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维护公平与正义的使者
维护公平与正义的使者
—和谐社区带头人乔刚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乔刚律师是北京市弘嘉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是弘嘉律师事务所的创办人之一,是弘嘉所的灵魂人物。他不仅工作扎实、业务熟练、知识丰富,而且为人真诚亲和,乐于助人,关心同事,为弘嘉人起到表率作用。他心系居民群众,工作上满腔热情,思想进步,作风上勤奋扎实。在他的带领下,弘嘉所成为北京律师界的典范,弘嘉人也为众多的个人客户、企业客户及受惠及的基层政府机关和居民所津津乐道。他是个善于思考、勇于进取的人。弘嘉党支部成立后,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对党的忠诚和对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律师,他不仅展示出出色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而兢兢业业;同时也胸怀着奉献社会、回馈社会的社会责任感,象不知疲惫的工蚁一样把法律知识和热情服务送到社会每一个能探到的角落。他是弘嘉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带头人和策划者,他利用自己律师的专业优势,奉献在社区,服务于群众,为社区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与时进 创一流 情系和谐法律人
良好的社会风尚、共同的生活愿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达到这些要求就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社会关系调整工具。因此,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普及社会主义法律知识,增强人们对各种纠纷矛盾的自控能力、预防能力、分析能力和化解能 力,无疑是法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法律人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乔刚律师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不但自己身先士卒,深入到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中,还通过各种理论教育和实务锻炼活动增强弘嘉人的使命感,使他们的心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人为本、送法基层、服务和谐的专业队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质量、人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民间的纠纷呈现出新情况、新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例如:邻里、家庭矛盾;城市建设引起的动迁、安置矛盾;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矛盾;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引起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解决,仅仅通过民间调解方式已经远远不够,迫切需要通过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需要法律意识的引入和法律手段的介入,是在法的框架下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基层社区是社会生活群体的最小单位,如同机体的细胞,细胞的健康并正常发挥其电解转化养分功能是机体强健的内在要求。按照“两化一覆盖”的工作要求,社区管理更需要法制化、规范化,深化“法律进社区”,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素质刻不容缓。在乔刚律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弘嘉律师事务所积极响应朝阳区“法律进社区”工作的号召,主动联系双井街道办事处,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发挥出律师在法律宣传教育、矛盾调解、法律代理和服务基层民主管理、决策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忠于党,民为先,坚定信仰重实践
弘嘉党支部成立后,乔刚律师组织支部委员一起建立了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加强了支部的思想建设和支部建设,并通过对弘嘉人严格的考查和培养,挑选出三名品行兼优的同志荐为入党积极分子。
乔刚律师通过对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深刻领悟了以人为本,兼顾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意义。他一方面在支部内部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提高大家的党性修养,另一方面指挥和指导大家深入实践,与基层群众亲密接触,了解群众的需要,分析群众问题,解决群众矛盾。弘嘉所于2007年开始就将热情专业的法律服务渗透到朝阳区双井地区、豆各庄地区、建外地区、高碑店地区等城市区域,乔刚律师带领弘嘉人扛着“党员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大旗,向这些地区送去法律知识和服务,还经常走访慰问这些地区的贫困群众,深得地区党政领导、人民群众的赞赏。
乔刚律师还发挥党的先进性作用,积极促进社会稳定。胡某,女,原为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干部,因练习法轮功,在奥运会之前被北京市西城区劳动教养委员会对其作出了为期两年半的劳动教养的决定。其爱人丁某本身不是法轮功练习人员,但不满意政府对胡某的处罚决定,找到弘嘉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乔刚寻求帮助。乔刚同志了解情况后多次与胡某谈话了解其思想状况,用鲜明的事例和党和国家对法轮功转化人员的关怀对其进行劝导和教育,并配合北京市劳教局劳教人员调遣处的干警及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对其进行转化教育。胡某与丁某对乔刚律师的耐心工作表示十分的满意与信任。在乔刚律师的努力下,胡某与丁某认识到了法轮功组织的邪恶本质,胡某决心积极接受管教和教育转化,早日回归社会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乔刚律师通过对法轮功练习者胡某做思想工作,帮助其顺利转化,将奥运会的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奥运会成功举办作出了贡献。
办讲座,解迷惑,普法多样增实效
2007年,朝阳区司法局大力开展各街乡“法律进社区”工作,这是一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也是促进法治建设的积极举措。律师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的捍卫者,也是法律宣传教育的传播者。乔刚律师把向社区居民宣传法律知识作为“法律进社区”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举办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促进了由提高社区居民法律意识向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的转变。
