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实践及思考
军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实践及思考
知识产权保护是军工企业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简称“航材院”)以“建设中航工业创新型航材院”的战略目标,通过几年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全面完成各项军工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知识产权的专利化战略
专利和技术秘密是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知识产权保护也主要有这两种:一是专利保护(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二是技术秘密。如果应该申请专利的技术成果因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原因而使之流失,这对于入世之后我国国防高新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极为不利。知识产权的专利化原则就是实现从无保护到合理的专利保护,解决知识产权产生的问题,为此,航材院重点开展了知识产权的前期保护。
知识产权前期保护的实质是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使自己创造的成果最终成为依法得到保护的知识产权。航材院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经常出现以下情况:研究尚未完成,科研人员就急于发表论文或进行学术交流,导致技术公开或被对手利用而失去申请专利。等到研究成果达到完美才申请专利,导致被他人以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抢先申请专利而失去专利成果。因此,航材院加强了论文和技术交流内容的审查,严格规定了没有申请专利的高新技术一律不得公开发表论文和在各种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航材院建立了专利申请技术审核程序,对专利的申请提出决策方案和决策依据,成立专家技术委员会,决定什么技术需要申请专利保护,什么技术需要以技术秘密形式进行保护(可不申请专利)等。
专利化战略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技术合作中知识产权的权益保护问题。在实践中,航材院坚持兼顾促进技术合作,同时考虑权力平衡的基本原则,对于一般技术合作航材院最基本的原则是与合作方共享知识产权。在此基础上,双方进一步就技术的转让/许可权,技术的后续开发权以及技术产品的生产销售权益分配等进行约定。以要求享有一定知识产权为谈判基础和原则,与合作方重点谈判知识产权等条款。从实践来看,基本上都为航材院争取到了一定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的规范化战略
规范化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军工企业保护知识产权尤为重要。多年来,航材院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军工科研院所的前列,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知识产权保护先进单位”的称号。成立了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下设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归口科技发展部管理日常的知识产权工作,主管和协调全院相关部门,开展包括知识产权培训、技术合同审核、专利管理、成果鉴定、科研奖励以及出版社的版权管理等事宜。该办公室提供围绕知识产权工作所涉及的专利申请、专利检索、专利咨询、侵权和中介等相关服务。注意开展学校专利战略研究,利用设在院图书馆的科技成果查新站、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及其他网上数据库资源等,为科技人员提供多项服务,保证科研项目的前沿性和新颖性。
军工企业知识产权流失主要是由人员流动或人才流失引起的。因此,人才流动的管理与控制是防止知识产权流失的根本手段。军工企业必须提高管理水平,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运用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提高人才待遇,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减少人才外流,从而减少知识产权的流失。
知识产权的价值化战略
军工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知识产权的拥有量较少,而真正能够做到先进的技术成果一经研究开发出来便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投入市场进行生产,获得客观经济收益的成功案例就更少。加上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滞后等因素,我国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经济效益的整体水平较低。因此,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加强相关工作,提高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的经济效益。
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
要实现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的有效实施及产业化、效益化,就必须要国防科技工业拥有大量适合产业化、能够充分应用于经济建设中的科学技术,其关键就是国防技术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军工企业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此获得更多、更新、更实用、成本更低的新技术,拥有更多的以国防专利、专有技术等具体形式为主体的知识产权转化,从而增强军工企业的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完成国防高技术产业化和经济效益化的过程。
企业应了解经济全球化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切实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本行业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企业主导产品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变化趋势,全面分析、掌握自身及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以直接资助、激励政策、协调作用、基础设施服务等措施来扶持。直接支持方式即企业通过财政手段、激励政策等直接鼓励、扶持的技术创新活动,该方式一般见效较快,不利因素是容易增加依赖感,削弱市场调节的能力,而且企业的支持也较难保证公平性。间接支持则只对创新活动进行鼓励和引导,不直接介入技术创新活动。
完善技术创新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市场化和产业化。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往往能实现技术领先。但是,由于重技术、轻市场,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表现得与市场有一定距离,产业化能力很难跟得上。在传统的研发体制下,企业研发人员在技术研发出来后,自觉与不自觉地把申报专利和申报奖项作为最终目的,使技术创新止步于实验室,不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加上技术创新与研发对企业而言投入高、周期长,需要长时间占用大量资金,因而在创新技术不能实现产业化时,预期的商业目标也就无法完成。这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企业最终将被回报较少的巨大的研发投入拖垮,乃至破产。因此,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否则将面临破产威胁,生存难以为继。
