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状及对策[范文模版]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又是一个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全面、客观、真实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活动。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纷纷展开了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我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大学生的政治观日趋成熟,大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依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崇尚知识和科学,渴望成才,重视基本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道德趋向上追求公平正义,务实奉献;学习成才动机强,态度端正。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方面,第一,不够重视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关注;第二,社会责任感不够强烈;第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够重视。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既有令人喜悦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所以,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我们应根据大学生人的特点,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用正确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保证我们的事业千秋万代永不变色。为此,我们经过长期的思考,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他们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
1深化体制改革,净化社会环境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种种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体制改革不完善、不彻底所形成的,是由于他们成长提供的社会环境欠佳所导致的。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经济还比较落后,还不能在较高水平上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期,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完全一致。因此,深化和加强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改革,加快社会综合治理力度,坚决清除一切腐朽思想和社会各种黑暗现象以及各种社会恶习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侵蚀,尽快净化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已成为当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当务之急!只有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健康有序的、充满温馨的生活环境。2.用正确的理论和世界观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
在深化体制改革、净化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用正确的理论和世界观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使这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如前所述,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轨时期,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观念大量涌进我国,这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一方面给我们从事高校马列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怎样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当前形势下,用正确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用被实践证明了的、与时俱进的正确的理论来说明和回答改革开放的实践及其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他们抵御一切腐朽落后思想的能力。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树立报效社会、献身共产主义的理想。所以,我们必须统一思想,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彻底改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做法,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3.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管齐下,相互配合
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就必须提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使这几方面的工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起着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最重要的老师。因此,家长的思想品德、世界观和待人处世原则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为重现实、轻理想,有些家长甚至是用世俗化的东西教育后代,所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已迫在眉睫。为此,首先要提高家长的思想道德品质。因为,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家长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才能使学校教育的成效最大化。其次,要为大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家庭成为一个说真话讲道理的地方,一个自尊自律和睦团结的地方,一个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的地方,一个行为文明富于爱心的地方。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基本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必须重视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中的主导作用。目前,高校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认识不到位,存在着“无用论”、“影响论”、“畏难论”等思想;第二,工作体制不健全;第三,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不理想;第四,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落后等。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指示,搞好高校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以促进大学生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灵活多样,力求实效。