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分析:治理城市内涝

时间:2019-05-13 08:4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热点分析:治理城市内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热点分析:治理城市内涝》。

第一篇:热点分析:治理城市内涝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点评:治理城市内涝

【背景材料】

近日,南方迎来了第四轮强降雨天气,武汉、南京、杭州、南昌多地再现城市内涝。今年入汛以来,此类“雨后习惯性瘫痪”的城市已经达到了100多个。而近十年来,一下雨就面临“汪洋大海”的状态,正在成为中国城市的普遍顽疾。下水道曾经被誉为“城市的良心”,城市外表光鲜,而“良心”却大大地坏,情何以堪?记得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一个愤世嫉俗者,它控诉着世间的一切。而今天,在暴雨的肆虐之下,我们的城市“良心”又哪里去了? 【题目】

请参考给定材料,结合自己对城市内涝问题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切合实际,观点明确,层次清晰,有理有据,语言流畅,有说服力。字数1000-1200字。

【范文】

转变理念 治理内涝

最近北京、武汉、南京等城市接连遭受暴雨侵袭,多座城市内涝严重,成了“积水潭”。近十年来,一下雨就面临“汪洋大海”的状态,正在成为中国城市的普遍顽疾。“雨后习惯性瘫痪”凸显出城市下水系统的不堪重负;此外,把暴雨尽然排除城市也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部分城市的地上建设光鲜亮丽、快马加鞭,过于重视表面政绩,却忽视了地下排水系统设施这类实际问题的解决。更有甚者,在连续的内涝之灾过后,非但没有及时“补课”,却是把精力继续放在了规划摩天大楼上。追根溯源,这些多是由不良的政绩观所致;另一方面,以北京为例,今夏北京多雨,城市频遭水涝之灾。而在城市内涝严重之时,清河和玉泉河却仍然缺水。一边是水患,一边是缺水,这足以说明城市过分依赖人工排洪系统,河流已不能发挥泄流作用,自然调节能力已经丧失了。对于此,建议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

转变理念之一,树立正确政绩观,完善城市排水系统。下水道曾经被誉为“城市的良心”,城市外表光鲜,而“良心”却大大地坏,情何以堪?记得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一个愤世嫉俗者,它控诉着世间的一切。中国有62%的城市存在内涝问题,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重表面工程、忽视地下设施的政绩观。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改变过去只重视外表工程、不重视内质的做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本,在重视城市外表建设的同时,也同样要重视其内质的提升、发展,要同时兼顾“地上”与“地下”两个部分,切实建立起完善的城市排水体系。与此同时,中央各上级部门在对下考察时,也应着重检查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备,而决不能停留在“高楼林立,街道气派”的表象上。

转变理念之二,返璞归真,排水不如蓄水。雨水没能流向河流,也没能流进占北京市总面积50%的绿地。为突出城市景观,北京几乎所有的绿地都高出了地面。可事实是,“如果绿地能比路面低20到30厘米,就可以吸收200到300毫米的降水”。这就是我们城市让人痛心的现状。一方面严重缺水,不惜一切代价四处调水,另一方面,却以水满为患,拼命地排洪,任由清亮的生命之水白白流失。要认识到,暴雨不只是“洪水猛兽”,而且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需要紧盯的不仅是立交桥,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恢复萎缩的城市河流、湿地的生命力,让自然水系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如何给城市的绿地广场“减高”,发挥集雨、滞洪的效果。应对暴雨,单纯的排水不如蓄水,在打通城市的“下水道”之外,重建城市健康的肌体功能,让城市与水和谐相处,其实更为重要。先进的理念是促成事物发展进步的先决条件。当内涝连连,怨声四起之际;当旧的思维不再适用于新的形势、发展受阻之时,我们着实需要更新理念,与时俱进,从思想源头上入手来解决问题。

【中公点评】

文首先是从当前城市内涝的现实问题出发,随后回溯近十年总体情况,继而将笔锋一转,直指问题背后之根源,并以不确定句式了结首段。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吸引读者续读下文,一探究竟。

