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漳州古街台湾路(小编推荐)
漳州古街——台湾路、香港路
漳州三中初二(9)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
前言: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2年02月20日第二版报道:福建漳州市区香港路历史街区保护修缮首期工程,日前基本完工。漳州香港路是一条千年古街,旧时称“双门顶”,始建于唐,有“骑楼竹竿厝”、“国槐王升祠”、“明代石牌坊”、“尚书探花坊”等国家和省级保护文物,具有古色古香的闽南传统文化气息,以及较高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去年12月,漳州市政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着手实施对香港路的修缮。首期保护修缮工程面积0.35公顷,总投资600万元。新修缮的香港路保持着历史遗存的原物,重点突出木窗、骑楼、油标砖等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同时,改善居住、交通条件,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修缮后的香港路,将成为漳州市区内最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和商业旅游步行街。
2004年9月1日,漳州市香港路·台湾路历史街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参赞理查德·A·英格哈特先生于2005年4月10日亲临漳州颁奖……
可是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典型的标志,台湾路、香港路的历史与人文价值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还有关注,然而身为漳州人,我们对自己的名胜古街了解又有多少了?政府的保护力度又有多大呢?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了解、调查研究还有宣传,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自身的历史文化,关注它、热爱它。
来到漳州香港路、台湾路历史街区,人们似乎穿越时间的隧道,鉴赏独具特色的闽南古建,感受深邃厚重的明清古韵……
香港路、台湾路历史街区面积0。68平方公里,地处古城中心地带,位于唐宋历史文化保护区内,荟萃了丰富的地方史迹和历代遗存的精华。街区内有台湾路、香港路、始兴南北路、芳华横路、芳华北路等老街道,还有两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座明代石牌坊“尚书探花坊”和“三世宰贰坊” 显赫一时的明代王升祠、备受世人敬仰的文革庙、闻名遐迩的杨骚故居以及百年老字号天益寿药店等,沿街经营民俗用品的商家比比皆是,生意热闹兴隆,极具古朴的闽南传统文化气息和浓厚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其建筑风格浑然一体,香港路为典型的闽南风格的“骑楼式”而具有明显的南洋风格,这也与漳州的历史相呼应。街区内的始兴北路是闻名漳州各县的“府埕”,原为1919年陈炯明主政漳州时所建的“迎宾旅馆”,现为漳州传统小吃的荟萃之地;芳华北路则集中体现了漳州传统的二层住宅形式,双坡红瓦屋面、木墙板、木廊檐带内天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祖祖辈辈居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店铺经营模式、小吃制作手艺等都是这一历史街区中不可缺少的、具有灵性的“精神”与“物质”象征,也是区别于其他街区的特色所在。香港路推崇欧洲骑楼式街廊布局,突出木窗、骑楼和油标砖等,别具一格的西欧风情尽在其中;而台湾路则采用中西合璧式风格设计,台湾路则是典型“中西合璧”的非骑楼式,其代表建筑“天益寿”药店、“万圆钱庄”、“新生布行”等著名老字号商铺的建筑,南洋特色十分鲜明。
台湾路古称“府学前街”,明清时期,这里是专门制作和销 售竹雨伞的地方,因此也被称为雨伞街;香港路从北至南依次称双门顶、南市街、南门头、旧桥头。北段历史街区虽然只有100米长,但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中心,是从唐宋至明清1000多年漳州的城市中轴线,在1930年以前一直是九龙江沿江港口通往城区的主要街道,也是旧城区的主要商业街。在台湾路120号,一块小小的“代书”牌子,令人怀旧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仿佛看到一位老先生正襟危坐代写各类家书,一些侨眷侨属怀着满腔的挂念侍立一旁,希望薄薄的一封信越洋捎去情意浓浓的问候。“至人药房各色洋货”、“有大道华洋杂货”、“洛阳楼”、“黄合德中外靴鞋”、“万圆钱庄”……一个个招牌足见中国明清时期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商务印书馆代理处”的大大招牌使人窥见漳州早期文化事业发达的一斑。老字号招牌唤起了老人们的怀旧情感,也唤起了今人的好奇心。
