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一年,意存一生

时间:2019-05-13 07:3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支教一年,意存一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支教一年,意存一生》。

第一篇:支教一年,意存一生

支教一年

意存一生

——都江堰市赴雅江支教教师姚兵支教工作汇报

在四川省支援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年计划的最后一年,我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光荣的支教教师在雅江藏区工作了一年。“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回想自己当初一腔热血,带着都江堰市教育局领导的谆谆嘱托,告别不满周岁的儿子和妻子恋恋不舍的眼神,怀着一颗忐忑不安、一份期待迫切的心理来到美丽雅江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年来,我时刻牢记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对支教教师的重托,为了雅江教育的发展和藏区学生的成长,我认真践行支教誓言、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性开展各项支教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支教任务。这段经历在我的人生课本上,如一副清雅的水墨,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让人永远回味悠长。

一、牢记责任,攻坚克难

在雅江藏区,工作条件与环境异常艰苦,唯有经历才能切身体会。短短一年的支教工作和生活,让我感受到了以前二十多年从未感受的艰苦和困难。面对这些从未经历过的困难,我时刻牢记肩上的重任,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把这些当成对我意志和能力的考验,直面困难,克服困难,从未轻言放弃。回想:都江堰到雅江,十多小时的车程,遥远的路途,崎岖危险的山路,四千多米的大山,高寒的气候,我坚持下来了;甲流肆虐雅江的冬季,雅中疫情爆发,确诊患者10例,许多不适反应也在侵扰着我的身体,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压力,我牢记身上的责任,不言放弃,白天上课,晚上输液,我努力坚守在一线;当雅江藏区发生“12.6”不稳定

事件,我没有被危险吓倒,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积极和藏族老师、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真诚相待,和睦相处,我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信任„„

二、奉献丹心,积极工作

在雅江,看到藏区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才明白了“责任”二字的真正涵义。我只能拼命地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做好一些实事,才能真正对得起“都江堰市支教教师”这样一个神圣光荣的身份。

1、由于民族地区师资严重缺乏,我一到学校即任教雅江中学初一语文、初二语文、并配合学校开展学生活动等工作,任务比较重。雅江中学这些学生虽已是初中学生,但语文底子很薄,基础太差,许多相当于小学四、五年级的水平,有的牧区学生更是连汉字都不识几个。去年我刚接手时,我任教的这几个班学生语文成绩均分不到30分(总分150分),及格寥寥无几,上课很吃力。我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不断探索和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寄宿生,但学校除高

三、初三外从不组织晚自习。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常常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义务给学生补课,从小学知识一直补到初中知识。经过努力,在今年的期末考试中,我所教班级班班都有近二十几个学生及格,班级语文平均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除了搞好教学工作,我还发挥我组织学生活动方面的特长,在开展校园活动方面积极为雅江中学出谋划策。一年来,我和学校领导一起策划并组织了雅江中学体育周活动、演讲比赛、书画比赛、舞蹈汇演等。而且还积极与内地联系,专门在雅江中学设立了“雅江中学德育活动基金”。凡是雅江中学每开展一次活动,该基金都会支付一笔经费进行赞助,而且会长期赞助下

去。弥补了雅江中学开展学生活动的经费问题,提高了学生组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给学校增添了无限生机,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在雅江中学,有很多农牧民孩子家庭非常困难,但仍然坚持学习,特别是在高中阶段这部分学生特别多。我得知这个情况后,积极联系多方努力,主动发起了捐助活动。今年5月,我在雅江中学设立了“雅江中学贫困学生支助基金”。该基金将长期支助雅江中学特困家庭学生,首批基金5000元,已经支助10名学生的生活费用。计划今后每年将支助20名特困生完成学业。

4、来到雅江中学后,我发现老师们每次上教研课都是一只粉笔、一本书,根本没有什么现代化教学设备。为了提升雅江中学教研课质量,我通过多方努力为雅江中学争取捐赠了价值近3万余元的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套移动投影设备。现在,老师们每次上课都抢着用设备,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技能。

三、奋斗不已,当好使者

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我深深知道,单纯搞好自己的教学,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单纯为受援学校、学生做一些实事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当好一名使者,一名都江堰与雅江两地间教育思想文化交流与沟通的使者,不光为雅江,也为都江堰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虽然支教工作已经结束,但我与雅江中学的这份情谊是天长地久的。我已与雅中领导约好,有好的教育教学材料、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案例试题,会及时与他们探讨、分享,做到“人走茶不凉”。

回顾一年来忙碌、充实的支教生活,感慨万千。支教工作给我带来的思想和精神的洗礼使我受益终身。我会把雅江师生们在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不屈,坚持不懈地工作和学习的崇高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带着这种精神踏实工作、努力进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为都江堰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一○年七月十二日

姚 兵 简 历

姚兵,男,30岁,2001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任都江堰市七一青城山学校德育副主任。