“法律进社区”工作广泛开展以来,乔刚律师为服务各地区社会团体、居民、村民开办了数十堂的法律知识讲座,内容涉及《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物权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这些专题讲座不仅扩大的居民群众的法律知识覆盖面,提高和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素质,更为各地区矛盾排查化解工作起到助导作用,给社会的安定团结穿上了防护服。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在首都隆重举办,这是在世界面前展示中华民族热爱团结、和平等伟大民族精神的良好契机,奥运安保工作是重中之重,必须思想和行动一起抓、一起发挥作用。在奥运期间,乔刚律师为各服务地区组织了《“迎奥运”法律服务大讲堂》系列法律知识讲座,深受居民的喜爱,为营造奥运期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了贡献,并且他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奥运服务志愿者,在弘嘉所所驻双井地区的奥运先锋服务岗热心为过往居民群众、国际友人提供优厚的服务。
截止09年5月20日,乔刚律师在“法律进社区”工作中共走访社区100余次,开展法律咨询活动150次,已为1000多名群众解答了法律咨询,办理各类法律案件20件,参与调解12次,举办各类法制讲座50次,参与矛盾调处25件,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乔刚律师还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开展法律咨询、法制宣传 大篷车活动,例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学雷锋日、禁毒日、宪法宣传周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实践证明,“法律宣传、教育进社区”,以案说法、以事论法,对居民准确的、全面的、系统的理解法律法规,提高对法律的知识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一本《法律服务进社区》服务手册记满了他为居民咨询所记录下来的案例。他还定期对曾接受咨询的居民进行回访,了解事情的处理结果,使社区居民的一些涉法问题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每当看到居民的问题得到解决,便会欣然的微笑,喜悦之情应当说溢于言表。
解忧困,化纠纷,以人为本铸和谐
律师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发挥律师的专业优势,引导群众通过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在化解和预防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乔刚律师时时刻刻都牢记着事前预防和事后维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执业理念。他积极参与基层群众矛盾调解,在之前的普法工作的基础上,接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习惯,并仔细分析各种矛盾纠纷的成因和焦点,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基层街乡化解了情况各异的民间纠纷。
2008年2月,广外大街9号院1、2号楼地下污水无法排放,构成地下一层的配电设施严重安全隐患,居民生活用水无法正常供给。两家物业公司相互推卸责任,多次协商未果,事情处于停滞状态。乔刚律师受双井街道办事处委托,两次参与调解,在调解例会上明确告知双方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应本着友好解决的原则进行分析和调解,最终使两家物业公司同意共同修建一条新的排污管道,并赶在协商约定的日期内完工。
2007年12月26日,弘嘉所接到建外街道办事处史健所长的 来电,说光华里3号楼火灾造成13户居民无家可归,现在情绪激动,希望我们协助进行调解。乔刚律师立即前往光华里社区居委会。他听取了居委会魏君主任整个事件的经过后,对居民的处境表示同情,安慰居民后,待居民的情绪稍稍平静一些,乔刚律师从火灾事故的处理规定、法律调查程序、责任认定及补偿赔偿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告诉居民政府部门已在调查取证,事故原因及责任很快便会出来,请居民们耐心,相信政府,并且配合居委会进行房屋的清理工作,为早日进行房屋维修和入住做好准备工作。经协调后,群众的迷惑得到了疏解,为基层管理部分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了保障。
2008年4月,豆各庄乡于家围南村旧集贸市场的四位个体经营户因市场升级改造搬迁问题与村委会发生了矛盾。村委会对此事向乡里反映情况,乡里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乔刚律师参加了此事处理方案,明确表示村委会的安置方案是合理的,充分地保护了个体商户的利益。就此乔刚律师为该村村委会提出法律意见,并由村委会向四位商户告知,再次协商。最终这四位商户同意了村委会的方案,此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明责任,重信誉,以身作则做表率
律师发挥指导、协调的功能的这种作用,为我们社会减少诉讼、减少纠纷、减少集体诉讼事件和上访事件,为息纷止争,化解社会矛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状态的稳定和和谐发展,也充分体现了律师是党的律师、是政府的律师的根本意义,律师有必要也有责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作好调解、息讼,紧抓稳定这一核心。
乔刚律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律师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堪称为二十一世纪律师界的楷模。他在一次支部会议上说:“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和社会诸种因素,法制则是该系统良好运行的基础性系统。律师作为基础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份,扮演着特殊角色,律师的每一项工作均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休戚相关。律师应以保障人权、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为已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历史使命。”在他的影响下,弘嘉律师事务所必将茁壮成长,在和谐的大家庭中发光发热,成为一支保障繁荣与和谐的守护军。
中共朝阳区委双井街道工委
2009年5月26日
第二篇:浅论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
浅论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
甘文波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要求
所谓公平正义,就是指我们通常说的公正,它是一种道义性价值,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公平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正义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美德和崇高的价值理想,二者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社会的性质、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章程、惯例等等的合理性及合理程度的要求和判断。社会的公平正义既是由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社会结构所形成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所决定的,也是由个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主管感受和主管评价所决定的。
