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典型材料--张多文

时间:2019-05-13 08:2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扶贫开发典型材料--张多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扶贫开发典型材料--张多文》。

第一篇:扶贫开发典型材料--张多文

情系扶贫开发 心怀社会发展

——记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党委书记 张多文

张多文同志现年40岁,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乡镇基层工作。他忠诚党的事业,十几年如一日,把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倾洒在了他工作过的每一块土地上,融入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事业中。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满腔热忱的工作态度、勤奋敬业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当地群众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脱贫致富的壮丽诗歌。

2005年,随着张义镇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组织上派遣年轻有为的张多文同志到张义镇工作,面对扶贫开发的重任,张多文同志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经常深入村组开展调查研究,吃透镇情、村情。他认为,张义山区群众要想脱贫致富,就必须坚持走好“结构调整、项目带动、移民搬迁、劳务输出、班子建设”五条扶贫开发路子。正是基于这种清晰的认识,再加之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使张义镇扶贫开发工作向前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农民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倍增。

1、抓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

张多文同志认识到,在传统的农业粗放式经营方式下,张义山区的群众以种植小麦等大田传统粮食作物为主,耗水量大,经济效益低下,群众增收缓慢,扶贫开发面临多重困境,要想使张义山区的群众脱贫致富,必须走好产业化扶贫的路子。为此,他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团结和带领一班子人,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支柱产业。目前,全镇初步形成了日光温室人参果产业、加工型马铃薯产业、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建成以人参果种植为主的日光温室3180亩,加工型马铃薯和中药材种植每年均保持在20000亩和1000亩左右,形成了澄新、常水、石头坝、上泉、甘沟口等规模养殖村,主导产业创造的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围绕人参果产业,在基地建设、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市场营销等产业化运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形成了公司+协会+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发展壮大了有借鉴意义的“张哈”模式,取得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经验,扶贫开发工作向前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抓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张多文同志说:“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扶贫开发取得成效的重要指标,而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张多文同志狠抓交通、水利、教育、卫生为重点的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建成以堡常公路、沙番公路为代表的通村公路80公里;建成高标准渠道87公里,新建雨水集流窖100眼,集雨场4000平方米;兴修学校3所,扩建学校3所,新修教学楼1幢,新建卫生所12所,维修卫生院(所)3个,全面完成了26个村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建成高标准小康住宅示范点3个,340多户群众新建了小康住宅;投资68万元建成标准化社会敬老院,入住老人56人,为老人提供了较为优质的生活条件,山区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处处洋溢着发展的新形象。

3、抓农民培训,努力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在过去的扶贫开发中,政府以救济式扶贫为主,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扶贫开发逐步陷入了贫困文化论的怪圈,造成了山区群众思想观念封闭、落后、保守,自我发展能力差。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张多文同志认识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山区群众的科技培训,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扶贫开发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几年来, 张多文同志组织各类培训110 场(次),印发各类实用技术资料 9.8万份,培训农民 8万人次,培养农民技术员100多人,致富带头人200多人,涌现出了堡子、澄新、河湾等人参果优质科技示范点和良种养殖示范点,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普遍增强,正朝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方向发展,扶贫开发工作走上了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的良性发展之路。

4、抓班子,带队伍,带来了强烈的发展意识 “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张多文同志常对党员干部这样说。因此,他始终把理论学习放在首位,有针对性地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了党在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把理论学习同实践学习相结合,努力掌握好经济、法律、农业等现代知识技能,增强了领导干部的党性,提高了思想政治素养,真正把班子成员的思想统一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几年来,培养出了一批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乡村干部和党员队伍,提高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他们学技术、谋发展,带头调整种植结构,运用农业新技术的能力有了较大增强,涌现出堡子村、澄新村等在发展特色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先进基础党组织,为扶贫开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张多文同志为人正派,品德端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在干部群众中树立了言而有信、处事果断,坚持原则,关心群众的良好形象。回首过去,张多文同志问心无愧,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张义大地上处处留下了他带领干部群众战天斗地、脱贫致富的身影。他以一个共产党人的情怀,无私的奉献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情系扶贫开发,心怀社会发展,努力践行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力带领山区人民奋斗在张义这块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成为了我们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楷模。

第二篇:扶贫开发典型案例

潜山县扶贫开发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14-04-20 17:18:46

来源:潜山扶贫办

阅读次数:944

特色产业舞龙头,对症扶贫阔步走

徐建平

一、案例背景

潜山县位于大别山东南麓,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1万亩,宜林山场面积131万亩,水面9.2万亩。县域地形地貌复杂,西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59.2%,中部的丘陵区占全县面积的23.9%,东南部为圩畈区,地势平坦,河湖穿插,耕地集中,占全县总面积的16.9%。全县辖16个乡镇164个行政村,其中山区村为158个。2004年年末总人口5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3万人,占总人口91.4%。由于我县山区面积较大,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人口数量较大。2004年全县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3.75万人,人均收入668-924元的低收入人口6.38万人。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在温饱线上挣扎。而且贫困人口居住分散,扶贫开发成本高。该县人均收入924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10.13万人,且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深山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居住分散,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短时间内还很难摆脱贫困,改善这部分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其温饱问题需要付出的扶贫开发成本较大。山区多是以保持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经济效益较低。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其他经济作物如茶叶、蚕桑、板栗、瓜蒌等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市场影响因素大,缺乏促进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的主导产品。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80元,山区人均纯收入仅为1200元左右,除绝对贫困人口外,尚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在温饱线徘徊,生活条件和质量较差。脱离贫困的群众也只是一种低层次、低标准、低水平解决温饱,基础不牢,稍遇自然灾害极易返贫,需要继续扶持进行巩固。