2001年9月——2006年4月,任青城九年制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2006年5月——2006年8月,任青城九年制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主管小学段德育工作,分管小学日常工作;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2006年9月——2009年8月,任青城九年制学校德育办副主任,主管全校德育工作,分管初中日常工作;担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

2009年9月至今,任七一青城山学校德育办副主任;担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

其间:2006年4月——2006年12月在都江堰市教育系统第七届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09年10月——2010年7月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中学支教。

第二篇:一年支教,换取一生回忆

一年支教,换取一生回忆

作为一名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当我们放下对母校的留恋和不舍,来到服务地时,慢慢地我们发现我们需要锻炼和学习的还很多,在这里需要我们做的也很多很多......如今,我们暂别母校兰大,带着母校的期待,承载着百年兰大的精神和荣耀,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实践中正在兑现“用一年不长的事件,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的承诺。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暂别,母校兰大

四年前,我从东北黑土地,来到了西北黄土高原,走进了黄河母亲的怀抱。来到了雄踞西北,国际知名的兰州大学学习。

四年里,在兰大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师恩浩荡。天山堂、杏林楼里,老师们谆谆教诲,犹如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勤博楼里、实验室中,老师们对我们耳提面命,让我们感到学术的严谨。

四年里,我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兰大的精神,那就是“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后一千年不朽”的勤奋、求实、进取的胡杨精神,那就是“扎根西部、心忧天下”的社会抱负,“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直面清贫、乐于奉献;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人格风范,“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治学风范,“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勇于创新,独树一帜”的时代精神。四年后,在兰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加入了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现正在甘肃省XX州XX县回民第一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义务支教活动。结束后,将返回母校攻读硕士学位。母校兰大,给了我太多太多,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也不知从何说起,现在要做的只有,暂别母校,在临夏州XX县这个需要自己的地方去服务当地,锻炼自己,锤炼意志,增长才干。我们一定承载着百年兰大的精神和荣耀,为母校增光,回报母校的培养和教育。这一年,注定终身难忘

8月初,我们出征了,在图书馆前,校团委副书记马树超老师为我们送行,并对我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母校的期望,师长的嘱托我们牢牢记在心上。至此,我们的支教生活真正拉开了序幕,一年支教生活正式开启了征程。从兰州到广河,从省会城市到民族自治县,一路上看着窗外的景色,我一直在思考,这一年我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这一年我们究竟能带来什么,这一年我们怎么样才能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更难忘......其实来这里之前,我对我们的支教生活进行过无数次的憧憬和期待,对支教生活进行了无数次的设想和准备,无论是在内心还是在实际中都做了或多或少的准备,可事情往往都是这样,等真正发生了之后,我们会发现很多设想和准备完全是多余的。

来到这里之后,条件比我们想象的好很多,领导、老师对我们极为热情,加之调皮可爱的同学们,这里的一切都让我们觉得很温馨、很幸福。诚然也很有压力,接下来,我们在不断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涯中开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同学交流,钻研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真正开始了一名支教老师的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尽快地去适应新环境,通过这一段的工作和生活,我们逐渐去适应这里的工作环境、民族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气候条件等,由不适应到慢慢适应,由不习惯到慢慢习惯,我们已渐渐进入了角色,真正成为了广河一中的一员,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在这里,我们也度过了人生当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师节,突然感觉到支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也注定成为我终生难忘的经历。

这一年,我们在做好支教工作的基础上,还将根据服务地实际,依托社会资源和母校资源、和“两个共同”和“团建促进”政策优势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服务地发展。目前正在计划和酝酿以及开始实施中,真心希望能通过我们的绵薄之力为服务地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这一年的支教生活终生难忘,永远值得回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非常有意义,将自己的青春之花绽放在这三尺讲台上,绽放在这神圣的岗位上,绽放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上。

我们的青春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回想当初自己选择支教团,承担着来自家庭的阻力、朋友的不解,自己也曾经动摇过,后来也不知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让我坚持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研究生支教团,现在看自己能加入到研究生支教团这个队伍,能走进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个大家庭是幸运的,无怨无悔。这一年注定会给我的人生增添很多色彩,这一年也注定会让我收获很多。“用一年不长的事件,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一年,我们在路上。

第三篇:一年支教,换取一生回忆

点滴奉献,铸就爱心。志愿者们去贫困地区进行支教,充分的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高尚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以下是由

作为一名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当我们放下对母校的留恋和不舍,来到服务地时,慢慢地我们发现我们需要锻炼和学习的还很多,在这里需要我们做的也很多很多......

