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高人民检察院、邮电部关于转发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吉林省邮电管理
【发布单位】最高人民检察院/邮电部 【发布文号】(1980)邮邮字910号等 【发布日期】1980-09-24 【生效日期】1980-09-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最高人民检察院、邮电部关于转发吉林省人民检察院
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关于极少数邮电工作人员私拆、隐
匿、毁弃邮件、电报的渎职犯罪情况的报告》的通知
(1980年9月24日高检法字(1980)1号,(1980)邮邮字910号)
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检察院:
各省、市、自治区邮电管理局:
现将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关于极少数邮电工作人员私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渎职犯罪情况的报告》转发给你们。
这个报告所反映的吉林省少数邮电职工渎职犯罪案件,在其他地区邮电部门中也同样存在,有的甚至更为严重。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发现贪污盗窃邮件票款的人数有五百九十三人、盗窃邮件总包七十八个,邮件报刊六千二百三十件(份)、汇兑款、报刊款等十八万多元、粮票三千多斤、布票二百四十六尺。河北省最近查获唐县白合支局路国振作案十五年,贪污汇兑款、营业款三万五千余元。
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和省邮电管理局对少数邮电职工渎职犯罪所造成的严重危害的认识是正确的,对私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渎职犯罪活动作斗争的意见也是很好的,可行的。各地可参照他们的作法和意见,切实整顿、加强企业管理,制定邮电安全防范措施,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通信自由是我国 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保障公民通信自由是各级邮电部门和广大邮电职工应尽的职责。为了维护 宪法尊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确保公民通信自由权利不受侵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进一步改善邮电部门的服务质量,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光荣任务,提高人民邮电信誉,特提出如下要求:
第一、普遍深入地对邮电职工进行法纪教育,教育广大职工自觉遵纪守法。通过教育,提高邮电职工对邮电部门性质、任务的认识,增强法纪观念,认清利用职务之便私自开拆、隐匿或毁弃邮件、电报,是渎职犯罪行为,它比社会上隐匿、毁弃或非法开拆他人邮件、电报的行为更为严重,特别要加强对邮电支局、所人员和青年职工的教育,要结合宣扬一些模范人物对人民邮电通信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先进事迹,使他们充分认识邮电工作的重要性和自己的光荣职责,遵纪守法,自觉地做好邮电通信工作。
第二、各级邮电部门,要加强企业管理,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加强业务检查和积案处理,堵塞漏洞,预防和减少犯罪活动。各级邮电部门,要结合整顿企业,抓住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搞好基础工作;要积极推广全面质量管理,搞好原始记录登记统计和质量分析;要严格执行质量检查制度、财会制度和汇兑稽核制度;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分支机构的管理,充分发挥县局乡邮检查员的业务监督检查作用,乡邮检查员要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深入基层执行检查任务。要按规定配齐各级检查人员并保持稳定,使他们有职有权。各级邮电企业的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生产,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加强对职工的业务教育和培训,特别要加强对青年职工和农村分支机构以及流动人员的业务教育。各企业要广泛发动群众,采取内查外访等办法,揭摆问题,查找漏洞。对于发现的问题和漏洞,要由领导亲自负责,组织有关人员,依靠群众进行整改,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使犯罪分子无隙可乘。
第三、各级人民检察机关要和邮电部门密切配合,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发现漏洞和隐患,并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堵塞;对查出私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和贪污汇款、邮电营业款等重大问题的,要及时立案,抓紧查破,对破坏人民邮电的犯罪分子,要执行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原则。决不能心慈手软,迁就姑息。但在处理人的问题上,一定要持慎重态度,不要搞惩办主义。对情节轻微的主要是追回非法所获款、物,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对已构成犯渎职罪的犯罪分子,必须追究刑事责任,绳之以法。要号召广大邮电职工积极向不法行为作斗争,对于检举揭发和破案有功人员,要予以表扬和奖励。
对以上各项要求的执行情况,请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和邮电管理局分别汇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邮电部。
附件: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关于极少数邮电工作人员私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渎职犯罪情况的报告》
附件:
吉林省人民检察院 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关于极少数
邮电工作人员私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
的渎职犯罪情况的报告
(1980年7月26日吉检法字(1980)第7号,局保字(1980)第454号)
最高人民检察院:
邮电部:
我省广大邮电工作人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在邮电部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坚持了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深入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提高了通信质量,改善了服务工作,企业管理不断加强,较好地完成了邮电通信任务,为保障公民行使通信自由权利,促进安定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由于林彪、“四人帮”多年来的干扰破坏,极少数邮电工作人员无视党纪国法,利用职务之便,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从中窃取财物,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今年上半年,和龙、辽源等七个县、市、区检察院先后受理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渎职案件九起,占全省同期受理的渎职案件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六。现已查清处理的四件,其中给予刑事处分的三件。给予行政处分的一件。这些案件多数发生在粉粹“四人帮”之后。“ 两法”实施以后继续作案的有五件。据九起案件不完全统计,马长清、黄日权等违法犯罪分子私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一万一千八百八十余件,其中信件六千二百封,报刊五千五百余份,包裹八件,汇款单六十一张,电报十三份。从中窃取、占用人民币五千四百余元、粮票五百七十余斤、布票四十三尺、照片二十五张、邮票三百九十四枚。此外,贪污电报费、电话费、骗取乡邮走班费,共九百一十四元。
虽然这些犯罪分子在邮电职工中是极少数,但是对安定团结、四化建设危害很大,社会反应比较强烈,有民愤。其表现是:
一、由于犯罪分子隐匿、拆毁人民群众的大批来往信件,使群众间通信联系阻断,造成同志之间、亲友之间、军民之间的误会和不团结,直接破坏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原辽源市邮电局投递员马长清,为了窃取财物,自一九七二年八月以来隐匿、毁弃信件五千七百余封,其中大部分是驻军指战员的来往信件。有的战士与女朋友之间的来往信件被马犯毁弃,致使双方关系中断,产生误会,使关系破裂,有的与爱人、父母之间的通信被中断而造成家庭不和睦,激起部队干部、战士的极大不满。他们在检举信中说:“身为邮政人员,这种目无国法和以身试法的行为,实属卑鄙可耻,情法难赦,只有绳之以法,才能慰民心,誉国法”。
二、由于犯罪分子隐匿、毁弃邮件,从中窃取财物,给受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生活困难。原九台县胡家邮电支局代理营业员高世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于一九七九年十二月至一九八0年五月,为了赌博,隐匿汇款单五十二张,从中窃取和占用人民群众开发汇款四千四百三十余元。在他所窃取,占用的汇款中,有给在外地住院治病的患者医药费,也有给在外地学生生活费用款,还有个人还债、结婚、盖房、买口粮、购买药品等款。九台县胡家公社罗吉小学教员齐庆多的爱人患肺结核病,大咳血,病情严重,急需服用抗痨息片药进行治疗,当地买不到此药,一九八0年四月九日给江苏省徐州市医药公司汇款十元购买抗痨息片,但被高世昌进行赌博占用,造成患者无药及时治疗,致使病情恶化。
三、犯罪分子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给企(事)业单位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原和龙县东城邮电支局营业员黄日权,于一九七九年一月至八月,毁弃、扣压电报四十二份,其中工矿企业之间联系产销、催交生产原材料的十五份。和龙县东城公社农具厂曾发电报给鞍山钢铁厂。催促他们把农具厂购买的钢材发货,但由于黄犯毁弃了这份电报,结果等了一个多月,对方仍然没发货,造成了工厂停产待料,严重地影响了生产。
四、损害了我国人民邮电的国内、国际信誉。由于不法分子的犯罪活动,造成一些人民群众对人民邮电的不信任,经常有些人至邮电局申诉、查询邮件。有的群众不敢在当地邮局投寄信件,到几十里外去投寄。有的群众在给邮电局写的控告信中说:“这种撕毁信件的行为,使人民对祖国的邮政事业产生了怀疑,严重败坏了邮政事业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更为严重的是犯罪分子黄日权,于一九七八年四月、七月先后隐匿邮往朝鲜的两件包裹,由于投寄人多次查询,才将加压一年零两个月的包裹寄出。其中有一件是赠送在朝鲜亲属结婚的礼品,由于被告扣压八个月之久,结婚时没接到,引起在朝鲜的亲属非常不满,曾多次到朝鲜国邮局查询,并向我国邮局提出意见,严重地损害了我国人民邮电的国际信誉。