第二段为问题的具体分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内涝问题的具体原因。分析深入头侧,有凭有据,以理服人。

接来两段为分别从“排”、“蓄”两个方面提出对策,内容安排上有策有论,论据充分,分析透彻,思想性较强,增强了对策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文尾强调理念之重要意义,并以倡议之言收揽全篇。全文以论为主,以策为辅,当属策论文。总体而言,文章结构完整,内容布局规范合理,主线清晰,层次分明,论据充分,有说服力,语言较流畅。

第二篇:综合分析城市内涝成因

综合分析城市内涝成因,雨水入渗的通道几乎完全被硬化地面所阻隔是关键,投入不足、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又加重了城市的内涝。

多年来,城市雨水排放一直在一个怪圈里徘徊: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加大城市的排水能力,来缓解伴随城市地域扩大和地表硬化面积增加所带来的积水问题,但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规模总是领先于城市排水能力的更新,原本已不堪重负的城市排水管网只能是超负荷运转。大多数城市运用的雨污合流制为主的排水模式,更使得这种情况雪上加霜。“按照现有的城市排水设计标准,重要地区按照3—5年重现期设计,只要超过5年重现期的暴雨,必然会导致管网排水能力不足。而目前济南市地下排水管道长达2000多公里,指望短期内全改造一遍显然不现实。”济南市市政设计院副院长聂爱华认为,城市排水体系标准的提升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并且,排水标准也不可能无限提高。

在专家们看来,城市内涝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是目前采取的治涝措施单一,未走综合治理之路。

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洪涝灾害,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洪水风险始终存在,人类不应单纯与洪水抗争,更应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调整人与洪水的关系。”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张克峰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城市管理者应进一步转变防洪除涝理念,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实现从“控制洪水”到“管理洪水”、“利用洪水”的转变,最终实现人与洪水的和谐共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其实换个角度看,雨洪水不是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而是上天赐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局长贾玉良也表示,“我们应该在积极应对雨洪灾害的同时,科学开展雨洪水利用,使其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让洪水猛兽也展现出似水柔情。”

“加强雨洪水研究与利用,尤其对以泉为名片的济南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贾玉良解释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大量硬化,济南市通过降雨获得地下水的补给量在逐年减少,每年约3000万立方米雨水白白流失。济南市东南部、南部等泉水补给范围内拦蓄降水、涵养水源能力明显减弱,严重影响泉水补给。

有研究资料表明,泉域内以现有开发方式每占用1平方公里土地,泉水将每年减少29.2万立方米的补给能力。贾玉良表示,利用雨水补给地下水,较地下水回灌等措施对保泉和供水更具操作性,雨洪水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投资规模小、投资分散、运行成本低,既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又能有效增加雨水下渗量,涵养回灌地下水源,能从根本上增大泉水喷涌量。力求恢复雨水的生态功能

“世界发达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同样遭遇过城市内涝问题的困扰。”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副局长罗卫东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他们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将人与洪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充分纳入到城市建设体系中,有效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比如,美国加强立法防内涝,强制性要求就地滞洪蓄水,兴建地表回灌系统;德国则采用人工湖、透水砖铺装人行道等措施增加雨水入渗,同时积极倡导小区雨水零排放。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积极应对雨洪水灾害的同时,科学开展雨洪水利用,恢复雨水的生态功能,是城市雨水的回归之路。相比之下,济南市雨洪水利用还有较大差距,仍处于研究摸索阶段。然而,正因如此,未来潜力巨大,可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地展开。

“开展雨洪水利用,就是尊重城市原有地理和生态因素,缓解人、水争地矛盾,推动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副院长贾超认为,破解城市内涝难题,可以通过“渗、滞、蓄、用、排”五个字来实现。