公平正义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历史上,社会主义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就是因为它承诺要创造切实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更加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资本主义对自由竞争的放纵,使得公平正义难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就是针对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公正、非公平的社会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价值之一,是社会主义在理念和制度上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使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充分解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走了邪路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胡锦涛同志说:“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一般说来,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的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基本权利公平。即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应得到保证,它旨在从底线的意义上保护每个社会成员的 1
基本权利。二是机会公平。机会公平包含前途的公平和手段的公平两层含义,也就是说,在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基本自由的情况下,各种前途是向各种才能开放的。并且,各种才能相当并且意愿相同的人,都能够参加与其能力和意愿相匹配的活动。三是规则公平。规则公平就是社会有序,就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章可循,社会成员各守其责。四是分配公平。对于现有的社会资源如何分配,最直接地体现了公平原则的兑现程度。
二、公平正义的缺失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核心问题
改革开放之前,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我们简单地采取强制手段将大家的收入和财富拉平,吃“大锅饭”的绝对平均主义方式。看似公平,实则是平等而不公正。因此,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了极大的困境,甚至走向了崩溃的边缘。在彼时,过于强调平等的“平均主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核心问题。
为了打破“平均主义”,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资源,发展生产力,我们搞了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种体现不同价值的所有制和分配制,一经实施,就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国经济社会被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发展迅速起飞。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然而,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尽管我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物质财富极大地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都切实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甜蜜果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利益开始急剧分化,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如果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努力推进公平正义,使利益分配更多地向困难群体和贫困地区倾斜,就会背离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公平正义缺失,正好与改革开放前情形相反。具体表现为: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发展失衡严重,尤其是城乡差距鸿沟巨大,导致了大面积的普遍性公平正义缺失;二是分配不公,包括初次分配不公,二次分配不合理,以及由此引发的存量不公,流量不公,机会不公,能力不公等;三是上升渠道不畅,社会阶层固化,社会阶层矛盾激化;四是贫富差距过大,基尼系数严重超出危险警戒线,且差距仍在持续拉大。公平正义缺失严重损害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市场资源配置脱离了市场规律的轨道,不再按需求平衡合理分配,转而向特权区域特权行业
和特权人群越来越集中;同时,公平正义缺失还严重败坏了人的思想追求,通过合法方式追求商业价值和生活质量的主观愿望严重削弱,转而倾向全民通过贪污跑关系搞特权等手段谋取私利;再者,公平正义缺失蓄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社会和谐稳定受大极大的损害,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稳定基石不再牢靠,另一种形式的崩溃不得不防。由此可见,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最核心问题就是公平正义缺失。
三、如何修复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按照市场经济的自发逻辑,社会成员的利益迟早会发生分化,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会拉大,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会不平衡。解决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缺失会面临双重难题:一方面,如果不采取措施,让这种利益分化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就可能造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后果,会背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地采取强制手段将大家的收入和财富拉平,回到过去那种吃“大锅饭”的绝对平均主义状态。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不能强求利益的绝对均等;另一方面,又必须把社会利益的分化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