极少数邮电工作人员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毒害下,滋长了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他们为了满足私欲,无视党纪国法,随心所欲,不择手段,胡作非为,不计后果,这是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但从客观上讲,我们有些邮电企业管理上的混乱和漏洞,给违法犯罪分子造成了有隙可乘的条件。十余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砸烂了公检法,对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案件没有严肃处理,这是使一些犯罪分子逍遥法外继续作案的一个原因。
(二)为了加强法制,保护公民通信自由权利,维护人民邮电的崇高信誉,促进安定团结,保卫四化建设顺利进行,必须同私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渎职犯罪行为作坚决斗争。我们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广泛地宣传法制,教育广大邮电职工自觉地遵守法律,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为此,我们于六月三十日联合召开了全省邮电职工和法纪检察干部电话会议。在会上播放了公开审理马长清的起诉书、公诉词、判决书的录音,省邮电管理局和省检察院的负责同志讲了话,号召全省邮电职工深入学习法律,自觉遵纪守法,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保护公民的通信自由,促进安定团结。我们还联合复制了马长清罪证展览照片,将在全省邮电部门巡回展出。为了使这次法制教育深入一步,各地邮电部门,认真贯彻好省电话会议精神,在组织职工深入学习两法、参观马长清罪证展览照片时,要联系本地、本部门所发生的典型案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扩大教育成果。
二、加强企业管理,堵塞漏洞和预防减少犯罪。各地邮电部门要结合整顿企业,联系马长清和本地本部门所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的教训,广泛发动本局职工群众和用户,揭摆问题,查找漏洞。根据揭摆出来的问题和漏洞,由局领导亲自挂帅,组织有关人员,依靠群众进行整改。采取措施,堵塞漏洞,使犯罪分子无隙可乘,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当前,特别要把三类企业整顿好。加强基层和基础工作,整顿好生产班组和分支机构,建立健全适应需要的原始记录和必要的管理制度。加强基层邮电业务的检查监督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坚决实行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原则,对于私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等违法犯罪分子必须严肃处理,不能姑息迁就。但在处理时,必须正确运用法律和党的政策,严格区别罪与非罪的界限,区别对待,对于那些有一般违法行为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情节轻微的人,可由邮电部门酌情给予党纪、政纪处理;对于那些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分子由检察机关立案侦查,依法惩处。当前各级检察机关要主动与邮电部门密切配合,结合整顿企业,注意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违法犯罪案件,抓住典型大张旗鼓地处理,扩大办案效果。
特此报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2012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2011年,省检察院在省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组织领导全省检察机关,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围绕“服务经济发展、维护政治安定、保障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四大工作目标,深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我省“十二五”良好开局、城乡居民生活更加美好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坚持服务振兴,紧紧围绕全省重点工作,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积极转变执法理念,不断改进执法方式。深化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基层活动,不断解放思想,准确把握发展脉搏。坚持政策引导执法,认真落实省检察院出台的服务民营经济新一轮腾飞等13个指导意见。正确处理执法办案与促进发展的关系,对影响发展的严重犯罪坚决查办,对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型案件依法慎办缓办,做到执法考虑发展、办案想到稳定。全面推行执法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在办案中保证发展稳定大局不受影响、发案单位正常秩序不受干扰、涉案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省委文件转发了全省检察机关服务大局的做法。
积极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市场诚信建设。严肃查处审批、招标、监管等环节行政执法人员犯罪312人,促进政务环境优化。积极参与“打四黑除四害”、打击“地沟油”专项行动,集中惩治制假售假、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破坏市场秩序犯罪892人,全省联网查询行贿犯罪档案2145次,依法规范市场秩序。依法妥善处理涉及外贸依存型、就业密集型、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民事申诉案件112件,帮助解决困难,支持企业发展。
积极服务重点产业,保障经济发展质量。坚持“外创环境、内抓预防”,持续“零距离”服务交通、汽车、石化、电力、食品、医药等领域在建续建重大项目2017个,突出打击强迫交易、强揽工程、敲诈勒索等干扰项目建设的犯罪135人,帮助协调解决矛盾纠纷859起,推动一大批项目及早达产达效。严厉打击破坏林业、土地、矿产资源和妨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犯罪905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省检察院设立了驻长白山开发区检察室,统筹协调长白山区域的检察服务工作。
积极开展涉农检察,依法保障新农村建设。继续服务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工程,主动为哈达山、引嫩入白等重大水利工程和西部土地整理提供法律支持。严厉打击村匪屯霸、坑农害农刑事犯罪472人,严肃查处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农业保险等涉农领域职务犯罪547人。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开展“三帮扶”活动的部署,全省检察机关共帮扶274个基层党支部、617名困难党员、893名困难群众。省检察院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先进单位”。
二、坚持宽严相济,充分发挥批捕起诉职能,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确保社会治安稳定。全年共批准逮捕15755人,提起公诉25868人。坚决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渗透破坏活动,维护边境安全稳定。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从快批捕、有力指控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和恶势力团伙。突出打击杀人、强奸、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1336人,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6084人。
依法从宽处理轻微犯罪,努力减少不和谐因素。对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的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老年人犯罪和“民转刑”案件,积极促成双方和解,依法扩大非罪处理,不批捕3982人、不起诉1656人,共占结案人数的11.9%。对坦白认罪但确需判刑的,建议适用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简化审理4347件。扩大适用非监禁刑和缓刑,真正把宽缓政策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维稳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执法水平。建立社会治安“白皮书”制度,定期研判刑事犯罪规律特点,协同有关部门预警应对。健全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办案机制,形成打击犯罪合力。完善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办案效率。对涉众、涉企、涉外等敏感案件实行执法回访制度,针对不稳定苗头制定防范预案,防止引发新的矛盾。
三、坚持惩防并举,积极查办预防职务犯罪,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突出办案重点,继续保持查处力度。全年共查处职务犯罪1786人。其中,贪污犯罪592人,贿赂犯罪403人,滥用职权犯罪237人,玩忽职守犯罪225人。深入开展查办商业贿赂、工程建设、国土资源、侵害民生民利等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严肃查处产权交易、政府采购、招标投标中的贿赂犯罪173人,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256人。由省纪委牵头、省检察院等八部门配合,制定了贯彻中央关于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违法犯罪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突出加强反渎职侵权工作,举办了反渎职侵权工作吉林巡展,20位省领导参加了开幕式,全省共有2.6万名干部群众参观展览。