“渗”是指回归雨水的自然属性,让雨水降落之后尽可能渗入地下,这种方式最能促进雨水、地表水、土壤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转化,维护城市水循环系统平衡;“滞”主要是通过建设湿地等各种手段,减缓洪峰形成时间,减少洪峰峰值,尽可能避免大的洪水出现;“蓄”是指利用低凹地、池塘、湿地、人工池塘等收集雨水,既能减轻防洪压力,还能改善城市小气候;“用”主要是指丰富雨水利用范围,可以用来灌溉、洗车,还可以用在景观、道路清扫、冲厕、消防等领域;“排”主要是指畅通排水管道和河道,让雨水能顺畅地排出城区。

记者了解到,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近期就将开展社区雨水“零排放”试点,并研究制定再生水利用鼓励机制。同时,推进建筑项目雨水收集处理系统配套建设,扩大雨水在景观、绿化、道路清扫、洗车、冲厕、消防等领域的使用范围。

专家们认为,解决城市内涝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依靠某一个部门或采取某一项工程措施就能彻底解决的,必须探索政府统筹谋划、部门协调一致、社会积极参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思路,共同应对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内涝问题。唯有如此,城市“内急”才有望得到根治。

第三篇:关于城市内涝的调查问卷

关于城市内涝的调查问卷

城市内涝现象虽然困扰了广州很多年,但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措施,身为广州人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找到广州内涝的原因和提出详细的解决方案,以引起政府和市民的重视,尽快“让水不再浸街!”希望大家在白忙之中抽空完成我们的调查报告,帮助我们解决“水浸街”这个大难题,感谢您的配合!

请在您的选择上打勾

1、您家附近在下雨的时候会有大量积水无法即使排清吗?

a、有b、没有

2、您觉得有必要解决广州城市内涝吗?

a、非常有必要b、有一定的迫切性,但比起其他不算很严重

c、没必要,解决这么多年都没成功。

3、在您的了解中,您觉得广州哪一块的城市内涝最严重?

4、每到下雨频繁的季节,您就会被水浸街所困扰吗?

a、每次都会b、经常c、偶尔d、从不

第四篇:申论热点分析:海绵城市

热点分析:海绵城市

16城试点“海绵城市” 将获大额中央补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包括南宁、济南在内的16个城市将获得中央财政补贴10多亿元,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这一补贴源于2014年2月31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一文。

该文指出,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将推进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全国130多个城市参与竞争,最后经过筛选有34个进入初步名单。3月4日,3部委确定22个城市参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最后有16个获得海绵城市的资格。

4月2日晚间,根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海绵城市,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雨水要留下来且做好处理

根据财政部此前发出的通知,2015年有积极性的省份先推荐1个城市,各省份推荐城市后经过财政部、建设部和水利部进行资格审查,然后对通过资格审查的城市,在3月组织公开答辩,由专家进行现场评审,现场公布评审结果。

其中资格审核的要求的是:城市发展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强烈;试点区域总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优先鼓励旧城改造项目,包括城市水系统、城市园林绿地、市政道路、绿色建筑小区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本次重庆也入围16个海绵试点城市,但是京沪津都没入选。有专家指出,北京目前尽管在立交桥下开始设定蓄水池,但是主要是排水用的,与海绵城市还是有区别。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秘书长王岚指出,海绵城市的最主要内容是两个,即雨水要保留下来,其次是要做好处理。而做到这两条的很少。“常德过去做这样的工作已经很多年了,很多城市才起步。”她说。

常德市委书记王群在3月27日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会上指出,常德共有河湖面积78万亩,年均径流总量1356亿立米,占洞庭湖年均入湖径流总量的48%。常德已经有了10年的探索与实践,早年常德编制了《水城常德—江北城区水敏性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水资源利用整体规划》,在此基础上高标准编制了相关的20多个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

今年2月,常德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计划3年内在近42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范围内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加速打造生态宜居常德。

中央大额补贴

根据国家政策,入围海绵城市将获得巨额的财政补贴。其中常德将有望获得超过12亿元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是历年来获国家城市建设单项补贴最高的一次。

广西地方媒体也指出,如果南宁入选海绵试点城市,南宁市在未来3年将获得16.5亿元以上 的国家专项补贴资金,用于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建设。

