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精)(5篇)

时间:2019-05-13 07:2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精)》。

第一篇:关于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精)

关于珲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情况的调研报告 孟 庆 栋 珲春市委财经办

珲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代遗存底蕴厚重,民俗风情多姿多 彩,红色文化感人至深,堪称图们江流域“历史文化宝库”。保护和 开发利用我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 对繁荣珲春文化事业和文化 产业,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全市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有 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 笔者近期对全市历史文 化资源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保护与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调 查思考,形成调研报告,为今后我市全面、系统地开展保护与利用工 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一、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图们江流域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据考古资料证实, 早在三千 多年前的旧石器向新石器时期过渡阶段, 浑春河流域和珲春境内的图 们江沿岸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居住这里的先民们同中原联系密切, 在 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下,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丰富了中华民 族的文化宝库。清朝末年, 地处边陲的珲春成为沙俄和日本鲸吞蚕食 之地,反沙俄、反日本侵略斗争风起云涌,留下了不少可资凭吊的遗 迹。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珲春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东满抗 日根据地之一。为挽救民族的危亡, 抗日英雄们英勇杀敌、浴血奋战, 他们不朽的业绩,深深地印在珲春大地上,留在人们的心坎里。解放 战争时期,珲春是东满根据地的大后方。珲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 下,为反对美蒋反动派,解放东北和全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自古 及今, 珲春各族人民在图们江流域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 开拓了珲春, 创造了历史, 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历史遗存文化系列。珲春境内历史遗存文化比较丰富,主 要有历代遗址、古城址、古建筑址、古墓葬、历史文物和古交通等。1.历代遗址。经文物部

门挖掘,全市古代遗址、近代遗址共有 40多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南团山遗址、一松亭遗址、密江西 岗子遗址、六道泡遗址、副都统衙门址和张鼓峰战迹地等。

(1南团山遗址。南团山遗址(又名大六道沟遗址或团山子遗 址 位于珲春市区东北 174华里珲春河和大六道沟河汇合处的南团山 上。1972年经过科学挖掘,发现 6座原始社会居住址,并出土了刮 削器、细石器、石镐、石矛、陶器等历史文物。据测算,南团山遗址 距今约 2200年左右,属于图们江流域新时期时代文化。

(2 一松亭遗址。一松亭遗址位于珲春市区东北 52华里哈达门 乡一松亭村, 遗址有许多呈浅凹坑的房址, 属于原始社会氏族村落遗 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器和石器。据此推断,一松亭遗址晚于南团 山遗址,属于北沃沮原始文化遗存。

(3密江西岗子遗址。密江西岗子遗址位于密江乡所在地西南 约 1华里,图们江北岸东西向的台地上,目前遗址已成耕地。1958年文物调查时曾发现东西墙各长 180米,北墙长 193米,南墙长 168米的城垣残疾。1964年经地质勘查,距地表深 1.50米处发现石器、骨器、陶器、脊椎动物骨骼等文物。据测算,该遗址属于原始时期文

化层和渤海时期文化层相迭压的文化遗存。

(4六道泡遗址。六道泡遗址位于敬信镇六道泡村东北 3华里 一处平展的山岗上。日伪时期遗址曾有石器出土, 被德国传教士拿走。1979年经省文物普查队挖掘,出土了石器、陶器、装饰品等文物。根据出土文物分析, 该遗址属于原始文化遗址、渤海或辽金时期遗址。(5副都统衙门址。副都统衙门位于旧珲春城中部(今珲春靖 和街 ,原是珲春协领衙门址。光绪八年(1882年 ,吉林将军铭安 奏请改建。主要有副都统署、副都统府、演武厅、三旗堆拨房、招垦 局、钦差行台等。这些都统衙署建筑,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 1900年沙俄侵略军入侵珲春后,多次被俄军焚毁,幸存者仅都署之少数 房间。此后历经 80余年,拆毁改建,现仅存衙门厢房的一小部分。(6张鼓峰战迹地。张鼓峰又名刀山,位于敬信镇防川村北部 约 1.5公里的中俄边界线上,图们江上溯 20公里的东岸,海拔 152米,山顶分水岭为中俄分界线,因日俄之间发生“张鼓峰战役”而闻 名。张鼓峰战役爆发于 1938年 7月 15日, 原因是日本

为了掌握前苏 联在中俄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和军事实力, 派出 3名日军携带照相 机、望远镜等设备潜入苏联境内。在拍摄苏军军事设施时被苏军发现, 1名日军当场被苏军击毙,其余 2人慌忙逃跑。此事成为张鼓峰战役 的导火线。7月 31日夜 12时,日军向张鼓峰开炮,凌晨占领了张鼓 峰,苏军为夺回阵地,奋起还击。战争历时 13天,最后以日本宣告 失败结束。战役失败后,日本“南进”计划占了上风,促使日本将远 东战场南移太平洋, 引起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从而改变了整个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战争格局。张鼓峰战役被毛泽东写入他的著作 《苏联人民 的利益和中国人民的是一致的》文章中,因此更加著名。

2.古城址。珲春境内古遗址众多,经文物部门全面普查,古遗址 有 20多处。其中,具有代表性有八连城、斐优城、萨其城、温特赫 部城、营城子古城、石头河子古城和小城子古城等。

(1八连城。八连城遗址位于珲春河冲击平原的西端,东距城 区 12华里,属唐、五代遗址。八连城是唐渤海国文王的东京龙原府 治所(公元 785年至 794年 ,渤海国的都城,号称亚洲第二大城。城址平面基本呈方形。城址分为内外两重,外城周长 2,894米。在外 城四墙中部各有一门,墙外有护城壕遗址。内城南墙、北墙各长 218米。在南、东、西墙的中部各有一座城门。内城共有八处建筑遗迹, 在内城的中轴线上有两处,南部为朝殿,北部为寝殿,两座殿址以回 廊相接。其东西两侧各有 3处配殿遗迹。在城址的东南和正南还分布 有三处寺庙遗址, 曾出土有残佛像和一些建筑构件。城址内出土筒瓦、指压纹、板瓦、式牡丹纹以及绿釉或黄绿釉琉璃瓦,许多瓦上有刻划 的文字。

(2萨其城。渤海城址,亦称沙齐城,位于珲春盆地东北部。西距杨泡乡杨木林子村 1.5公里。萨其城乃石筑山城, 城垣依山势而 筑,形状不规则,周长约 7,000米,墙高约 2一 3米不等城墙外侧山 的坡度为 30— 40度, 形势颇为险要。紧贴墙内侧有宽 2— 5米的壕沟, 似战时交通壕。城内分东西二沟岔,沟口宽宽约 200米,沟口中间筑 一条东西长 70米、高 10米的石墙,横堵沟口,以加强防御。山城有 5处门址,即一南门、一西南门、一东门、二西北门。门址均宽 8米。城西南角和东端各有 1个了望台, 利用突悬外伸百余米的山峰修建而 成。经考古证实,萨其城为渤海时期军事

要塞。遗址地面散存的文物 有灰色和褐色凸面为绳纹、凹面为布纹的板瓦块和简瓦块, 指压纹瓦

块和带字瓦,还有陶器和铁箭头。

(3斐优城。斐优城位于珲春河下游冲积平原的三家子乡古城 村。该城呈不规则的方形,周长 2,023米,东墙长 520米,西墙长 521米,南墙长 460米,北墙长 522米。城墙系黄土分层夯筑,保存 较好,高 3.6米,底宽 9米,顶宽 1— 1.5米。东西南北各一门,四 角各有 1个角楼,城四周共有 14个马面,城墙外 8米处有明显的护 城河遗迹, 具有辽金古城的典型特点, 是辽金古城中保存较完整的一 座。经考古挖掘,已出土渤海莲花纹瓦当、辽金时代滴水瓦、陶片和 铜印等文物。

(4温特赫部城。温特赫部城位于珲春河冲击平原的末端,三 家乡古城村, 与斐优城一墙之隔, 其北即斐优城南墙, 故有 “姊妹城” 之称。“温特赫”为女真语,汉泽为“神龛”、“神板”之意。清代嘉 庆十三年在温特赫部城内的东南部修筑了“东华宫”寺庙,满语仍称 它为“温特赫” , “温特赫部”城名由此而来。古城周长 2,269米,东 西墙各长 710米,南墙长 381米,北墙长 468米。城城垣历经风雨剥 蚀,部分城垣被风沙覆盖,呈沙丘状,高约 2— 3米。该城外 60余米 处有一个东西长 110余米,南北宽 40余米的高台遗址,遗址上散布 着大量的渤海瓦块, 亦有少量的辽金花沿纹瓦和兽西瓦等。在遗址上 还发现了巨大的柱础石, 认为该遗址为渤海时期的庙宇, 而辽金时期 沿用。

(5营城子古城。营城子古城位于春化镇北约 15华里,珲春河 上游河谷盆地的南端,城址东墙早年被水冲毁,其余三面保存尚好。城的平面略呈东西向的不规则圆角长方形, 城周残长 930米, 南墙长 354米,西墙长 203米,北墙长 373米。城垣土石混筑,基宽约 13 米, 高 3— 4米, 顶宽 1.5米。城墙尚存 12个马面, 西南角有角楼址, 城西 200米处有一小山包,顶部有土垒,当是 瞭 望台。城内外早辟为 耕地,看不出建筑遗址残迹。城内地面散布着残碎的瓦片、陶片和瓷 片,还曾出土一把七星剑。从城的形制

和出土文物观察,营城子古城 建于渤海时期,辽金改筑沿用,是当年扼守通往双城子、海参崴一带 交通要冲的军事重镇。

(6石头河子古城。石头河子古城位于珲春河下游三角洲冲击平原中部的南缘, 板石镇太阳村潘家沟屯南约 3华里。该城平面呈长 方形,周长 832米,方向 30°。东墙 123米、西墙 134米、北墙 288米、南墙 287米。城墙残高 2— 2.5米,宽 8— 10米,系用大小不等 的石块垒筑。四面墙中部各有一门址,城四角均有角楼址。城内外均 辟为耕地,地面散存少量碎瓦片及灰陶片等,出土文物有网格纹、绳 纹板瓦等。从城的形制和出土瓦片等来看, 该建筑属于渤海时期的古 城。经考证,石头河子古城为渤海时期“日本道”上的一个驿站,也 是渤海时期扼守长岭子交通路的军事城堡。

