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因特网几种典型情境的语言特征描写
对因特网几种典型情境的语言特征描写
摘要: 一种语言是一个由情境因素决定的语言表达系统。因特网环境是语言的新情境,而这个大的新情境又可细分出若干个有着共性和个性的小情境。对因特网中的电子邮件、聊天组、万维网和博客四种典型情境的情境特点和语言特征进行分析描写,以期还原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来研究网络语言,在此基础上重新评判网络语言所引起的强烈语言态度。
关键词: 网络语言;情境 ;语言特征
中图分类号: H10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对网络语言的界定
网络语言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语言。我国学者于根元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1]3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指计算机网络上常用的及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语言,包括网页上的图像、符号、文字等网络传播的一切手段、言论、话语、网络技术语言及网络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里的对话。”[2]37按照已有的众多学者的研究资料,网络语言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网络信息时代出现的所有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在网上交际所用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的“网民”们所说的话语,侧重指聊天组语言和即时信息通讯语言。本文所指的网络语言是狭义的定义。作为一种异军崛起的新语言形式,它已经在计算机网络情境外的语言情境中被广泛引用。一种语言是一个由情境因素决定的语言表达系统,语言的特征会受到情境的极大影响和限制。要准确把握网络语言的性质和特点,还是要回到特定的计算机网络情境中来。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以后还会出现多少种新的不同的具体的情境无法估量,而就因特网发展到现阶段而言,可以归纳出来电子邮件、聊天组、虚拟世界、万维网、博客、即时信息通讯等几种具体的因特网应用情境。
二、电子邮件情境
电子邮件情境中的语言一致性体现在它的结构元素和对邮件信息的处理过程,包括对消息的编辑发送、打开关闭、回复引用、对话策略等。这是区别于词汇、语法、语音、文字等传统的通信形式的区别标志的重大区别。早在电子邮件刚产生和应用之初,也由于屏幕和相关软件所形成的限制,形成了一系列统一的结构元素:邮件头包括收件人和发件人的电邮地址、邮件的主题描述以及发信的日期时间,还有正文和可选的问候语和告别语。当一封邮件被接收,一轮会话完成时,收件箱也会呈现这些结构元素。
对电子邮件这种通信形式进行定位时,不难发现它博采了电话电报纸质信函等众多传统通信形式的功能和优点,但又不是在重复别的媒体能做的事。[3]90电子邮件当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通信形式,但它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语言会话的风格和形式,是语言在顺应社会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又一座丰碑。面对计算机时往往更容易自我倾诉的自发性提升了它的休闲价值。它速度快捷、内容弹性、性价比高,既是会话、又是信件。
电子邮件情境的主要特征是在电子屏幕和邮箱软件制约下的用户会话和信息交互。这就涉及到在屏幕和软件框架下对邮件信息的一系列处理流程和对话策略。在屏幕显示上,较长的信息可以用滚屏的动态显示方式。而信件到达收信人的显示屏时,有可能发生字符号、行距、页面布局上的变化。处理成锁定的图片形式发送可以消减这个局限性。在回复引用上,电子邮件的一大特点是可以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方便快捷地选择安排引用模式和内容,在轮番会话中形成一个稳定增长的电子信息链。在对话策略上,电子邮件情境的自发性和速度使写信者花更短的时间推敲,而一旦完成发送步骤,接下来的邮件接收和显示情况将是发信方不可控的。
三、聊天组情境
区别于一对一的明确的电子邮件沟通情境,聊天组往往是有匿名的多人介入的。所以聊天组的语言运用方法和特点跟电子邮件是不一样的。聊天组设置好了某个沟通主题,允许组成员围绕这个主题的表达自由。组里一般设置一个仲裁者的角色,用以规范和约束组员的语言表达。与容易冗长而发言又不均等的面对面会话的一大区别是,聊天组的回应一般都简短而均等。
聊天组按照响应时间长短的维度可分为异步聊天组和同步聊天组。异步聊天组目前主要指公告板(bulletin board)以及论坛的讨论列表(discussion list)。[3]7分别根据标题、作者、日期、主题、文件编号等不同要素进行分类索引,方便参与者在不定的时间点查阅调用。这种对信息的管理整理由系统软件以及聊天组设置的管理员和维护员共同完成。这就形成了聊天组语言信息交互的非线性本质。在同一个主题内部,服务器会按照所收到信息的时间顺序序化信息,但这种时间顺序只是一种表面上的时间线性而非会话顺序。异步聊天组的语言信息被归档整理并保存,使得聊天组往书面语言的方向发展。与书籍上印刷的那些永久性文本一样,长期存在并产生影响。
在同步聊天组中电子交互是实时发生的,多方谈话以重叠混杂的顺序同步进行。OICQ的QQ群组,微信的微信群,MSN的工作组都可划归这一类情境。虽然聊天组内设置了管理者,但会话信息的到达受网络状况、服务器处理的状况等多重因素影响。同步聊天组内也存在着延时的情况。信息短小可以缩短延时时间,保持会话的紧凑性和向前推进性,使会话呈现更实时的动态。这样同步聊天组的会话就有了信息规模短小,传播速度迅速,信息发送者重叠的语言特征。为了避免信息发送者重叠混淆的情况,聊天组中普遍采用身份识别标志,每个参与者要在一定的规则规范下设计昵称并不允许昵称冲突。这样聊天组中的昵称成了一种有价值的语言学创造,不但能提供对参与者身份的鉴赏价值,还成为一种可以追踪会话的线索。昵称可以表明发言是给特定的接受者,也可在实时重叠相混的会话中识别出特定会话身份。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的系统公告使组成员了解组内成员的新加入或离开或改变身份的动态变化情况。
聊天组中的主题衰亡速度很快,在会话中有细小的语义飘移就有可能触发主题转移,很难做到专一连续有效的信息交换。虽然聊天组本质上具备人与人的信息交换的社会属性,但除了一些特定的工作聊天组外,它提供的娱乐休闲、游戏放松的社会价值超越了纯信息交换传播手段的价值。正是休闲的社会价值使参与者们对这种聊天室语言产生了极大的语言包容度。聊天组语言中出现了多种有悖于常规传统语言语法的颇具创造性的语言现象,包括谐音、缩略语、新造词等等。[4 ]39这种包容给语言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原生态的、完全未经修饰和编辑的会话文本样本。事实上,聊天组的创造性语言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有排他性的内部语言规则。
四、万维网情境
在万维网情境中,与用户的动态交互性、页面上的非线性的多维阅读使其与传统的书面语言极大地区别开来。网页设计者的技巧与阅读用户的兴趣共同影响着阅读的方式和时间。万维网一个重要的结构特征是超文本链接。超文本链接通常用不同的颜色加以识别。它帮助用户轻易地实现从一个网页到另一个网页的跳跃,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浏览。虽然传统的书面语的线性文本中也可以找到相类似的脚注或引用的编号,也可以使读者的视线和思维从一个地方跳跃到另一个地方,但其对跳跃性的多维阅读的动态性塑造的贡献远不可跟万维网中的超文本链接同日而语。而正如传统文本中也会给出过多的脚注一样,万维网中也会出现超文本链接冗余的情况。且还会涉及到链接的时效性的问题。因特网用户或多或少有过打开无效链接或死链接的体验。这也是万维网动态性的体现。
