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怡萌作文
秋院里的婆婆
李怡萌
以前待的地方,有个庭院,四周都是墙,土做的。屋顶也不高,刚好进个人。
那叫秋院,是平时小孩子们最不爱、甚至最怕去的地方。因为那儿有个“可怕”的婆婆。我听说婆婆不是本地人,活了挺久的,啥时候来的我也不知道。还听说那房子本来叫知春院,后来,婆婆给换了。
孩子们都说她长得吓人,但都没见过。我“有幸”见过她一面。
说实话,长得跟我们不太一样。夏天正热她也浑身上下除了手、脸,别的地方都裹得紧。她的脚是那种只在书里见过的“三寸金莲”式的小脚,小鞋紧贴在脚上。我看她走路摇晃,是因为这个吧。
我走近了几步,她像是没瞧着我,眼睛无神,像干涸的死水,若非偶尔闪过的流光,我快以为她就长眠在此了。我又壮着胆子靠近了。她突然拿起不知从哪变出来的一把黑色的木制长尺在我垂下的手腕处狠狠打了一下。疼!真疼!我一下子跳起来,哭着就跑出去了。
这事我没敢与妈妈说,因为大人说小孩是不能靠近秋院的,会有可怕的魔鬼。我还每晚担心梦里可怕的婆婆会不会来找我。
隔了几个月,我听见人们议论秋院,于是又跑去看了看。
她似死水般的灰色眼眸居然有了一点光彩。我没敢靠太近,所以听不见她到底在呢喃什么。我才注意到她那根长的放不下的辫子,像是很久没有打理过了。她从袖子里摸出一张红纸,放在嘴上抿了抿,又掏出一个小盒子,拿出一根木簪,戴上,这是„出嫁么?可她脸上分明是痛苦的神情,虽然这神情放在她脸上并不称得上痛苦,反倒有点可怕。临走前,我听见风中飘来一句似叹息似呼唤的年代感极强的话:我回不去了,我也守不住„
第三天,她就走了。没见儿女们回来。
后来,妈妈终于肯告诉我那个早已成为废品站的秋院的故事。
婆婆唤春娘,自幼足不出户,被培养的知书达理,早早就嫁了人。儿子娶了思想先进的姑娘,女儿嫁了教书先生。丈夫呢?早就死了。她怎么没改嫁?三从四德。儿子怎么走了?因为受不了她的教育。女儿呢?对知识的渴求惹怒了她,被她赶走了。
听说,她要入她丈夫的祖坟,可是她丈夫在哪里呢?这里的人都不知道。
第二篇:读后感(李浩萌)
做最快的“小慢泥龟”
——读《最快的小慢泥龟》有感
大姚县金碧小学二(2)班:李浩萌
指导教师:鹿吟蓝
暑假里,我读了《皮尔逊动物故事》这部好书。其中《最快的小慢泥龟》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里的小泥龟行动迟缓,它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等等我,我马上就„„”可是,当别人等它的时候,它却和路上的小蜗牛聊天,不慌不忙的地观看路上的风景。日子久了,大伙都不愿意等它了。在小慢泥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家吃饭的时候,我总喜欢在餐桌上叽叽喳喳地说话,等到爸爸妈妈快吃好的时候,我才知道着急,常常央求他们:“爸爸妈妈,等等我!”有时他们不等我,我还会像故事里的小泥龟一样爱生气。
虽然这只小泥龟行动迟缓,可我还是很喜欢它。因为它在历经了一次危险之后,认识到了行动迟缓的危害,知错就改,变成了一只行动最快的小泥龟。我也希望我能渐渐地改掉行动迟缓的毛病,成为一只“最快的小慢泥龟”。
第三篇:培训总结(李萌)
在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实习的工作及案例总结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李萌
一.10级播音3班助理班主任,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助理班主任这项工作对我来说完全是从零做起。在我看来,大学辅导员工作很容易,没什么了不起,但当真正的任务落到自己手上,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
(一)深入班级掌握学生第一手资料,实现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可以说,这是我在助理班主任岗位上所要克服的第一个困难。我要尽快从一名学生干部角色转换成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在此我要感谢新传系团总支书记崔春霞老师和10播音3班班主任王晨雪老师对我的帮助。两位老师悉心指导我,帮助我逐步的适应新岗位,我也经常虚心向两位老师请教,很快进入了角色。
由于我是中途接班,尽快熟悉班级情况就变得尤为重要。我在接到带班通知后就主动联系了王晨雪老师,与她进行工作上的沟通,对班级情况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开班委会,到学生宿舍和学生交流,更加深入了解班内学生的情况,对班委们提出的工作上的困难,我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建议,帮助他们拓展工作思路,更好的开展班级工作。
(二)组织参与班级活动,深入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做到多角度多形式与学生交流,增进师生互相了解
我协助王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到天津电视台录制节目。由于是播音专业的学生,同学们对这次的活动兴致很高,大家都希望到电视台里面去看一看。大家到了现场对一切都很好奇,纷纷与工作人员请教问题,询问专业知识,了解电视台的工作内容。录制过程中,对突然增设的采访环节,同学们也不怯场,积极配合踊跃发言,节目录制非常顺利。大家的表现得到电视台工作人员的赞许,同学们也在活动中开拓了眼界,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王老师与我一同组织带队的这次班级活动,让我来到了同学们中间,看到了更加真实的同学们,也让班里的同学认识我,了解我。
这一个月来,我针对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定期检查考勤。由于艺术生的专业特性,我主要关注公共课以及英语课的考勤检查。了解学生缺勤的真正原因,同学生分析公共课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督促、监督学生的考勤情况。
同时我也积极深入课堂,了解学生上课情况,与任课老师沟通,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通病。通过了解,学生们上课很积极活跃,爱动脑筋,能够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但是同时也反映出学生们冲动,不注重团队合作,比较自我这些缺点。这就要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积极配合,帮助同学们保留优势,逐渐改正缺点错误。