强化案件质量,不断提高执法效果。坚持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相统一,制定了职务犯罪案件证据参考标准,实行讯问犯罪嫌疑人同步录音录像,省检察院成立案件管理办公室,强化办案监督管理,有罪判决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5个百分点。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把容易侵犯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的逮捕权一律提到上一级检察院行使,把容易发生执法不公的撤案、不起诉案件一律提交人民监督员监督。省检察院反贪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狠抓犯罪预防,构建侦防一体化机制。结合执法办案,开展案例剖析、预防咨询、预防调查5728次,建立警示教育基地73个,发放预防宣传手册7万余册。建立预防职务犯罪报告制度,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政才对2011报告予以肯定,指示省委组织部、省纪委和省检察院认真研究利用,推进社会化大预防格局形成。全省有47个检察院开展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进党校工作,新华社总结宣传了这一做法,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对此作出重要批示,予以肯定。
四、坚持宪法定位,认真开展诉讼活动监督,着力促进严格公正执法
坚持追究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努力做到不枉不纵。对侦查机关应当立案而未立案的,监督立案426人。对应当逮捕而未提请逮捕、应当起诉而未移送起诉的,追捕514人、追诉
894人,其中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623人。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撤案488件。对不构成犯罪或证据不足的,不批捕916人。对刑事判决、裁定提出抗诉186件。
坚持履行职责与创新机制并重,强化监督薄弱环节。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通过专项活动督促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9件。完善网上“三书会审”机制,上下两级检察院同步审查起诉意见书、起诉书、刑事判决书13768件。积极构建多元化监督机制,对民事、行政判决裁定提出抗诉485件、再审检察建议839件,加强支持、督促起诉工作,探索监督民事执行案件473件、民事调解案件259件。加强驻监管场所检察工作,12个单位被评为“全国一级检察室”,1个单位被评为“全国十佳示范检察室”。
坚持依法监督与配合协调并重,共同维护司法权威。严肃查处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索贿受贿等犯罪。为提升监督效果,对轻微诉讼违法行为,实行口头纠正、建议再审等沟通式监督。坚持“抗诉是职责,息诉是责任”,对裁判公正、处理正确案件的申诉,尽力促使当事人息诉罢访。认真办理公安机关提请复议复核案件36件,接受审判机关司法建议21件,听取律师意见建议74件,勇于纠正自身执法瑕疵。
五、坚持延伸触角,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着力防范化解社会矛盾
实行检力下沉,搭建参与社会管理的一线平台。指导基层检察院在重点乡镇、街道建立569个服务站,开展巡回便民检察,蹲点开展普法宣传2000余场次,帮助审查生产经营合同746份,发现犯罪线索129件。深化双拥共建活动,依法妥善办理涉军案件,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实行检调对接,把化解矛盾贯穿执法全过程。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坚持检察长接待日制度,建成举报中心网站,建立12309电话举报平台,共受理举报、控告、申诉6662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教育、经济等手段,排查出的100件涉检信访积案全部化解。扎实开展“百万案件评查”活动,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涉检进京访总量位于全国第28位。
实行综合治理,创新参与社会管理手段。在吉林电视台开办每周一期的“百家讲检察”栏目,现已编播44期。加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纠正脱管漏管598人,努力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突出对涉案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深入开展诉前引导、庭审感化、案后帮教,有22个检察院被评为“全省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在办案中注意发现社会管理问题,提出检察建议368份,促使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活动147项。省检察院向省委、省政府报送决策参考9份,得到省领导批示肯定,促进了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的提高。
六、坚持强基固本,全面加强执法保障建设,着力夯实自身发展基础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升队伍整体素能。扎实开展“坚定职业信念,促进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市县两级换届,以检察长轮训为抓手,突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作风、制度建设。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成立了省检察官文联,建成吉林检察展馆。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共组织开展各类培训30期、培训4971人次,司法考试通过率连续三年保持全国领先。有7人被评为全国检察业务专家,2人被评为全国高级检察教官,我省代表队荣获首届全国公诉人分区论辩赛团体第一名。
强化自身监督制约,努力提升执法公信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落实情况专项检查133次,对82个检察院进行了重点督察,对19个检察院进行了内部审计,强化了自身反腐倡廉建设。突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完善重大案件处理、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决策机制,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265人次、述职述廉370人次。全省共缩减检察警车390辆,占总数的43.1%。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检察人员3人,同比下降70%。
推进标准化检察院建设,努力提升执法规范化程度。在全省检察机关推行标准化管理体系,已有73.6%的基层检察院通过验收达标。5个检察院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院”,2个检察院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加快科技强检步伐,努力提升检务保障水平。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所有县级检察院和9个市州检察院全部落实公用经费保障标准。更新犯罪侦查、信息化等科技装备,建成司法鉴定中心,完善三级检察院远程侦查指挥系统,积极推进基础网络建设和检察统一业务软件应用。
全省检察机关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理念,认真贯彻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共向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专项工作109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交办案件22件,主动征求代表意见建议341条,邀请代表列席检察委员会77次,向代表送阅专刊专报8000余份。
一年来,全省检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工作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共有18个集体和164名检察官立功,13个集体和28名检察官被评为全国先进,35个集体和126名检察官被评为全省先进。省检察院在全国检察长会议和多个专题会议上介绍经验,省领导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多次批示肯定我们的工作。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也遇到一些困难:执法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还有差距;职能发挥与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还有差距;工作作风与公正廉洁为民执法的新要求还有差距;检务保障与执法办案的新需要还有差距。我们将立足自身,争取支持,尽最大努力加以解决。
2012年,全省检察机关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省人大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一系列重大部署,把“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贯穿工作始终,把确保党的十八大和省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作为第一位任务,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要全力以赴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分裂、破坏活动,千方百计防控重大政治性事件、非法聚集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暴力恐怖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二要坚持不懈服务吉林振兴发展,依法保障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积极参与整顿
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集中开展查办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为实现我省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提供有效服务。三要与时俱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大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的严重犯罪,严肃查办各类职务犯罪,进一步延伸检察工作触角,主动服务全省十二个方面民生实事。四要毫不动摇把功夫下在监督上,主动适应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修改的新形势,创新法律监督机制,针对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项监督,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五要持之以恒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认真践行省委提出的“创新、公正、包容、守法、诚信”价值取向,加强对新任检察长的培训,强化自身监督,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六要坚定不移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深化检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完成林业、铁路检察体制改革,落实检察官职务序列和分类管理制度,突出加强基层执法保障,深化标准化检察院建设,夯实全省检察工作发展基础。
