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扶贫开发条例
河南省扶贫开发条例
《河南省扶贫开发条例》已经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17年12月1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12月4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扶贫开发工作,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扶贫开发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扶贫开发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通过政策、资金、物资、人才、技术、信息服务等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活动。
第三条 扶贫开发应当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原则,实行开发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相结合,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扶贫开发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划编制、综合协调、监督管理和评估考核。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国土、水利、农业、林业、卫生计生、文化、新闻出版广电、旅游、统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扶贫开发相关工作。
第五条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活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活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提供服务。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贫困人口在扶贫开发活动中的发展权、选择权、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隐私权。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法律、法规、扶贫政策和先进典型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
第二章 扶贫对象
第八条 扶贫对象是指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识别认定的贫困户、贫困村和贫困县。
扶贫标准和扶贫范围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第九条 扶贫对象的识别和退出,应当坚持客观公正、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社会认同、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的原则。
村民委员会协助做好贫困户识别、退出等相关工作。
第十条 贫困户的识别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确定的扶贫标准和识别程序进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贫困户精准识别机制,逐户逐人核查基本情况,分析致贫原因,依托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对贫困户实行建档立卡、动态管理。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扶贫对象退出机制,明确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标准和程序,实现程序公开、数据准确、结果公正、档案完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贫困户信息定期核查,动态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为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询、检索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相关信息提供协助。
贫困户应当如实提供建档立卡所需的信息及相关材料。
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保障贫困户的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数据的不当传播和使用。
第十三条 贫困户应当发挥主体作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勤劳致富。
第三章 政府责任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负责扶贫开发的政策制定、目标确定、资金投入、组织动员、监督考核以及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等工作;省辖市人民政府负责扶贫开发的组织动员、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落实等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扶贫开发的精准识别、精准退出、项目安排、资金使用、人力资源调配、项目推进实施等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扶贫开发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扶贫开发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本级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在组织编制本部门本行业规划时,应当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重要内容,优先安排扶贫项目、优先保障扶贫资金、优先对接扶贫工作、优先落实扶贫措施。
第十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扶贫开发规划,拟定年度脱贫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扶贫开发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按照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实现决策程序规范、过程公开、制度科学、责任明确。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贫困地区道路、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电力、农田水利、广播电视、通信网络、农村环境卫生、农村能源、农业气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推动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业、优质粮油加工业等脱贫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化水平。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加贫困人口资产、劳动等权益性收益,实现脱贫致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基础,实施生态休闲游提升、贫困村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企业结对帮扶、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等工程,拓宽贫困人口就业渠道,增加乡村旅游经营和务工收入。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根据贫困户劳动力情况,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健全流通网点。
支持农村电子商务扶贫网店发展,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开展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网上销售。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结合当地实际,依法设立扶贫脱贫发展基金和县级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专项用于支持扶贫脱贫项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建立贫困地区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融资担保、信用评定、风险防控、风险补偿和产业支撑机制,加强扶贫开发投融资主体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划引领、群众自愿、因地制宜、保障基本的原则,引导生存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就地脱贫难度大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应当保证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优先实施贫困地区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强贫困地区土地整治、污染治理等生态建设和保护。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优先聘用为护林员。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经费和师资向贫困地区倾斜,改善办学条件;制定和完善教育资助制度,逐步提高资助标准。
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完善城市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任教制度,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完善贫困地区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和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实施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制定和完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训制度,建立城市医疗卫生人员支援贫困地区制度。
