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礼仪

时间:2019-05-13 07:2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门礼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门礼仪》。

第一篇:佛门礼仪

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一)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同撩前片)

(四)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五)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六)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七)不要穿着海青去卫生间方便。

居士进寺院的礼仪

1.不能取用寺庙内一针一线 不能摘取寺庙山上之水果

如果是受师父馈赠的物品,要捐款于功德箱内。有些信徒随便在佛寺内厨房取物食用,或摘取寺内树上水果,或取食供桌上水果,或在寺庙作法会或佛

七、佛菩萨生日时,供养打斋的物品数量很多,因此在当法会圆满时,剩余很多物品,信徒就随便分取回家煮食。还有很多信徒每逢星期日常朝山入寺拜佛,甚是虔诚,但有些人,不知规矩,看到寺庙后山水果树上长满很多熟透的水果,令人垂涎三尺,情不自禁地自摘禁果而食。

像这样种种举动,就犯了盗戒哦,盗用十方常住物(意即各地众生所捐之物品、金钱叫常住物),按佛家的说法,百分之百绝对下地狱受苦无量。寺庙的物品是不分价值的,微细至即使在寺庙打一电话,不投一块钱,也会下地狱受苦,这叫因小果大。

2.进佛寺,不能由中门入,当从旁门入

子曰:“君子不入中门,行不履”。古代下品官入高官府第,都要从旁门入,只有皇帝亲王爷,才能由中门入,而佛寺乃法王宝殿,佛祖其位尊过玉皇大天尊及一切天人,所以进入佛寺,就要把它当作进入皇帝殿,拜见皇帝一样,遵守寺内礼节,庄严不能随便,以免犯不敬三宝之罪。

3.入寺庙,服装要整洁朴素

女性到寺庙拜佛,千万不能穿迷你裙或露胸露背之衣服,有失礼仪,跪拜礼佛时,相当不雅观,有碍佛堂庄严,并会引起来参拜信徒非非之想,扰乱寺众之清修,是罪过啊。

4.入佛寺应念“阿弥陀佛”向师父问讯

凡入佛寺,遇师父应问讯都答:“阿弥陀佛”,不可以直称师父法名。凡答谢师父或向师父赔罪,也是说声“阿弥陀佛”,而不说“谢谢或对不起”。向师父告别,应说“弟子向师父告假,阿弥陀佛”,不可说再见,或Good bye,サヨナテ!

5.入佛堂不能吸烟、穿拖鞋、皮鞋、嚼槟榔等

在佛堂中吸烟、嚼槟榔,是不敬三宝的行为,并污秽了佛堂清净,佛堂是法王宝殿出家人修行念佛的净地,污烟浊气冲天会扰乱出家人修行,所以是不允许的。香烟之气会干扰人的情绪,现许多办公机关为了提高办公效率都禁止吸烟,何况在庄严清静佛堂内;嚼槟榔不但不雅观,且污染环境卫生,佛寺四周有天龙八部护法,若随地吐槟榔汁,会污秽圣地。

进入佛堂内,佛家是要求赤足入,因为穿一般鞋子进堂,会污秽佛堂清洁,大家所穿的鞋子在外踏过脏物或从厕所内出来都会沾到不净之物,故不宜进入佛堂内,以免污及圣地。

另外,入佛堂拜佛之前,应将随身物、衣、帽、手提袋入于地土,而后再行顶礼拜佛,一个小动作,就会使得其中之因果报应相差甚巨。所以千万不能将皮包、衣、帽、手饰随便放置于桌上。

6.佛堂中央,不得站立或礼拜

佛堂中央位置,是主持礼拜位置,一般人都不能站立或礼拜。

很多人在佛堂拜佛,都喜欢站跪在中央礼拜,殊不知已犯礼仪。一寺主持,是要德高才优,才能当的,佛堂中位为尊。礼拜如果占主僧之位,实为不敬。

进入佛堂内,不能高视佛面,应当即低头礼拜,不能蹓跶、东张西望

许多信徒一进入佛堂内,不知顶礼跪拜,却在堂内走来走去,又站着堂内正中央,一直高视佛面,像在观艺术品一样,其实这是很不敬的。如果 要观佛面,应站立在堂外丈远而观,这点很多人都没有注意。

8.入佛堂拜佛绕佛可得五种福德

凡入佛堂,应旋即拜佛顶礼,或绕佛唱念佛号,佛言:当得五种福德,一、后世得端正好色;

二、得好音声;

三、得生天上;

四、得生王候家;

五、得涅磐道。而绕佛方向,应由右而左绕行。拜佛后当即退出,不能喧哗。

9.佛堂内不能大声谈话喊叫、或躺、或卧、或跑跳

很多人在佛堂内,口不择言,大声谈话,或话家常,将佛堂当作菜市场一样,扰乱清静,是不允许的。有些佛堂内地上铺有地毯,很多人非躺即卧,尤其小孩,一入宽大佛堂内,当作游玩场,乱蹦乱跳,跑东跑西,大人管不严,这可是犯了大忌啊。

也有很多人一到佛寺内,就好像进入公共场所游乐区一样,就大声谈天说地,走路搭肩勾背,随便摄影佛像,带荤肉食物吃食,将佛寺当作一般神庙或游乐场,一点恭敬肃静心都没有,如此扰乱出家人清净修行之地,是不行的。

10.不能乱动佛堂内的法器

带小孩到佛寺礼拜的信徒,一定要管制好,勿让小孩在大殿内东奔西跑,或随意动法器。因木鱼,罄之法器,是龙天耳目,千万不能让小孩把玩敲打,否则罪过很重。

爱国了但是 有一个七岁小孩,随祖母到彰化善化佛堂拜佛时,一时好奇,在大殿内拿起木鱼就敲打,被祖母斥训一顿,结果那天回家,头不明地疼痛,吃了药也不能止痛,求医也无效,祖母怀疑是否因在佛堂顽皮敲打木鱼而引起护法神责罚所致,就带他到佛堂内,向佛祖跪拜忏悔,小孩年纪虽小,也知诚心地忏悔,就这样经礼佛悔过后,头就不痛了。

对“僧人”的必备礼仪

(1)尊敬僧的意义

僧在通指佛教所有的出家人,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戒叉摩那尼等,不论男女老少,都在僧的范围内。在家佛教徒通常称呼出家人为“师父”或“法师”,出家人的身份于在家佛教徒的心目中,是介于教师与父母之间。那么,在家中佛教徒对“法师”、“师父”,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由于僧与法、佛并列为三宝,僧的地位与法和佛一样。佛陀曾说,不要把他看作跟别人不同,“我亦僧数”——佛陀也是僧的一部分。因此,对僧的礼节,有些地方,跟对佛的礼节一样,比方:佛教徒见了佛要顶礼,见了出家众,同样也要顶礼。当然,有些佛教徒,心中可能会不以为然。佛陀是教主,是德行圆满者,佛弟子顶礼他是理所当然;但,出家众修学程度不一,如何能跟佛陀比,何以也要在家佛教徒向出家众顶礼呢?的确,僧人中,要分别真情为,有菩萨僧、声闻僧、凡夫僧、福田僧的不同。在人们的观念里,菩萨僧与声闻僧,实在是值得尊敬顶礼;至于普通的凡夫僧,跟一般人并没有两样,只不过是出了出家相而已,如何也跟圣贤僧,乃至佛陀同受信徒的礼遇呢?当然,这是有它的道理的。我们来看一段经文——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说:“善男子,世出世间有三种僧:

一、菩萨僧;

二、声闻僧;

三、凡夫僧——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是声闻僧——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虽款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敬无量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

“复有一类名福田僧,于佛舍利及佛形象,并诸法僧圣所制戒深生敬信。自无邪见,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赞叹一乘;深信因果,常发善愿,随其过犯,悔除业障。当知是人信三宝力,胜诸外道百千万倍,亦胜四种轮圣王,何况余类一切众生,如爵金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正见比丘亦复如是,胜余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养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无有穷尽,与供养前三真实僧,所获功德正等无量”(见大正藏第三册二九九页下及三 OO页上)

从这段经文中,就可以知道,虽然是个凡夫僧,跟普通人似乎没有两样,但因为他深信佛法僧三宝与戒律;心中没有邪见,也劝除他人不要有邪见,并且讲说佛未能宣扬成佛的难得;做事情又不敢违背因果,所以他心中是充满善念的;自己偶一不小心有了过失犯错,就会马上忏悔改过。如此的出家人,虽然是凡夫,也值得我们加以礼敬;就算有些出家人毁犯了重戒,但只要不失正见,仍然是众生的福田,尊敬、供养于他,依然获福我量!

