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关键词: 货币政策工具;宏观调控 商业银行 影响分析
论文摘要:
中国人民银行10日宣布,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本次上调预计可冻结银行资金约3500亿元。
这是央行今年第六次上调准备金率。目前大型银行的准备金率已达18.5%的历史新高。若再考虑差别调整,部分银行更高。近几个月来,央行明显加大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其背景是什么,对商业银行会产生那些方面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如何响应央行的货币政策措施?这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
一、关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理论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管理一国货币供给的条件下,为了指导、影响经济活动,保证国家宏观经济目标得以实现,而由国家制定、通过中央银行付诸实施的有关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的方针、政策与措施的总称。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必须通过一系列与中央银行业务相联系的措施和手段来完成,这些措施或手段称为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的调控和影响是非常大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将带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产业务规模的变化,从而对货币供给有重大影响。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可供自主运用的资金减少,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削弱,全社会货币供给随之减少;相反,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减少,可用资金增加,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增强,货币供给随之扩张。
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也是货币政策考虑的范畴。通过加息,可调控资产价格,令过热的股市和房屋市场降温。自年初以来,央行出台了包括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在内的多种调控措施。政策组合的推出,有利于增强政策的综合效应,加大调控的力度,综合治理经济偏快。上调准备金率旨在降低货币乘数与银行可贷资金规模,抑制货币信贷增速;贷款利率上调以及降低银行存贷利差意在抑制信贷需求和银行的放贷冲动,同时从供给和需求两端为信贷减速;存款利率上调有助于修正过低的实际利率,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超过短期以及活期存款利率不变有助于减缓存款活期化和储蓄分流的趋势;扩大汇率波幅有助于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增强汇率弹性,为扭转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平衡人民币有效汇率创造条件。
二、当前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背景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10年在经济出现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过热、通胀上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央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近期,促使中央银行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信贷增长偏快。中央银行所担心的是,贷款的过快增长会助长经济的低水平扩张,影响经济持续健康 发展。提高准备金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防止经济过热,并由此导致通货膨胀。在当前房地产投资偏快、证券市场持续升温、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下,既凸现了央行加大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同时也增加了其政策工具运用的难度。
当前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资金市场、证券市场及商业银行经营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看:
一是抑制商业银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供应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决定乘数大小从而决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商业银行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意味着信贷扩张能力的削弱。
近5个月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就显示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调整的周期。5个月内的第6次准备金率调整,以及两次存贷款利率的调整,除了在银行信贷发放与市场利率基准上将产生实质影响外,更表达了央行在流动性治理上从紧把握的强烈决心,也彻底打消了部分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严肃性所抱有的侥幸心理。
二是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将作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并对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及获利能力来看,存贷款利差收入仍然是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则意味着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这将直接导致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因此,商业银行实际减少的可以用来创造利润的资金将比增加的准备金数额成倍放大。
目前,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8.5%,假设调高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冻结商业银行可用资金1500亿元,按此连续调整四次则减少由于发放贷款而获得的利差收入为3.84%*1500*4=230.4亿元。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大于存款准备金利率,商业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还需要倒贴部分利息支出,补贴息差支出达0.66%*1500*4=39.6亿元。因此,据此估算,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将影响商业银行利润达270亿元。
三、商业银行响应央行货币政策应采取的措施
为积极响应央行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应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优化盈利模式,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一是要管住信贷总量,优化新增贷款投向。当前,在资产价格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下,商业银行有必要控制过度的信贷行为,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同时,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严格信贷市场准入门槛,特别是要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注重提高信贷资金营运效益。据分析,各行业对升息的反应程度由机械制造业到农业依次递减,其中资金较为密集行业的影响度要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行业,如建材水泥、房地产、纺织等行业的影响度极其 自然 地排在了前列。农业、交通 运输、水电生产供应行业受影响甚微,这些也恰恰是国家目前产业倾斜及扶持的行业。顺应国家的产业政策,根据各行业受升息影响程度的不同,商业银行在贷款投向上应有所侧重,尤其是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应该有所抑制,切实提高全面风险控制水平。
二是要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提高贷款综合收益水平。在贷款粗放经营受到遏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提高贷款综合收益水平。目前各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定价日趋重视,致力于开发 科学、适用的定价模型,但由于受 历史 数据积累不够和实际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多数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仍然较低。对此,应参照《巴赛尔新资本协议》的技术要求,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建立一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进而实现对贷款的风险差别定价,以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银行盈利水平。