建立贫困人口大病医疗兜底保障机制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对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分类救治,并在县域内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
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与扶贫政策相衔接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孤儿和困境儿童集中养护等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灾害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整合救助资源,提高救助标准,实现精准救助。
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贫困县及乡、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投入,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体育健身、宽带乡村等惠民工程建设。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为贫困地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三十条 鼓励通过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贫困户资产经营、土地经营权流转、财政资金投入等方式推动扶贫开发,探索实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扶贫开发模式,增加贫困村、贫困户资产收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贫困村、贫困户参与涉农项目投资入股、委托经营、土地流转等提供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依法保护贫困村、贫困户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扶贫开发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加强对贫困村村民委员会的建设和指导,增强其带领村民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能力。
第四章 社会参与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建立健全定点扶贫、对口扶贫、协作扶贫等社会参与帮扶的定期沟通、协调联络、奖励激励机制。
第三十三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等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履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职责。
第三十四条 鼓励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侨联、台联、科协、慈善会、扶贫基金会和其他社会组织通过引进项目、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式参与扶贫开发活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第三十五条 支持各类企业、公民和其他组织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通过订单采购农产品、共建生产基地、联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方式参与扶贫开发活动。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依法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和开展扶贫公益信托。
鼓励经济发展好的市县与贫困地区开展协作扶贫。
第三十六条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贷款。
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精准扶贫相关保险产品,改进和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提供融资增信支持。
第三十七条 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组建扶贫志愿者队伍,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款捐物,开展助教、助医、助学、助残、助老等扶贫公益活动,探索发展公益众筹扶贫。
第三十八条 鼓励农业、林业、水利、教育、卫生、科技、文化、金融等专业技术人才到贫困地区从事扶贫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组织技术人员到贫困地区服务。
鼓励、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创业就业。
第三十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贫困地区兴办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的扶贫开发项目,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相关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优先给予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贷款贴息,并依照有关规定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
第五章 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
第四十条 扶贫项目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就业扶持、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发展、医疗保障、文化建设、科技支撑、生态环境改善等。
第四十一条 县级人民政府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各相关部门,应当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完善符合实际的精准扶贫项目库,并逐级报省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备案。
第四十二条 县级扶贫项目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项目库编制年度扶贫项目申报指南并向社会公布。
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年度扶贫项目申报指南要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按照规定程序向县级扶贫项目管理部门申报。项目实施方案应当详细具体,如实载明项目区扶贫对象收益方式及收益情况。
乡镇人民政府不得虚构或者伪造扶贫项目,除续建项目外,已批复的同一项目不得向相关部门重复申报。
第四十三条 扶贫项目的立项、设计、实施,应当公开征求扶持对象的意见,尊重其意愿。
第四十四条 扶贫项目应当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因国家和省重大政策调整、不可抗力等因素确需变更的,应当报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四十五条 对主要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扶贫项目,项目申报单位在确保贫困人口受益并征得其同意后,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或者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也可以协议由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或者科技推广单位等实施。项目实施用工应当优先安排贫困户劳动力。
第四十六条 扶贫项目获准立项后,县、乡人民政府应当在十日内通过当地主要媒体公开项目相关信息,主要包括资金名称、规模、来源、用途、使用单位、分配原则、分配结果等。
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按照扶贫项目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开工建设,并在开工建设后十日内设立公示牌,公开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实施单位及责任人、实施地点、实施期限、资金来源、资金构成及规模、政府采购及招投标情况、预期目标、受益贫困户、监督方式等情况。
第四十七条 扶贫项目应当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质量和安全保证制、公示公告制、项目档案登记制、竣工验收制、绩效评估制,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扶贫项目符合政府采购和招标要求的,应当依法实行政府采购和招标。对利用扶贫资金在贫困村实施的总投资二百万元以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购人依法能够自行建设的,可以不进行招标。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八条 扶贫项目管理部门应当指导扶贫项目的实施,并组织相关部门或者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竣工项目进行验收。验收应当邀请受益贫困户代表参加。
扶贫项目所形成的各类资产,由扶贫项目管理部门或者项目所在地县、乡人民政府依照相关规定明晰产权,办理移交手续,建立管护制度,确保资产发挥效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非法占用或者处置扶贫项目所形成的设施、设备等各类资产。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对扶贫项目的建设用地给予优先保障,新增用地计划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满足扶贫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扶贫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等扶贫脱贫全过程诚信记录及违法信息归集、共享和公开机制,实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