相反的,如果有人看了出家人犯了戒、做了坏事情,就加以蔑视、呵骂,这是佛陀所不允许的。〈〈地藏十轮经〉〉卷三曾谈到一个出家人——

“若有破戒,行诸恶法,内怀腐败,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而诸有情睹其形相,应生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聚。何等为十?(文长不录,请见大正藏十三册七三六页中)——善男了,于我法中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睹形相,生此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宝聚。是故一切国王、大臣、宰相,决定不合以鞭杖等打其身、或关闭牢狱、或复呵骂、或支解其身断其命。

“复次,大梵!若有依我法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比丘,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如是比丘,虽非法器,而剃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磐正路。是故依我法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计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特等捶拷其身、或用牢狱、或复呵骂、或支解其身断其命,况依非法。”

“大梵!如是破戒恶行比丘,虽于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

“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恶行比丘,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终不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我唯许清净众,于布萨时或自瓷时驱摈令出,一切给施四方僧物、饮食资具不听受用,一切沙门毗奈耶事,皆令驱出不得在众。而我不许国其鞭杖系缚断命。”(见大正藏十三册七三六页下至七三七页上)

三宝虽然以佛为首,并且依佛而有法、僧;但佛陀圆寂之后,三宝则以僧为首,佛与法皆依僧而立。《华严经忏仪》卷三十六说:“今末法之时,僧宝上首,若皈于僧,了成总皈三宝之福;乃至破戒僧,说应皈敬,何况持戒之僧。”(见续藏一二八册六五四页下)

当然,因果报应是公平的,不会因为是出家人造恶业就不必受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出家人仍然跟一般人一样。只是,出家人自有出家人的功德,只要袈裟仍在身,虽然犯了禁戒,暗行恶行,在家人依然必须尊敬其身份——就当作佛陀的后代,来加以尊敬吧!有一份恭敬自有一份功德,何乐而不为?至于犯戒造恶的出家众,有一天,自然会受到他应得的报应,不用担心会不公平。

佛陀,圆寂已久,佛法——佛经又都是古代的语文,不是现代的每个人都看得懂,难得有人发心出家,专心研究佛法、修持佛法,进而弘扬佛法,这不值得人们尊敬吗?

出家,是要舍离世俗的种种欲乐,并且,辞亲割爱;另外,也要忍受误解佛法者的讥讽,和某些外道的恶意攻击。出家,岂是容易的?

由于出家的不易,所以,佛陀要求人们对出家众,不论圣凡、不论男女老少,乃至持犯戒者,都一律以平等心加以礼敬。佛法的流传,主要是靠僧众的弘扬,虽然在家众也可弘扬佛法,但却不能彰显出佛法所要到达的目标——清净五解脱的相貌。而出家众,一件袈裟或一身长袍,无牵无挂的,自然带给他一种清净、解脱的感觉,便人心向于佛法。(2)行为上的礼节

所以,在家佛教徒对僧的礼节,也是不可少的。在家人遇到出家众,如果是在室内,应该行五体投地的顶礼;只要是出家众,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一律顶礼。顶礼的时候,是向着佛的方向顶礼,所以,也等于是在向佛顶礼。顶礼的时候,要说:“顶礼师父三拜”,或“顶礼法师三拜”,受顶礼的法师会说:“一拜就好。”那么,一拜之后,就不要再拜了。有些法师较谦虚,会说:“问讯就好。”那么,就不要顶礼,依法法师的意思,问讯就好了。

能够对出家众,不论男女老少,也不分识与不识,见面时,都行五体投地的顶礼不但可以折服自己的我慢,也是一种难得的修养,自然会给人一种良好的印象,法师如果要开示你,必然也会认真点。因此,如果要向法师请示,一定要顶礼。这表示你的谦虚受教。

就算不顶礼,见了出家众,也应该行个问讯礼。如果在家佛教徒见了出家法师,连个问讯也没有,那就不知会给予人怎样的感觉了,人家可能会觉得你不是个佛教徒——至少,不是个正信的佛教徒吧?要不然,怎么连个佛教徒初步的礼节也不知道呢?要不然,怎么连个佛教徒初步的佛教徒,而你竟然没有这种初步的礼节,那么,你给人家的印象,将会更坏了,别人一定会认为你贡高我慢!不然,就是认为你没读书,程度低,连这种礼节都不知道!想想看,一个小小的礼节,会给人产生这么大的印象,礼节是不是很重要呢?那就不问可知了。

因此,在家佛教徒见到了出家法师,不论识与不识,最越剧骊,都要行个问讯礼,不可因为跟法师很熟,就可以免了它,也不可以因为跟法师不认识,就视若无睹。

同时,问讯的时候,要记住;对长辈的问讯,必须合掌兼低头、弯腰,成九十度鞠躬才行,不可只是合掌,身首都不动,昂然而立,这是长辈对晚辈之礼。譬如:当在家众对法师问讯,法师合掌,便算是是回礼了,不必也低头弯腰九十度鞠躬。常见到很多在家众见到了也家法师,都是昂然而立,只是合掌,这实在不成礼节——不是问讯礼、不是在佛教徒对出家法师应有的礼节。这点,希望在家佛教徒能够注意一下。

我国的佛教,属于改革式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注重弘扬佛法,度化众生。因此,必须讲究方便,不若传统式的佛教——也就是目前流传于锡兰、泰国的南传佛教那么的严守规矩。

在泰国,在家众是不敢跟邮家法师同桌而食的。因为,给予出家众的馀食,是属于供养,如果在家也与出家法师同桌而食,岂不也接受供养了?在家人如何消受得了?因此,出家众吃饭时,在家人只在旁边当侍者,为出家众添饭或作其他的服务。但在台湾,则不拘此节,在家人常是跟出家法师同桌而食;甚至在家人到寺院去,都有劳出家众为他煮饭菜呢。当然,这对出家人来说,是在行菩萨道,是在方便摄化众生,无可厚非。只是,在家佛教徒必须知道,这有损于自己的福德,对寺院或法师,应有所付出,以弥补自己的损失。

另外,谈到供养的礼节,也是很重要的。供养是指下对上,也就是说,凡是身份较低的人给予身份比自己高的人东西,都可以说是一种供养。曾经见到不少在家佛教徒给予法师东西,却说:“师父,这个跟你结缘。”总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感觉。结缘是法师给予信徒东西时说的,是上对下的一种慈悲语气与客气话。在家众给予出家众东西,应该说:“师父,这个供养您。”要不然,就说这个给您也也要,说要跟师父结缘,话中之意就表示代要度化这个师父了。在家众要度化出家众,那你真是维摩诘居士了!但,是吗?

佛养在佛教中,也有它的仪式,无论是对佛或对出家法师供养,都必须双膝跪下,然后将要供养的东西,双手奉上,才成供养的样子。有些在家佛教徒从养法师时,却不是这样,而是站着,将东西随手拿给法师。更有法师坐着,有家众站着,比法师高,随手将东西拿给法师,说要供养法师。请想想看,这种动作像是在供养吗?不然不像!这像长辈在分东西给晚辈。你说:是不是?

