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义与邪恶
正义与邪恶
——观话剧《马兰花》有感
长塘里小学五(5)班吴一航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这是马兰花的口号。前天下午我们来到了青少年宫,体会马兰花所拥有的真善美。
“喵——”几只老猫从外面来到了演播厅,在我们不到一米的距离前张牙舞爪,吓得我们失魂落魄,顿时,演播厅中多了几阵硝烟味儿。据说,这些老猫是来偷马兰花的。
之后,老猫偷到了马兰花,但守护神马郎还是把它夺了回来,让它们看清楚了老大的真面目。
这就是马兰花的真善美所在。马兰花是不会给坏人带来好运的,它只会为勤劳的人开花。整个话剧中最讨人喜欢的当然是帅气、善良和能干的马郎哥哥。他总是那么亲切、坚强、勇敢,别人有了困难自己总是第一个上前帮助的。这就是马兰花的真善美所在,这就是正义的马郎!
看完了话剧,我想起了“正义总能打败邪”恶这句话,我觉得老猫很讨厌,凶狠、贪心;马郎勇敢、能干、乐于助人;小兰亲切、善良、大方、孝顺、不嫌弃人;大兰爱嫉妒别人、胆小、懒惰、爱财如命;而小动物们嫉恶如仇、可爱、热心,看完这部话剧,我知道了:虚伪的东西肯定是会识出来的,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和承认错误还不算太迟;我觉得这部话剧很幽默、有趣、风趣。
从《马兰花》这部话剧中,我体会到:善良和勤劳的人才会更幸
福。我们要学习马郎,小兰的勤劳,善良,正义,勇敢,更要像马兰花一样,帮助善良的人们。
第二篇:真善美与邪恶的较量研究
真善美与邪恶的较量研究
摘 要:
狄更斯将人道主义情怀渗透在他创作的各个时期的作品当中,宣扬一种仁善道德的精神,以一种宽恕,理解的态度来对待阶级矛盾。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同时体现了狄更斯创作中不能彻底批判的局限性。
关键词: 查尔斯·狄更斯
人道主义思想
局限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思想,在对现实社会批判的同时使人心怀希望,赋予人强烈的感染力。
狄更斯早年家境小康,小时候曾经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但是父母经常大宴宾客,花钱上没有节制,12岁时,狄更斯的父亲因为债务问题而入狱,一家人随着父亲迁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厂当学徒,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他饱尝艰辛,饱受屈辱,也看尽了人情冷暖。这段人生经历不仅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促使他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形成了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创作基调。
根据狄更斯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我们可将他的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温和批判阶段,中期的全面批判阶段,晚期的对未来社会发展展望阶段。但是,无论他对现实世界如何批判,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真善美的温情。这些都可以在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找到论。
一、狄更斯早期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发表的《匹克威克外传》(1937)、《雾都孤儿》(1938)、《尼古拉斯·尼克尔》(1939)、《老古玩店》(1940)、《巴纳比·拉奇》(1841)这5部长篇小说从创作特点上来说可归属为早期(1837—1841)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温和的批判。
《匹克威克外传》是他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中,狄更斯有意地把匹克威克塑造成了一个仁慈和博爱的典型。他不谙世事、正直善良、打抱不平、助人为乐。有一次他在一所茅屋前发现一块半露出地面的刻了字的石头,便认为这是很古老的刻了碑文的宝石。其实石头上的字是一个工人在无聊的时候随便刻出来的。这表现出他天真爱幻想、童心未泯、脱离实际。骗子金格尔设下圈套,让别人告诉他一个假消息,说金格尔将在深夜拐骗寄宿学校的一个女学生,请他去救助那个少女。他也毫不怀疑,以致上当受骗。这些都表现出他是一个善良无邪的人。而后来他在监牢里见到衣服破烂、脸色发灰的金格尔时动了恻隐之心。在出狱之后,以前吃了金格尔不少苦的匹克威克先生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替他还清了债务,还为他介绍工作。最后,这位富裕却忠厚的资产者匹克威克先生的高尚德行感化了金格尔,使之弃恶从善,改邪归正。这是狄更斯创作的典型性结局。而在《雾都孤儿》和《尼古拉斯·尼克尔》的大团圆结局中,我们得知书中那受苦难的“小人物”最终大多赢得了仁慈的资产者的庇护过上了无忧的生活,就像是童话世界里的“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一时期的创作都弥漫着一种童话般的色彩,受再多的苦难,到最后坏人一定会被惩罚,好人则能得到上帝的垂怜,体现了狄更斯创作中的温情浪漫的人道主义情怀。