如今,我们暂别母校兰大,带着母校的期待,承载着百年兰大的精神和荣耀,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实践中正在兑现“用一年不长的事件,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的承诺。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暂别,母校兰大

四年前,我从东北黑土地,来到了西北黄土高原,走进了黄河母亲的怀抱。来到了雄踞西北,国际知名的兰州大学学习。

四年里,在兰大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师恩浩荡。天山堂、杏林楼里,老师们谆谆教诲,犹如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勤博楼里、实验室中,老师们对我们耳提面命,让我们感到学术的严谨。

四年里,我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兰大的精神,那就是“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后一千年不朽”的勤奋、求实、进取的胡杨精神,那就是“扎根西部、心忧天下”的社会抱负,“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直面清贫、乐于奉献;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人格风范,“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治学风范,“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勇于创新,独树一帜”的时代精神。

四年后,在兰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加入了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现正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回民第一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义务支教活动。结束后,将返回母校攻读硕士学位。

母校兰大,给了我太多太多,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也不知从何说起,现在要做的只有,暂别母校,在临夏州广河县这个需要自己的地方去服务当地,锻炼自己,锤炼意志,增长才干。我们一定承载着百年兰大的精神和荣耀,为母校增光,回报母校的培养和教育。

这一年,注定终身难忘

8月初,我们出征了,在图书馆前,校团委副书记马树超老师为我们送行,并对我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母校的期望,师长的嘱托我们牢牢记在心上。至此,我们的支教生活真正拉开了序幕,一年支教生活正式开启了征程。从兰州到广河,从省会城市到民族自治县,一路上看着窗外的景色,我一直在思考,这一年我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这一年我们究竟能带来什么,这一年我们怎么样才能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更难忘......

其实来这里之前,我对我们的支教生活进行过无数次的憧憬和期待,对支教生活进行了无数次的设想和准备,无论是在内心还是在实际中都做了或多或少的准备,可事情往往都是这样,等真正发生了之后,我们会发现很多设想和准备完全是多余的。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来到这里之后,条件比我们想象的好很多,领导、老师对我们极为热情,加之调皮可爱的同学们,这里的一切都让我们觉得很温馨、很幸福。诚然也很有压力,接下来,我们在不断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涯中开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同学交流,钻研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真正开始了一名支教老师的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尽快地去适应新环境,通过这一段的工作和生活,我们逐渐去适应这里的工作环境、民族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气候条件等,由不适应到慢慢适应,由不习惯到慢慢习惯,我们已渐渐进入了角色,真正成为了广河一中的一员,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在这里,我们也度过了人生当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师节,突然感觉到支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也注定成为我终生难忘的经历。

这一年,我们在做好支教工作的基础上,还将根据服务地实际,依托社会资源和母校资源、和“两个共同”和“团建促进”政策优势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服务地发展。目前正在计划和酝酿以及开始实施中,真心希望能通过我们的绵薄之力为服务地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这一年的支教生活终生难忘,永远值得回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非常有意义,将自己的青春之花绽放在这三尺讲台上,绽放在这神圣的岗位上,绽放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上。

我们的青春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回想当初自己选择支教团,承担着来自家庭的阻力、朋友的不解,自己也曾经动摇过,后来也不知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让我坚持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研究生支教团,现在看自己能加入到研究生支教团这个队伍,能走进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个大家庭是幸运的,无怨无悔。这一年注定会给我的人生增添很多色彩,这一年也注定会让我收获很多。“用一年不长的事件,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一年,我们在路上。

第四篇:一年的支教 一生的财富——支教工作总结

一年的支教,一生的财富

-------支教工作总结

在这荷香四溢的季节,赴双峰学校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在这一年中,我体会着工作环境的调整与角色的转换,领悟着支教的快乐和人生价值的美好。支教的经历在我心里是一道不可磨灭的美丽记记,也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用认真工作来感谢领导关心。

支教一年中,一小的领导和双峰的领导对我们支教的两位老师非常关心,多次询问我们的工作,了解我们的需求。我衷心谢谢各位领导!开学时,教导处邓主任说我的课节较多,问我有什么意见。我想都没想就说:“学校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一年中,我完成了公开课,评课、指导学生作文等多项任务。有次领导安排写“我为江西教育改革献一策”征文,这事对我来说难度很大。但是我还是接下了任务并加班学习,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完成了这项任务。

二、用真心和同事相处。

在学校,我利用茶余饭后或工作之余与老师们,聊天、叙叙家常。谈论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琐事。平时,我进出宜丰总会帮同事带个东西出去或买东西进去。

工作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配合同事们。学校要举行元旦文艺演出,我帮班主任选好内容,在网上下好音乐,和班主任带着学生一起排练。学生要参加讲故事比赛,班主任请我帮指导。我二话没说,利用中午时间辅导学生。同班教学美术的胡老师生病请了长假,学校安排不了代课,我主动把她的课代了。同事龚老师、陈老师对电脑感兴趣,我利用休息时间教同事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如何上网下资料。青年教师胡婷参加县安全说课,我一字一句和她修改说课稿。李老师不会从电脑中输出艺术字,我耐心地教了一个多小时。谢老师想搞课题研究却不知从何下笔,我把自己的课题资料拿给她分享,教她选题、搜集资料、完成立项申请书表„„同事们拿出酸萝外、笋干、洋芋片等山里人的特产传递他们的热情与谢意。我想,真心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

