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推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2009—2012年)
上海推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
(2009—2012年)
新材料产业被发达国家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并对未来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新材料的发展,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基地和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之一,具有加快推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础条件,根据国家战略的要求和上海产业发展的实际,先行聚焦特种钢、高分子材料、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重点。
一、上海推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聚焦重点、形成规模、突破瓶颈、抢占高端”的总体要求,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研究院所,支持鼓励新材料应用推广,抢占高端应用领域,促进产业链配套延伸。重点发展基础性、关键性的新材料,技术有所突破、市场需求量大的新材料,国家战略需要和尖端科技事业用新材料。着眼于重大项目,支持中小企业朝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或为主体企业进行专业化配套的企业。具体是“四个注重、三个形成”。
注重产业链延伸:立足上海精品钢材、石化精细化工等产业基础,加快向下游和高端发展,不断发展合成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注重支柱产业配套:加快发展为汽车、电站、船舶等支柱产业配套的关键材料,完善技术、品种,打通瓶颈制约;注重战略性产业支撑:加快为航空、航天、核电等国家战略产业配套碳纤维、钛合金等新材料,使新材料的发展与战略产业发展同步;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主要支持以物理加工方式或以后加工为主,其它加工为辅的,少排放、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形成规模和领先优势:重点支持技术比较成熟,能形成突破、可以替代进口。形成明确的项目和明确的实施主体:优先支持技术来源明确、技术基本成熟、产业化目标清晰,主体企业积极性高,并已具备立项启动条件的项目;形成新材料领域的产业集群:重点加强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开展研究开发、突破技术难关的项目。
(二)主要目标
到2012年,实现新材料领域工业总产值1600亿元,达到同比2008年总产值翻一番的目标。在关键和重点材料方面,如特种钢、碳纤维、芳砜纶等高分子材料,大尺寸硅片等电子材料,实现150-200亿元产业规模,主要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国内领先。
二、上海推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一)特种钢
1、发展重点
特种钢是汽车、核电、船舶、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的基础材料,重点突破钛及钛合金冷床炉熔炼工艺、板坯立式连铸工艺、精密合金热轧板表面抗氧化处理工艺、钛合金热轧板平整工艺、热轧板热处理工艺、纯钛冷轧带真空处理工艺等近30项工艺技术,实现稳定批量生产钛及钛合金、镍基合金、不锈及特殊不锈、耐磨、耐热、低磁、工(模具)钢板/卷和钢液薄带连铸连轧成套工艺与装备技术等,进一步提高特种钢的板管比,扩大应用规模和市场。
2、产业布局
宝山区打造金属材料基地,主要以精品钢、特种钢和高性能等有色金属合金为发展重点。
(二)高分子材料
1、发展重点
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是机械、能源、电子、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急需突破的关键材料。重点支持碳纤维、芳砜纶、本体法ABS和特种功能性膜等产业化,并发展下游应用产品。一是在碳纤维方面,加快突破PAN基碳纤维成原丝生产工艺,硫氰酸钠(NaSCN)为溶剂、湿法纺丝的工艺以及纤维预氧和碳化工艺,分别达到年产3000吨原丝、1500吨碳纤维和500吨原丝、200吨碳纤维生产能力,并向T700、T800以上的高端产品发展;二是在芳砜纶方面,实现千吨级芳砜纶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发展F级和H级芳砜纶耐高温绝缘纸等,形成以芳砜纶为核心的系列耐高温产品产业化,并向下游产品延伸;三是在本体法ABS方面,形成年产本体ABS20万吨的能力,并进一步开发本体ABS树脂共混、改性材料,做大做强;四是在特种功能性膜方面,重点发展选择性交换、吸附、络合、达到浓缩、分离、提纯、催化等特殊功能性膜和智能温控节能玻璃膜。
2、产业布局
杭州湾北岸(上海化工区、金山区、奉贤区、青浦区)打造石化及精细化工基地,主要以精细化工、聚合材料、表面活性材料等为主。
(三)电子材料 发展重点
主要是发展为国家集成电路专项(02专项)配套的硅片等原材料,实现我国Φ8英寸SOI晶片的规模化生产和Φ8英寸外延产品产业化,建成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唯一的Φ8英寸SOI晶片产业化基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发新一代SOI制备工艺,包括等离子体注入技术。主要应用于CPU、汽车电子、大屏幕显示等方面。
(四)新能源材料 发展重点
结合新能源领域的重点项目,做好关键材料的攻关:一是在风电材料方面,重点发展2-3MW级复合材料叶片设计和制造等,在上海形成上游以碳纤维、环氧树脂、粘接剂等原料为主,中游以叶片等关键零部件为主,下游以风力发电机为主的整个风电产业链;二是在电池材料方面,积极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投资,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磷酸铁锂离子正极材料及动力电池,建立电池产业化生产线,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低成本的可快速充放电磷酸铁锂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配套材料、质子交换膜、碳布、动力电池的隔膜和高性能PP膜等,以解决目前阻碍混合动力车及纯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电池缺陷问题。
(五)稀土永磁材料 发展重点
稀土永磁材料具有永磁性能,在电子设备、核工业专用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和汽车等国民经济支持产业中都起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重点支持以稀土永磁材料应用于稀土永磁风力发电机,稀土永磁空调压缩机等高效电机,开发硬盘驱动器主轴电机和汽车电机用的稀土粘结永磁器件,核能开发专用特种稀土永磁材料及其产品。
三、上海推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举措
紧紧抓住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战略机遇,坚持引进和消化吸收相结合,立足于自主创新,形成自主品牌和产业链配套。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实施,全面提升上海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重点采取以下举措:
(一)骨干企业扶持政策。
结合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国家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的要求:帮助并鼓励重点骨干企业申报国家项目,对于获得国家支持的地方按规定给予配套;完善服务企业机制,优化审批流程,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对列入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在项目用地、规划、环保及市场对接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并支持骨干企业申报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项目完成后,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按国家的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优惠政策。