对申报、实施扶贫项目的单位或者组织实施扶贫项目的企业、个人以及贫困户建立信用档案,实行诚信等级评定。
第五十一条 扶贫资金包括各级财政预算资金、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建设基金、政策性收益、国家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贷款、社会捐赠资金等。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与脱贫任务相适应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省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安排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省级财政对贫困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第五十三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按照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到县的原则,资金使用、项目审批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
第五十四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用于产业扶贫、扶贫贷款贴息、扶贫贷款风险补偿、扶贫产业政策性保险补助、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等项目。
第五十五条 财政、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机制。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先建后补的,应当建立贫困村、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并主要用于产业发展。
第五十六条 贫困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省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的相关规定和本地扶贫开发规划,制定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
审计、财政等部门应当根据贫困县制定的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对其统筹整合使用的涉农扶贫资金进行监督。
第五十七条 社会扶贫资金应当按照帮扶单位或者捐助者的意愿使用,及时向帮扶单位或者捐助者反馈使用情况,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和监督。单位、个人捐助资金扶贫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第五十八条 扶贫资金实行县、乡、村三级公示公告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滞留、截留、挤占、挪用、冒领和贪污扶贫资金。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脱贫目标责任和考核制度,对同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脱贫工作成效进行考核。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独立、公正、透明、科学的评估机制,对扶贫政策执行情况、扶贫成效、群众满意度等进行调查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对省辖市、县(市、区)脱贫工作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六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扶贫资金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等的监督管理,保障扶贫开发目标落实,扶贫资金高效、安全使用,扶贫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第六十一条 鼓励、支持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扶贫工作进行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举报。有关单位应当及时调查核实举报事项,并依法予以处理。
第六十二条 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有权对本村扶贫开发进行监督,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提供便利。
第六十三条 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激励机制。对通过勤劳致富实现稳定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成效显著、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十四条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工作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弄虚作假或者胁迫等不正当手段,骗取扶贫政策待遇。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五条 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未按照规定程序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扶贫对象或者故意将不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扶贫对象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在脱贫认定工作中虚报数据、虚构事实,或者违反脱贫认定标准和程序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或者对其给予责令辞职等处理。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虚构或者伪造扶贫项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取消其扶贫项目;有违法所得的,由相关部门依法没收违法所得,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损坏、非法占用或者处置扶贫项目所形成的设施、设备等各类资产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采取弄虚作假或者胁迫等不正当手段,骗取扶贫政策待遇的,由相关部门列入诚信黑名单并取消其政策待遇;获取经济利益的,由相关部门依法追回,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
第六十九条 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不作为、乱作为的;
(二)滞留、截留、挤占、挪用、冒领或者贪污扶贫资金的;
(三)干扰、阻碍扶贫开发工作的监督检查或者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四)其他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扶贫开发工作职责,对扶贫开发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七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相关法律、法规另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章 附则
第七十一条本条例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扶贫开发
作为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近年来,枞阳县扶贫办围绕“依托党建抓扶贫、抓好扶贫促发展”的整体工作思路,充分依托部门优势,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近年来,该县扶贫办积极整合县内外各种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与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等部门配合,开展村级主要负责人及选派干部、选聘生政策理论培训。2008年,与县委组织部、县检察院联合举办了村党组织书记预防职务犯罪培训班,社会影响较好。二是与县水产局、农委、妇联等部门配合,对农村党员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8年,共举办水稻栽培、棉花、大棚疏菜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2932人次。三是认真实施“雨露计划”,以计算机应用、缝纫、纺织、家政服务、旅游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订单式培训。2008年,共举办技能培训班5期,转移培训劳动力1031人,拓宽了困难党员和农村劳动力致富增收的渠道。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村级阵地建设。为了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阵地,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县扶贫办与县委组织部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先后两批确定了全县因区划调整、规模扩大以及年久失修等原因造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不达标的90个村,每村补助5万元,帮助这些村级党组织建立党员活动室,添置电教等设备,使之达到“三室六有”标准,更好地发挥“五个中心”作用。
三是优先安排项目,支持选派选聘工作。为了支持配合县委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和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县扶贫办在扶贫项目安排时,优先安排有选派、选聘干部任职的村,并针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后进村和贫困村的实际,分别安排适当项目,使这些村党组织在全县基层组织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和争先进位的作用。据统计,2007年以来,县扶贫办共为选派、选聘干部任职村安排项目87个,资金总计300多万元。通过这些扶贫项目建设,加强了选派、选聘干部任职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许多事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了选派、选聘工作的成效。
