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洪卫同志个人事迹
刘洪卫同志个人事迹
他是一名医生,终日奔波在乡村,为全镇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他是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无私的挽救了一个生命;他是一名志愿者,常年捐助一名小学生……
今年28岁的刘洪卫是一名医生,2007年从德州卫校毕业后,在平原县前曹镇卫生院参加工作。多年来,他始终以“解除患者痛苦、挽救病人生命”为己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全心全意服务病人,多次获得先进称号,能用自己的力量给别人帮助,是他最幸福的事。
多年奔波于乡村 为全镇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每个月,刘洪卫都会定期来到社区卫生室,为村里65岁以上的老年人查体,并现场讲解健康知识。
2010年,刘洪卫开始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他先后开展了为农村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和孕产妇及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等多个项目,从坐等病人前来就诊转变为主动到群众中宣传保健知识,守护百姓健康。
为全面开展工作,他常年奔波在乡村,每天早出晚归,没有节假日。4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镇20个社区、76个村庄,为2.79万老人建立了纸质和电子健康档案,指导他们科学饮食,并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定期查体、回访。
2012年,因工作成绩突出,刘洪卫被县卫生局评为“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13年被县卫生局聘为“健康山东基层健康指导员”。
捐献造血干细胞 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每当在电视上看到白血病患者因为配型不成功而丧失年轻的生命时,刘洪卫都感到无比痛心。其患者大多数年龄在30岁以下,一旦罹患此病将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很大的不幸。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用自己所学到的医学知识,更多的去减轻患者病痛,挽救他们的家庭。多年的医疗实践,让刘洪卫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遗传病和部分恶性肿瘤的最有效手段。
在2012年5月的世界红十字会日活动中,刘洪卫参加了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光荣的志愿者。一年后的八月份,正在上班的刘洪卫突然接到了德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说他的造血干细胞与患者初筛配型成功,并征求他的捐献意愿,刘洪卫毫不犹豫的答应了。用他的话说,在无血缘关系的人群中,这毕竟是十万分之一的概率,能够配型成功,感到很幸运!
刘洪卫签署了再动员同意书后,并没有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而是自己开始悄悄的做准备,戒烟戒酒、饮食清淡、早睡早起、适量运动,刘洪卫一边上班,一边按着自己的计划一步步的准备着。
经过高分辨配型和全面查体,刘洪卫成为受助人最佳配型人选。而这时,正恰逢儿子的降生,妻子正在修养,在妻子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他却踏上了捐献之路。看到襁褓中的儿子,这位年轻的医生对生命又多了一份感悟——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馈赠,传递的是生命火种。
家人得知配型成功消息后,都在为他的身体健康担心,而他用自己所学到的医学知识,耐心的向家人解释,逐渐打消了家人的顾虑。而善解人意的妻子桑雪玲却很支持刘洪卫的决定。用她的话说,毕竟一个人的努力可以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
此后,家人便开始为捐献做准备。晚上妻子一个人带儿子,让他休息好;排骨汤、红枣汤,这些原本是哺乳期妻子的专享品,也为他准备了一份。最为上心的还是刘洪卫自己,每天晚上九点半准时入睡,六点半准时起床,坚持锻炼,将身体调整到最好的身体状态,捐献造血干细胞。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3月21日,刘洪卫踏上了赴济南捐献的征程。出发前,他悄悄地把儿子的照片保存到手机上,这样在济南的时间里,想儿子的时候可以随时看看儿子的照片。
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了5天的动员剂注射之后,3月26日刘洪卫被推进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四个小时的时间里,他纹丝不动忍受着全身的酸痛,积极配合着采集工作。看到采集的造血干细胞越来越多,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用他自己的话说,采集的造血干细胞越多,患者活下来的希望就越大。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采集,医务人员将刘洪卫捐献的193毫升造血干细胞转交给北京某医院的工作人员。他也因此成为平原县第四例,德州市第十四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得知患者是一名十多岁的儿童时,刘洪卫越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3月28日,刘洪卫凯旋归来。母亲见到“久别重逢”的儿子,留下了激动地泪水,用他的话说,从小到大自己都是母亲的心头肉,虽然这次家人同意了,但还是一直放心不下。