(7 小城子古城。小城子古城位于珲春市区东南 20华里珲春河 南岸台地的漫岗上。历经千年风吹雨刷,城垣已湮没无存,仅在古城 西北角和东北角附近隐约可见城墙残基。城垣为土石合筑, 古城呈长 方形,方向北偏西 15度,城墙东西长 170米,南北长 113米。遗址 地面散存的遗物有莲花纹瓦当、指压纹瓦、绳纹瓦等残片。从城内出 土文物看, 属于渤海时期的古城, 为渤海东京龙源府所辖庆州属下某 县治。

3.古建筑址。据文物部门普查,珲春境内古建筑址较多,其中, 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址有马滴答塔基、马滴达寺庙址、杨木林子寺庙

址和大荒沟寺庙址等。

(1马滴答塔基。马滴答塔基位于珲春市区东北 100华里的马 川子乡马滴答村,目前,该塔已倒毁,只见一片砖堆。塔的整个建筑 全部用砖石构成, 基墙平面略呈正方形, 南北长 4.95米, 东西宽 4.80米,塔向南偏东 40度。墙基建在“地宫”(墓室顶部的板石上,塔 基出土各种类型砖甚多,大多数是细泥质青灰砖,偶有泥质红砖,砖 面常印有细绳纹。在地宫的墓道里发现了零乱的骨殖, 是墓葬主人的 遗骸,墓主人可能是渤海王族的成员。据此推断,此塔是少有的渤海 时期遗址之一,是珲春境内唯一的渤海塔。

(2马滴达寺庙址。马滴达寺庙址位于哈达门乡马滴答村,遗 址中央有高约 1米得土台,东西长 32米,南北宽 23米。在土台上有 三行东西排列的础石群,共 16块。附近地面散有很多残碎瓦片及残 陶片等遗物。出土的瓦当、砖、瓦等与马滴答塔址出土的大小、形状 和纹饰相同,属于马滴答塔同时期的渤海寺庙建筑址。

(3杨木林子寺庙址。杨木林子寺庙址位于杨泡乡杨木林子村 东部漫岗上,现寺庙址已完全破坏,仅留有几块础石。这里曾经是高 约 1米的土台,东西长 20米,南北宽 15米。遗址出土的文物有莲花 纹瓦当、指压纹瓦、圈线纹瓦、席纹瓦以及浮雕石佛像和装饰花纹残 片等。该寺庙与渤海东京龙源府遗址—八连城相距约 30华里,当是 渤海东京辖境的寺庙遗址。

(4 大荒沟寺庙址。大荒沟寺庙址位于市区西北 80华里密江河 上游的河谷平地上,遗址略高出附近地面,东西长约 15米,南北宽 7— 8米,现辟为耕地原貌不清。采集遗物有瓦当、板瓦、简瓦、佛 像残片等。遗址附近曾发现石砌水井一口,现已填死。从上述出土遗

物推断,应是渤海时期的寺庙遗址。

4.古墓葬。据考古部门挖掘,我市共有古墓葬近5处,具有代表 性的有孟岭河口古墓葬、圈河古墓葬和密江古墓葬等。

(1孟岭河口古墓葬。孟岭河口古墓葬位于板石镇孟岭村河口 屯内。墓区氛围两处,一处位于西沟村落附近的西山坡上,地表上和 村落内散存大量石块,墓区范围东西、南北各约 50米,墓已被破坏 殆尽。另一处位于村东部山岗东坡上。现在墓区仅见残留在坡上的部 分石块。墓区曾挖出人骨,墓用石块垒砌四壁,上覆盖石板,系石棺 材。从墓葬的地理位臵和结构分析, 此古墓葬应是渤海或辽金时期的 遗存。

(2圈河古墓葬。圈河古墓葬位于敬信镇圈河村西山北端的西 南坡上, 墓群顺山势, 自北向南排列两行, 总面积约有 3,000平方米。因常年雨水冲刷,墓群封土无存,山坡积土层厚约 0.5米,以下便可 见石棺墓。墓壁用未经加工的石块垒砌而成,多呈

长方形,长约 2.3米,宽 1.5米,上盖是较平整的石板。经过考古挖掘,墓葬出土了一 件陶葫芦饰件和陶罐。根据石棺形制和出土遗物推断, 属于辽金时期 的墓群。

(3密江古墓葬。密江古墓葬位于密江乡密江村,墓区地势较 高, 呈北高南低的斜坡状。现墓区已遭彻底破坏, 墓葬址已辟为苗地, 仅能看出稍隆起的地貌。墓葬出土的文物有带扣、铊尾等鎏金铜带具 8件,铁棺环 3件,以及铁钉若干件。从墓葬形制与出土文物看,该 墓葬属于渤海时期的遗存。

5.古交通。自隋唐时期以来,珲春海路、陆路交通便利,促进了 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内各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

有渤海“日本道”、清代官道及驿站和水路与码头等。

(1渤海“日本道”。“日本道” ,是渤海时期(公元 698— 926年中日两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交通路。东京龙 原府是“日本道”的枢纽,是渤海使者出访日本的基地,经过长岭子 山口,进入日本海入内地的海湾——波谢特湾的港口毛口崴(摩阔 崴 ,即今俄罗斯的克拉斯基诺,是为陆路终点。渤海出访日本的使 者都要经过毛口崴。从渤海东京龙原府的港口到日本的能登、加贺之 间的航程, 长约 1,800华里, 日本道的陆路、海路全程约 2,260华里。渤海自公元 727年开始与日本交往, 在其后的 192年时间里, 渤海出 访 34次,日本国出访 14次。渤海的“日本道” ,已经成为架设在波 涛汹涌的日本海上的一道友谊金桥,促进了中日双方经济、文化、艺 术、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为中日友好历史立下了丰功伟绩,具有重大 的历史价值。

(2清代官道及驿站。清道光年间,有吉林至宁古塔,宁古塔 到珲春的道路,从宁古塔到珲春官道无驿站和旅店,只有卡伦 6处, 传递公文。卡沦为:玛呼里(宁古塔西 90华里、萨奇库(120华里、葛哈哩(80华里、哈顺(40华里、穆克德和(80华里、密占(70华里。往来行旅,借宿卡伦。19世纪后半叶,随着封禁的废除,边 疆的开辟,以及加强边防的需要,逐渐开辟或修治交通路。清末始设 驿站,从宁古塔至珲春设臵新官地、玛勒湖哩、老松岭、萨奇库、蝴 珠站、哈顺站、大坎子、穆克德和、密占、珲春等站。光绪初年,吴 大 澂 督办边务,首次开通图们江流域道路。光

绪三十四年,陈昭常、吴禄祯先后督办边务,第二次开通道路,自吉林经敦化达延吉,再由 延吉至珲春,西至外六道沟,东北至宁古塔,沿途设立了马拔以递公

文, 安设电线, 开办邮政, 以通消息。此外, 珲春至东宁之间的道路, 经县城东北 190华里红旗河屯、280华里通肯山高力营屯到达东宁县, 其间在高力营屯设有驿站。

(3水路与码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设图们江水师营, 夏季巡游图们江上游。水师营备有三板船一只,四板船四只。珲春境 内所设渡口码头有凉水庆荣(今属图们市渡口、河西渡口、八连城 渡口、西步江码头等。清代民国年间,曾用珲春河水,流放木排,行 驶帆船,输送木材,运载货物,珲春县城曾设有水运码头和货栈。(二 民族民俗文化系列。珲春是多民族聚居之地, 朝、汉、满、蒙等多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 地域文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朝 鲜族和满族民俗文化。

1.朝鲜族民俗文化。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 传统。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 枝拂水;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 深沉的民族性格。朝鲜族主要舞蹈有表现农耕生活内容的农乐舞、女 性持花扇表演的扇舞、持扁形鼓表演的扁鼓舞、女性手持短剑表演的 剑舞等。朝鲜族民间乐器原有 40多种,流传至今的有伽 倻 琴、唢呐、洞箫、长鼓、片鼓、横笛、短箫、筚篥等十余种。朝鲜族人民热爱体 育运动。摔跤是他们的古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 荡秋千和跳板是妇女 最喜爱的娱乐和体育活动, 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朝 鲜族在固有文化基础上, 吸收中医药的理论, 结合本民族防治疾病的 经验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简称朝医学或朝医, 成为中国 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朝鲜族饮食文化丰富多彩、风格独特, 以素食为主, 以辛辣、凉爽、清淡为特色,打糕、冷面、狗肉、泡菜、烧烤为代表的特色食品,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断传扬、提升 着朝鲜族的知名度。

2.满族民俗文化。满族民俗文化历史悠远,色彩斑澜。五六千年 前, 满族就在东北这方土地上与人文始祖舜帝一同开天辟地, 肃慎人 就是满族的先祖。汉代以后,肃慎人以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和女 真的不同称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 扮靓自己的角色, 其他民族一 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以黏食为主的满族饮食和满汉全 席为标志的饮食文化, 创造了中国饮食文化之大成。以旗袍为标志的 服饰文化, 影响到世界任何有华人的地方。满族的居住文化是东北民 族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赖以生存繁衍的活化石。剪纸艺术充满魅力, 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 40厘米,宽约 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镂刻 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 五彩缤纷, 喜气洋洋, 艺术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泡乡满族剪纸已经飞出国门, 深受东 北亚各国的青睐。

(三爱国教育文化系列。在近现代史上,当东北边疆危急的关 键时期,一批爱国人士挺身抗争,不怕流血牺牲,坚决捍卫国家民族 利益, 在珲春大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他们的爱国 热情和崇高境界已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大致可分为晚清爱国文化和近代红色文化两类。1.晚清爱国文化。珲春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晚清爱国的历史文化资 源主要有东炮台、西炮台遗址、土字牌、龙虎石刻等。

(1东炮台、西炮台遗址。清政府于光绪七年至十二年,为了

抵御沙皇侵略, 在珲春修筑了东西两座炮台。东炮台遗址位于珲春市 区东南 9华里的马川子乡炮台村。炮台围墙虽遭破坏, 但结构尚清楚。炮台呈椭圆形,东西径 100米,南北径 70米。东、南、西各有一座 炮位,每座炮位呈圆形,周长约 70米,现无土垣。围墙与炮位均高 约 6米, 整个炮台环以宽约 9米的护墙河。西炮台遗址位于近海街春 景村,遗址完整,结构清晰。炮台呈椭圆形,东西径约 90米,南北 径约 80米。东、南、西各有一座炮位,东西两座炮位围以土垣,周 长约 60米,高 5米,南面炮位已无土垣,围墙高约 3米,整个炮台 环以宽约 9米的护墙河。在近百年的岁月里,东、西炮台同滔滔的珲 春河相伴,成为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的精神象征。

