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与法律

时间:2019-05-13 07:5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修与法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修与法律》。

第一篇:思修与法律

单选

1B 2C 3C 4D 5A 6D 7C 8B 9A 10D 11C 12C 13C 14B 15B 16B 17D 18C 19B 20C 多选

1BD 2ABCD 3ABCD 4ABCE 5BCD

1、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础。

2、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关键是什么?个人应该怎样正确认识与社会的关系? 答: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社会为个人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法制,并通过法制实现法治,如果每个人都在法制的框架内行为,即使有矛盾也可能通过法律的途径有效得到解决,又何愁个人与社会不能和谐发展呢?同时,也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个人的包容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包容是求同存异,个人对社会包容,社会自然也会对个人包容,是为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每个人只要对社会对人民作出了贡献,都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千千万万的个人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方面做出了贡献,才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文明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等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至于哪一方面的贡献大一些,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人见利忘义,金钱至上,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泥潭。许多人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像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就是坚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从他们不平凡的事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精神力量,看到他们闪光的人生价值。他们的先进事迹、高尚情操,教育和激励无数群众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努力、开拓进取,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承着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3、简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重要性。大学生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答:职业选择是大学生对自己未来事业发展方向及社会定位的选择。对当前的大学生而言,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对于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

科学理性。大学生择业追求美好生活、理想职业和个人前程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清楚地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来自于艰苦奋斗,追求个人理想和前途要把国家利益、社会需求和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当前不少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或好高骛远追求“理想”的职业,或急功近利追求有“钱途”的职业,或思想保守追求“稳定”的职业,或挑肥拣瘦不愿意干“没出息”的职业。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非常令人担忧。在笔者看来,对就业形势要有清醒的认知,对职业本身要有清醒的认知。许多家长学生不顾子女和自身才智天赋的实际,移民、择校,热衷接受“精英教育”,走“从政”、“明星”之路。但是他们对这些职业的素质要求以及选择几率并未有清醒的认识。相反,当前很多企业对高职业技能的大学生求贤若渴,许多“蓝领”的薪水比一般公务员要高,技师、技工前途光明。

正确对待当前的就业形势: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机制有待完善;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当前的失业包括: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发展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自助择业和主动创业是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国家支持大学生的自主就业、自谋职业,大学生应该发挥主观积极性。

1.在择业方面,个人的选择必须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①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②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③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2.树立正确创业观:①是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②是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③是要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4、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答: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分为特殊有效要件,与一般有效要件。其中特殊有效要件是要基于一下的三个要件

如果是双发民事行为前提下,要求“双方合意”,合意即为特殊要件 如果是实践性合同,那么交付就是特殊要件

如果是发生要式行为的时候,那么基于法定或者商业管理或者约定的“要式”似乎特殊成立。原则上要式不具备,合同不成立。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就是在“合同的主要义务已经履行的前提下”应当视为合同是成立的。

5、简述刑法的基本原则。

答: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于刑法始终,必须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治的基本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表现,是各个部门法都必须遵循的共同准则在刑法中的特殊体现。但刑法的基本原则具有自身的特征。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刑法的三个基本原则,这就是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材料分析题(答案略)论述题

什么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谈谈你对大学生应该怎样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看法。

答:人的价值,是价值观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既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也重视人的自我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自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既表现为个体存在的意义(个体对社会的重要性、责任和贡献)和个体需求的满足,也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满足。人的社会价值则表现为个体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论是人的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都存在一个由潜在变为现实的问题。一个人的价值由潜在变为现实,是有条件的,是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的。首先,从客观条件来看,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制度,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形式;社会飞快的发展速度,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多的机遇。

其次,从主观条件来看,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主观素质有密切关系。如,为国家、民族、社会利益、人民利益献身的人生抱负;不怕挫折、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公而忘私的正直为人;博学多才、一专多能的工作技能;稳定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广泛的人际交往能力等,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最后,实现个人价值的惟一的途径是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勇于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表现出为社会所作的奉献及其大小,才能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在的表现而被社会所承认。社会的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要的变化,新的实践形式层出不穷。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究竟以什么样的实践形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比较复杂的,应当因人而异。例如,具有高知识、高技术的个人,可以通过选择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实践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文化技术水平低的个人,既可以通过选择劳动密集型的实践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可以通过再学习、再提高、更换社会角色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不仅要有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更要勇于实践,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形成和提升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大学生是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更需要我们每个大学生自觉实践,勇于探索,读书好学,多思好问,革新创造,特别是注意从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求真务实,把学校和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社会价值的行为规范,经过价值实践的反复强化,锻炼敏锐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努力使自己成为 21 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那种会生存、善学习、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有效帮助我们每个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关系,确实地肩负起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二篇:思修与法律复习题

