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经验

时间:2019-05-12 19:2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经验》。

第一篇: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经验

此次汇编着重收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问题一: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是什么;

◆问题二:教材中的情境有哪些不相适合的情境,如何改进; ◆问题三: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问题四:如何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发挥情境的最佳作用 ◆问题一: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是什么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生活性。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2.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色”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丁国忠:“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人民教育》2006/8)。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4.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5.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问题二: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教师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激发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本身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本学科的成绩,而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对今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教师过分地讥讽、挖苦和责骂学生,会使他们满怀茫然与恐惧,会使他们产生冷漠厌学的心理。只有创设和谐民产的教学氛围,才能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爱其道。

2、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

教学内容是教师创设情境,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客观依据。教学中,是否需要设置情境,设置怎样的情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导,都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来决定。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把握教材,深刻领会教学内容,才能精心设计。如果对教材不吃透,教师本人都对教学内容感到拓燥无味,体会不出意境,拿什么去感染学生,激烈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呢?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围绕重点难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组织语言,设置问题,制作多媒体课件,才能驾轻就熟,创设良好情境,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要全面了解学生

一位好教师,在上讲台之前,首先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正所谓心中装着学生,只有细致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和智能水平,熟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恰当地选择和运用科学手段、方法,以便结合教材创设教学情境,这样,就更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愉快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开发智能。

4、教师要有激情

情境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教师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情感,使其产生相应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苏霍姆林期基指出:“只有情感的面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奔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教师激情是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饱满的激情,无疑会使学生受到感染,促使其自觉地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境界中。

5、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素质

情境教学中,要求教师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教学经验,既要有严谨的教学风,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又要有充沛的热情和民主教育,教师如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能科学地结合教材,学生特点搞好情境设计,自然也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技能,如音乐、美术、计算机技术等,教师可以充分租用这此艺术手段,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绪氛围,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对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情境做的几点尝试:

1、联系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创设情境。

比如本人在讲授《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时,因为罗马法本身知识比较深奥,为了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丽丽,本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女生,跟妈妈的关系也非常融洽。有一天,她妈妈去她卧室给她送牛奶,她慌忙将自己正在写的日记本合上,还上了锁,像是怕妈妈发现什么。第二天,她上学去了,妈妈给她打扫房间,想起了昨天的日记本,妈妈打开日记本,发现了女儿的秘密,母女俩发生了第一次激烈的争吵。丽丽的情况同学们也经常遇到,你怎样看待这种情况?”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说“丽丽妈妈不应该偷看日记,这样的行为是对丽丽隐私权的侵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本人进行总结“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从法律上讲,父母偷看子女们的信件违背了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隐私权,而现代社会的法制最早却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制。”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创设情境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2、运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

①用音乐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时,我播放了《马赛曲》,1792年6月,马赛市一支500人的志愿军开赴巴黎,志愿军一路上高唱这首革命歌曲开往巴黎,沿途还散发印刷的歌片。当他们到达巴黎时,以军旗和这首歌为前导,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迎接这支部队。他们听到马赛人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一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那歌词唱出了此刻他们要喊出的战斗口号。这首歌,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了这首歌人们把它叫做《马赛曲》。由于这是首法文歌,学生并不能领会其歌词,但其振奋人心的旋律却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当时法国人民的心情。

②用图片创设情境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这一全过程,仅靠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也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定能事半功倍。

