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沙市关于组织申报省教育科学
长沙市关于组织申报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的通知
各区、县(市)教研室,局直属中小学、幼儿园:
为了贯彻落实湘教通〔2011〕114号《关于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室拟于近期组织长沙市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选题
遵照《关于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附后)相关要求,以《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附后)确定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为主要依据进行选题。
二、课题类别
重大招标课题、重点资助课题、一般资助课题、一般课题(立项不资助)和青年专项课题。
三、课题申报
1.课题实行网上申报和网上评审。
2.课题申报人从《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网址:hnjykxgh.com)下载《关于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课题指南》、《申请·评审书》等相关材料,下载申报软件,按要求认真填写电子申报材料。
3.各直属中小学(含职业中学)、幼儿园,由本单位教科室主任统一将课题的电子材料于4月20日发送市教科院规划室邮箱slilun@yahoo.com.cn。
4、各区县(市)中小学(含职业中学)、幼儿园,由本单位教科室主任统一将课题的电子材料发送区县(市)教研室,教研室课题管理负责人统一审核后于4月20日再发送市教科院规划室邮箱slilun@yahoo.com.cn。
5.市教科院规划室汇总后上传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再将电子稿通过电子信箱发送给各申报单位,请各申报单位注意查收并及时通知申报人按规定打印21份与电子申报材料相一致的纸质材料(要求用纸制标准文件袋装好,一个课题一袋,袋子的正面要求贴好申请书的封面),由单位签署审核意见并加盖科研主管部门公章后于4月22日报送我室。我室汇总盖章后统一上报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6.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不直接受理个人申报。
四、申报时间
市教科院规划室统一接受申报时间为:2011年4月20、21、22日。过期不予受理。
五、省规划办咨询电话:0731—84402927。市教科院规划室电话:84739328.附件:
《关于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长沙市教科院规划室 2011年3月22日
湖 南 省 教 育 厅
湘教通〔2011〕114号
关于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高等学校,厅委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省教育科学,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宏观决策和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决定从2011年3月18日开始启动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选题应突出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附后,以下简称《课题指南》)确定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为主要依据,重点研究推进建设教育强省进程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面向战略需要,加强发展战略研究,突出应用研究和对策实证研究。
二、从2011年开始,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五年一规划,一年一评审”制度,课题设重大招标课题、重点资助课题、一般资助课题、一般课题(立项不资助)和青年专项课题。重大招标课题名称即为研究题目,申请人不得自行命题,随意扩大或缩小研究范围,否则不予受理。招标课题申请人须填写《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招标课题申请评审书》,届时等候通知到长沙参加现场答辩,不参加答辩视为放弃;其它课题申请者可参照《课题指南》所提出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自拟课题名称选择申报。鼓励反映国家和省需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创新性课题。不支持以编译著作、编写教材、编写丛书、编写工具书为直接目的的课题研究。申请人应在《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课题申请评审书》)封面上标明所属学科、课题类别,跨学科课题应根据主要研究内容确定所属学科。中小学和幼儿园申报的课题实行单列单评。
三、课题申报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不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须有两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申报青年专项课题者(包括课题组成员)年龄不得超过39岁(1972年4月30日之后出生),申报者必须能真正承担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不能从事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申报。
四、每个课题限报一名主持人。课题组成员的填报须征得本人同意并签名。《课题申请评审书》纸质材料须有主持人签名,经主持人所在单位审核,签署明确意见,并加盖公章以示承担信誉保证。
五、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省财政支持的社会公益项目。为提高资助效益,课题主持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课题的研究。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尚未完成的主持人不得申报本年度课题。不支持一题多报,凡申报了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研教改项目、科技项目已立项的课题,一经发现予以取消。
六、本年度招标课题通过课题招标、资格审查、会议评审的程序进行;其他课题通过课题申报、资格审查、网络初评、学科组会议复评的程序进行。评审结果报湖南省教育科学
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公示,无异议后下达课题立项通知并拨付课题经费。本年度省级重大招标课题资助标准为6万元,重点课题资助标准为3万元,一般资助课题和青年专项课题资助标准为1万元。课题所属单位应予以相应的经费配套资助。立项不资助的课题所属单位应承诺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资助经费,否则不予立项。
七、本年度课题将实行网上申报和网上评审。课题申报所需的各种材料(包括《课题指南》、《申请·评审书》)均可从《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网址:hnjykxgh.com)下载,申报者须按要求认真填写。各高校和省直单位的申请评审书先报学校(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确认,再由各学校(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统一网上递交。市州所属单位及中小学幼儿园课题申请评审书和相关材料通过网上报各市州教科院所(规划办),由市州教科院所(规划办)负责统一网上递交。为确保申报的可靠性及存档需要,除网上递交电子申报材料外,必须同时打印1份与电子申报材料相一致的纸质材料,并加盖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公章,由各学校(单位)和市州科研主管部门统一汇总报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不直接受理个人申报。
八、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受理申报时间从2011年3月18日起至2011年4月30日止。请各市州、高等学校和厅直单位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务必于2011年4月30日前将符合申报条件的《课题申请评审书》通过申报系统上传,相关纸质材料汇总后统一报送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逾期不予受理。咨询电话:0731—84402927。
九、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信用管理制度,立项课题要求在1—3年完成,决策性研究应在1年内完成,研究期限自课题批准立项之日起计算。课题单位及其主持人在课题研究期间要遵守各项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
十、2011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工作是实施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市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教育科研主管机构)、高等学校和厅直单位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宣传和指导工作,严格把关,依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对申报者的资质和信誉、前期研究基础、课题组研究实力和支撑条件等进行认真审核,签署明确意见,保证申请者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确保课题申报工作的质量。
附件: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
湖南省教育厅
二O一一年三月十六日
附件: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年度课题指南