按照直辖市入选海绵试点城市,每年6亿元的中央财政补贴,3年可以拿18亿元。不过重庆是以两江新区的名义申请海绵城市试点单位,是否3年能拿到18亿,仍难定。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李飞指出,建设海绵城市,资金需求巨大。海绵城市对中国仍是新鲜事物,要做到雨水留下并不容易。南京过去实施雨污分离是需要的,“但是仅仅分离还不够,关键是雨水能蓄住且以后被利用。”

海绵城市涉及到沥青渗水以及公路地面渗水等功能,这需要使用特别的水泥和砖面,渗水的沥青,涉及巨额的资金。

以常德为例,该市共有河湖面积78万亩,全市年均降雨量超过1360毫米,预备进行海绵城市的试点区域可达118平方公里。到2014年底,常德市城区启动的110多个项目中已完成36个,完成投资80亿元。

用“海绵城市”终结“城市看海”

今年以来,我国已有41座城镇遭受内涝。2012年有184座城市发生内涝,2013年234座城市内涝,2014年125座城市内涝,“城市看海”屡见不鲜。在国家气象局日前举办的“直击天气——与科学家聊天”活动中,专家对“城市看海”做了详细分析及应对措施,认为应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撕下“城市看海”名牌。(7月29日《工人日报》)

“海绵城市”是个比喻说法,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就地渗透、吸收、存蓄雨水;遇到干旱时再将蓄存的雨水“吐”出来,加以循环利用,比如浇灌花草树木、清洗城市道路和建筑等,可为城市节约大量水资源,缓解城市水危机。有人因此说,“海绵城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更具生态魅力。

“海绵城市”确实可以让“到城市看海”成为传说。近年来,我们很多城市屡屡为逢雨必涝、暴雨淹城所困。为何?在现有城市状态下,城市排水防涝水平长期滞后的痼疾难以根除。逢雨必涝之后则是旱涝急转,城市又开始“喝渴”,为何?拼命造房、拼命开发的城市已无蓄水功能。

如果建成“海绵城市”,下雨时像海绵一样把水“吸”住,干旱时再把水“吐”出来,不仅能提升城市的生态还原能力,而且能提升城市消化雨水的能力,缓解逢雨必涝,岂不妙哉?故而去年11月,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建设自然留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根治城市内涝顽疾,而不是将雨水“一排了之”。

建“海绵城市”首先得有“海绵体”,“海绵体”从哪里来?一方面要保护好现有河流、湖泊、沟渠等“海绵体”。有些城市,在急功近利的卖地与开发冲动之下,不仅河湖周边用地纷纷被开发商侵占,甚至还填湖遮河,在湖河及湿地上修房造屋。或无视湖河保护而沦为“臭水坑”、“垃圾场”。要建“海绵城市”,就要在现有河湖水系周围划一条清晰的保护线,还公共空间给市民。

另一方面,要大规模建设新“海绵体”。新建林地、河湖自不必说,在修建街道、广场及停车场等公共区域时,不能一味地硬化路面,据说硬化地表对雨水的渗水率不足一成,而用渗水砖铺设公共区域,渗水率高达六成。还应改变过去追求一马平川而填坑平渠的不科学做法,因地制宜地建设下沉式绿地、公园、草沟、水景设施等。在东京和大阪,街头小型公园、绿地和广场无一例外地采用沉降式,雨水可轻易在此汇聚并渗入地下。

建设“海绵城市”一方面是让雨水流得更畅——涝时能吸水,另一方面是让留得更多——旱时能吐水。当我们的城市成了“海绵城市”,“城市之肾”河湖能正常代谢,“城市之肺”土壤能正常呼吸,或许就不会那么频繁地“一边喊渴,一边内涝”了。期待“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风生水起。

建设“海绵城市” 促进人水和谐 “海绵城市”通过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可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海绵城市”建设可有效地解决我省城市水安全、水污染、水短缺、生态退化等问题,应科学谋划并将其付诸实施。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城市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保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的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表明,建设“海绵城市”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有条件也应该率先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城市转型发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上作出示范。

“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14年的658个,城镇化率达到54.77%,城市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又以城市水问题表现最为突出。

