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惠民计生创幸福 统筹发展奔小康
惠民计生创幸福 统筹发展奔小康
——金湖县打造“幸福家庭”品牌显成效
近年来,为适应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新形势,积极响应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金湖县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协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计生家庭的发展能力建设,紧扣“利民、惠民、富民”主线,落实“健家、富家、惠家”三大行动,扎实有效地推进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八五”以来连续获得省政府授予的“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人口与计划生育示范县”、“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计划生育率连续20多年稳定在98%以上,一孩积累率达87%。
以坚强的组织领导,增强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推动力
我县高度重视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自觉把创建活动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抓手,纳入全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列入重点民生工程,制定出台了《金湖县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实施方案》,明确镇、部门职责任务,纳入县委、县政府与镇、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落实“一票否决”。同时,建立信息通报及工作会办制度,加强职责履行情况的督查与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对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此外,把创建活动列入人口计生工作经费预算,县财政专门安排创建活动经费,人员安排、工作精力向重点倾斜,为创建活动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以广泛的文化宣传,增强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引导力
我县不断强化宣传阵地建设,将新型家庭人口文化融入到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之中,先后建成集环境美化、科普宣传、文化欣赏于一体的人口文化园(大院)30个、人口文化宣传一条街(路)21条、人口文化图书屋(室)145个,特别是县内荷花荡景区、白马湖风景区、尧帝公园等多个景区,巧妙地融入家庭人口文化元素,成为群众接受新型家庭人口文化熏陶的好去处。同时,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奖扶政策“十年早知道”主题宣传活动,让26000多户符合省市奖励扶助政策的农村计生家庭看到“老有所养”的美好前景。此外,县计生委还通过不间断组织幸福家庭免费照相、广场咨询、知识竞赛、有奖征文评选、拍摄播放人口计生专题片、电影展映等活动,引领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幸福家庭创建活动。
以优质的惠民服务,增强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承载力
为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县财政投入1200万元异地重建县级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并完成11个镇、135个村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室)改扩建工作,县、镇、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由县计生委推进的“助您好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累计为7400多人提供检查服务。同时,通过广泛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到人、知情选择指导到人、受术对象随访到人、各类信息掌握到人、困难家庭帮扶到人等“十到人”服务,累计服务26万人次,并依托国家“关爱女性健康”项目,举办“乳腺健康”、“生殖健康”、“青春期知识”、“老年保健”等知识讲座136场,免费为2300多名计生困难家庭妇女诊治妇科疾病,为全县2000多名育龄妇女免费提供知识普及与防治服务。此外,为确保婴幼儿健康成长,我县实施了“金宝宝”计划,建成全市首家“金宝宝早教示范基地”、县级婴幼儿早期发展中心,每个镇建成一个早教基地,并以此为依托,聘请专家设计早期教育计划,开办家庭育儿知识讲座,提升家长科学育儿能力。
以完善的活动载体,增强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的向心力
由县委组织部门牵头组织开展“党员妈妈”、“党员爸爸” 爱心结对活动,机关干部与72名农村孤儿、183名农村贫困残疾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县妇联组织开展“关爱孤单女孩、帮扶特困母亲”主题活动,对贫困女性孤儿、单亲特困母亲每年实行现金救助,对贫困女性孤儿每年给予1000元救助,对单亲特困母亲每年资助1000元;人口计生和民政部门联合组织实施“国策关爱”工程,对全县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危房户实施房屋改建,累计配套救助资金400多万元,受救助的268户计生困难家庭均已入住新居。县计生委还牵头多部门联合开展“幸福来敲门”行动,落实人口计生奖励、扶持、优惠、救助、保障等改善计生家庭民生的各项举措,并联合县人社局、农委、金融等部门,实施家庭致富发展行动,免费为计划生育家庭成员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为有技能计生家庭帮助申请小额低息贷款,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服务人员深入农村提供咨询服务,带动计生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近两年,全县有80个家庭被表彰为全市幸福家庭示范户,有600多对夫妇主动放弃生二孩计划,荷都金湖计划生育家庭求富、求美、求健康蔚然成风,加快了金湖奔向全面小康的步伐。
第二篇: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贫乏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第三篇:全面统筹发展
全面统筹发展,构和谐。注重民生,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劳动就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镇。坚持以人为本,提升计生服务水平。全力建设民主法治、公
基层组织建设稳步提升
一体化党建,在总体思路上统筹谋划。今年我镇提出并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年”,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平台,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梯次推进,在工作方法上重点突破。一是更加注重党委自身建设。领导班子团结干事、朝气蓬勃。33位同志参与中层干部竞岗,增设基层党建办和督查室,活力突显。率先召开乡镇创先争优动员大会,提出“五好四强”基层党组织、“五带四优”优秀共产党员的响亮口号,践行“抓班子带队伍打造坚强堡垒,抓关键破难题实现富民强镇”的奋斗目标。二是更加注重夯实基础工作。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开展“三抓三比”提升干部素质》受市组专题推介。试行党员发展“双推双考”。三是更加注重基层指导实践。重点完善和出台村级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更加注重对“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行的调研指导、对重点工程项目的协调指导、对创业富民的重点指导、对点面结合的分类指导,工作各有侧重,各有神采。四是更加注重创先争优活动的经常性。全体党员做出了公开承诺,丰富了载体活动。党小组服务重点工程、督查环境整治、维稳等工作小分队在公开承诺中作用突显;“五清查一打击”活动经验受市专题推介。以点带面,在运行机制上打破分割。一是扩大组织体系开放度。部署开展“机关党员联系村(社区)党小组”活动,积极配合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联系农村党支部。二是扩大党员教育管理开放度。开辟“信息平台”,开通与农村党员信息互动,开设手机“微型党课”,探索推广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三是扩大党建宣传开放度。积极编撰《*镇基层党建工作简报》,着力推荐优秀党员——为民组长张江舟、创业精英金鼎实业金发勉等。积极打造星辰在线*网。
“*”发展构想
一、指导思想
“*”期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壮大财政实力、实现富民强镇为重点,加强政治、经济、物质、社会、生态五个文明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奋力把*建设成为崛起先导核心区的卫星镇。
二、奋斗目标
总的目标是“崛起先导区,建设卫星镇”。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是:到2015年,力争全镇国民生产总值4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镇本级财政收入达2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98%以上,国民素质整体提升,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三、战略措施