因此,供养者必须双膝跪下,然后,将要供养的东西,双手奉上,才成个供养的样子。就算方便一点,不必跪下,也要弯个腰,双手奉上,孝像个下对上的供养。

大乘佛教比较和光同尘,法师也都很随和,因此,有些佛教就会有不拘小节的习惯。其实,应该有的礼节,还是要有的。

(3)书信上的礼节

除了与法师相处时,必须注意应有的礼节之外,书信的礼节也是不可少的。本人出家以来,所接到在家居士写来的信,几乎十封中有九封,在称呼法师与自称上,都写得不适当,必里难免感慨,现代的佛教徒,何以在书信上,如此的外行?所以,顺便也将佛教徒书信上的礼节,做个介绍。

首先谈到信封上的写法。在家佛教徒写给出家众的信,可以不必写姓,因为我国的了家人都是冠于佛陀的姓,一律姓“释”,不像世俗有百家之姓,所以只要写法号或未能名就可以了。只是,必须在法号(法名)间加以“上下”的称呼,如:“上慧下安”。“上下”两字应该比法号(法名)小一点,并且,写在法号稍右的地方。

“上下”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种尊敬语,可能也有“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意义(是否如此,有待考证。)而这正是出家众的目标。出家就是为了要上求佛法、实证佛法,然后,去度化众生,与佛法的崇高比起来,众生自然只有居下了。因此,度化众生,又乐为“下化众生”。在称呼出家众法号(法名)时冠以“上下”,不但含有尊敬的意味——尊敬于了家众的上求佛法,下化众生——无形中,还具有警惕对方的意义在,等于说:某某法师,你有不有在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呀?!因此,写给出家众的信,名字间加上“上下”,具有它的特别意义。

在此,顺便一提,平常,佛教徒遇到不认识的法师,要请问他的法号时,也不可以直问:“法师,你的法号叫什么?”或“名字叫什么?”这种问法,是没有礼貌的,应该问:“法师,请问您的„上下‟怎么称呼?”如此,才合乎佛教徒的礼节。

现在言归正传。法号(法名)下的称呼,如果是年纪较长的法师,可以称为“老法师”、“****师”;有名望的,就称为“大师”也要以;与年龄相差不多的,写“法师”就可以了。另外,看对方是专攻哪一法门,以及佛教界如何认定他,来加以称呼也可能。譬如:“律师”“禅师、“论师”、“尊师”等等。法师之下的称谓,也是很得要的。凡是有封口的信封,必须写上“启”字,才算有礼貌。

常见到一些有封口的信,都是写“N睡“字,这就会给人一种不懂礼貌的感觉。”收“是用在明信片上:因为明信片没有封口,自然无可“启”,只要对方收到,翻到背面一看就可以。但信封就不同了,信是放在信封里面,对方收到信之后,是不是要劳动他的手来“启”开信封,写上“启”字,就含有请对方高抬贵手,“启”开封口,看看里面的意味,这不就显得很有礼貌与客气吗?如果信封写“收”字,好像是说,你收到信就好了,不必启开来看。不必启开信封来看里面的信,人家又怎么知道你要告诉他什么?你又何必写信给他呢?这不就令人觉得很不有礼貌?由此可知,“收”与“启”给人家的感觉,有如此大的差别,写信的人,怎能不注意呢?

为了增加信封上的礼貌,在“启”字上,往往还一些称谓。比方:“尊启”、“慈启”、“道启”——这是写长辈的称谓,也适合在家佛教徒写给出家众来用。有时候,会看到在家居士写给出家众法师的信,写的是“净启”,这是不对的。“净启”是长辈写给晚辈时所采用。比方:法师写信给在家居士,就可以用“某某居士净启”,平辈通信,也可以写“净启”,平辈通信,也可以写“净启”;但写长辈的信便不适合如此写,会给人目无尊长的感觉——至于明信片“收”字上的称谓,与信封上的一样,因此不再说明。

以上谈的是信封上的称呼写法,现在现来说信内的称呼。

在家佛教徒写信给出家法师,开首上应该如何称呼呢?如果是自己的皈依师父,就直称“师父”就可以了,或者称“恩师”、“上人”、“师尊”、“吾师”也可以,不必写对方的法号(法名),这就如世俗写信给自己父母或至亲,也只是写“父母”或“伯父”、“叔父”、“舅父”,不必写对方的名字,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写给皈依法师以外的法师,则要看对方年纪小大而定,年龄较大的,可以称为“老和尚”、“大和尚”、“长老”或“老法师”、“****师”,同样不必写上对方的法号(法名)。这是含有避讳的意思——在中国礼俗上,晚辈对长辈不敢直呼其名,直呼长辈的名会被认为不尊敬长辈,没教养。

写给跟自己年龄相差不多的出家众,则可以写上对方的法号或法名,惟必须冠以“上下”,像前面所说信封上的写法。但也可以不必写对方的法号(法名),只写上“师父”或“法师”、“大德”、“住持”等,也是可以。因为在信封的封面上,已经写上对方的法号,有了称呼。

接着再来变,“师父”或“法师”等下面,要怎样写呢?对于在家居士来说,所有出家众的身份,都是属于长辈的身份,因此,要以称呼长辈的方式来写,即“慈鉴”、“尊鉴”或“慈座”、“尊座”、“仁座”,以及“佛眼”、“道度也是可以的。

那么,结尾又应该如何祝贺对方呢?在祝贺方面,可以用“敬请”、“恭请”、“顺请”或“敬颂”、“恭颂”、“跪颂”、“顺颂”、以及“敬叩”、“恭叩”、“跪叩”等。至于应该祝贺对方怎么的言语,才适当呢?可以用“慈安”、“尊安”、“法化无疆”、“慈航普渡”、“福慧无量”、“得大自在”、“智慧圆满”、“法喜无量”以及其他含有吉祥意味,并且兼能表达出晚辈对长辈敬意的言词,都可以使用。

最后,谈到信末的自署。如果是写给皈依师父的信,可以自称“弟子”或“皈依弟子”及“徒”,写信皈依师父以外法师的信,自称上可用“三宝弟子”,然后写上自己的姓名。姓名上写下“顶礼”、或“跪白”、“和南”。但以“顶礼”比较适当;因为,佛教徒在佛法僧三宝之前,以顶礼为主要的礼节。有些在家居士写给出家法师和信,信末姓名下写“合十”、“合掌”,这是不适当的。“合十”、“合掌”适用于平辈,以及长辈写给晚辈的信中。如果晚辈写给长辈的信,不写“顶礼”也可以写“问讯”,总比“合十”、“合掌”好:但总不如“顶礼”来得适当。

寺庙上香礼仪

到寺庙上香,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进寺院:要从左往右绕,不可从右往左绕,这叫右绕塔寺。

(2)进大殿:要往左进,要抬左脚进门。要往右进,抬右脚进门。不可在正中间拜佛,因大殿里中间的拜垫,是寺院方丈或当家师主法用的,其它人不可。

(3)进殿堂:不可在正中间问寻(既鞠躬)必须到两侧方可。因中间只有方丈及当家才可。

(4)烧 香:最好在寺院殿堂外面的大香炉烧香,因寺院大多数使用木料建筑,再殿堂里烧香,如有不当会烧坏寺院物品。但是到寺院里,每个殿堂都会有“香灯师”有什么事情也可问“香灯师” 以上是到寺院拜佛上香。至于供品,一般供一些水果类及鲜花就可,这个供品是随你个人所愿的,只要不是酒、肉、葱、蒜类就可以了。其它如有不明处,可到寺院的客堂找“知客法师”他会给你解答不明处的。

斋堂仪规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能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欲『探珠

第二篇:佛门基本礼仪规范

佛门基本礼仪规范

中国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然近代以来,传统的优秀礼仪在世俗社会中多已失传,唯有佛门之中,较好地保存了传统的礼仪文化。不依规矩,则不成方圆,身教重于言教,礼仪是最直接的以身传教、身体力行的行为规范。走进佛门这块净土,我们可以用心灵去感受佛门礼节的高雅、庄重与威仪―――

第一节、敬佛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佛寺是清净的圣地,所以进入寺庙衣履要整洁,不能着背心、打赤膊、穿拖鞋。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或做道场时,不能高声喧哗干扰。未经寺内职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为了保持佛地清净,严禁将一切荤腥及其制品带入寺院。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信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范文网 www.xiexiebang.com)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处理,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三、如何礼佛

成熟的稻穗向下垂----拜佛

拜佛具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与感恩礼敬的意义,藉拜佛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并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这样不但有助於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的身心安定。

每当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祥,生起了一份庄严与宁静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进入大殿,礼佛三拜,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里,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

不了解佛教的人,认为拜佛就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实上,佛教是透过拜佛的动作,礼敬佛菩萨,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同时,拜佛也可同时忏悔自己所造的恶业。所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学习的宗教仪式。

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将两肘两膝以及额头著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於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怀著感恩心,以饮水思源的心,感谢大地,感谢一切众生。而从拜佛的动作,让人连想到,当人的内心充满了礼敬、感恩与忏悔时,也有如稻穗一样的,因成熟而下垂;而拜佛的意义,也就是如此了。如果再细分,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著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也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反正「他」在拜。所以,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佛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拜佛时,前额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感觉自己的体验,体验自己的感觉,感觉每一细微的部分。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於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若是不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藉由礼拜来忏悔、感恩,或舒缓身心。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

