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大健康产业调研座谈会材料
生态+大健康产业调研座谈会材料
2018年以来,我市推进“五个一”发展主线,深入叫响“高安就是品牌”,以城区和园区为主战场推进产城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山水文章、推动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全市第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5.45亿元,同比增长8.2%;财政总收入完成15.2亿元,同比增长2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亿元,同比增长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9亿元,同比增长12.4%;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
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思路
协同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赣西转型发展、南昌大都市圈等省级战略同步实施,积极推进“丰樟高”循环区建设,充分挖掘沪昆高铁、昌栗高速两大经济动脉带来的交通优势,依托昌栗高速祥符、城区、杨圩三个互通,建设绿色光源聚集区、货运物流商贸区、农业观光示范区,各园区明确定位、突出主业、错位发展,打造“三产联动”承载格局。按照“产城结合、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以城带产”的发展思路,推动瑞阳新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园两城互动、联动升级,着力发展高新产业、商贸金融、总部经济等生态+产业,吸引更多商家、企业和服务性行业入驻。升级传统产业品牌。将建陶、汽运等传统产业发展重心转移到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上来,开展“互联网+”、“标准化+”、“新技术+”等改造行动,不断激发潜在优势,提升品牌价值,打造中部地区超千亿的建筑陶瓷物流聚集区、汽车商贸物流聚集区。壮大新兴产业品牌。锂电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LED光电等产业是高安未来的主攻产业,重点推进通瑞锂电池隔膜、龙工推土车等项目建设,尽最大努力引进相关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落户,形成补链、强链、扩链效应,促进产业加速成长。打造创新创业品牌。重点推进北大(高安)创新产业园和综合检测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北大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高安研究院和高安陶瓷国检中心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力争在光电、建陶等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转化的重大突破。大力培育锂电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努力打造技术创新企业的孵化基地、高新技术项目的承接平台。打造高安农业品牌。积极培育农业产业集群。以粮食、肉牛、蔬菜、富硒、花卉苗木等农业产业集群为依托,培育壮大一批十亿、百亿元产值的农业企业,加快发展绿色智慧农业,建成绿色智慧农业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农产品全产业链流通模式。
生态+大健康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以建设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基地为引领,加快构建立足高安、融入南昌、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生态+产业体系。
旅游全域化进一步推进。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推进高安旅游休闲城区及5A级旅游景区打造和整体策划,全力打造“一核两翼三区”旅游休闲带。我市华林山镇、大城镇入选江西特色小镇,贾家古村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获评“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巴夫洛生态谷被评为全国中医药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华林山旅游小镇成功创评省AAAA级乡村点;华鼎铂涛菲诺大酒店和凤凰湖大酒店成功申报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邓志平园林和百峰岭园艺小镇被评为宜春市森林体验养生基地;大城巴夫洛生态谷景区今年5月正式开园接游。目前我市分别引进绿地集团、蓝城集团对“绿三角”和大城田园城市进行整体规划、整体开发、整体经营,我们要因地制宜开发特色旅游,挖掘特色文化,发展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集生活、生产和生态一体的田园乡村综合体。充分利用国有林场、商品林原料基地等资源优势,打造一批森林康养基地,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高安。
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深入。鼓励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富硒、辣椒、油茶、肉牛、中药材、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创建高安绿色农产品品牌。聚力打造“高安大米”、“高安辣椒”、“高安肉牛”、“高安腐竹”等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品牌,依托绿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确保“三品一标”农产品100%可追溯,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同时按百亿投资、千亿产业的要求规划启动中国硒产业基地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加强富硒功能农产品开发。加快推进巴夫洛中央厨房、忆童年网络营销等平台建设,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油茶产业引导合作社合作经营,支持企业和大户规范经营,推进高产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兴建高安肉牛产业园,兴建一批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争取到明年肉牛出栏突破30万头,中药材种植到明年面积可达6万亩,实现产值2亿元,使中药材产业成为农业经营的新增长点。
