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治安防范论文 农村安全建设论文
农村治安防范论文农村安全建设论文
浅谈农村治安防范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70%以上,农村社会的安全对于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定都具有巨大的价值,现阶段中国农村治安状况存在警力匮乏,相关投入不足的实际状况造成农村治安形势日趋恶化,坚持从加强农村派出所建设和农村自防建设相结合构建农村治安新模式为农村治安防范拓展了思路,开辟农村治安的新理念。
关键词:农村;治安防范;派出所建设;自防力量建设
一、中国农村治安现状及其原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农民群众对安全的要求逐步增强,与此同时农村中的各种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各类犯罪活动频发,但是中国农村的治安防范力量相对薄弱,无法适应日趋复杂的农村治安形势,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当前中国农村存在的突出治安问题主要有:盗窃案件突出,杀人、伤害、爆炸等恶性案件增多,村霸、乡霸、路霸、市霸等黑恶势力横行乡里,危害社会治安,黄、赌、毒现象屡禁不止,非法邪教组织活动猖獗。
(一)在新形势下农村治安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恶性案件增多。在农村案件中,治安案件、刑事案件都有所增长。
农村地区已成为案件高发区,治安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关系到和谐农村的建设问题。
流窜犯实施犯罪居多。在广大农村,由于治安体系比较薄弱,给流窜人员提供了便利条件。流窜人员往往因为在其居住地实施了犯罪,为了逃避打击流窜到附近农村地区藏匿,由于要维持生计,迫于经济压力继续作案,从而造成躲到哪、危害到哪的恶性循环。
侵财案件增多。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与城市间的贸易往来增多,收入明显增长。“十一五”前期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展最快的阶段,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达到5 153元,农村居民年均村收入上涨8.3%。一些不法分子把侵财目标向农村转移,给广大农民朋友带了危害。牲畜、粮食被盗案件也时常发生,这都影响了农村治安,给人民正常带来了隐患。
社会丑恶面向农村地区蔓延。由于近些年公安部对黄赌毒的重拳出击,在城市地区大力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城市整治力度加大,使得不法分子不得不瞄准城郊结合部和农村市场。一是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二是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较好,人们愿意往农村地区去放松,享受。三是地方政府一味的追求乡镇的GDP发展,从而忽略了对投资环境,娱乐场所的清理整治。这都给了不法分子有利的条件。
群体性事件有所发生。在地方政府大量出售土地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的农民失去他们的住所,因土地征用补偿、房屋拆
迁补偿、山林纠纷、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增多,而对补偿款的巨大分歧,成了老百姓和各地政府不可调和的矛盾,如徐州的邳州事件,导致了数百老百姓集体讨要说法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再次由于社会发展快,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不安因素增多,加深了老百姓和当地政府之间的矛盾,如瓮安事件。
农村社会顽疾依然存在。如骗术、黑恶势力等。农村留守人员基本是弱势群体,老人、妇女、小孩,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有限,加之中国农村依然存在封建鬼神思想和当今骗术的不断更新、花样繁多,在骗术下农民朋友们频频上当受骗。再有农村的黑恶势,家族帮派力依然存在,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人民群众治安防范意识淡薄。在农村人们思想较单纯,治安防范意识淡薄,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和睦的邻里关系,往往把安全问题简单化。出门时不关家门,骑车任意停放,不加保险锁。对陌生人的过于热情,缺乏必要的戒备心理等等思想上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二)原因分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强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以平安建设为载体,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为着力点,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并就农业和农村工作着重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加强法制保持农村良好的社会稳定和治安环境。”这是当前我们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搞好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指导方针。要落实好方针测我们必须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引发农村治
安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治安形势日渐严峻。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各种新矛盾层出不穷,各类犯罪活动频发,在城市打击犯罪的高压下,各种犯罪活动逐渐向农村渗透,致使农村治安形势日趋恶化,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2.公安机关在农村的防控力量的相对薄弱。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警力匮乏。中国现有警察170万名,警力配置每万人不足14人。即便如此,现实情况是:警力大多配置在城市,农村警力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农村派出所甚至不足5人。农村地域广阔,地理状况复杂,村居相对分散,农村警力相对城区而言明显不足。仅是案件查处、户籍管理、治安管理、110接处警等繁重的工作任务已经让民警应接不暇,很少有警力和精力来抓基础性防范工作。在案件多发的季节、时段,派出所民警、协警队员也基本都是以乡镇政府驻地为重点巡逻,其他区域难以顾及。这意味着政府在农村地区的治安供给非常不足。另一方面,相关经费短缺,限制了农场治安防范工作的开展。由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层政府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来保障治安防范的开展;同时,有关领导片面的注重发展经济对于社会治安的防范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对农村治安问题的认识不足,致使在经费方面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3.农村自防力量不足。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
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儿童,面对犯罪活动几乎没有抵抗力量,这在客观上助长了犯罪活动的发生。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当地农民群众也不能建立起有效的自防组织。另一方面,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涣散无力,缺乏必要的组织能力,很多地区的治保主任根本不具有组织自防的能力,即使具有相关的能力和经验,但由于很多治保主任是由村两委兼任,基本没有精力来进行自防工作。因而,在中国农村治安自防已经完全处于一种真空状态。
4.群众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对开展农村治安防范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农村各种犯罪活动频发,农民群众蒙受重大损失,然而,由于对农村治安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和治安力量的相对薄弱导致农村各类违法案件的破案率不高,农民群众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人民警察在农民群众心中的权威逐渐下降,相关工作的开展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在客观上助长了违法犯罪活动的滋长。
