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云山《求是》撰文: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几点思考[精选]
刘云山《求是》撰文: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几点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在工作内容上进一步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在思想作风上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一、为了谁——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为谁立命、为谁谋利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全部的奋斗实践中。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凝聚起巨大的前进力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了谁”的问题上,必然同党的性质、宗旨相一致、相适应。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文艺要与群众相结合、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宣传教育工作就是要让群众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务。这实际上都鲜明回答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了谁”的问题。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内容、形式、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怎么变,为人民服务这个方向不能变,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个原则不能变。
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关键是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与群众站在一起,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群众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了对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坚定追求。只有真正领悟了群众立场的真谛,才会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服务群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站稳群众立场,就要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宣传群众,以对群众的满腔热情去服务群众。
1.宣传引导群众、动员激励群众。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前进方向,发动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了群众,首要的是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动员,引导群众知晓自身利益所在,并为之而奋斗。现在,我们党正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上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顺应人民群众愿望、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历史选择,也是实现民生幸福、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要说群众利益,这是最大的利益;要说为了群众,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是真正代表了人民根本利益。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坚持不懈地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讲清楚党的方针政策同人民群众利益的内在联系,讲清楚经济社会发展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紧紧围绕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紧密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深入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激励广大群众投身改革建设实践,为创造美好未来而努力。2.反映人民群众心声、为人民群众谋利。党的宗旨决定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替人民说话办事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宣传党的主张还是反映群众的意愿,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关注群众需求,维护群众权益,说群众想说的话、办群众欢迎的事,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进一步解决好服务大众还是服务小众、服务多数人还是服务少数人的问题。要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时刻牢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性质所在,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强化大众视野、百姓视角,直面问题、聚焦热点,更好地架起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要聚焦广大群众,为人民放歌抒情,多宣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多表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把更多的镜头版面对准普通百姓,充分展示群众“身边的感动”、大力唱响“劳动者之歌”。要敏锐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诉求,主动设置议题,加大对民生问题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热点难点问题的阐释力度,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3.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不断改善文化民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迫切、更加旺盛。文化越来越成为改善民生不可或缺的内容,成为生活质量的一个显著标志。要着眼于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推动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普通百姓倾斜,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对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深受群众欢迎的利民举措,如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往深里做、往实里做。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不是精英文化、贵族文化,必须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地服务人民大众,给谁看、给谁演、给谁读,在思想上必须十分清楚、十分明确。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以普通大众为对象的创作导向,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提供普通群众喜欢的文化服务。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把握好方向、把握好导向,把服务群众同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与提高文明素养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二、依靠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
成就伟大事业须有伟大力量。如果搞不清楚“依靠谁”,就找不到依靠的力量,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只能成为空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来自群众,始终以人民为靠山。回顾历史,每当党的事业面临重大挑战,每当中国的前途命运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总是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这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来说,无论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思想理论、价值体系、道德规范,还是作为艺术形式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无不源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可以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根基在群众、智慧在群众、力量在群众。
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关键是在思想上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凡属正确的决策必然是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群众的行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创造,集中群众智慧,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
1.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我们的工作就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就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程度日益提高,广大群众对文化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能不能更加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已成为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要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进一步完善政策、拓展渠道、丰富载体,充分挖掘运用各方面的文化资源,畅通人们投身文化建设的途径,使群众真正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角,使文化成为广大群众共建共享的文化。群众自己的创造、自己的演绎最鲜活、最生动,也最容易得到广泛的认同。要积极鼓励群众的创新创造,支持群众自我教育、自办文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要大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千方百计保护好、发挥好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让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2.汲取群众智慧营养,从人民群众实践中获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不竭动力。生活最深刻,群众最智慧。群众处在实践第一线,对事物的观察、对情况的了解更细致、更透彻、更深刻。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向前发展,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作为源头活水,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不断开阔工作视野、完善工作思路。谋划工作、制定规划、出台政策,都要尽可能地扩大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的范围,都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闭门造车”、“唱独角戏”,就难以作出科学决策,更难以在群众中得到落实。要深深植根于群众的实践土壤,深入到群众中获取“第一手材料”,从老百姓朴素的话语中提炼闪光的思想,从民间鲜活的艺术中萃取创造的元素,从基层的生动实践中探寻打开工作思路的钥匙,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推陈出新、有所突破。
3.坚持由群众评判,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第一标准。标准体现工作导向,反映价值取向。以什么为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实质上是一个对谁负责、让谁满意的问题。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们工作的长短优劣。无论是制定政策、出台规范,还是评选评比、考核表彰,都要注重群众评价,增加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评价、自我认可。坚持群众标准、由群众来评判,不能走过场,必须具有约束力,群众赞成什么就鼓励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群众反对的就坚决纠正。要经常看一看我们的工作是不是按照群众的要求在展开,看一看有哪些措施和办法还需要改进,让群众真满意、而不是“被满意”,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体现群众意愿,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三、我是谁——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明确“为了谁”、搞清“依靠谁”,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好“我是谁”。这个问题对于每个党员干部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弄清“我是谁”,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定位自己;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提升自己。
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关键是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党与人民群众长期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对党群关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像舟和水、鱼和水,像公仆和主人、学生和老师等等,这些都强调的是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告诫我们要牢记自己的位置和身份。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宣传思想文化干部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要把实践当成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成最好的老师,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锻炼品质、净化心灵、改进作风,不断增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本领。