三、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成绩。

1、全面了解班上每一位学生,针对实际进行因材施教。

古人云“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上学的第一天我就走进我所执教的班级,全面了解每位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学生成绩好的好,差就差到了极点,有两个学生的分数是个位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成绩悬殊实在是太大了。

2、努力转变学困生,做到“三优”。

我任教的班上六十分左右的学生很多,转化学困生是工作重中之重。我通过“三优”努力转变这种局面。

①课堂发言优先。多数学困生不喜欢举手发言,其实有时也是没有机会轮到他们发言,久而久之,对上课所学的内容毫无兴趣,成为课堂学习的陪客。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让学困生发言。

②课堂板演优先。学困生一般都会害怕到黑板上板演。而我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偏偏选一些学困生到黑板上板演。主要是一些难度不高的例题、配套例题的练一练以及练习中的基本题。

③巡视指导优先。当学生独立解题和课堂练习时,我总会有目的地巡视,我的主要巡视对象就是那些学困生。

而且,双峰学校学生中午一点到校,课后辅导的时间就很多了。我制定辅导计划,一天两人。经过一年的努力,以前三十多分的郭兵现在可以得七十分了。

3、学生语感受差,大力鼓励阅读。

针对学生课外知识面狭窄,语感较差这一实际情况,我联系了一小二一班的班主任李老师,和他们结对子。他们为双峰二年级的学生捐书七十多本,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我还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目,从自己家里带书借给学生看,帮助学生增强课外知识储备量。现在,学生们的阅读热情教很高,有些学生下课了都不舍得把书放下。

四、用虚心请教来提高自己

在支教的工作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要随时随地的向其他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和学习,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认真学习老师们在教学中积累的一些宝贵经验,更学习他们那种爱岗敬业、诲人不倦、不怕苦、不怕累、兢兢业业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敬业精神。双峰学校的老师特别能吃苦。早上,老师们六点多到校,带着学生做早操,读书,打扫卫生。中午,学生要求一点到校,老师们自觉地到校照看。晚上,老师辅导完晚自习后还要带着孩子们入寝。他们的一言一行,时常提醒着我检讨自己。在向老师学习的同时,我还注意向学生学习,使得教与学相得益彰。我深知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不应脱离“学生”这个主体而谈教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感受,经常向他们寻问情况,学生给我反馈的意见和要求使我能更合理的安排教学任务、高速教学计划。通过向学生学习,我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现问题,从而能更好的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支教的日子,和同学们同学习、同劳动,充实而有意义;和教师们一起探讨教育,快乐而富有情趣。在支教的这段日子里,我把自己的教育经验带到双峰学校,促进教育的友好交流与均衡发展,在相互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会在自己的身后传播下一路希望的火种!

第五篇:支教一年

张振东:青海一年

在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之际,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那些曾经的点滴和感悟,促使我再次认真思考这不平凡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留给我的东西。

一、大通民中支教之生活篇

当我们风尘仆仆地抵达西宁火车站,提着大包小包下车时,一束高原特有的阳光便晃的我睁不开眼睛。初来乍到,有一点轻微的高原反应,不过没有大碍,很快就适应了。在从西宁去学校的路上,我一路贪婪地欣赏着路边的景色。青海的景色主要是色彩的缤纷灿烂,各种农作物和不知名的花花草草交相辉映,层层叠叠,视觉上是一个极大的享受。再加上人为开发较少,环境没有受到太大污染,基本上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风貌。我支教的学校民族中学坐落在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脚下,学校占地面积不小,绿化也不错,虽然中午的太阳很毒,但一早一晚很凉快,确切地说是很冷。当时正值秋收时节,天也格外的高,格外的蓝,颇有些天高云淡的意味。

民中是一所完全中学,所谓完全中学就是指初中和高中同校。整个东峡镇以及部分周边乡镇的适龄孩子基本都在这里上学,但教学楼很破旧,显得很拥挤。这里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是农村的,个别小孩要步行三四个小时上学。虽然学校提供了住校,但还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那些离家近一些的孩子(相对而言的,步行两个小时以内都算是近的了)不得不每天步行上下学。让我觉得欣慰的是,这里孩子的家庭条件没有我之前预想的那么差,也就是说,因为教不起学费而辍学的不太多。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地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之前是不收学费的,另一方面,高中阶段来自外界的资助也不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没有那么低。但是,这仅仅说明他们上得起学,而不是上的好学,就好比生存和生活的差别一样。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学校里有食堂,但是一年四季只有一种叫做面片的食物(就是把面揪成片,再加上菜瓜、青菜以及少量的肉熬成一锅)。这种食物的优点是绝对能吃饱,但是没营养。即使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谁能忍受一年到头只吃这个呢?孩子们的脸蛋上无一例外是高原红,皮肤也因为常年的阳光暴晒而变成深色。学校里老师不少,基本上都住在县里,每天早晚有班车来回接送。老师们都很热情,对我们很照顾。以前也有北大来民中支教的志愿者,他们对我们这个群体很熟悉,也早已接纳了我们。

