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颅脑外科手术的通气技巧分析
颅脑外科手术的通气技巧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上颅脑外科手术中的过度通气技巧,以保证患者的颅内压平衡。方法:以36例2012.6.1.~2013.1.1之间在我院接受颅内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根据患者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的不同将其分为轻度、中度过度通气以及正常通气组,每组人数人别为13人、11人以及12人,对所有患者行全身麻醉以及过度通气处理,同时检测患者的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借此来监测患者的颅内压。结果:在患者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下降的情况下,轻度和中度过度通气组患者与正常通气患者在颅内压上呈相比,前两者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同时轻度过度通气的患者在脑氧摄取值以及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上的变化不明显,而中度过度通气患者的脑氧摄取值上升,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下降,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的过度通气根据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进行有效的调整,能够保证患者的颅内压稳定,促进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颅脑外科手术;过度通气;颅内压;血氧监测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527-01
前言
目前临床上针对颅脑外科手术患者在麻醉期间的治疗,将颅内压有效的降低和控制是关键,而有效的达到以上目的的方法则是进行人工过度通气,但是在进行该操作的时候,必须对其技巧严格的掌控,避免患者脑氧供需失衡现象的发生。该操作的原理是将患者的动脉血二氧化碳水平有效的降低,进而使颅内血管发生收缩反应,降低血容量,待下降至一定的水平之后,则应将其控制,避免缺氧和缺血现象的产生。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以36例2012.6.1.~2013.1.1之间在我院接受颅内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根据患者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的不同将其分为轻度、中度过度通气以及正常通气组,每组人数人别为13人、11人以及12人,而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4.1~4.5kPa)、(3.4~4.0kPa)以及(4.6~4.9kPa),患者的年龄在25~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4±5.2岁,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1例,所包括的疾病种类主要有脑垂体瘤、胶质瘤以及听神经瘤等,患者在疾病、性别以及年龄等方面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所有患者行全身麻醉以及过度通气处理,同时检测患者的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借此来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具体的方法如下:在对患者行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进行逆行穿刺处理,穿刺点位于右侧颈静脉,同时置管于颅底方向,再者就是取患者仰卧位,消毒处理患者的甲状软骨区域,并以16号套管针从颈内动脉外侧做穿刺,进针4厘米并逆行于同侧的外耳道30度,使其负压得到稳定保持,在会抽取血的情况下将针退出,再将少量的肝素盐水注入,将光线传感器置入,对患者的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1]。同时配合呼吸机做过度通气处理,是潮气量与呼吸的频率控制在7~10mL/kg,维持三组患者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
于一定的范围。
1.3 观察指标:但三组患者的血压、心电图、颅内压以及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同时抽取患者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进而对患者的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饱和度以及脑氧摄取值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调查的各组患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x±s 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当P<0.05时,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患者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下降的情况下,轻度和中度过度通气组患者与正常通气患者在颅内压上呈相比,前两者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同时轻度过度通气的患者在脑氧摄取值以及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上的变化不明显,而中度过度通气患者的脑氧摄取值上升,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下降,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结论
目前在临床上针对颅脑外科手术患者的治疗和检测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监测患者的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来实现的,借此来对患者出现的缺氧和缺血反应作出及时的处理。而过度通气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患者的颅内压进行有效监控,但是我们必须对过度通气的程度进行严格的掌握。
以上我们探讨了脑氧供需平衡与过度通气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显示,患者处于轻度过度通气的情况下,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的水平范围内,并不会导致脑氧供需失衡现象的发生[2]。但是当处于中度通气的情况下,则表现为患者的脑氧摄取值上升,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下降,也就说明了对患者进行中度通气可能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现象的发生,进而引发患者的脑氧供需失衡。而导致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则是患者在进行不断过度通气的时候,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则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动脉血管发生收缩反应,进而导致脑血流量降低。并且该研究还向我们进一步说明了患者的颅内压降低能够通过过度通气来实现,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使用[3]。在相关研究中显示,当过度通气在一定程度之后,必须进行严格调控,其原因是可能导致脑损害增加现象的发生。因此在后期的颅脑外科手术中,我们必须结合患者的手术种类、颅内压情况等进行过渡通气。
