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中国气象局
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
(2009—2014年)
中国气象局 二〇一〇年三月
目 录
一、引言……………………………………………………………3
二、总体目标………………………………………………………4
三、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5
领域1: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5
优先主题1:高精度地面气象要素观测传感器与智能气象观测系统…........5 优先主题2:云、能见度、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6 优先主题3:大气成分观测仪器设备................................................................6 优先主题4:专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6
领域2:高空大气探测仪器设备………………………………………..6
优先主题5:高精度探空传感器........................................................................7 优先主题6:高空臭氧探空仪............................................................................7
领域3:地基遥感探测设备与技术……………………………………..7
优先主题7:天气雷达升级主要技术................................................................7 优先主题8:新型多通道微波辐射计................................................................7 优先主题9:雷电监测设备................................................................................8 优先主题10:雷达遥感探测能力分析及应用..................................................8
领域4:卫星遥感探测基础性与前沿性技术…………………………..8
优先主题11:卫星遥感探测新技术与新方法..................................................8 优先主题12:遥感卫星辐射校正与产品真实性检验仪器设备与技术..........9 优先主题13:卫星及空间天气数据处理和产品系统......................................9
领域5:气象观测方法………………………………………...………...9
优先主题14:气象要素观测方法....................................................................10 优先主题15:导航卫星水汽电离层综合探测及反演方法............................10 优先主题16:微机电传感器测量方法............................................................10
i
优先主题17:移动平台载荷气象探测方法....................................................10
领域6:气象观测产品……………………………………..…………...10
优先主题18: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及产品.........................................................11 优先主题19:雷达数据处理算法和产品.........................................................11
领域7:气象观测数据信息标准及传输共享技术………….………..11
优先主题20:观测数据信息标准化................................................................12 优先主题21:观测数据信息传输与共享技术................................................12
领域8:气象观测保障………………………………………….……..12
优先主题22:综合气象观测网运行监控及保障技术....................................13 优先主题23:气象计量技术与仪器标定........................................................13
领域9: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业务布局及外场观测试验…………..…..13
优先主题24:综合气象观测网业务布局........................................................13 优先主题25: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观测试验....................................................14 优先主题26:综合气象观测外场试验............................................................14
ii
一、引言
综合气象观测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综合气象观测研究是现代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提升现代气象业务服务水平的根本保障,是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需求的变化以及现代气象业务的发展,我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也逐步显现出如下突出问题:
1.综合气象业务观测质量与气象预报预测需求的差距明显。2.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稳定可靠性有待提高。观测新技术新方法欠缺,关键器件和设备依赖进口,软硬件发展不平衡。3.站网布局的科学性有待增强,尤其是西部地区站网密度不够。站网布局研究和顶层设计不够,缺乏面向气象预报服务需求的针对性。4.对探测资料的需求分析不足,资料处理和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综合应用水平不高。5.外场观测试验条件、气象装备保障技术落后,与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本计划以业务需求为牵引,以业务应用为核心,以业务急需为优先,以稳定运行为重点,旨在确保现有业务系统的高效稳定
运行,促进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对气象预报预测及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的科技支撑作用,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研制和生产具有先进水平的气象探测装备。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综合观测系统稳定发展的智力支持水平。
二、总体目标
实现云、能见度、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实现主要气象要素传感器国产化,使基本气象要素观测精度达到WMO规定要求。发展遥感技术,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指导形成稳定的观测设备研发、生产及改进机制。开展观测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逐步提升观测能力和水平。加强新上自动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的误差分析,保证观测技术的连续性和数据的一致性。研究气候观测网、天气观测网和专业气象观测网等业务布局技术,提出布局的关键技术指标,加强科学发展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方法研究,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开展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研究,建立气象观测资料处理和观测产品生成系统,逐步形成融合多种观测资料的能力,提高对预报服务的支撑能力。开展设备自动监控、装备保障技术研发,提升观测系统的技术保障水平和能力,提高观测设备及资料的可用性。开展基准气候系统观测试验和外场对比观测试验,提升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
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总体框架图
三、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
本计划设立9个重点领域,26项优先主题,100项任务。
领域1: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
预期目标:针对我国地面观测设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研制出高精度常规气象要素传感器,推动新型传感器技术发展,为实现地面观测全面自动化提供装备,逐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气象传感器和观测设备发展缓慢、技术落后的局面,满足气象预报服务的需要。
关键科技问题:地面气象要素观测传感器的精度、稳定性、智能化,数据采集器微型化、通用化;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结冰、积雪、冻土、地面状况、干土层、气溶胶和干湿沉降的自动化观测;专业气象的自动化观测。
优先主题1:高精度地面气象要素观测传感器与智能气象观测系统
高精度湿度传感器产品样机;高精度气压传感器产品样机;
固态降水传感器产品样机;高精度总辐射表、直接辐射表、长波辐射表、紫外辐射表、光合有效辐射表产品样机;微型、低功耗、模块化、网络化的通用数据采集器产品样机;具有参数检测、运行监控、数据质量控制、非线性检定参数的智能气象观测系统。
优先主题2:云、能见度、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
云自动化观测产品样机;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技术;能见度自动观测系统及标校技术;结冰、积雪、冻土、地面状况及干土层自动化观测技术;云光学厚度的多波长辐射仪器研制和反演方法。
优先主题3:大气成分观测仪器设备
基于光腔衰荡光谱观测技术的大气气溶胶吸收系数样机;干湿沉降自动化采样器产品样机;高精度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和非球形粒子散射的偏振技术。
优先主题4:专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
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路面积冰传感器产品系统。
领域2:高空大气探测仪器设备
预期目标:针对我国高空气象观测设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研制出高精度气象探空传感器和高空臭氧探空仪,满足高空天气气候观测需要。
关键科技问题:高空气象探测温压湿传感器的观测精度;高空臭氧探测仪。
优先主题5:高精度探空传感器
高精度湿度传感器;高空硅电桥气压传感器产品样机;北斗卫星导航在气象探空中的应用技术。
优先主题6:高空臭氧探空仪 高精度电化学反应臭氧探空仪样机。
领域3:地基遥感探测设备与技术
预期目标:针对我国天气雷达存在的主要问题,研制新一代天气雷达升级关键技术,提高雷达关键部件及整机可靠性;对激光、毫米波和双偏振雷达遥感探测设备在降水、气溶胶、风和云方面的探测能力进行评估;解决微波辐射计制作工艺、产品及反演算法问题。
关键科技问题: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信号处理,探测模式,速调管性能;微波辐射计的制作工艺和产品算法;高精度雷电定位算法及产品应用;激光、毫米波、双偏振及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能力及应用。
优先主题7:天气雷达升级主要技术
标准化CINRAD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天气雷达弱信号处理和消除雷达干扰回波的技术;提高发射机速调管使用寿命的关键技术;固态发射技术及双线偏振技术的应用。
优先主题8:新型多通道微波辐射计
新型多通道微波辐射计生产工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产品应
用;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反演算法。
优先主题9:雷电监测设备
