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当代科技发展与领导干部科学素质
论文
发挥青年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
【摘 要】青年人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但是在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的工作中还存在诸多挑战,如青年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充实、创新思维还不够开阔、青年创新的环境还不够完善、创新能力还未被完全激发等。本文结合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践,分析和探讨了发挥青年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的经验——不断加强青年的理论知识、丰富青年的精神家园、为青年建设良好的科研软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青年的创新思维、提高青年的创新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不断造就创新青年人才,才能不断取得创新成果,才能实现国家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青年 人才 科技创新 生力军
一、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
近三十年来,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进步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当前,党和国家把创新提高到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学发展的新高度。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郑重宣布,中国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1][2]撑。创新文化建设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建设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将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并列作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参 与市场竞争的核心,技术创新成为了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尤其是 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将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如果没有技术创新,总是步人后尘,我们就将永远受制于人,甚至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抛弃。因此,只有在危机和挑战到来之前未雨而绸缪,不断加强企业技 术创新,才会使企业永远保持强劲的生机与活力。可以说,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科技体制创新在我国创新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只有通过科技体制的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两张皮”现象,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组 织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按照创新理论鼻祖熊彼特的观点,凡是引入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和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等都是创新。依此界定,企业的成本、质量、产品差异、品牌形象、组织形式的 先进性都是以创新为前提的。创新一方面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由此 可见,创新对提高产品的质量,实现产品多样化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创新还 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依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推陈出新,才有可能在激烈的 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 前提,是企业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二、青年是科技创新生力军
毛泽东同志赞扬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如旭日初升,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同时,青年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敢想敢干,勇于尝试,有利于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要求全党都“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希望广大青年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
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改革发展攻坚阶段,需要全体人民贡献智慧和力量,青年群体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如果充分发挥青年敢想、敢闯、敢为天下先的特点,努力学习知识,积极增长才干,用创新创造为深化改革增添动力,用新的业绩为科学发展增添活力,就能使青春的[4]价值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中充分彰显。
三、培养科技创新生力军的途径
(一)是强化青年创新意识。
当前企业及企业青年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服务大局观念,克服因循守旧、封闭式的思想教育模式,在青年的创新意识强化上下功夫,把创新创效活动与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用先进的文化武装青年,使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尤其前面提到的青年对“创新”存在的两种错误认识,必须要给于高度重视。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让大家明白发明是创新,但创新绝不等同于发明。发明的结果是“由无到有”,而创新则重点 强调“由有到优”。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团组织要把强化青年职工创新意识、解决认识上的问题作为开展活动的基本前提,使广大青年认识到,创新并不神秘,而是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创新不能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通过汲取相关单位青年的创新经验,引导青工树立了正确的创新观 念,培养大胆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大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二)加强青年理论知识学习
科技创新人才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积累。