水安全问题。一方面,受“重地上、轻地下”等习惯思维的影响,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不足,“逢雨必涝”成为城市顽疾,据统计,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水涝。另一方面,传统城市到处都是水泥硬地面,城市绿地等“软地面”在竖向设计上又高于硬地面,雨水下渗量很小,也未考虑“滞”和“蓄”的空间,容易造成积水内涝,更严重的是,阻碍地下水补给,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如2014年海口市漏斗区面积为726平方公里,比2004年增加了48平方公里,其中2008至2013年海口漏斗区面积持续扩大。

水生态问题。传统城市建设造成大量湖河水系、湿地等城市蓝线受到侵蚀,据调查,我国湿地面积比10年前减少3.4万平方公里,海南东部沿海超过20%的湿地消失,土壤、气候等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城市河、湖、海等水岸被大量水泥硬化,甚至这种城市化水岸修筑模式已向乡村田园蔓延,人为割裂了水与土壤、水与水之间的自然联系,导致水的自然循环规律被干扰,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态系统被破坏。

水污染问题。以海南为例,目前主要江河及湖库水质保持优良,但是城市内河、部分入海河流水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改善,据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全省城市内河水质达标率仅51.4%。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城市污水都是到下游、末端集中处理,长距离的污水管网工程,不仅耗费资金和地下空间资源,而且污水沿途“跑、冒、滴、漏”,以致污水处理厂负荷不足,又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水短缺问题。海南降雨量充沛,人们很难联想到缺水问题,然而事实上海南也季节性缺水、区域性缺水,如今年6月份的干旱造成多个城市用水告急,原因就是海南降雨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加上岛屿地理上中间高、四周低,河短坡陡,水来得急、去得也快,而位于城市的自然调蓄空间大量被挤占,人工蓄水设施又不足,导致大量雨水白白流走。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系统地解决城市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改善城市水质量和水环境,调节小气候、恢复生物多样性,使城市再现“鸟语、蝉鸣、鱼跃、蛙叫”等生态景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基本认知

“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传统城市习惯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海绵城市”则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发展模式。在城市排水上,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而“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城市 人水和谐。

“海绵城市”的认识误区。“海绵城市”是否要花很多钱?

从算大账的角度出发,“海绵城市”不但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更具有经济效益,可谓花钱少、办事好。一是“海绵城市”注重依靠自然力量渗水、蓄水、排水,大大减少了排水设施的工程建设量。二是传统的大马路、大广场、排水设施维护费用高,“海绵城市”依托生态修复、生态处理,运行维护要求低、成本也低。三是“海绵城市”还能收获雨水资源利用、污染源防治、暴雨内涝灾害缓解等综合效益,降低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以及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当然,我们不主张对老旧城区单独进行海绵化改造,而是提倡利用老旧城综合改造时,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进去,适当添置一些“海绵体”,这虽然会增加一些建设成本,但却是城市生态修复所必须还的“旧账“。

“海绵城市”是否要替换原来的排水系统?

当一个城市遇到降雨时,首先是城市各类“海绵体”吸水、渗水功能发挥作用,其次是蓄水设施吸纳、调蓄,再次是随着“海绵体”的饱和,就需要进入传统排水系统排除。显然,“海绵城市”对传统排水系统不是取代,而是一种“减负”和“补充”,这也要求“海绵城市”建设要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传统排水系统及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保障的完整系统。

“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

转变思想观念。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城市建设领域的调结构、转方式。“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形成共识,特别是各市县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直接责任人,更需要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并付诸实际行动,各个相关部门和行业也要同步推进。为此需要在不同层面开展大量宣传、培训工作,既包括住建、水务、国土等管理部门培训,也包括规划、设计、施工等专业培训,还包括投融资政策和运作方式方面的培训等。我厅将联合省内主要媒体以及省委党校开展多方位的宣传培训。