参考文献
[1] 刘贵明,丁学琴,王多友,等.颅脑手术中过度通气对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脑动静脉氧及乳酸差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8):466-469
[2] 杨利孙,程娟丽,张 翔,等.人工过度通气对颅脑手术病人脑氧代谢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0):586-587
[3] Bullock R,Chesnut R M,Clifton G,et al.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Neurotrau-ma,2000,17(9):451-455
第二篇: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专家共识-2015版
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专家共识-2015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刨伤专家委员会
目前国内外有关颅脑创伤患者,特别是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时机和方法存在争议。鉴于外科手术无法进行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和伦理学问题,至今尚无有关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疗效的一级循证医学证据。2006年,美国神经外科专家在收集国际医学刊物发表的800多篇(二级或三级证据:)有关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方面论著的基础上,编写了美国《颅脑创伤外科治疗指南》(guidelinesforthesurgicalmanagementoftraumaticbraininjury),在Afe.wcwwge/iv杂志上全文刊登。对美国和全世界神经外科医生外科手术治疗颅脑创伤患者发挥了良好指导作用。鉴于我国神经外科医师在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再结合我国颅脑创伤患者伤情特点和医疗条件,2008年11月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召集了60多位神经外科专家,认真分析了我国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编写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专家共识,以指导我国从事颅脑创伤诊治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提高我国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水平。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 1.手术指征: ⑴ 急性硬膜外血肿>30 ml,颞部血肿>20 ml,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2)急性硬 膜外血肿<30 ml,颞部<20ml,最大厚度<15 mm,中线移位<5mm,GCS评分>8分,没有脑局灶损害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可保守治疗。但必须住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行头部CT动态观察血肿变化。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高颅压症状、甚至瞳孔变 化或CT血肿増大,都应该立刻行开颅血肿清除手 术。2.手术方法: 按照血肿部位采取相应区域骨瓣 开颅,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骨窗缘悬吊硬脑膜,骨瓣原位复位固定。但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移位明显、瞳孔散大的患者,可采用去骨瓣减压和硬 脑膜减张缝合技术,避免手术后大面积脑梗死造成的继发性高颅压和脑疝,再次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二、急性硬膜下血肿 1.手术指征: ⑴急性硬膜下血肿>30 ml、颞部 血肿>20 ml、血肿厚度>10 mm,或中线移位>5mm的患者,需立刻采用手术清除血肿;(2)急性硬膜 下血肿<30ml、颞部<20ml、血肿最大厚度<10 mm,中线移位<5 mm、GCS评分<9分急性硬膜下 血肿患者,可以先行非手术治疗。如果出现伤后进 行性意识障碍,GCS评分下降>2分,应该立刻采用 外科手术治疗;
(3)对于具有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医 院,GCS评分<8分的重型颅脑创伤合并颅内出血 的患者都应行颅内压监测。2.手术方法: 对于临床最常见的额颞顶急性硬 膜下血肿,特别是合并脑挫裂伤高颅压的患者,提 倡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根据术前GCS评 分、有无脑疝以及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 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双侧额颞顶急 性硬膜下血肿应该行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也可采用前冠状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术。
三、急性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 1.手术指征:
(1:)对于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 肿、脑挫裂伤的患者,如果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损害,药物无法控制高颅压,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2)额颞顶叶挫裂伤体积>20 ml,中线移位>5 mm,伴基底池受 压,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3)急性脑实质损伤 患者,通过脱水等药物治疗后颅内压25≥mmHg,脑 灌注压≤65 mmHg,应该行外科手术治疗;(4)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患者无意识改变和神经损害表现,药物能有效控制高颅压,CT未显示 明显占位效应,可在严密观察意识和瞳孔等病情变化下,继续药物保守治疗。