在信息高速膨胀,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就是力量”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强音,提高创新能力要求青年科研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各方面的知识。然而,知识的学习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掌握一堆现成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以理论为指导,掌握探索真理的科学方法。青年科研工作者要结合实际,勇于开拓,大胆实践,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创新,在实践中提高综合分析和独立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创新也不是盲目蛮干、无的放矢,创新实践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科学的独特发展规律。青年科研工作者要立足岗位,增强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追求最佳创新效益。
(三)丰富青年的精神家园
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不但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更要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是人的两种基本素质,两者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一个人缺乏科学精神,文化业务素质差,对社会的用处不大;但是,如果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差,缺少人文精神,即使掌握了高技术,也可能无益于社会,不能称之为创新人才。
此外,通过组织行业间优秀青年交流,先进事迹宣讲,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青年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青年员工开拓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企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及对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的执着追求,增强员工的创造力、凝聚力,发挥青年员工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四)培养青年创新思维、提高青年创新能力
“解放思想”是青年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在充满竞争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者往往会错失机遇、延误发展。青年科研工作者只有勇于打破常规,在思维方式、研究方式和创新手段上因时因事而变,才可能有所作为。尤其是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新思想、新知识层出不穷,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如果我们仍在旧模式、旧观念中兜圈子,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和突破常规的胆略,就必然会落后于时代潮流,贻误事业发展的时机,推陈出新也就势必因此而落空。
四、如何积极发挥青年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
(一)建设良好的科研软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现代管理制度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在科技创新中要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各类工作人员的行为有相应的规范可以遵循。结合知识创新工程,认真研究并确定与清能院的定位、战略目标和使命相适应的价值观,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作为科技创新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加强对“创业、创效”、“比创新、比贡献”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来调动和激励青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对创新精神的引导和培养,形成科技创新与科研活动的良性互动,使科技创新氛围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保障,使科学精神、正确的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科研人员的自觉行动之中。建立了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根据部门的差异性,制定了与之适应的规章制度,把激励创新的价值理念转化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制度和规范,建立起既能够激发创新,调动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又做到有章可循、高效快捷的体制机制。只有科研开发与行政管理体系成为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载体,才能体现企业整体的创新价值理念。
(二)提供科研和职业发展平台
企业要努力把现有科技人才培养好,坚持在科研实践中造就人才,让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科研骨干领衔正在或将要开
展的重大科研项目,同时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通过与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共建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及科研项目培养人才。
建立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化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和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建立适合企业的岗位序列和技术岗位序列,形成适合各类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重奖,充分利用当地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探索建立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机制。
(三)激励和培育创新自信,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创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青年科研工作者除了掌握广博而深厚的理论知识,培养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应该有坚定的创新自信、强烈的创造愿望和承受失败的心理能力,树立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气势和胆魄。
企业必须在在科技创新工作过程中,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原则,充分弘扬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大力倡导宽容失败、善待失败的创新精神,切实强化勇担风险、勇攀高峰的价值观念,为企业培养创新思维、激励创新自信、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五、结语