沿着台湾路新铺的石板路,我们缓慢地走着。作为一条保存明清时期风貌、具有丰富民俗和旅游价值的漳州老街区,台湾路丰富的文物、民居和那栩栩如生的浮雕等历史遗存,为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漳台文化亲缘史和中外商业交流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东段是仿照英国“麦加顿”式建筑的骑楼店面,上楼下廊,富有“西欧风情”;中段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具有“南洋风格”;西段是闽南特色民居,被人们称为隋唐“活化石”,建筑展现出浓郁“中原风韵”。抬眼望去,我们看到在一幢宋式建筑的二楼雕花窗棂内,似乎正有一位瓜子脸的古典美女托着香腮,兴致勃勃地低头观看热闹的街面。好想邀请这位古代仕女下楼,与我们这些孩子结群,一同逛逛台湾路,边走边聆听她娓娓诉说那街坊邻里的轶事传说呢。
两条古街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之所在,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交流史和商业贸易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历史故事,每一扇木窗都可以引发你对历史的。
古街布局整齐划一,街道巷陌错落有致,建筑材料是清一色的红砖红瓦。东段是骑楼式店面,中段是明显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而西段则是闽南风格民居,其间还有不少栩栩如生的浮雕。少数影响历史风貌的建筑已被基本拆除,在古建筑、古民居内外随意搭建和改建的情况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门面、统一的窗户;台湾路民国时期为砖头路面,现改成了青石板,但仍不失其古街神韵。
历时1300多年的古街遗留着许多历史文化。
漳州明代石牌坊,位于芗城区香港路北端双门顶的“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两座明代石坊,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现存漳州石坊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尚书探花”坊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记载的是漳浦林士章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赴京考中探花,后来官成南京礼部尚书的事迹。“三
世宰贰” 建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龙海人蒋孟育及其父蒋玉山、祖父蒋相而立,祖孙三代才华出众,官位显赫。体现了明清时期人们注重门望,光宗耀祖的思想。两座牌坊体式相仿,规模相近,都是面宽约8米,高约11米。两座牌坊都以青白石相间,书法雄劲有力,字刻刀法娴熟。建筑风格刚柔相济,既有北方的豪放粗犷,又有南方的细腻优美,体现了漳州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石仿木是三间五楼十二柱结构。各楼顶上有鱼形脊饰,正匾以下以梁枋隔层。坊上形大体硕的梁、枋、柱,以及精雕细刻的斗拱、雀替、花版、垂柱等各式部件,设置巧妙,衔接精密。坊上遍布雕刻装饰,分别用阴刻、线刻、浮雕、镂雕、双面雕等不同手法刻有龙凤、花卉、飞禽、瑞兽、人物等,形象栩栩如生,是漳州古代人民留下的一笔珍贵财富但见这两座牌坊跨街耸立,与所处的古城交相辉映,形成极富特色的古街区景观。
在漳州市的明清古街香港路,有一座被认为是全国最小的庙宇——伽蓝庙。它只有3平方米,而且是建在小巷口的顶上。没有人能说清这座庙建于何时,有何来历,但它显然已存在了数百年。最近漳州市在实施唐宋历史街区修缮改造工程时,也对它做了“修旧如旧”的整治,使尘封了60年的神秘小庙重现于世人面前,成为古街上一个“看点”。小庙样样俱全,当地官员曾查过吉尼斯世界纪录,其中记载的最小庙宇面积是6平方米,而漳州的这座伽蓝庙只有3平方米,所以当地官员认为,它应该占据“最小庙宇”的宝座。小庙正好位于香港路上的“尚书探花”牌坊边上。从牌坊下的石板路走过一人多宽的小巷口,再沿着木制楼梯,就进入了这个仅容一人转身的小庙。庙虽小,却样样俱全,干净整洁。伽蓝圣王像前日日香火缭绕,供品也随着时令更新。深秋时节,正是蜜柚飘香的时候,伽蓝圣王也就享用到了香甜的蜜柚。庙内的莲花灯台擦拭得干干净净,鲜花也是水灵灵的。小庙里供奉的伽蓝圣王,与其它地方的伽蓝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它的头上戴着一顶官帽。坊间传说:清代重修小庙旁边的“尚书探花”石坊时,不知怎么回事,石坊总是摇晃,立不稳,县令十分着急,忙上小庙烧香,随手把官帽戴到了伽蓝头上。随后,牌坊便稳如泰山。县令于是下令重修伽蓝庙,并为他戴上官帽。传说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但它显然给小庙抹上一丝神秘色彩。