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大学生中间,广泛地接触和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从生活上多关心学生,尤其是应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尽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得到大学生内心的认同,才能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社会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成效,各级政府在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努力净化社会环境的同时,还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整顿文化艺术和大众传媒市场,以内容健康向上的优秀作品和文化精品鼓舞和教育大学生,加强正面宣传;第二,努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道德标准,使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者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赞扬,使肆意践踏社会公德者受到社会的普遍谴责,形成强大的社会正气。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所以,只有把这三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曾涌现出大量的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如“精忠报国”的岳飞“,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他们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强盛和统一而奋斗终身。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进取的精神的写照,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勇往直前。中华民族犹如长江、黄河,她不仅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化,而且哺育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价值观,还有中华民族的以勤俭为乐、以勤俭为荣的品格以及和睦相处、团结友爱、谦恭礼让、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准则等,都在人类文明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净化了他们的品德和精神追求,提升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升华为一种身在学校心系世界的思想境界,进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同时,集体主义的教育,能使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克服和抑制商品经济所带来的不断膨胀的个人私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各条战线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及时向大学生宣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可以用橱窗、录像等形式进行宣传,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作报告等。让大学生同先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对照,寻找差距,以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
第二篇: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一匹小马要过河,在路上遇见了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过河.牛大伯说:”水很浅,可以过.”小马正要过,忽然听见一只松鼠大叫:“不能过,不能过!水深的很,前天还淹死了我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家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想一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既不像牛大伯说的那样浅,又不像小松鼠说的那样深.是的,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就像故事中的小马,我们会有期待,期待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在大城市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会有担忧,担忧自己还没上班就已经面临失业。对于未来,我们左右为难,摇摆不定。
对于初入社会的我们就像故事中的小马,得面对着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是社会各个方面在思想认识上,还没有跟上毕业生将成为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成分的现实,缺乏对高校毕业生即将成为社会就业主要矛盾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二是在政府促进就业政策安排上存在缺位。例如,在中央政府每年投入的上百亿元就业工作经费中,长期没有安排用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专项经费;出台的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与再就业的创业优惠基本相似,不能满足和适应毕业生创业的需要等。三是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阶段性滞后与毕业生高速增长的阶段性不匹配,以及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变革的滞后,增加了就业岗位与毕业生需求之间的错位。四是劳动力管理、社会保障体系和户籍制度改革没有到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就业。五是教育费用分担机制设计上存在缺失,政府对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不足。例如,高职、二级学院的高收费与学生毕业后低回报的矛盾,违背了高投入、高回报的普遍认知和经济规律,造成就业欲望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错位,促使有业不就状况的增加。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激情洋溢的时候,很容易追风逐潮,表现自我,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的职业未必适合自己。特别是在当前物价、房价飞涨的时期,想找到一份既适合自己薪酬又高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对于感性的、积极的大学生他们会想到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提供了就业岗位,减轻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同时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国家创造财富。并且,现在政府正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一定的创业基金,这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会有很大的吸引力。自主创业还利于大学生个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锻炼成长,克服自身缺陷,及早成熟起来,增加了社会实践,也有了更多的经验。因此他们对于创业充满了期待。
可是对于理性的、消极的大学生他们会考虑的更多。因为根据调查有96.4%的大学生想自主创业,可是有将近70%的大学生都失败了。因此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根据专家分析他们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首先,大学生们认为自己的创业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虽然大学生富有创新精神,但还需要市场经验和社会经验,尤其是对创业艰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他们摇摆不定。其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的取舍尴尬。许多大学生因为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业上,学习成绩大幅下滑,有的甚至辍学。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尚不完备,社会实践匮乏,这些东西正是需要在大学阶段通过好好学习提升和完善的。因此他们徘徊于就业与继续深造之间。最后,他们所拥有的技术成果不成熟,大学生创业缺少系统规划。大学生创业主要靠的是科技成果,只有具有市场潜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取得创业成功的第一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对科研参与不够,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科研成果,即使少数有科研成果,有的成果不成熟或不具市场潜力;此外,大学