1.群众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必须情系群众、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都来自人民,群众是我们成长进步的所依所靠。与群众心相连、情相系,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有许多优势,根本的一条就是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党执政之后,环境、条件大大改善,这为我们联系群众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容易在作风上发生变化。现在有的人把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变成了“蛙水关系”,需要时跳进去,不需要时就跳出来。为什么交通发达了,通信先进了,有的人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沟通却少了,说到底是对群众的感情淡漠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面对的是广大群众,做的是交流思想、沟通心灵的工作,尤其需要增进群众感情、树立大众情怀,走近群众、融入群众,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只有深入群众,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生存状态,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才能对群众有真感情,才会自觉自愿地服务群众。要把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种理念、一种常态,多到基层一线,切身体验基层工作的实际,体会百姓生活的喜忧,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在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中找准宣传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要同群众交朋友,多交普通群众、困难群众,了解他们盼在何处、难在何处,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同群众融在一起、打成一片,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2.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必须感恩群众、以实际行动回报群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讲感恩,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最需要感恩人民群众。因为是人民群众养育了我们的党、成就了我们党的伟大事业,是人民群众给了我们干事创业的舞台、施展才华的天地。离开了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付出,就没有了依托、没有了支撑,就会一无所有、一事无成。作为党的宣传干部,要把感恩群众作为政治要求、基本修养,常怀感恩之心,无论生活在何地、工作在什么岗位,为群众服务永远是我们的分内职责。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要保持赤诚之心、赤子之心,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像对父母那样善待他们、像对亲人一样为他们服务。倡导什么、反映什么都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切身感受,创作什么、提供什么都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要。群众期盼的、欢迎的,就要全力以赴做好,把感恩群众体现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基调导向的把握上、文化产品服务的安排上,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利民、惠民的实际行动。
3.群众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力量,必须敬畏群众、坚守共产党人的承诺。古人说,“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官有所畏,业有所成”。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要怕党、怕人民群众。古今中外,一些政权更迭、政党兴衰,也一再告诫我们,群众的力量最强大,对群众心怀敬畏,才能获得支持拥护、站得牢立得住,如果忽略了群众,就会被群众所抛弃。要经常用群众这面镜子照照自己,匡正自己的人生追求,校验自己的责任态度,衡量自己的职业精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警示警醒,也是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警示警醒。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守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锻炼、遵守党的纪律,在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上下功夫,在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上下功夫,在了解基本国情上下功夫,在务实干事上下功夫,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形象,不负党的重托,不负人民厚望。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需要深入研究回答的重大课题。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弄清“依靠谁”,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弄清“我是谁”,才能把握自己的正确定位。要不断深化认识、深化实践,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刘云山群众路线讲话
刘云山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 扎实做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
新华网北京4月27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27日在京主持召开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会议,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总结第二批活动前一段工作,研究安排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的任务。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各级党委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和要求,分层分类扎实推进,学习教育、听取意见逐步深化,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初见成效,但同时一些地方和单位也存在工作不扎实、不深入、不到位的问题,会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扎扎实实做好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
刘云山在讲话中说,第二批活动单位特别是市、县机关将于5月中下旬陆续进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这是检验学习教育成效、打牢整改落实基础的关键。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精心组织实施,不折不扣做好每一项工作,使查摆问题真正到位、开展批评见到实效。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效果不好的地方和单位要进行“补课”、“回炉”,不急于进入下一环节。
刘云山说,把问题找准找实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前提。要认真贯彻“三严三实”要求,聚焦“四风”找问题,不散光跑偏、避重就轻,使查找出来的问题与事对接、与人见面。要坚持分层分类找问题,针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单位,分别提出查摆问题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不流于形式、大而化之。要敞开大门找问题,真心听取群众意见,使查摆出来的问题让群众认可。
刘云山指出,在第一批活动中,党员干部普遍反映受教育最深刻的是参加专题民主生活会。要充分用好第一批活动的成功经验,切实贯彻整风精神,发挥好一把手的示范带头作用,确保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出高质量、高水平。要精心组织好会前谈心交心,力求把问题谈开、把思想谈通;精心组织撰写对照检查材料,把问题列具体、把根源剖析透;精心组织会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开门见山、严肃认真、多点辣味。
刘云山强调,省、市、县党委要进一步强化和落实领导责任,特别是一把手要把活动紧紧抓在手上,把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落实到位。中央巡回督导组和地方各级督导组要坚持从严督导、从严把关,不放松标准、不降格以求,确保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取得实效、不走过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赵乐际,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赵洪祝,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会议。
第三篇: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若干思考(范文)
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若干思考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 陈晨
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达到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的目标要求。那么,党的群众路线的由来和基本内涵是什么?执政后我们党贯彻群众路线面临哪些挑战和考验?怎样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这些问题都是大家非常关注和需要了解的。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由来和基本内涵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和原则建立起来的。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中,又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党思想和原则。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其中最富有中国特色的建党原理。
从历史进程讲,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和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29年古田会议。我们党从组织群众、争取群众、影响群众的角度,不自觉地坚持了一条走群众路线的方针。这个时候总的状况是,我们党既是一个“非法”的秘密组织,又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要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谋求发展,就必须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影响群众作为一切活动的中心。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就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5年10月中共扩大执委会决议案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8年6月至7月召开的党的六大也作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论断。
二是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前后,首次提出群众路线的工作方针和工作路线。1929年9月,由陈毅起草、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三处提到“群众路线”。即筹款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没收地主豪绅财产要“经过群众路线”,红军给养及需用品问题也要“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那么,我们党为什么会在古田会议前后集中提出群众路线问题?这里的背景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经过“三湾改编”进军井冈山,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也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两支部队的会师壮大了革命队伍,但由于观念、习惯、人员构成等不同,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分歧,经历了一个磨合过程。比如出现了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和盲动主义残余等错误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出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针和工作路线。
三是延安时期。这一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和完善的时期,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成熟和不断完善、并逐步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的时期。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概括。他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阐述道:“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并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载入党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我们党的领导骨干和党内党外广大群众密切结合的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就是指导方法上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路线。”
至此,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就十分成熟和完备了。其一,从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层面,强调我们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根本的价值取向。其二,从唯物史观的层面,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原则。其三,从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层面,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符合认识论的规律,是确保领导工作科学性和正确性的源泉。其四,从工作作风的层面,强调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深入群众、植根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当播种机、当种子,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党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党执政后贯彻落实群众路线面临的挑战和考验 执政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而在诸多挑战和考验之中,最可能、最危险、最容易出现的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客观地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批示将郭沫若著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作为整风文件发给全党学习。《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为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而作的一篇文章。文章指出,李自成攻陷北京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终导致失败。毛泽东认为本文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参考价值,下发全党学习。在解放前夕的七届二次全会上,毛泽东深刻地分析道:“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并且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相继发动了“三反”、“五反”等运动,提倡艰苦奋斗,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并且提出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突出和个人英雄主义,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两面性”。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还多次发动了党内的整党整风。如1950年的整风、1951—1954年的整党、1957年的开门整风等,突出解决干部中骄傲自满、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党员中不想继续革命、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脱离群众等问题,以及党内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现象。他不断地指出:“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毛泽东还辛辣地讽刺了闹地位、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高低,争名夺利等现象。他说:“有一出戏,叫《林冲夜奔》,唱词里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我们现在有些同志,他们也是男儿(也许还有女儿),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甚至在毛泽东的晚年,也在念念不忘防止党脱离群众的问题。他讲道:“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他说:“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我说革掉很好,应当革掉。”