近年来,潜山县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扶贫开发面临的新情况,在国家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探索实施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六大产业对症扶贫模式”,即根据当地不同的资源禀赋,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根据不同地势的土质地貌,实行不同的产业扶贫,扶贫项目和资金向真正需要扶持的贫困户重点倾斜。这种扶贫模式的特点在于突出以人为本的扶贫理念,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使不同环境、不同特点的贫困户合理地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给予的扶贫资源,从而使脱贫致富步伐更坚实、更协调。

二、主要做法

一是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打造特色经济板块。该县整合县扶贫、发改、农委、交运、水利等相关部门资源和力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对扶持项目进行论证,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做规划、选产业、定项目,对六大特色产业提出包含基地建设、质量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开拓等内容的总体要求,制订新的发展规划,并按分解各阶段性目标,指导全县特色农业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素质。并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实施,强化项目资金监管,确保各项目科学合理有序推进。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坚持实行“一个产业、一名县级牵头领导、一个主抓部门、一套班子、一块资金”的“五个一”捆绑推进机制,围绕茶叶、瓜蒌、蚕桑、食用菌、油茶、畜禽等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做文章,打造特色经济板块。

二是扶贫项目跟着特色产业走。该县2009年成立了茶叶、瓜蒌、油茶、食用菌、畜禽、蚕桑六大特色产业指挥部,强化具体措施,安排千万元资金,扶持产业基地规模发展、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在项目村修公路、改水渠、建塘堰,发展茶园、桑园和畜禽等特色种养业,使项目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生产发展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新天地。先后在158个重点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累计投入5763万元,占县扶贫资金总额的70%,平均每个村综合投入52万元。累计新建乡村道路21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640公里,新建平板桥18痤,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2座,建自来水塔108座,铺设引水管道720千米,解决18万人饮水困难,干渠整修安装U型槽37千米,恢复水毁农田护岸67千米,修建当家塘251口,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改善低产茶园3700亩,发展茶园2600亩,新建厂房1890平方米,添置机械设备87套。

三是为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成效,该县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定期考核、民主监管为一体的长效机制,推动扶贫开发健康有序发展。各大产业指挥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有力推进措施,加大督查验收力度;各乡镇加大政策宣传引导,细化分解发展目标,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村组、农户,并突出各自的特色,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初具规模,有力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抓基地建设,注重规模化和标准化。在基地建设中,充分发挥大户带动作用,走“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之路,实施连片开发、规模化发展,至目前,全县已有50亩以上规模化基地4处,5亩以上生产大户20余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积极探索发展规律,注重规避风险,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把握季节、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适地适种。

五是抓龙头企业发展,注重品牌建设。全县六大产业已有龙头企业 4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15家。按照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植发展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特色农业中的带动作用。注重加强能人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培育,抓好与扶贫有联系、能带动群众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在资金和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至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实现产值由2009年的21.9亿元发展到33亿元,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到1700多人,带动6000余户2.5万人脱贫致富。

典型案例一:合作社撑起“茶叶楼”。

“黄柏到塔畈,九十九道弯”一曲民谣唱出了80年代塔畈人的艰辛。而位于塔畈中心地的彭河,更是可想而知。由于是三分水田七分山的地形,这里的农民粮食不能自给。常常是“守着青柴当米钱”。如今,一提及自家盖起的小洋楼,倪天喜便要提及一个人和他的合作社——江成生和彭河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我40多岁了,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点苦力活。”倪天喜一家四口人,因为他和妻子都是老实巴交的庄家人,生活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江总让我负责收购鲜茶草”今年,近收鲜茶草这一项收入,倪天喜一家收入在9万元。“如今,我是手中有茶,心里不慌。”倪天喜憨憨的说道。江成生,安徽省劳模,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彭河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他却清楚的记得,第一次与茶农的订单,源于“看见锄头挖茶树心在痛”。

濒临长江的潜山县彭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里平均海拔900米,年平均气温16.3度,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故山高雾绕,风光秀丽。其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均适宜茶叶生长。所产名茶,更是自唐代以来一直被列为贡茶。但是由于地处深山,这里的茶产业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主要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茶树叶子能包盐,茶树杆子能撑船”说的就是当年的茶叶质量。在当地,茶叶大部分是老百姓饭后用来说天聊地的饮料。2004年的一个秋日午后,江成生正准备到自家茶地干活,看见一位老大爷用锄头挖茶树,江成生便问他“干嘛要砍茶树呢?种着不挺好的吗?”“又不能当饭吃,还不如挖掉种点小麦实惠!”看着好好的茶树要无端受灭门之灾,江成生很是心疼。“你把茶树留着,等茶叶长出来了我来收购”“你空口讲话以后不算数咋办?”江成生说“那我们签合同”也就是这场偶然,让江成生和他的同行慢慢走上了一种新的模式。2008年,由潜山县彭河幸福茶场牵头,联合塔畈乡炳峰、观音洞、广西园等18家初制茶场、茶叶经纪人和1058户茶农自愿组成的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加强诚信建设为重点,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推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三位一体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采用订单农业方式,与广大茶农签订合同,公司对茶农进行二次返利,极大提高了农户发展茶叶的积极性。目前,加入该合作社的户数已达1200户。加入合作社的茶农人均茶叶纯收入达到4000元。近期,该合作社已申报省级龙头企业。