显赫一时的王升饲,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祀王升祖孙。占地333。6平方米。内存宣德五年,明宣宗赐王升敕书匾,万历丙午年重建牌等。
两条历史街区,重现漳州旧城区,恢复了明清至民国初期的风貌,成为漳州市区最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旅游步行街。许多外地游客到这里来游览观光购物休闲,谒访名胜古迹,体味闽南传统文化,追先人之足迹,发思古之幽情。漫步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历史街区,人们无不油然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和惬意。
千年的岁月给这片古老的土地烙下了永不漫灭的印记,漳州古街区就是漳州文化的一个缩影。走进古城老街,就象走进一段凝固的历史,璀璨而深沉……
心得体会:
1、在这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现有知识的整理,资料的编辑以及各种资料的筛选、统计、分析,我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丰富了我对古城漳州的认识与了解。
2、从资料的搜集整理,编辑打印,到最后写成论文,整个过程都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而其中也充满了乐趣和挑战,这次学习是一次宝贵的体验。
3、这次学习不仅培养了集体合作的精神,而且也使我们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了自己课题研究的能力,创新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我们的建议: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看到原先幽静的小巷已不再宁静,古建筑的现状不容乐观。除了唐宋古城保护区外,许多古建筑因年久失修而早已残破不堪,有的巷口的对联残缺不全;有的民居内门框朱漆脱落;精美的栏柱雕刻破损严重。如今,唐宋古城保护区也成了一条时装街,满街入时的青年冲淡昔日的文化氛围,渐渐变得有点浮华,带上一点脂粉味和媚俗气。商品社会慢慢地侵蚀着古街,使古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少了几分书卷气,多了几分浮躁和肤浅。
因此,我们建议:首先,要把名居的整治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其旅游资源,使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举,走一条以开发来养护名居新路子。其次:把古街的开发作为青少年爱国爱乡的合起来,活动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了解漳州名人事迹,宏扬家乡文化,增进爱国爱乡的情感。
第三:走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开发,改造的道路。从局部到整体,保护与改造相结合。在原有街区风格基础上,保护原来传统风貌和坊巷中的典型古建筑精华,名人故居,古树名木,所有坊巷位置,走向,名称不变,加以合理拓宽和重建,使之成为一座灿烂的历史文化博物馆。
第四: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
第五:由于古街的文化背景资料十分缺乏,在保护民居的同时,要组织人力收集
整理其人文材料,编成书流传后代。
指导老师:韩黎苹
组长:林珏颖
组员:颜炜德、赵君宇
黄喆、蔡奕忻、刘天明
第二篇:漳州明清古街考察报告
漳州明清古街考察报告
考察者:1207000126 蔡周蓉;1207000141 莫漂游
考察时间:2014年12月21日
考察地点:台湾路、香港路
考察对象:古商业牌匾、文武牌坊、文庙
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目的:通过对漳州明清古街的考察理解商业街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功能以及感受富有闽南特色的民居建筑,通过考察号召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同时为古街的旅游文化提点小建议。
考察报告:
漳州明清古街区的概况:漳州香港路、台湾路明清历史古街区是闽南传统街区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域,其范围北至市区中山公园,南到修文路,东到延安南路,西至青年路,包括香港路、台湾路府埕和文庙等,是反映明清时期漳州文化特色最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占地26公顷。街区不仅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如“尚书·探花”、“三世宰贰”两座石牌坊和漳州文庙,皆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漳州府衙旧址、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嘉济庙碑、王升祠、比干庙、太平天国侍王府等,均是著名的文化古迹;曾在明代风靡一时、被誉为国内三大著名年画的漳州木版年画,也出在这一街区。
一、现存状况
台湾路古称府前街,也叫府口街,有“残石牌坊”、“天益寿”、“徐氏家庙”等历史建筑,具有闽南特色和明显的中西合璧风格。街区内现存有“有大道华洋杂货”、“锦兴漆庄”、“商务印书馆代理处”等老字号,体现了街区的历史变迁。府埕、文庙片历史街区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核心。街区内的始兴北路俗称“府埕”,北面的中山公园是古代漳州府的府衙。“府埕”两边建筑原为1919年陈炯明主政时建成的“迎宾旅馆”,历史上为漳州传统小吃的荟萃之地,手抓面、干拌面、豆花粉丝、锅边糊、五香、果条、卤面、粽子和三角饼等小吃花样齐全。街区内的始兴南路是市区唯一现存的石板路。
在古时,台湾路叫“府前路”,顾名思义,是因为这条街位于古时漳州府衙前而得名,如今街区内的众多遗存,见证了这里的百年繁华,时至今日,台湾路仍是漳州老城区的商业黄金地段,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仍以经营百货和文具为主。现在的台湾路顶着百年老街的历史光环,招牌斑驳老字号唤起了老人们的怀旧情感,也唤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在这里,每一个招牌都有一段故事。老字号经历几代人的传承到现在依旧生意红火。除了部分保留下来的老招牌外。现在台湾路注入了更多的新元素,比如有的店铺卖的是时装、手机等。
台湾路上最吸引人的还数各式各样的百年老字号,这些老字号经风沐雨,至今仍保存完好。台湾路141号,是老字号店铺天益寿药店。该店创建于清末年间,至今已有百
年历史。药店创始人姓陈,系漳浦县赤湖镇人,14岁来漳(义和团时期)在青年路天宝堂药店做伙计,后娶店老板的女儿为妻,另立门面,创办天益寿药店,主要销售片仔癀、龙胆丸、药酒及中西药。陈老板去世后,其4个儿子秉承父业,认真经营,使药店生意逐渐红火,后出资投建崇成、崇进学校(现芗城区实验小学)。抗战后,又与金可行布鞋行合资投建光明戏院(今大众电影院)。解放初期“天益寿”公私合营,以后为国营企业药店至今。天益寿药店创始人后裔现有200多人,一部分居住在芗城区,一部分散居在港台及东南亚一带。
金可行布鞋行,其创始人蔡居安,系龙海市颜厝镇下半林人氏,清末时期来漳谋生,在双门顶补鞋,而后在台湾路155号旁开一间补鞋店,经几年努力,买下台湾路136—140号店面开创金可行布鞋行,产品为各种布鞋,销往漳浦、广东一带。现漳南道巷1号大宅居住着蔡居安后裔,还有部分后人散居在美国旧金山和我国的台湾省。台湾路作为一条保存有明清至民国时期风貌、具有丰富民俗和旅游价值的老街区,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交流史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史证。
与台湾路交叉的这第二条路就是香港路。从唐宋一直到明清时期,香港路一直是整座漳州城的城市中轴线。优越的市中心位置,与九龙江水运相去不远的优越交通条件,使香港路成为当时漳州城内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街上的店铺换了又换,但是这里店铺上方的牌匾始终没变。香港路比较接近我们这个时代的气息,实地考察没有想象中的热闹繁华,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渐冷,总感觉一片寂静。不知道是不是没有到热闹的时间段还是因为下雨的缘故。用那句话说: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那里。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我跟小伙伴可以尽情地遐想曾经的热闹与繁华。
香港路沿街两边全是上为住宅、下为商铺的民居,在建筑风格上最具特色的是“骑楼”式建筑样式,这使香港路在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香港路北段(修文西路—台湾路)长仅100米,但却集中了整条街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和众多历史建筑。街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民居等历史遗存,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由“漳州石牌坊”、“王升祠”、街区小庙和民居建筑所围合成的街道空间,尺度亲切,历史文化气氛浓厚。(因信仰缘由,对庙宇不加拍摄)