高精度云间闪探测系统产品样机;云地闪探测仪技术改进和高精度雷电定位算法及产品应用。
优先主题10:雷达遥感探测能力分析及应用
激光雷达探测能力评估;双偏振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和相态识别能力评估;毫米波云雷达探测能力评估;相控阵雷达在天气监测中的应用。
领域4:卫星遥感探测基础性与前沿性技术
预期目标:研究卫星遥感探测基础性与前沿技术。研制与集成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技术装备,改进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技术,开发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业务化观测与处理系统,提高遥感卫星辐射定标精度和遥感产品定量化应用水平。改进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处理和应用技术,提升卫星遥感资料在气象业务中应用水平,增强空间天气天基观测数据处理能力。
关键科技问题:气象卫星基础性与前沿探测技术,天基遥感数据的处理和产品应用,遥感卫星辐射校正与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
优先主题11:卫星遥感探测新技术与新方法
气象卫星遥感探测前沿技术原型(星载降水测量雷达数据处理与应用技术;多谱段多模态高光谱大气成分反演方法;自旋稳
定气象卫星区域观测技术);星载亚毫米波大气探测关键技术;气象卫星星上辐射定标装置。
优先主题12:遥感卫星辐射校正与产品真实性检验仪器设备与技术
辐射校正场与真实性检验外场仪器设备与技术;辐射校正场野外移动定标与真实性检验实验平台系统;气象卫星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业务化观测与处理系统;遥感卫星实验室光谱与辐射定标技术。
优先主题13:卫星及空间天气数据处理和产品系统
卫星与地基多源观测数据及产品融合技术;遥感卫星与地基同步监测、相互验证灰霾气溶胶技术及其示范系统;利用风云卫星资料反演云、气溶胶和温湿廓线的关键技术;太阳活动对空间天气影响的监测与预报技术。
领域5:气象观测方法
研究目标:挖掘现有设备的观测能力,开展蒸发观测技术、温度测量技术、降水测量、冰雪观测技术方法研究,提高观测精度;研究导航卫星水汽层析、掩星探测技术和微机电云水测量技术;开展移动气象探测方法研究,提高气象观测和资料应用水平。
关键科技问题:固态降水测量方法及自然下垫面真实蒸发量(或蒸散量)的观测与计算方法;导航卫星大气水汽电离层三维探测技术研究,低轨掩星、山基掩星获取温、压、湿等大气参数
廓线的方法;微机电云水测量精度和观测方法;机载和球载遥感遥测方法及自动探空技术。
优先主题14:气象要素观测方法
冗余和通风防辐射测温观测方法;红外地表温度测量技术;称重式降水观测方法;自然下垫面真实蒸发量(或蒸散量)的观测与计算方法;高空探测方法和探空标准化软件;冰雪自动观测关键技术。
优先主题15:导航卫星水汽电离层综合探测及反演方法 导航卫星大气水汽电离层三维探测技术;低轨卫星和山基大气掩星观测技术;掩星(COSMIC)资料质量控制和同化。
优先主题16:微机电传感器测量方法
云水含量传感器芯片产品样机;微机电地面和高空传感器测量方法。
优先主题17:移动平台载荷气象探测方法
基于机载和球载的云和降水观测试验方法;移动平台的自动探空系统;移动平台的遥感探测技术。
领域6:气象观测产品
预期目标:研究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开发自动气象站、风廓线雷达、天气雷达、空基观测资料处理产品,建立产品标准算法库,建立供二次开发使用的公用开发平台,提高我国气象观
测产品的开发水平。
关键科技问题:自动气象站、风廓线雷达、天气雷达、大气成分、空基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技术;自动气象站、风廓线雷达、天气雷达、大气成分和空基气象观测数据处理方法、产品算法。
优先主题18: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及产品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高空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大气成分观测资料质量控制方法;新型观测资料综合数据处理技术。
优先主题19:雷达数据处理算法和产品
天气雷达定标方法和资料质量控制方法;全国天气雷达定量测量降水拼图系统;多波段天气雷达资料应用技术;天气雷达观测产品的标准算法库;风廓线雷达数据处理算法和产品;风廓线雷达定标及定量提取强度信息技术。
领域7:气象观测数据信息标准及传输共享技术
预期目标:研究观测数据信息标准及管理技术,建立自动气象站、风廓线雷达、天气雷达、空基观测资料等数据信息标准,研究西部地区、高山、海岛等无人站通信传输技术,以及应急机动观测资料通信传输技术,研制规范化的观测数据收集、分发软件,建立标准规范的数据存储共享平台,提高数据传输共享的时效性和数据的应用能力。关键科技问题:气象观测数据格式标准,气象观测数据传输、共享、存储与归档标准;探测站到省的规范化收集、分发软件;气象观测数据传输实时质量控制技术;西部地区、高山、海岛等无人站通信传输技术;应急机动观测资料通信传输技术;数据存储共享平台标准规范。
优先主题20:观测数据信息标准化
新增气象观测数据格式标准;气象观测资料的数据传输标准;气象观测资料数据共享与服务标准;气象观测资料数据库与存储标准;气象观测资料归档标准。
优先主题21:观测数据信息传输与共享技术
探测站到省的规范化收集、分发系统;国外气象观测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气象观测数据传输实时质量控制技术;气象观测数据传输监视与统计分析技术;气象观测数据网格技术应用;西部地区、高山、海岛等无人站通信传输技术;应急机动观测资料通信传输;数据存储共享平台标准规范研究及系统。
领域8:气象观测保障
预期目标:在设备可靠性、运行保障业务体系、气象计量技术、气象物资装备信息化管理、测试维修技术、自动化实时监控及综合评估、定标处理、气象观测数据传输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提高保障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关键科技问题:观测网自动化实时监控和综合评估方法;新一代天气雷达测试与故障检测技术;自动观测设备计量检定测试
技术;气象物资装备全寿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方法。
优先主题22:综合气象观测网运行监控及保障技术 综合气象观测网自动化实时监控与评估技术;气象物资装备全寿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与评估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测试与故障检测技术;现场移动式检定装置。
优先主题23:气象计量技术与仪器标定
新型湿度传感器和超声风测试技术;自动气象站自动化检测技术;大气成分监测设备的检定校准系统。
领域9: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业务布局及外场观测试验
预期目标:研究国家气候观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专业气象观测网在优化和调整中面临的主要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形成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布局优化技术。开展气候系统观测试验及气象观测仪器外场对比试验研究,逐步建立气候观测的技术方法,形成对比试验技术规范,为气候变化研究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业务化提供支撑。
关键科技问题:国家气候观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专业气象观测网的优化设计;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城市和城市群观测网布局方法;基准气候系统观测技术和方法;气象观测仪器外场试验方法。
优先主题24:综合气象观测网业务布局
国家气候监测网业务布局和CCOS观测网络布局;国家天气观测网布局;风廓线雷达组网布局;专业气象观测网业务布局;
城市和城市群观测网布局。
优先主题25: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观测试验
青藏高原动力、热力作用的观测要素、方法、技术和站网布局;青藏高原及东侧观测布局关键技术。
优先主题26:综合气象观测外场试验
气候系统敏感区和关键区的基本气候变量观测试验;基准气候系统观测试验;建立气象观测仪器对比试验平台及外场对比观测试验。
第二篇: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总则-中国气象局
附件1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
总则(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12月
编写说明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试行)》针对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而编制的,所涉及的装备是拟用于气象观测专用的仪器和设备(暂不包括气象卫星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可以是整机、系统、传感器和部件等。
本《方法》目前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 总则(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 环境适应性(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 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试行)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 高空气象观测设备(试行)根据需要,可补充增加其他类型装备的测试方法。
本《方法》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提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编写,经多次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本《方法》的编写。
本《方法》的修改和解释权归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本部分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 总则(试行)》,规定了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的目的、要求、条件、抽样、流程,测试评估方案、数据处理方法、测试评估报告编写及资料整理归档的原则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莫月琴、张雪芬、郭启云、刘银锋、冯冬霞、王小兰、赵志强、张明、杨云、林冰、王天天、王箫鹏、霍涛。
I
II