“健康高安”战略进一步推进。积极推进新建妇幼保健院工程建设,高安中医院打造全国首家县级痧疗罐疗中医特色项目,高安人民医院与省人民医院创建全省首家相对紧密型医联体,高安骨伤医院成立全省首家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专业康复中心。今年新建9个居家养老中心和5个敬老院,启动健康生态养老中心建设,依托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的中医药“热敏灸”技术,建成全省示范性、引领性中医药健康养生基地,建成全省规模最大、服务最优的健康养老中心。
大健康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业开发程度不高。我市元青花博物馆、华林寨、上游湖、贾家古村都是休闲观光旅游的好去处,但这些景点相对分散、开发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跟不上,就难以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游客多以散客为主,吃、住行、游、娱、购产业链尚未成型,旅游产业难以做强做大。农业产业集群规模不大。高安是传统农业大市,形成了以休闲农业、富硒产业、肉牛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果蔬产业、油茶产业为主的六大产业,但这些产业发展还比较粗放,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势头,仍以农户个体种植和经营为主,缺乏集约化、规模化、深加工的生产经营。农业品牌效应不强。高安农产品品种很丰富,也有一定特色,但是真正创出品牌、在市场上热销的农产品不多。一些企业品牌意识、产地意识淡薄,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多数没有影响力,缺乏对农产品品牌的经营和投入。康养产业推进不够有力。我市康养产业起步较晚,体现在力量不够集中,各相关部门资源整合不够。需围绕老年人健康管理、日间照料、康复理疗、家政服务等多个服务项目,大力推进相关项目建设。
在推进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上级对相关产业在资金、土地上给予政策的倾斜,并出台扶持发展政策。大健康产业必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又一个“朝阳产业”。
第二篇:全市健康照护产业发展座谈会发言材料
全市健康照护产业发展座谈会发言材料
张书记、各位领导:
一、简要概况
我是来自大庆油田让北医院的院长王文忠。我们医院是油田矿区龙南医院下属的二级医院。目前有正式职工122人,外聘员工27人,开设床位100张。由于医院地处采油六厂,属于边远矿区。自2006年开始,随着辖区人口向闹市区搬迁,医院的看病和住院人数明显减少,医疗收入也逐年下降;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不饱和,医疗设备和病房闲置,职工队伍也不稳定。面对这种不利形势,从2009年开始我院寻求特色专科转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老年慢性病的多发,失智失能老人的增多,而家庭养老功能又出现了弱化,老年人的医疗健康需求和照护需求不断增长。针对这一情况,在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5月我院确定向无陪护老年关怀医院转型并实施了“先治后养,医养结合,兼顾康复,全程照料”的服务模式,来我院医养结合的老年病人,24小时不需要家人陪护,老人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完全由医院的专业护士和由大庆惠泽公司培训的养老护理员负责完成。目的是让那些长期患病在家,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反复住院,又需要他人照料的患病老人,来医院住院养老,安度晚年!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医养结合,以养促医”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医院由无陪护老年关怀病房、老年护理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志愿者服务基地、养护技能培实训基地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个单元组成。每年约为老人提供850人次的医疗住院服务,为210位老人提供康复养护服务,每年约为40为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转型五年来,我们的服务一直得到老人和家属的认可!2012年3月,经市卫生局批准,医院正式冠名为大庆油田无陪老年关怀医院。2012 年8月,经市民政局等级评审我院被评为全市五星级养老机构,2016年8月经市民政局领导办公会批准由我院牵头成立大庆市养老行业协会。
二、作为医养机构,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我们是油田的企业医院,由于收支两条线,在人、财、物的管理上缺少经营自主权,如外聘员工薪酬工资没有劳务指标是不能支付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2、医院开展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解决了老人在养老院不能医疗、在医院不能养老的问题、深受老人和家属的欢迎。但由于床位数量有限,经营上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存在收不抵支和小马拉大车现象。
几年来的运营实践,我们形成了较成熟“医养结合”运营团队,积累了经验,在油田企业医院即将改制的大环境下,建议市里帮助我们协调适合闲置的房屋场所,为我们扩大服务规模或参与规模较大的“公建民营”项目提供条件。
3.在“医养结合”机构老人在病情缓解的养护期间,由于办理了医疗出院手续,养护期间发生的医疗护理费用(如气管插管护理、吸氧等费用)和养护期间的康复费用,需要老人自付,而不能纳入医保报销,直接影响到了老人康复养护的需求和质量,建议我市开展失能、失智和患重大疾病中末期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研究推进工作,来提高老人生存质量,减轻老人养老的经济负担。
三、从养老行业协会这个角度,针对健康照护产业的发展,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市委高度重视健康照护产业的发展,是因为未来的养老形势严峻,任务繁重。要快速建立全社会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康照护产业是起点、是关键。照护产业发展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养老行业的服务质量。不论是居家、社区,还是机构养老和医养结合都离不开健康照护这一产业。虽然目前从业人员缺口大,愿意从事照护的人员又少,但也要在养老行业内明确规定只可聘用经过全市统一培训,考核取证的护理员才能上岗。针对目前照护人员良莠混杂的现实,先将全市已经从事养老护理员和医院护工的人员,分批进行取证和审证统一培训,按确定的等级标准,考核后持证上岗。少数不能通过考核的从业人员要离岗继续培训,直到取证为止。市养老协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督导,固化培训机制,营造健康照护产业的发展氛围。市养老行业协会也正在规范机构运营管理和开展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护理员培训工作。