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要使高新技术和相关知识产权转化成产品,并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最终实现知识产权市场应用的经济效益化。当前,我国自主创新技术的产业化现状不容乐观。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这种状况的出现与企业的技术产业化运作水平较低密切相关。军工企业要强化市场意识,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开发科研项目之前要明确选项重点,加强项目评估,在技术开发、产品开发过程中认真研究市场的需求变化,按市场规律办事。在进行知识产权转化时更要时刻盯住市场变化,分析市场中存在的商机。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市场营销手段,将知识产权积极推向市场,实现其成功转化。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职工创新积极性
要培育军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必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利益。
①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切实有效维护市场秩序。要把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作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首要任务,通过综合治理,铲除重复性、群体性、顽固性的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并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②推进地方性知识产权立法工作,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认真贯彻执行与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相衔接的、与地方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
③确立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实施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要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推动企业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于技术创新全过程,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实施的主体。
④发挥政府导向,对财政资助企业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在立项前要进行专利检索,并在项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知识产权形成和保护的相关费用,把专利的申请量、拥有量和实施效益作为评价企业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总之,军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要立足于实际工作,强调权益平衡,即国家科研投入与成果产出的平衡;均衡各方的利益平衡,还要兼顾企业、基层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平衡。同时,要有系统性,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军工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陈海峰]
第二篇:会计管理战略思考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特有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人伦思想为主流,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传统文化主要倡导“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和谐中庸的中和思维及直觉经验的顿悟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借助于战略管理会计人员的思维媒介,能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施加积极影响、提供重要启示。这充分表明,传统文化是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有利因素。
一、“人本”思想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及人际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思维观念上重视“民”及“民”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处理“民”与“社稷”、“民”与“君”关系时,始终将“民”置于首位,认为“人”既是治理(管理)主体又是治理(管理)客体,显示出传统文化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传统文化还将人划分为若干类别。从治理角度看,有“劳心者”和“劳力者”之分,孔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仅从纯管理角度看,它揭示了传统文化对管理的一般理解:管理就是“人治”和“治人”,也就是说,管理的主体是人——劳心者,管理的对象也是人——劳力者,这与现代管理科学对管理的解释完全一致。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极为有利。我国企业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都是在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树立人本思维方式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在管理活动中重视人的因素、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创造管理奇迹。
日本经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腾飞,其原因之一就是吸收了中国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精髓,在企业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日本企业家将儒家文化融入到现代科学管理中,提倡人本管理思维理念,激活了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如丰田公司明确强调的两大支柱之一就是“尊重人性”,即尊重员工,将员工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成果联系起来,尊重所有关联客户,关注客户的满意度和保持率。管理方式一是强调尊重、团队合作,注重以人为本和人际关系和谐;二是强调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三是强调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一致。中国企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有优势和潜力在“人治”和“治人”方面做得更为出色。
企业人本管理的推行,为战略管理会计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通过会计职能活动来激励人,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如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从顾客和员工角度设计平衡计分卡,取得了很大成效,被企业奉为至宝。同时,人本管理的实施,也使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核算和管理成为可能。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进行管理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如果战略管理会计能够真正实现将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以企业人力资源为对象,确认、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信息,将会计研究延伸到如何使企业“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领域,不仅可以为知识化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和收益分配提供相关信息,而且可以为知识化企业建立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剩余收益共享的分配机制奠定产权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投资规划和资本预算、人力资源价值、成本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投资分析、员工绩效评价、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等。