2.手术方法:(1)对于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患者,应该提倡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清除脑内血肿和失活脑挫裂伤组织、彻底止血,常规行去骨瓣减压,硬膜减张缝合;(2)对于无脑内血肿、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脑 肿胀合并难以控制高颅压、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征象的患者,应常规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硬膜减张缝合,去骨瓣减压;(3)对于单纯脑内血肿、无明显脑 挫裂伤、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的患者,按照血肿部位,采用相应部位较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彻底止血,根据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4)对于后枕部着地减速性损伤、对冲伤导致的双侧大脑半球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导致的脑内多发血肿,应该首先对损伤严重侧病灶进行开颅手术,必要时行双侧开颅大骨瓣减压手术。
四、急性后颅窝血肿 1.手术指征:(1)后颅窝血肿>10 ml、CT扫描有占位效应(第四脑室的变形、移位或闭塞,基底池受 压或消失,梗阻性脑积水),应立即行外科手术治疗;(2)后颅窝血肿<10 ml、无神经功能异常、CT扫描显 示不伴有占位征象或有轻微占位征象的患者,可以进行严密的观察治疗,同时进行定期复查CT。2.手术方法:
采用枕下入路开颅,彻底清除血肿,行硬脑膜原位或减张缝合。
五、慢性硬膜下血肿 1.手术指征:(1)临床出现高颅压症状和体征,伴有或不伴有意识改变和大脑半球受压体征;(2)CT或MRI扫描显示单侧或双侧硬膜下血肿> 10 mm、单侧血肿导致中线移位>10 mm;(3)无临床症状和 体征、CT或MRI扫描显示单侧或双侧硬膜下血肿厚度<10mm、中线移位<10 mm患者可采取动态临床观察。2.手术方法:(1)低密度硬膜下血肿通常采用单 孔钻孔引流术;(2)混合密度可采用双孔钻孔引流冲洗方法;(3)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反复发作、包膜厚、血肿机化的患者,则需要行骨瓣开颅手术剥除血肿膜、清除机化血肿。
六、凹陷性颅骨骨折 1.手术指征:
(1)闭合性凹陷性骨折>1.0 cm;(2)闭合性凹陷性骨折位于脑功能区、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3)开放性凹陷性骨折;(4)闭合性凹陷性 颅骨骨折压迫静脉窦导致血液回流、出现高颅压患者;(5)凹陷性颅骨骨折位于静脉窦未影响血液回 流、无高颅压患者不宜手术。2.手术方法:(1)无污染的骨折片取出塑型后原位固定;(2)严重污染骨折片应该取除,待二期修补;
(3)合并颅内出血和脑挫裂伤按相应外科手术规范处置。
七、颅骨修补术 1.手术指征: ⑴频骨缺损>2cm;(2)影响美容;
(3)通常在伤后>3个月进行颅骨修补术,对于较大 卢页骨缺损导致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临床病情允许条件下,可以适当提前;(4)由于儿童颅骨发育特点,颅骨修补手术原则> 12岁。对于较大颅骨缺损、影响儿童正常生活和学习、头皮发育良好,可以不受年龄限制;(5)颅脑伤后发生颅内外感染的患 者,颅骨修补术必须在感染治愈1年以上。2.手术方法:(1)按照颅骨缺损大小和形态选择 相应可塑性良好的钛网或其他材料;(2)在颞肌筋膜 下与硬脑膜外仔细分离,尽量不要分破硬脑膜,将修补材料固定在颅骨边缘;(3)亦可采用自体颅骨保存和修补术。
第三篇:颅脑外伤 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张义涛,男,39岁,以外伤5小时昏迷2小时主诉入院,患者家属诉患者于5小时前被摩托车撞到在地,当场昏迷约10分钟,随后清醒,感头昏,头痛剧烈,尚能自行回家,呕吐2次。不能回忆当时经过,2小时前再次昏迷,呼之不应,急送入院。
查体:T 38.5C R 18次/分 P 110次/分 BP 120/85mmHg 浅昏迷,格拉斯格评分 10分,双瞳孔不等大,左侧5mm 光反射弱 右侧 3mm,右侧枕部可见一3x2cm软组织挫伤区,血迹已干,局部肿胀明显,压痛明显,右侧肌力3级,左侧5级。
X线提示:右枕骨骨折 未行其他检查 1.患者目前可能的诊断有哪些? 2.如何进一步支持你的上述诊断? 3.注意预防哪些并发症?如何让预防? 4.写出治疗方案
o
第四篇:外科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
外科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二甲医院外科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日(ALOS)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如皋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接诊的外科手术患者17461例,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患者个人信息及住院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方差分析、t值检验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职业、付费方式、省份、性别、治疗效果、手术等级与术前住院日均会对ALOS造成影响(P<0.01);术前住院日对ALOS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年龄,第三为病例来源,其后依次为付费方式、职业、治疗效果、性别、手术等级。因此认为:通过分析外科手术患者住院信息,可掌握影响ALOS的主要因素,为下一步医疗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外科手术平均住院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3;K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4-256-02
平均住院日(ALOS)主要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医院接诊患者在出院时总的平均住院时间,该指标能够充分体现医院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护理水平、工作质量等各方面信息。此外,ALOS也可充分反映出患者愿意接受医疗服务的平均时间,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医院可为患者提供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1}。通过统计分析ALOS可帮助管理层掌握医疗服务水平,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缩短该指标,从而实现床位周转次数和病床使用率的提升,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率的医疗服务。本文通过二甲综合医院外科手术患者ALOS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本研究数据均来自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接诊的外科患者住院信息。2014年1月―2015年12月外科(包括: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妇产科、神经外科等)共接诊患者17461例手术患者。
2.方法。运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5.0对17461例患者住院信息进行统计整理。对17461例患者平均住院状况进行了解,组间采取方差分析比较,t值进行检验;采取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ALOS的各项因素;α=0.05为检验标准。
二、结果
1.影响ALOS的单因素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年龄、职业、付费方式、省份、性别、治疗效果、手术等级与术前住院日均会对ALOS造成影响(P<0.01),见表1。