生创业过程中对前期准备、市场调查、资金筹措、产品研发、团队协助、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往往准备不足,缺乏系统的规划。因此他们徘徊了,驻足了。
上面所提到的也许是主要的问题,但他们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资金,创业基地等。种种原因困扰着他们,导致他们无从下手。此时的他们很彷徨,也很为难,他们在等待,等待一双能推一把他们的“手”。这只“手”可以是父母一个鼓励的眼神,可以是朋友一句肯定的问候,可以是政府给出的一笔微薄的创业金,也可以是社会上各界人士给年轻人一次尝试的机会。也许这样的一些举动对于我们来说不足为提,可是对于那些正彷徨于是否创业的大学生们来说却可以把他们那颗左右摇摆不定的心慢慢地稳定下来。
呆惯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的我们,也许会对即将踏上的那个充满诱惑和压力的社会感到害怕、担忧,对未来的创业之路充满了小问号。但是我们更应该坚定自己心中的那份最初的信念与想法。要学会培养自己静观察的习惯,遇事多思考,多比较,尽量克服盲目攀比的心理。要培养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遇到那些诱人的规划、宏伟的蓝图、美好的事情都要设身处地的分析,分析实现的可能性,分析实现的基本条件,分析自身具备的能力,这样就会得出一些务实的结论,减少或避免一些无谓的损失与失败。
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有自己主观的判断意识,和实践精神,不能像小马那样只盲目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使自己处于左右为难,徘徊不前的境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创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是否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自信的我们得学会自己拯救自己,自己成就自己。
第三篇:浅析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现状及对策
浅析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现状及对策
王***
(中国***大学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系,*** **********)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失范现象频频暴露在媒体上,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特征的现状及成因作分析, 探讨了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提出了高校应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特点, 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伦理道德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道德教育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倾向、新问题,近年来,因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造成的各类事件屡屡见诸于新闻媒体。面对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消极影响越来越广泛的形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种变化的原因,探索行之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方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2.大学生伦理道德现状
2.1违法犯罪事件不时出现
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是道德缺失的突出反映。近年来,各高校每年都会有几起打架斗殴、盗窃、诈骗、赌博等违法事件, 甚者是大学生开车撞人杀人事件。因此, 高校内的性犯罪案件也不时引起媒体及社会的关注。
2.2婚姻恋爱观的混乱
爱情永远是高校里的一个焦点话题, 但如今本应该纯洁的恋爱过程却出现了一些不纯粹的杂质。大学生中快餐恋爱、多角恋爱等现象的增多, 婚前同居行为、堕胎行为的发生, 不仅如此,不少女大学参入到色情业,无疑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无不反映出新时代一些大学生婚恋观的模糊与混乱。这样的游戏化、不负责任的婚恋态度, 让一些大学生在恋爱中受到了心灵、身体的双重伤害。
2.3价值观的转变
社会转型时期, 新价值观的产生, 给人们带来了遵守新行为规范的压力。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各种新思想的产生, 产生于新环境下的各种价值观必然触及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和利益, 甚至产生冲突。如个人主义和消极自由主义、暴力浪漫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形成都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 这些思想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或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多元的价值观让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无所适从, 在市场经济背景中, 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潮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 使得思想单纯、阅历浅薄的学生走入企图。
2.4 大学生道德诚信丧失
当前,“言行不一”的不良现象已经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习惯,尤其是诚信意识遭遇危机。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主要有:舞弊现象严重,大学生考试作弊,论文作弊造假现象严重;恶意拖欠学费,大学生归还贷款率低已成为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重要原因;恋爱动机不诚,大学生恋爱动机中,性满足、情感亲密、自我确认、自我证明的动机比结婚的动机占有更大的比例;制造虚假履历,在就业时许多学生制造泡沫自荐书、虚构教育背景、随意多家签约与毁约;网络道德虚拟,在虚拟网络中人的行为的符号化,使一部分学生在网络里互相谩骂、攻击、发表不负责言论的行为;诚信观念迷茫,由于社会上诚信吃亏、不讲诚信获利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失范的原因分析
3.1主观原因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 有敏感、冲动、心理素质不稳定的特点。他们离开熟悉的家乡环境, 进入大学校园后, 与以前的亲友分隔两地, 而大学校园内的环境也相对自由、宽松, 失去了以前的各种约束, 再加上当今大学生道德观自我培养意识不强, 容易不自觉地放纵, 使自我认知发生偏差。种种原因综合在一起, 给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的发生提供了一个心理温床。
3.2客观原因
3.2.1社会环境的变化造成大学生思想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机制的驱动,物质文化高消费的诱惑,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公平意识,但同时也使他们忽视了集体主义观念,更加重视物质价值。他们既关注社会的发展,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舒适的生活,为实现目标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信念。因此, 在高校中既有高尚的思想情操, 又有低级趣味的腐朽意识;既有进步的思想认识,又有落后的陈腐观点;既有正确的、积极的思想情感,又有错误、消极的思想意识。
3.2.2学校德育教育的失败致使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缺失