三是增强主动负债能力,合理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存款基准利率的上调,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吸储能力,但付息负债利率的提高,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同时,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意味着银行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商业银行的新增存款之中可用资金比例降低,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自我约束管理体制下,促使商业银行更重视存款工作,以便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因此,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增强主动负债能力,认真落实差异化服务措施,加快网点功能转型,真正实现客户分层、功能分区、业务分流,在增加存款总量的同时,优化负债结构;另一方面,要根据负债的期限、利率结构,合理安排资产的期限、利率结构,将资产与负债在资金种类和数量上的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持资金合理流动性的条件下,根据利率变化的预测和资产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分析,及时调整各种不同利率资产和负债的敏感性缺口,扩大利差,达到净利差收入最大化的目标。
四是要加快业务创新,优化经营收入结构。今年5月份的这次加息与之前几次加息的重要区别是央行缩减了银行的存贷利差,特别是中长期存贷利差,压缩了银行贷款利润的空间。多年来,出于扶持国有 金融 体系的政策需要,中国 银行业长期享受远高于国外同行的存贷利差,尽管这一过高的利差水平一直受到质疑和批评,但央行长期保持了银行业偏高的存贷利差水平。此次央行打破多年政策壁垒缩减存贷利差,显示央行抑制信贷增长的坚定决心。对此,商业银行必须顺应银行业务 发展 趋势,在业务增长方式上从外延粗放型增长向内涵集约型增长转变,在经营结构上由传统的存贷业务结构向资本节约型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在竞争手段上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变。
今后,尤其要重视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努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占比。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波动愈益频繁,西方商业银行加快了金融服务创新步伐,通过开拓中间业务市场,降低净利息收入占经营总收入的比重,以规避利率风险。如目前发达国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高的甚至已经超过了60%,而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一般还不到10%,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国内商业银行要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通过增大技术投资,加快引进 电子 技术,提供电子银行服务;通过整合业务流程、调整组织结构,增加代理基金、代理保险、代客理财等中间业务品种,来适应和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通过服务的全能化,实现客户的多样化和收益来源的多样化,从而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
四、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应关注的问题
央行调控政策的同步推出,既反映央行货币调控思路的重要转变,也显示央行驾驭货币手段更趋熟练和灵活应变,相信对市场和 经济 的调控效应也将逐步显现。但是,?在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央行常规性工具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合理掌握货币政策运用的频率和调整区间。准备金率的提高,在意味央行将冻结金融机构更多资金的同时,也必须为此承担更多的利息支出。就商业银行来讲,准备金率的提高,限制了信用扩张,而存款利率的提高,又增加了筹资成本。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有必要设定一个合理区间,抑制央行利息支出的增加,同时兼顾商业银行的利益;如果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存贷款利率,希望也能够相应提高存款准备金的利率,适度弥补对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影响。
二是进一步加强多种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在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增大、信贷扩张过快、货币投资反弹压力巨大、物价上行风险加剧的严峻形势下,单项政策的效力日趋弱化。因此,应在加强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多管齐下实现多目标调控,并借助政策组合集中推出的力量增强政策的综合效应。
三是应注意调控政策的协同效应问题。我国宏观调控关注多个经济目标,这使得央行在政策的协同和配套上需要更多的 艺术 性。比如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均是紧缩性政策,为了巩固我国宏观调控的成果,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央行的政策导向,但升息又将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比价吸引力,加速国际资金的涌入,加剧国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对流动性的关联影响预计还将显现和强化,这将对准备金率等数量型政策工具的运用产生更多的影响。因此,研究货币政策的协同和配套,谋划取得同向的效应,在我国宏观控制更加注重内在和结构的趋势之下显得更为重要。
四是应实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针对目前 农村 资金存在着一定的“离农”倾向,为鼓励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县域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应低于城市行金融机构。比如,目前农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于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0.5个百分点,高于信用社法定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建议今后应区别各商业银行服务对象的不同,实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合理确定县域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以鼓励进一步加大县域有效信贷投入,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
左晓蕾.加息智斗资产价格泡沫[J].资本市场,2007-06.黄建锋.准备金率调整成常规化工具 政策效应有待观察[N].中国证券报,2007-04-11.
第二篇: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要介绍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 “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 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 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的贴现窗口、欧央行的边际贷款便利、英格兰银行的操作性常备便利、日本银行的补充贷款便利、加拿大央行的常备流动性便利)等。
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由于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一对一”的模式,因此,这种货币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资和结构化融资。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二、具体描述
(一)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通常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按央行的比例存放,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除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外在央行任意比例存放的资金。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存在着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则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式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krC1rdrcre
缺点:作用猛烈,不宜经常使用,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以来与其他国家相比偏高,降息与降准的区别
降准,意在通过释放更多的资金供给,调节供需间的平衡,从而降低利率,最终促使资金需求的上升,而这些资金需求,使用的增长,相继促进经济的发展。
