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靖江四城同创背景下提升城市品质研究3
靖江“四城同创”背景下提升城市品质研究
2011年以来,靖江市通过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四城同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目前,“四城同创”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卫生城市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通过省级评估,城乡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城市品质相对于城市的外在形象来说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综合系统,本调研报告旨在通过研究城市品质的基本内涵、靖江城市品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如何提升靖江城市品质提出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建议。
一、城市品质的基本内涵
城市品质城市品位和城市质量的统一体。这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决定城市品质的元素,既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居住条件、环境景观等外在表现,又包括城市历史、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内在品位。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品质
产业品质主要是指城市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它既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内容。提升城市品质在经济建设上的要求,应是城市的产业结构与城市特色相融合,与城市的承载能力相一致,与城市的资源、环境、人才供给能力相匹配,与市民的创业、就业需求相适应,从而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2、环境品质
环境品质主要包括了城市的大气、水、土壤、生物、森林绿化等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它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直接体现。提升环境品质,必须重视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匹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共生,实现城市发展适宜人居的目标。
3、建设品质
建设品质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布局、城市形态及结构、建筑结构及布局等人工物质环境。它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突出标志。提升建设品质,必须注重城市的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必须注重城市生产生活功能的配套和完善,必须注重城市独特的个性与品位。
4、文化品质
文化品质包含了城市的人文地理和历史、城市的文化传统、价值准则等。文化是城市品质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历史,单纯满足物质需求的城市只是城市的躯壳。因而提升城市品质,要让文化融入城市,提高城市的文化底蕴,提升市民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形成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道德风尚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风尚之城。
5、社会品质
社会品质是指社会整体的进步程度、文明程度、道德程度以及精神状态的总和。它既是城市的活力、凝聚力、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提升城市品质在社会建设上的要求,应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繁荣各项社会事业,有效管理社会事务,提高社会的创造力与和谐度,使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市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上下心齐气顺劲足,社会政通人和。
二、靖江城市品质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靖江通过扎实推进“四城同创”工作,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城乡面貌和人 1 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但相对于城市品质这一综合体系而言,还存在一些有待改善之处:
1、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但还需加大转型升级力度
近年来,靖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13年,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3.7亿元,同比增长11.9%;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7.45亿元,同比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342亿元,同比增长21%。但受经济换挡调整和综合成本上升影响,部分企业和行业运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依然偏重,引领和支撑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项目仍显不足,重大项目招引和实施难度不断增加;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加大转型升级步伐。
2、城市环境有了较大程度改善,但还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靖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城市环境的打造。通过扎实推进“四城同创”,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民的生活福祉。一是推进公共服务。加快公园、公厕、公交建设,推进无物管小区整治、样板社区、文化街区建设。通过编织“绿网”、打造“绿廊”、点缀“绿点”来打造绿色家园,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61平方米;近三年来,新建了20多个公厕,改造100多个旱厕,新增30多条公交线路,100多个公交站台;启动492个无物管小区改造工程,解决了老旧小区脏乱差问题;在培育样板社区方面,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从江阳社区开始,高标准推进文明社区、生态社区、卫生社区创建,打造了一批商业繁荣、文化丰富、生态和谐的文化街区。二是完善管理。从最难解决、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实施公共卫生均等化、农贸市场管理、建筑工地管理、清洁生产、渣土车管理、废品收购集中管理等。许多市民反映,与几年前相比,现在靖江的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城市更美了。虽然市民和游客对城市大环境满意度较高,但从具体公共场所和居民生活场所等小环境来看,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城郊接合部、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市河道环境、低洼易淹易涝等薄弱地段还存在脏乱差现象;市内的占道经营、车辆停放、户外广告设置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规范等。
3、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但相关城市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靖江高度重视提升城乡建设水平,强势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修编,城乡格局不断优化;36项城乡建设重点工程也有序实施,通过不断完善和推进路网、管网、水网建设,加强停车场、垃圾填埋场、健康广场等建设,城市承载功能持续提升。但考虑到城市的畅通、宜居和舒适等要求,还有需要完善之处。如一些公共交通设施和部分路段的交通状况尚不能令人满意,一些医疗卫生资源和公共体育文化设施的还需要合理配备等。
4、城市文化得到基本认同,但文化软实力需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靖江通过大力弘扬“聚沙成洲,奋发超越”的靖江精神,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持续跨越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不断加大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市民基本的文化生活需要,也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同时,在建设城市景观时,注重注入文化艺术元素特别是本土文化元素。如阳光大道与人民南路交叉口东南侧的一面墙壁上,雕刻着一条七八米长的帆船,再现了靖江“渡江第一帆”的历史;马洲公园的文化碑墙上浓缩了靖江的历史文化,包含了白马驮沙、孤山庙会、宝卷之乡等九大板块内容,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人民路与南环路口的鱼形雕塑,则反映了靖江“长江三鲜”的餐饮特色。但总体来看,靖江文化事业产业还需要不断发展繁荣,地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品牌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打造,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5、市民具有较高文明素养,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靖江市委、市政府在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的同时,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着力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形象有了极大提升。市民公德意识不断提升,市民对公益事业、弱势群体的关心扶持不断增强。但部分市民文明素质亟待提高,如随着靖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部分外地居民涌入靖江发展,部分城郊居民成为市民。但是,其中一些人进入城市后文明素养并没有随之提高,一些地方不文明的顽疾仍未根除。与苏南城市相比,靖江市民在勇于创业、敢于创新、善于创优的开拓进取精神还存在差距。同时,市民民主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提升靖江城市品质的目标定位和路径选择