目 次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目的与要求.......................................................................3 4.1 目的.........................................................................3 4.2 基本要求.....................................................................3 5 测试评估条件.....................................................................4 5.1 技术材料.....................................................................4 5.2 实验室环境条件...............................................................4 5.3外场试验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5.4 标准器、测试设备和外场试验参考标准...........................................4 6 被试产品样本大小.................................................................5 7 测试评估方案.....................................................................5 8 交接检查.........................................................................5 8.1 基本要求.....................................................................5 8.2 外观和结构检查...............................................................5 8.3 成套性检查...................................................................6 9 测试评估流程及要求...............................................................6 9.1 测试评估项目与流程...........................................................6 9.2 要求.........................................................................6 9.3 终止测试.....................................................................7 10 数据处理........................................................................7 10.1 数据质量控制................................................................7 10.2 数据处理....................................................................7 11 结果与评定......................................................................8 12 测试评估报告....................................................................8 13 资料的整理归档..................................................................9 13.1 内容........................................................................9 13.2 技术资料归档................................................................9 13.3 原始数据资料储存............................................................9 附录1测试评估方案(参考格式)....................................................10
III
IV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方法
总则(试行)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的目的、要求、条件、抽样、流程,测试评估方案、数据处理方法、测试评估报告编写及资料整理归档的原则等。
本部分适用于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暂不包括气象卫星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的测试评估,所涉及的仪器和设备可以是整机、系统、传感器和部件等。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JF100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105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JJF1094 测量仪器特性评定
GJB6556.1军用气象装备定型试验方法 第1部分:总则
GJB6556.8 军用气象装备定型试验方法 第8部分:数据录取和处理 QX/T8 气象仪器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3.1 测试评估 test and examination 根据有关标准或规定的技术要求,对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进行的检查、测试和试验并给出评定结果的过程。主要包含功能检查、测量性能测试、环境适应性、外场试验、数据处理、结果与评定和测试评估报告编写等内容。3.2 被试产品 tested instrument 被测试评估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统称为被试产品或被试品,所涉及的装备可以是整机、系统、传感器和部件等。
3.3 测量性能 measuring performance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量气象要素的特性和能力,如测量范围、测量误差、分辨力、稳定性、时间常数、迟滞、阻尼、频率、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天线增益和噪声系数等。
注:改写GJB 6556.1—2008中3.1.15。
3.4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JJF1001—1998中5.16,QX/T 8—2002中4.18]
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
注1:因真值不能确定,在实践中采用约定真值[参考《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注2:误差的一次计算结果有时也称为“差值”。注3:改写GJB6556.8—2008中3.2。
3.5 时间常数time constant [QX/T 8—2002中4.48] 在由阶跃或脉冲输入引起的一阶线性系统中,输出完成总上升或总下降的63.2%所需的时间。3.6 响应时间 response time [JJF 1001-1998中7.17,QX/T 8—2002中4.48] 激励受到规定突变的瞬间,与响应达到并保持其最终稳定值在规定极限内的瞬间,这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
注:参考JJF1094—2002中5.10。
3.7 影响量influence quantity [JJF1001—1998中4.8] 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3.8 外场试验field test 在实际使用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对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进行的试验和测试,以评定其是否达到设计和使用要求。
3.9 [观测数据的]完整性integrity 观测数据的完整性表征被试产品在测试评估期间获取数据资料的能力,可用完整性表示,也可用缺测率表示。完整性用被试产品终端实际观测数据个数与应观测数据个数的百分比表示,缺测率用被试产品缺测数据个数与应观测数据个数的百分比表示。计算公式为:
完整性(%)=(实际观测次数据个数/应观测数据个数)×100% 缺测率(%)=(缺测数据个数/应测量数据个数)×100% 3.10 [观测数据的]准确性error of measurement 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反映被试产品获取数据的质量,用误差区间来表征,通常表示为(xks,xks)的形式,其中x为系统误差,s为标准偏差,k为置信因子。
注1:误差区间用于表示最大允许误差或允许误差限的实际测量结果。
注2:改写JJF 1001—1998中7.20,改写JJF 1059—1999中2.20,改写GJB 6556.8—2008中3.2,3.6。
3.11 [设备运行的]稳定性stability 被试产品经过其技术条件允许的某种应力的作用或者正常使用、贮存一定的时间,其测量性能保持不变的能力。
注:改写JJF 1001—1998中7.14,改写JJF 1094—2002中5.8,改写GJB 6556.1—2008中3.1.16,改写QX/T8—2002中4.29。
3.12 [设备运行的]可靠性reliability
被试产品在规定的情况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3.13 [测量结果的]一致性consistency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同类多台仪器(2台或以上)对同一被测量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3.14 可比较性 comparability 被试产品与气象观测网的同类观测仪器对同一气象要素获取观测数据的一致程度。4 目的与要求 4.1 目的
确定和验证被试产品是否符合有关标准或规定的技术要求,为气象观测业务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4.2 基本要求
4.2.1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应进行测试评估:
a)新研制开发的;
b)在原理、技术、方法、结构、材料及工艺等方面有重大改进的; c)功能或测量性能有明显改进的; d)择优选用的,包括进口产品; e)其他需要进行测试评估或试验的。
4.2.2 测试评估应首先组成测试评估组,根据有关标准或规定的技术要求制定测试评估方案并通过论证,然后按照测试评估方案组织实施。
4.2.3 被试产品主要功能及测量性能必须满足有关标准或规定的技术要求,凡是有要求的项目都应进行测试评估。也可根据测试条件或应用需求,对测试评估项目进行相应增减。4.2.4 所有测试评估项目,都应保存全部原始数据记录和技术材料。
4.2.5 因测试方不具备条件的测试项目,可委托有测试资质的单位进行,并由其提供相应的测试报告或证书。
4.2.6 测试评估期间,被试方只能在测试评估组认为必要时承担被试产品的技术保障任务,不得干预测试评估工作。
4.2.7 测试评估方案、测试评估报告和相关技术文件,以及被试产品的技术文件所用气象仪器术语应采用QX/T 8,通用计量术语应采用JJF1001,被试产品测量特性表示应采用JJF 1094的概念和定义。
4.2.8 登记和记录,通常应做到:
a)被试产品在测试前应逐台登记并编号。
b)每项检查、测试、修理和维护都应记录在专用记录册内,如起止时间,主要内容,环境条件,结果摘要等。
c)测试评估过程中所有的原始数据、记录以及计算、整理、校对,均应有经手人签字或登记,如有误记,不得涂、描、刮等,将误记内容用横线划去,正确内容写在划改数据的旁边,并应有更改人签字。存在问题应另行说明。测试评估条件 5.1 技术材料
被试产品应提供下述技术材料:
a)技术手册和使用说明书,必要时还应提供维修手册等,内容应包括系统原理图及详实的文字说明;
b)被试方质量检验部门或有测试资质的单位出具的产品检验、测试材料或报告; c)进口产品应附有进口许可批准文件、检验检疫证明及相关材料; d)必要时,还应提供用户使用报告。
测试方对上述技术文件逐一审核,符合要求后,方可正式进入测试评估程序。5.2 实验室环境条件
5.2.1 实验室自然环境条件至少应符合以下要求:
a)气温:15℃~35℃; b)气压:550hPa~1060hPa; c)相对湿度:5%RH~90%RH。
5.2.2 根据不同的被试产品,要求实验室不应有影响测试的干扰源,如电磁、动力和噪音等。5.2.3 若没有特殊要求,室内测试应在实验室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应监测和记录测试时的环境条件。
5.2.4 若某项环境条件对测量结果有明显影响,可对该项进行控制,其它项目采用实验室自然环境条件。
5.3 外场试验要求
5.3.1 要求在室外工作的被试产品或被试产品的室外工作部分,应进行外场试验。
5.3.2 外场试验环境条件采用当时的室外自然环境条件,其周围物体和人为因素不应对测量结果有明显影响,也不应有影响被试产品正常工作的干扰源。
5.3.3 外场试验时间:原则上全天候长期连续使用的被试产品不少于1年,季节性使用的被试产品应超过业务应用季节的最长时间长度。只在有限条件下断续使用的被试产品可在模拟业务应用条件下进行3个月或以上的外场试验。有关标准或技术要求有明确规定的可按照规定要求进行。5.3.4 外场试验地点:拟在全国观测站网使用的被试产品应在3个或以上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地点进行,在部分区域(如高原、沙漠、海上、冰雪等)使用的被试产品应在3个或以上的目标区域进行。被试产品技术指标有明确规定的可按照规定要求进行。5.4 标准器、测试设备和外场试验参考标准
5.4.1 实验室测试所用标准器、测试设备和外场试验参考标准等应有有效的检定证书或检测证书。5.4.2 若测量目的是要得到被试产品的系统误差,则实验室测试用的标准器、测试设备等所造成的附加误差应不超过被试产品最大允许误差的1/10;若测量的目的是要得到被试产品的随机误差,则该附加误差应不超过被试产品最大允许误差的1/3。如果没有符合要求的,可适当降低。
5.4.3 用于外场试验的参考标准应满足5.4.2要求。如果没有符合要求的外场试验参考标准,允许使用高于被试仪器等级的同类测量仪器,或使用多台与被试仪器属于同一准确度等级的同类仪器所得观测值的平均值作为参考,也可采用世界气象组织推荐或气象部门公认的仪器作为参考。5.4.4 如被试产品准备并入气象观测网并替代之,则应以气象观测网的同类观测仪器为参考进行比对,以得到与气象观测网的可比较性结果。6 被试产品样本大小
6.1 地面观测仪器或探空地面信号接收处理设备应提供3台或以上,大型设备(如天气雷达)可提供2台或以上,一次性观测设备(如探空仪)则应根据试验需要增加被试产品的数量。