1.大学生生活特点? 答:个人生活的独立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人际交往的广泛性;课外生活的多样性;管理方式的开放性

2.优良学风的内容? 答: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3.全新学习理念包括? 答: 自主 全面 创新 终身

4.当代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4)视野开阔,胸怀宽广。(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7.理想的含义,类型,特征? 理想实现过程特征?答: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从内容上划分: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特征:时代性,超前性,阶级性,现实可能性,实践性

8.信念的含义,特征? 答: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稳定性;多样性;执着性;亲和性。理想实现过程特征: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9.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意义?答: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10.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答: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

11.爱国主义内涵 ?基本要求? 作用?答: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民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1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答: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开拓创新,坚持正义。

13.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答: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4.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答: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15.世界观?答: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6.什么是人生目的?正确的人生目的和错误的人生目的是什么?答: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正确的人生目的:为人民服务。错误的人生目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个人主义。

17.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原则? 答:标准: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通标准;原则: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18.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答:1。社会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2。个人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19.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 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调控情绪;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参加体育锻炼。

20.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坚持的原则? 答: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21.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答:㈠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 1

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㈡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人是有意识有意志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人类再不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必将遭受更大的灾难。㈢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需要和谐,和谐促进发展.22.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善恶,作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去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了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基本要求。

23.什么是道德,道德的主要功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24.答: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功能: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 调节功能和教育功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25.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答: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现实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26.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7.社会公德含义,特点,基本内容?答:含义: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特点: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8.如何看待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利与弊?(1)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者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3)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如网络色情信息泛滥,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对网络的攻击和破坏日益严重等。

29.应该如何合理利用网络,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

(1)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规范。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

络自律精神。

(2)遵守网络生活中法律规范。如,《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

30.<<治安管理处罚法>>基本原则,处罚种类? 答:原则:处理适当;处罚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种类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31.职业道德是什么?特点?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具有职业性,规范性,有限性。

32.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劳动者公平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34.恋爱中的道德要求?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35.家庭美德的基本内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36.家庭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37.法律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权利与义务有哪些?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子女有抚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父母子女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38.结婚与离婚的条件?结婚的条件:必备条件: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必须达到法定婚龄;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禁止条件: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离婚的条件:男女双方自愿或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39.离婚的条件和离婚方式?离婚的条件:夫妻双方自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离婚方式: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并协议离婚;到人民法院诉讼离婚

40.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

4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4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和特点?含义: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平等的享有和行事法律权利,平等的承担和履行法律义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社会地位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别,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的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特点:法律平等和经济平等的一致性;法律平等的实现有充分的物质保证因而具有真实性;法律适用的平等原则在内容上有广泛性。

43.如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

44.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45.宪法的特征: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如规定国家性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是普通法律制定的依据);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46.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4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劳动与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48.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49.民事权利的概念?包括什么?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

50.民事法律行为的条件有哪些?第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第二,意思表示真实;第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权益。第四,符合法定形式。

51.什么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侵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条件:针对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人实施的防卫;不法侵害必须是正在进行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伤害;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防卫。

52.犯罪的定义和特征?什么是故意犯罪?他有哪两种情形?犯罪危害社会的、违反刑法的、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特征是:危害社会的;是触犯刑律的行为;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根据刑法规定,故意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故意犯罪又可分为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两种。

53.什么是刑罚?刑罚的种类?刑罚是由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种类:主刑是指对犯罪分子独立使用的主要刑罚方法,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是指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也可以独立使用,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以及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

54.我国诉讼法的分类:行诉讼政、民事诉讼、刑事诉讼。

55.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6.民事责任的种类有哪些?违约民事责任构成要件有哪些?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侵权的民事责任。违约民事责任构成要件:有违约行为;违约主观方面存在过错。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的要件:

1、客观

上存在损害事实;行为具有违法性;违反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有过错。

57.什么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行为。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第三篇:思修与法律基础

绪论:

1、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6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2、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6——7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相互关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10——1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方面的内容,各具功能、相互侧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章:

1、什么是理想和信念及其关系?理想的分类?15——17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使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从性质上划分,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从时序上划分,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从主体上划分,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从内容上划分,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

2、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什么?5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如何立志?31——32 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需躬行

第二章: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三个基本方面是什么?