茶曲悠悠唱发展。为引导茶叶发展,潜山县政府每年安排茶业发展专项资金120万,其中60万用于扶持茶叶基地建设、30万用于培育发展龙头企业、10万元用于茶叶技术培训和指导,对当年成片新发展茶园10亩、50亩、100亩以上,经验收合格,每亩以奖代补200元、300元、400元。奖补点燃了茶农的激情,至2012年,潜山县茶园面积增加到10.06万亩,无性系茶园面积增加到3.08万亩,全县130余家茶场通过更新改造,加工水平明显提高。取得QS认证的茶叶公司、茶厂22家,通过统一标准收购,统一工艺加工,名优茶质量稳中有升,茶叶销售均价达123.8元/公斤,最高价4400元/公斤,茶叶生产比较效益明显,成为茶农增收的亮点。

典型案例二:龙头企业引领养鸡户致富。

余井镇天圣村地区原先农户也有养鸡的传统,只是没有形成规模,处于家庭副业状态,再加上没有龙头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带动,畜禽产品的销路没有保证。作为“安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潜山县天胜农业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本着“服务农民、富裕农民”的宗旨,坚持做到“四到户”服务,为广大养鸡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所谓“四到户”,即一是对养殖户实行送苗鸭和饲料到户。统一引进良种,该品种品系纯正,抗病力强,生长迅速,深受加工厂和广大消费者欢迎。二是技术服务到户。将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经验一家一户地传授到农民家中,确保养殖成功。三是防疫治病到户。将自己专门聘请的18名中高级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服务、巡回咨询,及时到户解决养殖过程中的突出性技术问题,同时每月为社员讲授新知识,为养殖户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四是收购到户,挨家挨户上门收购。现金结算到户,销售由合作社安排。组织并指导周边村民科学养鸡、水产养殖和苗木种植。这种以公司为龙头,采取“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方式,不断壮大专业合作组织,克服了一家一户小规模、低投入、低产出的小农经济局限性和对土地等资源过分依赖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目前,随着专业合作社影响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强,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104户增加到200户,另外辐射带动了本地及周边乡镇养鸭户500余户。从合作社成立至今,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紧密型合作方式,短短三四年时间,帮助120多户困难家庭摆脱了贫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为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指挥部产业技术指导组成员深入乡村,按照省畜禽养殖技术规范的要求,引导养殖户、养殖小区按照标准化进行建设和改造,帮助建立并完善养殖档案,提高生产者质量标准意识和应用能力。中泰六和养殖有限公司、天胜农业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安庆市市级规模养殖示范场,为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起了带头示范作用。

至2012年,潜山县出栏生猪20.92万头,出栏家禽332万只,出栏肉牛0.41万头,禽蛋产量8420吨,肉类总产22620吨。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05%、8.85%、2%、4.1%、4.5%。畜禽生产基地建设稳步发展,目前全县已发展畜牧合作组织22家,入会会员1200多人。潜山县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天柱鸭业有限公司分别新申报了市、省级龙头企业。

丘陵,油茶挂果累累。截止目前,全县已新建50亩以上成片油茶基地6.5万亩,已兑现奖补资金近1600万元。该县注重良种繁育和推广,加快繁育推广省认定的 “皖潜1号”和“皖潜2号” 油茶新品种,确保高品质油茶基地建设。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示范基地。全县油茶基地达万亩以上乡镇3个,千亩以上村10个,全县涌现油茶基地建设大户220余户,其中有千亩以上承包大户7个,已组建油茶专业合作社15个,2012年全县共完成油茶新造林11000亩,完成县级技术培训200人次,发放培训材料2000册。

圩区,瓜蒌架下话丰收。瓜蒌俗称野葫芦,潜山一带民间早有将瓜蒌籽炒制招待客人的习俗,但真正作为食品摆上桌面还是近十多年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县农民李德祥等大胆提出了瓜蒌籽的食用性研究,在科研部门的支持下,该县对瓜蒌开发利用进行科技攻关,初步掌握了育种、栽培方法,这一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从而开辟了瓜蒌产业的新天地。为发展瓜蒌种植,促进山乡致富,该县拿出百万元财政资金扶持种植大户,并相继建立了10多个瓜蒌示范片。农业科技部门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生产。大力开展种苗繁育,推广换垄轮作、间作,土壤消毒技术,推广高密度栽培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该县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的新路子,不断打造瓜蒌产业链。各瓜蒌公司以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与瓜蒌农户签订生产合同,与超市签订购销协议,形成产学研、产加销一条龙。全县现有标准化生产基地近5万亩。瓜蒌产业农民经纪人百余人,农民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4个,痘姆新农生态农业合作社以瓜蒌种植为主,社员有200人,2011年被评为安庆市示范合作社。有2家企业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证书。天柱山牌、传文牌瓜蒌籽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近年来该县与南京野生植物利用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进行技术合作,培育出的“瓜蒌新品种“皖蒌6号”获县政府科技一等奖、获安徽省科技三等奖,2012年潜山县施行的瓜蒌种植保险,为保护农民利益筑起了一道防火墙。至目前,有半数种植户投保。

食用菌打开致富门。潜山县将食用菌产业列入重点扶持的农业特色产业,在各项激励政策推动下,目前,全县新增食用菌生产农户150户,新发展食用菌面积800亩(其中竹荪230亩)。全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近600户,食用菌种植面积达600余亩。预计全年食用菌产值2600万元,菇农纯收入1200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