二、“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讲求事物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表现在思维模式上则是追求完整,强调综合。先秦至明清的大多数思想家都推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在认识实践上就是要求人们用辨证思维方法和整体性观念去认识世界,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不能脱离自然,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不能脱离社会,人类认识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与天、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
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寻求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剖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战略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需要而制定的,管理企业总体活动,追求企业总体效果,与之相适应,也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在其服务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应视企业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看问题,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一切战略管理活动,抛弃传统孤立、片面和从局部利益出发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在目标上,只有整体目标才是最高目标;在管理对策上,只有追求整体最佳才能成为最优管理对策;在资源利用上,着眼于整体资源的最优利用;在经营活动上,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事物之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并通过元气、阴阳、五行联系起来,要求人们用辨证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这种辨证的认识方法有利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为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从整体上思考和处理各种战略管理会计具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来源。如在作为战略管理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成本管理活动中,战略管理会计人员运用整体辨证思维观,将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视为一个整体,将成本与技术或成本与组织结构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开发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价值链间的联系、成本与技术的联系、成本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联系,就可以找到降低成本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价值链成本管理法、成本企画、技术成本管理法(价值工程)、以及虚拟企业和工程再造等。
三、直觉经验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直觉经验思维方式指用直觉、经验和顿悟来考察、研究自然,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没有任何人为界定的直觉思维,主张尽力排除自己已有思想和各种感官感觉。直觉思维认知方法不受任何限制,使思维异常活跃,它赋予人们以清新的顿悟,使人类在问题丛生的杂乱中找到摆脱思维困境的突破口,以直接和整体的方式领悟事物的奥蕴,为创新提供了许多天才的设想和“灵光一现”的灵感,使认识者“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发达的经验文明造就了中国先哲们凭经验来断事物的方式,因此,直觉经验思维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思维特点之一。
当今社会尤其需要这种极具创造性价值的思维方式。激烈的全球竞争导致各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层出不穷,面对动荡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难以把握的竞争态势,企业必须根据情势不断地对战略管理方法和模式作出相应调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战略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特别需要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信息支持和智力支持。为此,战略管理会计人员惟有摆脱各种既有思维框架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开启智慧的闸门、借助于丰富的想象、使思维自由驰骋、凭借战略管理会计的学科优势,设计出新理论、新模式和新思路,为企业的战略管理部门提供多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方案,才能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人员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应对各种复杂的形式。在各种新思路和新方法生成的各个环节和具体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直觉顿悟与经验判断思维的影响不仅无法排除,而且其作用非常关键。
四、和谐中庸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启示
传统文化讲究整体和谐,当变则变。先哲们将“和谐”规定为万物生存所依据的原则,人类和宇宙万物只有在整体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存在和发展,“和者,天地之生成也”,“和乃生,不和不生”,强调个人应顺应社会,人类应顺应自然,并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法则,但是“天若变”,为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道亦应变”。和谐思想的集中表现就是“中庸之道”,它要求为人处事不激进、不走极端,当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冲突时,要采取恭敬和谦忍的态度,以群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协调好各种关系,主张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掌握原则,把握不同的两端,兼顾双边共同的利益,避免偏于一个极端。中庸之道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所寻求的人性最佳状态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既是道德伦理和政治观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不以僵死的、停滞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寻求量变或质变状态下的“中”;它也不是不辨是非、抛弃原则,老好人的处世哲学,而是至精至纯的美德。和谐中庸思想虽有折衷、保守之嫌,但其实质上呈现出“当变则变但整体和谐不变”的思维特点,这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也有重要启示。