在新的一年里,全省检察机关将在省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本次人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全力维护和谐稳定、推动吉林振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第三篇: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
省征兵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做好从全省各级各类院校
毕业生中征集新兵工作意见的通知
(吉政办明电〔2009〕69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省征兵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做好从全省各级各类院校毕业生中征集新兵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请认真组织实施。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9年6月2日
关于进一步做好从全省各级各类院校毕业生中征集新兵工作的意见
省政府征兵办公室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 省民政厅
省公安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地税局
省司法厅团省委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省工商局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二○○九年五月十八日)
为深入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兵员征集对象主体调整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做好从各级各类院校(普通本科、高职高专、普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毕业生(以下简称各类院校毕业生)中征集新兵工作,根据《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征集工作的通知》(参动〔2009〕6号)等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从全省各级各类院校毕业生中征集新兵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和完善院校征兵工作运行机制
(一)依托院校建立高学历兵员征集基地。
各县(市)应根据当地教育发展情况,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依托本辖区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普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院校等不同层次院校,至少建立2个高中以上学历兵员征集基地,城区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均应列入兵员征集基地,实行教育、培养、考察与征集一体化。各类院校应配合所在地兵役机关,及时把初检初审合格、有志投身军营的应届毕业生及在校生确定为预征对象,实施跟踪管理教育,集中征兵时优先征集入伍。应届毕业生入伍数量计入本校当年就业(升学)率。
(二)健全院校征兵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
各类院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征兵工作,并指定一名领导参加院校所在地县(市、区)征兵领导小组。凡被确定为兵员征集基地的各类院校,要在当地兵役机关和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指导下,成立院校征兵组织领导小组,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本院校的征兵工作。原则上,设有武装部的院校由武装部具体负责,未设武装部的由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院校征兵具体负责部门可直接接受所在地县(市、区)兵役机关的领导。
(三)明确院校承担征兵具体业务性工作。
各类院校应负责抓好国防教育和兵役法规、征兵政策内容方面的宣传;向院校所在地兵役机关提供符合征集条件的应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参加实习待毕业学生的专业、数量、参军意愿等情况,组织实施兵役登记工作;配合兵役机关做好选定兵员预征对象及身体初检、政治初审工作,并抓好预征对象的跟踪管理教育和思想帮教工作;组织学生报名应征并协助兵役机关做好预征对象的体检、政审和参加审批定兵等工作;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为入伍的在校毕业班学生补发毕业证书,为入伍的在校学生办理相关休学手续;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执行和落实院校毕业生和在校生参军入伍各项优待政策。
(四)实行院校征兵工作保障和激励措施。
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征兵宣传、兵役登记和确定预征对象等工作经费,由兵役机关根据工作和征集任务完成情况将相关经费拨付学校。对选送大专以上高学历青年和各级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含在校大学生)入伍较多的院校和街道(乡、镇),当地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具体标准由当地政府确定。
二、落实优待和退役扶持就业优惠政策
(五)宣传和落实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入伍优惠政策。
各级兵役机关和宣传、教育、财政等部门,要大力宣传参动〔2009〕6号文件明确的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协调部队和院校落实征集高校毕业生到部队服役优先选拔使用、退役后考学升学优惠、由中央财政实施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规定,确保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入伍优惠政策得到落实。
(六)适当提高高学历义务兵家庭优待金补贴标准。
在按照吉政发〔2006〕40号文件规定,落实农村义务兵家庭每人每年4000元、城镇义务兵家庭每人每月150元优待金标准的基础上,要根据《兵役法》有关规定,结合当地上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情况,适当提高义务兵家庭优待金补贴标准,并对征集的高校毕业生义务兵家庭给予倾斜,具体提高额度由当地政府确定。农村和城镇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增加补贴资金部分由当地政府负担,省财政继续为农村义务兵优待金每人每年补贴700元,城镇义务兵优待金每人每月补贴50元。
(七)建立和完善高学历兵员选择服役岗位协调机制。
各级兵役机关应主动加强与接兵部队的沟通联络,及时搞清部队对高学历兵员的具体需求,供应征高学历青年选择服役岗位,发挥专业特长。全日制普通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应征入伍选择服役去向由省政府征兵办公室统一负责协调;大专学历毕业生,由所在地市(州)政府征兵办公室负责协调。建立高学历新兵学历、专业和技术特长档案,随新兵档案一并移交接兵部队,切实为部队发挥高学历兵员的文化和专业技术特长提供准确依据。
(八)进一步提高义务兵及家庭政治和社会福利待遇。
各级民政部门要协调建立并实行对军人家庭挂牌和重要节日走访慰问制度,进一步营造“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良好社会政治氛围。征集农村家庭独生子女入伍,在服义务兵役期间,父母双方均无劳动能力且生活困难的,应优先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征集城镇家庭独生子女入伍,在服义务兵役期间,父母双方均无固定工资收入且生活困难的,应优先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九)实施高学历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特殊优待政策。
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期满后,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可享受参加“三支一扶”计划、“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等项目服务期的高校毕业生加分政策。省公安司法系统院校在按照省里安排为本系统基层定向岗位招生时,要确定一定数量,招录服义务兵役期满退出现役的全日制高等学校毕业生。农村籍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以上学历毕业生退役士兵,根据本人志
愿可改为当地城镇户口,享受当地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自谋职业补助金标准按吉政发〔2006〕40号文件执行。对高学历退役士兵数量较大、自谋职业人员多的财政困难县(市、区),省财政安排补助时给予适当倾斜。
(十)为高学历退役士兵自主创业提供优惠政策保障。