现在刘洪卫不只是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还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的宣传者,他在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一方面讲解健康知识,一方面义务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意义,使广大群众增进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了解,积极鼓励动员社会青年踊跃参加与捐献。
资助贫困儿童,定期到家中看望
长期的医务工作,使刘洪卫对患者家庭所承受的痛苦感同身受,也萌生了恻隐之心。在大刘寨社区走访过程中,刘洪卫了解到,该社区年仅10岁赵赛,父亲去世,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她和弟弟寄居于大爷赵宗江家。而赵宗江既要照顾年迈的父母、患病的妻子,同时,还要供养上高中的儿子和赵赛姐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刘洪卫动员全院职工,自发的开展了捐助活动,为赵赛送去了衣物、书包、字典等学习用品。用刘洪卫的话说,孩子马上就要考试了,得提前做好准备,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从此之后,刘洪卫的心里,又多了一份牵挂。
***
第二篇:刘洪卫事迹稿
“群众在我心中”最美医务工作者
前曹镇卫生院
刘洪卫
我是前曹镇卫生院一名职工,2005年从德州卫校毕业,2007年参加工作,从最初对这个职业的陌生,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让我爱上了这个岗位。人们都说爱字不要轻易说出口,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却是如此的坚信:是爱,是爱这个岗位、爱这份职业,在多年的医疗工作中,我始终以“解除患者痛苦”挽救病人生命为己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2009年我院推举我在山东省中医药大学进修学习半年,2010在德州市中医院进修学习,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启发。2011年担任前曹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科长一职,2012年曾被我院评“先进个人”2013年曾被县卫生局聘书“健康山东”基层健康指导员,长期以来,工作上积极主动、认认真真、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完成科室的各项工作,对病人态度和蔼热情,视病人如亲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竭尽全力地为病人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前年春节的那个晚上,来了一位老年肺心衰患者。摆体位,吸氧气,输液,监护,做完这些我刚要抬头喘口气的时候,病人一下拉住了我的手,他的表情痛苦的有些让人心酸,一双眼角布满皱纹的眼睛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他望着我,仿佛在对我说:医生,帮帮我。瞬间,我的心弦被拨动了,一种为人之最原始的爱在我心中汩汩涌动。我就那样一边帮他维持着体位,一边注视着监护仪上变化。二十分钟过去了,病人终于能平静地呼吸了。这时,我才发觉自己的腿已经站的发酸了。长嘘一口气,我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喜悦感,能为别人解除痛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觉的被一种使命感牢牢的拴住。从此,我便更爱上了这个职业。选择了医生工作,就注定是选择了奉献,国庆节、元宵节、春节、等等,无数个节日,我们依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没有正常的节假日,放弃了节日中与家人。朋友团聚的机会,有的时候父母亲生病都顾不上,我减轻了别人的痛苦,却帮不了自己的家人,心里对他们感到非常的愧疚,同样是儿女,在生活中我却不能随时陪在他们身边尽孝道。但是在亲人与病人之间我痛并快乐着。
我2014年3月21日踏上去往省城的路,这一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2012年我县卫生局组织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活动,我踊跃的报名参见了参加了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一年后的8月份我接到了初次配型成功的通知,11月份接到通知我的配型经过高分辨配型和全面查体,我成为受助人最佳配型人选。接到这个消息时,我的非常激动我能够去帮助别人,燃烧起他们重生的希望,延续他的生命,挽救他的家庭,我感到无比的光荣。3月22日开始打动员剂刺激因子它是血液在体外循环要经过抗凝的,这个东西到你体内以后会跟钙离子结合,有些人就有低钙的反映.经过几天打动员真准备后,3月26日正式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上午来到省立医院后血液科护士查血管后确定左胳臂是出血,右胳臂是回血。针固定好后分离机开始运转,看到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越来越多,感觉患者生下来的希望也越来越大。心里感觉多一些安慰,经过三个小时的分离机,我捐献出193毫升造血干细胞,这一刻我想到作为一名工作在医疗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传递爱心,延续生命我义不容辞,救死扶伤、助人为乐,责无旁贷
刘洪卫
附有:德州电视台采访片段1
德州电视台采访片段2