二、新形势下探索构建农村治安的新模式
(一)农村派出所建设
农村派出所是市县公安机关管理治安工作的派出机构,是依照法律和上级公安机关赋予的权力,农村派出所成为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最主要力量,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警力匮乏和经费的短缺等原因,农村派出所的建设远远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改革现有农村派出所的工作模式势在必行。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理念。首先要加强对农村治安工作重
要性的认识,认识到加强农村治安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重要任务,是关系到地区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次,还要将治安防范工作放在搞好农村治安的首要地位,确立以防为主的工作理念,最后,要定期组织基层民警学习和讨论关于农村治安重要性的认识。
2.强化基层公安队伍建设,提高民警整体素质。首先,要抓好公安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民警的政治素质,定期组织民警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并展开广泛有效的讨论。其次,还要加强农村派出所民警的业务技能、体能的培训,组织民警到警校学习,学习完毕再进行考核,提高农村派出所民警的工作能力,从而有效的缓解农村派出所警力不足的压力。
3.设立流动值班室。在各个村委会设立流动值班室,由当地县级公安机关选派有经验的基层民警定期到各个值班室值班,应将值班民警的姓名、职位、值班时间以及联系方式张贴于值班室公告处,值班民警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治安防范、走访群众、排查矛盾纠纷、管理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和法律宣传等,每个民警每周至少有三天在值班室工作,将农村的见警率、农民群众对民警的综合评价等纳入驻村民警的考核标准中。这样不仅可以将农村治安防范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基层民警的作用,也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见警率,对犯罪分子产生威慑作用,同时还可以拉近警民之间的关系,让民警真正的走入农村,走入群众。
4.增强警务工作的针对性,合理利用有限警力。由于农村派出所警力相对匮乏,因而不能按照一般的被动工作方式,而应采取更加主动的工作方式,对于案件高发地区集中警力进行重点整治,对于本地区的高发案件进行专项打击,同时,要根据整治打击的结果适合时调整策略,确保警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5.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抑制流动人口犯罪比率增加势头,减少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因素。近年来,农村流窜犯案数不断攀升,已经成为影响农村治安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强农村外来人口的管理成为农村治安防范急需解决的问题。(1)借鉴城市户口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在农村也可以采取对外来人员实行暂住户口登记、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的办法,对村名基本情况掌握外来人员变动情况和治安情况。(2)规范台账,建立村民档案。按照简明、清楚、方便、实用的原则,有乡镇一级“综治办”统一印制村民档案登记卡、表,实行每户一档、每人一卡,对村民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存档并落实专人管理,让组织随时掌握各户或各人的基本情况。
6.建立健全农村治安情报信息机制。以派出所民警、驻村民警为主,依靠治安积极分子,建立起农村治安情报信息网络,强化情报工作,加大监控力度,做到情况明,信息灵,反应快。首先,派出所民警,社区民警应当经常深入辖区,了解治安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理。其次,农村派出所可在各个村庄物色若干个治安信息员,广泛建立覆盖全辖区的治安信息员队伍,通过信息员及时反馈情报信息,了
解掌握治安动态。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情况难以掌握的特点,还可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务建一批信息员,通过他们,将外出务工人员的表现纳入管理范围。
7.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要把排查矛盾纠纷作为派出所民警特别是驻村民警的主要职责,结合本职工作有针对性地排查不安定因素,尽最大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非正常上访等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发生。
(二)农村自防力量建设
当前积极的发动、组织农村自防力量,能有力的补足公安机关在农村的治安力量,是解决农村治安问题的有效措施。
1.安全员的设置,加强对农村治安状况的管理和控制。改变以往一个村只设立一名治保主任的方式,根据农民群众自然居住分布以10~15户为单位,由农民群众民主推选一名有能力、有影响力的人担任安全员,安全员要接受当地派出所的培训,通过培训掌握相关治安防范的知识及方法。安全员要对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治安隐患及时予以纠正,并与当地公安机关做好沟通工作,将存在的一些治安问题及时反馈到公安机关,同时,村治保主任负责组织和安排安全员参与值班室的值班工作。
2.加强治保会、群防群治队伍和农村自愿者队伍建设。(1)加强治保会建设。加强治保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治保会工作制度,选好
配强治保会成员;每月召开一次治保会主任例会,互相通报情况;组织治保干部进行业务培训;维护治保干部的合法权益。(2)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争取党委、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组建群防群治队伍;由公安机关协调解决群防群治组织和人员的经费保障问题;加强对群防群治队伍的管理教育,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
3.发动利用社会各种力量加强农村治安巡察。将一定范围的地域以承包的形式交给几名村民定期进行巡察,承包人可从村委会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各个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划定标准)有条件的村可引进保安公司,由保安公司的保安人员负责巡察及日常的治安防范,同时,当地派出所也要根据安全员的反馈信息有针对的加强一些地区的治安巡察。
4.政府领导责任制原则。以村为单位划分责任区,由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分管各责任区的治安管理,增强政府机关对农村治安防范的重视程度,同时,将责任区治安状况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
三、实际运用
在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和实际实践发展过程中,广大公安干警和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治安防范模式。下面介绍几种淮安地区的治安啊防范模式:
1.农村家禽家畜防盗报警器。在淮安盱眙地区公安干警发明的家畜报警器在全县广为使用。将一根极细的导线连在家畜圈门口,另一端连着芯片感应器,如果在夜晚有动物袭击家畜或人为偷盗家畜的 话,撞断导线,导线与芯片失去连接,芯片就会发出刺耳的报警声。极大的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为家畜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
2.“八化”工程。“八化” 即小区防范物业化、散居防范多样化、市场场所保安化、单位防范责任化、重点部位科技化、高危管控在线化、巡逻防控专业化、情报信息延伸化,被公安部、科技部等专家誉为“基础警务、科技支撑和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公安基础工作新模式。在农村地区组织实施了流动信息站,组织了留守老人、治安积极分子等为信息员,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收到群众提供的有价值治安信息390条,先后有121名流动治安协控员受到了表彰奖励。