39、55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有哪些?41——42 热爱祖国、矢志不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3、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49 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新的国家安全观包括哪些?61 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

第三章:

1、人的本质解读?64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生观的组成是什么?66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3、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坚决抵制哪些错误的人生观?72——73 反对拜金主义,反对享乐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4、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是什么?75——76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需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第四章:94——1001、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道德?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娇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高层次的需求;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体系的建设

2、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什么?109 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

第五章:

1、如何理解法律的产生和一般含义?119——120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2、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之区别?122 法律渊源不同,法律结构不同,法官权限不同,诉讼程序不同

3、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什么?124——125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从法律实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4、我国法律运行有哪些环节?128 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

5、我国宪法的特征表现在哪几方面?130——131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6、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133——136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

7、我国刑法的制度?148——149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它通过规范国家的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我国刑法确立了罪邢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8、我国民事诉讼制度?149

第六章: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154——155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障

2、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159——165

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

3、如何切实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和权威?如何成为法律的坚定维护者?167——169

推进依法执政提高立法质量严格规范公正执法提升司法公信力深入开

展法制宣传教育树立立法信仰引导他人尊重法律权威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七章:

1、有序的公共生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172

(1)、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础保障

(3)、有序的公共生活史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如何理解职业道德的五条基本要求?180——182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3、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有哪些?186 答: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

4、根据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187——190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在艰苦中锻炼时成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

5、简述爱情的本质和恋爱中的道德要求。192 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不能片面的或功利化对待恋爱、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6、结婚的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是什么?结婚的程序是什么?197 结婚的必备条件有三个:一是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二是必须达到法定年龄。三是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禁止结婚的条件:一是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血亲结婚,二是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人结婚

7、继承法的相关知识?如何分割遗产?199——200 法律范畴中的继承专指财产继承,即自然人死亡后,按照法定程序,把死者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即遗产)转移给他人所有的一种法律制度。在继承关系中,遗留财产的死者称为继承权同一顺序继承人平均分配遗产原则第一顺序继承人优先继承原则权利义务相互原则

第四篇:思修与法律2015修订版答案

1.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P2)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势。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培养优良学风。高度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勤奋、严谨、求是、创新”。2.大学生应该塑造怎样的崭新形象?(P6)

(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4)视野开阔,胸怀宽广(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3.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什么?(P8)

4.谈谈你对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内涵的理解(P9)

5.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6.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P12)

意义: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地成才之路;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方法: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3.注重联系实际;4.注重知行统一。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课后思考题

一、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意义。(P17)

1.正确的理想信念可以在成长成材中给大学生正确的导向作用。2.当遇到困难挫折时,给大学生以鼓舞和支持。

3.当身处优越环境时,它对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提醒作用。

4.它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总之,它提醒我们只有努力,端正自己的不好态度,才能创造我们幸福的生活。

二、谈谈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P21)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中的地位。(P23)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由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灵魂”贯穿于该体系的每个领域和层面,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完整严密的价值观念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阐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P29)

首先,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居于高层次,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个人理想居于低层次,并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只有自觉地顺应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本方向来进行选择和确立,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其次,个人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代表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它要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没有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积累,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个人理想又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违背,就失去了客观地依据,因此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五、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联系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与曲折性的认识。(P33)(一)人生当立志:“志向” 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确立一个目标和方向,二是以顽强的意志去追求它.可见,“志向”一方面是确立理想信念,就是“立志”,另一方面是要为理想的实现努力拼搏.(二)志向须崇高: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失去信念的理想是虚幻的,失去理想的信念是空泛的.理想与信念相结合,就是美好的想象与深刻的认同相结合,就是明确的目标与执著的态度相结合.(三)从现在做起 从身边事做起:理想束之高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大学生不仅要立志,立大志,更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为理想的实现踏踏实实地学习,踏踏实实地锻炼,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想要实现任何一种志向都必须脚踏实地的为之奋斗,不能空抱着雄心壮志去空想,一定要把握住今天,把握住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与其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幻想什么,不入在旭日东升时就投入工作”,立志高远为成功导航,然“始于足下”则为成功奠定基础,二者得兼方可所向披靡,成就大事。