提升城市品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强化城市内在素质,另一方面要塑造外在形象。因此,要按照“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城市品质提升总体战略思路,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明确四个目标定位,提升五种城市品质。
(一)提升城市品质的目标定位
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就会吸纳什么样的产业、集聚什么样的人群。靖江谋求城市品质的提升,必须“创新驱动、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生态宜居”来展开。
一是创新驱动。以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科教和人才为重要支撑,着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加强产学研用协同,着力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全面发挥创新驱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努力将靖江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创新型城市。
二是功能完善。除了加快普通城市功能的配套外,要按照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来衡量,按照高品质城市的要求来比照,不断健全完善城市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满足市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需求,为城市内部和外部活动提供的周到完善服务。
三是特色鲜明。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靖江特色产业有一定的基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影响力,在资源、文化、技术、管理、环境、人才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打响城市产业品牌;对于城市建设的每一项工程,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彰显城市特色;要着力打造靖江文化品牌,发展既独具特色、彰显个性,又切合实际、易于实施的地域特色文化,进一步提升靖江知名度、美誉度。
四是生态宜居。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把生态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寻求“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最佳平衡点。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打造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文明进步的宜居城市。
(二)提升城市品质的路径选择
根据城市品质的内涵,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靖江城市品质的提升应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来展开:
1、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城市产业品质
要千方百计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发展方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转变。一是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船舶制造等产业高新、绿色、低碳发展;引进一批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通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要通过强势推进产业链招商、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实施人才工程等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加快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制造业和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信息、软件、文化创意、金融、总部经济、会展、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现代农业发展导向,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式,通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活力。
2、树立生态靖江新形象,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要充分发挥水乡、港城优势,努力实现经济发达与生态宜居相融合。一是要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要紧扣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创国家生态市“两条主线”,加快实施“清洁水源、3 清洁大气、清洁土地”三项工程,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驾护航;要针对一些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行业性污染问题、点源性污染问题,分类施策,加快推进,逐步改善全市环境质量。同时和多部门联动,健全PM2.5监测体系,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合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把新建成的电镀集中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区,加快土壤生态修复,改善城乡环境。二是要加快生态建设步伐。要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按照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加快公园广场和街头绿地建设,新建天妃广场绿地,试点改造湿地公园,以精品化、特色化理念打造滨河临水景观带,满足市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构建“点、线、面、网”的绿色生态体系;要继续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扩建工程,提高污染物去除率;要继续打造马洲岛、孤山景观区等生态功能区,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保持原有的山水风貌,渗透历史的、文化的、生态的元素,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不断提升建设品味。
3、注重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建设品质是展示城市外在形象的重要因素,也是靖江当前提升城市品质需要强化的重点领域。一是要深化细化规划。立足“港城一体、城乡一体”理念,在“一城四片区”总体框架下,着力深化“一个中心城区、两个小城市、两个特色镇和若干个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城镇布局。二是高品位建设中心城区。提升老城区品质,重点实施危旧房、“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开展步行街二期、工人文化宫、天妃广场等重点区域改造;完善新城区功能,以提升品质、完善功能、拓展范围为目标,建设滨江新城商业核心区、金融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三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框架和路网结构,加快主次干线公路建设;组建港口集团,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建设和改造一批沿江港口码头;推进靖江-江阴铁路过江通道规划和建设,完善交通网络;新建城北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逐步改造城区地下管网系统,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科学设置线路,增加投运车辆,缩短候车时间,方便群众出行;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探索增设地下及立体停车模式,逐步解决老城区停车难问题。四是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改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模式,建立以职能相对集中的综合执法体制和机制;全面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建立以项目化、市场化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事业发展新机制;实行户外广告公共资源市场化运作,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建好数字城管平台,推动城市管理向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4、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文化是提升城市品质的灵魂。一是要实施文艺精品带动战略,融入靖江特色文化元素,放大“中国宝卷传承文化之乡”、“中国汤包之乡”等品牌效应,推出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文艺作品。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推进,加快建设市文化中心,完善镇文化站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提升传统民间民俗节庆活动品位,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一定影响力的群众文化节庆活动。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和资本运作有机整合,培育一批发展势头好、附加值高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发展传媒业、演艺业、美术业和动漫业等新兴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位档次,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切实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
5、着力提高民生幸福指数,提升城市社会品质
