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精神文明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与凝练作用
论精神文明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与凝练作用
1986年7月,邓稼先逝世前十几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到医院看望,并授予他全国劳动奖章和证书。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可为什么有那么多在国外学有所成,且待遇优厚的科学家们都毅然相继回国呢?是热爱祖国建设自己的家园。但同时却似乎还包含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因为科学的发展毕竟还是没有国界的!
抗战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国统区的知识分子,历经险阻,奔赴条件十分艰苦的延安来投身革命、发展事业呢?是抗日救国保卫自己的家园。但同时似乎也还包含着一个同样更为深层的原因在其中,因为当时全国人民毕竟都在抗日救国!这是为什么呢?这大概就是精神世界的东西在起作用。这个问题多少年前就有人提出过(熊毅:《要努力建设科学技术领域的精神文明》,《科研管理》1982年2期)。的确,在上述两种情况、环境的条件选择中,就其个人生活条件、环境来说是差了些,就其个人所从事的具体事业发展来说,也都确实是不如过去的。但我们可以发现重要的是其在工作中的心情却非常不同——很愉快。这预示出其精神上的摩擦、压抑所造成的痛苦,不亚于物质贫困所造成的折磨。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精神上的摩擦、压抑甚至是对立中所造成的痛苦的欲望而所致。具体体现在到了新的环境后其同志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其工作、奋斗的目标一致,使民族、社会、组织有效地发展,而不是为某个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领导者(长者)非常好的作风,使周围的人们都真切地时刻地感受到追求真、善、美的风范。人们的创造积极性、工作热情、主动性一下子充分地涌现,而爆发了出来。创造出了抗日战争、新中国建设等让不少人,尤其是外国人想象不到的人间奇迹。
在我们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以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创造支撑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也使我们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征途中再次产生着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大师们能够在物质经济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做出(提出)先进的科学成果和预见呢?相反,不少科技工作者的物质待遇提高了、优裕了后却并未取得什么成就,也未使科学技术有效地发展,更有甚者还适得其反。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是精神世界里的东西所起的重要作用的结果。
二、精神形态→物质(精神)生产的作用
唯物史观对世界的本源经过了反复的对比、辨别、争论,已明确地使我们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决定并影响着人的意识的存在与作用,科学的解决和形成了唯物史观之世界观方法论最基本的问题,使人们走上了客观地认识世界之路。不过,我们切不可忽视,马克思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就指出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它清楚地告诉我们认识世界仅仅是个开始,根本的是改造世界。事实上,人类从一开始就一刻也不停地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改造世界的活动,而在改造世界中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人类的发展实质上是人类创造物质世界——物质财富生产的发展,而能使人与动物产生本质性的区别(升华),在于人不仅能够像动物一样被动地接受自然环境及其恩赐,还能主动地接受自然环境,能动地改变(造)客观物质世界。人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形态的价值,本质上都是其精神形态价值转化的结果。“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就是说人在进行物质产品的生产中首先是在头脑中形成精神形态的图景,其精神形态的认识及其产品在人生产出物品(化)之前就已在大脑中先于物化(质)产品生产表象了出来。因此,在人的生产需求不断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就是首先在人的精神形态价值作用下通过生产实践产生出具体的物质形态价值,这种物质形态价值不断地满足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上的需要,人们各种需要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文化上的满足又促成(再生)出进一步的精神形态价值需求而产生以致无穷的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如果仅仅是简单重复已往的活动的话,即如果仅仅是主体的一种本能活动的话,就似乎看不到人、人类及其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而这里恰恰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地不断以其智能主动、能动地改变(造)世界的活动——即创新性的活动就显得极其明显与重要。
语言是人类表达自身精神形态的认(知)识及其产品最早的发明与方式,人类自发明了文字后,就使精神形态的东西摆脱了对个体生命依赖的不稳定性,能够以物质化了的形态的方式确定性地并超越时间和空间地表达、记载与传播。这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就越来越显现了出来,在进入了以科学技术的有效发展来予以支撑的知识经济时代,就要求人们务必从这个生产需求不断发展的过程的源头起,注意其精神形态中的主体价值追求以及公正性与科学性,使人们的精神文明的作用与建设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凸现了出来而不可回避。
主体价值追求
在人的自身生存与发展中,人是无法孤立地存在与生活着,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形成着自身的知识(认识)系统,情感意志系统和核心的价值系统。在价值系统中主体价值追求一般表现为个人对具体的物质性价值和精神性价值的追求,其根本表现的是社会性价值的追求,这种社会性价值集中体现在人类及其社会发展中个人要产生出尽可能大的力量与作用来实现自己(主体)的意志与愿望。自古以来,驾驭、奴役、统治(帅)着家(氏)族、民(种)族、地域、国家的权力,在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中起着至高无上的作用。权力虽是一时的,但有了权力就能任其发展,有其威慑和驱使的作用,使人们非常注重对权力的获取与运用,使人类在历史上出现争夺权力的相互残杀,明争暗斗屡见不鲜。权力,就成为了历史和现实人物作用、功绩以及(评)判断其地位的坚实力量,成为无数人理想中、心目中、实际生活创造中自身追求的一个极点。
18世纪以来,商品经济形成,资本集聚、扩张、充斥着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在货币无可置疑地充当着人们一般劳动、财富的衡量尺寸以利于分工交换的同时,人格、名誉、财富、权势的金钱化又使资本成为了力量的象征。成为了无数人们内心深处所追求的另一个极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作为无形资本的知识——这个人们在社会、生产、科学实验(思维)活动中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及其升华,将日益成为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组织、一项事业以及一个人竞争地位、成败发展与否的关键因素。知识的可复制性,广泛使用性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和社会进步的竞争性,不仅在知识的创新能带来更大更多的利润和金钱,并成为支撑、左右权力的重要力量,而且更使高知识和名望的人不可能对创新实行垄断,全面领先;后来者总是可以也必然要运用自己的智力资源从实践中、社会发展中寻找出创新的切入点,在某个方面或某些领域中争取到,抢占到市场、社会乃至于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而有所突破和发明创造。真正地闪烁出其人生价值光芒来。权力和金钱既是外在赋予的,就可以(也会)被外在所收走(剥夺);而知识却是人类所共识、共有的,并将铭刻在文明的历史之中,创新则是人之主体所特有的,是无法强加、强迫以至于掠夺的,它只依存于主体的存在及其作用(追求)的发展。于是“知识就是力量”将越来越凸现在我们所有参与竞争的人面前而公平、公正地接受着市场、社会、历史的检验和取舍,真正地使一个人的实际作用与其真实的能力相吻合起来了,从而更能激发出人、人类创造出更大的能量来改造世界、造福我们人类自身。
很早以前约纳坦·斯威夫特(1667-1745)曾深刻地指出:“无论是谁,要是能在同一块土地上使一株原来只长一个穗的玉米长出两个穗来,或一根原来只长一片叶子的草长出两片叶子来,他就会值得人类更好地看待,而他对他的国家所作的根本贡献要比全班衮衮政客们加在一起所做出的贡献还要多得多”(转引自,J.布罗诺夫斯基等主编:《人类改造自然(技术)》第17页,科学出版社,1965年10月版)。
1948年爱因斯坦毅然拒绝担任以色列国总统的邀请,曾明确地说道“政治是当前的,而一个方程式是一种永恒的东西”。这透视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履行职责的称职总统会是很多的,而真正能探索出客观自然变化发展规律的人却是少有的。相比之下哪个更具有永恒的价值,不是更为明显了吗?鲜明地,极具代表性地表现出了其主体价值追求在个人精神世界中的指向。