两条历史街区,重现漳州旧城区,恢复了明清至民国初期的风貌,成为漳州市区最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旅游步行街。许多外地游客到这里来游览观光购物休闲,谒访名胜古迹,体味闽南传统文化,追先人之足迹,发思古之幽情。漫步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历史街区,人们无不油然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和惬意。
修文西路街区内的漳州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文庙位于漳州古城中轴线东侧,台湾路、修文西路、新华南路、始兴南路所围合的街坊内,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占地约1.2公顷。旧时孔庙主要用来祭孔和讲学,据《漳州府志》记载,文庙不仅有戟门、泮池、杏坛,还有训导署和学舍,曾是宋朱熹亲临指教之所。府学是旧时政府教育部门办公的地方,主要建筑为藏书楼和明伦堂,以及乡贤祠和名宦祠,是当时漳州府的文化中心。文庙规划宏伟,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技术和建筑水平。庙里廊柱为盘龙石雕,刀法细腻。文庙的精华在大成殿。大成殿内部结构和细部装饰均为宋代遗物,所以文庙大成殿是全国重点保护的古建筑。
目前文庙大成殿和两庑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座牌坊原貌已不复存在,现存的是民国时期蒋鼎文修文庙时重建的。漳州文庙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历史文物价值,是漳州文化发展史重要的实证物。
二、存在问题与建议
台湾路香港路属于商业街,两旁尽是各式店面。作为历史文化街区,铺面鳞次栉比,老字号的牌匾比比皆是。仔细观察还会看到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的危房。从实际情况观察会看到,这里的路段基本上都是老人了。一些地方的危房似乎没有人管理或在乎那些危险的住房。作为商业文化街区,应宣传这里的商业文化,商业牌匾历史,宣传这里还依稀留下来的传统。虽然被选为历史文化街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似乎没有很好的影响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为了这里的老人们着想,有关部门都忽视了住在这里的老人,很多危险的房屋没有放固,应尽可能的修理。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看到原先幽静的小巷已不再宁静,古建筑的现状不容乐观。除了现规划的保护区外,许多古建筑因年久失修而早已残破不堪,有的巷口的对联残缺不全,有的民居内门框朱漆脱落,精美的栏柱雕刻破损严重。如今,古城区里的街道也成了一条时装街,满街入时的青年冲淡昔日的文化氛围,渐渐变得有点浮华,带上一点脂粉味和媚俗气。商品社会慢慢地侵蚀着古街,使古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少了几分书卷气,多了几分浮躁和肤浅。
因此,我们建议:首先,要把名居的整治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其旅游资源,使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举,走一条以开发来养护名居新路子。
其次,把古街的开发作为青少年爱国爱乡的合起来,活动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了解漳州名人事迹,宏扬家乡文化,增进爱国爱乡的情感。
第三,走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开发,改造的道路。从局部到整体,保护与改造相结合。在原有街区风格基础上,保护原来传统风貌和坊巷中的典型古建筑精华,名人故居,古树名木,所有坊巷位置,走向,名称不变,加以合理拓宽和重建,使之成为一座灿烂的历史文化博物馆。第四,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五,由于古街的文化背景资料十分缺乏,在保护民居的同时,要组织人力收集整理其人文材料,编成书流传后代。
四、感想
1、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我查阅了漳州明清古街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到了平时不会去关注的细节,增进了我对古城漳州的认识与了解。
2、从资料的搜集整理,实地考察,这期间把文献资料中的描述与实际结合起来,其中充满了乐趣,不仅丰富了知识还开拓了视野,这次考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体验。