拜佛的动作解说: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著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著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於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著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著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著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双手合掌立直。

在礼佛的时候我们要知道: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麽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忏悔弟子○○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发露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实相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能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5)礼三宝文

我弟子○○愿与弟子多生、现在父母、师长、知识、檀越、法俗眷属、冤亲债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各个得仗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身、智、行、愿威神之力清净三业分身尘刹尽未来际,一心顶礼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礼佛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礼法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礼僧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圣僧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9、.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其他人不得用。

第二节、敬法

一、如何请经、持经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二、如何诵经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能。

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摆放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第三节、敬僧

一、僧五敬德

1、发心离俗:谓出家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2、毁坏形好:谓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

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佛田。

3、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而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4、委弃躯命:谓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5、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着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称呼大德

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寺院中,一般有"住持"(或称"方丈",是寺院负责人)、"监院"(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务)、"知客"(负责对外联系),可尊称"高僧"、"大师"、"法师"、"长老"等。佛门弟子依受戒律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出家五众和在家两众。出家五众是指:沙弥、沙弥尼、式叉尼、比丘、比丘尼。在家两众是指:优婆塞和优婆夷。佛教徒出家的俗称"和尚"(僧)和"尼姑"(尼),最好尊称"法师"、"师太"。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称"居士",可尊称为"檀越"、"护法"、"施主"等。具体称呼如下: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4、因僧尼出家后一律姓释,出家入道后,由师父赐予法名。故请问大德名号时,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号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未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与大德谈话

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示】。

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如果师父在楼上,要到楼上请师父开示,如果师父在楼下,不可在楼上扯开嗓门地叫唤师父,应该到楼下来请示。

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比较理想。

4、大德问话,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

5、大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当侧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后再请示。

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

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独自汤药奉侍,应当请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第四节、四威仪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教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一、行如风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譌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第五节、佛门日常礼仪

一、入

1、消假--回寺院后,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次至师父处顶礼消假。

2、接驾--见到有法师来,应顶礼接驾。

二、出

1、告假--欲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次向师父告假。

2、送驾--送师父出门当顶礼送驾。

三、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一)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

同撩前片)

(四)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五)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六)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四、斋堂仪规

寺院的食堂称为斋堂,师父们吃饭称为过堂。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能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五、讲堂规约

(一)闻法的心态-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满装智能法音,开创自在的人生。

(二)闻思修-专注的听,仔细的想,行我所知,才能达到闻法的真义。

(三)独坐的威仪-抬头挺胸,端坐摄心,会让你听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洁-桌面是摆放经书的道场,保持桌面整洁,就是恭敬佛法的具体表现。

第六节、供僧

僧者为众生之良友福田,所以称为“福田僧”,能令众生植福故。昔日目犍连尊者,为求亡母脱离饿鬼之苦,佛陀告之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圆满之佛欢喜日,设大斋会供僧,以盂兰盆盛物,等心供之。以此供僧功德,目犍连母得脱恶道,此是七月盂兰盆会之由来。故知以神通著称的目犍连尊者尚须假供僧之德度脱亡母,更何况一般凡夫;故佛弟子亦应修供僧法以积己之福。

供僧除于盂兰盆会行之以外,可随时于所知的僧寺供养,或平时、或节日、或僧做大斋会集百千僧时,佛弟子均可随喜参与,随力供养。供养物以斋饭菜茹、水果、衣服、日用品、金钱等皆可。

供僧宜以僧团为单位,于现前僧众不论僧尼、老少,学问高低,皆以平等心供养之。供养时,亲手一一奉之;若女众供男众或男众供女尼,则应以小盘垫之,勿亲触,以表对僧戒恭敬之心。若供僧斋饭居士宜随待在旁,待僧食毕祝愿后方离。所余饭菜,若僧舍于白衣居士则可共分食之。

供僧重在以恭敬心供养,供养物则随力所能,若多亦无妨。既以供养之物则随僧受用,因佛弟子发心供养,则功德已成就,余则不应妄动心念过问僧众之使用。

第七节、放生

放生是佛弟子履行菩萨道的方法之一。佛门对三恶道众生种种济度方法,譬如饿鬼道众生,以焰口、蒙山济之;地狱众生有地藏法门度之;而对畜生道众生,最直接的方法即时给予生命的救度——放生。虽然畜生身苦,但蝼蚁尚且贪生,侳生对生命的执着,对死亡的恐惧,尤其是被宰杀的痛苦,可说是世间之至苦。是故佛弟子应常行放生,以免畜生受于极苦。

入生应于有因缘时随时力为之,如遇畜生受缚或将被杀,应及囬救之。若举行放生法会,则应避免商人事先大肆搜捕供用,而失放生之精神。放生时,先为其说三皈依及简白的佛法开示,令其种下佛法种子,而后携至适当场所放之。

佛弟子常行放生可长养慈悲心,不仅能对亲人眷属慈悲,对人、乃至广及一切众生,皆能以悲心待之而消除嗔恨、恶念。并以是善法得善果:长命、少病、身体健壮、精神充沛之报体,所以佛弟子应常行放生。今世人以环保之事而抨击放生者,实失大利,并误导于人失大慈悲心;;须知放生是于众生将被杀戮而解救之,既免众生之苦痛,又增吾人慈悲福德,其利大哉大哉!

第八节、造寺、造佛像

寺院又称伽蓝是三宝的标帜,因住持佛法的佛像、僧人、经典,就安居在寺院中。寺院又称“道场”,即谓寺院为修道之处。因有此清净伽蓝之修道处,方能让僧团领导所有佛弟子于此熏修佛法,成就佛菩提种苗。

故道场(寺院)是成就众生慧命之所在,因有道场,众生有了依止处、归向处,无量众生借此瞻仰佛陀尊容,读诵经典,接近善知识,学习佛法。所以佛弟子应造寺、造佛像,成就道场。经上有言:若人能布施伽蓝一砖一瓦,其功德直至砖瓦化为尘土方才消亡。故知造寺功德不可思议,能得居家安适。而造佛像,则能得庄严清净之报体。故为三宝之修持与佛法的弘扬,佛弟子应起恭敬心,随缘随分出财、出力出智慧,共同拥挤道场、成就道场。

第九节、印经

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印经亦是法供养之一法。大乘经、律、论是佛陀无量阿僧只劫修行所得的妙法,由佛陀清净无边智海中流露出的语言教法,经由菩萨、罗汉结集及历代祖师、护法居士代代相传至今。其中不知有多少人在传递经法中丧生?不知付出多少血汗、财力、物力的代价?如玄奘、义净大师,仅是千万人中得以全身而返的三五人之一而已!所以经典是祖师们透过智慧,和生命、血汗所换来而传到我们手上,故佛弟子应尊重经典,并继祖师之志,广泛印经流通。

印经能让众生有缘学习、听闻佛法、透过研读经典,启发众生佛慧,种下菩提种子。对自身而言,则成就无边善法,令来生有智慧,得以方便听闻正法。故钱经对佛法的弘扬,对众生的利益,乃至对自身的善法都有大助益,所以佛弟子应广泛印送经书。

第十节、荤腥与吃素

佛教鼓励素食,但并非一向佛、信佛、学佛就必须吃素。所谓吃素,是指不食荤腥,除不食众生肉外(蛋能孕育众生,故亦不食),尚包括大蒜、革葱、韭葱、兰葱、兴渠等五辛。之所以不食众生肉,是因从生皆是我多生之父母眷属,以慈悲心故,不忍食其肉令其受苦,亦是体念同体之悲心,所以不食。而不食五辛,是因五辛易动人嗔欲想,障修道因缘,故不食。

须知,吃素在修学佛道上是一较深层次学佛之始,首先须起皈依、信仰之心而受三皈,此表信佛,入佛门,并不规定吃素。乃至进受五戒,修身不犯杀、盗、邪淫、妄语、饮酒等重恶时,亦无规定要素食。但受三皈五戒后,欲发菩提心、进修慈悲法而求受菩萨戒者,则不可食肉,必须吃素。食肉者,则为犯菩萨戒因菩萨戒首重悲心故。

然佛弟子,虽未受菩萨戒,但以慈悲心不忍食众生肉,可发心素食。初者每月一日或数日,或早晨或全日吃素,渐次改变荤食习惯,终至完全素食。吃素之人则谓行放生者。若佛弟子未能吃素,亦