二、狄更斯中期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842年,狄更斯首次出访美国,这次游历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虚伪的民主政治、残酷的监狱,特别是暗无天日的蓄奴制,引起狄更斯极大的愤慨。他说:“我已经失望了,这不是我要来看的共和国,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共和国。”他的游记体小说《美国札记》(1842)和长篇小说《马丁·朱什尔维特》(1844)都对美国社会的黑暗和丑恶作了有力的揭发。这也标志着狄更斯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对资本主义社会全面批判的时期(1842—1858)。除了《旅美札记》和《马丁·朱述尔维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圣诞欢歌》(1843)、《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荒凉山庄》(1853)。
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故事情节已经不似前期的作品那么光明乐观,资本主义社会的阴影笼罩在主人公的命运中,慈善的资产者的形象开始被为富不仁者替代。总体而言,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必须经过更多的磨练最后才能安享幸福人生。不再像童话故事一般单纯清澈,有了更多的波折,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获得某种圆满。
例如,在《圣诞颂歌》这部备受推崇的短篇中主人公斯克鲁济是一位商人,他成天与钱柜、账本和发票打交道,一生只知道攒钱,毫无人性。他克扣员工的工资,拒绝外甥的问候和祝福,不施舍分文给穷人。然而,平安夜出现的三个精灵带领他回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些生活情境,并让斯克鲁济从自制的陷阱和枷锁中解脱出来,领悟到圣诞节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他在圣诞颂歌奏响时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在《马丁·朱述尔维特》中,鸠纳斯·朱述尔维特被父亲安东尼培养成了一个只知道金钱和利润的骗子,为了早日占有财产,他竟亲手杀死了父亲。他整日考虑的是利润和金钱。他的处世箴言是:“要干掉别人,否则别人就会干掉你。”狄更斯借人物之口感叹地说:“背叛、欺骗、阴谋诡计、竞争、仇恨、卑鄙、虚伪、贪婪、卑躬屈膝、兄弟阋墙、父子反目、亲友相互践踏──这些就是在生活道路上的连台好戏。”作品中父子之间的勾心斗角,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生动写照。这部小说还塑造了培克斯尼夫这个伪君子的形象。年轻的马丁·朱述尔维特由祖父打发到建筑商培克斯尼夫处学习建筑。培克斯尼夫图谋老朱述尔维特的财产,他道貌岸然,在“仁爱”的外衣下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狄更斯讽刺地说,他甚至给自己的两个女儿起名一个叫“慈悲”,另一个叫“仁爱”,但是他永远只是教训别人,言论高尚和行为龌龊。小说通过小马丁·朱述尔维特在美国投资遭到破产和险些丧命的故事揭穿美国社会的假民主,批判美国新闻界、舆论界的虚伪性和美国的投机事业。经历了种种艰难和考验之后,小马丁·朱述尔维特改变了自私的性格最终才得以继承祖父的遗产。
在《董贝父子》中,被金钱主导了思想的董贝先生经历破产之后,被金钱扭曲的性格才得以纠正,方能享受真正的天伦之乐。
这一时期的作品,狄更斯表现出来的情绪虽然多了点灰暗色彩,但他仍然坚信,情感教育可以改变资产者,可以改造社会。
被狄更斯称为“心中最宠爱的孩子”的《大卫·科波菲尔》更加注重结构技巧和艺术的分寸感。作者通过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坎坷的一生展现了一副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生活的五彩画卷,揭露了英国腐朽顽固的司法制度和窒息儿童心灵的教育制度。《荒凉山庄》以错综复杂的情节讽刺了英国古老的邪恶无能的司法体制。但不管怎样的揭露和抨击,在故事的最后狄更斯总是留有余地,让善良的人们仍然心怀期待。
三、狄更斯创作后期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在第三阶段(1854—1870)的主要代表作是《艰难时世》(1854)、《小杜丽》(1857)、《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和《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1870)。在这些作品里,狄更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而且经历了婚姻爱情上的一些不幸,作品更多抑郁的一面表现了出来。