另外,阅读者的视野严格受限于电子显示屏硬件的物理制约。虽然用户可以有一定的调控操作性,通过屏幕侧边和底边的垂直和水平滚动条来在整个篇幅内移动和拓展可视文本,但这种滚动和操纵无疑会中断文本的连续性,从感官上影响对文本的记忆、同化、感知和注意。因为网页上的电子文本的编辑排版的机制和要求远没有静态的传统印刷文本那么严格,如果电子文本的排版问题没有注意解决,以一种零散杂乱的方式和版面来呈现的话,阅读情况将会更加不堪。网页阅读者很容易有这样的体验,阅读网页比起阅读静态印刷文本更难提纲挈领地抓住重点,更难深入全面地把握消化。
万维网的特定情境使得其中的某些内容较容易被剪切复制粘贴到别处,或者整个文档被下载改动,然后再上传,所以会产生这种电子载体特有的版权问题。再者,由于万维网动态更新得非常快,仍然存续于因特网环境中的历史网页会沉淀下来。当用搜索引擎搜索某条条目时,会得到一堆可能不是搜索者想要的信息垃圾堆场,里面包含的某些无用反馈可能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仅仅因为其中一个义素与检索目标相同相近,甚至只是意义毫无关联的同音同形词。
目前在因特网研究领域还没有研发出针对性的数据管理程序来处理这个问题,虽然搜索引擎和字处理软件的技术基础其实已经比较成熟,但是软件的信息获取技术中仍然缺乏内嵌的基本语义标准筛查。以至于要找到搜索目标,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把整个信息垃圾堆场拉网式地过滤一遍,严重影响了搜索时效。其实这些问题解决的路径非常明确,就是在搜索前先使检索目标的语境确定化具体化,然后对语境进行形式化处理使之融嵌到软件中。这种形式化处理可以通过确定并组织语义领域里的关键义素和词汇项的途径来实现。如何在以语义原则为核心的基础上,联手计算机编程技术辅之以句法的标准和词性的标准,甚至是语用分析、变异分析、历时分析的标准,来解决网络检索的语义定位问题,从而消除在线查询的歧义,是应用网络语言学要探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而又迫切、影响广泛深远的课题。
五、博客情境
博客(w eblo g)出现于上世纪末,兴起于本世纪初,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更是成为主流新闻媒体有力的竞争者。[5] 26Welblog一词缩写为blog,中文音译为博客或意译为网络日志。是一种文本、图像、数据和媒体对象的层次性结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时间线为纵轴把内容按照倒序形式存档并呈现。通过HTML的浏览器可以通过筛选文章主题和日期控制选择阅读。内容博客曾因为其发布内容的直接性、真实性、丰富性等特点,且有网络的强大的传播平台的优势,具备与传统的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竞争的潜质。作为一个后起的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互联网交际方式,交际性仍然是它的本质属性,所以它具备交互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与其他因特网情境的一个共性是,其更新速度亦会非常快,并且注意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博客写作首先是一种有亲历性和在场感的日记体的私人写作,是一种相对个人的、自由的交际方式,同时具备某些口语特征、书面语特征和电子语篇特征,不但可以自娱自乐,甚至可以凭藉因特网这个自由广阔的表达和传播平台挑战权威和反叛传统。作为一个倡导言论自由的开放性的交流场所,其话题转换相对自由,其交流角色关系是中立平等的,有一个公开、安全、自由平等的交流基础,比起其他规范化的传统文体而言,虽然规范程度相对较低,但它可以融合网络大众化和平民化的语言,通过适度口语化以及方言、动画符号等手段,使语言生动化;又可通过使用缩写词、省略句式结构以及表情动符号等手段使语言简约化,所以其可接受度和可理解度会增高,作为新兴的大众化的网络交际方式,符合语言经济的发展趋势。然而博客交际又不需要像即时交际那样迅速直接地作出反馈,并不存在即时聊天那种即时互动压力和时效性要求,较之聊天组和网络论坛等更强化休闲娱乐功能的因特网情境,增加了系统性、专业性和严谨性,甚至能满足学者、作家、新闻记者等职业写作者的专业语言运用要求。所以它能借助网络自由广阔的表达、交流和传播平台有力地帮助网络语言进入社会规范化的学术文化领域,打破网络语言和正统语言之间的壁垒。这是博客显著的语式特点。
六、余论
很难说还会产生多少种基于计算机媒介的因特网情境。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将会产生的情境肯定远多于现阶段暂时认识到的这几种。比如现在已经看到言语被加进一定的视觉形式后会产生不少语言学命题。视像互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基于计算机或只能移动终端的个人视频电话、网络视频会议以及各种即时通讯软件。而用语音与系统进行交互也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比如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就创设了一种人机对话的网络智能聊天系统的虚拟教学环境,并且融合了丰富的视觉文化情景,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资源扩展了课堂。
对汉语网络语言的分析研究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与规范、性质及形式、意义及社会认知心理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展,然而争论声也不绝于耳,却鲜少有学者回归到特定的因特网情境中,在对因特网里每种典型的情境里相对静态的语言特征进行描写分析的基础上来开展对网络语言的各种定性分析。一种语言是一个由情境因素决定的语言表达系统,因为情境中任何重要因素的改变都会导致情境中所使用的语言的具体变化。也就是说,某种语言的性质和特点会受到情境的极大制约。所以借鉴情境还原研究原则第一步的工作是,确认因特网里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种典型的情境,把每种情境里相对静态的语言特征描写出来,并尽可能穷尽每种情境中出现的变形。只有在这个对因特网的各种情境的共性和个性充分研究透彻把握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搞清楚网络语言在各种具体的不同的情境中发生的不同情况后,才能讨论和判定网络语言的主要特点和特征是什么,进而评判网络语言所引起的强烈的语言态度,评估其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以及抉择和应用相应的语言对策。
参考文献: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3]戴维?克里斯特尔.语言与因特网[M].郭贵春,刘全明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4]高岩.基于语言学理论的网络语言应用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5]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6]Santiago Posteguillo.The Texture of Internet: Netlinguistics in Progress[M].Cambridg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07.[7]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作者简介:麦剑芬(1979-),女,广东梅县人,文学硕士,广东省梅州市嘉应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汉语研究、网络语言。
(责任编辑:杨立民)
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学科共建项目“网络语言暴力问题研究”(GD14XXW04);广东省梅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对中学生网络语言生活的调查与研究――兼反思基础语文教育”(2012SKB01)。
