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火电厂维修优化技术发展模式的探讨
火电厂维修优化技术发展模式的探讨
李耀君,于新颖,赵 毅 国电热工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32
摘要: 文章简要介绍了热工研究院维修优化和管理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基本模式与作法。关键词: 状态检修;寿命管理;设备评估;状态监测;维修优化 背景资料
随着机组不断向高参数、大容量、高度自动化发展,设备维修费用逐渐升高;同时,随着我国电力工业改革的发展和需要与竞价上网方案的进一步推行,逐步降低发电成本已成为各电厂的竞争关键。通过采用一系列维修优化和管理新技术,将明显提升设备管理的水平,这一点已在国内电力行业形成共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开始在火力发电厂推广应用一系列现代维修优化和管理技术,采用先进的设备分析评估技术和状态监测手段,及时掌握设备的真实状态和寿命,合理地安排检修项目与检修间隔,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检修成本,提高了设备可用性。近年来国内电厂通过运行优化技术的应用已产生明显效果,而进一步采用维修优化技术将产生更大效果。
在美国,电力设备的风险评估(Risk Based Main-tenance,RBM),可靠性分析(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RCM),寿命管理(Life Management,LM),预知性维修(Predictive Maintenance,PdM)等技术发展较快,已形成较成熟的成套维修优化和管理技术。在各电力公司的实际应用中,往往根据设备和管理特点有所侧重。如田纳西电力主要实施的是设备长期寿命管理策略,一些其他电力公司实施的是以辅机状态监测为主的预知性维修技术(一般模式为RCM+PdM);而在日本,则主要推行以设备点检为主要方式的全面计划质量维修管理(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和寿命管理为基础模式,结合RBM、RCM等方法的综合预防性维修策略,如三菱重工、石川岛播磨、川崎重工等在电厂推行的预防性维修技术;在欧洲国家,则主要采用风险评估结合寿命管理(一般模式为RBM+LM)为主、重点在主机设备开展的维修优化和管理策略,如英国AEA公司、德国MPA在欧洲和亚洲实施的实例;由此可知,在国内通称为“状态检修”的维修方式,实际上是一个相当 宽泛的概念,在国外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定义,也不特意在主机和辅机之间加以区别。
国外电厂的实践证明,这些先进的检修管理方式和维修优化技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针对具体电厂和具体设备的灵活维修方式,能有效地克服定期检修造成设备过修或失修等问题。通过借鉴这些先进技术和方式,结合我国电厂管理实践,逐步实施检修管理方式改革和维修优化技术,是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提高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国内火力发电领域,开展设备状态检修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实施状态检修的理念和总体策略方面的研究,在设备评估技术、状态监测技术和软件系统开发方面还相对落后于国外 开展设备状态检修的意义
实际上,不同的理解和采用不同的技术,对状态检修的概念叙述是不同的。普遍的设备状态检修的定义为:依据设备的实际状况,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检修工作,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保持机组(设备)的安全、经济、可靠的运行能力。由此可见,状态检修实际上是电厂实现设备维修管理现代化所追求的一个长远目标,其实施计划是一个长期解决方案。
状态检修并不是要减少检修,也不是要取消计划,其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检修工作。国内电厂以往的维修方式主要采取计划维修的模式,这种模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们的主要维修管理模式。状态检修与计划检修的根本差别是:维修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不是计划性。传统的计划检修主要是依据规程和以往经验来安排维修计划,大多数是日历式的。而状态检修则主要是根据各自真实的设备状况监测结果和科学的设备评估方法来安排计划,力图改变过去依据规程和以往经验来安排计划带来的设备“过修”和设备“欠修”的弊端。因此状态检修的准确含义应当是“维修优化”,即使维修活动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如上所述,国外开展状态检修的模式有很多,其中主要有3种方式,即以设备可靠性分析为中心的维修(RCM)、以设备状态监测为基础的预知性维修(PdM)、以高温关键设备状态和寿命评估为基础的设备寿命管理(LM)等技术。这些模式的理论基础不同,使用范围和特点也不同。电厂采用时一般要根据自己的机组特点和设备维修重点,选择一种模式或将不同模式组合,产生出适合电厂自身的状态检修模式。状态检修技术的基本内容
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热工研究院已初步形成自主的状态检修技术模式,开发了维修管理、设备评估、状态监测等方面的系列技术、导则、硬件、软件等,特别在机组寿命管理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有较大突破。
3.1 设备维修评估技术
这是状态检修综合技术中的核心技术,也可称为“理论平台”。重点是解决部件、系统、机组维修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问题。热工研究院重点开发的评估技术包括:设备风险分析技术RBM;设备可靠性分析技术RCM。采用这些技术,通过对设备的功能、失效模式等的深入分析评估,可进行以下工作:①确定需进行(和不需进行)预防性维修的设备和系统;②确定需维修设备(或系统)要实施的预防性维修工作类型;③确定各项预防性维修工作的间隔期,包括首次工作期;④确定实施每项预防性维修工作的维修级别。
热工研究院还开发了其他设备评估技术———根本原因分析技术(Root Cause Analysis,RCA),开发了设备评估有关的工具软件———锅炉管失效分析专家系统等,以应用于电厂提高其设备评估和维修决
[1]
。策的能力。
3.2 设备维修管理系统
这是状态检修技术在电厂实施的基础技术工具,也可称为“技术平台”,是电厂实施设备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工具软件。它重点解决维修工作的计划性、数据存储性问题。采用先进的设备维修管理系统(Computerize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CMMS),可将设备评估的结果、设备状态监测的结果与维修计划的制定有机结合起来,保证维修信息的综合性管理。主要功能包括:①维修历史;②维修计划管理;③维修过程管理;④维修质量管理;⑤维修资源管理;⑥维修报告。
热工研究院将设备维修管理系统(CMMS)作为开发重点,以尽快开发出适合中国特点、适合电厂管理特定模式、具有热工研究院技术特色的管理系统。3.3 维修管理制度改进和实施技术
