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宣县西部开发十周年先进事迹
武宣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先进事迹
近10年来,中共武宣县委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为建设和谐富裕新武宣谱写了新的篇章。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实施西部开大发战略以来,武宣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十五”计划以来,武宣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商贸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城市经营和城镇化建设,突出抓好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努力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难题,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众多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200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38.6亿元,比2000年增长183.8%,年均递增长12.3%,人均GDP达到10423元,比2000年增长209.6%。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初步形成制糖、矿产品采选加工、建材、木制品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林产品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工业结构转变; 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畜牧、茶叶、林果、蚕桑、食用菌生产加工等产业初具规模效益;旅游资源开发在“十五”期间成功起步,商贸物流业进一步活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62.7:12.9:24.4调整为2009年的34.6:33.1:32.3,10年间,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
二、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中共武宣县委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西部开大发10年使武宣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1.29亿元,比2000年增长61.9%,年均递增5.4%。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迅速,在全区居于领先地位;优势特色种植农业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糖料蔗、食用菌、牛心柿、优质稻等名特优农产品生产规模和质量日益提高。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十五”规划中,武宣县委就明确提出“工业强县”战略,创新思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利用资源和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工业集中区,形成了制糖、矿产品采选加工、建材、木制品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林产品加工等六大支柱产 业,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一批批如盘龙铅锌矿、敏诚矿业、华润水泥、东森木业等大项目的引进投产,使薄弱的工业经济飞速发展,总量和运行质量双提升,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领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以西江槽蔗区灌溉项目为代表的工业反哺农业模式,充分得到自治区的肯定。
工业总量不断扩大,效益大幅提高,支撑作用显著增强。200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34.20亿元,比2000年增长426.2%,年均递增20.26%。工业企业户数增加,规模壮大。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44户,比2000年增加32户。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以“突出仙城文化底蕴,打造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城建大会战工程,全力推进规划提升、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环境整治、城建融资、城乡风貌改造等六大城建工程,城乡建设呈现和谐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全县城乡清洁工程、村村通公路工程、“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的大力实施,使得农村生活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一批批亮丽的乡村别墅成为西部大开发10年成绩的重要佐证。全县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实现了村村通电。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形象日益提升。县城地形图测绘、总体规划修编顺利完成,马鞍山公园详规、建制城镇开发和城东片区控制性规划编制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工作进一步加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发展更加和谐。西部开大发10年来,武 宣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扶贫、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772元提高到2009年的151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476 元提高到2009年的 3946 元。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实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的目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大力推进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相继完成县人民医院医技楼、业务综合楼,河马卫生院等8个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全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全县新农合参保率高达90%以上。文化教育事业不断繁荣发展,实现“村村有灯光篮球场和文艺舞台”,电视综合人口及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9.1%以上。整合优化全县教育资源,“两基”成果不断巩固,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大攻坚稳步推进,各阶段教育取得长足进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科技、计生等其他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五、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全县走出去、请进来,做好各项服务,筑好巢引凤凰,是这五年取得成功的又一个重要举措。为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县委、县政府把服务工作做到位,对重大项目实施跟踪及领导负责制,为企业的进驻提供各种便利。如在短时间内组织电力部门跨江为敏诚矿业接通高压电,在华润水泥的进驻过程中快速实施“三通一平”工程,都是武宣谋求发展、敢于发展、善于发展的浓墨重彩之笔。
第二篇:西部开发(范文模版)
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主要成因:
1、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东西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差异,是导致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部地区的黄河上中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经济社会重心逐渐南移。但沿海地带经济的发展,内陆相对衰落这种宏观地域结构的变化;
2、沿海开放的区位优势和先发效应区位条件的不同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沿海各主要城市均与世界经济有广泛联系,整个地区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备,这对吸引外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中西部地区却处于相对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气候条件也差,远离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心。因此,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但难以引来外资,形不成生产力。
3、政策倾斜与投资倾斜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速度,在效率优先原则的指导下,国家对区域发展采取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东部地区给予了一系列倾斜发展的优惠政策
4、深层的产业结构问题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由产业结构差异所导致的效益差异,是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
怎样做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和劳动力优势。西部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且处于开发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综合开发都需要大大加强。市场潜力大,不仅体现在消费市场上,而且还体现在投资市场上。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这将有利于西部吸引外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区域经济。二是发挥西部边境优势。三是发挥西部资源优势。西部地域辽阔,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四、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区域产业结构间关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协调、优化程度,既是经济素质和效益的一个重要表现,又对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来说,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有其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是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及其加工业。三是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提高加工深度。