六、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P29)

做为青年大学生,必须紧密团结,“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创造精神争取美好生活的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责任已一步步落到我们青年大学生身上。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国家好、民族好,我们每个人才会好;只有民族、国家实现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同样,只有每个人都拿出实干的精神和劲头,立足本职,干好自己的事情,像罗阳、林俊德、张丽莉等那样,在自己岗位上人人出彩,每个人活力都充分涌流,13亿个体共同编织的“中国梦”才够美丽,才更坚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中国梦,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人生如船,梦想如帆,年轻一代就是在追逐梦想的进程中而成熟。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时代成长起来的优秀群体,对青年学生而言,最实在的行动就是要刻苦学习、实现价值。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大学生,一定要用“中国梦”丰富自己的价值愿景;用爱国主义情怀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本领,只有这样,当自己毕业走入社会后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七、结合自身实际 谈谈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P35)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于我们来说也容易对这种情况产生困惑。在现实中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另一种偏向就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追求崇高的理想,仅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追求理想需要有执著的信念,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途径。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为实现既定的理想,要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P41)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除了汉族之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P4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P44)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它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要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这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里,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都会遭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4.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弘扬中国精神?(P49)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5.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P55)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增强国防观念,它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身体力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1.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有意义吗?为什么?(P66)

答:有意义。每个人活着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这是人生观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目的既是人行为活动的起点,也是全部过程的终点。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都讲实际的今天,更应该思考人的价值。因为人的价值是最实际的问题。我们在思考自我价值的时候要涉及到价值的标准和评价。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成为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这一观点已成为共识。

思考人生目的,以及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是任何时代的人们都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许多人讲“实际”,为了更好的应对整个社会对我们的考验和挑战,思考人生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和价值观是十分紧急并且有必要的。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P67)

答: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如果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相反,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人生须认真。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人生当务实。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态度,正确面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

人生应乐观。乐观积极的态度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炼意志,优化性格。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要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坚忍不拔的精神,充分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创造中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P77)

答: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4.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P80)答: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与道德良好等方面因素的整合与统一,这是对健康更为科学、系统、深刻的理解和阐述。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3)合理地调控情绪。在产生心理困惑时,首先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和生活中的烦恼要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交往各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P83)

答: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该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并能同时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和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6.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P87)

答:首先,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的发展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

其次,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夺自然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是人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所以,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现代化,一定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相关概念:世界观和人生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来体现的

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人生价值评价: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我与贡献社会相统一;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P91)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此外,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2.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P102)

3.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弘扬这些优良传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在什么重要意义?(P94)(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表现)4.联系实际,谈一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P11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践行正确的荣辱观能够增强个人作出正确道德选择的能力,使个人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激励,努力提升道德境界。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应深入领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5.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P108)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在公民道德实践中,各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功能和作用是互相渗透、交叉并行的。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涵盖各个领域,适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大学生是公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既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更应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

大学生应在三个重要环节上加强实践:一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二是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作出道德选择;三是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6.谈谈大学生应怎样树立诚信品质(P109)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课后思考题:

1.如何认识法律的历史发展?(P121)

人类有四种类型的法律: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 2.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P124)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经济建设方面、政治建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法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用: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P125)

3.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P130)(一)特征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诸如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都在宪法中做了明确规定。

2,在效应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一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二)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党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民主权原则。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3.人权保障原则。以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发展的重要标志。人权是指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自由,平等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4.法治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首先是以宪治国。同时规定一切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追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民主集中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原则。国际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4.如何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P137)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内容: 所谓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做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所谓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它表现为负有义务的公民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对这一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从法律关系上讲,二者是同时产生的,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没有义务,也就没有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从法律关系的主体来说,一方面,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又是义务的承担者。既没有脱离义务单独存在的权利,也没有可以摒弃权利而单独履行的义务。所以说,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定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另一方面,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也就是说,公民享有权利需要条件,这个条件的实现依靠义务来创造,如果不履行义务,那么权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公民能够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就根据公民所尽的义务确定;同样,公民的义务,也是根据它所享有的权利确定的。

