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急救中心介绍
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记香河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
走进我院急救中心,刚好遇到120急救车从交通事故现场接来一名2 0多岁的伤者。伤者面部满是血迹,神志不清,呼吸微弱,1 20随车医生初步判断为头部外伤和颅内出血。急诊护士迅速将伤者摆放成平卧位,保持气道呼吸通畅,紧接着开始为伤者吸氧、开放静脉通路,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对外伤处实施加压、包扎、止血,随后又由急诊医护人员护送伤者做CT、X光等辅助性检查„„ 这样的情景,在我院急救中心,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急救中心是危重病人抢救的第一关。在这个关口,医护人员每天都要同死神较量。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急救中心就接待危重病人近两千人。包括农药中毒、心脑肺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及复合性外伤的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下转危为安。白衣天使们用高超的医技和先进的设备将一个个脆弱的生命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一朵朵生命之花在我院重新绽放。尽管这儿的急救人员在抢救生命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可是每当她们看到自己挽救了又一个生命的时候,她们的心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升腾起一种自豪感,一种成就感。2007年以来,我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92%以上,这一数据高居华北周边地区同级医院首位。而数据的背后,是我院所特有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和综合急救体系的高效运转。香河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成立于1999年,是我县唯一的合法1 20急诊救治机构。分为内勤和外勤两大系统,急救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从人民的健康出发,狠抓急诊科软硬件建设。全科由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护师、司机组成,专门人才具有丰富的危重病人抢救经验,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的医生,全部在北京、天津等大医院进修过,通过正规急救培训,有丰富的急症抢救经验和应急能力。科内拥有呼吸机、多参数监护仪、心电监护除颤仪、洗胃机等多种抢救设备,性能先进、功能齐全的急救设备,为医生尽快找到病因,全力组织抢救提供了保障。建立起抢救室、重症监护室和观察室,各种
急症抢救设备齐全,能够进行各科危重症的抢救、监护和首诊处理,满足患者需要。使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内勤系统救治范围包括各种外伤的急救,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塞,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重症哮喘,消化道出血,各种休克,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多次成功抢救急危重症患者,院内急诊抢救迅速、规范,有保障患者先救治后付费的制度,保障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外勤系统拥有独立的1 2 O调度室,无线手台4部,救护车6辆,与122交通事故中心,110治安事故中心实行警医联动,具备急救呼叫受理、指挥调度、现场救护、转运监护功能。对急危重症患者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及时、规范,开设绿色通道,保障伤员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安全及时的救治,并向社会承诺救护车365天2 4小时免费接送患者。急救设备、药品时刻处于备用状态,医院规定接电话后司机2分钟到诊室,5分钟必须出车的快速行动口号。由一医一护一司机组队,要求医生在途中问好病史,并进行应急处置,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事故现场或患者家中,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最大限度地赢得时间。听到救护车笛声,医务人员立刻上前迎接搬运病人,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每天都是提前15分钟到岗,到床头交接班,把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交待清楚。他们苦练基本功,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人人都掌握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抢救过程中的各种操作,从而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今年1—11月份急救中心出车1万2千次,急危重病人抢救1779人次,其中抢救成功1652人次,抢救成功率92.9%。急救中心的服务品牌是生命绿洲:通畅的绿色通道是保障抢救成功的关键,我们将遵从以人为本,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竭尽全力抢救病人生命,为病人重燃生命之火,为病人营造起一片生命的绿洲。老百姓形象的比喻“1 2 0”急救线是我们的生命线,保证了全县3 0余万人民的身体健康。我院共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200多名,老中青搭配合理,人才梯队建设科学,设有内、外、妇、儿等2 o多个临床医疗科室。近年来,我院下大力加强硬件建设,巨资引进了超高速螺旋C T 2台、核磁共振,DR数字化影像设备,彩色B超,生化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设备,这些设备不但在周边县级医院所独有,甚至也领先于一些三级医院,先进的设备让我院的救