(一)必须推行民主法治,建立与公平正义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要真正实现公平正义,必须推行民主法治,这是一个根本的前提条件。胡锦涛同志在论述和谐社会时,将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放在首位;温家宝同志在两会的答记者问中,同时提到公平正义与民主法治。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公平正义是对全社会而言的,而且主要靠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不推行民主法治,就难以有公平正义。
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首先要求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因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而导致两极分化。然而,社会公平的内容绝不只是合理的财富分配,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司法等其他内容。要全面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除了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维持基本的经济公平外,还必须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教育、医疗、福利、就业、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接受法律保护等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
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现代条件下,没有民主和法治,断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正义。因为现在我们讲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在全体公民之间公平而合理的分配。这就必须有一整套既能充分反映和表达人民利益,又能确保政府权力为人民所用、政府政策满足人民需要的制度、程序和法规,否则,“人民利益”或“人民作主”便是一句空话。这样的一种制度只能是民主政治。
(二)政府应当在维护公平正义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公平问题通常产生于市场失灵,而中国的特殊性在于,分配不公和市场失灵不是单纯因为强调效率,更多是由于政府权力进入市场所造成的。我与这些人的看法不同。我认为,市场经济的自然逻辑本身就会产生出社会的公平问题,这是市场的局限性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公平正义,政府需要对利益分配进行强制性干预。例如,维护社会公正所需要的“福利国家”政策,没有政府的强制性干预怎么可能实现?因此,关键不在政府干预,而在这种干预是否适当。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在一些情况下,政府管了不该管的事,包括对市场的不适当干预;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政府没有很好地管应该管的事,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
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政府无疑要承担责任,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健全各项政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政治、文化、法律、道德等方面营造一种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依法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收益分配、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法律保护的等项权利,切实保障广大公民民的切身利益,协调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关系,进而使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不断增强整个社会的综合实力。
(三)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效率决定公平,率的水平决定公平的程度。没有效率,充其量只是低水平的公平;另一方面,效率又依赖于公平,没有公平,就不可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也就难以提高效率。改革前后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入分配越平均,越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低效率;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就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不提高效率,经济不发展,难以实现更高阶
段上的公平,难以解决不断出现的社会矛盾。相反,如果不讲公平,人们的收入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就会出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就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其结果不仅导致效率的下降,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我国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是基于特定的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的。当时制约我国提高效率的主要因素,仍然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平均主义的影响。为了增强经济实力,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的束缚,通过合理拉开差距,激发市场活力。这个政策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然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需要在整个社会变迁的背景下重新加以审视,不能凝固成贯穿市场经济整个发展过程的不变法则。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当前这种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影响到人们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社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逐步实现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或“公平与效率的优化结合”过渡,是当前应突出提出和解决的问题。
第三篇:法律援助彰显公平与正义
法律援助彰显公平与正义
自1994年建立法律援助制度以来,我县的法律援助事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成为实现社会平等、保障困难群体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度。