总的讲,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根据执政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群众路线作了新的丰富和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文献是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这一报告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新的概括,系统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按照毛泽东同志所起草的党中央“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来做。他特别强调:“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因此,目前在全党认真地宣传和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也就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毫无疑问,以上这些思想都是十分珍贵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既受欢迎,又有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对于这些珍贵思想的实施,尚未从根本上摆脱战争时期形成的党建模式和工作方式,尚未找到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党建模式和工作方式,因此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防止脱离群众危险的问题,尤其是尚不能摆脱不断搞政治运动的怪圈,甚至在后来出现反右严重扩大化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
自觉、清醒和理性地研究我们党执政后脱离群众的危险,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是从邓小平同志开始的。记得1977年4月邓小平复出前夕,他给党中央写信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1977年7月在十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邓小平同志进一步阐发道:“我说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的意思是,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他指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1977年8月,邓小平在十一大致闭幕词时,提出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之后,在党的建设方面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提出“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脱离群众,干部特殊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干部搞特殊化必然脱离群众。我们的同志如果对个人的、家庭的利益关心得太多了,就没有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群众了。”紧接着在1980年8月18日作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报告,报告中鲜明地提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一直到党的十三大,邓小平同志倡导并提出了党的建设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比如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关于纠正长期“左”的错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关于进行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完善党规党法,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关于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关于实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造就朝气蓬勃的领导干部队伍;关于从严治党,反对腐败,加强党的纪律性,等等。像党政职能分开、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搞政治运动等,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
此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都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防止党脱离群众的危险等,作了大量探索和论述,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如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胡锦涛同志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科学发展观”等,无一不是对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探索和贡献。
从这些探索中我们不难看出,执政将中国共产党由长期处于非法地位、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境地,一下子变成了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这个根本变化,使中国共产党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防止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方面,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党成了各项事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党员成了各项事业的骨干和管理干部。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尽管作为人民的公仆、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的本质没有变化,但是所处的地位和所面临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加之中国脱胎于长达数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社会,民主习惯非常缺乏,造成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一些党员把代表人民群众掌权当作做官,以群众的“父母官”自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把命令主义作为领导、管理群众的普遍法则;而且相当多的群众仍然把自己看成是“平民”、“百姓”,缺乏主人翁意识。也就是说,虽然从本质上讲,党员干部与百姓的关系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但实际工作中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二是广大党员干部占居各种权力要津,手中掌握大量资源。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利用手中权力和资源,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如果搞不好,就会搞特权、以权谋私,形成脱离群众的贵族阶层。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性决定了人民群众在国家一切问题上拥有最终决策的权力。中国共产党执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民群众委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官员,代表人民群众去管理国家事务。如果执政党和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和权力的党员、干部,不具备履行人民委托事务的能力,或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严重违背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质询、弹劾、罢免,甚至抛弃他们。
三是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了,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党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现在频繁发生少数人闹事,究其主要原因,无非是领导上的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和工作中的错误,对群众缺乏经常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再有是少数敌对分子和坏人的利用。但是,无论原因到底是什么,都不能抹煞这么一个基本事实:人民有事,不向你反映,向谁去反映呢?因此,老百姓有问题找政府、政府自觉为老百姓办事,这是共产党执政的性质决定的,每一级政府和干部都要有这样的自觉,都要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前提下,通过各种教育渠道,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四是对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的监督和解决,必须通过民主,但民主的形式要符合执政和法制的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实践一再证明,我们党要有一个好的作风,我们党员和干部要有一个好的作风,必须增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有理想信念的“金钟罩”和精神上的“钙”,就能确保百毒不侵,不会得“软骨病”。同时实践也一再证明,对于有些官僚主义等问题,没有民主,没有监督,一百年也解决不了。因此,要认真研究执政条件下确保党内外好风气的外部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各项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严格公职人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宪法和法律的轨道上解决问题。
五是执政后我们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再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因此,通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来实现党和国家的政策,就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发动群众但不搞群众运动。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要由执政前的群众运动的大轰大嗡方式,逐步转化为靠群众的经常性参与和工作来实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有一段话流传甚广。他说:“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具体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问题,同革命时期对反革命分子的打击和对反动制度的破坏,本来是原则上根本不同的两回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
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紧密联系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群众观点。要摆正同群众的关系,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必须情系群众、根植群众,感恩群众、敬畏群众,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依靠群众开展各项工作。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和群众促膝谈心、交知心朋友,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从群众实践中获取工作的不竭动力。要坚持实践标准,坚持工作由群众评判,想事情、做工作,都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衡量尺度。
2.恪守根本宗旨。要站稳群众立场,坚持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要倾听群众意见,反映群众心声,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使各项决策既体现群众的现实利益又代表群众的长远利益,既反映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又照顾部分群众的特殊要求。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气力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努力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正确运用权力。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要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坚持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要进一步健全权力运行和制约及监督体系,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格遵守党纪国法,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4.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坚守党的阶级性、先进性、组织性等本质属性,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纪律严明、干部带头。要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志存高远,志趣高尚,严于律己,勇于慎独。要敢于让老百姓向我看齐,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清正廉洁。要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工作不实,在人民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以优良的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