该县对新发展食用菌基地继续实行以奖代补,对种植香菇5亩以上的给予重点扶持,种植竹荪50亩以上给予每亩100元补助。对通过绿色认证或QS认证的龙头企业也给予适当奖励。目前,全县规模化基地18个,食用菌公司4家,合作社10家。各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订单生产,完善产供销服务体系,建立保鲜库收购。如水吼天宜菌业公司向农户提供菌棒和生产技术,并负责以保护价回收,有效规避了种植户的市场风险。为提高食用菌种植效益,该县不断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经过近几年试验,利用竹屑、稻壳生产竹荪,利用废弃桑枝生产香菇,在夏季生产反季节香菇等技术已成熟,今年,各地积极应用新技术,实现节本增效。槎水镇建立了5个废弃桑枝发展反季节香菇生产基地,仅万全村就发展反季节香菇27万棒。全县建立竹荪生产基地4个,新发展竹荪200余亩,亩产137斤。

三、主要成效

一是扶持对象得实惠。“对症式扶贫模式”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使其思想上由“要我脱贫”转变到“我要脱贫”上来,项目的成功率和实施后的效益明显提高。这种“极贫重扶”的扶贫思路,真正让贫困人口成为扶贫主体,得到了贫困群众的称赞和拥护。

二是项目扶持结硕果。“对症式扶贫模式”使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得到了实质性扶持,真正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不同标准的扶持政策,减少了贫困户实施项目的自筹资金量,贫困户既能够把项目建成,又能够把项目建好,达到了扶持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户的扶贫效果。到2012年,全县已实施差别式扶贫项目的贫困村90个,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00多万元,扶贫到户项目涉及生产发展、“一建三改”、“雨露计划”、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资助等5个大类,子项目165个,受益农户2110户,其中绝对贫困户和低收入户1300户,约占全县登记建档贫困户的三分之一,80%以上的农户建立了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家庭生活环境得到改善,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三是干群关系更和谐。以前部分贫困户因多种原因没有得到项目扶持,在心理上很不平衡,对村干部和得到项目的农户有强烈的抵触和怨恨情绪,村干部威信较低。“对症式扶贫”使多数贫困户得到了国家扶贫项目,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村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真心实意地进行传、帮、教、带,为贫困农户解决生产发展中缺资金、技术、信息、劳力等困难,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观。“对症式扶贫”进一步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化解了诸多农村社会矛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党群干群关系更为融洽。

四、主要启示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脱贫的突破口,是确保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最有效方法。能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搞规模经济。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扶贫政策对农户的“平均化”扶持,既让不同程度的贫困对象合理享受到国家给予的扶贫资源,破解了“扶贫到户”难题,又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实现了低碳扶贫和可持续扶贫的结合,创新了扶贫政策对贫困对象的“瞄准”机制,有效避免了“脱靶”现象,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生动实践。

启示之一:政府引导是“中流砥柱”。

产业扶贫,实现了可持续扶贫。潜山县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强自立,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必要扶持下,更加注重“授人以渔”,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施连片开发,构建产业支撑。按照高起点、大手笔、全方位的要求,编制特色优势产业连片开发规划,坚持“一村一品”和“一村多品”的布局实施连片开发项目,推进当家扶贫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品牌化,提高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条龙体系,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构建产业支撑。扶贫部门在扶贫开发中不可能包打天下,联合各部门集中打造扶贫工作的新平台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三年来,通过县委、县政府的组织、协调,扶贫部门主动与涉农部门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做好扶贫村的项目建设。在扶贫村联合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化项目,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主要渠道。

启示之二:资金整合是关键。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多方力量,组织多方资金,集中向扶贫村投入,实现扶贫开发的社会化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盘子中统筹规划,按照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原则,在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实行统筹安排、综合调度、捆绑使用、集中投放,最大限度的覆盖贫困农户。潜山县把水利部门的人畜饮水项目、农委的农业开发项目、发改委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通局的农村道路建设项目集中向扶贫村投放,形成了多部门项目资金整合、捆绑使用的新格局,为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三年来,全县各部门共投入各种项目资金 万元,使扶贫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

启示之三:龙头带动是载体。

如何破解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怎样种,怎样养,如何卖,如何卖个好价钱”应该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家一户的农民真正实现与日趋成熟的大市场对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需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用利益连接,把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民、扶贫资金有机结合起来,使龙头企业成为项目实施和资金周转的有效载体,促进扶贫工作市场化。近年来,潜山县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先后扶持了近40家龙头企业.通过扶贫龙头企业与农户直接签定种养和收购合同,组织农产品进入市场,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实现了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启示之四:合作社组织是桥梁。

为贫困农民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是项目顺利实施、确保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逐步组建产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工作思路,潜山县先后建立了80家合作社。目前,全县贫困村已有近30000贫困农户成为各协会会员。这些协会定期组织农民进行参观培训、经验交流和外出考察学习,不但提高了项目的组织化程度,还有效破解了农户缺技术、缺信息的难题。通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完善,潜山县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让农户与合作社组织实现利益联结,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目前,该县每一个产业链都有几家合作社带动,成功地总结出六大特色产业链式扶贫新模式,并均已初具规模。合作社充分发挥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作用,使贫困农户变“单打独斗”成为“抱团发展”。(本文荣获2013年安庆市扶贫系统优秀扶贫案例评选 一等奖)