创新是企业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青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青年人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有挑战千难万险的决心和恒心,更具有推陈出新的非凡创造力。中国有为数众多的受过良好教育,聪明、勤奋的青年,他们从来都不缺乏理想。但是,青年一代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要助力中国崛起、企业发展,最最欠缺的还是创新的思维方式,以及创新所必备的多元化的能力。在发挥青年在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 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青年的理论知识学习、丰富青年的精神家园、培养青年的创新思维、提高青年的创新能力,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同时建设良好的科研软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为青年提供科研和职业发展平台。只有如此,才能不断造就创新人才,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实现国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月9日.[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6年2月9日.[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4] 胡锦涛, 青年运动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5月4日.
第二篇:如何提高青年在监督中的作用
如何提高青年在监督中的作用
青年监督员是食药监监管群体中的新生力量,青年人有其优点,也有其弱势,如何在实践中取长补短,提高青年在监督中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要提高青年在监督中的作用,首先要提高青年人自身的素质,这里所谓的素质,首当其冲的是政治素养。青年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取向观,增强保卫食品安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把食品安全事业摆在首位,才能事事在实际监管工作中分清孰轻孰重,把握监管工作中的重点。其次是业务知识,中国是个法制的国家,国家有日臻完善的法律体系,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监管相对户有越来越强的法律意识和越来越多的法律常识。青年监督员如果惰于学习,懒于长进,势必被时代淘汰,不仅无法服务社会,而且在有效运用团组织的教育职能,提升青年的政治思想素质。针对青年员工的特点和心理变化,我们不断加大对团员青年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力度。通过开展“三树一增”、“我与长城同发展、我为长城献青春”等主题教育,引导青年进一步坚定对企业改革、重组、发展的信心,增强了他们加快企业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以周末团校、座谈讨论、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网上青年论坛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党和团的理论知识,用先进的思想教育广大青年,用公司美好的愿景激励广大青 年为公司发展建功立业。通过在团员青年中开展“长城站在新起点、公司实现新发展、我们青工怎么办”专题讨论、“传承、创新、超越”主题教育和“牵手奠基者,重走会战路”等活动,让青年员工面对新形势,强化新认识,鼓足新干劲,谋求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零距离沟通。我们坚持深入基层现场,及时了解青工所想所需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做出安排。针对少数青工思想涣散,不求上进的精神面貌,团委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种事迹报告会,通过“身边人说身边事”、“先进模范”等典型事迹,激发青工爱岗敬业的热情,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取向观。
2.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引导作用,提高青工队伍的技能素质。公司1643名青工中技术工人的比例达到了80%,如何全面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和操作水平,是我们适应公司发展需求开展活动的切入点。一是深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随着钻井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展,钻井工艺技术和甲方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安全生产、生产经营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操作岗位人员作为基层工作最直接的参与者,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才能满足工程技术升级的要求。我们联系实际,找准定位,联合工会开展了“争做操作岗位百佳明星”评选活动,以此为公司营造出“崇尚技能,注重业绩”、“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活动开展两年来,已经评选出百佳明星73人次,其中青年员工达51人次。青年职工何晓宇还代表长城钻探公司参加集团公司首届钻井井控技能大赛,并获得了副司钻岗位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们在青工中深入开展的“青工技能集结号”活动,通过各种技术练兵、技术比武、业务知识培训等形式,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工岗位学习、岗位成才的外部环境,为青工搭建了成才的平台。
二是抓实“导师带徒”活动。我们以“导师带徒”活动为依托,以现场指导为重点,采取专业技术辅导与综合教育相结合,有计划的系统教学与群众性讲座相结合,并通过开展“师师互比、徒徒互赛”的同台竞赛活动,评选和嘉奖优秀师徒,极大调动了老师傅“传、帮、带”和青年员工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填补了新老技工之间的断层。几年来,参加“导师带徒”活动的200余名青工,如今已成长为一线的生产骨干、技术能手。我们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教导队深入井队“一对一”操作示范,开展标准化操作光盘随机演示教学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强化教育培训,建立了青年成才和公司发展“互相双赢”的平台,有利地促进了青年技能水平的提高。
三是巧用“四个一点”强化培训。公司团委采取“岗前培训学一点”、“见缝插针争一点”、“夜校培训抢一点”、“岗位互换精一点”的途径不断提升青年员工素质,实现青年员工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国际市场商务运作项目都要按照合同条款和国际惯例进行,为了打造一支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员工队伍,我们联合员工培训中心不断加大对赴外人员的培训力度,先后举办了英语、国际商务和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班,对回国休假的人员采取座谈交流或继续深造的办法,使其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滚动培训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先后培养出多名会英语,懂技术,通商务的复合型青年人才,为长城钻探海外事业的发展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3.开展青工主题实践活动,激发青工队伍创效能力。
一是实践育人,以深入开展“青年突击队”活动为平台,发挥青年攻坚啃硬作用。“青年突击队”是共青团的老品牌活动,近年来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但在长庆油田的施工中,“青年突击队”却发挥了重要作用,使“青年突击队”重放异彩。我们以钻井提速作为突击重点,创建提速“青年突击队”,制定提速方案,着力解决好钻头、泵压和泥浆等环节的问题,围绕钻井生产中急、难、险、重任务,全力突击,每月大型突击活动平均2-3次,充分发挥了生力军作用。为了抢时间、拼速度,每当井队完井、搬家、安装时,项目部突击队员便连轴转,有时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甩钻具、拆设备,做好搬家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后,他们顾不得休息,又投入到搬家之中。井队转入正常生产后,现场的整理、钻具的排放、场地的平整等任务也义不容辞的落到了突击队员身上,他们利用倒休时间或者正常打钻的间隙突击完成这些任务。特别是特殊情况下的井漏配浆、抢修设备等工作,突击队都充分发挥了善啃“硬骨头”的作用。在青年突击队的带领下,该地区井队搬迁时间同比缩减了2天,在外部市场实现了搬迁“五个当天”,为提速赢得了时间。陕北项目部各井队在团员青年的带动下,克服气候恶劣、施工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19个钻井队在复工到达陕北一周时间内陆续开钻,仅十天时间就实现进尺2万多米。