(2土字牌。位于珲春南部敬信镇防川村中俄边界的起点处, 1886年中俄重勘珲春东部边界时重立。1886年, 清朝督办边务大臣、督察院左副督御使、著名金石

学家吴大 澂 向俄国勘界官员拒理力争, 收回了被沙俄非法霸占的黑顶子(今敬信镇百余里的领土,纠正了 “土”字界牌。同时,又争得了中国船只在图门江口的航行权。“土 字牌”我侧正中竖向刻有“土字牌”三个大字,俄侧刻有“ T ”字, 是自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设立的“耶”、“亦”、“喀”、“拉”、“那”、“倭”、“帕”、“土”等八个界牌之一。1994年 12月,土字牌被吉林 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3年 10月又被确定 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3龙虎石刻。龙虎石刻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珲春 市沿河街龙源公园北侧车大人沟河南岸。东距车大人沟河新安桥约 50米,南距龙源公园东门大约 50米。石刻“龙虎”二字为清末金石 学家吴大徵所书。清咸丰十年(1860• 年 沙俄通过不平等的《北京条

约》割占我乌苏里江的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领土后,又偷移界碑,继 续蚕食黑顶子等中国领土。光绪十二年(1886年 ,清廷派都察院左 副都御史, 会办北洋事宜大臣吴大徵与沙俄进行勘界谈判。吴大徵坚 持爱国立场,据理力争,最后签订了《中俄重勘珲春东界约》和《中 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立》 ,改立和添立土、萨、啦等石界碑和边界记 号, 争回了黑顶子地方和图们江的航行权, 为阻止沙俄继续入侵做出 了贡献。“龙虎” 二字即此次谈判前篆写。石刻原臵凉水镇河东村(今 改名龙虎村 ,图们江左岸。后因水患移至路旁, 1986年为配合公路 建设移臵于珲春市车大人沟河北岸, 1994年,又因城市改造移至于 此, 1980年国家拨专款,兴建一座具有清代风格的亭榭,以保护这 块具有历史意义的石刻,使其流芳百世,激励子孙后代。

2.近代红色文化。珲春境内红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 表现了在抗 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珲春各族儿女英勇顽强抗击日寇侵略和反抗 美蒋反动派的英雄气概。其中, 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大荒沟 抗日游击根据地、烟筒砬子抗日根据地、回龙峰革命洞和解放战争时 期的珲春军工厂等。

(1 大荒沟抗日游击根据地。大荒沟抗日游击根据地位于英安、密江两个乡镇的北部,距离珲春市区北约 90华里,省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上世纪 30年代,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共珲春县委就诞 生在这片密林深处, 并在此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抗

日根据地。大荒沟 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遗址有:北一学校遗址、荒区苏维埃政府遗址、十 三烈士殉难地、头道岭军事筹备会议遗址、中共珲春县委遗址、北沟 村苏维埃政府遗址、兵工厂遗址、被服厂和医院遗址等。大荒沟抗日 游击根据地建立后,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争,多次

击溃敌人的进攻。大荒沟人民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为驱逐和消 灭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在东满抗日游击斗争史 上,谱写了壮丽的凯歌。2004年 8月 15日,珲春市建立大荒沟党史 教育基地,缅怀和纪念革命先烈,继承和发挥革命传统,创造珲春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未来。由于, 大荒沟抗日根据地是在东满诸多 根据地中最早创建的根据地之一, 是内地根据地通往苏联、朝鲜的交 通要冲,又是汪清、珲春两县根据地的连结点,所以,对研究东满抗 日史和珲春的抗日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烟筒砬子抗日根据地。烟筒砬子抗日根据地位于杨泡乡东 南部和马滴答南部,距离珲春市区 69华里。1932年春,中共珲春县 委由大荒沟迁至烟筒砬子,一直延续到 1933年 5月。1932年 1月, 中共烟筒砬子区委成立。同年秋,建立了烟筒砬子抗日根据地。我党 在这里反日会、农民协会、妇女会等反日群众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 的反日斗争。当地群众参加了 1931年秋至 1932年春的“秋收”、“春 荒”斗争。其抗日武装突击队,后改编为岭南抗日游击队。

(3回龙峰革命洞。回龙峰革命洞位于敬信镇回龙峰村一个山 沟内的半山腰上,南面为图们江。石洞由天然石块组成,洞口在洞的 西南侧,只能容一人出入,洞内高 1.3米,南北长约 4.8米,东西宽 约 1.8米,空间容积约为 20m3。抗日战争期间,抗日志士曾以此洞 为革命据点,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珲春军工厂。1945年,大批军工生产干部从延安、晋绥地 区来到东北,奉命在稳固的后方建立军工厂。1946年 3月,由于国 民党军队占领了南满,东北局决定将军工部转移到吉东后方。这样, 军工六厂、七厂、八厂、九厂几经转移,设在珲春, 1947年 10月,在珲春设立了第一办事处。军工厂均生产手榴弹、雷管、炮弹等,后 又研制“八二迫击炮”和“九二步兵炮” ,为辽沈战役做了充分的准 备工作。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取得胜利,各军工基本停止生产, 1949年 7月,第一办事处迁出珲春。在这 3年时间里,珲春军工厂出色的 完成了党中央和东北局交给的军工生产任务, 为东北及全中国解放做 出了重大贡献。

二、保护与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保护与利用珲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格。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一个 城市是否有吸引力、竞争力, 重要的是看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丰满度 和现代文化的凝聚力, 只有具备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才会有鲜明的 城市个性,独特的城市风格,特殊的魅力和吸引力,从而具备发展潜 力和竞争力。当今城市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经济竞争转向包括城市形 象在内的复合竞争,更多地从文化等角度认识城市、评判城市,寻求 构筑新的城市人文空间。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揭示地域文化的 丰富内涵,不断扩大文化张力,树立城市良好的文化形象,从而塑造 和提升珲春城市的文化品格。

(二有利于提供城市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 城市实现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 而文化软实力源于城市丰富而独 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持续地作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 各个层面, 并为其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以其强大的经济渗透力和经 济转化力, 成为区域间竞争的核心要素。保护和利用地域历史文化资

源,可将潜在优势转化成现实优势,将隐含优势转化成现实竞争力。保护与利用珲春历史文化资源, 进一步丰富城市人文精神内涵, 增强 全市人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不断注入 新的动力与活力。

(三有利于助推经济结构调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为 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可持续性资源支持, 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 化产业优势, 已经成为许多城

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共识。通过对地域历 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让历史文化资源由静止到活态, 由历史尘封 到为现实服务, 必将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推动我市经济结构 向 “文化生产力” 方向调整, 使单纯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经济, 从而提升我市经济运行的层次和质量。

三、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遵守《文物保护 法》及其《实施条例》 ,坚护“保护为主,整救第一、合理利用、加 强管理”的方针,以积极申办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采取各种有效措 施, 加大了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管理力度,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利用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一出土大批历史文物。近年来,我市文物管理部门对全市历 史文物进行了全面普查, 通过对历史遗迹进行挖掘, 出土了大批珍贵 的历史文物。据统计,我市现有馆藏文物 6,000多件,最早的文物是 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磨制的石器。可供展出的文物有近3,000件, 民 间还散落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些近代史出土的“跑崴子” 时期的文物反映了当时珲春作为国际商埠和码头时的繁荣景象。(二实施保护城址工程。2007年,八连城环境整治工程开工

建设,工程内容包括干渠改线工程、1号 2号暗渠工程、1号砂石路 工程、2号农用道工程、通信光电缆工程、电气工程、老水渠回填工 程、管理用房工程, 各项工程费用包括征地、水改旱、考古青苗补偿、报建及招投标费用,工程总预算为 1,500万元。目前,八连城八连城 本体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已基本完成。萨其城是渤海时期的军事 要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 2月,我市已经申报国家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审批之中。

(三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近年来,我市加强了重点文物保护力 度,共有 27处历史文物已申报为国、省、州、市级保护单位。其中, 国家级 1处-八连城。萨其城、温特赫部城、裴优城、土字牌正在申 报国家级;省级 7处-萨其城、温特赫部城、裴优城大荒沟抗日游击 根据地等。石头河子古城、营城子古城、张鼓峰战迹地正

在申报省级;州级 5处-石头河子古城、英义城、烟筒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等;市 级 14处-密江西岗子遗址、立新寺庙址、永丰寺庙址、副都统衙门址 等。

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市在保护与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进行了积极有 效的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整合效果不佳。我市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研究远不能适应发 展的实际需要, 目前, 我市尚未制定比较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 划。同时,我市历史研究人员数量较少,成果学术程度偏低。对全市 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程度,缺乏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 的深入研究,缺少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和品牌的提炼。

2.保护经费投入不足。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历史文化 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瓶颈, 文物保护经费投入较少, 影响了文物的有效 保护与开发利用。修复后的张鼓峰战役纪念馆陈列过于简单, 游客参 观人数很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萨其城, 尚在等待批复国家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复后,国家文物局才能拨付相关保护经费。3.市民参与意识不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全民意识需要进一步 提高,大多数群众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责任意识和参与热情, 没有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对未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少数群众在涉及自身利益时, 甚至采取不配合态度。在城市和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中,甚至出现过文物受损的不良的后果。

4.宣传推介力度不大。我市比较重视宣传投资政策环境, 而对历 史文化资源宣传力度偏小。全面、系统地介绍珲春历史文化的对外宣 传资料很少, 在对外推介招商的项目中, 缺少以珲春历史文化资源为 主体内容招商的项目。对吴大 澂 等历史名人宣传推介力度还相当不 够,外界对我市历史文化资源情况知之不多。

五、保护与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对策与建议

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按照我市“十二五”规划发展 要求,积极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图们江 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 彰显珲春城市文化内涵, 树立珲春 城市文化形象,为珲春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 围。

(一 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 用,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 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彰显珲春历史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一是加大