第三篇:扶贫开发典型事迹材料

2002年,该自然村被列为扶贫安居温饱建设村,于2002年12月1日开始启动,2003年5月完成了安居温饱工程的所有建设项目,12月通过了县级验收;为巩固安居温饱村建设成果,进一步发展经济,2004年xx列入了巩固温饱奔小康示范村。2005年10月该工程正式启动,2005年12月25日全面完成建设工程。

建成后的xx村远景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二、工程建设情况

xx安居温饱和巩固温饱建设工程,是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动力,把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自求发展与多方扶持有机结合,走领导带头、部门帮扶、自我脱贫的路子。始终坚持“抓扶贫首先抓领导,抓落实关键抓班子”的做法,建立政府、社会、部门、个人“四位一体”的帮扶责任制,重心下沉,定位到村,帮扶到户,形成了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合力。

(一)安居温饱工程建设情况

xx安居温饱工程,计划总投资25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38万元。其中到位专项资金1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23万元,投资比例达1:1.53,拉动效应十分显著。

1、村内卫生路面建设项目

卫生路面主道路由集体完成,进户岔道由各户负责,只提供水泥和沙子,弹石和铺设由群众投工投劳完成。铺筑了一条宽1—1.2米,长1300米的弹石沙浆水泥路面,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后面貌。该项工程投资5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2万元,项目资金3万元。

新建成的卫生路面

2、公共活动场所建设项目

该工程所需的水泥、沙子、毛石、空心砖、瓷砖用工程资金支配,其他全部由群众投工投劳来完成。建设成一个集学习、娱乐为一体的60m2的公共场所,该项工程投资1.8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1.4万元,项目资金0.4万元。宣传栏内的宣传内容由村委会每个季度更新一次,从而增强群众科技文化和卫生意识。

活动场所一瞥

3、经济林果建设项目

按照“六个一”的建设要求,在林业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共完成了108亩的泡核桃栽培任务,户均达到3亩以上。为xx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该项工程建设投资1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0.9万元,项目资金0.1万元。

泡核桃基地

4、房屋改造建设项目

该建设项目主要对1户进行了全面翻修,1户进行了搬迁,其余进行了粉刷改造,还有20户农户自筹资金对原来底矮破旧的大门院墙等进行了改造。该项工程总投资19.4 万元,其中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达14.1万元,项目资金5.3万元。

焕然一新的安居室

5、节能改造建设项目

干净卫生的生活灶具

6、改厕建设项目

结合沼气建设,广泛发动群众,把过去底矮破旧的厕所拆除、改造,做到与沼气设施一体化。总投资2.6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4万元,项目资金1.2万元。

7、改厩建设项目

一直以来,群众都保持着传统落后的养殖观念,在乡兽医站的宣传培训下,群众拆除和改造了过去的小厩,建盖起了卫生厩。该项工程投资4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6万元,项目资金2.4万元。

8、标志碑使用项目资金0.2万元。

安居温饱工程标志碑

(二)巩固温饱奔小康建设工程情况

xx巩固温饱奔小康建设工程,计划总投资21.9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23万元。其中到位专项资金10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13万元,投资比例达1:1.3。

1、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改扩建生活用水管道630米,每米造价45元,建成20m3和5m3的蓄水池各一座,总投资3.8万元,其中上级补助1.3万元,群众自筹2.5万元。

2、经济发展项目

(1)发展生猪养殖33户,全村年内存栏达到200头,总投资16.1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7.70万元,群众自筹8.40万元。

(2)补植补造泡核桃100亩,总投资1.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0.5万元,群众自筹1万元。

(3)举办科技培训2期,参训200人/次,总投资0.5万元,全部为上级补助。

(4)节能改造建设项目。对没有沼气的5户农户进行补建,全部做到沼气、卫生厩、卫生厕所三配套。该项目总投资1.1万元,全部为群众自筹。

三、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经验

1、宣传、发动到位

项目从批准到实施有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就得让群众知道什么是安居温饱工程,什么是巩固温饱奔小康建设工程,项目资金有多少,建设项目有哪些,怎样实施才能得到最大实惠。建设项目多,投工投劳任务繁重,必须发动群众做好前期工作。把“扶贫扶志、扶贫扶智为根本,把综合开发、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实施科教兴村,走观念扶贫、素质扶贫、科教扶贫的路子。坚持“观念、科技、实效”的扶贫方针”广泛向群众群众宣传。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逐渐从自我封闭、落后保守的小农意识中摆脱了出来,在全村树立起了“治穷先治愚,治愚靠科技”的新观念,群众建设小康的信心空前高涨。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扶贫工程是一项民办公助的民心工程,为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乡党委、政府加强了对实施工作的领导,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组,并抽调专人负责此项工程的实施。xx村也由群众推选出3人的实施小组(包括社长),负责做好该项目的组织施工工作,并组织群众做好前期工作,如:备弹石、沙子、水泥等。

3、认真研究,制定好《实施细则》

由于该工程建设工期长,任务重,群众必须以高度的积极性,自始至终投入到建设中来,在这一点上,我们下了很大功夫,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制定出该项目的《实施细则》。例如《实施细则》中规定:公共工程部分各家各户的投工情况,直接关系到分户项目的安排,多投一个工,到户资金可增加20元,少投一个工则相应扣减20元。结果非常圆满的解决了公共工程与分户项目的投入矛盾。另外,将整个建设工程的实施范围和验收标准广为宣传之后,各户的具体建设项目,由农户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来,再由实施领导组审核,这样就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也能满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发挥了群众的创造性。