一、我县法律援助工作取得的成效
自青川县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以来,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768件,接待来访群众7569人次,接听解答法律咨询7506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34600余份,为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万余元。
二、我县法律援助工作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责任落实。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法律援助工作是政府的德政、惠民工程,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每年政府都将此项任务纳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目标绩效考核,我局领导每年都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加强了领导,落实了责任,明确了任务,有力保证了法律援助工作的有力开展。
(二)完善法律援助三级网络体系。一是我县建立法律 1
援助授案大厅1个,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村居(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的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拓展网络触角;针对不同群体的性质和服务要求,实施横向联动,与妇联、总工会、残联、团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协商,成立“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站”、“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多个法律援助工作站,从而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法律援助网络。二是深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特别是今年深入开展了“我为党旗添光彩,法律援助惠民服务”活动,全面推行“法律援助机构首席律师制度”,聘任了四川秦兴律师事务所杜学平、张仕龙、何文剑3位律师为青川县法律援助中心首席律师,以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和水平。全县共有法律援助律师28人,基本满足了法律援助工作的需要。三是加强培训。通过参加上级举办的培训、以会代训、集体学习等方式对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和乡村法律援助联络员进行培训,提高了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三)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为了加强对法律援助工作的监督管理,规范内部运行机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了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审查、指派以及对法律援助办案质量进行监督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制订了《案件受理、审批指派制度》、《信访接待制度》、《法律援助范围及困难标准制度》、《案件
管理制度》、《办案质量监督检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等多项制度,做到制度上墙,援务公开,实行首问责任制。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加强了对全体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对全县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与监督。
(四)打造“一小时法律服务圈”。完善了法律援助网上管理平台建设,整合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制宣传、公证、律师等职能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开通了“148”法律服务热线,通过法律服务中心平台、法律援助三级网络和法律服务热线,全县建成“一小时法律援助圈”。
(五)优化服务,落实援助便民措施。
一是推进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法律援助中心做到单独设置,达到定编制、定职能、定岗位、定人员。法律援助中心设在沿街一楼的接待窗口、醒目的法律援助统一标识、工作所需的办公设施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有专人接待,有完善的工作台账和业务档案。二是提升“148”咨询质量。进一步整合完善专线咨询服务、受理法律援助、提供法律指引、排疑解惑、息诉止分、普法宣传等各项联动功能,提高了服务效率与水平。利用专线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突发事件线索,形成每月舆情分析通报制度、提供解决矛盾纠纷的快速反应机制。三是开辟弱势群体维权“绿色通道”。在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权益事项上,降低经济困难审查标准,优
先解决工资拖欠、因工致残、致死等劳务纠纷。同时,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案件,做到当天申请当天受理。依托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充分发挥基层法律工作者、律师的作用,加大办案力度,为弱势群体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六)突出重点,应援尽援,开展援助专项行动。
充分利用普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安全生产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全国助残日”、“八一建军节”等重大活动日、活动月,集中开展法律援助“为农民工讨薪”、“助残扶残”、“拥军”、等专项活动,针对重点人群开展法律援助,尽力做到“应援尽援”。特别是5.12地震发生后,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利用田间、帐篷大院和临时帐篷办公点、各灾民安置点、救援站、临时办公场所和人员集中的区域广泛开展《抗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汶川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地震相关科普知识、民生涉法知识等宣传活动,为灾区人民提供了优质、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及时将地震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传达到受灾群众手中,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认知度和支持率。
三、法律援助工作建议
一是人员编制紧缺。法律援助中心属事业单位,现编制1人,职位空缺,现有工作人员属司法局内部调剂兼职人员从事工作,很难适应规范化运作和管理的需要,需招录1名
专职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