2、照护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在起步阶段,为减轻从业者培训费用和机构培训成本,建议相关部门给予资金支持,减免费用,避免闻费而退局面。
3、为保证培训质量,健康照护培训应严格履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事照护培训的企业应有医学院校作支撑,同时要有自己的实训基地或相应的合作单位。规定出技能必修课程和实训时间,由第三方考核发证。同时制定健康照护人员等级薪酬指导意见,体现从业人员的自身价值。
4、在全市探索和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健康照护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2016年7月,国家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青岛市和成都市已经开展和将要开展。建议我市也要尽早筹划试行。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实施以后,残障,大病,及所有失能、失智者都能获得长期护理费用报销或补贴,其覆盖面广,不论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还是有社工支持的居家养老,以及社区照料和机构养老,都会显现出庞大的照护岗位,随着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和养老品质需求的不断提高,健康照护市场的大门会彻底打开。
5、鼓励和引导完全依赖于健康照护产业的养老机构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如大庆市失智症老人家园,失能老年护理院和临终安宁护理院等。这样既为深度老龄化做准备,又为健康照护产业发展做示范支撑作用。
6、开展健康照护产业,急需营养师、康复师、心理疏导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建议两所高校和市级相应医院注重培养,健康照护企业能够提供就业岗位。健康照护企业也要积极和志愿者协会、社会义工组织合作,发挥社会群团组织互助作用,可以促进健康照护产业发展。
第三篇:健康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健康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健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广义的健康概念,是随着人们的健康理念的延伸而产生的,它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即不仅有科学的健康生活,更要有正确的健康观念。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健康养老产业调研报告,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健康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我国养老产业主要有三种形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根据各省市地区的规划,居家养老的形式占比最高普遍在90%以上,其次为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今年8月我们调研了以上几种形式的养老机构,结论如下:
未来三年将是机构养老的一个整合过程。机构养老因其资金的投入周期比较长,其盈利见效也比较慢,是政府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差异化很大,短期内盈利的机构不足10%,其中盈利超过5%的仅占20%。主要原因是资源的配置没有合理利用,空床率较高的一般都是在地里位置比较偏的郊区。业内认为,未来三年将是机构养老的一个整合过程。
地产养老看好有地产资源优势的企业。地产养老是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为一体的社会化养老形式。地产养老相比于传统地产而言,前期投资较少、土地使用更灵活,政府扶持等便利条件。
除此之外,在业态上地产养老更注重配套医疗、体检、护理等相关服务设施。运营模式主要是会员制或租用,会员制更有利于前提投资的回收。有地产资源优势的企业在地产养老上会节约很大成本。
社区养老的核心是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和掌控。社区养老是依托老人所熟悉的社区,在得到家庭照顾的同时,由社区为老人提供稳定的活动场所,以及家庭力所不能及的照顾帮助服务,主要包括文化娱乐、健身康复、学习交流、家政、紧急救助、康复护理等。社区养老更看重资源的价值,只有公益性质的组织才能够参与政府的招投标、更易被街道所接纳,对养老产业参与值利大于弊。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居家养老很重要。居家养老占据90%以上的市场,主要需求是医疗护理、生活护理。生活护理没有太高的门槛,而医疗护理需要具备医疗资质,办理该证件时间需要1年半到2年的周期。目前部分地区对部分人群的居家护理的支出,可以通过医保,未来有望放松到退休之后即可。
第四篇:关于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2010年11月1日)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计划和第44次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为了配合县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分别由谭天贵副主任和谭军副主任为组长、相关工委人员及部分常委会委员为成员的两个调研组,于10月11日至14日,对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深入到重点生态茶发展乡镇、重点抓茶部门,采取查看档案资料和生产发展现状、听取发展情况汇报和召开有生态茶发展主体(公司、大户、茶农)、抓茶领导和镇村干部参加的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查了解全县生态茶产业生产发展现状、分析研究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和讨论进一步抓好生态茶生产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工作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自2008年来,在县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战略决策和正确领导下,县人民政府认真抓住上级产业发展政策带来的良好机遇,高度重视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将生态茶产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结合实际编制了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产业发展激励机制,抓好茶园路、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加强技术教育培训和种植管理,积极探索和尝试公司建基地联农户、大户建基地联农户、合作社建基地联农户和散户集中种植联户管理等有效的种植管理模式,生态茶产业初具规模。两年多来,全县新建茶园4.18万亩,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地区下达的新建茶园任务,涉及种茶乡镇17个、种茶村43个、种茶农户5829户。其中茶园面积4000亩以上的有香坝、张家寨2个乡镇,3000亩以上的有鹦鹉溪、大坝场、枫芸3个乡镇,2000亩以上的有孙家坝、凉水井、宽坪、东华、许家坝、青杠坡、合朋溪、长坝8个乡镇,形成连片种植基地2000亩以上3个,1000亩以上2个,500亩以上5 个。个别茶园今春已初产,部分茶园将在明春初产,初步实现了生态茶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预期目标。