治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近年来,医院不断加大临床科室专科化,专科科室特色化进程,加大创新发展新技术、新业务的力度,先后独立完成了开颅、开胸、胸腔镜、腹腔镜,宫腔镜、眼、耳鼻喉、口腔等高难微创手术、开展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鼻内窥镜微创手术、鼾症根治术,等一批先进的手术疗法,有效地保证了区域内老百姓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长期聘请同仁医院、积水潭医院、北大医院、301医院、朝阳医院、等三甲医院近30多位专家,并建立了长期的技术联合体关系进行应诊、查房、手术、讲学、指导科研,传播国内外医学界新理论、新成果,过去只有在三级医院才能开展的手术,如今在我院的手术室内已能够成功进行。急诊手术随叫随到,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了“看病不用去北京,北京专家来看您”的愿望。完善的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过硬的专业抢救和救治能力和配合默契的团队,为危重病入抢救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我院,从院部到各科室都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在此基础上,每周对医护人员组织1次培训,并定期考核和演练,从而锻造了一支业务精湛、反应敏捷、处置果断的急救队伍。在2006年一次交通事故中,全院出动了从院领导、科室主任、医护骨干到后勤保障人员20多入,医疗、护理、药房、生化、影像、后勤等环节高效运转、处置的时间几乎是在瞬间完成,不但为抢救伤者赢得了)宝贵时间,也检验了我院在危重病人救治上的快速反应能力。急诊抢救室,它是危重病人抢救的主战场。说这里是战场,并不夸张。因为这里进行的,是一场又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斗。这里的医护人员,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时间走的慢些,再慢些。因为对于危重病人的抢救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是那样的弥足珍贵!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这些先进的监护仪器,昼夜不停地监护着重病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心肺复苏仪、心脏除颤仪,这些功能卓越的急救设备,随时准备着在死亡的边缘抢救每一个生命;更有一批高素质医护人员,时刻守护在危重病人的身旁,用他们的精湛医技,用他们的爱心,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今年2月,一位7 o多岁的老大妈,患慢性肺心呼吸衰竭,在另一家医院住院,被宣布无法治疗,家属不甘心,送到我院急救中心,经过紧急的救治,后转入普内科经过精心治疗,患者康复出院。一个又一个危重患者,带着对病情的绝望被推进这里,又带着重生的喜悦康复出院。今年9月27日,一位病人因感觉胸闷、头痛被送到急救中心,正当老人叙述病情的时候全身突然开始抽搐、牙关紧闭、意识丧失。危急的情况下,医生立即将病人推入抢救室,这时老人的心跳突然停止,生命垂危。医生见状立刻为老人行胸外心脏按压,主任也第一时间组织医护人员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心电监护、电除颤、简易呼吸机辅助呼吸。护士长立即为患者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使用呼吸兴奋剂。急察心电图,考虑患者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此刻病人一秒也不能耽误,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十多分钟过去了,老人仍没有反应,再次为老人电除颤,急救药物也在不断输入老人体内。抢救室里紧张的气氛越来越浓,大家都不敢掉以轻心。三十分钟后,老人终于有了心跳,意识也渐渐清楚,她被医护人员从死神中抢救了回来,整个抢救过程让人惊心动魄。真是让人又喜又惊。待老人病情稍稳定,将老人安全护送到了心内科。现已健康出院。然而,成功的喜悦往往是短暂的。面对那么多的生离死别,我们的医护人员心中经常感到一种深深的痛,为那些本能够完全治愈却被延误治疗的病人而遗憾;为那些本来不该凋谢却又匆匆离去的生命而惋惜。危重病人的抢救,本来是一场争分夺秒的较量,抢救的时机稍纵即逝。但是,一些危重病人却时常被某种人为的因素而耽误了最佳抢救时机,达不到应有的救治效果,甚至导致无法救治,从而演出了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来得太晚了”,这是我们从医护人员那里听到最多的话。曾经有一个车祸伤者,在120急救车还没有赶到时,被小医院的救护车抢先接走了,因为治疗不了才又转到人民医院,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造成患者不得不截肢的悲剧。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故事,不断地在他们的眼前上演,让这些以救助生命为已任的白衣天使心中痛心不己。我院急救中心是香河县境内唯一具有急救资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早在2005年国家卫生部、信息产业部、香河县卫生局就在《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确定香河县人民医院为我县急救中心的设置机构,120为香河县人民医院的急救号码”。但是,近年来,一些不具备急救条件的医疗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置病人的急救时机于不顾,抢先把危重病人拉走,经过检查,在确认治疗不了的情况下再送往我院,从而贻误了救治时机。而作为1 2 o急救中心车队的司
机们,也遭遇着同样的困扰。经常的情况是,他们跑了几十里路去接伤病员,却发现危重患者已被别人拉走。让医生们同样痛心的是,一些危重病患者家属,由于缺乏医学常识,只算经济账却不算生命账。为了节省医疗费用,他们将亲人无价的生命交给不具备急救能力的小医院甚至江湖郎中,致使病情不断加重,最后不得不转院住进我院,重复的住院不但耽误了患者的病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而且还加重了治疗成本。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希望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能够健康平安,同样希望每一个患者都能得到放心的治疗。关爱健康,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我们的生活才能充满灿烂的阳光!