一、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
二、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打好基础
三、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五、积极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六、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西部地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八、拓宽资金渠道,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九、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十、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加强对西部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第三篇:西部开发工作总结
市发改委: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见》和各项部署,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2011年西部大开发工作总结
(一)环评审批服务绿色发展
严
格环境准入,联系省环保厅完成了四川君格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汽车、摩托车配件生产线项目”、创新工业园区“电路板(PCB)制造基地配套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等重大项目的环评审批工作。积极参与志超电子、健坤物流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洽谈、论证、咨询服务。积极配合部、省做好遂绵、遂内、遂资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复线、遂绵铁路、遂内宜铁路、XX机场迁建项目的环评审批。截止目前,审批项目环评文件80个,验收建设项目环保设施20个。
(二)生态建设与农村环保取得成效
截止2011年9月,全市已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1个(射洪县)、省级生态乡镇25个、生态村17个、生态小区22个、绿色学校5所、绿色社区3个;市级生态村223个、生态小区7个、生态家园251户;县级生态村55个、生态家园408户、绿色学校65所、绿色社区2个。通过省级生态县技术核查1个(船山区),省级生态乡镇现场核查10个。纳入民生工程的五家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程进展顺利;船山区新桥镇龙池村养殖小区污染治理项目已准备设备安装;安居区四川顺木牧业、大英县森福农业、射洪县绿丰养殖等三家规模养殖企业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已完成建设,正试运行;蓬溪县大石镇文凡村养殖小区因未进行生猪养殖,已关闭。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新建沼气池22613口,建生活污水处理池15225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稳步推进,已有1612个行政村建有村收集点,1434个行政村建有堆肥处理点,配备垃圾箱(桶)14175个、转运车辆708辆,建区域共享垃圾填埋场52个、县垃圾处理厂6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涪江、琼江出川断面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涉及船山、安居和蓬溪三个区县,共争取到中央专项资金4250万元。省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9个,资金223万元。
(三)总量减排扎实开展
编制完成了《“十二五”减排规划》,为有效推进减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将关闭XX同心纸厂等20个项目列入2011年减排计划,并动态建立减排项目库。严格执行减排项目月调度,总量减排工作有序推进。全面完成全市498个污染源的更新调查工作,并代表四川省接受环保部对2010年污普动态更新的考核。
(四)污染防治稳步推进
全市6家重点工业污染企业和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限期治理工作达到进度要求。重金属污染企业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海英电子、太晶微电子、金湾电子3家企业已经与保险公司签订了合同。争取上级环保专项资金503.13万元的船山区保升乡连片环境整治项目全面启动。今年我市又争取到出川断面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资金4250万元,省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9个,资金223万元。2010“城考”取得优异成绩,我市在全省市(州)中排名第2位,射洪县、大英县、安居区、蓬溪县在全省县(市、区)中排名分别为5、8、25、29位。公众对城市环境满意率为99.37%,位居全省第一。
(五)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针对涉重金属、涉危化品、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重点减排行业、环境敏感行业,以及沿江沿河、居民集中区等环境敏感部位,认真开展专项行动和执法检查,对废水超标排放、直排的3家企业实施行政罚款共2.48万元。妥善应对处置7.26涪江水质异常事件,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单位。
二、2012年西部大开发工作计划
(一)完成生态建设目标。进一步推进省级生态家园、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区县等生态细胞创建工作,加大国家级生态县,尤其是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创建力度,确保顺利完成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的任务。
(二)确实做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落实上报减排项目,建立减排项目库和预警制度,逗硬落实减排责任和措施,确保完成2012年减排任务。
(三)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做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限期治理工作,确保按期完成治理任务。深入开展环保“三下乡”活动。协助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做好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监管。做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
(四)大力实施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做好饮用水源、出境断面上游的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对工业企业、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监管,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全面清查取缔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污染源,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和出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逐步改善小流域环境质量。
第四篇:西部开发报告
西部开发报告
一、2005年西部开发工作基本情况
在“西开”工作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的大好形势下,为实现贵阳市西开战略目标,把贵阳建设成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现代化都市,全市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西开”工作稳步推进,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一)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按照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西开”工作内容更加丰富,拓展了“西开”工作的思路,推进了“西开”工作向纵深发展。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525.62亿元,增长14.6%,是“十五”计划期间增幅最高的一年;三次产业分别增长7.6%、16.2%、13.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2.5亿元,增长25.7%,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1.79亿元,增长26.8%,非公有制经济增长17%。
(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全市固定资产规模持续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3.54亿元,增长17.2%。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既抓质量又抓进度,贵阳市紧急救援中心、群众艺术馆、市科技大厦、延安路、瑞金路沥青罩面等一批工程相继完工,市区道路工程,金阳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贵开路,鱼简河水库,清镇东郊水厂,贵阳大剧院,传染病院等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农业,科研,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搞好城市规划,加强建设和管理,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强力推进金阳新区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完成了一批道路改扩建工程,一些中心集镇基础设施,城镇面貌有了新的改观。旧城改造取得明显成效,有目的地解决了一些与人民群众出行难,入厕难,停车难等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方面组建了10个“三农”科技专家服务中心,创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4个,推广一批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科技项目。教育工作全面实施“温馨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文化事业,卫生事业重点工程建设已完工投入使用,7个区(县,市)传染病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扩大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人口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出生率降至11.7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1‰。积极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新增就业岗位4.16万个。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4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