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住院日对ALOS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年龄,第三为病例来源,其后依次为付费方式、职业、治疗效果、性别、手术等级。见表2。
三、讨论
1.影响外科手术患者ALOS的因素。本研究通过对17461例手术患者各项信息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影响患者ALOS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患者因素、社会因素和医院因素,其中患者因素主要有人口统计特征、身体状况、付费方式、手术类型与患者意愿;社会因素则主要指医保制度;医院因素则主要是指科室工作效率、病区诊疗流程不畅、管理效率和护理工作效率等。而根据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来看,术前住院日、年龄与病例来源是影响ALOS排名前三的因素,而治疗效果、手术等级排名较末,这表明我院外科医疗服务水平较高,并不会对ALOS造成过大影响,更多地是来自患者自身的原因。但需要注意的是术前住院日是导致ALOS的首要因素,而引起该情况的主要因素为:女性经期;老年患者伴随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待到病情稳定后才得实施手术;危重症患者,无法立即安排手术;疑难病例等,故医院同样需要引起重视{2}。
2.缩短ALOS的对策建议。
(1)实施ALOS精益管理。医院应积极实施全方位绩效管理和全成本精细化核算,从而实现对ALOS的精益管理,并将ALOS作为医护人员的重要考核指标,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ALOS的认知和责任感。
(2)加强单病种与临床路径管理。针对单病种流程,医院应提出详细的管理流程,必须具体到用药种类、检查项目、用药剂量等细节。在院内成立专门的临床路径管理小组,拟定详细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自患者入院当日到出院,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方案和医疗治疗方案,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服务的同时,还可有效缩短ALOS{3}。
(3)优化诊疗流程。对门诊布局进行合理调整,提高诊疗效率和服务质量,缩短患者就诊的时间,确保患者能够在门诊就能够完成检验、检查等项目,在患者入院后,医生即可根据门诊检查结果,在短时间内安排患者接受相应治疗。此外,医院还可通过“一卡通”、“银医卡”等来缩短患者排队等候时间,并通过挂号、诊疗、检查“一站式”服务来提高患者诊疗体验,从而达到缩短ALOS的目的。
(4)提高病区护理服务质量。对护理人员进行严格培训,促使她们的护理服务技能、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均能够得到同步提升,为患者提供积极主动的护理服务{4}。护士长则应根据科室情况,合理调整护士排班表,确保每位患者均能够得到最好的护理服务,此外,保证护理人员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让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其工作责任和成就感,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从而缩短ALOS。
注释:
{1}李亮,金敏,莫龙,等.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19(3):43-45
{2}薛丽,李达,赵育新,等.术前平均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31(6):433-435
{3}李东敏,孙丽,陈丽娟.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0(2):222-223
{4}林有智,唐勇,陆玉蕾,等.鼻咽癌放疗患者平均住院日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病案,2014,14(12):40-42
(作者单位:如皋市人民医院江苏如皋 226500)
(责编:若佳)
第五篇:辩论赛技巧分析
辩论赛技巧分析
一、开篇立论
一辩的开篇立论在各种赛制中都是必有的环节,它是重中之重。一个好的一辩立论直接可以给以后的各个环节奠定基调,限定界限,给出己方攻击点,筑起己方防守堡垒。因而开篇立论应下足功夫,切不可小觑。
首先,是辩词中关键词的解析。这里我们要切实强调权威性,我们可以从周围找到各种工具书或者借助英特网搜索,在各种不一的解释中,尽量以权威的词典辞书为准,这样在以后的阐述中才可以理直气壮,否则被别人抓到明显曲解意思的把柄,就直接陷入被动甚至满盘皆输。知道了这一点后,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点来创造优势。例如在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中,反方辩手说万字是一切的意思,正方说不是。双方胶着,反方说“正方辩手不看原典,你知不知道它原典出自《提摩太》第六章第十节?”正方将要陷入被动,四辩从容不迫拿出《汉语大词典》说“我可以告诉你中文的原典在哪里,《汉语大词典》中万字一共九种意思,没有一种是一切的意思,对方辩友可以自己去查。”瞬间立稳脚步并且强力扳回一局。
其次,破题释义,定出标准主线。在有了关键词的解释之后,紧接着就是对整个辩题的剖析,剖析的关键点在于定出客观评价标准,找出攻击点,并由此找出对方攻击点,确立己方防守线。这里强调一点是切勿将此工作单独推给一辩去做,且不说工作太重,单说一辩难以思考全面,如果一辩思维走偏,直接后果是己方战线全部走偏。一定要经过双方四位辩手综合讨论质疑修改才能确立。所谓标准,就是在比较性的辩题中确立一个客观的评价分析点,让自己的攻击做到有准可依,有的放矢。这个标准一定要基于客观实际或者哲学理论或者逻辑分析,严谨科学,能让大多数人信服,否则会弄巧成拙。例如1993年《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经过逻辑推理得出,必要条件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那么可以得出正方必须论证没有温饱一定没有道德,反方的总体思路便归在人类历史不温饱的情况比比皆是,可是人类历史上有没有一个时期一个地方一点道德都不谈?显然没有。另一个逻辑点,温饱分开看,温而不饱的情况,减肥小姐是温而不饱,她谈不谈道德,若不谈,那么减肥中心是不是就变成了拳击场?这样严谨的推论很容易令人信服。
最后,破题立论,化整为零。有了辩题的解释,有了标准依据,接着是把一个完整的辩题划分为几个小的着力点,来进行严谨的论证,也就是确立分论点。有了分论点能让一个宏大的辩题显得有层次有条理,也能为后面辩手的针锋相对给定线路。这里确立分论点有几个经典的方式,例如:“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社会、家庭、个人”三方面、“逻辑、理论、事实”三方面等等。不论层面如何,其结果都是为中心论题服务的。论点的确立同样也要由四位辩手综合讨论后得出,并且几位辩手要牢记论点内容,确立进攻思路。
有了以上内容,就等于提纲挈领,再由一辩对各个论点的论述内容进行填充。辩词的措辞上关键看各位辩手的语言功底,这个一般不容易速成,但是多参考一些经典精彩的辩词,适当借用其精华也可以对自己有一定地提高。
反方的一辩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在陈述之前花10几秒的时间对正方的一辩陈词进行简单反驳,体现的是一名辩手的应变能力。但切记不要强求而弄巧成拙。
二、再立论