二、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组建机构,制定规划,建立机制,合力共抓产业发展。
一是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县四大班子分管或联系农业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解决机构编制组建县茶桑局,保障抓茶干部工资由县财政全额发放。各涉茶乡镇也分别成立了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具体办公和抓好产业发展。
二是结合全县各乡镇土地、水、大气、阳光等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客观要求,编制完成了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明晰了产业发展工作思路,明确了产业发展工作目标,提出了产业发展工作措施,为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建立了县茶桑局主抓、相关涉农部门配合联动、有关涉茶乡镇具体落实的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并建立了生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适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力培育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制定出台生态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整合发展资金,加大投入,落实茶园种植计划,加强茶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茶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一是县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的重要战略决策,县人民政府按照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用活用足上级政策,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盘活涉农部门和乡镇行政资源,整合集聚涉农资金,加大了生态茶产业发展投入。两年来,全县共整合各类资金3981万元用于生态茶产业发展。
二是县人民政府在整合集聚资源和资金的基础上,对建设茶园涉及的土地的租赁、流转、整理,茶苗的育、运、供,落实种植面积的工作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实际,制定并兑现落实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如:土地整理按300元/亩进行补助,栽植茶苗和底肥统一实行政府采购后按3500株/亩和100公斤/亩无偿提供给茶农,对乡镇按种植面积落实情况补助工作经费和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等),充分调动推动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的行政主体和生产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了茶园种植计划的全面落实。两年来,全县立足自育自栽共建苗圃820.5亩,共新建茶园4.18万亩,连续超额完成地区下达的新建茶园任务,茶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三是整合涉农工程项目,加强路、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茶园基地生产条件,提高茶园建设质量。两年来,全县新修进园公路38公里,维修进园公路75公里;新修园内公路160.7公里、生产便道19.164公里,其中硬化生产便道8.62公里;修建蓄水池212座,可蓄水8037立方米。
(三)结合实际,积极对接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注重抓好茶园建后投产前的生产管理,着手抓好加工环节工作,超前谋划和做好对接市场的工作,着力抓好生态茶良性发展的产业体系培育。
一是扎实抓好茶园投产前管理工作,突出重点,扎实抓好示范茶园建设,建设地级示范茶园2个共1000亩、县级示范茶园5个共1200亩,茶苗长势良好,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抓好茶园间作示范推广,引导茶农以订单生产方式抓好茶园间作,促进以种代管,两年来,共计间作花生、黄豆、蔬菜、绿肥43000余亩,特别是今年茶园间作辣椒效益较好,亩产值可达2000元,达到了茶园投产前“以种代管、以短养长、以收养管”的良好效果。同时于去年组织招考聘用了54名茶叶生产辅导员加强茶园生产管理,并建立茶园建设和管理激励机制,加大督促检查指导和考核奖励工作力度,严格兑现落实奖励,促进了乡镇抓好茶园建设和投产前的生产管理。
二是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认真研究国家涉农产业发展政策,结合全县资源禀赋条件和生态茶产业发展情况,组织编制生态茶产业项目,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两年来,共成功争取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茶产业)项目资金1897万元,争取省财政现代农业信用担保项目资金250万元。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宣传,成功引进贵州梵锦茶业有限公司落户张家寨镇,投资4000万元建设茶园基地2500亩;引进湄潭客商落户合朋溪镇,已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成立了“思南县合朋国礼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拟建大型茶叶加工厂1个,新建茶园2000余亩。