四是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参与农组工作。县扶贫办虽然人数少,任务重,但始终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每人每年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专项调研均在15天以上,经常抽调精干人员,配合组织部门开展农组工作督查、评比及选派、选聘干部考核工作,积极主动履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按质按量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2009年初,为了进一步加强农组工作,县扶贫办及时和县委组织部联系,在广泛征求帮扶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对县直单位帮扶贫困村,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帮扶贫困户进行了全面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
第三篇:扶贫开发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扶贫开发工作要求。因此,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对策,积极探索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
一、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二、(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扶贫开发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城乡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还在拉大,城乡协调发展、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因此,应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减少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作为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任务。
(二)新农村建设丰富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扶贫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没有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但新农村建设任务无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无法实现。因此,在一定阶段内,扶贫开发就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应统一规划、统筹考虑、整合资源,加快推进速度,提高整体效益。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升了扶贫开发工作水平。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合作医疗、灾害救助和救济、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相继建立,加快了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脱贫步伐。这些保障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农村低保制度的实行,将通过保障、救济、救助机制解决鳏寡孤独及残疾者等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面对新的形势,需要适时调整扶贫对象、扶贫方式,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扶贫开发成效明显。但扶贫开发工作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贫困人口数量大、发展差距大、脱贫成本大。另一方面,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扶贫开发工作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开始转向相对贫困问题,也就是解决发展差距问题,面临着“减少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这一新的历史性战略任务。应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统筹兼顾,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二、调整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战略
(一)调整贫困标准。目前,我国的贫困标准已经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对于农村贫困人口,应根据新时期的新情况,将农村贫困线标准提高到1500元,或者直接采用世界银行的1天1美元标准。同时,应制定全国统一的城市贫困线标准,作为城市反贫困的底线,逐步实现城市和农村贫困线的衔接。
(二)调整扶贫对象。当前扶贫对象应包括:一是10%左右最低收入的农村人口;二是城市贫困人口;三是综合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片区、县和各县市的贫困乡、贫困村。将这些区域作为扶贫对象,集中力量扶持,可以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并可整体上解决区域内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三)调整扶贫目标。确定未来的扶贫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把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的能力建设、生活水平和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最基本的内涵就是以扶贫对象为主体,围绕他们的需求开展扶贫活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的扶贫目标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决贫困农民吃饭问题,保证其基本食物消费需求;二是满足城乡贫困人口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扩大他们的发展机会;三是强化对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资,为城乡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贫困群体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更多的机会;五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四)调整扶贫方针。开发式扶贫不仅是为了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问题,而且是为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奠定基础,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方针,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应该继续坚持。但是,开发式扶贫并不能直接解决丧失劳动能力和不具备开发条件地方的那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因此,目前扶贫方针应调整为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实施救助式扶贫、保障式扶贫相结合的方针。通过由注重自然资源开发转变为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开发式扶贫,解决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通过救助式扶贫,为因灾因病等突发事件陷入暂时性贫困的那部分人口提供生活保障;通过保障式扶贫,为特困人口和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生活保障,从而建立全覆盖的反贫困体系。
三、积极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的路径
(一)实施瞄准式扶贫。扶贫到户到人。一是发展规划制定到户。针对贫困户的特点,帮助制定生产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通过帮扶和诚实劳动达到脱贫目标。二是扶持项目安排到户。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直接安排到贫困户,不断满足其需求;种养加等致富产业项目,不仅要网络覆盖到贫困户,还要组织贫困群众参与生产经营。三是扶贫搬迁落实到户。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户,实行扶贫搬迁、异地脱贫,消除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四是科技信息服务到户。加强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五是各项政策覆盖到户。把医疗、特困救助、教育等优惠政策落实到贫困户。六是对口帮扶责任到户。组织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同时,以贫困村为基本单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制定参与式扶贫规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综合扶持,实现贫困人口、贫困村整体脱贫。