介绍完背景该介绍主角了。我们青海团一行五人,其中三个在县城里的六中,我和杨天虎在民中,因此我们每次到县城去找他们的时候都要戏称自己是农民进城。实际上我们在的地方不是农村,是东峡镇政府所在地,但是这里和农村没有太大区别。如上所述,教师食堂也只有面片,我们俩便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做米饭做菜之类的。作为两个二十几年来从不做饭的资深宅男,我们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由于肉的质量和我们的烹饪水平限制,我们的主菜仅限于西红柿、鸡蛋、土豆、茄子之类的青菜。偶尔去镇上的饭店改善下伙食,但每次我都有这样的感慨:我为什么不拿一本书出来呢?这样在无聊而漫长的等待中也有点事情干啊。哪怕我们只是要了两碗面片,也要等上至少半小时,再要几个菜那就更是暗无天日地等待了。而且,要不是你去主动找服务员要菜单或者点菜,你坐到打烊他也不会理你的。说完吃的说住的,我们俩那个屋就如同水帘洞般,推门进屋便有一股湿气迎面袭来。本来有个电暖器,可是屋里线路老化,一开就有糊味。本以为这里阳光明媚,紫外线强,平时可以晒晒被子,可来的这些天没有一天不下雨的,少则几分钟,多则几小时。这里的早晚温差很大,白天的太阳能够晒的你暴皮,但每天早晨基本上都是被冻醒的。

虽然生活有些不便,但总体上说比我们预期的好多了。至少能上网,能买到肉和菜,镇上还有一个澡堂(感觉只有我们俩平时去),周围景色也很美,学校附近还有一个广惠寺,是一座很有名的佛教寺院。不过,相比于平时的生活,如何当好老师是我更为关注的问题。刚来的时候,学校让我教初中和高中六个班的地理,每周16个以上课时。刚上了没几天的课,学校又调整了,我只教高二一个班的语文,另外兼任七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剩下的时间都要在校办公室坐班。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竟然一点都不紧张,甚至精确地把握住了下课的时间,连我都要暗暗佩服自己了。时间长了,上课变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我深刻地感觉到一节课四十分钟是多么的短。上了一段时间课后,我对这里孩子的认识有了新的改观。虽然这所学校的高考成绩惨不忍睹,但是这些孩子和我自己当年读书一样,都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奈何因为家庭的原因、学校软硬件条件的匮乏和普遍不愿学习的风气,很多人在挣扎过后慢慢地沉沦了沉默了。看到这种情景,我的心里有了一丝使命感和责任感。虽然我在学业上不一定能让他们有多少的进步,但我至少要让她们保留有一丝前进的希望,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的动力。

二、民中支教笔记之教学篇

刚开学的时候,学校安排我教七年级三个班和高一三个班的地理,还让我担任七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因为是文科生,我的地理还是有点底子的。刚开始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后来我用来很长一段时间才适应从一节课两个小时到四十五分钟的转变。在地理课上,我按部就班地根据书上的内容讲给他们,偶尔穿插一点我知道的书上没有的天文知识。我感到最大的困难是互动,因为无论是七年级还是在高一,有一个我无法逾越的障碍--他们的青海话我听不懂,他们的普通话又太糟糕,所以每节课都变成了我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他们在下面云里雾里的听,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听懂了,因为我无法通过提问来检验,让我郁闷不已。

就这样过了两个礼拜,学校对部分任课老师进行了调整,我被安排教高二二班的语文,不再担任地理教学任务,自此我的主业便成了教高二语文。这是个平行班,接近六十个学生,很多学生上一届的小溪和弓建师姐、鹏杰师兄都教过,所以实际上他们对我们支教志愿者很熟,我们对他们却一无所知。虽然时间很短,可是我对他们的认识有了好几次大的起伏。我的教学思路是,一切以高考为最终目标,通过自己高中和高考的经验,我略讲书本上的内容,重点要求背诵(因为这册书基本上都是古诗词,我还希望他们能养成勤于背诵的习惯,不仅仅在语文这一科)以及基础知识的积累(生字、拼音、成语、病句等)。因为几乎每一课都有要求背诵的内容,为了督促他们,我时不时搞一些小测试,考一些背诵的文章和诗词。我本以为这些都是小菜一碟,况且我不止考一次同样的内容,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群孩子背的一塌糊涂,连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没办法,我后来只能通过罚抄写、到办公室背诵的办法逼他们,才算稍微有点改观。然而,这种强迫式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我的初衷,可是在这里,这是唯一可行的教学方式,我无奈地想这就是西部的实际情况吧?