历史资源普查力度。对现存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重要史迹等文 物的数量、分布、文物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等作进一步的调查摸底;对民间工艺、民间节庆等非物资文化资源展开全面的普查, 按技术要 求和规范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制定研究、保护、利用相结合的规划, 并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积极进行国家、省、市级历史文 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二是坚持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正确处 理好“保护、抢救、利用、管理”的关系,确立“保建并存”的新观 念,增强合理利用、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把抢救和保护放在首位, 在利用、管理方面采取积极的态度、稳妥的办法,使文物在有效保护 中合理利用, 在合理利用中有效保护。三是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学术研 究。深入开展细致的学术研究,推出一批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决策参 考价值、思想教育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的精品成果, 不断明确和丰富 珲春历史文化资源内容。四是打造历史旅游资源品牌。建立文化、旅 游与经济的产业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统一包装,整 体推广,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重点打造珲春历史文化旅游带,发展 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 增强我市历史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和吸 引力。

(二 加大文物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和财政 投入方式, 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 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利用。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规章、制定地方性文物法规 和历史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明确规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资金在市 财政的额度和比例。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基金, 用于重点文化遗产 的保护与开发,并确保基金的逐年增加、专款专用。二是明确各级财 政保障责任。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的责任范围和支出责任。国

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及其相关支出责任主要由中央财政承 担,地方财政提供协助;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 普查登记的文物, 支出责任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 中央财政予以补助 或奖励。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历史文 化资源保护开发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同时, 政府要坚持掌握历史文化 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权,防止粗放式经营和掠夺性开发,积 极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商业开发有机结合 的运作模式。

(三 提高市民参与保护意识。增强市民对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意识, 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送到观众手中,讲到学校课堂,带到田间地头, 广泛进行文物法制宣传教育;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 向 市民和各有关部门发放宣传材料,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二是加强多层面宣传力度。在公交车热门线路、重要路段张贴文物宣 传画,通过形象生动多彩,文字通俗易懂的宣传,使文物保护的意义 深入广大市民心里。三是拓展法制宣传范围。组织开展文物宣传进考 古工地,进施工现场活动,向施工单位宣传《文物保护法》。在行政 审批过程中加强对单位和企业的宣传, 明确告知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及相关规章的要求,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的监督和管理。

(四强化历史文化资源宣传。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充分 展示我市丰富历史文化资源, 弘扬历史文化精神。一是加强阵地展示 宣传。建设一批代表珲春形象的重要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基础文化设 施,加快建设历史博物馆,民俗展览馆和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历史文 化长廊等, 提高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条件和环境。二是开展乡土历史教

育。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广大市民更多地了解珲春历史 文化资源,更多地了解珲春城市人文精神的内涵,从而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珲春的山山水水,树立自豪感和使命感。三是加强对外宣传和交 流。充分利用珲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国内外重要媒体进行特色 文化宣传; 加强对俄罗斯、韩国、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举办文化展会、文化论坛等活动,宣传我市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不断 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21

第二篇:关于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关于珲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情况的调研报告

孟 庆 栋

珲春市委财经办

珲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代遗存底蕴厚重,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红色文化感人至深,堪称图们江流域“历史文化宝库”。保护和开发利用我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对繁荣珲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笔者近期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保护与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调查思考,形成调研报告,为今后我市全面、系统地开展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一、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图们江流域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据考古资料证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旧石器向新石器时期过渡阶段,浑春河流域和珲春境内的图们江沿岸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居住这里的先民们同中原联系密切,在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清朝末年,地处边陲的珲春成为沙俄和日本鲸吞蚕食之地,反沙俄、反日本侵略斗争风起云涌,留下了不少可资凭吊的遗迹。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珲春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东满抗日根据地之一。为挽救民族的危亡,抗日英雄们英勇杀敌、浴血奋战,他们不朽的业绩,深深地印在珲春大地上,留在人们的心坎里。解放战争时期,珲春是东满根据地的大后方。珲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反对美蒋反动派,解放东北和全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自古及今,珲春各族人民在图们江流域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开拓了珲春,创造了历史,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历史遗存文化系列。珲春境内历史遗存文化比较丰富,主要有历代遗址、古城址、古建筑址、古墓葬、历史文物和古交通等。

1.历代遗址。经文物部门挖掘,全市古代遗址、近代遗址共有40多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南团山遗址、一松亭遗址、密江西岗子遗址、六道泡遗址、副都统衙门址和张鼓峰战迹地等。

(1)南团山遗址。南团山遗址(又名大六道沟遗址或团山子遗址)位于珲春市区东北174华里珲春河和大六道沟河汇合处的南团山上。1972年经过科学挖掘,发现6座原始社会居住址,并出土了刮削器、细石器、石镐、石矛、陶器等历史文物。据测算,南团山遗址距今约2200年左右,属于图们江流域新时期时代文化。

(2)一松亭遗址。一松亭遗址位于珲春市区东北52华里哈达门乡一松亭村,遗址有许多呈浅凹坑的房址,属于原始社会氏族村落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器和石器。据此推断,一松亭遗址晚于南团山遗址,属于北沃沮原始文化遗存。

(3)密江西岗子遗址。密江西岗子遗址位于密江乡所在地西南约1华里,图们江北岸东西向的台地上,目前遗址已成耕地。1958年文物调查时曾发现东西墙各长180米,北墙长193米,南墙长168米的城垣残疾。1964年经地质勘查,距地表深1.50米处发现石器、骨器、陶器、脊椎动物骨骼等文物。据测算,该遗址属于原始时期文化层和渤海时期文化层相迭压的文化遗存。

(4)六道泡遗址。六道泡遗址位于敬信镇六道泡村东北3华里一处平展的山岗上。日伪时期遗址曾有石器出土,被德国传教士拿走。1979年经省文物普查队挖掘,出土了石器、陶器、装饰品等文物。根据出土文物分析,该遗址属于原始文化遗址、渤海或辽金时期遗址。

(5)副都统衙门址。副都统衙门位于旧珲春城中部(今珲春靖和街),原是珲春协领衙门址。光绪八年(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奏请改建。主要有副都统署、副都统府、演武厅、三旗堆拨房、招垦局、钦差行台等。这些都统衙署建筑,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沙俄侵略军入侵珲春后,多次被俄军焚毁,幸存者仅都署之少数房间。此后历经80余年,拆毁改建,现仅存衙门厢房的一小部分。

(6)张鼓峰战迹地。张鼓峰又名刀山,位于敬信镇防川村北部约1.5公里的中俄边界线上,图们江上溯20公里的东岸,海拔152米,山顶分水岭为中俄分界线,因日俄之间发生“张鼓峰战役”而闻名。张鼓峰战役爆发于1938年7月15日,原因是日本为了掌握前苏联在中俄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和军事实力,派出3名日军携带照相机、望远镜等设备潜入苏联境内。在拍摄苏军军事设施时被苏军发现,1名日军当场被苏军击毙,其余2人慌忙逃跑。此事成为张鼓峰战役的导火线。7月31日夜12时,日军向张鼓峰开炮,凌晨占领了张鼓峰,苏军为夺回阵地,奋起还击。战争历时13天,最后以日本宣告失败结束。战役失败后,日本“南进”计划占了上风,促使日本将远东战场南移太平洋,引起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从而改变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格局。张鼓峰战役被毛泽东写入他的著作《苏联人民的利益和中国人民的是一致的》文章中,因此更加著名。2.古城址。珲春境内古遗址众多,经文物部门全面普查,古遗址有20多处。其中,具有代表性有八连城、斐优城、萨其城、温特赫部城、营城子古城、石头河子古城和小城子古城等。

(1)八连城。八连城遗址位于珲春河冲击平原的西端,东距城区12华里,属唐、五代遗址。八连城是唐渤海国文王的东京龙原府治所(公元785年至794年),渤海国的都城,号称亚洲第二大城。城址平面基本呈方形。城址分为内外两重,外城周长2,894米。在外城四墙中部各有一门,墙外有护城壕遗址。内城南墙、北墙各长218米。在南、东、西墙的中部各有一座城门。内城共有八处建筑遗迹,在内城的中轴线上有两处,南部为朝殿,北部为寝殿,两座殿址以回廊相接。其东西两侧各有3处配殿遗迹。在城址的东南和正南还分布有三处寺庙遗址,曾出土有残佛像和一些建筑构件。城址内出土筒瓦、指压纹、板瓦、式牡丹纹以及绿釉或黄绿釉琉璃瓦,许多瓦上有刻划的文字。

(2)萨其城。渤海城址,亦称沙齐城,位于珲春盆地东北部。西距杨泡乡杨木林子村1.5公里。萨其城乃石筑山城,城垣依山势而筑,形状不规则,周长约7,000米,墙高约2一3米不等城墙外侧山的坡度为30—40度,形势颇为险要。紧贴墙内侧有宽2—5米的壕沟,似战时交通壕。城内分东西二沟岔,沟口宽宽约200米,沟口中间筑一条东西长70米、高10米的石墙,横堵沟口,以加强防御。山城有5处门址,即一南门、一西南门、一东门、二西北门。门址均宽8米。城西南角和东端各有1个了望台,利用突悬外伸百余米的山峰修建而成。经考古证实,萨其城为渤海时期军事要塞。遗址地面散存的文物有灰色和褐色凸面为绳纹、凹面为布纹的板瓦块和简瓦块,指压纹瓦块和带字瓦,还有陶器和铁箭头。

(3)斐优城。斐优城位于珲春河下游冲积平原的三家子乡古城村。该城呈不规则的方形,周长2,023米,东墙长520米,西墙长521米,南墙长460米,北墙长522米。城墙系黄土分层夯筑,保存较好,高3.6米,底宽9米,顶宽1—1.5米。东西南北各一门,四角各有1个角楼,城四周共有14个马面,城墙外8米处有明显的护城河遗迹,具有辽金古城的典型特点,是辽金古城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经考古挖掘,已出土渤海莲花纹瓦当、辽金时代滴水瓦、陶片和铜印等文物。

(4)温特赫部城。温特赫部城位于珲春河冲击平原的末端,三家乡古城村,与斐优城一墙之隔,其北即斐优城南墙,故有“姊妹城”之称。“温特赫”为女真语,汉泽为“神龛”、“神板”之意。清代嘉庆十三年在温特赫部城内的东南部修筑了“东华宫”寺庙,满语仍称它为“温特赫”,“温特赫部”城名由此而来。古城周长2,269米,东西墙各长710米,南墙长381米,北墙长468米。城城垣历经风雨剥蚀,部分城垣被风沙覆盖,呈沙丘状,高约2—3米。该城外60余米处有一个东西长110余米,南北宽40余米的高台遗址,遗址上散布着大量的渤海瓦块,亦有少量的辽金花沿纹瓦和兽西瓦等。在遗址上还发现了巨大的柱础石,认为该遗址为渤海时期的庙宇,而辽金时期沿用。