第二篇:手机短信语言特征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浅谈涉外谈判礼仪的重要性
从“爱的习惯”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两性关系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金色的象征意义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
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看克里斯蒂的反女权主义倾向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
英文电影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杨氏夫妇《聊斋志异》英译本个案研究 从自然主义角度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论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
提高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和能力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 Listening in Interpretation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文化解读 从生长环境看林黛玉与简爱的反抗性格之差异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在BB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应用与实例分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merican and Chinese Values Based on Friends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 中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青年文化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专有名词普通化
《白噪音》的后现代特色
从《人性的枷锁》看毛姆的人生观 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评析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
究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The Dilemma of Career Woman in The Millstone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中英公益广告修辞手法和效果的对比研究
以《生活大爆炸》为例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美剧中的双关语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 从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分析《红字》的悲剧性 论汉语缩略语的英译
浅谈时代背景对于《飘》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谈品牌翻译策略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 从《撞车》谈种族主义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的孤独与沉沦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BB电子商务安全
基于关联理论的英式幽默研究--以《哈利•波特》为例 赛珍珠《群芳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浅析英语习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eacher’s Role to Promote 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在孤独中寻找自我——析《没有指针的钟》J.T.马龙的救赎 展会汉英翻译的常见问题和策略分析
从目的论看英文奇幻文学中专有名词的汉译 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的比较分析及发展趋势 从礼仪角度谈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War in A Farewell to Arms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从关联理论看《生活大爆炸》中幽默语言的翻译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瘫痪主题分析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灶神之妻》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Skills Through Nursery Rhymes 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
论D.H.劳伦斯诗歌中的救赎意识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两性意象的象征研究 88 论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中的美国精神
On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 9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1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蜕变对当今女性的启示 92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93 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 94 美国牛仔和牛仔文化
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的比较 96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电影名字的翻译 97 白鲸中的自传元素
从《蝇王》中的象征看人性的恶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
从谷歌和百度两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看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 101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102 小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103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 105 探寻《呼啸山庄》的道德意义 106 汉英语言中的借词现象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中的黑色幽默 108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 110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从圣诞节、愚人节和情人节分析美国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112 以姚木兰和斯嘉丽为例看东西方女性意识差异 11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4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