6.2 当需要从一批被试产品中抽取部分产品进行试验时,应由测试方抽样确定被试产品,可采用随机数法,也可采用抽签法。7 测试评估方案
7.1 遵照4.2.2,根据被试产品的有关标准或规定的技术要求,编制测试评估方案,主要包括测试项目和方法,测试所用标准器和测试设备,数据处理方法和合格评定准则等。
7.2 凡有关标准或规定的技术要求中规定的项目,都应成为测试评估的项目。如有不进行测试或增加的项目,应在方案中说明。
7.3 每项测试必须提供测试方法。具有测量误差要求的测试项目应说明采用的标准器、测试设备、测试条件、测试点及各测试点录取数据的样本大小和方法等。7.4 明确外场试验的项目及相关的指标要求,并给出评定方法。7.5 委托其它单位测试的项目,应在方案中说明。
7.6 若现有条件不满足的,应在方案中提出并拟定解决方案。7.7 测试评估方案编写可参考附录1。8 交接检查 8.1 基本要求
8.1.1 交接检查由被试方主持,测试方参加并提供协助,确认被试产品能够正常工作时由被试方交付测试方,交付后应由测试方负责保管,并作好交接记录。可调整部位应做加封处理。8.1.2 交付后,可使用原来的被试产品编号,也可对被试产品重新编号。8.2 外观和结构检查
8.2.1 外观和结构检查主要采用目测或手动的方法,必要时可使用工具。
8.2.2 外观检查主要检查被试产品的表面状况和标志。表面状况主要包括表面涂层的牢固、均匀,有无脱漆、划痕、凹坑、裂纹、锈蚀等缺陷,密封是否良好、有无水汽凝结现象,部件、配件、零件是否齐全。标志置于被试产品明显处,应有商标、产品型号和名称、制造厂名、制造日期或产品序列号等内容。必要时,还应检查被试产品的包装。
8.2.3 机械结构检查的重点是被试产品整体有无机械变形、断裂、弯曲等。
8.2.4 对于转动部件,检查其转动是否灵活,有无阻塞、卡滞等现象。
8.2.5 检查结果应记录并直接列入测试评估报告中。若检查结果不符合要求,但不影响主要技术性能,应提出修改建议。8.3 成套性检查
8.3.1 被试产品主机、传感器、配套件、附属设备、随机材料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8.3.2 技术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8.3.3 必要的维护维修工具和必须的消耗材料。9 测试评估流程及要求 9.1 测试评估项目与流程
完成交接检查后,通常按下述项目和流程进行:
a)功能检查 b)电气性能测试 c)测量性能测试(初测)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测量范围、最大允许误差、分辨力、时间常数、迟滞、阻尼、频率、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天线增益、波瓣宽度、噪声系数和带宽等参数测试。
d)环境适应性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气候环境,机械环境和电磁兼容等试验。
e)外场试验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现场安装、调试与试运行,测试正式开始后,应测试和确认应用软件、观测方法、操作方法、数据录取、数据传输、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进行阶段性测试数据的分析等。
f)测量性能测试(复测)g)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定 h)编写测试评估报告
i)测试评估结束,资料整理归档
9.2 要求
9.2.1 通常按照测试评估方案和9.1所列项目依次进行。根据需要,a)~d)的顺序可作调整,但必须在这些项目进行完毕并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始第e)项外场试验工作。
9.2.2 9.1中c)和f)测量性能中的最大允许误差等技术指标必须由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完成,并出具测试报告或证书。
9.2.3 9.1中d)项环境适应性,必要时,可增加生物条件试验和化学条件试验。环境适应性可以抽取其中1台被试产品进行。
9.2.4 9.1中e)外场试验,首先应现场安装、调试正常后进行试运行,试运行时间通常在3天以内,对于探空仪的施放试验,则是先试放3次进行检查调试,如为大型设备可适当延长。如期间发生了严重问题,又不能在试运行期间或试放时间内解决的,则退出测试评估。
9.2.5 9.1中e)在外场试验开始后,通常需要分阶段(按月或按季)给出阶段性测试数据分析与评估,探空仪施放试验除外。阶段性分析内容主要为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自然环境适应性,相同型号仪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与业务站网的可比较性等。9.2.6 除一次性使用仪器无法进行f)测量性能测试(复测)项外,其余均可按照9.1的测试评估项目进行,包括地面气象观测设备、探空仪的贮存性能、探空接收系统、大型设备(如天气雷达)等。
9.2.7 9.1中f)测量性能测试(复测)只对测量性能中与稳定性有关的项目进行复测。在没有得到重新维护情况下,进行环境污染腐蚀情况检查和测试,然后维护后再进行检查和测试。判定稳定性技术指标。复测的方法和条件与初测的应保持一致,复测结果不允许进行修正。9.3 终止测试
出现下述情况之一应终止测试评估工作:
a)主要功能检查不合格; b)测量性能测试结果不合格; c)环境适应性结果不合格; d)测试中出现致命缺陷或致命故障;
e)发现被试产品有影响观测和危及人身安全的缺陷。数据处理 10.1 数据质量控制
10.1.1 在统计计算前,应剔除测量结果中的异常值。
10.1.2 对于参考标准和被试产品,无论测量数据是否异常,在下述情况得到的数据都应进行剔除: a)非正常工作或操作不当时的数据; b)经确认受到人为干扰的数据;
c)测试环境不符合测试条件要求时录取的数据; d)其他不正常因素干扰的数据。
注:对于异常值,原始记录不可剔除,只作出标记。数据处理时应予以剔除,并记录剔除原因。
10.2 数据处理
10.2.1 对已经过质量控制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0.2.2 在进行数据统计前应首先计算差值。差值应采用同一时次的数据进行计算。同类被试产品不同测量要素的各组差值计算前后顺序应相同。差值X按式(1)计算:
XAA0………………………………………(1)
式中,A为被试产品的测量结果,A0为标准器的测量值,即被测量的真值或约定真值。10.2.3 通常采用批统计的方法直接计算系统误差和标准偏差,若遇特殊要求,参照相关技术规定另行约定。
10.2.4 对于正态分布,系统误差(平均值)X用式(2)计算,标准偏差s用式(3)计算。
XnXii1nn…………………………………………(2)
s(XiX)i12n1……………………………………(3)
式中,Xi为各次测量所得差值,n为测量次数,i=1,2,3……,n。
统计过程中,应通过t检验法或3倍标准偏差法剔除粗大误差。11 结果与评定
11.1 被试产品合格与否,评定的依据是测试评估项目结果是否符合有关标准或规定的技术要求。11.2 评定项目包括9.1项中b)~h)的各个项目。外场试验还应包括现场安装、观测方法、操作方法、数据传输、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即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相同型号仪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与业务站网的可比较性等。11.3 功能不全或数据处理软件错误,在测试评估过程中可进行完善和修改,重新检查或验证符合要求的可以判定为合格,否则应判定为不合格。
11.4 环境适应性、测量性能初测与复测、外场试验得出的数据完整性、准确性,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有一项不合格,应判定为被试产品的整体性能不合格。
11.5 自然环境适应性、相同型号被试产品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与业务站网的可比性应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出合理判定。12 测试评估报告
12.1 凡在测试评估方案中规定的测试评估项目,都必须进行检查、测试或试验,并提供测试结果或测试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应全面、具体、客观。12.2 测试评估报告的基本信息通常包括但不仅限于:
——被试产品信息(名称、型号、商标、照片等); ——被试方信息(名称、地址等);
——取样信息(取样方式、数量及编号、地点、日期等); ——实施时间与地点; ——测试评估依据;
——测试评估说明(项目、选用的标准及设备、测试与评估方法等); ——结果与评定; ——结论; ——参试人员。
12.3 若报告内容过多,可将基本信息、测试评估结果和结论编入主报告,具体测试方法、数据处理过程、分项试验报告或测试试验记录等可作为测试评估报告的附件。
12.4 下述测试结果、资料和必要的说明应列入报告: a)重要技术指标的测试方法; b)重要数据的计算方法;
c)测试中所发生故障的分析、说明和权重的大小; d)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进行测试评估的项目;
e)不合格的测试项目,必要时,应做不合格项目的不合格原因分析。
12.5 通过外场试验,应给出10.2所列项目的分析,最后应给出被试产品的综合评定和结论。12.6 编写测试评估报告,对所有进行的检查、测试、试验的数据和结果都应有评价和结果判断,明确给出是否通过测试评估的结论。可将所有结果汇总并编写测试评估报告,各阶段的测试数据分析材料可作为测试评估报告的附件。13 资料的整理归档 13.1 内容
应包括测试评估过程中的全部技术资料和原始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归档。13.2 技术资料归档
与测试评估有关的所有技术文件资料(含纸质、电子版)均需归档留存。包括:申请受理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技术材料及其审查报告、测试评估方案(测试评估工作方案)、测试评估过程的大事记、检查测试的原始记录、测试评估报告、历次专家咨询论证评审意见和专家组名单等。整理人员应编写档案目录、装订成册、签名并送交部门归档保存。13.3 原始数据资料储存
测试评估过程中所有的原始数据、记录以及计算、整理、校对(含纸质、电子版)等,均应有相关人员签字,归档保存。
附录1测试方案(参考格式)
×××测试方案 概述
1.1 目的和原则 1.2 组织与管理
(含测试组人员组成)1.3 测试依据 2 基本情况
2.1 时间与地点 2.2 参试仪器 2.3 参考标准 2.4 场地布局 2.5 测试职责划分
(下面是“测试项目及方法”内容,为减少一级目录,不单独列出“测试项目及方法”。测试评估项目应包括有关标准或规定的技术要求的所有项目。每项内容必须明确测试及评估指标、方法及依据,如果评估方法比较复杂,可以附件形式列出)。3 外观、结构及配套性检查
3.1 检查项目 3.2 检查方法 3.3 …… 4 功能检查
4.1 检查项目 4.2 检查方法 4.3 …… 5 电气性能测试
5.1 测试项目 5.2 测试方法 5.3 …… 6 测量性能测试
6.1 测试项目 6.2 测试方法 6.3 …… 环境适应性测试
7.1 测试项目 7.2 测试方法 7.3 …… 8 外场试验分析
8.1 数据完整性 8.2 数据准确性 8.3 运行稳定性 8.4 设备可靠性 8.5 一致性 8.6 可比较性 8.7 其他
(其他应包括但不限于评价现场安装、观测方法、操作方法、数据传输、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以及业务的可用性等)。9 结果评定
9.1 单项评定 9.2 综合评定
第三篇:内蒙古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职业技能竞赛综合业务基础理论试卷(USE)
第 1 页
共 10 页
号证 考线封准密 名姓 线 封 密)市(盟 线 封 密 位 单内蒙古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职业技能竞赛
综合业务基础理论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2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小题1.0分。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下列哪种灾害没有预警信号图标()。
A.大风 B.干旱 C.大雨 D.霜冻 2.下列对暴雪橙色预警信号标准描述正确的是()。
A.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或者已达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 B.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6毫米以上,或者已达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 C.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5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5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 D.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 3.强冷空气是指使某地日最低气温48小时降幅()。