从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整体现状来看, 从基础教育开始, 德育教育目标存在空泛化、理想化现象, 缺乏情感, 对社会公德素质的培养过于单薄, 投入不够, 流于形式, 缺乏力度和针对性, 德育教育过程中忽视人的本性。对学生公德的评价, 往往不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知与践行相背的状况, 造成口是心非、知行不一的后果。由于基础阶段学校德育教育的失误, 使得
高等院校的学生社会公德缺失和背离。另外, 现在大学校园中德育教育课程主要是开设邓论和马哲这样的必修课, 由于这些课程理论性较强, 致使很多学生学得乏味, 上课逃课的现象严重, 这违背了设立此课的初衷,这种德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大学教育实际、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2.3 家庭教育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产生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关系的和谐度和家庭成员本身的道德教育的影响两方面。一方面,关系融洽的家庭会经常与在外求学的孩子沟通,了解其思想变化,让大学生即使离开了家,也受到家庭规范的约束,同时也缓解心里的孤独感;相反,关系不够融洽的家庭对子女的关心度或约束力都比较弱,容易让孩子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 目前的大学生都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溺爱和娇惯,逐渐形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的思想观念。
3.2.4同辈群体对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的漠视
由于不时看到大学校园内的种种伦理道德失范的事件, 大学生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加上在此类事件出现时, 学校处理手段的隐蔽化, 让学生越来越漠视此类事件, 这种态度的彼此影响, 使道德约束力在学生之间的作用甚微。
3.2.5大众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观的混乱和偏差。当前, 教科书上传统教条式的引导对学生们已经难以起到作用, 而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们的道德素质的正面影响也比较微弱, 与此同时, 社会媒体的宣传和报道却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另类的道德观。学生们看到, 上流社会的人和走在时尚前沿的人是这样生活的, 这些宣传对学生们婚姻观的影响是使他们失去了正常的道德判断标准, 使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充满了实用主义、游戏主义和潮流主义的色彩。
4加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4.1改革大学德育课程的设置
针对大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应该改革大学德育课程, 变革先前的枯燥乏味的被动式授课方式, 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授课形式, 可以以案例讨论或小品的形式, 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在讨论或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净化个人的思想。此外, 开设诸如职业道德、交际艺术、工作生活礼仪、爱心情感培养、性伦理等内容的课程, 既能起到吸引学生的作用, 又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并为将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作好准备。
4.2充分发挥教师的影响作用
现在大学教育,教师与学生接触的并不是很多,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却很大, 学生正处于在走入社会的迷茫阶段, 学生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其影响, 如果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另外, 学校也应该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创建公平公正的校园环境, 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4.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一方土养一方人,同样的,优秀的校园文化也能造就优秀的人才,高等教育作为国家主流文化的传播者,对青年学生具有文化导向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从内容到方式以及所形成的文化氛围, 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 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方面与现存社会趋同, 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从而达到社会整合的目标。所以,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而这种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靠学校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在校园中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素质都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 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4.4加强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书本的教育永远比不上实践的效果,伦理道德教育也一样,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 才能在大学生的心目中真正扎根发芽。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开展各种活动, 为学生创造各种道德实践的机会, 如开展的下乡活动、送爱心活动、救灾现场等等。只有通过接触社会,才能了解社会, 在不断地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为进入社会做一个心理准备。
5结论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支柱,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同时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整个社会都有责任行动起来净化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郑超欣,于建星.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伦理思考.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9)
[2]李远贵.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12)
[3]毅力.浅谈德育课的改革和定位.现代农业.2009
[4]孙伟.网络时代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3(2)
[5]郝春梅,吴波, 王淑清.大学生伦理道德建设现状及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
[6]杨玲.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的实证性思考[J].成才之路.2008(1)
[7]郭雪清,林长强.对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增刊),2000
作者简介:******,19***年,男,汉族,山东****,中国****大学工商管理系**
***,********,联系方式:151********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些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但是,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带来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不仅潜在地影响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也对现实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挑战。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象分析
新年刚过,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便开始为就业而四处奔波。紧张的求职气氛、巨大的时间精力投入、漫长的谋职过程和部分大学生未能上岗的结果,使得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