央行降准是为了释放银行业的流动性,让市场上的钱多一些,降息是降低银行的贷款利率,没有增加市场资金量,但可以改变资金的投向。其主要是为了鼓励企业的投资行为,但不一定代表货币流通量就会因此增加。降息主要有两个作用:
1、通过降低央行存款回报,让钱进入银行之外的市场,提高交易活跃度;
2、可以降低贷款的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降准有利于商业银行,银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受益:
第一、银行可以释放这笔资金,把资金用于投资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如贷款或债券,获得贷款收益,增加银行净利润。
第二、通过降准与货币乘数,降低资金成本,提高银行盈利。
降准对股市、楼市、银行均是好消息,但是,从资金流动性特点分析,资金会首先涌入金融银行,冲进股市,资金流动性特点决定了最后才可能会到达实体经济,对于银行,降准最大利好在于可贷款规模。
央行降准是为了释放银行业的流动性,让市场上的钱多一些,降息是降低银行的贷款利率,没有增加市场资金量,但可以改变资金的投向。其主要是为了鼓励企业的投资行为降息就是银行利率调整,银行降息时,储户把资金存入银行的收益减少,降息会促储户把资金从银行取出消费,存款变为投资或消费。
降息分为两种,第一,降低存款利率。第二,降低贷款利率。利率也分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一般来说是指短期利率。
降低银行贷款利率,主要是鼓励企业投资,也有利于个人按揭贷款,比如每月按揭贷款利率降低了,还款人每月还款数量相应减少了,减轻贷款人还款压力。
所以简单的来讲,降准是投放流通货币,降息是鼓励投资。
降息对资本市场影响是积极的。降息会给股票市场带来更多资金,有利于股价上涨。降息推动企业追加投资扩大生产,降息减少企业财务费用,促使个人贷款者按揭贷款,鼓励消费者
(二)再贴现
再贴现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的票据行为,再贴现政策的调整不仅可以影响到市场中货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再贴现利率的调整会影响市场的利率水平,从而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能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使其改变放款和投资活动。能产生告示效果,通常能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的预期。能决定何种票据具有再贴现资格,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局限:
从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看,再贴现政策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首先,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贴现,或者贴现多少,决定于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其次,增加对中央银行的压力。如商业银行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贴现,这就增加了对中央银行的压力,从而削弱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再次,再贴现率高低有一定限度,而在经济繁荣或经济萧条时期,再贴现率无论高低,都无法限制或阻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这也使中央银行难以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
从对利率的影响看,调整再贴现利率,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只能影响利率水平。即使影响利率水平,也必须具备两个假定条件:一是中央银行能随时准备按其规定的再贴现率自由地提供贷款,以此来调整对商业银行的放款量;二是商业银行为了尽可能地增加利润,愿意从中央银行借款。当市场利率高于再贴利率,而利差足以弥补承担的风险和放款管理费用时,商业银行就向中央银行借款然后再放出去:当市场利率高于再贴现率的利差,不足以弥补上述费用时,商业银行就从市场上收回放款,并偿还其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才能支配市场利率。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完全如此。
相对于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的效果更难于控制,而且由于再贴现利率不能经常变动,所以缺乏一定的弹性。就其弹性而言,再贴现政策是缺乏弹性的,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随时调整,通常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这会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再贴现率不随时调整,又不宜于中央银行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因此,再贴现政策的弹性是很小的。
(三)公开市场操作: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三种。
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一言以蔽之,逆回购就是央行主动借钱给银行;正回购则是央行把钱从银行那里抽走。央行今年迄今额逆回购,7天用的频率最高,但是14天的规模最大。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Central Bank Bill)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之所以叫“中央银行票据”,是为了突出其短期性特点(从已发行的央行票据来看,期限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也只有3年),其发行的对象是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作用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基准利率,以及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在公开市场的操作品种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央银行票据,它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发行对象为商业银行等一级交易商。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是投放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可以视为我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一项货币政策创新。其优势在于,在短期国债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对商业银行进行短期流动性管理,增强货币政策间接调控的有效性
优点: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货币政策的微调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灵活性,中央银行可以用它进行经常的、连续的、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迅速调转方向的操作都是完全可行的
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具有主动性
缺点: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作背景,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则会制约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
必须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
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背景:为应对近年来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的波动性加大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短期资金缺口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 年年初创设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和常备借贷便利,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运用。国内经济低迷,2014年初M2向下突破政府预设目标,社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SLO特点:
SLO操作期限短,多为7天以内的回购,现在我们所说的公开市场操作的回购业务为7天,14天和28天期的,并没有7天以内的品种。
SLO的操作时点具有灵活性,通常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间歇期,SLO的操作对象仅为符合特定条件的一级交易商,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具有系统重要性、资产状况良好、政策传导能力强的部分金融机构,包括五大行、国开行及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2016年1月29日增加邮储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和恒丰银行为SLO交易商。SLO的操作结果披露具有滞后性,操作数量与利率价格一般在1个月后披露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历次《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交易公告》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SLO操作的方向都是投放流动性的。从实际操作来看,可以认为SLO是一种超短期的逆回购。