(5)营城子古城。营城子古城位于春化镇北约15华里,珲春河上游河谷盆地的南端,城址东墙早年被水冲毁,其余三面保存尚好。城的平面略呈东西向的不规则圆角长方形,城周残长930米,南墙长354米,西墙长203米,北墙长373米。城垣土石混筑,基宽约13米,高3—4米,顶宽1.5米。城墙尚存12个马面,西南角有角楼址,城西200米处有一小山包,顶部有土垒,当是瞭望台。城内外早辟为耕地,看不出建筑遗址残迹。城内地面散布着残碎的瓦片、陶片和瓷片,还曾出土一把七星剑。从城的形制和出土文物观察,营城子古城建于渤海时期,辽金改筑沿用,是当年扼守通往双城子、海参崴一带交通要冲的军事重镇。

(6)石头河子古城。石头河子古城位于珲春河下游三角洲冲击平原中部的南缘,板石镇太阳村潘家沟屯南约3华里。该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832米,方向30°。东墙123米、西墙134米、北墙288米、南墙287米。城墙残高2—2.5米,宽8—10米,系用大小不等的石块垒筑。四面墙中部各有一门址,城四角均有角楼址。城内外均辟为耕地,地面散存少量碎瓦片及灰陶片等,出土文物有网格纹、绳纹板瓦等。从城的形制和出土瓦片等来看,该建筑属于渤海时期的古城。经考证,石头河子古城为渤海时期“日本道”上的一个驿站,也是渤海时期扼守长岭子交通路的军事城堡。

(7)小城子古城。小城子古城位于珲春市区东南20华里珲春河南岸台地的漫岗上。历经千年风吹雨刷,城垣已湮没无存,仅在古城西北角和东北角附近隐约可见城墙残基。城垣为土石合筑,古城呈长方形,方向北偏西15度,城墙东西长170米,南北长113米。遗址地面散存的遗物有莲花纹瓦当、指压纹瓦、绳纹瓦等残片。从城内出土文物看,属于渤海时期的古城,为渤海东京龙源府所辖庆州属下某县治。

3.古建筑址。据文物部门普查,珲春境内古建筑址较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址有马滴答塔基、马滴达寺庙址、杨木林子寺庙址和大荒沟寺庙址等。

(1)马滴答塔基。马滴答塔基位于珲春市区东北100华里的马川子乡马滴答村,目前,该塔已倒毁,只见一片砖堆。塔的整个建筑全部用砖石构成,基墙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长4.95米,东西宽4.80米,塔向南偏东40度。墙基建在“地宫”(墓室)顶部的板石上,塔基出土各种类型砖甚多,大多数是细泥质青灰砖,偶有泥质红砖,砖面常印有细绳纹。在地宫的墓道里发现了零乱的骨殖,是墓葬主人的遗骸,墓主人可能是渤海王族的成员。据此推断,此塔是少有的渤海时期遗址之一,是珲春境内唯一的渤海塔。

(2)马滴达寺庙址。马滴达寺庙址位于哈达门乡马滴答村,遗址中央有高约1米得土台,东西长32米,南北宽23米。在土台上有三行东西排列的础石群,共16块。附近地面散有很多残碎瓦片及残陶片等遗物。出土的瓦当、砖、瓦等与马滴答塔址出土的大小、形状和纹饰相同,属于马滴答塔同时期的渤海寺庙建筑址。

(3)杨木林子寺庙址。杨木林子寺庙址位于杨泡乡杨木林子村东部漫岗上,现寺庙址已完全破坏,仅留有几块础石。这里曾经是高约1米的土台,东西长20米,南北宽15米。遗址出土的文物有莲花纹瓦当、指压纹瓦、圈线纹瓦、席纹瓦以及浮雕石佛像和装饰花纹残片等。该寺庙与渤海东京龙源府遗址—八连城相距约30华里,当是渤海东京辖境的寺庙遗址。

(4)大荒沟寺庙址。大荒沟寺庙址位于市区西北80华里密江河上游的河谷平地上,遗址略高出附近地面,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7—8米,现辟为耕地原貌不清。采集遗物有瓦当、板瓦、简瓦、佛像残片等。遗址附近曾发现石砌水井一口,现已填死。从上述出土遗物推断,应是渤海时期的寺庙遗址。

4.古墓葬。据考古部门挖掘,我市共有古墓葬近5处,具有代表性的有孟岭河口古墓葬、圈河古墓葬和密江古墓葬等。

(1)孟岭河口古墓葬。孟岭河口古墓葬位于板石镇孟岭村河口屯内。墓区氛围两处,一处位于西沟村落附近的西山坡上,地表上和村落内散存大量石块,墓区范围东西、南北各约50米,墓已被破坏殆尽。另一处位于村东部山岗东坡上。现在墓区仅见残留在坡上的部分石块。墓区曾挖出人骨,墓用石块垒砌四壁,上覆盖石板,系石棺材。从墓葬的地理位臵和结构分析,此古墓葬应是渤海或辽金时期的遗存。

(2)圈河古墓葬。圈河古墓葬位于敬信镇圈河村西山北端的西南坡上,墓群顺山势,自北向南排列两行,总面积约有3,000平方米。因常年雨水冲刷,墓群封土无存,山坡积土层厚约0.5米,以下便可见石棺墓。墓壁用未经加工的石块垒砌而成,多呈长方形,长约2.3米,宽1.5米,上盖是较平整的石板。经过考古挖掘,墓葬出土了一件陶葫芦饰件和陶罐。根据石棺形制和出土遗物推断,属于辽金时期的墓群。

(3)密江古墓葬。密江古墓葬位于密江乡密江村,墓区地势较高,呈北高南低的斜坡状。现墓区已遭彻底破坏,墓葬址已辟为苗地,仅能看出稍隆起的地貌。墓葬出土的文物有带扣、铊尾等鎏金铜带具8件,铁棺环3件,以及铁钉若干件。从墓葬形制与出土文物看,该墓葬属于渤海时期的遗存。

5.古交通。自隋唐时期以来,珲春海路、陆路交通便利,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内各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渤海“日本道”、清代官道及驿站和水路与码头等。

(1)渤海“日本道”。“日本道”,是渤海时期(公元698—926年)中日两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交通路。东京龙原府是“日本道”的枢纽,是渤海使者出访日本的基地,经过长岭子山口,进入日本海入内地的海湾——波谢特湾的港口毛口崴(摩阔崴),即今俄罗斯的克拉斯基诺,是为陆路终点。渤海出访日本的使者都要经过毛口崴。从渤海东京龙原府的港口到日本的能登、加贺之间的航程,长约1,800华里,日本道的陆路、海路全程约2,260华里。渤海自公元727年开始与日本交往,在其后的192年时间里,渤海出访34次,日本国出访14次。渤海的“日本道”,已经成为架设在波涛汹涌的日本海上的一道友谊金桥,促进了中日双方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为中日友好历史立下了丰功伟绩,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2)清代官道及驿站。清道光年间,有吉林至宁古塔,宁古塔到珲春的道路,从宁古塔到珲春官道无驿站和旅店,只有卡伦6处,传递公文。卡沦为:玛呼里(宁古塔西90华里)、萨奇库(120华里)、葛哈哩(80华里)、哈顺(40华里)、穆克德和(80华里)、密占(70华里)。往来行旅,借宿卡伦。19世纪后半叶,随着封禁的废除,边疆的开辟,以及加强边防的需要,逐渐开辟或修治交通路。清末始设驿站,从宁古塔至珲春设臵新官地、玛勒湖哩、老松岭、萨奇库、蝴珠站、哈顺站、大坎子、穆克德和、密占、珲春等站。光绪初年,吴大澂督办边务,首次开通图们江流域道路。光绪三十四年,陈昭常、吴禄祯先后督办边务,第二次开通道路,自吉林经敦化达延吉,再由延吉至珲春,西至外六道沟,东北至宁古塔,沿途设立了马拔以递公文,安设电线,开办邮政,以通消息。此外,珲春至东宁之间的道路,经县城东北190华里红旗河屯、280华里通肯山高力营屯到达东宁县,其间在高力营屯设有驿站。

(3)水路与码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设图们江水师营,夏季巡游图们江上游。水师营备有三板船一只,四板船四只。珲春境内所设渡口码头有凉水庆荣(今属图们市)渡口、河西渡口、八连城渡口、西步江码头等。清代民国年间,曾用珲春河水,流放木排,行驶帆船,输送木材,运载货物,珲春县城曾设有水运码头和货栈。

(二)民族民俗文化系列。珲春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朝、汉、满、蒙等多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朝鲜族和满族民俗文化。

1.朝鲜族民俗文化。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朝鲜族主要舞蹈有表现农耕生活内容的农乐舞、女性持花扇表演的扇舞、持扁形鼓表演的扁鼓舞、女性手持短剑表演的剑舞等。朝鲜族民间乐器原有40多种,流传至今的有伽倻琴、唢呐、洞箫、长鼓、片鼓、横笛、短箫、筚篥等十余种。朝鲜族人民热爱体育运动。摔跤是他们的古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荡秋千和跳板是妇女最喜爱的娱乐和体育活动,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朝鲜族在固有文化基础上,吸收中医药的理论,结合本民族防治疾病的经验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简称朝医学或朝医,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朝鲜族饮食文化丰富多彩、风格独特,以素食为主,以辛辣、凉爽、清淡为特色,打糕、冷面、狗肉、泡菜、烧烤为代表的特色食品,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断传扬、提升着朝鲜族的知名度。

2.满族民俗文化。满族民俗文化历史悠远,色彩斑澜。五六千年前,满族就在东北这方土地上与人文始祖舜帝一同开天辟地,肃慎人就是满族的先祖。汉代以后,肃慎人以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和女真的不同称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扮靓自己的角色,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以黏食为主的满族饮食和满汉全席为标志的饮食文化,创造了中国饮食文化之大成。以旗袍为标志的服饰文化,影响到世界任何有华人的地方。满族的居住文化是东北民族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赖以生存繁衍的活化石。剪纸艺术充满魅力,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镂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艺术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泡乡满族剪纸已经飞出国门,深受东北亚各国的青睐。

(三)爱国教育文化系列。在近现代史上,当东北边疆危急的关键时期,一批爱国人士挺身抗争,不怕流血牺牲,坚决捍卫国家民族利益,在珲春大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崇高境界已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大致可分为晚清爱国文化和近代红色文化两类。