1.夯实一个基础。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夯实基层基础。选准配强村级班子,完善以“四议两公开”为重点的村级决策议事机制,规范村级决策议事行为,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培育壮大扶持村集体经济。
2.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突出整合规划资源的重转自http://点。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整合先导区、高新区、望城经开区和望城新区关于*的规划定位,进一步明晰*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二是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以开发建设金洲大道新农村示范带为契机,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依托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来统筹城乡发展。
3.实施三项工程。一是推进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快速推进黄桥大道、先导区连接线、望城大道等县域交通主干道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站,建设与之配套的公路网络,整合、梳理城际轻轨、高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把*站打造成以高铁为基础,城际轻轨、高速公路、快速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河西地区综合型交通枢纽门户。二是民生福祉保障谋划工程。着力完善社会成果全民共享机制,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服务水平,全面改善民生。三是乡村美化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以环境卫生整治为抓手,净化美化乡村环境。
4.壮大四项产业。一是房地产业。以悦禧、中粮、金麓等房产企业为引领,拉动房产业全面升级。二是商贸物流业。以长益常、长岳城际铁路*枢纽站为节点,高星物流园为依托,充分挖掘其辐射能力,重点发展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业,打造三湘物流中心。三是文化创意产业。挖掘洗心禅、青天寺、报母桥等典故,盘活*内在文化底蕴。四是机械制造业。拉动本地铸造产业的壮大,打造白马工业园。
今年下半年主要思路、工作措施
今年是“*”开局之年,谋篇布局,重在成势。
一、全方位强党建,聚人心。强化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培养、管理与激励。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树立和推荐优秀典型。加大党建经费投入,提供基层党支部、党小组建设有效保障,组织支部、党员经常性教育活动。
二、全员绩效考核,抓管理。着力加强政府自身精细化建设,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注重中层干部的培养、选拔、激励,提高执行力。细化考核内容,加大常规考核力度,促进工作效率,发挥村(社区)党员干部潜能。http://www.xiexiebang.com
三、全力推进项目,促经济。拉动房地产业全面升温,全力服务中粮房产二期、金麓房产开盘交易;推动黄桥大道三期、长益常、长岳城际铁路*综合枢纽站建设;助动报业文化城、龙湖、悦禧、轻工盐业等扩大产能、提质增效。注重生态保护,加大对*河沿线整治力度,以乡村连片环境整治为契机,继续扎实做好环保工作,保护*青山绿水。
四、全新谋划新城,强产业。按打造全新的*高铁新城规划,大力推进商贸物流业发展;继续扩大龙湖、洗心禅寺文化休闲,打造文化创意谷,提升文化休闲品位;整合日明特种铸造厂等资源,做强机械制造业;以华越、*园粉丝等省内著名商标企业为龙头,唱响*“农”品
牌,联动多个特色农业合作社,推广特色养殖、种植,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五、全面统筹发展,构和谐。注重民生,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劳动就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镇。坚持以人为本,提升计生服务水平。全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效,关键要看农业基础是否不断加强,国民收入分配是否真正向农村倾斜,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是否切实向农村倾斜,改善民生的举措是否更多惠及农民。归根结底,要看立足点是否真正放在加强“三农”上。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标准表述】
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下功夫。
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信号不能变、支持不能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饮水、用电、教育、医疗等问题,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更加注重城乡联动、协调推进,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
第五篇: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必须从战略高度考察其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明确其战略思路和主要内容,给出其战略重点与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
1、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看,已具备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条件
城乡关系一般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工业化通常经过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期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农业应获得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并逐步成为接受“补助”、“补偿”的部门。这个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有关统计指标显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未来二十年,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之外,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化和尖锐化,也会使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陡然增大。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既与这一阶段我国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看,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我们党对待农民的基本准则:要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要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改革以来各级政府致力于农村改革和社会发展,但目前中国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和不断扩大,“三农”问题依然是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现代化的难题。主要原因是,过去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多地注重于在农村内部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种思路的根本缺陷是割裂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社会其他单元的有机关联,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单独加以研究,因而实现不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转换与互动。“三农”问题表面上看是农村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单靠农村自身,必须在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中逐步解决,可以说没有城市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民的小康难以顺利实现。只有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创新城乡发展战略,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就是要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跳出“就三农论三农,就三农抓三农”、“以农言农”的传统思路,统筹考虑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通过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带动农业,建立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选择,是加快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与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观念、机制和体制的诸多变革,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