利用多媒体,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

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运用问题创设问境

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当《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难怪有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然而事实是不是如他们所想呢?(展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我先问学生,从上面这组数据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观察表格,很快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市场打不开,人均消费量太低。我于是创设情境:假如我就是上面所说的英国商人,在座各位就是我雇佣的市场调查人员,你们能结合当时的实际帮我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要求用具体史实和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在这一问题情境中,学生转变角色,不拘泥于传统与教材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有的说,是中国自然经济的天然抵御(不愿买);有的说是中国百姓购买力太低(买不起);也有同学指出,西方商人不了解中国国情,盲目引入商品是洋货滞销的主要原因;还有个别同学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出于爱国,抵制英货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学生被我的问题激发起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讨论。我也因势利导,并没有急于给一个“标准”或“唯一”的答案,又进一步提出,面对这种局面,你们能不能再帮我想想办法呢?学生各抒己见,帮我出了不少主意,诸如降低成本和价格(“买一送一”)、出口一些中国人需要的商品、甚至通过买通官府以打开中国市场等等。可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激起学生认识历史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看到时机差不多了,我终于把学生的讨论引到我们的正题上:你们知道当时西方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扭转这种局面的?学生看书后得知,列强企图通过修约来达到扩大市场的目的。但当修约交涉失败后,他们就叫嚣:以上尝试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点滴作法,是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以达到良好的“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于是,战火重燃成了唯一的选择。学习效果。

◆问题三:如何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发挥情境的最佳作用

从新课导入说情境的创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中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一、歌曲导入——音乐美中生激情

音乐是美的,如果将音乐引入课堂,用来导入新课,对于创造心情舒畅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有较大的帮助。美妙的音乐会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合适的歌曲,通过多媒体播放,集声音、图像于一体,学生能听、能看、能想、能唱,将学生自然引入到教学情境中。

我在讲比如学习必修一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红军长征》,播放革命歌曲《十送红军》,悠扬的唢呐声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精神调动起来,然后设问:“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老百姓为什么要十送红军?”“红军长征经历哪些艰难险阻、红军是怎样克服困难,取得长征胜利的?”让学生很快进入历史的情境之中。再比如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时播放《七子之歌》,悠扬甜美却又大气磅礴的童声把我们带回了历史现场,然后提问:“七子指哪七子?你知道它们是何时离开祖国怀抱的吗?他们的回归之路是怎样的艰难?”学生很快就被带入教学情境,产生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二、漫画导入——简洁明了趣味浓

借助多媒体用漫画导入新课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漫画诙谐幽默,趣味性强,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漫画欣赏中经过感知的欢乐,进入联想和思考中。很容易从课间的嬉闹情绪中进入课堂上来。漫画是可以下载的,也可以是师生创作的。我在讲授《国民党消极抗战》这一教学内容时,我选用了漫画《茶店一角》,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漫画大师丰子恺所创作的漫画。

首先,学生感受图片。通过课件呈现,加强直观印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一个生理健康的人来说,在所有的感官中,视觉感官的感受能力最强,人们的学习有83%左右是通过视觉进入大脑的。这样,图片信息就进入学生的感觉器官。

其次,学生神入图片。学生的视线跟随漫画重回到抗日战争时期。老师吟诵“家事、国事、天下事”;学生脱口而出“事事关心”。学生开始思考:图片说明了什么?通过审图后发现梁柱上“莫谈国事”的警句高悬。在教学中吸收并保持学生的注意是很关键的一步。

再次,学生复述图片。茶馆原本是一个轻松闲暇的场所,现在国难当头却“莫谈国事”。继而思考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又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这一现象对当时中国的抗战有何影响?经过对信息的精加工,信息就进入长时记忆。他们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实行特务统治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漫画的呈现和一系列问题的解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真实地体会了国民党压抑民声,窒息民主的独裁统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漫画的运用,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改进了学习过程,使学习变得轻松。

历史教学中如能适时适度、正确选择一些历史漫画运用于教学可以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对于我们身处一线的历史教师来说,平时教学当中要多留意多收集多选择相关历史漫画资源,充实历史课堂教学,盘活历史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学史能力,为历史教学开辟一条新途径

根据故事创作的漫画播放时,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漫画的寓意,很自然地得出“个人离不开社会”的道理。