企业内外环境复杂多变,随机应变已成为知识化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理念。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协助企业进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各项工作也应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在动态中寻求最佳平衡点,因此,战略管理会计要讲求随机应变。但另一方面,战略管理会计在坚持随机应变的同时,应保持永远不变——即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不变,这与管理大师明茨伯格的观点“战略这个概念的基础恰恰是稳定性,而不是变化”相一致。
战略管理会计强调随机应变原则,具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战略管理会计所用的技术方法和评价指标灵活多样;二是指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中的各种策略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如投资方向和力度、产品开发、产品生产结构等,始终坚持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来指导企业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奉行随机应变原则,是为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机会而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但这只是一种表象和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在战略管理会计思维观念中,不管战略管理会计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程序如何变动,让顾客和员工永远满意、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学习型组织、整体大于局部、长远优于眼前等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至少应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发生变动。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应当遵循传统文化“当变则变但整体和谐不变”的思维方式,只有认真协调好变化性与连续性的辨证关系,做到持续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持续,才能真正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和谐中庸的中和思维和直觉经验的顿悟思维四种思维方式,通过战略管理会计人员的思维中介,能够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施加积极影响,并提供重要启示。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思维模式影响的我们,更具有推广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能力与潜质。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是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有利因素。
第三篇: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现在各个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普遍不高,知识产权制度没有在企业普遍建立起来;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较少。
现在一种全新的知识产权托管形式呈现出来,知识产权托管是一种服务模式,是基于知识产权的法律界定性和长期持有、非货币性、创造经济效益不稳定的无形资产特性,提出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企业在根据管理需求与托管服务商,签订授权托管协议下,托管服务商在授权范围内,代为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相关的业务。有效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帮助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协助企业实现名牌的经济价值等等。实行企业托管。
知识产权中商标也是重中之重的,是企业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法宝之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进一步提高商标意识,及时注册商标,加大商标的广告宣传力度及商标管理工作,积极实施商标战略。
商标战略,是指企业将商标工作及商标手段运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以带动和影响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并随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而调整。商标既是经营者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质量象征,又是经营者独特个性、文化品位、商业信誉等因素的综合载体,是为经营者创造财富的无形资产。商标战略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商标本身所拥有的功能和它为商标所有人开拓市场所具备的作用,使其服务于经济发展。实施商标战略有利于树立产品和服务的良好声誉和信誉,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有利于将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优势、服务的质量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增强产品和服务开拓、占领、巩固市场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名
牌产品、名牌企业聚集。商标战略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之一。
商标战略是要以商标为工具,塑造企业形象;
以商标为商战利器,求生存,求发展,开拓市场,占领市场;
以商标为广告宣传的焦点,让更多的经营者和消费者认识商标所代表的企业和商品;
从一般角度来认识,商标战略具有几个方面的特性:商标战略集中规划商标方面的长远的基本方向;商标战略是从企业领导人为实现企业长期总目标所进行的商标方面的谋划。
企业商标战略的最高目标是驰名商标。驰名商标是指拥有良好声誉、商品或服务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为相关公众熟知的商标。企业拥有了驰名商标,不仅拥有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而且还拥有了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有力武器。在我国《商标法》和《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的驰名商标认定条件中,商标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包括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的方式、地域范围、宣传媒体的种类以及广告投放量等是必备条件。因而,企业在使用商标时,要加大广告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企业商标的知名度,为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把商标作为企业广告宣传的重点,成功的广告,都是围绕企业商标进行宣传,才能效果显着,使企业的形象、产品定位深入人心。
广告创意要新颖,独具特色,这样才能把本企业的广告宣传与其它企业同类产品的广告区别开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所以说商标注册后,如何运用也是有为重要的。
然而专利方面,企业积极主动的开发出来的技术及时申请专并取得专利权,利用专利权保护手段抢占和垄断市场。它是企业利用专利制度建立并并扩大自己的专利阵地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权,避免受制于人的前提和条件。专利战略是企业是基于企业对发展方向的预测,为保持自己新技术、新产品竞争的优势。将其核心技术作为或基础研究作为基本专利来保护,并控制该技术领域发展的战略。