(三)每名学生都是一本书,读懂他们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辅导员
通过实习,我深深体会到身为一名学生管理教师的辛苦与快乐。学生工作灵活多变,它要求辅导员必须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全班56名学生,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异,他们有的能歌善舞,有的专业能力强,有的爱表现自己,有的则不善言辞,只有读懂他们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我要根据学生自身特色,专业特点来因材施教,要不断深入到课堂、宿舍,和学生交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学生事无小事,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工作。
我用一份真诚的心和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完成我的工作,同时我也深知自身的经验欠缺,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认真学习,多多向有经验的前辈老师请教,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二.团委实习,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积累工作经验
(一)了解办公室工作具体业务知识,协助团委老师做好日常工作
1.认真编辑、校对各类文件通知
由于对办公软件操作熟练,团委下发的各类文件、通知的电子排版校对工作由我负责。实习期间学院第四届体育节、首届外语节、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等通知的格式调整和校对,我都会认真逐字校验,调整格式,用最快的速度将文件整理好,盖章装订。
在一天时间内完成了院学生会全体成员,以及参加校、院级13项比赛活动所有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根据《学生管理手册》的相关规定进行打分计算,制作成绩单,及时下发各系。保证各系学期测评的顺利进行。
2.按时参加工作会议,认真记录会议内容
在实习期间我按时参加每周的学生管理工作例会,认真记录会议内容,总结上周的工作,听取本周的工作重点,全面了解学院一周内的主要活动和办公事项,以便自身工作的开展和高效有序的配合。
我来到天津财经大学参加天津团市委与中国人寿保险天津分公司联合举办的就业说明会,以及关于“挑战杯”比赛的事项说明会。我与中国人寿天津分公司分管本学院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详细了解了相关就业岗位的基本信息以及培训要求;参观了“挑战杯”比赛的决赛场地,对比赛的相关要求以及注意事项都进行了详实的记录。会后我及时向团委吴琼老师汇报了会议内容,同时向就业指导中心的韩老师说明了会议情况与就业信息,并且帮助中国人寿工作人员与韩老师及时取得了联系。
3.细心整理与交送文件
在团委办公室各类文件的下发都要面对全院10个系,所有文件、资料的复印与交送就成为最常见的工作。在这实习期的工作中,我及时,准确的传达、交送了各类文件资料,交送部门分别有团市委、院党委、各系团总支。交送完成后都会和团委老师进行报告,没有交到本人的记录接收人,以便日后查询核对。
(二)从小事做起,积累工作经验,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办公室工作内容繁杂,事无巨细。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我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在工作中不能疏忽大意,要认真仔细力求完美。团委开展的各项活动直接面向全院学生,大家都会亲身参与,亲自感受,这就要求它的工作要有求真务实的特点。在实习期间我也秉承这一工作作风,踏踏实实工作,认真完成老师交予的每项任务,将其落到实处。
虽然我做的只是一些琐碎繁杂的工作,但我在其中动脑筋思考,边做边学,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也充分了解了团委工作的具体内容,充实自身的工作经验,为日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非常感谢学院领导、老师对我的支持与厚爱,让我有在学院实习工作的机会。经过这次的实习,我更加深刻了解了学生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亲身投入到工作中,经历困难和快乐,让我更加热爱学生工作。我会以更加饱满的热忱,脚踏实地的精神去工作,以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我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学生工作做好。
第四篇:李钊怡征文
让梦想杨帆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我的理想》,它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我的理想》这本书,教我们从小就要有自己的理想,写了许多伟人因为从小有理想、梦想,而走上了成功之路的故事。邓亚萍“小个子追求大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让人民不再挨饿”,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诺贝尔伟大抱负成就“炸药之父”……这三十一个故事让我知道了他们的伟大成就,我也要向他们学习,也做一个像他们的人……