(二)中小企业支持政策。
支持新材料领域的中小企业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化配套,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新材料领域的新产品中试,鼓励企业参与制定新材料产品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将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给予支持。支持企业新材料产品的推广运用,鼓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通过上市途径发展壮大。
(三)综合性配套政策。
1、制定发布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目录。在推进重点项目的同时,进一步明确重点领域,向社会发布产业化鼓励目录,引导企业参与攻关,并作为今后新材料领域享受有关政策的依据。
2、开展新材料重点攻关。根据上海高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需求,针对新材料发展的技术瓶颈,每年提出一定数量的新材料项目,面向国内外企业、大专院校、研究院所,进行公开招标攻关项目,符合上海产业化落地条件的项目,在投资、用地、人员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扶持。
3、加大专业化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重点园区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举办展览会,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支持国际知名企业、中央企业和外地企业将新材料产业化项目落户上海。
4、支持新材料研发成果的市场拓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领域研发重大成果首次进入市场的,给予保险、补贴等支持,推进设计院所、招标公司及应用单位对新材料的应用加以推荐和优先使用。
5、对新材料领域项目建设和人才引进给予支持。对新材料领域重点项目纳入本市产业投资“绿色通道”,在项目审批、用地、规划、建设审图、施工招投标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引入国内外优秀的行业领军人物和技术团队,优先解决本市户籍、子女入学等问题。
6、加强新材料技术支持体系建设。建立新材料领域专家库,发挥专家在专业咨询、科学评审和规划决策等方面的作用。整合产学研各方资源,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对共性技术研发给予一定支持。
第二篇:市电动汽车产业化行动方案
为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5号)和《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2)》,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发展思路
按照“市场换投资、换技术,投资和技术共促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结合国家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
广试点,大力实施“千辆电动汽车示范推广工程”,建立电动汽车能源供给体系,积极营造和改善电动汽车上路、使用、管理等外部环境,着力培育和引进电动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生产龙头企业,形成市场和产业有效互动的良性发展机制,积极推进我市电动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我市公交、出租车、旅游观光、绿化、市政、环卫、城市管理等行业(领域)推广应用电动汽车千辆以上,建成与电动汽车拥有规模相匹配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网络;培育和引进电动汽车整车生产龙头企业1—2户、动力电池生产龙头企业2—3户、电机及控制系统生产龙头企业1—2户,形成年产电动汽车整车2万辆、动力电池3亿安时、电机及控制系统2万台(套)以上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三、重点工作
(一)应用示范。
1.公交车示范。在我市公交系统开展电动公交车应用示范,首期投入50辆,到2012年共投入250辆。
2.出租车示范。在我市出租车行业投入电动出租车应用示范,首期投入300辆,到2012年共投入1300辆。
3.专用车示范。在我市旅游观光、绿化、市政、环卫、城市管理等行业(领域)投入电动专用车应用示范,首期投入50辆,到2012年共投入350辆。
(二)环境建设。
1.,编制出台我市《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配套设施布局规划》,加快引进国内知名电动汽车能源供给运营企业,建立电动汽车“电池租赁”商业模式,支持运营企业在我市公交车始末站和旅游观光、绿化、市政、环卫、城市管理等专用车停车场建设充电站(柱),到2012年在全市建设充电配送中心4—5座、充换电站30—50座、充电柱5000—10000个,形成较完善的与我市电动汽车发展规模相匹配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网络。
2.尽快制定出台我市《电动汽车使用管理试行办法》、《电动汽车电池报废技术标准》、《电动汽车报废电池回收管理办法》、《电动汽车充换电配套设施建设地方标准》、《电动汽车运行收费标准》等规范和标准,解决电动汽车上路、使用和管理等问题。
(三)产业规划。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我市电动汽车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动公交车、电动专用车、电动轿车等电动汽车整车项目及关键零部件项目,建立完善我市电动汽车技术研发体系,大力培养电动汽车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
1.电动汽车整车。
(1)电动公交车。依托本地客车生产企业发展电动公交车,支持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及开展合资合作,形成年产1000辆电动公交车的生产能力。
(2)电动轿车。培育和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1—2户,同时鼓励本地轿车企业发展电动轿车,形成年产2万辆电动轿车的生产能力。
(3)电动专用车。支持本地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和专用车生产企业合作,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改造,形成年产1000辆电动专用车的生产能力。
2.关键零部件。
(1)车用动力电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1—2户,鼓励本地锂离子电池、无钕稀土系镍氢电池企业与整车企业合作开发相匹配的车用动力电池,形成年产3亿安时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
(2)电机及控制系统。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电机及控制系统生产企业1—2户,加强与省内市(州)合作,建立感应电机、永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自适应控制系统、变结构控制系统等电机及控制系统的研发制造战略联盟,形成年产2万台(套)电机及控制系统的生产能力。
3.研发体系。
(1)建立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充分利用我市科研优势,以生产企业为主,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电池、电机、控制系统核心技术研发平台,支持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2)建立电动汽车检测平台。建立区域性的电动汽车检测服务中心,为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全面检测(测试)服务,确保“造”电动汽车质量可靠、安全稳定。