企业通过申请基本专利享有强而有力的专利权,这种法律赋予的垄断权既可以转化成排除竞争对手和最大限度的占有市场。所以说一个企业如果拥有强劲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雄厚的资本,从研究入手,首先获得基本专利是十分必要的。为避免企业基本专利战略的孤立运用,企业应采取基本的技术战略。专利发明人应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阻止在技术周围残留未开发的领域被他人获得专利;由
于专利有一定的保护期,为长期占据垄断优势,应当对产生专利的技术作一定的技术存储,以便在专利期满时,通过取得改进专利仍能起到保护作用。
一个企业不能顾全所有知识产权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托管才更为重要,首先要建立知识产权托管平台
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和中介机构力量,建立企业托管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方便企业随时查询、跟踪和监督托管事务的进度,提高中介服务机构托管工作的服务效率,指导企业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开展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产业化是企业创新、发展和壮大的基础,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助推器,托管工作的重点是协助企业推动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充分利用有关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以及网络等渠道,提高知识产权交易的成功率,为企业发展持续不断的增加动力。
建立知识产权托管制度的目的在于激发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创新意识,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生存发展和参与竞争的长远目光投向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实现多方共赢:政府有效推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得到免费的知识产权方面咨询、培训服务,促进知识产权意识增强和申请量增长;中介机构拓展了业务范围,培育潜在客户。
第四篇: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特点。首先,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在长期技术追赶和技术学习的历史背景下,日本企业的专利文化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分析了在美日专利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的发展及其内在特征。最后,本文分析了日本企业在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中专利地图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评估指标
关键词:知识产权管理 专利文化 知识产权管理组织 专利地图
长期以来的技术追赶和技术学习,使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2002年获美国专利最多的10家企业中,佳能、NEC、日立、松下、索尼和三菱等6家日本企业榜上有名。与此同时,日本企业已经形成了以专利文化为基础,融技术发展、信息、组织管理、知识资产经营、国际化发展、诉讼和风险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动态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本文着重对最具日本企业特色的专利文化、知识产权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加以介绍和分析,以期有助于我国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日本企业的专利文化
日本企业界,特别是大企业已经普遍出现了一种以专利活动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模式,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日本企业的“专利文化”。这种专利文化是日本长期进行技术追赶和技术学习的产物。二战以来日本进行了大规模技术引进和改进创新,20世纪80年代美日专利战和“专利强保护”时代的出现,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专利文化的形成。特别是2002年日本开始实施“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将推动日本企业“专利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为更具创造性和综合性的“知识产权文化”。
日本企业的专利文化可以体现在各种管理活动,比如战略计划及各种政策的制定、员工培训与晋升、不同企业部门间的合作以及企业宣传等。同时它还具有多种无形的文化创制功能,如影响语言交流方式和价值观,整合企业的社会活动和员工的业余生活,承担相关社会责任,强化企业整体思想意识以及建构激励与奖惩制度。专利文化指导了日本企业的专利发明活动,促进了企业的知识、智力创造和保护。具体而言,日本企业的专利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层管理对专利和知识产权事务的重视
高层管理的介入是加强专利战略管理的必要条件。大多数日本企业的高层管理工作部涉及技术和R&D活动。长期以来,许多日本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本身就是技术专家和发明家。如松下企业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一生共获得100项专利。在每个日本大企业中,都由高层管理人员专门负责专利事务,有些人还是专利管理专家,拥有丰富的专利事务管理经验。许多高层管理者喜欢经常寻问与专利情况有关的事务,也有许多人会去参观试验室或参与对专利事务的讨论。这些情况一方面体现了高层管理者对专利事务的关注,同时促进了技术知识的充分交流,有助于加强高层管理者对R&D活动的全面了解。
(二)专利和知识产权成为所有工程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尽管专利工作常常靠有关专家来完成,但更重要的是让所有的工程师都来关注专利问题。日本企业常常通过课程培训或实现在专利部门的工作轮换和定期参与都有利于加强工程师对专利具体事务的认识,使工程师们就能真正深入理解专利与技术开发间密切关系。目前,日本企业已形成了以工程师为基础和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队伍。
(三)商业项目计划中的专利政策和战略
如果商业项目计划中不专门规定有关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事项,项目管理往往会忽视知识产权问题,甚至不知不觉中会导致知识产权战略的淡化和失败。日本企业强调将商业项目和知识产权二者加以整合,不仅可以更深入全面的考虑商业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适应激烈的竞争,而且有利于建立商贸领域和知识产权两种系统的整体和双向的交流。“在这个商业项目中我们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企业进行商业项目分析中常见的问题。而日本企业常常会进一步提出与此密切相关却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在这个商业项目中该如何保护我们的核心优势?” 一般情况下,当日本企业企业要开展新贸易项目或进入新的技术领域时,在项目早期阶段专利管理部门就定期对项目中的专利状况进行评估,专利评估结果对项目的进行与否其道决定性作用。
(四)明确的专利目标
日本企业都有明确的定量化的专利活动目标。例如,东芝公司就制订了每年增加100个战略专利的目标。当然,有时专利目标的定量化也会受到非议。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专利事务人员只注重专利数量而不是其质量。但另一方面,定量化可以为技术改进工作的评价和工作奖惩制度的建立提供明确清楚的标准。往往在专利文化建设的初期,关于定量化是否合适的讨论特别激烈。但随着定量化目标作为一种尺度和标志开始发挥作用,最后定量化目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工作习惯或基本程序。例如,在每到财政的年终,日本企业中就会出现为完成工作目标而进行的大量专利申报行为。许多日本企业更是以专利高产而闻名于世。这些都体现了专利文化的存在。