SLF SLF设立于2013年初,期限比短期流动性调节长,最长为3个月,以1-3个月期操作为主
特点: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并以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和优质信贷资产作为抵押。
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央行根据当时流动性情况、货币政策目标和引导市场利率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SLF利率。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常备借贷便利的操作主要解决节假日等影响资金面波动较大的问题;另外,对比全面降准的政策,后者因其投放大量长期限资金,将使得资金流入融资平台、产能过剩领域,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SLF和逆回购以及SLO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银行掌握主动权,可以主动通过SLF向央行借钱,而不是逆回购和SLO必须等到央行发公告招标了,银行才能被动接招。
MLF是央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工具,于2014年9月设立,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期借贷便利期限为3或6个月,其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率,支持实体经济增长。
中期借贷便利采取质押方式发放,金融机构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MLF可多次展期,由于传统工具的运用可能使银行出现负债端和资产端的期限错配,因而将资金投放中长期动力不大,但MLF的展期性可以有效把利率往中长期传导
PSL 央行于2014年4月给予国开行三年期1万亿元PSL,用于棚改专项贷款,开创PSL的先河,实际操作中,国家开发银行获得抵押补充贷款时的抵押物为棚改项目贷款,期限为3年,贷款利率低于同期市场利率,还款来源是国开行未来在银行间债市发行的住宅金融专项债券。特点:期限相对较长,一般为3年以上,可以为长期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PSL由央行主动发起,央行根据政策导向将资金投向特定领域
PSL要求银行提供抵押,相比再贷款PSL可以避免信用风险问题,同时建立起新的政策利率基准,逐步完善价格调控框架
PSL主要针对的是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需要以政策性项目作为支持
年末资金流动性紧张问题
现金使用量M0超预期增加是导致春节前资金紧张的原因,春节前居民提现以备春节使用,企业年末支付工人工资及奖金,企业和居民对现金和活期存款的需求增加
年末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冲量、叠加MPA考核等因素,将使得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较为旺盛、供给有限。临近年末,一些季节性因素开始对资金面产生影响。从银行的角度讲,他们面临“贷存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等指标的考核,银行需要通过发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来增加存款总量。冲量存款,是指银行信贷员在月末或者年末临时向储户拉存款,以应付监管层对存款要求的检查,据了解,为了吸引储户做冲量存款,银行会给储户一定比例的返利;银行冲量:当月底、季度或年底,银行的存款业务并未完成的时候,临时找钱冲一下账,为了完成存款业务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说法;
央行货币政策趋势
2月17日,央行发布了201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了2016年4季度的货币政策的总体运行情况,并且指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基调。央行2016年第四季度报告为后期货币政策指明了方向,包括明确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突出强调防控金融风险、提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
央行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是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和期限结构,保持适度流动性。在年初普降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补充长期流动性缺口的基础上,更多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常备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灵活提供不同期限流动性。同时建立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机制,开展中期流动性常态化操作。
二是推动调控框架逐步转型。一方面继续强化价格型调控传导机制,探索构建利率走廊机制,另一方面也注意在一定区间内保持利率弹性,与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变化相匹配,发挥价格调节和引到功能。连续在7天逆回购利率进行操作,释放政策幸好,并适度增加14天和28天期逆回购品种,引导和优化货币市场交易期限结构。
三是进一步完善适应国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省纪委宏观审慎评估(MPA),对金融机构行为进行多维度引导,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扩大至全国范围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按照“因城政策”原则对房地产信贷市场实施调控,强化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
四是促进信贷机构优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好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再贴现和抵押补充贷款、窗口指导等的作用,创设扶贫再贷款,将民营银行纳入支小再贷款的支持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三农和棚改等国民经济里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与此同时,坚定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疏通传导渠道。央行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首次采用“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的表述方式,一改以往“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提法,同时,关于流动性的提法同样由“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变为“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都与之前的执行报告有着明显的变化,这验证了央行政策流动性拐点,2015年、2016年上半年货币市场过度宽松的局面将不会继续出现,定调2017年货币政策收紧的态势。
第三篇:浅析央行货币政策新工具PSL
浅析央行货币政策新工具PSL
抵押补充贷款(PSL,即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的缩写),PSL作为一种新的储备政策工具,有两层含义,首先量的层面,是基础货币投放的新渠道;其次价的层面,通过商业银行抵押资产从央行获得融资的利率,引导中期利率。
摘要:随着外汇占款这个货币发行的源头的作用逐步降低和货币市场利率到商行信贷利率传导的失灵,央行不得不创立了一些新的政策工具,比如PSL,央行试图通过合格抵押品来进行基础货币投放,以达到引导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PSL的推出,不仅是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的丰富,同时也是对我国利率走廊建立的一个有益尝试;另一方面PSL也具有货币最终流向不可控、招标不透明、对利率锚的形成效果不突出和基础货币投放量小等不足的特征。
关键词:外汇占款 中期政策利率 PSL 利率传导
我国自本世纪初加入WTO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成为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征。外汇占款取代再贷款和再贴现成为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2003―2011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年均流入大约3440亿元,2007―2011年则年均高达4550亿元,由于央行不断被动地购入外汇,也就相应地吐出了巨量的基础货币,从而形成了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从2012年开始,我国的外贸结构发生了变化,表现为2012和2013年出口增速都降到了10%以下,约为7、9%的水平,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顺差占GDP的比重逐渐回到了3%的水平。进入到2014年,外贸表现下行压力依然很大,从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来看,2014年已经出现三次环比下降。