1.晚清爱国文化。珲春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晚清爱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东炮台、西炮台遗址、土字牌、龙虎石刻等。

(1)东炮台、西炮台遗址。清政府于光绪七年至十二年,为了抵御沙皇侵略,在珲春修筑了东西两座炮台。东炮台遗址位于珲春市区东南9华里的马川子乡炮台村。炮台围墙虽遭破坏,但结构尚清楚。炮台呈椭圆形,东西径100米,南北径70米。东、南、西各有一座炮位,每座炮位呈圆形,周长约70米,现无土垣。围墙与炮位均高约6米,整个炮台环以宽约9米的护墙河。西炮台遗址位于近海街春景村,遗址完整,结构清晰。炮台呈椭圆形,东西径约90米,南北径约80米。东、南、西各有一座炮位,东西两座炮位围以土垣,周长约60米,高5米,南面炮位已无土垣,围墙高约3米,整个炮台环以宽约9米的护墙河。在近百年的岁月里,东、西炮台同滔滔的珲春河相伴,成为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的精神象征。

(2)土字牌。位于珲春南部敬信镇防川村中俄边界的起点处,1886年中俄重勘珲春东部边界时重立。1886年,清朝督办边务大臣、督察院左副督御使、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向俄国勘界官员拒理力争,收回了被沙俄非法霸占的黑顶子(今敬信镇)百余里的领土,纠正了“土”字界牌。同时,又争得了中国船只在图门江口的航行权。“土字牌”我侧正中竖向刻有“土字牌”三个大字,俄侧刻有“T”字,是自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设立的“耶”、“亦”、“喀”、“拉”、“那”、“倭”、“帕”、“土”等八个界牌之一。1994年12月,土字牌被吉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10月又被确定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3)龙虎石刻。龙虎石刻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珲春市沿河街龙源公园北侧车大人沟河南岸。东距车大人沟河新安桥约50米,南距龙源公园东门大约50米。石刻“龙虎”二字为清末金石学家吴大徵所书。清咸丰十年(1860•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占我乌苏里江的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领土后,又偷移界碑,继续蚕食黑顶子等中国领土。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派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会办北洋事宜大臣吴大徵与沙俄进行勘界谈判。吴大徵坚持爱国立场,据理力争,最后签订了《中俄重勘珲春东界约》和《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立》,改立和添立土、萨、啦等石界碑和边界记号,争回了黑顶子地方和图们江的航行权,为阻止沙俄继续入侵做出了贡献。“龙虎”二字即此次谈判前篆写。石刻原臵凉水镇河东村(今改名龙虎村),图们江左岸。后因水患移至路旁,1986年为配合公路建设移臵于珲春市车大人沟河北岸,1994年,又因城市改造移至于此,1980年国家拨专款,兴建一座具有清代风格的亭榭,以保护这块具有历史意义的石刻,使其流芳百世,激励子孙后代。

2.近代红色文化。珲春境内红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珲春各族儿女英勇顽强抗击日寇侵略和反抗美蒋反动派的英雄气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大荒沟抗日游击根据地、烟筒砬子抗日根据地、回龙峰革命洞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珲春军工厂等。

(1)大荒沟抗日游击根据地。大荒沟抗日游击根据地位于英安、密江两个乡镇的北部,距离珲春市区北约90华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30年代,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共珲春县委就诞生在这片密林深处,并在此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抗日根据地。大荒沟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遗址有:北一学校遗址、荒区苏维埃政府遗址、十三烈士殉难地、头道岭军事筹备会议遗址、中共珲春县委遗址、北沟村苏维埃政府遗址、兵工厂遗址、被服厂和医院遗址等。大荒沟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后,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争,多次击溃敌人的进攻。大荒沟人民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为驱逐和消灭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在东满抗日游击斗争史上,谱写了壮丽的凯歌。2004年8月15日,珲春市建立大荒沟党史教育基地,缅怀和纪念革命先烈,继承和发挥革命传统,创造珲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未来。由于,大荒沟抗日根据地是在东满诸多根据地中最早创建的根据地之一,是内地根据地通往苏联、朝鲜的交通要冲,又是汪清、珲春两县根据地的连结点,所以,对研究东满抗日史和珲春的抗日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烟筒砬子抗日根据地。烟筒砬子抗日根据地位于杨泡乡东南部和马滴答南部,距离珲春市区69华里。1932年春,中共珲春县委由大荒沟迁至烟筒砬子,一直延续到1933年5月。1932年1月,中共烟筒砬子区委成立。同年秋,建立了烟筒砬子抗日根据地。我党在这里反日会、农民协会、妇女会等反日群众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日斗争。当地群众参加了1931年秋至1932年春的“秋收”、“春荒”斗争。其抗日武装突击队,后改编为岭南抗日游击队。

(3)回龙峰革命洞。回龙峰革命洞位于敬信镇回龙峰村一个山沟内的半山腰上,南面为图们江。石洞由天然石块组成,洞口在洞的西南侧,只能容一人出入,洞内高1.3米,南北长约4.8米,东西宽约1.8米,空间容积约为20m3。抗日战争期间,抗日志士曾以此洞为革命据点,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珲春军工厂。1945年,大批军工生产干部从延安、晋绥地区来到东北,奉命在稳固的后方建立军工厂。1946年3月,由于国民党军队占领了南满,东北局决定将军工部转移到吉东后方。这样,军工六厂、七厂、八厂、九厂几经转移,设在珲春,1947年10月,在珲春设立了第一办事处。军工厂均生产手榴弹、雷管、炮弹等,后又研制“八二迫击炮”和“九二步兵炮”,为辽沈战役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取得胜利,各军工基本停止生产,1949年7月,第一办事处迁出珲春。在这3年时间里,珲春军工厂出色的完成了党中央和东北局交给的军工生产任务,为东北及全中国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保护与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保护与利用珲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格。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竞争力,重要的是看这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丰满度和现代文化的凝聚力,只有具备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才会有鲜明的城市个性,独特的城市风格,特殊的魅力和吸引力,从而具备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当今城市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经济竞争转向包括城市形象在内的复合竞争,更多地从文化等角度认识城市、评判城市,寻求构筑新的城市人文空间。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揭示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断扩大文化张力,树立城市良好的文化形象,从而塑造和提升珲春城市的文化品格。

(二)有利于提供城市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实现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而文化软实力源于城市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持续地作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并为其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以其强大的经济渗透力和经济转化力,成为区域间竞争的核心要素。保护和利用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可将潜在优势转化成现实优势,将隐含优势转化成现实竞争力。保护与利用珲春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城市人文精神内涵,增强全市人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三)有利于助推经济结构调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可持续性资源支持,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共识。通过对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历史文化资源由静止到活态,由历史尘封到为现实服务,必将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推动我市经济结构向“文化生产力”方向调整,使单纯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经济,从而提升我市经济运行的层次和质量。

三、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坚护“保护为主,整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以积极申办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了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管理力度,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一)出土大批历史文物。近年来,我市文物管理部门对全市历史文物进行了全面普查,通过对历史遗迹进行挖掘,出土了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据统计,我市现有馆藏文物6,000多件,最早的文物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磨制的石器。可供展出的文物有近3,000件,民间还散落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些近代史出土的“跑崴子”时期的文物反映了当时珲春作为国际商埠和码头时的繁荣景象。

(二)实施保护城址工程。2007年,八连城环境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工程内容包括干渠改线工程、1号2号暗渠工程、1号砂石路工程、2号农用道工程、通信光电缆工程、电气工程、老水渠回填工程、管理用房工程,各项工程费用包括征地、水改旱、考古青苗补偿、报建及招投标费用,工程总预算为1,500万元。目前,八连城八连城本体保护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已基本完成。萨其城是渤海时期的军事要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2月,我市已经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审批之中。

(三)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近年来,我市加强了重点文物保护力度,共有27处历史文物已申报为国、省、州、市级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1处-八连城。萨其城、温特赫部城、裴优城、土字牌正在申报国家级;省级7处-萨其城、温特赫部城、裴优城大荒沟抗日游击根据地等。石头河子古城、营城子古城、张鼓峰战迹地正在申报省级;州级5处-石头河子古城、英义城、烟筒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等;市级14处-密江西岗子遗址、立新寺庙址、永丰寺庙址、副都统衙门址等。

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保护与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整合效果不佳。我市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研究远不能适应发展的实际需要,目前,我市尚未制定比较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同时,我市历史研究人员数量较少,成果学术程度偏低。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程度,缺乏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深入研究,缺少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和品牌的提炼。2.保护经费投入不足。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瓶颈,文物保护经费投入较少,影响了文物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修复后的张鼓峰战役纪念馆陈列过于简单,游客参观人数很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萨其城,尚在等待批复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复后,国家文物局才能拨付相关保护经费。

3.市民参与意识不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全民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多数群众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责任意识和参与热情,没有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对未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少数群众在涉及自身利益时,甚至采取不配合态度。在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甚至出现过文物受损的不良的后果。

4.宣传推介力度不大。我市比较重视宣传投资政策环境,而对历史文化资源宣传力度偏小。全面、系统地介绍珲春历史文化的对外宣传资料很少,在对外推介招商的项目中,缺少以珲春历史文化资源为主体内容招商的项目。对吴大澂等历史名人宣传推介力度还相当不够,外界对我市历史文化资源情况知之不多。

五、保护与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对策与建议

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按照我市“十二五”规划发展要求,积极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图们江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彰显珲春城市文化内涵,树立珲春城市文化形象,为珲春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彰显珲春历史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一是加大历史资源普查力度。对现存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重要史迹等文物的数量、分布、文物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等作进一步的调查摸底;对民间工艺、民间节庆等非物资文化资源展开全面的普查,按技术要求和规范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制定研究、保护、利用相结合的规划,并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积极进行国家、省、市级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二是坚持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正确处理好“保护、抢救、利用、管理”的关系,确立“保建并存”的新观念,增强合理利用、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把抢救和保护放在首位,在利用、管理方面采取积极的态度、稳妥的办法,使文物在有效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有效保护。三是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学术研究。深入开展细致的学术研究,推出一批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决策参考价值、思想教育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的精品成果,不断明确和丰富珲春历史文化资源内容。四是打造历史旅游资源品牌。建立文化、旅游与经济的产业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统一包装,整体推广,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重点打造珲春历史文化旅游带,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增强我市历史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加大文物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和财政投入方式,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利用。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规章、制定地方性文物法规和历史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资金在市财政的额度和比例。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基金,用于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并确保基金的逐年增加、专款专用。二是明确各级财政保障责任。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的责任范围和支出责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及其相关支出责任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财政提供协助;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普查登记的文物,支出责任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予以补助或奖励。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同时,政府要坚持掌握历史文化资源的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权,防止粗放式经营和掠夺性开发,积极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商业开发有机结合的运作模式。