维修的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外先进的维 修模式和方法引入国内,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统一模式。在具体电厂和设备评估结果的情况下,根据不同设备的维修类型和需求,制定相应的针对具体电厂、具体设备的维修策略,改进维修管理模式,是产生明显效果的主要途径。结合设备评估结果与点检制的实行,这些技术可用来进行以下大量的基础工作:①电厂维修现状的评价;②电厂状态检修实施策略的制定;③电厂设备管理模式的改进;④设备维修作业文件的制定。3.4 设备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
不断开发和应用不同的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是实现维修优化目标的主要技术保障。热工研究院重点开发和应用的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包括主机、辅机的离线和在线等四大类。3.4.1 主机离线检验与诊断技术
如广泛采用的测振、测频技术,无损检测,油液分析,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状态检验,寿命评估技术等。
3.4.2 主机在线监测和诊断系统
近年来,主机设备尤其是锅炉关键设备的离线和在线状态监测、寿命监测技术与系统已逐渐成熟,热工研究院相继开发了多种关键部件的寿命管理系统和在线状态监测系统,初步满足了国内锅炉和汽轮机部件急需的状态监测技术需求,在电厂的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热工研究院开发的主要主机在线监测和诊断系统有:
(1)锅炉状态监测系统。通过锅炉相关状态参数的实时监测,实现了锅炉经济性在线分析和安全运行状态报警,给出诊断结果及维修建议。
(2)汽轮发电机状态监测系统。通过汽轮发电机相关状态参数的实时监测,实现了相关设备及系统的主要经济性在线分析和安全运行状态报警,给出诊断结果及维修建议。
(3)锅炉管寿命管理系统。实现了高温过热器和再热器系统的在线状态实时监测和离线检验结果评估,实现了爆管的三级预警和实时维修决策建议
[2][3]。
(4)锅炉部件寿命管理系统。实现了高温联箱和蒸汽管道等关键锅炉部件的在线状态实时监测和离线检验结果评估。实现了锅炉部件的长期(三阶段)寿命管理。
(5)汽轮机部件寿命管理系统。实现了汽轮机转子、汽缸、高温螺栓等部件的在线和离线状态监测与评估,实时给出寿命消耗结果。3.4.3 辅机离线检验与诊断技术
辅机部件的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近年来也发展迅速,电厂中常用的监测技术有振动监测、油液分析、红外热成像、马达状态监测、超声波检漏等。
(1)振动监测技术。主要是应用在线和便携式振动监测仪器,对设备的诊断频谱进行连续或经常性检测,以分析设备的振动特性,判断运行状态变化趋势,为设备的运行和维修提供信息。
(2)油液分析。主要是对润滑油的成分、污染度、机器磨损状况等进行检测。3.4.4 辅机在线监测和诊断系统
(1)电站烟风系统状态分析软件。电站烟风系统状态分析软件通过对电站烟风系统(包含送风机、引风机、空预器等)的监测,显示整个烟风系统的当前状态,评估系统及各风机系统的实际性能,对系统偏离正常状态进行报警,并诊断故障原因,提出维修建议。结合系统运行历史数据,为烟风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检修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2)电站泵组性能分析系统。电站泵组性能分析系统通过对电厂泵组(电动给水泵组)的监测,显示泵组当前状态,评估各泵组的实际运行性能,对性能下降的泵组进行报警,并诊断故障原因,提出维修、检修建议。结合泵组运行历史数据,为泵组的正常运行和检修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3)电站风机运行故障诊断系统。电站风机运行故障诊断系统通过对电厂风机(送风机、引风机、一次风机、排粉风机等)的监测,显示风机当前状态,当设备的振动水平超过设定的报警值后能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振动原因,并诊断故障原因,提出维修或检修建议,进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案,以降低运行及维修成本。结合风机运行振动历史数据,为风机的正常运行和检修提供辅助决策建议。
(4)电站泵组运行故障诊断系统。电站泵组运行故障诊断系统通过对电动给水泵组的监测,显示泵组当前状态。当设备的振动水平超过设定的报警值后能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振动原因,并诊断故障原因,提出维修检修建议,进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案,以降低运行及维修成本。结合泵组运行振动历史数据,为泵组的正常运行和检修提供辅助决策建议。状态检修技术的电厂实施
4.1 基本实施模式
状态检修技术是一项设备管理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在电厂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在电厂实施状态检修的技术路线可分为多种形式,主要可分为“自上而下”(如图1所示)或“自下而上”方式。实施方式和内容的不同与实施的效果如何有直接的关系,热工研究院推荐采用国际上当前通行的“自上而下”方式。其第一阶段主要内容包括:①了解电厂现有管理方式、监测手段和其他实施条件;②制定状态检修实施初步规划和阶段性目标;③通过设备评估找出影响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关键性设备和部件;④确定适合的维修方式、级别、间隔期;⑤制定电厂维修管理策略;⑥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⑦依据维修管理策略选择合适的状态监测技术和系统;⑧实现和完善关键主机设备的状态监测;⑨实现和完善重要辅机设备的状态监测;⑩修改状态检修规划,制定下一阶段目标。
依据以上基本实施模式,研究院和电厂双方通过交流,首先确定双方可利用的人员、技术、经费等资源,制定状态检修实施初步规划和阶段目标,确定状态检修实施的机组、设备和系统,并采用自上而下实施的方式逐步展开,可获得最大的实际效果。
图1 状态检修实施的基本方式
4.2 寿命管理技术的电厂实施
寿命管理技术的电厂实施方式有3种:①离线实施方式;②在线实施方式;③离线-在线结合实施方式。离线实施方式利用的软件工具为离线分析和寿命评估计算软件,典型的应用实例是宁夏大坝电厂4×300MW机组在每次大(中、小)修中都安排寿命管理的内容。
在线实施方式利用的软件工具为标准版在线计算软件,显示的数据集中在集控室,典型的应用实例是韩城电厂2×600MW新机组在SIS(Supervisory In-formation System,监控信息系统)中集成有寿命管理系统。离线-在线综合实施方式利用的软件为企业版在线监测和计算软件,数据发布在专业工程师办公室、集控室、网上,典型的应用实例是华能淮阴电厂2台锅炉的长期寿命管理。
根据国内实际情况提出的寿命管理综合实施方案分为几个主要阶段:调研;寿命管理大纲的制定;设备的分级与排序(可选);设备状态检验与测点安装;寿命管理软件的安装与培训;寿命管理实施运行和长期的技术支持等。
4.3 寿命管理技术在电厂的实际应用
热工研究院于2001年首先在华能淮阴电厂1号炉实施锅炉主要部件的寿命管理。经过半年的运行,寿命管理的实施已为电厂带来了初步效果。华能淮阴电厂1号炉的本次大修达到了全优(180天)指标,未发生一次爆管事故,这是该电厂历史上没有的,这与寿命管理的实施有直接关系。同时电厂管理、检修人员对这些部件的管理、检修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传统的计划检修和事故检修转变到了以设备的状态信息、特别是寿命信息为基础的预知性维修上来。