社会品质的关键就在于社会和谐、民生幸福。一是要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努力扩大就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并充分发挥沿江重大项目吸纳就业的生力军作用;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发挥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二是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主线,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深入开展“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区”等“五区同创”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以市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以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以社会办医和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和法人治理结构。三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健全医患、劳资、环保等领域调解机制,抓好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动争议等民生类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切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努力实现法治政府建设目标,打造高效、廉洁、勤政的政府团队;四是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聚沙成洲、奋发超越”为核心的靖江精神,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月度专项整治活动,严管重罚、强行入轨,培养文明、健康、规范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动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建设,巩固突击活动成果,促进政务文明、职业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文明、工商户经营文明、外来人员生活文明等;提升市民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范围和水平,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渠道、社会舆情收集管道、矛盾化解平台,着力提高市民对公共事务管理、决策的参与度。
第二篇:城市建设项目百日攻坚四城同创推进会讲话
城市建设项目百日攻坚四城同创推进会讲话
我们在去年的X月份和X月份分别召开了两次全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X月份的会议对“六项行动”、“四城”同创工作进行了动员。两次会议以来,我们围绕“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X”“怎么建设X”进行了进一步思考。今天的会议,就是想通过对我们理想中X的描绘,激发大家共同参与建设X、改变X的积极性;通过“六项行动”“四城”同创的深入推进,通过大家正面的引导、宣传,不断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城市形象,最终实现城市建设品质与市民文明素养同步提升。
一、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X?我经常在思考,X城市之魂在哪里?很多人都谈到,现在一进入X,最主要的感觉是这个城市比较干净,可是没有一个人说X城市建设得还不错。
所以要反思,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X?要如何讲好X故事?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能为X人民留下些什么?X这样一个皖北地区的平原城市,一定要打造特色、打响品牌,建一座会讲故事的城市。所以今天我要围绕“品质慢城、乐居X”跟大家作一个交流。
(一)所谓品质,就是要建设一座有温度、有情怀、有气质的城市。
一要解决谁来建设X的问题,打造有温度的城市。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有温度?我觉得要有一帮发自内心爱X的人,带着这份情感建设城市。在座的各位同志,包括分会场的同志,你们有没有把自己工作的地方当成自己的家来用心规划、建设?为什么政府大院多少年都是冷冰冰的,你们自己家里的小院却那么温馨呢?主要是因为大家没有带着情感投入其间,所以我们建的只会是硬梆梆的马路、冷冰冰的建筑,栽的只会是干巴巴的树,没有品质可言。只有大家发自内心想建设好城市,才能生发出温暖。二要解决为谁建设X的问题,打造有情怀的城市。我们在X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讲过,要“让人民看得见碧水,望得见蓝天,记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总书记说:“乡愁就是你离开后还很想念”。我们经常说,X是谁的X?答案是:X是X人的X;那么谁是X人?答案是:心里有X的人就是X人。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所有X人打造一座精神家园,让所有X人都能找到对于家乡独特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让所有已经离开或者将要离开的X人,会不时想念。当然,有情怀的城市一定要让百姓参与到建设中来,在做项目建设时,要广泛征求当地群众、基层干部和“两代表一委员”三个层面的意见。
二要解决为X建些什么的问题,打造有气质的城市。人的气质从何而来?有些老板开着奔驰宝马,穿着名牌,那是有气质吗?最近网上说有一批富二代在国外,奢侈炫富,别人都瞧不起。对一个人来说,对一个个体来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知识和没有知识不一样,有文化和没有文化不一样,当然也不是说学历越高越有文化。X老百姓老是说我们以前有那么多的好东西,现在都找不到了,有些好的东西我们丢掉了,有些好的机会我们错过了,丢掉的和错过的东西永远也找不回来了。所以,希望各相关主管部门认真分析,未来X的城市之魂在哪里?希望我们现在做出来的每个建筑都能经得起历史检验,都能成为作品,而不会留下遗憾。在几次大会上也都跟大家说,大家在任上干成一件事情不容易,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地干好,哪怕未来你退休了,哪怕你不在X生活了,再回来看的时候,你不会觉得窝心,更不会挨骂。
(二)所谓慢城,体现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品味和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要体现百姓的生活品味。我们是皖北平原的县级城市,整体上以农民为主,皖北的生活节奏、县级的生活节奏、农民的生活节奏,总体上是比较慢的,城市建设要适应老百姓的生活节奏,不宜非搞得跟大城市一样。如果一个城市高楼林立,会让人感觉到很压抑,而如果我们能够降低容积率,增加绿地,降低城市的建筑密度,心灵的空间自然就出来了。所以,现在我们各类开发项目的容积率从X.X、X.X,甚至X、X,降到了X.X左右。二要体现城市的建设理念。大家要思考怎么样把慢城的理念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我们讲“水生态、绿文章、慢生活”,实际上就是围绕“慢”展开的。水的文章,就是要把所有水系项目重新收拢起来,做成水系景观项目;绿的文章、慢行的文章,就是要把所有城乡的道路项目抽出来,做成一个绿道项目。设想有一天,我们能从X的任何一个地方骑自行车出发,沿着我们的慢行系统,到达每一个乡镇,这样的系统,这样的城市,在全国恐怕也不多见。把水的文章、绿的文章、慢行系统的文章做好,这就是我们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希望大家认真琢磨“水生态、绿文章、慢生活”这九个字,不在乎这九个字有多精准,而在于这九个字能不能渗入我们每位城市建设者的心里。
三要体现产业的发展方式。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城的基本要求,但需要有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作为支撑。我们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对接这种理念。
一产方面:要围绕现代生态农业做文章。很多同志应该会对《舌尖上的中国》里的屋顶菜园记忆犹新,这是对生态农业与海绵城市结合的有益尝试,也是对慢生活的生动诠释。而对于X来说,我们提出要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县),创建的标准包括产品、企业、产业几个方面,我们要从哪里选取突破口?这里我不作过多要求,请各乡镇因地制宜,自己去谋划。
二产方面:X书记提出,循环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不但要在工业领域体现,在城市建设领域,也要在全国树立标杆,其他人做不了的,国家提倡的,我们先行先试,包括垃圾的分类处理等等。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打响循环经济品牌,挺直腰杆发展我们的循环经济。对于别人的质疑,我们唯一的路子就是把这个产业做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其他传统产业,也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比如把食品、保健品产业打造成营养与健康产业等。
三产方面:目前,X三产的整体层次比较低,以前从X开会回来,经常看到有很多X人到太和、到X去吃饭,听说现在不仅是去吃饭,科技馆、海洋馆、万达广场,甚至包括太和新开的韩式汗蒸,都有大批的X人去体验。这些都是我们的短板,都应该成为我们谋划项目的方向。包括旅游,我们的服务业发展不起来,应该说与人少有很大关系,如果能够通过各种旅游把人留下,三产服务也自然也就发展起来了。这些产业的发展与我们的慢城建设息息相关,一定要让他们紧密联系起来。
(三)所谓乐居,就是要让老百姓生活得舒心,感受到幸福。
我们在“十三五”规划里提出要打造“活力X、幸福X”。要让老百姓生活得舒心,感受到幸福,不是我们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今天修个公园,明天建个广场,他就能幸福;不是我们逢年过节拿两百块钱,拎两桶油去慰问一下,他就能幸福。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说,是要防止走入“麻袋绣花”的困局。而我们现在干的恰恰是这个事。建个公园、小游园,边上乱哄哄、脏兮兮,你们觉得好看吗?一条道路,搞一截子白改黑,好看吗?配套吗?就像在一个乞丐身上穿件西装一样,能好看吗?这样的城市能让老百姓乐居吗?所以,当前城市建设的重点就是要通过“六项行动”“四城”同创,迅速改变X城市的本底。为什么我们要搞“百日攻坚”?因为靠传统的工作方法搞建设,X城市是没有前途的。所以,每位同志都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这一轮新型城镇化政策机遇过后,拉大了差距,未来的城市肯定会分层。所谓乐居,就是要按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的标准,全面推进建设,以建保创,以创促建,迅速改变X城市的本底。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大规模搞开发,而是搞基础设施建设,要补短板,迅速把基础设施完善好。
一要围绕“文明城市”要求,广泛宣传发动。要行为文明,包括引导市民遵守“十不准十严禁”等;要乡风文明,包括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等良好乡风民俗等;要社会文明,引导企业各类主体互帮互助,同舟共济。
二要围绕“园林城市”要求,加快补齐短板。要按照“X米见绿地、X米见游园”的标准,加大建设力度。一些小游园,各乡镇街道要自己去谋划,动员老百姓拆迁,你们拆好了,我就建。园林城市建设最核心的在绿地,省里面的标准是X%,我们是X%,要围绕补齐短板,深入调研、摸底,谋划项目,做到心中有数。
三要围绕“卫生城市”要求,系统开展工作。卫生城市不是除“四害”、建厕所,而是包括环境卫生、生态文明、食品安全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全面系统性的工程。环境卫生怎么样?小摊小贩清理了没有?健康卫生做得怎么样?生态乡镇创了没有?跟“四城同创”结合点找了没有?