第四篇:《求是》撰文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江西省赣州市属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面临着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双重压力。
2003年以来,赣州市委、市政府创新思维,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上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速度、结构与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与2003年相比,2009年赣州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了1.6倍、2.5倍,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与全国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4年左右,经济总量跃入全国百强城市。
在发展实践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走以往粗放型发展道路,而要注重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调整和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实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共赢,在超常规发展中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追赶。赣州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欠发达地区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为实践赶超战略创造条件。总结经验,赣州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进程中,紧紧扭住‚五个转变‛不放松,开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加快由欠发达农业大市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转变。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任务。近年来,赣州充分发挥‚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优势,按照‚整合控制资源、发展精深加工、实现集约发展‛的思路,加快推动钨、稀土等资源型优势产业向高端延伸、向应用产品拓展,着力打造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全国知名的稀土永磁材料等一批生产基地,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快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赣州是农业大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从2004年开始,赣州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在全国先行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赣州经验‛。目前,赣州正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第二个5年规划,重点发展脐橙、生猪、油茶等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同时,我们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打造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城乡一体的江西南部城市群,有效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由偏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关注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近年来,赣州坚持‚共建共享人民城市‛这一理念,坚持把财政支出的6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在城市繁华商业街区‚插花‛建设廉租住房、廉租店以及面对‚夹心层‛群众的公共租赁房,大力改造棚户区(危旧房),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谐相处。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建立了医患纠纷专业调解仲裁机制,并探索建立了信访维稳三级预警机制,保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加快由粗放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建设生态文明,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赣州是赣江和东江的源头,在生态方面既有明显优势,又担负着重大责任。近年来,赣州以建设‚生态文明区域经济体系‛为主要抓手,推动江河源头地区新上工业项目落户赣州开发区;要求沿江工业企业一律后退1.5公里;坚持县(市、区)江河断面水质监测和辖区负责制;实施‚连续八年禁伐天然阔叶林‛计划;在城乡建设中始终坚持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实施复绿工程,加快打造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
加快由内陆封闭地区向对接前沿开放地区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要靠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更要靠全方位的开发开放。2004年以来,赣州以政策法规、金融服务、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产权交易、口岸服务、技术标准和社会保障十大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各类生产要素加速集聚的政策环境,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赣州的人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总量年均增速接近30%,相继被评为中部最佳投资城市、中国魅力城市。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需要我们锲而不舍,艰苦奋斗。从赣州实际出发,我们要在四个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探索科学发展新路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欠发达地区的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比较迫切,极易出现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给长期发展埋下隐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重视和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善于把理论共识转化为群众的实际行动,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引导到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来,形成自觉主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有前瞻性和创造性。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经验,要把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些年来,赣州发展资源型优势产业集群,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城市等实践,都是前瞻性地把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的结果。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所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常抓不懈。坚持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品质。赣州这些年虽然经历了几次换届,但上上下下一直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持被当地实践所证明了的发展路子不动摇,使各项改革发展政策落地生根,取得实际效果。从赣州经验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能盲目求变和搞花样翻新,而要以长期发展战略来确保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在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在本质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树立一切为民谋发展的政绩观。在赣州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对干部的教育管理,通过开展学习弘扬苏区精神和焦裕禄精神等系列活动,引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到务实冷静,不求一时虚名,但求长期为民造福。
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追赶与跨越
赣州是欠发达的革命老区,毗邻长、珠、闽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称。我们近几年的实践说明,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之路,才能化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推进‚红色赣州‛又好又快发展。
一、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实质是又好又快发展,既强调好,也不排斥快,要求好与快有机统一。尤其对欠发达地区而言,要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决不能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必须奋起直追,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借鉴和吸收先进地区的经验成果,实现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
新时期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和谐为前提,务求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努力走出一条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路子。这一发展模式的要义在追赶,本质在跨越,核心在科学和谐,关键在发挥后发优势。多年来,赣州正是通过走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路子,开创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初步实现了欠发达农业大市向新型工业城市、封闭落后山区向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跨越。2003年至2007年,赣州生产总值5年翻了一番,5年创造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总收入等于过去25年之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出口总额5年翻了三番,二产比例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形成了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格局。在周边4省9市中,赣州的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海关出口等总量指标平均排位从5位左右上升到前两位,其中3项指标跃居首位。赣州也是周边9市中唯一集粤商、浙商和深港企业最佳投资城市于一身的地区。
赣州在实现经济跨越的同时,社会和谐度与人民群众幸福感大大提高。2007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是1978年的30倍。单位能耗持续降低并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主要河流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在87%以上,城区大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二级以上标准,被誉为‚生态公园‛、‚绿色宝库‛。公共安全感满意率连续5年名列全省前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赣州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200强。赣州的实践证明,只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路子,欠发达地区是完全可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
二、赣州推进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赣州从2003年底开始探索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路子,当时主要考虑:第一,赣州欠发达,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主要指标不仅与沿海发达地区相差甚远,即使在周边地区也排名靠后。第二,赣州毗邻长珠闽,区位优势明显,为追赶与跨越提供了良好条件。第三,赣州是东江和赣江源头,钨、稀土等资源比较丰富,还是有着600多万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市。基于这些基本市情,赣州提出了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一切为民谋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以及加快把赣州建设成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基本思路确定后,赣州重点推进体制机制、产业层次、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人力资源的跨越,力求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实现向沿海发达地区的追赶。
以体制机制的跨越为根本,建立和完善十大体系。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赣州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的症结正在于体制机制的差距。赣州大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以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金融服务、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产权交易、口岸服务、技术标准和社会保障十大体系为重点,迅速缩短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体制机制落差,使赣州经济发展摆脱了长期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的局面,经济自主增长的内生机制初步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快速跟进和超常规发展的对接平台基本搭建好,各类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向赣州集聚。赣州货物每次通关由过去的数小时和几百元变成8分钟和2元钱,进出口企业物流成本降低1/3。
以产业层次的跨越为核心,在集约利用资源中壮大优势产业集群。赣州依托优势矿产资源,按照‚整合控制资源,发展精深加工,实现集约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钨、稀土、氟盐化工等资源导向型产业集群。特别是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重点技术装备,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加快向应用产品等产业链终端延伸。2003年至2007年,全市矿山综合回采率提高近4个百分点,节约矿产资源价值20多亿元。在原矿开采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钨、稀土和氟盐化工产值分别增长了6倍、9.3倍和4.7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3%。一批大型企业投资赣州,近3年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个,改写了赣州没有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的历史。