在1号炉成功实施的基础上,2002年10月又在2号炉上实施,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以热工研究院为主开发的火电厂重要部件成套寿命管理技术,在2002年底已通过国家电力公司的项目验收和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机组寿命管理技术荣获2003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结论
维修优化(状态检修)技术是一种适合我国电厂需要的成套检修方式与管理现代化新技术。其深入研究和应用将为电厂管理模式的改进提供一 个全新的理念和方向。将为我国电厂的经营和设备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必将为电力企业参与国内外电力市场竞争,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起到显著作用。
第二篇:优化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通过学习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模式,我对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首先,教师要明确学习目标以及具体任务。要求学生
第三篇:优化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提高课堂效率,是在体现课堂互动性、探索性等一系列特色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它的实用性,在务实的基础上要高质量、有大收获地提高课堂效率。新课改实验以学生积极主动求知,生动活泼发展,重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出发点,构建教学模式和设计教学。创设自立、愉快、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在愉快地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学生优良品质,诸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主动精神,专注、勤奋等都是在快乐的情绪中形成的。新课改实验可以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近几年来,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教师要善于设疑,以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比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这样引入新课:先出示5只小白兔,要求学生依次循环地数这5只小兔,只要学生报出序号几,我就说出数到第几只小兔了,如:小明报“8”,教师马上指出是数到第3只小白兔,这样学生感到惊奇,竭力想知道老师采用了什么妙法,就激起了学生的疑问。这样设疑生趣,创设悬念情境,可使学生由好奇心而产生追求心理,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把整个教学过程纳入变有疑为无疑的解疑轨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再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这节课时,我用配乐小故事引入(边放音乐边讲):“在快乐的数学王国里,住着两家人,一家是质数(课件出示质数图),一家是合数(课件出示合数图)。有一天,小不点‘l’,(课件出示‘l’的图)来到这里。他敲开质数家的门说:“质数哥哥,让我住到你们家,好吗?”质数连忙摆摆手说:“对不起,这可不行”。他又敲开合数家的门说:“合数姐姐,你收留我好吗?”合数笑笑说:“对不起,我也不能收留你”。小不点‘l’,难过地走开了。那么,质数和合数究竟是怎样的数?他们为什么都不收留小不点‘l’,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把知识融于童话形式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
二、重视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凡能力总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从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积极充分地发挥出来。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
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直接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例如,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我让每一位同学动手操作一一折圆纸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轻而易举地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并且得到了:“在同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每一位同学动手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这里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学到的知识不但更巩固,也便于灵活应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而且掌握了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
三、渗透方法,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活动,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或操作实践活动,去“发现”知识规律。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自己动手去拼,去发现。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出梯形的
面积公式。因为前面有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作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然。接着,我启发学生:如果你手中只有一个梯形,你能想办法,应用老师讲过的转化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一会儿,各组得出讨论结果:
(1)把梯形沿对角线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S梯=S三+S三
=ah÷2+bh÷
2=(ah+bh)÷2
=(a+b)h÷2