从《艰难时世》开始,狄更斯进入了探索未来社会发展的道路的新时期。小说围绕露易莎的不幸婚姻和工人斯蒂芬与资产者庞得贝发生冲突导致惨死这两条主线展开,反映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抨击了功利主义学说,抗议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行为,对下层人民表现出深切的同情。但是,狄更斯对于资本主义的揭露、批判并没有作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否定,他只是希望纠正资本主义的弊病,把这个社会弄得好一点罢了。无论社会现实多么残酷,狄更斯始终没有放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幻想,因而他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无处不在。
《双城记》也是这个时期的一部杰出的代表作,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这种反抗是正义的。然而,作者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既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又反对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在狄更斯笔下,整个革命成了一场毁灭一切的巨大灾难,它无情地惩罚罪恶的贵族阶级,也盲目地杀害无辜的人们。在狄更斯看来,人类的爱比恨更伟大,阶级调和比阶级斗争更可取,社会生活应该以和睦共处来代替暴力革命,这就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经历了丰富的人间生活后,对人、对周围环境、对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所有他成熟的人生观、哲学和道德的思想都汇总在《远大前程》一书中。狄更斯在这部作品中对主人公皮普心灵历程的描绘,正是他苦心追求和寻觅的人性回归的历程和通往理想王国的路标。纯朴善良的皮普一心想要成为上等人,但在真正见识到所谓“上等人”的虚伪无良、卑劣无耻之后,皮普在残酷的现实中意识到:真正的远大前程绝不在于财富和地位,而在于拥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灵和勤劳的双手。最终回归纯善本性的皮普重逢了失去一切财产、心灰意冷的恋人,重燃生活的希望。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说同样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的一个体现。
总之,狄更斯的作品中总是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其各种矛盾都是通过道德来调解的。狄更斯相信正义、相信善良、相信人道、相信恶行终将受到惩罚,而善德也会得到报偿。他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运用高度的艺术技巧,描绘了极为广阔的资产阶级社会画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及其本质,刻画了资产阶级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层面,从城市到乡村,从法院到监狱,从豪华的官邸到阴暗的贫民窟,从“慈善”的董事会到饥饿的贫民院,他的创作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发展过程。或许正因为狄更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心怀仁慈,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黑暗不能够完全彻底地进行批判,这成为了他创作中的一个局限。
参考文献: [1]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2]朱虹.狄更斯小说欣赏[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7.[3]狄更斯著.宋兆霖译.大卫·科波菲尔[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0.[4]狄更斯著.王倜然译.圣诞颂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5]狄更斯著.蒋天佐译.匹克威克外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6]狄更斯著.胡文淑,全增嘏译.艰难时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7]狄更斯著.张玲,张扬译.双城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8]狄更斯著.叶维之译.马丁·朱述尔维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9]白淑杰.现实主义的人民性[J].青海师专学报,2001,(2).[10]肖砚良.探索·批判·瞻望[J].理论学刊,1997,(6).