(3)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得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地承担对国家和社会地责任,尽自己的义务。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条件。

(4)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必须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既要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在行使权利时,要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和他人权利的义务 5.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P144)(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 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 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 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性法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

宪法相关法 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民法商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的人身关系的你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法调整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行政法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开公正、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敢于、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

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职责,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植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给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它通过规范国家的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我国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诉讼法律制度是规范国家司法活动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法律程序制度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课后思考题

一、法治与人治、法制、德治的区别:

1.法治与人治:法治是指一种治国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人治是权力单一化的 状态,是一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等级森严的“线状”控权模式,会滋生“独权”和“专制”

2.法治与法制:法制只是强调形式意义的内容,法制的概念不包含价值;而法治既强调形式意义的内容又强调实

质意义的内容,法治包含了价值内涵,强调了人民主权

3.法治与德治:两者社会控制与治理国家的方式不同。德治更加依赖于统治者的道德水准,在德治中重要的是道德观,是人们各自的道德共同规范的行为领域。而法治则更加具有统一性和确定性。

二、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P154)

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观念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注意法治的核心和精髓,是我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知道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教训和吸收古今中外法治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彻底的人民性、系统的科学性、充分的开放性四个基本特征。

三、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法律至上 权力制约 人权保障 正当程序(P159)

四、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P167)

1、首先,明确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树立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树立法律权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树立法律权威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基础

2、其次,要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推进依法执政 提高立法质量 严格规范公正执法 提升司法公信力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做到全民知法守法

第七章 准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质

课后思考题:

一、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P173)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大学生应自觉做好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大学生应自觉做好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大学生应自觉做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大学生是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国家前进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民族的希望,所以应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好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二、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的作用(P175)(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一,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第二,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二)《集会游行示威法》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国家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三)《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四)《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树立怎么样的就业观(P188)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崇高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就业准备。

知识、能力、身体与心理、道德与法律 的职业素养都要做好准备。

2.调整就业观念

(1)避免集中在热门行业和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2)降低期望值,特别是从基层和一般行业做起。社会发展最终将走向利润平均化,地区差别也将逐渐缩小。(3)先就业再择业,不断调整战略,不要寄希望于一蹴而就。(4)抛弃“等”、“靠”“要”观念,勇于竞争,积极自主创业,不仅给自己机会,也为社会和他人创造就业机会。(5)树立远大理想,不要将人生目标定位于就业。3.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1)积极自主创业的思想准备(2)敢于创业的勇气(3)提高创业能力

四、如何认识恋爱中的道德要求(P192)

尊重人格平等,主要表现为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对方的平等,恋爱双方在相互关系上是平等的,都有给予爱,接受爱,拒绝爱的自由,放纵自己的情感或对对方给予束缚或强迫,都不符合道德要求。自觉承担责任,自愿的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的本质表现。

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往往是恋爱双方既相互爱慕,亲近,有举止得体,相互尊重,而绝不是在态度,举止,语言等方面粗俗和放纵。„„„„„„„„(共8)

五、道德与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特点与作用(P195)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家庭关系)的调整是普遍的,但各有不同。其中,道德是没有外在的强制力(国家的强制力),靠的是对人们内心的强制,羞耻感以及社会的舆论,但是它的调整是全方位的。法律靠的是国家的强制力,它的调整是个别的,因为法律规定的有限性。

六、谈谈如何加强个人品德与修养(P201)

关于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采取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关于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第五篇:思修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