4.人才培养。与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合作,依托高等院校定向培养我市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鼓励我市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电动汽车相关专业,培养适合我市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熟练技术工人。
四、配套政策
(一)市场推广扶持政策。争取将我市列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和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在未列入国家试点之前,可参照财政部、科技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6号
第三篇:2012上海石英材料新技术研讨会
Shanghai International Quartz Materials Expo 2012AM China20122012上海国际石英材料展览会
2012国际石英材料新技术研讨会
【会议背景及目的】
会议对国内外石英材料行业现状进行阐述并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研讨,并藉此加强与国际行业之间的沟通,提升我国石英材料的技术水平,传播石英材料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经验,促进我国石英材料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打造一个石英材料企业、高等院校、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交流互动的平台。此次会议还将同期举办“AM China2012 新材料系列展 2012上海国际石英材料展览会”。欢迎石英材料企业负责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实石英材料用户行业(太阳能、半导体、机械、化工、电子、机械、精密仪器、新材料、矿业、粉体、能源、环保等)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参会参展。
【组织机构】【官方网站】
主办单位/Organizer
第四篇:水城县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精准扶行动方案(县农业局)
水城县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精准
扶贫行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全省扶贫开发大会,以及市、县精准扶贫工会会议精神,按照“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的要求,以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精准扶贫为抓手,扎实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村有效脱贫。结合水城县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县的“三年目标一年完成”的总体安排部署;深入领会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深刻理会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按照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原则,把精准扶贫工作往“精”处做、往“深”处做、往“实”处做,用新理念谋划扶贫开发新路子,结合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完善精准扶贫的思路和举措,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繁荣,全面完成“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目标任务,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二、主要目标任务
2设计和申报省级园区的各项准备工作,2018年全县的省级园区增加到10个(其中,省级引领型增加到3个)。三是提升园区建设质量。切实加快完善园区水、电、路及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智能温室、钢架大棚、喷滴灌、保鲜存储等生产设施,加快推进猕猴桃、茶叶、中药材等技术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创新园区管理方式,推进园区投融资、人才、信息、土地流转等保障平台建设。(牵头单位:县扶贫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猕猴桃园区管委会,茶叶园区管委会)
(三)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发展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申报驰名商标和贵州省著名商标、知名商号、中国名牌、中国名牌农产品等,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创建区域品牌。二是鼓励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符合登记条件的可以申领个体工商户或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鼓励农户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以林权出资成立公司。支持引导合作农场将股份合作的土地进行整理规划,引进专业种养大户或专门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发展标准化、生态化、专业化生产。三是深入开展以“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化”创建活动,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或联合其他生产经营组织兴办加工、流通服务业,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拓展服务功能。四是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现代职业农民。立足提升传统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着力培育一批骨干农民,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通过流转土地等多种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业创业。支持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返乡从事农业开发。五是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全力抓好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改善服务条件,增强服务功能。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供销社在农产品加工仓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做好农业产前、产后服务。六是利用各种招商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对我县猕猴桃、刺梨、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推介宣传,引进境外优强企业和引导境内企业参与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设,输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和经营