三、影视片段导入——情景再现引激情

新课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引导,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一些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播放导入新课,或历史事件再现,或现实生活聚焦,生动的场景往往会直接震撼学生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情景交融,感悟其中。我在讲“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时,我播放了香港回归的录象。从“一国两制”设想的提出到交接仪式的成功举行,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高高升起时,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严和自豪。当画面定格在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讲“三个代表”中流砥柱时,我播放了电影《惊涛骇浪》的片段,再现了洪水肆虐,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时,党中央是如何领导人民群众力挽狂澜,群策群力与惊涛骇浪做斗争,将人民的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伟大壮举,加深了对“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的理解。

四、动画导入——声情并茂生奇心

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我在教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课时,我制作了一个《秦灭六国》Flash动态地图。通过运动的箭头,动态模拟秦陆续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配上语音解说,很好地解决了单纯用语言和挂图难以解决的大规模统一战争的问题。然后再插入一张秦始皇的画像,形象地展现了“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神韵和气势。老师由此提出问题:秦国为什么能够统一天下?统一的意义何在?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学史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别开生面的课堂导入方式,不仅可以激活新课教学,而且可以把学生带到具体的学习情景中去。借助多媒体所创设的导入情境,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课本内容的学习说情境的创设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模型等直观的材料,创设物具情境,展示物具并配以有说服力的讲解,不仅可以使课上的生动活泼、形象直观,让学生对所学的课程经久不忘,还可以把较为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三第8课《古代的发明和发现》时,我利用课件图片如《金刚经》、毕昇、转轮排字盘、现代印刷机器、打印机、司南、宋代指南针、唐代火药武器、宋元火药武器等等。科学研究证实学生接受知识的最快方式是图片,本节课我利用大量图片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形象具体理解。

再如:在讲《文化大革命》一课时,怎样评价毛泽东,成为了这节课的难点。于是我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毛泽东徽章的图片,问:大家如何看待毛泽东?能不能因为文化大革命就否定他呢? 学生甲: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为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学生乙: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学生丙: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中国快速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生丁:由于被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教师总结: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发动的,但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而产生了**的局面。但我们不能因为毛泽东的晚年过失而否认毛泽东的贡献。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要做到全面评价,看主流、看本质。

通过不同时期毛泽东徽章的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回想不同时期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从而形成了对毛泽东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知识迁移,是学生内化的知识。

2、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

为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我设置三个讨论题① 雕版印刷术的程序是什么?活字印刷术的程序如何?对比这两种技术那一种更好?说说你的理由。②指南针的发明有何作用?结合鉴真东渡和郑和下西洋说说。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是什么?③火药的发明有何作用?(从军事、娱乐生活等方面进行说明)

历史情景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是一段文字的描述,也可以是图片,引文资料的展示,更可以是扮演角色。不管那一种,都可以模拟与真实历史情景相似的历史情景,谋求形似、神似、功能相似,结构相似等。教学中让学生得其“情”而进,观其“景”而入。在模拟的历史情景之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参与,带着情感去体验,带着疑问去思考。历史情景的运用将为历史学科教学掀开新的一页。

反思与心得

情境教学不等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要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教师本身。为了让情境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充当课堂“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落实。

1、要想上好课,先要备好课。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如对具体教材内容处理时,看看这样的处理是否能吸引住学生的学习;这样的问题情境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能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这样的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总之,我们的备课要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兴趣特长,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要有层次性,教师在备课上的研究应比其他教学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

2、把握好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动”的度。传统的讲授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其实,教师如果合理运用语言、表情、体态等信息,照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有声有色。正如一位充满激情的讲演者,他以抑扬顿挫的声音、幽默的语言、那怕是一个有力的手势也可以感染听众,从而引起共鸣。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学生的自主性往往带有盲目性。所以学生的自主性是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完成,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因此,在一节课里,教师需要自己讲解的还是要自己讲,需要学生动手做的还是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做。所以,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秉承传统优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我们所用,从而营造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有机补充,相互促进的课堂氛围成为我们广大教学一线教师的不懈追求。