第三篇:《邪恶的轴心》-教案
《邪恶的轴心》教案 大连市第三十一中学 王建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及制造“国会纵火案”镇压共产党,迫害犹太人的情况;了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西方大国对意大利入侵埃的态度;了解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灾难;了解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内因、外因的相互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总结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注意世界历史的前后联系及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的比较,培养学生纵向和横向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埃塞俄比亚、中国、朝鲜和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斗争体现了它们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这些斗争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学习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侵略推行的绥靖政策,使学生认识:这一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教学重、难点】
重点 帮助学生归纳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从中认识法西斯的残暴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
难点 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教学准备】 课件 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两种解决危机的典型或方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德日的法西斯专政在内外政策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地方:(1)对内都建立了极权政治,德国、意大利建立了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日本的军部操纵了内阁,控制了政权。(2)对外都积极地扩军备战,进行扩张。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德、意、日法西斯的对外侵略。德、意法西斯的侵略主要集中在非洲和欧洲,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主要集中在亚洲。
二、新授
(一)非洲之角的战火
这是意大利第二次侵略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为何总和埃塞俄比亚过不去?(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2页注释和第31页地图,了解埃塞俄比亚的地理和战略位置对意大利的重要性。)教师指导:请大家看地图,在北非意大利已侵占了哪些地方?(学生看图例回答: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但意大利通过陆路从厄立特里亚到意属索马里还得通过哪儿?(学生回答:埃塞俄比亚)如果意大利占领了埃塞俄比亚,有何好处?(学生回答:可以把已经占据的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加强在地中海地区的实力。)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陆路从红海直通印度洋,这对它在非洲的战争有很大帮助。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失败的原因何在?(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一问题,然后得出结论。同学们大致能总结出以下原因:①意强大,埃弱小。②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③绥靖政策的影响。)下面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绥靖政策”。究竟什么是“绥靖政策”?主要推行者是谁?如何推行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2页注释和小字部分了解回答)那么,英、法、美推行此政策的目的是什么?(①为保住自身安全;②祸水东引。)
最大的受害者是谁?(学生回答:埃塞俄比亚还有英法美等国本身。)我们能对另一句俗语有更深刻的理解,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二)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
1.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请大家结合导读提纲快速阅读教材并思考: A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有哪些?
B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标志和影响。C.德国法西斯专政实行了哪些内外政策?
这个恶魔一般的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分为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直接原因。①历史原因可分为两点。第一,缺乏民主传统。第二,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德国共产党的影响大增;而魏玛政府软弱无能。垄断资产阶级感到利用旧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已经无力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逐渐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这就为纳粹党人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③纳粹党的兴风作浪是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广泛的支持。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在1932年夏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获得了国会全部608个席位中的230个议席,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初,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以此为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3.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为什么说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就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法西斯专政的实质就意味着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实行侵略扩张。这必将引起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使世界走向战争。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就集中体现了这一实质。我们可以将其政策概括为几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在政治上,建立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纳粹党上台后不久,就制造了“国会纵火案”,有计划地打击德国共产党。因德国共产党的力量正在逐步壮大,纳粹党把共产党看成是对独裁统治的最大威胁。然后,纳粹党先取消议会制,进而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德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②在经济上,希特勒政府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到1939年,德国的军火生产量已为美英两国总和的两倍多,为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③在军事上,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充军备。重建了德国空军,扩充了海军。并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把德国陆军迅速扩充到100万人。④在对外关系上,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英法对此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希特勒的军事冒险行动步步得逞,更助长了其嚣张气焰。⑤在文化教育领域,希特勒政府疯狂地摧残进步文化,迫害知识分子,焚毁进步书刊,实行法西斯教育,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同时,希特勒政府竟然把残酷地迫害犹太人定为第三帝国的“国策”。他们胡说犹太人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遭受的困难“负有很大的责任”,在全国掀起了屠杀犹太人的狂潮。在希特勒专政时期,约有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当腥风血雨弥漫德国大地时,甚至连一些基督教徒也未能幸免。历史掀开了最黑暗的一页。