二是以青年科技人员和技术干部为对象,以科技创效为目标,以钻井科技论文发布为主要载体开展创新创效活动。随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施工地域的地质条件复杂多样,这就对钻井施工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与公司新技术推广中心联合,采用开展青年科技论文发布这一活动载体,积极为青年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并定期出版《青年科技论坛》杂志。活动开展两年来,共征集和发布科技论文两百多篇,营造了青年技术干部学技术、勤总结的良好氛围。随着辽河油田二次开发规模的加大,城区高危井、水平井工作量日益增多,钻一70131队二班这支平均年龄31岁的班组通过积极学习同行业中先进施工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在该队施工辽河油田有史以来第一口最深的单只水平井兴古7-H306井时,他们的学习成果和技术水平在高难度井施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仅用了144天就完成了5502米的施工作业任务,并一举创下水平段最长、潜山段最长、井深最长三项辽河地区记录,得到了甲方和公司领导的高度肯定。
三是以QC活动为抓手,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在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联合举办的QC质量改进小组表彰交流会上,我们把交流内容与公司的重点科研项目、技术改革等工作有机结合,促进了青年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解决了许多生产岗位上的技术问题。技术服务公司团支部针对MWD仪器问题影响水平井施工质量和速度的难题,组织青年大学生建立了MWD仪器修理检测服务小分队跟踪服务,实现了全部MWD仪器的独立检修调试。自服务小分队成立以来,共检验探管267根,检修脉冲发生器328只,整套调试368次,3500米以下井段仪器故障率降低到原来的5%以下。单套仪器一次使用时间大幅度增加,有效地保障水平井施工精度,提高了水平井施工效率,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篇:关于青年在国企中生力军作用的思考
关于青年在国企中生力军作用的思考
十七大明确指出,企业的发展方向,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人。科学发展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想要使企业稳步快速的发展,就要依靠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青年作为企业的生力军,为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年轻有活力,拥有新的思维和新的想法,是实现企业稳步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更好更有效更充分的利用这中坚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要认识到青年员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1、要正确认识人才问题
如今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职位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的背景下,造成了一个两级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或企业里,青年人才较多,然而可供选择的职位有限,就导致了激烈的竞争,有竞争才会有压力,才会有进步,一部分青年人才的潜力便被激发出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相对的,在一些欠发达的城市或企业里,青年人才较少,种种结果导致企业的竞争力小,从而拉开了与大企业的距离。另一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但人口不等于人才,且受到信息的限制,使人才配置不合理,导致人才的浪费。劳动者素质水平低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2、青年是企业稳步快速发展的推动力量
青年阶段是人生中最激情四射的,拥有其他阶段所没有的激情与勇气。比如,青年阶段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吃苦耐劳是青年所特有的。青年所接受的是最先进的教育,最前沿的知识,与时代相结合,与社会同进步。而且青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是其他年龄段所不能比拟的,青年是有理想、有报复、有思想、有信念、有激情的,这些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在创新争优的强烈观念下,他们能够迅速接受新事物,掌握新知识,并运用它为企业创造利益。
二、关于激发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积极性的思考
1、加强思想教育。一是坚持系统性的思想教育。以加强青年政治思想教育为主线,以实践和增强共青团员主题意识教育活动为抓手,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沉下心来干事业,集中精力抓工作。二是坚持经常性的思想教育。采用主题团日活动、集中培训等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和学习活动,以学习推工作,以工作带学习。三是坚持动态性的思想教育。在坚持思想教育的政治方向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团员青年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思想教育的内容。
2、结合中心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心,深化青字品牌建设,推动岗位建功,为公司发展提供青春正能量;基层团组织要结合实际,在“固定动作”上加以整合和创新,形成自己的团青品牌。
3、做好激励调动。一是目标激励。要为青年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相应资源,帮助员工成长发展。二是荣誉激励。选树先进青年典型,在表彰奖励和学习宣传的同时,把他们作为重点培养推荐对象,分层分级做好“推优入党”、“推优荐才”工作,激励青年成长成才。
4、拓展教育方式。一是灌输式教育。通过长期不懈地、全面系统的灌输式教育,增强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关注公司的命运,激发最大潜能。二是引领式教育。坚持用企业文化引领广大青年员工,促使青年员工领会企业精神,认可企业价值,按照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工作,从而减少企业目标管理实施中的人为阻力。三是熏陶式教育。要疏通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进而调动青年员工的积极性。
5、创新工作载体。一是实践建功效益化。树立效益意识,注重活动内涵,使团员青年的实践建功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同频共振。广泛开展“号、手、岗、队”创建活动,不断提升青年职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引导他们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实现建功和育人的统一。二是青年服务多样化。要深入团员青年,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的实际需求。通过岗位培训、技术交流等活动,辅助公司对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要深入了解青年发展需求,在青年人际关系、心理疏导、婚恋交友、文化娱乐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三是青年文化丰富化。在设计活动方式时,改变干部设计活动、青年参加活动、干部评价活动的传统模式,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深入了解青年需求和主动征集意见,制定活动的内容方式,以灵活多样、多渠道的形式满足不同层次青年的文化需求。