为加强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对接,更好地体现教育科研为建设教育强省服务的要求,从2011年开始,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将实行“五年一规划,一年一评审”新的评审制度,按照新的制度要求,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编制将着重突出年度规划的特点,选题领域和方向相对集中,提供选题的量相对有所减少,在突出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的前提下,加强应用性、对策性和实证性研究,更多地体现“短、平、快”要求。因此,课题指南总的要求是:旨在引领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围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教育强省大局,研究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应国家、省的需要以及群众所关切的教育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问题。进一步强化教育科研为宏观决策服务、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功能,引领以理论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突出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导的应用对策研究。既要体现继续扶持和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研究,同时要突出加大对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研究的支持力度。既要加强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又要注重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意、经验、理论、制度、模式、标准,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一、省级重大招标课题(5项)1.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2.完善多渠道的普通高中经费投入机制研究;
3.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及章程建设研究; 4.湖南教育信息化体系构建研究;
5.构建地方特色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研究。
二、省级重点和一般课题(含青年专项)
(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
1.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研究; 2.现代教育思潮和流派研究; 3.教育核心价值研究;
4.人才健康成长规律研究; 5.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研究; 6.教育学科建设研究;
7.湖南著名特级教师群体教育思想研究; 8.湖南本土教育名师教育思想研究; 9.湖南省市州地方教育史志研究; 10.院校设置历史变迁研究;
11.湖南近现代教育历史人物研究; 12.教育家办学研究;
13.湖南重大教育历史事件研究; 14.教育历史名著研究; 15.教育专题史研究; 16.学科教育史研究;
17.教育活动史研究; 18.教育交流史研究等; 19.湖南学校校史研究;
20.教育史志资源开发的标准与原则研究; 21.现代教育科研制度研究。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1.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2.推进湖南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 3.湖南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研究; 4.构建现代湖南教师教育体系研究;
5.提高长株潭高校群在全国竞争优势研究;
6.适应“四化两型”建设的湖南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7.地方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及绩效评价研究; 8.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研究; 9.统筹城乡学校布局规划、资源均衡配置研究; 10.高中阶段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11.教育应对国际化、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
12.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 13.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研究; 14.地方教育和学校发展规划研究; 15.学校发展战略研究;
16.加快湖南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17.建立健全大学章程研究;
18.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19.依法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研究; 20.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研究; 21.学校发展水平研究;
2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1.湖南高等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与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研究 2.湖南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与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研究 3.湖南特殊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与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研究 4.湖南普通高中生均经费基本标准与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研究; 5.地方政府教育预算管理研究;
6.公共教育财政适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7.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研究; 8.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影响因素研究; 9.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投入监督机制研究;
10.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使用效益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11.教育转移支付有效性研究; 12.多级教育财政投入机制研究; 13.非义务教育经费分配机制研究; 14.高等教育拨款考核评价机制研究; 15.学前教育成本研究;
16.学制改革实验研究; 17.学校建设标准研究; 18.学校品牌建设研究; 19.学校布局调整研究;
20.学校(班级)适度规模研究; 21.校长领导力建设研究; 22.校长队伍专业化研究; 23.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
24.城乡、公办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25.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6.教师学历提升与专业对口研究; 27.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研究; 28.教师评价激励与保障机制研究;
29.完善并扩大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研究; 30.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研究; 31.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32.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质量标准与保障体系研究; 33.校长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34.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模式研究;
35.学校及其它教育事业单位岗位管理设置研究; 36.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研究;
37.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研究; 38.教育督导评估问责制度研究; 39.现代学校制度研究。
(四)基础教育研究
1.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2.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普通高中发展性评价机制研究; 3.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研究; 4.基于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5.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研究; 6.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研究;、7.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8.理科实验教学研究; 9.研究性学习指导研究; 10.少教多学模式研究;
11.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 12.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
13.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案例研究; 14.小班化教学研究;
15.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研究; 16.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教育研究; 17.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援助机制研究; 18.学生阅读、计算和表达能力培养研究; 19.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20.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 21.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 22.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研究;
23.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模式多元化研究;
24.湖南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问题调查研究;