急救电话:1 2 0或9 9 8急救中心电话:: 0 3 1 6—8 3 1 48 O 6或8 2 6 6 3 4 7
第二篇:申请加入120急救中心
申请书
青岛市急救中心:
目前,在青岛市市北区台东区域我院方圆5公里内没有120急救站。随着人们急救意识逐渐增强,需要院前急救的急危重症病人日逐增多,院前急救的重要性日显凸现。在我院的医疗状况日趋成熟下,一部分患者家属拨打我院电话,希望得到我院的院前救治,所以申请青岛市急救中心将我院列入120急救中心服务范围。
首先,我院是市北区批准的一级综合医院,设有急诊医学科,内科,外科,中医科,耳鼻咽喉科,医学检验科,皮肤科,精神科,口腔科,并配有各种车辆8辆,具备院外急救处置能力。
其次,在人员方面,院前急救具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掌握急救技术和设备的使用,经过专业的培训,具有实际经验,急救技术操作熟悉。
第三,在器械方面,有常用的氧气瓶,简易人工呼吸器,气管导管,多功能监护仪等急救器械物品外,另备夹板,绷带,清创缝合包等外伤专用物品。
第四,在药品方面,我院药品种类多,如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止血敏,立止血,6-氨基己酸,低分子右旋糖酐,肾上腺素,阿托品,可拉明,洛贝林,纳洛酮等药品,配备齐全,可以保证急救的需要。以上在车辆、人员、器械、药品方面,我院已具备120急救条件,希望贵中心考虑将我院列入120急救中心服务范围,以拓宽我院的服务功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青岛市北慈海医院
2015年5月3日
第三篇:急救中心管理办法
急救中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院前医疗急救系统是城市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急救中心(站)的科学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提升应急医疗救援能力和水平,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保障、维护公民健康权益,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急救中心(站)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急救中心(站)是指由通信、医疗急救和转运等要素构成,对伤病员提供医疗急救和转运、护送服务的公益性医疗机构。
第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急救中心(站)建设标准》,将急救中心(站)的建设与发展纳入本地区城市发展规划,保证院前医疗急救事业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第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辖区内服务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和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机构的性质与任务,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急救中心(站)的工作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 急救中心(站)的建设应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提高效能”的原则,坚持基本建设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建设,保证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规范、高效开展。
第六条 卫生部负责全国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规划与指导,对全国急救中心(站)的建设与发展实施宏观管理。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急救系统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行业管理。
第二章 机构设置
第七条 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一个城市只能设置一个政府
主办的急救中心(站),“120”为院前医疗急救唯一的特服电话号码。
第八条 院前医疗急救系统的机构设置分为急救中心、急救站二级。
(一)地市级及以上城市设置独立建制的急救中心。
(二)县及县级市设置独立建制的急救站。
(三)地市级及以上城市依托在医疗机构内,并承担院前医疗急救职能的急救中心应积极创造条件,按照《急救中心(站)建设标准》,逐步组建独立建制的急救中心。
(四)县及县级市和边远地区,可参照本《办法》,经本辖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可依托在当地医疗力量最强的医疗机构内,并承担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任务。
第九条 急救中心(站)应当根据医疗急救功能和任务,合理设置内设机构。
第十条 急救中心(站)实行行政事务类事业管理体制。各级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的行政职级等同于本地区其它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卫生机构。
第十一条 根据“精简机构、平战结合”的原则,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机构设置可与急救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体制,并按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功能与职责,加强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体系建设。
第十二条 急救中心(站)的机构审批、登记、注册和校验由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行统一的执业管理。
第十三条 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任何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不得使用“急救中心(站)”名称并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三章 功能与职责