四要围绕“森林城市”要求,创设园林景观。畅想未来的X,城区X平方公里建好以后,东边是森林公园,北边是湿地公园,西边是明珠公园等,南边可以在陶庙、颍南也搞一个森林公园,一个森林环绕的城市,你们觉得舒服不舒服,好不好?如果觉得好,就照这个干。森林城市不仅是城区周边,“十三五”期间我们有八条县道升级为省道,要结合这个项目建设计划,把两边各X米的绿化搞好,要把“两湾”湿地建好,从X骑个自行车,就可以到“两湾”湿地,这是另外一种田园的风光,另一种森林,未来还有彩叶树等等。
森林城市是“四城”同创里边抓得比较好的,推进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落实还不是很到位。森林城市创建,不是植树造林,要有园林景观的概念,要有设计的概念。就是栽树,也不能只栽一种树,独木不成林,讲的不是一棵树不成林,而是一个单一的树种不成林。一大片杨树能好看吗?全部换成一种楸树、柳树,或者女贞,行不行呢?又错了。希望大家认真思考,一定要增加树的品种。我为什么关心植物园建设,因为它有X多种树,就是希望它能起到示范作用,未来的曹田沟、界亳河都要这么干。
希望各乡镇增加一些乡土树种,比如楝树、椿树、泡桐等,这些才是看起来最好看的乡土树。希望经过X—X年的创建,使X的树木更多,比例更加平衡。如果这么描绘未来的X,能够实现目标的话,她是不是一个乐居的城市呢?我想应该是的。我理想中的X,应该是这样一个X。
二、怎么建设X?(一)围绕“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规划,完善体系。
去年的两次城建大会重点跟大家分析了我们的规划存在的理念落后、水平不高、体系不全、管理不严等方面问题,应该说,大家通过谋划“十三五”,规划意识有所增强,规划水平有所提升,但规划体系还不够完善,既包括城市建设规划,专项规划、控规,也包括集镇规划、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去年X月份,听过一次乡镇“十三五”规划编制情况汇报,情况不是很理想。希望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发挥好乡镇建设设计师的作用。我在畅想X的未来,你们也要畅想你们乡镇的未来,你能把你的乡镇建设成什么样子。一要加快产城融合。X书记提出要打造生态之城、健康之城、创新之城、智慧之城,实际上也是结合我们的产业基础提出来的,目的就是要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完善服务配套,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
二要加快城乡融合。XX.X平方公里,人口X.X万,只有周边县市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所以X完全有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未来X最大的特色。一定要继续坚持精品城市、特色集镇、美丽乡村“三位一体”的思路,持续推进城乡融合。我们是全X市唯一的美丽乡村建设整县推进试点,要以此为契机,加快集镇建设,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各乡镇也要认真谋划,围绕“品质慢城、乐居X”,你们能做什么?围绕“六项行动”“四城”同创,你们能做多少?
三要加快产镇融合。我们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明确提出支持打造三类乡镇:支持光武、田营、靳寨等乡镇,加快优化工业布局,打造工业强镇;支持泉阳、陶庙等乡镇,加强商贸体系建设,加快集镇改造,打造商贸重镇,这次商投公司和农发行搞了X个亿的商贸项目,有的乡镇就没有对接上,这么好的项目,有钱都不会要,有钱都不会花;支持沿泉乡镇、近郊乡镇等,打造生态美镇。最近秸秆禁烧,抢收抢种,大家又全种的玉米,结构调整,不能种点别的吗?那什么时候能打造生态美镇呢?明白告诉大家,种小麦、玉米,我是不关心的,绿色原粮也不予奖励了。各位乡镇的同志一定要强化项目区的概念,认真思考,深入谋划。美丽乡村建设,市里制定了“X”方案,大家要认真研究,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坚决控制农民违法建房,科学引导村庄布局,积极谋划推进项目。“X”是一个整体,和“六项行动”“四城”同创是一样的,反复强调你们一定要一条一条对照,如果乡镇正职连“X”方案的内容都记不住,就是不称职的。
(二)围绕“百日攻坚”行动计划,加速建设,合力攻坚。
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定位为“落实推进年”,市委、市政府安排工作一口唾沫一根钉,不会改变思路的。现在,我们要钱有钱、要项目有项目、要土地有土地,人也不缺,但是项目落地慢、推进慢的问题普遍存在,虽然反复调度,但效果不明显。问题出在哪?就出在我们相关系统的人员身上。人的问题表现为思想问题、作风问题、能力问题。市委正在部署整治“机关病”,尤其在城建系统,不少干部患上了“能力病”和“作风病”,这两种病相互交叉感染,致使整个系统推诿扯皮成风、拈轻怕重成风、消极应付成风,既不敢为、不会为,又不善为。不可否认,在这个系统内,有一部分同志在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干事,推进了一些工作,但整体形象没有改善。因此,经过认真研究,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市建设项目“百日攻坚”行动,其他领域参照执行。一要加快项目进度,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这里围绕工作机制讲四句话:一是每个项目每天召开项目分析会。每个重点调度的项目,包联领导每天要利用X小时以外的时间,早上X点之前或者晚上X点以后,召集项目涉及单位,深入项目建设现场,不是办公室,不是会议室,进行项目分析,针对存在问题,引导涉及单位充分沟通、认真梳理,力求问题在一线解决。对于部分推诿扯皮,不愿意认领责任的,分管领导把握,必要的时候进行电视问政。对分析会召开情况,通过“今目标”平台,每天向徐书记和我报告。这里强调一条,最近的征地拆迁,一个是企业的问题,一个是门面房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小厂小作坊。对这些小厂小作坊,由工商、税务、环保、安全、市场监督、消防、国土、规划、市容、公安等部门联合查处,依法强拆,形成氛围,破除相关街道、相关指挥部、相关工作组,特别是企业等待观望的问题。
二是每周召开一次现场观摩会。
每周分别选取本周内进展较快和推进不力的典型项目,由徐书记或者我带队,现场观摩点评,雷打不动。对推进不力的项目,责任单位“一把手”要针对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计划解决的措施、下周拟取得的进展进行现场表态,加快项目落实。三是每月召开小结评议会。
各有关单位要以项目为核心,围绕保障项目实施,进行深入思考。全市每月召开一次小结评议会,召集项目业主单位、施工单位、所在街道、群众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等参加,对各服务部门保障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总结表彰的重要依据。电视台对评议进行全程录像,选取部分典型,在“百日攻坚”栏目中实时报道。四是总结表彰会。
“百日攻坚”行动结束后,我们还要召开大规模的总结表彰会议,X书记也已经安排,我们将严格落实“三个倾斜”导向,对攻坚克难落实较好的单位和个人,旗帜鲜明予以表彰,在经济上予以重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条件具备的,优先提拔重用。同时,对任务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市委、市政府予以坚决问责,包括“一把手”;对不适应现有岗位人员,予以调整,也包括“一把手”。跟大家讲清楚,这次行动以后,一定会有部门的班子成员调整。二要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逐步建章立制,形成项目推进长效机制。“百日攻坚”不是目的,目的就是通过“攻坚”,建立机制。就像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我们刚开始推进这项工作的时候,是没有完整的方案体系的,后来逐步总结归纳,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验总结。同样,“百日攻坚”行动,也请大家在推进的过程中及时梳理总结,以利于我们逐步建章立制。有问题你们找出来,系统分析梳理好,“百日攻坚”以后,不允许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三)围绕“六项行动”“四城”同创,长效管理,增进文明。
为什么开展“六项行动”“四城”同创?不是为了生硬的测评指标体系创的,不是为了面子创的,不是为了政绩创的,更不是为了我跟书记的个人喜好创的,而是为了城市品质和市民文明素养的同步提升,这是“四城”同创的根本目的和真正意义所在。我们现在所做的是为了改善我们城市的本底,还谈不上跟人家比品质的问题。目前,总体来看,创建工作进展不是很平衡,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创建进展比较顺利,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创建相对较慢。实事求是地说,对照几个城市的测评体系,我们有不少差距和短板,所以我们提出“硬件不足软件补、软件不足精神补”,精神层面做得怎么样呢?前一段调研时发现,刚刚建成的公园、游园,垃圾扔得到处都是;设施刚建好就被损坏了;草坪都还没有弄好,车子就开上去了,下次交警再看到车子停到草坪上的,直接拖走、扣分、学习,电视台公开曝光;摆小摊的、做生意的,都很随意。市民的文明素质没有随着硬件设施的完善而同步提高,没有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而同步提高,创建过程没有变成市民文明素养提升的过程。如何改变?就要依靠持续推进文明创建,进而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文明素养,这是必经途径。X.要坚持系统思维。关于创建主体:一是“四城”同创,群众是主力军。我们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比较成熟的经验核心一条就是群众发动比较到位。