三、要明确认识到青年是企业的生力军
青年员工是企业的新鲜血液,是企业里的一支新生力量。青年员工有其特有的工作热情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他们有认识自我并超越自我的信念,在工作当中有干劲有激情。他们所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工作理念,更是对工作的追求和向往。在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便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而人才和能力便是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怎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仅要靠先进的技术,还要靠人才,而青年员工便是这股强大力量,这队企业的生力军。
21世纪的青年,工作应当从青年群体最根本、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出发,发挥企业优良的传统,培养青年人才、重视青年人才、留住青年人才。思想活跃,独立性强,学习能力强是他们的特点也是他们的优势,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只力量将会为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志强.传承五四精神,发挥青年在企业创先工作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09,(10):142.[2] 莫建丽.发挥团员青年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20):44-46.[3] 付悦慧.浅谈青年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经管视线,2013(09):175.[4] 汪媛媛.浅谈如何真正发挥青年在企业中的主力军作用[J].经管空间,2012,(3):81.[5] ?x诤.浅析青年与企业文化[J].大庆社会科学,2011,(5):111-112.[6] 李玉清.浅析如何看待青年人在企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人力资源,2012,(8):198.
第四篇:关于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关于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助力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市、县(市、区)科技局(委),有关单位:
特色小镇建设是我省加强供给侧改革持续增强增长动力的重要举措。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好服务和助力特色小镇建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结合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布局建设众创空间或星创天地。市县科技部门要加强与特色小镇建设单位的沟通和联系,立足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主动谋划并建设众创空间(星创天地),鼓励打造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特色小镇,通过提供工作和社交空间,搭建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吸引科技人员入驻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将特色小镇打造成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对布局特色小镇建设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符合条件的优先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并报国家众创空间备案,纳入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管理。
(二)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根据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定位,支持有条件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专业科技
企业孵化器。已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并有条件整体搬迁入驻特色小镇的,设法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补偿支持整体迁入特色小镇。鼓励国家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结合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和技术需求,在特色小镇设立分孵化器,充分发挥和利用已有的资源和管理经验为特色小镇创新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
(三)在特色小镇布局建设技术市场。市县科技部门要结合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定位,谋划建设专业网上技术市场或分市场,充分利用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实现网上信息发布、成果展示、对接洽谈、签约交易等功能,形成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创新服务链,打通特色小镇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加强有效科技成果供给。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实体技术市场。
(四)围绕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和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根据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创新研发、创意设计等需求,支持地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牵头或若干家企业联合在特色小镇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或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符合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的,优先纳入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计划,并给予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相应政策的支持。
(五)谋划设计并启动实施一批特色小镇科技项目。市县科技部门要结合特色小镇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要求和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在产
业技术创新、科技与文化融合、智慧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和创意生态农业等方面主动谋划设计并启动实施一批科技项目,符合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要求的,优先给予立项支持。
(六)启动实施特色小镇专题研发计划。倾斜支持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科技攻关,结合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需求,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影响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建立特色小镇科技示范工程。