(2)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S梯=S平+S三
=ah+(b-a)h÷2
=ah+bh÷2-ah÷2
=ah-ah÷2+bh÷2
=ah÷2+bh÷2
=(a+b)h÷2
每一种方法,对小学生来说,都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们,以激励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精心设计,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
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使学生内心感到学习数学是有很大乐趣的。例如:在学习完“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后,我在班上搞了一次“我是小小售货员”的活动。老师设计一个小售货台,准备好简单的“商品”及人民币,让愿意的同学当售货员,学生轮流来买东西。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设置一些小障碍:售货员没有零钱找,但可以到老师那儿换零钱,通过“买”“卖”及“换”的过程,既使学生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掌握了简单的元、角、分的加减法,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学得轻松、自然,且使他们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再如,在学完分数应用题后: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道题:第一车问要加工810个机器零件,4.5小时生产了总数的1/3,照这样的工作效率,完成任务共需几小时?读完题后,学生很快列出算式810÷(810×1/3÷4.5),并陈述解题思路。接着,我启发学生,工程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了,想想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马上发现:不用“810”这个条件,此题也能解答:1÷(1/3÷4.5)。随后,又有一个同学举手:“老师,我有更简单的方法”,用4.5÷1/3,并讲出了列式思路:完成单位“1”的1/3要用4.5小时,那么完成单位“1”就要(4.5÷1/3)小时,说完,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不约而同地为这位同学鼓掌。我也及时地表扬了这位学生,以激励全体学生今后更好地创造性学习,使学生领略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经过几年的尝试,采用以上方法,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率,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呈现出“我想学”——“我会学”——“我要继续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四情四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更积极的学习乐趣。“四情四趣”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我一直在摸索中前行,并努力向优秀老师学习,看着他们有声有色的课堂实践和比较成型的学生展示,深感羡慕。
一、教学回顾
(一)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二)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也不是按部就班,连说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语都预设好,甚至将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时,过度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
(三)无效预设或低效预设,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不能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有效的预设应有教学梯度,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它应促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整个课堂不能过分注重课堂的生成而忽视了有效预设,致使教学无法向纵深发展,时间也无法掌控。过去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的收获,现在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我们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必须要创设有效的预设。
二、取得的成绩
(一)“四情四趣”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原来死气沉沉的传统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新理念,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谈感想、谈收获。新理念让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想中学”、“议中学”、“演中学”。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
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一切,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很快,学习目标性强;学生合作意识进一步加强,合作能力有提升;小组长的组织领导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四情四趣”课堂的构建,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想中学”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议中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答能力,“演中学”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
1.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显著提高,渴望回答问题。2.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展示自己。3.整个课堂气氛空前活跃。4.学生集体荣誉感显著增强。
三、教学中的困惑
(一)怎样编制导学案,才能在课堂中激起学生的情感和乐趣
编制导学案怎么样做才能达到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学生现状的有机融合?怎样才能过程完整的做到堂堂清?每个环节时间的掌控应该怎样做?真正去做时每个环节预先设计留给的时间都不够用,怎么办?