25.构建以县为主、县乡(街道)共管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26.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模式研究; 27.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 28.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机制研究; 29.学前保教结合研究; 30.幼儿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31.幼儿游戏教学研究;
32.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 33.幼儿亲子教育研究; 34.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 35.托幼一体化研究;
36.建立和完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37.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可行性研究等;
38.地方政府统筹辖区内特殊教育学校资源研究; 39.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研究; 40.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41.残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42.特殊教育学校专业化研究; 43.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 44.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分类研究;
45.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五)高等教育研究
1.普通高校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2.高校特色办学研究;
3.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研究; 4.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研究;
5.普通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研究; 6.高层次专门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7.创新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
8.高校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与能力培养研究; 9.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10.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 11.高校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研究; 12.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研究; 13.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14.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5.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16.高等学校分类管理与特色发展研究; 17.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
18.学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19.教学名师与学科带头人成长规律研究; 20.高校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机制研究; 21.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
22.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 23.理工科大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等; 24.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研究; 25.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研究;
26.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学院综合建设与实训一体化研究; 27.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28.高级护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29.中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31.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药学人才研究。
(六)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1.构建职业教育骨干体系研究;
2.服务“四化两型”建设的湖南职业教育研究; 3.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制度保障研究; 4.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证研究;
5.对接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6.国家级、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研究; 7.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8.工学结合有效模式及政策制度研究; 9.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0.职业教育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11.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验研究; 12.各类职业教育定位、功能研究; 13.职业技能比赛研究; 14.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研究;
15.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
16.职前职后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放式职业教育办学研究; 17.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研究; 18.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
19.“职教新干线”对职业教育教学和学习模式的影响研究; 20.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与弹性学习制度建设研究; 21.中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22.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 23.职业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等。
(七)德育研究
1.中小学德育形式、内容、途径、评价创新研究; 2.品格与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3.青少年文明素养与行为研究; 4.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研究;
5.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调查研究; 6.对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
7.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
8.学生诚信教育、关心他人和团结合作教育研究; 9.学生文明礼仪健康生活教育研究;
10.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教育价值研究; 11.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研究; 12.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 13.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 14.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研究; 15.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研究; 16.青少年犯罪预控研究; 17.教师专业伦理研究; 18.教书育人楷模研究;
19.大众传媒对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研究;
20.中小学劳动教育、禁毒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研究; 2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形式、内容、途径、评价研究。
(八)教育心理研究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实证研究; 2.学生心理素质模型研究; 3.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4.学生应激和抗挫折心理训练研究; 5.学生认知诊断技术研究;
6.学生自闭症、孤独症、多动症、抑郁症等异常行为干预研究; 7.学生焦虑、厌学的心理疏导研究; 8.学生压力管理研究;
9.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研究; 10.学生领导能力培养研究;
11.自身认知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12.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教育研究; 13.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等。
(九)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1.学生体育运动标准研究; 2.体育学力及其评价研究;
3.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 4.中小学阳光体育模式创新研究; 5.初高中升学体育考试制度改革研究; 6.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 7.学生竞技运动能力研究; 8.学校趣味体育研究;
9.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 10.体育专业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等; 11.学校建筑美学和卫生学研究; 12.学校资源教室研究; 13.学校卫生设施建设研究;