二辩的再立论与一辩论点的确立过程大致相同,这里只简单阐述一些思路上的问题。与开篇立论相比,二辩一来省去了对辩词解释和标准确立,二来双方二辩因为都已经听了双方一辩的立论,也了解了对方的思路。在此环节,有经验和能力的二辩可以针对对方的论点或者释义标准等提出简单质疑,但大部分的时间,仍要留在对己方的论述上。二辩的论述思路可以参考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旧赛制,就是双方一二三辩交替阐述,大多数比赛中二辩选手采用的是针对一辩论点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阐述。例如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不可以并行》,反方一辩从理论、事实、价值三方面阐述了观点,二辩三辩详细从事实角度阐述。二辩主要从近现代发展史发达国家的历程阐述,三辩又详细从发展中国家的历程来阐述,显得条理非常清晰。或者如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中,反方一辩从逻辑阐述,二辩从理论阐述,三辩从事实阐述,四辩从价值阐述,从开篇到结尾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对话
对话环节是整场比赛中最考验选手临场应变能力的环节之一。因为双方二辩都要在对话中维护和巩固己方观点,并且攻击对方观点。但考验临场能力绝不仅仅是空手而上,恰恰相反,事先的充分准备反而更起决定作用。对话环节对二辩选手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充足的问题来攻击对方,还有要对己方的立论构架和标准、论点等等足够清晰。一般而言,辩论场上每一方都希望占据主动权,引领比赛的节奏,所以在对话环节每回答对方一个问题,都要紧接着抛出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对方跟着自己的节奏往下走。选手在场下需要准备的是:
一、问题;
二、对方最可能的回答方式。选手要由充足的问题,也要在场下与己方队员交流,确立对方大致的回答方向,以免届时手忙脚乱。
另外,这个环节还有很多的技巧,一些万能的辩驳方式和一些典型的例子应当熟记,并学会举一反三。关于这一点,我将在第三大部分“辩论中的经典辩驳”作详细阐述。
四、盘问
盘问环节对被盘问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对盘问者来说,工作就轻松了很多。
然而轻松了也绝不是不用下功夫,其实一个好的三辩,盘问问题最能显现其功底。最基本的要求,三辩的盘问问题一定要有一定的尖锐性,最好是从论点或评判标准延伸出,切不可不痛不痒或者问一些“小儿科”问题。在往深一个层次的要求来说,三辩的四个盘问问题最好是有一定的联系性,最好能环环相扣,或者逼迫对方两位或者几位辩手产生矛盾。这个环节在历来的各种大型赛制上较少出现,因而没有鲜明的例子。但大家可以参考从2003年以后的“国际大专辩论会”(07年后国辩更名为“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有一个环节,就是提问嘉宾提问环节,例如03年的国辩由蒋昌建、余磊等历届国辩的最佳辩手作为提问嘉宾,总决赛由他们对某一方提问,该方一位辩手回答问题。
另外盘问和台湾大选的电视辩论中一个环节很相似,也可以作为积累的一个参考。例如2011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公开电视辩论上,有六位媒体代表在“质询”环节对台上三位候选人分别提出一个问题,三个人依次来回答。仔细分析媒体的提问方式,首先是一定要把问题问明确,其次在问题的选择上一定要够尖锐,例如台湾与大陆的两岸问题。体现在我们的辩论上,三辩的价值体现也在于问题一定要足够尖锐,最好能直接击中对方的致命点。
对于被盘问方来说,如何回应对方的问题就较多体现个人能力了。四位辩手有30秒的时间回答对方的盘问,好的一点是对方不允许发言反驳。因而在自己回答的过程中可以“畅所欲言”,但我们发现的情况是往往很多人临场情绪控制太差或者准备不够充分,30秒的时间
往往只用了5-10秒,浪费了大部分时间。这里,对于有经验有能力的选手来说,针对这一问题正面回答之后可以详加阐述,或者进行延伸与己方的论点进行对接;而经验不足的选手,则应该提前做好准备,解释之后可以回归到一段自己熟悉的辩词当中,例如一辩选手可以引申一下自己某一个强有力的论点等等。此处切忌胡言乱语,被对方抓到把柄。同样的,有一些经典的辩驳是可以借鉴的,如果熟悉某一些辩论的逻辑辩驳方式,应付盘问应该不成问题。
五、盘问小结
顾名思义,盘问小结就是三辩对自己刚才的盘问出现的问题或者发现的对方的漏洞进行总结阐述。这两分钟的时间说短则短,说长则长。正如上文对盘问的阐述中所说,好的盘问问题对盘问小结来说也尤为重要。如果你的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导致对方几位辩手口径不一,那么在盘问中就可以直接指出,并详加分析,通过适当渲染来对对方的整个立论构架进行釜底抽薪。但如果是经验不足的选手便往往觉得这两分钟的时间十分难熬,针对这个情况,我建议三辩可以依据对方可能的回答事先拟一份小结,到时候根据对方的回答稍加改动,务必使自己的应答做到连贯有序,井井有条。
另外,三辩的盘问也可以参考四辩的总结陈词方式,用简短的话进行对方的错误指正,紧接着从某一方面继续阐述己方观点。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后面总结陈词的分析部分。
六、自由辩论
自由辩论是每一场辩论赛中最容易出彩的地方。因为它的节奏要求很快,对于选手的反应速度和语言组织能力要求也很高。只要一方有一两个人反应速度快,语言能力强,便能很好的带动整场比赛。同样的,如果双方选手能力都不是很强,则很容易造成冷场现象,那么正常比赛的可观性也就没有了。
自由辩论对语言的要求和对场上表现的要求有一定的“先天性”,也就是如果一些人本身就是伶牙俐齿、口舌如簧,他肯定就占据了一定的优势。这里不讨论个人的突出表现能力,关键看自由辩论阶段的一些基本要求。
首先,是问题的准备要充分。自由辩论与二辩的对话环节一样,都需要双方做足准备工作,特别是自由辩论,需要一定的发言来控制节奏。如果一方发言完毕,另一方冷场了便尤显尴尬。所以需要在事先对自己手里的问题下足功夫,一方发言完毕,另一方应及时回答,然后抛出自己的问题,否则容易陷入对方的节奏,被对方牵着走。
其次,是团队的配合。自由辩论与其他环节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每一方的每一位辩手可以自由发言,不受发言次序和次数的限制,对方不得指定某一位选手发言。因而为了体现配合,在发言次序和数量上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发言开始由双方的四辩作开始阶段的发言,因为先前的环节四辩发言较少;紧接着,发言的重心尽量落在二三辩身上,一般整个自由辩论阶段,如果每方总共发言次数在25次,二三辩一般要占据16次左右,一四辩发言在9次左右。简单来说就是一四辩每个人起身发言3-5次,其余时间交给二三辩。此时切忌一个人过分突出,连续发言4、5次或者总共发言十几次,更忌讳某一位选手一次都不发言;然后是在内容上,最优秀的配合是某一位选手提出问题,对方难以回答或者回答有误,己方另一位选手发言时可以指出并加以分析,或者起身强调“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方二辩刚提出的问题”。比较极端的例子有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上《人性本善/恶》上,反方几位辩手轮流起身将“善花如何开出恶果”强调了5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强调一两次足矣。如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不可取的》,反方四辩提出“到底成功是成为英雄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正方无法正面回答,回避了,反方三辩发言