(二)怎样进行科学的小组评价
怎样进行科学的小组评价?随着课堂实施的逐步进行,我们发现小组评价轮廓比较粗犷,不知该如何进行科学的小组评价?怎么样细化我们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行为导航?
小组长各方面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可是仍旧有程度差些的孩子无动于衷,很少发言,采取措施也是不动不摇,不肯参与怎么办?
从哪些方面量化学生的行为?才能合理的评价调控学生的言行?
(三)管理课堂秩序的问题
1.合作交流随便乱说话现象难以避免。
2.老师的示范作用减弱,如语文课上范读少了,而这也是有弊端的。
3.导学环节需要每篇课文都要做,费时费力又费脑,不做又无法掌控课堂,还是只做精读重点的课文。
四、整改措施
(一)增强课堂导学能力
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写。
(二)准确地把握教材
自主实践必定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
备丰富的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不能局限于教材范围的知识,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提高课堂管理能力,把情趣融入到课堂中
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取决于教师课堂管理能力。
第五篇:信息技术发展与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信息技术发展与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作者:未知
来源:互联网
更新:2009-5-25
阅读:
栏目: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发展与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摘 要:为了更好地满足信息经济时代社会对代写论文人才的需求,高校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需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为了避免陷入误区,在创新过程中应注意坚持正确原则。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高校
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集中、储存、传播、应用机制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作为向社会培养、输出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改变人才培养目标。
一、信息经济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体验经济时代均被认为是后工业社会的代名词,它们并无时间先后之分,但共同标示了21世纪的特点。概括起来,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较先前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具有以下新特征:首先,知识成为首要的生产要素。智力资本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金融资本。正如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所言,20世纪企业最宝贵的是生产设备,而21世纪最宝贵的资产则是知识工作者[1]。其次,知识与信息的处理远较其储存更重要。信息如果不加以整理,更多的信息也不过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资料而已。第三,信息工具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对信息技术本身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将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众多研究发现,高校传统的以“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具有许多缺点,由于追求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量为目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的素质结构出现严重缺陷,“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现象严重。为了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高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信息经济时代的合格人才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许多学者作出了自己的结论。如Trilling & Hood认为信息时代需要七大基本技能(7Cs),即批判性思维与行为(Critical Thing-and-Doing)、创新(Creativity)、协作(Collaboration)、跨文化理解(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传播(Communication)、计算机素养(Computing)、生涯与学会自立(Career and Learning Self-reliance)等。《21世纪的竞争》(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研究报告则认为,信息时代的人才需具备十方面的技能,包括传播技能、革新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素养、视觉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知识开发与管理能力和经营才智等[2]。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创新中的应用
根据乔伊斯和韦尔(Joyce B.& Weil M.)给出的定义,所谓教学模式是指“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鉴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模式被陆续提出,如模拟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自学教学模式、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层次教学模式等[3],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尤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Internet网、多媒体技术等被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多媒体学习系统、电子阅览室、校园局域网、远程网络教学系统等在高校开始陆续出现,这为实施教学模式创新、实现新型教学目标创造了条件。在这种以信息化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的四个要素均会发生相应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接受者;教学过程由讲解灌输转变为情景设置、问题探索、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媒体的作用由教师的讲解工具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工具等[4]。以下仅就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创新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一)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面
教育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因此,学生所处环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卡兹丹(C.Cazden)曾将课堂对话划分为两类,即“教师的世界”和“学生的世界”。按照贝布里斯(N.Burbules)和布鲁斯(B.Bruce)的观点,教学对话应是一种平等的、开放的、赋权的知识建构过程。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这便决定了“教师的世界”和“学生的世界”二者之间的对话往往并不平等,教师掌握话语权,而学生则处于弱势地位,师生之间常充满矛盾[5]。另外,传统的课堂对话结构由于其封闭性,使学生的思考和行为被限制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最终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的学习环境无疑会对学习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随着即时信息交互系统(如QQ、MSN)、电子邮件收发系统、聊天室、网络社区(如博客、BBS)等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教师—学生”二者之间搭建了一个宽松的、相对平等的对话平台。这种对话平台的创建,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平等的对话机制起到纠正作用,进而会解除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想的束缚,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发展。
(二)学生团队精神培养方面