4、强化监督管理

根据《实施细则》,由村实施小组记录好投工及物资发放情况,投工高峰期必须每天公布一次,物资发放时必须由群众签字。根据项目进展,由乡领导组分阶段公布资金使用、物资发放、投工情况等,使此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时成为一项“阳光工程”。

四、效益分析

通过该扶贫项目的实施,使xx村的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劳动者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科技运用水平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村容村貌和家庭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村128人摆脱了贫困,90%的农户实现了稳定解决温饱,10%农户向小康迈进,人均纯收入从200年的548元增加到1450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小投资大效益,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扶贫开发典型发言

创新思维扎实苦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张强镇是康平县较大的镇,下辖14个行政村,人口27000人。区域面积153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偏僻,位于康平县西部,与内蒙古毗邻。2005年,被沈阳市列为全市25个扶贫开发重点镇。

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沈阳市各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张强镇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大发展。2008年,张强镇社会经济总产值实现2.1亿元,财政收入实现?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元;全镇新修柏油路13公里,修村屯砂石路35公里;村、屯环境建设有了较大改变;医疗、卫生等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农民参加医疗保险人员达到18500人,参保率达到94.8%。

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高度重视,创新思维,有效地促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几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一名副镇长专职负责全镇的扶贫开发工作。在镇扶贫开发小组的领导下,我们制定了本镇的长期扶贫开发计规划。在项目管理、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上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为了把扶贫开发规划落到实处,镇内各包村干部深入村屯,宣传扶贫开发政策,倾听扶贫开发意见,帮助群众选项目、上项目。在项目发展上,我们立足本地,创新思维,确定了通过招商,引进资金和项目,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思路。重点发展新型畜牧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培植发展农村的畜牧业养殖

和高效种植业大户,壮大经济人队伍,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经济人的带动作用。

二、全面动员,扎实苦干,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招商引资是解决本地农业投入不足,活化地方资源的有效途径。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镇配备了专职招商人员,制定优惠政策,围绕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加工进行招商引资。通过入户走访,参加洽谈会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招商引资活动。2007年,我镇共引进实体项目2个,引进项目资金1000万元。依托资源投资20亿元,年产400万吨的大强煤矿于2006年5月在东一棵树村正式开工建矿。投资5亿元年发电量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于2007年5月也正式开工。辽河油田沈阳采油厂石油勘探通过两年的工作已探明镇域内石油储量丰富,极具开采价值,目前已有5口油井出油。在农业项目发展上,以省开展的整村推进为契机,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通过经济小区建设,带动农户进行产业化生产。截止2008年,我镇共投入资金500万元,建成经济小区5个,其中,畜牧养殖小区3个,棚菜经济小区2个,参与农户140户。在开展经济小区建设的同时,我们加大对各村面上贫困户的扶持力度。一是利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资金,扶持发展养殖业,2007年,在我镇七家子和东一棵树两个项目村投入扶贫资金150多万元,发展棚菜、辣椒种植、豇豆繁种等生产项目11个,参与农户400户。当年项目实现人均增收410元。二是通过沈阳市为贫困乡镇提供的贴息贷款,扶持贫困村农户发展项目生产。2008年,镇内信用社投入发展项目贷款资金1500万元,扶持农户4800户。扶持项目

户发展养猪3万头,养牛5000头,养鹅5万只。扶持农户发展高效作物8260亩,受益2370户。以上项目为当地农户人均增收500元。三是通过社会和省、市帮扶单位进行扶贫开发。几年来,省、市包扶单位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和物资折款600多万元,帮助村屯发展经济,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发展社会事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几年来,省环保局先后为华家村投入近200万元,修筑村屯内油路5.5公里,修建村部一座。市农委投入130多万元为我镇三棵树村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并购入种羊500只。沈河区政府连续5年投资近100万元,为张强、后辛屯、敖宝三个村建果园等。

三、集中资金,集中项目,规模发展,发挥资金最大使用效益。在项目资金安排上,我们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资金、信贷资金、社会扶贫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扶持重点养殖和种植项目农户,实现政策引领,化解风险。在项目选择上,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集中项目,引导调动群众积极参与,保证了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健全机制,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在扶贫开发项目中首先确定各村扶贫开发计划,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和扶贫开发资金使用制度。对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政策在全村进行公开、公示。二是在项目实施中,镇、村全程跟踪项目检查,进行监督指导,增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透明度。三是严格检查验收。对实施的扶贫开发项目完成后,镇里及时组织人员进行验收,在保证项目质量同时,及时为项目户拨付扶持资金。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做好项目户的后期服务工作,保证项目户的扶贫开发项目可持续发展。

几年来,张强镇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扶贫局的正确指导,省市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特别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扶贫工作在得到上级部门和领导认可的同时,更得到了全镇百姓的普遍好评,几年来全镇扶贫工作无一违纪行为,无一上访事件,总结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前提

扶贫工作,特别是整村推进工作是党和国家加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惠农工程,目的就是让广大农民早日脱贫达小康。如何利用好资金,选择好项目,是我们基层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这些年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每年都要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到党委、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还成立了项目资金审查小组,制定了扶贫资金项目使用、审批制度。高度重视层层把关,为做好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选准项目,开发扶贫,百姓受益是做好扶贫工作的保证 几年来我们有11个村被确定为整村推进村,总计投入资金1200万元,同时省市对口扶贫单位投入近600万元。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是做好扶贫工作的首要前提,为此我们把选准项目,开发扶贫、百姓受益,长效发展作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宗旨,广泛征求百姓意见,充分论证,组织干部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等。07年为建设东一棵树村百亩蔬菜小区,我们镇、村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论证不下10次,组织干部、群众代表三次到西关、法库参观学习,并