之后紧接着说“请对方正面回答我方四辩刚提出的问题”。正方仍然找借口,反方二辩又提出“还是请对方辩友明确告诉大家,到底成功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是不是没有关系呢?”。事已至此,正方劣势已现,最出彩的是反方一辩发言时直接乘胜追击:“既然成功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对方不能回答,那么就请对方辩友回答一个反面的例子,失败是成为非英雄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瞬间占领主导。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时间问题,每个人的发言都要注意自己的时间,简短的问题10秒钟之内回答,需要解释的问题可以适当延长到20秒之内。最后的时候会出现某一方时间用完而另一方有剩余,此时剩余时间一方切不可放弃,一定要争取用完时间,最好是每一位辩手都起立发言若干次,进一步强调配合。最后,辩论技巧的应用。一些常用的和一些高级的辩论技巧都值得学习。常用的一些辩驳知识和典型的例子可以帮你应付一般的逻辑问题,高级的技巧强调大家在辩论中采用嵌套问题,设计一些两难的回答。当然,不论如何,每个人对于己方论点、概念、标准等等都应该熟记,所有的辩论和反驳都不应超出本次辩题的范围,高级技巧的应用最后也应该要返璞归真,回归到己方辩题之上。辩论技巧详见后面两大部分。
七、总结陈词
一般来说,每一场辩论赛四辩总结陈词都是最难出彩的一个环节,同样的,但凡是表现非常精彩的四辩往往都能点燃比赛的气氛,主宰比赛的胜负。
新赛制下,四辩的总结陈词占据了4分钟的时间,是全场单人最长的发言时间,四辩的任务其实很简单:扣题、到位。以下我就针对四辩的陈词书写作详细阐述。
对于新接触辩论赛的四辩选手来说,为了使其更容易了解四辩的本职工作,我们将四辩的陈词分作两部分:
一、抓错;
二、继续阐述。一般来说,四辩的抓错就是针对全场比赛过程中对方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一个归纳总结,包括逻辑上的、事实上的、理论上的、价值上的等等。凡是辩论,每一方都会出现很多的漏洞,犯很多错误,这就要求四辩在比赛过程中集中精力,准确抓到对方的错误。当对方错误很多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要集中凸显出关键的错误,也就是对方在根结上的错误。这部分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分半钟,在一分钟左右即可。剩余的大部分时间,要留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地方。而剩余时间的论述可以参考二辩的再立论环节,但此时不应只阐述某一方面,而应该着意在总结二字,可以从几个大的方面着力渲染,最后重新落笔至一辩阐述的几个论点之上或者评判标准之上,形成整体配合上的一个圆满之势。
四辩的陈词不同于其他各位辩手的地方还在于其升华之上,总结陈词的部分可以适当拔高,体现出辩论的意义所在。总的来说,辩论不在于比赛本身的胜负,而在于通过“辩”来明理显义;与时代结合的命题可以结合时代的意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状况。例如2010年校辩赛上,辩题《大学生就业应当以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为主》,其意义就不应只是在胜负,而是体现在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从理论上说是为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讨论出路,因而在我的总结陈词最后一段就用几位献身贫苦山区或者西部的楷模为例,提炼出以社会需求为主的意义所在,凝练出“做中华脊梁”的口号。
传统四辩高手中的典型是1993年复旦大学的蒋昌建。以《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场的总结陈词为例,蒋昌建首先以“经过一番唇枪舌剑,我的肚子已经饿了,但我仍然要将道德问题谈清楚”,幽默巧妙切入;紧接着直击对方的四大错误:“李代桃僵”(温饱等同生存)、“扬汤止沸”(解决贫寒不看手段)、“避实就虚”(温饱下可以更好谈道德,而没强调必要)、“指鹿为马”(将谈道德的效果等同于谈道德);之后,其切入己方主题:“今天,我方已从逻辑、理论、事实上论证了只要基于理性的人类存在,就能谈道德。下面,我主要从价值层面论述我方立场”,紧接着,蒋昌建从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和在饥寒下谈道德 的必要性两方面共四点阐述了其价值上的意义;最后,其用了一段升华结束了四辩陈词:“讲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一百多年前,生活在哥尼斯岛的一位名叫康德的老人曾说过的一句话:‘这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从心里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谢谢各位!”蒋昌建用指点江山的抓错、慷慨激昂的阐述和激情四溢的升华为我们献上了完美的一个结尾,并最终拿下了93年的最佳辩手。
从总体上来看,正常辩论赛“抓错”应当是最难得一部分,因为以我们的语言水平,即使抓到了错误也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整理出优美而有条理的语言。这里给新手一个技巧就是:提前抓错。辩题在这里,对方的一些思路和攻击点也不难猜测,想做充足准备,那么就在事先把对方所有可能犯的逻辑、理论错误一一列出,然后就组织语言如何批驳,最后在赛场上,如果对方恰巧落入自己的预想当中,那么就信手拈来进行反驳;如果没有想到某一点,就可以临时花些时间组织语言。总的来说还是可以节约不少时间。
在大型的赛事上,凸显过不少的优秀且特别的四辩,他们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陈词写法。以下我就简单谈谈其他风格陈词写作技巧。
最为典型的是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上的马来亚大学的胡渐彪,胡渐彪尤善逻辑分析,因而他的辩题中逻辑分析的比例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以总决赛《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为例,正方的优势在于语言流利清晰且优美,反方华语稍差但反应敏捷,分析也非常到位。截止四辩陈词之前,反方已经奠定了不少优势,博中了正方的命门:“贪”才是万恶之源。因而在总结陈词之时,胡渐彪从容不迫展开逻辑分析:“对方的陈述是给定了两个前提,然后依据这两个前提开展出三个论点”,针对对方的整个理论构架的两个前提和三个论点进行了逐一批驳。然后后半段又顺着对方的思路分析,指出:“钱既可以导出善,又可以导出恶”,那么钱是不是既是万恶之源,又是万善之源,对方是不是只看到了恶的一部分。随后胡渐彪说:“我们效仿对方,只看恶的部分”,可是世间的恶分为“和钱有关的恶”、“和钱无关的恶”,“和钱无关的恶”自然钱不是“其之源”,而对方为何只讨论“和钱有关的恶”。胡渐彪说,“那么我们再效法对方,只看和钱有关的恶”,和钱有关的恶,到底是钱是万恶之源,还是贪钱是万恶之源。通过层层批驳,完美的将对方的理论构架和辩论思路分析地淋漓尽致,导致正方四辩在总结陈词之时担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发挥稍显失常。
那么,大家对个性化的四辩陈词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其实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在我们做四辩陈词的时候,可以以较长的篇幅去剖析对方的构架以及辩论思路,将对方所有的支撑点逐一批驳推倒,并加以辅助己方观点的正确性来做对比论证。但是很显然,它对辩手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经验不足的选手很容易出现怯场或者紧张引起思路表达不清和语言不流利的现象,这在辩论场上是非常忌讳的。希望大家量力而行,多参考经典的陈词,再来创新出自己的风格。
三、辩论中的经典辩驳
以下,我就为大家总结在重要比赛和在我们身边出现的一些非常经典的辩驳,并为大家分析其适用范围。大家应该做的是牢记这种思维辨析方式,最好学会举一反三,否则千篇一律容易令人产生审美疲劳。
1、烤鸭理论
“A包含了B就代表A是B吗?好比,我方二辩今天吃了一只烤鸭,他包含了这只烤鸭,你能说我方二辩就是一只烤鸭吗?”