(三)西班牙内战
(在同学们熟悉课本的基础上,共同解决以下问题。)
1.西班牙内战是怎样发生的?结果怎样? 2.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的原因是什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如下结论:①支持法西斯势力;②西班牙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③把西班牙变成检测自己军事实力的试验场。)3.当德、意法西斯侵入西班牙后,西班牙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由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4.在对待德、意法西斯人侵西班牙的问题上,英、法等西方大国吃怎样的态度?(推行所谓的“不干涉政策”,为了自身安全,不愿过早地卷入战争;把祸水引向苏联。)5.《格尔尼卡》是怎样的一部作品?(学生阅读小字、插图,感受德意法西斯造成的痛苦和灾难,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四)“死亡工厂” 1.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正当希特勒在德国一步步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并形成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的时候,远在世界东方的日本法西斯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呢?(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重,统治阶级惶恐不安,亟需建立强权政治。像德国的纳粹党、意大利的法西斯一样,在日本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过程中,也有一股核心力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股势力就是军部。日本军部是指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法西斯分子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侵略扩张。)1931年,在日本军部策划下,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并进一步霸占了中国东北。日本一步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1936年以天皇和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在日本建立起来了。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2.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学生回忆看过的影片、图书,控诉日本侵华过程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并对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一直否认的侵略史进行辩驳。3.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提示:1936年和1937年;两个协定:德意协定和《反共产国际协定》。法西斯国家在侵略的过程中,彼此产生了好感,他们结成法西斯“轴心”,世界大战迫在眉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们被称作“轴心国”。
三、小结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内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到处点燃战火,相互勾结,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战争的阴云日益逼近各国人民。已成为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最大敌人。
四、练习
板书设计
第6课
邪恶的轴心 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 非洲之角的战火 愤怒的《格尔尼卡》 死亡工厂
第四篇:浅论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
浅论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
甘文波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要求
所谓公平正义,就是指我们通常说的公正,它是一种道义性价值,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公平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正义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美德和崇高的价值理想,二者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社会的性质、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章程、惯例等等的合理性及合理程度的要求和判断。社会的公平正义既是由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社会结构所形成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所决定的,也是由个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主管感受和主管评价所决定的。
公平正义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历史上,社会主义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就是因为它承诺要创造切实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更加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资本主义对自由竞争的放纵,使得公平正义难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就是针对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公正、非公平的社会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价值之一,是社会主义在理念和制度上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使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充分解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走了邪路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胡锦涛同志说:“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一般说来,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的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基本权利公平。即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应得到保证,它旨在从底线的意义上保护每个社会成员的 1
基本权利。二是机会公平。机会公平包含前途的公平和手段的公平两层含义,也就是说,在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基本自由的情况下,各种前途是向各种才能开放的。并且,各种才能相当并且意愿相同的人,都能够参加与其能力和意愿相匹配的活动。三是规则公平。规则公平就是社会有序,就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章可循,社会成员各守其责。四是分配公平。对于现有的社会资源如何分配,最直接地体现了公平原则的兑现程度。
二、公平正义的缺失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核心问题
改革开放之前,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我们简单地采取强制手段将大家的收入和财富拉平,吃“大锅饭”的绝对平均主义方式。看似公平,实则是平等而不公正。因此,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了极大的困境,甚至走向了崩溃的边缘。在彼时,过于强调平等的“平均主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核心问题。