(二)实施人口素质扶贫。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实行完全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资助贫困高中生、大学生完成学业,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和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加大培训,提高素质,促进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加快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建设,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协调,完善服务,积极帮助受过培训的贫困农民开拓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三)实施产业化扶贫。一是大力扶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对能够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给予贴息贷款支持,逐步培育、发展和壮大贫困地区的特色支柱产业;二是对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应安排适当的财政扶贫资金配套,通过基地建设带动贫困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办企业,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四是对贫困自然村实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扶贫政策,通过扶持,形成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群、产业链;五是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三农”的作用,利用信贷扶贫资金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应探索资金无偿使用变有偿使用、发展产业、扶持农户、能长期发挥作用的长效扶贫机制。
(四)实施基础设施扶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的必要前提。一是尽快实现县域内农村“七通”工程。在重点扶持的贫困区域内,力争做到绝大多数行政村实现“七通”,即通水、通电、通邮(政)、通路、通线(广播、电视)、通话(家庭电话和公用电话)、通网(因特网特别是县乡两级公用因特网);二是改善贫困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贫困乡、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生态建设等,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逐步满足贫困户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逐步转移到以户为单元,不断满足贫困户的有效需求。同时,应采取减免或者补助的办法,使贫困户能够得到免费的公共服务。
(五)实施政府主导扶贫。一是构建反贫困的法律机制,制定《国家反贫困法》,为反贫困这一较长时期的历史任务的解决提供制度性的法律保障。二是逐年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国家、省、市(州)、县根据自身的财力状况,逐年加大财政扶贫投入。三是在财政预算中专列老区建设资金,加大对老区的投入力度。
(六)实施社会参与扶贫。一是加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的协作,实行一对一帮扶,特别是结对帮扶少数民族地区;二是加大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定点扶贫单位应明确扶贫的任务、目标,制定明确的帮扶措施,派出干部到定点扶贫的贫困地区挂职帮扶;三是动员和组织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民营企业等社会各界,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四是积极开展国际扶贫合作,引导国际援助资金、项目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投入,以加快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一、把握形势、深刻认识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和新任务 当前,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照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进一步认清形势,认真审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增强工作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在思路和策略上抓紧研究思考我县新阶段扶贫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以保证我们的工作在国家新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出台后,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阶段、贯彻新标准、落实新要求。兴国县农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濒发,抗灾能力不强,因灾返贫人口增多,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1、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我县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总体来说,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群众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扶贫工作科学发展存在较大困难。比较突出的有: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扶持对象脱贫难度加深;扶持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推动工作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
2、扶贫开发面临的发展机遇。当前,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保证;国家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扩大了扶贫政策的覆盖范围;扶贫开发的工作实践,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是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动力。
3、切实增强扶贫开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立足兴国县实际,通过准确分析和把握形势,正视困难问题,做到抢抓发展机遇,细化政策措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大部署,切实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有效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创新思路,找准扶贫开发工作着力点
面对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结合兴国县实际,找准扶贫开发与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 “结合点”,重点把握好“四个结合”。
1、扶贫开发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相结合。兴国县把扶贫开发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紧密结合起来,在巩固扶贫成效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贫困地区群众的收入。认真实施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积极培育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经济主体,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不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努力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2、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整村推进既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我们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加大投入力度,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实施进度,优先完成扶贫重点村任务。整村推进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优先解决与脱贫关系最大、群众最关心、要求迫切的问题。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按照“渠道不变,投向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整村推进做到推进一个、改变一个、发展一个,努力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把扶贫工作与国家的投资重点结合起来,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从重视计划生育、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等入手,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变,进而促进村民思想观念转变。
3、扶贫开发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人力资源开发是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扶贫开发方式。我们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提升贫困者的综合素质,由被动救济到主动脱贫,由不会脱贫到有能力脱贫。同时,大力实施贫困地区农民工培训规划,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开拓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