应于买鱼肉时避免买活的、现杀的,应买已杀的,所谓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己杀)也,亦能减少与众生所结之恶缘。所以,信佛学佛不一定要立即吃素的。

第十一节、法供养

吾等佛弟子于菩提道中,应常修供养法以积福慧,以与众生广结善缘。而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因供养财物仅养其色身,而供养法教成就法身。色身有苦,尽时而销。法身安乐,虽无尽藏。故我等应常以佛法供养于人。又须知,一人信受佛法,地狱三途门前即少一苦难众生,人天圣道乐法中;则多一妙乐之人。故若能度一人信佛学佛,则成就功德无边。是故佛弟子须常随缘尽分,度人学佛。

又须知,“法在人弘”。此佛法乃释迦牟尼佛千生累劫之所修集。历代祖师、护法居士之所延传,而我今亦有延传之责,不可令其衰微。又常思吾人今日得入佛道,皆是他人供养佛法与我之恩,故我亦不能无视他人之无知沉溺,应常怀供养,欲令安乐之心。故常怀报恩、传灯、续佛慧命之心,度一人信佛学佛,则增佛慧一分光明。

然众生信佛学佛亦有其时节因缘,不可强求。佛弟子但应从己身修起,自身行佛道,自修身口意,常检点自己有无恶法。口不言是非,不出恶言,身常行善法,布施欢喜与人,则人见佛子皆善,自然而心生仰慕。此为从身教度人,不度而度。再者,未传教之前,应先行四摄法以亲近之。四报法即布施、受语、利行、同事。所谓未结法缘,先结人缘,彼此相熟相知,其对吾人之言,方能信受。

而佛弟子劝度人,信佛学佛,供养佛法与人,应从家人做起,广及亲朋眷属、同事。始则不必汲汲令其有皈依,礼拜之行,但重于自行自修,广结善缘,即时现前上妙供养也。

第十二节、受戒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学佛的全部内涵,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戒学实乃学佛之基。佛陀涅槃前就教示佛弟子应“以戒为师”,即因戒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宝藏,令生命得到光辉,庄严,到达真正的安稳处。故经上喻戒如慈母,令不受恶业侵害。如勇将,能降伏烦恼。如守门人,守护功德法财。如器皿,堪受种种功用。如医,治众生病。如命,赖以修行。如王法,为世间善恶之衡准。如王命,能通行自在。如台阶,得入佛法殿堂之富丽与庄严。如大海水,须弥山,最为尊胜。是故佛弟子勿误解戒律为束缚,应珍重于戒。戒因对象不同,分出家戒与在家戒。出家之人受出家戒,旨在出离生死;在家居士因有家室外缘,故受在家戒。在家戒近为人天善道之良途,还为出世无漏之正因,故在家居士须进修戒法。

在家戒种类有三,在家居士可量心于僧众间求受,次第进学:

一、五戒:受持五戒得保人身,乃至上升天道。此为最根本戒,是众善根本。

1、内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受戒时机:皈依后,欲进学戒法时受,可五戒全受,或一戒二戒乃至三成、四戒受。受五戒不必吃素。受已,则至此期生命终了方舍戒。

二、八关斋戒:此为佛陀慈悲为令在家居士种出离之因,为在家居士所制,一日一夜之出家戒。

1、内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饮酒、不香花蔓庄严其身(亦不歌舞倡伎)、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过午不食)。

2、受戒时机:欲学出世清净之生活者可受。受戒一日一夜后即自然舍戒得日日重受。佛弟子可于假日或六斋日受之,多受持一日,即多一分利益。

三、菩萨戒:种成佛之菩提正因,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精神,行菩萨事之大乘戒。

1、内容:在家居士一般受的在家菩萨戒,有六重戒、二十八轻戒。但菩萨戒,重在戒心,总摄一切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而不受限于戒条。

2、受戒时机:发菩提心,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以六度波罗密济度众生终至成佛者可受。一受菩萨戒,生生世世戒体永在。

众生受戒后,应护持净戒,不可轻言犯戒。若犯戒后,应如法忏悔并不再犯。

第十三节、打七

佛弟子修学佛法之本目的,在于解脱生死轮回,开智慧,证法身。而众生轮回之根本,即是久为无明烦恼所障之第七识——又称末那识,执此色身苦报、血肉屎尿之躯为自身。执贪欲、嗔害、骄慢等妄想瀑流为自心,而安于此斗争、杀害、邪淫、欺诈之恶世。今众生得闻佛法,应知此皆虚妄非真,若欲脱免之而得以出离此身心之牢狱,唯有进修圣法。

佛法中有一短期精进修法之法会,俗称打七。打七即是打第七识。第七识是意识之根本,彼执身心为自我,是轮回之祸首,故若未能除此心识,则永恒执取身心而轮回六道。故打七,即为破除此第七识,故称打七识。又谓,此精进修道之法,一般皆以七日为期,故云打七。

打七可以视为用一法门而专修解脱之法会者。打七往往以大众共修之方式举行,又因使用之法门不同,而分不同七期。如用禅宗法者叫禅七,用念佛净土法者叫佛七,修观音法者叫观音七,修楞严法者叫楞严七。或有以七日太短而加功者,或延三七日为一期,或七

七、或十七皆可。七期长短要以行者身心之所能堪受者行之。固然七期为一加功用行之时,但若专以七期用功则有一曝十寒之讥。须知修道非是短时日可得,而是发长远心方堪。故虽打七精进用功,而仍须有日常积久之蕴习方有水到渠成,功行成满之精进力量。打七往往因加功用行,精进不懈,方法得力,心念成片,因而有人善根深厚,禅境现前,有人业障缠身而魔怨障碍。种种境界,非常人所知,故须有善知识之指引方宜。若无善知识,但能发正解脱之心而依正确法门修者,亦可努力而前,一切魔怨无能阻碍。但切记,须发心正、法门正为上!

第十四节、佛教的节日

佛教有许多节,我国汉族地区佛教的重要节日有两个:一是四月初八日的佛诞节,亦称浴佛节。在这一天,寺院里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众们以香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佛象,并用各种名香浸水泡洗释迦牟尼诞生像,作为对释迦牟尼佛诞生的纪念。

二是七月十五日的孟兰盆节,另称中元节,民间习俗称为鬼节。“孟兰盆”是梵文的意译,意思是“救倒悬”。佛经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便求佛救度。释迦牟尼要他在七月十五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其母解脱。后来,在这一天寺院里都举行多种佛事活动,以超荐历代祖先。除上述两个节日外,在二月八日释迦牟尼出家日,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涅盘日,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寺院中也要举行纪念活动。

另外,与诸佛、菩萨有关的日子,寺院里,也常举行一些纪念活动,比较重要的如农历七月三十为地藏菩萨生日,届时九华山地藏道场将举行盛大地藏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的诞生、成道、出家的纪念日,普陀山观音圣地将举行重大庆祝活动

第三篇:在家居士进入寺院应遵守的佛门礼仪[定稿]

云乡法师:在家居士进入寺院应遵守的佛门礼仪

2013年06月04日 08:58

来源:云乡法师博客 作者:云乡法师

编者按:佛教的礼仪非常多,包括吃饭、睡觉、进寺庙、烧香、拜佛……等等很多方面。云乡法师为居士开示进入寺院共修时所应遵守的佛门礼仪。

云乡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一、入寺

假如你吃完饭了,预计接下来要去寺庙,那么现在我就要说到怎样入寺?入寺之前应该准备什么?

入寺,是要去见圣人,见师长。有的人,父母灵位也供在寺庙里。你要来见他们,该怎么样做呢?