由于外汇占款的增加主要来自于经常项目顺差,而随着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制度红利、环境红利、人口红利逐步释放完毕,外汇占款有持续下降的趋势,无形中降低了以外汇占款为主渠道的的货币创造机制的作用。基于此,央行的货币发行机制有必要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中国在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方面并不顺畅,在2014年央行的《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9月末M2增长12.9%,M2存量高达120万亿元,在流动性并不缺少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小微企业、涉农企业贷款难,贷款利率高企的情况。究其原因还在于利率传导机制是失灵。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为扭转资金信号失灵以及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状况,央行也需要从以前的数量型调控手段转向价格型调控手段。
基于货币供给机制的变化和利率传导机制失灵两方面的考虑,央行有意建立一个新的货币框架,即“打造短期利率走廊与中期利率指引”的新框架。短期利率方面是SLF、SLO,中期利率方面是PSL(抵押补充贷款)。央行这一构想,最早可见于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清华五道口金融论坛的讲话,“此次金融危机后经验,短期利率可能有时候不够有效,由此可以考虑增加一个中期利率。”
金融危机前,全球主要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使得短期利率处于目标区间之内的利率走廊机制,短期利率能够保持比较稳定。金融危机发生后,为刺激本国经济,各央行在短期利率方面采取了零利率甚至负利率,货币政策调整空间非常有限,长期中长期利率却与之存在脱节,并有上行压力,从而对经济复苏形成掣肘。
从中国来看,2014年下半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在逐渐走低,但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利率却在走高,这显示出中国货币市场与信贷市场价格传递并非高效。央行推出PSL可以看作是对发达国家央行经验的一个借鉴。
据媒体报道,央行在2014年二季度向国开行投放了1万亿的PSL,资金用于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贷款发放。国开行二季度工作会议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9.9万亿元,比一季度猛增1.56万亿元。
一、PSL(抵押补充贷款)的由来与作用
对于PSL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首先,PSL从英国的FLS(融资换贷款计划)借鉴而来的,英国央行设定抵押品框架更多的是解决流动性危机的工具。例如,英国央行的旨在推动银行借贷的FSL面向几乎英国所有的银行和房屋贷款协会,只要有新增贷款作为抵押,就可以从FLS中获得想要的融资额度,即定规则而从未定机构,且如何操作,申请都公开透明。中国则不同,在信用总量的背景上,中国并未达到流动性危机的程度,中国货币政策更多的问题在于资金配置效率低。在资金的流向方面,英国央行和中国央行都难以监控资金的最终流向。从FLS的经验来看,其中大部分资金借道住房贷款协会流向了房地产。从PSL来看,资金从央行转到国开行,被指定用于棚户区改造,这确实做到了定向,但是棚户区改造的居民、企业可以将获得的资金用于消费、投资或存到普通商业银行,后续的效应就超出了国开行和棚户区改造的范围。
2、若要成为货币市场的中期政策利率,那必须是针对所有的参与者而言的,如果只是针对国开行一家对手,只能形成一对一的利率,这样的利率锚是有价无市的锚,意义不大。国开行在获得PSL的过程中并未经过公开的招投标程序,国开行PSL的利率当时尚未公开。既然要打造中期政策利率,就应该是透明的,不然如何引导市场利率?从招标程序的不公开和利率的对外不公布,很难达到目的。从期限上来看,PSL的期限是三年,但利率对应的是一年期利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是一年调整一次的,又怎能成为中长期的政策利率?更适宜的尝试是,可以率先确定一个额度,让各家银行以新增棚户区贷款作为抵押,招标决定利率。即像FLS那样,只定规则,不定机构,申请和操作都公开透明。
3、PSL作为一个货币工具,具有结构性的特征。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来看,一般有四个,即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但这四者都不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的终极目的。此外,衡量和观测PSL效果的标准是什么,理论界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货币工具解决的是总量问题,结构性的问题解决本不应该由货币政策来完成。实际上,央行早在《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表达了对定向工具使用的担忧,如其中提到“货币政策主要还是总量政策,其结构引导作用是辅助性的,定向降准等结构性措施若长期实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4、投放基础货币量的方面,效果应该没有降准这种数量型的工具来得快。国开行虽然获得了1万亿的PSL,但不可能立即在货币市场直接拆借出去,需要通过一段时间才能转化为商业银行的存款,从而转化为贷款,为货币市场带来流动性。毕竟降准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也没任何限制条件,资金是不需要收回的,而PSL一是有抵押物,二是有时间限制,三是有一定的利率,对银行来讲是负债。从宏观流动性的角度看,截至2014年9月30日,16家上市银行的银行存款总额较2014年中报时减少了1.5万亿元,降幅达1.97%,流动性并未增加。
二、结构性的货币工具只能作为非常态的工具
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作为央行货币工具的创新,主动性并没有带来效果的提升,因此,结构性的货币工具只适宜是非常态的工具,而不适宜作为货币框架的长期内容。
在建立货币新框架之前,中国央行首先应该完善市场基准利率才是。基准利率都不完善,货币传导难免会出现失灵现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主要以银行间拆借为市场基准利率比如英国的Libor,欧元区的Euribor,日本的Tibor。就中国而言,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虽运行多年,但一直存在报价质量不高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交易价包含了一些超出市场安排的因素,包括与对手方的其他利率安排、利益调整等,所以未能成为基准利率。
从一般国际经验看,只有结构合理、信誉高、流动性强的金融产品的利率,才能作为基准利率。在我国已经市场化的几种利率中,国债利率(具体地讲是国债二级市场的收益率)最适合充当基准利率。由于中国的国债规模过小,未能担当此任。
其次,若想从短端利率来引导中场端利率,得解决中期利率工具的公开性、透明性问题。在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布之前,关于PSL的传言很多,报告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会给市场预期带来混乱,不利于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引导作用。
再次,在引导中长期利率方面,美联储、欧洲央行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比如前瞻性指引、窗口指导,中国央行也可以完全借鉴。中国央行通过加强沟通、表达明确态度,就可以消除一些不确定性,引导市场风险预期下行。
>参考文献:
[1] 钟正生.PSL的“此岸”与“彼岸”.金融博览,2014(8)
[2] 姜汝楠,程逸飞.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8)
[3] 邓海清,胡玉峰,蒋钰炜.资产证券化:变革中国金融模式.金融市场研究,2014(9)
3、融资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担保体系。在一些地方,目前尚未建立专门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服务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存在担保难的问题。
(2)缺乏一套统一的、完整的信用评估、监督机制。由于在我国许多地方,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建立起以企业资信档案为基础的信用制度,工商、税务、金融、公安、法院等部门各行其是,信息不通,甚至还相互设防,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了解与掌握。
(3)缺乏“公平、公正、公开”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一些不法之徒打着搞活金融的幌子,以高出金融机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高额利息,非法吸引资金,导致各种非法金融行为肆虐,一些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深受其害,使本来就不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受到了严重影响。另外,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甚行,一些企业逃逸银行债务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老赖”当道,甚至使一些遵纪守法的企业“吃了亏”,受到了伤害。
四、有效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改善企业金融融资服务