14.构建学校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研究;
15.学校卫生教育标准研究; 16.学校医教结合研究; 17.学校营养配餐研究; 18.学生作息时间研究;
19.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调查研究; 20.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 21.学生肥胖症防控研究; 22.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 23.学生逃生避难教育研究等; 24.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研究; 25.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研究; 26.艺术特色学校研究;
27.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 28.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研究; 29.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 30.学生特殊才艺能力培养研究; 31.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教育研究; 32.高等“音乐学”、“美术学”教育改革研究; 33.高雅艺术进校园内容、形式与效果研究; 34.大学生艺术展演内容、形式与评价研究; 35.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
(十)教育技术与传播研究 1.教育信息化标准制定研究;
2.信息化条件下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研究;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发转化研究;
4.提升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研究; 5.电子教科书研究; 6.师生信息素养研究;
7.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研究; 8.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 9.数字化校园网研究; 10.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 11.农村智能学校研究;
12.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 13.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等。
(十一)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1.建立全省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2.终身教育教学网络平台、管理平台构建研究; 3.各类在职人员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4.校外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研究;
5.不同类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6.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7.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领导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8.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9.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制度研究; 10.当代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研究; 1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 12.农村功能扫盲教育研究; 13.农村实用技术培养研究;
14.继续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制度研究; 15.非正规教育体系研究; 16.社区教育数字化研究;
17.社区教育组织形式与管理创新研究;
18.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良性互动合作机制研究; 19.家庭教育示范区示范标准研究; 20.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基地建设研究; 21.家庭健康教育研究;
22.终身学习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23.不同行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研究; 24.行业企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研究; 25.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 26.学习型社区运行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
(十二)民族教育研究
1.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2.湘西三市州民族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3.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调查研究; 4.民族双语教学规律研究;
5.提高民族地区学校实验教学、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课程装备水平研究; 6.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外语教学研究; 7.民族地区学校教学质量研究; 8.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研究; 9.民族教育特色研究;
10.民族学校建设标准研究; 11.民族地区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12.民族地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13.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 14.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研究等。
(十三)比较教育研究
1.全球化中的教育治理研究;
2.国际组织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3.国际教育组织重要政策研究; 4.欧盟教育标准框架研究; 5.周边国家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6.国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7.国外教育捐赠制度研究; 8.海外留学预警机制研究; 9.国际教育援助策略研究; 10.国外移民教育政策研究;
11.国外教育机构对华招生状况研究; 12.国际教育竞争力比较研究;
1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14.不同类型学校教师能力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 15.国际汉语教学标准研究;
16.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我国教育统计标准的适应性研究。
(十四)民办教育研究
1.完善独立学院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2.民办学校办学法人治理研究;
3.民办学校办学特色与个性发展研究; 4.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究;
5.完善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与退出机制研究; 6.民办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7.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8.区域内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资源统筹、协调发展研究; 9.民办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10.民办学校法人属性研究;
11.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政策创新研究; 12.民办学前教育的规范管理研究。
(十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1.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研究; 2.语言文字资源建设与开发研究; 3.社会用语用字规范管理研究;
4.普通话、汉字应用水平培训与评测体系研究;
5.区域性(二类、三类城市,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工作的研究与实验; 6.语言文字特色学校与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研究; 7.社会各领域语言生活监测研究; 8.教师继续教育与普通话培训研究;
9.方言和地方文化(语言文字方面)的传承与保护性研究; 10.汉语国际推广及推广人才培养研究; 11.国际汉语传播基地建设研究。(十六)国防军事教育研究
1.湖南省普通高校开展军事教育现状与问题的调查研究; 2.高校军事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3.国防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4.军校学员全面发展目标及非均衡培养体系研究; 5.高校军事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6.在各级各类学校普及国防军事知识研究; 7.增强学生国防意识研究;
8.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研究;
9.军事课教学中技能训练内容、训练管理与训练安全研究; 10.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11.普通高中军事训练与普通高校国防军事教育有效对接研究; 12.普通高中与普通高校军事教学工作评价研究。
第二篇:关于申报2012年省市县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通知
关于申报2012年省市县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通知