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中美家庭教育 116 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117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18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 119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
从基督教教义分析《红字》中的罪恶与救赎 121 《双城记》中表现的仁爱精神解析
电影《刮痧》所体现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123 苔丝的反叛精神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 125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 126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Exploring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Allusion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128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Miss Havisham: an Imprisoned Woman in Great Expectations
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英语学习中克服中式英语的对策 131 浅析星巴克现象中的独特文化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133 劳伦斯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34 浅析罗斯福就职演说中的美国精神
《占有》中维多利亚时代女权主义者的爱情观分析 13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7 浅析中式菜名的英译
《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美国梦的分析 139 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哥特文化--十字架背后的光
Individual Factors in the Tragedy of The Lady with the Camellias 142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的哥特情结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印象主义创作手法探讨 144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 145 初中生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 147 汽车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开题报告+论)149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 150 从“硬汉”角度分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皮拉尔 151
152 论《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克拉的家庭关系 153 英语报刊标题的词汇特点和修辞特点
154 A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in Charles Dickens’ Critical Realism Reflected in Oliver Twist 155 春晚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和修辞学研究(开题报告+论)156 伍尔芙的人生经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157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 158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 159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160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 161 论例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162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
16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vers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64 浅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165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166 《嘉莉妹妹》之女主人公新女性形象分析
167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为例 168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 169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
170 爱丽丝•默多克《黑王子》中布莱德•皮尔森艺术观的分析 171 论汉英诗歌翻译中对“真”和“美”的追求 172 《请买票》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73 《祝福》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174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
175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 176 “去十九号房”中的自由观
177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 178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
179 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原则在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应用体现 180 论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方面——以美剧绝望主妇为题材 181 经济学视野下的《鲁滨逊漂流记》 182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 183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 184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185 浅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精神隔绝主题