(四)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28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35元,增长11.6%,全市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活跃,住房,娱乐用品,汽车等仍是消费热点。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长势头喜人。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1.84亿元,增长15%。
(五)重点产业培育成绩显著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96.69亿元,增长15.4% ,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医药,橡胶,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高新技术产品制造等行业已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旅游业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接待国内游客1452.67万人次。海外游客6.1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58.4亿元。旅游创汇2480.24万美元。
(六)对外开放势头良好
招商引资大幅增长,外贸进出口降中有升,全年实现直接利用外资6045万元美元,引进内资实际到位资金161.01亿元,分别增长15.4%,31.5%。招商引资项目中,已开工的5000万元以上项目达87个。海关进出口总额11.36亿美元。下降5.7%,其中出口7.61亿美元,增长1.4%。市属进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完成进出口总额4.97亿美元,增长23.2%。
二、2006年西部开发工作展望
(一)积极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趋势增强,城市群和城市经济圈已成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十年重点突破”的新阶段,我市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具备了加速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十一五”期间,是我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圈发展的黄金时期。面对这一大好时期,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面对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国家把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资源接替区,我国全面融入WTO,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南贵昆经济区的建立等所带来的机遇,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深化改革,体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优强企业,为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注入新的火力。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环境,人居环境,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调整步伐
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贵阳市的优势和活力。
(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按照突出规划,基础先行,教育优先,产业支撑的要求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
以可持续发展和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以实施生态工程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为重点。加快建设贵阳生态园林城市,重点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护林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公益林等。以生态旅游服务业,生态畜牧业,环城林带及林产业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培育发展生态经济。加强中心城市,重点城镇的环带生态建设和饮用水的水源区保护,加大工业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固体废弃物的集中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大气环境保护与酸雨治理工程,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重点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促进全市基础教育发展,积极推进以县,乡(镇)卫生机构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切实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推进劳动保障所及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平台在强化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上的重要作用。
第五篇:西部开发有感
学习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感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是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认真领会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精神,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增加综合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西部大开发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干部群众奋力拼搏,西部大开发取得巨大成就。基础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和人才开发得到加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广大干部开拓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各族群众精神风貌昂扬向上。这10年,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好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10年。西部大开发实践了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1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化解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下大气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让各族群众共享开发成果;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水平,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始终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高度统一,形成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强大合力。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富集,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地,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依托。虽然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贫困面较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西部大开发任重道远。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优先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稳定,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西部地区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全国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与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做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工作,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交通、水利放在优先地位,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发展保障能力。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遏制和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深入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国家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要促进科技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开发力度。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紧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扎实推进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积极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要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要全面提高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和政策已经明确,要进一步认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