实施鼓励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退役士兵尤其是高学历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兴办经济实体,创办小型微利企业。对首次自主创业(指首次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正常纳税经营1年以上的,按其收纳就业人数,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退役士兵自主创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按规定程序向当地小额贷款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申请5万元以内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经办金融机构可按人均不超过5万元、总额不超过100万元标准发放贷款;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对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实施就业普惠培训政策,各县(市、区)政府要指定专门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承担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当地政府要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培训合格者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对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就业困难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给予相应补贴。具有成熟创业项目的退役士兵,可优先入驻共青团组织的青年创业园创办企业,并享受创业园优惠政策扶持。
三、严格执行和落实优先征集政策规定
(十一)严格执行优先征集政策。
各级兵役机关在确定预征对象和审批定兵过程中,要认真落实“两个优先”征集政策,对同等政治和身体条件的,要优先征集高学历青年入伍;对同等学历的,要优先征集应届毕业生入伍。各级教育部门要会同兵役机关认真做好学历审核认证工作,对城镇和农村报名应征青年的学历进行统一排序,确定优先征集的具体对象。在符合征集条件的农村籍相对较高学历青年未被批准入伍之前,不得批准城镇籍相对较低学历青年入伍。
(十二)切实畅通优先征集渠道。
各级要认真执行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审、优先审批定兵、优先安排使用”的具体要求,凡持有《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登记表》(含就读省外各类院校)、入学前户口或现户籍属本辖区的,都要执行优先征集政策规定。对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合格人数较多、征集指标无法满足的地区,由上一级兵役机关统一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应届毕业生征集比例。
(十三)建立完善优先征集制度。
建立学历审查制度,由县(市、区)兵役机关会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院校组成学历鉴定组,对应征青年的学历进行严格审查把关,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审核,实行谁审查、谁签字、谁负责;落实公开公示制度,各级兵役机关要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及时向社会公开优先征集应届毕业生、优先征集高学历兵员的政策规定、条件标准、工作程序、纪律要求,公布高学历青年体检、政审合格和定兵人员名单,凡群众举报反映假学历的,取消应征资格。规范征兵考评制度,把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占预征对象总数的百分比和应届毕业生预征对象报名率、上站体检率、征集入伍率,作为考评征兵工作的重要指标和评先的基本条件。
四、加强征兵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
(十四)加大征兵工作组织领导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清征集各类院校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入伍,是适应新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兵员结构,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基层指挥军官队伍建设,增强退役士兵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巩固和强化党的执政地位,培育基层政权建设骨干,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方面,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摆上党委、政府重要日程,落实部门岗位责任,制定切实可行措施,确保完成征兵任务。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要为院校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提供便利条件,对报名参军入伍前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含非公有制企业)签订劳动(聘用)合同,由于本人自愿应征入伍而影响劳动(聘用)合同履行的违约责任,应予免除。
(十五)强化各级政府征兵领导小组职能。
各级要积极适应征兵对象主体调整的新要求,充实完善本级征兵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级征兵领导小组要及时研究解决征兵工作遇到的实际矛盾和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力所能及地提供人力、财力、物力和相关政策保障。领导小组成员要把落实优先征集高学历青年和应届毕业生作为检查指导征兵工作的重要内容,发现优先征集政策落实不力的,要及时予以纠正。
(十六)发挥各职能部门服务和保障作用。
各级政府兵役机关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结合本地区实际,科学筹划部署,合理调配任务,加强沟通协调,严密组织实施,最大限度地多征集各类院校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入伍;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征集各类院校毕业生作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开展工作,督促各类院校按照规定和要求完成征兵任务;其
它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强化为军队建设服务、为兵员质量服务、为应征高校毕业生服务、为退役士兵服务的思想,积极为征集各类院校毕业生入伍提供政策保障和实际支持。
上述意见中明确的征集各类院校毕业生应征入伍优待政策和保障办法,从2009年12月1日入伍的新兵开始实行。
第四篇:2011年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公开版)
2011年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2011年2月14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张金锁
2010年,全省检察机关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人大的有力监督、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协的民主监督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保障民生为第一目标,以维护稳定为第一责任,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保障。
一、围绕吉林振兴大局,不断强化服务措施,着力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有限职责、无限服务”,积极促进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形成。根据省委“三化”建设、“三动”战略等重大部署,适时调整服务重点,省市两级检察院制定完善了依法保障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长吉图开发开放、十大民生实事等指导意见。去年6月,三级检察院统一时间、统一形式、统一内容,向社会作出改进办案方式、解决企业和群众诉求等11项促进软环境建设公开承诺。坚持执法促进发展、办案确保稳定,充分发挥打击、预防、监督、保护职能,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合法收入与犯罪所得、合法融资与非法集资的界限;慎重采取强制措施,慎重扣押企业资金,慎重冻结企业账户;严禁受利益驱动办案,严禁私自插手投标采购,严禁到企业报销费用。组织评选“软环境建设十佳基层检察院”,开展软环境建设大检查,确保公开承诺落到实处。
坚持“外创环境、内抓预防”,持续服务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服务重大项目的范围,新增公路、铁路、汽车、石化、电力、煤炭等领域服务项目605个。截至目前,全程跟踪服务3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569个。打好服务项目“组合拳”,依法严惩敲诈勒索、强迫交易、串通投标等干扰项目建设、危害政府投资安全的犯罪;与项目单位共建风险防控机制,防止“项目上马、干部下马”;建议实行“无标底合理低价评标”,对819个项目标段实行“阳光招投标”;积极帮助有关单位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法律政策问题,通过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建议取消33个单位廉洁准入资格,努力保障项目建设的资金安全、管理安全和生产安全。
坚持“以防助企、以打护企”,平等保护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工业集中区设立46个检察服务站,走进537户民营企业深度调研,组织检察官送法进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支持企业依法维权,引导企业守法经营。依法起诉合同诈骗、非法经营和侵犯民营企业专利权、市场信誉等涉企犯罪,监督纠正动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利用虚假诉讼侵害企业权益等涉软问题,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坚持“防范风险、维护权益”,依法促进“三农”发展。全省检察机关认真落实省检察院制定的促进西部土地整理、服务“引嫩入白”工程、防范农业市场风险等20条工作意见,着实服务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工程。依法批捕村匪屯霸、乱占耕地、销售假种子假农药等坑农害农犯罪。发挥法律专业优势,对乡镇站所和农村“两委”人员开展针对性法制教育,帮助审查农业订单,调处承包经营纠纷,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二、围绕平安吉林建设,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切实做到“严到位、宽适度”。坚持打击保稳定,与法院、公安、国家安全、司法行政等政法机关密切配合,重点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和跨国犯罪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共批准逮捕各类犯罪嫌疑人15408人,提起公诉23560人。按照省委政法委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严厉打击了郝伟成、张家强等7个黑社会性质组织,依法指控涉黑犯罪分子81人,查处充当“保护伞”的国家工作人员29人。坚持宽缓促和谐,按照中央“两减少、两扩大”的要求,对初犯、偶犯、过失犯、未成年犯、老年犯和“民转刑”案件中的一些犯罪情节轻微人员,依法扩大非罪化处理,不批捕、不起诉5085人,相当于两个中型监狱羁押的人数,进一步落实了保障人权的宪法要求,减少了不和谐因素。最高人民检察院给予高度评价。