4、扶贫开发与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我们通过加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农村低保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农村低保的运行机制,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的相互衔接,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对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实施分类扶持,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三、不遗余力,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做好新阶段扶贫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将扶贫开发作为长期历史任务,纳入兴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结合我县实际,我们感到还要在“四个结合”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基础设施扶贫,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兴国县不断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近日,兴国县出台《兴国县农田灌溉“润田工程”建设实施意见》,计划投入资金4.23亿元,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县3120座中小型灌区工程建设和改造任务,形成完善的农田灌排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2、抓好科技扶贫,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围绕兴国县已经形成的脐橙、油茶、生猪、灰鹅、烤烟、制种等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注重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科技应用,集中科技资源,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努力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开展农技推广与技术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切实增强贫困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
3、抓好智力扶贫,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着力抓好贫困户“两后生”职业技术培训,为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并实现稳定就业开辟重要途径。依托职业培训、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等方式,加大对贫困青壮年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务工就业能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断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
4、抓好产业扶贫,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逐步形成规模优势,使贫困群众从生产环节得到稳定的收入。同时,注重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增加贫困群众非农产业的收入。从政策、规划、布局、资金等方面对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加以扶持。
5、抓好扶贫资金整合,加强扶贫项目管理。如何用好管好扶贫资金,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是县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兴国县按照上级要求,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合力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始终坚持扶贫资金要素分配法,严格执行“专户储存、报账管理、资金公示”和“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等资金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扶贫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和工作进展情况的跟踪督促检查,提高资金项目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加强项目的后续管理,全力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
6、抓好社会扶贫,构建大扶贫格局。我们注重抓好单位的定点帮扶,加强帮扶单位与被帮扶对象的组织协调,着重发挥帮扶单位的自身优势,拓展帮扶内容,创新帮扶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帮扶力度。深入研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政策导向机制,为社会力量、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创造便利条件。积极做好“321结对帮扶”“暖春工程”“企业帮村带户”等帮扶工作。努力探索建立参与扶贫的长效机制,拓展社会扶贫领域,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第四篇: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
第31期
安徽省扶贫开发 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颍上县以美丽庄台建设为主抓手 全力推进行蓄洪区脱贫攻坚
近年来,颍上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行蓄洪区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以美丽庄台建设为主抓手,拿出过硬举措,全力推进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满怀真情体验庄台。颍上县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想,在充分了解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审时度势,提出脱贫攻坚与美丽庄台建设一体推进、同步到位,得到庄台群众的积极拥护。在县财政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去年以来,先后投入2.1亿元财政资金,对沿淮行蓄洪区22个庄台开展综合整治。
二、统筹思维规划庄台。颍上县边摸索边推进,按照减总量、优存量、新村的思路,严格控制庄台人口规模,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群众外迁,按照庄台建房标准补助到人,推动庄台上有能力、有条件的群众到城镇购房;对不愿外迁的,高标准进行房屋建设改造,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彻底改善庄台群众的居住环境;同时,着力抓好迁建工作,按照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科学选择迁建安置地,相对集中安置建设新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把新村建成美丽乡村的示范点。坚持把庄台规划建设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把美丽庄台建设与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全域旅游、环境整治相结合,因地制宜、对接群众,先后形成包括电网改造、饮水安全、撤退道路、污水处理等18个规划方案。
三、用心尽力建设庄台。颍上县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推动各项举措落地,努力把庄台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庄台。一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重点推进村旁、屋旁、路旁、水旁和沟渠边角坡地的植树绿化工作,根据每个庄台的实际特点,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组合搭配,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优美景观。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持续深入开展道路净、沟塘净、室外净、室内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和规范生产生活物品摆放、规范配套生活家具配置、规范农户居住行为习惯为内容的“六净三规范”行动,努力提升庄台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二是加快推进基础建设。目前,全县完成庄台整治土方28万方、道路48公里、排水管道28公里、供水管网43公里、农机停放平台2.4万平米,建成公厕18座、在建15座,完成5座庄台10万平方米绿化任务。同时,行蓄洪区内的7个乡镇从3月19日开始进行庄台四周拆危拆旧,目前已拆除各类房屋3987间、约5.6万平方米。三是加速提升产业支撑。针对沿淮行蓄洪区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沿淮适应性农业,适当调减粮食作物种植,适度发展粮草轮作、草牧结合,积极推广杞柳、莲藕、茭白、水芹、菱角、芡实等水生作物,积极推行稻虾养殖、稻鸭共养、鱼莲共生等生态综合利用模式,走好具有“庄台特色”的产业脱贫之路。四是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为庄台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四、凝聚力量发展庄台。颍上县坚持向庄台集聚脱贫工作力量,增派扶贫工作队,实现庄台所有村驻村工作力量全覆盖。为持续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大力开发辅助性工作岗位,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助,促进贫困户就业增收、稳定脱贫。通过“百企帮百村”等社会扶贫力量,动员社会各界及庄台群众共同出资出力,建设幸福美丽家园,提高庄台群众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主送:省委常委,省政协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扶贫办,省直定点帮扶牵头单位。抄送:省政府秘书长,省委、省政府有关副秘书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各市、县(市、区)扶贫办。