3、课堂后的“再设计”是教学“不断有效”的无穷动力。“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课前的教学设计也只是教学的素材之一,也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构思,随着课堂知识的发展、具体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的提高等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实际上,真实的课堂过程才是真正的创作,而且是师生的集体创作,是师生间生命的交融,是思维火花的的发源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双方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会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命力的课堂空间。所以,教学的再设计才是真实课堂的写照,它不仅能会给教师带来教学上的促动,还能使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前瞻性”,也是教师积累写作火花的“暗流源”,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有日新月异之感。

第二篇:怎样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怎样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2.注重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3.体现学科特点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1]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4.内含问题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5.溶入情感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一)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语言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语言。教学中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沉浸在教师勾勒的美景氛围的同时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幽默风趣、清晰、精确的语言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从而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人性化的语言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互动能优化教学情境,改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的效果。加入一些让学生感到平等、亲切的称谓和礼貌用语。这样能够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让人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可以激发学生对学科教学的兴趣。清晰的语言,变化的语调和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对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兴趣,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的能力。如在学习能被2、3、5 整除的数这节内容的时候,设计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叫学生随意举出一些数字,老师很快说出能否被2、3或5整除。之后由学生计算验证。他们感到惊奇,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欲望。这种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借助问题创设情景一般包括: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家认为经验和实践是认识事物的最好方式,多媒体技术正是将这种经验和实践具体体现的最好方式,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如在实践英语教学中,教师讲授“Where are you from?”一课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首先教师播放祖国秀美的山河,并配以动听的音乐,当画面打出“Hong Kong·Macau”时,学生从如画的风景、紫荆花的图案、澳门的区旗中辨认出画中人分别来自香港、澳门,然后让学生使用句型“Where are you from?”“I’m from„„”进行对话练习,在此情此景中学生对回归祖国的香港和澳门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英语教学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运用游戏创设情境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在同伙伴游戏玩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到书本中的内容,还能收获书本以外的知识。如上《座位》这节课,老师是这样设计情境的:

五)运用故事创设情境

生动的故事内容,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往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方。运用故事创设情境易于学生的接受,对于故事他们百听不厌,可以使他们产生亲临其境之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之中。如在语文《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故事的片段作为引子,问:“这个故事反映的是什么故事?出自哪一部名著?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学生在一一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出《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不仅描写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语言表达形象生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的世界细细的加以体会吧!”

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有很多方法,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授课类型所选用的方法也各异。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每位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项内容。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创设情境,目的都是为了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篇:关于语文情境教学的几点经验

关于语文情境教学的几点经验

如不打破以往常规的、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就会依旧是一堂机械而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心理上厌倦情绪,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是一个好方法。

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本人试从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课文讲解、作文教学这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一、导入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积极发言,那被调动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可是万事开头难,以下是我参考众多名师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后的一点感想。

(一)、问题导入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课文中如:《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究竟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又如《挖荠菜》这一课,抓住一个“挖”字,为什么挖,挖它做什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当然,像这样的例子在语文教学是很多,许多老师也在运用着。

(二)、故事导入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始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初一作文教学《观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如米蒂盗画的故事,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都能使学生迅速引起对如何观察的学习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在教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先生讲的两句话各是什么复句?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学生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却对第二个问题束手无策。自然学生全部兴趣都被激发了。

(三)、扮演“角色”

在教定语这个语法知识的时候,有位教师上课后周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这位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教学生去拿。结果学生想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字太笼统,不具体。而后老师指出:在“报”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这些加在名词前一确定具体意思的话,在语法上叫做定语。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四)、实验导入。

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在理科的教学现在正在提倡多动手做实验。同样,在语文的教学何尝不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特别在初二的说明文的教学中,有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初二上《死海不死》这一课时,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食盐,一个鸡蛋。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鸡蛋下沉至底。老师给学生问题:谁能让杯子中的鸡蛋浮起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盐溶解到水里,最后鸡蛋终于浮了起来。通过一个趣味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的高,迅速的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