中华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从小就有着像海鸥一样、向着蓝天飞去,当一名飞行员的梦想,在8岁时杨利伟遇到了困难——他很恐高,为了帮助杨利伟克服这个缺点,他父亲经常带他去爬山,登高望远。后来杨利伟考上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毕业后做了一名飞行员,在1998年1月杨利伟成为第一批航天员,在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16日6时54分在太空遨游了21个小时的杨利伟胜利归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浩瀚的太空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是国家的英雄,为了理想而努力的奋斗、不怕任何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我也要向杨利伟学习,做一个不怕困难的人……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为饥荒人们都生病了,所以吃饭成了问题。这时,袁隆平决定培育杂交水稻。可水稻杂交的难度很大,很多外多研究人员都无法完成,但袁隆平坚决要完成,终于,在1975年袁隆平突破了难关,一批早熟高产稻破土而出。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家。因为我从小就喜爱跳舞。记得从上幼儿园接触到舞蹈以后,慢慢的我喜欢上了舞蹈,只要听见音乐,我就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跳起舞来。我喜欢舞蹈的婀娜身姿,美轮美奂的服装,高难度的动作,还有那气质优雅的身材。
理想是人生道路上导航的灯塔,为了理想,我一定要不懈地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书香燕京征文
让梦想扬帆
学校:南尚乐小学班级:六1班姓名:李钊怡教师:王丽梅
第五篇:李怡讲座报告[定稿]
“现代性”与“中华民国文学史”
——记李怡教授“民国记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讲座
by迦宁
2010年12月8号,李怡教授为我们作了“民国记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讲座,他的讲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新角度,开阔了视野,并提出“时间概念背后是空间观感的改变”等观点,引起了大家的深思。现围绕讲座中的关键词“现代性”与“中华民国文学史”,结合李怡教授的著作《被召回的传统》,梳理一下由讲座获得的认知,以及个人的理解和感想。
讲座开始,李怡老师从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入手,以一百年前至今为时间轴,以中国近代有代表意义的事件为节点,例如1911年4月的广州起义、10月的武昌起义、1912年元旦的中华民国成立,为我们还原了100年前历史的轮廓,引导大家对时间进行重新感知,总结了大家之所以对于民国历史普遍有种模糊感的原因。李怡老师指出,造成对民国历史模糊的原因之一是1949年以后,一种新的历史记忆法的出现,这种记忆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它省略了1911年!这涉及到“现代”这一历史概念。他指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以地理大发现(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时间点来划分古代与现代,地理大发现带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是不可分割,处于同一历史进程中的。现代性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呈现不同的意义,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概念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理论基础。而中国的历史以五四运动和新中国成立为时间点划分为现代和当代,中国的“现代”这一概念来自于前苏联,在斯大林钦定的《联共(布尔什维克)简明党史教程》即采用了革命史的概念,强调一个时间点的意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与之形成了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的划分,强调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此作为中国现代和当代的开端。这也造成了民国记忆的逐渐被淡忘、模糊。
通过“现代”这一概念,李怡老师将民国历史与中国文学结合起来。他提到,虽然中国现代文学以“现代”命名, 但“现代”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却长期模糊不清。唐弢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著名学者,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开创者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他的学生汪晖请教何谓现代文学的 现代”之时, 唐弢先生也只是回答说,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中国学术界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引入西方“现代性”理论。就“ 现代性” 概念而言, 西方的理念就是“现代性概念首先是一种时间意识,或者说是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 一种与循环的、轮回的或者神话式的时间框架完全相反的历史观。”而中国的“现代性”除时间意识之外,还有空间意识,他以清朝乾隆年间英国使臣来华晋见乾隆皇帝和清末第一任大使郭松涛出使英国的见闻为例,提出“时间概念背后是空间观感的改变”的观点,引人深思。