186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 187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
188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189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190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
191 An Analysis of Humo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he Million Pound Note 192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193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94 从“绯闻女孩”与“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浅析中美青年婚姻爱情观的异同 195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196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 197 语用预设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
198 《欢乐之家》中丽莉追求婚姻时的自我矛盾 199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200 提高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第三篇:古诗语言特征
古典诗词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例: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昌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 ..以上各句中的“咽”、“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1.主语后置。
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析: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2.宾语前置。
例①: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析: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例②: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辛弃疾《贺新郎》
析: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臵上。
例③: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析: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3.主、宾换位。
例①: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
析: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例②: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析:是“门户生光彩”。
例③: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析:是“林暗风惊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a.定语挪前。
例①: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析: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
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应为“青海长云雪山暗,遥望孤城玉门关”。例②: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刘叉《从军行》 析:应为“闻横笛声不见人”。
例③: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陆游《昼卧》 析:应为“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
例①: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析: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
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例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例①: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析: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例②: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析:应为“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例③: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析:应为“永忆江湖白发时归”。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上举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一例,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
(3)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
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4)、值得注意的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析: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析:“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析:“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析:“蒸”、“撼”具有夸张色彩,增添了气势。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析: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析: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析:曰“细”,脉脉绵绵,写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析: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
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析: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析: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 例: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析: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第四篇:气质类型典型特征及表现