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全方位自主自由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通过文化、人员、信息交流,经济、教育与科技合作,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在如何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上,目前从上到下已形成共识,达成了明确的战略思路:那就是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把“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战略布局中统筹考虑,通过工业化、城市化与“三农”的充分互动加以解决。“城里人”要关心“乡下人”,城市要帮扶农村,工业要反哺农业,应当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来分析,我们都不难得出结论,新阶段农业的问题需要工业参与解决,农村的问题需要城市参与解决,农民问题很大程度上要靠劳动力转移来解决。
2、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不仅仅指经济范畴,它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在经济上应把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长富于民,藏富于民,实现农民“有其利”;在政治上应把善待农民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结合起来,给农民国民待遇,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在思想文化上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
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文明意识,实现农民“有其教”。具体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编制城乡规划,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农民梯度转移。主要包括: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尤其要在农村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情况下,政府要调动和引导各方面的力量着力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商业网点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乡村联系城市的硬件设施得到尽快改善。优先发展社会共享型基础设施,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受益对象,让农民也能分享城市基础设施。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负,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与对策建议
1、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抓好落实
农民处于末等公民地位是农业和农村不景气的深层根源。还农民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对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地域中,到处都搞得比较漂亮,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生活在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所以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首先要满足城市,然后满足农村。不改变这样的观念,就无法真正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只有各级政府和城市市民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不正确的观念,真情关爱农民,真诚对待农民,真心帮助农民,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城乡统筹的主体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率先带头转变观念,树立以民生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作
为最重要的政绩,把增进最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因为没有统筹城乡发展,也就谈不上“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基础。目前在树立科学发展观上,思想已基本统一,关键是抓好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否有效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政绩观能否确立。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其考核内容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新的调整和补充。其重要内容要把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业绩作为重要指标,加大这方面的权重,考核中要多倾听农民和民工的建议和心声。
2、统筹城乡发展要注意以“三化”带“三农”
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应“三化”并举,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这是近几年我国解决“三农”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我们调整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依据。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辩证的统一体。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是城镇化和产业化的核心,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逐步“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化”农民为市民;城镇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可以通过城镇的要素聚集促进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村土地集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农业经营企业化。企业化寓于产业化之中,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为推进农业企业化,要下大力气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用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运行模式。今后不管是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政府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
3、统筹城乡发展要把统筹城乡教育作为首要工程
城乡差别大、农民增收难的根子,集中体现在教育、医疗、养老上。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农村各类人才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因此,抓好农村教育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工程和希望工程。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发展相对薄弱,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和高水平、高质量提高;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仍然存在,受校舍、师资及学生就学愿望的制约,高中段教育实现全面普及面临困难,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不平衡现象有继续拉大的趋势;税费改革之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学校正常运转受到影响,农村教师工资发放标准不统一,来源不稳定;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和方法落后等。因此,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就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将农村教育工作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打破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相伴随的城乡教育差距,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一是努力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为确保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青岛市的做法是与县区政府签订《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书》,将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纳入区县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责任目标,对工资发放、公用经费增长、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