切实把化解矛盾贯穿执法办案始终,尽最大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注重发挥办案化解矛盾的基础作用,统筹考量案件中的各种因素,探索形成了具有“吉林检察特色”的刑事和解、民事调解、控申疏解“三解路线图”,引导群众采取非诉讼手段解决矛盾纠纷。坚决防止办案引发新矛盾,对复杂敏感案件实行风险评估,办案前分析不稳定因素、制定防范预案,办案中公正廉洁执法、从根本上防控风险,办案后及时回访、析法说理,努力实现最佳执法效果。最高人民检察院推广了我们化解矛盾的做法。
扎实开展“百万案件评查”,集中清理涉检信访积案。开展三级检察院联合接访、检察长下访、检察官走访,采取巡回办案、公开听证、专家评议等办法,对2004年以来的1266件涉检信访案件进行集中评查,依法纠正瑕疵案件44件,息诉老大难积案176件。满腔热情地对待群众诉求,对管辖内的快解决快答复,对管辖不明的不推不拖、与有关部门联调联处,对“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困难想办法多帮助。全省检察机关有36个信访窗口被评为“全国文明接待室”,涉检进京访多年保持全国最少。
延伸检察工作触角,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坚持检力下沉、重心下移,在乡镇、社区共设立333个检察联络室,搭建服务管理的一线平台。省检察院制定了加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指导意见,协同有关部门综合运用法律、政策、教育等手段,加强对监外执行人员的教育改造,帮助其融入社会。注重把工作触角延伸到案后案外,对不起诉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治,落实帮教措施,努力使其走上正路。
三、围绕惩防体系建设,依法查处和积极预防职务犯罪,有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注重力度、质量、效果协调统一,平稳健康推进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关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部署,在省纪委的组织协调下,忠诚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的关系,力求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有机统一。全年查处各类职务犯罪1609人。我省检察院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职务犯罪侦查技能实训基地。
突出查办侵害民生职务犯罪,切实维护群众权益。紧紧围绕关乎百姓生计、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开展专项活动,突出查办教育就业、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征地拆迁、矿产资源、粮食直补、林权改革等民生领域职务犯罪,依法保护群众利益,保障惠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
认真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决议,全面加强反渎职侵权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并审议了省检察院关于查办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工作情况的报告,作出了《关于加强查办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工作的决议》,为检察工作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省检察院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及时召开视频会议部署贯彻落实,认真从健全机制、提升能力等方面改进工作,全年查处渎职侵权犯罪593人。
坚持查办是职责、预防也是职责,扎实开展预防工作。结合执法办案,向有关单位发检察建议1982份,开展预防调查、预防咨询、预防教育5648次,与行政执法机关、金融系统会签预防工作意见270份,尽最大努力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发生。在全国检察机关率先建立了职务犯罪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和预测预警机制。向各级党委政府报送防控决策风险、改进政务管理等方面的调查报告、情况反映348份,积极为依法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四、围绕公正高效司法,切实强化诉讼监督,努力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深化监督机制改革,狠抓监督薄弱环节。针对侦查监督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积极推进刑事立案监督等工作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省检察院与省直16个行政执法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形成了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协助调查、联合预防等会议纪要;开展了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专项监督活动,有关部门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79件。针对审判监督手段单一,对全省72%的公诉案件提出量刑建议,列席法院审判委员会781次,向前向后延伸了监督关口。
加大诉讼监督力度,维护司法公正公信。加强了对侦查机关有案不立、立案不当及审判机关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的监督。开展了监狱、看守所监管执法、刑罚执行专项检查活动,纠正减刑、假释、保外就医不当问题,清理超期羁押人员。为防止发生类似“躲猫猫”事件,依法严惩“牢头狱霸”,消除监管安全隐患。不断加大查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背后职务犯罪工作力度。
坚持监督与支持并举,维护法制权威。认真贯彻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更加注重在监督中协调、沟通和支持。对一般诉讼违法行为,通过检察建议督促有关部门自行纠错。对裁判得当但当事人申诉上访的,主动释疑解惑,促使当事人服判息诉928件。自觉接受其他司法机关的依法制约,认真办理公安机关提请复议复核案件126件,落实审判机关司法建议51份。
五、围绕检察科学发展,积极创新自身建设载体,大力提高执法为民水平
持续开展“四走进”活动,不断增强群众工作能力。围绕“为谁执法、怎样执法”的根本问题,全省7000名检察人员持续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基层,了解社情民意,体察群众情感,掌握司法需求,学会用群众观点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增强了服务群众的本领,筑牢了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
深入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公正廉洁为民执法”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检察公信力。本着不怕揭短、不怕亮丑,认真开展了“反特权思想、反霸道作风”专项教育,集中整治办案不文明、凭借身份摆事、违规扣押款物、开特权车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坚持治检先治长、治检必从严,出台了廉洁从检“十不准”,开展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试点,举办了自身反腐倡廉教育巡回展;加强执法办案全程信息化监控,实现了案件网上管理、同步纠偏,防止案件带病流转;建立了案例指导制度,规范检察裁量权正确行使。
认真开展标准化基层检察院建设试点,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坚持省院主导、市院主责、基层主体,探索形成了基层检察院标准化建设基本模式。坚持省检察院班子成员联系基层制度,把更多人力、财力、物力投向基层,为基层选调充实专业人才189人,办案和装备经费中央转移支付同比增长13.9%。大力开展全员培训,着力提升专业素质。
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省检察院制定了《关于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工作意见》,努力按照人民的要求做好人民的检察工作。共向各级人大常委会和内务司法委员会报告专项工作162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交办案件55件。主动为代表监督检察工作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方式经常向代表通报工作、征求意见。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全面推行人民监督员制度。
2010年,全省检察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荣立三等功以上的共有31个集体和137名个人,其中一等功集体和个人19个,二等功集体和个人63个。受到国务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总工会表彰的先进、模范集体和个人有5个。在全国检察长会议和12个专项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进一步树立了“吉林检察形象”。
回顾过去的一年,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从执法理念看,与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有些检察人员服务大局的观念树得还不够牢。从工作成效看,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不完全符合,法律监督职能发挥得不够充分,还存在薄弱环节。从队伍素质看,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还不完全合拍,执法办案、化解矛盾、群众工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从检务保障看,与业务工作的需求还不完全协调,职业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标准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正确面对,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各方支持,认真加以解决。