你是来供佛的,那你可以带鲜花,可以带水果,也可以带菜,都没有关系,但是不必带太多,虔诚心功德最大。甚至你可以什么都不带,带一片欢喜心供佛也挺好,或者到寺院里帮忙也可以。

入寺要做什么?是拜佛呢,是听法呢,还是问候你的师父呢?你要先计划好。不要来了之后,碰见什么做什么。

今天要进三宝之地,在家里的时候,你先要告诉自己,作为妇女,不要化浓妆,不要穿得太艳丽,太暴露。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贵妇人,乘的是金马车,穿得很华丽。但她要去见佛的时候,总是先在寺院门口下了车,换上布鞋和朴素的衣服,把她的璎珞、宝珠等装饰品摘下来放在树底下,再去见佛。朴素是最美的,装点出来的美丽太人为化,所以她用朴素的形象、朴素的心地去见佛。

我们也应该如此,进寺庙不要打扮得太招展。过分地打扮,一来见圣人时显得不恭敬,二来也许会让圣人动心。要避免这些。

二、上殿

入寺之后,先要直登大殿。为什么?佛在那里。一定要先去拜佛。或者从天王殿一直拜进来也行。因为我们皈依的是佛,我们又不是天天在寺庙里,偶尔一来,要先去拜佛。

在大殿礼佛,和在家里一样。大殿上有时候不准上香,如果上香,跟在家里也是一样的。

三、见僧

在寺庙里,肯定会见到出家人。现在我们就讲跟出家人打招呼的礼仪。

见到一个出家人,也许你不认识他。不认识,打招呼太尴尬。但你是一个居士,不能甩手而过,像没看见似的。你不用问讯,也不必说话,一合掌,走过去,这才合乎规矩。

那么见到熟稔的出家人呢?如果他德高望重,那你就要礼拜。礼拜他,跟礼拜佛一样的拜法。一般是三拜。师父说“一拜好啦”,那你就拜一拜,不要强行继续拜。或者师父说“不要拜啦”,你也可以不用拜。有的人,年长的师父说不要拜,他还继续拜了好几拜,最后师父没办法,只好撑着身子起来扶了扶他。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国王去礼拜尊者宾头卢,心里想:“尊者这么傲慢!我是一个尊贵的国王,来礼拜他,他理都没理!”尊者有他心通,知道他在想什么了,于是第二次国王又来礼拜的时候,尊者就起身向前走了七步,迎接国王。后来国王得了什么样的果报呢?他的国家被别人侵占了七年,这七年中,他无法坐在国王的宝座上。

礼拜出家人,出家人是不用回礼的。在中国,讲究“礼尚往来”,出家人有时候会合个掌。而在东南亚,居士们礼拜出家人,出家人走过去,你拜你的,我走我的。这不是傲慢。你的恭敬心、虔诚心,所得功德是你的,跟他有什么关系?你礼拜,你还要管着他啊,这是一种执著。

拜完僧,要说些什么话呢?在古代就说:“和尚安康否?少病少恼否?正法得弘否?„„”现在这么说,人家听不懂,要用现代汉语:“法师,你还好吗?身体健康吗?„„”

如果法师忙着,只是跟你寒暄两句,那你就要有眼色地走开,让他做他的事。如果法师跟你交谈,问你最近学什么佛法,有没有打坐等等,你都要如实地回答。你也可以请教法师一些修行上的问题。

四、供养

前面说了,供佛,用鲜花、水果„„供僧,应该怎么供呢?一般人往往是这样的:掏出一百块钱来,赶快塞给师父。这倒也可以。可是旁边不理解佛教的人看到了,总觉得“和尚真爱财”。我们供养师父的时候,不要锦上添花,要学会雪中送炭,了解到师父缺什么,你就供养什么。

供养三宝当然功德很大,而我们更应该多多地做些慈善的事。比如放生,比如去敬老院、孤儿院布施一点点。布施是没有固定对象的,众生也是佛,我们应该多做利益众生的事。

有的人是这样的,放生的时候,告诉抓鱼的人:“你多抓一点鱼给我,明天我要放生鱼。”你是放生,还是放死?放生是救刀下的命,生出怜悯之心把它买下来放掉。

五、闻法

如果寺院里有讲经法会,你要来学习,应该注意什么? 有的居士,已经来这里听了十几堂课,但是连起码的规矩都忘掉了——在这样的公共场合,要把自己的手机关了或调成震动。这代表着一个人心目中尊重不尊重他人,有没有妨碍他人的意识。这件事情我讲得严厉一些,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修改自己,我们想更上一层楼,对自己不下功夫是不行的。否则,皈依三宝有什么意义呢?

进门后次序而坐。如果你迟到了,或者听经的过程中有事有出去,要先在偏位上问讯,再进来或者出去。

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太注意。对自己不注意,最多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无法成为更优秀的人。学佛,要避免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状态,要克服不尊重他人的习惯。从讲堂中途退出,不是不行,但重要的原则是不能影响他人。要徐徐地、安静地走出去。最好是能一直听完,然后大家一起回向。

听完课,如果没有时间再去大殿礼佛了,也应该站在院子里,恭恭敬敬向大殿问一讯再走。

六、过堂

在寺院里,有可能跟出家人一起过堂吃饭。我说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你不能出声。你可能碗筷放得不对,可是最重要的是你不能说话。“给我打点儿这个菜”,这不行。你不必说话,会有人给你打菜的。

七、约定

特别地邀请出家人去素餐馆吃饭,也是允许的。但是要跟人约好。

这里就牵扯到跟人约定的问题。这代表着你守信与否。

我先讲一个故事,弘一大师的故事。弘一大师,大家应该知道,李叔同先生,著名的高僧。他在俗家的时候,有一次在上海跟一个朋友约好,明天早上七点钟你来找我,我在家里等你。那人七点零五分来了,只差了五分钟。李叔同先生就告诉他,你迟到了,我已经安排了别的事情,明天或者后天再约吧。接着给了那人一个闭门羹。这是为了教育那人,告诉他一个道理,跟别人约定的事情,一定要守时。

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告诉自己,时间观念很重要。所以我每次跟人约定,我都至少提前五分钟到达。

佛教的居士,更要注意守信守时。约定了什么事,那天无论是风雨还是什么情况,都应该前往。或者不去了,那就应该提前告诉人家,让人早做安排。

一般的人,往往是随口而说。别人说哪天一起吃饭吧,回答说“可以呀”,然后到了那天,没去。他说请你吃饭可能不真诚,你回答也就更不真诚,这其实就是妄语。既然约定了,就要实现。

第四篇:中国佛门传出中药秘方

中国佛门传出中药秘方!恳请各方善士大发慈悲救苦救难,广泛印送[积德必看]

佛门秘方根治一切胃肠疾病 离欲上人遗方

此方通治:各类胃炎、溃疡、胀痛、消化不良、胃肠动力不足、肠炎等一切胃肠疾病。有效率98%以上。无毒无任何副作用。已在临床应用中治好无数患者,实乃天下奇珍!

药方贡献人:洪真大居士

洪真居士;是佛门高德之士。出自中医世家,现任某医院院长一职。曾得多位佛、道两教高人真传,穷其一生研究......。好多,不多说。今有两门中医绝技(根治一切胃肠疾病\根治一切骨科疾病)临床应用效验如神,故此贡献于世。广利有情,救济世人,乃洪真居士之愿!也是我佛之愿!天下病苦众生之愿!

配方:乌贼骨150克、制元胡50克、黄氏50克、鸡内金150克、制白术50克、猪苓50克、乌梅50克、大黄5克。

买药时在药店加工成粉,如果胃寒或胃凉者加良姜 50 克。

说明:良姜性极热,有些人的胃受不了可以适当减少分量.不一定就要50克.

服法:一天两到三次,饭前一小时或半小时各服一汤勺。(6--10克)严重者可以每次加服云南白药一粒。重者一般3到5天见效,轻者一次见效.一般1--2副药可以根治。有效率98%。无任何毒负作用.不要吃冷的,冻的,凉性的。不要饿过头,也不要吃饱,保持在七八分饱就好。不要吃完饭就躺下。一天可以多次服药,三次或四次,但一定要空腹,也可以在痛时或胀时服药.东西不要煮烂吃,对胃没好处,反而更难治!记住我的话,不然吃仙丹都没用!

治疗积年胃病,胃胀,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胃炎,胃虚,胃寒\凉,失眠,多梦,易醒,神经衰弱及神经衰弱引起的头晕头痛,中气不足.对肝肾脏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浮小麦50克,甘草10克,灵芝15克,红枣15个,白术10克,党参10克,北芪15克,黄芪10克,淮山20克,丹参10克,田七10克。注意:浮小麦不是小麦!

浮小麦,尖尖长长,有外羽,很轻.主治失眠.很多药店的人把两样都混杂了.买错药没效. 小麦,颗粒型,圆,比绿豆小.赤色 煎法:将药洗净,同煎.红枣要切两半.