A.<6℃ B.6℃且﹤8℃
C.8℃且最低气温低于8℃ D.8℃且最低气温不低于8℃
4.某地夏日连续高温,当地气象台根据情况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在第二天变更为高温橙色预警信号,之后连续确认了3次,随后高温结束,解除预警,那么该气象台本次预警发布次数计为()。
A.1次 B.5次 C.6次 D.7次 5.关于预警信号的发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预警信号的发布(含变更)、解除实行分级签发制,在发布时必须经气象台台长或者其授权人员签发
B.预计未来三小时受台风过境影响,降水量达50mm以上,应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C.一次强降水过程,某地预报员在08时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之后,下午14时确认了一次,晚上20时左右发现降水仍然持续,应继续确认一次
D.冬季受冷空气影响,预警未来48小时内蒙古东部地区最低温度将下降8℃以上,并且24小时内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应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6.副热带高压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高压,它是一个()。
A.冷性的深厚系统 B.暖性的深厚系统 C.冷性的浅薄系统 D.暖性的浅薄系统
7.中纬度地区完全方程如下,对于各项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2f22p2)fp[V(f)]A2(V)R22cQfgk2(t)ppp
A.右边第一项为绝对涡度平流微差项,当正涡度平流随高度减小时,或负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大时,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
B.右边第二项是热力平流的拉普拉斯项,表示暖平流中心是下沉区,冷平流中心是上升区 C.右边第三项是非绝热加热项,在暴雨过程中,非绝热加热以潜热加热最重要,凝结潜热的释放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加强
D.右边第四项是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项,暖平流区有上升运动,冷平流区有下沉运动 8.各类寒潮天气过程的共同点是()。
A.冷空气源地相同 B.冷空气路径相同
C.冷高压南下形式相同 D.都会有大范围热量的南北交换 9.低压和高空槽在移动过程中受到山脉阻挡后,一般()。
A.加强 B.减弱 C.山前减弱,山后加强 D.山前加强,山后减弱 10.关于大风的预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冷风后的偏北大风出现在高压前沿气压梯度最大的地方 B.高压后部偏南大风的气压场多是“南低北高型” C.江淮气旋大风一般多在气旋入海前出现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1.槽线的移动速度与()。
A.温度梯度成正比 B.温度梯度成反比 C.槽的强度成正比 D.槽的强度成反比
12.从日常天气图上定性判断大气的斜压性强弱可依据()。
A.等压面上地转风的大小 B.等压面上等高线的密集程度 第 2 页
共 10 页
C.等压面上等温线的数值大小 D.等压面上等温线的密集程度
13.当高空槽落后于地面冷锋时,风雨(雪)天气主要出现在()。
A.500hPa槽线和700hPa槽线之间 B.500hPa槽线和850hPa槽线之间 C.500hPa槽线和地面冷锋之间 D.700hPa槽线和地面冷锋之间
14.根据统计,在中纬度地区,陆地上地面风风速约为地转风风速的()。
A.25%-35% B.35%-45% C.45%-55% D.50%-60% 15.雷暴云在成熟阶段,上升气流速度的垂直分布呈()
A.上层大,中、下层小 B.上层小,中、下层大 C.上、下层小,中层大 D.上、下层大,中层小 16.以下哪个不是天气雷达的主要应用领域()。
A.强对流天气探测和预警 B.雷暴生成和发展的临近预报 C.山火的监测 D.降水估测
17.圆形的中气旋流场,在多普勒速度图上表示为有()。
A.一个风速极大值 B.强大的正风速区 C.强大的负风速区 D.一对对称的正负速度中心 18.层状云降水回波的强度很少超过()dBZ。
A.30 B.35 C.40 D.45 19.单位体积中云雨粒子后向散射截面的总和,称为气象目标的()。
A.反射率 B.反射率因子 C.回波功率 D.接收功率 20.使用PPI上的雷达资料时,不同半径(R)处回波()。
A.处于相同的高度上 B.处于不同的高度上 C.处于相近的高度上 D.不必考虑其它因素
21.《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等所造成的灾害。
A.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
B.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霾和大雾
C.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积冰和大雾 D.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霾和大雾 22.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媒体应当及时向社会播发或者刊登()提供的适时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当地气象台站的要求及时增播、插播或者刊登。A.当地气象主管机构
B.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 C.当地气象台站 D.当地政府主管机构
23.大型气象灾害的定义是()。
A.因灾死亡100人(含)以上或者伤亡总数300人(含)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含)以上的
B.因灾死亡30人(含)以上100人以下,或者伤亡总数100人(含)以上30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含)以上10亿元以下的
C.因灾死亡3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者伤亡总数30人(含)以上10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含)以上1亿元以下的
D.因灾死亡1(含)到3人,或者伤亡总数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24.各级气象部门应当在灾害发生的()内及时进行灾情数据收集和初报。
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
25.2010年中国气象局积极开展为农服务的“两个体系建设”,“两个体系”是指()。
A.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灾害防御体系 B.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C.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D.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26.《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结合各地农业发展布局,发展适合()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专项气象服务业务。A.一乡一品、一县一业 B.一乡一品 C.一县一业 D.当地经济发展
27.《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坚持()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第 3 页
共 10 页
A.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B.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C.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 D.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28.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应以()为核心。
A.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民农村满意 B.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能力 C.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 D.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29.气象风险预警等级按四级划分,其中Ⅳ级涵义为()。
A.有一定风险 B.风险较高 C.风险高 D.风险很高 30.订正制作本辖区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以()。
A.实况监测及1h、3h、6h预报为主 B.实时和1h、3h、6h、12h、24h预报为主 C.实时和1h、3h、6h、24h预报为主 D.实时和1h、3h、6h、12h预报为主 31.气象风险预警服务的主要对象是()。
A.各级党委政府,基层应急责任人、气象信息员及社会公众 B.各级党委政府及水利、国土等部门,气象信息员及社会公众 C.各级党委政府及水利、国土等部门,基层应急责任人、气象信息员
D.各级党委政府及水利、国土等部门,基层应急责任人、气象信息员及社会公众 32.《山洪灾害实地调查指南》适用于(),特别是缺少水文资料的()山洪灾害实地调查。
A.中小河流、中小河流 B.山洪沟、山洪沟 C.中小河流、山洪沟 D.山洪沟、中小河流 33.山洪灾害调查时,应尽量将洪水淹没时间确定在()尺度。
A.年 B.月 C.日 D.小时
34.泥石流、滑坡灾害风险普查信息应细化到行政()单位。
A.省级 B.市级 C.县级 D.村级 35.增雨防雹火箭发射控制器贮存温度()。
A.-40℃~30℃ B.-30℃~40℃ C.-20℃~50℃ D.-20℃~30℃ 36.RYI火箭弹发射仰角范围()。
A.55°~80° B.50°~85° C.45°~80° D.55°~85°
37.当发射仰角大于()时,火箭操作手及阵地附近人员应注意顶空安全,防止弹体伤害。
A.80° B.65° C.75° D.70° 38.以下哪个是火箭作业禁区()。
A.发射架前方180°内半径200m的扇形区 B.发射架前方180°内半径300m的扇形区 C.发射架后方180°内半径50m的扇形区 D.发射架后方120°内半径200m的扇形区
39.固定式作业系统发射火箭弹时操作人员和控制器应在()外安全区。
A.20M B.30M C.15M D.25M 40.RYI型火箭弹催化剂播撒时间()。
A.22±2 B.20±2 C.22±1 D.20±1
41.当翻斗雨量器的计数翻斗处于水平位置时,用万用表测量其输出接线柱,这时的阻值应该是
()状态。
A.短路 B.断路
42.自动气象站气象要素测量性能下降,这类故障的判断和排除比较容易,故障原因多半是
()引起的。
A.电缆生锈 B.电缆被鼠咬 C.传感器性能下降 D.采集器损坏
43.降水后发现自动气象站的雨量值偏小,经检定雨量传感器在标准范围内,则雨量偏小可能是
因为()。
A.电缆线断开 B.干簧管破裂 C.雨量器不水平D.磁钢脱落 44.自动气象站不能正常采集数据时,应首先检查()。
A.数据采集器 B.计算机 C.电源系统 D.防雷系统
45.按照《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6版)》要求,若雨量器高度为0.7 m,障碍物高度为1.5 m,请问障碍物离雨量器距离多于()比较合理。A.1 m B.2 m C.3 m D.5m
46.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后,原34种天气现象中,取消了雷暴、闪电等13种天气现象,涉及
到的()个现在天气电码也同时取消使用。第 4 页
共 10 页
A.13
B.21
C.23
D.24 47.某站某时的长Z文件中降水量段为RE 0001 00002 00008 00020 ///// // ///// ////,则过去3小时降水量是()毫米。A.0.1 B.0.2 C.0.8 D.2.0 48.2014年地面观测业务调整实施,过去天气现象电码()被取消。
A.2 B.3 C.6 D.9 49.用20cm专用量杯测得E601B型蒸发器流入溢流桶的量为50.0mm,则在蒸发器的实际高度为()mm。A.50 B.52.3 C.5.2 50.某次观测雪压,用体积量雪器进行了三次取样,待雪触化后,用20cm口径专用量杯量得毫米数分别为7.8、7.9、7.9,则此次雪压为()g/cm2。A.2 B.2.4 C.2.5 D.3 51.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技术规定,白天正点记录出现异常时,定时观测时次的记录应立即进行处理,其他正点时次的记录应在()完成修改、上传。A.1小时内 B.2小时内