平原电视台民生资讯栏目
第三篇:1、刘洪卫医生个人事迹简介
生命的守护者 群众的贴心人
——平原县王庙镇苏集卫生院
刘洪卫事迹简介
多年奔波于乡村为全镇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一意为广大群中着想,为病人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在茫茫人海中这次初筛成功这毕竟是十万分之一的概率,能够配型成功,感到很幸运!看到采集的造血干细胞越来越多,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用自己的话说,采集的造血干细胞越多,患者活下来的希望就越大,况且患者是一名十多岁的儿童,越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这位年轻的医生对生命又多了一份感悟——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馈赠,传递的是生命火种。
资助贫困儿童定期到家中看望:都说家庭是避风的港湾,可是在我们身边总有些家庭承受的痛苦与磨难,在工作中接触到这些人我感同身受,也萌生了恻隐之心,本来需要呵护的孩子们在家庭中承受着分离,所以在我有限能力范围之内帮助那些本应该幸福的孩子们。
用爱心守护患者生命——记平原县王庙镇苏集卫生院刘洪卫
在工作中,我始终以“解除患者痛苦、挽救病人生命”为己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全心全意服务病人,多次获得先进称号,他人生最美丽的激情和汗水早已融入了这片热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充实的每一天在平凡中更凸显真实和朴实。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无私奉献青春热血。
第四篇:2、刘洪卫事迹材料
刘洪卫最美医生
生命的守护者 群众的贴心人
——平原县王庙镇苏集卫生院
刘洪卫事迹材料
刘洪卫,男,汉族,1986年 1月26日出生,201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至今一直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10多年来,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一意为广大群中着想,为病人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多年奔波于乡村
为全镇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每个月,他都会定期来到社区卫生室,为村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查体,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随访和免费健康查体服务,在门开展35岁以上测血压制度,及时发现高血压病人,提出最佳治疗意见。及时通知辖区内孕妇去医院体检,向她们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结核病督导工作一丝不苟,主动与患者达成服药协议,发现副反应及时报告。并定期在社区或卫生日进行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举办健康咨询活动并现场讲解健康知识。
2010年以来,她开始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他先后开展了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和孕产妇及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随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等多个项目,加快了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服务模式转变。医院的公共卫生职能得到有效强化,医疗、公卫,经济效益、为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造了条件。为了健康教育他主动到社区群众中进行宣传保健知识,先后在各社区卫生室及社区大队部开展百余场健康知识讲座,让老百姓了解健康了解疾病对身体的危害、时刻守护百姓健康。
为全面开展工作,他常年奔波在乡村,每天早出晚归,没有节假日。2015年9月份根据根据工作需要,经民主推荐、组织谈话和卫生局党委研究决定调任平原县王庙镇苏集卫生院工作,5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镇20个社区、76个村庄,为2.79万人建立了纸质和电子健康档案,在苏集卫生院2年时间里同样跑遍12个社区,57个村庄、服务1.7万人。对其指导他们科学饮食,并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定期查体、随访等服务。在2016年的冬天随访工作进行的时候,他带着他的团队进行4季度的随访工作,当来到王志臣的家中(既是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看到王大爷家大门紧闭,大爷老伴去世的早,儿子也长期在外打工,平时都是大爷自己在家,因为日常工作的了解这个时候大爷应该起床了,于是抓紧打电话联系王大爷,电话通无人接听,其后与儿子联系上得知王大爷没有出远门,在村支书的帮助下打开了王大爷的家门,一进屋就浓浓的烟雾铺面而来,不好,可能煤气中毒,同事马上打开窗户与其通风,同时与我院领导联系来王大爷家中接大爷进行救治,在通风在医院吸氧输液的辅助治疗下,大爷的意识恢复了,大爷捧着他的手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你有这样的服务,如果没有随访我老头子的命就没啦,儿子在外地回到家中也深深的被感动。现在大爷也很积极的配合我们工作还在帮助我们一起宣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呢!