气质类型典型特征及表现
气质类型是指每一类人共同具有的各种气质特征的有规律的结合。四种基本气质类型在情绪和行为方式方面以及智力活动方面有不同的典型表现。
一、胆汁质
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产生得迅速而且强烈,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精力旺盛,经常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作,但有时缺乏耐心;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对问题的理解具有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意志坚强、果断勇敢,注意稳定而集中但难于转移;行动利落而又敏捷,说话速度快且声音洪亮。
二、多血质
多血质的人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很快,变化得也快,但较为温和;易于产生情感,但体验不深,善于结交朋友,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语言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姿态活泼,表情生动,有明显的外倾性特点;机智灵敏,思维灵活,但常表现出对问题不求甚解;注意与兴趣易于转移,不稳定;在意志力方面缺乏忍耐性,毅力不强。
三、黏液质
黏液质的人反应性低。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这类人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很少产生激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注意稳定、持久,但难于转移;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喜欢沉思;在意志力方面具有耐性,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大的自制力;态度持重,好沉默寡言,办事谨慎细致,从不鲁莽,但对新的工作较难适应,行为和情绪都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
四、抑郁质
抑郁质的人有较高的感受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都相当缓慢,柔弱;情感容易产生,而且体验相当深刻,隐晦而不外露,易多愁善感;往往富于想象,聪明且观察力敏锐,善于观察他人观察不到的细微事物,敏感性高,思维深刻;在意志方面常表现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安,但对力所能及的工作表现出坚忍的精神;不善交往,较为孤僻,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以上介绍的是四种气质类型典型的表现。这四种人如果遇到相同的事情,其表现如何呢?苏联心理学家巧妙设计了“看戏迟到”的特定问题情境,对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人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四种基本气质类型的观众,在面临同一情境时有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气质使其心理活动染上了一种独特的色彩。
胆汁质的人面红耳赤地与检票员争吵起来,甚至企图推开检票员,冲过检票口,径直跑到自己的坐位上去,并且还会埋怨说,戏院时钟走得太快了。
多血质的人明白检票员不会放他进去,他不与检票员发生争吵,而是悄悄跑到楼上另寻一个适当的地方来看戏剧表演。
黏液质的人看到检票员不让他从检票口进去,便想反正第一场戏不太精彩,还是暂且到小卖部呆一会儿,待幕间休息再进去。
抑郁质的人对此情景会说自己老是不走运,偶尔来一次戏院,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的气质都能归入某一气质类型。除少数人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之外,大多数人都偏于中间型或混合型,也就是说,他们较多地具有某一类型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其他气质类型的一些特点。
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还从气质的情绪特性,即从情绪兴奋的敏感性、强度、速度、变化、外显性以及易控性六方面分析了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情绪特性,认为胆汁质的人情绪粗犷,多血质的人情绪丰富,黏液质的人情绪贫乏,抑郁质的人多愁善感,从一个新的视角对气质进行研究。
对于人的气质类型的划分方法有很多,但以古希腊医生、朴素唯物主义者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和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分类最有影响力。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含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有机体的状态决定于这四种体液的搭配。黄胆汁相对于胆汁质,血液相对于多血质,黏液相对于黏液质,黑胆汁相对于抑郁质。气质形成按体液特性可以划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一、不同气质类型的特点:
1、胆汁质:胆汁质的人神经过程强但是不平衡。这种类型的人一般是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他能忍受强的刺激,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而不知疲劳,显得精力较旺盛,这种类型的人表现常常是行为外向,反应迅速、敏捷,直爽热情,在克服困难上有坚韧不拔的劲头。智力活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但理解问题有粗心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情绪兴奋性高,但是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于自我克制。胆汁质孩子在婴儿时期,就表现出容易烦躁不安、易闹的特点。婴儿生活没规律,不好好睡觉,动不动就哭。所以胆汁质的孩子属于难教养型。
2、多血质: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这种类型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迅速、注意力转移的速度都比较快,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交际不怯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多血质的孩子一般属于好抚养类型。生活规律,比较活泼可爱,会讨父母的喜欢。适应能力强,情绪丰富多变。喜欢运动,反应敏捷。
3、黏液质:黏液质的人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这种类型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低但很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紊,踏踏实实,容易循规蹈矩;注意力容易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黏液质孩子早期活动缓慢,积极主动性不强,不爱与人交往。