3.十户联防。十户联防体系在淮安农村受到广泛使用,是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留守人员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的治安策略。它把居民分为十户为一单元,一家报警,其他九家都接警的有效机制。这样能最大化的调动治安基础力量,及时的组织起群众的力量打击犯罪。遏制盗窃案件的发生。措施实施以来治安状况明显改善,可防性案件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
四、结束语
新时期的乡村治安防范工作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广大农民的生活、生产、生存的大事情,是中央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乡村公共安全管理、做好“平安乡村”建设工作,保一方平安,保一方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公安干警的重任。认真研究当前乡村治安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
关心的安全保障,给人民群众一个安全、安定、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将农村派出所建设和农村治安自治力量建设相结合,充分的发动和开发农村资源,构建农村治安防范新模式,促进农村治安根本性好转。
参考文献:
[1]马静华,罗宁.西方刑事和解制度考略[J].福州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7.[2]孙万怀,黄敏.现代刑事司法和解精神的基础[J].法学,2006,(4):102.[3]傅达林.刑事和解:从“有害正义”到“无害正义”[J].社会观察,2005,(12):24.[4]张明楷.外国刑法学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二篇:农村小学安全论文
“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浅谈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内容摘要:学生的安全,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学校和老师在家长和社会中的威信和形象。如何做好学生安全工作, 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老师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关键词:安全
幸福
“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是所有家长的心愿。学生的安全,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学校和老师在家长和社会中的威信和形象。如何做好学生安全工作, 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老师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做一个有高度的老师
学校安全教育不是某一个领导或某一个老师的事,作为学校的教育者,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果只有各个班主任的苦口婆心的讲授,那这个力量显得实在单薄,上至学校领导、班主任,下至各科任教师,后勤人员都应是施教者,只有全体老师都参与到学生安全教育中来,效果才会好得多。我们常说“思想决定高度,态度决定成败”作为老师必须有思想,我们思想的高度将决定我们的行动。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老师要提高对学生安全的认识、端正对对学生安全教育的态度,做一个有高度的老师。
二、上好安全课 在我们农村学校,一些少年儿童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致使溺水、触电、中毒、火灾以及道路交通事故等种种不幸降临到他们头上,给家庭、学校及社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和影响,令人惋惜。因此,我们一定要上好安全教育课。通过上安全教育课,让学生了解有关安全常识,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避免发生各种交通事故。二是进行安全用电教育。时下,一部分农村家庭大都用上了各种家用电器,而小学生作为家庭成员,对这些电器接触的机会较多,如果不懂有关安全用电常识,极有可能导致发生触电伤亡的悲剧。三是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让农村小学生了解到一些消防安全常识,一旦遇到火灾,应懂得报警、灭火及如何逃生、自救等。四是进行水上安全教育,使他们掌握必要的水上安全常识。每年夏季,都是农村学生溺水事故高发期。因此学校应通过安全教育课,让学生懂得有关游泳、划船等水上运动知识,掌握一些遇险情况下急救和自救的方法、措施。只有上好安全教育课,才能有效地增长学生的安全知识,强化学生安全意识,使农村广大小学生远离危险和灾难,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营造安全氛围
老师们应积极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网络。首先要配合校本教材,办好学校安全板报、壁报、广播站等,补充宣传国家有关的安全工作法律法规及安全防护自救知识;另一方面各班要充分利用班会、队会、升国旗仪式等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活动,从侧面用小品、故事、童谣、游戏等形式,营造学校安全教育“活动化”氛围,在趣味中逐步提升小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引导小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 成。最后,可利用学校围墙或各班教室墙壁,刷写安全标语、悬挂安全宣传画等内容,努力做好校园安全文化日常环节工作,让学生时刻都身处浓郁的安全文化中,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熏染,天长日久,必会强化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我们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毕竟孩子们的年龄小,自控力较差。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但千万不要忽视了那少部分的课余时间,很多安全事故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内的。我们平时的工作不能疏忽了这一点,认为学生该休息,我们也该休息,此时学生失控,最易出乱子。因此,我们要善于空档的管理、细致入微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件的发生
总之,为了让我们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为了让所有美满的家庭拥有美满幸福,我们全体学生、老师不仅要树立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还要继续高瞻远瞩,持之以恒地重视小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工作,用最佳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在拥有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拥有美好的生活和安全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都能“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第三篇:论文: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其包括“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两个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有时比书本的教育作用更为重要,在引领学生成长的路上发挥着更为显著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门集文化、集智慧、集毅力的艺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新路子,培养一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校园在文化建设管理上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挥人文管理功能,因为宽松和谐、安定团结的人文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有力保障,只有重视个性发展,加强自主意识,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让校园文化充满人文气息的,这样的校园文化,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起到同化作用,还会使人的心灵得以美化。