以承载能力的跨越为支撑,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实现城市承载能力的跨越,既是城市本身科学、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实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最能体现城市承载能力的指标之一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赣州主要通过市场运作,以航空和高速公路为重点,集中力量实施了一大批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新建了赣粤闽湘边际区域最大最先进的民用机场,组建了全国首家市级航空分公司,成为全国实施支线航空通达性改善计划的唯一试点城市。高速公路由零公里发展到近300公里,2010年将达到700公里,大大缩短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中心城区及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正在向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迈进。
以科技和人才的跨越为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赣州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进程,必然是加快向科技与人才强市迈进的进程。赣州依托优势产业集群,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国家钨和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创新平台,建立江西省民营企业首个博士后工作站。面向全国高校选拔1000名优秀大学生充实乡镇公务员队伍,面向全国公选领导干部和专业人才250多名。‚公民职业化‛和‚农民知识化‛工程每年培养合格产业工人和技术农民50万人以上。‚一村一名大学生和中专生‛计划每年培养1000多名留得住的乡土人才。
在推进关键领域重点跨越的同时,赣州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科学发展中如下重大关系。
注意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赣州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从2004年开始,赣州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开展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和实践,创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赣州经验‛,广大农村呈现出气顺劲足、政通人和的和谐发展局面。
注意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只有经济社会两条腿走路,才能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发展。赣州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属于人民的城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在60%以上且逐年增长,不少民生工作走在欠发达地区前列。如,在全省率先建设廉租住房和新市民公寓,在全国率先建设廉租店铺;在全国率先建立比较完备的城乡生活、医疗、教育、就业等十大救助体系;建成了现代化的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有力地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
注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城市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州作为赣江、东江的源头,生态保护的任务尤为艰巨、重大。我们科学划定章江、贡江、东江源头区域生态保护区,沿江工业企业一律后退1.5公里;建立县(市、区)江河断面水质监测考评机制,实行水环境质量辖区负责制;强化对饮用水源、土地、森林等生态保护;全面启动县(市)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赣州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道路具有几个鲜明特征。一是追赶目标的全面性。牢牢抓住发展的本质,不片面追求经济上的追赶,而是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跨越过程的科学性。不是违背客观规律蛮干硬干,而是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发展成果的共享性。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多地关注民生尤其是困难群众,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赣州推进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的实践体会
要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长期落后,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非常迫切,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冲动,更应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干部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能满足于老经验,应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赣州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注民生等方面先行一步,靠的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当前,科学发展和改革开放都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面临更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更要靠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来解决。
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求真务实、为民造福。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就不可能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能指望立竿见影,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牢固树立一切为民谋发展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不急功近利,不浮躁冒进,不搞形象工程。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发展思路,要坚定不移地抓下去,不左右摇摆,不盲目跟风,不搞花样翻新,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
‚还是苏区干部的好作风!‛
——赣州市推进新农村建设调查
○江西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几十年来,苏区干部的好作风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民公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成为革命老区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赣州市又走在前头,并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之路,被喻为‚赣州模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革命老区为何能够创造新时期的‚第一等工作‛?我们深入赣南各地调研,群众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我们这儿的干部还是苏区干部的好作风!‛
理想信念不能变
理想信念,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灵魂。1930年1月,毛泽东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宣言书。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四周白色恐怖中高举武装革命的旗臶,率领几千名战士,披荆斩棘、风餐露宿,转战赣南、闽西,最终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苏区干部坚信一定能够打破敌人的军事‚围剿‛,一定能够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中国革命一定能够最终取得胜利。正是在崇高理想信念的支持下,革命志士艰难困苦甘之如饴,金钱美色不坠其志,拷打杀戮面不改色,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70多年后的今天,在赣州大地,又掀起一场改天换地的‚革命‛。2004年9月,赣州市委市政府率先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决定》,提出了‚五新一好‛(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的建设目标,并制定了2005—2010年《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三年来,干部群众上下一心,拧成一股劲,建设美好新家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06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134.8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比上年增长9%,通车村3410个,通自来水村831个,通电话村3436个,通广播村3358个,农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为什么欠发达的赣州市能够卓有成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赣州市广大干部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了使广大干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赣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开展了形式多样、持久长效的教育活动。他们充分发挥本地红色资源特别丰富的优势,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参观革命场所,聆听苏区干部的英雄事迹,在纪念场所重温入党誓词。如兴国县形成了一条雷打不动的规定:每年春节上班第一天,全县机关干部都要到将军园宣誓。同时,赣州市还注重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主题实践活动当中,使两者融为一体、相互促进。他们创造性地把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践行先进性,用新农村建设成果检验先进性,从而使党的先进性教育落到了实处。
执政为民不能忘
执政为民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核心。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应该关心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当年,苏区干部自觉践行这一要求,他们走遍各家各户,踏遍田头地角,贫苦农民哪家缺盐缺米,哪家劳动力困难,生产赶不上,甚至哪家妇女要生小孩,需要红糖、新衣,他们心中都有数,并一定尽可能把样样事情都料理好。1933年夏荒缺粮,长冈乡政府从200多里的公略县办了米来接济群众,群众十分感激地说,‚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自然而然,群众也就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拥护苏维埃。赣南苏区总人口220余万,其中青壮年人口仅50万左右,但前后参加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的就达33万余人,参战支前的共60余万人,为革命牺牲10.8万余人。
如今,在新农村建设中,赣州市发扬光大苏区干部‚关心群众、执政为民‛的好作风,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中,特别强调‚干部服务‛的关键作用。广大干部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终于使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由起初的不肯干、站着看到试试看、积极干的根本转变。
一是不断创新服务载体。赣州市广大干部锐意创新,创设了农村公共事务服务所、亲民服务室等新型服务载体,实现了干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巨大转变。赣县于2006年在中心村或自然村设臵的服务所,是全国首创。服务所所长由县委组织部公开选聘,所里工作人员吃住在村、工作在村,他们的职责是当好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员、农村政策的宣讲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群众办事的助导员、创业致富的信息员、社情民意的联络员、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员,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是不断改善服务方式。他们按照‚惠民工程‛的原则要求,尊重农民意愿,坚持自主申报,动态管理,鼓励农民以自然村落为单位,按要求自主开展新农村建设。达到验收标准的,均按统一的奖补项目和标准给予补助。同时,坚持把公共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先导工程来抓,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入手,让农民从‚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这些看得见的实惠中逐步认同新农村建设,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
三是不断完善服务机制。为此,赣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建立了领导分工负责、几套班子协同配合的目标责任制与干部挂村包点的帮扶机制。兴国县规定,所有在册干部除医生和教师外,都要参与新农村建设,五年内都要熟悉‚三农‛,并有所贡献。2006年,该县进一步规定,拟提拔干部在任前必须离岗下基层,用半年时间专抓新农村建设工作,并出台了相应的考核办法。经考察,该年20位拟提拔的正、副科级干部中,有3位正科级、5位副科级因考核不合格退回原单位。由于思想工作深入、保障机制健全,目前赣州广大干部投入新农村建设不仅做到了‚身入‛,而且做到了‚心入‛。
实事求是不能丢
‚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基础。1930年,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他振聋发聩地指出:注重调查!反对瞎说!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要求广大干部必须学会做社会调查工作,并亲自示范,先后到寻乌、兴国、长冈乡、才溪乡等地做了大量调查。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各级苏维埃政府确立了‚群众化、实际化‛的工作作风,实行了‚常委会制度‛、‚值日代表制度‛、‚干部参加劳动制度‛等,规定乡政府干部每天除1名值班外,其余都下乡督察工作,了解情况。村负责人则直接从群众中选举产生,而且不拿薪不脱产。由于注重调查研究,不仅干群关系融洽,也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在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中,赣州市广大干部坚持苏区干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好作风,每年的岁末年初都要拿出十天左右的时间集中进行调查研究。各级领导干部坚持每年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基层调研帮扶。通过全方位调研,广大干部就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领导、依靠力量、重点、难点等,逐步统一了思想认识。