安徽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5月28日印发
第五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项目督查情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6〕99号 【发布日期】2006-11-16 【生效日期】2006-11-1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项目督查情况的通报
(豫政办 〔2006〕99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确保被列入省政府重点工作的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项目工程年底前如期完成,10月11日―20日,省政府派出督导组对全省18个省辖市、78个县(市、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项目工程进展情况进行了督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截至10月20日,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全省共完成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投资25358.8万元,占项目计划的41.5%,其中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市、区)完成项目投资17650.8万元,占总计划的42.3%;32个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均已开工建设;20个世行项目县(市、区)完成了土建工程招标,进入施工设备采购招标阶段。扶贫开发方面,全省整村推进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0%;已培训贫困农民16.7万人,占计划的83.5%;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40个,发放贷款56400万元,占计划的106.4%;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058万元,占计划的38.9%;科技扶贫项目完成项目总量的75%;搬迁扶贫完成工程计划的50%。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及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漯河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座谈会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抓住冬季有利时机迅速掀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高潮的通知》(豫政办〔2006〕83号)下发以后,各市、县(市、区)以不同形式进行深入贯彻,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完善了各项工作制度。周口、商丘、驻马店、许昌、新乡等市分别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并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有的市还提出了两大开发“全国有影响、全省有名次”的工作目标。夏邑、滑县、虞城、正阳、唐河、浚县等县(市、区)的主要领导提出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全省争创一流、争当先进的目标要求。
二是工程施工时间向前提。各地宣传到位,准备充分,今年绝大部分项目工程都比往年早动工一个月的时间。滑县、浚县在麦播前就已将规划的地块空出,避免重复作业,提前了开工时间;虞城、商城、固始等县(市、区)对今年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早规划、早动手,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年工程计划,进入扫尾阶段。
三是工程质量普遍提高。今年在全省开展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标准化管理年的活动收到了明显效果,很多市、县(市、区)对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标准化管理年活动的目的与内容、范围与责任、方法与步骤、领导与要求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并完善了项目计划的管理内容。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市、区)除省派监理人员外,又选定了义务监督员参与工程监理。鲁山、舞阳、光山、淮滨等县(市、区)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与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既丰富了扶贫开发建设内容,又提高了整村推进的整体质量。
四是整合资金的力度大于往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资金较为集中地用于24个重点县(市、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集中到800个左右的贫困村,今年整合资金的力度明显大于往年。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整合各类资金6280万元,其中良种推广、农机补贴、乡村道路、水利、林业等都主动向项目区倾斜;整村推进的建设也吸引了沼气建设、道路建设、人畜饮水、教育、卫生、电力、通讯等多个方面的投资,形成了共建多赢、相互促进的局面。
五是开拓进取、创新机制的势头较好。大部分市、县(市、区)都能够围绕着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投资机制,创新管理办法。新乡市结合落实工程管护改革产权制度,提出“不打无主井、不栽无主树”的要求,将有直接效益的井、渠、林、机等管理权力和责任落实到人,有效地延长了工程使用期限,降低了管理成本。一些市、县(市、区)还提前将项目所涉及的行政村张榜公布,让每个农户签字认可。罗山县在世行项目实施前广泛发动群众,采用建立“用水者协会”等方式将群众组织起来,群众积极筹资投劳,项目工程质量也得到有效提高。
综合以上情况,今年全省的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程均可于年底前完工,整体工程较往年提前2―3个月,省政府确定的60万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的责任目标可以顺利完成。目前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督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的县(市、区)已经完成计划的90%,但个别县(市、区)如濮阳县、息县工程进度不足计划的20%。有一些市、县(市、区)扶贫项目建设行动迟缓,工作措施不够有力,重点不够突出,整体工作起色不大。二是工程质量不均衡。督查中发现,有些项目区追求形式上的开发,软措施上不去,科技措施没有配套,规划缺乏系统性。三是思想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市、县(市、区)跟不上省委、省政府提出创新开发机制的要求,工作节奏较慢,仍凭老办法、老经验办事;有的县(市、区)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标准化管理年活动认识不到位,活动开展重形式轻内容,措施不够扎实得力。四是资金拨付进度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进度。针对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项目工程作为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高度重视,抓紧抓好。
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省八次党代会把“三农”工作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又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本着求实为民的原则,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从管理机制、资金投入、服务措施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两项开发工程如期完成。
二、要进一步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目标任务分解到人,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对照规划抓落实,按照计划完成每一项目标任务;查找差距抓落实,向先进市、县(市、区)看齐,拉高标杆,严格要求;创新机制抓落实,通过改革创新提高工作水平。
三、要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要将督查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直到项目完成通过验收为止。对施工过程中疏于管理、出现质量问题和不能按时完成工程任务的,要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各相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克服困难,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资金下拨进度,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五、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分类指导。要及时总结推广有些市、县(市、区)抓项目工程建设、资金整合、落实责任、创新机制等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运用典型推动全省工作均衡发展,确保年内完成目标任务。
六、要通报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工程动态。各地的工程进度要每10天通报一次,对项目建设进度快的县(市、区)要表扬;对项目工程进度慢、工作起色不大的市、县(市、区)要批评;对问题突出的地方要跟踪督导,并提出限期整改要求。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