4、抑郁质:抑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这种类型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极为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别人没注意到的事情他能注意到;胆小,孤僻,情绪兴奋性弱,寡欢爱独处,不爱交往;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应明显。抑郁质婴儿的特点是安静胆小。不适应陌生环境,一遇到陌生人就会哭个不停。
二、针对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1、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就气质本身来说,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存在着向某些积极的或消极的品质发展的可能性。都有可能成为性格良好、品德高尚的人,也可能成为性格不良、品德低劣的人。哪一种气质都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比如:“胆汁质”特征的孩子容易形成勇敢、爽朗、有进取心的品质,但是容易出现粗心、粗暴等缺点;“多血质”特征的孩子,容易形成活泼、机敏、爱交际等品质,但是容易出现轻浮、不踏实、情感不真挚等问题;“黏液质”特征的孩子,容易形成稳重、坚毅、实干等优良品质,但也容易变得冷漠、固执;“抑郁质”特征的孩子,容易细心,守纪律等品质,但也容易出现多疑、怯懦、孤僻等缺点。
父母在了解了孩子的气质类型的特点后,就要针对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和表现特点,找到和这种气质类型的孩子一起工作的方法。
第五篇:朗诵的语言特征
朗诵的语言特征
朗诵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特殊的语言形态和表现方法。朗诵被称为“语言的音乐、声音的雕塑“,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朗诵是众多语言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具有和其它语言艺术相通的创作共性,但在创作方法和艺术规律上又有其鲜明的个性6
朗诵需要技巧,在朗诵的过程中要想恰当而准确地运用技巧,就需要对其语言特征有所了解和把握。
一、变化和对比的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的文字和语言演变的越来越丰富和生动。作为朗诵者,当我们徜徉在这些精美的文字语言之中,并承担着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的神圣使命时,当我们面对一篇篇凝聚着作者全部心血的作品,体昧着作者从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或悲或喜,或褒或贬,或如泣如诉,或荡气回肠的情感世界时,有谁还会无动于衷,冷漠淡然呢?此时,朗诵者应该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去感受作品,用活跃的形象思维,生动的语言形态去如实的表达。因此,在语势上如何把握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就显得十分重要。所谓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抑扬顿挫,其实质就是语言在表达过程中的声调的高与低,音色的虚和实,节奏的快与慢,语气的强和弱。.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前提下,恰当的运用
这些语言元素,从而准确生动的表达作品。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作品。透过寥寥数语,我们仿佛看到诗人仰望一轮明月,夜不能寐,思念故乡的情景。朗诵时声音不宜过大,语速也应平缓,表现出“静夜”的氛围。读第一句时声音要实,表现出“偶然看到,顿生感慨”的情景,同时也为第二句的“虚”做好铺垫。第二旬之所以要“虚”,就是因为这个“疑”字,如果“实“了,意境和氛围就会荡然无存,此处一“虚”,不仅体现出语句的变化和对比,突出了“疑”字的内涵,同时也为第三旬做好了铺垫。第三句的重点在“举头“二字上,体现出一种动感。
“头”字适当拉长,与“望”字巧妙连接,“明月”二字微微上扬,既表现出诗人的“直抒胸臆”,又与第四句的“低头“二字形成了对比和反差。
“举头”应“放”,“低头”应“收”。“思故乡“三字要拉开,最后的“乡”字要适当延长,收住。这样的朗诵会使全篇始终贯穿着变化和对比,使这简短的小诗也能体现出一种大气,令人回味。如下:
床前~~~明月光(语速平缓,用实声)
疑是~~~地上霜(“疑是”用虚声,自闻的感觉。
“地上霜“应与上一镪的.“明月光”相呼应)
举头~~望~~明月(‘。‘举头“要有动势,声黼高,“望”字也要提起,并适当拉长)
低头~~思~故~乡(“低头”声调略低,“思故乡”三字声音要结实,深沉,“乡”字适当延长,尾音收住)通过以上方式的处理,我们就从形式上大概了解了“变化和对比”在朗诵中的作用,就好像画中的色彩,音乐中的旋律,只有准确恰当地运用变化和对比,才能使作品五彩斑斓,悦耳动听。在朗诵中掌握好了“变化和对比“,才能使作品脍炙人口、感染力强。
二、尺度和分寸的特征
我们谈到了朗诵语言的第一大特征,即变化和对比。但是在变化对比中还要把握好尺度和分寸。在艺术范畴内,语言表达有两大技巧,即语言的内部技巧和语言的外部技巧。对一篇作品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解分析研究,具体的“感同身受”,是表达好一篇作品的基础,这属于语言表达的内部技巧。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语气、重音、停连、节奏,使作品呈现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艺术色彩,这属于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可以说,语言表达的两大技巧是语言表达过程中把握好尺度和分寸的重要基础。当然,这必须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 性的认知过程。
著名的播音教育家张颂教授曾精辟地指出: “朗诵艺术需要语言功力,需要艺术技巧,但这功力、这技巧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学习和运用技巧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在对文本进行整体艺术把握的前提下,刻意雕琢的阶段。„„第二个阶段,返璞归真的阶段,在技巧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时,便超越了“刻意”,进入了“无意“,不再考虑技巧,却又是技巧无处不在„„”(摘自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张颂编著《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之诗歌朗诵篇第8页)张颂教授的话为如何把握好朗诵艺术的尺度和分寸指明了学习和 训练的方向。
在生活中,需掌握尺度和分寸的实例处处存在:厨师要想烹制出美味佳肴,不仅要掌握好火候,还要对如何使用好各种辅料胸中有数,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放多少,丝毫马虎不得。对于广大朗诵爱好者来讲,在艺术创作中则更需要这种把握全盘、控纵自如的本领。赵本山的喜剧小品非常精彩,“包袱”不断,让人忍俊不禁,这其中固然有剧本、表演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演员把握台词的尺度和分寸的能力起了关键的作用。
三、想象和“再现“的特征