对比邓稼先、杨振宁这两位挚友的物理学家的成功与成就,有人认为杨振宁的路走对了,要是像邓稼先那样回国就没有得“诺贝尔奖”的希望了。但邓稼先回国为中国造“两弹”的贡献鲜为人知,现在看中国没有“两弹”就没有大国地位,这一事实越来越清楚地摆在了中国人民,乃至一切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面前。为此,邓稼先曾明确地说:“一个科学家能把所有的知识和智慧献给祖国,使中华民族摆脱任人宰割的命运,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骄傲和自豪的?”当中华民族这个曾有着辉煌的文明古国实现了伟大民族再次辉煌后,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之时,就会有更多的人看到、领会到邓稼先所走的路的真正意义,就会有更多的人发现并记住邓稼先。
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给邓夫人所发电报中的一段话非常值得我们沉思:“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谊。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杨振宁说得很清楚,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最有价值的。他在写这句心里话的时候,不正是想到了邓稼先的贡献是真正永恒的吗?
人们在其自身生存与发展中,对权力、金钱、知识的认识,追求及其嬗变与升华中不论是在对其获取,还是运用上都自始至终存在着其追求者精神形态的文明与否之源本。即是采取的以真善美的还是假恶丑的行径,而作用并产生在所形成的物质(化)形态之中。将直接并愈来愈明显地影响到其人们、事物、事态及其历史的发展与变化。迄今为止,直到将来这都一直会支配着具体的人的作用与其发展,即使这始终都存在着对人及其社会发展起着正面促进或反面阻碍的作用也是如此。
公正性追求
人毕竟是从动物脱胎而来的,其不同时期(时代)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兽欲、私利、名欲。而人却又是高于动物的,无时无处又都是在设法超越、升华式地走出这些束缚来有所作为。因此,在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分工进取的追求中,从其内心深处的精神形态中就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一个追求公正性的原则与否。即为了达到自己的一定目的是在公正性原则下,光明磊落地获取还是不管什么手段,只要目的能达到即可的选择,从而使人们创造形成、获取到的物质形态价值或充满了人世间的艰辛、真情实意的博大与关怀,或是血淋淋的压迫欺诈与龌龊。更有甚者甚至出现即使不能流芳千古有所作为,也要干个遗臭万年地铤而走险。
在社会、时间、历史的磨砺和检验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思索出真正的追求应该是在既定时空有限的环境中寻得平凡,学会放弃。只有放弃邪恶、庸俗、污秽、浮躁、贪婪、虚伪、浅薄才能形成善良、高尚、纯洁、沉静、廉洁、真诚、深沉的秉性,从而能够去追求在既定时空是无限的卓越,以用力、协同、勇敢、探求、奉献、攀登、责任„„创造出健康、前进、搏击、乐趣、满足、成功、动力,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使自己的人生不仅获得最大的物质财富,更能够获得最大的精神抚慰、愉悦,放射出不朽的光芒。
在人性与兽性的对比、摩擦、争斗中,人们愈来愈清楚地看到、意识到虚假、欺诈、恶意的行为中那阴暗、肮脏的灵魂在阳光的照射下,将原形毕露,无地自容,因此,人们在追求公正性中就常常以建立公开透明在阳光下操作的机制,并把它作为衡量其是否勇于走向公正性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科学研究这一人类最高级的智力活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的竞争(赛)特点决定取得原始性创新的成功、胜利只有第一,没有也不必再要第二、第三地去做;其实质内容相同的竞争(赛)只有这一次性、不必再三再四地重复讨论而进行的不断探索发展中,可以说是人类各项活动中存在着的最为公正的一种永恒性的竞争(赛)。具体地对每一个(正常的)人的智能创造来说,即使现实中有很多不平等的背景、经济条件、圈(业)内人士、马太效应等等,但必须看到:生命,每人都只能有一次;时间,都具有一维性,抓不住就会白白流失;创新,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事事有创新之点,人人是创新之魂;信念和目标,是无须也无法付费获得的,一个人不论生活在人世间的哪一个角落,无论是王子或贫儿,只要想拥有它们,就随时可以得到。而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实事告诉我们,信念的确立不需要钱,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产生价值以致于迅速地升值。信念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而这个信念正是人的精神形态最高形式的集中体现之所在。从而把人的智慧,公正,坚忍不拔,自我控制,爱,积极的人生态度,勤奋工作,正直,感激,谦逊的美德,极致性地发挥出来。使人类自身发展迎接着真正公正性的万道曙光。
科学性追求
科学是什么?是有关自然、社会和意识的系统记录下来的较为正确的已知知识体系,比起全错误的知识或更多错误的知识是较为正确的,比起更大范围的未知,仅仅是有限的已知知识而已。因此,既定的科学知识,相对于迅速发展着的事业、社会及其世界来说,都是极其有限的,只是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真理,随着时间、条件、地点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尤其是人们的认识水平、能力、条件的不断提高,进入知识经济竞争发展的时代就愈来愈要求人们在开放、平等、宽容、自主的环境下,向着更难、更高、更广的领域进军。这里,一个人的价值观及其追求就直接决定了其精神境界的不同是否升华,信念、科学目标的设立是否远大,从而影响并决定了其能够做出什么样的创新性成就。而在这之中“追求真理是科技工作者价值观的核心”,即“能否在世界上率先提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论”(路甬祥《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及其时代特征》《科技导报》2005第11期)。做出新发明、新创造,引领起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事业。
为此,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行物质文化生产建设中就逐渐地形成了对科学性的不断追求,而在这个追求中其探索研究的过程和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有人说过,科学研究的过程就像搭着脚手架盖大楼的过程,一旦大楼完工,脚手架拆除了反倒使人不知道大厦是怎样盖起来的了,现在人们怎么也搞不清埃及的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就是例证。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蕴涵着其探索研究的过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人们(类)追求科学性最直白的表述。这个过程包含着探索者在建成大厦中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之精神,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精神的凝聚。作为这一科学精神的成效与其科学大厦相比,就更是让人们有些摸不着头脑,仅仅看到大厦的存在,而无法理解在其探索,研究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的根本所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脑力劳动、知识的作用越来越成为比原材料、资本、汇率更重要的经济因素后,就使精神形态的作用愈来愈凸现出了有形性、现实性、实用性的特点,即使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不一致性和渐进性决定,它的作用始终具有一段时间的潜在性,但在明显的成功事实面前,却使人们越来越感到了精神形态那文明追求中神秘的光彩。
精神是一个有着多重含义的复杂性概念。它是某一群体在社会、生产、思维实践中长期活动、演进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有关心理素质、品德、性格、情趣、风尚人文(人际关系)氛围等因素的整合;它是其(某一)文化现象的内蕴、实质和原则的体现;它也充分地集中体现在其典型的代表人心态中较为稳定而深刻的深层结构的内容之中。从而反映出它不仅引导、规范着人(们)的角色行为,形成着一定的主体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生态度,并定型化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生存和追求方式。从中也就展现出其深刻而又相对稳定的人格模式,成为人们、后来者心目中的楷模和行进中的指示器。具体到科学精神其所弘扬、昭示的,就大致包括了贯穿于人类一切科学技术活动,一切科学探索过程中的客观变化趋势即其创新发展中的一般准则和依据。
欧洲是从“文艺复兴”后开始崛起的。既是先有文学艺术的发展后又有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当时欧洲首先从价值观、人生观上认识到了人的最大价值应该体现到对永恒的精神文化产品(遗产)——文学艺术的追求中。随后渐渐地感到了科学发现的理性追求更具有永恒、正义的价值,冲破了神教的统治束缚而实现自我。
这正是人类在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中的重大转折与升华的具体体(表)现。
三、心理和谐→社会(促进)发展的作用
社会生产、生活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长此下来,必然形成一定的信任,诚信以至于相互信赖、依靠、依托心理之上,最终形成多种要素相互配合、协作,互相统一的复杂综合(系统工程)体。这种心理和谐、目标一致就能更友好地激发人们、相关联的社会组织成员们团结一致地去追求,实现更丰富、更深厚的物质文化财富与真、善、美,而产生更强烈、持久的精神愉悦、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出现行为受挫、造成心理挫折就会从内心深处,从精神上打乱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必须相互信任、信赖之共事心理的关系链,出现不畅通、不和谐,甚至于阻断而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发展;无法创造(新)性地发展。陷入维持现状之境地,落入按部就班的没有了生机的泥潭。