第十四条 急救中心(站)的基本功能
对伤病员实施现场医疗急救、途中监护和快速转运,以维持伤病员生命体征,稳定伤情和病情,防止再损伤,为伤病员的院内救治提供条件。
第十五条 急救中心主要职责
(一)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区域划分的原则,负责本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保障工作。
(二)为国际、国内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及上级部门指派的其他相关任务提供院前医疗急救保障服务。
(三)承担各类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四)按照《院前医疗急救诊疗常规》的规定,制定本地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规范、质量监督控制考核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
(五)建立并完善与二、三级医疗机构的急、危、重症伤病员的急救绿色通道。
(六)收集、处理和贮存与院前医疗急救有关的急救信息,执行卫生行政部门的统计报告制度,按规定做好急救信息与资料的登记、汇总、统计和报告工作。
(七)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对下级急救中心(站)实行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
(八)定期组织对所属及下级急救中心(站)的急救人员进行急救业务指导、培训和考核,开展地区间的急救医学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
(九)协助公安、消防等应急联动机构对所属人员和社会公众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宣传和初级急救技能培训。
第十六条 急救站主要职责:
(一)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区域划分的原则,负责本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保障工作。
(二)为辖区内各类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及上级部门指派的其他相关任务提供院前医疗保障服务。
(三)承担辖区内各类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四)收集辖区内院前医疗急救有关的信息,按规定做好急救信息与资料的登记、汇总、统计和报告工作。
第四章 机构建设
第十七条 急救系统的人员编制,依据《急救中心建设标准》的规定,按每辆急救车5人的标准配备。
第十八条 急救车辆的配置,依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急救中心建设标准》的规定,按每5万人口1辆急救车的标准配置。随车医疗装备按照《急救中心建设标准》执行。
第十九条 急救通讯设施建设按照《急救中心建设标准》要求,建立性能良好、畅通的急救通信系统和急救信息网络。
第二十条 急救中心(站)的基础建设按照《急救中心建设标准》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急救网络建设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改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和《急救中心建设标准》:“急救半径8公里,反应时间15分钟,回车率小于3%。”的要求,根据城市与农村的不同特点及本地区实际服务需求,设置布局合理的急救网络。
第二十二条 加强急救队伍和学科建设,优化急救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培训、考核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保障能力。
第二十三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规的要求,配备用于传染病、核、生化等特殊事件和病种救治的专用急救车辆及人员、车辆防护和洗消的设备与设施。
第五章 执业管理
第二十四条 急救中心(站)执业,应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
第二十五条 急救中心(站)应依据本《办法》严格管理,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确保急救服务规范、有序的开展。
第二十六条 急救中心(站)实行24小时医疗急救服务制度。第二十七条 急救中心(站)应及时受理市民紧急呼救、派车并记录相关呼救信息,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拖延受理病人的呼救。市民呼救相关信息应保存2年。
第二十八条 急救人员应按照《院前医疗急救诊疗常规》要求,及时对伤病员进行医疗救治,并做好转运和护送服务工作,不得拒治、拒运。
第二十九条 根据就近、可及原则,合理、及时将伤病员就近送往具有急诊综合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对患有传染病、精神病、中毒等专科病患者,应将其送往相关的专业医疗机构。
伤病员和亲属要求送往指定医院且急救医务人员认为病情许可时,可将伤病员送达指定医院,并办理签字手续。
第三十条 伤病员送达医疗机构后,院前急救医师应及时与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办理伤病员病情书面交接手续。
各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收治伤病员,并按照首诊负责制的要求,及时做好病人的收治和院内抢救,保证院前和院内救治工作的连续性。
第三十一条 在实施医疗急救过程中,发生有影响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开展的情况时,急救人员可请求有关部门予以协助解决。
第三十二条 院前医疗急救病历应按照《院前医疗急救病历
书写管理规定》要求,统一书写格式。病历书写应内容真实,项目完整。
第三十三条 院前急救人员在执行医疗急救任务时,应穿着统一款式的急救服装。
第三十四条 急救车辆应专车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调用急救车辆。