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

道德应该是合于天理的行为规范。由于人类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动态规律,来主导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因此,随着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道德的标准即随之提高。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有些时代又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人类的道德有共通性。不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道德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一个尺度。一个人若违背社会道德,比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那么人们就会给他负面的评价,造成他没有好的名声,从而对他形成一种来自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约束他的行为。另一方面,对很多人来说,道德是个人良心的自觉遵守,无需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制约。人们对一个人的道德评判,主要来自于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行。所谓“有言者不必有德”,口头上标榜仁义道德的不必定真的有仁义道德,因此人们往往“听其言而观其行”然后作出评判。个人对道德的意见,对己对人,有宽容者,有苛求者。中国文化中多有提倡对自己严格、对他人宽恕的思想。子曰:“厚以责己,薄以责人。”韩愈:“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道德萦绕在人们心头一辈子,无论在何时,也无论何地,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它是人们心中的行为与思想的准则。凡是有孛道德的,正人君子必将把其抛弃。与它联系紧密,同在人们心中占有极大分量的就要属法律了,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一种公民必须遵守的规范与法则。法律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是用来维持国家正常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一种条文条列。

国家的正常秩序需要法律的强制性手段,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遗留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不容忽视的。道德教会公民以责任,让人明白做人的高尚境界。从而促进人们奋发向上,努力的学习,认真的工作,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道德、遵守道德、乃至于发展道德。道德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先贤提倡知书达礼、德业深然。现代社会亦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此可见,道德不容忽视,我们应大力发展自身的道德水平。

道德是人类的财富,是文化的精华,是伟大人类繁衍与生生不息的凭仗。除了道德,法律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就必须遵守这个世界的法律。什么是法律呢,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由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宪法、法律(就狭义而言)、法令、行政法规、条例、规章、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法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 它以规定人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调整人们的行为, 其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一些观点认为,法律是阶级社会中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伴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也会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消亡而自行消亡。

柏拉图认为,对于有意志的公民来讲,法律的统治并不具有强迫性,而是体现了国家的良善愿望。他认为:“如果法律能完全导致至善或至少是能部分地达到这样的目的,这些法律我们都应该执行。”对公民的教育也是要引导他们执行和遵守法律;法律必须拥有权威,国家官员的权力必须受到约束,所谓良法必须由良吏来执行。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法律是政治上的正义,是世所公认的公正不偏的权衡标准,是理性的体现,又是一个合同式的契约。法律的特性包括:(1)公正性:法律是正义的体现,它对一切人,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平等的;(2)可变性,法律应该允许变革,当然这咱变革须要慎重;(3)必须遵守性。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人人都必须遵守它。

现代国家,没有法律不行,没有政策也不行。在我国,党的领导是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二卷,第273页)现在,我国正在稳步推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因此,处理好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第一,法的制定和实施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党的领导作用实现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制定和实施政策,以指导国家的活动;而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制定和执行各项法律,以实现国家职能。所以,制定和实施法律就必须以党的政策为指导,这也是在国家活动中坚持党的领导的体现。我们现在制定的法律,都体现着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其他有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或者说是经过法定程序把党的政策条文化、具体化。第二,政策和法律的实施相互促进。政策上升为法律之后,就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而得到有力地推行;法律以政策为指导,就能从政策对实践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对广大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中获得力量,从而使法律得到人民衷心的拥护。第三,政策和法律互相制约。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民主与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9页)的指示,逐步改变了过去主要靠政策办事的作法;确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提出了“党领导国家事务的基本方式是: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把重大决策与立法结合起来”;党中央和全国人大都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认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所以,党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党领导国家事务的活动,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之内。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党也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否则,就难以树立法律的权威,也难以切实推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道德和法律是国家是人民不可缺少的共同体,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法律与道德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人们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用德法并治的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它们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且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们可以知道,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道德与法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15〕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

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

道德应该是合于天理的行为规范。由于人类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动态规律,来主导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因此,随着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道德的标准即随之提高。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有些时代又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人类的道德有共通性。不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道德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一个尺度。一个人若违背社会道德,比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那么人们就会给他负面的评价,造成他没有好的名声,从而对他形成一种来自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约束他的行为。另一方面,对很多人来说,道德是个人良心的自觉遵守,无需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制约。人们对一个人的道德评判,主要来自于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行。所谓“有言者不必有德”,口头上标榜仁义道德的不必定真的有仁义道德,因此人们往往“听其言而观其行”然后作出评判。个人对道德的意见,对己对人,有宽容者,有苛求者。中国文化中多有提倡对自己严格、对他人宽恕的思想。子曰:“厚以责己,薄以责人。”韩愈:“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道德萦绕在人们心头一辈子,无论在何时,也无论何地,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它是人们心中的行为与思想的准则。凡是有孛道德的,正人君子必将把其抛弃。与它联系紧密,同在人们心中占有极大分量的就要属法律了,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一种公民必须遵守的规范与法则。法律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是用来维持国家正常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一种条文条列。