(五)、诗词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一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初天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六)、生活导入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挖荠菜》这一课中,我请学生们去寻找自己吃过的野菜,带到课堂上,讲述自己吃野菜和挖野菜的感受。然后请他们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挖野菜的描述,看和自己在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我的老师》一课中,我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的老师形象,然后拿学生写的给我的意见,自我批评还不是一个好老师,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看一位好老师,请同学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课文中的老师好在那里。

二、课堂情境创设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是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以下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实践。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会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渴望内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又如在《一件小事》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讲述了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一位老太太给手提大袋小袋的我让座的故事,学生很快明白了小事中蕴涵的美好心灵。做文同做人,有的时候,要明白课文,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做人。我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在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也觉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大家语文现象。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 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不过,课文毕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 要丰富多彩得多。从课本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花。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变化无穷的语言呢?学生回答多种多样。如:“《中国电视报》,报中国电视”这条广告语把一个报名的一处词序加以变化,宣传了这张报纸的功能。又如:,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吃什么弄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 这么说了,而是„„?“弄什么吃什么。”待学生掌握工具后,由课本走向生 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我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的取研究。在初二说明文的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二《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的理解上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又如初三的小说单元中《孔已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孔已己》中我以讲台桌做为酒店的柜台,请学生表演酒店里的情境。在《范进中举》中,请学生做出范进时的“拍、笑”等动作同时结合语言,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使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长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春》这一课,有各种教学方法。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引进音乐,取得了好效果。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我给学生放了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瓦格而那的音乐,仿佛置身与春天的原野之上。初二的《听潮》中涨潮一段,文字激越,我给学生放了古筝曲《战台风》,在同样急昂的古筝曲中,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中去体会、想象潮水的汹涌。在诗词的教学,更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与诗词的意境中。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就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初二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与初二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中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了那种离愁别绪,我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我在课堂中采用了小组学习法,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初一下的《挺进报》的教学目标中有要求学生了解伏笔和时间词语的巧妙运用。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前后呼应的伏笔,看谁找得多、快!学生被激发了全部的主动性,紧张的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同样的也把陈然被捕的时间的问题交给学生去寻找。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了问题。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学习课文,同时也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利用一些课文的开发性结尾,可以很好的达到目的。如初一《皇帝的新装》,结尾并没有点明两个骗子的结局,利用这一点,我让学生自由想象,给课文加上结尾。《小麻雀》中,也在课文学习完后,让学生去运用创造想象写出小麻雀的各种未来。学生争红斗绿,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写小麻雀终于回到广阔的天地,天高任鸟飞。有的则写小麻雀痛苦的死亡。还有的写依旧是从前的生活„„这些看法都跳出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初三课文《孔已己》同样也可做这样的处理。

三、作文情境

作文在许多孩子的心里一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害怕一板一眼的去写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乏能引起他写作欲望的情境。所以,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写作情境,把孩子们内心中宝藏发掘出来,或者说情境只是一个触点,从而激发了他们本身具备的写作能力。

其实,孩子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许多的感想,只是常常在作文是一种作业的形式下,就变得无话可说了。所以,消除这种畏惧心理,给之以轻松的写作情境,是必须的。比如在新闻写作中,我提前一个星期告诉学生去收集新闻。这个新闻并不要求是国家大事,把范围缩小,只要是身边的新闻,比如学校、班级生活中的新闻。然后在作文课上,我告诉学生今天进行一次“新闻联播”,每个小组的同学用十分钟的时间每个人分别写出一则身边的新闻,然后请每个小组选出两为同学上台模仿电视的新闻连播给同学们播报新闻。孩子们写身边的事,有的写上体育课时同学到达终点时的神态。有的写学校的建设,有的写班级里趣事,丰富多彩。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播报新闻,课堂里不时的发出笑声。因为,写的是他们身边的事,描写的就是他们自己。通过这一节作文课,许多学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在这种写自己生活的作文情境下,每个人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写,也非常愿意写。