(七)支持特色小镇嫁接现代科学技术。市县科技部门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广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智慧制造、机器换人、农业农村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和产品,构建适合新业态发展的运行环境,探索和创新一批适应市场机制的新模式,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小镇主导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打造一批互联网特色小镇。
(八)对接特色小镇加强科技服务。要积极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加强特色小镇的科技合作。公共财政支持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向特色小镇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为特色小镇提供技术咨询、检验检测、合作研发、创意设计、知识产权等服务,全力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发挥“创新券”作用,支持特色小镇的科技型企业充分利用创新载体的科技资源,降低企业和创业者的研发成本。
(九)建立特色小镇精准服务制度。市县科技部门要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当好科技“店小二”,做到“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加强与特色小镇建设单位的合作,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倾斜支持特色小镇建设。要做好入驻特色小镇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落实好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等政策,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条件的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辅导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特长,围绕地方特色小镇建设技术需求,主动做好对接和服务。要主动跟踪并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调研,征集技术难题、项目合作和人才引进等需求,解决特色小镇和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十)建立特色小镇重点联系制度。已规划启动建设特色小镇的市县科技部门要尽快建立科技部门重点联系制度,主要负责人为服务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联络人,牵头做好调研,协调并解决科技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力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
(十一)本意见至2016年 月 日实行。
各级科技部门要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科技部门的重点服务对象,整合创新资源,为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助推我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16年4月13日
第五篇:逻辑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逻辑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全力发挥全民族的创新精神,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早在1995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培养造就大批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就必须重视逻辑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逻辑思维不但自身有创新功能,而且它还对我们的创新活动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逻辑思维和科技创新的含义
什么是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指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 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形式。在人的认识过程中, 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 运用概念进行判断, 运用判断进行推理, 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认识,人脑的这种活动过程就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方法的种类:分为狭义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广义的逻辑思维方法。前者是形式逻辑方法,如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比较和分类与类比法等等。后者是指一切逻辑思维方法,即包括一切逻辑思维形式、规律和规则,如从抽象的规定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等辨证逻辑思维方法,均属此列,因此广义的逻辑思维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和辨证逻辑思维方法。
那什么是科技创新呢?要知道什么是科技创新,我们首先来看看社么是创新:创新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成果、社会成果、物质成果)的认知和行为过程。所谓“科技创新”是指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拓生产新领域,开发高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占据新市场,取得新效益。“科技创新”的涵义很广,既包括自身或单位内部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也涵盖从国外引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新设备等,如何让技术创新发挥巨大的作用,关键是取决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速度
有人认为, 逻辑思维只能把我们引向同义反复, 它不会创造任何新的东西, 本身不能提供任何新的科学原理, 事实上, 这种完全否认逻辑思维创新功能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 逻辑思维不但自身有创新功能, 而且还是直觉、灵感、联想等创新思维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逻辑思维是人们在实际思维过程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关于思维的模式、规律和规则, 是“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 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①, 它不但没有限制人的思维的创新性, 相反, 逻辑思维自身有着很强的创新功能,而且对推动科技创新起着重大的作用。
二、逻辑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一)由逻辑思维的概念可以看出,概念、判断、推理是逻辑思维的具体形式, 而这些具体形式本身就具有创新功能。