2011年,全省检察机关将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全国检察长会议和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深化三项重点工作,深化群众工作,强化法律监督,强化队伍建设,为我省振兴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主要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更加注重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贴近吉林发展实际,找准服务着力点,切实把服务措施强化到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上来,把服务重点明确到营造良好软环境上来,把服务成效体现到促进十大产业发展上来,严惩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依法保障政府投资安全,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二是更加注重惩治和预防侵害民生的职务犯罪。大力推进民生检察,加大查办侵害民生、民权、民利的职务犯罪力度。深入开展商业贿赂、工程建设、国土资源等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重点查办危害大、影响大的职务犯罪。坚持惩治与预防并举、办案与服务并重,努力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
三是更加注重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用更大力度、更实措施深化三项重点工作,在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中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延伸检察工作触角,运用法律手段修复社会关系,完善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全力维护和谐稳定。
四是更加注重维护司法公正廉洁。加大诉讼监督力度,正确处理力度与效果、监督与支持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方式、提高监督水平。
五是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建设。以创建“标准化基层检察院”为载体,深入推进“四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基固本。
六是更加注重职业信念教育。
第五篇:吉林省欠税管理暂行办法
吉林省欠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欠税管理,严密税源监控和有效清缴欠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和其它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欠税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超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税款缴纳或解缴期限而未缴纳或未解缴的税款,以及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包括:
(一)办理纳税申报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在税款缴纳期限内缴纳或解缴的税款;
(二)经批准延期缴纳的税款期限已满,纳税人未在批准的税款缴纳期限内缴纳的税款;
(三)税务机关、审计机关、财政机关检查已查定的应补税额,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在《税务处理决定书》规定的税款缴纳期限内缴纳的税款;
(四)税务机关依法核定纳税人的应纳税额,纳税人未在税款缴纳期限内缴纳的税款;
(五)提供纳税担保后,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
(六)其他未按规定期限缴纳或解缴的税款。
第三条 有上述欠税情形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为本办法所称的欠税人。
第四条 欠缴税款滞纳金、税收罚款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 欠税管理的工作制度制定、综合协调、欠税公告发布、对欠税人实行强制执行、税收保全措施实施前的审核审批工作,由各级地方税务机关的征管部门负责;欠税的核算和分析工作由各级地方税务机关的计统部门负责;欠税涉及的行政复议、诉讼等法律事务由各级地方税务机关的政策法规部门负责;欠税的核实、清理清缴、对欠税人采取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的具体实施工作,由主管税务机关税源管理部门负责;打击逃避追缴欠税工作由各级稽查局负责。上述各职能部门应建立并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及时传递和通报欠税信息及有关工作情况,形成合力,加强欠税管理。第二章 欠税的确认和报告
第六条 主管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发生的以下情况确认欠税人和欠税金额:
(一)申报征收环节形成欠税的确认:在税款缴纳期限届满的次日,根据纳税人申报的应缴税款,与实缴税款情况进行核对,将未按期限缴纳的税款(经批准延期缴纳的税款除外)确认为欠税;
(二)延期缴纳税款形成欠税的确认:在延期缴纳期限届满的次日,根据批准的延期缴纳税款,与延期内税款的缴纳情况进行核对,将到期未缴纳的税款确认为欠税;
(三)稽查形成欠税的确认:在税款限缴期限届满的次日,根据《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等确定应补缴的税款,与实际缴纳的查补税款情况进行核对,将到期未缴纳的税款确认为欠税;
(四)核定征收形成欠税的确认:在税款缴纳期限届满的次日,根据核定应缴税款,与实际缴纳的定额税款情况进行核对,将到期未缴纳的税款确认为欠税;
(五)担保形成欠税的确认:根据纳税担保人担保的应缴税款,与担保税款的实际缴纳情况进行核对,将到期未缴纳的担保税款确认为欠税;
(六)其他情形形成的欠税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在税款缴纳期限届满的次日予以确认。
第七条 主管税务机关必须在欠税确认后的15日内,向欠税人发送《税务事项告知书》,告知欠税人欠税税种、本期发生欠税金额、累计欠税余额;通知欠税人向税务机关报送欠税清缴计划及有关资料;同时告知欠税人如不及时缴清欠税和滞纳金,税务机关将要采取的监控、追缴和处罚措施等。告知方式可采取约谈送达、书面函告、数据电文等方式。主管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送达《税务事项告知书》后,要制作《税务文书送达回证》。欠税人必须于收到《欠税告知通知书》的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欠税清缴计划》(附件一),分期清缴金额和资金筹措情况等。
第八条 欠税人在欠税期间发生下列情形的,必须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以下资料:
(一)欠税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欠税人,在对其不动产或大额资产(不包括产品和原材料等资产)销售、转让、投资或者无偿赠与他人等进行处置前,必须填报《欠税人处置不动产或大额资产报告表》(附件三),将处置的资产名称、地点、处置方式、金额以及接受方名称、地点、联系人、联系电话等情况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
(二)欠税人发生解散、撤销和破产情形时,必须自解散事由发生或解散决议之日、责令关闭或吊销营业执照之日、法院受理破产裁定或批准撤销之日起5日内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并附报做出解散、撤销和受理破产决定的文件复印件。报告内容包括:发生解散、撤销和破产情形的事由;发生前述情形时应缴未缴的税款、税收滞纳金、税收罚款情况及处置方案,发票结存情况及其他未了的税务事项。
(三)欠税人发生合并或分立情形时,必须自合并或分立决议之日起5日内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并附报做出合并、分立的决议文件复印件。报告内容包括应缴未缴的税款、税收滞纳金、税收罚款情况及处置方案,发票结存情况及其他未了的税务事项。
(四)欠税的自然人或欠税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出境前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纳税担保的,在离境5日之前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出境人姓名、护照号码、出境事由、离境时间、离境口岸等。
第三章 欠税的防范和控管
第九条 如果主管税务机关有证据证明欠税人存在违犯《征管法》第六十五条规定情形的,或者其他违法行为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以依照《征管法》第七十二条规定收缴其发票或者停止向其发售发票。欠税人收回前期发生的经营收入拖欠款项,并未开具发票的,需税务机关代开发票,要依法缴纳欠缴的税款,然后向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发票,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为纳税人代开发票。第十条 欠税人缴清欠税后,主管税务机关应于确认税款入库后的1日以内,恢复对欠税人正常的发票供应。
第十一条 欠税人被主管税务机关收缴发票后,以前为消费者事实上已经提供了劳务或销售了不动产,消费者已经结清价款,欠税人一直没有为消费者提供发票,导致消费者难以做帐务处理和办理产权。为了保障消费者利益,在消费者能够提供证据证明确实为其提供了劳务或销售了不动产,经市州局审批同意后,由主管税务机关监督纳税人为消费者开具发票。开出的金额和涉及的税款,应当由主管税务机关记录明细存档,并依法向欠税人追缴欠税。
第十二条 主管税务机关对欠税人信息资料要及时进行整理、更新。欠税人欠税信息原则上要全部录入《吉林省地方税务局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JTAIS)》存储,实行信息共享。
第十三条 各市州局要按月向省局上报“欠税情况统计及分析报告“,全面深入地反映本地区欠税的构成分布情况、增减变化的主要原因、监控追缴工作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和建议,根据重点欠税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欠税清缴能力,进而对欠税清缴情况进行预测,提出下期欠税清缴计划。
第十四条 纳税人申请延期缴纳税款,主管税务机关要严格审核,对不符合规定的,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对未经核实或不符合规定的申请,受理的主管税务机关不得上报上级税务机关。