又如在写信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先做一个纸皮邮箱,先让每位学生想象一个地址有的时候,作文教学更可以大胆的走出课堂,进入生活中去进行。在初二的说明文写作中,有一个传统题材,要求学生运用空间顺序来介绍自己的校园。这个时候,坐在课堂里口沫横飞给学生讲解如何写作,不如走出课堂,老师做一次导游,带领学生从校门口游览校园,边走边给学生讲解空间顺序以及立足点的移动,学生面对眼前实实在在的景物,自然对空间顺序的理解是事半而功倍。

想提高作文水平,仅仅靠两周一次课内作文是远`远不够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写作情境,可以进行系列作文写作。比如针对初一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拿出一本笔记,然后定下一个总题目《瞧,我们的班级》,要求学生全面描写自己班级里发生的种种事情,班级里的各个同学。每周一篇,作为他们自己的周记。每周可以从中选出一些好文章发表。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而初二的学生针对说明文的要求,可开展《我的精品屋》的系列作文,在作文中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这些系列作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写自己的生活从而激发写作兴趣。

网络情境对学生的写作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网络大潮汹涌而来,必然对语文教学产生影响。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互动性,也就是相互交流。拥有一位笔友一度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现在这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同样,孩子们正是最喜欢通过笔友的形式来写作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喜欢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更多人的观看,因为在这中间带给他们一种成就感。所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创设一种作文写作的成功情境。让孩子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文章,而让其他的孩子去阅读它。阅读别的孩子的文章,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别人的写作,这比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中讲评优秀学生的作文或者是作文园地的形式更进了一步。因为这里面的主动性是在发表文章的学生手里,他不需要老师的点评或者是推荐。同样,孩子的阅读也是自主而自由的。当孩子给孩子的文章评论的时候,所带来的成就和交流感,是老师无法带来的。当他们通过电子邮件或者是作文bbs 来交流的时候,他们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也获得了最大的成就感。我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千帆竞发》的中学生作文网站,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就有许多中学生在这里发表他们自己的作文,阅读别人的作文,相互评论和交流。他们就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文章是否有被其他的中学生阅读和评论,并且看中评论意见,从中发现自己在写作上的缺点,加以改进。这就可以说是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创造性。

以上是个人对于情境教学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的一点实践和感想。归根结底,情境教学的关键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部主动能力,理解课文,掌握各种语文能力。

第四篇:关于列举你所创设的有价值的生动的教学情境

列举你所创设的有价值的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利用肢体语言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在学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时,讲到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这一知识是本节乃至本模块的重难点。我在具体讲解时是这样做的,举起一只手,并叉开手指,说明手掌代表神经元的细胞体,手指代表神经元的树突,此时多个手指可以说明表示多个树突,然后再把四个手指缩回,只剩一个手指,说明有的神经元只有一个树突,还有前臂代表神经元的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且有的轴突较长,有的轴突较短,并且分支少),关节处则可以代表突触小体。这样一个完整的神经元细胞就构建完成了,另一只手和前臂可以代表第二个神经元。这样神经纤维上的传递和神经元细胞间的传递就都可以形象生动的讲解了。这既是一个重点和关键,也是一个难点,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那么神经元是如何传导兴奋的呢?虽然不需要学生掌握如何传导的过程,但能理清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对神经元的理解更好,这时把一只手举起后,另一只手的手指(或手掌)与前一只手的肘部接触,表示了神经元接触的方式(树突—轴突或胞体—轴突),兴奋就是通过这种接触方式传导的,因而体现了神经元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彼此接触传导兴奋的。同时还可以介绍细胞间传导的单向问题。