C.下一定时观测前
D.正点后10分钟
52.下列关于气象资料业务系统(MDOS)的质量控制方法正确的是()。
①格式检查 ②缺测检查 ③界限值检查 ④主要变化范围检查 ⑤空间一致性检查⑥时间一致性检查 ⑦内部一致性检查 ⑧质量控制综合分析
A.①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53.在站址历史资料序列均一性检验时,以()的多少来判断均一性好与差。
A.断点个数 B.缺测数据 C.迁站次数 D.极值个数
54.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由发送器、接收器与处理器组成。发射器发出近红外光脉冲,接收器测量的是与发射光束成()角的散射光束,然后由处理器计算出气象光学视程。A.30° B.33° C.40° D.45°
55.在自动站观测质量控制基本方法的时间一致性检查中,当前时次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与其前1个时次数据间变率分别达到()时,则为可疑判断。A.5 ℃/h、8hPa/h 和20%/h B.8 ℃/h、10hPa/h 和20%/h C.8 ℃/h、10hPa/h 和30%/h D.10 ℃/h、20hPa/h 和30%/h 56.L波段距离显示控制主要用来显示斜距和高度。“斜距”显示的是探空仪距雷达天线的距离,“高度”显示的是探空仪距()的高度。
A.测站 B.水银槽面 C.地面 D.值班室
57.科学研究表明,最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空气相对湿度一般都在()之间。
A.50%-60% B.55%-60% C.50%-65% D.55%-65%
58.WMO要求安装日照计的地点当太阳处于地平线以上大于()时,在全年测量时段内,日照计对太阳的视野应无遮挡。
A.3° B.5.71° C.7.13° D.18.44°
59.由于仪器本身的暂时失效或外界的干扰,往往会在数据系列中存在一些被称作为()的异常值。
A.野值 B.野点 C.极值 D.极点
60.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读取数据采集器的通讯参数命令是()。
A.SETCOM B.AUTOCHECK C.DMGD D.SAMPLE
61.在自动气象站中,观测到三个风向值分别为10°、350°、300°,则该时段算术平均法求得的平均风向为()。
A.220° B.300° C.340° D.350°
62.某自动气象站采用双翻斗雨量传感器进行降水观测,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多次发现其对10mm以上的降水量观测差值为5%,则应采取的基点位置调整措施为()。A.将一个定位螺钉向外调整5/3圈 B.将一个定位螺钉向内调整5/3圈 C.将两个定位螺钉分别向外调整5/3圈 D.将两个定位螺钉分别向内调整5/3圈
63.某台站使用ISOS业务软件,在2014年6月30日20时后更换自动站计算机,漏拷贝了BIIiii_2014.db文件,在新计算机中形成6月J文件时()要素会无数据。A.本站气压 B.气温 C.相对湿度 D.降水量
64.在ISOS软件业务部分(MOI)中形成J文件在以下那个菜单中完成()。A.观测与编报→常规日数据 B.数据维护→常规要素 C.数据维护→分钟要素 D.报表→地面月报表
65.散射能见度仪提供的能见度数据有1分钟能见度值和()分钟平均值。A.5 B.2 C.3 D.10
66.出现雪暴、霰、米雪时,记为()。A.雨 B.雨夹雪 C.雪 D.米雪 第 5 页
共 10 页
67.在站址历史资料序列均一性检验时,以()的多少来判断均一性好与差。A.断点个数 B.缺测数据 C.迁站次数 D.极值个数
68.《高空规范》规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充灌气球,气球升速应符合高空气象观测系统的要求,综合观测平均升速应控制在()左右。
A.200m/min B.300m/min C.400m/min D.500m/min 69.《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技术规定》指出,综合利用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天气雷达和气象卫星等观测资料,获取()等天气现象信息。A.雷暴 B.雷暴、闪电 C.雷暴、闪电、飑、龙卷 D.雷暴、闪电、飑
70.ISOS软件业务部分(MOI)读取的新型站数据取自“X:smodataset省名IIiiiAWS新型自动站”下的()文件夹。
A.设备 B.订正 C.质控 D.数据
二、多项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若有顺序要求时,顺序错也不得分。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A.Ⅳ级(特别严重)、Ⅲ级(严重)、Ⅱ级(较重)、Ⅰ级(一般)B.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C.同时用中英文标识
D.依次用黄色、橙色、红色、蓝色表示
2.在汛期时段和强对流天气易发时段,以下哪些气象部门需要发3次以上强对流天气0-12小时短时预报()。
A.国家气象中心 B.自治区气象台 C.呼和浩特市气象台 D.和林县气象台 3.短临预报检验内容包括()。
A.命中率 B.准确率 C.空报率 D.漏报率 E.预警区域 F.预警提前量 4.积雨云的特点有()。
A.呈团状结构 B.在红外图上色调最白 C.在可见光云图上色调最白 D.初生积雨云边界整齐 E.纹理较为光滑均匀 F.有暗影但不明显 5.地面大风经常出现在()区域。
A.低压中心 B.低压边缘 C.高压中心 D.高压边缘 6.大尺度运动系统的控制方程有()。
A.运动方程 B.连续方程 C.热力学能量方程 D.位势倾向方程 7.锋面的坡度与()等因素有关。A.经度 B.纬度 C.锋面两侧的温度差 D.锋面两侧的风速差 E.冷空气的厚度
8.对于如下地面图中所表达的信息正确的是()。A.现在天气是连续性中雪
B.低云状层云10成,低云高300 米 C.温度-1℃,露点-3 ℃
D.极大瞬时风速20m/s,风向东南风 E.能见度5000 米,气压1010.2hPa
9.寒潮路径一般是以()的移动路径等来表示。A.地面图上冷高压中心 B.高空图上冷中心 C.地面图上冷中心强度
D.冷锋后24小时正变压、负变温
10.下列关于中国各地雨季描述正确的是()。A.云贵高原雨季平均从5月下旬开始,10月下旬结束 B.华南沿海雨季平均从4月开始,10月中旬结束 C.长江流域雨季平均从6月上旬开始,9月初结束 D.华北、东北雨季平均从7月上旬开始,8月底结束
11.请按照对流性天气现象所要求的积雨云的高度和强度,大致上是依次一个比一个地更大的排序是()。
A.雷电 B.龙卷风 C.阵雨 D.冰雹 E.强飑 12.辐射雾形成的必要条件有()。A.近地层湿度大 B.昼夜温差较大
C.没有明显的水平或垂直交换 第 6 页
共 10 页
D.有足够的辐射冷却时间
13.以下属于中小尺度系统的是()。
A.飑线 B.锋面 C.龙卷 D.中气旋 E.超级单体 14.下列属于雷达数据采集子系统(RDA)构成的是()。
A.发射机 B.接收机 C.雷达控制台 D.天线 E.伺服
15.雷达估测降水除了雷达本身的精度限制外,下列哪些因素的影响使得雷达估测值与地面雨量计测量值有差异()。
A.降水类型 B.湿度 C.雷达探测高度 D.风
16.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应包括()。A.气象灾害历史、现状分析
B.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风险预估
C.预防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分析 D.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结论
17.灾情直报数据准确性审核中包括()。
A.数值与单位匹配;数据上限,一般一次灾害过程的受灾面积不超过当地耕地面积,受灾人口不超过当地人口等
B.字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绝收面积≤成灾面积≤受灾面积等
C.不同灾害灾情数据的逻辑关系,如大灾与局地小灾的量级差异;以不同渠道信息作对比校验
D.上报人员信息完整性检查
18.农用天气预报的定义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A.以农业生产需要出发,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农业气象预报为基础
B.结合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农业气象定量评价技术等,预测未来对农业有影响的天气条件、天气状况
C.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
D.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性服务的农业气象专项业务 19.气象风险预警业务中县级气象部门主要任务包括()。
A.在省、地市级业务指导下,订正制作发布并向上一级气象部门反馈本辖区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与县级国土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建立完善本级气象风险预警服务流程和防御联动机制,面向县级决策层面和社会公众提供预警
服务
B.视情况申请或参加省级、地市级气象部门组织的会商
C.开展本辖区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现场气象服务、灾害风险普查、灾情调查、风险预警业务检验
D.负责组织当地其他部门开展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20.火箭作业系统由()组成的增雨防雹作业系统。
A.增雨防雹火箭弹 B.发射架 C.发射控制器 D.电源
21.各地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制定人雨弹、火箭弹的出、入库规章制度,准确掌握弹药的()。A.存储数量 B.批号 C.使用期限 D.配发情况
22.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乡镇,必须提高居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与技能,以下哪几种做法是正确的()。
A.乡镇信息员清楚乡镇内各类灾害风险及其分布,知晓本乡镇的避难场所、行走路线和气象预警信号所表示的含义
B.居民清楚乡镇内各类灾害风险及其分布,知晓本乡镇的避难场所、行走路线和气象预警信号所表示的含义
C.居民掌握气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包括不同场合(家里、室外、学校等)、不同气象灾害(洪水、冰雹、龙卷、地质灾害等)发生后,懂得如何逃生自救、互帮互救等基本技能
D.居民积极主动参加包括宣传、培训、防灾演练、乡镇风险隐患点排查、乡镇灾害风险区划图的编制等活动
23.旗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包括()。A.公共气象服务业务 B.气象预警预报业务 C.气象观测业务 D.综合气象保障业务 E.气候预测评价业务
24.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或“描述数据的数据”,气象观测元数据是描述性元数据。A文件中属于元数据的有()。
A.台站参数 B.观测数据 C.质量控制 D.附加信息 E.要素指示码 F.要素方式位 25.在mdos中,省级对某台站日蒸发量提出疑误查询,疑误信息为“人工干预日蒸发量与利用小第 7 页
共 10 页
时数据统计所得日蒸发量23不相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疑误信息意思为:“台站晚上20时上传的日数据文件中的蒸发量,与利用对应时间段内逐小时数据文件(即长Z文件)中的小时蒸发量合计值不符”
B.该台站数据处理人员反馈为:“经查证,日蒸发量无误,13时蒸发量内插处理需要修改为0”
C.该台站数据处理人员反馈为:“经查证,因为传感器故障,日蒸发量人工替代,需要将21时-19时小时蒸发量修改为0”
D.对日蒸发错误或小时蒸发量需要修改,均需要在元数据中登记上报
26.在ISOS软件采集部分(SOM)首次运行时,必须进行配置的参数有()。A.台站参数 B.观测项目挂接 C.分钟极值参数设置 D.小时极值参数设置
27.对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的日常维护,下列正确的是()。
A.每日检查内筒内液面高度和供电情况 B.每日检查承水口水平、高度情况
C.降水过程中注意分析判断降水量数据的准确性,如有疑问,应及时进行现场测试 D.每次较大降水过程后及时检查,防止溢出
28.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文件对数据质量检查中要求本站气压、气温、相对湿度、最大风速、极大风速、地面温度的小时极值与该小时内的极值出现时间的分钟值应该一致。出现极值与分钟值矛盾时,该时极值定性为(),质量控制码为()。A.正确 B.可疑 C.错误 D.缺测 E.0 F.1 G.2 H.3 I.8 29.降水停止后,经判断有滞后降水(两小时内),以下方法处理正确的有()。
A.滞后降水发生的当前正点,需在当前正点后5分钟内进行数据质控维护(删除滞后分钟降水)并上传