第十五条 主管税务机关要建立分户《延期缴纳税款管理台账》(附件四),将批准延期缴纳的税款列为日常税源管理的重点内容,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及资金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督促纳税人按期缴纳税款。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主管税务机关要及时转为欠税处理。《延期缴纳税款管理台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延期缴纳税款批准情况、延期缴纳税款申请时的货币资金、应付职工工资、应付社会保险费情况、税款缴纳时间及税种、金额等。第十六条 对纳税人的延期缴纳税款的审批,区级主管地税机关报市州局审核同意后报省局审批;县(市)局直接报省局审批。
第十七条 对经常变更经营场所的欠税人,主管税务机关要加强监管,限制其发票用量,防范欠税人失踪逃逸。
第十八条 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时,要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欠税情况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评定。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欠税信息报告纳税信用等级评审部门,由评审部门根据情况对其纳税信用等级进行调整。对在半年内未全部缴清上所欠税款和当年发生新欠税款当年未能全部缴清的纳税人,取消其评定A级信用等级的资格。
第十九条 税务机关要按照《欠税公告办法》公告欠税情况。缴纳欠税30%以上,余额部分提供足额纳税担保或提供补缴计划的,可以暂缓公告,但最长不得超过两个公告期。
第二十条 欠税人未缴清欠税的,税务机关不得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第二十一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对欠税人建立分户《欠税管理档案》。《欠税管理档案》应包括《欠税人生产经营情况报告表》(附件二)、欠税台账、欠税清缴能力评估分析报告、欠税控管和追缴措施的实施等资料,详细反映欠税人的基本情况、所欠税款情况、欠税清缴计划,动态反映欠税人的生产经营、资金变动、资产处置、投资和欠税清缴情况,以及税务机关对欠税的评估分析和对欠税人所采取的监控、追缴措施等情况。第二十二条 各地税务机关要主动与对应的国家税务机关建立工作联系,对欠税人的欠税信息及其相关信息实施交换与共享。第四章 欠税追缴
第二十三条 纳税人缴纳欠税时要同时清缴税金和对应的滞纳金。
第二十四条 欠税人发生退税情形时,主管税务机关要先将应退税款和应退利息抵顶欠税和滞纳金,抵顶后还有余额的,方可办理退税。
第二十五条 申报期结束后,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反映逾期未缴纳税款情况,按以下规定及时向欠税人发出《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内容应包括本期未缴税金、累计欠税余额和加收滞纳金的规定,责令欠税人限期缴纳欠税:
(一)对未按规定报送清缴欠税计划的,应于清缴欠税计划报送时限期满之日起5日内向欠税人发出《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
(二)主管税务机关应自收到清缴欠税计划之日起的15日内向欠税人发出《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
第二十六条 欠税的自然人或欠税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出境前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纳税担保,并且在离境5日之前不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入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欠税人缴清欠税后,主管税务机关应于确认税款入库后的1日内,告知出境管理机关撤销阻止出境通知。
第二十七条 主管税务机关对有清缴能力的欠税人,在责令缴纳税款期限内仍未缴纳欠税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必须于限期届满次日起30日内书面通知欠税人的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和滞纳金。欠税人用于支付当期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的存款部分不得扣划。欠税人发生不可抗力灾害的,可暂缓扣款。
第二十八条 有清缴能力的欠税人没有可供扣缴的存款或存款不足以扣缴欠税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应当扣押、查封并依法拍卖或者变卖欠税人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和滞纳金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欠税和滞纳金。一次执行未能保障欠税全部入库时,可多次实施强制执行措施。
第二十九条 财产被查封、扣押后,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在查封后两个月内开始拍卖或变卖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欠税人在拍卖前缴清欠税和有关费用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可停止执行强制执行措施。
第三十条 冻结纳税人的银行存款及其他资金的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查封、扣押动产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查封不动产、冻结其他财产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 强制执行措施需延长期限的,主管地税机关应当在查封、扣押、冻结期限届满前办理续行查封、扣押、冻结手续,续行期限不得超过前款规定期限的二分之一。
查封、扣押、冻结期限届满,未办理延期手续的,查封、扣押、冻结的效力消灭。
第三十二条 欠税人的债权超过半年不予行使又无正当理由的,或欠税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或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的,主管地税机关可以在调查取证后向人民法院提请行使代位权或撤消权。
第三十三条 欠税人发生破产、解散情形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向清算机构书面提出清偿欠税要求,依法主张税收优先权,按照法定偿债程序将欠税征缴入库。第三十四条 欠税人发生合并情形时,未缴清欠税的,由合并后的纳税人履行其欠税、滞纳金、罚款的缴纳义务。欠税人有分立情形,分立时未缴清欠税的,由分立后的纳税人对未履行的欠税义务承担连带责任,税务机关有权向分立后的任何一个纳税人追缴其欠税、滞纳金。第五章 欠税考核
第三十五条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要加强对下级的欠税考核。第三十六条 省局对各市州局的陈欠税款压缩率,按照每年确定的目标实施考核。陈欠税款压缩率=当年陈欠税款入库额全部陈欠税款额
“全部陈欠税款额“是指各市州局、县(市、区)局在本以前发生的全部欠税,经省局审核批准后,可以剔除下列金额:
1、经各级人民法院正式判决破产的欠税人发生的陈欠税额;
2、经省、市、县国资委批准已经完成改制或正在进行改制的国有企业和符合改制规定的集体企业发生的陈欠税额;
3、事实上已经脱管或者逃逸5年以上的欠税人(按照自然计算),经省局批准确认后,其发生的陈欠税额。
4、其它经省局批准确认可以剔除的陈欠税额。第三十七条 省局对各市州局的新欠税款发生率,按照每年确定的目标实施考核。新欠税款发生率=当年新发生欠税额当年实现的全部税收入额 当年新发生欠税额经省局审核批准后,可以剔除下列金额:
1、经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破产的欠税人发生的新欠税额;
2、经省、市、县国资委批准已经完成改制或正在进行改制的国有企业和符合改制规定的集体企业发生的新欠税额;
3、经省局批准确认可以剔除的其它新欠税额。第六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八条 欠税人未按规定报送《欠税人生产经营情况月度报告表》、《欠税清缴计划》等资料,在处分大额资产、解散、撤销、破产或合并分立前未依法履行报告义务或未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供有关资料的,依照《征管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九条 纳税人未如实核算或虽如实核算应纳税款,但故意不申报或虚假申报、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依照《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处理。
第四十条 税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或责令其作出书面检查,可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经济惩戒:
(一)应当代开、监开发票而不代开、监开发票;
(二)对欠税人不按规定及时停供发票;
(三)对纳税人发生的欠税不到实地进行调查核实;
(四)对欠税信息不按规定及时录入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第四十一条 税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责令其作出书面检查或予以通报批评,取消其当年评选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公务员的资格,可并处200元以上,400元以下的经济惩戒:
(一)对欠税人不按规定发出《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
(二)扣押的财产逾期不处理;
(三)对欠税人不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或强制执行措施;
(四)未及时通知欠税人开户银行扣缴税款及滞纳金;
(五)扣划欠税人用于支付当期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的存款;
(六)欠税人发生不可抗力灾害,未执行暂缓扣款规定,对欠税人恢复生产经营造成困难;
(七)欠税人缴清欠税和滞纳金并已确认入库,不及时告知出入境管理机关撤销阻止出境通知。
第四十二条 税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予以通报批评或责令待岗,取消其当年评选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公务员的资格,可并处400元以上,600元以下的经济惩戒:
(一)隐瞒欠税不报或者不如实上报;
(二)对缓征税款不及时采取措施催缴入库形成欠税。
第四十三条 欠税人未缴清欠税、滞纳金、罚款,主管税务机关为其办理注销税务登记,致使欠税人逃逸,造成国家税款流失并无法挽回经济损失,数额特别巨大,对直接责任人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规定的期限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休假日。第四十五条 各市州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操作规范。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