各学区(校、园):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推动全县教育科研工作及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根据《瓜州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安排意见,对2012年各学区(校、园)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提出以下要求:
一、县级课题负责人应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市级课题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主要参加者应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省级及以上课题按相应的条件进行申报。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人必须是该课题的实际主持
者和指导者,必须承担课题设计,并担负实质性的研究任务。该负责人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负责一项课题。所负责的立项课题未完成时,不能申报负责新的课题研究。
三、课题申报人应在三月二十五日前将拟选课题《实施方案》报县教育局教研室,并填写课题申请书。申请人所在单位必须对课题申请书进行全面审核,对申请人的业务能力、科研条件等签署明确意见。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关于申报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
教科研函„2009‟20号
关于申报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
2009课题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教科所(教研室、规划办):
为了做好安徽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2009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一)凡我省教育科研机构、教育科研工作者、各级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人员,以及有志于教育科研的学术团体、个人均可申报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二)申报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含中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
(三)每一申报人不得同时申报两项课题,已承担省级规划课题而尚未结题者亦不得申报。
二、申报要求
(一)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申报的受理对象是除高等教育研究以外的各类课题,并以有关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为重点。选题应以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重点,研究选题应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在注意研究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的同时,突出对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体现广大教育工作者创造性的实践探索;
着眼于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问题研究,力戒低水平重复研究。
(二)课题申报应立足于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尤其要关注各种实践问题,并特别注意对下列方面问题的研究:
1.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公平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3.基础教育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4.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与教育管理体制完善
5.高中发展与建设
6.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7.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9.新形势下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
10.学校文化建设
11.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
12.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13.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4.新课标下的学科教学
15.校本课程开发
16.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7.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申报者可根据《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的基本精神和确定的研究领域及重点,选准研究方向。具体选
题可参照《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09课题指南》(见附件)所标明的研究领域,选择、细化、设计具体课题,也可结合当前教改形势和各自工作实际,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自行提出课题。
(三)申报者应认真做好课题论证和研究设计,实事求是地填写统一规格的《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立项申请书》(一式三份),申报者所在单位应认真负责地签署意见。
(四)为避免立项课题因负责人的变动而影响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实行双负责人制,即每个课题组在申报时就应明确两名课题负责人。
三、申报办法
(一)课题申报采取单位或个人申请、分地区或部门统一报送办理的办法。各市申报工作由所在市教科所(教研室、规划办)具体组织办理。申报者将填写好的、并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的申请书(一式三份)报所在市教科所(教研室、规划办),由市初审并签署意见后汇总向省规划办申报。
省属师范院校有意申报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应以基础教育研究为主要对象,突出实践问题研究,提倡与中小学进行合作研究。申报表由所在院(系)和校科研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后,由校科研管理部门统一报省规划办。
(二)申报工作结束后,省规划办将采取学科专家评议的方式确定立项课题。对于经评审通过批准立项的课题,省
教育科学规划办将依据有关管理办法实施管理,并在课题的进一步论证、课题组成员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
(三)省规划办受理各市集中申报的时间为2009年3月20日~4月20日。各市应据此安排、组织好本市的申报工作。
(四)《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课题指南》及《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立项申请书》均可访问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cn)的有关栏目阅读、下载。
四、加强申报工作的组织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我省教育科学水平,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要大力宣传、广泛发动,动员有关机构和人员申报课题,积极承担研究任务,同时要坚持标准和严格要求,确保课题申报的质量。
附件: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09课题指南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日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9年3月11日印发共印40份 附件: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09课题指南
一、综合研究
1.素质教育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
2.区域内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3.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
4.构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科学评价体系研究
5.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研究
6.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7.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与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的研究
8.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研究
9.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
10.新形势下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
11.新型示范学校建设研究
12.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与示范性学校建设问题研究
13.学校办学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4.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1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16.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研究
二、师资队伍建设
17.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互动机制研究
18.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新型培养模式研究
19.中小学教师教育、教研、培养一体化模式研究
20.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
21.优秀教师成长个案及其成长机制研究
22.优秀校长成长个案及治校规律研究
三、课程改革
23.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课程、教学衔接研究