1、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兴则经济兴。各级政府部门要深刻认识金融支持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市场的重要主体和创新生力军。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财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环境的形成,中小企业的数量会进一步大量增加,在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就业、税收等方面将得到更大的收获。因此,一方面政府各部门要建立帮助和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引进社会抑或是国外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新的、更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建设与完善担保信用体系,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担保行业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要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积极完善信用体系要素。首先,要加强诚信建设,整合各个部门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社会信息平台,构建社会信用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形成互联共享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与比较完善的信用服务体系。其次,要将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档案与企业经济活动档案纳入信用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评级制度,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第三,要确认中介机构的资质,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在为中小企业加快盈利模式转型、解决资金短缺、应对经济下行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3、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总渠道,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与民间借贷市场。要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和创新,大力引进各种金融机构,壮大区域金融实力。加快打造地方金融控股集团,规范发展小型法人机构,培育新型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地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竞争,强化监督,优胜劣汰,集聚资金,明确融资双方的“责权利”,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4、要进一步构建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保障体系,用足用好用活各类政策。一方面要加快中小企业信贷制度的立法工作,切实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隐患,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与内控制度,促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健康规范地发展;另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用活各类政策,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重点扶持一批能够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要中小企业进行长期积累和投入。
5、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发展格局。首先,银行和各金融机构要摒弃惜贷、怕贷的观念,积极改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要在积极应对和预防各种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在认识上深一层,支持上强一分,才能使企业在发展中快一步。第三,要降低服务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对能够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转型升级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创造力的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
6、要进一步增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多策并举。银行信贷、管理、审批各相关环节要接好“地气”,对信誉好、效益高、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要积极创新担保方式,为其量身打造灵活的贷款机制和个性化的服务产品组合。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开辟绿色通道,提高贷款比例,尽量避免由于金融部门的借贷审批程序繁杂而导致企业错失良机。
7、要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经营能力建设,做好转型升级,提高信用水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新命题。中小企业只有认清形势,了解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才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小企业要做好内功,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提升企业自身素质与内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主动加强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沟通,向他们提供各种会计报表、财务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努力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准,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
五、结语
新常态下,企业的发展已经与全球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一方面,中小企业必须认真面对全球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以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才能赢得市场先机;另一方面,政府、银行与各种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做好顶层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积极扶持中小企业转变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从而催生新的业态、衍生新的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 斯天军.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从诸暨块状经济发展谈金融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商场现代化,2007(13)
[2] 蔡良才.提升信用能力缓解资金困难――对漳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运作的调查与思考.福建金融,2004(8)
第四篇:央行货币政策使用的工具及其在我国的具体运用
央行货币政策使用的工具及其在我国的具体运用
摘要2007年经济“过热”物价涨幅“过快”通货膨胀“压力”等字眼频频见报中央银行采取什么措施应对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从2007年初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多次调整了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些都是为了控制经济过热最明显的“过热”恐怕是2007年大盘指数上扬步伐在第四次加息声刚落上证指数就轻松地突破5000点人们一方面对股市充满了信心经中报调整后的动态市盈率仍然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2倍另一方面人们的信心改变不了股价高悬、风险增大的事实
关键词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AbstractIn2007,somewordslikeeconomy,overheating,thesoaringprice,inflationpressureandsoonfrequentlyappearedonnewspapers.WhatmeasurestheCentralBankwouldtaketocopewiththissituationbecameasharpfocus.Fromthebeginningof2007todate,thePeople
’
sBankofChinahasadjustedthedepositreserveratiomanytimes,andalsoupwardtheRMBbenchmarkinterestratefordepositsandloansmanytimes.Alloftheabovemeansweretocontroltheoverheatedeconomy.Themostobvious“overheating”wasthemarketpricerisethisyear.Whentheinterestrateincreasingstopped,theShanghaiStockIndexhasbrokenthrough5,000point.OntheonesidepeoplearefullofconfidenceintheStockMarket.Havingbeenadjustedbyinterimfinancialreportof2007,thedynamicprofitswerestill2timeshigherthantheinternationalstandard.Howeverontheothersidepeople’sconfidencecan’tchangethefact,suchasstockhoist,andriskincreased.