例如,某单位为鼓励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对其公开发表了的文章和创新性课题成果给予适当的激励,并在内部公布。头几年都予以兑现,后来就不了了之,造成了有所追求的科技人员心理上很不痛快,渐渐地就产生了“向后看”的心理。结果在市场经济的自主竞争的发展中,致使一些真正优秀的人要么走了,要么离开了这个行当;而在更多的人中产生了大家能过我也能过,何苦呢?没了进一步主动向上向前的进取精神,你给什么任务就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就算什么程度;没事做是领导的事与我无关地“等、靠、要”起来了。这里就是其政策的不执行导致了人们心理上的不畅所致,从而阻碍了人们那极其难得的创造精神的闪烁。这是因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46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版)。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要充分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有效地激发出人们自身潜在的巨大的内在发展动力。
决定人的当前行为的力量大体上有四种:过去的经验,对目前情况的知觉,对将来目标的认识以及内在的信念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及其利益多元化使人们现实地看到必须注意正视经济效益,不注意与其相适应的效益收入是唯心的,不现实的,必须以市场及其实际需求为牵引,建立利益驱动机制。但完全靠“钱”的驱动也是不行的,尤其是有一定科技文化层次、周期的工作、事业,没有对将来目标的认识和在现实中逐渐形成的信念、理想是不可能执着追求,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不可能取得持久的高效益和事业上深层次的发展,这就要靠精神,责任感、使命感的支持来实现,这就要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实现。
科学在她刚刚产生时,步入科学殿堂者,是一种理性很强却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自觉行为。随着科学事业的一步步拓宽、发展,进入十九世纪以后,科学技术在商品经济中的有效增殖作用日渐明显,科技研究的职业化已逐渐成为绝大部分科技工作者们谋生的手段,以科学学术研究、技术发明与创造(新)支撑实现的劳动来换取自己的回报。因此,在科学的殿堂里总是有三种人,一种人为了谋取功利,另一种人为了满足兴趣,再一种人为了追求真理。天使要把前两种人赶走,只留下第三种人(爱因斯坦语)。然而在真正的真理追求中,在做出前人没有或没有做出的探索中,这种耗时费力、艰辛寻求的人生奋斗中,特别需要人们、社会的支持理解、承认、认可,即使是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在未被市场认可(成功)之前也存在着一个人们对其创新性行为的一种宽容、支持的态度,而不是世故地冷漠、漠视、嘲笑、挖苦,直至嫉妒、排挤、恶意中伤,置于死地而后快。创造者们极其渴望有良好的制度、文化之环境。
为此,人们本能地自觉地追求着更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潜能)作用的更为公平、公正的,最为科学、合理向上的机制,轻松、愉悦的环境与文化氛围。哪怕是当时的、眼前的物质利益,经济条件有所损失、下降,只要能克服其精神上的摩擦、压抑,也在所不惜。像蜜蜂一样弃暗投明,义无反顾地向着光亮处飞去„„这尤其是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者、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者们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最具典型代表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知识具有精神的非物质属性,从而使之具有无限的延伸性,可供人类重复、共享使用。而知识系统的巨大变化都源自于创新所引起其知识的高速增长,这种增长实质上就是人们(类)精神力量的增长。小到一个组织,大到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直至全人类。只要我们的心理和谐,就能酝酿出、创造出、激发出人们在内心深处蕴藏已久的精神力量。
我们在追溯以往人类曾经历过的愚昧、人身肉体与精神上的折磨、受到自然和社会奴役束缚的痛苦,而感到有幸生活在今天,享有人身自由的幸福;又往往在展望未来理想世界(社会)高度发达、自由的思索中深感自己今天经历磨难的不幸。然而,人生的真谛就会从这种幸福和不幸的理性认识中产生,从而找到自己(人类)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的行业事业中如何并怎样实施、实现、实践人类共同向往的事实。在通向人类理想世界(社会)的道路上闪烁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不朽的光辉业绩,使个人的人生业绩植根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之中。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及其事业,无论多么轰轰烈烈,最后都只能化作一滴水,融到真理的长河里。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足迹中能不能踏出人类延续发展、创造之真理呢?这应是一个愿意使自己人生最有价值意义的人经常思考的问题。只有用自己一生的辛勤,光明磊落的追求,无私的探索创造出真正的真理长河之水,才可能在这不断汇聚的真理长河中永生。
这就是人生的价值,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第二篇:逻辑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逻辑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全力发挥全民族的创新精神,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早在1995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培养造就大批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就必须重视逻辑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逻辑思维不但自身有创新功能,而且它还对我们的创新活动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逻辑思维和科技创新的含义
什么是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指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 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形式。在人的认识过程中, 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 运用概念进行判断, 运用判断进行推理, 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认识,人脑的这种活动过程就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方法的种类:分为狭义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广义的逻辑思维方法。前者是形式逻辑方法,如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比较和分类与类比法等等。后者是指一切逻辑思维方法,即包括一切逻辑思维形式、规律和规则,如从抽象的规定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等辨证逻辑思维方法,均属此列,因此广义的逻辑思维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和辨证逻辑思维方法。
那什么是科技创新呢?要知道什么是科技创新,我们首先来看看社么是创新:创新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成果、社会成果、物质成果)的认知和行为过程。所谓“科技创新”是指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拓生产新领域,开发高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占据新市场,取得新效益。“科技创新”的涵义很广,既包括自身或单位内部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也涵盖从国外引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新设备等,如何让技术创新发挥巨大的作用,关键是取决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速度
有人认为, 逻辑思维只能把我们引向同义反复, 它不会创造任何新的东西, 本身不能提供任何新的科学原理, 事实上, 这种完全否认逻辑思维创新功能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 逻辑思维不但自身有创新功能, 而且还是直觉、灵感、联想等创新思维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逻辑思维是人们在实际思维过程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关于思维的模式、规律和规则, 是“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 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①, 它不但没有限制人的思维的创新性, 相反, 逻辑思维自身有着很强的创新功能,而且对推动科技创新起着重大的作用。
二、逻辑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一)由逻辑思维的概念可以看出,概念、判断、推理是逻辑思维的具体形式, 而这些具体形式本身就具有创新功能。