第三十五条 急救中心(站)使用的医疗设备、药品、体外诊断试剂和一次性卫生器材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卫生器材使用后应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进行处理。第三十六条 急救中心(站)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加强急救车辆和设备的消毒、隔离工作管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第三十七条 急救中心(站)应建立急救通讯设备及车辆定期维护保养制度,保持急救通讯系统畅通和急救车辆良好的运行状态和车容车貌。
第三十八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要求,急救中心(站)应配合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地区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预案。
第三十九条 发生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时,应按紧急医疗救援的职能要求,立即启动紧急医疗救援机制。
(一)服从当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指挥,迅速开展医疗救援工作。
(二)经卫生行政部门授权,在紧急状态下,可调用本地区院前和医院的相关急救资源,共同开展应急医疗救援工作。
(三)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的收集和贮存,及时跟踪、了解事态发展的动态信息,并按规定即时做好相关信息和资料的登记、汇总统计和报告工作。
第四十条 急救中心(站)应加强与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及“110”、“ 119”、“122”等社会应急救援系统的沟通与联系,建立应急联动协调机制,完善救援绿色通道,共同构建紧急救援保障体系。
第四十一条 急救中心(站)应定期开展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培训和演练,不断完善救援预案,提升公共卫生等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二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负责所辖地区内急救中心(站)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十三条 全国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等学术性和行业性社团组织依据本《办法》协同卫生行政部门对急救中心(站)进行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管理。
第四十四条 急救中心(站)实行机构考核和评审制度,其评审标准和办法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和急救中心(站)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任何组织、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干扰急救车辆、人员现场救治或破坏事故现场,影响正常医疗秩序的;
(二)侮辱殴打急救工作人员的;
(三)毁坏急救车辆、医疗设备、通讯装备的;
(四)恶意阻塞、干扰急救车辆的通行,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的;
(五)恶意骚扰、拨打 “120”呼救电话,影响医疗急救工
作正常开展的。
第四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但不履行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对现有急救中心(站)进行审核,未达到标准的,应责成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取消其机构设置和执业许可。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配套文件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120急救中心自查自纠
宜城120急救中心开展自查自纠报告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120急救系统管理的紧急通知》精神,日前,我院120急救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本着举一反三,防微杜渐的态度,切实做到纠正问题,真正落实争分夺秒,安全高效的服务宗旨,进一步提高我市院前急救医疗水平及服务质量,进行了自查自纠工作,现将自查自纠情况汇报如下:
120急救中心自成立以来,不但担负着我市日常院前急救工作,同时也担负着我市突发事故紧急医疗救援、大型社会活动医疗保障任务。每月出车达600次左右,并且无一起院前医疗事故发生,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但随着社会发展,急救通讯设备的落后,急救车辆配置与车载设备的欠缺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凸现。
一 急救资源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120急救服务的深入人心,一旦发生危急重症、交通意外事故,首先想到的就是求救120,所以人民群众对急救服务需求不断增大。而急救资源有限,常常出现危重患者呼救120而无救护车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院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研究解决方案,及时调动休息班急救人员承担了一部分转院、紧急救援的工作,缓解了用车紧张的问题,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人民群众的急救用车。
二 骚扰电话与非急救电话每天120急救中心打进的骚扰电话及非急救电话占120接警量的30%-40%,不仅导致急救电话无法正常呼入,也占用了急救资源。针对这一问题,急救中心领导强调在接警时做到留意观察、谨慎判断,对于反复出现的恶意骚扰号码及时予以屏蔽;对非急救电话,详细询问,细心筛检,问清是否需要急救车辆,避免空车往返,浪费人力物力,保障绿色生命通道的畅通。