6道。三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优先围绕猕猴桃、刺梨、茶叶、核桃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套建设产后处理和储运体系,形成各具特色和功能的农产品集散地,辐射带动农特产品生产。四是抓好市场拓展。各级各部门要跳出传统农业的思维模式,加强市场的分析和研判,将市场的导向作用准确的传递到“田间地头”。引导企业以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贵阳等为目标市场,建立专卖店、专销区、专销柜。(牵头单位:县经信局、县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县供销社、县农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八)推动“三变”改革。通过“三变”改革,把“三线六带”产业建设与广大农民、尤其贫困群众与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有机连接起来。一是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因地制宜、发展需要、全面确权、优先确权”的原则,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集体林权、农村集体土地上房屋产权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推进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打下坚实基础。对开展“三变”改革进展较快,群众积极性较高的贫困乡村,要优先开展确权工作。二是做好总结提炼。进一步总结提炼现有“三变”改革发展典型,继续丰富形式和内容,深入挖掘好的做法和经验,在“三线六带”区域优先推广。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将“三变”知识和方法宣传到村、到组、到农户,让广大贫困群众知“三变”、懂“三变”,支持和参与“三变”,积极营造推进“三变”改革的良好氛围。(牵头单位:县“三变”办、县农业局、县财政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扶贫局、县住建局、县国土资源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宏兴公司、县茶叶公司、县农林投公司、县水投公司、县旅投公司)
三、工作步骤
(一)合理选择主导产业。根据《六盘水市“3155工程”“三线六带”农业特色产业规划》及县“421”工程建设内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乡情、村情实际提出发展的主导产业。县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实地勘察、指导,帮助分析研究当地土壤环境、气候条件,找准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和品种。
(二)明确产业经营主体。按照确定的建设内容及规模,选择项目实施主体。企业组织实施的,采取外引内联的方式,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并签订初步意向性合作协议,对具有合作意向企业的资金、技术、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实际考察,经择优比选后确定项目实施主体。由农户自行实施的,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使其具备组织项目实施的基本操作能力。
(三)逐步完善“三变”机制。根据实施土地的权属、项目建设资金(物质)来源及参与项目建设企业(合作社)和涉及农户技术、劳动力情况,按照《水城县深入推进“三变”改革行动方案》的规定,引入“三变”机制,建立起广大农民、尤其贫困农户与企
10县级“产业化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用于精准扶贫的重大领域、关键环节和重点项目。加大金融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特惠贷”。按照省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有关规定,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
(五)落实责任机制。各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县级相关部门要加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考评,对产业发展推进精准扶贫作出突出贡献的相关人员,符合任职条件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根据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程序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不重视、推进不力,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推诿扯皮的,按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2015年12月12日
第五篇: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的通知
各区(县)经委、信息委,市级以上开发区及有关企业:
现将《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结合学习贯彻《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09‟26号),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围绕重点发展领域,聚焦核心产业基地和重点项目,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确保重点工作的组织推进和有效落实,努力完成各项任务,推动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能级和整体竞争力。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
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按需付费为商业模式,具备弹性扩展、动态分配和资源共享等特点的新型网络化计算模式。在云计算模式下,软件、硬件、平台等IT资源将作为基础设施,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使用者。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云计算将加速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化进程,催生大量新型互联网信息服务,带动信息产业格局的整体变革。加快发展云计算产业,不仅是上海提升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定《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
一、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
(一)云计算是重构信息产业格局的重要历史机遇
云计算的概念由互联网服务商率先提出,国际国内IT企业迅速跟进并推动其成为IT产业发展的新热点。云计算涉及虚拟化、云平台、分布式资源管理、海量分布式存储、云安全等核心技术。在技术层面上,云计算通过网络使用各种IT资源与服务的方式,将改变传统IT的资源提供与管理模式,实现IT资源的集约共享,降低能源消耗。在产业层面上,云计算将推动传统设备提供商进入服务领域,带动软件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催生跨行业融合的新型服务业态,支撑物联网、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制造业、服务业的转型和提升。
(二)发达国家与知名IT企业正在发力云计算
信息产业强国纷纷将云计算纳入战略性产业范围,从政策、标准、政府应用等方面制定了长期发展战略,部分国家已开始部署国家级云计算基础设施。国际知名IT企业把云计算作为引领下一轮信息技术创新的重要产业机遇,纷纷投入巨资进行前沿技术研发和标准研究,希望在云计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微软、IBM、谷歌、亚马逊等企业都已推出了云计算相关产品,并占据了部分市场份额。同时,云计算受到了国际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Salesforce等多家新兴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已成功在欧美证券市场上市,发展势头强劲。
(三)国内已将云计算作为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推进
国内部分省市和大型企业已开始关注云计算产业发展。北京、广东、无锡等城市率先启动云计算基础设施、云计算服务平台和云计算产业园区建设,吸引国内外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企业入驻,部分云计算平台已开始向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部分基础运营商和数据中心企业从市场需求出发,着手建设面向企业服务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一批新兴互联网企业基于云计算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已开始提供服务于产业的云计算基础平台;传统软件企业纷纷抓住产业变革机会,推出面向行业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国内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集团也在密切关注云计算产业发展动态,掌握云计算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已成为资本市场的关注热点。