抓好微循环建设。可以对城市各类新建和改造项目,先启动各类具有末端微循环功能的“海绵体”建设,如建筑、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城市下凹式绿地建设,道路、广场采用透水铺装,污水处理尽量采用就近、生态模式等等,这些项目即使在大海绵系统未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单独实施,且不妨碍未来系统化。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从小区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建筑物内蓄水装置或周边小型、分散的蓄水设施抓起,积极为雨水利用及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充分利用各类自然条件,推进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创建绿色小区、绿色社区。

加强规划引导管控。省级利用“多规合一”契机,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强化对森林、水系、湖泊等大海绵体的保护,强化城市绿线、蓝线等划定。各市县应将“海绵城市”的要求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规划的全过程,并转化为具体管控指标,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创新城市投融资模式。“海绵城市”既有普通建筑、小区等社会领域里的工作内容,又有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领域里的内容。对社会领域内容,应通过法规规章以及适当奖励等措施,组织社会力量去自行实施,政府加强监管评估来确保落实;对公共领域里的项目内容,除财政直接投入实施外,也可以由政府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采取ppp模式等引进社会资本参与。

制定标准规范及鼓励政策。结合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指南》,制定我省“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争取出台一部地方综合性法规,以保障“海绵城市”主要指标和管控措施的落实。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和施工应用,力争培育一批“海绵城市”新型产业和创新型企业,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做出贡献。

第五篇:浅议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

浅议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不断发生暴雨洪灾,导致城市出现严重内涝,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旦遭受洪灾,将造成巨大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可见分析城市暴雨洪灾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显得十分重要。主要分析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内涝;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235(2012)06-0059-03

0 前言

最近几年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问题日渐突出,很多城市不同程度的遭遇了暴雨侵袭,引发内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生活,有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及巨大的财产损失。例如2007 年济南发生的“7·18”大暴雨洪水,这次洪水主要特点是历时短、强度大、降雨集中,这场暴雨过程仅维持3 个多小时,市区平均降雨量就已经达到了146 mm,最大点雨量达到了178 mm,暴雨洪涝造成济南市33.3 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 亿元[1]。广州市曾在2010 年遭受了几场大暴雨的袭击,造成市区严重内涝,其中最严重的就是“5·7”大暴雨,12 小时降雨超过213 mm,很多地下停车场被淹,很多主干道积水严重,市区交通严重受阻甚至瘫痪,全市经济损失约5.4 亿[2]。其实这些严重的城市洪涝灾害并不是个例,而是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

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财富集中,一旦遭受洪灾,将造成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因此探讨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显得十分重要。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分析

1.1 城市化对降雨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城市人口越来越集中,交通工具剧增,建筑群密集,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已经布满整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由于这些因素使城市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形成显著的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不仅造成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气温升高,而且很多研究还表明[3-4],城市热岛效应还可能通过流场的作用,对冬夏季降水过程产生影响。另外,由于城市的建筑物高低不一,加大了城区的粗糙度,这不仅引起湍流,而且对稳动滞缓的降水系统有阻碍效应,增加了降雨在城区的滞留时间,增大了降雨强度。同时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发展,对环境产生大气污染,大气中悬浮颗粒密度增大,一定程度上起到人工降雨的作用,导致暴雨形成的几率和降雨量增大。显然城市化效应日趋严重会导致短时降雨量增大,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1.2 城市化对雨洪径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区土地利用性质的改变,使原有下垫面发生了剧大的变化,建筑物增多,道路铺装,不透水面积增大等,直接改变了地面雨洪径流形成条件,使天然水文情势发生了变化。另外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公园逐渐被“边缘化”,不透水面积逐步增加,降水基本无蓄、滞、渗空间,下渗的雨量基本为零。地面硬质化致使地表径流产生的较快,径流系数很大,使降到城市区域的雨水很快填满洼地而后形成地表径流,使同强度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量增大,洪峰流量增加,当超过现有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时,雨水就会在地面积聚形成内涝。