朗诵艺术也是想象的艺术,因为其在表达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形象思维。作为朗诵者在作品表达的过程中,要把作品提供的内容和信息转化为活生生的连续不断的画面,并将画面努力转化为具体的感受,然后作用于语言,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传神,更加富有色彩。对于朗诵者来讲,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是最高境界,也是许多人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丰富的艺术想象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比如:当我们读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时候,我们的眼前应该浮现出西北大漠苍凉的景象;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一缕狼烟直直的升入天空„„诗人孤独寂寥的心情,边陲遒劲壮美的景色跃然赡巾;当我们读到苏轼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予烟雨朦朦的西子湖畔,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映入眼帘„„
总之,朗诵者要根据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提供给我们的人物形象、环境场景等要素进行推理、分析,努力使自己“设身处地“地生活在作品规定的情境之中。这个过程既叫“情景再现”,也叫“体验”。是每一个朗诵爱好者都要掌握的一门技能,它需要朗诵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生活积累。简言之:语言的生动来源于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则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
为了更加形象和直观的阐释以上观点,以杜甫的《石壕吏》试做分析和处理:
杜甫的这首作品不长,只有区区一百二十个字,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情节生动、令人心酸的故事。有人曾评价这首诗“其言何短,其意何长”,这既准确又精辟。小文章里蕴含着大乾坤,是诗人功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对朗诵者把握作品并“形之于声”功力的一种考验。
此作品为叙事体,通篇无大起大落,因此声调不宜高,语速要平稳,用声以实为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情景再现:风尘仆仆的诗人从远处走来,到了一个叫石壕的村庄。天色已晚,人困马乏,准备借宿在此。没想到刚刚安顿下,就听见外面人声嘈杂,大人叫、孩子哭,鸡鸣狗吠、乱做一团。原来是官吏又来抓丁了。此句重点在“夜”字,既体现百姓生活的艰险,又表现出官吏的奸诈。)(语句处理:
“暮投石壕村”语调平稳,为后一句做好铺垫。有吏夜捉人的“夜“字略强调,“捉人”声调略提高用虚声,表现情况的危急。)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情景再现:一看情况不妙,老翁立刻翻墙而走,动作很熟练,说明这已经不是头一次了。老妇一边嘱咐老翁赶快逃,一边准备出门看看官吏是否朝这边来了。)
(语句处理:这两旬对仗工整,“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重点强调“走”和“看”,这一“动”一“静”不仅对比鲜明,且“画面”感十足。)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情景再现:由于开门慢了,惹怒了官吏,于是进得门来就对老妇大声喝斥,可怜老妇一
边赔不是,一边声泪俱下的诉说苦处。)
(语句处理:
“吏呼一何怒”重点在“呼”和“怒”,“妇啼一何苦“重点在“啼”和“苦”;前句语气要“冲”,“一何怒“三字上扬,“怒”字要实,表现官吏的霸道和蛮横。后句语气应“弱”,“
一何苦”三字下压,“苦”字应虚,表现百姓的忍气吞声,对比鲜明。)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
(情景再现:面对凶神恶煞的官吏,老妇颤巍巍、声泪俱下的走上前去诉说“大人呐,我只有三个儿子,全被抓到邺城去了“)
(语句处理:
“听妇前致辞”用声略虚,表现“ 强作镇定“。
“三男邺城戍”强调“三男”,“邺城戍”三字略带抽泣。)
一男赴书至,二男新战死。
(情景再现:老妇继续含泪诉说,“这不,一个儿子刚刚捎信来,说另外两个儿子不久前死在战场上了“,官吏不耐烦地听着,一双贼眼怀疑地四处打量。)
(语句处理:
“一男赴书至”语速缓,“二男新战死”“新战死”三字要有哽咽的感觉)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情景再现:说到此,老妇已泣不成声,“我们现在这样活着倒还不如死了好,就像我那死去的儿子,那样什么都不愁了。)
(语句处理:
“存者且偷生”应突出“偷生“二字,“死者长已矣“应使用气声,“长已矣”三字适当拉长,有叹息的感觉。)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情景再现:官吏忽然觉察里屋有动静欲进屋查看,老妇急忙 拦住解释:官人,屋内确实没有别人,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语句处理:前句语速略快,音色略虚,略显慌乱,后句“乳下孙”三字要有“声声泣”的感觉)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情景再现:老妇一边阻拦官吏,一边解释:因为孙子还在吃
奶,所以儿媳在家,不是躲藏不见官人,实在是连一件蔽体的衣裳都没有啊。)
(语句处理:
“有孙母未去”一句“去”字略拉长,与后句“出”字自然衔接,.“出入无完裙”“无完裙”三字有难以启齿的感觉)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情景再现:看官吏没有罢休的意思,老妇略微思索了一下,擦了擦眼泪、,镇定地对官吏说:我虽然老了,但我愿跟从你们去河阳,别的干不了,做做早饭还行吧?)。
(语句处理:这四句语速要稳,要“一字一顿“的处理,语气中既有内心的痛恨又有无奈之下的从容,也包含着“为了孙子、豁出自己”的心情。)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情景再现:一阵喧嚣嘈杂过后,一切仿佛又平静了下来,诗人目睹了一切,辗转反侧、夜不能眠,忽然,他仿佛听到了一阵阵微弱的哭泣声,是谁呢?大概是房东的儿媳吧?老翁现在哪里,老妇又如何了呢?诗人怀着复杂难过的心情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语句处理:
“夜久语声绝”声音低沉,表现诗人难过的心情,同时为下旬做好铺垫。“如闻泣幽咽“,“如闻”二字微微上扬,有“屏住呼吸,侧耳细听”的感觉。)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情景再现:天终于亮了,诗人要继续赶路。为他送行的只有老翁一人。也不知他是什么时候偷偷跑回来的。告别了老翁,诗人怀着惆怅的心情离开了石壕村)
(语句处理:
“天明登前途“声调不宜高,表现出:虽然天亮了,我的心情却并没有因此好起来,有叹息的感觉。“独与老翁别”应突出“独”字,暗喻老妇已经被官吏抓走了。)
以上对《石壕吏》做出的逐段分析,是对朗诵语言三大特征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处理此类稿件方法的直观阐释。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文化修养、审美鉴赏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无论是专业语言工作者还是业余朗诵爱好者都应当努力跟上并适应时代的要求,广读书、善观察、勤思考、多积累,努力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元素,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广泛地适应各类语言艺术的需求。至此,想起陆游的两句诗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对于语言工作者来说,这既是座右铭,也是对朗诵艺术规律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