近年来,农村小学校园的绿化、净化工作做得比较好,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正逐步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一件事关学校长足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受教育质量的工作,是一所好学校的必备条件,所以它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偏于硬件设施建设,而不太注重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注重的是外部的输血、投资,而忽略了内在的造血机制的创立和传统资源的 1
开掘与利用,以致出现了设施豪华与精神缺钙的倾向。2.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学校育人理念还是以前的育人理念,管理还是以前的管理,运行机制依旧,学校文化建设自主发展的意识、环境、机制还没有真正的确立,校园生活单调贫乏。3.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误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风气,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搞活动,校园文化就是校容校貌,校园文化建设一个形象、一个模式,内容上缺乏应有的个性。4.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模糊不清,理解不求甚解,操作流于形式,直接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
二、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越厚,学校发展的基石就越牢,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越大,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教育磁场。所谓校园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设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是整个学校存在、发展方式的总和,是学校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的统一,是办学目标、校风校貌、学校传统等的综合体现。它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主要指校园的景观、设施等各种物化存在所体现出的文化意义,它是人的思想(包括哲学、伦理、美学等)的外化;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传统习惯、办学理念和规章制度以及教学科研工作模式,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和准则;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群体的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
值取向、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即行为规则、行为要求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它是对校园文化某种价值观的具体化、规范化。四个层面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总和。
三、、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一)改善办学条件,构建优美的学校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是以静态的物质形态存在的一种文化形式,包括具有美育和激励作用的校园布局。
加强校园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校园硬文化是实现精神文化的途径与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它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直接表现出学校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形象性,感染力。进入校园,师生所见到的,摸着的,这种就是物质文化,或称之为物志文化。校园硬文化的建设及管理最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指导思想,体现教育性和艺术性。有助于陶冶校园人情操,塑造校园人美好心灵,激发校园人开拓进取精神。
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学生不仅是校园美的欣赏者,也应该是校园美的创造者。在校园环境的建设和保养中,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种花、除草等劳动,参加 “一天两小扫,一周一大扫”的清洁活动,参加每周一次的劳动课。在劳动中,使同学们培养了劳动观念,学会了劳动技能,也增强了体质,看到校园在劳动中变得干干净净、漂漂
亮亮,看到花更艳、草更绿、路更净,劳动美、生活美、社会美的情操在他们心底得到了升华。在这些美的创造和保护中,同学们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健体,学会了审美。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求知的欲望和美的享受,发挥了育人的作用。
校园硬文化建设,坚持学校与师生相结合,群策群力师生动手,教学总环境由学校负责,教学区内而非永久性由各班师生动手完成保护,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来促进对硬环境的建设,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校园做到净化、美化、绿化和靓化,“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精心营够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二)强化学校管理,创建规范的学校管理文化
学校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思想,各种管理制度,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纪校规等。学校的办学思想作为学校文化的精神因素,具有催人奋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是全校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行为价值,反映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发展势态。本校的校训“诚实、勇敢、勤奋、进取”正是这种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在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各种管理制度,这是依法施教、依法学习、依法生活、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它以文件形式存在,以思想行为习惯为表现形式,教师管理制度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一是普遍性的工作要求,如办公制度、作息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请假制度;二是具有导向指导作用的各类岗位职责和行为规范,如:校长职责、教师职责、教学常规等;三是具有激励强制性质的,如考勤考绩制度、考核评比奖惩制度等;四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学生管理制度除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规范外,还包括评优、表彰等制度。学校管理文化的形成,首先使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违规必究;其次是通过广泛的学习宣传贯彻,使学校管理文化成为师生行为的共同准则,内化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并逐渐转化为内在需要,促进了优良校风的形成。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但是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制度文化,是处于表层面的物质文化与深层面的精神文化之间的层面,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学校在制订规章制度中,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比如每年一度的教师表彰大会,优秀学生颁奖仪式,都尽可能创造出浓厚文化气氛,动情动心、催人奋进。