为了打破“平均主义”,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资源,发展生产力,我们搞了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种体现不同价值的所有制和分配制,一经实施,就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国经济社会被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发展迅速起飞。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然而,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尽管我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物质财富极大地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都切实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甜蜜果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利益开始急剧分化,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如果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努力推进公平正义,使利益分配更多地向困难群体和贫困地区倾斜,就会背离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公平正义缺失,正好与改革开放前情形相反。具体表现为: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发展失衡严重,尤其是城乡差距鸿沟巨大,导致了大面积的普遍性公平正义缺失;二是分配不公,包括初次分配不公,二次分配不合理,以及由此引发的存量不公,流量不公,机会不公,能力不公等;三是上升渠道不畅,社会阶层固化,社会阶层矛盾激化;四是贫富差距过大,基尼系数严重超出危险警戒线,且差距仍在持续拉大。公平正义缺失严重损害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市场资源配置脱离了市场规律的轨道,不再按需求平衡合理分配,转而向特权区域特权行业
和特权人群越来越集中;同时,公平正义缺失还严重败坏了人的思想追求,通过合法方式追求商业价值和生活质量的主观愿望严重削弱,转而倾向全民通过贪污跑关系搞特权等手段谋取私利;再者,公平正义缺失蓄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社会和谐稳定受大极大的损害,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稳定基石不再牢靠,另一种形式的崩溃不得不防。由此可见,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最核心问题就是公平正义缺失。
三、如何修复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按照市场经济的自发逻辑,社会成员的利益迟早会发生分化,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会拉大,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会不平衡。解决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缺失会面临双重难题:一方面,如果不采取措施,让这种利益分化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就可能造成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后果,会背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地采取强制手段将大家的收入和财富拉平,回到过去那种吃“大锅饭”的绝对平均主义状态。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不能强求利益的绝对均等;另一方面,又必须把社会利益的分化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
(一)必须推行民主法治,建立与公平正义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要真正实现公平正义,必须推行民主法治,这是一个根本的前提条件。胡锦涛同志在论述和谐社会时,将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放在首位;温家宝同志在两会的答记者问中,同时提到公平正义与民主法治。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公平正义是对全社会而言的,而且主要靠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不推行民主法治,就难以有公平正义。
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首先要求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因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而导致两极分化。然而,社会公平的内容绝不只是合理的财富分配,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司法等其他内容。要全面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除了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维持基本的经济公平外,还必须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教育、医疗、福利、就业、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接受法律保护等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
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现代条件下,没有民主和法治,断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正义。因为现在我们讲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在全体公民之间公平而合理的分配。这就必须有一整套既能充分反映和表达人民利益,又能确保政府权力为人民所用、政府政策满足人民需要的制度、程序和法规,否则,“人民利益”或“人民作主”便是一句空话。这样的一种制度只能是民主政治。
(二)政府应当在维护公平正义中应当发挥主导作用。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公平问题通常产生于市场失灵,而中国的特殊性在于,分配不公和市场失灵不是单纯因为强调效率,更多是由于政府权力进入市场所造成的。我与这些人的看法不同。我认为,市场经济的自然逻辑本身就会产生出社会的公平问题,这是市场的局限性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公平正义,政府需要对利益分配进行强制性干预。例如,维护社会公正所需要的“福利国家”政策,没有政府的强制性干预怎么可能实现?因此,关键不在政府干预,而在这种干预是否适当。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在一些情况下,政府管了不该管的事,包括对市场的不适当干预;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政府没有很好地管应该管的事,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
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政府无疑要承担责任,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健全各项政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政治、文化、法律、道德等方面营造一种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依法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收益分配、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法律保护的等项权利,切实保障广大公民民的切身利益,协调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关系,进而使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不断增强整个社会的综合实力。
(三)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效率决定公平,率的水平决定公平的程度。没有效率,充其量只是低水平的公平;另一方面,效率又依赖于公平,没有公平,就不可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也就难以提高效率。改革前后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入分配越平均,越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低效率;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就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不提高效率,经济不发展,难以实现更高阶
段上的公平,难以解决不断出现的社会矛盾。相反,如果不讲公平,人们的收入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就会出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就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其结果不仅导致效率的下降,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我国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是基于特定的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的。当时制约我国提高效率的主要因素,仍然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平均主义的影响。为了增强经济实力,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的束缚,通过合理拉开差距,激发市场活力。这个政策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然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需要在整个社会变迁的背景下重新加以审视,不能凝固成贯穿市场经济整个发展过程的不变法则。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当前这种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影响到人们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社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逐步实现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或“公平与效率的优化结合”过渡,是当前应突出提出和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法律援助彰显公平与正义