3、这次考察让我认识到做学问不仅仅需要文献资料的知识,还需要亲身到历史古迹去考察,不然书中再多的学问也不是自己的,且需自己亲临其境去感受历史的气息。这样一来,书中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自身的修养、认识、眼界都会有相当程度的提高。
第三篇:漳州古街的文化特质与传承
摘 要:漳州古街,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自唐宋以来,汇聚了历朝文化精髓,其间历史古迹交迭辉映、历久不衰。究其原因,古代“海丝之路”推动了漳州古街的开放与交流,朱熹理学文化促成了漳州古街的包容与和谐。漳州古街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形成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特质,可采用“有机保护、盘活古街”的发展措施对其进行传承保护。
关键词:漳州古街;闽南地域文化;文化特质;传承;开放;包容;朱熹;月港
2015年4月,漳州市芗城区台湾路-香港路历史文化街区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自公元686年,漳州正式建州置郡已有1 330年。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主要城区迁至龙溪县(今芗城区),古代漳州城区便初步形成。作为城市的单元,古街是古代漳州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漳州古街维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源自古街自身涵育的文化特质,而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和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渗透则是漳州古街维持生命力的源头。
一、漳州古街“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特质
在历史发展中所坚持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是漳州古街卓尔不凡的文化特质。古街包容了风格迥异的建筑群,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亮点;融合了不同的饮食习惯,使独具特色的闽南小吃成为自己的城市名片;古街保存了濒临灭亡的民间传统技艺,给予传统技艺生存延续的机会,也因此积淀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古街容纳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却成功避开了宗教敏感性,相反,它使多元信仰的人们更加团结。
(一)漳州月港
在参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漳州古街开阔了先民的眼界,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时代变迁,使自身在开放中发展进步。月港作为古代福建四大商港之一,与东南亚、中南半岛以及朝鲜、琉球、日本等47个国家和地区有广泛而直接的海上贸易往来,使漳州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九个重要港口城市之一。《龙溪县志》记载:“闽南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明代月港出洋的航线之多和所达国家之广在当时是罕见的,月港在明代成为福建最活跃的海外贸易港。
凭借舟楫之利的海上贸易,漳州古城区周围沿九龙江西溪边自西往东形成了洋老洲、新桥、浦头、草寮尾等一系列码头,浦头港古码头成为月港、石码、厦门等舟船停靠的地方。月港的兴盛促进了漳州的手工业蓬勃发展,促使漳州的商业街市发展成为海内外商品的集散地。较发达的贸易将古代漳州街市带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在街道规模上形成了“街巷相通,铺坊相连”的景观,在行业广泛性上汇聚了各行各业的手工业,纺织业、药材业、金箔业、盐鱼市、米市、木材行等风行一时。漳州的制绒、纺纱等行业较早出现雇佣劳动关系,小手工业生产开始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漳州古街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形成开放与主动交流的发展心态:经月港贸易出口的商品有漳纱、漳缎、漳绒、天鹅绒、茶叶、砂糖、“克拉克瓷”、药材、铁器、铜器等,经月港贸易进口的商品有西洋钟表、南洋香料(胡椒、香藤)、南洋农产品(椰子、绿豆、槟榔)、樟脑、象牙等。
(二)朱熹治漳