“烤鸭理论”适用的地方在于对方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包含了本方观点,妄图通过整体大于局部的方式来使本方的辩驳为对方服务。这时如果用理论来强辩首先难以辩清楚,其次容易弄巧成拙。这时候如果采用烤鸭理论类似的类比即可巧妙地推翻对方的理论。
关于这点,在辩论中应该牢记,双方的观点不论是对立还是并行,一般不会出现包含现象,如果可以用己方观点包含对方观点一般都会死的很惨。
典例:在2010校辩赛第一轮上,信工(正方)对人文(反方)辩题为:《大学生择业应以社会需求/个人需求为主》。期间反方抛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社会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属于个人需求。正方三辩当即指出:“社会包含了人就代表社会需求是个人需求吗?好比,我方二辩今天吃了一只烤鸭,他包含了这只烤鸭,你能说我方二辩就是一只烤鸭吗?”可谓是四两拨千斤,赢得了场上阵阵的掌声。
2、并行/包含理论
“同时存在就叫做并行吗?那么今天您在论证您方观点,我在论证我方观点,那我们双方的观点也可以并行吗?那么请对方同学待会并行地论证一下我方观点吧!”
“对方同学,如果您方观点已经包含了我方观点,那么我们今天的辩论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我方观点是您方观点的一部分,那就请您在论证您方观点的时候也论证一下我方观点吧。” “并行/包含理论”其实与“烤鸭理论”是异曲同工,但适用性更广一些,在花辩里,借用一种巧妙的辩驳,将对方抛给自己的难题抛回给对方叫借力打力。但凡在辩论中,某一方强辩,将对方某些观点或者整个辩题拉回己方者,都可以采用这些类似的理论将难题抛回去。典例:在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香港大学(正方)对武汉大学(反方),辩题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不可以并行》,正方对并行的概念有意模糊,认为凡是同时进行的都可以叫并行,反方先是以“有人保护环境,有人破坏环境”这样同时进行的矛盾进行反驳,正方仍然强辩,反方四辩当机立断,指出:“同时存在就叫做并行吗?那么今天您在论证您方观点,我在论证我方观点,那我们双方的观点也可以并行吗?那么请对方同学待会并行地论证一下我方观点吧!”巧妙借力打力,赢得掌声。
3、炒饭理论
“难道多了就更重要吗?做炒饭的时候要放入很多的饭,只放一点点的盐,难道你能说饭就比盐更重要吗?”
“炒饭理论”适用于“在××比××更重要”等等的比较性辩题当中,某一方一味强调多等同于重要,遇到此情况,可以使用类似的例子做类比,言简意赅,还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典例:在2011年校辩赛第二轮上,土建对管理的比赛中,正方一直在强调数量多因而重要,反方从容回答“难道多了就一定重要吗?我们做炒饭的时候,饭肯定是放很多,而盐只放一点点,难道说因此炒饭的时候饭就比盐更重要吗?”这句话一时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炒饭理论”。
4、轮胎汽车理论
“整体可取,难道局部就也是可取的吗?请大家想一想,轮胎是汽车的一部分,坐在汽车上是可取的,难道坐在轮胎上也是可取的吗?”
“轮胎汽车理论”适用于某一方可以扩大范围,将己方立场中的关键部分归纳到一个大的体系之中,妄图以整体的优势来凸显局部的可取。此时便可以用轮胎汽车理论,将对方偷梁换柱的想法明确指出。
典例: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复赛:新加坡国立大学(正方)对武汉大学(反方),《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不可取的》一场中,正方自己明确以成败论英雄有很大局限性,因而在战略上将其定位一种追求成功的价值观,并且这种价值观受到社会上其他真善美的价值体系共同制约,属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反方三辩当即指出:“整体可取,难道局部就也是可取的吗?请大家想一想,轮胎是汽车的一部分,坐在汽车上是可取的,难道坐在轮胎上也是可取的吗?”可谓是言简意赅,精确指出对方的混淆是非。
5、校徽理论
“对方同学今天的黑西服上也有一点白色,那就是对方同学的校徽,难道我能因此就说对方同学的西服是白色的吗?”
“校徽理论”适用于某一方以偏概全的时候。校徽理论的适用性恰好与轮胎汽车理论相反,其使用的情况为,当某一方因为辩题中观点或者立场不断受到对方攻击,难以自保的时候,容易只抓住己方立场中的某一点优势来反攻,这时候便可以用校徽理论来进行反驳。典例: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复赛:新加坡国立大学(正方)对武汉大学(反方),《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不可取的》一场中,正方先以整体的社会价值体系论述,被反方驳回。难以全线反驳之时,正方开始一味强调“为什么作为一种鼓励成功、追求成功的价值观,它是不可取的?”反方二辩指出:“谁都不能否认追求成功是可取的,但有一点的可取之处就是可取吗?对方同学今天的黑西服上也有一点白色,那就是对方同学的校徽,难道我能因此就说对方同学的西服是白色的吗?”以形象的类比言明大义。
6、州官放火论
“对方举出了一点的可取之处就叫可取,我方举出了再多的不可取之处也不叫不可取,这是不是叫‘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呢?”