一是坚持‚三个防止、三个符合‛。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调研,市委市政府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弄得不好,会背离‚惠民‛的初衷。为把好经念好,他们提出‚三个防止、三个符合‛:必须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镇建设,防止政府包办代替,防止急躁冒进;必须符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当地群众的利益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
二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没有现成的统一模式,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新农村建设,鼓励基层在实践中探索。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之所以生机勃勃而富有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和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农民理事会、服务所、亲民活动室、农民听证会、新农村建设村规民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都是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广大群众与基层干部的聪明才智。
三是培育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农民的素质离新农村建设主体的要求有多远?如何缩小这些差距?经过认真调查,赣州市广大干部对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有了清醒的认识,决定将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关键工作来抓。为此,从2004年起全面启动了‚农民知识化工程‛,近几年来共投入培训资金达8000多万元,培训农民157.7万人次,使全市
春风吹拂,繁花满枝。赣州市精神文明建设致力于感染人、影响人、塑造人、鼓舞人,精神文明之花在赣南大地吐蕊绽放。
建设先进文化,凝聚精神力量
赣州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干部群众,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立足赣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巩固了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理论武装工作创新推进。我市全面推行县、乡、村三级干部记‚双带日记‛的做法,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报道后,引起全国广泛关注,并入编中宣部《理论武装工作新经验新做法汇编》。我市组建农民宣讲团,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做法得到了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全市共有20多篇理论文章在全省邓小平理论研讨会上获奖,其中《欠发达地区加快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入选江西省第五届‚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填补了全省设区市理论文章入选‚五个一工程‛的空白;《实行领导干部离岗考察制的一些思考》、《扎扎实实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留守孩身边留住爱》等一批理论文章在《求是》、人民日报、《党建》等报刊杂志发表,专著《中央苏区史》获江西省优秀理论成果奖。
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丰硕。全市命名了73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了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陈列馆‛和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纪念馆‛,目前又在着手筹建‚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和‚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建设不断得到加强。‚《长征组歌》故乡行‛大型巡回演出、央视‚心连心‛赴赣南慰问演出等大型主题文化活动的成功策划和组织,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安远县采取‚5+1‛模式做细做活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得到中宣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并成为我省唯一案例入编《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创新案例》。
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彩纷呈。近年来,全市先后举办了首届赣州艺术节、‚五一欢乐广场‛、‚企业文化艺术节‛、‚激情广场大家唱‛等广场文化演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市委宣传部被中宣部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单位;崇义县文化广场活动在全国170多个广场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特色文化广场;于都县电影公司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章贡区、崇义县等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市、区)‛……
主题教育丰富多彩。我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科学发展,和谐创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接追赶跨越,科学和谐发展‛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向全市推介了一批理论学习专题,并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基层作专题讲座和报告会。2006年6月,《赣州新农村韵文》精心打磨而成,‚韵文‛生动精炼地概括了广大农民在生产生活、自身修养、社会责任等方面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深浅适度、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很快就在全市农村广为传诵,成为新时期农民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走向富裕、迈向文明的理想读物和精神食粮。
开展文明创建,新风广沐田野
近几年来,我市在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中心城区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整治,进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并探索出一系列引起全省乃至全国关注的新做法、新经验。
赣县在全县农村试验和推广小影院、小黑板、小书屋、小课堂、小剧团、小商店‚六小‛阵地建设。最新的政策、实用的科技、先进的文化通过‚六小‛阵地走进了千家万户。在全省思想道德建设‚三贴近‛工作创新奖评选活动中,赣县凭此捧回了‚十佳创新奖‛。
于都‚留守孩关爱工程‛为全国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典范,并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评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奖一等奖。如今,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并创造性地推出了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留守孩的关爱方式和内容,扩大了‚留守孩关爱工程‛的关爱范围,提高了关爱水平。
兴国县龙口镇文院村评‚好夫妻、好儿媳、好儿女、好兄弟、好邻居‛评出了一股文明风。通过评‚五好‛,全村村民明荣知耻,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去年,该村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还有全南的‚文化中心户‛创评建设、南康的‚文化科技示范户‛创评建设、定南的‚农村文化大院‛创评建设、上犹的‚阿德演绎农村新风尚‛主题活动、瑞金的‚五在我家‛主题活动等,都成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创新载体。
2005年2月以来,我市还围绕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了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目前,全市农户参评率达96%以上,共评选出‚文明信用农户‛16.2万户,利率优惠放贷9.6亿元。同时,全市文明单位‚一帮一‛活动也得到广泛开展,共组织578个全国和省、市级文明单位帮建村文化活动室。
用好特色资源,打造文化名片
赣州,是一块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沃土。如何把赣州的红色、客家等特色文化打造成为引领赣州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是我市这些年一直在思考探索和致力求解的大课题。
2004年,我市成功举办了以‚客家亲〃摇篮情‛为主题的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暨中国(赣州)客家文化节。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155个客属团体的3000多名客属乡亲参加了本届世客会和客家文化节。通过举办这届世客会,充分展示了‚客家摇篮‛的无穷魅力和崭新形象,展示了840多万赣南人民热情好客、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了赣州在客属世界的影响力和亲和力,确立了赣州‚客家摇篮‛的地位,促进了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达到了‚让世界了解赣州,让赣州走向世界‛的目的。
以第十九届世客会在赣州召开为契机,我市还加强了对客家文化的挖掘、整理、抢救、传承和研究工作,赣南客家题材长篇电视连续剧《白鹭谣》的顺利拍摄并在央视播出,《走进赣州》文丛等图书出版发行,进一步推介、宣传了赣州和赣南客家文化。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有红都瑞金,有模范兴国,有长征第一渡,有红井,有革命伟人的旧居和国家部委的旧址……
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我市创作了大型歌舞诗颂《岁月〃映山红》;启动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系列宣传文化活动;市委宣传部还与央视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了三十集电视剧《那时花开》,这部为竞评全国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而精心打造的红色经典作品,填补了以中央苏区五年和五次反‚围剿‛时期的那段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的空白,对于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宣传推介我市红色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去年10月,我市还成功承办了2006〃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红博会上,我市把红色之魂、绿色之韵、古色之特有机融合,充分展示出赣州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了赣州红色旅游形象,增进了区域间红色旅游发展合作。
与此同时,宋城文化、采茶山歌文化等特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建设,几年来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经过科学论证和国际招标,我市在赣州宋代古城墙两侧开工建设了全长3600米的开放型带状公园――宋城历史公园。2006年6月,国务院世 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榜上有名。
风和日丽,百花争春。赣州,大步走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加速道上。(在更高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 奋力推进赣州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体(扩大)会议,是在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目的是把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的精神上来,明确2008年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要求和工作重点,在更高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前不久,省委苏荣书记到赣州视察时对赣州的工作给予很高评价,并提出了‚在五个方面有更大作为‛的殷切期望。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坚决落实苏荣书记的要求,决不辜负省委和苏荣书记对赣州的厚望。
上午,晓明同志总结了2007年的工作,部署了2008年工作,讲得很好,我完全同意,请同志们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清醒认识宏观经济形势,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破解矛盾和应对挑战中把握赣州发展的新机遇
关于2007年的工作,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和上午晓明同志的讲话,都作了全面的总结。总的看,2007年赣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多年来最好最快的。这一年,是赣州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发展质量跃上新水平的一年,是工业快速发展、重大项目取得突破的一年,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一年,是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化中心城市基础进一步夯实的一年,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的结果。
2007年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同时,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攀升,食品、住房、重要原材料等价格上涨较快。国际市场粮食、能源价格走高的压力在向国内传导,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中央强调,2008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强调发展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宏观调控由单纯的‚防过热‛延伸为‚防过热、防通胀‛,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变为近十年来的首次‚从紧‛,对外贸易从‚鼓励和扩大‛转变为‚坚持以质取胜‛。并提出要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农业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和鼓励消费。
我们一定要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来,清醒认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决把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看到,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赣州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严格控制重大投资,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目的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归根结底,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作为2008年工作的突出主题,在更高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从宏观调控中寻找和把握新的发展机遇。