团队与合作精神是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与他人的协作和配合也是大学生融入社会所必需的技能之一。目前,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职员的重要评价指标。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很少涉及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其结果是学生毕业后可能学富五车,但在工作中却往往由于无法与他人配合、共处而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因此,在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国外一些大学在教学模式中有意引入一些教学环节,使学生参加一些学习合作项目,如共同准备案例、学习小组竞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双赢”理念。如美国高校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有三种形式:小组活动(Group work)、切块拼接式学习(Jigsaw)和团队研究式学习(Project-based team learning)。研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能提高学习效果[6]。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合作学习模式提供了条件,如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进行案例准备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允许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竞赛。如工商管理专业可以通过学习软件进行“市场竞争模拟”、“企业经营模拟”等活动,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每年还组织以学校为单位的网上全国市场竞争模拟大赛,由于类似竞赛活动大多以小组为单位,因此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能否根据自身经验背景来建构相关知识。而学生自身的“经验背景”具有差异性,如布卢姆(Bloom)曾将人类认知领域划分为六个方面,由最简单到最复杂的活动领域依次为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价(Evaluation),并依此建立了教育目标的层级结构[7],不同的学生可能处于不同的认知领域。这种学习者本身经验背景的差异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差异化。只有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美国教育学家凯思尔(Kathie F.Nunley)提出的“分层课程”教学模式就很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差异的需求。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如在网络上建立个性化学习空间,针对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开发不同版本的网络课程、网络课件,还可以建立网络学习空间(如针对不同专业课程开发学习网站,目前国内许多精品课程网站就属于此类)等。在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如鼓励学生在网上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参与课件开发等,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学生研究能力培养方面
随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批判,“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作为现代教学模式的目标之一已被普遍接受。为了实现该目标,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一些学者相继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如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探究训练教学模式(萨奇曼)、探究性教学模式(施瓦布)及“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兰本达、布莱克伍德和德韦恩)等。
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及网络学习社区来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目前网络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可以从以下途径搜集到学习资料,如:讨论区(如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网络杂志(如Harvard Business Review、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等杂志均提供网络电子版);网上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EBSCO数据库等可提供中、英文期刊文章);网络课件(如MIT网络上已公开了部分课件资源,我国也正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如可通过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整理相关主题文献等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的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一)教学模式创新并非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抛弃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时应正确把握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所谓创新,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抛弃,而是“扬弃”,是信息技术、新教育观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整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特别指出“尤其应把技术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加以使用,而不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取代传统形式的独立的手段”[8]。
(二)教学模式创新应追求效果而非形式
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目的是追求好的教学效果而非形式上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客观地评估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双刃剑”性质,警惕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在教学实践中已发现了网络教学的一些负面效果,如学生在网上浪费掉大量学习时间,网上交流效果较差等。
(三)教学模式创新要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不搞“一刀切”
以效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创新必须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硬件条件,也要考虑软件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要素的和谐统一,也才能兼顾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另外还要考虑学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有些课程可能不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此时黑板板书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目前一些高校在教学模式创新中搞“一刀切”,盲目地上计算机、建网络,不顾教学实际需求,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三联书店,2000.[2]李和平,等.论信息时代与教育的变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3]陈金春.论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5(9).[4]赵志强.论信息化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6(6).[5]赵明仁,黄显华.近20年来西方教学研究的新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6]赵敏娜.美国高校三种典型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比较教育研究,2004(4).[7]尹志梅.美国“分层课程”教学模式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7).[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