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具有创新性的。概念虽然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虽然来源于感觉和表象, 但它又不同于感觉和表象。概念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 它不是生动的直观, 它已经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概念能把握感觉和表象所不能把握的东西。所以, 概念对事物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摹写, 而是一种创新, 如果没有概念的这种创新,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片面的、现象的层面上, 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要对事物作出恰当的判断, 不应当只看到事物这一方面的情况, 也应当看到事物其它方面的情况, 不应当只看到事物的目前的情况, 也应当看到事物的过去的历史情况与将来的发展情况, 而且还要在事物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因素中, 看出哪些方面或因素是主要的、本质的, 哪些方面或因素是次要的、非本质的, 这要求我们有关于事物的丰富实践与深刻认识, 可见, 作为逻辑思维形式的判断不同于直接陈述感官所反映的情况, 它是经过逻辑分析加工整理后才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 这种断定相对于简单的陈述而言就是一种创新。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所得出的结论是根据已知判断所推出的新判断, 因而它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性就更为明显。它是我们在纷繁的万物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有力武器。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知识的结论, 它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人们在提出新的思想, 新的观点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演绎推理的指导和证明, 否则的话, 这种创新就是盲目的创新。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结论的推理, 它的结论已远远超出前提的范围而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人们往往要借助于归纳推理发现新的知识, 从经验的事实中找出普遍的特征, 因此它更是一种极富创新功能的推理方法。类比推理是根据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的, 而且已知其中一类对象还具有其它的属性, 由此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其它属性的结论, 这种推理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 它同样是从事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用来比较的属性是已知知识, 是原有知识, 而断定其另外的属性则是创新知识, 因此, 类比推理是立足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科学的一种有效的探索方法, 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开阔思路, 提供线索,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作用,可见, 推理本身就具有非常明显的创新功能, 正如恩格斯所说: “甚至形式逻辑也首先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 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②
(二)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直觉、灵感、联想通常被称为非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如有些学者认为:“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幻想、想象、直觉和灵感..如果形式逻辑的功能在于‘发现’, 那么, 非逻辑思维的功能则在于‘突破’ 和‘创新’。”直觉、灵感和联想在创新思维活动中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不能把它们理解成创新思维的全部, 也不能把它们与逻辑思维完全对立起来, 不能说逻辑思维不是创新思维, 直觉、灵感、联想才是创新思维。逻辑学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理应更加贴近生活,而逻辑思维是人们在学习、工作中所不能缺少的基本思维。从经典观点看,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为手段的思维活动。人们在认识对象或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对对象本身的确认、对象本身的性质或评价以及对象与对象间的关系及发展的内在机制,都不能离开思维形式。从思维过程方面看,逻辑思维是按逻辑的秩序一步一步来完成的,即一个环节扣一个环节的连锁联系,而每一个进程都有明确的依据,只要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缺少依据或依据不当,整个思维过程的有效性将会丧失。人们在思维过程如果没有形成敏捷的思路,思维是无法展开的。就如一个企业的生产、消费、分配及效益等方面,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失误,都会给整个企业生产带来损失,所以,逻辑思维本身就是一个严密联系系统。从思维的目的方面看,思维一方面有利于人以丰富思想、启迪思路、独辟蹊径和“举一反三”思维方法的提高。而最重要的是以获得准确可靠知识为目的,这也应该成为逻辑思维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它的创新所在,逻辑思维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创新思维是人们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把逻辑思维(概念、判断、推理)和非逻辑思维(直觉、想象、灵感等)结合起来的一种综合性思维形式。它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自觉地、能动地把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运用于实践过程,并取得独创性、开拓性和新颖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活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结合,运用于实际,是开展创新思维的必要途径。逻辑思维可以发现真理,但发现真理只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开端,而发展真理、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才是认识的归宿。只有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个任务。发展创新思维是为了充分发掘人类创造潜能,培养优秀人才。恩格斯讲过,形式逻辑是形成新结果的方法。可见,逻辑思维对人类思维的发展,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创新思维的创造力的产生要依靠思维能力,靠想象力和观察力,综合产生的创造性思维,即通常说的,现代人的智力。创新思维的产生,需要思维的创新。创新与守旧是一对矛盾,是发展与保守的斗争。现实生活中的惰性、守旧、僵化,思维中的随机、片面、主观,恐怕比比皆是,这对决策、社会经济以至整个事业的发展,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要实现思维创新,使思维更敏捷、更科学、更全面,确实要有一个转变过程,转换思维方式。建立创新思维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必须把创新思维提高到全民教育对策的重要位置。现在人类正迈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创新思维是时代的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过去依靠少数人的聪明才智占领世界市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整体竞争,要占领世界市场,要发展科学技术,必须提高国民素质。毋庸置疑,科学思维的创新能力,是全民基础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专家预言,“面向21世纪的合格劳动者,应该掌握三张证书,即学历证书、资格证书及事业心和开拓能力证书。