1.3 城市雨水管网排水标准低

我国城市采用的市政排水系统标准偏低,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5]“一般地区,重现期一般采用0.5~3 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 年”。但在实际设计中,大多数城市的排水标准重现期多选取下限,如北京、上海、广州大部分地区的排水标准为1 年一遇,重点地区或特别重要地区为3~5 年一遇,与国外城市普遍采用的2~5 年一遇的排水标准[6]相比,我国城市的排水标准偏低。而且一些老城区的市政排水系统已经使用几十年,部分管道老化破损,甚至堵塞,致使整个排水系统排水能力低下。

1.4 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规范的衔接问题

城市排水系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市政雨水管道系统,主要布置在城市主干道和大街小巷,主要用于排除城市雨水,但有的城市目前采用的还是雨污合同制,雨水污水共用一条管道。市政雨水管道设计一般属于给水排水专业的设计范畴,管道的设计流量采用市政公式即暴雨强度公式来计算,设计标准采用的是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另一部分是在城市市区内从水利角度设置的防洪排涝工程,包括城市内河、排涝泵站、排涝闸等,属于水利设计范畴,设计流量的计算一般采用的是单位线法或推理公式法,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规范,主要采用GB 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里的农田排涝标准。二者设计之间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一般市政雨水管道由专门的市政设计单位设计,而一些防洪排涝工程由水利设计单位负责,这样就会存在两个专业衔接的问题,以及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1.5 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不健全

我国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不够健全,对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应急防洪减灾设施建设没有得到重视;外洪内涝兼顾综合治理不够;防汛预警与应急管理水平滞后;排水设施得不到及时的养护和维修;应对超标准降雨的措施力度不够;宣传教育不够,没有形成全社会公众参与的全方位防灾减灾体系。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对策探讨

2.1 雨洪利用

雨洪利用是针对开发建设区域内不同下垫面所产生的降雨径流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贮存利用,或渗入地下,以达到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改善小区生态环境、减轻区域防洪压力的目的,是一项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措施。雨洪利用的形式一般有3 类即深入地下、拦蓄利用和调控排放。主要是利用道路、绿地、屋顶、公共基础设施等进行雨水收集,作为道路浇洒、汽车冲洗、绿地浇灌、小区景观等或地面铺装选用透水材料,采用多孔沥青或多孔混凝土路面,在人行道、广场或休闲区铺设草皮砖,让雨水顺利的渗入地下等措施。

2.2 城市规划与设计阶段合理规划用地减少硬化面积

城市规划和建设阶段必须重视防洪排水。对排水设施进行系统规划,将水利与市政规划设计相结合,从源头编制雨水控制、利用调蓄设施的规划,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对于现有的内河道和沟塘等具有蓄洪、排涝能力的区域不要随意填埋侵占,适当布置一些花园、运动场、停车场,还可以临时滞蓄或排泄洪水,在道路设计上尽量减少地面硬化面积,多采用入渗型路面,增加绿地面积,不但美化环境,也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和含蓄。

2.3 提高排水系统标准及标准规范的衔接

结合我国的目前排水系统现状,逐步提高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是必然趋势。在今后的设计中不同地区应采用不同重现期,一些重要干道及市区中心等重要区域提高雨水管道的设计重现期,尽量取标准中的上限,与国际标准接轨,对已经建成的排水设施若有改造,应按照新设计的情况考虑。同时,中心城区的排涝标准也要提高,在发生超大洪水时设计中常采用的20 年一遇的标准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不仅要提高排水系统标准,也要注重考虑标准的衔接问题,加强不同专业间设计沟通协调。另外如何将市政规范及标准与水利标准统一,而不是单独从各自专业领域来考虑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对这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制定出统一的规范标准。

2.4 完善城市雨水管理系统

a)养护、维修排水设施

城市排水系统中的很多排水设施,如管渠、检查井、雨水口等,由于初期雨水携带的杂物比较多而极易使排水设施堵塞;城市边缘山体雨水进入城市排水系统更易夹杂泥沙,堵塞排水设施或降低过流能力,以致形成内涝。所以这些排水设施需要经常养护,清理杂物,定期维修,以保证排水正常,另外对已经建成多年的管道要定期检查,严重破损的要及时改造,对排涝泵站及排涝闸也要经常检查维修。

b)积极进行城市防洪减灾的宣传,树立市民对水灾的风险意识。

c)借鉴国外经验采用城市防洪风险管理办法。

d)加强城市防洪基础工作。

2.5 采用先进的技术应对超大洪水

采用先进的技术为新建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旧城区采取措施应对突发暴雨提供科学预报。将整个城区的排水系统建立数据库,构建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来模拟整个系统的动态变化,及时预报超标降雨发生时出现积水的位置及深度,为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目前国外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商业软件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应用。