(四)上海在云计算产业链各个环节具备较好基础
上海已建成数字化、广覆盖的信息通信网络,城域网出口在国内率先达到TB级,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200G。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各电信运营商和独立数据中心提供商,拥有庞大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并已对各自的基础设施资源启动了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升级改造。同时,上海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云计算大规模应用提供了产业化条件,一批国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已开始应用云计算技术拓展服务范围。上海的云计算技术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用户紧密合作,与国际主流厂商同步推出一批关键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目前,云计算产业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多种技术路线和标准共存,尚未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分工,大规模商业应用模式仍未形成。率先发力云计算产业,占据云计算技术与服务的产业链高端,对上海的产业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1.聚焦自主创新,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云计算领域的自主创新步伐,以系统应用为重点,形成国际领先的云计算技术解决方案,打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推进自主创新产品在云计算平台和服务中的应用,注重与国内各省市,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联动和合作发展。
2.聚焦示范工程,引领产业创新应用。坚持以示范应用引领产业发展。通过整体规划、分类推进,依托自主创新的云计算关键技术,以市场化手段建设面向各行业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探索新型商业模式的创新应用,树立行业应用典范。3.聚焦配套环境,健全产业支撑体系。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抓住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健全和完善云计算相关基地、联盟、标准和实验室,积极营造云计算发展的良好产业环境。
4.聚焦国际合作,加速产业能级提升。加大力度吸引国际知名云计算技术和服务提供商在沪集聚,营造国际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的产业环境,拓展本土企业的海外发展空间,不断提高上海在国际云计算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二)主要目标
抓住国际信息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经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上海在云计算领域“十百千”的发展目标。即培育十家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年经营收入超亿元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企业,建成十个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云计算示范平台;推动百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向云计算服务转型;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经营收入千亿元,培养和引进千名云计算产业高端人才。
三、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的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和重点工程
(一)发展重点
1.突破虚拟化核心技术。着力研发跨平台、支持多操作系统的虚拟化技术,优化虚拟化技术的安全性,实现虚拟机之间的完全隔离与资源的动态调整。支持上海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并购国外公司或国外技术的方式,迅速掌握世界先进虚拟化技术。2.研发云计算管理平台。着力研发具有资源管理、资源调度、计费等功能的云计算管理平台并实现产业化;研发软硬件一体化的云存储平台;研发云中间件技术,并推动消息队列服务、文件服务、自服务门户和内部管理工具等接口和设计的标准化工作。
3.建设云计算基础设施。鼓励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数据中心与行业信息中心合作,自主研发云计算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推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向云计算模式转型,提高基础设施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新建节能、环保、低碳的新型云计算基础设施。
4.鼓励云计算行业应用。组织上海和全国各云计算领先企业,在电子政务、市民服务、工业、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建设云计算示范项目,引导信息化应用项目依托云计算基础设施,降低社会信息化的整体成本。
5.构建云计算安全环境。鼓励企业参与云安全关键技术研发,推动传统信息安全企业向云安全解决方案转型与提升,打造可靠的云计算生态环境,促进云计算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区县政府在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产业园区整体规划布局,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县建设云计算产业基地和创新基地,形成若干个云计算产业集聚区,引导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优势企业向产业基地聚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形成技术创新、应用方案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合力。
(三)重点工程 推进六项重点工程,通过探索完善运作模式,形成长效运作机制,努力将上海建成全国云计算技术与服务提供中心,并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1.核心技术创新工程。抓住全球产业竞争格局调整的机遇,统筹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聚焦云计算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优先支持虚拟化技术、云管理、云存储、云中间件以及云安全等云计算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解决方案;鼓励传统软件企业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再创新,加快研发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软件产品,探索软件服务化的新型商业模式,形成覆盖各应用领域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竞争力。