(五)对个人和各部门进行R&D活动的获取专利的激励制度
如何对个人、团队和各部门的发明工作进行奖励是日本和西方企业中非常重要和基础性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作出长期性制度安排的问题。日本企业常常制定一个明确而公平的“强”激励制度。而多数西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则认为在基本的工资制度中R&D工作人业已获得了其发明工作应有的报酬,而不必再设立额外的激励制度。(与此同时,西方企业会将大量丰厚的额外奖金发给销售部门的管理者)。一名日本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说:“我们努力培育这样一种价值观;企业的社会价值在于它对新技术的成功开发。我们致力于提供一种鼓励新思想和奖励原创性技术发明的企业环境。”“我们会把优秀奖发给当年申请专利最多,开发了专利技术或一流软件的员工。”
日本企业一般均设有第一次申请奖,发明申请奖,申请补偿奖,特别功劳奖等奖项。各企业针对本企业情况又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即重奖发明人。只要知识产权被使用,发明人就能得到奖金,即使人已故去或已离职均能得到奖励。如三菱公司、日立公司实行奖励直到权项的终止;富士通公司、东芝公司实行等级奖励制,最低奖金一件发明4000日元,最高奖金1年可达60-100万日元。富士通公司分为7个等级,东芝公司分为5个等级。
(六)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日本企业注重培养与专利有关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习惯和理念。这样可以使企业员工不断认识到并习惯了通过专利和商业秘密来保护技术,以及养成“技术、知识就是财富”的理论。例如,佳能公司鼓励工程师加强知识产权事务方面的阅读,并养成与知识产权实务要求相一致的书写习惯,要求他们不断积累获取专利的工作经验。多数日本企业鼓励按照专利文件中常用的规范和技术标准来书写R&D工作报告。这样,随着专利思想的形成,专利申请工作自然得以顺利实施。同时,日本企业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知识产权竞争。随着工程师、销售人员和管理者的讨论、观察思考和工作的习惯逐渐受到知识目标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理念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型的企业文化传统,企业专利文化就得以形成和进一步完善。
(七)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
日本企业专利文化的产生源于深厚的日本国家和社会文化,并从中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日本政府长期以来为企业发展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提供了优秀的行政服务。首先,不断进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创新和政策扶持,以适应企业对发展技术和知识产权的需要。例如,为保障日本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和改进,日本长期实行较窄的专利保护制度和对国外申请的诸多限制。2002年以来,日本政府针对产业竞争力下降的形势,提出知识产权立国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日本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创造力开发,形成新型知识产权文化。其次,为企业发展知识产权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如,1999年日本特许厅公布《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帮助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日本知识产权协会和专利协会等组织对成功发展企业专利文化也起到重要作用。日本知识产权协会的会员都是日本各产业的重要企业,这些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占全日本总申请数量的95%。知识产权协会是日本特许厅和企业间的联络纽带,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对日本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样的社会环境都是长期以来日本追赶西方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这种技术追赶带来的大专利文化中,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者拥有一种共同的文化,能从中汲取营养并可以进行沟通和合作。
二、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的组织管理
20世纪80年代,美国调整了它的知识产权战略,强化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并引发了在专利领域的激烈竞争。日本作为美国新技术的重要输入和改进国受到了极大冲击。随着,美日专利战的出现,以及知识产权经济价值的日益增加,日本企业特别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为此在专利和知识产权领域投入大量管理资源。日本企业中已经逐渐建立起新型知识产权管理组织,负有更全面的知识产权管理职责,具有规模较大,以工程师为主导等特征。同时,它已发展成为融合商贸、技术和高层管理等领域管理活动的企业综合性战略部门。日本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的发展和完善,深刻体现了当前企业为应对日趋激烈的知识产权竞争与合作的要求,强化知识产权开发和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知识产权组织管理资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为适应知识产权强保护时代的要求,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资源在规模水平和专利申请数量等方面部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当前,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资源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已经明显高于多数西方同类企业,同时专利申请的绝对数量和单位R&D费用所产生的专利申请相对数量也是如此。如,日本企业每单位R&D费用所产生的专利申请数量大约是美国的10倍。根据Granstrana对日本大企业所作知识产权管理状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在电子、机械、化工等产业中电子业的专利员工数量最多,而电子业正是美日专利战最激烈的领域。同时,按照专利员工数量与员工总数之比,在各企业中佳能公司排在第一位,三菱公司次之。
从对日本大企业的专利和R&D资源状况分析可以看出:
1、专利工作费用出现大幅度增长。除电子工业在80年代致力于知识产权资源建设外,其它产业内部专利人员数量增长不多。专利费用高增长和内部专利人员低增长的反差,反映了专利业务工作量的短期性大幅增长与知识产权资源长期性组织建构瓶颈之间的冲突,这样就会导致对外部资源利用的增加。
2、专利员工主要由工程师构成,只有少量经济师和律师。因此,日本企业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所采取的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将大量的工程师转变为专利工程师。此外,律师比例也有一定增长以适应专利法律事务的要求。另外,各产业中专利员工的中心化程度差别很大。化工业专利管理的中心化程度最高,电子业最低。相对而言,日本企业专利管理的中心化程度高于R&D活动的情况。例如,东芝公司20%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在企业总部工作,而具有大学学历的工程师中只有10%在企业的研究中心工作。
3、专利密度(专利费用与R&D费用之比)比较低,平均为2.3%左右,明显低于R&D强度(R&D费用与销售收入之比)的平均值。不过,东芝公司等的专利与R&D费用比已达到10%左右。