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手段和教学纪律的维持。在东部地区,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点名批评你,哪怕是不温不火,相信都会对被批评的同学造成很大的触动,进而改正自己的问题。但是在这里,批评根本就无济于事,甚至连皮肉之苦都是家常便饭。不管男生女生,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批评他们,根本起不到一星半点的作用。我分开说男生和女生的问题。在一次课堂测试的时候,我发现全班有二十多个学生把我要默写的内容提前写在本子上,见此情景,我哪里按得住怒火,把这二十多个人全都赶到教室外,然后用了整整两节课把他们每个人都骂了一遍。本以为这番雷霆暴雨后他们会收敛一些,谁知第二天测试还是有好几个男生一个字都不会写。

相比男生,处理女生就棘手的多。女生连批评都得掂量着,因为很多时候我刚要发火下面的女生就哭成一片了,让我不得不生生的把话咽回去。可实际上,女生是问题出的最多的。我不能说这里的孩子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自卑,自卑又造成了自弃,尤其是女生,结果就是很多时候一个最最简单的背诵他们都背不下来,理由还理直气壮:老师,我脑子笨,真是让我连撞墙的心都有了。所以对他们我真的是无计可施,只能心平气和一遍又一遍给他们灌输这样的观念:别灰心,你行的。我觉得我不变成周星驰也得变成唐僧,整天唠唠叨叨。有一次小小地测试了一下学过的所有古文,荣登我们班“状元”和“榜眼”--倒数的--就是两个女生。望着卷子上那刺眼的红字,再看着她们俩无辜的眼神。现在看来,我最开始不应该对他们寄予如此高的希望,这是脱离这里实际的。

在这里教书的感觉就如同一个身体强壮的人在打一团棉花,纵然你一身力气,奈何对方软绵绵,根本没有反应。

有一次,学校让我和杨老师给高三的学生讲讲学习方法,也就第一次和他们有了接触。三个班的学生挤在一个小教室里,眼里却充满了迷茫和困惑。我和杨老师精心准备了PPT和内容,本以为能对他们有点触动,可是就如同一颗小石子掉进了大河里,除了一点涟漪再无任何反应,让我们俩郁闷不已。后面的提问环节,一个人都没有站起来提问。原本我们以为没有问题,可一说可以写纸条时,几乎所有人齐刷刷低头开始写,我们俩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解释。虽然这短短的接触,可高三的学生和全校的其他学生一样,连最基本的信心都没有。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考好算赚的,考不好算正常发挥,这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

这半个月我给八年级一个英语老师代课。以前就听说这个学校的英语特别差,可没想到差到这种地步。一个最简单的比较级造句,在重复了无数次之后,依然是一窍不通。叫学生起来造句,干张嘴不说话,一问,不会读。这一幕让我迅速想起了赵本山的小品《牛大叔提干》,赵本山拿个稿子“啊”了半天不说话,秘书一问,原来不认字。更有甚者,我看到一个学生的书上写了三个汉字“富软德”,再一看旁边,“friend”。我只能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以上便是我接触的民中教学现状。有时我也在想这种情况造成的原因,想来想去,可能最重要的是观念,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观念。学校里的孩子都是农村的,还是不富裕的西部农村,因此家长的观念很落后,孩子读书远没有种田和打工重要。而在这种家庭和周围的氛围下,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退学对他们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

三、民中支教笔记之家访篇

在青海一段时间后,我的生活慢慢地步入了正轨,确切地说,步入了一个普通的高中老师的正轨:每天上课、批改作业、值班、看书、做饭、上网。有好多时候我都不知不觉的以为自己就是这个学校的一员。只是在偶尔梦魇的时候,会突然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思绪会回到一年前甚至几年前,梦醒那刻,环顾一下这一年生活的小屋,竟也会有一种充实感和踏实感。

只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这五个人终究是过客,在短暂的一年后,还会回到曾经的以及以后的生活圈子,做一名学生,在北京这个充满诱惑的城市里打拼。我现在就在设想,在今后的日子里,会不会偶尔有这样的时候,梦回青海,回到这片我们曾经试图改变、洒下汗水的地方。

是为题记。

生活和教学方面我都已经说过了,那我分享一下我和杨老师在十一期间家访的见闻和感受吧。

说来惭愧,整整八天假,基本哪里都没去。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我们俩都是很宅的人,没有动力出去玩。可这么长的时间也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所以我们俩想还是家访去吧。