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具有创新性的。概念虽然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虽然来源于感觉和表象, 但它又不同于感觉和表象。概念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 它不是生动的直观, 它已经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概念能把握感觉和表象所不能把握的东西。所以, 概念对事物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摹写, 而是一种创新, 如果没有概念的这种创新,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片面的、现象的层面上, 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要对事物作出恰当的判断, 不应当只看到事物这一方面的情况, 也应当看到事物其它方面的情况, 不应当只看到事物的目前的情况, 也应当看到事物的过去的历史情况与将来的发展情况, 而且还要在事物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因素中, 看出哪些方面或因素是主要的、本质的, 哪些方面或因素是次要的、非本质的, 这要求我们有关于事物的丰富实践与深刻认识, 可见, 作为逻辑思维形式的判断不同于直接陈述感官所反映的情况, 它是经过逻辑分析加工整理后才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 这种断定相对于简单的陈述而言就是一种创新。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所得出的结论是根据已知判断所推出的新判断, 因而它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性就更为明显。它是我们在纷繁的万物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有力武器。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知识的结论, 它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人们在提出新的思想, 新的观点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演绎推理的指导和证明, 否则的话, 这种创新就是盲目的创新。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结论的推理, 它的结论已远远超出前提的范围而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人们往往要借助于归纳推理发现新的知识, 从经验的事实中找出普遍的特征, 因此它更是一种极富创新功能的推理方法。类比推理是根据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的, 而且已知其中一类对象还具有其它的属性, 由此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其它属性的结论, 这种推理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 它同样是从事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用来比较的属性是已知知识, 是原有知识, 而断定其另外的属性则是创新知识, 因此, 类比推理是立足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科学的一种有效的探索方法, 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开阔思路, 提供线索,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作用,可见, 推理本身就具有非常明显的创新功能, 正如恩格斯所说: “甚至形式逻辑也首先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 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②
(二)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直觉、灵感、联想通常被称为非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如有些学者认为:“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幻想、想象、直觉和灵感..如果形式逻辑的功能在于‘发现’, 那么, 非逻辑思维的功能则在于‘突破’ 和‘创新’。”直觉、灵感和联想在创新思维活动中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不能把它们理解成创新思维的全部, 也不能把它们与逻辑思维完全对立起来, 不能说逻辑思维不是创新思维, 直觉、灵感、联想才是创新思维。逻辑学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理应更加贴近生活,而逻辑思维是人们在学习、工作中所不能缺少的基本思维。从经典观点看,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为手段的思维活动。人们在认识对象或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对对象本身的确认、对象本身的性质或评价以及对象与对象间的关系及发展的内在机制,都不能离开思维形式。从思维过程方面看,逻辑思维是按逻辑的秩序一步一步来完成的,即一个环节扣一个环节的连锁联系,而每一个进程都有明确的依据,只要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缺少依据或依据不当,整个思维过程的有效性将会丧失。人们在思维过程如果没有形成敏捷的思路,思维是无法展开的。就如一个企业的生产、消费、分配及效益等方面,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失误,都会给整个企业生产带来损失,所以,逻辑思维本身就是一个严密联系系统。从思维的目的方面看,思维一方面有利于人以丰富思想、启迪思路、独辟蹊径和“举一反三”思维方法的提高。而最重要的是以获得准确可靠知识为目的,这也应该成为逻辑思维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它的创新所在,逻辑思维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创新思维是人们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把逻辑思维(概念、判断、推理)和非逻辑思维(直觉、想象、灵感等)结合起来的一种综合性思维形式。它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自觉地、能动地把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运用于实践过程,并取得独创性、开拓性和新颖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活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结合,运用于实际,是开展创新思维的必要途径。逻辑思维可以发现真理,但发现真理只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开端,而发展真理、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才是认识的归宿。只有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个任务。发展创新思维是为了充分发掘人类创造潜能,培养优秀人才。恩格斯讲过,形式逻辑是形成新结果的方法。可见,逻辑思维对人类思维的发展,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创新思维的创造力的产生要依靠思维能力,靠想象力和观察力,综合产生的创造性思维,即通常说的,现代人的智力。创新思维的产生,需要思维的创新。创新与守旧是一对矛盾,是发展与保守的斗争。现实生活中的惰性、守旧、僵化,思维中的随机、片面、主观,恐怕比比皆是,这对决策、社会经济以至整个事业的发展,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要实现思维创新,使思维更敏捷、更科学、更全面,确实要有一个转变过程,转换思维方式。建立创新思维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必须把创新思维提高到全民教育对策的重要位置。现在人类正迈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创新思维是时代的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过去依靠少数人的聪明才智占领世界市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整体竞争,要占领世界市场,要发展科学技术,必须提高国民素质。毋庸置疑,科学思维的创新能力,是全民基础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专家预言,“面向21世纪的合格劳动者,应该掌握三张证书,即学历证书、资格证书及事业心和开拓能力证书。如果没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的证书,就跨不了21 世纪的门槛。开拓精神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拥有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形势。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有密切联系,两者是在创新的层面上实现辩证的统一。逻辑思维要实现变更、创新,才富有生命力,创新思维离开了逻辑思维就无从谈起,两者是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没有基础,就没有创新与发展,逻辑思维在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思维形式。是在相对稳定的形式上的认识,即从静态方面对思维对象的考察与分析,创新思维打破了传统思维的框架,给逻辑思维赋予全新的内容,以独创、开拓的思维方式对思维对象的考察与分析,两者可谓平衡与开拓的关系;逻辑思维往往以严格的思维方式和规则进行思维活动,这一方面表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但也表现了它存在一种遵循常规的局限性,创新思维是对常规思维方法的超越,它打破常规,意在创新,所以两者也体现了保守与创新的关系。在逻辑思维的基础建立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由之路。