二是法律援助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因经费、人员、交通设施等因素制约,造成许多案件办理人员不足,办案经费不能保证,无办案交通设施等,希望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将法律援助办案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三是建立在经费保障的情况下切实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援助范围。将劳动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土地承包、伪劣农药种子化肥坑农事件等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权益保护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对无低保证、下岗证、残疾证等困难群众,只需提供相关证明即可办理援助申请。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公平与正义学习笔记(二)
公平与正义学习笔记
(二)——《同类相残案》
这一集,桑德尔主要借《英女王诉达德利和史蒂芬斯案》来审视结果主义道德推理中最有影响力的版本——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由英国道德哲学家和法律改革者杰里米〃边泌(jeremy bentahm,1748~1832)创立。其主要思想是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乐总体上超过痛苦。对边泌而言,正当的行为就是任何使功利最大化的行为。这里的功利,意指任何能够产生快乐或幸福,并阻止痛苦或苦难的东西。整个功利主义基础是人类都喜欢快乐而厌恶痛苦,而任何事情的正确做法就是使得快乐最大化,当然这个快乐最大化是社会共同体的快乐最大化。
英女王诉达德利和史蒂芬斯案
英女王诉达德利和史蒂芬斯案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1884年夏,四名英国海员被困在南大西洋的一只小救生艇上,远离陆地一千多英里。他们的船“米尼奈特号”在一场暴风雨中沉没了,他们几个人逃到救生艇上,只带有两罐食品,没有淡水。达德利是船长,斯蒂芬斯是大副,布鲁克斯是船员,据报纸说,这三个人都具有高尚的品德。这组船员的第四个成员是船舱男仆帕克,年仅17随,一名孤儿。四名被困的船员日夜等待,希望能有一艘船经过并解救他们。四名船员凭借仅有的两罐食品以及捕捉到的一只海龟艰难度日。期间男仆帕克因为不听劝告喝了海水,并因此生病,看起来快要死了。第19天,即是在断粮的第八天,船长达德利建议采取抓阄来决定让谁死,这样其他人可以凭借死人的血肉继续活下去,但是布鲁克斯拒绝了,因此他们没有抓阄。
接下来的日子,仍然不见别的船只。最后,达德利让布鲁克斯把目光移开,并向斯蒂芬斯示意,他们不得不杀掉帕克。达德利在祷告以后,告诉男孩他的大限到了,然后用一把袖珍小刀刺进了帕克的喉部静脉杀死了他。布鲁克斯摆脱了来自良心的谴责,分享了这可怕的施舍。三人以帕克的尸体和血为食,又支撑了四天。
最后,救援终于来了。达德利用委婉的口吻在日记里描述了他们的获救过程:“第24天,正当我们吃早饭的时候”,一艘船终于出现了。这三个人获救,同时他们也被捕并接受审判。布鲁克斯成为污点证人,达德利和斯蒂芬斯被送上法庭。他们毫不隐瞒的承认,他们杀害并吃掉了帕克,他们声称自己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必要。
学生的观点
桑德尔明确提出了问题,抛开法律只进行道德拷问,即在如此极端的情况下,杀死船舱男仆帕克在道德上是否允许。
对此,学生的回答分为正反两方。
少数学生认为杀死帕克做法是道德的,理由如下:
1、行为的必要性有时候可以让行为合理化,为了生存不得不做某些事情有时候是情有可原的。(马库斯)
多数学生认为杀死帕克的做法是不道德的,理由如下:
1、即使在极端的情况下,也没有人有权利能够控制或决定别人的生命。(布瑞特)
2、吃人,在道德上是不允许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允许的。
3、没有任何人的生命能够高于其他人的生命,达德利和斯蒂芬斯的错误在于他们把自己的生命臵于帕克的生命之上。(马特)
对案件情景修正后学生的看法
1、如果精神有问题(在当时的极端情况下,有可能造成人的精神失常),是否可以进行无罪辩护,也让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道德化。(布瑞特)
2、如果在杀害帕卡前已经征得帕克同意,是可以认定无罪。(凯瑟琳)
3、设定应有的程序,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采取抓阄的形式决定谁应该牺牲,这样可以使得行为道德化。(马特)
我的直观感觉
1、杀死帕克是不道德的。因为人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利,人的生命不得被随意剥夺,达德利和斯蒂芬斯并无权利剥夺帕克的生命。
2、如果四人能够达成一致,采取抓阄的形式(或其他任何形式)来确定牺牲人选,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道德的。只是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输了的人反悔,拒绝履行牺牲的义务。这时,其他三人是否仍然能够根据此前的协议强制杀害输了的人。如果在输了的人反悔的情况下将他杀害,此行为是否仍然道德,桑德尔曾以此问题反诘学生。如果我们认为按协议杀害已经反悔的输了的人是道德,即是我们承认,只要在按照所有人协商一致后的规定处事,无论这个规定是什么,我们都将认为这是道德的,现在很难提出具体的反驳,但我从感性上觉得,单单的以程序的正义来决定道德与否是不充分的。
3、在协商一致以后(无论何种形式的协商一致),帕克自愿牺牲,我认为这样是道德。对此我暂时没有任何反驳的理由。
对我直观感觉的反思
针对观点一:如果在此加入量的因素,观点一是否仍然成立。对于“人的生命不得被随意剥夺,这是人的基本权利”这样的观点,在直觉上是正确的。可是当我追问,杀害一个无辜的人,能够拯救的不是3个人,而是3000人,或者3亿人,“人的生命不得被随意剥夺”是否仍然那么可靠,至少我是产生了动摇的。很难准确说明这个改变是怎样产生的,但这应该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为当我根据人数的多少做出不一样的判断的时候,必定存在一个临界人数(这个临界人数想必会因人而异),假设我的临界人数是3000人,那么我自己也难以解释为什么杀1人救2999人是不道德的(或者说是不应该的),而杀1人救3000人就是道德的(或者说是应该的)。仔细思考以后,我发现只能采用功利主义加以分析,即拯救2999条生命产生的正功利要小于杀害1个无辜的人产生的负功利,而拯救3000条生命产生的正功利已经大于杀害1个无辜的人产生的负功利,根据这个对比,我才会认为杀1个无辜的人去拯救3000人是道德的。其实,如果我认可这个分析,那实际上我已经承认了考量道德的唯一标准就是功利主义。我之所以承认人的生命不得被随意剥夺,只是因为我认为这样做将使得功利的最大化,此时我才明白边泌所说的:“当一个人想要反抗功利原则时,他所引用的理由正是来自于这个原则本身——而他自己都意识不到这一点。”所有的道德争论,如果被恰当的理解,都是关于如何应用这个将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的功利原则的争论,而并非关于原则本身的争论。为了更近一步,我们可以说为了维护人类基本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我们宣称,即使全人类灭亡,也不可因此而杀害一个无辜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是道德的。对此我是否可以这样解释:杀害一个无辜的人所造成的痛苦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对某些人来说,这甚至要超过放任全人类灭亡所带来的痛苦,所以才使得杀害1个无辜的人去拯救全人类变得不道德,因为根据功利主义,这并未使得功利最大化,所以这当然是不道德的。
