.1演示性教学模式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等制作或选择符合需要的课件或资源,并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教学内容,方便教师更有效的进行教学。这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在这种应用模式中,教师完全控制教学过程,学生和接受学习,信息技术被用来强化传统的课堂教学。2.2探究性学习模式

该模式具体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索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的一种教学模式。2.3研究性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自主控制学习过程,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监督者和指导者。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了课堂和学科教学的界限,只要能够获取信息,学习就能发生。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信息,通过主动探索完成意义建构,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并创造、传递新的信息,所以在该模式中信息技术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而存在的。

在这三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由被动接受学习到主动探索、主动研究不断发展的。在这三种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也不断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是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到师生互动学习过程的转化,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也不断增强;随着应用模式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也不断增多,对教学坏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

3.1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的乐趣。

首先,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行探究的乐趣。

观察是探究的开始,不会观察,探究也无法进行。三年级科学课程第一课就是“我看到了什么”,从儿童身边最熟悉的自然事物---大树,开始了学习活动。三年级学生年纪小,观察事物的特点是粗而不细,表面而不深入。我们可借助先进的现代媒体色彩鲜艳、画面清晰、音乐悦耳、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将森林、大树搬进课堂,“从看一棵大树到观察一棵大树,我们的活动就开始了”。借助多媒体“可大可小,并能定格”的优势,将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树皮、树杈、树枝、树叶、果实,甚至树干上的附着物定格、扩大,展示给学生观察,这样他们“看到了一颗真正的大树,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其乐无穷,真正尝到自行探究的乐趣。

其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已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思维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powerpoint简单易用的优势,将美丽的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以及叶是怎样长在枝条上的,各种叶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叶片上,许多很细的“脉”„„,这显现的和隐蔽的部分都一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整理、讨论、交流,通过像科学家那样的自行探究,自行获取有关叶子的知识。

3.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能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应用创新的欲望。

新一轮科学课程在编排上最大的特点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去学习科学知识;在做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与道德问题。根据课改的需要,添置新的图书,加强图书馆建设;添置新的实验设备,加强各种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多媒体电脑教室;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室动手实验,到图书馆看书、查找资料,从互联网上获取最新信息,给学生“做”,提供充分的物质和理论保障。

如学习“水”(《科学》三年级上第4单元),让学生自行在实验室中观察“水”,动手做实验,采用多种方法认识各种各样的液体,学会比较水的多少,并从图书馆、互联网上进一步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特别是严重缺水地区,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困难,增强研究“水”的信息与决心。如学习第三单元“我们自己”(《科学》三年级上)时,我们仅让学生全面观察自己、猜猜我们是谁,是不够的,特别是学习“奇妙的指纹”,仅用眼睛来观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可以借助电子显微镜将孩子们的指纹一个个映到大屏幕上,他们才能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并通过查找、学习有关资料(书籍、因特网等)让学生去了解怎样利用指纹的特征,并将自己发现的现象进行交流,这样才是“我做过了,我也理解了”。4.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避免的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课件一味追求趣味性,缺乏针对性,有哗众取宠之嫌。平时上教学论练习时,常会发现许多同学的课件中,插入过多的动画、声效,花哨的好像幼教软件。当然,设计者的本意是想使课件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事与愿违,一些幼稚的画面或声音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反而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无原则的增大教学密度,令学生应接不暇。我们知道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可将声音、图像、动画集成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在设计者的优化组织设计下,增大信息传播速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优点。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如果内容太多,进度太快,学生就难以集中注意力,而呈现的信息切换过于频繁,学生的注意往往又难以转移。如果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一味加大教学密度,纵然图文声情并茂,学生却经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一道练习在屏幕上才显示几秒钟,就想让学生报出正确答案,操之过急;一段材料刚阅读一边,就指望学生能提取出关键信息,谈何容易!

误区之三:忽视师生情感交流,满堂都是“鼠标”教学。许多老师认为,进行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解放老师,告别黑板、粉笔,只需将鼠标轻轻一点,一切问题尽可迎刃而解。所以在不少多媒体教学中,可以看到教育几乎完全依赖鼠标,一堂课在“嗒嗒”声中开始,又在“嗒嗒”声中结束,这样倒是省却了板书板画的麻烦,节约了时间,看起来很潇洒。孰不知教育者已不自觉的放弃了主导作用,而沦为一名“播映者”;学生也变成了普通观众,失去其主体地位,少量的学生活动也因为缺乏情感交流而显得苍白无力。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科学课堂教学是科学教学与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蜂拥而至,都可能引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地把信息技术引进教学过程中去,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利用新的教育理论,发挥传统教学的优越性,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更加完善,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基础较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7日颁布).【2】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75.【3】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16.【4】李葆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9-114.【5】马振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6】陈炳木,张剑平.多媒体课件设计.北京: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3.【7】赵琳.科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8】毕润成.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9】河南教育报社.<<科学>>三年级(上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Ma lina(Zhengzhou Teachers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44)Abstract:Along with informationization advancement quickening, as the main carrier and the tool, computer is playing a important part in the education.The whole text contained four aspects.The first part elaborated that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scie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was necessary;The second part summarized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scie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had three kinds of pattern;The third part narrated some cases in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science of elementary school;The last proposed teacher should avoid three erroneous zones.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had the heavy responsibilities,It is essential to raise talent by this way.KeyWord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application

下载信息技术中的材料科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中的材料科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围绕“探究”这一核心理念,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对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课程带来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效果评价两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游戏”应用于教学的设想。关键词:探......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学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学 信息技术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为一体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系统,它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重视力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既能达到传授知识、......

    信息技术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

    信息技术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幼儿园 赵崇锐 摘要:自2001年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后,幼儿园科学教育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都在幼儿......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精选五篇]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对小学科学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和学的......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共5篇)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桑植县打鼓泉小学张贤举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探究不是惟......

    纺织业中的信息技术

    纺织业中的信息技术 中国的纺织业历史悠久。从古代的男耕女织式的家庭作坊生产到今天的工厂,机械化生产。中国的纺织业技术获得了一次次突破,使我国的纺织业具备世界上最完整......

    信息技术中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杨 梅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应该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