“州官放火论”适用范围非常之广。在辩论场上有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某一方举出许多例子或者名人名言的时候,统统被对方给否认。例如:正方举出名人名言,反方一味强调“名人也会犯错啊!”这时候正方的凌厉攻势会被反方一个“金钟罩铁布衫”给化解掉。此时若呈口舌之快反而达不到好的效果,如果换一种方式,例如说“为什么支持我方的名人都是错的,而支持对方的名人却都是对的,难道是非对错都由对方说了算?您这是不是叫‘只许州官放火,而不准百姓点灯’呢?”这样就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典例: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复赛:新加坡国立大学(正方)对武汉大学(反方),《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不可取的》一场中,正方为树立己方稳固立场,从逻辑上玩诡辩,正方二辩指出:“从逻辑上讲,我方只需要证明有可取之处便能证明其可取,而对方如果要证明不可取,必须证明在任何层面,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已有胡搅蛮缠的嫌疑,此时反方三辩起身说:“对方举出了一点的可取之处就叫可取,我方举出了再多的不可取之处也不叫不可取,这是不是叫‘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呢?”准确化解了对方的逻辑攻势。
7、是非理论
“谁都不能否认岳飞和文天祥是英雄,对方同学说他们成功了,这可真是,说你成你就成不成也成,说不败就不败,是败也不败啊。对方同学这种观点我只能说‘不可取啊’”
此句可谓是辩论史上最经典的而有力的一句反驳。适用情况其实与“州官放火理论”相似,就是在某一方有一些“无赖”做法,毫无根据地否认对方所有的论据,认为对方所有的都是错的,只有自己的才是对的。这时另一方往往会非常无奈,因为丝毫没有着力点。此时便可以以此句反驳:“对方同学可真是‘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这种强词夺理的论证方法,大家能信服吗?”当然具体语境,需要大家具体变通来使语句明了。
典例: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复赛:新加坡国立大学(正方)对武汉大学(反方),《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不可取的》一场中,反方一再问岳飞、文天祥等等失败了的历史人物是不是英雄,正方拒不正面回答。多次质问无果后,反方三辩起身说:“谁都不能否认岳飞和文天祥失败了,却仍是英雄,对方同学说他们成功了,这可真是,说你成你就成不成也成,说不败就不败,是败也不败啊。对方同学这种观点我只能说‘不可取啊’”巧妙结合辩题,引起全场轰动。
8、基础悖论
“吃饭是活着的基础,那么吃饭就比活着更重要吗?”
“基础论”是在比较性的辩题中常常被使用的一种论证方式,就是一方会说,我方立场是你方立场的基础,因而我方立场更重要。一时听来无可辩驳,然而事实上基础与目的本身没有可比性。此时便可以使用基础悖论:“对方同学,基础就一定更重要吗?吃饭是活着的基础,难道吃饭就比活着更重要吗?”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更为合适的悖论来巧妙地反驳对方。
典例: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剑桥大学(正方)对复旦大学(反方),《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场中,正方刻意强化温饱二字的意义,将其等同于生存,其认为温饱是生存的基础,也是道德的基础。反方首先利用历史实例反驳温饱等同于生存,反方二辩季翔又用类比来反驳了基础论:“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吗?”(言下之意,吃饭是活着的基础,但是人活着是为了道德、理想等的精神层面,指出对方刻意拔高温饱重要性的做法)
9、评委至上论
“你的论点不是自己说成立就成立了,如果所有的是非对错都由对方定,那么还要我们的评委干嘛?”
其实这一点就是有关场上如何迎合评委老师和凸显评委老师作用的一种做法。我们常常在比赛中对某一个或几个强势的“无理取闹”选手无可奈何,对方总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唯我独尊”,此时我们便可以以一句“你的论点不是自己说成立就成立了,如果所有的是非对错都由对方定,那么还要我们的评委干嘛?”来提醒评委对方的“无理取闹”。往往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典例: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剑桥大学(正方)对复旦大学(反方),《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一场中,正方的某一些论断反方没有正面回答,正方三辩便说:“对方没有反驳我方的论点,那就证明了,我方论点是正确的!”一时满场失笑,反方三辩从容不迫指出:“你的论点不是自己说成立就成立了,要不然还要我们的评判团干嘛?”全场哄堂大笑。
10、海马非马论
“请对方辩友不要望文生义,如果像对方辩友这样咬文嚼字,难道,海马也是马,蜗牛也是牛,青春痘也是豆吗?”
“海马非马论”也是一个适用性非常广泛的辩驳,在我们的赛场上,狡辩肯定会层出不穷,某一方会为了己方利益而有意或无意曲解辩题中的关键字词,望文生义,咬文嚼字。在赛场上,大家常常不会有太多时间反思,因而听来似乎觉得非常有理,此时如果另一方能找对症结,指出对方的混淆与片面,就会得到明显的优势。
典例:1997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首都师范大学(正方)对马来亚大学(反方),《真理会/不会越辩越明》一场中,反方指出辩其实并非尽拿真实在辩,因为辩手就经常说假话。正方在反驳中指出:“如果对方把狡辩、诡辩都叫做辩,那么请问:海马也是马?蜗牛也是牛?青春痘也是豆吗?”可谓言简意赅,获得场上阵阵掌声。
11、其他精彩反驳
“难道我们可以仰着脖子,等着天上吧唧吧唧往下掉馅饼吗?” 比喻对方的言论只是空谈而没有实际基础。
“对方同学不要只看到它无边钞票滚滚来,看不见它一江毒水向东流啊!” 形容对方只顾及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长远的危害。“这分明是送走了阎王,又迎来了小鬼嘛~”
形容对方解决问题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没有解决症结问题。
QQ:78023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