1.加强校园软文化建设,力求体现“静、净、敬”,并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文化建设。强化管理育人软文化是管理的深层结构,需建立一整套较为健全的运行机制,如:岗位目标责任制班主任、任课教师
工作责任制,值周班工作责任制等。这些机制总体围绕“静、净、敬”开展活动。这样的组织文化建设既立足于职责、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又保证各项质量的提高符合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有人的总要求,洋溢着人文的关怀。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校园文化的建设。课堂教学活动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各科教育的直接渠道,本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中,学科渗透教育的做法是: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校园文化因素,使校园文化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比如在比较抽象的数学教学中,首先营造出较浓厚的以数学为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奥数班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学习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知所学数学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且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科中及时进行德育的渗透。使学生对数学津津乐道,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文化氛围,明白了数学的价值所在,感受到数学教学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要充分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利用校园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影响,使数学成为诸学科中的亮点,进而带动诸学科发展,从而促使学生、教师、学校的同步发展,挖掘学科文化的潜能。
校园的硬文化与软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本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通过精神文明的建设多出成绩,用制度文化的建设保证精神文化建设,同时在硬文化中充分展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发挥人文管理功能,营造和谐的、绿色的、积极向上的
校园文化。
(三)改进课堂教学,创设和谐的学校课堂文化
学校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部分。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以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契机,加强和改进新课程研讨工作,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同步进行,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有效提高教研质量,切实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要求教师一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新课程理念、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推动新课程有效实施,适应学生的多元化要求,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四)发挥特色优势,形成丰富的学校活动文化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学校活动文化的主要形式,它有利于造成校园文化生动性,增强校园文化凝聚力与吸引力,有利于改变校园文化封闭性,增强开放性,还有利于弘扬校园文化的创造精神,培养创新人才。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对少年儿童适宜与不适宜问题,学校需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
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学校活动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活动文化,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健康的学校活动文化的形成,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健康的熏陶,增强了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第四篇:论文-广西农村文化站建设情况
广西农村文化站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以广西横县为例
广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201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骆宣良 摘要:
农村文化站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主要阵地,是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哨所。它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进行科技文化教育、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职能。本次社会实践通过参观乡镇综合文化站、实地考察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广西横县的农村文化站建设现状尤其是农村图书室覆盖率、使用率等相关资料,从而分析广西农村文化站建设的现状,为广西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考意见。关键词:
文化扶贫
农村文化站
图书室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期战略目标,基于对本国国情的把握,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际情况的认识,中国政府制定了文化扶贫开发政策。全会结束之后,各地的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一个国家的兴盛,不仅仅只是物质方面的富足,还有精神文化的繁荣[1]。而现在的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可是精神文化建设步伐缓慢,两者不相协调。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满足人民对文化的不断需求,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我区是个农业省份,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要将我区建设为农业强省,离不开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农村文化站正是这样一个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哨阵地。农民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后,他们开始追求可以交流、主动参与的文化活动,希望在休闲中获得知识,在文化生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2]。当前广西农村文化站建设中存在问题多,最主要的是我区农村的经济建设已经满足了农村群众的基本物质需求,但是离全面小康的生活水平相差甚远,许多地方的乡村仍然以一切工作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同时,乡村的农民脑袋里只想赚钱,为了过上比现在更好的日子,无暇思考文化生活。横县的农村比较典型一些,与广西各地的农村对比,横县农民的生活较为充裕,文化活动也较多而且长期开展。所以,本文就以横县农村文化站的建设情况为讨论点。