第一个去的是一个高三女生的家,就在学校所在的那个村子里,很近。但是十一期间正是农忙时节,他们家的人都赶着上地干活,所以我们俩必须得早晨八点前到他家,这可苦了那么能睡懒觉的我们俩。其实主要原因不仅仅如此,关键在于这里的早晨太冷了,我们穿的那点衣服跟纸糊的一样。我们俩冻得瑟瑟发抖。到了那个学生家,我第一反应是这家很好啊,房子很新,可是后来聊天中才发现,看似崭新的房子,实际上只是在原有的泥胚房的基础上抹了一层白灰,然后铺上了地板而已。这个孩子是学理科的,成绩在民中还算好,但是放在全县来看就差了些。孩子的母亲有关节炎,不能干重活,她还有一个正在读职高的弟弟。后来据我们了解,她家的情况在这里属于典型情况:至少两个孩子,耕地较少,主要收入是父亲在农闲时在周围打工,而且父母离异或者身体不好的居多。

后来的一个下午去了和学校所在的东峡镇毗邻的一个乡--桦林乡。我们俩在公路边下了车后,步行了两三公里到了一个高二男生的家。我们到的时候,正好赶上他正在给他家盖的房子帮忙,浑身上下都是水泥。孩子的爸爸很拘谨,话也不多,一直在给我们倒水。我们进了他家之前的房子,才发现墙边是一米来长的裂缝,已经是严重的危房了,必须得重新盖房子。好在他家是村里的低保户,政府补贴了一半大概两万块钱,不过据说他们村里还有很多和他家类似的情况,可是能拿到政府补助的寥寥无几。这个学生是文科生,而和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一样,学文科要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不过他还是很有志气的,对我们说是因为感兴趣才学文科的。家访完后我们俩走出院子,恰好他母亲从地里回来了,手里还提着一个篮子,是专门为了留我们吃饭而买的菜。我们俩一再解释下面还有要去家访的学生,便离开了他家继续向镇里面走,他们一家三口一直快送到村口才在我们的一再劝说下回去。

让我们俩始料未及的是,这两家的距离竟然是如此之远,我们俩在穿过了三个村子,大约步行5、6公里后,终于找到了这个女生的家。这是一个高一女生的家,虽然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但是屋子里收拾的很整洁,很干净。她的爸爸不在家,在甘肃的一个煤窑打工,而且还有轻微的白癜风。家里还有一个小妹妹,正在上小学。她的学习成绩不错,而且在交谈中我也能感觉到她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相信和渴望。临走的时候,她妈妈对我们说,等过两天他爸爸开了工钱就回家盖房子。看着这虽清贫但充满希望的一家子,我衷心地祝福他们的生活能越过越好。

接下来的一天下午对我们俩来说才是真正的炼狱之旅。我们要去据那个学生说离学校很近的家里去。在没等到她说的班车后,我们俩轻率地决定步行前往。在我们俩走了其实是总路程的十分之一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大爷,不知道他是真不知道还是老眼昏花了,他说我们要去的那家就在村子头。我们俩兴冲冲地冲过去,最后一问才知道还有7、8公里呢。就这样,我们俩在步行了约10公里,时间约为两小时后终于到了那个村子。要命的是,这段路程都是山路,满地的石子,太阳还毒辣辣的。到了她家之后,我们根本没有时间聊天,因为她家人一直在厨房里给我们做菜。我们推辞不过,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这一家是几天来家访的几家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仅仅因为这个叫阿顺贤的小姑娘是学习最好的,而是她的父母对于她读书的开明而毫无保留的支持,尤其是她的父亲对于知识的尊重、对孩子前途的关心和规划都是我始料不及的。在这样一个偏僻而闭塞的山沟沟里,竟然有这样的学生家长,着实让我肃然起敬。后来天色不早了,我们俩终于等到了回学校的车。在一片夕阳染成的金黄色中,我们俩和他们一家人挥手作别。

短短的几天家访就这么结束了,在接触的这有限的几个家庭里,我看到了当地人为生计的挣扎,对改变生活的渴望,以及为了孩子前途的这一简单朴素的念想。来青海之前,我一直以为我可以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他们树立起前进的动力和信心,现在我才发现,其实我起不到这么大的作用,也许我在当好老师的同时,如果能让他们从我们的身上看到读书的希望和愿景,那我也就不枉此行了。

四、民中支教笔记之感悟篇

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了。在这一年里,有初来乍到的好奇、有自力更生的欣喜、有教书育人的责任,但我想的最多的是,和一年前的自己相比,我到底得到了什么。

在这里,我的身份是老师,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工作。很多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很多学生也是成绩很差的,但是在接触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后,我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他们对我们有着发自内心的尊敬。这与其说是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尊敬,不如说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在他们眼中,我们是来自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靠知识改变了自己命运的典型。家访的时候,无论家里多么困难,总会拼命挽留我们在家里吃饭,那种热情和恳切让我们不忍心拒绝。我们住在学校教师宿舍里,隔三差五就会有学生或者家长给我们送一些馍馍和洋芋。每当这时候,我总会在想,面对这样的学生和家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全力以赴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呢?