长期聘请西关棚菜协会会长在建设过程中和生产期间专门指导。

3、高效务实的工作,淳朴诚挚的感情,无私奉献的精神,细致热情的服务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

无论是整村推进还是对口帮扶,无论是对上还是对下都需要我们要有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和细致热情的服务。几年来,无论是整村推进还是对口扶贫,无论是完成定项的扶贫任务,还是为帮扶单位搭建良好的扶贫工作平台,我们都本着这一原则去工作。2003年,首批整村推进村三棵树,在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投资近160万元,建设了全市最为标准的养羊小区。在小区建设前期论证期间,我们镇村十余次去市农委争取、论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淳朴诚挚的感情打动了市农委领导,最终市农委投资110万元与扶贫资金捆绑使用建设了高标准,高质量,功能齐全的三棵树养羊小区。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从设计到施工全程跟踪监管,镇分管副镇长、村书记主任几乎天天长在工地,因为质量问题我们曾和施工队打过仗。务实无私的工作最终使小区建设圆满成功。2004年在建设两家子村养羊小区时,施工队没按合同约定购置小区房瓦,当时施工队已经把劣质瓦全部拉到工地,并已经上完一栋,但我们和工程队理论,硬是把房瓦掀下,全部拉走重换,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仅用了28000元建设了标准较高的60平方米看护房,100平方米羊舍,270延长米的围墙。

各位领导,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市各扶贫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通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张强镇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深深知道,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与各位领

导帮助和扶贫单位支持是分不开的。新的一年,要有新发展。我们将倍加珍惜扶贫开发的大好时机,立足本地实际,长远规划,脚踏实地工作,以项目促进开发,以脱贫致富促发展,用2008年的实际行动,不辜负全镇人民的厚望,回报各位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谢谢!

康平县张强镇政府

2008年8月5日

第五篇:扶贫开发典型事迹材料

XX村委会XX自然村坐落在小普线旁的半坡上,现有农户34户,人口128人,全村耕地面积70.35亩,人均0.54亩。自然村现有山林50亩,无支柱产业,主要靠种植粮食作物和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全村基础设施落后,住房70%都比较破旧。群众发展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经济来源。

2002年,该自然村被列为扶贫安居温饱建设村,于2002年12月1日开始启动,2003年5月完成了安居温饱工程的所有建设项目,12月通过了县级验收;为巩固安居温饱村建设成果,进一步发展经济,2004年XX列入了巩固温饱奔小康示范村。2005年10月该工程正式启动,2005年12月25日全面完成建设工程。

建成后的XX村远景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全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经济来源单一。由于自然和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特困户较多,资源贫乏,生活能源极其紧缺。全村房屋破旧,垃圾成堆,雨季污水横流,村内道路泥泞难行。没有群众活动的公共场所。2002年底贫困人口有87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7人,人均纯收入仅548元,人均占有粮2公斤,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全村长期(半年以上)外出打工者10多人,占全村青壮年劳力的20%以上,季节性外出务工人员达50多人,占全村青壮劳力的90%左右。

二、工程建设情况

XX安居温饱和巩固温饱建设工程,是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动力,把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自求发展与多方扶持有机结合,走领导带头、部门帮扶、自我脱贫的路子。始终坚持“抓扶贫首先抓领导,抓落实关键抓班子”的做法,建立政府、社会、部门、个人“四位一体”的帮扶责任制,重心下沉,定位到村,帮扶到户,形成了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合力。

(一)安居温饱工程建设情况

XX安居温饱工程,计划总投资25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38万元。其中到位专项资金1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23万元,投资比例达1:1.53,拉动效应十分显著。

1、村内卫生路面建设项目

卫生路面主道路由集体完成,进户岔道由各户负责,只提供水泥和沙子,弹石和铺设由群众投工投劳完成。铺筑了一条宽1—1.2米,长1300米的弹石沙浆水泥路面,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后面貌。该项工程投资5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2万元,项目资金3万元。

新建成的卫生路面

2、公共活动场所建设项目

该工程所需的水泥、沙子、毛石、空心砖、瓷砖用工程资金支配,其他全部由群众投工投劳来完成。建设成一个集学习、娱乐为一体的60m2的公共场所,该项工程投资1.8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1.4万元,项目资金0.4万元。宣传栏内的宣传内容由村委会每个季度更新一次,从而增强群众科技文化和卫生意识。

活动场所一瞥

3、经济林果建设项目

按照“六个一”的建设要求,在林业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共完成了108亩的泡核桃栽培任务,户均达到3亩以上。为XX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该项工程建设投资1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0.9万元,项目资金0.1万元。

泡核桃基地

4、房屋改造建设项目

该建设项目主要对1户进行了全面翻修,1户进行了搬迁,其余进行了粉刷改造,还有20户农户自筹资金对原来底矮破旧的大门院墙等进行了改造。该项工程总投资19.4 万元,其中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达14.1万元,项目资金5.3万元。

焕然一新的安居室

5、节能改造建设项目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用沼气替代传统的生活能源。建成沼气28口,全部做到沼气、卫生厩、卫生厕所三配套。该项工程投资4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6万元,项目资金2.4万元。

干净卫生的生活灶具

6、改厕建设项目

结合沼气建设,广泛发动群众,把过去底矮破旧的厕所拆除、改造,做到与沼气设施一体化。总投资2.6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4万元,项目资金1.2万元。