(二)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的特点 西方企业中,专利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般是服务辅助部门,其功能和组织构成并没有得到广泛重视。往往,专利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只占用了极少量的企业资源和人员、组织机构,专利管理和其它知识产权管理相分离,分别附属于企业的其它职能工作中。传统型的西方大企业,将专利部门隶属于研发部门或者法律事务部门,靠一些工程师保持两部门间的信息联络和工作合作。与商标有关的事务大多属于市场部门,有时还会设立单独的许可部门。90年代,日本大企业的专利部门具有许多区别于西方大企业传统专利部门的组织特征。
1、投入到知识产权管理上的人力资源非常多,而且常常达到西方企业的10倍或10倍以上。如目前松下公司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共有720人,在全球首屈一指。同时,知识产权管理具有可观的经费保障,一般占销售额的0.2%—0.3%。
2、专利和其它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职能被整合和集中于一个综合的知识产权部门,成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各大企业都设有一个专利管理部,来处理全企业范围内的专利合作与协调,并由一名重要的企业专利事务经理全权负责。通常该部门还负责对其它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从整体上看,知识产权组织的发展趋势是专利管理部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知识产权管理部,负责人从专利事务经理演变为知识产权事务经理。
3、专利和知识产权部门的地位和权力大大提升。大多数企业的董事会议定期讨论有关专利和知识产权事务的问题,知识产权经理经常直接向首席执行官汇报。与知识产权事务有关的R&D活动常常会明显地影响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和成败得失,而许多首席执行官主要以知识产权发展状况作为战略决策的依据。从整体上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已成为高层管理进行决策所需的战略部门,而不再仅仅是传统上的辅助服务部门。因此,实现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和资源的企业“内部化”就成为必然发展趋势,许多原来“外部化”的专利管理资源转移到企业内部,专业水平高、规模大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普遍建立起来。
4、专利部门调动大量的资源和精力来完成技术信息的管理职责,如三菱公司的专利情报人员超过100名,日立公司为40名。专利部门进行企业内外部的技术搜索、制定“专利地图”、清除专利障碍、促进技术知识的交流和扩散等,并将有些特定技术知识介绍给某一专业下属企业。显然,这些技术信息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相比较而言,西方企业却很少会这样细致地进行技术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内部协调,并与决策活动直接建立联系。通常西方企业的专利部门也搜索专利信息并加以扩散,但不特别考虑使用者的需要,并缺乏后续管理工作和反馈机制。
5、专利部门和R&D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当然,西方企业也会这样做,但日本专利部门拥有更多的职权,而不仅仅属于由R&D机构控制的辅助服务部门。专利事务人员有计划地介入R&D活动的早期阶段,而不是象西方企业的那样在R&D活动的晚期才临时性被动地参与进来。专利经理必须为保证专利工作在贸易和技术领域中发挥必要的作用,而采取积极地相应措施。当然,由于各事业部在日本企业中也越来越拥有独立权,这种积极的参与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但相比较而言,日本的专利管理管理比西方企业拥有更多的权力。例如,当企业要进入一个贸易或技术新领域时,在项目早期阶段专利管理部门就定期对项目中的专利状况进行评估。如果评估显示项目中存在着大量对企业不利的专利障碍,那么知识产权经理有权停止该项目,直至采取某些措施(如获取专利许可)将专利障碍清除。而新产品上市前必须通过知识产权部门经理的批准。除拥有否决权外,知识产权经理通常还有责任将有关情况向更高管理层汇报。
(三)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
由于日本企业长期借助技术引进和二次开发来实现技术学习,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日本企业极其重视对知识产权信息的综合利用,并通过完备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取得了巨大技术发展和市场成功。
1、对专利信息管理的重视 专利信息公开制度使专利申请中包含了大量关于企业R&D活动、技术工艺及专利保护的具体内容等方面的信息。日本企业不仅通过加强专利信息的管理来避免发生侵权、重复发明,并跟踪与企业经营有关的任何技术发展,对他人技术进行学习或寻求获得许可,而且将专利信息作为中长期技术战略计划的重要考虑因素。近几十年以来,日本企业通过综合利用专利技术信息,已经成功实施了技术改进和专利网战略,大大缩小与美欧国家的技术差距,获得了战略主动权和市场竞争优势。欧洲专利局的研究表明:日本和美国企业比欧洲企业更注重专利技术信息资源的利用。同时,日本的非专利申请人对专利作为技术信息资源的评价又高于美国或欧洲非专利申请人。对日本和英国企业的调查也显示日本企业比英国企业更强调在R&D战略和实施中专利信息管理的重要性,日本企业在专利信息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经费和人力资源。
2、专利地图的价值
日本企业专利信息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将专利信息搜索的分析结果以专利地图的方式汇总,并向最高管理层汇报,纳入企业高层战略管理的视野。
专利地图就是将专利信息地图化,即通过对专利资料中包含的大量技术、经济、法律信息及利益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理,最后以清晰明确的统计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一方面,专利地图通过对专利信息的整理、加工、综合和归纳,以数据的形式归入一张图表中,便于企业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专利地图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可做出市场经营和技术发展预测和判断,为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专利谈判策略和知识产权诉讼风险管理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实践证明,日本企业通过绘制专利地图,大大提高了专利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技术学习能力,促进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计划的制定,使日本企业获得了极高的技术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成功率。
日本企业普遍建立了专利地图绘制的相关管理制度。如松下公司在其内部发行有《专利地图手册》,介绍专利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编制程序,并编辑《专利地图实例》,汇集了该企业各研究所和事业部用过各种专利地图,用于企业内部咨询和情报交流。
3、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评估指标
1999年3月,日本特许厅公布了《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际》,以建立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进行统一评估的标准,使各企业能更加客观地评价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应用状况,以提高经营者的知识产权意识,从而改善知识产权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中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评估指标共15项,包括:
(1)企业是否具有明确的管理、处理知识产权信息、机密情报的规则?企业是否彻底贯彻这一规则?
(2)企业对于没有达到申请水平的发明是否有明确的处理规定?
(3)在整个企业的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开发部门是否有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体系?(4)企业是否拥有计算机系统,该系统可以查询发明人向特许厅申请的状况以及其他企业的技术动向等信息?