目前中国学界对“现代”这一概念的理解依然存在着分歧。在如何更好地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问题上,李老师提出了对学界现有概念的质疑。在李老师看来,“近代、现代、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新、旧文学”这三个概念都不能全面又令人信服地描述我们的文学史,我们应特别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自身情节,回到历史的本身。这就涉及到一种新的历史记忆方法——国家社会历史特定形态概念,由此引出“中华民国文学史”来替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来替代“中国当代文学史”。
李怡老师以为,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考察中引入符合历史实际的国家形态的视角, 不仅仅是呼应了中国文学史固有的秦汉-唐-宋-元-明-清的以国家社会形态为基础的叙述模式, 而且更有利于在一个准确的时空范围内厘清中国作家的特殊人生体验、社会遭遇、政治处境以及他们所依托的文化传播方式。事实证明,恰恰是在这些对文学影响甚深的领域, 中国文学因为有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在而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重要差别。至少, 我们可以看到:前者在内战—内乱—分治之下尚未被国家的意识形态体制所驯服, 它保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自然状态下谋生、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形式, 其经济待遇、人际关系、写作环境、出版传播条件都有值得注意的特点: 中国作家有机会厕身中产阶级生活圈, 保有较大的写作空间与出版传播的可能, 虽然他们不得不承受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的压迫, 也不得不面对军阀混战与日本侵略的种种灾难, 然而战争与准战争状态下的某种失序倒也带来了新的生存空间, 在这样的局面中, 一个以同人精神为主导的文学格局基本形成:以对文学的信仰为纽带构造精神的大厦, 以个体的力量为基础实现群体目标的整合, 国家的力量不断形成对个体理想的压抑和冲击, 但并未造成对个体追求的摧毁和替代。值得注意的是, 在20 世纪下半叶以后, 中国文学更多地被纳入到了一个严格的国家体制的管理当中, 作为独立撰稿人而存在的中国作家变身而为国家干部, 这一方面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保障, 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作家的身份变得暧昧起来: 究竟是作为社会的监督者与批评者的知识分子? 还是作为国家体制一部分的干部? 显然, 在国家干部的定位中, 中国文学的同人时代结束了, 中国作家更在生存环境与写作环境方面都较前者有了根本的不同。
在李怡老师的感性引领下我们走进了民国档案,他介绍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生存的环境及其地位,指出教育机构和出版传媒的发展为知识分子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民国时期知识分子获得了经济与社会地位的重大改变。比如说相对松散的户籍制度造成的作家学者的流动,千疮百孔的书报检查制度带来的创造自由,以及出版业的私营状态和稿费、版税制度的完善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等。他谈到了国民党内英美式民主派与红色苏维埃“一个政党、一个制度、一个中心”的这种对立思维,造成的内部统治力量的分崩离析,也给多元话语以成长的空间。他以鲁迅为例说明知识分子在这个制度设计中的生存方式还是相当过得去的。工人也不都是苦大仇深。地方军阀像在我们的叙事中阎锡山、韩复榘那样没文化的,其实都是刻意妖魔化的叙述。阎锡山留学日本,韩复榘在山东搞乡村教育,那时培养现代国民、现代公民教育的一部分。曹锟虽然贿选但是相当礼遇知识人。国故派的章士钊和激进派的胡适私人关系很好,互相调侃,因此现代文学史中认为出现的水火不容的斗争姿态有刻意之嫌。实际上民国文化圈知识分子之间渐进、激进和保守常常在一个学校里比如北大、清华等多元共存,在课堂上互为争鸣,而在课下,他们往往是相交甚厚的同事和朋友。这些是我们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中所看不到的,所以,感觉很新颖,对史料的掌握往往能够打开另一扇探秘历史的窗子。
总之,李老师认为以前对文学史的描述近代/现代/当代的模式是陈旧的,无法和世界接轨;“二十世纪”和“现代性”的提法又过于照搬西方了,不利于描绘和表述中国现实,这两种思路都是有问题的。而他顺手拈出的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分法是最符合中国政治社会的国情的,因而也是最有阐释力的,为重新表述五四提供了新的可能。但是,与理论相伴产生的问题也是有的,我们是政治社会,政治分期的表述是最清楚的,但是我们阐释的是和当代存在现实还密切相关的政治社会,“中华民国”的提法可能本身就很理想化。在今天的言说环境下,我们能这样想,但是能这样提出来吗?民国有孙的民国、北洋军阀的民国、蒋的民国,现今的条件离正面提出民国话语,给民国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好像还有一段距离。因为,对历史的情感态度涉及对当下的辨别和体认。
我觉得“中华民国文学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实际上的时间分期和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分期出入不大,只是在价值取向上更旗帜鲜明了一些。另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提法也不矛盾,结合当时的语境,后者的提出是为了对意识形态划分标准的一种超越,是为了强调“现代性”的延续。此外,李老师对民国文化生态和文学生产机制的重视和感性再现,让我看到了文学、文化本来应有的生态性、多元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带给我的冲击是超越了文学,超越了学术的,带来的是人性层面的思索,是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思维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