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财政金融将继续向‚三农‛倾斜,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将因此更加受益。这对于我们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特别是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就是机遇。又比如,随着节能减排要求和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大量工业产品尤其是资源型产品的价格形成将更加充分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这有利于赣州钨、稀土、氟盐化工产品价格的稳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对于一些新的产业,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再比如,随着国家一系列改善民生政策的实施,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社会消费支出将持续增加,这对于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一种动力。此外,中央还明确指出,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大力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着力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以上这些,都是赣州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实践证明,中央每次重大政策出台,都是对各级领导班子能力和水平的一次检验。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悲观,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把握机遇,妥善应对,就能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拓展新的发展境界;反之,就会处处受困,无所作为。赣州近几年的各项部署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完全符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决落实中央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对赣州来说不存在‚刹车‛、‚调头‛的问题,而是要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奋力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谋求科学发展的新突破,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在更高起点上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
2008年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精神,在更高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落实‚一条主线,六个重点‛工作部署,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的建设,奋力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把在更高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作为赣州2008年工作的突出主题,就是要求全市各级党政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更加深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自觉,谋划科学发展的举措更加具体,真正使科学发展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首要共识和自觉行动。
——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发展这个第一要义,把‚稳中求进、好字优先‛摆到经济发展更加突出的位臵。赣州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更加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的要义,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唯一选择,努力谋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通过科学发展实现更快发展。
——要更加牢固地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把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到更加突出的位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要把加强物价调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群众合法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保障中低收入群体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作为党委政府2008年工作的优先课题。
——要更加准确地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到更加突出位臵。坚决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加大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力度,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更加自觉地掌握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抓落实摆到更加突出的位臵。在始终突出‚一条主线,六个重点‛工作部署的同时,决不忽视和放松其他常规工作,注意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总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在更高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使我市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效益大幅提高,消耗明显降低,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事业更加发展,人民生活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和稳步提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务求‚一条主线,六个重点‛的各个领域有新的更大突破。
三、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继续纵深推进十大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些要求完全符合赣州实际。实现这些要求的关键,就是要象中央要求的那样,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十大体系建设。
首先,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找准十大体系建设的着力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体现在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和各个环节。没有各个基础环节的条件改善和机制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就会沦为一句空话。而这些,正是十大体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比如,要着眼于增强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能力,以推进企业上市、强化金融服务‚三农‛功能、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推进村镇银行试点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等为着力点,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和扩大多元化投资;以抓紧启动赣州国际集装箱货场、电子口岸等项目建设,打造赣州‚无水港‛和航空口岸为着力点,完善口岸服务体系,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以抓好物流基地、保税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完善物流服务体系。再比如,要着眼于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人力资源体系;依托‚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公民职业化工程‛,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等等。
其次,要紧紧围绕优化发展环境,不断丰富十大体系建设的工作抓手。不断贴近各类市场主体需求,找准制约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体制机制症结,通过各种抓手,提出具体对策,解决实际问题,营造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物质载体建设是十大体系建设有形化的重要途径,要加快推进,同时谋划一批新项目,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物质支撑。尽快完成赣州出口加工区、出入境检测中心、市劳动力中心市场建设,抓紧建设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市综合物流园区,赣州铁路国际集装箱货场和电子口岸,赣州钨、稀土新材料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赣州航空口岸等,加快完善‚对接‛平台。
第三,要紧紧围绕提高政府效能,不断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科学界定政府的职能、责任和作用方式,切实将政府主导经济增长转变为市场推动经济增长,从制度上更加充分地实现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作用。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同时,要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收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财税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等为重点,不断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四、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机制,继续探索赣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紧紧抓住实践中的节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探索赣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子,是2008年工作的重点。
一是要深入探索赣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一方面,从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入手,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精品基地。另一方面,从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入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创新。特别要加快推进赣州脐橙的产业化经营,从高端切入,抓紧筹建NFC橙汁加工厂;同时通过增强各级各类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利益联结机制来提高组织生命力,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依托加工龙头企业和果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进生产、贮藏、销售、加工等各种要素的有机联结,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只有这样,脐橙产业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跃上一个新的层次。我们要通过脐橙产业化经营的探索,为赣州农业其它产业的现代化积累经验。
二是要深入探索赣州特色的村落社区建设模式。村落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延伸城市公共服务、扩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覆盖面和农民受益面的有效途径。赣州是农业人口大市,引导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散居模式,接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变革意义。同时,赣州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条件独特,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探索赣州特色的村落社区建设模式。要以村落社区为单元,坚持从‚三清三改‛、村庄整治起步,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整体推进‚五新一好‛,注重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公共配套服务,加快建设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联系紧密、文明祥和的乡村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是要深入探索赣州特色的农民主体实现形式。顺应广大农民自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强烈愿望,更加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一方面,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的主体素质,通过推广标准化培训,建立健全包括农民技术培训、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在内的科学一体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尽可能地把农村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更好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落实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为重点,完善村民理事会的模式和机制,使之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赣州这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鲜活创造的水平。
同时,要继续深入探索政府主导、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各种有效形式,进一步引导社会各级各类人才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在这一伟大实践中锻炼成长。要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争取赣州批准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
五、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在产业层次的提升中加速优势产业集群成长
2007年,国家再次提高钨、稀土等稀有金属的出口关税,并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禁止外资勘查和开采钨与稀土。这表明中央越来越重视对资源的控制,说明赣州近年来‚整合资源,控制开采,集约利用,深度加工,形成产业‛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到提升产业层次和延伸产业链条上来,加快优势产业集群成长步伐。一是要坚定不移、铁心硬手地强化资源整合,促进资源聚合。进一步完善深加工企业优先发展、资源所在地和加工地利益共享、资源型项目部门联动审批、矿业管理监察等机制,在保持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强力态势的同时,加大运用市场手段整合资源的力度。尽快出台稀土整合方案,对矿山尤其是稀土矿山进行优化重组,建立真正意义的矿山法人治理结构,整体推进稀土资源整合。通过政企银合作,探索建立钨、稀土原料产品的战略贮备制度,增强对稀有矿产资源的掌控力和市场调节力。