国家的正常秩序需要法律的强制性手段,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遗留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不容忽视的。道德教会公民以责任,让人明白做人的高尚境界。从而促进人们奋发向上,努力的学习,认真的工作,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道德、遵守道德、乃至于发展道德。道德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先贤提倡知书达礼、德业深然。现代社会亦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此可见,道德不容忽视,我们应大力发展自身的道德水平。

道德是人类的财富,是文化的精华,是伟大人类繁衍与生生不息的凭仗。除了道德,法律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就必须遵守这个世界的法律。什么是法律呢,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由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宪法、法律(就狭义而言)、法令、行政法规、条例、规章、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法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 它以规定人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调整人们的行为, 其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一些观点认为,法律是阶级社会中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伴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也会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消亡而自行消亡。

柏拉图认为,对于有意志的公民来讲,法律的统治并不具有强迫性,而是体现了国家的良善愿望。他认为:“如果法律能完全导致至善或至少是能部分地达到这样的目的,这些法律我们都应该执行。”对公民的教育也是要引导他们执行和遵守法律;法律必须拥有权威,国家官员的权力必须受到约束,所谓良法必须由良吏来执行。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法律是政治上的正义,是世所公认的公正不偏的权衡标准,是理性的体现,又是一个合同式的契约。法律的特性包括:(1)公正性:法律是正义的体现,它对一切人,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平等的;(2)可变性,法律应该允许变革,当然这咱变革须要慎重;(3)必须遵守性。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人人都必须遵守它。

现代国家,没有法律不行,没有政策也不行。在我国,党的领导是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二卷,第273页)现在,我国正在稳步推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因此,处理好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第一,法的制定和实施要以党的政策为指导。党的领导作用实现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制定和实施政策,以指导国家的活动;而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制定和执行各项法律,以实现国家职能。所以,制定和实施法律就必须以党的政策为指导,这也是在国家活动中坚持党的领导的体现。我们现在制定的法律,都体现着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其他有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或者说是经过法定程序把党的政策条文化、具体化。第二,政策和法律的实施相互促进。政策上升为法律之后,就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而得到有力地推行;法律以政策为指导,就能从政策对实践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对广大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中获得力量,从而使法律得到人民衷心的拥护。第三,政策和法律互相制约。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民主与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9页)的指示,逐步改变了过去主要靠政策办事的作法;确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提出了“党领导国家事务的基本方式是: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把重大决策与立法结合起来”;党中央和全国人大都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认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所以,党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党领导国家事务的活动,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之内。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党也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否则,就难以树立法律的权威,也难以切实推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道德和法律是国家是人民不可缺少的共同体,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法律与道德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人们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用德法并治的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它们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且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们可以知道,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道德与法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15〕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下载思修与法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修与法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修与法律》教学与考试要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各章教学与考试要点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1、大学生活的特点;2、新的学习理念;3、大学生的成才目标;4、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思修与法律基础》教学思考(★)

    泉泉州州师师范范学学院院软软件件学学院院 《《思思想想道道德德修修养养与与法法律律基基础础》》课课程程论论文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院(系):网路工程系 专业:网络......

    思修论文之法律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展开研究,对影响大学生法律......

    思修论文_思想道德修养论文__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 》论文 德才如何才能兼备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时代的转折点上,承载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可以说我们即将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思修与法律基础第六章第一节讲课稿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08年对我们中国来说是悲喜交加的一年,喜的是我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悲的是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举国陷入了悲痛之中。而悲上之悲的是在地震时......

    思修论文_思想道德修养论文__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doc(模版)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读书报告 深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读书报告 德才如何才能兼备 ?这是当代大学生,甚至当代社会青年都在考虑的一个问......

    12幼教思修与法律期末论文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查 一、参考内容(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题目自拟) 1、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理性爱国? 2、从本·沙哈尔博士火爆全球的......

    教师教育学院思修与法律基础复习提纲

    教师教育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函授复习提纲 1.八荣八耻的内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