前一段时间,省直厅局不少领导来X调研,能感动他们的,就是X老百姓参与热情高涨。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宣传发动群众,结合脱贫攻坚、计划生育等,把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搞干净,宣传发动不要搞得太复杂专业,要用老百姓的语言。二是“四城”同创,干部是关键。“四城”同创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干部的关键性作用,特别是以上率下的示范作用,“四城”同创涉及到多个部门,涉及到很多干部,涉及到的业务部门的干部要有信心、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牵头部门一定要系统梳理考评体系,从中找到核心抓手,做到事半功倍。最近一直在思考怎么发挥党员在抓落实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区分好几个关系:其一,关键少数和沉默的大多数的关系。有时很多部门在一起开一个协调会,十几个部门参加,讲过以后,没有人发言,大家都不想发言;或者本来推诿扯皮的意见不是主流意见,突然有一个人先说事情干不成,这样难那样难,后面的人就跟风或者不吭声,所以大家就认为事情干不成。所以,关键少数很重要,开协调会,控制局面重要。这是政治学里的一个原理。美国选举,没有多少人参与,这个叫沉默的大多数,最后谁当总统,取决于关键少数。其二,核心力量和松散的大多数的关系。我们很多领域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松散就没有核心力量。谁来成为核心,调度工作的时候要找准,党员、干部、主要负责人要成为核心力量。其三,中流砥柱和随大流的大多数的关系。很多人都是随大流的,他跟沉默的还不一样,他没有观点。你讲啥就是啥,你叫我咋干我咋干。所以,要有人能够镇住这些人。我们要科学引导沉默的大多数,要全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正确引导随大流的队伍。三是“四城”同创,乡镇街道是主阵地。“四城”同创千万不要捧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直部门手上,具体的工作一定要落实到乡镇街道,推进到村、社区。关于创建载体:“四城”同创要做好统分结合,任务该分解的分解,但也要注意统,工作思路一定要清晰。一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主抓手。我们现在“四城”同创,其他工作做得固然很好,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原因,还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很多省里的领导到X来,为什么支持我们搞“四城”同创,就是因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这个主抓手要紧盯不放,而且效果是很明显的,爱卫办以前除四害,打药也不起作用,今年蚊子、苍蝇明显少了,就是因为环境干净了啊。二是涉创项目是主要支撑。要把涉创工作项目化,涉创项目不仅仅指硬件建设,其实宣传发动领域的活动也可以做成项目,可以组织开展创建评比活动和大型宣传活动,消除宣传空白点,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各项工作要一项一项抓落实。三是“六项”行动是主要路径。出口整治行动,力度比较大;畅通行动,抓得比较实,包括三轮车整治、护栏管理等等;绿化提升行动,搞得也不错;整洁行动,尤其是市场化以后,老百姓的口碑还是很好的;规划提升行动效果也在初步显现。“六项行动”要进一步细化,紧紧围绕“四城”同创目标进一步提升。四是提升城市品质是主要目的。我们为什么要搞“四城”同创呢,就是要改变X城市本底,建设我们理想中的X,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我们讲的“品质慢城、乐居X”。
X.要坚持问题导向。一要分析问题。我们要分析市民的文明素养为什么没有随着硬件设施的完善而同步提高?古代讲县官是牧民之官,对老百姓要有教化的责任,不能我们把设施建得很好,老百姓还是那么愚昧。在座的绝大多数都是党员,不是党员就是我党培养的优秀干部,党员应该干什么?党员应该怎么干?像不像个党员?我们敢不敢说自己是党员?所以,跟大家要求,党徽党旗一定要戴,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不是个党员,我敢不敢跟老百姓说我是个党员。我们城市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自豪感,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城市变化。像这些搞破坏的老百姓,他是没有自豪感的,心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分析问题关键在于要从自身找问题。不要一说找问题,就说老百姓素质差得很,没有办法。如果真的没有办法就死看硬守。二要思考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得民心、有项目的工作任务进展不顺?原来说招标问题,招标问题解决了;原来说拆迁问题,现在拆迁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原来说施工企业能力不行,现在这几个施工企业能力也都可以,你们说还有什么问题?我经常说你们也到外面去看看,现在很多人到X来学习经验,学啥经验呢?光有经验不干事!三要解决问题。我们如何在硬件设施欠账较多的基础之上,成功完成“四城”同创,就是刚才讲过的两句话,硬件不足软件补,软件不足精神补。我反复跟大家说,对X来讲,我们的城市建设要想尽快彻底改变本底,就是把“麻包袋”撤了,你说暂时没有钱换丝绸,弄个布的也行。这件事对我们来说,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有亮剑精神。什么叫做硬件不足软件补,就是把项目全部谋划出来。园林城市不是要求绿地率X%吗,现在就一个一个项目谋划出来,已经建好的项目加强管理。具体创建的业务工作,由四家牵头单位对照测评系统标准,找差补缺,缺啥补啥,抓紧完善。需要市领导调度的,及时提请调度,不要拖延耽搁。
X.要坚持一线工作法。一要把任务明确在一线战壕。一线战壕在基层,要把创建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所有工作要定人、定点、定位、定责,确保每件事都有人过问。二要把责任压实在一线战场。要开好现场会,一个月至少开一次现场会,压实街道、村和社区的责任,让他们相互之间比学赶超,充分发挥好基层创新精神;要开好调度会,调度会主要是压实涉创部门责任,调度会怎么开?分管领导要按照经济形势分析会的调度方式,你就讲落后在哪?准备怎么干?不需要讲太多,就是围绕问题找差距、找不足、找措施。三要压实社会主体责任。社会主体靠什么压实责任,就是要靠开展有声有色的活动。比如“文明X我参与”活动搞得挺好,包括文明出行、文明就餐、文明语言等等方面,就是要通过全方位活动的开展,实现市民文明素质与硬件设施水平的同步提升。创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力量,大力支持他们开展工作。
第三篇:“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教学方式、教学关系、教学理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文章明确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分析了“互联网+”对高校教师教学带来的影响,探究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社会资本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机会识别影响研究――基于资源获取的中介效应,(2017SJB2230)。
一、引言
“互联网+”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2015年向全国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了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的巨大潜力使人们看到了各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学术科研、电子商贸、学习交流,都可借助网络技术来实现。在教育行业,MOOC的兴起使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对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和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渗透无处不在。教育领域也受到了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互联网+教育”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少有的具有颠覆性的变革。因此,明确“互联网+”对教育带来的影响,并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思维,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储存有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教学资源,并且信息更新速度快。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资料,以保障教学有效展开。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很多资料都已经共享,在网络上有近乎标准的结论,这必然会降低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也就不会在教学中进行认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导致教学目的无法实现。
(二)知识碎片化及信息超载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提出了新挑战