颁发山东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纪念奖章 颁发山东省红十字造血干细胞会荣誉证书
2013年被平原县卫生局聘为“健康山东基层健康指导员”。2014年中共平原县委、平原县人民政府2014最美平原县人系列评选活动中评为“最美医务工作者”
2016年平原县卫计局评为“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16年国家卫计委、中国红十字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2014-2015年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奉献奖。
2017年德州红十字会知识竞赛优秀奖 2018年德州市造血干细胞优秀志愿者
捐献造血干细胞
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每当在电视上看到白血病患者因为配型不成功而丧失年轻的生命时,刘洪卫都感到无比痛心。其患者大多数年龄在30岁以下,一旦罹患此病将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很大的不幸。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用自己所学到的医学知识,更多的去减轻患者病痛,挽救他们的家庭。多年的医疗实践,让刘洪卫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遗传病和部分恶性肿瘤的最有效手段。
在2012年5月的世界红十字会日活动中,刘洪卫参加了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光荣的志愿者。一年后的八月份,正在上班的刘洪卫突然接到了德州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说他的造血干细胞与患者初筛配型成功,并征求他的捐献意愿,刘洪卫毫不犹豫的答应了。用他的话说,在无血缘关系的人群中,这毕竟是十万分之一的概率,能够配型成功,感到很幸运!
刘洪卫签署了再动员同意书后,并没有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而是自己开始悄悄的做准备,戒烟戒酒、饮食清淡、早睡早起、适量运动,刘洪卫一边上班,一边按着自己的计划一步步的准备着。
经过高分辨配型和全面查体,刘洪卫成为受助人最佳配型人选。而这时,正恰逢儿子的降生,妻子正在修养,在妻子最需要照顾的时候他却踏上了捐献之路。看到襁褓中的儿子,这位年轻的医生对生命又多了一份感悟——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馈赠,传递的是生命火种。
家人得知配型成功消息后,都在为他的身体健康担心,而他用自己所学到的医学知识,耐心的向家人解释,逐渐打消了家人的顾虑。而善解人意的妻子桑雪玲却很支持刘洪卫的决定。用她的话说,毕竟一个人的努力可以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
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了5天的动员剂注射之后,3月26日刘洪卫被推进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四个小时的时间里,他纹丝不动忍受着全身的酸痛,积极配合着采集工作。看到采集的造血干细胞越来越多,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用他自己的话说,采集的造血干细胞越多,患者活下来的希望就越大。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采集,医务人员将刘洪卫捐献的193毫升造血干细胞转交给北京某医院的工作人员。他也因此成为平原县第四例,德州市第十四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得知患者是一名十多岁的儿童时,刘洪卫越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现在刘洪卫不只是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还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的宣传者,他在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一方面讲解健康知识,一方面义务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意义,使广大群众增进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了解,积极鼓励动员社会青年踊跃参加与捐献。
资助贫困儿童,定期到家中看望
长期的医务工作,使刘洪卫对患者家庭所承受的痛苦感同身受,也萌生了恻隐之心。在大刘寨社区走访过程中,刘洪卫了解到,该社区年仅10岁赵赛,父亲去世,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她和弟弟寄居于大爷赵宗江家。而赵宗江既要照顾年迈的父母、患病的妻子,同时,还要供养上高中的儿子和赵赛姐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刘洪卫动员全院职工,自发的开展了捐助活动,为赵赛送去了衣物、书包、字典等学习用品。用刘洪卫的话说,孩子马上就要考试了,得提前做好准备,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用爱心守护患者生命——记平原县王庙镇苏集卫生院刘洪卫 多年来,他始终以“解除患者痛苦、挽救病人生命”为己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全心全意服务病人,多次获得先进称号,他人生最美丽的激情和汗水早已融入了这片热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充实的每一天在平凡中更凸显真实和朴实。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无私奉献青春热血。
签字:
刘洪卫
第五篇:刘义权同志个人事迹
刘义权同志出生于巴蜀山区的一个贫苦家庭,入伍后,因为表现出色,不到3年就从地处大山深处的某导弹基地工程建筑团,调到第二炮兵司令部办公室保密档案科工作,并被提拔为干部。
当时,二炮机关办公地在北京的繁华地段。但没过多久,他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的抉择。
那是1979年5月,总部从全军抽调一批干部到豫西山区军
委后方档案库,整理1927年至1949年期间我军历史档案。刘义权就是其中一员。那时,我军100多万份历史档案,就装在一个洞库中的近千个麻袋里。在这里,他平生第一次看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珍贵手迹,看到从战火硝烟中保存下来的带血的文件、烧焦的照片。这些珍贵档案,在青年军官刘义权的心中激起了巨大波澜,他由此作出的人生选择让我们至今震撼,那就是:离开北京机关,调到地处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河南洛宁的后方档案库干档案!