(三)提高市民参与保护意识。增强市民对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意识,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送到观众手中,讲到学校课堂,带到田间地头,广泛进行文物法制宣传教育;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向市民和各有关部门发放宣传材料,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二是加强多层面宣传力度。在公交车热门线路、重要路段张贴文物宣传画,通过形象生动多彩,文字通俗易懂的宣传,使文物保护的意义深入广大市民心里。三是拓展法制宣传范围。组织开展文物宣传进考古工地,进施工现场活动,向施工单位宣传《文物保护法》。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加强对单位和企业的宣传,明确告知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的要求,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的监督和管理。

(四)强化历史文化资源宣传。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展示我市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历史文化精神。一是加强阵地展示宣传。建设一批代表珲春形象的重要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基础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历史博物馆,民俗展览馆和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历史文化长廊等,提高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条件和环境。二是开展乡土历史教育。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广大市民更多地了解珲春历史文化资源,更多地了解珲春城市人文精神的内涵,从而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珲春的山山水水,树立自豪感和使命感。三是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充分利用珲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国内外重要媒体进行特色文化宣传;加强对俄罗斯、韩国、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举办文化展会、文化论坛等活动,宣传我市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

第三篇:关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调查

关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调查

——以辽沈战役纪念馆为例

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 XXXXXXXX)

摘要:1959年辽沈战役纪念馆成立。1978年10月叶剑英题写馆名。新馆于1988年10月31日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开馆14年后,2002年底闭馆开始改陈改造,2004年11月2日改陈改造工程胜利竣工并重新开馆。2004年经改陈改造使之成为融教育、博览、旅游、休憩于一体的大型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通过对辽沈战役纪念馆的访问和参观,我了解到以下几点。

关键词:历史文化红色旅游保护开发

锦州是辽沈战役的主战场,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在中国境内展开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战略决战。在这场伟大战争中,涌现出诸多的军事家、无数的战斗英雄,并形成了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勇于胜利的辽沈战役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锦州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一、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历史背景和概况

(一)史馆历史背景

辽沈战役纪念馆坐落在辽西区域性中心城市——锦州。锦州地处东北咽喉要道,依山傍海,是中国历代兵家的必之地。二十世纪中期,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改变中国解放战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战役——辽沈战役。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国共双方投入兵力约150万最终全歼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对此,毛主席评论说:“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军事形态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是中国革命成功已经迫近的标志。”

(二)园区及史馆概况

辽沈战役纪念馆于1959年成立,88年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落成。叶剑英元帅题写馆名。2002年启动改陈改造工程,2004年正式竣工并重新开馆。园区的大门造型采用

了中国牌楼和城墙相结合的建筑风格,辽沈战役纪念馆七个镀金大字闪闪发光。改造后的园区,由原来的11万平方米扩大到18万平方米。从入口到纪念馆可以说所有的景观都是沿着地中轴线排列的。在600米长的中轴线上通过设计独立的立交平台,把南园、北园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集教育传播、军事博览和风景园林为一体的园区。新建了胜利之门、胜利之路、提升广场、烈士名录强、大型雕塑、纪念广场。经过的104级台阶,象征着辽沈战役的52个日日夜夜。台阶过后,辽沈战役纪念碑巍峨耸立,塔顶的烈士就是马云飞,我们锦州的云飞街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馆内分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

1.战史馆

从馆门进入,面对着的是一幅巨大的浮雕。浮雕左侧,就是战史馆。战史馆是四个场馆中展示台面积最大的,记录和展出了当年辽沈战役前后的峥嵘岁月。辽沈战役是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阶段。东北根据地由初创、基本建成到日以巩固和发展,东北人民解放军由初期的10万余人,不断壮大,发展到100万余人。辽沈战役前,东北解放区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都以超过国民党军,为辽沈战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48年9月12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率先在东北战场发起了辽沈战役,揭开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序幕。经过攻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举行辽西会战,围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攻占沈阳、营口,解放东北全境三个阶段,歼灭国民党47万余人,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大胜利。

2.支前馆

支前,顾名思义,就是支援前线。在党的领导下,东北各级党政机构,积极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力支援解放战争。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奋勇支援前线。战争中,东北地区共参军160万人,出动民工313万人,担架20万副,缴纳粮食450万吨。百万青年参军上战场,男女老少送公粮,缝军衣、做军鞋、照顾伤病员。百万民工冒着枪林弹雨,架桥铺路,运送物资,军队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正是我们党为了人民而战,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3.英烈馆

在这个馆内,烈士们的画像挂满围墙。让游人肃然起敬。革命烈士不怕牺牲,英勇向前,不屈不挠的,体现了高度的革命热忱和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5万余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长眠在白山黑水,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他们的英名的功绩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特别是新时代的青少年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4.全景画馆

英烈馆的尽头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缓梯,最顶端就是全景画了。这是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用全景画的形式表达了辽沈战役中关键性的一战——攻克锦州。作为我国首幅全景画的《攻克锦州》,15年来被1000余万观众所参观。它是我国美术史上前所未有的艺术巨作,已跻身于世界大型全景画的前列该全景画以巨幅的环形画面,将观众包围在看台上,看台距离画面13米,这个距离使观众无法辨别画面的形象和地面塑形的差别,让观众置身其中。

二、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红色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的特点,主要在于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历史内涵。辽沈战役纪念馆在红色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整合方面,加强软件建设,注重挖掘细节,增加资源的文化含量。一是重新发掘整理现有的馆藏文物。辽沈战役纪念馆馆藏文物1.1万多件,这些文物是革命战争历史的遗存和鉴证。辽沈战役纪念馆力争掌握文物的详尽信息,着力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馆藏文物的史料内涵进行深刻提炼,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件文物的功能,从而达到传递信息、启迪思想、震撼心灵的效果。二是发掘辽沈战役的战斗故事,增强战争遗址景点的传奇效果和吸引力。在“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改建之初,工作人员一方面查阅大量资料,另一方面走访知情人员,调查历史事件的细节,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力量撰写高质量的导游词和介绍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通俗读物,丰富了“指挥所”的内涵。三是尝试创作以辽沈战役为主题的文艺作品,提高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增强战争文化的吸引力,实现红色旅游的社会化、游览化、审美化。

三、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开发利用

(一)免费开放掀起参观高潮

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各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革命类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革命类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师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这一政策使革命类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发挥其社会价值,对于辽沈战役纪念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是巨大的推动作用。取消了观众进入纪念馆的最后一道门槛,让辽沈战役纪念馆真正属于社会公众。

(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民对于精神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

辽沈战役纪念馆除了团体参观以外,个人参观者也占了总人数的大部分。不仅如此,参观者的年龄也趋于成年化。成年已经成为参观者的绝对主体,学生参观者居于次位,完全改变了过去,学生观众数量占主体地位的格局。

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特别是红色革命基地的红色资源。辽沈战役纪念馆作为红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过了修建新馆、改陈改造,成为集历史研究、文化传播、艺术博览、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的军事历史主题公园。它是历史的丰碑,是人民的怀念。近几年,辽沈战役纪念馆又相继修复开放了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和配水池战斗遗址等景区,延伸了红色旅游路线,使海内外观众能身临其境,进而由衷感叹往昔峥嵘岁月,更加珍惜今朝和谐阳光!

[参考文献]:

王承庆,决战从这里开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王树增,解放战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8月1日

纪东海,论革命纪念馆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江苏: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第四篇:中学历史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学历史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摘要: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这一载体,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乡土社区资源、信息网络资源以及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行教学探讨。同时,通过教学改革的探讨来充分挖掘整合乡土历史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崭新的重大的课题。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开发利用 中学历史教学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以学生所在的地区的各种历史资源的总和。长期以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通过乡土历史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内容只被当作资料加以介绍,而并未当作历史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来支持历史课程的实施。中学历史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对新课标的响应。

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稗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悸,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地方历史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容易激起兴趣,注入情感,融入记忆,结合乡土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同时也产生历史感,养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1]

(二)有利于对学生爱乡爱国情感的培养。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责无旁贷的。这次课程改革,首先是围绕着培养“人”的目标确定的,强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的教育。”[2]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地方课程资源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化石”。要使学生热爱祖国,必须使其热爱家乡;要热爱家乡,必须使其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人文地貌、物产风情、历史现实、优势劣势,并把这种感性的认识逐渐深化为理性的认识,最终融进血液中去,成为一种永不丧失的深沉 1 的情感。地方历史资源对学生来说,就是萦绕在自己周围的,自己所能了解的家乡的那些历史遗存和文化传统,是颇具亲切感的。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继承发扬家乡优良传统,成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中坚力量。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是对现行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探索一条适合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有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路子。这些地方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许许多多的资料散见在有关的文史资料,学生也有条件收集到。但是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资料进行整合开发,有目的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去发现,去感悟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内涵,真正使历史课在人文主义培养上不至于成为空谈,也才能真正发挥人文主义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开发地方历史文化教学资源的途径

1、搜集整理文字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凡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为历史课程提供乡土教育内容的资源都可以划入文字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范畴。历史教科书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核心资源,除此以外,乡土教材、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档案、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当地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甚至包括当地著名历史人物描写家乡的散文、小说等等都属于文字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2、走近三千文化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非文字的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实物或活动的形式运用于历史教育中的乡土课程资源。实物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表现表现形态多样,既有历史遗址、历史文物、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有为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历史教具等。江永是一座拥有千年古村、千年女书、千家峒等三千文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非常厚重的小城。全县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实物式的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正在日益受到重视。活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指学生所在地区的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历史教师等,他们能够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

3、建立信息化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搜集文字资料和开发社会资源的一个很大不足,是缺乏时效性和广阔性。图书资料的更 2

新需要一个过程,社会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准备,充分开发和利用互联网络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建立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数字电子化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以电子网络为平台为历史教育提供的乡土课程资源。如多媒体历史课件、历史资料数据库、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所提供的网站,甚至可以包括一些影视作品等。同时,数字电子化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应包括能给历史课程带来信息来源的资源,也包括保证这些信息获取的硬件资源。当然,这得加大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投入力度。