除了在学校上课外,我们也接触了很多周围村子里的人。虽然在语言交流上有一定的障碍,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却是相通的。学校对面有一个小卖部,老板以前就是民中毕业的,当时教过他的就有前几届来支教的北大志愿者。我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时候,他给了我们很多的照顾。我们刚开始不会做饭的时候,偶尔也会在他们家蹭几顿饭。按照当地的风俗,他也会动不动找我们去喝酒。这里的村子都不太富裕,很多家庭刚刚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但是,面对这样贫瘠的物质条件,我却看不到一丝消沉,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农民自古以来所特有的勤劳和坚韧。我常常在想,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情绪消沉,和这里同命运苦苦抗争的农民相比,是不是过于矫情呢?

和东部地区相比,这里还是很落后的。这种落后不在于物质条件,而在于精神的贫瘠,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观念的滞后。这里并不是贫困到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况且国家和学校还有很多补贴和资助,相反,很多时候退学是主动行为。因为当地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通过高考考取名牌大学的微乎其微,即使勉强考上了一个三本学校或者专科,昂贵的学费和毕业后没有着落的就业也让家庭支持教育的热情大大降低。而且,辍学后学生出去打工在这里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很多学生也因为基础较差,丧失了学习热情,反倒对辍学回家无所事事的同学羡慕有加。这么多因素叠加起来,便导致了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上学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虽然我自己会在各种场合向学生们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未来的美好,可是效果却微乎其微。我知道,一种观念的改变非得较长的时间,单凭我们几个人是无法做到的。所以一方面,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和我们有着同样信念的大学生到这里来,另一方面,我们仍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因为我知道,哪怕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因为而改变,那么,我这一年的努力和付出,就不会是没有意义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青年人作为祖国未来的中坚,必将担负起重大的使命和责任。当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却欠缺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只有加深了对基层社会的认识,增进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才能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党和国家对当代青年人的希望和要求。在今天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到西部支教便是大学生到基层一线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磨炼意志的有效形式。因此,通过研究生支教团去了解我国广大西部地区的国情民生,锤炼自己,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是符合党和国家对青年人期望的举措,我们要把研究生支教团这个接力棒一届一届地传下去,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北京大学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北京大学师生满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赤诚,与全国人民一起投身民族振兴的伟业,形成了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已经成为渗入北大人血液和骨髓的信念。对于很多北大学生来说,很多人有热情、有动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广阔的西部来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研究生支教团正是北大人在新时期响应国家号召、实现民族振兴的一个缩影。在爱国主义传统的浸润下,北大人有意愿、有能力将祖国西部的支教扶贫事业进行下去。

北大研究生支教团也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集体,我的很多师兄师姐都曾经在西部挥洒过青春和汗水,也对在西部支教有着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因此,将支教的接力棒一届一届地传下去重要的是一种传承。这种传承不仅仅是一些具体的东西,比如在西部开展的扶贫助学的项目、对一些学生接力性的资助,更是一种精神和信念。它包括志愿者们对西部地区的奉献,对西部这片土地的热爱,还有北大人身上肩负的振兴国家和民族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一年我得到的东西,远比失去的和付出的要多得多。

张振东,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曾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族完全中学支教。

下载支教一年,意存一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支教一年,意存一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支教一年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支教一年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当我们放下对母校的留恋和不舍,来到服务地时,慢慢地我们发现我们需要锻炼和学习的还很多,在这里需要我们做的也很多很多..........

    支教一年总结

    与西部共成长 ——西部支教年度总结 时光飞逝,转眼一年的支教生活已接近尾声。从刚开始的懵懂不安到现在的轻车熟路,我已然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犹记去年7月,初到贵州齐伯......

    一年的支教总结

    2010---1011学年支教总结 张英亮 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自己的工作和表现,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受到同事的好评,得到受援学校的肯定,对于我真是莫大的安慰。有人说:“......

    下乡支教一年工作总结

    个人支教总结 寒往暑来,光阴荏苒。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自己的工作和表现,我感慨万千:期间有辛苦地付出,也有幸福地收获。我感受着支教赋予我教育教学工作的......

    支教一年话收获

    支教一年话收获 有人说:“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2013年9月,我参加区城乡教师交流活动,接受教育局的安排,来到162中学支教一年。支教,让我走进城镇教育的第一线,了解了......

    一年的支教总结

    2010---1011学年支教总结张英亮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自己的工作和表现,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受到同事的好评,得到受援学校的肯定,对于我真是莫大的安慰。有人说:“使......

    下乡支教一年工作总结[范文模版]

    下乡支教一年,我觉得值!作者:宋惠层 来源:朱阳一小寒往暑来,光阴荏苒。不经意间凝望,公路两旁的护道树又一次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季节无声地告诉我,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

    支教一年的工作总结

    2012____2013年支教一年的工作总结 谢雪梅 这可是不同寻常的一学年,春季开学在都城中学担任七年级四个教学班的思想品德课,每周上足12节课,逢周一和周三的下午第三节必参加全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