服法:一天一剂,7天为一疗程.连服3-4疗程. 药煎两次.饭后一小时服或空腹服

单纯治疗胃病: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胃涨,胃虚,胃寒,看似普通,见效如神。吃过我的药方的人都知道。

甘草10克,红枣15个(剪两半),白术10克,党参10克,北芪15克,黄芪10克,淮山20克(先泡水半小时或用生的半斤),丹参10克,田七10克,鸡内金10克(吃素者不加)糯米50克。(糯米多少无访,可以随意多加)

煎服法:洗净加水煎滚,再改小火煎半小时。一天一剂,早晚煎服。普通患者3剂药可以恢复到70%,但要巩固疗效连服7剂以上。注: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报国寺前主持离欲上人治胃肠病药方

吃不进食物,行动困难,用下方: ★ 台乌10克 吴萸6克 小茴香10克 广木香10克 黄连8克青皮10克 桔核10克 荜澄茄10克 佛手片10克 甘草6克 ★ 苍术10克 厚朴花10克 建神曲10克 陈皮10克 山楂10克槟榔10克 草果8克 草蔻8克 砂仁10克 麦芽10克甘草6克

§胃痛,兼见胸部有硬块,用下方: ★ 台乌10克 小茴香10克 广木香10克 荜澄茄10克郁金15克 陈皮15克 青皮15克 佛手10克 玄胡10克 丹参10克

§吃饭发噎,足抽筋,用下方: ★ 苏梗10克 槟榔10克 木香6克 厚朴15克 甘草3克 佛手15克 木瓜15克 苡仁20克

§患胆囊炎、胰腺炎、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炎等病,用下方: ★黄芩20克 郁金15克 枳壳10克 柴胡10克 木香6克 茵陈20克 山楂15克 赤芍15克 陈皮10克甘草6克 生大黄6克

§食少发吐,软弱无力,周身不适,心跳时快时慢,用下方: ★ 羌活15克 生地20克 秦艽20克 防风15克 茯苓20克 山药20克 黄芩15克 苍术15克 白术20克

§长期吃不下食物,热重,用下方: ★ 茯苓10克 党参15克 白术10克 山药15克 扁豆10克 陈皮6克 连翘15克

§食后,食物上逆,用下方: ★ 头方:苡仁30克 大枣50克 桔梗30克 甘草16克

尾方:京夏10克 黄连6克 苡仁30克 杏仁10克 白蔻10克 黄芩10克甘草14克

§头眩晕,脘痛,无食欲,口淡无味,四肢乏力,四五天不解大便,用下方: ★ 枳壳10克 香附10克 川芎10克 陈皮10克 木通10克 黄连3克 大黄6克 黄芩10克 芒硝9克连翘10克 藿香9克 净菊花10克 太子参10克 柏子仁9克甘草3克

§冷气痛,用下方: ★ 白附子10克 干姜10克 泡参10克 肉桂10克 丁香5克 甘草3克 野吴萸根25克 花椒根25克香通根25克 茴香根25克 台乌根25克 山当归25克青木香25克 ※ 藿香正气散四时宜服。

§长期腹泻,腹内常鸣,头痛,用下方: ★ 茯苓15克 柴胡10克 薄菏10克 白术15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青皮10克 佛手15克

§夏季腹痛泄泻,用下方: ★ 香薷35克 厚朴10克(姜汁炒)扁豆10克 黄连5克(研末服)

§红白痢,用下方: ★ 山楂肉35克(炒黑研成细末)红痢,则调蜂蜜,米汤服。白痢,则调白糖,米汤服。§肚胀痛,下方有理气通便之用:

★ 苍术15克 厚朴15克 陈皮10克 草蔻10克 山楂肉10克 建神曲10克 草果10克 槟榔10克 薤白20克 麦芽10克 谷芽10克 甘草5克

【胃下垂】

良姜、均姜、陈皮(即 橙皮)、饴糖 上药每味各半斤(市斤),先将前三味加水煎取浓汁,去渣,再加饴糖溶化。每服一小碗,每日服三次。

慈悲济世 救世活人

四川乐至报国寺 离欲念佛会编 佛门秘方根治一切骨科疾病

此方通治:风湿、类风湿、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颈椎病、骨质增生、四肢麻木、肌肉萎缩、股骨头坏死、椎间盘突出、腰腿痛等一切骨科疾病。药方贡献人:洪真大居士

洪真居士;是佛门高德之士。出自中医世家,现任某医院院长一职。曾得多位佛、道两教高人真传,穷其一生研究......。好多,不多说。今有两门中医绝技(根治一切胃肠疾病\根治一切骨科疾病)临床应用效验如神,故此贡献于世。广利有情,救济世人,乃洪真居士之愿!也是我佛之愿!天下病苦众生之愿!

配方:麻黄10克、艾叶10克、乌梢蛇15克、蕲蛇15克、乳香10克、白芷10克、威灵仙50克、千年健10克、钻地风10克、伸筋草30克、鸡血藤30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牛夕15克、当归12克、防己12克、桂枝15克、木瓜12克、葛根15克、穿山甲15克、蚂蚁50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一口钟80克金樱子15克、甘草15克。药店加工成粉。服法:每天服3次,按各人病情轻重每次5到10克(一小汤勺或两小汤勺)三餐前半小时服用。一到三副药可以根治。

报国寺前主持离欲上人 治呼吸系统病的方子

当归、陈皮、碎半下,五味子、白茯苓、杏仁、川贝、甘草、桑皮各六克

服法: 把药熬好后,用冰糖服下,每付只服一次,一道服完。一付,第一天下午五点钟熬,九点钟服

二付,第二天晚上九点钟熬,第三天早晨七点钟服,三付,第三天早晨或第四在早晨七点钟熬,中午十一点钟服。

以上三付药渣合在一起,于第五天下午五点钟熬,晚间九点钟一次服完。

无论病情轻重,三付药服完除根,在服药期间切忌吃烟、酒、茶、盐、葱、蒜、辣。七至八天病好。以上药方是四川乐至报国寺前主持离欲上人治疗支气管病的方子。【呼吸系统病变】 ★ 羌活10克 独活10克 防风10克 荆芥10克 桔梗10克 枳壳10克 云苓10克 川芎10克 杏仁10克 菖蒲10克 苏子10克 豆豉10克大枣7克 ★ 嗅草25克 五匹风25克 鱼腥草25克 蛇泡草25克 猪毛草25克陈皮25克 肺经草25克 化痰清25克 制黄连25克 石枣子25克 苏子25克冰糖引 §咳喘者用下方: ★ 杏仁30克 柏子仁30克 紫苏根30克 桑白皮30克 陈皮30克 生姜30克 葱籽30克 神砂草30克黄荆子30克 §治咳喘验方: ★ 云苓10克 半夏10克 百部10克 菊花10克 沙参20克 陈皮10克 紫菀10克 白前胡10克 款冬花10克甘草5克 §咳嗽十分厉害,且鼻痛较严重: ★ 沙参15克 杏仁10克 苏子10克 寸冬10克 桔梗5克 白芥10克 葶苈8克 黄芩15克 银花10克大腹皮10克 §咳嗽且吐血过猛,行动无力: ★ 头方:瓜蒌10克 苏子10克 杏仁10克 白芥6克 京夏10克 防风10克 茯苓15克 橘络6克 荷叶3克 川贝6克 甘草3克白茅根40根 天竺黄10克(天竺黄另包,研成粉末,服药时冲服)。尾方:白术20克 茯苓15克 白芍15克沙参20克 吴萸10克 泡参30克 黑附片10克 甘草3克 黑姜片3片 §百日咳 ★ 地骨皮15克 桑白皮15克 黄芩10克 甘草3克 大米1克引 §肺气肿 ★ 元参10克 寸冬10克 生地10克 沙参20克 丹皮15克 淡竹叶3克 甘草3克 §支气管炎兼肺气肿: ★ 沙参15克 麦冬10克 桔梗15克 枳壳10克 黄芩15克 葶苈10克 紫苏10克 荆芥10克 槟榔10克 陈皮10克收 瓜蒌壳10克 天花粉10克甘草5克

报国寺前主持离欲上人 治糖尿病的方子 一方:白术15克 云苓15克 陈皮10克 柴胡10克 升麻10克 苍术15克 甘草3克益智仁20克(盐水炒)车前子7克(布包煎)生山药120克 生花粉120克

说明:先用水3斤煮取药水1斤半,药渣再用水2斤煮取药水1斤。两次共取药汁2斤半,随意饮取,不拘次数。每日饮服剂数,随病情轻重而定。

二方:山药25克 云苓20克 天花粉15克 瞿麦12克 制附片1点5克 小便多者山药为君,小便不利云苓为君。

大蒜头一个捣碎 用止血贴(创可贴)包住外敷在鸡眼上固定好 很快见效 可根治。这是我帮别人的经验方 阿弥陀佛 善有善报!