1981年,刘义权如愿正式调入解放军档案馆,被分配到第一档案库工作。
从此,他就开始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怀着一种神圣的责任、一种忘我的虔诚,沿着我军征战的足迹,走向偏远老区、走向穷乡僻壤、走向大山深处,走向不知沉睡在何处的珍贵历史档案。
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走,就是38年!
收集,是档案工作的源头,是开发利用档案的基础性工作。刘义权从事军队历史档案收集工作的时候,正是我军档案资源体系建立和形成的重要时期。为完成好这个历史性的任务,他一个空白一个空白的填补,一个全宗一个全宗的建立,为此,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曾翻越秦岭山区,沿着嘉陵江畔迂回,先后十几次徒步涉过湍急的江面;他曾连续在外奔波好几个月,去的时候穿冬衣,回来的时候树都发芽了;他曾带着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病,揣着医生开的住院治疗通知单,就奔赴大西南征集档案;他曾在闽北山区路途中遇到车祸,差一点儿车毁人亡。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和危险,对于刘义权,却是生活的常态。看到一批批濒临危境的我军历史档案重见天日,得以保全,他体验到的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38年来,从海滨到边陲,从北国到南疆,刘义权的足迹遍布25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县市,他查访的老将军、老红军、老战士和普通群众数以万计。就这样,83万多件珍贵历史档案,被刘义权源源不断地收集到解放军档案馆。这些档案,时间上涵盖了我军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内容上涉及到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其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之高,难以估量。依托这些档案,我军档案资源体系逐步建立、丰富和完善。
有人给刘义权算过一笔账。38年,连节假日全部计算在内,满打满算13870天,刘义权亲手征集接收军事档案83万余件。这就是说,38年当中,刘义权平均每天收集档案近60件!在军队档案系统中,大家称赞刘义权是“军档收集第一人”。
档案工作不是经天纬地的工作,但经天纬地的历史都珍藏在档案中;档案不用它时默默无闻,一旦需要和利用起来,也会惊天动地。刘义权千辛万苦征集的历史档案,在党、国家和军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许多世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中,都直接运用了这些重要的档案资料。
上半年,他的身体开始出现警讯:小腹疼痛,大便带血……这年9月,在馆领导和同志们一再催促下,刘义权抽出时间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
他揣着检查报告,直接从医院赶到办公室,红着眼圈对处领导说:“我的时间不多了。任务没完成我不甘心,请你替我保密,让我把工作干完。”老刘一辈子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惟一一次张口,竟然是要求让他继续工作!
第二天,老刘照常上班。以后的8个月中,他先后做了8次化疗、10次放疗,每次治疗后,都不顾领导和同事劝阻,回到工作岗位。最后一次化疗出院时,癌细胞已扩散到胯骨,他强忍疼痛,一步一步挪到办公室,又坚持工作了4天。为了让他多休息一会儿,同事从库房调档案时,有意少给他一点。他却一再恳求:“再给点,再给点。”“再给点”是老刘收集档案时向人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一辈子都在抢时间,这一次,他是在人生终点前竭尽全力地冲刺啊!
一天,我看望老刘,临走时,他眼睛里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我知道他有话要说,就留了下来。我没有想到,老刘躺在病床上强忍剧痛向我交待的,竟然是三条工作建议。
此时此刻,我们全馆同志都有一个真诚的期盼,盼望老刘挺住,坚强地挺住,能够与我们一起,亲眼看到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军队更加辉煌、更加强大的明天!
义权,我为你骄傲
刘义权同志的妻子房素
我和老刘一样,也是一名档案工作者,共同的事业和追求使我们走到了一起,相扶相携走过了32个春秋。如今老刘病倒了,我不知道还能陪他走多久……
我和老刘是1971年初认识的,当时我们都在二炮司令部机关。几年后,我们走到了一起。
婚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