针对观点二:我想观点二的情景改进也未能超出功利主义的分析范畴,对于杀害反悔的输了的人是否道德这一问题的考量,只需考虑怎样做才能够达到功利最大化即可。即比较根据协议杀害输了的人以拯救3个人与尊重一个出尔反尔不愿牺牲的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哪个更能使得功利最大化。
针对观点三:我能够认为自愿牺牲,即同意可以让行为道德化,应该也是出于功利主义的考虑。就帕克这一事例来说,杀害帕克这个无辜的人的负功效非常大,这个负功效远远大于拯救3个人所得到的正功效,因此杀害帕克是不道德的。而当帕克选择自愿牺牲后,杀害自愿牺牲的帕克带来负功效变得非常小,此时的负功效远远小于拯救3人所得到的正功效,因此,杀害帕克是道德的。也即说,同意只是在减小负功效或者是增加正功效。
综上所述,学习至今,我已经开始接受结果主义道德推理,因为对于任何事情的考量,就现在的我看来,都是可以用功利主义原则去解释的,容易接受功利主义的思想,估计与我大学的专业有关,我大学主修经济学,大部分的经济学原理所依靠的就是功利主义原则。
现在,仍有很多问题不明晰,例如应该如何理解道德的实际内涵?上面根据功利主义推断出来的道德行为,更严格意义上来理解,其实都只是我们认为应该做的行为。但我们能否把应该做的行为与道德的行为等同起来?反而言之,有没有一些行为是我们应该做而实际上却是不道德的,如果有,那么我们以什么为道德标准去判定这种行为的不道德?而这种道德标准借以超越功利主义而成为绝对的道德标准的基础又是什么?
第五篇:浅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正义
浅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正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它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是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我国现在实行的就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绝对的新生产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是这套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得新阶段。它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紧急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三,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集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公平正义一般来说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系特别市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属于道德的范畴。实现分配公平,首要的是实现发展,只有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分配公平。马克思曾把未来新社会表述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得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因此,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得基础上,才能为实现分配的公平正义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史现代社会发展生产力发展得基础上,才能为实现分配公平正义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市场紧急是现代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杠杆,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前相当长的时间里,计划经济逐渐走入死胡同,导致我国国民经济长期发展比较缓慢,陷入停滞状态。
但在经济发展中,由于片面强调效率优先,没有解决好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贫富两极分化等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公平与效率分别代表着市场经济中的两种不同的价值选择,两者的有机结合是一哥世界难题。传统观点认为效率和公平难以调和,非此既彼。事实上,公平与效益的关系是具体的,现实的,公平并非绝对
地排斥效率,效率也并非直接与公平相对立,二者不是简单的相互促进或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公平,一般指的是分配的起点,过程,结果的公平公正,保证收入差距适度,不能过大。没有公平,经济史无法健康持续的,没有分配公平,财富分配必然是不均等的,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常常直接导致社会不稳定,引发一系列犯罪或暴力事件,破坏正常的经常秩序,损坏效率。
可见,一定程度的实质上的公平不仅是社会发展得价值目标,也是市场经济持续运行的效率最大化的保证。在世界经济史上,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出现过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欧洲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时期,也是贫富差距最大的时候,但后来通过经济发展,实施社会改良政策,壮大中产阶级等,实现了社会的基本公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社会公平理念应该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是“四个公平”的有机统一。
公平和效率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前沿性课题,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对公平和效率研究的理论要不断创新,对公平和效率的原则要不断权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要求,准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提高经济效率和实现分配公平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与效率,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公平和效率的内涵,回顾了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经济学者的主要对公平和效率内涵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分配的理解。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公平与效率的辩论关系,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并提出了作者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再认识。第三部分以具体的事例和数据说明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在公平效率方面面临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就如何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分配公平,走一条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