(三)逻辑思维对我们的创新活动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逻辑学研究思维的逻辑结构及其规律和规则, 这些结构、规律和规则往往可以简化为一些由符号组成的形式系统, 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它可以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运用这些工具, 就能使我们更科学地认识事物、更准确地表达思想、论证事理, 使我们的思维符合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 这对于我们的创新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一, 运用逻辑方法收集获取材料事实是创新的必要准备知识的创新, 要建立在大量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知识和经验越丰富, 也就越能观察和发现新的问题, 越能有效地选择适合于自己进行创新活动的领域, 也就越能开辟出创造性的新天地来。没有了对于材料事实的收集, 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 无水之源。要科学地、有效地收集材料, 需要掌握一定的逻辑方法, 这种逻辑方法有很多, 但概括起来主要有观察、实验、模拟、社会调查等等。第二, 运用逻辑规则分析批判既成知识是创新的逻辑起点发现问题是知识创新的起点, 而问题的发现总是在既成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任何创新都是对现有事物的否定, 只有通过对现有事物缺陷的分析和批判, 才能发现其自身的局限性, 才能提出问题, 也才能创造出高于它、超越它的新事物、新理论。如果我们没有了这种批判, 对已有的知识只是一味地全盘接受, 那么人们的认识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 创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贯穿在这种科学的批判性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就是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则。第三, 运用逻辑方法加工整理经验材料是创新的重要途径科学理论和科学定律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的特征, 所以, 知识创新的本质应该是一个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过程, 要完成这一过程, 就要对收集的经验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间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表示的普遍特征, 由此探索自然界的普遍真理。”③可见要得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 就必须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的逻辑方法对所得到的经验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和整理, 从中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这是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即使是象直觉、灵感、联想等这些通常被称为非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也不过是在千万次的逻辑分析的基础上的一种“顿悟”, 也必须要有逻辑思维作它的准备。第四, 运用逻辑程序检验论证所得理论是创新的可靠保证。科学创新的目的在于要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新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 人们通过创新活动所得到的认识是否正确, 还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程序对它进行严格的检验, 如果对一个新思想、新理论不能作出逻辑上的解释和论证, 就不能算做一个论证严密的科学理论和科学观点, 当然, 这种逻辑检验的基础是实践, 逻辑分析的规则是在人类实践千百万次的重复中固定下来的,逻辑证明的结果要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第五, 运用逻辑手段扩展深化新的理论是创新的层次升华创新的生命力在于永远超越, 永远出“新”, 人们通过创新得到了新的知识、新的理论, 这并不是创新的结束, 而是新的创新的开始, 人们可以通过相应的逻辑手段扩大人类认识事物的范围, 使认识超出现有的领域, 或者透过现象概括出它的更为一般本质, 使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从而帮助人们获得更新的认识, 开始又一层次上的创新, 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 人类的新知识才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综上所述, 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它不但自身具有创新功能, 而且还可以为我们的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工具,能够极大地推动创新活动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习逻辑知识, 积极培养逻辑思维,培养出一批具有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为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兴旺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① 列宁:《哲学笔记》, 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版, 第23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174页.③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上海: 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76页.④ 杨宏郝《论逻辑思维的创新功能——兼论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学术论坛》,2001 年第1 期(总第144 期)⑤ 尚秋荣 , 王秋玲《论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 年6 月,第20 卷 第2 期
⑥ 王月玲,《逻辑在科学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 期,总第80 期
第三篇:论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
74101227.doc 论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
本文从创新的定义出发,着重论述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如何利用创新教育的思想培养人才,提出在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融入创新教育的新模式,为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提供一方面的借鉴。【关键词】
创新 创新型人才 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教育模式
【引入背景】
曾经在新东方学校的网站上看到一则征集论文的信息,要求的主题范围是有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由此想到创新在当今飞速变革命的社会中的重要性是日渐突现,那么我们当今的教育是否能担负起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巩怕当今的中国教育界,还未对创新在教育中能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有所定位。笔者想借用此文对创新在学校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作一点探索。【正
文】
既然要谈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就不得不先谈一下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型的人才。
创新一词早有专家研究过,起源于英文词汇Innovation翻译而来。在20世纪初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在他的著作中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
从熊彼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只要有新的内容和新的组合即为创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创新其实可以分为两种方面。第一种方面即为一种原始的创新,这种创新就是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这是一种难度很大的创新,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第二种方面的是对世界上已有的东西进行再加工,把已有的东西重新组合也就是创新。
从以上创新定义的分析,其实做到创新未必要创造出这个世界上没有的东西,只要对已有的东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见解加以改造都可以视为创新。其实微软公司的很多软件也是在借用其它软件技术的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那么我们必然应该思考什么才是创新型的人才,是否必须要象爱迪生那样有自己的原始创造才是创新型的人才。根据现代创新理论的研究,其实不是这样。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包括的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博精深的知识
74101227.doc 这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一个基础条件。这里所谓的知识不只是指学校教授的学科知识,社会间接信息也是知识。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很难有给创新的逻辑联系条件。