三、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意义重大,当引起历史教师和社会的广泛重视

地方历史在中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对这些历史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和好感,他们一般愿意了解和学习这些历史。一片瓦砾,都记载着一个历史故事。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去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进而去勾画未来的美好远景。学生在考察中对自己的故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史积极性,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永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历史上(尤其是近现代)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这里发生,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历史老师在讲授中国历史部分时,完全可以结合乡土历史,使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可知、可感。乡土历史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知乡爱国的精神,更能培养孩子的崇高道德情操。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孩子进行乡土历史的教育工作一刻也不能削弱,否则耽误的又是一代人。

总之,地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如何进一步拓宽地方历史资源开发的领域、完善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体系,提升课程理念等将是我们需要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

[1]朱尔澄:《从情理交融到历史思维——我的教改之路》,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2]焦玉公:《弘扬主旋律的旗帜》,载《光明日报》2004年4月12日第三版。

第五篇: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情况汇报

大余县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汇报

大余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边境,境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我县的文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基本情况

(一)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情况

大余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几年来,县博物馆加大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及利用工作,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共征集、收藏各类文物1158件(组)。其中有一、二、三级国家珍贵文物 77件。藏品涵盖了从石器至现代的各类文物,尤其是青花瓷器的收藏在赣南名列前茅,各类石器也享有盛誉。基本情况如下:

1、建立健全各项文物保护工作法规,强化了文物安全。先后通过县政府公布了一批地方法规,如《关于搞好风景名胜、名山游览胜地保护管理的通告》、《大余县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城乡建设中加强文物保护的通知》、《大余县关于重新公布省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控制地带的通知》等。所有的文保单位由县政府下文公布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梅关和古驿道及嘉佑寺塔所在单位与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签订了文保协议。全县文保单位都进行了建档工作。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采取各种投入形式,先后对梅关和古驿道、陈毅旧居、灵岩寺、南安古码头和“八一”南昌起义整编旧址、赣粤边特委会议旧址、沈发藻旧居及一批古祠堂进行了维修。并全面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一、二阶段田野调查、复查及验收工作。共完成352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的复查和调查,占目标任务的100%。博物馆还在人员紧的情况下,配备了两名兼职文物保安人员,严格执行库房出入制度,连续30年实现文物安全运行。

2、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充分发挥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 我县共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其中有两处于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关和古驿道、嘉佑寺塔)。各文保单位保护状况基本良好。在11处文保单位中,已开发利用的有:“梅关和古驿道”、“南安古码头”、“刘伯坚烈士墓”、“陈毅同志旧居”和“灵岩古寺”等处;2006年有我馆参加了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出版了《大余文物古迹》一书,反映介绍了我县部分现存的文物古迹和景点及部分我县馆藏文物。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结束后,将汇编《大余县文物概况》,全面反映我县文物古迹资料和现存情况。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与收藏爱好者合办了一个面积200平方米展厅,目前正在进行布展的前期工作,届时将实行免费开放。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情况

自秦汉以来大余的梅关,就是中原通向海外的唯一通道,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美称。秦汉以来,为躲避战乱,中原先民举家南迁于此,大余的土著居民相互通婚,将中原文化和当地的土著文化相融,从而形成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余南安客家文化。

2006年以来,我县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组织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对大余县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基本情况如下:

1、成立普查机构,制定工作方案。

我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高度重视,2006年,由县文化局牵头,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先后成立了大余县非物质文化领导小组和大余县非物质文化普查小组。确定了由县文化馆牵头,组成普查工作实施单位,建立了专家小组和普查工作队。制定了《大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提高非遗保护意识,夯实普查工作基础。

为提高广大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2006年以来,我们专门编写了“非遗普查和保护知识”在文化遗产日(6月10日)进行宣传。

并发送到各乡镇和有关单位和部门。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图块。并分别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县农民文化艺术节中进行宣传。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我县下一步的普查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3、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普查工作人员素质。

为进一步挖掘大余客家文化的内涵,提高工作效率,扎实稳固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2006年至今,大余县文化馆普查小组先后选派6人次参加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针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门类齐全,分布广的特点,我馆将全县11乡镇分片管理(以南安镇为界线,分上山片——南安镇、浮江乡、吉村镇、河洞乡、内良乡;下山片——黄龙镇、青龙镇、左拔镇、池江镇、新城镇、樟斗镇),每年组织6次我馆专业人员和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到各片,对乡镇文化站站长、村非遗骨干进行辅导、讲座,并到村间地头下发宣传资料,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知识,为普查工作的展开打好扎实的基础。

正是由于工作机制健全,措施方法得力,2006年以来,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民间舞蹈《南安罗汉舞》、民间美术《核微雕》、民间手工技艺《南安板鸭传统制作工艺》和民间音乐《吉村年歌》4个项目,2008年已列入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名录。其中《南安罗汉舞》、《核微雕》、《南安板鸭传统制作工艺》3个项目,于2009年又列入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继续做好我县的普查工作,根据省文化厅《关于颁发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验收评估的通知》(赣文社字„2010‟16号)和市文广局关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请工作的精神,按照省、市专家小组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同时吸取其它县市普查工作的先进经验,并经大余县非物质文化遗传普查领导小组研究,按照普查工作“必须是立体地、形象地、真实地、全方位地进行记录”的总体要求。2010年普查小组在全县部分乡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摸底,现收集线索300多条,其中具有保护价值的项目达20多个。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为积极配合发展我县的旅游事业发展,经专家小组研究

并请示普查领导小组同意,2011年决定对更有价值的我县民间文学《牡丹亭故事原型——“女魂恋人”的传说》和民间舞蹈《旁排舞》进行全面整理、申报。目前申报文本已经整理好了,申报片正在制作过程。

鉴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许多项目都已濒临失传。传承人都年龄偏

1、在当地群众中物色新人,跟随老艺人学唱学跳,解决传承人问题,激发年轻人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2、将普查所获得资料进行整理,存档并继续完善。

3、在当地物色年轻人进行培训。

4、每年春节时都在当地进行民歌对唱,民间舞蹈 演出,活跃当地群众文化。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因无博物馆办公、陈列大楼,故无法发挥博物馆陈列展览等基本职能。

原博物馆建在323国道伯坚大道旁,占地两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由于旁边有一加油站,不利于文物安全,所以县政府调整安排博物馆暂时在县文化中心办公,现有临时办公室3间,面积110平方米。合办展厅一个,面积200平方米。近期免费开放。因在文化中心为临时办公场所,所以馆藏等级文物暂时存放在市博物馆。

2、无专项文物征集、维修经费,造成文物征集难、文物保护单位维修进展缓慢。

我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并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有众多的古遗址、古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有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赣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8处,但由于没有专项的维修保护经费,导致文物保护单位维修进展缓慢,举步维艰,难以发挥大余县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社会功能。

3、普查人员培训不够,专业性不强。

文化馆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2010以前只有一人,现在有2人,很多项目的文本撰写和电视申报片的导演、摄像、制作都大,必须要有新的传承人。因此,我们还制订了必要的保护计划:

要请专业人士。目前参加过市级以上组织的普查培训只有2人。

4、普查经费不足,普查工作举步维艰。

2007年到2010年财政拨给的普查经费六万五千元,而每个项目的普查申报开支却要15000-18000(误工补贴、外请人员工资,普查下乡交通、服装道具,学习培训、电视申报片制作等),普查经费的不足,导致普查设备不齐,从而严重地制约了我县非遗普查工作的开展。

5、传承人难找,传承保护经费不到位,非遗传承和保护面临困境。

目前已经申报成功的三个省级项目,急需保护经费用于传承人的补贴和培训新人。按照保护计划每个项目每年都必须有一定的保护经费,经费来源是中央财政(国家级),省财政,县财政共同负担。目前省财政已经把《南安罗汉舞》的六万元保护经费拨到县财政。但却没有拨给保护单位及时用于保护计划,保护工作难以开展。

三、建议与对策

1、政府应加大对文物事业的投入,兴建一座功能齐全的博物馆。目前已从发改委这条线申报了古驿道博物馆项目,但立项的难度较大,需要进一步争取。初步设想在牡丹亭公园即将建设的南安府街中挂牌合建。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文化资源保护队伍素质提高,工作成效明显。

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专业性强、周期性长、任务繁巨,走专业化的道路是该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应组建一支年龄层次合理、专业结构良好、业务素质优秀的专职人员,并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3、加大资金投入,使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有米可炊,良性循环。

文化资源保护是一项高投入的公益性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应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县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资金投入,并将政府的扶持资金纳入到预算当中

(文物征集与维修费用,其他县或多或少都有),努力为保护工作创造条件。同时应加强对资金使用管理,保障资金的合理利用和专款专用。在发挥政府资金保证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通过制订各种鼓励政策和优惠措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保护工作,为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使保护工作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4、加大宣传力度广度,使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全民参与。

一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应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县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二是县文化资源保护部门应紧抓“文化遗产日”契机,举办图片展示、专题片、讲座等大型系列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县人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5、建立机制,使“非遗”项目后继有人,造福社会。

对我县特色“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实施传承保护。设立传承人激励机制,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帮助传承人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加大政策的扶植等等。如建立生产、示范教学基地和举办传承人培训班,通过教学示范、组织活动,使这些有特色精品的“非遗”文化项目能够发扬光大,传承后世,造福社会。

下载关于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精)(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精)(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处理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如何处理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摘要:指出了风景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指出对风景资源的利用,一定要坚持保护和......

    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初1(5篇)

    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初探 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江丽 摘要:文章旨在通过保护区目前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

    浅谈林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目录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1 二、可持续林业的概念„„„„„„„„„„„„„„„„„„„„„„„„1 三、森林可持续......

    当今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精选五篇)

    当今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 暑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调研团:刘莹 [摘要]本文以四川省内江市和河南省沁阳市主要历史文化景点的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主要点,以县级市小......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责任书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责任书 甲方:湘西自治州国土资源局(出让人) 乙方:(受让人) 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相关......

    如何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得天独厚的重要条件。谁率先将其开发成文化产品,谁才真正把资源变成了财富。 当我们用创意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经......

    潜江市历史文化资源

    一、潜江市简介 潜江北枕汉江,南接长江,东邻仙桃通武汉,西接荆州达宜昌。境内有318国道和汉宜高速公路横穿东西,潜监和荆潜两条省道纵贯南北。是江汉平原唯一的路网建设试点城市......

    临沂历史文化临沂资源

    一、现状分析 临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良好地发展载体,政府对旅游的发展给以大力的支持,但是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临沂市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