B.对影响时次(降水停止时次)再次进行数据质控维护(滞后降水需累加到降水停止的那分钟)上传更正数据文件
C.夜间非守班时间,由于天气现象不连续观测,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夜间不考虑滞后降水
D.夜间非守班时间若结合天气情况判断降水为空翻(非降水),则在10时前对影响时次的数据进行质控维护,删除影响时次多余的分钟和小时降水量,上传更正数据文件 30.MOI中,关于降水在正点观测编报界面中的开放及统计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8时只开放12小时降水输入 B.14时和20时只开放6小时降水输入
C.其它时次6小时降水输入和12小时降水输入均开放
D.正点观测编报中的降水统计分为挂接雨量计(自动)和未挂接雨量计(人工)两部分 31.用于检查数据内部一致性的基本算法是基于两个气象变量之间的关系。下列条件是成立的有()。
A.露点温度 td ≥ t(气温)
B.风速 WS = 00,则风向 WD 一般不会变化 C.分钟极大风速大于等于2 min和10 min平均风速
D.如果日照时间 SD > 0,而太阳辐射 E = 0,这两个瞬时气象值均不可信 E.如果太阳辐射 E > 200 W/m2,而日照时间 SD = 0,这两个瞬时气象值均不可信 F.各极值及出现时间应与对应时段相应要素瞬时气象值不矛盾 32.业务软件中的数据质量检查,包括下面内容()。A.极限范围的检查 B.变化速率的检查 C.内部一致性的检查 D.时间一致性的检查
33.以下对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现场测试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选择晴朗的天气进行现场测试
B.测试前将数据线拔下,将其与雨量校准器的数据线相接,将雨量校准器清零 C.采用雨量校准专用量杯量取10mm水量,缓慢倒入内筒,模拟雨强为2~4mm/min D.现场测试在不同比例防冻液情况下进行
E.每次现场测试重复进行3次,并分别进行误差计算 34.以下关于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的说法正确的有()。
A.接收器和发射器的支架成南北向,接收器在南侧,发射器在北侧 B.每两年应利用标准设备或标准设备定标的散射体对传感器进行校准 C.采集软件每分钟至少采样6次
D.天气报、加密报、航空报中能见度取观测时段内的最小10分钟平均值 35.以下事例中,()在地面气象观测记录质量控制时被定性为“错误”。A.14时空气温度等于当日最低气温 B.21时空气温度等于当日最高气温 C.15时空气温度大于当日最高气温 第 8 页
共 10 页
D.02时露点温度高于空气温度 E.21时相对湿度低于前日最小相对湿度
36.高空气象观测仪器装备的测量准确度应当满足气象业务的规定要求,以下符合要求的有()。
A.地面~100hPa 温度≤0.5℃ B.100hPa以上~5hPa 温度≤1.0℃ C.地面~100hPa 温度≤0.2℃ D.100hPa以上~5hPa 温度≤2.0℃
37.某站某时的新长Z中,某行内容为“VV 05026 05019 04791 0501......”,该行各数据项分别对应的是()。
A.10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 B.1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 C.最小能见度 D.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
38.从2014年1月1日起,下列天气现象中,取消记录()。A.沙尘暴 B.雷暴 C.吹雪 D.雪暴 E.龙卷 F.米雪 G.扬沙 39.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大气探测系统包括()。
A.探测平台 B.探测仪器 C.探测技术 D.探测规范 E.通信系统 F.资料处理系统
40.在自动观测数据中,当某定时()数据缺测时,不能用前、后两定时数据内插求得。
A.降水量 B.水汽压、露点温度 C.相对湿度 D.风向、风速
三、判断题(共40题,每小题1.0分。正确的划“√”;不正确的划“×”,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某报纸在收到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号时,发现由于笔误出现了一个标点的错误,在转载时应当及时更正。()2.根据降水量等级(GB/T28592-2012),我国目前将降水分为14个等级。()3.国家依法保护预警信号专用传播设施,除气象主管机构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4.积雪在可见光云图上表现出的颜色,主要决定于冰雪覆盖的厚度,但卫星云图只对积雪深
度超过3cm的地区才能清楚表现。()5.自由大气中的地转偏差是由风速的局地变化、等高线的弯曲、风速的垂直切变等原因造成的。
()
6.地形对降水关系影响密切,在同样的天气形势下,迎风坡的降水要比背风坡的降水大。
()
7.阻塞高压是高空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一般与阻塞高压同时出现的是切断低压,我国最常见的切断低压是蒙古气旋。()8.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中“V”形缺口是由于雷暴内冰雹对雷达波束的强烈衰减造成的,它的出现指示有强冰雹天气。()9.当发现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中,有一块回波强度达50dBz左右,且强度、位置、形状较长时间没发生变化,可能会对该地区造成暴雨、冰雹等灾害,应立即发布相关预报预警。()10.相对于S波段雷达,C波段雷达的主要缺陷时降水对雷达波束衰减较小,且在同样脉冲重复频率情况下,正确测速范围较小。()11.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分别发布不同预警级别时,按照最低预警级别灾种启动应急响应。()12.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均没有达到预警标准,不应启动应急预案。()
13.气象灾害现场应急处置由灾害发生地气象部门统一组织,各部门依职责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
14.对于跨月发生的灾害性天气过程,上报上月灾情月报时只填写当月的灾情,灾害的结束日期填写当月最后一天的日期,但在下一个月上报时应按完整的灾害过程上报。()15.当发生中型及以上气象灾害后,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立即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
()
16.县级气象部门原则上不制作中小河流洪水预警服务产品。()17.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中,对需要收集、整理的可以量化的资料以表格形式填写,对不可量化的资料可以不填写。()18.山洪灾害实地调查时,将已经发生过山洪灾害的地方选为隐患点。()19.未发射的剩余火箭弹退出发射架后,必须及时放回包装箱,妥善保管。()20.火箭弹出现留架燃烧时,待焰剂燃烧完5分钟后才能缷弹。()21.用测量法检查雨量传感器是否故障时,应该用电阻档,测量两个接线柱的电阻,计数翻斗每翻动一次,万用表应导通1~2次,否则视为故障。测量时应该断电测量。()第 9 页
共 10 页
22.温湿度传感器悬挂在百叶箱的中央,其感应部分的中心点距地面1.5m。()≥5cm无雪压,雪压按缺测处理,存入“///”。()23.雨量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之间用4芯屏蔽信号电缆连接。()24.对于大多数风杯传感器,加速时的响应比减速时的响应慢。()25.安装或更换气压、雨量传感器时可以在不切断电源的情况下进行。()26.A53521-201406.TXT文件中,某日天气现象记录为“60 0900 1241’1301 1604,18 1257-1259,.”,该条记录是错误的。()27.某站某时的长Z文件中气压段为“PP 09006 10147 0999 0982 09010 0113 09010 0200,该条记录是正确的。()28.日照数据文件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SS_DAY[-CCx].txt的hhmmss固定为000000。()29.日数据文件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_DAY[-CCx].txt每日12时(国际时)形成一个,为顺序文件,共3条记录。第1条记录为本站基本参数,共20个字节;第2条记录为要素值,共72个字节;第3条记录为天气现象,为不定长。()30.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数据文件中露点温度定义基值为1000,以基值减原值扩大10倍存入。
()
31.L波段探空雷达观测的全部气象要素有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32.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添加防冻液和抑制蒸发油。其中防冻液添加量根据年平均最低温度来配比,抑制蒸发油能完全覆盖液面即可。()33.E-601B型蒸发器测得的蒸发量小于20cm口径蒸发器的原因主要是蒸发面大小不同所引起的。()34.各个湿度参量之间是可以相互换算的,只要测量任意一个参量,就可以求出其他几个参量值。()35.SMO采集数据机制为每分钟 20 秒开始采集,如果等待 3秒设备没有返回数据,则会自动补调 3次,如果仍不能获取数据,软件会在每小时 00 分启动对缺测记录的自动补调数据任务。()36.进行自动与人工观测资料的对比评估时,某站某次自动站观测风速为0.2m/s,风向为11.26度,相应人工站风向为N,则认为自动与人工仪器所测风向相符。()37.当前小时值与前一小时值比较,超过小时最大变化值的,该当前值定性为“可疑”,质量控制码为2,此值参与下一小时的比较。()38.没有出现积雪时,积雪深度存入“0000”,雪深<5cm无雪压,雪压一律补“000”,雪深
39.自动蒸发量日合计缺测时,该日记录按缺测处理,不进行人工补测,故障期间恢复人工观测,蒸发降水量用自动降水记录代替;因降水导致记录异常时,按缺测处理。()40.非结冰期,所有降水记录原则上以翻斗雨量传感器为准,称重降水传感器或备份站翻斗雨量传感器作为备份,取消人工观测。无自动观测设备备份的观测站,取消降水人工观测。()
四、填空题(共30题,每空0.5分,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按照《雾的预报等级规定》(GB/T27964-2011),浓雾的能见度范围是 米。2.发布(含变更)和解除预警信号后,应在 分钟内通过 上传中国气象局,供全国共享。
3.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和 组成。
4.一次降水过程影响某地区,该地区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12小时内该地区12个县将会出现暴雨天气,之后根据实况统计发现,该地区共有7个站出现了暴雨,其中有一个站属于漏报,该次预警的命中率为。
5.可见光云图上,积雨云表现为 色,水体表现为 色。
6.真实作用于大气的力,一般称为基本力或牛顿力,包括、地心引力及 等。7.北方气旋主要有:蒙古气旋、、黄河气旋、。
8.山谷风白天由 吹向,晚上则相反。海陆风白天由 吹向,晚上则相反。
9.一般来讲,我们在做天气预报时首先分析,因为其是天气过程的背景,直接影响 的运动和发展。
10.暴雨形成的三个条件是、和。
11.副热带高压北部空气比较暖湿,常储存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一般在其西北部常常会出现,可以作为雷暴天气的预报判据之一。
12.形成对流性天气的基本条件有三个、、。
13.夏季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常出现冷涡雷暴,其特点、、危害性较大。14.雷达定量测量降水原理是利用雷达气象方程中反射率因子Z和 的关系,来求得天气雷达探测范围内的降水率。
15.到2020年,每天向公众提供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至少提前 分钟送达受影响地第 10 页
共 10 页
区的公众。
16.当发生本规定第二条所涉及的气象灾害时,各级气象部门应当在灾害发生的 小时内及时进行灾情数据收集和初报;按照上报终端内容、格式、单位认真填写灾情;灾情填写后应由有关人员审核批准;在灾情发生 小时内,通过决策服务平台中的直报系统上报重要灾情;对于需要更新或者修订的数据应在 小时内及时更正并经过确认审核后上报。
17.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产品包括两种:一类是对内的 产品;另一类是对外的 产品。18.中小河流洪水的普查信息细化到 单位,山洪灾害细化到 单位。19.新型自动站采集器的基本工作电压是直流 V;PTB220气压传感器使用RS232C/模拟量输出时,输出信号电参量范围为 V。
20.SL3型雨量传感器的核心部件是上下排列的三个翻斗,从上而下分别称为上翻斗、、计数翻斗。计数翻斗翻转一次,其翻斗中部的小磁钢使上面的 开关闭合一次,产生一个脉冲信号。