(二)以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智能。
这一个人具备创新能力的一个核心条件。包括这几个方面1.创新的求异思维2.敏锐的观察力3.创新的想象力。这是一个人有创新思维过程的几个必要的环节。
(三)创新的个性品质
一个创新型的人才必然有创新相关的品质。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自信与乐观2.善于独立思索的习惯,而不盲目从众。3.善于向合作者学习,增加自己的思维面。4.有强烈的好奇心。5.有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
分析了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为我们该去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可以找到努力的方向。创新培养须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以造就一个富有创新活力的教育环境体系,使我们的育人环境能真正地培养为社会发展起到推到作用的人力资源。那么创新在教育中能起到什么的作用呢?这是我们重点要分析的问题。
总的说来,创新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推动人类教育向前发展和人类自身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创新在教育中产生的作用分别加以论述:
(一)创新是推动人类教育自身发展的原动力。
凡是教育工作者皆知道,自人类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便出现了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这可以看作社会教育的雏形。但那时的教育手法显然很单调,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有限。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已经非常发达,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的人群学习。若没有创新作为动力,人类的教育始终就停留在原始社会的水平上,无法进一步发展,满足人类社会文明的传承。
(二)创新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社会的造就者。既然是未来社会的造就者,若没有创新的精神,就无法开拓未来社会。当前教育界提到的素质教育口号已多年,但真正有多少学校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行动上,恐怕很少。究其原因当然很多,但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为了所谓吸引生源,满足家长的功利思想,就一味地按照中考,高考的出题方式进行教育,制约了人才的真正素质培养。学校教育成了考试辅导教育,而非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
为了能培养出具有未来社会造就能力的人才,我们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的教育工作是一种很博大精深的活动,须要不断地根据需要创新自己的教育方法。只有教师具有创新的品质,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同样,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是只会依葫芦画瓢的操练工具。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质疑思索,并勇于实践解决问题的
74101227.doc 精神。
(三)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必要手段。
当前的社会无不充满革新的需求,教育也不例外。我们当前教育体制下,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老是守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就无法解决教育在新的社会时期所遇到的众多矛盾。教育中的评价机制问题,课程内容设置问题,教学手法问题,教育理念问题对我国教育已经困扰已久。若不加快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加以创新,若干年后我们的国家的接班人可能就不能适应当时的世界民族的竞争。所以用创新的手段改革以往的陈规,是一条不可绕开的路。
(四)创新是人才不断成长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的发展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人自我教育不断完善的过程。那么人如何才能不断成长起来成为一名社会需要的人才,其实就是要具有创新的意识不断地打造一个变化的自我。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努力。第一,须向前人的先进理念学习,增加自己的见识面,为自己的创新奠定基础。第二,要善于独立思索,发现前人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也符合熊彼德关于创新的定义。举例来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提出惯性定律之间,就已有其它的科学家,如伽例略等对物体的惯性运动作出了研究。牛顿在考察其它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之后,完善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部分,提出了著名的惯性定律。
(五)创新是学校的教育工作做出特色的前提条件。
基础教育改革,口号提出已多年,然而应试教育的统一性,使几乎使所有的学校都走的是追求升学率的教育之路。其原因根源可能在于中国长期的科举文化使社会对人才的认识观简化为了人所拥有的学校毕业证,而非人所有的社会贡献力。这是一种对人才观的曲解。
然而随着考试升学制度的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的教育之路恐怕还得要从真正培养人的能力入手。这要求学校的办学当中要体现自己办学的优势和特色,从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出发去思考办学思路,而不是盲从学生的升学优率。学校要办出特色,就要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创新,而不能停留在考试辅导教育上不思进取。尤其是学校的人才观要有根本的创新,这样才能教育我们的学生,改变他们的人才观。否则,学校的教育总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不能自拔。
总结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创新在教育上的作用之后,我们不勉要问,在学校的教育模式中,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是具有创新教育的模式?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不需要离开我们当前的课堂教育阵地的。
创新教育模式是指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把创新教育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加以对待,通过对学校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从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
74101227.doc 氛围,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日渐形成的一套具有固定行为特征的教育表达方式。[1] 下面笔者对当前主要的创新教育模式加探讨。
当前主要的创新教育模式有探究教育模式,试错教育模式,问题教育模式,案例教育模式。
(一)探究教育模式中体现的创新。
探究教育模式在新课程提出以来就开始提出,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现在已成为一种教育思想。其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的其核心思想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到新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去,并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等手段,对未知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新的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最终形成新的结论。
从这一种教育模式来看,具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的优点,这对于形成人的创新思维力,并形成本人对知识的建构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课堂教学的操作中要有相应的步骤。首先是引导,教师要根据本堂课达到的目标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的对新问题的发现。然后创造适合的条件组织学生参与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这个过程是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过程。教师要鼓劢学生想象各种可以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于验证问题的结论。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自我思考总结,归纳,发表学生的看法。这是对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形成创新升华的一个必要步骤。
当然,课堂的探究教育模式并非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内容适当地采用。
(二)试错教育模式中体现的创新。