一、洗目仙法

山西太原府姓清人70岁,双目失明,看不见19年了,偶遇一异人,传授此方,用青皮五钱,皮硝五钱,煎水两碗,洗之无不应验,每月每日洗三次,辰午酉时,各洗一次,正月初三日,二月初一日,三月初三日,四月初九日,五月初五日,六月初六日,七月初三日,八月二十五日,九月十二日,十月十三日,十一月十四日,十二月初九日,无论男女老幼,花目翳障,风火虚眼,一切眼痛,洗之即愈,此方洗好万余人,江西南昌府张廷之双目不明,虔心斋戒,依期洗之,一年复明。南昌广福庵僧人,双目不明八年,依期洗之,一年痊愈。此方千金不卖,但送有缘,传知与人,不可受财,不可贪心,虔诚抄送,福寿双全。

二、治癌症秘方

1、主治各类癌症,根据服方结果,已经治愈肠癌、肝癌、子宫癌、乳癌、胃癌等,其中乳癌较差外,其他癌症服之都很好,特别是肠癌,只服四五小时,即产生特殊效果。

2、服法:到中药店购,半枝莲一两,白花蛇草二两,共为一剂,用水十五碗煎至六小时,日夜当茶饮,平时每一月之中,煲一次服食。因该药方,对藏腑之热毒及生痔疮屙血热咳等症服后都很效验。本港曾有数位人士服愈。半枝莲清凉无毒,是排污草药,服后不能饮开水,因恐水冲淡药汁之效能。如果癌症生化,即是表面看见烂处,可将刚生长的鲜草药椿烂,取汁敷于癌症处。并同时取鲜草药汁用水热热当茶饮,这药方不分男女老幼,愈后还得用三至四个月方能彻底痊愈,服后大小便常有脓血派出,这是正常反应,清除后即好。

3、半枝莲,上海、广州等都有得卖。

4、以上药方,如果患病人好转,要寄一信到天津市车子人民法院与李为录犯人灭罪,因为此方是犯人在执行死刑前的三天供出来的,他怕死后失传,到目前为止已经治愈二百多人。

三、老人小便不通验方

酒黄柏三钱,乳茯苓三钱,百节草三钱,当归五钱,榆白皮三钱,白檀香三钱,川草节三钱,琥珀一钱半,以上用水二碗煎成八分,渣同煎服,一日一服。

四、藤脊同胆结石方

胎发灰(正研极细)三钱,白茅根四钱,石苇(去毛)三钱,草节二钱,来甘水浸打苦楝子三钱,王不留行二钱(先煎),天麻根三钱,正除下阿胶一钱半,冬葵子二钱(正大炒),土茯苓五钱,田三七一钱半,瞿麦二钱,净水三碗半,煎至一碗一次服。

五、治肾石良方

胎发灰二钱,瞿麦二钱,泽泻二钱,云苓四钱(川芎煎),苦楝子三钱,冬葵二钱,石斛四钱(先煎)石堇三钱,炙草二钱,十八寸花旗参三钱,水三碗半,煎至一碗一次服。

六、(甲)盲肠发炎验方

桂枝尖三钱,泡苍术五钱,闽泽泻四钱,泡白术六钱,结朱芩四钱,石菖蒲五钱,云茯苓六钱,金铃子四钱,黄皮核四钱,小茴香四钱,素馨花三钱,清水煎服,即日服一剂,如见效再照单,再服一剂。

(乙)盲肠发炎验方

苍术五钱,西秦艽四钱,正防党八钱,结朱芩五钱,云茯苓八钱,桂枝尖三钱,闽泽泻五钱,南不勃四钱,石菖蒲五钱,黄皮核五钱,素馨花三钱,前(甲)方服後见效,再服此剂作善后加固,即平安大吉。

上一至六秘方,由浙江省温州市的居士提供,如有未明之处,请致电(0351)6033263查询。联系人:悲忠

七、骨髓炎、骨结核病(处方名:理血解毒化淤汤)

当归5克,黄芪20克,射甘10克,丹参50克,地丁10克,连翘10克,白芥子10克,益母草50克,知母10克,皂角刺10克,白芍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剂无明显效果视为无效,有效再进十剂全煎。

八、治经脉不止方(又名妇女经脉不止或大流血)

生芪七钱,山药三钱,苡米七钱,连有炭三钱(又名荷花子),酒芍二钱,当归炭四钱,阿胶珠五钱,荆芥炭二钱,老棕炭二钱(其中老棕炭、荆芥炭、连有炭三位药需要炒),水三碗煎服,一至二剂痊愈。口忌:生、冷、硬。

九、治便秘良方

枳实25克,川军10克,玄参25克,寸冬15克,生地20克,麻仁20克,桃仁20克,水三碗煎服,一至三剂痊愈。

十、治小便不通方

白矾一小块,白酒一两,将酒倒在碗里,并用手将白矾放碗中研五分钟,然后再用手沾酒擦患者肚脐部位,一定要搓十五分钟。如会喝酒者可口服,亦可内服外擦。

十一、治乳腺方(乳头发炎、生疮化脓)羊胡草(大山上长的羊胡草),连根挖出,用清水洗净,连根、草一起烧开开水,装在暖瓶里,每日不断饮用,这样效果自见。

十二、治淋巴结方(又名老鼠疮)

用蓖麻子,去皮用肉,惦捻子贴在患处,一夜即可将病毒拔出痊愈。

十三、治低血压方

甘草15克,肉桂30克,桂枝30克,水煎服,一至二剂痊愈。

备注:为救广大患者的病苦,辽宁省庄河市的居士特将历年积累的祖传的秘方和民间秘方介绍给大家,经实践及临床证明,该秘方效果独特。恳请各方善士大发慈悲救苦救难,广泛印送。传知于人,不可贪心爱财,虔诚抄、印送,必会福寿双全,子孙兴旺,百事如意。南无阿弥陀佛

第五篇:高坪区佛门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高坪区佛门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按照区人口计生局的工作要求,认真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围绕城乡人口计生工作中心任务积极开展人口形势,人口安全,人口战略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宣传,

下载佛门礼仪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门礼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庆长假禅修营爆满 高学历人群热衷佛门体验

    国庆长假禅修营爆满 高学历人群热衷佛门体验 2013年09月25日 08:47来源:浙江在线 国庆长假禅修营爆满高学历人群热衷佛门体验(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国庆7天假期即将来临,有......

    礼仪

    医务礼仪之护士入院接待礼仪 来源:如无特别说明,来源及作者均为北京未来之舟 点击次数:151 添加时间:2010年01月25日 当接到外籍病人住院的通知时,责任护士在病区门口迎候,这是不......

    礼仪

    礼貌送客 如客人提出告辞时,秘书人员要等客人起身后再站起来相送,切忌没等客人起身,自己先于客人起立相送,这是很不礼貌的。若客人提出告辞,秘书人员仍端坐办公桌前,嘴里说再见,......

    礼仪

    1、仪态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姿态.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应该是他的道德意识、思想观点、文化水平的反映,人格有高下之分,行为也有美丑之别,美好优雅的行为常常是高......

    礼仪稿

    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范围日益广泛,似乎每天都认识新的朋友,初次认识,总少不了介绍,介绍自己,介绍别人,得体的介绍是良好的第一印象,因此人们又把介绍称为交际之桥。 在交际交往中,介......

    礼仪学

    浅谈求职面试礼仪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

    礼仪(模版)

    酒桌上的礼仪 饭前颂主名 饭后赞主不挑剔食物可褒奖斋戒的客人可以不开斋 就近而食 劝告不懂吃饭礼节的人 禁止连续不断地往口里喂枣及其它 除非同伴从盘子边缘吃 不要从......

    礼仪

    (一)敲门礼仪 进入他人的房间或办公室,都应该轻轻敲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切不可以贸然闯入。下面介绍一下公务员面试考场敲门的礼仪。 敲门的指法:考生应用右手食指或者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