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碎片化及信息超载问题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干扰和影响。一方面,传统教学的学科知识以教材为载体,知识以体系化形式而存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的,即知识是零散、无序、片段、不成体系的。同时,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又缺乏强制性要求,学生对碎片化的知识缺乏深度思考,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认知。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量是海量的,而且良莠不齐,存在信息超载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思考,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能够引导学生在庞大且鱼龙混杂的信息中搜索并选择正确的知识,引导学生对自主获取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实现对碎片化知识加工整理,最终形成体系化的知识,这无疑是教学的又一挑战。
(三)互联网使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发生了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度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的。而互联网改变了这一传统的教学关系。互联网环境下,知识资源具有共享性,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依据专业和课程需求自主安排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和引导。教学从知识灌输向互动交流转变。这也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素养、创新意识等提出了挑战。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面临挑战
“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一方面,“互联网+”对教育技术将产生颠覆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互联网+”对教育方法也有重要影响。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所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首先,教学观念受到挑战,如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质量观、教学评价观等。其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到挑战,观念变了,随之而来的是方法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课堂期望。再次,教师角色的改变。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对象服务的,教?W方法变了,教师角色也必然改变。最后,知识面和知识结构的挑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的变化都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及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迎接挑战。
(二)庞大的数据处理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大数据是一场革命,海量的数据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教育部门、商业部门还是政府,几乎所有领域都将卷入这种进程。”根据美国著名的课堂观察应用软件开发商Classroom Observer的研究,在一节40分钟的普通课堂教学中,一个学生所产生的全部数据约有5GB―6GB,而其中可归类、标签并进行分析的量化数据约有50MB―60MB,这相当于他在传统数据领域中积累5000年的数据总和。面对如此海量的数据,如果不对其进行专业提炼、研究分析,那么互联网数据统计功能带给教育的价值就是空中楼阁。处理这些数据,需要掌握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这将给高校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这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必将迎接的挑战。
(三)繁杂的信息收集
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历史性变革,以往一直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化革命正在逐渐改变着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每一细胞。互联网时代,各种教育信息纷至沓来,充斥着教育工作者的眼球,其特点是信息量大,种类繁多,价值密度低。找出哪些信息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信息对教学科研更有价值,了解通过什么途径更有效地搜集信息,有哪些好的学习信息可以利用,如何辨别各种信息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应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获取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挑战。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进一步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提高?n堂操控能力,全方位迎接挑战
提高课堂操控力,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犹如灯塔,指引着课堂教学的航向,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优化,是高校教师应对挑战的首要环节。其次,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再次,要改进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培养数据能力,提升数据素养
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一方面,学生在线学习时,会留下大量学习行为方面的数据;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的课堂信息都可以实时转化成各种数据反馈给教师。教师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对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为学生设计出更具实效性的学习环境,开发更适合学生需求的课程。因此,数据能力是未来高校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
(三)加强信息素质能力培养
加强教师的信息素质能力培养是提高教师“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的培训。通过培训,加强教师对“互联网+”本质的认识,增强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形成“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教育”理念,引领教师在自发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和管理。
在“互联网+”背景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高校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将简单的知识灌输转变为技能与理论相结合传授的同时,不断学习各类前沿知识,以提高自身能力,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70-73.[2]吴南中.“互联网+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36(01):6-11.[3]腾讯研究院.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 [EB/OL].http://,2015-04-13.[4]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5]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人民教育,2015(13):72-75.[6]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03):12-15.[7]毛姣艳.“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科技广场,2016(03):90-92.[8]汪洋.“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3).[9]王俊,贾风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案例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科技导刊,2017(19).