试错教育模式起源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该教育模式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分析各种学习中的误解,再由教师点拔,对比正确的解答,使学生深刻思索,从而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
学习过程中,发生了理解上的错误并等于是坏事,桑代克的思想是学习就是形成一定的“刺激—返应联结”。而这种联结主要又是通过试误建立的,即在重复的尝试中,错主的反应逐步被解除,正确的反应则不断得到加强。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大胆尝自己的想法,然后组织学生集体分析,辩论,抢答等手段,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敢于发表自己看法,实际是引导学生创表思维的开展,而不据于权威。
(三)问题教育模式中的创新
问题教育模式的提出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马赫穆托夫。其方法是由教师和学生的提问与回答形成问题情境,以对话为直接交流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下进行积极的思维探索活动。其核心是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要提出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案。须要说明的是,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要做到问题精炼,能够激起学习的思考兴趣,特别是要适合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因此设计问题时,须要明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提出的问题,学生才能乐于思索,学生的创
74101227.doc 新才能成为可能。操作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想问题的解决方案,尽力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四)案例教育模式中的创新
案例教育模式首先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它的方法是教学中采用以案例分析为主,通过使学生接触现有的案例,让学生把自己处在此案例的背景中,作为一个当事人的来思考对待事物的方法。操作步骤是课前要将一个案例发给学生阅读,并准备好自己的思考。课学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案例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案例的见解。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作记录,并加以评价,学生将自己对案例的思考和课堂上其它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案例教学法不需要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而主要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其实这一切的行动都是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展开。案例无非是给出一个给学生思考的素材,但核心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通过思考提升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了解他人的先进之处,扩大自己的见识面。
以上讨论的是几种创新教育模式中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操作过程。我们在懂得了这一些教育模式中的创新原理之后,对学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课堂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方向。
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无止境的过程。教育的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基础教育的涉及面广而复杂,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我们要想培养好人才须要有长期不断的努力和大胆的创新魄力,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业成为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事业。
参
考
文
献
[1]周鸿主编:《创新教育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第四篇: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
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 1 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
据悉,企业的工商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通过新型管理方式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企业资源主要包含企业可流动的资金,企业通过应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对企业资金进行利用,确保企业市场活动与经济活动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依然使用传统管理的模式,或者是模仿成功企业管理的模式,并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案,没有及时对传统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致使企业自身竞争力得不到提高,以至于无法在新时期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严重阻碍了企业长期发展。此外,企业的工商管理需要把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充分结合工商管理的知识和企业实践,制定企业的工商管理方案,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对工商管理进行科技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笔者将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2.1 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根据市场特征来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构建一套适宜的管理模式。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就必须在创新管理方面下手,促进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2.2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笔者调查,目前很多企业为寻求发展,对工商管理模式予以创新,均促进了企业走上成功之路。
2.3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取了很多利润,这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战略措施分析
3.1 完善工商管理监管制度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监督与管理机构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企业基层员工比市场更重要。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员工努力与付出。因此,企业需要制定监管制度,明确每一个员工的责任、权利,一些对企业发展有贡献的员工,需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一些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员工,需要进行惩罚,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企业制定管理制度,可以保证管理执行有据可依,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2 重视创新管理人才培养
如今,我国的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在工商管理方面还没有一个新的认识,还不具备科技创新的理念,还没有对科技创新有新的认识。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积极树立科学管理乃兴国之道的思想,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尤其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可以辅助企业实施管理、营销与规划,并且专业人才可以及时、准确分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指出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企业薄弱的环节,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 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企业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并且国内企业知名度也在提高。因此,企业应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加大企业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企业特色文化。要想国内企业的工商管理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需要具备现代理念与国际意识进行企业管理与实践,进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4 建立职业化工商管理队伍