24.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学管理研究
25.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管理研究
26.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成绩监测研究
26.初中、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27.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28.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9.促进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
30.新课程背景下知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1.新课标下的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
32.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师资队伍、基地建设研究
3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模式研究
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34.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
35.学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
36.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体系相互衔接的研究
37.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38.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研究
39.班主任、团队工作创新研究
40.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41.学校、家庭、社会德育整合机制的研究
42.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研究
43.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德育工作研究
44.学科教学德育渗透问题的研究
4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46.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方式研究
47.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实践研究
48.心理辅导教师的规格与培训研究
五、教育技术
49.校园及教室网络环境建设的研究
50.教育信息资源库统筹建设的研究
51.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52.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3.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育方法的研究
六、职业教育
54.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与定位研究
55.中、高职教学相互衔接研究
56.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57.高等职业教育实行模块式教学问题研究
58.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研究
59.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和方式研究
60.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61.职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研究
62.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63.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研究
七、学前教育教育
64.学前教育办学体制研究
65.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政策研究
66.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67.民办幼儿园管理问题研究
68.幼儿园课程、游戏、教育过程及其整合研究
69.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与发展研究
第四篇:关于组织申报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和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牵动计划课题的通知
关于组织申报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和省教育科学
研究项目牵动计划课题的通知
全院教职工、各有关单位:
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申报工作已经开始,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组织申报工作的通知》、黑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申报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牵动计划课题的通知》和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做好2011省教育科学规划有关课题组织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有关申报事宜通知如下:
1.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根据《规划课题指南》和《牵动计划课题通知》的要求,可自行选题、提交申报材料。
2.申报材料:
(1)申报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需安装“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系统”,逐项填写所需内容,导入《课题申请·评审书》和《专家盲审表》,导出“申报文件压缩包”,并将“申报文件压缩包”、《课题申请·评审书》一式三份、《专家盲审表》一式五份及《专家盲审表》的电子稿上交至高等教育研究所;
(2)申报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牵动计划课题,需安装“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牵动项目申报系统”,逐项填写所需内容,导入《课题申请·评审书》和《专家盲审表》,导出“申报文件压缩包”,并将“申报文件压缩包”、《课题申请·评审书》一式三份、《专家盲审表》一式五份及《专家盲审表》的电子稿上交至高等教育研究所;
3.申报费用:每项课题收取项目评审费100元;
4.申报截止日期:2011年10月24日16时,逾期恕不受理;
5.联系人:付江明;电话:6402882(8028);邮箱:6402882@163.com。
请各位教师仔细阅读通知要求,认真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注:附件1-7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材料,附件6-11为项目牵动计划课题的申报材料。
高教研究室
2011年10月13日
附件1:《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 评审书》
附件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家盲审表》
附件3:“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系统”软件(请下载安装)
附件4: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组织申报工作的通知》
附件5: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课题指南
附件6:黑龙江省教科院《关于做好2011省教育科学规划有关课题组织评审工作的通知》
附件7:申报系统使用说明书
附件8:《牵动项目课题申请 评审书》
附件9:《牵动项目专家盲审表》
附件10:“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牵动项目申报系统”软件(请下载安装)
附件11:黑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申报省教育科学研究牵动计划课题的通知》
具体通知、软件亦可登录http://.cn/Index.aspx(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网站)查询下载。
第五篇:关于组织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课题的通知
关于组织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课题的通知 各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各高等学校(高职院校):
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课题申报工作定于2012年11月20日开始,截止时间为2013年3月31日,过期将不予受理。请有关课题管理单位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要点》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精神,抓紧认真组织好本单位的课题申报工作,切实提高申报课题的质量,并及时汇总本单位课题申报情况。《申报汇总表》连同《申报评审书》及活页电子版由各课题管理单位统一发至我办邮箱:webmaster@jssghb.cn,另将《申报评审书》及活页纸质材料统一寄至我办。《申报评审书》只需一份原件,《申报评审活页》一式五份(其中一份为原件)。
联系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周英俊、张为民;联系电话:(025)83758279;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77号;邮编:210013。
申报所需材料已在网站上公布,可以登录http://并下载相关表格。附一: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申报评审书
附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评审书
附三: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评审活页
附四: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汇总表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