第四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一、理论思路
所谓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以及这种协调关系呈现的状态。对不同个体来说,社会适应不是“是”与“非”的问题,即适应不适应的问题,而是适应程度的差异问题。对老年群体,本研究将其社会适应分为“生存性社会适应”与“发展性社会适应”两大类。生存性社会适应,主要指老年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自理、存活的程度;发展性社会适应,主要指老年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不少研究说明,良好的发展性社会适应会提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寿命,继而促进生存性社会适应。
强调对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进行考察,是关注老年群体主体性的研究思路不断延伸的结果。老年人与社会是不断变动的两极。老年个体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如随着时间的延续,老年人在身心状况、行为观念及社会资源等方面会有所改变),社会同样也在不断的变迁之中,故而二者之间的协调或和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老年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同一社会情境之中,有的老年人适应较好,有的老年人则适应较差。从此意义上看,所谓城市老年问题并非老年人带来的问题,而是与城市社会适应不良的老年人带来的问题。同理,解决城市老年问题,从根本上并非解决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低、体弱多病或能力缺乏问题,而是解决老年群体中出现的社会适应困难问题。老年人的经济收入、身心状况或能力水平并不与其给城市社会带来的压力成完全线性的关系。经济收入、身心状况或能力水平只是个体适应社会的资源,而不是适应水平本身。一个老年人纵使拥有的资源很少,倘使能够合理调控好有限的资源,其可以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水平,从而降低给城市社会带来的压力;相反,一个老年人纵使拥有的资源很丰富,倘使不能很好地进行开发利用,其可能表现出较低的适应水平,从而加重给城市社会带来的压力。故此,以这种社会适应的视角进行探究,可使得人们对城市老年问题的对象、内容以及解决目标、应对方式的认识更加明确、具体和切实。
二、综合讨论与对策思考
对城市老年人的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个体差异,并且年龄不是判断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直接因素。相当多的老年人并没有在社会适应方面感觉到困难。因此,评估城市老年问题或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大小不能简单以老年人的数量为指标,也不能简单以年龄高低来估量。注重数量与年龄,很容易对城市老年问题的实际状况造成误判,并且容易使得相应对策的制定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进而降低对策实施的成效。
大多数老年人将改善其社会适应水平的途径归结为外在的支持,而非自身的调适。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老年人的观念契合了社会上的主流观念,即老年人是被动的且会给社会或他人带来负担的群体,老年人口增加意味着社会给予老年人外在支持的份额也要增加。其实,认为老年人是会给社会或他人带来负担的群体本身就一种无形的“老年歧视”,而对这种无形歧视的传播也会使老年人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即社会普遍认为老年人是消极被动的且会带来压力的群体,久而久之,老年人在思想行动上也就将自己变成为消极被动的、需要社会大力支持与帮助的人。
调查还发现,老年人在观念和行为上趋于保持固定或不变的人居多。这种状态是 1
不利于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维持与增进的。社会适应需要的是适应主体(老年人)与所处环境(社会)之间动态的协调。社会是不断变化的,而且经济、文化与科技的变化进程越来越快,变化的幅度在许多方面越来越大。适应主体倘若在观念和行为上总是保持固定不变的态势,自然而然会逐渐与变化着的外在世界愈加疏离,社会适应问题也必将变得愈加明显。除了社会本身的变化外,老年人还会因自身状况的变化而连带地引起所处环境的变化,如身体状况的改变、角色的变迁(从工作者变为退休者)、家庭结构或成员的变换等。因此,老年社会适应问题包含着多种形态、多种内涵,并在不同情境或不同个体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上述分析为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或解决老年问题的对策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依据。在此,试作出如下有关对策方面的思考。
首先,解决城市老年问题的对策应根据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不同分出层次,并且在适当条件下改变僵化地将政策与年龄简单对应的做法。老年问题解决的主要对象是城市中那些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水平较低的老年人。不同老年人之间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同一老年人在不同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采取的对策应能够充分反映老年人在社会适应方面的差异。在老年政策方面,过去一直习惯于根据年龄来区分政策对象,如到了多少年龄就必须退休,到了多少年龄才能享受某种待遇等。可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年龄并不与其社会适应水平直接对应。事实上,以年龄作为“一刀切”的标准,已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造成了老年资助成本与资助效益的不对等,造成了不需要关照的人获得过度关照而需要关照的人却获得关照不足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评估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方法也日益变得简便易行。这保证了根据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制定或采取相应对策变得更具可操作性。
其次,全社会要加强树立积极的老年社会形象,特别是要尽可能消减有形与无形的“老年歧视”。大众传媒,甚至研究者、政府工作人员应倡导“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注意通过传扬积极的老年形象,激发社会上的人们对老年群体投以更为积极的目光,同时也促使更多的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形象,提高老年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与独立性,进而促进老年人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不是给社会增压力、添负担。国外曾有学者进行过试点研究,从青少年开始,通过课堂与课外向学生传授对待老年人或老龄化的积极态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从小开始进行如何看待老年人、老龄社会的教育方法值得借鉴。再次,解决城市老年问题的对策应该紧密围绕维持与增进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这一中心展开。一直以来,解决老年问题的重点集中于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或医疗方面的基本保障。然而,倘使不关注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维持与增进,将一方面无谓地增加经济或医疗保障的支出与成本,另一方面使得人口老龄化或老年问题的解决总是浮在表面,而进入不到更深的层次与水平。要搞好老年教育、老年学习工作,并为老年人接触不断变化的外在社会创造条件。老年教育与老年学习的重点除了接触新的知识、新的信息,还要学会主动、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加强老年人社会适应性训练与咨询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推广工作,像退休前后的角色转换训练、子女离巢或空巢情境适应训练、观念冲突的调适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应变能力训练以及老年适应不良咨询等,都可以在城市范围内优先开展起来,乃至将来逐渐延伸到经济与文化水平不断发达起来的农村地区。2
第五篇:企业劳动效率提升背景下建设基层活力团支部的研究