漳州自建州以来,便正式接受了儒家文化,传统儒家思想提倡“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1]。古代被称作“蛮荒之地”的漳州之风貌的改变、古街包容和谐民风的形成,以及漳州一跃成为古代闽南地区文化交流中心,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朱熹治漳。1190年,朱熹出任漳州知州,在任期间他推行儒家理学,兴礼教,易民风。据《漳州府志》记载,朱熹将“笃意学校,力倡儒学”作为在漳州推行教化的方针,广设书院,修缮文庙。“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正其义”,朱熹注重加强学校教育,亲力亲为、勤勉施教,“六日下县学,亦如之”[2]。朱熹在白云岩修建紫阳书院授课讲学,至今留下“紫阳夫子解经处”遗址。朱熹劝诫百姓支持合理之事、形成有涵养的品德,“自紫阳作牧,龙以附郭,德教亲承,海滨邹鲁,风已丕变”。[3]作为朱熹“过化之地”,漳州古街至今依旧留存朱熹治漳讲学的文庙。
毋庸置疑,街道若是血管,其间居民便是血管中的血液。民风如何,决定了街道发展过程中的一切表现。自漳州建州以来,儒家理学渗透塑造了漳州“包容世事”的民风,促成了漳州古街能以包容的心态面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因此漳州古街博采众长、多元发展。基于此,传统儒家思想奠定了漳州古街的和睦民风,而月港兴盛引发的海外贸易既开阔了先民的眼界,也使古街先民认识到顺应潮流、与其排斥不如尝试的道理。
二、漳州古街“开放与包容”的特点现状
在历史的积淀中,漳州古街日渐形成了“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特质,并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向前发展。若把研究的视角落在当地建筑、饮食习惯、传统技艺和宗教文化等方面,便可观测到漳州古街开放与包容的外在表征。
(一)古街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漳州古街的建筑保持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布局,主要由传统“燕尾檐”民居、骑楼、竹篙厝与中西合璧式建筑构成。
第四篇:古街建筑解说
古街建筑解说便是对传统集中商业“流水线”饮食文化的彻底颠覆。陈楚古街院落式餐饮正满足了人们这种讲求体验的心情,但它在“颠覆”传统中融入了更多创新的成分。它分布于南肆北府两侧,皆为临街而建,体量主要集中在北府,这一侧的院落依次分割成三个空间:外街、半开敞庭院、内街。小门进去后,有天井、院子,很有纵深错落感。三个独立却又和谐统一的空间里,通常被整齐分布切巧妙地置于各具特色的院落之中,传统的刻板格局被重新排列,生硬的转折被流畅的线条所代替,铺、街、院、景,次第展开,移步景换,高低流转。在表现形式上看,陈楚古街不仅展示出与众不同的档次与个性,还将院落这种中国传统建筑所独具的亲切性融于商业活动中,并通过建筑的细节来实现。走在陈楚古街上,陈楚古街两侧的院落与万亩龙湖自然呼应,使行人的视觉角度自然地加大,没有突兀的阻挡,更没有视觉的疲劳。走进陈楚古街,更能真实地感觉到商铺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融为一体,你就是建筑的中心,让你在亲和、自然中实现“逛”的过程。
这里按照四合院“多子多福,富贵满堂”的寓意,种植了富贵菊花、西府海棠、石榴、桂花等植株。一砖一瓦,一花一树都渗透出深宅大院的典雅和幽静。眼下时节,庭院中的富贵菊花花团锦簇,或伫立于树下,或端坐于正房,微风吹过花香扑鼻,或远或近的水流、鸟叫声把人们的心慢慢梳归于平静。
在很多影视剧中都可见菊花的身影,也难怪,这里的风情足够吸引人。旁边一个天然万亩龙湖,周围绿树环绕的,还有小桥流水。菊花的屋顶处拥有一个独立的“空中花园”,以及架于一层窗外湖面上的“亲水平台”;将就餐环境与大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夏日季节,坐在这里用餐,两边都是绿枝蔓蔓,心情无比惬意。通透的落地玻璃使得在窗边就餐的顾客可以将湖中景观尽收眼底。
推开朱红大门,踏着青砖,随着潺潺流水前行,穿过古朴的木雕走廊,不大的庭院现于眼前,堂院宽敞,绿色植物分布左右,鸟笼儿悬挂两旁,脚下潺潺流水,流水中有金色鲤鱼,幽静雅致,完全离开了都市的喧嚣。令人忘却一天的疲惫。1、2、建筑介绍 业态介绍
第五篇:成都古街文化考察报告
XXXX学院
XXXXX学院
成都古街文化 考察报告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实习地点:
报告日期:
一、考察主题
成都之行,古街之旅,感受古街文化的魅力,提升设计修养
二、概述
(一)调查目的。
考察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因此搞好社会实习工作是很关键的。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经历了无事可做的孩童时代,到学校里忙碌的学生时代,再到以后的社会工作阶段,而实习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和工作,而文化考察可以不断陶冶情操,提高能力。
通过考察,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
考察时间:2016.07.01——2016.07.04 考察地点:四川成都 考察对象:宽窄巷子,锦里 考察范围:古街艺术及文化