等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针对农村学校规模小、布局不合理、校际差距较大等问题,以乡镇为单位,重新规划农村乡镇中小学布局,实施农村小学、初中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程,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镇初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命以及教师的聘任、调配交流等实行区市教体局统一管理,建立教师工资按照区市统一标准发放制度。二是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打造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首先是建立城乡学校帮扶制度。城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市区的学校与农村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通过教师定期交流培训、联合举办教研活动、经济支持等形式,实现理念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其次是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和残疾儿童少年就学保障办法,使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城市的中小学取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等额外收费项目,使其享受与城市孩子相同的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残疾儿童少年全部实施免费教育,免费项目包括杂费、住宿费和教科书费。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所需经费按管理权限分别由市、区级财政负担;第三是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就读资助。县区政府要按有关规定设立专项资金,确保农村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三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为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培训效果,应由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政府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助。
4、统筹城乡发展要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作为突破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保障。目前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国家财政的支出中,只有少数用于农村社会救济;在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国家基本没有承担责任。农村目前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小范围进行改革试点以外,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政府只有帮助农村地区建立起与城市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把土地从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中解放出来,城乡统筹发展才有基本的制度基础。因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促进农民土地保障转向社会保障,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稳压器”。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地区差异的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应从条件已基本成熟的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推广到全国;先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逐步建立养老保险。其主要内容有: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制度,减少和消除“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阶层的产生,政府应从财政和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比例,通过“以土地换保障”的形式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稳步推进城镇社保向农民覆盖,最终实现与城镇社保接轨;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形成与城镇低保水平的合理比例关系;稳步建立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5、统筹城乡发展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减少农民”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GDP中比重越来越低。只有农村人口也同步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的循环状态。否则,农业人口不减少,大多数的人口只能创造和占有越来越少的财富,是难以富起来的。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适时转移与充分就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长期繁荣的必要前提。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效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从事农业劳动力的资源占有,为农业走规模经营之路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使农副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比例发生逆转,在农业生产效益、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能使农副产品生产者获得成倍的效益。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其更大的作用在于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劳动力的观念和意识,使城市中的先进思想和文明生活方式在农村广泛传播;同时市场信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迅速在农村扩散,从而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第三,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别是造成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从近几年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据统计,劳动者报酬增加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比重,2000~2002年依次为54.2%、79.2%和60.9%。可见,劳动者报酬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由此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三农”问题,能够取得多重效果,可以加速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对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当前,各级政府应当注意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合法权益。2004年中央1号文件确立了公正对待农民工,让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的完整政策框架。当前,必须解决的政策问题有: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实行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取消专门面向外出就业民工的就业证卡,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实行暂住申报制度;清理整顿对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的乱收费,输入地政府必须将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中,不能变相向企业或个人转嫁负担;建立并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经费筹措保障机制,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公共卫生领域给民工市民待遇;把农民进城务工纳入《劳动法》实施范围,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做好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的工作,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将农民工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让农民能充分享受自由进城和自由迁移的权利并妥善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