三是积极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和市场对接的各项工作。第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和扶持,引导茶农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在许家坝、长坝、合朋溪、东华、鹦鹉溪等乡镇成立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6个,注册资金达到1123万多元,入社茶农共395户,同时帮助专业合作社从生产技术、资金筹集使用、茶叶加工和营销等方面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推进生态茶产业良性健康发展。第二是争取省财政资金250万元,县财政注入资金250万元,组建了思南县惠农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生态茶产业发展壮大搭建了融资平台,目前已为县内5家生态茶产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信用担保贷款155万元,有效地支持了专业合作社壮大和生态茶产业发展。第三是对全县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进行了规划布局,编制项目向上争取和对外招商引资,同时,县政府还出台了促进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的鼓励政策,加快推进建设步伐。第四是加大茶叶生产无公害产地认证工作力度,推进提高茶园建设管理质量水平,目前全县已有1.27万亩茶园获无公害产地认证。第五是着手抓好茶叶产品市场营销的准备工作,提出了产品品牌创建、包装设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初步计划和方案,着力打造“圣岭春芽”绿茶核心品牌。
总体来看,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生产基地建设成效较为明显,生产管理基本到位,茶青市场和加工厂建设开始起步,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着手谋划,生态茶产业体系正在培育形成。
三、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任何一个产业的培育壮大既非一朝一夕之事,更非一蹴而就之功。我县生态茶产业的培育发展更是这样,特别是全县要在2013年完成共10万亩的茶园建设任务,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更大的困难。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通过两年来的努力,取得的成效固然可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暴露的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全县上下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切实加以努力克服和认真解决。
一是一方面多数群众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干部甚至个别领导,对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战略决策领会不到位,将生态茶产业发展任务政治化,没有从全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出发来正确认识,加之对生态茶生产发展的自然属性和生态茶产业体系培育的社会属性认识不到位,普遍表现为茶农生产主体意识不强,干部抓茶工作责任心不够,全县上下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是一些涉茶乡镇和部门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战略决策的力度不够,表现为在认识上只注重眼前利益,对生态茶产业发展没有长远眼光,在行动上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对生态茶产业发展支持难配合、协同难协作,导致抓生态茶发展的工作机制运行不畅,一些具体措施难以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合力不大,力度减弱。
二是生态茶产业投产周期较长,产前管理投入大,部分茶农由于土地种茶后短期内没有收益,迫于生计外出打工而放弃所种茶园管理;公司或大户由于政府财政贴息政策兑现不到位,加之银行贷款条件苛刻和其他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筹集困难,茶园管理滞后。
三是部分茶园虽已建成,一方面是由于发展过程中存在行政干预,一些茶农想退出,但难以找到企业或合适的大户接管,茶园流转困难。另一方面是已流转到公司或大户的茶园,由于涉及土地流转的面广、量大、时长、户多等情况,存在土地流转的流转费不合理和相关手续不尽完善的突出现象,为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是技术服务满足不了生态茶产业发展的需要,差距较大,一方面是全县茶叶生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才引进工作滞后;另方面是虽然全县聘请了54名茶叶生产辅导员,由于培训、管理、考核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加之其技术知识水平不高,指导茶叶生产管理不到位的现象突出。
五是部分茶园即将投产,但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建设滞后,茶农及发展茶产业的公司和大户对茶产业发展前景预期持悲观心态,影响了他们发展生态茶产业的积极性。
六是一些茶园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茶园管理劳动强度大、难度大。
四、抓好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的建议
生态茶产业发展客观要求必须将茶叶作为商品生产,因此,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壮大必然要求我们要抓生产之本,会加工之法,懂市场之道,擅经销之术,结合调研情况,调研组认为,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要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增强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信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快实现规模发展,做实做大做强生态茶产业,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要加强乡镇和部门的统筹协调和任务考核工作,增强乡镇和部门工作责任意识,提高抓茶干部工作积极性;要加大发展生态茶产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和生态茶生产技术教育培训力度,让参与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公司、大户和茶农特别是规划种植区的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茶产业的好处和难得机遇,充分了解生态茶生产基本规律,增强他们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和主体意识。