调查要点:古街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和表现,文化特色、特点等
(三)调查研究的方法。
考察研究方法:实地考察、摄影、报告分析
三、正文
成都位于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间,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并且,它最最吸引我的是它已有2400多年历史。公元4世纪前,蜀王开明氏的后世从郫县迁都至今成都,并在此建筑了城池,据载“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座古城还孕育更多灿烂的文化,遗留下了更多的人文古迹,其中,古街文化流传至今仍备受人们的喜爱。因此,我希望能到其中最为闻名的成都宽窄巷子和锦里去实地地考察一下,感受属于四川成都古街独有的文化魅力。
考察第一站——成都宽窄巷子
上:窄巷子
下:宽巷子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这条清
代街区记录了老成都的沧桑历史,其建筑风格兼具川西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的特点。
而在改造后的宽窄巷子整体空间风貌较为完整,延续了清代川西民居风格,街道在形制上属于北方胡同街巷,其主要特色为;“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这种格局形式便于街道居民自发式能管理,奠定了安静、悠闲的生活基调。
宽窄巷子的沿街传统特色立面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以院门的形式最为丰富。每家每户的大门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材料、不同朝向、不同尺度,有屋宇式、石库门等。加上黑灰墙与小青瓦做的窗花,整个街道的主调呈现出清代的特征。宽巷子代表着老成都的“闲生活”,窄巷子代表着老成都的“慢生活” ;而宽巷子的“窄”是逍遥人生的印记,窄巷子的“宽”是安逸生活的回忆;逍遥安逸,行云流水,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是成都人的精髓,是仙源故乡人居环境的神韵;短短的宽窄巷子承载着少城太多的历史信息与历史印记,令人遥想,慨然不已„„
考察第二站——成都锦里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它也被成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锦里”,是感受浪漫休闲的精神驿站,是体验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的魅力街区。
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蜿蜒曲折的院落、街巷与水岸、湖泊、荷塘、石桥相呼应,主题会所、主题餐饮、主题商店坐落其中,水波灯影,别有一番意境。
相对国内很多旧瓶装新酒的人造景观,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商店里卖的些是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餐厅里的美食有张飞牛肉、三大炮、肥肠粉,一箸一杯都是冲着味道去的,不花俏,没有噱头,讲究的是实惠。还有手艺人的玩艺儿,捏个泥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都是包含童趣的东西,怀旧也是怀念童年淳朴的快乐。一条街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幌子,是大俗,图的是个热闹。而街上最吸
抓眼球的,还是那些地道的当地人的悠闲的生活方式,他们在酒吧里嗑瓜子和打牌,喝着外国酒,说的还是绵软成都话,别有风情。
锦里还会定期举行传统婚礼、民乐、戏剧、民间服装秀等民俗表演,并按照中国传统节日举办特色主题活动,如元宵节、端午节吃粽子大赛,七夕情人节主题活动,中秋赏月会等,让你在一种原汁原味的川西民俗文化氛围中去享受最惬意的休闲娱乐方式。
三、结论及感受
经过这些天的考察,更合适的词是游玩。因为无论你是特地来旅游,还是带着工作巧合的来到这里,还是带着诗情画意地来享受;是忧郁的,是悲伤的,是急躁的,是开心的,是感动的,都能轻易地被代入到成都悠闲的生活方式,所有的节奏都逐渐地缓慢下来,变得开始享受这个城市的住宿,环境,空气。
通过这次成都古街文化考察之旅,我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成都古街的特色和魅力,接受了大量新的视点和感触,让我开阔了眼界,收益匪浅,更让我明白了艺术要多思多想,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不断从身边提取艺术元素,艺术离不开生活。考察是一种学习,一种享受,一种经历,更是一种回忆,希望以后这样文化考察的机会还能有更多更多。