2.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整合社会各类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推动传统电信运营商和其他第三方数据中心向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商转型,推出面向不同企业需求的一体化云计算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形成按资源使用付费的新型服务模式,不断提高基础设施资源的使用效率;支持具备条件的区县政府和大型企业集团,建设节能、环保、低碳的新型云计算基础设施,逐步引导各种信息化应用项目依托云计算基础设施,形成上海在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上的领先优势,并具备辐射长三角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3.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引导市、区两级政府运用自主创新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创新电子政务的体制和机制,整合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现有资源,降低电子政务成本,为民众与社会提供公正、透明、高效的政府服务;鼓励金融、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信息化水平较高的行业,率先运用云计算技术,提供覆盖市民的各类云计算服务,全面提升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探索基于云计算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建设支撑产业发展的新型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降低社会服务成本。支持汽车、钢铁、石化等工业企业对现有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进行云计算改造,建设服务于产业链的产品研发和仿真分析等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提升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鼓励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各类促进机构和产业园区,建设满足中小企业共性发展需求的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云计算按需使用、动态扩展的特性,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优质低价的信息资源服务,减少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信息化投入。
4.产业环境配套工程。充分发挥区县政府在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产业园区整体规划布局,建设“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和创新基地”,并引导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组织云计算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行业应用厂商、相关硬件厂商、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和用户,成立“上海云计算产业发展联盟”,加强云计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业务合作,并依托该联盟研究制定云计算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推动并参与国际和国家的云计算标准制定。以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为主体,联合国内外主要云计算技术企业和评测机构,成立产学研用合作的“云计算联合实验室”;依托产业促进机构,集聚社会力量共同开展云计算关键技术与应用软件研发,建立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开源社区。
5.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千人计划”、“浦江人才计划”等,引进云计算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领军人才。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联合人力资源认证培训机构,培养千名以上云计算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高端人才;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与咨询机构合作,对云计算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服务咨询等方面的人才进行岗位培训与职业教育;支持上海高等院校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形成人才梯队。
6.信息安全保障工程。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目标,以贯彻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主线,着力加强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安全重点单位的安全责任落实,深化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应急防范等与云计算相关的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推动云计算模式下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的制定与落实,构建安全认证体系,为云计算服务环境中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提供支撑,重点支持云安全技术实现、云计算标准制定,同时按照标准对公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进行评级与认定。通过技术实现与标准制定保障云安全,提升用户对云计算服务的信任度。
四、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联席会议机制下,由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协调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各项相关政策等,定期组织发布重点示范工程项目并落实牵头部门负责推动。
(二)完善配套政策
制定促进云计算产业发展相关政策,鼓励区县和云计算产业基地对入驻企业给予房租、税收优惠;引导企业与社会使用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对使用符合条件的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的企业给予专项补贴;联合基础设施运营商,对入驻云计算产业基地的企业给予带宽和基础设施服务费用补贴。
(三)加大资金支持
加大对云计算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增加云计算专项,优先支持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示范工程、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
(四)拓展融资渠道
由市政府与社会风险投资资金联合成立云计算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云计算产业的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云计算企业提供贷款,拓宽云计算技术研发和平台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
(五)加强合作交流
组织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产业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内外云计算领先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举办云计算产业高峰论坛,鼓励上海云计算企业面向全国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成熟解决方案,提高上海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企业的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