表1 横县村民对农村文化生活的满意程度 满意 较满意 不太满意 不满意 102 94 68 18 从表1中看出,横县的农村文化建设已经初步在接近农民的生活要求水平,但是还不能当地农民群众满足。表2 横县村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了解程度
比较了解 听说过,不太了解没 听说过,不了解
180 37
表2说明了村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不甚了解,可见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没有彻底的落实到横县的乡村。以上两个表反映的情况,在广西的农村比较多见。
1、建设现状
(1)文化主体没有形成。农村文化站建设围绕的是乡村的农民群众,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也是农民群众。可是,作为文化主体的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大多是潜在需求,有待我们去开发。
表1-1 广西横县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统计 看电视 看文艺 读书 听广播 上网 唱歌 打牌、麻将 跳舞或 其他 或电影 演出 看报、下棋 者健身
270 41 116 30 96 17 39 48 30 横县乡村的农民文化生活方式大多是白天外出务工务农,很多村民晚上回家看电视,而不少人则偏爱打牌、打麻将、喝酒等,影响了社会风气。只有传统节日和农闲时间,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才能有效的组织村民们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如乡村篮球赛、文艺表演晚会、看电影、农业培训等,平时的文化站广场只有爱跳舞的中老年妇女在晚上光顾,图书室几乎没有村民进去看过。
表1-2 横县村民不常去文化站图书室看书原因 不开放 工作或务工时间忙 图书不符合现实需要 没有兴趣 其他
25 50 38
横县是个远近闻名的“茉莉花”之乡,村民以茉莉花种植业为主,由于郁江横贯全县的大部分地区,所以各乡镇也在积极发展鱼虾养殖业。村民常常忙于自己的赚钱发家,无暇顾及其他方面。这也是横县村民不常去文化活动中心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原因。
(2)资金不足,作用不发挥。由于受到各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限制,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的规定难以落实,造成农村文化站建设经费没有保障,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也无从发挥的局面[3]。目前横县的农村文化站依赖于市、县、乡镇各级政府的补贴资金支撑,而不少乡镇本来财政就比较窘迫,在这样的情况许多农村文化工作站也只是充当一个摆设。
表2-1 横县村民对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乡镇文化 基层文化 建立村 建立村 赠送 安装 增添 其他 活动中心 资源共享 广播室 文化室 活动器材 广播电视 健身路径 156 86 96 183 130 62 117 18 以横县横州镇综合文化站为例,由于投入资金的不能及时到位,文化站虽新起了楼层,可是活动设备设施缺乏,新楼层就像是没有内容的空盒子。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多数经常被统筹它用,本职工作投入的精力无法保证。无法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乐的精神需求组织活动。横州镇下属各个乡村的“农家书屋”虽然也普遍成立,但是书刊、报纸仅限于上级发放,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以难以满足村民的需求。
表2-2 横县农村文化站图书室那类书籍比较符合村民需要 农业技术 科普类 新闻时事 其他
65 118 65
(3)文化场所基础设施简陋或不齐全,活动开展较少。大部分乡镇文化站的场所被作为了其他站所的办公室,过去的电影院如今变成了堆放杂物的仓库。虽然全县各镇都建立了文化站,但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滞后,文化活动场所的文化设施陈旧简陋,文艺演出队伍数量不多且规模较小,开展文体活动必须的器材不完善,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当一部分文化站成为“空壳”。
(4)体制被压缩,文化队伍编制不健全。以横县横州镇综合文化站为例,上级政府规定正常编制为站长一名,工作人员五名。文化站工作人员长期成为乡政府的机动人员,主要做征兵工作、政策传达等宣传工作。举办的文体活动形式单一,不能满足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农村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许多文化工作者纷纷上调,不仅如此,就连当地民间文艺农民也因为生活纷纷把全部心思投入到经济收入的改善,文艺队伍的流失以及后备队伍的不足,这对于农村基层文化的建设无异于雪上加霜。
2、原因分析
(1)农民群众是农村文化发展的主体,可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状况制约着他们。在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和电脑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农民群众了解外界信息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但是农民群众往往不能很快地接受改革创新的新思想、新观念。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村的道德状况普遍受到冲击,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不敢创新,发展、竞争意识不浓。由于农村文化活动单调,农闲时缺少健康的文艺活动,农民除了看电视,主要是打麻将和赌牌,还有的靠宗教和封建迷信填补空闲时间,导致农村社会风气复杂化。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既恶化了农村的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4]。
(2)基层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由于文化站建设经费来源很少,一些农村文化站年久失修,图书和活动器材、设备奇缺,文化站、图书室形同虚设,没有专人负责,没有活动经费,设施简陋,还有的农村几乎没有文化设施,既没有钱办文化活动的事情,也没有人办文化活动事情。(3)文化站列编存在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就有明文规定,但文化站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其先天性弱点,其表现在正式编制少,隶属关系、文化站属性含混,活动经费拮据,待遇不高,付出的劳动和工作成绩难以得到及时的肯定。在岗人员思想不稳。很多文化站实际上被混岗使用,兼职较多,专职很少,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开展工作的无序性,而且文化站工作者既难以评上专业技术职称,又几乎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导致广大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更难以吸引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所以积极性受到挫折,使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得不到长足的发展[5]。
(4)基层文化产品严重不足。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三是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文学书籍,四是面向农村大众的文化娱乐。富裕起来的农民既需要帮助指导农民致富、维护农民权益的知识和书籍,又需要符合农村观众口味,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演艺文化产品,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产品中,针对城市、关注白领的产品比较丰富,而面向农村、关注农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却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6]。