KeywordsChina
’sCentralBank;monetarypolicy;mean;use
各种货币流通形式是现代经济社会的神经不可或缺一动百动中央银行正是控制这些神经的大脑举足轻重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运用手中的工具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影响信贷总规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央行究竟用那些工具来执行它的货币政策呢
一、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一般性政策工具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各国关于金融的法规中都有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吸纳的存款中的一部分存入中央银行这部分资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只要提高准备金率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减少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最强有力的工具就属存款准备金政策今年的股市从4500~5500的疯狂到近期的4900~5100的回落都可以见到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威力从一个国家来看各个商业银行银行吸收的存款数额庞大总额都是以万亿计在这样的基数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个百分点就会引起法定存款准备金成百上千亿的变动通过这个工具中央银行就能将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进行最直接的控制中央银行
只要小幅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就会对全社会货币流量造成巨大的影响
2.公开市场操作
它指的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如国债)的活动央行在市场购买的有价证券就会向卖出者支付货币这样就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公开市场操作最早出现在美国自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后它已经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形式分为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因为公开市场操作对经济的震动较小所以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公开市场操作是最方便灵活、得心应手的工具通过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来控制市场上的货币流通
3.再贴现政策
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
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央行调整再贴现率相当于调整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对其信用扩张积极性进行影响那么货币供应量也就同时受影响进行调整再贴现工具的力度比较温和不会猛烈冲击市场经济行为同时它也有不足之处毕竟现在商业银行有众多的融资渠道不一定非得向中央银行求助
(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1.利率政策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它的升降变化反映了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
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央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利率水平也不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上资金供给和需求状况决定了合理的利率水平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逐步推进作为过渡措施央行目前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商业银行可以在此情况下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当央行调整基准利率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会随之调整老百姓就能切身感受到利率的变化了2007年初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多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利率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储蓄意愿下降已明显放缓在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比第一、二、三季度降幅分别为5.6、4.0和0.9个百分点幅度明显减小第三季度储蓄存款余额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控制机制日趋完善随着我国的利率正在逐步向市场
化迈进作为货币政策重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是国家政府通过金融法令的颁布、政策的规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确定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手段现在我国的汇率改革正在朝着汇率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政府为什么要干预汇率呢这是因为汇率政策的目的是保证国际收支平衡在物价稳定情况下的经济增长和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2007年5月21日中央银行将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日波动区间上限扩大至0.5%这对于我国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将对促进和稳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
3.央行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在这种环境下经济、金融形势往往容易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因此央行也会审时度势采取灵活、有效、形式多样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确保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这些货币政
策包括现金收支计划特别存款账户窗口指导以及货币发行等
HS(3二、货币工具在我国货币政策调节市场中的运用HS)
我国央行在不同时期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它的货币政策以保证经济在一切稳定的情况下飞速发展我国近几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在关键时候不同时期我国央行利用了不同的货币工具来调节市场2003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在反通货紧缩的同时,2003年我国经济出现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为此央行为了紧缩银根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为应对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调高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对房地产信贷风险进行了风险提示等同时为了使货币政策更趋于独立成立了银监会,实现了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有效分离此外,通过央行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极大地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些影响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如部分行业盲目重复建设、能源交通出现了多年少有的瓶颈制约,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2004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效益不断提高由于宏观调控得当初步遏制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各方面入手加强金融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抓紧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制度性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一是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二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三是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央行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四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五是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六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七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八是积极推动金融企业改革;九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04年从总体看金融运行健康平稳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基本建设等固定资产贷款继续得到控制流动资金贷款逐步增多
2005年我国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供
应量增长将保持在15%左右(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均为15%)整个金融机构贷款平稳增长,贷款结构进一步改善总体和年初预定目标相差不大2005年物价上涨仍保持4%左右的水平,央行在2004年对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点后,存款利率仍为“负”“负利率”的长期持续将导致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的趋势更为明显所以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已步入较为稳定时期,为减轻通货膨胀压力,防止资产泡沫,理顺资金供求关系,央行逐步、小幅提高了存贷款基准利率,其根本目的在于稳定货币市场利率,争取恢复对货币市场的控制权,削弱因汇改等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国内利率结构扭曲,以降低未来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保持对货币市场利率的适度控制是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006年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二是落实利率市场改革的相关政策,研究进一步完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利率体系、票据市场利率以及市场化产品的定价机制提高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引导能力,协调各利率的关系,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定价能力;三是发挥信贷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积极发挥
货币政策在优化信贷政策中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既要增加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有效益有市场的企业的贷款,继续增加对农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就学的信贷,又要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改进金融服务,引导商业银行增强对周期变化的风险控制能力;四是按照金融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五是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市场创新六是研究扩大消费的金融支持措施,推广信用卡等个人消费业务
2007—2008年由于十年来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好金融调控力度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经历连续四年两位数增长后中国经济形势已发生较大变化2007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从2007年3月份的3.3%上扬到2007年10月份的6.5%通胀压力加大2007年前10月新增贷款是2006年全年新增贷款的1.1倍2007年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幅比2006年末高1.53个百分点面对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新变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被确定为2007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2007年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坚持稳健的前提下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已释放出了适当控制货币投放的信号对于明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在2007年的“一个防止”的基础上增加为“两个防止”防止经
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中央将如何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一直是大家观望的焦点明年货币政策“从紧”事实上用“更紧”比较准确因为2007年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从紧的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提升利率全额对冲外汇流入定向发行票据特别国债的发行等等组合的货币政策是前所未有的从紧态势鉴于在连续多次加息后继续加息势必进一步刺激外资涌入从而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外由于美联储的连续降息中国的利率政策所受到的牵制越来越大近期央行并没有因为有些数据依然偏高而立即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体现了央行在经济形势面临不确定性因素加大的环境下货币政策决策的谨慎性因此加息决策将日趋谨慎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的报告认为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将面临传导机制不够畅通、独立性受制于国际资本流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虚拟经济快速发展冲击调控目标基础等四大挑战以更多综合措施回收流动性将成为今后从紧货币政策的一大特征明年汇率机制的灵活性应该会进一步加大预计汇率工具将在2008年货币政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货币工具为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着作用但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密切因此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奏效
参考文献
[1]刘锡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中央经济会议.明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EB/OL].来源新华网,2007-12-06.