法律援助彰显公平与正义
自1994年建立法律援助制度以来,我县的法律援助事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成为实现社会平等、保障困难群体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度。
一、我县法律援助工作取得的成效
自青川县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以来,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768件,接待来访群众7569人次,接听解答法律咨询7506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34600余份,为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万余元。
二、我县法律援助工作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责任落实。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法律援助工作是政府的德政、惠民工程,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每年政府都将此项任务纳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目标绩效考核,我局领导每年都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加强了领导,落实了责任,明确了任务,有力保证了法律援助工作的有力开展。
(二)完善法律援助三级网络体系。一是我县建立法律 1
援助授案大厅1个,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村居(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的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拓展网络触角;针对不同群体的性质和服务要求,实施横向联动,与妇联、总工会、残联、团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协商,成立“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站”、“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多个法律援助工作站,从而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法律援助网络。二是深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特别是今年深入开展了“我为党旗添光彩,法律援助惠民服务”活动,全面推行“法律援助机构首席律师制度”,聘任了四川秦兴律师事务所杜学平、张仕龙、何文剑3位律师为青川县法律援助中心首席律师,以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和水平。全县共有法律援助律师28人,基本满足了法律援助工作的需要。三是加强培训。通过参加上级举办的培训、以会代训、集体学习等方式对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和乡村法律援助联络员进行培训,提高了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三)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为了加强对法律援助工作的监督管理,规范内部运行机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了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审查、指派以及对法律援助办案质量进行监督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制订了《案件受理、审批指派制度》、《信访接待制度》、《法律援助范围及困难标准制度》、《案件
管理制度》、《办案质量监督检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等多项制度,做到制度上墙,援务公开,实行首问责任制。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加强了对全体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对全县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与监督。
(四)打造“一小时法律服务圈”。完善了法律援助网上管理平台建设,整合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制宣传、公证、律师等职能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开通了“148”法律服务热线,通过法律服务中心平台、法律援助三级网络和法律服务热线,全县建成“一小时法律援助圈”。
(五)优化服务,落实援助便民措施。
一是推进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法律援助中心做到单独设置,达到定编制、定职能、定岗位、定人员。法律援助中心设在沿街一楼的接待窗口、醒目的法律援助统一标识、工作所需的办公设施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有专人接待,有完善的工作台账和业务档案。二是提升“148”咨询质量。进一步整合完善专线咨询服务、受理法律援助、提供法律指引、排疑解惑、息诉止分、普法宣传等各项联动功能,提高了服务效率与水平。利用专线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突发事件线索,形成每月舆情分析通报制度、提供解决矛盾纠纷的快速反应机制。三是开辟弱势群体维权“绿色通道”。在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权益事项上,降低经济困难审查标准,优
先解决工资拖欠、因工致残、致死等劳务纠纷。同时,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案件,做到当天申请当天受理。依托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充分发挥基层法律工作者、律师的作用,加大办案力度,为弱势群体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六)突出重点,应援尽援,开展援助专项行动。
充分利用普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安全生产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全国助残日”、“八一建军节”等重大活动日、活动月,集中开展法律援助“为农民工讨薪”、“助残扶残”、“拥军”、等专项活动,针对重点人群开展法律援助,尽力做到“应援尽援”。特别是5.12地震发生后,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利用田间、帐篷大院和临时帐篷办公点、各灾民安置点、救援站、临时办公场所和人员集中的区域广泛开展《抗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汶川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地震相关科普知识、民生涉法知识等宣传活动,为灾区人民提供了优质、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及时将地震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传达到受灾群众手中,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认知度和支持率。
三、法律援助工作建议
一是人员编制紧缺。法律援助中心属事业单位,现编制1人,职位空缺,现有工作人员属司法局内部调剂兼职人员从事工作,很难适应规范化运作和管理的需要,需招录1名
专职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
二是法律援助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因经费、人员、交通设施等因素制约,造成许多案件办理人员不足,办案经费不能保证,无办案交通设施等,希望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将法律援助办案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三是建立在经费保障的情况下切实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援助范围。将劳动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土地承包、伪劣农药种子化肥坑农事件等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权益保护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对无低保证、下岗证、残疾证等困难群众,只需提供相关证明即可办理援助申请。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