2.6 完善城市应对超标降雨的应急措施

为确保发生超标降雨时,积水时间短、退水快,不形成城市内涝。需要采取应急措施,制定应急预案,落实各部门责任,由相关部门建立相应预警应急队伍,配备专门人员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发出预警信号。同时,给应急队伍配备用于积水排除的设施,一般包括: 水泵、临时发电机组、软管、起重机械等设备,在预警信号发出后随时待命。另外对城市经常积水区域,应制定人员撤离与安置、重要建筑保护等相关预案。结论及建议

不断城市化及地球环境的继续恶化带来的极端恶劣天气,特别是近年来暴雨及特大暴雨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致使很多城市发生严重内涝,通过分析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根据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相关研究浅谈目前应对城市内涝的一些措施。

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雨水系统规划设计体系及关键技术,加强雨水系统模型建设及其在规划中应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明泉,张曼志,张鑫,等.济南“2007·7·18”暴雨洪水分析[J].防汛与抗旱.2009(17): 40-44.[2]张维,欧阳里程.广州城市内涝成因及防治对策[J].广东气象.2011,33(3): 50-53.[3]孙继松,王华.城市边界层过程在北京2004 年7 月10 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J].大气科学.2006,30(2): 221-234.[4]桑建国,刘万军.冬季城市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结构分析[J].气象学报.1990,48(4): 459-468.[5]GB 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S].[6]BS EN 752-2008 Drain and sewer systems outside buildings[S].作者简介:钱树芹,女,内蒙古赤峰人,主要从事防洪评价、排涝分析计算等工作。

下载热点分析:治理城市内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热点分析:治理城市内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暴雨内涝后的排水规划管理

    试论城市暴雨内涝后的排水规划管理 摘要:近年来,由于暴雨造成的内涝使城市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本文分析了造成内涝的成因,并探讨了加强城市排水规划管理的有效对策。旨在通过......

    城市治理

    前我市城市管理显现“四多”现象,即“流动摊点多、违章建筑多、小街小巷多、弱势群体多”。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经费少、要求高”的实际状况......

    广电城市wifi热点的分析

    2011年6月,歌华有线在北京推出无线宽带电视业务—“歌华飞视”,面向iPad、智能手机通过广电Wi-Fi热点和双向机顶盒提供高码流视频服务。个人认为:歌华此举,不在于将广电服务引入......

    2014军转干部考试申论热点:城市治理问题

    2014军转干部考试申论热点:城市治理问题 【材料】 逃票、群租等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往往关系到公共资源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一刀切”的整治方式往往容易激发矛盾。实践......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破解城市内涝之殇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破解城市内涝之殤 前段时间,武汉连续降雨导致城区局部发生严重内涝,多个地段渍水,市政排水能力再一次受到市民质疑,网友又纷纷吐槽“到武汉看海”。近年来,随着......

    城镇雨季内涝排水不畅成因及治理[五篇模版]

    城镇雨季内涝排水不畅成因及治理 一、“大排水”理念得到共识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系统承载着卫生防疫、内涝防治、污染减排、水环境改善的基础功能,是维系一个城镇正常运转和......

    什么是城市治理

    什么是城市治理 1980年代末以来,有关“治理”(governance)的讨论方兴未艾,是当今西方学术研究广泛使用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成为了一种显思想、主流学术,由此也相应地成为了一种“......

    加强城市雨水排水基础建设及内涝解决措施[小编整理]

    加强城市雨水排水基础建设及内涝解决措施 城市暴雨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内涝严重;湖泊蓄水容积减少,汛期湖面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