7、改厩建设项目

一直以来,群众都保持着传统落后的养殖观念,在乡兽医站的宣传培训下,群众拆除和改造了过去的小厩,建盖起了卫生厩。该项工程投资4万元,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6万元,项目资金2.4万元。

8、标志碑使用项目资金0.2万元。

安居温饱工程标志碑

(二)巩固温饱奔小康建设工程情况

XX巩固温饱奔小康建设工程,计划总投资21.9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23万元。其中到位专项资金10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13万元,投资比例达1:1.3。

1、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改扩建生活用水管道630米,每米造价45元,建成20m3和5m3的蓄水池各一座,总投资3.8万元,其中上级补助1.3万元,群众自筹2.5万元。

2、经济发展项目

(1)发展生猪养殖33户,全村年内存栏达到200头,总投资16.1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7.70万元,群众自筹8.40万元。

(2)补植补造泡核桃100亩,总投资1.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0.5万元,群众自筹1万元。

(3)举办科技培训2期,参训200人/次,总投资0.5万元,全部为上级补助。

(4)节能改造建设项目。对没有沼气的5户农户进行补建,全部做到沼气、卫生厩、卫生厕所三配套。该项目总投资1.1万元,全部为群众自筹。

三、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经验

1、宣传、发动到位

项目从批准到实施有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就得让群众知道什么是安居温饱工程,什么是巩固温饱奔小康建设工程,项目资金有多少,建设项目有哪些,怎样实施才能得到最大实惠。建设项目多,投工投劳任务繁重,必须发动群众做好前期工作。把“扶贫扶志、扶贫扶智为根本,把综合开发、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实施科教兴村,走观念扶贫、素质扶贫、科教扶贫的路子。坚持“观念、科技、实效”的扶贫方针”广泛向群众群众宣传。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逐渐从自我封闭、落后保守的小农意识中摆脱了出来,在全村树立起了“治穷先治愚,治愚靠科技”的新观念,群众建设小康的信心空前高涨。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扶贫工程是一项民办公助的民心工程,为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乡党委、政府加强了对实施工作的领导,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组,并抽调专人负责此项工程的实施。XX村也由群众推选出3人的实施小组(包括社长),负责做好该项目的组织施工工作,并组织群众做好前期工作,如:备弹石、沙子、水泥等。

3、认真研究,制定好《实施细则》

由于该工程建设工期长,任务重,群众必须以高度的积极性,自始至终投入到建设中来,在这一点上,我们下了很大功夫,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制定出该项目的《实施细则》。例如《实施细则》中规定:公共工程部分各家各户的投工情况,直接关系到分户项目的安排,多投一个工,到户资金可增加20元,少投一个工则相应扣减20元。结果非常圆满的解决了公共工程与分户项目的投入矛盾。另外,将整个建设工程的实施范围和验收标准广为宣传之后,各户的具体建设项目,由农户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来,再由实施领导组审核,这样就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也能满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发挥了群众的创造性。

4、强化监督管理

根据《实施细则》,由村实施小组记录好投工及物资发放情况,投工高峰期必须每天公布一次,物资发放时必须由群众签字。根据项目进展,由乡领导组分阶段公布资金使用、物资发放、投工情况等,使此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时成为一项“阳光工程”。

四、效益分析

通过该扶贫项目的实施,使XX村的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劳动者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科技运用水平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村容村貌和家庭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村128人摆脱了贫困,90%的农户实现了稳定解决温饱,10%农户向小康迈进,人均纯收入从200年的548元增加到1450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小投资大效益,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载扶贫开发典型材料--张多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扶贫开发典型材料--张多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X乡扶贫开发工作典型材料

    XXX乡扶贫开发工作典型材料---- 传统产业新型化 新型产业规模化 以产业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近几年来,土崖塔乡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统筹农业农村发展、加快新农村建......

    扶贫开发典型调研报告(5篇)

    三汇镇大田村扶贫开发典型调研报告 今年,大田村被确定为合川区三个整村脱贫村之一,这是大田村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村贫困状况,总结经验,因地制......

    创文典型材料

    【创文典型事迹材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每当微熙初露,学生三三两两开始上学时,在米河镇东竹园小学校门口总站着一个面容和蔼的老人,他微笑着迎接全校师生的到来......

    腰站子东乡族乡扶贫开发典型材料

    在扶贫开发中快速前进的腰站子东乡族乡 腰站子东乡族乡位于瓜州县城东104公里处,地处疏勒河中上游,东邻三道沟镇,西至沙河乡、布隆吉乡,北与河东乡接壤。自1986年被省委、省政府......

    典型事迹材料张丹

    典型事迹材料张丹,一个从贵州省石阡县花桥镇的一个山旮旯里走出来的学生,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母靠种田打打小工养家糊口。人家都说农家的娃儿早当家,这个任性的女孩子亦是如......

    典型材料张婧(合集5篇)

    优秀个人典型材料 ——林场小学 张婧 我是南岔中心小学一名普通教师。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已经在教育这片净土上辛勤耕耘了10个春秋,把爱的阳光洒向我的事业,洒向我的学生。......

    典型材料张艳丽(全文5篇)

    她用爱心温暖着这个家,用真情感动着身边的人——记酱坊地村好儿媳张艳丽她是丈夫心中的好妻子、公公心中的好儿媳、儿子心中的好母亲。她用真情感动着所有的人,她就是酱坊地村......

    张友源典型材料

    心系民生倾情奉献 ——记三河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张友源同志张友源同志自2007年10月担任三河镇人大主席以来,围绕全镇工作大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关注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