二是要认真研究促进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市场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加强领导和督促检查,使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运行,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抓好生态茶产业规划调整和优化工作,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意愿,本着宜茶则茶的原则落实种植计划。
三是要充分发挥行政干预作用,整合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项目及资金,加大生态茶产业发展的行政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生态茶产业发展,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引导产业发展走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绿色生态化、加工规模效益化、销售品牌创建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促农增收、促财政增长的产业发展终极目标。
四是要加强茶叶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招引人才优惠政策,招录聘用或引进一批茶叶生产专业技术人才,抓好生态茶生产技术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生态茶生产管理质量水平,提高生态茶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生态茶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是要继续抓好茶园路、水等配套生产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
六是进一步抓好茶园投产前的管理工作,加强茶园管理投入,发展以短养长产业。
七是要加强茶园土地流转工作,建立符合各方权益的工作导向机制,指导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手续,建立相关档案。
八是要尽快统一规划建设茶青市场和茶叶加工厂。
九是要认真组织开展商品茶市场调研,抓好销售环节品牌创建的基础工作,搞好商标、包装设计,加快生态茶农产品专业市场规划建设。
第五篇:健康产业
健康产业
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5个行业,其中就包括健康产业。过去,大家都不太关注健康行业。一般就是认为健康行业等同于医院,医药等。一方面是中国过去经济实力还达不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使大家的认识达不到那个层面。但是,步入21世纪。中国逐渐将产业中心转移,服务保健行业逐渐崭露头角。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质量,这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了:健康产业
其实,大家对健康产业并不应该感到陌生。因为早在几千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提到过养生之道:天人合一的养生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和身心合一的整体观。很早以前,古人们就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步入现代,越来越多的人们经受着沉重的压力,这使得大多数人都属于亚健康体质,用中医的话来讲,就是阴阳虽然平衡但都处于较低的水平,极易感到不舒服。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使得健康产业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一大朝阳产业。
现在,健康产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被誉为财富第五波,年销售额已经超过5600亿元人民币。健康产业包括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健康产业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应该在严格的医药监管制度下形成严密的体系。1.保健营养食品:我们可能听说过许多老人都会为自己购买保健食品、药品。据调查显示:近20年来,我国保健品消费增长在15-30%之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3%的增长率,2004年全国保健品市场容量达到了400亿元左右。充分说明保健营养食品有着广泛的市场。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中药,研发出一些便于服用的药品或食品,来使我们是身体更加健康。2.休闲健身:我们应该发展一些有趣的体育运动,比如拉丁,瑜伽,网球,游泳,爬山等。健康不仅需要一些药品的辅助,更需要体育运动来强身健体。健康产业应该着重于发展体育器械与规范体系的健身方法。
3.健康咨询和管理系统:在国外,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在中国这方面还属于空白。在美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这样便于系统的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有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而在我国,小病就直接去药房开一些药,自己吃了,只有大病发生,才会去医药治疗,容易延误病情。现在,也有一些网上疾病咨询体系的试水,成功与否还待验证。但是,方向还是对的。我们最好可以为一些小区配一些就近的门诊医生,方便小区老人的看病咨询。逐渐扩展开来,蔓延全国。
健康产业正以蓬勃的势头迅猛发展中,据数据分析,健康产业未来必定是黄金产业,发展前景不容小觑。希望中国可以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提高国人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同时也不要放松监管,让大量不规范药物流入保健药品市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身为学习药学的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学科未来发展一片大好,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为健康产业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