1.毕业当年未能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数量比例较大
据《大学周刊》报道,来自北京市教委的统计显示,北京地区2004 届大学毕业生为89.43%。记者对这一数据的真实性作了调查,发现其中某些高校就业率数字注入了水分。也许这是应对教育部关于到8 月份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的要求,但这也说明实际存在的待业率要大大高于10%。毕业当年未能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增加,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最直接表现。
2.大学生就业成本提高
大部分毕业生最后一个学期几乎全部精力用于找工作。他们或托亲求友,或奔走于用人单位之间,或频频出入于人才市场。这不仅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耗费了他们大量的财物。据国家教育部调查统计,近年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凭亲戚朋友关系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已超过25%,而且有40%的毕业生认为关系后门在就业中的作用最重要。那些没有关系的毕业生,用于外在包装、手机配备、就业推荐书的打印、奔赴人才市场的差旅费等方面的就业成本折合量则不低于3 000 元。
3.大学生就业时背离就业意愿的情况越来越多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为了尽快谋得一个职位,不少大学生顾不得个人就业意愿,往往是只为了就业而凑合找个工作岗位。这种背离就业意愿的勉强就业,也是当今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个表现。
4.中国大学生就业比以前难成为社会存在的普遍心态
应届毕业生考研热情不断升温,家长对子女大学毕业后就业忧虑重重,以及新闻媒体的频繁报道,都反映了人们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强烈体验与感受。同一个问题,西方国家
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在短期内就业的现象也都普遍存在,但人们认为就业并不困难。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传统体制下我国长期包分配安置,大学生毕业分配不存在待业或自谋职业问题。以这种状况下养成的就业心理定势来看今天的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就显得比较突出了。
二、改善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应对策略
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形成,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的全面配套改革。
1.发展地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趋势,热情地迎接高层次人才需求高潮的到来
在这样一个需要高层次人才、呼唤高层次人才的时代,从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们完全可以有信心地说,今天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只是这种社会转变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或繁荣前的调整,只是大学生供不应求前的一个小插曲。
2.培养和树立现代流动职业观念,提高人们化解就业压力的承受力
在长期计划分配体制影响下,人们形成了保守脆弱的一次性就业和职业终身制观念。实际上,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且不说在市场体制条件下,社会生产体系需要一定规模的劳动后备军作为自身弹性发展的基础,而且失业可以激发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是经济结构转换时期必需的能量源泉。
3.加快社会生产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步伐,创造更多的高层次就业需求,这是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关键所在事实上,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要求来看,当前毕业的大学生不是多了,关键是生产结构层次太落后,容纳不下实际上有限的大学生。因此,我们首先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第一产业,精减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其次,要努力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压缩和淘汰陈旧落后的生产设施系统,提高生产过程的机器化、电子化、自控化水平,加速发展高科技产业,改变手工作坊式的粗放型生产为高智力的集约型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领域,生产、管理、服务现代化高科技化的潜力很大,高层次人才就业空间极为宽广。
4.彻底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改革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专业等结构
首先,要改变过时的人才观。这里要着重明确三点:(1)人才和高学历并不是完全对等的;(2)只要保证名副其实的教育质量,各个层次都可以培养出相应的人才;(3)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分类分层日益明确,社会的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任何一个岗位的合格工作者都是人才。人才不仅包括高层人才,也包括基层、中层人才。要改变为争取作“人才”而极端追求高学历的观念。其次,要改变高等教育只重现实所急、眼前就业所需,忽视长远发展要求的观念。将教育、社会、个人的长远发展与眼前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树立教育的可
持续发展观。
5.规范人才劳务市场,健全就业机制
我国的传统用人机制是非市场性的,在向市场机制转轨过程中,人才劳动力市场还很不规范,关系就业、暗箱操作、隐形市场现象还很严重。只有彻底消除这些现象,建立健全人才市场机制,才能有效消除高层次人才供求错位、通道不畅,甚至被扭曲的现象,实现供求均衡。为此,要下大力量建立规范稳定的人才劳务市场。人事部门要彻底转变观念、机制和运作方式,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供需见面、调配、实现的规范场所。
6.建立健全的人才市场管理机制和完备高效的大学生就业社会法律保障体系
其一,国家要制定法律,明确用人单位的用人权利与义务,规范其确定、选择、录用高层次人才的行为。其二,政府要通过市场形式、政策和宣传教育,对用人单位提出长远的人才要求。其三,建立公开有形的人才劳务市场,明确人事部门、劳动部门的人才预测、交流及人才市场组织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制定有关规范人才劳务市场的法律。
总之,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社会体制在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它既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运行仍处于低品位状态,从而要求我们加速技术更新升级和体制改革,以创造更多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教育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失调的问题以及用人体制上的严重缺陷,需要我们加强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改革人才部门所有制和人才责、权、利错位脱离的体制,以生产充足适量优质的高等教育产品,达到高等教育供求之间的动态均衡,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充分合理的任用和流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这一暂时现象,坚持以全球认可水准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和发展我们的社会经济和教育体系,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会日趋好转并蒸蒸日上。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文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而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在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上的反映。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新能力的看法,得到了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最后,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分别从国家、学校以及大学生个人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创新现状对策以人为本