3、结论与建议
农村文化站作为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是为农民提供文化活动的平台,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都牵涉到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可是从我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来看,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是远远不能满足农村文化站建设的需要和发展要求[7]。这就要我们转变观念,开拓思路,采取开放型、多样化的建站形式。我区农村文化站的建设应该走“国家支持、社会扶助、群众参与相结合的道路”。
(1)逐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引导农民亲近并喜爱科学文明的先进文化。横县当地的农民靠种植的茉莉花或养殖的鱼虾迅速走上了农村经济的小康之路,多年来,他们也积累了不少种养殖的经验和技术,而且他们在乎的是如何种花或者养鱼虾更进一步去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表3-1-2 横县村民不常去文化站图书室看书原因 不开放 工作或务工时间忙 图书不符合现实需要 没有兴趣 其他
25 50 38
各级政府不仅应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还要及时地给与政策、人力和资金的支持。各级的文化部门更要认真落实上级的方针政策,还要积极发展农村文化活动,引导农民在生活日渐红火的今天,慢慢地培养起科学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同时,加强农业技术点的培训和推广,让农民由单纯的手工方式、靠天靠地的心态逐渐转变为科学种养殖、用科学技术提高效率和提高利润的意识。
(2)建设投资随经济的发展而逐年增加。与此同时,要动员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兴办文化事业,形成国家的、集体的、个体的三管齐下发展农村文化的新局面。目前,有的地方开办的具有多种投资形式的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如:书店、游艺厅、歌舞厅等对于发展农村文化有着广泛的重要意义。
表3-2-1 横县村民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加大文化 指导开展 加强文化 发展农村 增加政府投入 设施建设 各类活动 骨干队伍 特色文化
123 77 140 101
各级政府的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应该及时到位,而且尽量与中央的规定持平。同时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场地还不够,还要配备有相关的器材和材料等,尤其是文艺广场和体育场地。而图书室则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书架上的书籍应该及时更新,补充与时俱进的关于三农建设类的和农业科技类等书籍。然后,加强文化站建设,培养文化骨干队伍。工作人员还要积极在农闲时候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发展农民群众中的科学健康的文化活动的群体。进而发展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开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1]陈玉杰.对农村图书馆发展的思考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9):102-105 [2]武晓丽.对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思考——以河北省农村图书馆调查为例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7):94-97 [3]齐畅.加强农村文化站工作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J].新农村(黑龙W ,2011(06)[4]宫秀梅.乡镇文化站工作中的弊端和措施浅析[J].群文天地,2011(21)[5]马晨辉.浅谈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2005(02)[6]何华青.论农村综合文化站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闭.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7]刘春来.办好乡镇文化站不能忽视——浅谈如何办好乡镇文化站[J]大众文艺,2010(18)
第五篇: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
摘要:农村是我国基层部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我国政府农村计划与政策的重要政府职能执行工作。农村经营管理工作量大、涉及信息复杂,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要求也更高。信息化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农村经营管理的工作效率,减少管理工作失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村服务水平,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文章从我国农村经营管理实际出发,在探讨了对其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意义基础上,对如何进行此项工作提出了总体设想和具体建议。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一、农村经营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重要意义
我国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已经发展十余年,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球的工业、信息及城镇都处于大转型大发展的背景下,推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前进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现代农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新世纪以来,为加紧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我国农村的面貌已经显现了重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农民对农村经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问题给新农村中经营管理工作既带来了机遇更形成了挑战。这种情况下,农村对经营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建设与深入发展的诉求越来越高。只有加强与加深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极大提高我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从源头上深刻而更加全面的推进我国的农村经管工作发展。创新农村发展机制,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与进步。因此,各地农村管理人员与领导应当充分认识与重视经管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将继续大力发展其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放到农村工作的重要地位。各级相关部门应从整体规划、资金支持、科学领导等各个方面正确分析农村经管信息化建设发展问题,迎难而上,为农村经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二)现实必要性