21.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的现场测试方法.先将数据线拔下,将其与雨量校准器的数据线相接,并将雨量校准器清零;采用雨量校准专用量杯量取10mm水量,缓慢倒入内筒,模拟雨强为 mm/min。每次现场测试重复进行3次,并分别进行误差计算。
22.长Z文件中,可以用若干“,”表示的要素有、、。23.仪器精确度是指 与实际 接近的程度,可以通过仪器误差的数值进行衡量。
24.风向的信号每组格雷码有7位,代表一个风向。由于外圈是 等分,故风向分辨力为 度。
25.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 和。
26.自动气象站实时数据质量控制包括 的质量控制和 的质量控制。27.按照探测时间分,大气探测分为 观测和 观测。
28.地球辐射是地球表面、大气、和 所发射的长波辐射,其能量的99%波长大于5m。29.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数据文件中的质量控制码5表示。
30.沙尘天气的等级主要依据沙尘天气当时的地面水平能见度划分,依次分为浮尘、、沙尘暴、强沙尘暴和 五个等级,其中强沙尘暴是指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水平能见度小于 米的天气现象。
---------------------
(以下空白)
第四篇:黑龙江省气象局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气象局2012年地面气象 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工作部署,做好我省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工作,依据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内容
(一)观测任务调整
1.基准站:我省所有国家基准气候站取消已实现自动观测的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向、风速、地温等要素的人工定时观测和全部自记仪器观测任务,保留20时人工与自动对比观测。云和能见度的人工定时观测次数调减为每日8次(23、02、05、08、11、14、17、20时)。守班时间由全天守班调整为白天守班,夜间不守班。天气现象由24小时连续观测调整为白天(08-20时)连续观测,夜间(20-08时)4次正点(23、02、05、08时)定时观测。
基准站取消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向、风速、地温等要素的人工定时观测和全部自记仪器观测任务后,不再保留压、温、湿、风、降水自记仪器,但仍要保留水银气压表、干湿球温度表、毛发湿度表、最高、最低温度表、EL/EN型风向风速仪、各地温表(0cm、地面最高、地面最低、曲管、直管)等常规人工观测仪器,并按要求做好检定、保管、维护等工作,供人工和自动观测对比观测和自动站出现故障相关要素需人工补测时使用。深层
1.天气报(加密天气报)任务调整
(1)所有国家级气象站取消天气报(地面气象观测报告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报告)、加密天气报(加密气象观测报告)的编发和报文上传,用新格式的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以下简称“新长Z文件”)代替。
(2)所有台站在规定的基本定时观测时次(基准站、基本站指23、02、05、08、11、14、17、20时,一般站指08、14、20时),须在正点前半小时巡视仪器,45~00分(不包括第45分钟,包括第00分钟,以下同)观测并在正点后5分钟内通过 “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输入人工观测要素并完成自动气象站数据异常时人工干预,完成“质控与数据保存”,形成新长Z文件,该时次的内容抄入气薄-1并打印保存。
(4)现在天气(ww)和过去天气(W1W2)现象的编码时段和编码规定与原规定保持不变。其中,基准站、基本站夜间定时观测(23、02、05、08时)时次,如果只有一种现象编报“过去天气”,而又不能确定该现象是否占满过去一小时之前的整个时段时,按未占满处理,W1编报该现象,W2编报0。
(3)在守班期间,值班员每小时均应查看小时内自动气象站的数据采集情况并进行“质控与数据保存”。当发现自动气象站数据错误或异常时(通过SAWSS报警或查看SAWSS日志有疑误信息记载),须对疑误数据进行判断处理,还须将这些时次的内容保存后打印。当发现过去时次自动气象站数据有错误时,也应及时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处理。
(5)启动降雪加密观测时,要在OSSOM→工作管理→选项
定时30分钟前出现的霾、浮尘、沙尘暴、雾、雷暴重要天气现象,且持续到定时前30分钟之后,达到始发或续发重要天气报标准时,应编发一份重要天气报,此时GGggW0中的gg编发31。
(5)我省现规定的重要天气报地方补充段(霜冻和暴雪组),当出现规定编报的重要天气现象且符合发报标准时,应单独编发。
(6)因05、08时在新长Z文件中有过去24小时降水量合计,故05-05时过去24小时降水量将不再单独编发重要报。
3.航空天气报和危险天气(解除)报
现承担航空天气报和危险天气(解除)报任务的台站,工作任务不变,暂不执行航空报告文件格式传输方式。
4.气象旬(月)报和气候月报
国家级气象站原承担的气象旬(月)报和气候月报发报任务保持不变。
(三)记录规定
1.基准站、基本站气簿-1中天气现象的记录参照一般站要求,天气现象栏划分“夜间(20-08时)”和“白天(08-20时)”两栏,夜间出现的天气现象记入“夜间”栏,只记符号,一律不记起止时间,白天出现的天气现象在“白天”栏内正常记录;非定时观测时次云、能见度等栏空白不填,其它参照修改后的气簿-1格式进行调整。
2.在启用新格式的气簿-1前,台站仍按现有规定单独使用一本观测簿记录20时人工对比观测记录。不再单独使用一台计算机对20时人工对比观测记录进行处理,只需在自动站计算机
(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SNOW-TEMP.TXT)。
4.若因通信故障导致守班期间各整点和非守班期间基本定时观测时次的正点数据文件不能上传时,台站应在数据上传规定时效内,通过电话等方式将基本气象要素尽可能完整的传至省级气象信息部门。
(五)基准站归档数据文件和月报表处理
1.基准站取消人工观测方式月、年地面气象资料格式文件的制作和上报。
2.月、年地面气象资料格式文件(以下简称A文件、Y文件)的附加信息中“观测时间”的格式改为:
10/08/23;02;05;08;11;14;17;20 10/24/24小时连续观测
3.A文件中,总、低云量、能见度仍按24次定时记录的方式位记录,非8次定时的记录用缺测符号填充。
4.编制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时,总、低云量24次日平均用4次日平均代替,并只需在2012年4月的地面气象记录观测月报表中的备注栏中备注,其后不再备注。
5.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中的工作日志LOG文件每月进行备份。
二、业务规章制度业务质量考核的补充规定
1.台站应组织人员,认真学习《自动气象站业务规章制度》(中国气象局,2012年2月修订),严格按要求开展台站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
2.台站应根据工作任务重新制定本站的地面观测业务工作
输文件类别 “自动气象站测试文件” →IP地址 “172.19.112.7” →用户名“hrb” →口令“12345” →远程路径“/behb/diqu/newaws/” →存盘→重启SAWSS和CNIS),其他参数不需作任何修改。
3.由值班员进行新旧格式长Z文件对比测试和熟悉软件相关操作。
4.在对比测试阶段对新格式长Z文件手动上传(工具→文件传输→传输文件类别为“自动气象站测试文件” →浏览“D:OSSMO 2004AWSNET_test新长Z文件” →打开→发送),以便于省气象信息中心测试。
5.酸雨观测业务软件(OSMAR)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 2004》升级至V4.0.0时,应同时升级至2.0.10,并进行相关参数设臵。酸雨软件操作方法不变。
(二)业务正式切换阶段(4月1日至…)国家级气象站从2012年3月31日20时(北京时)定时观测后,应及时(21时前)使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 OSSMO 2004》(V4.0.1升级包)升级,并完成软件基本参数设臵(基准站在“参数设臵”→“台站参数”中,将人工定时观测次数由24次改为8次,所有台站将基本定时观测时次的观测发报任务修改为“只观测不发报”),正式切换到调整后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和报文传输方式。
四、省气象信息中心相关业务调整
1.根据新一代国内通信系统业务化工作安排,制定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实时传输分发业务流程。2012年3月21日前,完成我(2)各站均要配备便携式风向风速仪,并按规定做好人工仪器的维护、保管和检定工作,供20时人工和自动站对比观测及自动站出现故障人工补测时使用。自动气象站故障时人工补测按照《关于自动气象站业务运行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气测发„2003‟17号)的相关规定执行。
(3)必须配备备份计算机,备份计算机中应当完整安装自动站系统和测报业务系统全套运行软件,实时将自动站数据备份到备份计算机,备份计算机应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备份计算机要定期杀毒、对时和软件升级等,严禁安装与业务无关的软件。
(4)检查、维护本站UPS电源,要在业务调整正式切换前对UPS电源进行一次充放电,并及时更换年久失效的蓄电池。要在观测员休息室安装UPS电源停电报警扩音器。
(5)站内配备发电机,而且确保每个观测员都会使用、都能自行使用发电机,确保电源不间断。
(6)各站自行购买3G网卡,保障在光纤及VPN故障时网络的畅通,资料的及时上传。
六、组织领导
各市(地)气象局要加强对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指导,各市(地)气象局业务管理部门、各县(区)气象局(站)和有关业务单位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本实施方案和中国气象局下发的相关业务规定文件,国家级气象站要组织所有观测人员对新版地面业务软件进行培训学习,在业务切换前组织有关业务演练,使观测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应用。
第五篇:天长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保障自查
为更好的确保气象观测系统正常运行,根据国家局、省局的要求,对照中国气象局观测司《综合观测司关于进一步做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保障工作的紧急通知》(气测函【2014】65号)文件精神,天长局对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保障进行了自查,现就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观测系统运行保障情况
对天长市地面气象观测、农业气象观测、土壤水分观测、区域自动气象站等气象观测设备的供电系统、通讯系统、防雷设施以及运行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检查,目前为止所有设备均正常运行。
保障人员安排到位。入汛以来我局加强了气象观测设施检查和运行监控,严格执行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状况监控流程和职责,要求业务人员随时监控各类设备运行状况,确保气象观测设备运行稳定。
二、规章制度应急预案落实情况
我局坚持每周集中学习制度,认真组织观测人员对业务规范、规程和汛期气象服务相关规定再学习、再领会,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汛期气象服务顺利进行。
为调高业务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台站进一步完善了各类应急保障预案,确保突发情况能及时得到处置。
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1、观测场建设早,线缆铺设没有经过桥架,偶有老鼠破坏线缆,造成数据传输故障,针对这一情况,应加强对数据传输的监控,发现数据传输异常后逐一排除故障。
2、因为地处小学校园附近,时有小学生及其他人员进入气象局院内,应加强对观测场地的巡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观测场破坏仪器设备。
3、由于我局目前尚未搬迁,旧的办公条件有限,现在的电线线路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造的,线路杂乱,存在安全隐患,应每周检查电线线路,做到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4、区域自动气象站基本设在乡镇,由于缺少经常性的维护,最易出现问题,应每天数次在电脑上查看设备运行状态,发现问题,应立即派人前去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