[3]廖文,张祥龙.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EB/OL].来源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2003-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使用
2003年初,经济增长较快,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能源交通等瓶颈(整体中的关键限制因素)制约,物价上涨压力加大,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9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调高至7%。
中国人民银行为了解决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对象问题,于2003年第二季度开始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调整货币供给结构,从而实现了在防范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同时,缓解了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和通货紧缩现象。人民银行在4月22日至6月30日的10个发行日中,以价格招标方式贴现发行17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1950亿元。
另一方面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等措施,调整信贷政策,在控制信用过度扩张的前提下调整了信贷的投向和结构,从而实现了在防范潜在金融风险的同时,支持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2004年,(背景)经济增长接近潜在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较旺,煤电油运出现紧张;消费物价涨幅上升;失业率升势趋缓。
3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宣布自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上调再贴现利率。已逐步控制经济局部过热迹象。针对外汇占款快速增长、财政库款波动较大等流动性变化的新情况,全年不同阶段分别采取适度从紧和相对中性的公开市场操作,灵活开展央行票据发行和回购操作,有效对冲外汇占款,实现了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变化平缓和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的目标。利率(P234中间)
2005年,相比于03、04年,05年的消费物价趋于稳定,积极的财政政策7年后正式退场,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
2004年底,央行确定2005年M1(广义货币供应量)和M2(狭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两个层次的货币供给增长率都为15%。
在2005年贷款增长中消费信贷收缩的力度最大。这是因为,首先,受3月份央行调整房贷政策的影响,个人购房贷款增速放缓。其次,由于目前汽车价格持续下跌,以及由此引发的不良贷款风险,商业银行对车贷普遍持谨慎态度。
我国广义货币供应最主要的原因是2005年以来的进出口顺差以及大量游资进入银行体系产生存款增加。在我国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占款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国有银行流动性泛滥。
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9%,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1.89%不变 7月26日人民币汇率初始调整水平升值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从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的承受能力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2006年(P233),06年07年经济过热,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全球利率呈现全面上升态势,其首要原因是经济增速加快,同时原油价格持续处在高位对经济的影响逐步深化。我国上调利率,保持物价稳定。全球利率上升:我国货币政策空间加大
2007年(书)07(紧缩性货币政策):
6次调高利率,调高到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为4.14%、贷款利率为 7.47%;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上调10次,从9%上调至14.5%。
2008年(书)08(扩张性货币政策):
五次调低利率,调低至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为2.25%、贷款利率为
5.31% ;08年调整7次,其中调高了6次,一次调低。从14.5%上升到17%。
2009年,(为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果断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面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消费等改善民生类信贷等工作,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上半年,货币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对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贷款继续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逐步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大幅回升。
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物价跌幅明显收窄,通货紧缩压力减轻,货币政策在减缓通货紧缩压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中国的超额放贷,不仅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虚拟金融市场,稳定了经济,而且也带动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复苏。
2010年,(背景)2009年货币政策过度宽松,货币供应量增速过大,物价过高,通货膨胀增大。到期的央行票据和外汇占款比重大;外汇储备增加;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2010年10月20日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2.5%、5.56%)(三年来首次加息)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高了5次,从15.50% 调高到18%
2011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朝着中央确定的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态势总体良好。消费平稳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改善、对外贸易持续快速恢复,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但价格上涨幅度较大,通胀压力增大。根据我国经济中货币流通数量非常充裕但经济体系的恢复基础尚不十分稳固的具体实际情况,货币调控力度逐步小幅快速加大,连续五次上调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物价涨幅显示出回落迹象的调控目标。2011 年下半年,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加大通货膨胀控制力度; 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配合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引导农村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