三 良好的交通运输是保障安全急救的基本条件。若因车况差,会导致出车途中发生故障,延长转运时间,延误患者进一步抢救。因此整改要求急救中心司乘人员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保障救护车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行车既要快、稳、又要安全,杜绝交通事故的发生。由于日出车次数多,每台救护车的使用寿命缩短至大于每三年就需换一台车。
四 急救队伍的建设120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因人员紧缺实行48小时工作制,因此大多数临床工作人员都不愿意到120上班,基本上都是五年以下刚上班的年轻医师轮流换岗,这就会出现急救医生临床经验欠缺,对于急危重症的准备判断及熟练处理存在一定缺陷。整改要求:组织年轻的急救医生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制订培训计划,进行岗位练兵,急救演习,提高急救应急能力。
五服务态度120 急救中心24小时提供急救服务,工作人员必须24小时待命,日夜应诊,每天出车达到20多次,因此急救人员不能保证良好的休息。当出现疲劳应诊、报警人因焦躁出言不逊时就容易导致急救人员情绪波动、服务态度生硬。整改要求:加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心,改进服务态度,始终保持热情,文明,礼貌的服务,维护120的窗口形象,也让患者满意在车上。
近年来,随着院前急救事件的逐渐增多,市民对院前急救的服务要求也日益提高,这也对急救中心和院前急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120急救中心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突发事件和重特大事故的应急预案。争取在院前急救领域做到更好,完成急救医疗任务。
第五篇:急救中心工作总结
2011年急救中心工作总结
一、2011年工作
(一)、医疗工作
1.全年急诊就诊病人数31881例。
2.全年收住入院病人数368例,药占比 41%。
3.全年院前急救出诊430次(包括市内外),转院内住院500人次。
4.全年危重病人抢救1200例,抢救成功率95%。
5.全年介入151例,其中PTCA+STENT70例;肾动脉造影病人数10例;临时起搏器植入病人数47例;永久起搏器植入病人数19例。
(二)、加强医疗知识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1.全年医护人员共计发表学术沦为2篇。
2.全年派5名医务人员赴北京医院学习。参加全国学术会6人次。
3.每周组织全科人员学习本专业及相近学科最新学术动态,熟悉治疗指南及学科共识,坚持与时俱进的学习工作态度,不断提升综合业务素质。在全省技术比武中获得三等奖。
4.重视对疑难、危重、死亡病例的讨论,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医疗质量。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服务质量
1.坚持每周学习医疗行风和卫生行政法规一次。
2.急诊是救治和抢救急、危、重、疑难病人的窗口,除了精修业务,平时还积极加班加点,全年平均加班600小时/人次。
3.医务人员同时承担医院的院前急救和全省突发事件的救援抢险工作,二线轮班,无正常的休息。同时医院正处在发展建设时期,急诊工作人员多以半年为周期轮转,固定工作人员少,工作时间覆盖节假日及双休日。
(四)、加强科学管理,保障医疗工作
1.抢救室精密仪器由专人管理,坚持每日交接班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及时登记使用情况。
2.抢救药品完好率100%,并及时补充完善,随时检查,保证随时出诊使用。
3.严格执行物价局规定的收费标准,并实行日日清制度,同时有收费登记制度。
二、2012年工作计划
1.强化急诊科学规范建设通过教育、培训、演练等多项举措,积极配合急诊急救工作的开展,优化急诊急救秩序,加强急诊抢救团队作业,做到精诚团结,亲密协作,从而提高急诊应急能力和实战水平。医院医务管理部门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管理力度,从战略高度彻底解决急诊不急的问题,统筹决策医院医疗环境管理,提高急救医疗工作效率和质量。
2.确保急救资源充足根据医院周边环境、诊治范围和急诊工作实际需要,增添必要的应急急救设备和器械,做好日常应急组织准备工作,使之随时处于应急状态。物资储备充分,后勤保障到位,为救治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做好日常医疗急救组织准备工作,包括培训技术、准备物资、各部门协调管理等,必要时进行演习训练。
3.提升医务人员救治素质依托“120”急救中心打造一支应急快速反应的救治队伍。选派政治素质强、技术精、服务态度好、反应快的医务人员,组建一支“召之即来,战即能胜”的急诊抢救领导救治小组。加强医疗急救体系人才队伍的配套建设,高度重视和落实急诊急救专业的业务培训及学科建设,为医务人员作出良好的职业规划,提高急救人员的待遇。
4.强化急救协调能力医院要不定时组织应急抢救演练,对医院各科室的急救协调能力进行突击检查,强化医务人员的应急意识水平。尤其是医院由于业务扩大,新进的年资较轻的医务人员,更是应急演练的重点人群,要加强医药护技之间的密切配合,提高团队协作及应变能力。注重对病人的全面评估,确保安全运送,确保管道通畅,严防医疗护理并发症,促进急诊与各科室之间的密切联系及严密交接,畅通绿色通道。
5.定期组织医疗质量比武对医务人员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定期开展应急急救技术培训,统一考核并定期组织医疗护理质量大比武。强调医院各部门各科室要把配合急诊病人的救治当做重点工作来抓,在平时的救治配合中提高各部门医务人员的后勤保障能力。对参加工作3年以下的低年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急救知识、医疗协作培训。
6.科学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救流程、人员设施配备等多方面进行优化设置,总结医院医疗急救工作经验,探讨依托医院型“120”急救分站工作流程,分诊流程科学化,降低急诊患者医疗风险,保证患者安全。进一步提高院前院内急救能力,结合急救工作特色,整合优化急救工作流程,评估出的急危重患者优先检查、诊治,确保急救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赢得急救时间与效果的最大化。
7.继续实施学习与进修学习相结合的发展策略,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8.积极开展三新业务。
9.积极加强外语学习,查阅相关专业文献,运用最新研究成果指导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