摘 要:本文以宝钢股份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分析当前钢铁企业劳动效率提升大背景下企业基层团支部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应对之策,特别是提出了要结合项目化的工作方式,通过联合共建扩大组织覆盖范围,扩大团支部在团员青年中的影响力,提高团支部活动的效果,激发组织活力。
关键词:企业共青团;团支部研究;活力建设
团支部是团的最基层一级组织,与广大团员青年保持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是团的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团组织发挥作用的核心载体。当前,面对异常严峻的市场形势,各家钢铁企业正在大刀阔斧、变革求生,提升劳动效率被放在了异常重要的位置。劳动效率的提升必然会带来企业团员青年的减少,团的工作对象也会减少。新形势下,如何建设有活力有朝气的团支部,是摆在企业共青团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以宝钢股份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梅钢公司)为例。该公司是宝钢股份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钢铁的研发与制造,现有青年3000余人,团员1350人,团支部121个。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共青团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外部环境:公司劳动效率提升,产能增加,人员精简,业务聚焦,“两个领先”途径的落实;党群部门的结构化缩减,趋向生产与效益,确立了精细化管理。
内部环境:“老人”越来越多,“新人”越来越少,团委、团支部的青年人数在不断缩水;团干部兼职化趋于常态化,本职工作与兼职工作冲突;青年人员的流失率较高,90后青年的不稳定性,如:裸辞、善变等等。
环境的变化,说明企业在发展,在变革,团的工作也应该在变革中求发展,激发活力,开创工作新的格局。然而影响当前团支部活力的关键环节有哪些?是否需要“更换或大修”?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2016年5月,梅钢公司团委在团支部书记培训班上发放了74份《基层团支部工作调查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样本67份。
问卷中共有21道题目,涉及二部分内容:团支部工作时间,内容,团务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团支部基础性工作的运作现况及团支部工作在基层中面临的困难。
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调查显示:
(1)75%的团支部书记每周花在团工作的时间不超过10小时,只有25%的团支部书记每周花在团工作的时间超过10小时。
(2)10%团支部反映经济补贴有制度,还可以;40%反映有制度,较少;30%反映无制度,无补贴;10%反映无制度,但有一定的补贴;10%反映有制度,未享受。
(3)团干部反映了不少他们认为存在于基层团支部的问题和困难:28.2%的团支部认为团活动经费不足,没钱办事;25.7%的团干部认为团支部的活动受生产、经营等限制,难以组织;34.2%的团干部认为党政领导和上级团组织对支部工作重视不够;12.9%的团干部认为有些活动设计与基层的实际情况和团员青年需要不相符等等。
(4)团的业务知识欠缺。有13.7%团支部书记比较了解;52.3%的团支部书记掌握一般但够用;28.4%的团支部书记知道的不多。
从领导和决策的角度来讲,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随着市场的风起云涌,企业共青团工作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迫切要求团组织加强调查研究,正确认识新形势和新任务,准确把握团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思考分析找到最佳的解决之道。
三、凸显的困难问题
(1)客观问题
1.团支部书记均是兼职团干部。兼职团干部是大势所趋,也是整个公司核岗定编走复合型人才道路的必然结果。要做好共青团的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到团的干部的重要性以及开展工作所受到的客观环境的限制。
兼职团干部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主要从事本职工作再兼职共青团工作,目前大多数属于此类,主要的工作精力、重心不是在共青团工作方面。在做完本职工作之后,才能处理共青团工作;二种是主要从事共青团工作再兼职其它工作,此类是少部分,主要工作还是共青团的工作,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不大。此种情况主要是团委或团总支一级;第三是基层团支部书记,纯粹是兼职,自身岗位要么是班组长,要么是技术员,要么是作业长,工作的力度不言而寓。无论是上述的哪种情况,可以说开展团青工作都是各有各的难处,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2.团支部认为团支部的活动受生产、经营等限制,难以组织。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发展、在于盈利,自然会以生产经营为第一要务。近几年公司一直在推动全口径劳动效率提升、岗位复合工作,岗位上事多人少渐成常态。团组织在组织活动时,就涉及到抽调人员,就会影响生产。所以,很多活动都只能围绕岗位的生产需要进行组织,因此对青年的吸引力不强。
3.党政领导和上级团组织对支部工作重视不够。38.6%的团支部认为车间(部门)党政领导对于团支部工作“口头上重视,实际顾不上”;19.8%的团支部认为上级团组织对团支部工作“偶尔指导,次数较少”。34.2%的团支部认为工作未能受到足够重视。
4.有些活动设计与基层的实际情况和团员青年需要不相符。团支部每年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一些活动,公司团委也在大力推进“一团一品”建设,但不是每项活动都能充分得到青年的认可。活动涉及的团员青年覆盖面不够,并在不同单位、支部间开展次数、规模不平衡,致使团员对团支部开展活动的总体评价不高。
(2)主观因素
1.团务知识掌握不够。团的业务知识掌握情况较弱。13.7%团支部书记比较了解;52.3%的团支部书记掌握一般但够用;28.4%的团支部书记知道的不多。团支部书记的兼职化是现状,在自身专业知识领域会奋发图强,但对兼职工作的知识学习没有过多的精力投入,是团务知识匮乏的主要原因。
2.经济补贴的问题。10%团支部反映经济补贴有制度,还可以;40%反映有制度,较少;30%反映无制度,无补贴;10%反映无制度,但有一定的补贴;10%反映有制度,未享受。从数据上反映,对于经济补贴无明确或规范的标准。
四、应对之策
通过此次基层团支部情况的调研发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对促进活力团支部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针对这些问题,在团支部建设中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努力将影响基层团支部活力建设的问题全部解决。
一是要开展团干部基础知识培训。针对团干部的问题,在开展团员素质提升计划时,聚焦点虽是团队意识和人文素养,但应重点增加共青团基础知识的讲解与学习。在当前“两学一做”的大背景下,温习共青团的知识是必要和及时的,此举会促进团干部的身份认同并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增强思考创新性开展共青团工作的动力。
二是要上级团组织和直属党组织给予更大支撑指导。针对团支部工作受制约、重视不够以及活动影响不大的情况,上级团委可要求各团支部应该结合岗位实际情况独立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如开展一次服务、品牌、协同或梯度转移的讨论,交流一次阅读感受,完成一项突击或创新方面的活动,展示一次支部风采。要求活动中具体项目的策划、人员的组织、时间的安排、地点的选取等等,同时上级团组织可以提供相关的业务支撑和活动的宣传,扩大团支部在本系统的影响。
三是要推广项目化的工作方式。在团干部培训班和“团干部讲堂”中可以增加项目化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可通过支部间的交流学习,借鉴活动组织优异的团支部经验,增强团支部班子对活动组织策划的能力与技巧,提高支部活动的效果,从而扩大团支部在团员青年中的影响力。
四是要拓展活动覆盖范围。部分团支部的工作对象减少,可选择联合共建的形式。通过活动项目单位承办的方式,活动形式由“单独活动”变为“集体活动”,参与方式由“组织通知”变为“自我选择”,活动内容则从“大而全”、“集中型”向“小而多”、“分散型”转变,做到活动常有常新。
团的岗位是学习的岗位、锻炼的岗位、奉献的岗位。团工作中遇到的难度越大,对于团干部自身的能力要求就越高,团干部在工作中就能得到更好的锻炼。企业劳动效率提升,对共青团组织在“服务企业、服务青年”的工作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团干部只有提高工作能力,锤炼优良作风,不断提高团支部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支部工作的有效覆盖,才能更好的把团员青年的活力激发出来,把优秀的团员青年凝聚起来,才能建设出覆盖广泛、运行有效、充满活力的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