要加快物流、贸易等体系建设,拓展资源利用的视野和空间,吸引市外资源向赣州集聚,真正把赣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资源及产品的流通、贸易、加工集散地。
二是要加大战略投资者和重点技术装备的引进力度,促进产业层次的提升。依托资源整合和聚合的成果,在产业层次的提升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中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加大对深加工及应用产品项目的扶持和引进力度。突出抓好百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继续扶持百户重点企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加快组建‚航母‛型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发展梯队。以引进高端技术、重点装备、重大项目和产业链配套关键项目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并适当压缩原材料处理和初级产品生产规模。不再新上钨、稀土开采和初加工项目;现有的也要进行清理,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环保不达标的要坚决淘汰。要防止有的企业打着战略投资的幌子,以多期建设的名义套取矿产资源。
三是要科学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提升产业的承载能力。加快推进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赣粤产业梯度转移承接走廊建设,积极争取设立香港工业园、深圳工业园和浙江工业园,支持瑞金、龙南建设市属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园区产业功能分区,对企业生产的共同环节进行集约联结,比如对金属产品进行集中电镀,实行企业污染集中处理等,促进节能环保增效。依托园区载体,抓好工业重大项目开发和招商引资工作,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扩张性转移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配套能力。
四是要坚决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历史的经验证明,先污染、后治理将付出惨痛的代价。注重生态的发展,才是有质量的发展;注重生态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要提高项目建设的环保门槛,坚决不搞高耗能、污染型项目,现有的要坚决关停并转。强化水环境整治,建立县(市、区)江河断面水质监测考评机制,实行水环境质量辖区负责制;建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完成所有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沿江1.5公里范围内不再新上加工企业,现有的必须全面落实环保措施,并在三年内全部搬迁。继续推进生态示范区创建,加强赣江源、东江源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在壮大现有四大优势产业集群的同时,要不断拓展产业集群的发展领域,使一二三产业都有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发展的梯次结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要看到,随着工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赣州第三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潜力,是地方可用财力的巨大增长点。要敏锐地把握这一发展趋势,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确定若干发展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行业,拿出实实在在的规划和办法,并落实到实际操作中去,务求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六、以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为抓手,又好又快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是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推进关系赣州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是2008年的重要任务。
一是要毫不动摇地推进交通、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这对赣州的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完善和继续实施重大项目滚动计划,形成建成投产一批、筹备开工一批、谋划争取一批的项目梯次结构。尤其要加快推进瑞金至赣州高速公路、华能瑞金电厂一期等的续建,尽快开工建设瑞金至隘岭、鹰潭至瑞金、石城至吉安、赣州至大余高速(茅店至三益),赣韶铁路,赣州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积极做好赣州至崇义、瑞金至寻乌、龙南至中村坳高速,向汕铁路、赣龙铁路复线改造、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华能瑞金电厂二期、西气东输二线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谋划赣州至深圳、厦门‚金三角‛城际快速铁路。
要通过加强招投标市场监管,全面推行项目代建制、目标管理问责制、全过程监督制等,提高项目建设和管理水平,确保今年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任务如期完成。
二是要加快城镇规划和建设步伐,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形成中心城区——县城——圩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规划体系框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力度,加强中心城区与一小时城市经济圈统筹规划,力争包括赣县、南康在内的中心城区统一规划、一体化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完善中心城区专项规划,完成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建制镇详规。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执行规划,不能搞‚领导项目‛和‚长官意志‛;加大对违章建筑的清理整治力度,坚决刹住抢建违章建筑的歪风。依法推进征地拆迁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加快推进一小时城市经济圈、两个次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
三是要在提升品位的前提下,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现在,赣州中心城区人口已突破50万人,面积已突破50平方公里,标志着赣州新型城镇化进入了新的阶段。但中心城区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要尽快拉开1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建设框架,集中力量加快建设章江新区,加快推进峰山应急备用水源、二水厂扩建等关系民生的市政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绕城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启动黄金机场片区整体开发,争取赣州监狱整体搬迁。要开阔思路,提高城市经营水平,探索组建国有建设性投融资公司,形成城市建设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要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特别是园林养护、环卫保洁、市政管养等领域,务必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七、以保障中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为重点,在更加关注民生中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改善民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更加不遗余力地关注民生,让全体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要把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作为民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前,农村物价比城市物价上涨快、食品价格比非食品价格上涨快、消费品价格比生产品价格上涨快、原材料价格比加工产品价格上涨快。这就意味着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影响最大。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必须履行的责任。要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政府价格调控力度,有效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维护市场秩序;要建立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波动应急机制,确保生活必需品供应和市场价格基本稳定;要完善基本生活必需品储备体系,保证人民群众的应急生活需求;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抓紧出台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贴办法,必要时及时启动。
二是要努力扩大民生覆盖面,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坚持教育优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扩展到民办学校,免费为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提供教科书。抓紧赣州中学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校舍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创建。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资源整合和优化配臵,建设一批国家、省、市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臵。在重点解决‚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军转退伍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基础上,注
第五篇:学习七一讲话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学习“七一”讲话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在工作内容上进一步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在思想作风上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一、为了谁——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为谁立命、为谁谋利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我们党从诞生
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全部的奋斗实践中。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凝聚起巨大的前进力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了谁”的问题上,必然同党的性质、宗旨相一致、相适应。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文艺要与群众相结合、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宣传教育工作就是要让群众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务。这实际上都鲜明回答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了谁”的问题。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内容、形式、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怎么变,为人民服务这个方向不能变,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个原则不能变。
二、依靠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
成就伟大事业须有伟大力量。如果搞不清楚“依靠谁”,就找不到依靠的力量,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只能成为空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只有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来自群众,始终以人民为靠山。回顾历史,每当党的事业面临重大挑战,每当中国的前途命运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总是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这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关键是在思想上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
三、我是谁——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明确“为了谁”、搞清“依靠谁”,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好“我是谁”。这个问题对于每个党员干部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弄清“我是谁”,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定位自己;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提升自己。
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关键是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党与人民群众长期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对党群关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像舟和水、鱼和水,像公仆和主人、学生和老师等等,这些都强调的是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告诫我们要牢记自己的位置和身份。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我们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财政干部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改进工作作风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要把实践当成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成最好的老师,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锻炼品质、净化心灵、改进作风,不断增强做好财政工作的本领。
古人说,“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官有所畏,业有所成”。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要怕党、怕人民群众。古今中外,一些政权更迭、政党兴衰,也一再告诫我们,群众的力量最强大,对群众心怀敬畏,才能获得支持拥护、站得牢立得住,如果忽略了群众,就会被群众所抛弃。要经常用群众这面镜子照照自己,匡正自己的人生追求,校验自己的责任态度,衡量自己的职业精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警示警醒。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守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