如果没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的证书,就跨不了21 世纪的门槛。开拓精神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拥有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形势。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有密切联系,两者是在创新的层面上实现辩证的统一。逻辑思维要实现变更、创新,才富有生命力,创新思维离开了逻辑思维就无从谈起,两者是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没有基础,就没有创新与发展,逻辑思维在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思维形式。是在相对稳定的形式上的认识,即从静态方面对思维对象的考察与分析,创新思维打破了传统思维的框架,给逻辑思维赋予全新的内容,以独创、开拓的思维方式对思维对象的考察与分析,两者可谓平衡与开拓的关系;逻辑思维往往以严格的思维方式和规则进行思维活动,这一方面表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但也表现了它存在一种遵循常规的局限性,创新思维是对常规思维方法的超越,它打破常规,意在创新,所以两者也体现了保守与创新的关系。在逻辑思维的基础建立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由之路。
(三)逻辑思维对我们的创新活动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逻辑学研究思维的逻辑结构及其规律和规则, 这些结构、规律和规则往往可以简化为一些由符号组成的形式系统, 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它可以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运用这些工具, 就能使我们更科学地认识事物、更准确地表达思想、论证事理, 使我们的思维符合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 这对于我们的创新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一, 运用逻辑方法收集获取材料事实是创新的必要准备知识的创新, 要建立在大量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知识和经验越丰富, 也就越能观察和发现新的问题, 越能有效地选择适合于自己进行创新活动的领域, 也就越能开辟出创造性的新天地来。没有了对于材料事实的收集, 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 无水之源。要科学地、有效地收集材料, 需要掌握一定的逻辑方法, 这种逻辑方法有很多, 但概括起来主要有观察、实验、模拟、社会调查等等。第二, 运用逻辑规则分析批判既成知识是创新的逻辑起点发现问题是知识创新的起点, 而问题的发现总是在既成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任何创新都是对现有事物的否定, 只有通过对现有事物缺陷的分析和批判, 才能发现其自身的局限性, 才能提出问题, 也才能创造出高于它、超越它的新事物、新理论。如果我们没有了这种批判, 对已有的知识只是一味地全盘接受, 那么人们的认识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 创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贯穿在这种科学的批判性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就是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则。第三, 运用逻辑方法加工整理经验材料是创新的重要途径科学理论和科学定律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的特征, 所以, 知识创新的本质应该是一个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过程, 要完成这一过程, 就要对收集的经验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间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表示的普遍特征, 由此探索自然界的普遍真理。”③可见要得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 就必须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的逻辑方法对所得到的经验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和整理, 从中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这是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即使是象直觉、灵感、联想等这些通常被称为非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也不过是在千万次的逻辑分析的基础上的一种“顿悟”, 也必须要有逻辑思维作它的准备。第四, 运用逻辑程序检验论证所得理论是创新的可靠保证。科学创新的目的在于要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新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 人们通过创新活动所得到的认识是否正确, 还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程序对它进行严格的检验, 如果对一个新思想、新理论不能作出逻辑上的解释和论证, 就不能算做一个论证严密的科学理论和科学观点, 当然, 这种逻辑检验的基础是实践, 逻辑分析的规则是在人类实践千百万次的重复中固定下来的,逻辑证明的结果要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第五, 运用逻辑手段扩展深化新的理论是创新的层次升华创新的生命力在于永远超越, 永远出“新”, 人们通过创新得到了新的知识、新的理论, 这并不是创新的结束, 而是新的创新的开始, 人们可以通过相应的逻辑手段扩大人类认识事物的范围, 使认识超出现有的领域, 或者透过现象概括出它的更为一般本质, 使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从而帮助人们获得更新的认识, 开始又一层次上的创新, 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 人类的新知识才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综上所述, 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它不但自身具有创新功能, 而且还可以为我们的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工具,能够极大地推动创新活动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习逻辑知识, 积极培养逻辑思维,培养出一批具有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为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① 列宁:《哲学笔记》, 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版, 第23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174页.③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上海: 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76页.④ 杨宏郝《论逻辑思维的创新功能——兼论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学术论坛》,2001 年第1 期(总第144 期)⑤ 尚秋荣 , 王秋玲《论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6 月,第20 卷 第2 期
⑥ 王月玲,《逻辑在科学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 期,总第8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