正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人”指的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即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作为当代社会一大主体的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民族的命运。
一. 当代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已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但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在行动上迟迟不能落实,主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另一方
面,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大学生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由于学生缺少创新的技能,虽然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最终是昙花一现。要使这些灵感变为现实,需要一些必要的创新技能,而这正是我国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所缺乏的。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以及大学生自身不去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我们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而常常是闭门造车,不去向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能力较强的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等。创新技能的缺乏限制了我们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缺乏行动的信心。另一方面,大学生也缺乏创新的毅力。有些大学
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
二. 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国家方面
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产业结构、政策导向、对教育的支持程度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甚至整个社会的成员的创新素质水平,因此政府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1.加大对创新型教育的投入
国家应加大对高等院校实验设备的投资。另外,国家应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许多研究机构的科研活动,让它们在国家的支持下进行尖端的深层的研究,从而成为吸引大学生的乐土。
2.引导高校进行创新
我国科研成果不少,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最主要的原因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高校间研究缺乏交流,导致科研成果重复研究浪费了许多的资源;而高校研究与企业也缺乏沟通,不了解社会到底需要什么,研究出的科研成果企业不需要。要促进产学研结合,除要求高校与企业建立捆绑结盟制度之外,政府还应当建立战略上的引导。使高校多从事研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贡献的项目。
3.加强对高校的监督管理
国内已经为建设创新型社会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少高校还是安于现状,不肯做出改革。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有部分原因是国家的监管力度不足。政府应严格监督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并定期从学校科研成果、各类比赛获奖情况、硬件软件设施情况、课程的设置、学生的评价等各个方面来考察学校的推进创新工作。
4.鼓励大学生创业
可以降低创业门槛,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最缺少的就是资金,政府应该在这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简化大学生创业的手续,在办理执照等复杂流程中提供帮助,为大学生创业开通一条绿色通道。可以建立创业园,将有共同理想的大学生集合在一起,将他们的力量集合在一起,引导他们利用自身的、外部的优势条件去发展,甚至形成产业集群。
(二)高校方面
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应该从教师队伍和教学体制等方面进行改进。
1.学校重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将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论文、著作、竞赛等创新成果用学分纳入考核标准,是学生创新成果的一种记载方法。目前许多高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设立创新学分。在创新学分的激励下,学生会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其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2.教师变灌输为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建立宽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筛选有用的知识,构建知识的框架、分析知识的正确性,学习并运用知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所要传授的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敢于质疑的品质,使学生乐于独立思考,发现自己的想法。
3.开展课外创新活动
课外创新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高校应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组织大学生活动小组,提高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国内开展的学术讨论大会和竞赛等,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竞赛,促使各类顶尖人才脱颖而出。
(三)大学生本身
虽然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需要具备良好的外界条件的,但大学生自身必须善于利用这些外部条件,积极主动的锻炼及增强自己的创新素质。
大学生要了解自身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尽早的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样才能在大学期间尽可能的学习对将来有用的知识,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等。大学时代要会学习,更要学会学以致用才能将所学的各种知识相互连接起来,迁移到未来实际的工作中去。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管理使学生的自律能力大大提高,并且能够积极对学习、生活、学生工作甚至学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努力寻求解决办法。这会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