农村经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还与当今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对政府职能的实现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首先,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提高对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这便要求在经管工作全部环节的信息处理工作中,对信息不仅要能够做到科学化的统计,更需要进行智能化的设计与管理以促进经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真正提高。这种观念指导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才能更加顺利展开,农村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才能有全局指导。具体例子如可以将现代化的遥感技术应用到我国农村的农业管理与种植中:遥感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农民科学而精准地对耕地中农作物可能的产量进行预估,还能够帮助农民监测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便给了农民及相关部门以反应的权利,保证把农民损失降到最低。另外,信息化建设中,不少信息技术专家还能够就土地种植及其他问题对农民进行指导,帮助其生产活动更科学更高效。其次,我国经济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曾明确指出与要求,各地区的经济要做到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只有继续重视信息化建设,逐步极大地提高农村经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缩小城乡之间用“数据信息”架构起来的沟渠。在农村经管工作中渗透现代文明,才能帮助其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农村经管工作建立起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信息与资源的共享网,对全农村各项工作起到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最终实现总体的跨越式前进。最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与政府职能及其农村的管理职能履行情况密切相关。农经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为农村构建出一个较为广大的系统的信息网络,将农业发展各相关要素都纳入其中。而政府的职能情况在这种结构下发生转变:如当一个农村建立起能够对生产经营进行监测的系统时,政府便只需要及时对这一系统的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这时政府的职能便转变为制定宏观的针对性经济政策保证农业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二、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一)架构网络信息模式
经管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关农村提高本村科学技术水平,为信息化提供可靠的硬件环境。网络信息模式的架构需要建立起“县、乡、村”多层级信息网络体系,保证农村在进行数据的合理化探寻时及时了解大环境信息和上级政策。
(二)建设信息化建设管理示范村
在建设三级型经管信息化工程的同时,应同时建设能够起到示范性作用的经管信息化先进村。建设过程中,应当始终贯彻落实整体与区域结合,重点示范,稳中推进的方针要求,在综合提高整体农村经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同时,选择一些村落进行重点培养和发展其信息化示范工程水平。
(三)建立信息化建设培训基地
保障农村经管工作信息化建设稳步合理推进还离不开对经管相关工作人员及领导机构的培训工作的重视。基于此,有条件的农村基层可以开展信息化教育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能够起到普及与重视经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宣传经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促进建设工作效率的全面提高。
三、实现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基本保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建设虽然是基于现代高科技技术与设备的信息化工程建设,还需要基本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经管工作信息化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各级农村或农业部门要把经管信息化工程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对于各级管理工作建设者来说,则应当从大局角度考量本地区的信息工程建设,从上一级或全国着眼建设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加强经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施建设,用基础设施结合网络设施平台,形成信息化综合服务的网络、网站与系统。
(二)技术支持———提高区域信息开发技术
区域信息开发技术是农村经管工作的技术支持力量,提高经管工作效率需要加强对应用信息开发技术的重视与创新。各级农村部门在对信息合理地采集与初加工之后,应着重于以国家标准为指导要求对经管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与发布。因为这种技术的提高需要在保证农经信息规范而标准,保证数据计算的精确性以及数据分析的到位性。在此基础上提高应用信息开发技术,需要积极构建关于经管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并广泛结合最新的网络发展。具体例子如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智能手机应用、视讯交流工具等多种手段协同推进信息的应用与开发。
(三)前进方向———加强组织领导力量
一项好的工程建设离不开有力而正确的领导力量的指导与引领。对农村经管信息化工程建设来说,其领导组织决定着整个农村经管信息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更直接影响着经管信息化建设的结果与效率。因此,在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进行时,各级农业部门要重视起组织领导的力量,切实把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到整个农村的发展规划与总体布局中去。就农村社会而言,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机构还应当开展经管信息工程的宣传工作。用积极宣传营造农村社会对经管信息化工程的良好氛围,并注意定期就经管信息工程工作进展展开研讨会讨论,总结失败教训或成功经验,为日后的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四)辅助力量———规范农经业务建设
规范化的农经业务工作是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和最重要的辅助性力量。这一方面便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就农村经营与经济问题进行流程上的认真梳理与业务上的严格规范。在此基础上,还应当重视制定规范与推广使用农经问题相关规范的工作。在土地承包责任制的问题上,可以就具体方面规定业务流程,制定规范的土地经营权登记与管理办法。另外,在农村财政问题上,可以采取财政型的奖补制度提高农村工作人员及农民为农村建设献策献力的积极性,健全全村经济事务一事一议的制度。经济问题上,则需规范农村筹资筹劳的具体过程,最终促进经济监管领域各项工作的全面制度化,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供最积极的影响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刚.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迎来春天———访农业部经管总站副站长贾广东[J].农村经营管理,2013(02).[2]马亭山.全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在运城召开[J].农村经营管理,2012(06).[3]刘成宜.浅议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科技创业家,2012(06).[4]池坛寿.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农业,2010(10).[5]程兰英.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造经营农业升级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