在讲解《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时,植物体的根是由根尖发育而成的,根尖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根尖的功能,只有理解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才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根的功能。而识别根尖各部门细胞的结构特点又是本课题的难点,采用切片观察根尖区分比较困难,对于学生死记硬背比较困难。采用肢体语言,使其更形象直观地表现这一难点。先明确根尖的概念(从根的顶端到长有根毛的一端),可采用从脚尖到长有上肢的地方来说,这时可伸出脚尖(根的顶端)伸出双臂作风行的动作(代表根毛)增强形象记忆,理解根尖的概念;采用手来表示根尖各区并掌握其特点及作用。手指甲及手指第一分节→根冠→保护。手指第二分节→分生区→不断分裂、生长。手指第三分节→伸长区→不断伸长、生长。四指并拢、拇指伸开→根毛,此时,伸开的拇指及手掌心→根毛区→扩大面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再到手掌向上的上肢→根毛脱落、导管增多(只有上肢)→形成根毛区以上的部位→运输能力增强;把水分、无机盐向上运输到茎(颈)和叶(头及头发)。充分体现了肢体语言的作用和魅力,渲染了课堂气氛,突破了教学知识中的难点,解决了重点。

第五篇:关于语文课堂导入情境教学的几点经验

关于语文课堂情境导入教学的几点经验

河北省武安市北安乐乡迂城学校-------王书斌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各种适用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不打破以往常规的、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心理上厌倦情绪,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下面本人试从问题导入、故事导入、角色导入、诗词导入、生活导入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课堂情境导入教学的认识。

(一)、问题导入;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课文中如:《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究竟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

(二)、故事导入;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会始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初一作文教学《观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如米蒂盗画的故事,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都能使学生迅速引起对如何观察的学习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在教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先生讲的两句话各是什么复句?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学生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却对第二个问题束手无策。自然学生全部兴趣都被激发了。

(三)、扮演“角色” 导入;

在教定语这个语法知识的时候,有位教师上课后周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这位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教学生去拿。结果学生想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字太笼统,不具体。而后老师指出:在“报”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这些加在名词前一确定具体意思的话,在语法上叫做定语。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四)、诗词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一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初天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五)、生活导入;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挖荠菜》这一课中,我请学生们去寻找自己吃过的野菜,带到课堂上,讲述自己吃野菜和挖野菜的感受。然后请他们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挖野菜的描述,看和自己在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我的老师》一课中,我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的老师形象,然后拿学生写的给我的意见,自我批评还不是一个好老师,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看一位好老师,请同学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课文中的老师好在那里,你阅读课文后对老师这个职业有什么感想?„„„„

以上是个人对于语文课堂导入情境教学的一点实践和感想。说到底,情境教学的关键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部主动能力,理解课文,掌握各种语文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下载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经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经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语情境教学法经验材料

    英语情境教学法经验材料 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

    情境教学

    [摘要] 本文主要在新课程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理解,对数学问题、数学情境、数学问题情境等方面作以阐释;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一些适合中国实际的问题情......

    情境教学

    常用的教学情境及改进措施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正确恰当地选用教学情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教学,我常用的教学情境模式有以下几种: 1.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这是最简单、最实用......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个史实蕴藏着一段故事,同样思想品德课本中的观点也是许多故事的缩影。将课本内容用生活中的故事情境去诠释,去演绎,势必在激发......

    情境 生活 作文经验论文

    情境•生活•作文 摘要:如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本文主要从“情景再现,学会观察;触景生情,感悟生活;创设情景,放飞想象”等三个方面写出了教师如何利用情景教学让学生体验生活,从而......

    情境教学心得体会

    学习活动建构教学论心得 之对情境教学心得体会 活动建构教学论倡导构建“生命课堂”,强调要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存在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一个促进生......

    浅谈初中英语情境教学

    浅谈初中英语情境教学 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更有效是许多教师不断探讨和追求的。我认为在英语学习上无捷径可走,但有方法可寻。科学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

    关于进行“情境教学

    关于进行“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教研项目的可行性报告 镇原县曙光乡寨地小学教师席浩平一、课题的确定、研究的目标、成果形式。 我在五年前就开始实验一种快乐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