企业要想稳定、可持续地发展,需要组建一支工商管理队伍,提高企业管理的制度。若缺乏工商管理的队伍,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应用受到影响,导致企业人才效用得不到发挥。因此,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充分发挥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明确企业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自身责任,制定奖惩制度,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结 语
综上,笔者对企业工商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将科技创新理念应用到工商管理工作中去,以此更好地促进企业全面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第五篇:浅谈教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导引作用
谈谈教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引导作用
重庆市云阳县青龙街道复兴小学 邹瑞华
摘 要
科技创新活动是学校课程辅助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一,让科技创新活动真正达到扩大了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特长,培育崇高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师引导便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
科技创新活动 引导作用
科技创新教育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其内容的丰富性、广延性、社会性、科学性和学生参与的广泛性,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我校作为中西部偏远地区的乡镇小学,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科技创新师资不足等客观现实。作为一名科技活动指导教师,笔者经过多年的科技创新教学实践后认为,要想在科技创新中提高质量,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出成绩、显成效上取得突破,让科技创新活动真正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特长,培育崇高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师引导便显得非常重要。
1、科技创新活动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师在科技活动中应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它们课外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 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收到更大的效益。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有效地培养起学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深入认识到科技的应用价值,形成良好的科学价值观,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只要教师引导有方,措施得力,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参与度不亚于优等生,所以教师动员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要面向全体,正确引导,如: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为一些与“优秀”无缘的学生,在这种活动中悄然打开通往成功的“另一扇门”;让学生明确科技创新不等同于科技发明,参与活动本身就很有意义;让学生多留心身边事,关注细节,关注生态、关注环境保护;别人能搞出来的东西,我们是否也曾注意过;我们条件有限,但我们能做的还很多等等。充分发挥教师在知识、操作规程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从题目选取、制定计划、具体实施、得出结论、上报等一系列环节入手,在创新思路、方法和可行性方面多指导,消除学生畏难心理、好高骛远心理,激发他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学校还长期坚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积极调动社区、家庭的力量支持并参与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指导教师定期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听科普讲座、进行科学小调查;评选表彰“科技创新小能手”“十佳科技创新之星”。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使其潜能获得释放,奠基生命的优化成长,学校教师还要把学生活动小组作为一种校本课程的拓展形式,充分调 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促使其不断发现、探究和解决新问题,不断创造新发明,真正成为探究问题、学习知识、实践活动的主人。学校按学生兴趣、特长、爱好组建各种活动小组,如科幻画、电子制作、航模、船模、车模等小组,让学生在相互协作的科技活动中激活创新的火花,聚生创新的点子,生发创造的种子。
2、科技创新活动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想法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加上教师的有效有力引导,学生的问题有时候也会令老师们称奇,比如今年的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中,我建议学生多关注农村生产生活,多关注农村社会发展,多关注环境保护,多关注生态。结果,在一周之后的课题报告会上,同学们关注的问题涉及很多领域,有动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林业建设、局域环境综合治理、水污染调查、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等,很有探究价值。这时候,教师要逐一进行细致的指导,把那些符合小学生探究水平和能力的课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并提出教师的可行性建议。那些难于把握,条件不充足,无法实施的要给学生更加细致的解释,建议其换个角度探究,如:如:我班小学三年级学生王琴想写一篇《淘米水的妙用》的论文,但事例较少,且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我鼓励她认真地从自身实践中反复体会,通过上网、阅读有关书报等方法查找资料,让所举出的事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她所写的这篇论文后来获得县级科技活动论文二等奖。
3、科技创新活动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 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4、科技创新活动要教育学生勇敢面对失败和挫折
题目选取、制定计划足以让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达到一个高度,对下一步的具体实施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但因缺乏足够的预见性,初次遭受挫折和失败后,很有可能丧失信心,心理上出现动摇。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采取行动之前做好教育工作,告诉他们科学的探究是一个艰辛的克服困难和遭受失败的过程,失败和挫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正确面对,持之以恒,我们就可以成功。相反,这样的活动,是同学们接触社会、自 然、科技最直接、空间更广阔的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是我们一生享用的财富。让学生明白怎样面对失败:凡事必有因,失败亦有其原因,而对这个失败果实,我们就应该反省原因。透过反省的过程,透过分析,才能把真正的失败原因找出来,这样我们才明白到底错在哪里或不足之处;我们要有足够的精力面对挫折和失败,作出适当的反应,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至于整日只知怨天尤人,抱头痛哭而不知振奋的人,难有成功的希望了。因为他的态度既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使自己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我们应该承担失败之结果,应从各方面寻求解决的方法,找一剂“良药妙方”,把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5、科技创新活动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形成学生自己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
随着科技创新活动进入尾声,参与活动的学生或多或少的都有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个阶段,教师要乘热打铁,最好搞一个成果汇报展示会,让每一个同学讲述自己在活动前后所做的大量工作,通过谈体会、说心得、讲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自己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同学接受教育,达到素质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在科技创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可以说,教师科学的组织引导,符合科技创新活动的要求,也是每一位同学参与活动的需要,更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