(5)企业是否拥有有助于知识产权战略决策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系统?(6)在推荐发明时和申请前,企业是否要求相关人员检索现有技术?(7)企业是否针对其他企业的动向在有计划地构筑专利网络?(8)是否在企业外挖掘有助于将来业务开展的专利?(9)上述的挖掘活动是否制度化?
(10)是否对全企业的专利买入情况进行一元化管理?
(11)企业在着手开发新技术时,在调查其他企业权利的同时,是否在技术开发计划中写入针对其他企业权利的对策?
(12)企业在产业化和出售产品之前是否作侵权(侵害其他企业权利)调查?(13)为开展侵权(侵害其他企业权利)调查和避免侵权,企业在技术开发阶段到产业化阶段的各个阶段是否明确了责任人?
(14)对于其他企业的需要加以注意的申请,企业是否监视其审查情况,并在注册前向特许厅提供信息?
(15)对于其他企业需要加以注意的申请,企业在其被授权后是否提出异议?
【参考文献】
[1]Arahi.H.“The Facts behind Japan’s Technology Explosion”,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2000.(5).[2]钱孟姗.日本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介绍[J].电子知识产权,1999(8).[3]于涛.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3(6).[4]姜颖,赵国虹,姜丹明.走出去扩眼界,转观念促创新[J].知识产权,2003(1).[5]Granstrand,O.“Corporate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Jap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0(1).[6]郭豫榕.从日本专利战实践看我国企业的专利战略[J].现代情报,2002(1).[7]Berger.R,Utilization of Patent Protection in Europe.EPO-Script 3.European Patent Office,Munich,1994.[8]Pitkethly,R.H.“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in Japanese and UK Companies:Patent Licensings 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Research Policy,2001(30).[9]戚昌文,邵洋.市场竞争与专利战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第五篇:加强和改进军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加强和改进军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党建的中心工作,也是加强和改进军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何做好这项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增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军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总的说近年来不断得到加强。主要表现:领导带头,学以致用,理论武装出现好势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进入企业工作的主渠道;专兼结合,齐抓共管,工作运作体制更加完善;创新载体,拓宽渠道,工作焕发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军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存在薄弱环节:如有的企业改革宣传力度不够,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个别企业党群、干群关系不融洽;还有的企业党务政工机构受到削弱,基本工作力量得不到保证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未能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得到充分发挥。
可以预见,随着军工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将越来越重。如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否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企业一把手的监督约束能否到位;企业能否按照党的政策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用人;企业内部利益分配有无暗箱操作;企业在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中国有资产是否流失等等,对此,军工企业的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围绕中心,联系实际,努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围绕和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始终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思想教育内容上,抓住重点,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突出抓好“四个教育”,即: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二是在思想教育效果上,明确目标,达到树立“四个观念”,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的深化军工企业改革的信心;坚定的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三是在思想教育对象上,分类指导,注意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诚于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正确使用手中权力。
四是在思想教育方法上,因地制宜,采取生动活泼、多种多样、切合企业实际的形式。
三、积极探索,改进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
在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改进创新,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更好地为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要按照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发展的规律,根据企业和员工发展变化的情况,制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进入企业工作的主渠道,融入企业管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规范中去。要重视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努力拓宽工作渠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意突出时代的特征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衔接。把思想政治工作、党员和员工教育,与创建文明企业、党员明星班组、先锋模范岗、党员责任区、社会服务承诺、员工文化素质培训等有机结合起来。
要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搞好企业管理的重要举措来抓。纳入企业制度化管理的轨道,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由虚变实、由软变硬,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企业、考核企业领导班子和评先创优的标准,列入有关规章,通过政策导向和制度保证,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四、抓队伍、抓阵地,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条件
要按照中央、省委和省国防科工委的要求,落实好企业政工机构的设置和专职政工人员的配备。要不断优化政工队伍结构。加强企业政工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有计划地选调一批德才兼备、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干部到政工队伍中来。
要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爱护政工人员,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锻炼、交流的机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企业政工干
部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工程师,要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到爱岗敬业、淡泊名利、乐于奉献。
军工企业职工的素质虽然相对较高,但由于许多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致使职工的思想观念落后。所以,有条件的企业应创办图书馆、俱乐部、史展室、电视宣传片、信息网络和企业刊物等文化阵地使思想政治工作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五、“两手抓”、“两手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军工企业党委每年至少要召开一次思想政治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如何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领导联系点,加强经常性的检查指导,把中央、省委和国防工委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党组织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形成与生产同研究、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奖惩的良性循环机制。
加强和改进军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围绕企业的改革发展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作用,形成党委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格局,充分调动广大员工投身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和谐企业建设,加快企业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